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62525A - 一种颅内压检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颅内压检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62525A
CN117562525A CN202311507080.5A CN202311507080A CN117562525A CN 117562525 A CN117562525 A CN 117562525A CN 202311507080 A CN202311507080 A CN 202311507080A CN 117562525 A CN117562525 A CN 1175625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site
intracranial
monitoring
pati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0708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晨光
王娜
王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uanwu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Xuanwu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uanwu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Xuanwu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31150708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62525A/zh
Publication of CN1175625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625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3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fluid pressure within the body other than blood pressure, e.g. cerebral pressure; Measuring pressure in body tissues or organs
    • A61B5/031Intracranial pressu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74Details of notification to user or communication with user or patient ; user input means
    • A61B5/746Alarms related to a physiological condition, e.g. details of setting alarm thresholds or avoiding false alarm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euro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Physiology (AREA)
  • Measuring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For Diagnosi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颅内压检测系统,包括:以力配合和/或形状配合的方式佩戴于患者的颅骨部位的保持单元;设置于保持单元内或保持单元上以获取患者的颅内压的若干检测单元,以及与检测单元信号连接的处理单元,处理单元被配置为:基于若干检测单元获取的颅骨的不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确定颅内压增高且颅内压为最高的第一监测位点和颅内压最低的第二监测位点,根据第一监测位点和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的变化情况生成与患者的生命状态相关的预警信息。现有技术无法选择合适的颅内压监测位点并根据不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的波动情况进行分析以给出能够反映患者的真实病情的预警信息。

Description

一种颅内压检测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颅内压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颅内压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颅内压(ICP)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可由脑脊液的压力反映。颅内压检测在创伤性脑损伤、颅内感染、颅内出血、脑积水、脑肿瘤、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至关重要。在神经系统疾病中,颅内压升高可作为一种并发症出现,颅内压升高与死亡率增加有关,识别和治疗颅内压升高对于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颅内压检测的金标准是腰椎穿刺术,其是由神经外科专家进行的侵入性手术,手术会带来包括出血、感染等风险,受限于现有检测技术手段的侵入性、专业性和高成本,许多患者不能及时或连续地接受颅内压检测。基于此,准确、无创的颅内压评估方法被认为是极有价值的。目前的非侵入性的颅内压检测方法可分为基于血流动力学、耳、眼和电生理学的方法。
维持颅内压所涉及的平衡状态需要考虑颅内空间包含的三种主要成分:脑脊液、血容量(由向大脑供血的动脉和静脉网络组成的血液供应)以及实质组织(脑组织),这三种主要成分被封装于刚性颅骨内而形成一个封闭系统。颅腔内各成分的体积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性,因此,颅内压力和体积是相关的:任何一种成分的体积变化都会导致颅内压的相应变化。脑的能量储备非常有限,大脑需要依靠多种调节机制来维持其正常工作状态。正常情况下,颅内空间中的成分之一的较小程度的增大能够通过其他分量的减小来进行调节,以通过空间补偿的机制将颅内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当在损伤或疾病的情况下,空间补偿机制可能遭受破坏或被削弱而导致颅内压增大,增大的颅内压会对大脑组织进行物理挤压和/或对脑干进行压缩而引起患者严重的损伤甚至死亡。另一方面,降低的颅内压可能造成出血、脑组织塌陷甚至心室萎陷。理想情况下,颅内平均压力保持在比较窄的范围内,成人约为7~15mmHg,儿童约为3~6mmHg,足月婴儿为1.5~6mmHg,神经重症监护室中的创伤性脑损伤和其他形式的急性脑损伤患者颅内压<20~25mmHg。颅内压持续处于前述规定范围之外可能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
