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92166A - 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92166A
CN117592166A CN202311735162.5A CN202311735162A CN117592166A CN 117592166 A CN117592166 A CN 117592166A CN 202311735162 A CN202311735162 A CN 202311735162A CN 117592166 A CN117592166 A CN 1175921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information
model
current
desig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3516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思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lod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lod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lod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lod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73516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9216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5921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921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7/00Three dimensional [3D] modelling, e.g. data description of 3D obj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设计技术领域,公开了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本发明通过获取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的三维设计模型,三维设计模型包括设计意图信息;针对每一构件类型基于当前构件类型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针对每一构件类型,基于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更新后的模型信息,生成多个三维设计模型分别对应的目标通用文件;根据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目标通用文件,构建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从而在设计分工下进行多模型合并算量,得到目标工程的合并算量结果,避免手动合模计算工程量,提高算量效率和准确率。

Description

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在造价全过程中,设计阶段的概算控制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正向设计的成本估算和概算控制,可在设计阶段直接从三维模型中提取数据,对设计成果进行成本优化,避免了传统的二维CAD翻模带来的时间成本和误差,从而提高算量的效率和准确率。
然而,若工程项目涉及多个BIM模型或不同BIM软件创建的模型,跨模型的工程量计算可能会变得复杂,并且需要额外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来整合数据,繁琐耗时,客观性差。此外,一些跨多模型、多专业的构件需要采取手工算量或者估算的方式,整体效率过低且准确度不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以解决在对多个工程模型进行整体算量时,算量效率低且准确度不高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法,该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三维设计模型包括设计意图信息;
针对每一构件类型,基于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
针对每一构件类型,基于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更新后的模型信息,生成多个三维设计模型分别对应的目标通用文件;
根据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目标通用文件,构建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
基于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计算得到目标工程的合并算量结果。
从而获取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其中三维设计模型包括设计意图信息。接着,针对每一构件类型基于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从而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工程量信息。针对每一构件类型,基于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更新后的模型信息,生成多个三维设计模型分别对应的目标通用文件,并根据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目标通用文件,构建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从而在设计分工下多模合并算量,得到目标工程的合并算量结果,更准确地估算项目的成本和资源需求,避免手动计算非建模构件的工程量,提高效率和准确率。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构件类型包括外墙面和保温层;获取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包括:
获取目标工程中外墙面/保温层对应的三维建筑设计模型和三维结构设计模型;其中,外墙面/保温层对应的三维建筑设计模型为建筑墙模型,外墙面/保温层对应的三维结构设计模型为结构墙模型,建筑墙模型是在结构墙模型的基础上绘制的,外墙面/保温层的设计意图信息包括外墙面/保温层与相应的建筑墙模型和结构墙模型之间的关联关系。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构件类型还包括二次结构;针对每一构件类型,基于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包括:
针对每一外墙面/保温层,基于当前外墙面/保温层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外墙面/保温层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
针对每一二次结构,基于当前二次结构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二次结构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
从而通过外墙面/保温层、构造柱、过梁和圈梁设计意图信息进行分析,对相应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建筑模型或结构模型更新后的模型信息,从而获得外墙面/保温层、构造柱、过梁和圈梁对应的更全面、更准确的工程量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针对每一外墙面/保温层,基于当前外墙面/保温层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外墙面/保温层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包括:
遍历建筑墙模型中所有的外墙面/保温层,获取各外墙面/保温层的形体和包围盒;包围盒是将形体的空间扩大预设倍数得到的;
遍历各外墙面/保温层的包围盒,筛选得到建筑墙模型中与当前外墙面/保温层的包围盒相交的所有的第一相交墙;
遍历所有的第一相交墙,判断当前第一相交墙是否与相应的外墙面/保温层的形体外切;
若当前第一相交墙与相应的外墙面/保温层的形体外切,则继续判断当前第一相交墙的迹线是否与相应的外墙面/保温层的迹线平行;
若当前第一相交墙的迹线与相应的外墙面/保温层的迹线平行,则将与当前第一相交墙相对应的外墙面/保温层的设计意图信息写入对应的三维设计模型的模型信息中,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
其中,第一相交墙包括第一相交建筑墙和第一相交结构墙;外墙面/保温层的设计意图信息还包括外墙面/保温层的名称、厚度、材质、关联建筑墙/结构墙的编号、与当前建筑墙/结构墙之间的左右位置或覆盖墙的面积占比。
从而通过对外墙面/保温层与相应的建筑墙/结构墙的重叠信息和设计意图信息进行分析,对相应的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从而获得外墙面/保温层更全面、更准确的工程量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二次结构包括构造柱;针对每一二次结构,基于当前二次结构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二次结构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包括:
针对每一构造柱,将当前构造柱的设计意图信息写入相应的三维设计模型的模型信息中,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
