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00088A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00088A
CN117500088A CN202210871144.9A CN202210871144A CN117500088A CN 117500088 A CN117500088 A CN 117500088A CN 202210871144 A CN202210871144 A CN 202210871144A CN 117500088 A CN117500088 A CN 1175000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ransmission
receiving
equipment
data
s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7114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经国
葛传宁
勾晓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Rockwel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Rockwel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Rockwel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Rockwel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7114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0008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5000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000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36Interfacing a local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communicating with another STB or one or more peripheral devices inside the home
    • H04N21/4363Adapting the video stream to a specific local network, e.g. a Bluetooth® network
    • H04N21/43637Adapting the video stream to a specific local network, e.g. a Bluetooth® network involving a wireless protocol, e.g. Bluetooth, RF or wireless LAN [IEEE 802.11]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8Network planning to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通信领域。该方法包括: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传输请求,数据传输请求用于指示发送设备请求与接收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且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通过不同的通信网络与中转设备通信;向接收设备发送所数据传输请求;生成配置参数对应的数据传输规则,配置参数为接收设备基于数据传输请求反馈得到;基于数据传输规则为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数据通道用于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本公开能够有效解决处于不同网络结构下多设备间数据传输问题,打破设备间的传输壁垒,扩展数据传输适用场景,提高传输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智能终端的逐渐发展,用户对多设备间进行数据传输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由于显示设备的分辨率不断提升,用户对多设备之间的通过投屏来实现内容共享的诉求更加强烈。
当前主流的投屏数据传输方案只适用于处于相同网络结构下的设备,无法兼顾处于异构网络下的设备间投屏数据传输,尚不能实现处于不同网络结构下的设备间的数据传输,无法满足用户对于数据传输的适用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应用于中转设备,且方法包括: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传输请求,数据传输请求用于指示发送设备请求与接收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且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通过不同的通信网络与中转设备通信;向接收设备发送所数据传输请求;生成配置参数对应的数据传输规则,配置参数为接收设备基于数据传输请求反馈得到;基于数据传输规则为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数据通道用于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传输请求包括:基于发送设备发送的协商请求,与发送设备建立第一协商通道;通过第一协商通道,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传输请求。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传输请求,包括:基于协商请求,与接收设备建立第二协商通道;通过第二协商通道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传输请求。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配置参数包括监听端口的端口信息,生成配置参数对应的数据传输规则,包括:在中转设备的设备端口中,为发送设备选取转发端口;根据转发端口的端口信息和监听端口的端口信息生成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之间的路由路径;将路由路径作为数据传输规则。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生成配置参数对应的数据传输规则之后,还包括:将中转设备的转发端口的端口信息发送至发送设备。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基于数据传输规则为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包括: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通道建立请求,基于转发端口与发送设备建立第一数据通道;基于路由路径建立与接收设备的第二数据通道,其中第一数据通道和第二数据通道形成数据通道。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协商通道的带宽小于数据通道的带宽。