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80310A - 中框部件以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中框部件以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80310A
CN117580310A CN202210948352.4A CN202210948352A CN117580310A CN 117580310 A CN117580310 A CN 117580310A CN 202210948352 A CN202210948352 A CN 202210948352A CN 117580310 A CN117580310 A CN 1175803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middle frame
flexible circuit
groove
seal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4835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连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4835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80310A/zh
Publication of CN1175803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803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01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comprising clamping or extracting means
    • H05K7/1402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comprising clamping or extracting means for securing or extractin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02Arrangements of circuit components or wiring on supporting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8Construction of rack or fram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框部件以及终端设备。该中框部件包括中框、线路板组件以及固定件。固定件设有容纳腔以及贯穿容纳腔的侧壁的通孔,容纳腔设有开口以及与开口相对设置的第一承压面。线路板组件包括柔性线路板。柔性线路板的部分粘固于第一承压面,以使电连接器朝向开口设置。柔性线路板的部分穿过通孔,设置于中框的外部。固定件与中框固定连接,并将柔性线路板的部分固定于中框。该中框部件上的柔性线路板固定牢靠,可以充分利用中框的厚度空间来容纳柔性线路板,使得终端设备内部的电子器件排布紧凑,进而有利于终端设备的小型化发展。

Description

中框部件以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中框部件以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终端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娱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科技产品。随着终端设备的发展,终端设备的集成化越来越高,同时为了适应小型化发展,终端设备内部的电子器件之间越来越紧凑,对内部空间的利用要求越来越高。
在相关技术中,可折叠的终端设备需要利用柔性线路板来实现不同位置的电子器件的连接。但柔性线路板存在弯折应力,传统的固定方式难以将柔性线路板可靠固定在中框上,不利于终端设备内部的电子器件排布紧凑,进而不利于终端设备的小型化发展。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中框部件以及终端设备。该中框部件上的柔性线路板固定牢靠,可以充分利用中框的厚度空间来容纳柔性线路板,使得终端设备内部的电子器件排布紧凑,进而有利于终端设备的小型化发展。
其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中框部件,包括中框、线路板组件以及固定件。固定件设有容纳腔以及贯穿容纳腔的侧壁的通孔,容纳腔设有开口以及与开口相对设置的第一承压面。线路板组件包括柔性线路板。柔性线路板的部分粘固于第一承压面,以使电连接器朝向开口设置。柔性线路板的部分穿过通孔,设置于中框的外部。固定件与中框固定连接,并将柔性线路板的部分固定于中框。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该中框部件应用于终端设备时,该柔性线路板的部分粘固于第一承压面,并通过固定件进行进一步固定,使得柔性线路板可以可靠地固定在中框上,不受弯折应力的影响;柔性线路板的部分可以穿过通孔与其他电子器件进行连接。而将柔性线路板的部分通过容纳腔设置于中框内,可以充分利用中框的厚度空间来容纳柔性线路板,使得终端设备内部的电子器件排布紧凑,进而有利于终端设备的小型化发展。
下面进一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固定件与中框卡扣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固定件包括本体以及固设于本体上的卡凸,中框设有与容纳腔连通的卡槽。卡凸与卡槽卡扣固定,以使本体将柔性线路板的部分压固于中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卡凸至少为三个,并间隔设置于本体上。卡槽与卡凸一一对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线路板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柔性线路板上的电连接器,电连接器朝向开口设置,电连接器包括凸出柔性线路板设置的电连接部,本体设有避让电连接部的第一避让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容纳腔包括第一槽以及与第一槽连通的第二槽,第一槽的底面设有第一承压面,通孔穿过第一槽的内侧壁设置。第二槽远离第一承压面设置,第二槽设有开口,且第二槽的侧壁设有卡槽。固定件还包括与本体弯折连接的连接体,连接体固设有卡凸。