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02784A - 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02784A
CN117502784A CN202210908425.7A CN202210908425A CN117502784A CN 117502784 A CN117502784 A CN 117502784A CN 202210908425 A CN202210908425 A CN 202210908425A CN 117502784 A CN117502784 A CN 1175027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chband
wearable device
main body
air
wrist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0842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允
袁胜蓝
赵梦龙
宫乐兴
程天宇
魏启翀
汤健伟
杨俊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0842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02784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07578 priority patent/WO2024022139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5027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027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0007Bracel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ther functions or with means for attaching other articles
    • A44C5/0023Bracel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ther functions or with means for attaching other articles for therapeutic purpo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02Link construc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14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fastening to a wrist-watch or the lik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18Fasteners for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 A44C5/20Fasteners for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for open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2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Combined pulse/heart-rate/blood pressure determination; Evaluating a cardiovascular condi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using combinations of techniques provided for in this group with electrocardiography or electroauscultation; Heart catheters for measuring blood pressure
    • A61B5/021Measuring pressure in heart or blood vessels
    • A61B5/022Measuring pressure in heart or blood vessels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close blood vessels, e.g. against the skin; Ophthalmodynamometers
    • A61B5/0225Measuring pressure in heart or blood vessels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close blood vessels, e.g. against the skin; Ophthalmodynamometers the pressure being controlled by electric signals, e.g. derived from Korotkoff soun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Cardiolog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hysiology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设备主体的侧壁上开设有气口;其中一组表带组件包括第一表带本体和气囊,气囊可拆卸地贴合在第一表带本体的内侧,气囊的一端具有第一气嘴,第一气嘴与第一表带本体一端的气流通道的一端连通,气流通道的另一端在第一表带本体与设备主体的侧壁相连时与气口连通,第一表带本体与设备主体相连的一端覆盖在气口上,设备主体内的测压组件与气口连通,测压组件通过气口向气囊内充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实现了穿戴设备在佩戴过程以及血压测量过程中气囊与腕部的良好贴合效果,提升了穿戴设备在佩戴过程中以及血压测量时的佩戴舒适性,避免了穿戴设备在气口处易积灰的问题。

Description

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穿戴设备由于其便携性和智能性而越来越受到用户的欢迎,于此同时,用户对穿戴设备的功能、外观、体验感等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其中,可穿戴产品具有贴身佩戴,可随时检测身体健康情况等诸多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认可和使用穿戴产品,例如可穿戴手表、可穿戴手环等。
相关技术中,穿戴设备上设置有用于监测血压等健康指标的气囊。设置时,往往在穿戴设备的底壳上设置气口,气囊固定在底壳上,且气囊与气口连通,当表带箍紧腕部后,气囊可以与腕部接触,从而检测佩戴者的健康指标。
然而,上述穿戴设备在佩戴过程,由于气囊与表带相连的位置在气囊充气后易造成佩戴不适,另一方面在穿戴设备的底壳上开设气口,容易在气口处积灰。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避免了穿戴设备在气口处易积灰的问题,实现了穿戴设备在佩戴过程以及血压测量过程中气囊与腕部的良好贴合效果,从而提升了穿戴设备在佩戴过程中以及血压测量时的佩戴舒适性。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所述设备主体具有侧壁,所述侧壁上开设有气口;至少一组表带组件,每组所述表带组件的至少一端与所述设备主体的侧壁相连,所述至少一组表带组件中的其中一组所述表带组件包括第一表带本体和气囊,所述气囊可拆卸地贴合在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内侧,且所述气囊的一端具有第一气嘴,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一端具有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嘴与所述气流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气流通道的另一端在所述第一表带本体与所述设备主体的侧壁相连时与所述气口连通,且所述第一表带本体与所述设备主体相连的一端覆盖在所述气口上;测压组件,所述测压组件设在所述设备主体内,所述测压组件与所述气口连通,以使所述测压组件通过所述气口向所述气囊内充气。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包括设备主体、至少一组表带组件和测压组件,其中,在设备主体的侧壁上开设有气口,至少一组表带组件中的其中一组表带组件包括第一表带本体和气囊,所述气囊可拆卸地贴合在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内侧,所述气囊的一端具有第一气嘴,所述第一气嘴与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靠近设备主体的一端内的气流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气流通道的另一端在所述第一表带本体与所述设备主体的侧壁相连时与所述气口连通,且所述第一表带本体与所述设备主体相连的一端覆盖在所述气口上,这样,穿戴设备在腕部佩戴时,由于气囊贴合在第一表带本体的内侧上且气囊的第一气嘴与第一表带本体一端的气流通道相连,气囊与第一表带本体组装成整体结构与设备主体相连,这样气囊在充气后可以与腕部实现良好的贴合作用,使得穿戴设备在佩戴过程中以及血压测量时气囊均与腕部之间不会出现佩戴不适的情况,从而提升了穿戴设备在佩戴过程中以及血压测量时的佩戴舒适性,避免了穿戴设备佩戴不适的问题,另外,第一表带本体设置气流通道的一端与设备主体相连时,第一表带本体与设备主体的侧壁相连的一端将设备主体的侧壁上的气口覆盖住,从而使得设备主体的气口不会暴露在外,从而避免了穿戴设备在气口处易积灰的问题。