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38237A - 再生混凝土试件渗水和吸附试验系统 - Google Patents

再生混凝土试件渗水和吸附试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38237A
CN117538237A CN202410033203.4A CN202410033203A CN117538237A CN 117538237 A CN117538237 A CN 117538237A CN 202410033203 A CN202410033203 A CN 202410033203A CN 117538237 A CN117538237 A CN 1175382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st piece
clamping plate
sleeve
clamping
annu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3320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538237B (zh
Inventor
朱丙春
廖永禄
王同胜
刘玮
孙波
谢曦
蔡攀攀
陈伟
吴慕焓
李志宏
廖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Burea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Burea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Burea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Burea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3320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38237B/zh
Publication of CN1175382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382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5382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382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8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 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806Details, e.g. sample holders, mounting samples for test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8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 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82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by forcing a fluid through a sampl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再生混凝土试件渗水和吸附试验系统,属于再生混凝土试验装置领域。试验系统包括试验箱,环形转动盘的环形储水腔的底端面开设有若干的出水通孔,灰尘储存箱和水管均与环形储水腔相连通;夹持组件位于环形转动盘的下方,夹持组件的夹持端夹持再生混凝土试件,试件支撑组件用于支撑再生混凝土试件在夹持组件的夹持端中位于不同的高度位置,第一收集箱用于收集再生混凝土试件渗下的水。通过夹持组件再生混凝土试件进行夹持,将灰尘储存箱内的灰尘与水管中的水相混合,可以模拟出更多情况下的雨水的径流情况,通过第一收集箱收集渗出的水,从而可以实现再生混凝土试件的渗水和吸水试验。

Description

再生混凝土试件渗水和吸附试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再生混凝土试验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再生混凝土试件渗水和吸附试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基建进程的推进,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废弃物。出于环保和资源再利用的考量,可以将建筑废弃物进行加工,从而可以制成再生骨料混凝土。通过利用再生骨料多孔和吸附的特性,可以开发出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再生混凝土透水制品。在对再生透水混凝土进行研究时,需要对制品的透水和吸水性能进行不断的试验,便于优化再生透水混凝土的配方,以再生透水混凝土各种性能的最优解。
在CN113866061A中公开了“一种可测试不同降雨条件下透水混凝土堵塞程度的试验装置”,其具体公开了将水和泥沙放入搅拌箱内,将透水混凝土试件嵌设在透水筒的中下部,并将搅拌好的混合物直接注入透水筒内,并使混合物位于透水混凝土试件的上方,通过观察透水混凝土试件收集到的水的多少,从而可以反馈出透水混凝土试件的透水性能,但是真实环境中随着降雨时间的增加,落在地面形成的雨水径流将会卷入越来越多的杂质,通过固定含量的泥水混合物并不能模拟出真实的雨水径流情况,从而无法反馈真实雨水径流环境下的透水混凝土的渗漏性能。
所以,现有的透水性试验装置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无法模拟出真实的雨水径流情况,无法反馈真实雨水径流环境下的透水混凝土的渗漏性能。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再生混凝土试件渗水和吸附试验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模拟出真实的雨水径流情况,无法反馈真实雨水径流环境下的透水混凝土的渗漏性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再生混凝土试件渗水和吸附试验系统,所述试验系统包括:
试验箱,
雨水模拟单元,所述雨水模拟单元包括环形转动盘、环形储水腔、若干出水通孔、若干灰尘储存箱和水管;所述环形转动盘转动安装在试验箱内,且所述环形转动盘的转动轴线与试验箱的底壁相垂直,所述环形转动盘内开设有环形储水腔,所述环形储水腔的底端面开设有若干的出水通孔,若干所述灰尘储存箱均与环形储水腔相连通,所述水管也与环形储水腔相连通;
若干试件夹持单元,若干所述试件夹持单元均设置在试验箱内,所述试件夹持单元包括夹持组件和试件支撑组件,所述夹持组件位于环形转动盘的下方,所述夹持组件的夹持端夹持再生混凝土试件,所述试件支撑组件设置在夹持组件的夹持端内,所述试件支撑组件用于支撑再生混凝土试件在夹持组件的夹持端中位于不同的高度位置;
若干水收集单元,所述水收集单元与试件夹持单元一一对应,所述水收集单元均包括第一收集箱,所述第一收集箱位于夹持组件的下方,所述第一收集箱用于收集再生混凝土试件渗下的水。
作为可选方案,所述雨水模拟单元还包括开闭板和若干第一通孔;