因此,需要能够连续监测颅内压的装置以帮助医护人员提高对患者的临床管理或治疗效果。无创颅内压监测方法中,有的装置或系统通过血压、心率变化等生理指标来间接判断颅内压,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这些生理指标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颅内压,通常而言,颅内压增高会引起心率减慢,但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如果由于颅内伤情的严重程度而出现了颅内压增高,同时合并全身的失血性表现,会出现代偿性的心率增快,该种情况下会和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心率减慢明显抵消,故这时患者未必会出现明显的心率减慢。
现有技术也有直接监测颅内压的方法,如公开号为CN113440123A的专利申请提供了颅内压监测仪及颅内压监测方法,颅内压监测仪包括信号探测接收机构和与所述信号探测接收机构通信连接的分析检测机构,所述信号探测接收机构包括探测光源、第一避光贴片、第二避光贴片以及检测探头。该技术方案的实现路径为:探测光源发出的第一光信号经过患者颅内传输后射出第二光信号,检测探头传输至分析检测机构,检测机构进行分析处理后得到患者的颅内压数据。该申请是以颅腔内的各区域的颅内压水平相等为基础而实现的。实际上,在病理条件下,大脑半球或各脑室之间的颅内压水平并不相等或不对称,上述的技术方案的第一避光贴片、第二避光贴片以及检测探头的安置位置、具体使用方法均可能导致颅内压监测的准确性降低,从而影响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的判断。
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申请人做出本发明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发明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发明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背景技术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发明内容
现有技术提供的颅内压监测方法通常是根据仪器监测值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然而,由于利用无创类的监测仪进行颅内压监测时,通常需要选择具体的颅骨监测位置,不同颅骨部位监测的颅内压并不完全相同,在一个位置的颅骨部位进行监测的颅内压并不能真实反映患者的状况。此外,当发生颅内压增高时,颅内容物会朝向阻力最小的地方移位,因此,不同颅骨位点监测的颅内压的波动变化较为复杂,现有技术提供的颅内压监测系统或设备无法根据不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的波动情况进行分析,尤其是检测到颅内压增高时,无法对颅内压的严重等级进行正确的划分且不能给出相应的预警信息。为了获得更为准确的实时颅内压力数据信息,现有技术也出现了尝试通过植入探头的方式来获取颅内不同位置压力数据的技术方案。例如,公开号为CN116236172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颅内压探测装置和系统,其中的颅内压探测装置包括植入探头和信号中继器,植入探头用于植入目标对象颅内以探测颅内压力,植入探头上包括沿其长度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的至少两个传感器,传感器用于检测颅内不同位置的压力数据,信号中继器至少用于接收至少两个传感器检测的压力数据,并将压力数据转发给处理设备以进行处理。该技术方案将探头植入患者颅内后虽然能够获得更为贴合颅内环境的实际压力数据,但植入颅内后的探头的位置已经确定,由此无法根据颅内压力的变化进行探头数据监测位置的调整。
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颅内压检测系统,包括:
以力配合和/或形状配合的方式佩戴于患者的颅骨部位的保持单元;
设置于保持单元内或保持单元上以获取患者的颅内压的若干检测单元,以及
与检测单元信号连接的处理单元,其中,处理单元被配置为:
基于若干检测单元获取的颅骨的不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确定颅内压增高且颅内压为最高的第一监测位点和颅内压最低的第二监测位点,根据第一监测位点和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的变化情况生成与患者的生命状态相关的预警信息。
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现有技术在测量颅内压时,通常根据颅内压的值确定其严重程度,尤其是在对病情严重程度划分时,例如:颅内压处于11mmHg与20mmHg之间被判断为轻微程度的颅内压增高;21mmHg与40mmHg之间被判断为中等程度的颅内压增高;大于40mmHg时被判断为严重程度的颅内压增高。但是现有技术在监测颅内压时,忽略了颅内压的监测位点对颅内压监测值的影响。颅骨位置不同,颅内压监测值也是不同的,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一个颅骨监测位点获取的颅内压增高而另一颅骨监测位点获取的颅内压正常。现有技术通常的解决方法为:设置多个传感器或电极以监测多个颅骨监测位点的颅内压,该设置的坏处在于:多个传感器同时获取多个监测位点的颅内压监测数据导致系统或设备需要分析及处理的数据量巨大,增大了系统或设备的运行负担;另一方面,在数据处理量巨大的情况下,多个监测位点的颅内压的波动情况的复杂程度加大了系统的分析难度,进而增加了系统分析出错的概率。
与上述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的检测单元无需通过创伤性的方式设置在颅内,并且处理单元能够根据不同位置的检测单元获取的颅骨的颅内压,以根据不同的颅内压的变化情况生成与患者的生命状态相关的预警信息。基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患者在不同生命状态下颅内压数据的检测精度。本发明通过在保持单元内或保持单元上设置若干检测单元以获得颅骨不同检测位点的颅内压,只需要在初始时期开启全部检测单元来获取各个监测位点的颅内压,当处理单元从多个监测位点中确定出颅内压最高和颅内压最低的监测位点时,只需要根据这两个监测位点的颅内压变化情况来给出反映患者的生命状态的预警信息,减少了多组数据对处理单元的分析过程带来的过大的运行压力,同时减少多组数据对处理单元的分析结果的干扰,进而增加处理单元的分析结果的正确率。