另外,气囊位于第一表带本体的内侧,不占用设备主体的底壳空间,使得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在具有血压测量功能时更薄,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解决了穿戴设备在血压测量时佩戴不适以及气口易积灰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表带组件为两组,两组所述表带组件分别为第一表带组件和第二表带组件;所述第一表带组件包括所述第一表带本体和所述气囊;所述第二表带组件包括第二表带本体和表扣,所述第二表带本体的一端与所述设备主体相连,所述第二表带本体的另一端与所述表扣相连,所述表扣用于与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一端可拆卸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内具有所述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嘴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设备主体的侧壁可拆卸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设备主体相连的一端具有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的第二气嘴,所述第二气嘴与所述气口密封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第一控制按键,所述第一控制按键设在所述设备主体上,所述第一控制按键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设备主体之间连接或者拆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按键包括按键本体和弹性件,所述按键本体具有按压部和两个分别位于所述按压部两侧的卡接部;所述卡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上设置的卡槽配合,以将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设备主体相连;所述按压部用于在被按压时沿着所述设备主体的厚度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卡接部脱离所述卡槽;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按压部相连,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设备主体相连,所述弹性件用于将所述按键本体可伸缩地设在所述设备主体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表带本体上设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扣位,所述第一扣位用于与所述表扣扣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外侧面上设有扣钉,所述第二表带本体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扣位,所述扣钉用于与所述第二扣位扣合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表带本体背向所述设备主体的一端设有可供所述表扣穿过的带环,所述带环与所述第一表带本体转动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表扣包括:表扣盖,所述表扣盖上设有固定柱和可移动的滑动卡扣,所述固定柱用于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扣位配合,所述滑动卡扣用于与另一个所述第一扣位卡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表扣包括:底座和上盖,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转动相连,且所述上盖和所述底座之间具有可供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一端穿过的空隙;所述上盖朝向所述底座的一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扣位卡合的扣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表扣上还设有检测电极,所述第二表带本体内设有柔性电路板,所述检测电极通过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设备主体内的电路板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第二连接结构和第二控制按键,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表带本体相连,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设备主体相连,且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上设有导电触点,所述导电触点与所述柔性电路板电连接,所述设备主体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相连的一面上设有与所述导电触点电接触的导电端子;
所述第二控制按键设在所述设备主体上,且所述第二控制按键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设备主体相连或拆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表带本体和所述第二表带本体均为柔性的塑胶材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表带本体和所述第二表带本体内,或者所述第一表带本体和所述第二表带本体的内侧均设有抗拉夹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表带本体和所述气囊中的其中一个上设有扣合压条,所述表带本体和所述气囊中的另一个上设有与所述扣合压条相扣合的槽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表带本体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表带本体的长度,所述气囊沿着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另一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表带组件为一组,且所述表带组件的第一表带本体的第一端与所述设备主体的所述侧壁相连,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第二端与所述设备主体滑动配合,且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表带本体可拆卸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表带本体为无弹性的编织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一端具有第三连接结构,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表耳和第一头粒,所述第一头粒内具有所述气流通道,所述第一头粒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头粒的另一端与所述设备主体的侧壁相连;所述第一表耳罩设在所述第一头粒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一缓冲体,所述第一缓冲体设在所述第一头粒上,且所述第一缓冲体位于所述第一表耳与所述设备主体的侧壁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连接结构还包括:盖板和紧固件,所述盖板压在所述气囊的所述第一气嘴上,所述紧固件用于将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一头粒紧固相连,以使所述气囊与所述第一头粒紧固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第四连接结构,所述第四连接结构包括:第二表耳、第二头粒和生耳,所述第二头粒与所述第二表耳相连,且所述第二头粒与所述设备主体相连;
所述生耳的两端与所述第二表耳相连,且所述生耳与所述第二表耳之间具有可供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第二端绕过的滑动空间,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第二端绕着所述生耳滑动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第二端上设有粘合件,所述第一表带本体背向所述气囊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粘合件粘合的连接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四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二缓冲体,所述第二缓冲体设在所述第二表耳上,且所述第二缓冲体位于所述第二表耳与所述设备主体的侧壁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气囊和所述第一表带本体之间通过魔术贴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测压组件包括:压差传感器、气路以及气泵,所述气口通过所述气路分别与所述压差传感器以及所述气泵相连通;