所述开闭板的上端面与环形转动盘的下端面相贴合,所述开闭板转动安装在试验箱内,所述开闭板的转动轴线与环形转动盘的转动轴线相重合;
所述开闭板上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若干所述第一通孔绕开闭板的转动轴线等角度圆形阵列设置,所述第一通孔贯穿开闭板的上下端面,所述第一通孔与出水通孔一一对应,所述第一通孔与出水通孔相连通。
作为可选方案,所述雨水模拟单元还包括支撑板、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套筒和刚性管道;
所述刚性管道的一端贯穿试验箱的上壁并与水管连通,所述刚性管道的另一端贯穿环形转动盘并与环形储水腔相连通;
所述第一套筒转动安装在试验箱内,所述第一套筒的轴线、第一套筒的转动轴线与环形转动盘的转动轴线相重合,所述第一套筒套在刚性管道外,且所述第一套筒与刚性管道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安装在试验箱内,所述第一电机带动第一套筒转动;
所述支撑板位于环形转动盘的上方,所述支撑板与环形转动盘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还与第一套筒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安装在支撑板上,所述第二电机带动开闭板转动。
作为可选方案,所述夹持组件包括U形块、第一夹持板、第二夹持板和凹槽;
所述U形块设置在环形转动盘下方的试验箱内,所述U形块包括两个竖板和一个横板,两个所述竖板与横板固定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竖板的内壁与再生混凝土试件的前壁相贴合,另一个所述竖板的内壁与再生混凝土试件的后壁相贴合,所述横板与再生混凝土试件的底壁之间的距离大于零,所述U形块的左端面和右端面均为斜面,所述U形块的左端面与U形块的底端面呈角度b,所述U形块的右端面与U形块的底端面呈角度b,a=b<90度;
所述第一夹持板与U形块的左端面相贴合,所述第二夹持板与U形块的右端面相贴合,所述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均与U形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板的转动轴线和第二夹持板的转动轴线均与竖板的前端面相垂直;
所述再生混凝土试件的左壁与第一夹持板的内壁相贴合,所述再生混凝土试件的右壁与第二夹持板的内壁相贴合,两个所述竖板、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围成密封的通道,所述再生混凝土试件将通道分隔成上腔室和下腔室;
所述横板的左侧壁和横板的右侧壁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上端面向上延伸并贯穿横板的上端面,所述凹槽的下端面向下延伸并贯穿横板的下端面;
所述试件支撑组件设置在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上。
作为可选方案,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用于锁止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的位置的锁止模块,所述锁止模块包括两个锁止子模块,两个所述锁止子模块沿再生混凝土试件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两个所述锁止子模块均包括第二套筒、限位滑杆、弹簧、环形滑块、通槽和螺纹杆;
所述环形滑块滑动安装在第二套筒内,所述环形滑块的滑动方向与第一夹持板的转动轴线方向相垂直,所述环形滑块与第二套筒之间通过弹簧连接;
所述第二套筒上开设有贯穿其内外侧壁的通槽,所述螺纹杆穿过通槽并贯穿环形滑块的内外侧壁,所述螺纹杆伸入环形滑块内,所述螺纹杆与环形滑块螺纹连接;
其中一个所述锁止子模块的第二套筒转动连接第一夹持板,另一个所述锁止子模块的第二套筒转动连接第二夹持板,所述第二套筒的转动轴线与第一夹持板的转动轴线相平行;
所述限位滑杆与环形滑块同轴线,所述限位滑杆的一端沿其轴线滑动的安装在第二套筒内,所述限位滑杆的另一端伸出第二套筒,所述限位滑杆的外径小于环形滑块的内径,所述限位滑杆的端面与螺纹杆的外壁相贴合;
其中一个所述锁止子模块的限位滑杆与另一个所述锁止子模块的的限位滑杆转动连接,两个所述限位滑杆之间的转动轴线与第二套筒的转动轴线相平行。
作为可选方案,所述U形块的横板内嵌设有发热板。
作为可选方案,所述试验系统还包括带动若干所述试件夹持单元的U形块均转动的升降单元,所述升降单元包括液压缸、第三套筒和滑动杆;
所述U形块的其中一个竖板与试验箱转动连接,所述U形块的转动轴线与试验箱的底端面相平行,所述U形块的另一个竖板固定连接滑动杆,所述第三套筒套在滑动杆外,所述第三套筒与滑动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套筒转动连接液压缸的伸缩杆,所述第三套筒与液压缸之间的转动轴线与U形块的转动轴线相平行,所述液压缸固定安装在试验箱内;
若干所述试件夹持单元的U形块绕液压缸的伸缩轴线圆形阵列设置。
作为可选方案,所述试件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块、第二支撑块、若干第一螺栓孔和若干第二螺栓孔;
若干所述第一螺栓孔沿第一夹持板的高度方向开设在第一夹持板的内壁,所述第一支撑块与第一螺栓孔通过螺栓连接;
若干所述第二螺栓孔沿第二夹持板的高度方向开设在第二夹持板的内壁,所述第二支撑块与第二螺栓孔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再生混凝土试件放置在第一支撑块与第二支撑块上。
作为可选方案,所述水收集单元还包括第二收集箱、第二通孔、第一塑料膜管和第二塑料膜管;
所述第一夹持板的前壁和第二夹持板的前壁均与U形块的前壁共面,所述第一夹持板的后壁和第二夹持板的后壁均与U形块的后壁共面;
所述第一塑料膜管的上部和下部均套设有橡皮筋,所述第一塑料膜管的上部套在U形块的前壁、第一夹持板的外壁、U形块的后壁和第二夹持板的外壁上,所述第一塑料膜管的下部套在U形块下方的第一收集箱外,且所述第一塑料膜管与第一收集箱相连通;
所述第二通孔贯穿的开设在U形块的竖板上,所述U形块的竖板外固定连接第二塑料膜管的一端,所述第二塑料膜管的另一端与U形块下方的第二收集箱连通,所述第二塑料膜管与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二收集箱与第一收集箱固定连接。
作为可选方案,所述试验系统还包括进风管、加热器和风扇;
所述进风管的一端连通试验箱内,所述进风管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风扇,所述加热器固定安装在进风管内。
如上所述,本发明提出的再生混凝土试件渗水和吸附试验系统,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申请通过设置的若干灰尘储存箱,在灰尘储存箱中分别储存不同粒径的灰尘,通过与水管中的水相混合,可以模拟出更多情况下的雨水的径流情况,同时通过关闭灰尘储存箱与环形储水腔之间的连通情况,从而还可以模拟出不含有灰尘的雨水;