具体地,第一监测位点监测的颅内压增高,且其为所有监测位点中颅内压最高的位点,该监测位点的颅内压具有三种变化情况:①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继续增高;②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保持不变;③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降低。在该监测位点对颅内压进行监测,当出现第①种情况时,即颅内压已经增高的情况下还在继续增高,说明患者的生命状态不稳定,病情严重;当出现第②种情况和第③种情况时,说明患者的生命状态相对稳定,救治的时间窗口较第①种情况的时间窗口宽。同时,本发明还选择了颅内压最低的第二监测位点作为持续监测位点,两个位点同时开启可避免漏掉颅内压变化的其他情况。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处理单元被配置为:根据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下降的程度以及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增高的程度确定颅内部位的内容物移动趋势,并基于不同监测位点预先确定的位置关系调整该移动趋势方向上的检测单元的起闭顺序。与上述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的检测单元能够根据颅内压数据的变化趋势调整不同检测位点上检测单元的工作状态。基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颅内压数据变化过程中的数据监测准确度,以防止出现关键检测数据的遗漏。具体地,本发明的检测位点以空间排布的方式设置在患者头部的不同部位上,检测两个监测位点的数据变化趋势能够判断出颅内压的大致变化趋势。此时,如果颅内压的数据达到检测位点的开启阈值才启动,那么将遗漏颅内压变化的部分数据,无法获得呈连续性变化的颅内压数据。因此,本发明能够在当前监测位点所检测到的颅内压变化趋势方向上提前开启相邻监测位点上的检测单元,以及时对颅内压变化数据进行检测,从而提高颅内压变化数据检测的完整性,防止遗漏颅内压变化的关键数据,由此提高本发明的颅内压检测系统的数据检测准确性。
当某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最低时,说明该位点的颅内阻力最小,由于颅内容物会朝向阻力最小的部位移动,因此,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的变化是逐渐增高。结合第一监测位点和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变化可获取多种颅内压情况。尤其地,结合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的降低程度与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的增高程度还可获取其他部位的颅内压变化情况。例如: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的下降程度小于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的增高程度,说明其他部位的颅内压高于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而引起内容物朝向第二监测位点对应的颅内位置移动,并且,由于此时的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表现为降低,说明其他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仍旧低于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为上限,该监测位点的颅内压可反映患者的真实的生命状态,一旦该位点的颅内压持续上升,即可发出对应类别的预警信息以及时对患者进行抢救。此外,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的下降程度小于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的增高程度还能说明其他部位的颅内容物在朝向第二监测位点对应的颅内位置移动,可能颅内压增高的位点的数量较多,侧面反映了该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
因此,本发明仅在监测初期开启所有检测单元,当确定颅内压增高且颅内压为最高的第一监测位点和颅内压最低的第二监测位点时,只需要根据两个监测位点的颅内压的变化情况即可判断患者可能的生命状态。避免长时间开启所有的检测单元,可延长颅内压检测系统的使用寿命;并且,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的设置方式相反,以获取更少的数据量的方式来对患者的多种颅内压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选择有效的监测位点对颅内压进行监测,获取的数据能够真实地反映患者的病情。相比现有技术,由于减少了多种复杂的干扰数据的影响,本发明的处理单元的分析的错误率更低,处理单元的运行压力减小。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处理单元被配置为:根据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下降的程度以及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增高的程度生成与患者的颅内压严重程度相关的预警信息。
常规的颅内压预警主要通过对单一、固定的检测阈值进行比对结果作为警报条件,而患者在颅内压数据监测的过程中,由于生命活动是不确定的,相关的预警系统需要根据颅内压的实时变化进行实时预警信息的调整,以便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实际生命状态,防止出现预警信息的误报而耽误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现有技术已经出现尝试通过将警报模块的触发条件设置为跟随患者生命条件的实时变化而改变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程度。例如,公开号为CN113975481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引流监测系统,该技术方案中的控制系统根据实时的引流情况计算的能够根据实际状况实时变化的最大流速阈值和最小流速阈值,通过建立颅内压与引流速度的关系,以将警报模块与引流模块实时耦连,使得装置警报更加准确。然而,该技术方案仍然需要通过开放性创口采集的引流数据才能实现对颅内压数据的准确检测,这与本发明的无损颅内压监测方式显著不同。与上述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的处理单元能够根据不同位置的颅内压数据变化趋势生成与患者的生命状态相关的预警信息。基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根据不同的颅内压数据对预警信息进行分级,以提高预警信息与实际的患者状态的匹配程度。