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当存在多个接收设备时,根据所述多个接收设备的监听端口的端口信息、以及所述中转设备与所述多个接收设备之间的协议优先级信息,确定接收数据的一个或多个接收设备;当存在多个发送设备时,根据所述中转设备的转发端口的端口信息、以及所述中转设备与所述多个发送设备之间的协议优先级信息,确定发送数据的一个或多个发送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发送设备,且方法包括:向中转设备发送数据传输请求,数据传输请求用于请求中转设备基于数据传输规则为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数据传输规则基于接收设备向中转设备发送的配置参数生成,且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通过不同的通信网络与中转设备通信;在数据通道建立成功的情况下,通过数据通道向中转设备发送数据,以使中转设备通过数据通道将数据转发至接收设备。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数据传输规则包括所述中转设备的转发端口,在向中转设备发送数据传输请求之后,该方法还包括:接收中转设备的转发端口,通过转发端口建立与中转设备的第一数据通道,以使中转设备基于中转设备与接收设备之间的第二数据通道为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应用于接收设备,且该方法包括:接收发送设备通过中转设备转发的数据传输请求,数据传输请求用于指示发送设备请求与接收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且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通过不同的通信网络与中转设备通信;响应于数据传输请求,向中转设备反馈配置参数,配置参数用于使中转设备生成数据传输规则以及基于数据传输规则为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在数据通道建立成功的情况下,通过数据通道,接收发送设备通过中转设备转发的数据。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配置参数包括监听端口,该方法还包括:通过监听端口建立与中转设备的第二数据通道,以使中转设备基于中转设备与发送设备之间的第一数据通道为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该装置应用于中转设备,且该装置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传输请求,数据传输请求用于指示发送设备请求与接收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且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通过不同的通信网络与中转设备通信;发送单元,用于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传输请求;数据传输规则生成单元,用于生成配置参数对应的数据传输规则,配置参数为接收设备基于数据传输请求反馈得到;以及传输单元,用于基于数据传输规则为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数据通道用于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该装置应用于发送设备,且包括:数据通道建立单元,用于向中转设备发送数据传输请求,数据传输请求用于请求中转设备基于数据传输规则为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数据传输规则基于接收设备向中转设备发送的配置参数生成,且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通过不同的通信网络与中转设备通信;发送单元,用于在数据通道建立成功的情况下,通过数据通道向中转设备发送数据,以使中转设备通过数据通道将数据转发至接收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该装置应用于接收设备,且包括: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发送设备通过中转设备转发的数据传输请求,数据传输请求用于指示发送设备请求与接收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且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通过不同的通信网络与中转设备通信;数据通道建立单元,用于响应于数据传输请求,向中转设备反馈配置参数,配置参数用于使中转设备生成数据传输规则以及基于数据传输规则为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第二接收单元,用于在数据通道建立成功的情况下,通过数据通道,接收发送设备通过中转设备转发的数据。
根据本公开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存储器存储有可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指令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描述的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有计算机指令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计算机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描述的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描述的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第四方面和第六方面所描述的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上述第五方面所描述的装置。
综上,根据本公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中转设备可以通过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传输请求,数据传输请求用于指示发送设备请求与接收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且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通过不同的通信网络与中转设备通信;向接收设备发送所数据传输请求;生成配置参数对应的数据传输规则,配置参数为接收设备基于数据传输请求反馈得到;基于数据传输规则为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本方案中转设备先通过配置参数配置用作中转规则的数据传输规则,再建立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之间的数据通道进行数据传输,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兼顾多设备在异构网络下的数据传输问题,提高不同网络结构下的设备之间的投屏数据传输的兼容性,打破设备间的传输壁垒,扩展数据传输适用场景,提高传输效率。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方案,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定。其中: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协商通道建立及配置数据传输规则过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通道建立及数据传输过程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示例电子设备1000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公开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当前随着智能终端的逐渐发展,用户对于多设备间进行数据传输的需求不断增加。投屏是数据传输的一种典型场景,由于用户拥有更多的显示设备,并且显示设备的分辨率不断提升,用户对多设备之间的通过投屏来实现内容共享的诉求更加强烈。
