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86882A - 培养容器以及人工血管培养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培养容器以及人工血管培养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86882A
CN117586882A CN202410070808.0A CN202410070808A CN117586882A CN 117586882 A CN117586882 A CN 117586882A CN 202410070808 A CN202410070808 A CN 202410070808A CN 117586882 A CN117586882 A CN 1175868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s
electrode
blood vessel
culture
artificial blo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7080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586882B (zh
Inventor
成诗宇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umai Medical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oumai Medical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umai Medical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Roumai Medical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7080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86882B/zh
Publication of CN1175868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868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5868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868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1/00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uses
    • C12M21/08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uses for producing artificial tissue or for ex-vivo cultivation of tissu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41/00Means for regulation,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r control, e.g. flow regulation
    • C12M41/46Means for regulation,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r control, e.g. flow regulation of cellular or enzymatic activity or functionality, e.g. cell viabilit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5/00Undifferentiated human, animal or plant cells, e.g. cell lines; Tissues; Cultivation or maintenance thereof;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5/06Animal cells or tissues; Human cells or tissues
    • C12N5/0602Vertebrate cells
    • C12N5/069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 C12N5/0691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3D culture thereof, e.g. models of blood vessel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培养容器,培养容器适于培养人工血管,培养容器包括壳体以及第一电极。壳体限定出第一内腔,第一方向为壳体的轴线方向,第一内腔中用于放置人工血管,人工血管的轴线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一电极的数量为至少四个,第一周向设为环绕第一方向的方向,沿第一周向,各第一电极之间间隔布置,各第一电极穿设于壳体,各第一电极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各第一端均设于第一内腔中,各第二端均设于壳体外,任意两个第一电极均可用于接受电信号或产生电信号。通过本申请中的第一电极,在不需要取出培养容器的情况下,对人工血管的培养状态进行判断,以使得降低人工血管的染菌的风险,更准确的观察人工血管的培养状况。

Description

培养容器以及人工血管培养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生物组织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培养容器以及人工血管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人工血管培养是一种利用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技术构建人工血管的方法。在现有技术中,在人工血管的培养中,常常需要观察人工血管的状态,以确认接下来的培养所需的步骤。在现有技术中,实验员需要将承载人工血管的培养容器从培养箱中取出,放到特殊的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观察完毕后再将人工血管放回培养箱中。