其中,构造柱的设计意图信息包括构造柱的生成位置、生成间距、截面大小、纵筋信息、构造柱箍筋信息或是否覆盖同位置抱框柱的信息。
从而通过对二次结构构造柱的设计意图信息进行分析,将构造柱的设计意图信息写入相应的三维设计模型的模型信息中,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从而获得构造柱更全面、更准确的工程量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二次结构包括过梁;针对每一二次结构,基于当前二次结构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二次结构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包括:
针对每一过梁,将当前过梁的设计意图信息写入相应的三维设计模型的模型信息中,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
其中,过梁的设计意图信息包括过梁的第一布置条件信息、第一布置位置信息或是否覆盖同位置其它过梁的信息,第一布置条件信息包括过梁的墙厚度、洞宽度、过梁高度、过梁宽度、过梁上下部钢筋信息、过梁箍筋信息或过梁肢数,第一布置位置信息包括门、窗、门联窗、墙顶、壁龛、飘窗、带形窗或带形洞。
从而通过对二次结构过梁的设计意图信息进行分析,将过梁的设计意图信息写入相应的三维设计模型的模型信息中,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从而获得过梁更全面、更准确的工程量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二次结构包括圈梁;针对每一二次结构,基于当前二次结构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二次结构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包括:
针对每一圈梁,将当前圈梁的设计意图信息写入相应的三维设计模型的模型信息中,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
其中,圈梁的设计意图信息包括圈梁的第二布置条件信息、第二布置位置信息和是否覆盖同位置其它圈梁的信息,第二布置条件信息包括圈梁的圈梁高度、圈梁宽度、圈梁上下部钢筋信息、圈梁箍筋信息或圈梁肢数。
从而通过对二次结构圈梁的设计意图信息进行分析,将圈梁的设计意图信息写入相应的三维设计模型的模型信息中,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从而获得圈梁更全面、更准确的工程量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目标通用文件,构建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包括:
基于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的多个目标通用文件,得到各构件类型的初始算量意图;
对各构件类型的初始算量意图进行重叠检测和冲突处理,得到各构件类型的目标算量意图;
基于各构件类型的目标算量意图,反向构建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
从而通过合并多个模型的算量得到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可以减少数据输入和转换的错误,提高算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有助于降低因错误估算而引起的成本和延误,避免传统的手工合并算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的消耗,有助于项目提效。并且,整个项目合并算量,可以为整体项目管理和决策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好地控制设计成本,支持决策,确保项目在预算范围内完成。当设计发生变更时,可以更容易地跟踪这些变更对成本和工程量影响,支撑大型建筑工程项目下的设计算量一体化落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对各构件类型的初始算量意图进行重叠检测和冲突处理,得到各构件类型的目标算量意图,包括:
基于外墙面/保温层的初始算量意图进行墙重叠检测,并基于得到的多个墙重叠场景,构造扣减队列;
对扣减队列中的墙执行扣减,得到各个墙的扣减结果;
基于各个墙的扣减结果,对外墙面/保温层的初始算量意图进行冲突处理,得到外墙面/保温层的目标算量意图。
从而通过基于外墙面/保温层的初始算量意图进行墙重叠检测,并基于得到的多个墙重叠场景,构造扣减队列,对扣减队列中的墙执行扣减,得到各个墙的扣减结果,基于各个墙的扣减结果,对外墙面/保温层的初始算量意图进行冲突处理,得到外墙面/保温层的目标算量意图,从而完成跨专业和跨模型算量的设计意图更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对扣减队列中的墙执行扣减,得到各个墙的扣减结果,包括:
针对扣减队列中每一个墙,遍历扣减队列中与当前墙相交的所有的第二相交墙,基于当前墙和当前第二相交墙的包含关系对当前墙执行扣减,得到当前墙的扣减结果;其中,第二相交墙包括第二相交建筑墙和第二相交结构墙。
从而通过对基于墙和第二相交墙的包含关系对墙执行扣减,来对重叠墙造成的设计意图信息的冲突进行处理,得到更加准确的外墙面/保温层的算量意图。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基于当前墙和当前第二相交墙的包含关系对当前墙执行扣减,得到当前墙的扣减结果,包括:
若当前墙完全被当前第二相交墙包含,则扣减结果为删除当前墙;
若当前墙完全包含当前第二相交墙,则扣减结果为基于当前墙和当前第二相交墙之间的相交关系对当前墙进行拆分;
若当前墙和当前第二相交墙的起点或终点重叠,则扣减结果为对当前墙的起点或终点进行扣减。
从而根据墙和第二相交墙的不同的包含关系,来得到相应的扣减结果,对不同的墙重叠场景进行分析,得到更加准确的外墙面/保温层的算量意图。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基于各个墙的扣减结果,对外墙面/保温层的初始算量意图进行冲突处理,得到外墙面/保温层的目标算量意图,包括:
基于各个墙的扣减结果,对初始算量意图中的外墙面/保温层的设计意图信息进行更新,得到外墙面/保温层的目标算量意图。
从而基于各个墙的扣减结果,对初始算量意图中的外墙面/保温层的设计意图信息进行更新,得到外墙面/保温层的目标算量意图,对外墙面/保温层的初始算量意图进行冲突处理,得到更加准确的外墙面/保温层的算量意图。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基于各构件类型的目标算量意图,反向构建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包括:
基于各构件类型的目标算量意图,反向构建目标工程中的外墙面、保温层和二次结构,得到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
从而通过对外墙面、保温层和二次结构进行反向构建,解决依赖多专业的非建模构件类型算量问题,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工程量信息,有助于更准确地估算项目的成本和资源需求,避免手动计算非建模构件类型的工程量,提高效率和准确率。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装置,该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三维设计模型包括设计意图信息;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针对每一构件类型,基于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针对每一构件类型,基于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更新后的模型信息,生成多个三维设计模型分别对应的目标通用文件;
第三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目标通用文件,构建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
第四处理模块,用于基于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计算得到目标工程的合并算量结果。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和处理器之间互相通信连接,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处理器通过执行计算机指令,从而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其对应的任一实施方式的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法。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计算机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其对应的任一实施方式的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更新外墙面/保温层相应模型中的工程信息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更新构造柱相应模型中的工程信息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更新过梁相应模型中的工程信息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更新圈梁相应模型中的工程信息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构造扣减队列的流程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得到扣减结果的流程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冲突处理的流程示意图;
