CN117614087B - 一种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方法、装置、微控制单元和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方法、装置、微控制单元和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14087B
CN117614087B CN202410096689.6A CN202410096689A CN117614087B CN 117614087 B CN117614087 B CN 117614087B CN 202410096689 A CN202410096689 A CN 202410096689A CN 117614087 B CN117614087 B CN 1176140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current
source
value
identif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9668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614087A (zh
Inventor
罗鑫
李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qin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qin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qin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qin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9668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14087B/zh
Publication of CN1176140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140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6140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140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36Charger exchanging data with batter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45Authentication, i.e. circuits for checking compatibility between one component, e.g. a battery or a battery charger, and another component, e.g. a power sourc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4Overcurrent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4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battery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8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battery 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5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with light sensitive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能存储系统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方法、装置、微控制单元和介质,方法包括:按照限流电流值对储能电池进行限流充电,并在限流充电过程中,基于开路电压值进行电压变化计算。然后,基于限流电压变化值进行第一充电源识别,当第一识别结果为待识别充电源时,采用爬坡方式增加充电电流,并实时检测爬坡电压变化值和当前充电电流,并基于爬坡电压变化值和当前充电电流进行第二充电源识别。最终,基于第二识别结果,确定目标充电模式,并基于目标充电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采用软件识别的方式,精准的识别出插入的充电源类型,并按照与充电源相匹配的充电模式进行直流充电,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方法、装置、微控制单元和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能存储系统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方法、装置、微控制单元和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户外运动和露营活动日益受到青睐,便携式储能产品的市场迅速崛起,相关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也日益增多。便携式储能产品的充电操作,在便携式储能产品的工作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便携式储能产品的充电方式包括多种,例如,通过电源适配器、车载点烟器、直流源、光伏面板进行直流充电。多种充电方式提升了便携式储能产品充电的领过性,提升了设备使用价值。
相关技术中,生产厂家在生产便携式储能产品时,为了降低设计难度,采用增加硬件电路的方式来实现多方式充电,即,针对每一种充电方式,设计对应的充电接口和充电电路,与此同时,增加硬件开关电路来实现对多种充电方式进行互斥访问,以方式损坏充电设备。然而,增加硬件电路的方式会造成生产成本和资源的浪费。
因而,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方法、装置、微控制单元和介质,用于解决以上至少一项技术问题。
本申请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方法,包括:
当检测到充电源接入时,获取开路电压值,其中,所述开路电压值为储能电池在开路状态下的端电压;
获取限流充电对应的限流电流值,按照所述限流电流值对储能电池进行限流充电,并在限流充电过程中,基于所述开路电压值进行电压变化计算,得到限流电压变化值;
基于所述限流电压变化值进行第一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其中,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光伏源、车载充电源和待识别充电源中任意一项;
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所述待识别充电源时,则在所述限流电流值的基础上,采用爬坡方式增加充电电流,并在增加充电电流的过程中,实时检测爬坡电压变化值和当前充电电流;
基于所述爬坡电压变化值和所述当前充电电流进行第二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二识别结果,其中,所述第二识别结果为:光伏源和目标充电源中任意一项;
