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45298A -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45298A
CN117545298A CN202311614532.XA CN202311614532A CN117545298A CN 117545298 A CN117545298 A CN 117545298A CN 202311614532 A CN202311614532 A CN 202311614532A CN 117545298 A CN117545298 A CN 1175452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hole injection
injection layer
light
light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61453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晨晨
叶利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K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K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K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K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61453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4529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5452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452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7Carrier injection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9/8792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black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像素定义层和发光单元层,所述像素定义层设置在所述衬底上;所述发光单元层设置在所述衬底上,所述发光单元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多个所述发光单元阵列设置;其中,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底电极、空穴注入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顶电极,所述空穴注入层包括第一空穴注入层和第二空穴注入层;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设置在所述像素定义层上,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设置在所述底电极上,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的导电率高于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的导电率。通过上述方案以提高显示面板在多视角下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显示面板具有自发光,高对比度、宽视角、高响应速度等特点。其工作原理是利用ITO透明电极和金属电极分别作为器件的阳极和阴极,在一定电压驱动下,电子和空穴分别从阴极和阳极注入到电子传输层和空穴注入层,电子和空穴分别经过电子传输层和空穴注入层迁移到发光层,并在发光层中相遇,形成激子并使发光层分子激发,辐射出可见光。
但是,由于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从阳极所发出的出射光线,大多都平行于衬底的法线方向,导致大视角下显示效果较差的问题,对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一种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以提高显示面板在多视角下的显示效果。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像素定义层和发光单元层,所述像素定义层设置在所述衬底上;所述发光单元层设置在所述衬底上,所述发光单元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多个所述发光单元阵列设置;其中,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底电极、空穴注入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顶电极,所述空穴注入层包括第一空穴注入层和第二空穴注入层;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设置在所述像素定义层上,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设置在所述底电极上,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的导电率高于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的导电率。
可选的,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的厚度。
可选的,第一空穴注入层的厚度大于等于10nm且小于等于150nm;所述底电极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和第二空穴注入层的宽度之和。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开口区和非开口区,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平整部和倾斜部,所述倾斜部位于所述开口区内,所述平整部位于所述非开口区;所述倾斜部设置在所述平整部靠近所述底电极的一侧,所述倾斜部的上表面由所述平整部靠近所述底电极的方向逐渐降低;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设置在所述倾斜部上;所述发光单元的有效发光面积等于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和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的面积之和。
可选的,所述发光层、所述电子传输层和所述顶电极覆盖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设置,所述发光层、所述电子传输层和所述顶电极还覆盖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设置;在同一所述发光单元内,所述空穴注入层、所述发光层和所述电子传输层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完全重叠。