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由于第一监测位点是当前颅内压最高的位点,而第二监测位点是当前颅内压最低的位点,颅内压高,说明颅内容物对颅腔壁的压力大,即该位点的颅内容物多,其他位点的内容物朝向第一监测位点对应的颅内部位移动的阻力大;反之,颅内压低,说明颅内容物对颅腔壁的压力小,即该位点的颅内容物少,其他位点的内容物朝向第二监测位点对应的颅内部位移动的阻力小。在所有监测位点中,可能有多个监测位点的颅内压增高,也可能有多个监测位点的颅内压较低,本发明仅对颅内压最高的第一监测位点和颅内压最低的第二监测位点进行后续监测,根据两个监测位点的颅内压变化可分析多种情况。第一监测位点对应的颅内部位的内容物容易朝向第二监测位点对应的颅内部位移动,此外,还可能有其他颅内压高于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部位的内容物朝向阻力低的部位移动,因此,可根据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下降的程度与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增高的程度判断颅腔内的颅内压增高的位点的多与少,当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下降的程度小于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增高的程度时,说明除了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容物朝向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部位移动,还有其他位点的颅内容物朝向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部位移动。并且,当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下降的程度远远小于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增高的程度时,说明颅内压增高的位点数量较多,而颅内压降低的位点数量少,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若干检测单元设置于保持单元内或保持单元上对应颅缝的位置。
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本发明设置若干检测单元用于检测颅内压的好处在于:仅在初期监测时开启全部检测单元,以获取第一监测位点和第二监测位点,后期控制关闭其他检测单元,仅保留第一监测位点和第二监测位点对应位置的检测单元的开启,减少处理单元的数据处理量。由于每次颅内压的监测情况不同,第一监测位点和第二监测位点会发生变化,检测单元能够轮流工作而使得颅内压检测系统的寿命延长。
另一方面,颅缝处的微弱的形变或振动容易被检测到,颅内容物在颅腔内的变化也容易检测,因此将检测单元布设于保持单元上或保持单元内的对应颅缝的位置。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检测单元包括设置于额缝的第一检测单元、设置于前囟的第二检测单元、设置于矢状缝的第三检测单元、设置于冠状缝的第四检测单元。
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颅内压检测包括多个位点,本发明的设置既能够保证检测信号容易获取,也能够保证颅内压监测位点的全面性,因此,选择颅内压的监测位点包括额缝位置、前囟位置、矢状缝位置、双侧冠状缝位置。
优选地,检测单元设置于颅缝轴向方向的中部的对应位置。具体地,第一检测单元设置于额缝轴向方向的中部。具体地,第二检测单元设置于前囟位置。具体地,第三检测单元设置于矢状缝轴向方向的中部。第四检测单元分别设置于双侧冠状缝轴向方向的中部。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检测单元还包括设置于蝶顶缝的中点的第五检测单元。
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蝶顶缝的中点是颅骨在颞区的薄弱处,深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容易获取颅内压的检测信号。另外,此处受暴力打击易骨折,骨折易损伤血管形成硬膜外血肿,因此,需要在该部位设置检测单元。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处理单元被配置为:当若干检测单元全部开启时,根据不同监测位点反映的颅内压,确定颅内压最高的第一监测位点和颅内压最低的第二监测位点,控制关闭除第一监测位点和第二监测位点以外的其他监测位点的检测单元。
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仅在初期监测时开启全部检测单元,以获取第一监测位点和第二监测位点,后期控制关闭其他检测单元,仅保留第一监测位点和第二监测位点对应位置的检测单元的开启,在保证获取有效的颅内压数据以反映患者的真实病情的基础上,减小检测单元的开启数量,避免太多的检测数据的干扰,增大处理单元的运行压力。
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是当前颅内压最高的监测位点,该位点的颅内压的后续变化可反映多种情况的颅内压变化,若该位点的颅内压持续升高,说明病情恶化,甚至还有其他颅内部位的内容物朝向该部位移动,因此,情况比较危急,用于救治的时间窗口较窄。当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下降,说明该位点的颅内容物朝向其他颅内部位移动,大脑发挥了自我调节能力。
此外,根据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和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的变化情况还可得到颅内压增高的位点数量或颅内压增高的颅内面积,因而可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处理单元被配置为:当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下降的值小于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上升的值,生成表示患者具有第一数量的颅内压增高位点的第一类预警信息。