且所述气路上设有控制阀。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可穿戴系统,包括终端设备和第一方面的穿戴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和所述穿戴设备通信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和表带组件拆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中其中一组表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和表带组件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另一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图5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中其中一组表带组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5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中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5C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中表带本体和气囊的装配示意图;
图5D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中表带本体和气囊的另一装配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中第一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表带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中表带组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8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中设备主体的示意图;
图8C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中设备主体与第一控制按键的拆分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中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一控制按键以及第二控制按键与第二连接结构与设备主体的底壳的配合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两组表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两组表带组件相连时的部分剖视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两组表带组件相连时的配合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两组表带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第二表带组件的表扣的拆分示意图;
图15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两组表带组件在表扣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15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中表带本体与抗拉夹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5C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中表带本体与抗拉夹层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中检测电极与设备主体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中第二表带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中第二表带组件的另一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中第二表带组件的表扣的拆分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中第二表带组件的表扣的部分拆分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中两组表带组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中两组表带组件配合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和表带组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表带组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表带组件与设备主体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表带组件的第一端与第三连接结构中第一头粒的装配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表带组件的第一端与第三连接结构中的第一头粒、第一缓冲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2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表带组件的第一端与第三连接结构中的第一头粒、第一缓冲体、第一表耳的装配示意图;
图3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表带组件的第一端与第三连接结构中的第一头粒、第一缓冲体、第一表耳、气囊的装配示意图;
图3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表带组件的第一端与第三连接结构中的第一头粒、第一缓冲体、第一表耳、气囊、盖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3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中第四连接机构中第二头粒、第二缓冲体、第二表耳的装配示意图;
图3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中第四连接机构中第二头粒、第二缓冲体、生耳和第二表耳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穿戴设备;
110、设备主体;111、侧壁;112、底壁;1111、气口;113、导电端子;114、底壳;
120、表带组件;120a、第一表带组件;120b、第二表带组件;121、第一表带本体;1211、第一扣位;1212、扣钉;1213、带环;1214、槽位;121a、第一端;121b、第二端;
122、第二表带本体;1221、表扣;1221a、表扣盖;1221b、滑动卡扣;1221c固定柱;1221h、底座;1221i、上盖;1221g、扣针;1222、第二扣位;123、气囊;1231-第一气嘴;1233、扣合压条;124、检测电极;125、柔性电路板;1251、胶层;126、抗拉夹层;
130、测压组件;131、压差传感器;132、气路;133、控制阀;134、气泵。
141、第一连接结构;1411、气流通道;1412、第二气嘴;142、第二连接结构;1421、导电触点;143、第三连接结构;1431、第一表耳;1432、第一缓冲体;1433、第一头粒;1434、盖板,1435、紧固件;144、第四连接结构;1441、第二缓冲体;1442、第二表耳;1443、第二头粒;1444、生耳;141a、142a、卡槽;
150、第一控制按键;151、按键本体;1511、按压部;1512、卡接部;152、弹性件;160、第二控制按键。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穿戴设备100,该穿戴设备100可以在腕部佩戴的智能穿戴设备,具体地,用于佩戴在腕部的智能穿戴设备可以为智能手表、运动手表、智能手环等穿戴设备;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本实施例以智能手表为例进行描述。
其中,穿戴设备100通过集成传感器,可以获取佩戴者的体征数据,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穿戴设备100具备血压测量的功能。
其中,相关技术中,具备血压测量的穿戴设备中,穿戴设备往往包括设备主体、表带和气囊,其中,设备主体的底壳上开设气口,气囊固定在设备主体的底壳上且与气口连通,气囊的两端与表带可拆卸相连,但是,由于在设备主体的底壳上开设气口,底壳容易藏灰,另外,由于气囊设在设备主体底壳上,气囊占用底壳空间,使得底壳内部空间受限,此外,气囊与表带分体设置,在测量过程中,表带与气囊连接处与腕部不贴合,造成佩戴不适且影响测量精度。
为了解决上述至少一个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穿戴设备,通过包括设备主体、至少一组表带组件和测压组件,其中,在设备主体的侧壁上开设有气口,至少一组表带组件中的其中一组表带组件包括第一表带本体和气囊,气囊可拆卸地贴合在第一表带本体的内侧,气囊的一端具有第一气嘴,第一气嘴与第一表带本体的靠近设备主体的一端内的气流通道的一端连通,气流通道的另一端在第一表带本体与设备主体的侧壁相连时与气口连通,且第一表带本体与设备主体相连的一端覆盖在气口上,这样,穿戴设备在腕部佩戴时,由于气囊贴合在第一表带本体的内侧上且气囊的第一气嘴与第一表带本体一端的气流通道相连,气囊与第一表带本体组装成整体结构与设备主体相连,这样,气囊在充气后可以与腕部实现良好的贴合作用,使得穿戴设备在佩戴过程中以及血压测量时气囊均与腕部之间不会出现佩戴不适的情况,从而提升了穿戴设备在佩戴过程中以及血压测量时的佩戴舒适性,避免了第一表带本体设置气流通道的一端与设备主体相连时,第一表带本体与设备主体的侧壁相连的一端将设备主体的侧壁上的气口覆盖住,从而使得设备主体的气口不会暴露在外,从而避免了穿戴设备在气口处易积灰的问题。另外,气囊位于第一表带本体的内侧,不占用设备主体的底壳空间,使得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在具有血压测量功能时更薄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解决了穿戴设备在血压测量时佩戴不适以及气口易积灰的问题。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参见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100,可以包括:设备主体110和至少一组表带组件120,例如,图1中,表带组件120的数量为两组,两组表带组件120分别为第一表带组件120a和第二表带组件120b,当然,在一些示例中,例如,表带组件120的数量还可以为一组(参见下述图24)。其中,每组表带组件120的至少一端与设备主体110的侧壁111相连,例如,图1中,每组表带组件120的一端与设备主体110的侧壁111相连,在一些示例中,表带组件120的两端均与设备主体110的侧壁111相连(参见下述图24)。