人工光学显微镜观察的工序较为复杂,耗时较长,且由人工进行观察记录,导致观察结果的准确性较低,且光学显微镜无法观测到人工血管的组织的厚度信息,以及人工血管的组织生长过程中的均匀性。在另一方面,由于将承载人工血管的培养容器在培养箱中取出时,培养容器无法继续培养人工血管,培养容器只能暂时维持人工血管的生存,以使得人工血管中的细胞的生长状况受阻,并且增加染菌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培养容器以及人工血管培养方法,旨在解决人工光学显微镜观察工序复杂,且易导致人工血管质量较低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培养容器,所述培养容器适于培养人工血管,所述培养容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限定出第一内腔,第一方向为所述壳体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一内腔中用于放置所述人工血管,所述人工血管的轴线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
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的数量为至少四个,第一周向设为环绕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沿所述第一周向,各所述第一电极之间间隔布置,各所述第一电极穿设于所述壳体,各所述第一电极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各所述第一端均设于所述第一内腔中,各所述第二端均设于所述壳体外,任意两个所述第一电极均可用于接受电信号或产生电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方向为由各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各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培养容器包括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的数量为至少四个,沿所述第一周向,各所述第二电极之间间隔布置,各所述第二电极穿设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以及第四端,所述第三端设于所述第一内腔中,所述第四端设于所述壳体外,任意两个所述第二电极均可用于接受电信号或产生电信号,第三方向为由各所述第三端至所述第四端的方向,各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方向,各所述第一电极与各所述第二电极之间间隔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入液口以及出液口,所述入液口以及所述出液口用于导入或导出培养液于所述培养容器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入液口以及所述出液口之间间隔布置,所述入液口以及所述第一电极之间间隔布置,所述出液口以及所述第一电极之间间隔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配置成连接交流电以产生的电信号,所述第一电极受到的交流电电流设为A,所述第一电极受到的交流电频率设为B,所述强度A满足:1μA≤A≤1000μA,所述频率B满足:1kHZ≤B≤100kHZ。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人工血管培养方法,所述人工血管培养方法适用于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培养容器,所述人工血管培养方法包括:
选取两个所述第一电极为第一输出电极组,施加交流电流于所述第一输出电极组,使所述第一输出电极组在所述第一内腔中产生第一电信号;
选取其他的所述第一电极为第一输入电极组,采集各所述第一输入电极组之间在所述第一内腔中的所述第一电信号;
分析收集到的所述第一电信号,通过算法以及有限元进行图像重构,以生成血管的第一截面图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培养容器包括至少四个第二电极,
所述人工血管培养方法还包括:选取两个所述第二电极为第二输出电极组,施加交流电流于所述第二输出电极组,使所述第二输出电极组在所述第一内腔中产生第二电信号;
选取其他的所述第二电极为第二输入电极组,采集各所述第二输入电极组之间在所述第一内腔中的所述第二电信号;
分析收集到的所述第二电信号,通过算法以及有限元进行图像重构,以生成血管的第二截面图像;
分析所述第一截面图像以及所述第二截面图像,以判断所述人工血管的培养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选取两个所述第一电极为第一输出电极组,施加交流电流于所述第一输出电极组,使所述第一输出电极组在所述第一内腔中产生第一电信号的步骤还包括:
沿所述第一周向,将各所述第一电极依次排序;
依次选取两个所述第一电极为所述第一输出电极组,施加交流电流于所述第一输出电极组,使所述第一输出电极组在所述第一内腔中产生所述第一电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选取其他的所述第一电极为第一输入电极组,采集各所述第一输入电极组之间在所述第一内腔中的所述第一电信号步骤还包括:
沿所述第一周向,将除了第一输出电极组以外的各所述第一电极依次排序;
沿所述第一周向,依次采集各第一输入电极组之间在第一内腔中的所述第一电信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沿第一周向,各第一电极之间间隔布置,各第一电极穿设于壳体,各第一电极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各第一端均设于第一内腔中,各第二端均设于壳体外,任意两个第一电极均可用于接受电信号或产生电信号。通过在任意两个第一电极之间提供电信号,以使得电信号在壳体中传播,在通过不同厚度以及发育情况的人工血管细胞时,电信号的强度发生改变,以其他的两个第一电极之间接受电信号,通过计算分析出人工血管的培养情况。通过本申请的各第一电极,在不需要取出正在培养人工血管的培养容器的情况下,对人工血管的培养状态进行判断,以使得以提升培养得到的人工血管的生长情况,降低人工血管的染菌的风险。