卡凸通过连接体固设于本体上,本体将柔性线路板的部分压固于第一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槽的内壁包括与第一承压面间隔设置的第二承压面以及与第二承压面间隔设置形成卡槽的限位面。限位面为两个,并间隔设置于第二承压面的两侧,以形成两个卡槽。连接体与第二承压面相贴合,卡凸为与连接体弯折连接的弹性凸体。弹性凸体为两个,并间隔设置于连接体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体的外侧壁设有密封层,密封层与第一槽密封配合,以形成与开口不连通的防护空间,柔性线路板的部分密封于防护空间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密封层包裹本体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槽包括沿其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在容纳腔的宽度方向的横截面上,密封层覆盖第一承压面设置,且密封层与第一内侧壁以及第二内侧壁挤压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之间至少一者设有环形槽,密封层的部分嵌入环形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密封层包括至少一个环形凸体,环形凸体与第一槽的内侧壁挤压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固定件与中框之间至少一者设有密封层,密封层至少部分设置于容纳腔内,以形成与开口不连通的防护空间。柔性线路板的部分密封于防护空间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密封层设置于固定件的至少部分外侧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容纳腔包括沿其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在容纳腔的宽度方向的横截面上,密封层覆盖第一承压面设置,且密封层与第一内侧壁以及第二内侧壁挤压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之间至少一者设有环形槽,密封层的部分嵌入环形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线路板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柔性线路板上的电连接器,电连接器朝向开口设置。电连接器包括凸出柔性线路板设置的电连接部,固定件设有避让电连接部的第一避让孔。密封层与柔性线路板密封配合,以使第一避让孔与防护空间不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密封层包括至少一个环形凸体,环形凸体与容纳腔的侧壁挤压配合。或者,密封层与容纳腔的侧壁之间一者设有环形槽,另一者设有与环形槽密封配合的环形凸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密封层包裹固定件的至少部分。和/或,密封层与柔性线路板之间设有第一粘接层,密封层通过第一粘接层与柔性线路板粘接固定,以使柔性线路板的部分密封于防护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线路板组件还包括支撑板,支撑板与柔性线路板固定连接,支撑板设置于第一承压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柔性线路板与支撑板焊接固定,电连接器与柔性线路板焊接固定。和/或,支撑板与第一承压面之间设有第二粘接层,支撑板通过第二粘接层与第一承压面粘接固定。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中框部件。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该终端设备组装时,利用该柔性线路板可以可靠地固定在中框上,不受弯折应力的影响,使得柔性线路板与其他电子器件电连接可靠,进而提高了终端设备的可靠性。而将柔性线路板的部分设置于中框内,可以充分利用中框的厚度空间来容纳柔性线路板,使得终端设备内部的电子器件排布紧凑,便于终端设备的小型化发展。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附图说明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中框部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中框部件在第一剖切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中框部件在第二剖切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固定件在仰视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所示的线路板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的终端设备的硬件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终端设备;11、处理组件;12、存储器;13、电源组件;14、多媒体组件;15、音频组件;16、输入/输出的接口;17、传感器组件;18、通信组件;100、中框部件;110、中框;111、容纳腔;1111、防护空间;101、开口;102、第一承压面;103、卡槽;104、第一槽;1041、第一内侧壁;1042、第二内侧壁;1043、环形槽;105、第二槽;1051、第二承压面;1052、限位面;106、第二承压面;107、限位面;112、通孔;120、线路板组件;121、柔性线路板;122、电连接器;1201、电连接部;123、支撑板;124、第二粘接层;130、固定件;131、本体;1301、第一避让孔;132、卡凸;133、连接体;1302、第二避让孔;140、密封层;141、环形凸体;150、第一粘接层;200、控制主板;300、柔性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公开,并不限定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公开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公开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公开。