其中,参见图2所示,设备主体110具有侧壁111,侧壁111上开设有气口1111,其中,设备主体110的侧壁111可以为环形的中框结构,当表带组件120为两组时,两组表带组件120可以分别与设备主体110两个相对的侧壁111相连。
参见图3所示,至少一组表带组件120中的其中一组表带组件120可以包括:第一表带本体121和气囊123,例如,表带组件120为两组,分别为第一表带组件120a和第二表带组件120b,参见图3所示,第一表带组件120a可以包括第一表带本体121和气囊123,参见图3所示,气囊123可拆卸地贴合在第一表带本体121的内侧(即第一表带本体121朝向腕部的一侧),第一表带本体121的一端与设备主体110相连。当然,也可以是第二表带组件120b包括气囊123,两组表带组件120中的其中一组表带组件120可以包括气囊123。本申请实施例中,具体以第一表带组件120a内具有可充气的气囊123为例进行说明。当然,在一些示例中,也可以在第一表带组件120a和第二表带组件120b内均设置气囊123。需要说明的是,表带组件120内的气囊123在充气状态下可以为鼓起状态,能实现对用户血压的测定。
其中,气囊123内具有可充气的气腔,参见图4A所示,气囊123的一端具有第一气嘴1231,第一表带本体121的一端具有气流通道1411,第一气嘴1231与气流通道1411的一端连通,例如,第一气嘴1231可以与气流通道1411的一端可以通过可拆卸的相连通,这样实现了气囊123与第一表带本体121的气流通道1411相连以及连通的作用,使得气囊123与第一表带本体121形成整体结构的第一表带组件120a(参见图3所示),且第一表带组件120a的内侧为气囊123,佩戴时,气囊123朝向腕部,血压测量时,气囊123鼓起,能够实现与腕部良好的贴合效果,使得穿戴设备在佩戴过程中以及血压测量时气囊123均与腕部之间不会出现佩戴不适的情况,从而避免了穿戴设备佩戴不适的问题。
其中,参见图4A所示,气流通道1411的另一端在第一表带本体121与设备主体110的侧壁相连时与气口1111连通。这样,实现气囊123与气口1111的连通。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实现血压测量的功能,参见图4A所示,还包括:测压组件130,测压组件130设在设备主体110内,测压组件130与气口1111连通,测压组件130通过气口1111向气囊123内充气。
其中,参见图4A所示,测压组件130包括:压差传感器131、气路132以及气泵134,气口1111通过气路132分别与压差传感器131以及气泵134相连通,气路132上设有控制阀133。控制阀133可以控制气路132上气流大小。气泵134可以提供气流,气流通过气路132冲入气囊123的气囊123中,压差传感器131用于获取气流的压差,压差传感器131可以与设备主体110内的电路板电连接,电路板根据压差传感器131获得的压差信号得到用户的血压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确保设备主体110的气口1111处不易积灰,因此,将设备主体110的气口1111在外观上设置的不可见,参见图4A所示,第一表带组件120a的一端与设备主体110的侧壁111相连时,第一表带组件120a与设备主体110相连的一端覆盖在气口1111上,这样,如图4B所示,在第一表带组件120a与设备主体110的侧壁111相连时,实现了气囊123与气口1111连通且气口1111在设备主体110的外观上不可见,从而避免在气口处积灰的问题。另外,气囊123位于表带组件120上,不占用设备主体110的底壳空间,使得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在具有血压测量功能时更薄,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解决了穿戴设备在血压测量时佩戴不适以及气口易积灰的问题。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100,通过在设备主体110的侧壁111上开设有气口1111,至少一组表带组件120中的其中一组表带组件120具有可充气的气囊123,且设有气囊123的表带组件120的一端覆盖在气口1111上、且气口1111与气囊123通过第一表带本体121一端的气流通道1411相通,这样,可充气的气囊123位于表带组件120上,在表带组件120与设备主体110相连时,一方面实现了气囊123与气口1111连通的作用,从而实现血压测量的功能,另一方面表带组件120的一端将设备主体110上的气口1111覆盖住,从而使得设备主体110的气口1111处不易积灰。另外,可充气的气囊123位于第一表带本体121的内侧,这样佩戴过程中进行血压测量时,实现了气囊123与腕部良好贴合的作用,使得穿戴设备在佩戴过程中以及血压测量时气囊均与腕部之间不会出现佩戴不适的情况,从而提升了穿戴设备在佩戴过程中以及血压测量时的佩戴舒适性,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解决了穿戴设备在血压测量时佩戴不适以及气口易积灰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第一表带组件120a的一端与设备主体110的侧壁111相连,参见图5A所示,第一表带本体121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结构141,第一连接结构141内具有气流通道1411(参见图4A或下述图6所示),第一连接结构141的一端与第一表带本体121相连,第一连接结构141的另一端与设备主体110的侧壁111可拆卸相连。参见图5A和图5B所示,气囊123的第一气嘴1231与第一连接结构141相连,且第一气嘴1231通过气流通道1411与气口1111相连通。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结构141的一端与第一表带本体121相连时,第一连接结构141的一端可以通过工艺成型或者组装方式与第一表带本体121呈一体化设计。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表带本体121与气囊123贴合时,第一表带本体121与气囊123之间通过扣合方式实现贴合,因此,第一表带本体121和气囊123中的其中一个上设有扣合压条1233,表带本体和气囊123中的另一个上设有与扣合压条1233相扣合的槽位1214,例如,参见图5C所示,气囊123上设有扣合压条1233,第一表带本体121上设有与扣合压条1233相扣合的槽位1214,当然,在一些示例中,扣合压条1233的结构不限于图5C所示的条形状,例如参见图5D所示,气囊123上设置的扣合压条1233可以为蘑菇状,第一表带本体121上设有与蘑菇状的扣合压条1233相扣合的槽位1214。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表带本体121和气囊123通过扣合压条1233与槽位1214相互扣合配合,实现表带组件120与气囊123之间良好的贴合,提高了佩戴的舒适性,且不占空间,解决了再佩戴过程中表带与气囊123不贴合而造成佩戴不舒适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6和图7所示,第一连接结构141与设备主体110相连的一端具有与气流通道1411连通的第二气嘴1412,气流通道1411通过第二气嘴1412与气口1111密封相连通,例如可以在第二气嘴1412的外周设有密封结构,这样在第二气嘴1412插入气口1111后,气口1111与第二气嘴1412之间实现密封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实现第一表带组件120a与设备主体110之间可拆卸相连,参见图8A所示,还包括:第一控制按键150,参见图8B所示,第一控制按键150设在设备主体110上,第一控制按键150用于控制第一连接结构141与设备主体110之间连接或者拆开,例如,当第一连接结构141与设备主体110之间卡合相连时,第一控制按键150将第一连接结构141与设备主体110之间的连接进行锁合,使得第一连接结构141与设备主体110之间不可拆开,当第一表带组件120a需要与设备主体110之间拆开时,则按动第一控制按键150,使得第一连接结构141与设备主体110之间的连接解除锁合,这样,第一表带组件120a与设备主体110之间没有连接关系,第一表带组件120a可以从设备主体110上拆下。这样一方面实现了表带组件120与设备主体110可拆卸的连接,另一方面,可以兼容更多的功能表带,使得该穿戴设备100成为多功能的智能表带,而不仅限于血压的测量。
其中,第一控制按键150控制第一连接结构141和设备主体相连或拆开时,具体可以参见图8A所示,第一控制按键150可以包括按键本体151和弹性件152,按键本体151具有按压部1511和两个分别位于按压部1511两侧的卡接部1512,参见图8B所示,第一控制按键150的按压部1511裸露在设备主体110的外表面,按压部1511用于在被按压时沿着设备主体的厚度方向(如图8B中的箭头方向)移动,例如,用户向按压部1511施加图8B中的箭头方向的作用力时,第一控制按键150沿着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弹性件152被压缩,按压部1511上的外力去除后,弹性件152的弹力作用使得按压部1511复位。其中,第一控制按键150的卡接部1512和弹性件152位于设备主体110内。
参见图8C所示,弹性件152的一端与按压部1511相连,弹性件152的另一端与设备主体110相连,弹性件152用于将按键本体151可伸缩地设在设备主体110上。参见图8C和图8B所示,按键本体151的按压部1511(参见图8C)位于设备主体110的底壳114边缘处,参见图9所示,卡接部1512用于与第一连接结构141上设置的卡槽141a配合,以将第一连接结构与设备主体110相连,当需要将第一表带组件120a与设备主体110拆开时,向按压部1511上施加图9所示的箭头方向的作用力,按压部1511沿着箭头方向移动,并带动卡接部1512一起沿着箭头方向移动,这样,卡接部1512脱离第一连接结构141上的卡槽141a,第一控制按键150与第一连接结构141之间脱离卡接,第一表带组件120a可以从设备主体110上拆下,按压部1511上的外力去除后,弹性件152的弹力驱动按键本体151沿着箭头方向的反方向移动实现复位.