目前主流的投屏方案主要包括Airplay和Miracast等协议。其中Airplay隔空播放技术是苹果公司在iOS4.2及OS X Mountain Lion中加入的一种播放技术,可以将iOS和OSX Mountain Lion或更新版上的文件(包括视频、照片和镜像)传送到支持隔空播放的设备(如:HomePod和Apple TV)。Miracast是由Wi-Fi联盟于2012年所制定,以Wi-Fi直连(Wi-FiDirect)为基础的无线显示标准,支持此标准的3C设备可透过无线方式分享视频画面,例如手机可透过Miracast将视频或照片直接在电视或其他设备播放而无需任何连接线,也不需透过无线热点(AP,Access Point)。
但相关技术中的投屏方案均要求投屏发送端和接收端存在直接连接或处于相同的网络结构下才可以进行投屏,无法兼顾处于异构网络下设备间的投屏数据传输。
因此,现有方案都存在各种限制和缺陷,并不能很好的实现多终端设备间的数据传输和屏幕共享。
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本公开提出的技术方案适用于各种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场景。其中,一种典型应用场景为智能车投屏场景,通常智能车辆存在多个片上系统SOC或多操作系统,当只有某个SOC具有wifi能力时,如果使用传统投屏方案,无法实现移动终端(例如用户的手机)与无wifi能力的SOC通信,使用本公开提出的方案,可以建立终端设备与无wifi能力的SOC的投屏通道,进行资源互通,解决当前主流投屏方案无法兼顾跨网络投屏的问题,实现发送端-中转端-接收端等多个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方案。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应用于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作为发送端的发送设备、作为中转端的中转设备、以及作为接收端的接收设备。具体地,该方法应用于通信系统中的中转设备。
应当说明的是,本公开中所述的发送设备、中转设备以及接收设备,或本公开中所述的发送端、中转端以及接收端,仅表示各设备或各设备端在本公开所述的通信系统中的角色以及作用,换言之,上述各设备或各设备端可以功能互换,而本公开并不限制各设备具体的设备类型。
本公开中,在非车辆应用场景中,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处在不同的网络结构中,中转设备具备和该两种不同网络架构通信的能力。
本公开中,在车辆应用场景中,中转设备可以是车机系统,一般而言,车机系统中具有两种SOC,一种为具有与外界通信能力的SOC,一种为不具有与外界通信能力仅具有车辆内部通信能力的SOC,本公开中,中转设备为具有与外界通信能力的SOC,其中,通信能力可以是以wifi通信的方式,也可以是其他通信方式,例如有线通信,在本公开中不予限制。具体的,发送设备可以是移动终端,接收设备可以是无wifi能力的SOC,发送设备也可以是无wifi能力的SOC,而接收设备可以是移动终端。
本公开中,发送设备和中转设备之间的通信网络结构与中转设备与接收设备之间的通信网络结构不同。即,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处于异构网络下。
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传输请求,数据传输请求用于指示发送设备请求与接收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且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通过不同的通信网络与中转设备通信。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数据传输请求可以是发送设备向中转设备发送的、用于指示发送设备期望与另一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消息。例如,在投屏场景下,数据传输请求可以是发送设备期望向接收设备传输录屏信息的请求。
步骤102,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传输请求。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中转设备可以作为中转端,将从发送设备接收的数据传输请求转发至接收设备。
步骤103,生成配置参数对应的数据传输规则,配置参数为接收设备基于数据传输请求反馈得到。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根据接收设备发送的配置参数,生成配置参数对应的数据传输规则。
举例而言,中转设备可以从接收设备接收配置参数,该配置参数是接收设备经过相关准备工作而生成的参数,用于辅助中转设备配置数据传输规则等,从而实现后续的数据传输。
可以理解的是,所配置的数据传输规则能够实现由中转设备将从发送设备接收到的数据转发给接收设备,实现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的通信。
步骤104,基于数据传输规则为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数据通道用于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当中转设备配置完成相关的数据传输规则后,当发送设备期望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中转设备可以基于配置好的数据传输规则,分别与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从而实现从发送设备到接收设备的数据传输。
在建立完成数据通道之后,可以通过该数据通道,经由中转设备实现在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将通过数据通道从发送设备接收的数据,通过数据通道转发至接收设备。