2、本申请通过设置的U形块的左端面和U形块的右端面均设置成锐角,即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最终会呈锐角,将再生混凝土试件放至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上后,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向内转动,从而可以将再生混凝土试件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之间,由于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呈锐角,可以通过再生混凝土试件的重力对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进行自锁,从而可以保证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与再生混凝土试件之间的密封性,保证试验的准确性;
3、本申请通过设置的第一螺栓孔,可以使第一支撑块安装在第一夹持板内的不同的高度位置,通过设置的第二螺栓孔,可以使第二支撑块安装在第二夹持板内的不同的高度位置,从而可以使再生混凝土试件位于不同的高度位置,使再生混凝土试件的上端面与第二通孔之间呈不同的距离,从而使再生混凝土试件在试验中模拟出不同高度的路沿的情况;
4、本申请通过设置的发热板和加热器,可以对再生混凝土试件进行加热,从而可以模拟出不同温度下的再生混凝土试件的渗水和吸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发明的结构剖视图;
图3显示为本发明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显示为本发明的雨水模拟单元的结构剖视图;
图5显示为本发明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显示为本发明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显示为本发明的U形块、第一夹持板、第二夹持板和再生混凝土试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显示为本发明的夹持组件的结构剖视图;
图9显示为本发明图8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显示为本发明的锁止子模块的爆炸图;
图11显示为本发明第一夹持板和第一支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显示为本发明第二夹持板和第二支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显示为本发明U形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试验箱;
2.再生混凝土试件;
301.环形转动盘;302.环形储水腔;303.出水通孔;304.灰尘储存箱;305.水管;306.开闭板;307.第一通孔;308.支撑板;309.第一电机;310.第二电机;311.第一套筒;312.刚性管道;313.转动接头;
401.U形块;402.第一夹持板;403.第二夹持板;404.凹槽;405.第二套筒;406.限位滑杆;407.弹簧;408.环形滑块;409.通槽;410.螺纹杆;411.第一支撑块;412.第二支撑块;413.第一螺栓孔;414.第二螺栓孔;
501.第一收集箱;502.第二收集箱;503.第二通孔;504.第一塑料膜管;505.第二塑料膜管;
601.发热板;602.进风管;603.加热器;604.风扇;
701.液压缸;702.第三套筒;703.滑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13。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以下各个实施例仅是为了举例说明。各个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组合,其不仅仅限于以下单个实施例展现的内容。
请参阅图1至图13,本发明提供再生混凝土试件渗水和吸附试验系统,它包括:
试验箱1,试验箱1上开设有第一入口,便于将再生混凝土试件2放入试验箱1内,并在第一入口处设置第一门板,试验箱1上还开设有第二入口,便于将第一收集箱501放入试验箱1内,并在第二入口处设置第二门板;
雨水模拟单元,所述雨水模拟单元包括环形转动盘301、环形储水腔302、若干出水通孔303、若干灰尘储存箱304和水管305;所述环形转动盘301转动安装在试验箱1内,且所述环形转动盘301的转动轴线与试验箱1的底壁相垂直,所述环形转动盘301内开设有环形储水腔302,所述环形储水腔302的底端面开设有若干的出水通孔303,若干所述灰尘储存箱304均与环形储水腔302相连通,所述水管305也与环形储水腔302相连通,若干所述灰尘储存箱304分别储存不同粒径的灰尘,通过设置的不同粒径的灰尘,可以模拟出更多情况下的雨水的径流情况,所述灰尘储存箱304均通过粉尘输送管与水管305连通,从而通过水管305与环形储水腔302相连通,同时还可以在粉尘输送管上设置流量阀,通过设置的流量阀可以控制与水混合的灰尘的量,从而控制雨水含灰尘的浓度。
在现实生活中,当雨水从天上落下时,其会先与空气中的灰尘混合,当空气中的灰尘完全混合完之后,继续落下的雨水将不会包含杂质,通过控制流量阀的开闭时间,可以模拟出该种状况下的雨水情形;
水管305的进水端可以是直接连在管路系统上,还可以是在试验箱1上设置储水箱,水管305的进水端与储水箱连通;
若干试件夹持单元,若干所述试件夹持单元均设置在试验箱1内,所述试件夹持单元包括夹持组件和试件支撑组件,所述夹持组件位于环形转动盘301的下方,所述夹持组件的夹持端夹持再生混凝土试件2,所述试件支撑组件设置在夹持组件的夹持端内,所述试件支撑组件用于支撑再生混凝土试件2在夹持组件的夹持端中位于不同的高度位置,即试件支撑组件可以设置在夹持组件的夹持端中的不同的高度位置上,从而可以模拟出不同高度的路沿下的再生混凝土试件2的试验状况;
若干水收集单元,所述水收集单元与试件夹持单元一一对应,所述水收集单元均包括第一收集箱501,所述第一收集箱501位于夹持组件的下方,所述第一收集箱501用于收集再生混凝土试件2渗下的水。
在对再生混凝土试件2进行试验时,先将再生混凝土试件2放至试件支撑组件上,并通过夹持组件的夹持端对再生混凝土试件2进行夹持,将灰尘和水通过水管305导入环形储水腔302内,再通过出水通孔303向外喷出至再生混凝土试件2上,通过第一收集箱501收集渗漏下的水,并记录其容积,同时通过设置的多个的试件夹持单元和第一收集箱501,可以同时对多个再生混凝土试件2进行试验;
而且通过转动环形转动盘301,可以模拟出有风的情况下的雨水下落情况,通过控制环形转动盘301的转动速度,从而可以模拟出不同风速下的雨水下落情况,由于环形储水腔302内的水中含有灰尘,灰尘将会有极大的风险堵塞出水通孔303,通过转动环形转动盘301,还可以使每个试验的再生混凝土试件2所能接受到的雨水量大致相等,进而对不同的再生混凝土试件2创造相同的实验环境,更具有对比意义。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13,所述雨水模拟单元还包括开闭板306和若干第一通孔307;
所述开闭板306的上端面与环形转动盘301的下端面相贴合,所述开闭板306转动安装在试验箱1内,所述开闭板306的转动轴线与环形转动盘301的转动轴线相重合;
所述开闭板306上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307,若干所述第一通孔307绕开闭板306的转动轴线等角度圆形阵列设置,所述第一通孔307贯穿开闭板306的上下端面,所述第一通孔307与出水通孔303一一对应,所述第一通孔307与出水通孔303相连通;