当第一表带组件120a的第一连接结构141再次与设备主体110相连时,可以再次按动按压部1511,使得卡接部1512沿着箭头向上移动一定距离,第一连接结构141的设置卡槽141a的一端伸入设备主体110内后,按压部1511上外力,卡接部1512卡入卡槽141a,或者,可以将第一连接结构141上设置卡槽141a的一端设置导向面(未示出),当第一连接结构141伸入设备主体110内时,驱动卡接部1512沿着箭头方向移动,直至卡接部1512卡入卡槽141a时则装配到位,实现第一连接结构141与第一控制按键150的相连。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表带组件120a中设有气囊123,第二表带组件120b中未设置气囊123,参见图9所示,第二表带组件120b包括第二表带本体122和表扣1221,第二表带本体122的一端与设备主体110相连,第二表带本体122的另一端与表扣1221相连,表扣1221用于与第一表带本体121的一端可拆卸相连。
其中,佩戴时,第一表带本体121和第二表带本体122之间通过表扣1221可拆卸相连时,可以参见图10所示,第一表带本体121上设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扣位1211,参见图11所示,第一扣位1211用于与表扣1221扣合。这样,第一表带本体121与第二表带本体122扣合后,第二表带本体122位于第一表带本体121的外侧,第二表带本体122对气囊123不造成干扰。
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确保气囊123与腕部有更多的贴合位置,参见图10所示,第一表带本体121的长度大于第二表带本体122的长度,气囊123沿着第一表带本体121的一端延伸至第一表带本体121的另一端,这样,穿戴设置佩戴在腕部时,由于第一表带本体121的长度较大,且第二表带本体122与第一表带本体121配合时,第二表带本体122位于第一表带本体121的外侧,这样,气囊123与腕部贴合的长度更大,从而实现气囊123与腕部更大面积的贴合,确保了血压的准确检测。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10所示,第一表带本体121背向设备主体110的一端设有可供表扣1221穿过的带环1213,带环1213与第一表带本体121转动相连,这样第二表带本体122的表扣1221可以穿过带环1213与第一表带本体121的第一扣位1211扣合。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第一表带本体121和第二表带本体122之间扣合更稳定,参见图10所示,第一表带本体121的外侧面(即背向气囊123的一侧)上设有扣钉1212,第二表带本体122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扣位1222,参见图11所示,扣钉1212用于与第二扣位1222扣合连接,第一表带本体121和第二表带本体122扣合后,可以参见图12所示,第一表带本体121位于内侧朝向腕部,第二表带本体122位于外侧。
本申请实施例中,表扣1221的其中一种结构可以参见图13所示,表扣1221可以包括:表扣盖1221a,表扣盖1221a上设有固定柱1221c和可移动的滑动卡扣1221b,固定柱1221c用于与其中一个第一扣位1211配合,滑动卡扣1221b用于与另一个第一扣位1211卡合。参见图14所示,表扣盖1221a可以包括上壳1221d和下壳1221e,其中,下壳1221e上设有固定柱1221c,上壳1221d和下壳1221e之间设有可移动的滑块1221f,滑块1221f的一端设有滑动卡扣1221b,滑块1221f通过弹簧1221j在表扣盖1221a内滑动设置。
佩戴时,参见图15A所示,首先可以将滑块1221f的一端推动(沿着-x方向移动),弹簧1221j压缩,滑块1221f带动滑动卡扣1221b向左移动,使得滑动卡扣1221b可以伸入第一表带的第一扣位1211内,松开滑块1221f,滑块1221f在弹簧1221j的弹力下沿x方向移动,滑动卡扣1221b向右移动,滑动卡扣1221b的端部卡在第一扣位1211的边缘,这样,滑动卡扣1221b在x方向和z方向实现了对第一表带本体121的限位作用。其中,固定柱1221c伸入另一个第一扣位1211内,固定柱1221c起到在x方向上的定位作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固定柱1221c和可移动的滑动卡扣1221b,实现了在x方向上的双重定位作用,使得表扣1221与第一表带本体121之间具有稳定的卡合效果。
因此,通过上述表扣1221中固定柱1221c和可移动的滑动卡扣1221b设置,在最小的空间内实现了表扣1221的开合,另外,实现了两个表带本体开合的便捷性和表扣1221的美观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表带本体121和第二表带本体122可以均为柔性的塑胶材质,例如,第一表带本体121和第二表带本体122均为塑胶带。
其中,当第一表带本体121和第二表带本体122均为塑胶带时,在血压测量过程中,表带本体的拉伸变形对气囊123影响较大,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表带本体121和第二表带本体122的内侧设有抗拉夹层126,例如,参见图15B所示,第一表带本体121的内侧设有抗拉夹层126,当气囊123贴合在第一表带组件120a的内侧时,抗拉夹层126位于第一表带组件120a和气囊123之间。或者,一些示例中,也可以在第一表带本体121和第二表带本体122内设有抗拉夹层126,例如,参见图15C所示,第一表带本体121的内设有抗拉夹层126。
通过表带组件120设置抗拉夹层126,这样,当第一表带本体121和第二表带本体122为塑胶带时,血压测量过程中,第一表带本体121和第二表带本体122拉伸时,不会对气囊123造成影响,确保了血压测量的准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抗拉夹层126可以为高抗拉强度的材料制成的夹层,例如,高抗拉强度的材料可以为聚酰亚胺(Polyimide,PI)或者高抗拉强度的材料可以为尼龙。
其中,抗拉夹层126在第一表带本体121和第二表带本体122内设置时,可以在第一表带本体121和第二表带本体122成型过程与高抗拉强度的材料一体成型,例如,第一表带本体121和第二表带本体122的材料可以为胶料,先对胶料进行一次成型,一次成型时,在两片胶料中放置一块中板,中板上有定位柱,用于膜材材料的定位;一次成型后,将中板从胶料间取出,再对整体进行二次成型,将高抗拉强度的材料与胶料一体结合。成型后的第一表带本体121和第二表带本体122抗拉能力大大提升,拉扯第一表带本体121和第二表带本体122时,第一表带本体121和第二表带本体122内的抗拉夹层126承受拉力,将第一表带本体121和第二表带本体122的变形控制在较小范围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穿戴设备100除了具有血压检测功能外,该穿戴设备100上还可以设置其他检测功能,例如参见图16所示,表扣1221上还设有检测电极124,第二表带本体122内设有柔性电路板125,参见图17所示,检测电极124通过柔性电路板125与设备主体110内的电路板(未示出)电连接。其中,该检测电极124可以在表扣1221上裸露设置,该检测电极124可以为传感器,可以将该检测电极124贴合在人体的腿部或者胸部,完成心跳或者体脂等的测量。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表扣1221上设置检测电极124,增加了穿戴设备100的功能,实现人体接触传感器、提升心电图测量精度的目的。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第二表带本体122与设备主体110的侧壁111之间连接时,所以,参见图18所示,还包括:第二连接结构142,第二连接结构142的一端与第二表带本体122相连,第二连接结构142的另一端与设备主体110相连。
其中,为了实现第二表带本体122与设备主体110之间的卡拆卸连接,还包括:第二控制按键160(参见上述图9),第二控制按键160设在设备主体110上,且第二控制按键160用于控制第二连接结构142与设备主体110相连或拆开。其中,第二控制按键160的结构和功能原理可以参考上述图8A中的第一控制按键150,例如,第二控制按键160可以包括:按键本体151和弹性件152,按键本体151具有按压部1511和两个分别位于按压部1511两侧的卡接部1512。其中,第二连接结构142上设置与第二控制按键160的卡接部1512配合的卡槽142a,第二控制按键160与第二连接结构142的配合可以参考上述第一控制按键150与第一连接结构141,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其中,当表扣1221上设置检测电极124时,为了实现检测电极124与设备主体110之间的信号传输,因此,参见图18所示,且第二连接结构142上设有导电触点1421,导电触点1421与柔性电路板125电连接,设备主体110与第二连接结构142相连的一面上设有与导电触点1421电接触的导电端子113(参见图17),导电端子113与设备主体110内的电路板电连接,这样,当第二表带本体122通过第二连接结构142与设备主体110连接后,导电端子113和导电触点1421导通,检测电极124通过柔性电路板125与设备主体110内的电路板实现导通,从而实现信号的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图17中,检测电极124设在表扣1221上,在一些示例中,还可以在设备主体110的侧壁111和底壁112处设有其他的检测电极124,这样可以增加穿戴设备100的功能。