且通过电信号计算分析出人工血管的培养情况,可以得到人工血管的组织的厚度信息,以及人工血管的组织生长过程中的均匀性,以使得对人工血管的采集以及观察更准确,进一步的提升培养得到的人工血管的生长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种培养容器的剖视示意图;其中,培养容器包括四个第一电极,图中示出第二方向M;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种培养容器的侧视示意图;其中,培养容器包括四个第一电极以及四个第二电极;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种培养容器的第一侧视示意图;其中,壳体的外形轮廓呈长方体;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种培养容器的第二侧视示意图;其中,培养容器包括入液口以及出液口;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种培养容器的第一剖视示意图;其中,培养容器包括八个第一电极,图中示出第二方向M;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种培养容器的第二剖视示意图;其中,培养容器包括八个第二电极,图中示出第三方向N;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种培养容器的第一剖视示意图;其中,培养容器处于采集人工血管的培养状态的工作状态;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种人工血管培养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种人工血管培养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号说明:
培养容器10;
壳体100;
第一内腔110;
第一电极200;
第一端210;
第二端220;
第二电极300;
第三端310;
第四端320;
入液口400;
出液口500;
人工血管20;
培养液30;
第一方向X;
第一周向Y;
第二方向M;
第三方向N。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组件分实施例,而不是全组件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组件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此外,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
另外,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且/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人工光学显微镜观察的工序较为复杂,耗时较长,且由人工进行观察记录,导致观察结果的准确性较低,且光学显微镜无法观测到组织的厚度信息,以及组织生长过程中的均匀性。在另一方面,由于将承载人工血管的培养容器在培养箱中取出时,培养容器无法继续培养人工血管,培养容器只能暂时维持人工血管的生存,以使得人工血管中的细胞的生长状况受阻,并且增加染菌的风险。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培养容器10,参见图1至图7,培养容器10适于培养人工血管20,培养容器10包括壳体100以及第一电极200。在一些实施例中,培养容器10适于设于培养舱中,培养舱以用于提供给培养容器10适于培养人工血管20的环境。进一步的,培养舱中可以设有多个培养容器10。
壳体100的外形轮廓可以呈多种结构,参见图2以及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可以呈长方体。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可以呈圆柱体。在其它实施例中,壳体100可以呈多边体等,具体视实际情况而定,本申请实施例以长方体壳体100为例。壳体100限定出第一内腔110。第一内腔110的外形轮廓可以呈多种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腔110可以呈长方体。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腔110可以呈圆柱体。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内腔110可以呈多边体等,具体视实际情况而定,本申请实施例以圆柱体第一内腔110为例。第一方向X为壳体100的轴线方向。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腔110的外形轮廓为圆柱形,第一内腔110的轴线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X。第一内腔110中用于放置人工血管20,人工血管20的轴线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X。需要说明的是,人工血管20的轴线为圆柱血管的轴线方向。在一些实施例中,人工血管20为多边形,则人工血管20的轴线方向为人工血管20的长度方向。
第一电极200的数量为至少四个,参见图1以及图5,示例性的,第一电极200的数量可以为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等等。第一电极200的外形轮廓可以呈多种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200可以呈长方体。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200可以呈圆柱体。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电极200可以呈多边体等,具体视实际情况而定,本申请实施例以圆柱体第一电极200为例。第一周向Y设为环绕第一方向X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视线沿第一方向X,由壳体100的一端至另一端,第一周向Y可以为环绕第一方向X的顺时针方向,第一周向Y也可以为沿第一周向Y环绕第一方向X的逆时针方向。绕第一周向Y,各第一电极200之间间隔布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周向Y,各第一电极200依次布置,相邻的第一电极200之间的间隔的距离相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周向Y,各第一电极200依次布置,相邻的第一电极200之间的间隔不同。各第一电极200穿设于壳体100,各第一电极200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210以及第二端220,各第一端210均设于第一内腔110中,各第二端220均设于壳体100外,即部分第一电极200设于第一内腔110中,且另一部分第一内腔110设于壳体100外。