基于所述第二识别结果,确定目标充电模式,并基于所述目标充电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其中,所述目标充电模式包括:MPPT充电模式和最大电流充电模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检测到充电源接入时,获取开路电压值和限流电流值,按照限流电流值对储能电池进行限流充电,并在限流充电过程中,基于开路电压值进行电压变化计算,得到限流电压变化值。然后,基于限流电压变化值进行第一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其中,第一充电源识别用于判断插入的充电源是否为光伏源或车载充电源。当第一识别结果为待识别充电源时,则在限流电流值的基础上,采用爬坡方式增加充电电流,并实时检测爬坡电压变化值和当前充电电流。进而,基于爬坡电压变化值和当前充电电流进行第二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二识别结果,第二充电源识别用于进一步判断充电源是否为光伏源。最终,基于第二识别结果,确定目标充电模式,并基于目标充电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采用软件识别的方式,精准的识别出插入的充电源类型,并按照与充电源相匹配的充电模式进行直流充电,不仅增加了便携储能产品的灵活性,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感。
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基于所述限流电压变化值进行第一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充电源识别对应的第一光伏源判定条件和车载源判定条件;
获取当前电压,基于所述当前电压和所述车载源判定条件进行第一车载源判定,并基于所述限流电压变化值和所述光伏源判定条件进行光伏源判定,得到第一识别结果。
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基于所述限流电压变化值进行第一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所述光伏源时,则确定所述光伏源对应的充电模式为MPPT充电模式,并按照所述MPPT充电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
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所述车载充电源时,则确定所述车载充电源对应的充电模式为车充最大电流模式,并按照所述车充最大电流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其中,所述车充最大电流模式为限制充电电流在10A以下。
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基于所述爬坡电压变化值和所述当前充电电流进行第二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二识别结果,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充电源识别对应的第二光伏源判定条件、目标源判定条件和电流阈值;
若所述当前充电电流小于电流阈值时,则基于所述爬坡电压变化值和所述第二光伏源判定条件进行第二光伏源判定;
若所述当前充电电流不小于电流阈值时,则基于所述爬坡电压变化值和所述目标源判定条件进行目标源判定;
综合所述第二光伏源判定和所述目标源判定分别对应的结果,得到第二识别结果。
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基于所述目标充电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包括:
当所述目标充电模式为所述最大电流充电模式时,获取所述目标充电源对应的过流保护电流值;
基于所述过流保护电流值进行电流下调,得到所述目标充电源对应的目标充电电流,并按照所述目标充电电流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
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在增加充电电流的过程中,实时检测爬坡电压变化值和当前充电电流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当前充电电流等于电流最大值,且爬坡电压变化值小于电压浮动阈值时,则按照所述电流最大值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当检测到充电源接入时,获取开路电压值,其中,所述开路电压值为储能电池在开路状态下的端电压;
限流充电模块,用于获取限流充电对应的限流电流值,按照所述限流电流值对储能电池进行限流充电,并在限流充电过程中,基于所述开路电压值进行电压变化计算,得到限流电压变化值;
第一充电源识别模块,用于基于所述限流电压变化值进行第一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其中,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光伏源、车载充电源和待识别充电源;
爬坡增加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所述待识别充电源时,则在所述限流电流值的基础上,采用爬坡方式增加充电电流,并在增加充电电流的过程中,实时检测爬坡电压变化值和当前充电电流;
第二充电源识别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爬坡电压变化值和所述当前充电电流进行第二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二识别结果,其中,所述第二识别结果为:光伏源和目标充电源;
直流充电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二识别结果,确定目标充电模式,并基于所述目标充电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其中,所述目标充电模式包括:MPPT充电模式和最大电流充电模式。
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第一充电源识别模块在执行所述基于所述限流电压变化值进行第一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时,用于:
获取所述第一充电源识别对应的第一光伏源判定条件和车载源判定条件;
获取当前电压,基于所述当前电压和所述车载源判定条件进行第一车载源判定,并基于所述限流电压变化值和所述光伏源判定条件进行光伏源判定,得到第一识别结果。
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装置,还包括:
充电模式选取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所述光伏源时,则确定所述光伏源对应的充电模式为MPPT充电模式,并按照所述MPPT充电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
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所述车载充电源时,则确定所述车载充电源对应的充电模式为车充最大电流模式,并按照所述车充最大电流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其中,所述车充最大电流模式为限制充电电流在10A以下。
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第二充电源识别模块在执行所述基于所述爬坡电压变化值和所述当前充电电流进行第二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二识别结果时,用于:
获取所述第二充电源识别对应的第二光伏源判定条件、目标源判定条件和电流阈值;
若所述当前充电电流小于电流阈值时,则基于所述爬坡电压变化值和所述第二光伏源判定条件进行第二光伏源判定;
若所述当前充电电流不小于电流阈值时,则基于所述爬坡电压变化值和所述目标源判定条件进行目标源判定;
综合所述第二光伏源判定和所述目标源判定分别对应的结果,得到第二识别结果。
