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26672A - 一种功率组件和变流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功率组件和变流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26672A
CN117526672A CN202311274134.8A CN202311274134A CN117526672A CN 117526672 A CN117526672 A CN 117526672A CN 202311274134 A CN202311274134 A CN 202311274134A CN 117526672 A CN117526672 A CN 1175266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power
wiring
busbar
capacitor arr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7413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礼贵
兰祥金
林镇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Kehua Digital Energy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Kehua Digital Energy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Kehua Digital Energy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Kehua Digital Energy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27413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26672A/zh
Publication of CN1175266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266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8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8Multiple capacitors, i.e.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fixed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14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ripples from dc input or output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功率组件和变流器,其中功率组件包括:电容模组,其包括直流电容池和电容母排;直流电容池包括第一电容阵列和第二电容阵列,第一电容阵列和第二电容阵列均包括若干电容,且二者沿上下方向分别位于电容母排的上侧位置和下侧位置;和功率模组,其包括功率管组和接线部件;功率管组用于实现电能变换;接线部件用于连接功率管组和电容母排,其与电容母排的取电部位于第一电容阵列和第二电容阵列之间。该功率组件能够改善现有功率组件中杂散电感高、电容的电流纹波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功率组件和变流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流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功率组件和变流器。
背景技术
变流器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轨道交通、军工、石油机械、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等领域,其连接于电池系统与电网之间,用于实现电能的双向转换,可控制想蓄电池的充电和和放电过程,进行交直流的变换,在无电网情况下可以直接为交流负荷供电。同时,NPC(Neutral Point Clamp)型或者ANPC(Active Neutral Point Clamp)型三电平拓扑可以利用低阻断电压的IGBT器件实现直流母线电压的提高,进而提升交流输出电压、扩大系统功率等级,因此在变流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常规的,变流器中主要包括有功率组件,该功率组件用于实现直流电和交流电的双向变换。变流器中的功率组件一般包括直流模组和功率模组,直流模组主要包括直流电容池和电容母排,功率模组主要包括功率管组和散热器,功率管组安装在散热器上,再与直流母排通过输入排连接。具体的,参照图1,其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变流器内功率组件的结构。该功率组件可包括有电容母排01、直流电容池02、输入排03、功率管组04、输出排05、散热器06。其中,输入排03、功率管组04、输出排05组成上述的功率模组,该功率管组04安装在散热器06上,散热器06采用风冷散热器,其背部具有散热鳍片,因此输入排03、功率管组04、输出排05均安装于散热器06的正面。其中,由于功率装置的输出为三相交流电,因此其功率模组共包括三个功率管组04和三个对应的散热器06,每一功率管组04均安装在一散热器06上,三个功率模组中的输入排03均连接在电容母排01上。更进一步的,电容母排01包括有正极板、负极板和中性板,三者层叠设置,相互之间通过绝缘板阻隔;对应的,每一功率模组中的输入排03也包括有正极板、负极板和中性板,并与电容母排01中的各极板对应连接。