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娱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科技产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及乐趣。随着终端设备功能的多样化的发展,终端设备的种类繁多,品牌繁多,使得可供消费者选择终端设备很多,仅仅靠提高终端设备的功能特性并不能满足人们对终端设备的要求,终端设备外壳结构的美观性也成为影响电子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功能或性能相近的终端设备中,终端设备的外观越漂亮,越能吸引消费者进行购买。
而随着柔性显示屏应用越来越成熟,其在终端设备上的应用越越来广泛。而使用了柔性显示屏的终端设备,其外壳整体上更具美观性,也能带来更好的显示体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此外,部分终端设备利用折叠机构实现柔性显示屏的折叠与展开。如此,柔性显示屏可以对折以方便携带;而柔性显示屏展开后具有更大显示面积,进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使得终端设备可折叠成了一种趋势。
在相关技术中,为了适应小型化发展,终端设备内部的电子器件之间越来越紧凑,对内部空间的利用要求越来越高。而可折叠的终端设备需要利用柔性线路板来实现不同位置的电子器件的连接。但柔性线路板存在弯折应力,传统的固定方式难以将柔性线路板可靠固定在中框上,不利于终端设备内部的电子器件排布紧凑,进而不利于终端设备的小型化发展。此外,可折叠的终端设备通过在柔性线路板来实现柔性显示屏与控制主板的电连接时,如果柔性线路板固定不牢靠,会影响柔性显示屏与控制主板连接的可靠性,甚至导致可折叠的终端设备损坏。
基于此,本公开提供一种中框部件,至少可以充分利用中框的厚度空间来容纳柔性线路板,并将柔性线路板可靠地固定在中框上,使得终端设备内部的电子器件排布紧凑,进而有利于终端设备的小型化发展。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中框部件,下面结合应用了上述中框部件的终端设备进行阐述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为一些实施例中所示的终端设备及其中框部件的结构视图。其中,图1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中框部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中框部件在第一剖切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的中框部件在第二剖切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图5为图2所示的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终端设备10,包括中框部件100。
如图2至图5所示,其中,中框部件100包括中框110、线路板组件120以及固定件130。固定件130设有容纳腔111以及贯穿容纳腔111的侧壁的通孔112,容纳腔111设有开口101以及与开口101相对设置的第一承压面102。线路板组件120包括柔性线路板121。柔性线路板121的部分粘固于第一承压面102,以使电连接器122朝向开口101设置。柔性线路板121的部分穿过通孔112,设置于中框110的外部。固定件130与中框110固定连接,并将柔性线路板121的部分固定于中框110。
如此,该中框部件100应用于终端设备10时,该柔性线路板121的部分粘固于第一承压面102,并通过固定件130进行进一步固定,使得柔性线路板121不受弯折应力的影响,可以可靠地固定在中框110上;柔性线路板121的部分可以穿过通孔112与其他电子器件进行连接。而将柔性线路板121的部分通过容纳腔111设置于中框110内,可以充分利用中框110的厚度空间来容纳柔性线路板121,使得终端设备10内部的电子器件排布紧凑,进而有利于终端设备10的小型化发展。
而该终端设备10组装时,利用该柔性线路板121可以可靠地固定在中框110上,不受弯折应力的影响,使得柔性线路板121与其他电子器件电连接可靠,进而提高了终端设备10的可靠性。而将柔性线路板121的部分设置于中框110内,可以充分利用中框110的厚度空间来容纳柔性线路板121,使得终端设备10内部的电子器件排布紧凑,便于终端设备10的小型化发展。
该终端设备10可以包括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监控设备、蜂窝电话(cellularphone)、智能手机(smart phone)、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电脑、平板型电脑、手提电脑、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摄像机、录像机、照相机、智能手表(smart watch)、智能手环(smart wristband)、车载电脑以及其他具有成像功能的终端设备10。
如图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控制主板200以及显示屏,显示屏通过柔性线路板121与控制主板200电连接。如此,利用该柔性线路板121设置于中框110的部分可以与显示屏连接,设置于中框110外部的部分可以与控制主板200连接,而柔性线路板121在中框110上固定可靠,不会轻易发生移动,使得柔性线路板121与显示屏连接可靠,提高终端设备1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还包括透光盖板(未标注)以及后盖(未标注)。透光盖板与中框110的正面密封配合,以形成容纳显示屏的第一密封空间。后盖与透光盖板相对设置,并与中框110的背面密封配合,形成容纳控制主板200的第二密封空间,第一密封空间通过通孔112与第二密封空间连通,使得柔性线路板121的一端与显示屏连接,另一端穿过通孔112与控制主板200连接。如此,可以提高终端设备10的密封性能,降低或减少导致进尘、进液的风险。
如图2以及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线路板组件120还包括设置于柔性线路板121上的电连接器122,电连接器122朝向开口101设置。如此,利用电连接器122方便柔性线路板121与显示屏或者其他电子器件可拆卸电连接,便于进行模块化组装,方便后期维护。而本公开的柔性线路板121固定牢靠,使得电连接器122不会轻易发生偏移,进而使得显示屏与控制主板200电连接可靠。
此外,电连接器122的至少部分也通过容纳腔111进行容纳,进而可以充分利用中框110的厚度空间,有利于终端设备10轻薄化发展。
可以理解地,该终端设备10能够折叠时,显示屏为柔性显示屏300,该柔性线路板121固定牢靠,使得柔性显示屏300弯折的过程中,不会导致电连接器122发生偏移,保证柔性显示屏300与控制主板200连接的可靠性,有利于提高可折叠的终端设备10的耐用性。