图10A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生成外墙面/保温层的流程示意图;
图10B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生成单个外墙面/保温层的流程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生成二次结构的流程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构建算量模型的整体流程示意图;
图13A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法的阶段示意图;
图13B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算量过程中的数据流转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随着设计算量一体化技术的发展,BIM技术逐渐用于指导造价全过程的迭代升级。在正向设计下,设计的交付物为三维BIM模型,具备全专业、“一模到底”的特点,可以用于设计、造价、施工、结算等全过程中。
在造价全过程中,设计阶段的概算控制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BIM模型的成本估算和概算控制,使得设计院可在设计阶段对设计成果优化成本,可以直接从三维模型中提取数据,避免了传统的二维CAD翻模带来的时间成本和误差,提高了概算的效率和准确率;可以在设计早期就进行成本分析和控制,降低后期调整的返工成本,对设计修改和变更友好。
同时,在正向设计下,完成整个项目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建模知识和技能,且大型项目下建模复杂度较高,项目的时效性限制导致建模时间有限。因而,一般需要对项目按专业、按功能区域进行设计拆分,通过多个设计师协作建模。限额设计时,需要将多个模型合并算量,以保证总投资额不超限。加之正向设计下结构、建筑专业的模型并不是孤立的,算量时存在依赖关系,因而在算量侧需要处理以下问题,以支撑设计算量一体化落地:1)在设计分工后,需要将各个部分的模型合并、完成合法性检查、并解决模型冲突问题;2)依赖多专业的规则算量:建筑墙面、建筑保温层、二次结构的圈梁、过梁、构造柱等,业务上这些构件的生成涉及其他专业的构件(如:建筑墙面和保温层依赖建筑墙、结构墙;结构构造柱、圈梁、过梁依赖建筑砌体墙),设计师不会对上述构件建模,在算量时需要完成这些构件的设计意图识别,根据规则生成相应构件完成算量。
目前,正向设计市场成熟度较低,设计分工后,一般需要设计师手工合模算量,或针对多个模型分开算量后进行工程量合并。然而,建筑外墙面、建筑保温层、结构构造柱马牙槎、二次结构的圈梁和过梁等构件,由于其建模依赖多个专业,模型中一般不会绘出,需要用户手算。
现有模式下,在一个项目中,当多个设计师分工合作进行建模时,想要获取项目总量,通常需要采取以下步骤:
1.建立项目共享平台:为保证模型的兼容性和数据的一致性,需要确保所有设计师都使用相同的BIM平台或软件来进行建模。
2.制定建模规范:为确保每个设计师都按照相同的标准进行建模,在项目开始阶段,需要制定清晰的建模规范和标准,包括构件命名规则、参数设置、模型协作流程等。
3.建模分工:为确保每个设计师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需要将项目分成不同的部分或专业领域,然后将每个部分分配给相应的设计师或设计团队。
4.协同建模:设计师在各自的部分进行建模,同时需要确保模型之间的协同。
5.模型整合:定期整合各个部分的模型,确保模型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6.工程出量:为了获取项目的总量,设计师需要对单个模型提取工程量数据。
7.数据整合:将各个部分或专业领域的工程量数据整合到一个总的工程量清单中。这可以通过工程量软件或电子表格来实现,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8.审查和验证:对总工程量清单进行审查和验证,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9.输出总工程量:将项目的总工程量清单输出为相应的文档格式,供项目管理、成本估算和招标等阶段使用。
然而手工合模存在以下缺点:1)跨模型计算问题:如果项目涉及多个BIM模型或不同BIM软件创建的模型,跨模型的工程量计算可能会变得复杂,并且需要额外的工作来整合数据;2)算量效率低:手动整合模型和工程量通常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特别是对于大型项目来说,这可能会成为一个繁琐和耗时的任务;3)算量准确度低:手动操作存在准确性的挑战,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工程量数据,人为的错误和漏项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潜在的问题;4)设计返工变更管理复杂:如果设计发生变更,需要重新进行模型整合和工程量合并工作,这可能会导致额外的工作量和时间成本;5)跨多模型、多专业的构件无法算量:比如粗装墙面,墙一般分为建筑墙和结构墙,都需要外墙面,但外墙面一般属于建筑专业。需要手动处理这种情况,采取手工算量或者估算的方式,比如在结构模型中添加额外的构件或调整工程量数据以反映墙面的存在,整体效率过低且准确度不高。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案,来发掘设计分工下多模合并算量的可行性,避免设计师手工合模、合量,同时解决依赖多专业的非建模构件算量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法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法,可用于进行多模型合并算量的计算机设备或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获取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三维设计模型包括设计意图信息。
具体地,构件类型可以包括外墙面、保温层和二次结构,其中二次结构包括圈梁、过梁、构造柱。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构件类型还可以是墙、柱、板等进行算量的构件,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正向设计项目中,在设计前期,设计总工选定建模软件,将项目按专业、按区域拆分,分配给不同的设计师建模,设计师在各自的部分进行BIM建模。为了完成项目的成本估算,确保设计不超概,需要基于分开建模的各部分BIM模型,获取项目的总量。
首先,对于外墙面和保温层,结构专业设计师先完成结构墙的建模,建筑专业设计师将结构专业的模型链接参照进来,绘制建筑墙。由于结构墙用来承重,一般来说绘制了结构墙的位置,设计师不会再重叠绘制建筑墙,但实际项目中为了提效,会存在重叠绘制的场景,算量时需要完成墙重叠检测,打断墙体、删除重叠部分的建筑墙,避免重复算量。完成建筑墙绘制后,建筑设计师对建筑墙和结构墙绘制外墙面和保温层。算量时,外墙面和保温层以墙(包括建筑墙和结构墙)为父构件,由于建筑专业的模型中并没有结构墙、针对结构墙绘制的外墙面和保温层也无法保存到链接参照的结构模型中,因为会存在结构墙的墙面找不到父而无法算量的问题;同时由于建筑墙和结构墙的重叠处理,导致部分外墙面和保温层信息失效,需要根据调整后的模型更新外墙面和保温层。
其次,对于二次结构的圈梁、过梁、构造柱,二次结构依赖建筑专业设计师先完成建筑墙、门窗洞等的建模、结构设计师完成一次结构的建模,随后根据结构设计师在设计说明中编写二次结构设计意图。设计师不会进行二次结构的建模,但是其不仅会影响二次结构构件本身的量,还会影响建筑墙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为了保证算量的准确性,需要结合结构模型和建筑模型,完成二次结构的自动生成和算量。
具体地,获取目标工程中外墙面/保温层对应的三维建筑设计模型和三维结构设计模型;其中,外墙面/保温层对应的三维建筑设计模型为建筑墙模型,外墙面/保温层对应的三维结构设计模型为结构墙模型,建筑墙模型是在结构墙模型的基础上绘制的,外墙面/保温层的设计意图信息包括外墙面/保温层与相应的建筑墙模型和结构墙模型之间的关联关系。
步骤S102,针对每一构件类型,基于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
具体地,对于构件类型是外墙面和保温层,结构专业设计师先完成结构墙的建模,建筑专业设计师将结构专业的模型链接参照进来,绘制建筑墙,建筑设计师对建筑墙和结构墙绘制外墙面和保温层,完成设计后,记录外墙面和保温层与建筑墙、结构墙的关联关系,将这些关联关系以及外墙面和保温层的设计意图信息传递到模型信息中,从而对外墙面和保温层对应的三维设计模型(建筑墙模型或结构墙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完善,得到包含外墙面和保温层等设计意图信息和关联关系的更完善的模型信息。
具体地,对于构件类型是二次结构的圈梁、过梁或构造柱,建筑专业设计师完成建筑墙、门窗洞等的建模,结构设计师完成一次结构的建模,并在设计说明中编写二次结构设计意图,完成设计后,记录二次结构的设计意图信息,将二次结构的设计意图信息保存在相应的三维设计模型(三维建筑设计模型或三维结构设计模型)的模型信息中,从而得到包含二次结构设计意图的更完善的模型信息。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三维设计模型的模型信息可以包括工程信息、区域信息以及楼层信息等信息,其中工程信息可以用来表征项目工程的设置,在根据构件类型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三维设计模型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时,可以将设计意图信息保存在三维设计模型的工程信息中,以在后续生成目标通用文件时,将构件类型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随着设计模型的工程信息一起导出。
步骤S103,针对每一构件类型,基于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更新后的模型信息,生成多个三维设计模型分别对应的目标通用文件。