参照图2,其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三电平拓扑结构的电路图。对于采用三电平拓扑结构的功率组件而言,上述的功率管组04在每一个完整的三电平拓扑结构中,一般包括有三个IGBT器件,对应于图2所示的电路,管1和管2为一输入管,管3和管4为一输入管,管5和管6为输出管。管1第一端接入电容母排的正极板,管2第一端接入电容母排的中性板,管1和管2的第二端连接后再与管5的第一端相接;管3第一端接入电容母排的负极板,管4第一端接入电容母排的中性板,管3和管4的第二端连接后再与管6的第一端相接;管5和管6的第二端再与输出排相接。
参照图1,直流电容池以矩形阵列的方式排布安装在电容母排上,而三个功率模组与电容母排连接的位置均位于上方,导致位于电容母排下侧位置的电容距离功率模组的取电点过远,会导致换流回路过长,杂散电感增加;同时,位于电容母排上侧位置的电容距离功率模组的取电点过近,导致该部分电容的电流纹波过大,温度容易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功率组件和变流器,其能够改善现有功率组件中杂散电感高、电容的电流纹波大的问题。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功率组件,其包括:电容模组,其包括直流电容池和电容母排;所述直流电容池包括第一电容阵列和第二电容阵列,所述第一电容阵列和第二电容阵列均包括若干电容,且二者沿上下方向分别位于所述电容母排的上侧位置和下侧位置;和功率模组,其包括功率管组和接线部件;所述功率管组用于实现电能变换;所述接线部件用于连接所述功率管组和所述电容母排,其与所述电容母排的取电部位于所述第一电容阵列和第二电容阵列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容阵列和第二电容阵列均以矩形阵列的方式排布,且电容的数量和排布方式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容阵列和第二电容阵列中,电容在上下方向上的单位数量小于其在左右方向上的单位数量。
进一步的,所述电容母排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极板、第二极板和第三极板;所述第一电容阵列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所述第二电容阵列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极板和第三极板。
进一步的,所述接线部件包括与第一极板连接的第一接线单元,与第二极板连接的第二接线单元和与第三极板连接的第三接线单元;所述第一接线单元与所述电容母排的取电部靠近所述第一电容阵列;所述第三接线单元与所述电容母排的取电部靠近所述第二电容阵列。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线单元、第二接线单元和第三接线单元与所述电容母排的取电部在左右方向上延续。
进一步的,所述功率模组还包括至少一安装基体;所述安装基体背离所述电容母排的一侧表面形成与所述电容母排平行的安装面;所述功率管组固定于所述安装面;所述第一接线单元、第二接线单元和第三接线单元为层叠设置的接线排。
进一步的,所述功率模组还包括至少一安装基体;所述安装基体形成有两相互背离且均与所述电容母排平行的安装面;所述功率管组包括至少一单相开关管组,每一所述单相开关管组均包括若干开关模块,每一所述开关模块包括第一输入管、第二输入管和输出管,其中第一输入管位于背离所述电容母排的安装面,第二输入管位于朝向所述电容母排的安装面;所述第一接线单元为接线排,其与所述第一输入管的第一端中的第一接线端连接;所述第二接线单元包括接线排和若干接线柱,其中的接线排与所述第一接线单元层叠设置,并与各所述第一输入管的第一端中的第二接线端连接,其中的各接线柱与各所述第二输入管的第一端中的第一接线端连接;所述第三接线单元为若干接线柱,其与各所述第二输入管的第二端中的第二接线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电容母排的输入端与所述功率模组的输出端,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相背离的位置。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变流器,其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功率组件。