可选的,所述平整部上设置有挖槽,所述挖槽用于阻断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单元的第一空穴注入层连接。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层和彩色滤光层,所述封装层用于封装所述发光单元层,所述封装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单元层上,所述彩色滤光层设置在所述封装层上;所述彩色滤光层包括红色滤光部、绿色滤光部、蓝色滤光部和黑矩阵,所述黑矩阵设置在所述非开口区,且对应所述开口区设置有多个开口,多个所述红色滤光部、绿色滤光部、蓝色滤光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开口内;所述蓝色滤光部的面积大于等于所述绿色滤光部的面积,所述绿色滤光部的面积大于等于所述红滤光部的面积。
可选的,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单元、绿色发光单元和蓝色发光单元,所述红色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小于等于所述绿色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所述绿色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小于等于所述蓝色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至少所述红色发光单元内设置有第一空穴注入层。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所述制作方法包括步骤:
在衬底上形成并图案化底电极;
在衬底上形成像素定义层;
在所述底电极上形成第二空穴注入层,在所述像素定义层上形成第一空穴注入层,其中,在每一发光单元内,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与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连接;
依次形成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顶电极以形成多个发光单元;
形成显示面板;
其中,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的导电率高于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的导电率。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驱动电路和上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显示面板显示。
本申请通过在像素定义层上设置第一空穴注入层,利用像素定义层上的空穴注入层与发光层、电子传输层、顶电极配合,使得像素定义层上的第一空穴注入层区域也能够发光。本申请主要通过提升第一空穴注入层的导电率,使得即使在无底电极驱动的情况下,第一空穴注入层中的空穴和电子实现横向流动,一部分输入至发光层与电子激发发光层进行发光,实现像素定义层上的发光层也能发光。在进行显示时,以增强大视角下的出光量,改善大视角下显示色偏的现象,提高显示效果。而且,本申请不在像素定义层上设置底电极的情况下,即在不改变原有显示面板制程的情况下,使得显示面板在像素定义层的发光层也能够进行发光,进而改目前显示面板大视角色偏的问题,降低了改进成本。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第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彩色滤光层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第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步骤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第二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第二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步骤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第三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第三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步骤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其中,100、显示面板;101、开口区;102、非开口区;110、衬底;120、发光单元;121、底电极;122、空穴注入层;123、发光层;124、电子传输层;125、顶电极;131、第一空穴注入层;132、第二空穴注入层;133、第三导电层;140、像素定义层;141、平整部;142、倾斜部;143、挖槽;160、封装层;170、彩色滤光层;171、彩色滤光部;172、黑矩阵;200、显示装置;210、驱动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申请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另外,“上”、“下”、“左”、“右”、“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描述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详细说明。
图1是本申请第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参见图1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100,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衬底110、像素定义层140和发光单元层。所述像素定义层140设置在所述衬底110上;所述发光单元层设置在所述衬底110上,所述发光单元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120,多个所述发光单元120阵列设置;其中,所述发光单元120包括底电极121、空穴注入层122、发光层123、电子传输层124和顶电极125,所述空穴注入层122包括第一空穴注入层131和第二空穴注入层132;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13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13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131设置在所述像素定义层140上,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132设置在所述底电极121上,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131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132的厚度。