需要说明的是,该控制主板200包括主控芯片,主控芯片包括处理器,处理器可以是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或者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等等,此外,控制主板200还包括通信单元,用于与终端设备10的其他模块进行通信,如本公开的显示屏。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件130与中框110的固定连接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卡扣固定、螺接固定等等。
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130与中框110卡扣连接。如此,固定件130可以快速安装到中控上,易于实施,且组装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件130与中框110卡扣连接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插扣式配合、弹性卡钩配合、按压式卡扣配合、拼接式卡扣配合等等。
进一步地,如图4以及图5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130包括本体131以及固设于本体131上的卡凸132,中框110设有与容纳腔111连通的卡槽103。卡凸132与卡槽103卡扣固定,以使本体131将柔性线路板121的部分压固于中框110。如此,中框110在开设容纳腔111的同时也可以开设卡槽103,有利于降低中框110的制造难度。而固定件130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本体131与卡凸132的固定,进而利用卡凸132与卡槽103的卡扣固定,使得本体131能够将将柔性线路板121的部分压固于中框110。易于实施,组装方便。
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卡凸132至少为三个,并间隔设置于本体131上。卡槽103与卡凸132一一对应。如此,利用至少三个卡凸132分别与对应的卡槽103卡扣固定,便于利用至少三个固定点来将本体131固定在中框110上,保证固定件130可以可靠地压固柔性性线路板。
可选地,本体131呈矩形板状,且其四个角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卡凸132。
在上述本体131的任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3以及图5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器122包括凸出柔性线路板121设置的电连接部1201,本体131设有避让电连接部1201的第一避让孔1301。如此,通过设置第一避让孔1301,使得电连接部1201可以通过第一避让孔1301与其他电子器件(例如柔性显示屏300)进行电连接,不会干涉电连接器122的连接作用,同时又可以将柔性线路板121固定牢靠。
在上述本体131的任一实施例中,如图3以及图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容纳腔111包括第一槽104以及与第一槽104连通的第二槽105,第一槽104的底面设有第一承压面102,通孔112穿过第一槽104的内侧壁设置。第二槽105远离第一承压面102设置,第二槽105设有开口101,且第二槽105的侧壁设有卡槽103。固定件130还包括与本体131弯折连接的连接体133,连接体133固设有卡凸132。卡凸132通过连接体133固设于本体131上,本体131将柔性线路板121的部分压固于第一槽104内。如此,卡凸132通过连接体133固设于本体131上,并通过连接体133与第二槽105配合以及卡槽103与卡凸132的配合,实现本体131与第一槽104紧密配合,且不受卡凸132与卡槽103的配合的影响,柔性线路板121受力均匀。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槽105的内壁包括与第一承压面102间隔设置的第二承压面1061051以及与第二承压面1061051间隔设置形成卡槽103的限位面1071052。限位面1071052为两个,并间隔设置于第二承压面1061051的两侧,以形成两个卡槽103。连接体133与第二承压面1061051相贴合,卡凸132为与连接体133弯折连接的弹性凸体。弹性凸体为两个,并间隔设置于连接体133的两侧。如此,将固定件130安装于中框110的过程中,按压固定件130,使得弹性凸体与第二槽105的侧壁挤压变形,而到达卡槽103位置时,弹性凸体复位进入卡槽103,而与限位面1071052限位配合,实现卡凸132与卡槽103的卡扣配合,操作简单,组装方便。
此外,固定件130可以通过钣金件冲压形成本体131、连接体133以及弹性凸体,易于制造,有利于降低固定件130的制造成本。
可选地,如图5以及图6所示,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体133设有第二避让孔1302。如此,通过第二避让孔1302便于通过紧固件将其他功能器件(例如折叠机构)固定在中框110上。同时可以进一步固定固定件130,使得固定件130可以牢固地固定在中框110上。
可以理解地,本体131与第一槽104配合紧密,使得本体131与第一槽104之间便于设置密封胶等密封结构,以防止从开口101进入的灰尘或液体进入柔性线路板121上而造成短路。如图3、图6以及图7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本体131的外侧壁设有密封层140,密封层140与第一槽104密封配合,以形成与开口101不连通的防护空间,柔性线路板121的部分密封于防护空间1111内。如此,由于柔性线路板121的部分设置于容纳腔111内,便于进行防护。而利用密封层140与第一槽104密封配合可以形成防护空间1111,使得设置于第一承压面102柔性线路板121可以利用防护空间1111进行防水防尘,提高对柔性线路板121的密封性能。
结合前述的透光盖板与后盖,可以将柔性线路板121可靠地密封在终端设备10内,能够提高终端设备10的防水等级。
可选地,如图5以及图6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密封层140包裹本体131设置。如此,通过密封层140包裹本体131,使得二者连接紧密,有利于提高防护空间1111的密封性能。
此外,可以利用二次注塑成型技术,实现密封层140与本体131的一体成型,减少装配环节。
可选地,如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槽104包括沿其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壁1041和第二内侧壁1042,在容纳腔111的宽度方向的横截面上,密封层140覆盖第一承压面102设置,且密封层140与第一内侧壁1041以及第二内侧壁1042挤压配合。如此,密封层140可以覆盖第一承压面102,并与第一内侧壁1041以及第二内侧壁1042挤压配合,可以可靠地密封第一槽104。