任意两个第一电极200均可用于接受电信号或产生电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对任意两个第一电极200之间施加交流电流,以使得两个第一电极200产生电信号。进一步的,通过在任意两个其他的第一电极200之间采集电压,以使得采集两个第一电极200之间的电信号。进一步的,通过多次在任意两个不同的其他的第一电极200之间采集电压,以使得采集两个第一电极200之间的电信号,即多次选择两个其他的第一电极200,则选择的两个第一电极200为电极组,且每次选择的电极组中,与已经采集过电信号的电极组相异。需要说明的是,对比两个电极组是否相异,相异对比电极组之间的所选的第一电极200是否完全相同,若所选的第一电极200完全相同,则两个电极组相同,若所选的第一电极200之中只有一个相同或完全不相同,则两个电极组相异。更进一步的,通过多次在任意两个不同的其他的第一电极200之间采集电压,以使得采集两个第一电极200之间的电信号,直至其他的第一电极200均进行了两次以上的电信号的采集。
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7,通过在任意两个第一电极200之间提供电信号,以使得电信号在壳体100中传播,在通过不同厚度以及发育情况的人工血管20细胞时,电信号的强度发生改变,以其他的两个第一电极200之间接受电信号,通过计算分析出人工血管20的培养情况。通过本申请的各第一电极200,在不需要取出正在培养人工血管20的培养容器10的情况下,对人工血管20的培养状态进行判断,以使得以提升培养得到的人工血管20的生长情况,降低人工血管20的染菌的风险。且通过电信号计算分析出人工血管20的培养情况,可以得到人工血管20的组织的厚度信息,以及人工血管20的组织生长过程中的均匀性,以使得对人工血管20的采集以及观察更准确,进一步的提升培养得到的人工血管20的生长情况。
第二方向M为由各第一端210至第二端220的方向,参见图1以及图5,各第二方向M垂直于第一方向X,即各第一电极200的轴线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X,以使得任意两个第一电极200产生的电信号在外壳中的分布较为均匀,且其他的第一电极200之间接受的电信号的信号可以较为清晰的体现出人工血管20的生长状况,进一步提升人工血管20的采集以及观察的准确度。进一步,沿第一周向Y,各相邻的第一电极200之间的间隔的距离相同,以使得第一电极200在沿第一周向Y上分布均匀,以进一步使得任意两个第一电极200产生的电信号在外壳中的分布较为均匀,且进一步受到其他的第一电极200之间接受的电信号的信号较为清晰的体现出人工血管20的生长状况,更进一步提升人工血管20的采集以及观察的准确度。
培养容器10包括第二电极300,参见图6,第二电极300的数量为至少四个,示例性的,第二电极300的数量可以为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等等。第二电极300的外形轮廓可以呈多种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300可以呈长方体。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300可以呈圆柱体。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电极300可以呈多边体等,具体视实际情况而定,本申请实施例以圆柱体第二电极300为例。沿第一周向Y,各第二电极300之间间隔布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周向Y,各第二电极300依次布置,相邻的第二电极300之间的间隔的距离相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周向Y,各第二电极300依次布置,相邻的第二电极300之间的间隔不同。各第二电极300穿设于壳体100,第二电极3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310以及第四端320,第三端310设于第一内腔110中,第四端320设于壳体100外,即部分第二电极300设于第一内腔110中,且另一部分第二内腔设于壳体100外。任意两个第二电极300均可用于接受电信号或产生电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对任意两个第二电极300之间施加交流电流,以使得两个第二电极300产生电信号。进一步的,通过在任意两个其他的第二电极300之间采集电压,以使得采集两个第二电极300之间的电信号。进一步的,通过多次在任意两个不同的其他的第二电极300之间采集电压,以使得采集两个第二电极300之间的电信号。更进一步的,通过多次在任意两个不同的其他的第二电极300之间采集电压,以使得采集两个第二电极300之间的电信号,直至其他的第二电极300均进行了两次以上的电信号的采集。第三方向N为由各第三端310至第四端320的方向,各第三方向N垂直于第一方向X。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培养容器10可以包括多个不同的电极,以用于采集人工血管20的不同的位置的组织。
沿第一方向X,参见图2至图4,各第一电极200与各第二电极300之间间隔布置。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第一电极200以及第二电极300之间间隔布置,以使得第一电极200采集人工血管20的组织与第二电极300采集的人工血管20的组织不同,两者采集不同的人工血管20的组织,以进一步对人工血管20的组织进行完备的采集。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200的工作与第二电极300的工作不同时进行,以防止第一电极200产生的电信号与第二电极300产生的电信号之间产生影响,导致人工血管20的组织进行采集的准确度下降。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壳体100包括入液口400以及出液口500,入液口400以及出液口500用于导入或导出培养液30于培养容器10中,沿第一方向X,入液口400以及出液口500之间间隔布置,入液口400以及第一电极200之间间隔布置,出液口500以及第一电极200之间间隔布置。通过将入液口400与出液口500以及第一电极200之间间隔布置,以防止培养液30导入或导出第一内腔110中流动时影响各第一电极200的安装的稳定。