最内圈的若干所述第一通孔中,相邻所述第一通孔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第一通孔307的直径。
当需要出水通孔303向外喷水时,转动开闭板306,从而使第一通孔307与出水通孔303相连通,混合灰尘的水将通过出水通孔303、第一通孔307喷出,从而实现雨水的模拟,同时通过控制开闭板306的转动量,从而控制出水通孔303与第一通孔307之间的重合程度,从而控制雨滴的大小;
当需要关闭出水通孔303时,转动开闭板306,将开闭板306上未开设第一通孔307的位置转动至出水通孔303的下方,从而对出水通孔303关闭。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13,所述雨水模拟单元还包括支撑板308、第一电机309、第二电机310、第一套筒311和刚性管道312;
所述刚性管道312的一端贯穿试验箱1的上壁并与水管305连通,所述刚性管道312的另一端贯穿环形转动盘301并与环形储水腔302相连通,所述刚性管道312与水管305之间通过转动接头313连接,从而可以使刚性管道312可以在试验箱1内正常转动;
所述第一套筒311转动安装在试验箱1内,所述第一套筒311的轴线、第一套筒311的转动轴线与环形转动盘301的转动轴线相重合,所述第一套筒311套在刚性管道312外,且所述第一套筒311与刚性管道312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电机309固定安装在试验箱1内,所述第一电机309带动第一套筒311转动,第一电机309的电机轴与第一套筒311之间通过齿轮组传动;
所述支撑板308位于环形转动盘301的上方,所述支撑板308与环形转动盘301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308还与第一套筒311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电机310固定安装在支撑板308上,所述第二电机310带动开闭板306转动,开闭板306上固定连接支撑轴,支撑轴与支撑板308转动连接,支撑轴与第二电机310之间通过齿轮组进行传动。
第一电机309带动第一套筒311转动,从而通过支撑板308带动环形转动盘301转动,第二电机310启动时,可以带动开闭板306转动。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13,所述夹持组件包括U形块401、第一夹持板402、第二夹持板403和凹槽404;
所述U形块401设置在环形转动盘301下方的试验箱1内,所述U形块401包括两个竖板和一个横板,两个所述竖板与横板固定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竖板的内壁与再生混凝土试件2的前壁相贴合,另一个所述竖板的内壁与再生混凝土试件2的后壁相贴合,所述横板与再生混凝土试件2的底壁之间的距离大于零,所述U形块401的左端面和右端面均为斜面,所述U形块401的左端面与U形块401的底端面呈角度b,所述U形块401的右端面与U形块401的底端面呈角度b,a=b<90度;
所述再生混凝土试件2的前壁和后壁与U形块401的两个竖板过盈配合,以便于使他们之间密封;
所述第一夹持板402与U形块401的左端面相贴合,所述第二夹持板403与U形块401的右端面相贴合,所述第一夹持板402和第二夹持板403均与U形块40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板402的转动轴线和第二夹持板403的转动轴线均与竖板的前壁相垂直;
所述再生混凝土试件2的左壁与第一夹持板402的内壁相贴合,所述再生混凝土试件2的右壁与第二夹持板403的内壁相贴合,两个所述竖板、第一夹持板402和第二夹持板403围成密封的通道,所述再生混凝土试件2将通道分隔成上腔室和下腔室,水落入再生混凝土试件2上方时,只会通过再生混凝土试件2的内部向下渗漏;
所述横板的左侧壁和横板的右侧壁均开设有凹槽404,所述凹槽404的上端面向上延伸并贯穿横板的上端面,所述凹槽404的下端面向下延伸并贯穿横板的下端面,通过设置的凹槽404,可以让从再生混凝土试件2渗下的水从凹槽404流出;
横板的左侧壁的凹槽404为第一凹槽,横板的右侧壁的凹槽404为第二凹槽,第一转轴位于第一凹槽内,且第一转轴的轴线与竖板的前壁相垂直,第一转轴固定安装在第一凹槽内,且第一夹持板402与第一转轴转动连接,第二转轴位于第二凹槽内,第二转轴的轴线与竖板的前壁相垂直,第二转轴固定安装在第二凹槽内,且第二夹持板403与第二转轴转动连接;
所述试件支撑组件设置在第一夹持板402和第二夹持板403上;
U形块401的横板的上端面设置倾斜面,可以使水充分的从凹槽404流出。
第一夹持板402和第二夹持板403向外转动,从而使第一夹持板402和第二夹持板403远离U形块401的两个竖板,将再生混凝土试件2放在试件支撑组件上,转动第一夹持板402和第二夹持板403,使第一夹持板402与U形块401的左端面相贴合,第二夹持板403与U形块401的右端面相贴合,从而将再生混凝土试件2锁止在第一夹持板402、第二夹持板403和U形块401围成的密封的通道内,同时由于再生混凝土试件2具有一定的重量,还可以使第一夹持板402和第二夹持板403进一步的向内转动,从而可以对第一夹持板402和第二夹持板403进行锁止。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13,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用于锁止第一夹持板402和第二夹持板403的位置的锁止模块,所述锁止模块包括两个锁止子模块,两个所述锁止子模块沿再生混凝土试件2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两个所述锁止子模块均包括第二套筒405、限位滑杆406、弹簧407、环形滑块408、通槽409和螺纹杆410;
所述环形滑块408滑动安装在第二套筒405内,所述环形滑块408的滑动方向与第一夹持板402的转动轴线方向相垂直,所述环形滑块408与第二套筒405之间通过弹簧407连接;
所述第二套筒405上开设有贯穿其内外侧壁的通槽409,所述螺纹杆410穿过通槽409并贯穿环形滑块408的内外侧壁,所述螺纹杆410伸入环形滑块408内,所述螺纹杆410与环形滑块408螺纹连接;
其中一个所述锁止子模块的第二套筒转动连接第一夹持板402,另一个所述锁止子模块的第二套筒转动连接第二夹持板403,所述第二套筒405的转动轴线与第一夹持板402的转动轴线相平行;
两个所述锁止子模块分别为第一锁止子模块和第二锁止子模块,所述第一锁止子模块的第二套筒转动连接第一夹持板402,所述第二锁止子模块的第二套筒转动连接第二夹持板403;
所述第一锁止子模块的第二套筒与第一夹持板402之间的转动轴线为第一直线,所述第二锁止子模块的第二套筒与第二夹持板403之间的转动轴线为第二直线,所述第一锁止子模块的限位滑杆与第二锁止子模块的限位滑杆之间的转动轴线为第三直线;
所述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之间的距离为x;
所述限位滑杆406伸出第二套筒405最小距离时,所述第三直线与第一直线之间的距离为y,所述第三直线与第二直线之间的距离为z,2y=2z>x;
第二套筒405可以向上转动,并使第三直线的水平高度大于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的水平高度,此时弹簧407将会对第二套筒405施加向斜下方的力,从而对第一夹持板402和第二夹持板403施加向内转动的力,从而实现对第一夹持板402和第二夹持板403的锁止;