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直流充电模块在执行所述基于所述目标充电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时,用于:
当所述目标充电模式为所述最大电流充电模式时,获取所述目标充电源对应的过流保护电流值;
基于所述过流保护电流值进行电流下调,得到所述目标充电源对应的目标充电电流,并按照所述目标充电电流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
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装置,还包括:
最大电流充电模块,用于若所述当前充电电流等于电流最大值,且爬坡电压变化值小于电压浮动阈值时,则按照所述电流最大值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微控制单元,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至少一个处理器;
存储器;
至少一个应用程序,其中至少一个应用程序被存储在存储器中并被配置为由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所述至少一个应用程序配置用于:执行上述的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中执行时,令所述计算机执行上所述的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方法。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当检测到充电源接入时,获取开路电压值和限流电流值,按照限流电流值对储能电池进行限流充电,并在限流充电过程中,基于开路电压值进行电压变化计算,得到限流电压变化值。然后,基于限流电压变化值进行第一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其中,第一充电源识别用于判断插入的充电源是否为光伏源或车载充电源。当第一识别结果为待识别充电源时,则在限流电流值的基础上,采用爬坡方式增加充电电流,并实时检测爬坡电压变化值和当前充电电流。进而,基于爬坡电压变化值和当前充电电流进行第二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二识别结果,第二充电源识别用于进一步判断充电源是否为光伏源。最终,基于第二识别结果,确定目标充电模式,并基于目标充电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采用软件识别的方式,精准的识别出插入的充电源类型,并按照与充电源相匹配的充电模式进行直流充电,不仅增加了便携储能产品的灵活性,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感。
若当前充电电流小于电流阈值时,则基于爬坡电压变化值和第二光伏源判定条件进行第二光伏源判定。与此同时,若当前充电电流不小于电流阈值时,则基于爬坡电压变化值和目标源判定条件进行目标源判定。最终,综合第二光伏源判定和目标源判定分别对应的结果,得到第二识别结果。第二充电源识别用于判断插入的充电源是光伏源还是目标充电源,以便于按照光伏源或目标充电源所高度对应的充电模式进行直流充电,极大地提升了直流充电的充电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的一种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的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的智能识别充电方式并进行直流充电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的一种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图1至图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方法,由微控制单元执行,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S101、步骤S102、步骤S103、步骤S104、步骤S105以及步骤S106,其中:
步骤S101:当检测到充电源接入时,获取开路电压值,其中,开路电压值为储能电池在开路状态下的端电压;
步骤S102:获取限流充电对应的限流电流值,按照限流电流值对储能电池进行限流充电,并在限流充电过程中,基于开路电压值进行电压变化计算,得到限流电压变化值。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由于充电源的类型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充电源具有不同的内阻特性和充电特性,为了避免由于错误操作导致储能电池和充电源损坏,因而,当检测到充电源接入后,利用智能识别充电源的方式来进行直流充电,即,储能电池可以通过多种充电源进行充电,但不需要额外设计硬件开关电路对不同充电源进行互斥访问操作,采用软件识别的方式,精准的识别出插入的充电源类型,并按照与充电源相匹配的充电模式进行直流充电。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便携储能产品的灵活性,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感。如图2所示,图2为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方法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中的Buck+Boost称为全桥升降压电路,部署在微控制单元中,全桥升降压电路用于调节电压的大小,以使得适应不同充电源的充电特性。
具体的,当检测到充电源接入时,等待直流电压稳定,并且直流电压达到工作电压内时,获取开路电压值,记为DcOpen,其中,开路电压值为储能电池在开路状态下的端电压,开路电压值用于检测充电操作后电压值的变化情况,直流电压工作电压的具体数值,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进行限定,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通常情况下,工作电压可为24V或48V。然后,获取限流充电对应的限流电流值,其中,限流电流值的大小是基于检测精度所确定的,通常情况下,限流电流值为1A,当检测精度更高时,限流电流可以选取更小的值,即,选取能够识别到的更低的电流值。进而,按照限流电流值对储能电池进行限流充电,并在限流充电过程中,基于开路电压值进行电压变化计算,得到限流电压变化值,其中,限流电压变化值由开路电压值减去当前电压值得到,即,ΔU = DcOpen-DcNow,ΔU表示限流电压变化值,DcNow表示当前电压值。
步骤S103:基于限流电压变化值进行第一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其中,第一识别结果为:光伏源、车载充电源和待识别充电源中任意一项。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由于光伏源和车载充电源的表现特征比较明确,故,基于限流充电的限流电压变化值进行第一充电源识别,第一充电源识别用于判断插入的充电源是否为光伏源或车载充电源。当第一识别结果为光伏源或车载充电源时,则按照光伏源或车载充电源所对应的充电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针对第一充电源识别的过程如下:获取第一充电源识别对应的第一光伏源判定条件和车载源判定条件;获取当前电压,基于当前电压和车载源判定条件进行第一车载源判定,并基于限流电压变化值和光伏源判定条件进行光伏源判定,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其中,当第一车载源判定确定充电源并非为车载源,并且光伏源判定确定充电源并非为光伏源时,则确定第一识别结果为待识别充电源,待识别充电源表征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充电源识别。