由上述对本发明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功率组件中,将功率模组中接线部件与电容母排的取电部设于电容母排上的第一电容阵列和第二电容阵列之间,也就是将原本均位于取电部同一侧的直流电容池,分为两个部分并分列取电部两侧,因此在同样或相近的电容母排的尺寸下,存在两个位置的电容都是最为靠近取电部,这两个位置的电容可分散功率模组的电容纹波,降低电容整体温度;而距离取电部最远位置的电容,距离又相较于常规方式更短,从而可缩短换流回路,降低整体的杂散电感;由此,通过上述技术手段,改善了现有的功率组件中,因直流电容池排列方式导致的杂散电感高、电流纹波大的问题,在不对电容母排的尺寸进行较多增加的前提下,降低了功率组件的杂散电感和直流电容池的电容纹波。
2、以矩形阵列的方式排布电容,该种排布方式可保证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同一行的沿左右方向排布的电容与取电部的距离相等,同时每一行的电容数量一致,因此不同行的电容以距离取电部的距离远近为依据,电流纹波逐渐减小,从而可避免在靠近取电部的位置设置过多电容导致电流纹波大的电容数量过多,也可避免在远离取电部的位置设置过多电容导致整体杂散电感过高;并且,令第一电容阵列和第二电容阵列中电容的数量和排布方式相同,则第一电容阵列和第二电容阵列对杂散电感和电流纹波的影响相同,杂散电感和电流纹波可平均地分散至第一、第二电容阵列,功率组件的整体电气均衡性能更好。
3、令电容在上下方向上的单位数量小于其在左右方向上的单位数量,即电容左右方向数量多于上下方向数量,由此可大幅度降低最远离取电部的那一行电容距离取电部的距离,减小整体杂散电感;同时又可通过增加靠近取电部的那一行电容的数量,将电流纹波分散至更多电容之中,减少电流纹波对电容的影响。
4、电容母排设置层叠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极板,第一电容阵列接在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之间,第二电容阵列接在第二极板和第三极板之间,从而在实际的空间上将三电平拓扑电路结构中的两个电容分离;这种分离的结构,可以便于电容母排与电容之间的连接,电容母排上用于连接各个电容的接线部位,对应于相应的第一电容阵列和第二电容阵列,可在对应的极板上集中设置。
5、接线部件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接线单元,三者分别连接电容母排上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极板,并且令第一接线单元的取电部靠近第一电容阵列,令第三接线单元的取电部靠近第二电容阵列,使得在电路上对应的功率管组的部分能够在空间上也更接近对应的电容,从而减小电路损耗,提高功率组件的运行效率。
6、第一、第二、第三接线单元的取电部在左右方向上延续,而电容模组中的电容也在左右方向上有排列,因此同一接线单元对应的取电部与同一行的电容的距离相等,只需要调整电容的排布方式,即可改善整体的杂散电感,并降低电容的电流纹波。
7、将第一、第二和第三接线单元设置为层叠的接线排,三者的取电部可沿上下方向依次地排布在电容母排上,接线排可将电能汇流,便于功率模组与电容模组接线。
8、第一接线单元采用接线排,第二接线单元采用接线排和接线柱,第三接线单元采用接线柱,可与功率模组中开关管的排布方式相配合,靠近电容母排的开关管可采用接线柱连接,远离电容母排的开关管可采用层叠的接线排连接,层叠的接线排可减小产生的杂散电感。
9、电容母排的输入端与功率模组的输出端上下分置,当该功率组件安装在变流器中使用时,功率组件的整体接线在空间上更为平顺,可避免线路的互相干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背景技术中功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背景技术中三电平拓扑结构的电路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功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1;
图4为图1中功率组件的前视图;
图5为图1中功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2;
图6为图1中功率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1;
图7为图1中功率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2。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电容模组10;电容母排11;第一极板111;第二极板112;第三极板113;第一电容阵列12;第二电容阵列13;电容14;电容母排输入端15;
功率模组20;功率管组21;第一输入管211;第二输入管212;输出管213;接线部件22;第一接线单元221;第二接线单元222;第二接线单元第一部分2221;第二接线单元第二部分2222;第三接线单元223;安装基体23;总取电部24;第一取电部241;第二取电部242;第三取电部243;功率管组输出端2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且不应被看作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对于方位词,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实施例1