所述限位滑杆406与环形滑块408同轴线,所述限位滑杆406的一端沿其轴线滑动的安装在第二套筒405内,所述限位滑杆406的另一端伸出第二套筒405,所述限位滑杆406的外径小于环形滑块408的内径,所述限位滑杆406的端面与螺纹杆410的外壁相贴合;
其中一个所述锁止子模块的限位滑杆与另一个所述锁止子模块的的限位滑杆转动连接,两个所述限位滑杆406之间的转动轴线与第二套筒405的转动轴线相平行。
当第一夹持板402和第二夹持板403向内转动至与U形块401相贴合时,将螺纹杆410拧出环形滑块408的内壁区域,将限位滑杆406向上推,并使第三直线位于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的上方,在拿住螺纹杆410伸出通槽409的部分并滑动至限位滑杆406的一端,此时弹簧407处于压缩状态,将螺纹杆410拧至环形滑块408内,并使环形滑块408内的螺纹杆410段与限位滑杆406的相贴合,从而对第一夹持板402和第二夹持板403进行锁止,当需要解锁第一夹持板402和第二夹持板403的锁止时,拧动螺纹杆410,使螺纹杆410拧出环形滑块408的内壁区域,此时环形滑块408将会在弹簧407的带动下向右滑动,限位滑杆406将能自由进行滑动,此时第二套筒405和限位滑杆406由于重力的作用,将会使第二套筒405和限位滑杆406向下转动,从而实现对第一夹持板402和第二夹持板403的解锁,实现较为省力的进行解锁。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13,所述U形块401的横板内嵌设有发热板601。
通过设置的发热板601,可以向其上的再生混凝土试件2进行加热,从而可以模拟出不同的温度的土层对再生混凝土试件2的试验状况。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13,所述试验系统还包括带动若干所述试件夹持单元的U形块401均转动的升降单元,所述升降单元包括液压缸701、第三套筒702和滑动杆703;
所述U形块401的其中一个竖板与试验箱1转动连接,所述U形块401的转动轴线与试验箱1的底端面相平行,所述U形块401的另一个竖板固定连接滑动杆703,所述第三套筒702套在滑动杆703外,所述第三套筒702与滑动杆703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套筒702转动连接液压缸701的伸缩杆,所述第三套筒702与液压缸701之间的转动轴线与U形块401的转动轴线相平行,所述液压缸701固定安装在试验箱1内;
若干所述试件夹持单元的U形块401绕液压缸701的伸缩轴线圆形阵列设置。
液压缸701的液压杆上升,并带动第三套筒702的其中一端上升,并使第三套筒702与滑动杆703之间相对滑动和第三套筒702进行转动,从而可以带动U形块401转动,从而使再生混凝土试件2倾斜。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13,所述试件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块411、第二支撑块412、若干第一螺栓孔413和若干第二螺栓孔414;
若干所述第一螺栓孔413沿第一夹持板402的高度方向开设在第一夹持板402的内壁,所述第一支撑块411与第一螺栓孔413通过螺栓连接;
若干所述第二螺栓孔414沿第二夹持板403的高度方向开设在第二夹持板403的内壁,所述第二支撑块412与第二螺栓孔414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再生混凝土试件2放置在第一支撑块411与第二支撑块412上;
第一支撑块411的长度小于第一夹持板402的长度,第二支撑块412的长度小于第二夹持板403的长度,通过限制第一支撑块411的长度可以便于试验人员拿住再生混凝土试件2,并放在第一支撑块411与第二支撑块412上,第一支撑块411和第二支撑块412相同,且截面均为直角三角形,第一支撑块411的其中一个直角边与第一夹持板402相贴合,所述第一支撑块411的斜边位于第一支撑块411的另一个直角边的上方,第二支撑块412的直角边与第二夹持板403相贴合,所述第二支撑块412的斜边位于第二支撑块412的另一个直角边的上方;
第一支撑块411的上边界与第一夹持板402的交线为第一交线,第二支撑块412的上边界与第二夹持板403的交线为第二交线;
再生混凝土试件2放在第一支撑块411与第二支撑块412之间时,再生混凝土试件2的底端面的左边线与第一交线相重合,再生混凝土试件2的底端面的右边线与第二交线相重合,从而对再生混凝土试件2进行支撑,同时由于第一支撑块411和第二支撑块412的截面均为直角三角形,在支撑再生混凝土试件2时也不会影响对再生混凝土试件2的试验。
通过将第一支撑块411安装在不同高度的第一螺栓孔413上,将第二支撑块412安装与第一支撑板308相对应的位置,将再生混凝土试件2放置在第一支撑块411与第二支撑块412上后,可以模拟出再生混凝土试件2在第一夹持板402与第二夹持板403之间的不同高度。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13,所述水收集单元包括第二收集箱502、第二通孔503、第一塑料膜管504和第二塑料膜管505;
所述第一夹持板402的前壁和第二夹持板403的前壁均与U形块401的前壁共面,所述第一夹持板402的后壁和第二夹持板403的后壁均与U形块401的后壁共面,通过此种设置可以使橡皮筋能够完全箍在U形块401的前壁、第一夹持板402的外壁、U形块401的后壁和第二夹持板403的外壁上;
所述第一塑料膜管504的上部和下部均套设有橡皮筋,所述第一塑料膜管504的上部套在U形块401的前壁、第一夹持板402的外壁、U形块401的后壁和第二夹持板403的外壁上,所述第一塑料膜管504的上部的橡皮筋将会套在U形块401的前壁、第一夹持板402的外壁、U形块401的后壁和第二夹持板403的外壁外,所述第一塑料膜管504的下部套在U形块401下方的第一收集箱501外,且所述第一塑料膜管504与第一收集箱501相连通,所述第一收集箱501的上部设置开口,所述第一塑料膜管504的下部与开口相连通;
所述第二通孔503贯穿的开设在U形块401的竖板上,所述U形块401的竖板外固定连接第二塑料膜管505的一端,所述第二塑料膜管505的另一端与U形块401下方的第二收集箱502连通,所述第二塑料膜管505与第二通孔503连通,所述第二收集箱502与第一收集箱501固定连接;
为了便于更好的收集从第二通孔503溢出的水,第二塑料膜管505的下端也可以设置刚性管子,第二收集箱502上端面固定进水管,进水管与第二收集箱502内连通,刚性管子插入与进水管内,且所述刚性管子的外径与进水管的内径相等。
当进行试验时,U形块401、第一夹持板402和第二夹持板403夹持住再生混凝土试件2之后,将第一塑料膜管504上部的橡皮筋套在U形块401、第一夹持板402和第二夹持板403外,再将第一塑料膜管504下部的橡皮筋套在第一收集箱501外,从而使再生混凝土试件2渗下的水全部流入第一收集箱501中,通过第二塑料膜管505将第二通孔503溢出的水收集至第二收集箱502内,从而可以计算出再生混凝土试件2的渗水率。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13,所述试验系统还包括进风管602、加热器603和风扇604;
所述进风管602的一端连通试验箱1内,所述进风管602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风扇604,所述加热器603固定安装在进风管602内,所述加热器位于风扇与试验箱之间。
通过设置的加热器603,风扇604启动后,可以向试验箱1内通入热风,从而可以对试验箱1内的再生混凝土试件2进行加热,从而可以模拟出不同温度环境下的再生混凝土试件2的渗水性能。