步骤S104:当第一识别结果为待识别充电源时,则在限流电流值的基础上,采用爬坡方式增加充电电流,并在增加充电电流的过程中,实时检测爬坡电压变化值和当前充电电流;
步骤S105:基于爬坡电压变化值和当前充电电流进行第二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二识别结果,其中,第二识别结果为:光伏源和目标充电源中任意一项。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当第一识别结果为待识别充电源时,则在限流电流值的基础上,采用爬坡方式增加充电电流,爬坡方式增加充电电流的实现过程有多种,优选的,按照固定控制周期、以500mA为充电步长的方式增加充电电流。进而,在爬坡增加充电电流的过程中,实时检测爬坡电压变化值和当前充电电流,爬坡电压变化值用于表征在爬坡增加充电电流的过程中电压值的变化量,计算方法与限流电压变化值一致,即,ΔU = DcOpen-DcNow,ΔU表示限流电压变化值,DcNow表示当前电压值。
进而,基于爬坡电压变化值和当前充电电流进行第二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二识别结果,第二充电源识别用于进一步判断充电源是否为光伏源。针对第二充电源识别的过程如下:获取第二充电源识别对应的第二光伏源判定条件、目标源判定条件和电流阈值;若当前充电电流小于电流阈值时,则基于爬坡电压变化值和第二光伏源判定条件进行第二光伏源判定;若当前充电电流不小于电流阈值时,则基于爬坡电压变化值和目标源判定条件进行目标源判定;综合第二光伏源判定和目标源判定分别对应的结果,得到第二识别结果。第二识别结果为:光伏源和目标充电源中任意一项,目标充电源可以为适配器,当然还可以是直流源。
步骤S106:基于第二识别结果,确定目标充电模式,并基于目标充电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其中,目标充电模式包括:MPPT充电模式和最大电流充电模式。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当第二识别结果为光伏源时,则确定目标充电模式为MPPT充电模式,并按照MPPT充电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其中,MPPT充电模式的充电特性包括但不限于:最大功率点跟踪、自适应充电、恒压充电等,选取与光伏源高度匹配的MPPT充电模式来提升光伏源的充电效率和自适应能力。当第二识别结果为目标充电源时,则确定目标充电模式为最大电流充电模式,并按照最大电流充电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充电电流的具体值与目标充电源和储能电池的详细情况相关,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进行限定。
在智能识别充电方式和按照充电模式进行直流充电的过程中,倘若检测到储能电池存在充电异常,则清除智能识别充电方式过程中所确定的所有信息,在后续恢复正常后,重新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智能识别充电方式,用于提升充电源识别的精准度。
可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检测到充电源接入时,获取开路电压值和限流电流值,按照限流电流值对储能电池进行限流充电,并在限流充电过程中,基于开路电压值进行电压变化计算,得到限流电压变化值。然后,基于限流电压变化值进行第一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其中,第一充电源识别用于判断插入的充电源是否为光伏源或车载充电源。当第一识别结果为待识别充电源时,则在限流电流值的基础上,采用爬坡方式增加充电电流,并实时检测爬坡电压变化值和当前充电电流。进而,基于爬坡电压变化值和当前充电电流进行第二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二识别结果,第二充电源识别用于进一步判断充电源是否为光伏源。最终,基于第二识别结果,确定目标充电模式,并基于目标充电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采用软件识别的方式,精准的识别出插入的充电源类型,并按照与充电源相匹配的充电模式进行直流充电,不仅增加了便携储能产品的灵活性,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感。
进一步的,为了提升直流充电的充电效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限流电压变化值进行第一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包括:
获取第一充电源识别对应的第一光伏源判定条件和车载源判定条件;
获取当前电压,基于当前电压和车载源判定条件进行第一车载源判定,并基于限流电压变化值和光伏源判定条件进行光伏源判定,得到第一识别结果。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获取第一充电源识别对应的第一光伏源判定条件和车载源判定条件,其中,第一光伏源判定条件包括:电压变化阈值和持续时长,车载源判定条件包括:电压区间。第一光伏源判定条件和车载源判定条件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大量的实验验证所得到的,即,第一光伏源判定条件为:限流电压变化值大于2V(ΔU>2V),持续时长超过1s;车载源判定条件为:当前电压在车载充电器范围内(12.5V-14V)。然后,获取当前电压,基于当前电压和车载源判定条件进行第一车载源判定,若当前电压在车载充电器范围内(12.5V-14V)时,则确定第一识别结果为车载充电源。进而,基于限流电压变化值和光伏源判定条件进行光伏源判定,若限流电压变化值大于2V,且持续时长超过1s时,则确定第一识别结果为车载充电源。最终,当第一车载源判定确定充电源并非为车载源,并且光伏源判定确定充电源并非为光伏源时,则确定第一识别结果为待识别充电源,待识别充电源表征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充电源识别。第一充电源识别用于判断插入的充电源是否为光伏源或车载充电源,以便于按照光伏源或车载充电源所高度对应的充电模式进行直流充电,极大地提升了直流充电的充电效率。
可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当前电压和车载源判定条件进行第一车载源判定,并基于限流电压变化值和光伏源判定条件进行光伏源判定,得到第一识别结果。第一充电源识别用于判断插入的充电源是否为光伏源或车载充电源,以便于按照光伏源或车载充电源所高度对应的充电模式进行直流充电,极大地提升了直流充电的充电效率。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储能电池的充电效率,延长电池寿命和保证充电安全,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限流电压变化值进行第一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之后,还包括:
当第一识别结果为光伏源时,则确定光伏源对应的充电模式为MPPT充电模式,并按照MPPT充电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