综上,根据本公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中转设备可以通过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传输请求,数据传输请求用于指示发送设备请求与接收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且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通过不同的通信网络与中转设备通信;向接收设备发送所数据传输请求;生成配置参数对应的数据传输规则,配置参数为接收设备基于数据传输请求反馈得到;基于数据传输规则为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数据通道用于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本公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案通过配置数据传输规则,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兼顾多设备间的数据传输问题,提升处于不同网络结构下数据传输的能力。特别地,在智能车场景下,对于只有某个片上系统具有wifi能力而使用传统投屏方案无法实现通信的情况,本方案先配置用作中转规则的数据传输规则,再建立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之间的数据通道进行数据传输,解决多设备在异构网络下数据传输难、效率低、效果差的问题,实现不同网络结构下的设备之间的投屏,打破设备间的传输壁垒,扩展数据传输适用场景,提高传输效率。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所示的实施例基于图1所示的实施例,对步骤101-104进行进一步描述。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201至213。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步骤101具体包括一下步骤201至202。
步骤201,基于发送设备发送的协商请求,与发送设备建立第一协商通道。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中转设备在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建立协商通道。具体地,中转设备可以从发送设备接收协商请求,该协商请求可以用于指示通过中转设备在发送设备和另一设备之间建立协商通道。可以理解的是,该另一设备是除了发送设备和中转设备之外的其他设备,但发送设备在发出协商请求时可以不指定该另一设备,其可以由中转设备根据相关配置确定。在本公开中,该另一设备称为接收设备。
在本公开中,协商通道可以用于传输信令等对带宽要求较小的数据。换言之,协商通道可以是任意通信协议下的链路。例如,协商通道可以基于蓝牙通信协议,其建立过程可以通过蓝牙广播等设备发现方式建立。协商通道也可以基于WiFi等其他通信协议建立的,当中转设备支持多种通信方式时,可以根据各个通信方式的优先级进行选择。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首先响应于发送端(发送设备)的协商请求,中转端(中转设备)与发送端建立第一协商通道。中转端可以向发送端反馈第一协商通道建立成功的信息。
步骤202,通过第一协商通道,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传输请求。
其中,当第一协商通道成功建立之后,由发送端主动发起投屏请求,中转端可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投屏请求。
步骤203,基于协商请求,与接收设备建立第二协商通道。
具体地,中转端设备接收到投屏请求之后,可以与投屏接收端(接收设备)建立第二协商通道。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中的协商通道包括发送设备和中转设备间的第一协商通道、以及中转设备和接收设备间的第二协商通道。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发送设备和中转设备间的通信网络与中转设备和接收设备间的通信网络可以不同,即,第一协商通道和第二协商通道的通信规则可以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发送设备和中转设备之间的通信网络结构与中转设备与接收设备之间的通信网络结构不同。即,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处于异构网络下。
步骤204,通过第二协商通道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传输请求。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当第二协商通道成功建立,中转端将收到接收端反馈的第二协商通道成功建立的信息,中转端可以使用第二协商通道将发送端发出的投屏请求转发到接收端设备。
步骤205,在中转设备的设备端口中,为发送设备选取转发端口。
步骤206,根据转发端口的端口信息和监听端口的端口信息生成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之间的路由路径。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第二协商通道,接收接收设备的配置参数,其中,配置参数包括接收设备的监听端口的端口信息,优选地,配置参数还包括接收设备的地址信息,例如IP地址。具体地,当协商通道建立完毕,接收端接收到投屏请求后,接收端可以进行相关准备工作,包括生成接收端设备的监听端口、初始化解码器等,并使用第二协商通道将所生成的端口信息(或将所生成的端口信息和接收设备的IP地址)发送到中转端设备。该监听端口可以是socket监听端口,也可以是蓝牙接收器等,其取决于中转端和接收端之间支持的通信协议,在本公开中不予限制。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中转端设备收到接收端反馈的监听端口的端口信息之后,生成转发端口的端口信息。在本公开中,中转端也可以直接生成转发端口的端口信息,其与接收端生成其端口信息的顺序在本公开中不予限制。
步骤207,将路由路径作为数据传输规则。
具体地,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中转端根据生成的中转端端口(转发端口的端口信息)以及接收到的接收端端口(监听端口的端口信息),生成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之间的路由路径为“中转端端口→接收端端口”,并将该路由路径作为所述数据传输规则。换言之,数据传输规则可以理解为中转端端口与接收端端口之间的映射关系。
优选地,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中转端还可以接收接收端IP地址,并根据中转端IP、生成的中转端端口、以及接收到的接收端IP和接收端端口配置数据传输规则(即,路由路径)为“(中转端IP,中转端端口)→(接收端IP,接收端端口)”,其表示当中转端接收到目的地址是(中转端IP,中转端端口)的数据时,需要转发到(接收端IP,接收端端口)。换言之,数据传输规则为中转设备的地址和端口信息与接收设备的地址和端口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即上述路由路径。
本公开实现了接收端和发送端的透明化,换言之,接收端无需关心数据从那个接收端接收而来,发送端也无需关心将要向那个发送端发送数据,而是通过中转端的路由规则的配置实现数据转发。