本实施例中,所述雨水模拟单元还包括用于调节喷出的水的酸碱度的酸碱度调节组件,所述酸碱度调节组件包括酸液储存箱、碱液储存箱、酸液连通管和碱液连通管;
所述酸液储存箱通过酸液连通管与水管305连通,所述酸液储存箱内储存酸性的溶液,例如碳酸溶液、硫酸溶液或硝酸溶液等,所述碱液储存箱通过碱液连通管与水管305连通,所述碱液储存箱内储存碱性的溶液,例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
通过设置的酸液储存箱和碱液储存箱可以调节水的PH值,从而可以模拟出不同酸碱度的水。
综上所述,本发明,将再生混凝土试件2放至第一支撑块411与第二支撑块412之间,向内转动第一夹持板402和第二夹持板403,从而使再生混凝土试件2的外壁与U形块401的两个竖板、第一夹持板402和第二夹持板403的内壁相贴合,并向上转动第二套筒405和限位滑杆406,滑动环形滑块408并拧动螺纹杆410至环形滑块408内壁内,使螺纹杆410与限位滑杆406的端面相贴合,从而实现对第一夹持板402和第二夹持板403进行锁止,将第一塑料膜管504的上部的橡皮筋套在U形块401的前壁、第一夹持板402的外壁、U形块401的后壁和第二夹持板403的外壁外,将第一塑料膜管504的下部的橡皮筋套在第一收集箱501外,将第二塑料膜管505的下部与第一收集箱501连通,液压缸701的伸缩杆外伸并带动U形块401转动,从而带动再生混凝土试件2倾斜,从而模拟不同倾斜状态的路面,同时发热板601、加热器603和风扇604启动,将会对试验箱1内进行升温,从而对再生混凝土试件2进行加热,从而模拟不同温度状态下的路面,通过水管305向环形储水腔302注水,并通过灰尘储存箱304向水中加入灰尘,从而模拟出不同浑浊程度的水,开闭板306转动至第一通孔307与出水通孔303连通,环形转动盘301转动从而可以对多个不同的再生混凝土试件2进行降雨模拟,第一收集箱501将会收集再生混凝土试件2渗下的水,第一收集箱501将会收集从第二通孔503溢出的水。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再生混凝土试件渗水和吸附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系统包括:
试验箱,
雨水模拟单元,所述雨水模拟单元包括环形转动盘、环形储水腔、若干出水通孔、若干灰尘储存箱和水管;所述环形转动盘转动安装在试验箱内,且所述环形转动盘的转动轴线与试验箱的底壁相垂直,所述环形转动盘内开设有环形储水腔,所述环形储水腔的底端面开设有若干的出水通孔,若干所述灰尘储存箱均与环形储水腔相连通,所述水管也与环形储水腔相连通;
若干试件夹持单元,若干所述试件夹持单元均设置在试验箱内,所述试件夹持单元包括夹持组件和试件支撑组件,所述夹持组件位于环形转动盘的下方,所述夹持组件的夹持端夹持再生混凝土试件,所述试件支撑组件设置在夹持组件的夹持端内,所述试件支撑组件用于支撑再生混凝土试件在夹持组件的夹持端中位于不同的高度位置;
若干水收集单元,所述水收集单元与试件夹持单元一一对应,所述水收集单元均包括第一收集箱,所述第一收集箱位于夹持组件的下方,所述第一收集箱用于收集再生混凝土试件渗下的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混凝土试件渗水和吸附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模拟单元还包括开闭板和若干第一通孔;
所述开闭板的上端面与环形转动盘的下端面相贴合,所述开闭板转动安装在试验箱内,所述开闭板的转动轴线与环形转动盘的转动轴线相重合;
所述开闭板上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若干所述第一通孔绕开闭板的转动轴线等角度圆形阵列设置,所述第一通孔贯穿开闭板的上下端面,所述第一通孔与出水通孔一一对应,所述第一通孔与出水通孔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再生混凝土试件渗水和吸附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模拟单元还包括支撑板、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套筒和刚性管道;
所述刚性管道的一端贯穿试验箱的上壁并与水管连通,所述刚性管道的另一端贯穿环形转动盘并与环形储水腔相连通;
所述第一套筒转动安装在试验箱内,所述第一套筒的轴线、第一套筒的转动轴线与环形转动盘的转动轴线相重合,所述第一套筒套在刚性管道外,且所述第一套筒与刚性管道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安装在试验箱内,所述第一电机带动第一套筒转动;
所述支撑板位于环形转动盘的上方,所述支撑板与环形转动盘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还与第一套筒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安装在支撑板上,所述第二电机带动开闭板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混凝土试件渗水和吸附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包括U形块、第一夹持板、第二夹持板和凹槽;
所述U形块设置在环形转动盘下方的试验箱内,所述U形块包括两个竖板和一个横板,两个所述竖板与横板固定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竖板的内壁与再生混凝土试件的前壁相贴合,另一个所述竖板的内壁与再生混凝土试件的后壁相贴合,所述横板与再生混凝土试件的底壁之间的距离大于零,所述U形块的左端面和右端面均为斜面,所述U形块的左端面与U形块的底端面呈角度b,所述U形块的右端面与U形块的底端面呈角度b,a=b<90度;
所述第一夹持板与U形块的左端面相贴合,所述第二夹持板与U形块的右端面相贴合,所述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均与U形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板的转动轴线和第二夹持板的转动轴线均与竖板的前端面相垂直;
所述再生混凝土试件的左壁与第一夹持板的内壁相贴合,所述再生混凝土试件的右壁与第二夹持板的内壁相贴合,两个所述竖板、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围成密封的通道,所述再生混凝土试件将通道分隔成上腔室和下腔室;
所述横板的左侧壁和横板的右侧壁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上端面向上延伸并贯穿横板的上端面,所述凹槽的下端面向下延伸并贯穿横板的下端面;
所述试件支撑组件设置在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混凝土试件渗水和吸附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用于锁止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的位置的锁止模块,所述锁止模块包括两个锁止子模块,两个所述锁止子模块沿再生混凝土试件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两个所述锁止子模块均包括第二套筒、限位滑杆、弹簧、环形滑块、通槽和螺纹杆;
所述环形滑块滑动安装在第二套筒内,所述环形滑块的滑动方向与第一夹持板的转动轴线方向相垂直,所述环形滑块与第二套筒之间通过弹簧连接;