第一电极200配置成连接交流电以产生的电信号,第一电极200受到的交流电电流设为A,第一电极受到的交流电频率设为B,强度A满足:1μA≤A≤1000μA,示例性的,电流强度A可以为1μA、100μA、200μA、300μA、400μA、500μA、600μA、700μA、800μA、900μA、1000μA。频率B满足:1kHZ≤B≤100kHZ,示例性的,电流频率B可以为1kHZ、10kHZ、20kHZ、30kHZ、40kHZ、50kHZ、60kHZ、70kHZ、80kHZ、90kHZ、100kHZ。需要说明的是,电流强度A的取值不应当过大或过小,若电流强度A较大时,电流强度A可以对人工血管20的组织进行准确度较高的采集,但电流强度A产生的电信号会对人工血管20造成一定的损伤,以使得人工血管20的培养状况下降。若电流强度A较小时,电流强度A产生的电信号对人工血管20造成损伤较小,但电流强度A产生的电信号难以被其他的第一电极200接受,导致人工血管20的组织进行采集的准确度下降。因此,电流强度A适中时,电流强度A产生的电信号对人工血管20造成较小损伤,且电流强度A可以对人工血管20的组织进行准确度较高的采集。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人工血管培养方法,参见图8,人工血管培养方法适用于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培养容器10。
S101:选取两个第一电极200为第一输出电极组,施加交流电流于第一输出电极组,使第一输出电极组在第一内腔110中产生第一电信号。需要说明的是,施加交流电流于第一输出电极组,即在两个第一电极200之间施加交流电流,以使得电信号在壳体100中传播,在通过不同厚度以及发育情况的人工血管20细胞时,电信号的强度发生改变。
S102:选取其他的第一电极200为第一输入电极组,采集各第一输入电极组之间在第一内腔110中的第一电信号。需要说明的是,其他的第一电极200,即除了第一输出电极组以外的第一电极200。采集各第一输入电极组之间在第一内腔110中的第一电信号,即采集两个第一电极200之间的电压强度。
S103:分析收集到的第一电信号,通过算法以及有限元进行图像重构,以生成血管的第一截面图像。需要说明的是,在各第一电极200之间不互相干扰的前提下,收集到的第一电信号在来自于不同第一输入电极组的情况下,收集的第一电信号的数量越多,图像重构所得的第一截面图像越准确。
在一些实施例中,培养容器10包括至少四个第二电极300,人工血管培养方法还包括:
选取两个第二电极300为第二输出电极组,施加交流电流于第二输出电极组,使第二输出电极组在第一内腔110中产生第二电信号;需要说明的是,施加交流电流于第二输出电极组,即在两个第二电极300之间施加交流电流,以使得电信号在壳体100中传播,在通过不同厚度以及发育情况的人工血管20细胞时,电信号的强度发生改变。
选取其他的第二电极300为第二输入电极组,采集各第二输入电极组之间在第一内腔110中的第二电信号。需要说明的是,其他的第二电极300,即除了第二输出电极组以外的第二电极300。采集各第二输入电极组之间在第一内腔110中的第二电信号,即采集两个第二电极300之间的电压强度。
分析收集到的第二电信号,通过算法以及有限元进行图像重构,以生成血管的第二截面图像。需要说明的是,在各第二电极300之间不互相干扰的前提下,收集到的第二电信号在来自于不同第二输入电极组的情况下,收集的第二电信号的数量越多,图像重构所得的第二截面图像越准确。
分析第一截面图像以及第二截面图像,以判断人工血管20的培养状态。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分析多个不同的截面的图像,可以对人工血管20的培养状态进行更准确全面的分析。
在一些实施例中,选取两个第一电极200为第一输出电极组,施加交流电流于第一输出电极组,使第一输出电极组在第一内腔110中产生第一电信号的步骤还包括:
沿第一周向Y,将各第一电极200依次排序。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任意第一电极200作为起始沿第一周向Y选取,每选取至一个第一电极200就将该第一电极200依次排列,直至所有的第一电极200均被排序。
依次选取两个第一电极200为第一输出电极组,施加交流电流于第一输出电极组,使第一输出电极组在第一内腔110中产生第一电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7,沿第一周向Y,各第一电极200依次命名为一号第一电极200、二号第一电极200、三号第一电极200、四号第一电极200、五号第一电极200、六号第一电极200、七号第一电极200、八号第一电极200。在采集人工血管20的培养状况时,先将一号第一电极200为第一输出电极组、二号第一电极200为第一输出电极组,一号第一电极200以及二号第一电极200在第一内腔110中产生第一电信号。在收集第一电信号后,二号第一电极200为第一输出电极组,三号第一电极200为第一输出电极组,二号第一电极200以及三号第一电极200在第一内腔110中产生第一电信号。以此类推,七号第一电极200以及八号第一电极200在第一内腔110中产生的第一电信号收集完毕后,将八号第一电极200为第一输出电极组、一号第一电极200为第一输出电极组,八号第一电极200以及一号第一电极200在第一内腔110中产生第一电信号,收集其产生的第一电信号,后将所有第一电信号收集整理,用于算法以及有限元进行图像重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选取其他的第一电极200为第一输入电极组,采集各第一输入电极组之间在第一内腔110中的第一电信号步骤还包括:
沿第一周向Y,将除了第一输出电极组以外的各第一电极200依次排序。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作为第一输出电极组作为起始沿第一周向Y选取,每选取至一个第一电极200就将该第一电极200依次排列,直至所有的第一电极200均被排序。
沿第一周向Y,依次采集各第一输入电极组之间在第一内腔110中的第一电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7,沿第一周向Y,各第一电极200依次命名为一号第一电极200、二号第一电极200、三号第一电极200、四号第一电极200、五号第一电极200、六号第一电极200、七号第一电极200以及八号第一电极200。在采集人工血管20的培养状况时,先将一号第一电极200为第一输出电极组以及二号第一电极200为第一输出电极组,一号第一电极200以及二号第一电极200在第一内腔110中产生第一电信号。此时,先将三号第一电极200以及四号第一电极200作为第一输入电极组,三号第一电极200以及四号第一电极200用于接收第一电信号。后将四号第一电极200、五号第一电极200作为第一输入电极组,四号第一电极200以及五号第一电极200用于接收第一电信号。以此类推,直至七号第一电极200以及八号第一电极200作为第一输入电极组,七号第一电极200以及八号第一电极200用于接收第一电信号,将收集到的第一电信号整理。在一号第一电极200为第一输出电极组以及二号第一电极200产生的第一电信号收集完毕后,二号第一电极200为第一输出电极组,三号第一电极200为第一输出电极组,二号第一电极200以及三号第一电极200在第一内腔110中产生第一电信号,收集二号第一电极200以及三号第一电极200产生的第一电信号,收集方法参见上文,此处不再赘述。以此类推,七号第一电极200以及八号第一电极200在第一内腔110中产生的第一电信号收集完毕后,将八号第一电极200为第一输出电极组、一号第一电极200为第一输出电极组,八号第一电极200以及一号第一电极200在第一内腔110中产生第一电信号,收集其产生的第一电信号,后将所有第一电信号收集整理,用于算法以及有限元进行图像重构。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直接分析所有第一电信号,以确认人工血管20的状况。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对比所有第一电信号与现有的信息,以确认人工血管20的状况,需要说明的是,现有的信息指的是在培养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所得的培养状况良好的人工血管20。