其中,检测电极124在表扣1221上设置时,可以参见图19所示,可以在表扣1221的一面上设置安装槽,将检测电极124设在安装槽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表扣1221的另一种结构可以如图20所示,表扣1221可以包括:底座1221h和上盖1221i,上盖1221i与底座1221h转动相连,且上盖1221i和底座1221h之间具有可供第一表带本体121的一端穿过的空隙,上盖1221i朝向底座1221h的一面上设有与第一扣位1211卡合的扣针1221g。其中,检测电极124设在上盖1221i上,参见图21所示,柔性电路板125的一端可以通过胶层1251固定在底壳上,在上盖1221i与底座1221h装配后,柔性电路板125与检测电极124之间通过弹片等方式电连接。
参见图22所示,第一表带本体121的一端穿过表扣1221,第二表带本体122位于外侧,第一表带本体121位于内侧,检测电极124位于表扣1221朝外的一面上,需要说明的是,当气囊123设在第一表带本体121的内侧时,为了避免表扣1221的底座1221h对气囊123鼓起时造成影响,所以,气囊123长度会进行限定,尽量确保表扣1221与第一表带本体121扣合时,气囊123未延伸到表扣1221处。
需要说明给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扣1221的结构为图22所示时,第一表带本体121与设备主体110未连接的一端可以不设置带环1213。
参见图23所示,第一表带本体121穿过表扣1221后,扣针1221g可以卡入第一表带本体121的第一扣位1211中。实现表扣1221与第一表带本体121的扣合。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穿戴设备100的另一种结构进行描述。
参见图2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表带组件120的一组,例如,只有第一表带组件120a,参见图24所示,第一表带组件120a包括第一表带本体121和气囊123,第一表带本体121的两端均与设备主体110相连,需要说明的是,图24中气囊123还未与第一表带本体121贴合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24所示,第一表带本体121的第一端121a与设备主体110的侧壁111相连,第一表带本体121的第二端121b与设备主体110滑动配合,且第一表带本体121的第二端121b与第一表带本体121可拆卸相连。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气囊123可以沿着第一表带本体121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上,在此场景下,气囊123充气后,第一表带本体121与设备主体110滑动位置不会对气囊123进行挤压,例如气囊123充气后,气囊123在设备主体110与第一表带本体121滑动位置可以接触但不会对气囊123有挤压或不接触。或者,在一些示例中,气囊123的长度可以小于第一表带本体121的长度,例如,气囊123的一端与第一表带本体121设置气流通道1411(参见下述图26)的一端相连,气囊123的另一端延伸到图24中第一表带本体121与设备主体110滑动连接的内侧位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用户腕部的粗细不同,所以第一表带本体121的第二端121b滑动的长度会有所不同,为了保证气囊123不会从第一表带本体121的内侧向第一表带本体121的外侧滑出,所以,气囊123的长度设置时,只要满足测量需求即可,例如第一表带本体121的第二端121b滑动到最大的滑动量时,第一表带本体121的第一端121a和第一表带本体121与设备主体110的滑动连接位置之间的长度可以为气囊123的长度。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表带本体121可以为无弹性的编织带,例如,第一表带本体121可以通过织带机机织成型,且第一表带本体121可以为双面具有毛圈的结构,弹力控制可以通过热熔丝比例添加、纱线的组织设计以及织带两侧边缘加缝线等方式控制第一表带组件120a的弹力。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气囊123可以为两层或多层结构,气囊123朝向腕部的一面可以采用双层尼龙-TPU(热可塑性聚氨基甲酸酯)复合膜材,且具有抗菌功能,气囊123朝向第一表带本体121的一面可以为两层或多层复合TPU尼龙膜材,气囊123与第一表带本体121之间可以通过魔术贴相连,例如可以先将魔术贴通过激光焊接与气囊123连接,然后与第一表带本体121通过钩圈配合固定相连。
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第一表带组件120a的第一端121a与设备主体110的相连,参见图25所示,第一表带本体121的第一端121a具有第三连接结构143,第三连接结构143包括第一表耳1431和第一头粒1433,参见图26所示,第一头粒1433内具有气流通道1411,第一头粒1433的一端与第一表带本体121的第一端121a相连,第一头粒1433的另一端与设备主体110的侧壁111相连,且气囊123通过气流通道1411与气口1111连通。参见图26所示,第一表耳1431罩设在第一头粒1433上,第一表耳1431与第一头粒1433通过螺钉等锁住。这样,通过第一头粒1433实现了第一表带本体121与设备主体110的相连,通过第一头粒1433内的气流通道1411实现气囊123与气口1111的连通。第一表耳1431对第一头粒1433以及第一头粒1433与第一表带本体121的连接处进行遮挡,确保了第一表带组件120a的外观美观性。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表带本体121的头部与第一头粒1433相连时,可以参见图27所示,第一表带本体121的头部可以通过脉冲镭切或打孔形成与第一头粒1433相连的孔,将第一表带本体121的头部挂设在第一头粒1433上具有的凸起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头粒1433与设备主体110往往为金属材质,为了避免第一表耳1431与设备主体110之间相连时相互碰触导致形变等问题,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25和图28所示,第三连接结构143还包括:第一缓冲体1432,第一缓冲体1432设在第一头粒1433上,例如,图28中,第一缓冲体1432通过第一头粒1433上的导向柱扣在第一头粒1433上,第一缓冲体1432位于第一表耳1431与设备主体110的侧壁111之间,第一缓冲器在第一表耳1431和设备主体110之间相连时起到缓冲的作用。
其中,第三连接结构143装配时,图28中,将第一缓冲体1432设在第一头粒1433上后,参见图29,将第一表耳1431安装在第一头粒1433上,并通过螺钉将第一表耳1431与第一头粒1433锁住,接着,参见图30所示,将气囊123的设有第一气嘴1231的一端伸入第一头粒1433的一端,使得第一气嘴1231与第一头粒1433的气流通道1411连通。为了将气囊123与第一头粒1433进行固定,参见图31所示,第三连接结构143还包括:盖板1434和紧固件1435(例如可以为螺钉或者螺栓),盖板1434压在气囊123的第一气嘴1231上,紧固件1435用于将盖板1434与第一头粒1433紧固相连,以使气囊123与第一头粒1433紧固相连。
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第一表带本体121的第二端121b与设备主体110之间滑动相连,继续参见图25所示,还包括:第四连接结构144,第四连接结构144一端与设备主体110相连(参见图24所示),第四连接结构144另一端与第一表带本体121滑动相连。第四连接结构144的第二端121b可以穿过第四连接结构144后与第一表带本体121相连。
其中,参见图25所示,第四连接结构144可以包括:第二表耳1442、第二头粒1443和生耳1444,装配时,参见图32所示,第二头粒1443与第二表耳1442相连,形成整体结构。
其中,参见图32所示,第四连接结构144还包括:第二缓冲体1441,第二缓冲体1441设在第二表耳1442上,且第二缓冲体1441位于第二表耳1442与设备主体110的侧壁111之间。第二缓冲体1441在第二表耳1442和设备主体110之间起到缓冲作用,避免第二表耳1442与设备主体110之间装配时相互碰触而导致形变。
参见图33所示,生耳1444的两端与第二表耳1442相连,且生耳1444与第二表耳1442之间具有可供第一表带本体121的第二端121b绕过的滑动空间,第一表带本体121的第二端121b绕着生耳1444滑动设置。这样,当需要调整第一表带组件120a的松紧时,可以拉着第一表带本体121的第二端121b朝向第一表带本体121的第一端121a移动(参见图24),第一表带本体121绕着生耳1444滑动,其中,第一表带组件120a的松紧调整时,第一表带本体121的第二端121b在拉动时可以拉动任意长度进行调整,第一表带本体121在松紧调整时没有任何长度限制,因此,与相关技术中表带一级、一级调整相比,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四连接结构144与第一表带本体121之间滑动配合,实现了第一表带组件120a松紧调整时的无级调节。