所述第二套筒上开设有贯穿其内外侧壁的通槽,所述螺纹杆穿过通槽并贯穿环形滑块的内外侧壁,所述螺纹杆伸入环形滑块内,所述螺纹杆与环形滑块螺纹连接;
其中一个所述锁止子模块的第二套筒转动连接第一夹持板,另一个所述锁止子模块的第二套筒转动连接第二夹持板,所述第二套筒的转动轴线与第一夹持板的转动轴线相平行;
所述限位滑杆与环形滑块同轴线,所述限位滑杆的一端沿其轴线滑动的安装在第二套筒内,所述限位滑杆的另一端伸出第二套筒,所述限位滑杆的外径小于环形滑块的内径,所述限位滑杆的端面与螺纹杆的外壁相贴合;
其中一个所述锁止子模块的限位滑杆与另一个所述锁止子模块的的限位滑杆转动连接,两个所述限位滑杆之间的转动轴线与第二套筒的转动轴线相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再生混凝土试件渗水和吸附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块的横板内嵌设有发热板。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再生混凝土试件渗水和吸附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系统还包括带动若干所述试件夹持单元的U形块均转动的升降单元,所述升降单元包括液压缸、第三套筒和滑动杆;
所述U形块的其中一个竖板与试验箱转动连接,所述U形块的转动轴线与试验箱的底端面相平行,所述U形块的另一个竖板固定连接滑动杆,所述第三套筒套在滑动杆外,所述第三套筒与滑动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套筒转动连接液压缸的伸缩杆,所述第三套筒与液压缸之间的转动轴线与U形块的转动轴线相平行,所述液压缸固定安装在试验箱内;
若干所述试件夹持单元的U形块绕液压缸的伸缩轴线圆形阵列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混凝土试件渗水和吸附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试件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块、第二支撑块、若干第一螺栓孔和若干第二螺栓孔;
若干所述第一螺栓孔沿第一夹持板的高度方向开设在第一夹持板的内壁,所述第一支撑块与第一螺栓孔通过螺栓连接;
若干所述第二螺栓孔沿第二夹持板的高度方向开设在第二夹持板的内壁,所述第二支撑块与第二螺栓孔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再生混凝土试件放置在第一支撑块与第二支撑块上。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再生混凝土试件渗水和吸附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收集单元还包括第二收集箱、第二通孔、第一塑料膜管和第二塑料膜管;
所述第一夹持板的前壁和第二夹持板的前壁均与U形块的前壁共面,所述第一夹持板的后壁和第二夹持板的后壁均与U形块的后壁共面;
所述第一塑料膜管的上部和下部均套设有橡皮筋,所述第一塑料膜管的上部套在U形块的前壁、第一夹持板的外壁、U形块的后壁和第二夹持板的外壁上,所述第一塑料膜管的下部套在U形块下方的第一收集箱外,且所述第一塑料膜管与第一收集箱相连通;
所述第二通孔贯穿的开设在U形块的竖板上,所述U形块的竖板外固定连接第二塑料膜管的一端,所述第二塑料膜管的另一端与U形块下方的第二收集箱连通,所述第二塑料膜管与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二收集箱与第一收集箱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混凝土试件渗水和吸附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系统还包括进风管、加热器和风扇;
所述进风管的一端连通试验箱内,所述进风管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风扇,所述加热器固定安装在进风管内。
CN202410033203.4A 2024-01-10 2024-01-10 再生混凝土试件渗水和吸附试验系统 Active CN1175382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33203.4A CN117538237B (zh) 2024-01-10 2024-01-10 再生混凝土试件渗水和吸附试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33203.4A CN117538237B (zh) 2024-01-10 2024-01-10 再生混凝土试件渗水和吸附试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38237A true CN117538237A (zh) 2024-02-09
CN117538237B CN117538237B (zh) 2024-03-29

Family

ID=897904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33203.4A Active CN117538237B (zh) 2024-01-10 2024-01-10 再生混凝土试件渗水和吸附试验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38237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353086U (zh) * 2016-01-04 2016-06-29 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透水混凝土路面净水能力测定仪
CN108717039A (zh) * 2018-05-31 2018-10-3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渗透劈裂注浆的临界试验模拟设备
CN209513546U (zh) * 2019-02-18 2019-10-18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大尺寸透水混凝土堵塞模拟装置
CN211505531U (zh) * 2019-10-09 2020-09-15 宁波大学 一种用于测试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重金属吸附能力的装置
CN112113894A (zh) * 2020-10-13 2020-12-22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一种室内模拟建筑材料渗透性或去除效果的实验装置
CN112666060A (zh) * 2020-12-17 2021-04-1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研究土体渗透破坏特性的渗透试验仪
CN213181169U (zh) * 2020-08-20 2021-05-11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降雨时透水砖透水率的模拟测试装置
CN113466100A (zh) * 2021-06-21 2021-10-01 苏州巨力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模拟降雨环境的透水测试方法及装置