本申请通过在像素定义层140上设置第一空穴注入层131,利用像素定义层140上的空穴注入层122与发光层123、电子传输层124、顶电极125配合,使得像素定义层140上的第一空穴注入层131区域也能够发光。本申请主要通过提升第一空穴注入层131的导电率,使得即使在无底电极121驱动的情况下,第一空穴注入层131中的空穴和电子实现横向流动,一部分输入至发光层123与电子激发发光层123进行发光,实现像素定义层140上的发光层123也能发光。在进行显示时,以增强大视角下的出光量,改善大视角下显示色偏的现象,提高显示效果。而且,本申请不在像素定义层140上设置底电极121的情况下,即在不改变原有显示面板100制程的情况下,使得显示面板100在像素定义层140的发光层123也能够进行发光,进而改目前显示面板100大视角色偏的问题,降低了改进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空穴注入层131和第二空穴注入层132为发光单元120中的空穴注入层122,第一空穴注入层131所在位置的发光层123与底电极121驱动发光形式不同的是,底电极121上的发光层123发光,主要是通过底电极121驱动第二空穴注入层132上的空穴移动,但本申请中则是利用了第一空穴注入层131的导电率高于第二空穴注入层132的导电率,在底电极121驱动第二空穴注入层132时,由于第一空穴注入层131中的导电率较高,且第一空穴注入层131与第二空穴注入层处于连接状态,第二空心注入层132在底电极121的驱动下发生空穴移动,使得第一空穴注入层131与第二空穴注入层132之间发生横流。即在像素定义层的投影区域上,也有部分电子和空穴在发光层123中交汇,实现第一空穴注入层131上的发光层123发光。具体来说,发光单元由下至上包括空穴注入层(HIL)、空穴传输层(HTL)、补偿层(Prime)、发光层(EML)、空穴阻挡层(HBL)、电子传输层(ETL)。
具体地,本申请增加第一空穴注入层131的导电率一方面可以增加空穴注入层122中掺杂p型掺杂材料(p-dopant)的浓度,使得第一空穴注入层131的导电率高于第二空穴注入层132,使得像素定义层140上的发光层123也能够发光。
具体地,所述显示面板100包括开口区101和非开口区102,所述像素定义层140包括平整部141和倾斜部142,所述倾斜部142位于所述开口区101内,所述平整部141位于所述非开口区102。
其中,开口区101一般指的是彩色滤光部171的位置,在显示时可显示RGB颜色的区域,大致对应显示面板100相邻的像素定义层140之间的区域,非开口区102则是黑矩阵172的位置,在显示时显示为黑色的区域,大致对应像素定义层140的区域,一般来说开口区101和非开口区102都位于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内。而本实施例中,由于部分有效发光区域还位于像素定义层140上,因此,本实施例中的非开口区102和开口区101以有效发光区域进行划分,在平整部141所对应的区域为非开口区102,在倾斜部142所对应的区域也属于开口区101。
具体地,所述发光单元120的有效发光面积等于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131和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132的面积之和。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第一空穴注入层131仅设置在倾斜部142上,第二空穴注入层132仅设置在底电极121未被像素定义层140覆盖的区域上。一般来说,在发光单元120的制程中,先形成图案化的底电极121,在形成像素定义层140,底电极121上存在部分与像素定义层140接触的地方,且被像素定义层140覆盖,即被倾斜部142覆盖。
具体地,所述底电极121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132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131和第二空穴注入层132的宽度之和。
所述倾斜部142设置在所述平整部141靠近所述底电极121的一侧,所述倾斜部142的上表面由所述平整部141靠近所述底电极121的方向逐渐降低;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131设置在所述倾斜部142上。
本实施例中,第一空穴注入层131设置在倾斜部142上,使得倾斜部142上的发光层123也能够发光,且发光光线大多与衬底110的法线方向具有一定的倾角,以增强大视角下的出射光线,该倾斜部142上的出射光线刚好弥补大角度观看的出射光线不足,改善了大视角下的色偏问题。
具体地,所述发光层123、所述电子传输层124和所述顶电极125覆盖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131设置,所述发光层123、所述电子传输层124和所述顶电极125还覆盖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132设置;在同一所述发光单元120内,所述空穴注入层122、所述发光层123和所述电子传输层124在所述衬底110的正投影完全重叠。
本实施例中,发光层123、电子传输层124分别覆盖第一空穴注入层131和第二空穴注入层132。一般来说空穴注入层122与发光层123之间还设置有补偿层,发光层123与电子传输层124之间还设置有电子阻挡层。相对来说,第一空穴注入层131由于没有底电极121的驱动,空穴传输效率不如第二空穴注入层132上的空穴传输效率。但是即使如此,第一空穴注入层131仍然能够弥补发光单元120侧面发光效率低的问题,以改善大视角下的显示效果。
具体地,所述发光单元120的有效发光面积等于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131和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132的面积之和。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所提及的第一空穴注入层131的面积仅指设置在倾斜部142上的空穴注入层122的面积,第二空穴注入层132的面积仅指设置在底电极121上的空穴注入层122的面积。在实际中,第一空穴注入层131和第二空穴注入层132所在位置发光。
本申请的显示面板100为一种去偏光片技术的OLED显示面板100,被称为POL-less技术,或称为COE(Color On Encapsulation)显示面板100。通过去除OLED显示面板100中的偏光片,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彩色滤光层170来对光线进行过滤。
具体地,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封装层160和彩色滤光层170,所述封装层160用于封装所述发光单元层,所述封装层160设置在所述发光单元层上,所述彩色滤光层170设置在所述封装层160上。
一般而言,在衬底110和发光单元120之间还设置有驱动层,也就是薄膜晶体管层,该驱动层设置有多个阵列排布薄膜晶体管,且每一薄膜晶体管的输出端,也就是漏极通过过孔连接至一发光单元120的底电极121,通过薄膜晶体管的控制,实现对每一发光单元120的底电极121输送不同的数据信号,实现不同的发光显示。
图2是本申请的彩色滤光层的示意图,参见图2所示,所述彩色滤光层170包括红色滤光部、绿色滤光部、蓝色滤光部和黑矩阵172,所述黑矩阵172设置在所述非开口区102,且对应所述开口区101设置有多个开口,多个所述红色滤光部、绿色滤光部、蓝色滤光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开口内。所述发光单元120包括红色发光单元120、绿色发光单元120和蓝色发光单元120,红色滤光部对应红色发光单元120设置,绿色滤光部对应绿色发光单元120设置,蓝色滤光部对应蓝色发光单元120设置。