当第一识别结果为车载充电源时,则确定车载充电源对应的充电模式为车充最大电流模式,并按照车充最大电流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其中,车充最大电流模式为限制充电电流在10A以下。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当第一识别结果为光伏源时,则确定光伏源对应的充电模式为MPPT充电模式,并按照MPPT充电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其中,MPPT充电模式的充电特性包括但不限于:最大功率点跟踪、自适应充电、恒压充电等,选取与光伏源高度匹配的MPPT充电模式来提升光伏源的充电效率和自适应能力。当第一识别结果为车载充电源时,则确定车载充电源对应的充电模式为车充最大电流模式,并按照车充最大电流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其中,车充最大电流模式为限制充电电流在10A以下,限制车载充电源的充电电流,可以防止过高的充电电流损坏车载充电源。选取与充电源相匹配的充电模式进行直流充电,不仅能够提高储能电池的充电效率,还能够延长电池寿命和保证充电安全。
可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第一识别结果为光伏源时,则确定光伏源对应的充电模式为MPPT充电模式,并按照MPPT充电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与此同时,当第一识别结果为车载充电源时,则确定车载充电源对应的充电模式为车充最大电流模式,并按照车充最大电流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选取与充电源相匹配的充电模式进行直流充电,不仅能够提高储能电池的充电效率,还能够延长电池寿命和保证充电安全。
进一步的,为了提升直流充电的充电效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爬坡电压变化值和当前充电电流进行第二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二识别结果,包括:
获取第二充电源识别对应的第二光伏源判定条件、目标源判定条件和电流阈值;
若当前充电电流小于电流阈值时,则基于爬坡电压变化值和第二光伏源判定条件进行第二光伏源判定;
若当前充电电流不小于电流阈值时,则基于爬坡电压变化值和目标源判定条件进行目标源判定;
综合第二光伏源判定和目标源判定分别对应的结果,得到第二识别结果。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获取第二充电源识别对应的第二光伏源判定条件、目标源判定条件和电流阈值,其中,第二光伏源判定条件包括:电压变化阈值和持续时长,目标源判定条件同样也包括:电压变化阈值和持续时长,电流阈值为划分第二光伏源判定和目标源判定的电流值。第二光伏源判定条件、目标源判定条件和电流阈值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大量的实验验证所得到的,即,第二光伏源判定条件为:爬坡电压变化值大于开路电压值的4%,持续时长超过1s;目标源判定条件为:爬坡电压变化值大于10V,持续时长超过1s,或,爬坡电压变化值大于2V,持续时长超过1s;电流阈值为3A。
进而,在采用爬坡方式增加充电电流的过程中,若当前充电电流小于电流阈值时,则基于爬坡电压变化值和第二光伏源判定条件进行第二光伏源判定,当爬坡电压变化值大于开路电压值的4%,持续时长超过1s,则确定第二识别结果为光伏源,否则,持续增加充电电流再进行持续判定。然后,若当前充电电流不小于电流阈值时,则基于爬坡电压变化值和目标源判定条件进行目标源判定,当爬坡电压变化值大于10V,持续时长超过1s,或,爬坡电压变化值大于2V,持续时长超过1s时,则确定第二识别结果为目标充电源,其中,目标充电源可以为适配器,当然还可以是直流源。第二充电源识别用于判断插入的充电源是光伏源还是目标充电源,以便于按照光伏源或目标充电源所高度对应的充电模式进行直流充电,极大地提升了直流充电的充电效率。
可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当前充电电流小于电流阈值时,则基于爬坡电压变化值和第二光伏源判定条件进行第二光伏源判定。与此同时,若当前充电电流不小于电流阈值时,则基于爬坡电压变化值和目标源判定条件进行目标源判定。最终,综合第二光伏源判定和目标源判定分别对应的结果,得到第二识别结果。第二充电源识别用于判断插入的充电源是光伏源还是目标充电源,以便于按照光伏源或目标充电源所高度对应的充电模式进行直流充电,极大地提升了直流充电的充电效率。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充电过程的安全性,提高充电效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目标充电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包括:
当目标充电模式为最大电流充电模式时,获取目标充电源对应的过流保护电流值;
基于过流保护电流值进行电流下调,得到目标充电源对应的目标充电电流,并按照目标充电电流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当第二识别结果为光伏源时,则确定目标充电模式为MPPT充电模式,当第二识别结果为目标充电源时,则确定目标充电模式为最大电流充电模式。最大电流充电模式能够加快充电速度、缩短充电时间、提高了充电效率。
具体的,当目标充电模式为最大电流充电模式时,获取目标充电源对应的过流保护电流值,其中,过流保护电流值指的是:目标充电源在提供充电服务时所能够承受的最大电流值,用于保证充电过程安全可靠而设定的一个阈值。进而,基于过流保护电流值进行电流下调,得到目标充电源对应的目标充电电流,并按照目标充电电流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针对过流保护电流值进行电流下调,并按照下调后的电流值进行直流充电,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充电过程的安全性,更加合理的目标充电电流,避免了过充或欠充的情况,提高了充电效率。
可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目标充电模式为最大电流充电模式时,获取目标充电源对应的过流保护电流值,然后,基于过流保护电流值进行电流下调,得到目标充电源对应的目标充电电流,并按照目标充电电流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充电过程的安全性,更加合理的目标充电电流,避免了过充或欠充的情况,提高了充电效率。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充电效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增加充电电流的过程中,实时检测爬坡电压变化值和当前充电电流之后,还包括:
若当前充电电流等于电流最大值,且爬坡电压变化值小于电压浮动阈值时,则按照电流最大值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电流最大值为直流充电的最大值,选取储能电池最大充电电流和系统预设最大电流两者的小值记为电流最大值,其中,系统预设最大电流为25A。电压浮动阈值为预先设定的电压浮动最大值,即,当爬坡电压变化值不小于电压浮动阈值时,表征爬坡电压变化值出现了下降情况。因而,若当前充电电流等于电流最大值,且爬坡电压变化值小于电压浮动阈值,表征充电电流值加到最大时直流电压仍然没有下降,则按照电流最大值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使得充电速度最快,并提高了充电效率。
可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当前充电电流等于电流最大值,且爬坡电压变化值小于电压浮动阈值时,则按照电流最大值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使得充电速度最快,并提高了充电效率。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技术方案的执行过程,图3为智能识别充电方式并进行直流充电的流程示意图,以便于基于图3能够清楚、全面地了解智能识别充电方式的操作过程。