参照图3,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一种功率组件,该功率组件主要包括电容模组10和功率模组20。其中,电容模组10包括直流电容池和电容母排11,功率模组20包括功率管组21、接线部件22和安装基体23。
参照图3,电容模组10中的直流电容池包括第一电容阵列12和第二电容阵列13,二者均包括若干电容14,且二者沿上下方向分别位于电容母排11的上侧位置和下侧位置。此处的上下方向参照图3中的图示,其还示出了本发明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指的前后、左右等方向。
参照图3和图7,电容模组10的电容母排11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极板111、第二极板112和第三极板113,依据前后方向,第一极板111位于最前方,第三极板113位于最后方,第二极板112位于中间。直流电容池中的电容14均固定在电容母排11的前侧,电容14均为圆柱状构件,其底部与电容母排11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极板111为正极板,第二极板112为中性板,第三极板113为负极板。
参照图3,在电容母排11的上端位置,对应第一极板111、第二极板112和第三极板113分别延伸出三个端子,这三个端子形成电容母排输入端15。此处的输入端是指在该功率组件用于将直流转换为交流时,直流电从该输入端接入;应当理解的是,当该功率组件用于将交流转换为直流时,原本的电容母排输入端15会转而成为实际上的直流输出端。因此,此处将其表示为电容母排输入端15,仅是为了表述方便,并不代表其仅能用作电能输入。
对应的,依据图2所示的三电平拓扑电路结构可知,包括有C1和C2两个位置的电容14,这两个位置的电容14分别位于电路中的正极、中线之间,以及负极、中线之间,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直流电容池中的各个电容14也被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连接于第一极板111和第二极板112,另一部分连接于第二极板112和第三极板113。在本实施例中,将电路中的两个位置的电容14,在空间上与第一电容阵列12和第二电容阵列13对应,也就是说,令第一电容阵列1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极板111和第二极板112,令第二电容阵列1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极板112和第三极板113。
参照图4,第一电容阵列12和第二电容阵列13均以矩形阵列的方式排布,且二者电容14的数量和排布方式相同。如上所述,第一电容阵列12和第二电容阵列13均包括多个圆柱状的电容14,该些电容14在电容母排11上的排布方式为矩形,也就是说,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该些电容14可以自身为一个单位,形成x*y形式的矩形阵列,并且第一电容阵列12和第二电容阵列13均是以x*y形式进行排布。进一步的,在第一电容阵列12和第二电容阵列13中,电容14在上下方向上的单位数量小于其在左右方向上的单位数量,也就是说,以x为左右方向,y为上下方向,x的值要大于y的值。例如,参照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容阵列12和第二电容阵列13中,均是7*3的矩形阵列。
参照图5,功率模组20中包括功率管组21、接线部件22和至少一安装基体23,功率管组21用于实现电能变换,例如将直流变换为交流,或是将交流变换为直流;参照图4和图5,接线部件22用于连接功率管组21和电容母排11,其与电容母排11的取电部位于第一电容阵列12和第二电容阵列13之间。
参照图5和图7,安装基体23形成有两相互背离且均与电容母排11平行的安装面,功率管组21包括至少一单相开关管组,每一单相开关管组均包括若干开关模块,每一开关模块包括第一输入管211、第二输入管212和输出管213,其中第一输入管211位于背离电容母排11的安装面,第二输入管212位于朝向电容母排11的安装面。本实施例中,安装基体23的数量为一个,其为液冷散热板,可通过液冷方式对安装于其上的功率管组21进行散热。功率管组21包括三个单相开关管组,分别对应三相交流电,每一单相开关管组包括三个开关模块,每个开关模块包括三个开关管,这三个开关管分别为第一输入管211、第二输入管212和输出管213。参照图2,第一输入管211为其中的管1和管2,第二输入管212为其中的管3和管4,输出管213为其中的管5和管6。第一输入管211和输出管213位于安装基体23前侧的安装面,第二输入管212位于安装基体23后侧的安装面,第一输入管211和输出管213之间通过穿过安装基体23的连接排形成连接。在每个单项开关管组中的输出管213上还连接有一输出排,该输出排形成功率模组输出端25。当然,当该功率组件用于将交流转换为直流时,原本的功率模组输出端25会转而成为实际上的交流输入端。因此,此处将其表示为功率模组输出端25,仅是为了表述方便,并不代表其仅能用作电能输出。参照图4,在本实施例中,电容母排输入端15和功率模组输出端25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相背离的位置,也就是电容母排输入端15位于功率组件整体的上端,而功率模组输出端25位于功率组件整体的下端。