需要说明的是,当存在多个接收端时,中转端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接收端端口信息以及与多个接收端之间的协议优先级信息确定将数据转发至哪个或哪些接收端,换言之,对于存在多个接收端的情况,中转端可以根据接收端的端口信息和协议决定如何选择接收端,在本公开中不予限制。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当存在多个发送端时,中转端也可以根据中转端的转发端口的端口信息、以及与多个发送端之间的协议优先级信息确定转发哪个或哪些发送端的数据,再根据接收端的端口信息将数据转发至接收端,换言之,对于存在多个发送端的情况,需要根据中转端的端口信息和协议决定如何选择发送端,即,基于哪个发送端的协议可以将数据发送到中转设备生成的转发端口,至于如何转发到接收端,无论接收端是一个还是多个,可以参见上述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该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
步骤208,将中转设备的转发端口的端口信息发送至发送设备。
当中转端配置结束之后,即数据传输规则配置完成后,使用第一协商通道将中转端端口信息(或将中转端端口信息以及IP地址)反馈至发送端。当发送端接收到上述信息时,即完成了整个协商过程。换言之,接收端不会被发送端直接发现,发送端只需要知道中转端设备的地址即可,当中转端收到数据时,将会根据配置的路由规则将数据转发至接收端。参见图3,图3示出了协商通道建立及配置数据传输规则的过程。
因此,本方案能够解决处于不同网络结构下设备间投屏数据传输,当需要进行多设备间的通信时,本公开的方案不需要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建立直连通道或必须处于同一网络结构下,也无需在发送端即进行接收端设备的发现过程,而是通过中转端的配置和转发,实现处于异构网络下的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在智能车场景下,对于只有某个片上系统具有wifi能力而使用传统投屏方案无法实现通信的情况,本方案先通过协商通道配置中转规则,在建立数据通道进行投屏数据传输,解决多设备在异构网络下数据传输难、效率低、效果差的问题,实现不同网络结构下的设备之间投屏,扩大数据传输适用场景,打破设备间的壁垒,提高传输效率。
此外,通过建立带宽更小的协商通道,并通过协商通道配置数据传输规则,再通过带宽更大的数据通道进行数据传输,能够兼顾不同网络结构下设备间更高效的数据传输,有效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拓宽了数据传输适用边界。
步骤209,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通道建立请求,基于转发端口与发送设备建立第一数据通道。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当发送端想要传输数据时,需要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建立数据通道,建立流程为首先发送端使用中转端IP和中转端端口发起数据传输请求,中转端收到该请求之后,与发送端建立第一数据通道。
步骤210,基于路由路径建立与接收设备的第二数据通道,其中第一数据通道和第二数据通道形成数据通道。
中转端根据所配置的路由规则,会把接收到的请求转发到接口端IP和接收端端口,并与接收端建立第二数据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的数据连接包括发送端和中转端之间的第一数据连接、以及中转端和接收端之间的第二数据连接。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发送设备和中转设备间的通信网络与中转设备和接收设备间的通信网络可以不同,即,第一数据通道和第二数据通道的通信规则可以不同。
步骤211,接收设备发送的连接成功通知,并将连接成功通知转发至发送设备。
接收端可以向中转端回复连接成功通知,确认数据通道建立完成,中转端可以将该通知转发给发送端,从而完成数据通道的建立。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104具体包括下述步骤211至212。
步骤212,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
步骤213,将数据转发至接收设备。
当数据通道建立完成后,发送端可以使用数据通道将数据通过中转端发送到接收端,从而实现异构网络的数据传输。该数据包括发送设备通过屏幕录制获取的视频流。参见图4,示出了上述数据通道建立及数据传输过程。
在相关技术中,对于一些特殊场景,例如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不支持wifi,或wifi信号差,则可能无法实现大数据量传输。因此,根据本公开提供的方案,可以通过低速通道(协商通道)建立高速通道(数据通道),换言之,可以通过蓝牙先建立协商通道,通过协商通道告知各个设备开启wifi以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建立数据通道,以进行大数据量传输,有效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和适用边界,实现了异构网络下多设备的数据传输。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应用于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作为发送端的发送设备、作为中转端的中转设备、以及作为接收端的接收设备。具体地,该方法应用于通信系统中的发送设备。
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向中转设备发送数据传输请求,数据传输请求用于请求中转设备基于数据传输规则为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数据传输规则基于接收设备向中转设备发送的配置参数生成,且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通过不同的通信网络与中转设备通信。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发送端可以向中转端发送协商请求,从而通过中转端与接收端建立协商通道,其中协商通道是发送设备通过中转设备与接收设备建立的通信通道。其具体细节请参见图1至图4所描述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502,接收中转设备的转发端口,通过转发端口建立与中转设备的第一数据通道,以使中转设备基于中转设备与接收设备之间的第二数据通道为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数据传输规则包括所述中转设备的转发端口。发起端可以向中转设备发送数据传输请求,从而通过中转端与接收端建立数据通道,其中数据通道是发送设备通过中转设备与接收设备建立的通信通道。其具体细节请参见图1至图4所描述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503,在数据通道建立成功的情况下,通过数据通道向中转设备发送数据,以使中转设备通过数据通道将数据转发至接收设备。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发起端可以经由数据通道,与接收端通过中转端进行通信。
综上,根据本公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通过配置数据传输规则,有效解决多设备间数据传输问题,在智能车场景下,对于只有某个片上系统具有wifi能力而使用传统投屏方案无法实现通信的情况,本方案先配置用作中转规则的数据传输规则,再建立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之间进行投屏数据传输,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兼顾多设备在异构网络下数据传输的问题,打破处于不同网络结构下设备间的传输壁垒,扩展数据传输适用场景,提高传输效率。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向中转设备发送数据传输请求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中转设备的转发端口,通过所述转发端口建立与所述中转设备的第一数据通道,以使所述中转设备基于所述中转设备与所述接收设备之间的第二数据通道为所述发送设备和所述接收设备建立所述数据通道。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发送设备可以创建虚拟屏幕,并执行屏幕录制;将录制内容输入编码器,得到编码视频流。