具体地,目标通用文件的生成主要涉及模型导出的过程,模型导出主要处理设计模型数据的跨平台传输,将在设计软件完成的设计模型包含的模型信息,按特定的数据协议转换为通用的建筑信息数据。本发明采用GFC(Glodon Foundation Classes)数据协议完成,GFC数据协议为广联达自主研发的BIM数据接口,其约束了工程、区域、楼层、构件、图元的模型数据及关联关系的描述标准,为不同文件格式之间的沟通转换提供统一的技术标准,方便设计文件在不同平台间进行传输和读取。具备设计模型解析能力的一方(设计软件开发方、任何可获得设计软件开发程序接口的人员),可以使用GFC API按照GFC数据协议,将设计模型导出为通用的GFC文本文件。
具体地,在构件设计完成后需要对全项目工程算量时,将工程中多个设计模型中更新后的模型信息分别按照数据协议生成GFC文件(即目标通用文件),并将各构件类型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写入到GFC文件中,得到包含设计意图信息的GFC文件,从而获得各构件类型的算量意图,以在后续计算更全面、更准确的工程量信息。
此外,对于依赖多专业、多模型算量的算量意图信息,本发明规定了设计意图到算量意图流转的数据协议,导出GFC时,设计师的外墙面、保温层、二次结构等设计意图被导出为文本格式的json数据,绑定在GFC的工程信息里。当项目涉及设计分工需要多模型合并算量时,多模型导出模块将多个模型及其设计意图分别导出为多个GFC文件,用于后续模块算量使用。
步骤S104,根据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目标通用文件,构建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
具体地,在BIMQ算量侧,已经具备针对单模型算量的能力,其模式是将单模型的GFC导入,反建出包含工程信息的计算模型,基于计算模型算量,汇总出报表。设计拆分后,多个设计模型具备多个GFC,每个GFC里除了包含模型信息外,还包含需要依赖多专业、多模型的构件的算量意图。算量时,需要基于计算模型完成多个模型的数据合并和冲突处理,根据算量意图完成依赖多专业、多模型的构件生成,形成完整的项目计算模型算量。经以上操作,避免手工合模、合量,同时也能解决依赖多专业、多模型的构件的算量问题。
步骤S105,基于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计算得到目标工程的合并算量结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法,通过获取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其中三维设计模型包括设计意图信息。接着,针对每一构件类型基于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从而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工程量信息。针对每一构件类型,基于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更新后的模型信息,生成多个三维设计模型分别对应的目标通用文件,并根据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目标通用文件,构建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从而在设计分工下多模合并算量,得到目标工程的算量,更准确地估算项目的成本和资源需求,避免手动计算非建模构件的工程量,提高效率和准确率。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法,可用于进行多模型合并算量的计算机设备或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01,获取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三维设计模型包括设计意图信息。详细请参见图1所示实施例的步骤S101,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202,针对每一构件类型,基于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
具体地,上述步骤S202包括:
步骤S2021,针对每一外墙面/保温层,基于当前外墙面/保温层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外墙面/保温层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步骤S2021包括:
步骤a1,遍历建筑墙模型中所有的外墙面/保温层,获取各外墙面/保温层的形体和包围盒。其中,包围盒是将形体的空间扩大预设倍数得到的。
步骤a2,遍历各外墙面/保温层的包围盒,筛选得到建筑墙模型中与当前外墙面/保温层的包围盒相交的所有的第一相交墙。
其中,第一相交墙包括第一相交建筑墙和第一相交结构墙。
步骤a3,遍历所有的第一相交墙,判断当前第一相交墙是否与相应的外墙面/保温层的形体外切。
步骤a4,若当前第一相交墙与相应的外墙面/保温层的形体外切,则继续判断当前第一相交墙的迹线是否与相应的外墙面/保温层的迹线平行。
步骤a5,若当前第一相交墙的迹线与相应的外墙面/保温层的迹线平行,则将与当前第一相交墙相对应的外墙面/保温层的设计意图信息写入对应的三维设计模型的模型信息中,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
其中,外墙面/保温层的设计意图信息还包括外墙面/保温层的名称、厚度、材质、关联建筑墙/结构墙的编号、与当前建筑墙/结构墙之间的左右位置或覆盖墙的面积占比。
具体地,如图3所示,遍历模型中所有的外墙面/保温层,获取保温层形体的包围盒,包围盒是将形体的空间扩大0.1倍得到的,过滤出与扩大后包围盒相交的建筑墙和结构墙。接着,遍历所有相交的建筑墙和结构墙,判断当前墙形体是否与外墙面/保温层形体外切,否的话则丢弃当前墙,是的话,则继续判断当前墙的迹线是否与外墙面/保温层迹线平行,否的话则丢弃当前墙,是的话则将外墙面/保温层的截面向墙的平面进行投影,获取当前墙面覆盖墙的面积占比并判断当前外墙面/保温层在墙的左侧还是右侧,最后将外墙面/保温层的名称、厚度、材质、关联墙的id、在墙左墙右、覆盖墙的面积占比等生成当前外墙面/保温层的设计意图信息,收集所有外墙面/保温层的设计意图信息,写入相应模型的模型信息中。
从而通过对外墙面/保温层与相应的建筑墙/结构墙的重叠信息和设计意图信息进行分析,对相应的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从而获得外墙面/保温层更全面、更准确的工程量信息。
步骤S2022,针对每一二次结构,基于当前二次结构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二次结构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二次结构包括构造柱,上述步骤S2022包括:针对每一构造柱,将当前构造柱的设计意图信息写入三维设计模型的模型信息中,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其中,构造柱的设计意图信息包括构造柱的生成位置、生成间距、截面大小、纵筋信息、构造柱箍筋信息或是否覆盖同位置抱框柱的信息。
具体地,如图4所示,读取二次结构构造柱的设计意图信息,基于是否在门窗洞两侧生成抱框柱、抱框柱的截面宽、截面高、纵筋、箍筋等信息生成抱框柱设置信息。然后,基于构造柱布置位置在砌体墙上还是轻质隔墙上、是否在墙交点处生成、是否在孤墙端头生成、是否在门窗洞两侧生成(若是,在洞口宽度大于多少时生成、洞两侧的构造柱顶标高设置)、构造柱生成间距和构造柱的截面宽、截面高、纵筋、箍筋等信息生成构造柱设置信息。若同位置绘制了构造柱和抱框柱,确定是否覆盖,最后收集上述构造柱设置信息的设计意图信息,将这些信息写入相应的结构模型的工程信息中。
从而通过对二次结构构造柱的设计意图信息进行分析,将构造柱的设计意图信息写入相应的三维设计模型的模型信息中,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从而获得构造柱更全面、更准确的工程量信息。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二次结构包括过梁,上述步骤S2022包括:针对每一过梁,将当前过梁的设计意图信息写入相应的三维设计模型的模型信息中,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其中,过梁的设计意图信息包括过梁的第一布置条件信息、第一布置位置信息或是否覆盖同位置其它过梁的信息,第一布置条件信息包括过梁的墙厚度、洞宽度、过梁高度、过梁宽度、过梁上下部钢筋信息、过梁箍筋信息或过梁肢数,第一布置位置信息包括门、窗、门联窗、墙顶、壁龛、飘窗、带形窗或带形洞。
具体地,如图5所示,读取二次结构过梁的设计意图信息,获得过梁的墙厚、洞宽、过梁高、过梁宽、上部钢筋、下部钢筋、箍筋、肢数等布置条件信息,并获得是否在门、窗、门联窗、墙顶、壁龛、飘窗、带形窗、带形洞等位置生成等布置位置信息,若同位置绘制了过梁,确定是否覆盖。最后收集上述过梁的设计意图信息,写入相应模型的工程信息中。
从而通过对二次结构过梁的设计意图信息进行分析,将过梁的设计意图信息写入相应的三维设计模型的模型信息中,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从而获得过梁更全面、更准确的工程量信息。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二次结构包括圈梁,上述步骤S2022包括:针对每一圈梁,将当前圈梁的设计意图信息写入相应的三维设计模型的模型信息中,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其中,圈梁的设计意图信息包括圈梁的第二布置条件信息、第二布置位置信息和是否覆盖同位置其它圈梁的信息,第二布置条件信息包括圈梁的圈梁高度、圈梁宽度、圈梁上下部钢筋信息、圈梁箍筋信息或圈梁肢数。
具体地,如图6所示,读取二次结构圈梁的设计意图信息,获得圈梁的高、宽、上部钢筋、下部钢筋、箍筋、肢数等信息,并确定圈梁是否在承重墙的墙顶生成、是否在外墙离层底标高多少mm处设置、当墙净高大于2倍墙长时是否在半高处设置、净高大于多少m时是否每多少mm设置一道、净高大于多少m时在墙半高或洞口顶是否设置,若同位置绘制了圈梁确定是否覆盖,最后收集上述圈梁的设计意图信息,写入相应模型的工程信息中。
从而通过对二次结构圈梁的设计意图信息进行分析,将圈梁的设计意图信息写入相应的三维设计模型的模型信息中,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从而获得圈梁更全面、更准确的工程量信息。