接线部件22包括与第一极板111连接的第一接线单元221,与第二极板112连接的第二接线单元222和与第三极板113连接的第三接线单元223;第一接线单元221与电容母排11的取电部靠近第一电容阵列12;第三接线单元223与电容母排11的取电部靠近第二电容阵列13。参照图4,在本发明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将接线部件22与电容母排11的连接部位表述为取电部,意即功率模组20通过该取电部从电容母排11上取电。图4中示出了该接线部件22与电容母排11连接时形成的总取电部24,该总取电部24包括三个对应于不同接线单元的下级取电部,但是,此处的三个下级取电部并不与三个接线单元一一对应。其中,图4中的第一取电部241与第一接线单元221对应,第二取电部242与部分的第二接线单元222对应,第三取电部243与剩余部分的第二接线单元222和全部的第三接线单元223对应。这种对应关系与实际的接线单元所采用的结构相关。
但是,对于接线部件22的总取电部24而言,其均位于第一电容阵列12和第二电容阵列13之间,并且第一取电部241靠近第一电容阵列12设置,第三取电部243中与第三接线单元223对应的部分靠近第二电容阵列13设置。并且,第一接线单元221、第二接线单元222和第三接线单元223与电容母排11的取电部在左右方向上延续,此处的延续是指不论取电部是连续还是间断的,均有在左右方向上排布的形式。
具体的,参照图6,第一接线单元221为接线排,其与第一输入管211的第一端中的第一接线端连接,也就是第一接线单元221与管1连接;第二接线单元222包括接线排和若干接线柱,其中的接线排与第一接线单元221层叠设置,并与各第一输入管211的第一端中的第二接线端连接,也就是第二接线单元222中的接线排与管2连接;第二接线单元222中的各接线柱与各第二输入管212的第一端中的第一接线端连接,也就是第二接线单元222中的各接线柱与管3连接;第三接线单元223为若干接线柱,其与各第二输入管212的第二端中的第三接线端连接,也就是第三接线单元223中的各接线柱与管4连接。参照图6,将第二接线单元222分为第二接线单元第一部分2221和第二接线单元第二部分2222,其中第二接线单元第一部分2221为接线排,其与形成第一接线单元221的接线排层叠设置,二者均通过弯折的形式,连接至位于安装基体23前侧的第一输入管211上;第二接线单元第二部分2222为接线柱,对应于第二输入管212的第一端中的各个第二接线端,具有数量一致的接线柱,每个接线柱连接一第二接线端和电容母排11的第二极板112;并且,第二接线单元第二部分2222的接线柱,与第三接线单元223中的各个接线柱,对应于一个第二输入管212,在左右方向上两个紧靠形成一组。因此,在第三取电部243中,包括有第二接线单元第二部分2222所对应的部分,也包括第三接线单元223所对应的部分。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功率组件,将功率模组20中接线部件22与电容母排11的取电部设于电容母排11上的第一电容阵列12和第二电容阵列13之间,也就是将原本均位于取电部同一侧的直流电容池,分为两个部分并分列取电部两侧,因此在同样或相近的电容母排11的尺寸下,存在两个位置的电容14都是最为靠近取电部,这两个位置的电容14可分散功率模组20的电容纹波,降低电容14整体温度;而距离取电部最远位置的电容14,距离又相较于常规方式更短,从而可缩短换流回路,降低整体的杂散电感;由此,通过上述技术手段,改善了现有的功率组件中,因直流电容池排列方式导致的杂散电感高、电流纹波大的问题,在不对电容母排11的尺寸进行较多增加的前提下,降低了功率组件的杂散电感和直流电容池的电容纹波。并且,以矩形阵列的方式排布电容14,该种排布方式可保证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同一行的沿左右方向排布的电容14与取电部的距离相等,同时每一行的电容14数量一致,因此不同行的电容14以距离取电部的距离远近为依据,电流纹波逐渐减小,从而可避免在靠近取电部的位置设置过多电容14导致电流纹波大的电容14数量过多,也可避免在远离取电部的位置设置过多电容14导致整体杂散电感过高;并且,令第一电容阵列12和第二电容阵列13中电容14的数量和排布方式相同,则第一电容阵列12和第二电容阵列13对杂散电感和电流纹波的影响相同,杂散电感和电流纹波可平均地分散至第一、第二电容阵列13,功率组件的整体电气均衡性能更好。
此外,该功率组件中将电容分为在空间上相互分隔的两部分,二者之间形成一空间,在将该功率组件应用至实际设备中时,可采用风机向二者之间的部位吹风,风流会被电容母排所引导分别输送至两个电容阵列,从而对两个电容阵列分别进行散热。相较于仅有一个集中的电容阵列的排布结构,上述的功率组件中电容的排布方式更有利于电容的散热和均温。
实施例2
实施例2以实施例1为基础,区别点在于,功率管组21在安装基体23上的排布方式以及接线部件22的实际结构不同。