本申请实施例中,生耳1444可以为转轴,生耳1444的两端与第二表耳1442之间可以转动相连,这样,第一表带本体121的第二端121b拉动时,第一表带本体121绕着生耳1444移动,生耳1444转动,从而降低第一表带本体121与生耳1444之间的相互摩擦。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表带本体121松紧调整后,为了对第一表带本体121的第二端121b进行固定,所以,在第一表带本体121的第二端121b上设有粘合件,第一表带本体121背向气囊123的一侧设有与粘合件粘合的连接件,其中,粘合件和连接件可以一对能相互粘合且能撕开的魔术贴,这样,第一表带本体121的第二端121b根据腕部粗细调整到一定位置时通过粘合件与连接件与第一表带本体121的外侧面相连,从而达到第一表带本体121松紧的固定。拆开时,拉动第一表带本体121的第二端121b即可实现与第一表带本体121的拆开。
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提供的一种可穿戴系统,包括终端设备和穿戴设备100,其中,终端设备和穿戴设备100通信连接。终端设备可以为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等。其中,终端设备和穿戴设备100之间可以通过蓝牙或者WIFI实现通信。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8)

1.一种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主体;所述设备主体具有侧壁,所述侧壁上开设有气口;
至少一组表带组件,每组所述表带组件的至少一端与所述设备主体的侧壁相连,所述至少一组表带组件中的其中一组所述表带组件包括第一表带本体和气囊,所述气囊可拆卸地贴合在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内侧,且所述气囊的一端具有第一气嘴,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一端具有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嘴与所述气流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气流通道的另一端在所述第一表带本体与所述设备主体的侧壁相连时与所述气口连通,且所述第一表带本体与所述设备主体相连的一端覆盖在所述气口上;
测压组件,所述测压组件设在所述设备主体内,所述测压组件与所述气口连通,以使所述测压组件通过所述气口向所述气囊内充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带组件为两组,两组所述表带组件分别为第一表带组件和第二表带组件;
所述第一表带组件包括所述第一表带本体和所述气囊;
所述第二表带组件包括第二表带本体和表扣,所述第二表带本体的一端与所述设备主体相连,所述第二表带本体的另一端与所述表扣相连,所述表扣用于与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一端可拆卸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内具有所述气流通道;
所述第一气嘴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设备主体的侧壁可拆卸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设备主体相连的一端具有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的第二气嘴,所述第二气嘴与所述气口密封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控制按键,所述第一控制按键设在所述设备主体上,所述第一控制按键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设备主体之间连接或者拆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按键包括按键本体和弹性件,所述按键本体具有按压部和两个分别位于所述按压部两侧的卡接部;
所述卡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上设置的卡槽配合,以将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设备主体相连;
所述按压部用于在被按压时沿着所述设备主体的厚度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卡接部脱离所述卡槽;
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按压部相连,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设备主体相连,所述弹性件用于将所述按键本体可伸缩地设在所述设备主体上。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表带本体上设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扣位,所述第一扣位用于与所述表扣扣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外侧面上设有扣钉,所述第二表带本体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扣位,所述扣钉用于与所述第二扣位扣合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带本体背向所述设备主体的一端设有可供所述表扣穿过的带环,所述带环与所述第一表带本体转动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表扣包括:表扣盖,所述表扣盖上设有固定柱和可移动的滑动卡扣,所述固定柱用于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扣位配合,所述滑动卡扣用于与另一个所述第一扣位卡合。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表扣包括:底座和上盖,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转动相连,且所述上盖和所述底座之间具有可供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一端穿过的空隙;
所述上盖朝向所述底座的一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扣位卡合的扣针。
12.根据权利要求2-11任一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表扣上还设有检测电极,所述第二表带本体内设有柔性电路板,所述检测电极通过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设备主体内的电路板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连接结构和第二控制按键,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表带本体相连,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设备主体相连,且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上设有导电触点,所述导电触点与所述柔性电路板电连接,所述设备主体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相连的一面上设有与所述导电触点电接触的导电端子;
所述第二控制按键设在所述设备主体上,且所述第二控制按键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设备主体相连或拆开。
14.根据权利要求2-13任一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带本体和所述第二表带本体均为柔性的塑胶材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带本体和所述第二表带本体内,或者所述第一表带本体和所述第二表带本体的内侧均设有抗拉夹层。
16.根据权利要求2-15任一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带本体和所述气囊中的其中一个上设有扣合压条,所述表带本体和所述气囊中的另一个上设有与所述扣合压条相扣合的槽位。
17.根据权利要求2-16任一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表带本体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表带本体的长度,所述气囊沿着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另一端。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带组件为一组,且所述表带组件的第一表带本体的第一端与所述设备主体的所述侧壁相连,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第二端与所述设备主体滑动配合,且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表带本体可拆卸相连。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带本体为无弹性的编织带。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一端具有第三连接结构,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表耳和第一头粒,所述第一头粒内具有所述气流通道,所述第一头粒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头粒的另一端与所述设备主体的侧壁相连;