从而通过外墙面/保温层、构造柱、过梁和圈梁设计意图信息进行分析,对相应模型中的工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建筑模型或结构模型,从而获得外墙面/保温层、构造柱、过梁和圈梁对应的更全面、更准确的工程量信息。
步骤S203,针对每一构件类型,基于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更新后的模型信息,生成多个三维设计模型分别对应的目标通用文件。详细请参见图1所示实施例的步骤S103,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204,根据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目标通用文件,构建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
具体地,构建算量模型是模型反建的工程,从目标通用文件即GFC文件里读出模型的更新信息,反建出区域、楼层、构件类型、图元等模型后,再根据GFC文件里的设计意图信息进行算量意图的转换,反建出相关的构件类型(外墙面、保温、二次结构等)。
具体地,上述步骤S204包括:
步骤S2041,基于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的多个目标通用文件,得到各构件类型的初始算量意图。
具体地,读取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的目标通用文件的工程信息,从而获得外墙面/保温层、构造柱、过梁和圈梁的初始算量意图。
步骤S2042,对各构件类型的初始算量意图进行重叠检测和冲突处理,得到各构件类型的目标算量意图。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步骤S2042包括:
步骤b1,基于外墙面/保温层的初始算量意图进行墙重叠检测,并基于得到的多个墙重叠场景,构造扣减队列。
具体地,如图7所示,遍历所有的建筑墙,获取当前建筑墙的形体,过滤出与当前墙体相交的所有建筑墙、结构墙,判断是否存在体相交(否的话确定当前建筑墙不存在冲突),是的话过滤掉与当前建筑墙迹线不平行的墙,再继续判断是否存在与当前建筑墙迹线平行的墙(否的话则确定当前建筑墙不存在冲突),是的话则遍历所有相交且平行的墙,获取当前建筑墙、当前相交墙的材料、墙厚、高度、ID等属性,生成扣减数据和扣减优先级,其中“硬”材料的墙扣减“软”材料的墙、厚墙扣减薄墙、高墙扣减墙、ID大的墙扣减ID小的墙,将所有相交且平行的墙加入到扣减队列。
步骤b2,对扣减队列中的墙执行扣减,得到各个墙的扣减结果。
具体地,针对扣减队列中每一个墙,遍历扣减队列中与当前墙相交的所有的第二相交墙,基于当前墙和当前第二相交墙的包含关系对当前墙执行扣减,得到当前墙的扣减结果;其中,第二相交墙包括第二相交建筑墙和第二相交结构墙。从而通过对基于墙和第二相交墙的包含关系对墙执行扣减,来对重叠墙造成的设计意图信息的冲突进行处理,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建筑墙以及结构墙、外墙面/保温层的算量意图。
其中,在基于当前墙和当前第二相交墙的包含关系对当前墙执行扣减,得到当前墙的扣减结果时,若当前墙完全被当前第二相交墙包含,则扣减结果为删除当前墙;若当前墙完全包含当前第二相交墙,则扣减结果为基于当前墙和当前第二相交墙之间的相交关系对当前墙进行拆分;若当前墙和当前第二相交墙的起点或终点重叠,则扣减结果为对当前墙的起点或终点进行扣减。
从而根据墙和第二相交墙的不同的包含关系,来得到相应的扣减结果,对不同的墙重叠场景进行分析,得到更加准确的外墙面/保温层的算量意图。
具体地,如图8所示,遍历所有的扣减队列的每一个被扣减的建筑墙,遍历与当前被扣减建筑墙相交的建筑墙,按扣减优先级执行扣减,判断当前被扣减墙与扣减墙的位置关系,若被扣减墙完全被扣减墙包含,则删除被扣减墙;若扣减墙在被扣减墙的起、终点处重叠,则更新被扣减墙的起点或终点;若被扣减墙完全包含扣减墙,则将被扣减墙拆分成两段,最后更新扣减结果信息。
接下来,再次参见图8,遍历与当前被扣减建筑墙相交的结构墙,按扣减优先级执行扣减,判断当前被扣减墙与扣减墙的位置关系,若被扣减墙完全被扣减墙包含,则删除被扣减墙;若扣减墙在被扣减墙的起、终点处重叠,则更新被扣减墙的起点或终点;若被扣减墙完全包含扣减墙,则将被扣减墙拆分成两段,最后更新扣减结果信息。
步骤b3,基于各个墙的扣减结果,对外墙面/保温层的初始算量意图进行冲突处理,得到外墙面/保温层的目标算量意图。
具体地,基于各个墙的扣减结果,对初始算量意图中的外墙面/保温层的设计意图信息进行更新,得到外墙面/保温层的目标算量意图,从而对外墙面/保温层的初始算量意图进行冲突处理,得到更加准确的外墙面/保温层的算量意图。
具体地,如图9所示,遍历所有的扣减队列数据,判断当前被扣减墙是否被扣减(否的话设置外墙面和保温层信息),是的话则判断当前被扣减墙的扣减方式,若扣减方式为删除被扣减墙,则删除当前被扣减墙,将当前被扣减墙上的外墙面和保温层信息更新到扣减墙上,丢弃当前被扣减墙上的外墙面和保温层信息,最后将墙附属构件归属更新到相交最多的子墙段上;若扣减方式为更新被扣减墙的起点或终点,则更新被扣减线的迹线,将当前被扣减墙上的部分外墙面和保温层信息更新到扣减墙上,更新当前被扣减墙上的外墙面和保温层范围信息,最后将墙附属构件归属更新到相交最多的子墙段上;若扣减方式为将被扣减墙拆分成两段,则创建拆分后的两段新墙,设置外墙面和保温层信息,删除原始被扣减墙,丢弃原始被扣减墙上的外墙面和保温层信息,最后将墙附属构件归属更新到相交最多的子墙段上。
从而通过基于外墙面/保温层的初始算量意图进行墙重叠检测,并基于得到的多个墙重叠场景,构造扣减队列,对扣减队列中的墙执行扣减,得到各个墙的扣减结果,基于各个墙的扣减结果,对外墙面/保温层的初始算量意图进行冲突处理,得到外墙面/保温层的目标算量意图,以便于后续根据目标算量意图反向构建二次结构模型,处理墙的创建与删除、墙附属构件的重新归属与删除,从而完成跨专业和跨模型算量(保温层、外墙面、二次结构)的设计意图更新。
步骤S2043,基于各构件类型的目标算量意图,反向构建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
具体地,基于各构件类型的目标算量意图,反向构建目标工程中的外墙面、保温层和二次结构,得到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
具体地,如图10A所示,遍历所有的建筑墙、结构墙,生成墙左侧的外墙面、墙左侧的保温层、墙右侧的外墙面以及墙右侧的保温层。其中,单个保温层/外墙面的生成流程如图10B所示,获取外墙面/保温层的名称、厚度、材质等创建外墙面/保温层构件,创建外墙面/保温层图元,关联外墙面/保温层构件,关联依附的墙图元及在墙左墙右信息,根据墙的迹线和外墙面/保温层的厚度,得出外墙面/保温层的迹线,根据外墙面/保温层的面积、迹线,获取布置的顶底标高,最后完成当前外墙面/保温层的布置。
具体地,二次结构的生成流程如图11所示,遍历工程二次结构圈梁/过梁/构造柱生成信息,根据信息创建圈梁/过梁/构造柱构件,获取圈梁/过梁/构造柱生成规则及属性信息,遍历所有楼层和所有的生成规则,识别能创建圈梁/过梁/构造柱的场景,生成圈梁/过梁/构造柱图元。
从而通过对外墙面、保温层和二次结构进行反向构建,解决依赖多专业的非建模构件算量问题,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工程量信息,有助于更准确地估算项目的成本和资源需求,避免手动计算非建模构件的工程量,提高效率和准确率。
具体地,上述步骤204的整体如图12所示,目标通用文件为GFC文件,解析GFC数据,读取工程信息完成工程导入,收集外墙面、保温层、二次结构算量意图信息,遍历区域信息判断计算模型是否存在同名区域(若是的话,则使用已存在区域,并将当前GFC区域下的所有信息绑定到当前已存在区域;若否的话,则创建新区域),完成区域反建。遍历当前区域的GFC楼层,判断计算模型是否存在同名、同底标高的楼层(若是的话,则使用已存在楼层,并将当前GFC楼层下的所有信息绑定到当前已存在楼层;若否的话,则创建新楼层),完成楼层反建。遍历图元的属性和体信息,完成构件、图元的反建以及建筑墙、结构墙间的重叠检测和冲突处理,完成当前GFC导入,从而得到算量工程。
从而通过发掘设计分工下多模合并算量的可行性,避免设计师手工合模、合量,通过合并多个模型的算量,可以减少数据输入和转换的错误,提高算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有助于降低因错误估算而引起的成本和延误,避免传统的手工合并算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的消耗,有助于项目提效。并且,整个项目合并算量,可以为整体项目管理和决策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好地控制设计成本,支持决策,确保项目在预算范围内完成。当设计发生变更时,可以更容易地跟踪这些变更对成本和工程量影响,支撑大型建筑工程项目下的设计算量一体化落地。
步骤S205,基于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计算得到目标工程的合并算量结果。详细请参见图1所示实施例的步骤S105,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法,通过获取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其中三维设计模型包括设计意图信息。接着,针对每一构件类型,基于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从而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工程量信息。针对每一构件类型,基于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更新后的模型信息,生成多个三维设计模型分别对应的目标通用文件,并根据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目标通用文件,构建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从而在设计分工下多模合并算量,得到目标工程的合并算量结果,更准确地估算项目的成本和资源需求,避免手动计算非建模构件的工程量,提高效率和准确率。还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算量数结果和更高效的设计流程,让设计师能够快速获取成本优化的意见,以增加项目的成功率,减少风险和成本超支。