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当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下降的值小于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上升的值时,说明还有其他颅内压较高的部位,并且颅内压低的位点数量较少,其他部位的内容物更容易朝向第二监测位点对应的颅内部位移动,因此出现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上升的值更大的情况。该类情况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况,颅内压增高位点的数量较多,因此,生成第一类预警信息。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处理单元被配置为:当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下降的值等于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上升的值时,生成表示患者具有第二数量的颅内压增高位点的第二类预警信息,其中,第二数量小于第一数量。
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下降的值等于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上升的值,说明颅内压增高的位点的数量少于第一数量,大脑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该种情况的危险程度降低,因此生成第二类预警信息。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处理单元被配置为:当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下降的值大于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上升的值时,生成表示患者具有第三数量的颅内压增高位点的第三类预警信息,其中,第三数量小于第二数量。
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下降的值大于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上升的值,说明颅内压增高的位点的数量少,即第三数量小于第二数量,或者颅内压降低的位点的数量多,能够很好的平衡颅内容物的移动导致的颅内压增高的情况,该种情况说明患者的病情比较轻,且大脑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救治时,具有更宽的时间窗口。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处理单元被配置为:当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增大时,生成表示患者具有严重颅内压增高的第四类预警信息。
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由于第一监测位点本身已经是各个监测位点中颅内压最高的位点,若该处的颅内压继续增高,说明后续可能还有其他部位的颅内压更高,而导致颅内容物移向该处;或者该部位病情恶化而导致颅内压持续增高。该种情况下,患者的病情严重,救治的时间窗口较窄,需要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对该名患者进行急救,避免错过最佳救治时间而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针对该情况,处理单元生成第四类预警信息。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颅内压监测系统还包括设置于不同等级的医护人员的接收单元,处理单元根据预警信息类别将生成的预警信息发送至不同等级的医护人员的接收单元。
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医护人员工作量大,若每一次的报警提示均发送至管理该患者的医生处,则会显著增加医生的工作量,本发明根据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情况分析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生成不同类型的预警信息,进一步地,根据预警信息类型的不同选择发送至不同级别的医生端,以在保证患者的救治安全的基础上,分散医生的工作量或减小医生的工作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颅内压检测系统的简化模块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颅内压检测系统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保持单元和检测单元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保持单元佩戴于头部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保持单元佩戴于头部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0:保持单元;110:主支架;120:侧支架;200:检测单元;210:第一检测单元;220:第二检测单元;230:第三检测单元;240:第四检测单元;250:第五检测单元;300:处理单元;400:接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患者的生命状态相关指颅内压的变化情况反映的患者的病情危急状况,能够包括颅内压持续增高、颅内压稳定、颅内压降低等情况。
本申请尤其适用于通过检测不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的变化来获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或病情可能的走向。
蝶顶缝的中点,即翼点,在两眼裂后方约3.5cm。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颅内压检测系统,如图1所示。颅内压检测系统包括保持单元100、检测单元200和处理单元300。保持单元100以力配合和/或形状配合的方式佩戴于患者的颅骨部位。检测单元200设置于保持单元100内或保持单元100上以获取患者的颅内压。优选地,保持单元100内和/或保持单元100上设置若干检测单元200以获取不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优选地,检测单元200与处理单元300信号连接。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处理单元300被配置为:基于若干检测单元200获取的颅骨的不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确定颅内压增高且颅内压为最高的第一监测位点和颅内压最低的第二监测位点,根据第一监测位点和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的变化情况生成与患者的生命状态相关的预警信息。