可选地,如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侧壁1041和第二内侧壁1042之间至少一者设有环形槽1043,密封层140的部分嵌入环形槽1043内。如此,利用环形槽1043与密封层140密封配合,可以进一步增大密封层140与第一槽104的内侧壁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密封性能。
可选地,如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密封层140包括至少一个环形凸体141,环形凸体141与第一槽104的内侧壁挤压配合。如此,利用环形凸体141与第一槽104的内侧壁挤压配合,可以进一步增大密封层140与第一槽104的内侧壁挤压力,进一步提高密封性能。
在其他实施例中,密封层140不限定设置于本体131上。例如,参照图3所示,另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130与中框110之间至少一者设有密封层140,密封层140至少部分设置于容纳腔111内,以形成与开口101不连通的防护空间1111。柔性线路板121的部分密封于防护空间1111内。如此,由于柔性线路板121的部分设置于容纳腔111内,便于进行防护。而通过在固定件130和/或中框110上设置密封层140,以形成与开口101不连通的防护空间1111,以防止从开口101进入的灰尘或液体进入防护空间1111,造成柔性线路板121短路或损坏,提高对柔性线路板121的密封性能。
可选地,参照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密封层140设置于固定件130的至少部分外侧壁上。如此,利用固定件130来设置密封层140,易于实施,且制造简单。
参照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容纳腔111包括沿其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壁1041和第二内侧壁1042,在容纳腔111的宽度方向的横截面上,密封层140覆盖第一承压面102设置,且密封层140与第一内侧壁1041以及第二内侧壁1042挤压配合。如此,密封层140可以覆盖第一承压面102,并与第一内侧壁1041以及第二内侧壁1042挤压配合,可以可靠地密封容纳腔111。
参照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侧壁1041和第二内侧壁1042之间至少一者设有环形槽1043,密封层140的部分嵌入环形槽1043内。如此,利用环形槽1043与密封层140密封配合,可以进一步增大密封层140与第一槽104的内侧壁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密封性能。
参照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器122包括凸出柔性线路板121设置的电连接部1201,固定件130设有避让电连接部1201的第一避让孔1301。密封层140与柔性线路板121密封配合,以使第一避让孔1301与防护空间1111不连通。如此,通过设置第一避让孔1301,使得电连接部1201可以通过第一避让孔1301与其他电子器件(例如柔性显示屏300)进行电连接,不会干涉电连接器122的连接作用,又可以将柔性线路板121固定牢靠。同时,利用密封层140与柔性线路板121密封配合,可以防止的灰尘或液体从第一避让孔1301进入防护空间1111,造成柔性线路板121短路或损坏,提高柔性线路板121的密封性能。
参照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密封层140包括至少一个环形凸体141,环形凸体141与容纳腔111的侧壁挤压配合。如此,利用环形凸体141与容纳腔111的内侧壁挤压配合,可以进一步增大密封层140与容纳腔111的内侧壁挤压力,进一步提高密封性能。
参照图3所示,密封层140与容纳腔111的侧壁之间一者设有环形槽1043,另一者设有与环形槽1043密封配合的环形凸体141。如此,利用环形凸体141与环形槽1043的内侧壁密封配合,可以进一步增大密封层140与容纳腔111的内侧壁的接触面积以及挤压变形,进一步提高密封性能。
参照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密封层140包裹固定件130的至少部分。如此,通过密封层140包裹固定件130,使得二者连接紧密,有利于提高防护空间1111的密封性能。
此外,可以利用二次注塑成型技术,实现密封层140与固定件130的一体成型,减少装配环节。
在上述密封层140的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参照图3以及图6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密封层140与柔性线路板121之间设有第一粘接层150,密封层140通过第一粘接层150与柔性线路板121粘接固定,以使柔性线路板121的部分密封于防护空间111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粘接层15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双面胶、硅胶、背胶等。
结合前述的第一避让孔1301的实施例,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粘接层150为硅胶。利用硅胶粘接性能和防水性能,进一步提高密封性,使得第一避让孔1301与防护空间1111不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密封层140的材质可以有多种,能够起到密封作用即可。例如密封橡胶、密封硅胶等。
如图3以及图7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线路板组件120还包括支撑板123,支撑板123与柔性线路板121固定连接,支撑板123设置于第一承压面102。如此,利用支撑板123可以增加柔性线路板121的强度,使得柔性线路板121在中框110上不会轻易发生变形,固定更加牢靠。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板123可以通过多种手段与柔性线路板121固定连接,包括但限于粘接固定、焊接固定等等。
结合前述电连接的实施例,一些实施例中,柔性线路板121与支撑板123焊接固定,电连接器122与柔性线路板121焊接固定。如此,利用支撑板123与柔性线路板121焊接固定,然后再实现电连接器122与柔性线路板121焊接过程中,可以提供支撑,使得二者焊接更加牢靠,保证电连接器122与柔性线路板121电连接可靠。