下面结合一个具体应用例对本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3A所示,该具体应用例的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一,多模型导出:将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依赖多专业、多模型的构件的算量意图等通过GFC数据协议导出为GFC文件。
阶段二,多模型导入:识别多模型算量场景,完成导入任务的编排,将多个GFC导入成算量模型,完成模型合并、冲突解决,完成墙附属构件的重新归属,并对外墙面、保温层等进行合法化、完整化处理。
阶段三,算量意图反建:根据算量意图,在合模后的工程中,完成构件反建,并生成二次结构构件,形成完整的项目算量模型;
阶段四,汇总计算:复用BIMQ算量能力,对项目算量模型进行计算汇总,出工程量、报表。
图13B为算量过程中的数据流转图,将多个设计模型信息分别导出为GFC文本文件,并将依赖多专业、多模型的构件的算量意图写入到GFC的工程信息中,之后复用BIMQ导入GFC的能力将多个GFC导入为计算模型,完成模型合并和算量信息补全,复用BIMQ的构件算量能力完成全项目的算量,复用BIMQ的报表能力完成全项目的工程量汇总和报表生成,从而解决需要依赖多专业、多模型的构件的算量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装置,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已经进行过说明的不再赘述。如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装置,如图14所示,包括:
获取模块141,用于获取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三维设计模型包括设计意图信息;
第一处理模块142,用于针对每一构件类型,基于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
第二处理模块143,用于针对每一构件类型,基于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更新后的模型信息,生成多个三维设计模型分别对应的目标通用文件;
第三处理模块144,用于根据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目标通用文件,构建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
第四处理模块145,用于基于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计算得到目标工程的合并算量结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获取模块141中构件类型包括外墙面和保温层;获取模块141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用于获取目标工程中外墙面/保温层对应的三维建筑设计模型和三维结构设计模型;其中,外墙面/保温层对应的三维建筑设计模型为建筑墙模型,外墙面/保温层对应的三维结构设计模型为结构墙模型,建筑墙模型是在结构墙模型的基础上绘制的,外墙面/保温层的设计意图信息包括外墙面/保温层与相应的建筑墙模型和结构墙模型之间的关联关系。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获取模块141中构件类型还包括二次结构;第一处理模块142包括:
第二处理单元,用于针对每一外墙面/保温层,基于当前外墙面/保温层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外墙面/保温层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
第三处理单元,用于针对每一二次结构,基于当前二次结构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二次结构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处理单元包括:
第一处理子单元,用于遍历建筑墙模型中所有的外墙面/保温层,获取各外墙面/保温层的形体和包围盒;包围盒是将形体的空间扩大预设倍数得到的;
第二处理子单元,用于遍历各外墙面/保温层的包围盒,筛选得到建筑墙模型中与当前外墙面/保温层的包围盒相交的所有的第一相交墙;
第三处理子单元,用于遍历所有的第一相交墙,判断当前第一相交墙是否与相应的外墙面/保温层的形体外切;
第四处理子单元,用于若当前第一相交墙与相应的外墙面/保温层的形体外切,则继续判断当前第一相交墙的迹线是否与相应的外墙面/保温层的迹线平行;
第五处理子单元,用于若当前第一相交墙的迹线与相应的外墙面/保温层的迹线平行,则将与当前第一相交墙相对应的外墙面/保温层的设计意图信息写入对应的三维设计模型的模型信息中,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
其中,第一相交墙包括第一相交建筑墙和第一相交结构墙;外墙面/保温层的设计意图信息还包括外墙面/保温层的名称、厚度、材质、关联建筑墙/结构墙的编号、与当前建筑墙/结构墙之间的左右位置或覆盖墙的面积占比。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二次结构包括构造柱,第三处理单元包括:
第六处理子单元,用于针对每一构造柱,将当前构造柱的设计意图信息写入相应的三维设计模型的模型信息中,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
其中,构造柱的设计意图信息包括构造柱的生成位置、生成间距、截面大小、纵筋信息、构造柱箍筋信息或是否覆盖同位置抱框柱的信息。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二次结构包括过梁;第三处理单元包括:
第七处理子单元,用于针对每一过梁,将当前过梁的设计意图信息写入相应的三维设计模型的模型信息中,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
其中,过梁的设计意图信息包括过梁的第一布置条件信息、第一布置位置信息或是否覆盖同位置其它过梁的信息,第一布置条件信息包括过梁的墙厚度、洞宽度、过梁高度、过梁宽度、过梁上下部钢筋信息、过梁箍筋信息或过梁肢数,第一布置位置信息包括门、窗、门联窗、墙顶、壁龛、飘窗、带形窗或带形洞。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二次结构包括圈梁;第三处理单元包括:
第八处理子单元,用于针对每一圈梁,将当前圈梁的设计意图信息写入相应的三维设计模型的模型信息中,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
其中,圈梁的设计意图信息包括圈梁的第二布置条件信息、第二布置位置信息和是否覆盖同位置其它圈梁的信息,第二布置条件信息包括圈梁的圈梁高度、圈梁宽度、圈梁上下部钢筋信息、圈梁箍筋信息或圈梁肢数。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三处理模块144包括:
第四处理单元,用于基于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的多个目标通用文件,得到各构件类型的初始算量意图;
第五处理单元,用于对各构件类型的初始算量意图进行重叠检测和冲突处理,得到各构件类型的目标算量意图;
第六处理单元,用于基于各构件类型的目标算量意图,反向构建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五处理单元包括:
第九处理子单元,用于基于外墙面/保温层的初始算量意图进行墙重叠检测,并基于得到的多个墙重叠场景,构造扣减队列;
第十处理子单元,用于对扣减队列中的墙执行扣减,得到各个墙的扣减结果;
第十一处理子单元,用于基于各个墙的扣减结果,对外墙面/保温层的初始算量意图进行冲突处理,得到外墙面/保温层的目标算量意图。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十处理子单元包括:
第一子单元,用于针对扣减队列中每一个墙,遍历扣减队列中与当前墙相交的所有的第二相交墙,基于当前墙和当前第二相交墙的包含关系对当前墙执行扣减,得到当前墙的扣减结果;其中,第二相交墙包括第二相交建筑墙和第二相交结构墙。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子单元包括:
第一子模块,用于若当前墙完全被当前第二相交墙包含,则扣减结果为删除当前墙;
第二子模块,用于若当前墙完全包含当前第二相交墙,则扣减结果为基于当前墙和当前第二相交墙之间的相交关系对当前墙进行拆分;
第三子模块,用于若当前墙和当前第二相交墙的起点或终点重叠,则扣减结果为对当前墙的起点或终点进行扣减。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十一处理子单元包括:
第四子模块,用于基于各个墙的扣减结果,对初始算量意图中的外墙面/保温层的设计意图信息进行更新,得到外墙面/保温层的目标算量意图。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六处理单元包括:
第十二处理子单元,用于基于各构件类型的目标算量意图,反向构建目标工程中的外墙面、保温层和二次结构,得到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
上述各个模块和单元的更进一步的功能描述与上述对应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装置是以功能单元的形式来呈现,这里的单元是指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电路,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定程序的处理器和存储器,和/或其他可以提供上述功能的器件。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具有上述图14所示的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装置。