本实施例中,考虑到红色滤光部、蓝色滤光部和绿色滤光部光透过率不同,且红色发光单元120、绿色发光单元120和蓝色发光单元120的发光亮度不同。对此,本申请通过将各彩色滤光部171的面积、各发光单元120的有效发光面积设置的不一样,使得显示面板100的色彩饱和度更高。例如,所述蓝色滤光部的面积大于等于所述绿色滤光部的面积,所述绿色滤光部的面积大于等于所述红滤光部的面积。对应的,所述红色发光单元120的发光面积小于等于所述绿色发光单元120的发光面积,所述绿色发光单元120的发光面积小于等于所述蓝色发光单元120的发光面积。将蓝色子像素的面积设置的较大,而红色子像素设置的较小,对应的显示面板100显示时的色彩饱和度越高。
但是同样的,由于不同颜色的子像素所对应的开口面积不同,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120的出射光线角度范围不同。在较大视角下,存在仅能接收到蓝色发光单元120的出射光线,在另一较大视角下,接收不到红色发光单元120的出射光线,从而造成大视角下的色偏现象。
本申请通过在发光单元120的侧面,即倾斜部142所在区域,增强发光单元120的大角度出射光线的数量,以提升大视角下的显示效果。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至少红色发光单元120采用上述设计,以增强红色发光单元120的大视角下的出射光线。当然实际中,可根据大视角下的色偏情况,对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120进行设计,实现大视角下的色偏情况得以改善,提升显示面板100的品位。其中具体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使得红色发光单元120、绿色发光单元120和蓝色发光单元120中的一个或两个或三个同时设置有边缘区具有更强出射光线的发光单元120。
图3是本申请第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步骤示意图,参见图3所示,对应上述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100的制作方法,所述制作方法包括步骤:
S110:在衬底上形成并图案化底电极;
S120:在衬底上形成像素定义层;
S130:在所述底电极上形成第二空穴注入层,在所述像素定义层上形成第一空穴注入层,其中,在每一发光单元内,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与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连接;
S140:依次形成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顶电极以形成多个发光单元;
S150:形成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的导电率高于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的导电率。
本申请通过在像素定义层140上设置第一空穴注入层131,利用像素定义层140上的空穴注入层122与发光层123、电子传输层124、顶电极125配合,使得像素定义层140上的第一空穴注入层131区域也能够发光。本申请主要通过提升第一空穴注入层131的导电率,使得即使在无底电极121驱动的情况下,第一空穴注入层131中的空穴和电子实现横向流动,一部分输入至发光层123与电子激发发光层123进行发光,实现像素定义层140上的发光层123也能发光。在进行显示时,以增强大视角下的出光量,改善大视角下显示色偏的现象,提高显示效果。而且,本申请不在像素定义层140上设置底电极121的情况下,即在不改变原有显示面板100制程的情况下,使得显示面板100在像素定义层140的发光层123也能够进行发光,进而改目前显示面板100大视角色偏的问题,降低了改进成本。
图4是本申请第二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参见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通过增加第一空穴注入层131的厚度,使得第一空穴注入层131的厚度高于第二空穴注入层132的厚度,来使得第一空穴注入层131的导电率高于第二空穴注入层132的导电率。
具体地,第一空穴注入层131的厚度大于等于10nm且小于等于150nm;一般来说,发光单元120中空穴注入层122的厚度会小于10nm,本申请通过将第一空穴注入层131的厚度设置的大于10nm,使得第一空穴注入层131具有一定的出光效率。且第一空穴注入层131的厚度小于150nm,避免厚度太厚造成发光强度高于第二空穴注入层132上的发光层123的出光效率。
图5是本申请第二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步骤示意图,参见图5所示,对应上述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100的制作方法,所述制作方法包括步骤:
S210:在衬底上形成并图案化底电极;
S220:在衬底上形成像素定义层;
S230:在所述底电极上形成第一厚度的第二空穴注入层,在所述像素定义层的倾斜部上形成第二厚度的第一空穴注入层,其中,在每一发光单元内,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与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连接,第一厚度小于第二厚度;
S240:依次形成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顶电极以形成多个发光单元;
S250:形成显示面板。
本实施例中,通过两次制程分别形成底电极121上的第二空穴注入层132和倾斜部142的第一空穴注入层131,且第一空穴注入层131的厚度大于第二空穴注入层132的厚度。本实施例中,第一空穴注入层131的材料可与第二空穴注入层132的材料一致,且在图案化第二空穴注入层132时,保留第一空穴注入层131位置的空穴注入层122,以增厚第一空穴注入层131。在另一种方式中,还可以同步在第一空穴注入层131和第二空穴注入层132的位置形成第二厚度的第一空穴注入层131,然后去除第二空穴注入层132一定厚度的空穴注入层122,以形成第一厚度的第二空穴注入层132。
图6是本申请第三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参见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00包括开口区101和非开口区102,所述像素定义层140包括平整部141和倾斜部142,所述倾斜部142位于所述开口区101内,所述平整部141位于所述非开口区102;所述倾斜部142设置在所述平整部141靠近所述底电极121的一侧,所述倾斜部142的上表面由所述平整部141靠近所述底电极121的方向逐渐降低。所述平整部141上设置有挖槽143,所述挖槽143用于阻断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单元120的第一空穴注入层131连接。
本实施例中,在形成倾斜部142上的第一空穴注入层131时,即使使用掩膜板,也较难完全清除掉平整部141上的空穴注入层122,导致少量的平整部141上的空穴注入层122横向导通,将相邻的发光单元120之间导通,形成任一发光单元120发光时,相邻发光单元120偷亮的情况。