在上述支撑板123的任一实施例中,如图3以及图7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板123与第一承压面102之间设有第二粘接层124,支撑板123通过第二粘接层124与第一承压面102粘接固定。如此,支撑板123通过第二粘接层124固定在第一承压面102,实现将柔性线路板121的部分粘固在第一承压面102上,而支撑板123强度好,有利于保持粘接的牢靠性。同时利用固定件130进行固定,可以保证柔性线路板121在中框110上固定牢靠。此外,由于支撑板123和第二粘接层124也设置在容纳腔111内,充分利用了中框110的厚度空间,进而不会影响终端设备10的轻薄化制造。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粘接层124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双面胶、硅胶、背胶等。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板123的材质包括金属材料。例如,铝合金支撑板123、支撑钢板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件130的材质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金属,例如铝合金或钢材等。
参照图8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还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组件11,存储器12,电源组件13,多媒体组件14,音频组件15,输入/输出的接口16,传感器组件17,以及通信组件18。
处理组件通常控制终端设备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组件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020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此外,处理组件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组件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体组件和处理组件之间的交互,如控制主板。
存储器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终端设备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终端设备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存储器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电源组件为终端设备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源组件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终端设备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多媒体组件包括本公开的柔性显示屏,便于进行人机交互。如果柔性显示屏包括触摸面板,柔性显示屏可以被实现为触摸屏,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信号。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所述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所述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媒体组件包括一个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当终端设备处于操作模式,如拍摄模式或视频模式时,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体数据。每个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光学透镜系统或具有焦距和光学变焦能力。
音频组件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包括一个麦克风(MIC),当终端设备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或经由通信组件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
输入/输出的接口为处理组件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这些按钮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页按钮、音量按钮、启动按钮和锁定按钮。
传感器组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终端设备提供各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可以检测到终端设备的打开/关闭状态,组件的相对定位,例如所述组件为终端设备的显示器和小键盘,传感器组件还可以检测终端设备或终端设备一个组件的位置改变,用户与终端设备接触的存在或不存在,终端设备方位或加速/减速和终端设备的温度变化。传感器组件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被配置用来在没有任何的物理接触时检测附近物体的存在。传感器组件还可以包括光传感器,如CMOS或CCD图像传感器,用于在成像应用中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还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通信组件被配置为便于终端设备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终端设备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WiFi,2G或3G,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系统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关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通信组件还包括近场通信(NFC)模块,以促进短程通信。例如,在NFC模块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rDA)技术,超宽带(UWB)技术,蓝牙(BT)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二粘接层”可以为“线路板组件”这一模块的其中一个零件,即与“线路板组件的其他构件”组装成一个模块,再进行模块化组装;也可以与“线路板组件的其他构件”相对独立,可分别进行安装,即可在本部件中与“线路板组件的其他构件”构成一个整体。