优选地,第一监测位点和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的变化情况包括:①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持续增高,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增高;②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降低,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增高;③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保持不变,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增高。优选地,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降低,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增高的情况包括:①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降低的程度小于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增高的程度;②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降低的程度等于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增高的程度;③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降低的程度大于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增高的程度。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检测单元200获取颅内压信号后能够将信号转化为具体数值,以便于处理单元300进行颅内压变化的分析。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处理单元300能够根据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降低的值与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增高的值的变化大小来分析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优选地,处理单元300能够为中央处理器或微处理器。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处理单元300被配置为:根据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下降的程度以及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增高的程度生成与患者的颅内压严重程度相关的预警信息。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若干检测单元200设置于保持单元100内或保持单元100上对应颅缝的位置。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检测单元200包括设置于额缝的第一检测单元210、设置于前囟的第二检测单元220、设置于矢状缝的第三检测单元230、设置于冠状缝的第四检测单元240。优选地,第四检测单元240分别位于以矢状缝为对称轴的冠状缝。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检测单元200还包括设置于蝶顶缝的中点的第五检测单元250。优选地,检测单元200设置于颅缝轴向方向的中部的对应位置。具体地,第一检测单元210设置于额骨缝轴向方向的中部。具体地,第二检测单元220设置于前囟位置。具体地,第三检测单元230设置于矢状缝轴向方向的中部。第四检测单元240分别设置于双侧冠状缝轴向方向的中部。
图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颅内压检测系统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处理单元300被配置为:当若干检测单元200全部开启时,根据不同监测位点反映的颅内压,确定颅内压最高的第一监测位点和颅内压最低的第二监测位点,控制关闭除第一监测位点和第二监测位点以外的其他监测位点的检测单元200。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处理单元300被配置为:当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下降的值小于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上升的值,生成表示患者具有第一数量的颅内压增高位点的第一类预警信息。
例如: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为18mmHg,在一段时间内下降3mmHg,而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为7mmHg,在一段时间内上升5mmHg,说明还有其他位点的颅内容物朝向第二监测位点对应的颅内部位移动。第一数量例如能够为4、5、6、7。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处理单元300被配置为:当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下降的值等于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上升的值时,生成表示患者具有第二数量的颅内压增高位点的第二类预警信息,其中,第二数量小于第一数量。
例如: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为18mmHg,在一段时间内下降3mmHg,而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为7mmHg,在一段时间内上升3mmHg,说明可能仅有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容物朝向第二监测位点对应的颅内部位移动。第二数量例如能够为2。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处理单元300被配置为:当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下降的值大于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上升的值时,生成表示患者具有第三数量的颅内压增高位点的第三类预警信息,其中,第三数量小于第二数量。
例如: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为18mmHg,在一段时间内下降5mmHg,而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为7mmHg,在一段时间内上升2mmHg,说明还有其他位点的颅内压降低,第一监测位点或其他位点的颅内容物朝向第二监测位点对应的颅内部位以及其他颅内压降低的颅内部位移动,因此,第二监测位点上升的颅内压的值小于第一监测位点下降的值。第三数量例如能够为1。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处理单元300被配置为:当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增大时,生成表示患者具有严重颅内压增高的第四类预警信息。