为便于理解,下面说明本发明中较完整的一个实施例对应的人工血管培养方法,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血管培养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参见图9,该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
S201:沿第一周向Y,将各第一电极200依次排序。
S202:依次选取两个第一电极200为第一输出电极组,施加交流电流于第一输出电极组,使第一输出电极组在第一内腔110中产生第一电信号。
S203:沿第一周向Y,将除了第一输出电极组以外的各第一电极200依次排序。
S204:沿第一周向Y,依次采集各第一输入电极组之间在第一内腔110中的第一电信号。
S205:分析收集到的第一电信号,通过算法以及有限元进行图像重构,以生成血管的第一截面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公开的有限元、人工血管20及培养液30的其它内容可参见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申请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申请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容器适于培养人工血管,所述培养容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限定出第一内腔,第一方向为所述壳体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一内腔中用于放置所述人工血管,所述人工血管的轴线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
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的数量为至少四个,第一周向设为环绕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沿所述第一周向,各所述第一电极之间间隔布置,各所述第一电极穿设于所述壳体,各所述第一电极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各所述第一端均设于所述第一内腔中,各所述第二端均设于所述壳体外,任意两个所述第一电极均可用于接受电信号或产生电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
第二方向为由各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各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培养容器包括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的数量为至少四个,沿所述第一周向,各所述第二电极之间间隔布置,各所述第二电极穿设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以及第四端,所述第三端设于所述第一内腔中,所述第四端设于所述壳体外,任意两个所述第二电极均可用于接受电信号或产生电信号,第三方向为由各所述第三端至所述第四端的方向,各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方向,各所述第一电极与各所述第二电极之间间隔布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入液口以及出液口,所述入液口以及所述出液口用于导入或导出培养液于所述培养容器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入液口以及所述出液口之间间隔布置,所述入液口以及所述第一电极之间间隔布置,所述出液口以及所述第一电极之间间隔布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配置成连接交流电以产生的电信号,所述第一电极受到的交流电电流设为A,所述第一电极受到的交流电频率设为B,所述强度A满足:1μA≤A≤1000μA,所述频率B满足:1kHZ≤B≤100kHZ。
7.一种人工血管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血管培养方法适用于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培养容器,所述人工血管培养方法包括:
选取两个所述第一电极为第一输出电极组,施加交流电流于所述第一输出电极组,使所述第一输出电极组在所述第一内腔中产生第一电信号;
选取其他的所述第一电极为第一输入电极组,采集各所述第一输入电极组之间在所述第一内腔中的所述第一电信号;
分析收集到的所述第一电信号,通过算法以及有限元进行图像重构,以生成血管的第一截面图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人工血管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容器包括至少四个第二电极,
所述人工血管培养方法还包括:选取两个所述第二电极为第二输出电极组,施加交流电流于所述第二输出电极组,使所述第二输出电极组在所述第一内腔中产生第二电信号;
选取其他的所述第二电极为第二输入电极组,采集各所述第二输入电极组之间在所述第一内腔中的所述第二电信号;
分析收集到的所述第二电信号,通过算法以及有限元进行图像重构,以生成血管的第二截面图像;
分析所述第一截面图像以及所述第二截面图像,以判断所述人工血管的培养状态。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人工血管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取两个所述第一电极为第一输出电极组,施加交流电流于所述第一输出电极组,使所述第一输出电极组在所述第一内腔中产生第一电信号的步骤还包括:
沿所述第一周向,将各所述第一电极依次排序;
依次选取两个所述第一电极为所述第一输出电极组,施加交流电流于所述第一输出电极组,使所述第一输出电极组在所述第一内腔中产生所述第一电信号。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人工血管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取其他的所述第一电极为第一输入电极组,采集各所述第一输入电极组之间在所述第一内腔中的所述第一电信号步骤还包括:
沿所述第一周向,将除了第一输出电极组以外的各所述第一电极依次排序;
沿所述第一周向,依次采集各第一输入电极组之间在第一内腔中的所述第一电信号。
CN202410070808.0A 2024-01-18 2024-01-18 培养容器以及人工血管培养方法 Active CN1175868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70808.0A CN117586882B (zh) 2024-01-18 2024-01-18 培养容器以及人工血管培养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70808.0A CN117586882B (zh) 2024-01-18 2024-01-18 培养容器以及人工血管培养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86882A true CN117586882A (zh) 2024-02-23
CN117586882B CN117586882B (zh) 2024-05-14

Family

ID=899186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70808.0A Active CN117586882B (zh) 2024-01-18 2024-01-18 培养容器以及人工血管培养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86882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65561A (ja) * 2003-08-22 2005-03-17 Ichiro Sakuma 血管壁細胞への遺伝子の導入方法
CN101053516A (zh) * 2006-04-14 2007-10-17 索尼株式会社 电场控制装置以及检测装置
US20110208067A1 (en) * 2010-02-19 2011-08-25 Philometron, Inc. Vascular patency management using electric fields
CN202081106U (zh) * 2011-05-04 2011-12-2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动物细胞培养状态在线检测装置
CN102939051A (zh) * 2010-06-13 2013-02-20 安吉奥梅特里克斯公司 用于确定血管体腔的信息并引导医疗设备的方法和系统
KR20130087780A (ko) * 2012-01-30 2013-08-07 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 인공혈관용 체외 바이오 리액터
KR20160092553A (ko) * 2015-01-27 2016-08-05 경희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세포 및 조직 배양을 위한 실시간 모니터링 및 피드백 제어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06137458A (zh) * 2015-04-24 2016-11-23 周惠兴 一种血管浇注成型装置及方法
CN114748208A (zh) * 2022-04-15 2022-07-15 柔脉医疗(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可原位检测多种化学、生物成分的组织工程支架
CN115211898A (zh) * 2021-04-21 2022-10-21 上海思立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装置及方法
KR20220143052A (ko) * 2020-02-13 2022-10-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세포 배양 용기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65561A (ja) * 2003-08-22 2005-03-17 Ichiro Sakuma 血管壁細胞への遺伝子の導入方法
CN101053516A (zh) * 2006-04-14 2007-10-17 索尼株式会社 电场控制装置以及检测装置
US20110208067A1 (en) * 2010-02-19 2011-08-25 Philometron, Inc. Vascular patency management using electric fields
CN102939051A (zh) * 2010-06-13 2013-02-20 安吉奥梅特里克斯公司 用于确定血管体腔的信息并引导医疗设备的方法和系统
CN202081106U (zh) * 2011-05-04 2011-12-2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动物细胞培养状态在线检测装置
KR20130087780A (ko) * 2012-01-30 2013-08-07 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 인공혈관용 체외 바이오 리액터
KR20160092553A (ko) * 2015-01-27 2016-08-05 경희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세포 및 조직 배양을 위한 실시간 모니터링 및 피드백 제어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06137458A (zh) * 2015-04-24 2016-11-23 周惠兴 一种血管浇注成型装置及方法
KR20220143052A (ko) * 2020-02-13 2022-10-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세포 배양 용기