请参阅图15,图15是本发明可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0、存储器20,以及用于连接各部件的接口,包括高速接口和低速接口。各个部件利用不同的总线互相通信连接,并且可以被安装在公共主板上或者根据需要以其它方式安装。处理器可以对在计算机设备内执行的指令进行处理,包括存储在存储器中或者存储器上以在外部输入/输出装置(诸如,耦合至接口的显示设备)上显示GUI的图形信息的指令。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若需要,可以将多个处理器和/或多条总线与多个存储器和多个存储器一起使用。同样,可以连接多个计算机设备,各个设备提供部分必要的操作(例如,作为服务器阵列、一组刀片式服务器、或者多处理器系统)。图15中以一个处理器10为例。
处理器10可以是中央处理器,网络处理器或其组合。其中,处理器1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硬件芯片。上述硬件芯片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器件或其组合。上述可编程逻辑器件可以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通用阵列逻辑或其任意组合。
其中,所述存储器20存储有可由至少一个处理器10执行的指令,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10执行实现上述实施例示出的方法。
存储器20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要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计算机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20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瞬时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瞬时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存储器20可选包括相对于处理器10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该计算机设备。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存储器20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快闪存储器,硬盘或固态硬盘;存储器20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该计算机设备还包括通信接口30,用于该计算机设备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可在硬件、固件中实现,或者被实现为可记录在存储介质,或者被实现通过网络下载的原始存储在远程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中并将被存储在本地存储介质中的计算机代码,从而在此描述的方法可被存储在使用通用计算机、专用处理器或者可编程或专用硬件的存储介质上的这样的软件处理。其中,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随机存储记忆体、快闪存储器、硬盘或固态硬盘等;进一步地,存储介质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可以理解,计算机、处理器、微处理器控制器或可编程硬件包括可存储或接收软件或计算机代码的存储组件,当软件或计算机代码被计算机、处理器或硬件访问且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示出的方法。
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这样的修改和变型均落入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所述三维设计模型包括设计意图信息;
针对每一构件类型,基于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
针对每一构件类型,基于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更新后的模型信息,生成所述多个三维设计模型分别对应的目标通用文件;
根据所述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目标通用文件,构建所述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
基于所述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计算得到所述目标工程的合并算量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构件类型包括外墙面和保温层;所述获取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包括:
获取目标工程中外墙面/保温层对应的三维建筑设计模型和三维结构设计模型;其中,外墙面/保温层对应的三维建筑设计模型为建筑墙模型,外墙面/保温层对应的三维结构设计模型为结构墙模型,所述建筑墙模型是在所述结构墙模型的基础上绘制的,所述外墙面/保温层的设计意图信息包括外墙面/保温层与相应的建筑墙模型和结构墙模型之间的关联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构件类型还包括二次结构;所述针对每一构件类型,基于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包括:
针对每一外墙面/保温层,基于当前外墙面/保温层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外墙面/保温层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
针对每一二次结构,基于当前二次结构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二次结构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对每一外墙面/保温层,基于当前外墙面/保温层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外墙面/保温层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包括:
遍历所述建筑墙模型中所有的外墙面/保温层,获取各外墙面/保温层的形体和包围盒;所述包围盒是将所述形体的空间扩大预设倍数得到的;
遍历各外墙面/保温层的包围盒,筛选得到所述建筑墙模型中与当前外墙面/保温层的包围盒相交的所有的第一相交墙;
遍历所有的第一相交墙,判断当前第一相交墙是否与相应的外墙面/保温层的形体外切;
若当前第一相交墙与相应的外墙面/保温层的形体外切,则继续判断当前第一相交墙的迹线是否与相应的外墙面/保温层的迹线平行;
若当前第一相交墙的迹线与相应的外墙面/保温层的迹线平行,则将与当前第一相交墙相对应的外墙面/保温层的设计意图信息写入对应的三维设计模型的模型信息中,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
其中,第一相交墙包括第一相交建筑墙和第一相交结构墙;所述外墙面/保温层的设计意图信息还包括外墙面/保温层的名称、厚度、材质、关联建筑墙/结构墙的编号、与当前建筑墙/结构墙之间的左右位置或覆盖墙的面积占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结构包括构造柱;所述针对每一二次结构,基于当前二次结构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二次结构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包括:
针对每一构造柱,将当前构造柱的设计意图信息写入相应的三维设计模型的模型信息中,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
其中,构造柱的设计意图信息包括构造柱的生成位置、生成间距、截面大小、纵筋信息、构造柱箍筋信息或是否覆盖同位置抱框柱的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结构包括过梁;所述针对每一二次结构,基于当前二次结构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二次结构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包括:
针对每一过梁,将当前过梁的设计意图信息写入相应的三维设计模型的模型信息中,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
其中,过梁的设计意图信息包括过梁的第一布置条件信息、第一布置位置信息或是否覆盖同位置其它过梁的信息,所述第一布置条件信息包括过梁的墙厚度、洞宽度、过梁高度、过梁宽度、过梁上下部钢筋信息、过梁箍筋信息或过梁肢数,所述第一布置位置信息包括门、窗、门联窗、墙顶、壁龛、飘窗、带形窗或带形洞。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结构包括圈梁;所述针对每一二次结构,基于当前二次结构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二次结构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包括:
针对每一圈梁,将当前圈梁的设计意图信息写入相应的三维设计模型的模型信息中,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
其中,圈梁的设计意图信息包括圈梁的第二布置条件信息、第二布置位置信息和是否覆盖同位置其它圈梁的信息,所述第二布置条件信息包括圈梁的圈梁高度、圈梁宽度、圈梁上下部钢筋信息、圈梁箍筋信息或圈梁肢数。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目标通用文件,构建所述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包括:
基于所述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的多个目标通用文件,得到各构件类型的初始算量意图;
对各构件类型的初始算量意图进行重叠检测和冲突处理,得到各构件类型的目标算量意图;