具体地,所述挖槽143设置在所述平整部141的靠近倾斜部142的位置,且挖槽143在衬底110下的投影为环形,环绕平整部141设置。
其中,空穴注入层122除了上述提及的第一空穴注入层131和第二空穴注入层132外,还包括第三导电层133,第三导电层133设置在平整层上,第三导电层133为残留的空穴注入层122。该残留的空穴注入层122主要是由于目前的工艺无法完全去除。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像素定义层140上设置挖槽143,来阻断较高导电能力的空穴注入层122连通。
图7是本申请第三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步骤示意图,参见图7所示,对应上述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100的制作方法,所述制作方法包括步骤:
S310:在衬底上形成并图案化底电极;
S320:在衬底上形成像素定义层,并对应像素定义层的平整部上形成挖槽;
S330:在所述底电极上形成第一厚度的第二空穴注入层,在所述像素定义层的倾斜部上形成第二厚度的第一空穴注入层,在像素定义层的平整部上形成第二厚度的第三导电层,其中,在每一发光单元内,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与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连接,第二空穴注入层与第三导电层断开,第一厚度小于第二厚度;
S340:依次形成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顶电极以形成多个发光单元;
S350:形成显示面板。
本实施例中,空穴注入层122在衬底110上是整面蒸镀形成,而对应挖槽143位置无法形成空穴注入层122,进而第二空穴注入层132和第三导电层133之间实现断开。可以同步在第一空穴注入层131和第二空穴注入层132的位置形成第二厚度的第一空穴注入层131,然后去除第二空穴注入层132一定厚度的空穴注入层122,以形成第一厚度的第二空穴注入层132。
图8是本申请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参见图8所示,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200包括驱动电路21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00,其中,驱动电路210用于驱动显示面板100显示。
本申请通过在像素定义层140上设置第一空穴注入层131,利用像素定义层140上的空穴注入层122与发光层123、电子传输层124、顶电极125配合,使得像素定义层140上的第一空穴注入层131区域也能够发光。本申请主要通过提升第一空穴注入层131的导电率,使得即使在无底电极121驱动的情况下,第一空穴注入层131中的空穴和电子实现横向流动,一部分输入至发光层123与电子激发发光层123进行发光,实现像素定义层140上的发光层123也能发光。在进行显示时,以增强大视角下的出光量,改善大视角下显示色偏的现象,提高显示效果。而且,本申请不在像素定义层140上设置底电极121的情况下,即在不改变原有显示面板100制程的情况下,使得显示面板100在像素定义层140的发光层123也能够进行发光,进而改目前显示面板100大视角色偏的问题,降低了改进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发明构思可以形成非常多的实施例,但是申请文件的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出,因而,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上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各实施例或技术特征组合之后,将会增强原有的技术效果。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可选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
像素定义层,设置在所述衬底上;以及
发光单元层,设置在所述衬底上,所述发光单元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多个所述发光单元阵列设置;
其中,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底电极、空穴注入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顶电极,所述空穴注入层包括第一空穴注入层和第二空穴注入层;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的一端电连接;
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设置在所述像素定义层上,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设置在所述底电极上,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的导电率高于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的导电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第一空穴注入层的厚度大于等于10nm且小于等于150nm;
所述底电极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和第二空穴注入层的宽度之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开口区和非开口区,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平整部和倾斜部,所述倾斜部位于所述开口区内,所述平整部位于所述非开口区;
所述倾斜部设置在所述平整部靠近所述底电极的一侧,所述倾斜部的上表面由所述平整部靠近所述底电极的方向逐渐降低;
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设置在所述倾斜部上;
所述发光单元的有效发光面积等于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和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的面积之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所述电子传输层和所述顶电极覆盖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设置,所述发光层、所述电子传输层和所述顶电极还覆盖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设置;
在同一所述发光单元内,所述空穴注入层、所述发光层和所述电子传输层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完全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整部上设置有挖槽,所述挖槽用于阻断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单元的第一空穴注入层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层和彩色滤光层,所述封装层用于封装所述发光单元层,所述封装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单元层上,所述彩色滤光层设置在所述封装层上;