本实施例中,安装基体23背离电容母排11的一侧表面形成与电容母排11平行的安装面,也就是该安装面位于安装基体23的前侧表面;功率管组21固定在安装面上,其中,功率管组21包括至少一个单相开关管组,每一单相开关管组包括若干开关模块,每一开关模块包括第一输入管211、第二输入管212和输出管213,其中第一输入管211位于背离电容母排11的安装面,第二输入管212位于朝向电容母排11的安装面。本实施例中,安装基体23的数量为一个,其为液冷散热板,可通过液冷方式对安装于其上的功率管组21进行散热。功率管组21包括三个单相开关管组,分别对应三相交流电,每一单相开关管组包括三个开关模块,每个开关模块包括三个开关管,这三个开关管分别为第一输入管211、第二输入管212和输出管213。参照图2,第一输入管211为其中的管1和管2,第二输入管212为其中的管3和管4,输出管213为其中的管5和管6。其中,三个开关管均位于安装基体23前侧的安装面上,三个开关管之间以倒“品”字形的方式排布,可参照图1中所示的排布方式。
本实施例中,第一接线单元221、第二接线单元222和第三接线单元223为层叠设置的接线排,三者与电容母排11的连接部位形成三个沿上下方向排布的取电部,其中对应于第一接线单元221的取电部位于靠近第一电容阵列12的上侧位置,对应于第三接线单元223的取电部位于靠近第二电容阵列13的下侧位置,对应于第二接线单元222的取电部位于二者之间。
实施例3
实施例3提供一种变流器,该变流器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功率组件,其中的功率组件采用实施例1或实施例2所提供的功率组件。
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发明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通过本发明或上述实施例的启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结合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或现有技术,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或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对本发明实施例或其中一部分技术特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功率组件,其特征是,包括:
电容模组(10),其包括直流电容池和电容母排(11);所述直流电容池包括第一电容阵列(12)和第二电容阵列(13),所述第一电容阵列(12)和第二电容阵列(13)均包括若干电容(14),且二者沿上下方向分别位于所述电容母排(11)的上侧位置和下侧位置;和
功率模组(20),其包括功率管组(21)和接线部件(22);所述功率管组(21)用于实现电能变换;所述接线部件(22)用于连接所述功率管组(21)和所述电容母排(11),其与所述电容母排(11)的取电部位于所述第一电容阵列(12)和第二电容阵列(13)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功率组件,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电容阵列(12)和第二电容阵列(13)均以矩形阵列的方式排布,且电容(14)的数量和排布方式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功率组件,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电容阵列(12)和第二电容阵列(13)中,电容(14)在上下方向上的单位数量小于其在左右方向上的单位数量。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功率组件,其特征是,所述电容母排(11)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极板(111)、第二极板(112)和第三极板(113);所述第一电容阵列(1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极板(111)和第二极板(112);所述第二电容阵列(1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极板(112)和第三极板(113)。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功率组件,其特征是,所述接线部件(22)包括与第一极板(111)连接的第一接线单元(221),与第二极板(112)连接的第二接线单元(222)和与第三极板(113)连接的第三接线单元(223);所述第一接线单元(221)与所述电容母排(11)的取电部靠近所述第一电容阵列(12);所述第三接线单元(223)与所述电容母排(11)的取电部靠近所述第二电容阵列(13)。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功率组件,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接线单元(221)、第二接线单元(222)和第三接线单元(223)与所述电容母排(11)的取电部在左右方向上延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功率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功率模组(20)还包括至少一安装基体(23);所述安装基体(23)背离所述电容母排(11)的一侧表面形成与所述电容母排(11)平行的安装面;所述功率管组(21)固定于所述安装面;所述第一接线单元(221)、第二接线单元(222)和第三接线单元(223)为层叠设置的接线排。