等同的,本公开“组件”、“部件”、“设备”所包含的构件亦可灵活进行组合,即可根据实际进行模块化生产,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进行模块化组装;也可以分别进行组装,在本装置中构成一个模块。本公开对上述构件的划分,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公开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构件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是本公开等同的技术方案。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固设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公开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Claims (22)

1.一种中框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框,设有容纳腔以及贯穿所述容纳腔的侧壁的通孔,所述容纳腔设有开口以及与所述开口相对设置的第一承压面;
线路板组件,包括柔性线路板,所述柔性线路板的部分粘固于所述第一承压面,所述柔性线路板的部分穿过所述通孔,设置于所述中框的外部;以及
固定件,与所述中框固定连接,并将所述柔性线路板的部分固定于所述中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与所述中框卡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本体以及固设于所述本体上的卡凸,所述中框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卡槽,所述卡凸与所述卡槽卡扣固定,以使所述本体将所述柔性线路板的部分压固于所述中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凸至少为三个,并间隔设置于所述本体上;所述卡槽与所述卡凸一一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柔性线路板上的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朝向所述开口设置,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凸出所述柔性线路板设置的电连接部,所述本体设有避让所述电连接部的第一避让孔。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任一项所述的中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包括第一槽以及与所述第一槽连通的第二槽,所述第一槽的底面设有所述第一承压面,所述通孔穿过所述第一槽的内侧壁设置,所述第二槽远离所述第一承压面设置,所述第二槽设有所述开口,且所述第二槽的侧壁设有所述卡槽;所述固定件还包括与所述本体弯折连接的连接体,所述连接体固设有所述卡凸,所述卡凸通过所述连接体固设于所述本体上,所述本体将所述柔性线路板的部分压固于所述第一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槽的内壁包括与所述第一承压面间隔设置的第二承压面以及与所述第二承压面间隔设置形成所述卡槽的限位面,所述限位面为两个,并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承压面的两侧,以形成两个卡槽;所述连接体与所述第二承压面相贴合,所述卡凸为与所述连接体弯折连接的弹性凸体,所述弹性凸体为两个,并间隔设置于所述连接体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外侧壁设有密封层,所述密封层与所述第一槽密封配合,以形成与所述开口不连通的防护空间,所述柔性线路板的部分密封于所述防护空间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层包裹所述本体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包括沿其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在所述容纳腔的宽度方向的横截面上,所述密封层覆盖所述第一承压面设置,且所述密封层与所述第一内侧壁以及所述第二内侧壁挤压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中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侧壁和所述第二内侧壁之间至少一者设有环形槽,所述密封层的部分嵌入所述环形槽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中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层包括至少一个环形凸体,所述环形凸体与所述第一槽的内侧壁挤压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与所述中框之间至少一者设有密封层,所述密封层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以形成与所述开口不连通的防护空间,所述柔性线路板的部分密封于所述防护空间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中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层设置于所述固定件的至少部分外侧壁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中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包括沿其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在所述容纳腔的宽度方向的横截面上,所述密封层覆盖所述第一承压面设置,且所述密封层与所述第一内侧壁以及所述第二内侧壁挤压配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中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侧壁和所述第二内侧壁之间至少一者设有环形槽,所述密封层的部分嵌入所述环形槽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中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柔性线路板上的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朝向所述开口设置,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凸出所述柔性线路板设置的电连接部,所述固定件设有避让所述电连接部的第一避让孔,所述密封层与所述柔性线路板密封配合,以使所述第一避让孔与所述防护空间不连通。