上述实施例从方法流程的角度介绍一种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方法,下述实施例从虚拟模块或者虚拟单元的角度介绍了一种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装置,具体详见下述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装置,如图4所示,该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装置具体可以包括:
获取模块210,用于当检测到充电源接入时,获取开路电压值,其中,开路电压值为储能电池在开路状态下的端电压;
限流充电模块220,用于获取限流充电对应的限流电流值,按照限流电流值对储能电池进行限流充电,并在限流充电过程中,基于开路电压值进行电压变化计算,得到限流电压变化值;
第一充电源识别模块230,用于基于限流电压变化值进行第一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其中,第一识别结果为:光伏源、车载充电源和待识别充电源;
爬坡增加模块240,用于当第一识别结果为待识别充电源时,则在限流电流值的基础上,采用爬坡方式增加充电电流,并在增加充电电流的过程中,实时检测爬坡电压变化值和当前充电电流;
第二充电源识别模块250,用于基于爬坡电压变化值和当前充电电流进行第二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二识别结果,其中,第二识别结果为:光伏源和目标充电源;
直流充电模块260,用于基于第二识别结果,确定目标充电模式,并基于目标充电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其中,目标充电模式包括:MPPT充电模式和最大电流充电模式。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当检测到充电源接入时,获取开路电压值和限流电流值,按照限流电流值对储能电池进行限流充电,并在限流充电过程中,基于开路电压值进行电压变化计算,得到限流电压变化值。然后,基于限流电压变化值进行第一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其中,第一充电源识别用于判断插入的充电源是否为光伏源或车载充电源。当第一识别结果为待识别充电源时,则在限流电流值的基础上,采用爬坡方式增加充电电流,并实时检测爬坡电压变化值和当前充电电流。进而,基于爬坡电压变化值和当前充电电流进行第二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二识别结果,第二充电源识别用于进一步判断充电源是否为光伏源。最终,基于第二识别结果,确定目标充电模式,并基于目标充电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采用软件识别的方式,精准的识别出插入的充电源类型,并按照与充电源相匹配的充电模式进行直流充电,不仅增加了便携储能产品的灵活性,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感。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充电源识别模块230在执行基于限流电压变化值进行第一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时,用于:
获取第一充电源识别对应的第一光伏源判定条件和车载源判定条件;
获取当前电压,基于当前电压和车载源判定条件进行第一车载源判定,并基于限流电压变化值和光伏源判定条件进行光伏源判定,得到第一识别结果。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装置,还包括:
充电模式选取模块,用于当第一识别结果为光伏源时,则确定光伏源对应的充电模式为MPPT充电模式,并按照MPPT充电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
当第一识别结果为车载充电源时,则确定车载充电源对应的充电模式为车充最大电流模式,并按照车充最大电流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其中,车充最大电流模式为限制充电电流在10A以下。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充电源识别模块250在执行基于爬坡电压变化值和当前充电电流进行第二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二识别结果时,用于:
获取第二充电源识别对应的第二光伏源判定条件、目标源判定条件和电流阈值;
若当前充电电流小于电流阈值时,则基于爬坡电压变化值和第二光伏源判定条件进行第二光伏源判定;
若当前充电电流不小于电流阈值时,则基于爬坡电压变化值和目标源判定条件进行目标源判定;
综合第二光伏源判定和目标源判定分别对应的结果,得到第二识别结果。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直流充电模块260在执行基于目标充电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时,用于:
当目标充电模式为最大电流充电模式时,获取目标充电源对应的过流保护电流值;
基于过流保护电流值进行电流下调,得到目标充电源对应的目标充电电流,并按照目标充电电流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装置,还包括:
最大电流充电模块,用于若当前充电电流等于电流最大值,且爬坡电压变化值小于电压浮动阈值时,则按照电流最大值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一种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可以执行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相应内容。与相关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当检测到充电源接入时,获取开路电压值和限流电流值,按照限流电流值对储能电池进行限流充电,并在限流充电过程中,基于开路电压值进行电压变化计算,得到限流电压变化值。然后,基于限流电压变化值进行第一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其中,第一充电源识别用于判断插入的充电源是否为光伏源或车载充电源。当第一识别结果为待识别充电源时,则在限流电流值的基础上,采用爬坡方式增加充电电流,并实时检测爬坡电压变化值和当前充电电流。进而,基于爬坡电压变化值和当前充电电流进行第二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二识别结果,第二充电源识别用于进一步判断充电源是否为光伏源。最终,基于第二识别结果,确定目标充电模式,并基于目标充电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采用软件识别的方式,精准的识别出插入的充电源类型,并按照与充电源相匹配的充电模式进行直流充电,不仅增加了便携储能产品的灵活性,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感。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附图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其可以以其他的顺序执行。而且,附图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其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他步骤或者其他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以上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检测到充电源接入时,获取开路电压值,其中,所述开路电压值为储能电池在开路状态下的端电压;