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功率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功率模组(20)还包括至少一安装基体(23);所述安装基体(23)形成有两相互背离且均与所述电容母排(11)平行的安装面;所述功率管组(21)包括至少一单相开关管组,每一所述单相开关管组均包括若干开关模块,每一所述开关模块包括第一输入管(211)、第二输入管(212)和输出管(213),其中第一输入管(211)位于背离所述电容母排(11)的安装面,第二输入管(212)位于朝向所述电容母排(11)的安装面;所述第一接线单元(221)为接线排,其与所述第一输入管(211)的第一端中的第一接线端连接;所述第二接线单元(222)包括接线排和若干接线柱,其中的接线排与所述第一接线单元(221)层叠设置,并与各所述第一输入管(211)的第一端中的第二接线端连接,其中的各接线柱与各所述第二输入管(212)的第一端中的第一接线端连接;
所述第三接线单元(223)为若干接线柱,其与各所述第二输入管(212)的第二端中的第二接线端连接。
9.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功率组件,其特征是,所述电容母排(11)的输入端与所述功率模组(20)的输出端,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相背离的位置。
10.一种变流器,其特征是,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功率组件。
CN202311274134.8A 2023-09-28 2023-09-28 一种功率组件和变流器 Pending CN11752667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74134.8A CN117526672A (zh) 2023-09-28 2023-09-28 一种功率组件和变流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74134.8A CN117526672A (zh) 2023-09-28 2023-09-28 一种功率组件和变流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26672A true CN117526672A (zh) 2024-02-06

Family

ID=89752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74134.8A Pending CN117526672A (zh) 2023-09-28 2023-09-28 一种功率组件和变流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2667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11050B (zh) 电力变换装置及其装配方法
US7333331B2 (en) Power unit device and power converter device
CN104201867A (zh) 一种基于热管散热器的三电平igbt功率柜
CN110544685A (zh) 电力转换器
CN111541392A (zh) 一种中压变流器三电平功率模块拓扑模块及装置
CN117526672A (zh) 一种功率组件和变流器
CN110474518A (zh) 一种抑制杂散电感的三电平层叠母排
CN212518762U (zh) 一种结构对称的变流器功率模组及电气设备
CN212114212U (zh) 一种中大功率储能变流器的叠层母排
CN117674543A (zh) 一种功率组件和变流器
CN117674542A (zh) 一种功率组件和变流器
CN217036760U (zh) 一种光伏系统功率模组及逆变器
CN114079389A (zh) 一种变流模块及其主结构
CN117526673A (zh) 一种功率组件和变流器
CN117879305A (zh) 一种功率组件和变流器
CN220874401U (zh) 一种开放式风冷双h桥功率单元结构
CN117277832A (zh) 一种功率组件和液冷变流器
CN218102976U (zh) 一种紧缩型功率单元模块
CN117277830A (zh) 一种功率组件和液冷变流器
CN117277828A (zh) 一种功率组件和液冷变流器
CN117277829A (zh) 一种功率组件和液冷变流器
US20220384106A1 (en) Capacitor module,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and moter assembly including same
CN213547346U (zh) 分体式的储能变流器单元结构
CN212572406U (zh) 三电平变流器的功率组件及三电平变流器
CN216355985U (zh) 一种svg功率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