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中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层包括至少一个环形凸体,所述环形凸体与所述容纳腔的侧壁挤压配合;或者,所述密封层与所述容纳腔的侧壁之间一者设有环形槽,另一者设有与所述环形槽密封配合的环形凸体。
19.根据权利要求13至18任一项所述的中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层包裹所述固定件的至少部分;和/或,所述密封层与所述柔性线路板之间设有第一粘接层,所述密封层通过所述第一粘接层与所述柔性线路板粘接固定,以使所述柔性线路板的部分密封于所述防护空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组件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柔性线路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承压面。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中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线路板与所述支撑板焊接固定,电连接器与所述柔性线路板焊接固定;和/或,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承压面之间设有第二粘接层,所述支撑板通过所述第二粘接层与所述第一承压面粘接固定。
22.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21任一项所述的中框部件。
CN202210948352.4A 2022-08-08 2022-08-08 中框部件以及终端设备 Pending CN1175803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48352.4A CN117580310A (zh) 2022-08-08 2022-08-08 中框部件以及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48352.4A CN117580310A (zh) 2022-08-08 2022-08-08 中框部件以及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80310A true CN117580310A (zh) 2024-02-20

Family

ID=89863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48352.4A Pending CN117580310A (zh) 2022-08-08 2022-08-08 中框部件以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8031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15565B1 (en) Portable communications terminal having camera assembly with two cameras
US7561684B2 (en) Mounting structure for an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US6495784B2 (en) Step keys, step key assembly, and terminal having the step key assembly
EP2066126A2 (en) Portable communications terminal having camera assembly with two cameras
US20070034493A1 (en) Waterproof structure of push button switch
US9461384B2 (en) Connection module and mobile terminal having the same
CN212752629U (zh) 电声组件、智能手表以及电子设备
JP5873756B2 (ja) 携帯電子機器
CN219304882U (zh) 电子设备
CN117580310A (zh) 中框部件以及终端设备
CN215268649U (zh) 一种音频组件及移动终端
CN210927762U (zh) 镜头模组、拍摄装置及移动终端
EP1701239A2 (en) Portable display apparatus
CN115022435A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18275180U (zh) 电连接组件、壳体部件以及终端设备
CN218919339U (zh) 电连接组件、壳体部件以及终端设备
CN218039986U (zh) 中框部件以及终端设备
CN217882017U (zh) 电连接组件、壳体部件以及终端设备
CN215773927U (zh) 装配电路板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N218996266U (zh) 显示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217883503U (zh) 中框部件以及终端设备
CN214480732U (zh) 用于安装液晶显示屏的安装组件、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JP2006186639A (ja) 電子機器
CN110572498A (zh) 一种壳体组件的装配方法、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CN217935658U (zh) 图像采集模组的防护模组、后盖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