获取限流充电对应的限流电流值,按照所述限流电流值对储能电池进行限流充电,并在限流充电过程中,基于所述开路电压值进行电压变化计算,得到限流电压变化值;其中,所述限流电流值是基于检测精度所确定的;
基于所述限流电压变化值进行第一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其中,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光伏源、车载充电源和待识别充电源中任意一项;
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所述待识别充电源时,则在所述限流电流值的基础上,采用爬坡方式增加充电电流,并在增加充电电流的过程中,实时检测爬坡电压变化值和当前充电电流;
基于所述爬坡电压变化值和所述当前充电电流进行第二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二识别结果,其中,所述第二识别结果为:光伏源和目标充电源中任意一项;
基于所述第二识别结果,确定目标充电模式,并基于所述目标充电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其中,所述目标充电模式包括:MPPT充电模式和最大电流充电模式;
所述基于所述限流电压变化值进行第一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充电源识别对应的第一光伏源判定条件和车载源判定条件;其中,所述第一光伏源判定条件为:限流电压变化值大于2V,持续时长超过1s;所述车载源判定条件为:当前电压在车载充电器范围内;
获取当前电压,基于所述当前电压和所述车载源判定条件进行第一车载源判定,并基于所述限流电压变化值和所述第一光伏源判定条件进行光伏源判定,得到第一识别结果;
所述基于所述爬坡电压变化值和所述当前充电电流进行第二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二识别结果,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充电源识别对应的第二光伏源判定条件、目标源判定条件和电流阈值;其中,所述第二光伏源判定条件为:爬坡电压变化值大于开路电压值的4%,持续时长超过1s;目标源判定条件为:爬坡电压变化值大于预设电压变化阈值,持续时长超过预设时长阈值;
若所述当前充电电流小于电流阈值时,则基于所述爬坡电压变化值和所述第二光伏源判定条件进行第二光伏源判定;
若所述当前充电电流不小于电流阈值时,则基于所述爬坡电压变化值和所述目标源判定条件进行目标源判定;
综合所述第二光伏源判定和所述目标源判定分别对应的结果,得到第二识别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限流电压变化值进行第一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所述光伏源时,则确定所述光伏源对应的充电模式为MPPT充电模式,并按照所述MPPT充电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
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所述车载充电源时,则确定所述车载充电源对应的充电模式为车充最大电流模式,并按照所述车充最大电流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其中,所述车充最大电流模式为限制充电电流在10A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目标充电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包括:
当所述目标充电模式为所述最大电流充电模式时,获取所述目标充电源对应的过流保护电流值;
基于所述过流保护电流值进行电流下调,得到所述目标充电源对应的目标充电电流,并按照所述目标充电电流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增加充电电流的过程中,实时检测爬坡电压变化值和当前充电电流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当前充电电流等于电流最大值,且爬坡电压变化值小于电压浮动阈值时,则按照所述电流最大值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
5.一种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当检测到充电源接入时,获取开路电压值,其中,所述开路电压值为储能电池在开路状态下的端电压;
限流充电模块,用于获取限流充电对应的限流电流值,按照所述限流电流值对储能电池进行限流充电,并在限流充电过程中,基于所述开路电压值进行电压变化计算,得到限流电压变化值;其中,所述限流电流值是基于检测精度所确定的;
第一充电源识别模块,用于基于所述限流电压变化值进行第一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其中,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光伏源、车载充电源和待识别充电源;
爬坡增加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所述待识别充电源时,则在所述限流电流值的基础上,采用爬坡方式增加充电电流,并在增加充电电流的过程中,实时检测爬坡电压变化值和当前充电电流;
第二充电源识别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爬坡电压变化值和所述当前充电电流进行第二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二识别结果,其中,所述第二识别结果为:光伏源和目标充电源;
直流充电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二识别结果,确定目标充电模式,并基于所述目标充电模式对储能电池进行直流充电,其中,所述目标充电模式包括:MPPT充电模式和最大电流充电模式;
第一充电源识别模块在执行所述基于所述限流电压变化值进行第一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时,用于:
获取所述第一充电源识别对应的第一光伏源判定条件和车载源判定条件;其中,所述第一光伏源判定条件为:限流电压变化值大于2V,持续时长超过1s;所述车载源判定条件为:当前电压在车载充电器范围内;
获取当前电压,基于所述当前电压和所述车载源判定条件进行第一车载源判定,并基于所述限流电压变化值和所述第一光伏源判定条件进行光伏源判定,得到第一识别结果;
第二充电源识别模块在执行所述基于所述爬坡电压变化值和所述当前充电电流进行第二充电源识别,得到第二识别结果时,用于:
获取所述第二充电源识别对应的第二光伏源判定条件、目标源判定条件和电流阈值;其中,所述第二光伏源判定条件为:爬坡电压变化值大于开路电压值的4%,持续时长超过1s;目标源判定条件为:爬坡电压变化值大于预设电压变化阈值,持续时长超过预设时长阈值;
若所述当前充电电流小于电流阈值时,则基于所述爬坡电压变化值和所述第二光伏源判定条件进行第二光伏源判定;
若所述当前充电电流不小于电流阈值时,则基于所述爬坡电压变化值和所述目标源判定条件进行目标源判定;
综合所述第二光伏源判定和所述目标源判定分别对应的结果,得到第二识别结果。
6.一种微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
存储器;
至少一个应用程序,其中至少一个应用程序被存储在存储器中并被配置为由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所述至少一个应用程序配置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方法。
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中执行时,令所述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方法。