CN115211898A (zh) * 2021-04-21 2022-10-21 上海思立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装置及方法
CN114748208A (zh) * 2022-04-15 2022-07-15 柔脉医疗(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可原位检测多种化学、生物成分的组织工程支架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程光存, 严中亚: "组织工程化血管的种子细胞在体外培养扩增方法的实验性研究",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vol. 39, no. 03, 30 June 2004 (2004-06-30), pages 192 - 19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86882B (zh) 2024-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appen et al. Application of time-resolved multi-sine impedance spectroscopy for lithium-ion battery characterization
Vidali et al. Rapid formin-mediated actin-filament elongation is essential for polarized plant cell growth
Gregor et al. Probing the limits to positional information
Brodehl et al.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cell-derived cardiomyocytes as models for genetic cardiomyopathies
Jagla et al. Sequence characteristics of functional siRNAs
US5403735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vestigating and controlling an object
CN102016575B (zh) 细胞表征的系统和方法
EP1862533B1 (en) Cell culture estimating system, method of cell culture estimation and cell culture estimating program
DE60234258D1 (d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frühdiagnose von subakuten, aber möglicherweise tödlichen krankheiten
CN103347996A (zh) 用于细胞培养的监测系统
Foster et al. A cryo-ET survey of microtubules and intracellular compartments in mammalian axons
CN117586882B (zh) 培养容器以及人工血管培养方法
Kroening et al. Analysis of matrix-dependent cell migration with a barrier migration assay
Faro-Trindade et al. A conserved organization of transcription during embryonic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in cells with high C value
Seaman et al. Periodicity of nuclear morphology in human fibroblasts
George et al. Three-dimensional organization of polytene chromosomes in somatic and germline tissues of malaria mosquitoes
Huang et al. The possible role of complete loss of myostatin in limiting excessive proliferation of muscle cells (C2C12) via activation of microRNAs
Tomanić et al. Deletion of the Actin-Associated Tropomyosin Tpm3 Leads to Reduced Cell Complexity in Cultured Hippocampal Neurons—New Insights into the Role of the C-Terminal Region of Tpm3. 1
Sielemann et al. Distinct myocardial transcriptomic profiles of cardiomyopathies stratified by the mutant genes
JP2012037435A (ja) 細胞挙動検出方法及び装置
Staehlke et al. Laser Structured Dental Zirconium for Soft Tissue Cell Occupation—Importance of Wettability Modulation
Potočnik et al. Effect of experimental electrical and biological parameters on gene transfer by electropor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orrison et al. Quantifying the Bicoid morphogen gradient in living fly embryos
Voss et al. Combinatorial probabilistic chromatin interactions produce transcriptional heterogeneity
Del Priore et al. DNA organization along pachytene chromosome ax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rossover frequenci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