例如: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为18mmHg,在一段时间内上升5mmHg,此时不管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如何变化,均表明患者病情朝向恶化的方向发展,可能的原因是:①颅内的其他部位的内容物朝向第一监测位点对应的颅内部位移动,说明其他监测位点的颅内压更高,表明患者的病情恶化;②即使其他监测位点的颅内压没有变化,但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持续增高,说明大脑自我调节能力差或该部位病情加重,大脑已经无法平衡颅内容物对颅腔内壁的压力。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颅内压监测系统还包括设置于不同等级的医护人员的接收单元400,处理单元300根据预警信息类别将生成的预警信息发送至不同等级的医护人员的接收单元400。
例如:当处理单元300生成第四类预警信息时,说明患者的病情非常严重,用于救治的时间窗口较窄,处理单元300直接将该预警信息发送至负责该名患者的主治医生端口,以使得主治医生能够及时安排手术或采取其他措施。
优选地,接收单元400能够为医护人员佩戴的智能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对讲设备等。
优选地,预警信息能够为语音信息或文字信息。
优选地,检测单元200能够包括压电传感器以及信号处理组件。具体地,检测单元200能够包括微型光纤法珀压力传感器和处理微型光纤法珀压力传感器获取的信号的信号处理器。当微型光纤法珀压力传感器获取颅内压信息后,信号处理器将接收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数据,该数字数据进行滤波、平滑和缩减后被传送至处理单元300。检测单元200包括探头和与探头连接的电压传感器。优选地,电压传感器设置于保持单元100对应于颅缝外侧的皮肤表面的位置,以接收连续的实时的颅内压波形信息。
优选地,若干检测单元200与处理单元300的连接方式为无线或有线连接。具体地,若干检测单元200与处理单元300通过蓝牙或WLAN连接。
优选地,处理单元300与接收单元400的连接方式能够为无线连接,例如蓝牙或WLAN连接。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保持单元100,如图3~5所示。保持单元100能够设置为一种头箍或头带。微型光纤法珀压力传感器可布设于人体头部外侧的头箍上或头箍内。优选地,第一检测单元210设置于额缝轴向方向的中部。优选地,第二检测单元220设置于前囟位置。优选地,第三检测单元230设置于矢状缝轴向方向的中部。优选地,第四检测单元240分别设置于双侧冠状缝轴向方向的中部。优选地,第五检测单元250设置于蝶顶缝的中点的对应位置。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保持单元100包括环绕人体头部的主支架110和侧支架120,如图所示。主支架110所在平面基本与水平面平行。此处水平面为人体解剖学上的术语。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保持单元100按照颅缝的延伸方向设置为包围人体头部的环状支架。若干检测单元按照预设位置布置在支架上。侧支架120的末端连接于主支架110上。优选地,第一检测单元210、第二检测单元220和第三检测单元230设置于同一侧支架120上。第四检测单元240分别设置于第一检测单元210所在侧支架120的两侧。第五检测单元250分别设置于第四检测单元240的外侧。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保持单元100的张紧力可调,以适用于不同头围的患者。优选地,保持单元100的支架可由线性弹力拉伸绳构成。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公开内容的启发下想出各种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都属于本发明的公开范围并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发明说明书包含多项发明构思,诸如“优选地”“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或“可选地”均表示相应段落公开了一个独立的构思,申请人保留根据每项发明构思提出分案申请的权利。在全文中,“优选地”所引导的特征仅为一种可选方式,不应理解为必须设置,故此申请人保留随时放弃或删除相关优选特征之权利。

Claims (10)

1.一种颅内压检测系统,包括:
以力配合和/或形状配合的方式佩戴于患者的颅骨部位的保持单元(100);
设置于所述保持单元(100)内或所述保持单元(100)上以获取患者的颅内压的若干检测单元(200),以及
与所述检测单元(200)信号连接的处理单元(3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300)被配置为:
基于若干检测单元(200)获取的颅骨的不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确定颅内压增高且颅内压为最高的第一监测位点和颅内压最低的第二监测位点,根据所述第一监测位点和所述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的变化情况生成与患者的生命状态相关的预警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300)被配置为:
根据所述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下降的程度以及所述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增高的程度生成与患者的颅内压严重程度相关的预警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若干检测单元(200)设置于保持单元(100)内或保持单元(100)上对应颅缝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单元(200)包括设置于额缝的第一检测单元(210)、设置于前囟的第二检测单元(220)、设置于矢状缝的第三检测单元(230)、设置于冠状缝的第四检测单元(240)以及设置于蝶顶缝的中点的第五检测单元(250)。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300)被配置为:
当若干检测单元(200)全部开启时,根据不同监测位点反映的颅内压,确定颅内压最高的第一监测位点和颅内压最低的第二监测位点,控制关闭除第一监测位点和第二监测位点以外的其他监测位点的检测单元(200)。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300)被配置为:
当所述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下降的值小于所述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上升的值,生成表示患者具有第一数量的颅内压增高位点的第一类预警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300)被配置为:
当所述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下降的值等于所述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上升的值时,生成表示患者具有第二数量的颅内压增高位点的第二类预警信息,其中,第二数量小于第一数量。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300)被配置为:
当所述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下降的值大于所述第二监测位点的颅内压上升的值时,生成表示患者具有第三数量的颅内压增高位点的第三类预警信息,其中,第三数量小于第二数量。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300)被配置为:
当所述第一监测位点的颅内压增大时,生成表示患者具有严重颅内压增高的第四类预警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颅内压监测系统还包括设置于不同等级的医护人员的接收单元(400),所述处理单元(300)根据预警信息类别将生成的预警信息发送至不同等级的医护人员的接收单元(400)。
CN202311507080.5A 2023-11-13 2023-11-13 一种颅内压检测系统 Pending CN1175625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07080.5A CN117562525A (zh) 2023-11-13 2023-11-13 一种颅内压检测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07080.5A CN117562525A (zh) 2023-11-13 2023-11-13 一种颅内压检测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62525A true CN117562525A (zh) 2024-02-20

Family

ID=89892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07080.5A Pending CN117562525A (zh) 2023-11-13 2023-11-13 一种颅内压检测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6252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48989B2 (ja) 眼に関連した体内圧の特定および調節
Zhang et al. Invasive and noninvasive means of measuring intracranial pressure: a review
US10806357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increase in intracranial pressure
EP3119268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rgan et al. Retinal vein pulsation is in phase with 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not intraocular pressure
EP3215006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measuring 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 in a subject
US20060206037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non-invasive measurement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
US817276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intra ocular and intra cranial pressure
JP2004519259A (ja) 組織共振解析のための超音波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01668481A (zh) 非侵害式颅内监测仪
KR20110094183A (ko) 혈압 측정 방법 및 혈압 측정 장치
JP2024056828A (ja) 生体情報モニタ、生体情報表示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0859592B (zh) 一种无创非接触式相干眼压及颅内压的测量方法与装置
CN112932437A (zh) 一种用于术后人体无线颅内压智能监控装置
CN117562525A (zh) 一种颅内压检测系统
CN109124567A (zh) 一种基于眼内压及颅内压线性关系的监测系统及方法
US11659993B2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occurrence of a vascular collapse of a blood vessel in or at the eye as well as a holding device and an ophthalmodynamometry assembly
US2022040911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changes in blood flow in the head of a subject
Xie et al. Techniques in Measuring Intraocular and Intracranial Pressure Gradients
CN114176510A (zh) 一种头戴式眼压测量仪及云端平台
CN112773337A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慧颅内压、温度监控系统
Lenhardt et al. Noninvasive acoustic intracranial pressure measurement through the ey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