CN202410096689.6A 2024-01-24 2024-01-24 一种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方法、装置、微控制单元和介质 Active CN1176140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96689.6A CN117614087B (zh) 2024-01-24 2024-01-24 一种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方法、装置、微控制单元和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96689.6A CN117614087B (zh) 2024-01-24 2024-01-24 一种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方法、装置、微控制单元和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14087A CN117614087A (zh) 2024-02-27
CN117614087B true CN117614087B (zh) 2024-04-05

Family

ID=89944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96689.6A Active CN117614087B (zh) 2024-01-24 2024-01-24 一种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方法、装置、微控制单元和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14087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30188A (zh) * 2021-12-22 2022-05-03 深圳市正浩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源设备识别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317012A (zh) * 2023-04-07 2023-06-23 苏州雅新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自适应充电源的电池充电识别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6436122A (zh) * 2023-03-30 2023-07-14 深圳市正浩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源设备的识别方法、识别电路及电子设备
CN117096971A (zh) * 2023-07-27 2023-11-21 深圳市绿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电源的充电管理方法及充电管理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30188A (zh) * 2021-12-22 2022-05-03 深圳市正浩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源设备识别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116385A1 (zh) * 2021-12-22 2023-06-29 深圳市正浩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源设备识别方法、电子设备及储能设备
CN116436122A (zh) * 2023-03-30 2023-07-14 深圳市正浩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源设备的识别方法、识别电路及电子设备
CN116317012A (zh) * 2023-04-07 2023-06-23 苏州雅新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自适应充电源的电池充电识别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7096971A (zh) * 2023-07-27 2023-11-21 深圳市绿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电源的充电管理方法及充电管理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14087A (zh) 2024-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74360B (zh) 能够进行高速单体平衡和节能的充电控制装置及其方法
US8957625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ell balancing
CN100373743C (zh) 充电器
US20200373779A1 (en) Charging Time Computation Method and Charge Control Device
EP296343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imating state of battery
US20150258897A1 (en) Regeneration Control Device for Vehicle
CN105449295A (zh) 动力电池均衡控制方法、装置和电路
CN107634555B (zh) 一种基于智能插座的充电保护方法、智能插座
TW201220640A (en) Charging control device, method and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thereof
CN104242397A (zh) 多电池快速充电电路及其充电方法
CN101938150A (zh) 充电控制方法、充电控制装置及组电池
CN101478134A (zh) 自动识别电池的充电器
CN113009351A (zh) 电池容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EP2304748A2 (en) Fast charger for super capacitor
CN111030211A (zh) 一种电池充放电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动汽车
CN112825431A (zh) 电池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KR101621123B1 (ko) 배터리 관리 시스템
CN117614087B (zh) 一种智能识别的直流充电方法、装置、微控制单元和介质
CN109638906A (zh) 一种电池管理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US20210384740A1 (en) Battery Charger With Automatic Battery Type Identification
Park et al. A universal battery charging algorithm for Ni-Cd, Ni-MH, SLA, and Li-Ion for wide range voltage in portable applications
JP3104747U (ja) 太陽電池式充電装置
CN103078380B (zh) 电池充电装置和电池充电方法
CN108649637B (zh) 电动汽车的电池保护参数确定系统及电池管理系统
CN112820961B (zh) 一种储能设备的快速充电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