基于各构件类型的目标算量意图,反向构建所述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各构件类型的初始算量意图进行重叠检测和冲突处理,得到各构件类型的目标算量意图,包括:
基于外墙面/保温层的初始算量意图进行墙重叠检测,并基于得到的多个墙重叠场景,构造扣减队列;
对所述扣减队列中的墙执行扣减,得到各个墙的扣减结果;
基于所述各个墙的扣减结果,对外墙面/保温层的初始算量意图进行冲突处理,得到外墙面/保温层的目标算量意图。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扣减队列中的墙执行扣减,得到各个墙的扣减结果,包括:
针对所述扣减队列中每一个墙,遍历所述扣减队列中与当前墙相交的所有的第二相交墙,基于所述当前墙和当前第二相交墙的包含关系对所述当前墙执行扣减,得到当前墙的扣减结果;其中,所述第二相交墙包括第二相交建筑墙和第二相交结构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当前墙和当前第二相交墙的包含关系对所述当前墙执行扣减,得到当前墙的扣减结果,包括:
若所述当前墙完全被所述当前第二相交墙包含,则扣减结果为删除所述当前墙;
若所述当前墙完全包含所述当前第二相交墙,则扣减结果为基于所述当前墙和所述当前第二相交墙之间的相交关系对所述当前墙进行拆分;
若所述当前墙和所述当前第二相交墙的起点或终点重叠,则扣减结果为对所述当前墙的起点或终点进行扣减。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各个墙的扣减结果,对外墙面/保温层的初始算量意图进行冲突处理,得到外墙面/保温层的目标算量意图,包括:
基于所述各个墙的扣减结果,对所述初始算量意图中的外墙面/保温层的设计意图信息进行更新,得到外墙面/保温层的目标算量意图。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各构件类型的目标算量意图,反向构建所述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包括:
基于各构件类型的目标算量意图,反向构建所述目标工程中的外墙面、保温层和二次结构,得到所述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
14.一种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所述三维设计模型包括设计意图信息;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针对每一构件类型,基于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设计意图信息,对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模型信息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模型信息;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针对每一构件类型,基于当前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三维设计模型中更新后的模型信息,生成所述多个三维设计模型分别对应的目标通用文件;
第三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工程中各构件类型对应的多个目标通用文件,构建所述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
第四处理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工程的算量模型,计算得到所述目标工程的合并算量结果。
15.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处理器之间互相通信连接,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处理器通过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从而执行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法。
1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法。
CN202311735162.5A 2023-12-15 2023-12-15 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Pending CN11759216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35162.5A CN117592166A (zh) 2023-12-15 2023-12-15 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35162.5A CN117592166A (zh) 2023-12-15 2023-12-15 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92166A true CN117592166A (zh) 2024-02-23

Family

ID=89909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35162.5A Pending CN117592166A (zh) 2023-12-15 2023-12-15 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9216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Ilhan et al.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 tool (GBAT) for integrated BIM-based design decisions
Antón et al. Integration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in a BIM environment
US11402820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building framing and manufacturing system
CN109858138B (zh) 基于bim的房间装修构件处理方法、装置、终端及介质
CN107944187B (zh) 一种基于Revit的钢筋计算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介质
EP3163436A1 (en) Visual software modeling method based on software meta-view for constructing software view
US8843352B2 (en) System and methods facilitating interfacing with a structur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Abualdenien et al. Consistent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building models in the early design stages
Zada et al.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BIM)—Versioning for collaborative design
WO2023109303A1 (zh) 在线协同编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EP3163435A1 (en) Method for general modeling basing on system meta model to construct system model
CN115427990A (zh) 对大规模基建项目的模型、成本和时间表进行映射的系统
Alzraiee Cost estimate system using 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in BIM
CN111475877A (zh) 一种基于bim技术测算空间净高的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2177518A (zh) 实现有限元模型的方法和设备
Marzouk et al. Applications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in cost estimation of infrastructure bridges
US20190080030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Generating Programmatic Designs of Structures
CN117592166A (zh) 基于多模型的工程合并算量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US20170161029A1 (en) Visual modeling method to construct system views based on a system meta view
Metkari et al. Application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tool for building project
CN116090074A (zh) 基于施工段作业的算量方法、装置、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6594608A (zh) 可视化神经网络模型生成和训练的方法及装置
CN113570175B (zh) 一种工业精细化工时物量管理平台的建立方法
KR101704673B1 (ko) 개방형bim을 기반으로 하는 건물 정보 파일과 구조 계산 정보의 연동 방법
CN115238338A (zh) 一种构件模型的更新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