CN214749653U (zh) * 2021-05-26 2021-11-16 河南省政院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混凝土抗渗试件辅助装机装置
CN114088535A (zh) * 2021-10-20 2022-02-25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模拟降雨的沥青混凝土重复蠕变试验装置及方法
KR102563666B1 (ko) * 2023-03-20 2023-08-04 국방과학연구소 입자 침투율 평가 장치
CN219737319U (zh) * 2023-04-17 2023-09-22 成都国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工件渗透检测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353086U (zh) * 2016-01-04 2016-06-29 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透水混凝土路面净水能力测定仪
CN108717039A (zh) * 2018-05-31 2018-10-3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渗透劈裂注浆的临界试验模拟设备
CN209513546U (zh) * 2019-02-18 2019-10-18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大尺寸透水混凝土堵塞模拟装置
CN211505531U (zh) * 2019-10-09 2020-09-15 宁波大学 一种用于测试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重金属吸附能力的装置
CN213181169U (zh) * 2020-08-20 2021-05-11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降雨时透水砖透水率的模拟测试装置
CN112113894A (zh) * 2020-10-13 2020-12-22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一种室内模拟建筑材料渗透性或去除效果的实验装置
CN112666060A (zh) * 2020-12-17 2021-04-1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研究土体渗透破坏特性的渗透试验仪
CN214749653U (zh) * 2021-05-26 2021-11-16 河南省政院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混凝土抗渗试件辅助装机装置
CN113466100A (zh) * 2021-06-21 2021-10-01 苏州巨力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模拟降雨环境的透水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14088535A (zh) * 2021-10-20 2022-02-25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模拟降雨的沥青混凝土重复蠕变试验装置及方法
KR102563666B1 (ko) * 2023-03-20 2023-08-04 국방과학연구소 입자 침투율 평가 장치
CN219737319U (zh) * 2023-04-17 2023-09-22 成都国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工件渗透检测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HIGEMITSU HATANAKA 等: "Construction of a nonlinear permeability model of pervious concrete and drainage simulation of heavy rain in a residential area", RESULTS IN MATERIALS, vol. 3, 17 October 2019 (2019-10-17), pages 1 - 6 *
陈长久: "雨水径流中悬浮颗粒对透水性混凝土的堵塞规律研究", 科技通报, vol. 38, no. 7, 31 July 2022 (2022-07-31), pages 67 - 7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38237B (zh) 2024-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A014318B1 (ru) Гидрофобный композиционный материал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получения
CN110133218B (zh) 寒区输水渠道湿干冻融循环离心模拟系统及其模拟方法
CN107843723A (zh) 一种沥青混合料动载‑盐‑水‑温多因素耦合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CN210322721U (zh) 一种透水铺装材料堵塞规律测试装置
CN117538237B (zh) 再生混凝土试件渗水和吸附试验系统
CN113049428A (zh) 一种植被边坡抗冲刷试验装置
CN113003903A (zh) 一种磷石膏固废物制取新型高效污泥固化剂及制备方法
CN104030546B (zh) 一种工地移动式疏浚泥固化搅拌装置
CN111454726A (zh) 一种应用于危岩体加固的微生物胶囊及施工工艺
CN103775069B (zh) 悬浮态水合物地层模拟装置及地层模拟方法
CN115718189A (zh) 考虑复杂交通-环境效应的土颗粒迁移模型试验装置及方法
JP2008285891A (ja) L型擁壁構造
CN217277159U (zh) 一种方便取样的水资源再利用设备
CN113884654B (zh) 一种用于沙土喷施治沙浆液模拟装置的模拟方法
CN114894655A (zh) 一种模拟往返渗流和干湿循环联合驱动土体颗粒流失的实验装置及方法
CN210719880U (zh) 一种制备微生物胶结岩石节理面的试验装置
CN109795025B (zh) 一种制备模型透水管桩的装置
CN217517295U (zh) 一种沥青混凝土保温装置
CN109883923B (zh) 一种灯芯效应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评估装置及方法
CN207276249U (zh) 一种用于污染水体快速修复的装置
CN213813289U (zh) 一种透水混凝土渗透系数测试装置
CN214408610U (zh) 一种透水混凝土透水系数的检测装置
CN220130929U (zh) 一种建筑工程泥沙储存设备
CN215327236U (zh) 一种利用复合菌修复水体的装置
CN211171503U (zh) 沥青混土搅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