所述彩色滤光层包括红色滤光部、绿色滤光部、蓝色滤光部和黑矩阵,所述黑矩阵设置在所述非开口区,且对应所述开口区设置有多个开口,多个所述红色滤光部、绿色滤光部、蓝色滤光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开口内;
所述蓝色滤光部的面积大于等于所述绿色滤光部的面积,所述绿色滤光部的面积大于等于所述红滤光部的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单元、绿色发光单元和蓝色发光单元,所述红色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小于等于所述绿色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所述绿色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小于等于所述蓝色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
至少所述红色发光单元内设置有第一空穴注入层。
9.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作方法包括步骤:
在衬底上形成并图案化底电极;
在衬底上形成像素定义层;
在所述底电极上形成第二空穴注入层,在所述像素定义层上形成第一空穴注入层,其中,在每一发光单元内,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与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连接;
依次形成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顶电极以形成多个发光单元;
形成显示面板;
其中,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的导电率高于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的导电率。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电路和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显示面板显示。
CN202311614532.XA 2023-11-28 2023-11-28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54529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14532.XA CN117545298A (zh) 2023-11-28 2023-11-28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14532.XA CN117545298A (zh) 2023-11-28 2023-11-28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45298A true CN117545298A (zh) 2024-02-09

Family

ID=897936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14532.XA Pending CN117545298A (zh) 2023-11-28 2023-11-28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4529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439648B1 (ko)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KR101801244B1 (ko)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KR101994816B1 (ko) 투명 유기발광소자
CN107425043B (zh) 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及控制方法、显示装置
EP3255673B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KR101895616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0993806A (zh) 一种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KR100401378B1 (ko) 유기 전계발광소자
US20100221857A1 (en) Control circuit for stacked oled device
WO2021164710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KR20030086166A (ko) 유기전계 발광소자와 그 제조방법
KR20050107840A (ko) 유기전계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572407B1 (ko) 박막 트랜지스터 어레이 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US20160163772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GB2412477A (en) Organic electro luminescence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TW201442225A (zh) 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
US20120329190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8987431B (zh) 像素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KR101192017B1 (ko)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10930711B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display device
KR100759557B1 (ko)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1404504B2 (en)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80182824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0931526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与显示装置
CN117545298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