所述第一表耳罩设在所述第一头粒上。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一缓冲体,所述第一缓冲体设在所述第一头粒上,且所述第一缓冲体位于所述第一表耳与所述设备主体的侧壁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结构还包括:盖板和紧固件,所述盖板压在所述气囊的所述第一气嘴上,所述紧固件用于将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一头粒紧固相连,以使所述气囊与所述第一头粒紧固相连。
23.根据权利要求18-22任一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连接结构,所述第四连接结构包括:第二表耳、第二头粒和生耳,所述第二头粒与所述第二表耳相连,且所述第二头粒与所述设备主体相连;
所述生耳的两端与所述第二表耳相连,且所述生耳与所述第二表耳之间具有可供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第二端绕过的滑动空间,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第二端绕着所述生耳滑动设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带本体的第二端上设有粘合件,所述第一表带本体背向所述气囊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粘合件粘合的连接件。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二缓冲体,所述第二缓冲体设在所述第二表耳上,且所述第二缓冲体位于所述第二表耳与所述设备主体的侧壁之间。
26.根据权利要求18-25任一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和所述第一表带本体之间通过魔术贴相连。
27.根据权利要求1-26任一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压组件包括:压差传感器、气路以及气泵,所述气口通过所述气路分别与所述压差传感器以及所述气泵相连通;
且所述气路上设有控制阀。
28.一种可穿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终端设备和至少一个权利要求1-27任一项所述的穿戴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和所述穿戴设备通信连接。
CN202210908425.7A 2022-07-29 2022-07-29 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 Pending CN11750278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08425.7A CN117502784A (zh) 2022-07-29 2022-07-29 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
PCT/CN2023/107578 WO2024022139A1 (zh) 2022-07-29 2023-07-14 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08425.7A CN117502784A (zh) 2022-07-29 2022-07-29 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02784A true CN117502784A (zh) 2024-02-06

Family

ID=897053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08425.7A Pending CN117502784A (zh) 2022-07-29 2022-07-29 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02784A (zh)
WO (1) WO202402213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54919B (zh) * 2015-09-07 2018-08-07 深圳金亿帝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手表式电子血压计
CN211243345U (zh) * 2019-07-15 2020-08-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血压腕表
CN113974283A (zh) * 2020-07-27 2022-01-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穿戴设备
CN214317214U (zh) * 2020-11-24 2021-10-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表带及穿戴式电子装置
CN112515648B (zh) * 2020-12-18 2023-06-27 云镶医疗器械(云南)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连接件的腕带、电子血压计及生命体征监护仪
CN112914533A (zh) * 2021-03-02 2021-06-08 广东诗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血压检测手表
CN217525103U (zh) * 2022-01-18 2022-10-04 深圳鑫华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功能扩展性强的可穿戴式血压手表
CN114504308A (zh) * 2022-03-07 2022-05-17 深圳金亿帝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血压手表
CN216907079U (zh) * 2022-03-09 2022-07-08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穿戴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22139A1 (zh) 2024-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464021A (en) Telemetric transmitter unit
US9314072B2 (en) Reversible pin plate for fine wrist strap adjustment
US20090168612A1 (en) Element for indicating the fastening tension of a band, particularly for a bracelet for a portable device
CN211243345U (zh) 一种血压腕表
CN117502784A (zh) 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
CN211577667U (zh) 一种手表
WO2020259145A1 (en) Watch strap assembly and wearable apparatus
CN114721247A (zh) 可穿戴设备
WO2024041178A1 (zh) 佩戴结构、佩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2630116U (zh) 绑带及可穿戴设备
CN212814815U (zh) 扣合绑带和可穿戴设备
WO2022143312A1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气囊的制备方法
CN215737277U (zh) 一种智能腕戴设备及绑带
CN210988556U (zh) 一种具有耐磨损的表带
CH711587A1 (en) Closing device
CN111671209A (zh) 一种智能终端无级调节表带
CN114063293A (zh) 一种头戴眼镜装置及其绑带调节机构
CN212630749U (zh) 一种手腕式监测仪
CN216123938U (zh) 穿戴设备
CN215191511U (zh) 一种腕带式血压测量装置
CN220069685U (zh) 一种人体健康监测设备
CN214630441U (zh) 一种表带及手表
CN220756754U (zh) 一种无弹表带
CN220326975U (zh) 一种智能手环电子部件及仪器的手环佩戴结构
CN220141638U (zh) 气囊、血压测量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