具体地,以投屏场景为例,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协商完成之后,发送端设备可以创建虚拟屏幕,同时开启对虚拟屏幕的实时录制,获取虚拟屏幕上的内容。获取到之后送入编码器进行编码,以一帧为单位,每录屏一帧即进行压缩,得到编码之后的视频流。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数据通道进行数据传输包括:将编码视频流发送至中转设备,即,将发送设备通过屏幕录制获取的视频流发送给中转设备。
因此,本方案能够实现处于不同网络结构下设备间数据传输,当需要进行多设备间的通信时,本公开的方案不需要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建立直连通道或处于同一网络结构下,也无需在发送端即进行接收端设备的发现过程,而是通过中转端的配置和转发,实现多个处于异构网络下的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扩大数据传输适用场景,在智能车场景下,对于只有某个片上系统具有wifi能力而使用传统投屏方案无法实现通信的情况,本方案先通过协商通道配置中转规则,在建立数据通道进行投屏数据传输,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兼顾多设备在异构网络下数据传输的问题,实现处于不同网络结构下的设备之间的投屏,打破设备间数据传输的壁垒,提高传输效率。
此外,在相关技术中,对于一些特殊场景,例如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不支持wifi,或wifi信号差,则可能无法实现大数据量传输。因此,根据本公开提供的方案,可以通过低速通道(协商通道)建立高速通道(数据通道),换言之,可以通过蓝牙先建立协商通道,通过协商通道告知各个设备开启wifi以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建立数据通道,以进行大数据量传输,有效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和适用边界,实现了处于不同网络结构下设备间的数据传输。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应用于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作为发送端的发送设备、作为中转端的中转设备、以及作为接收端的接收设备。具体地,该方法应用于通信系统中的接收设备。
如图6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01,接收发送设备通过中转设备转发的数据传输请求,数据传输请求用于指示发送设备请求与接收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且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通过不同的通信网络与中转设备通信。
步骤602,响应于数据传输请求,向中转设备反馈配置参数,配置参数用于使中转设备生成数据传输规则以及基于数据传输规则为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
步骤603,在数据通道建立成功的情况下,通过数据通道,接收发送设备通过中转设备转发的数据。
其中,协商通道和数据通道为接收设备通过中转设备与发送设备建立的通信通道。上述步骤601至603可以与图1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对应,其原理和解释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配置参数包括监听端口,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所述监听端口建立与所述中转设备的第二数据通道,以使所述中转设备基于所述中转设备与所述发送设备之间的第一数据通道为所述发送设备和所述接收设备建立所述数据通道。
具体地,当接收端设备接收到中转端转发的投屏请求后,可以生成监听端口,并进行解码器初始化等准备工作,并将生成的监听端口信息发送到中转端设备,以建立相关的路由规则。
配置参数包括监听端口,接收设备通过监听端口建立与中转设备的第二数据通道,以使中转设备基于中转设备与发送设备之间的第一数据通道为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通过监听端口的配置和反馈,使得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不需要建立直连通道或处于同一网络结构下,也无需进行设备发现,即可通过中转端实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通信。
应当说明的是,本公开中,其中发送设备和中转设备之间的通信网络结构与中转设备与接收设备之间的通信网络结构不同。
因此,本方案能够实现处于不同网络结构下设备间数据传输,当需要进行多设备间的通信时,本公开的方案不需要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建立直连通道或处于同一网络结构下,也无需在发送端即进行接收端设备的发现过程,而是通过中转端的配置和转发,实现多个处于异构网络下的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在智能车场景下,对于只有某个片上系统具有wifi能力而使用传统投屏方案无法实现通信的情况,本方案先通过协商通道配置中转规则,在建立数据通道进行投屏数据传输,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兼顾多设备在异构网络下数据传输的问题,实现处于不同网络结构下的设备之间投屏,扩大数据传输适用场景,打破设备间的壁垒,提高传输效率。
此外,在相关技术中,对于一些特殊场景,例如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不支持wifi,或wifi信号差,则可能无法实现大数据量传输。因此,根据本公开提供的方案,可以通过低速通道(协商通道)建立高速通道(数据通道),换言之,可以通过蓝牙先建立协商通道,通过协商通道告知各个设备开启wifi以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建立数据通道,以进行大数据量传输,有效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拓宽了数据传输适用边界。
与上述的数据传输的方法相对应,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数据传输装置。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700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应用于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作为发送端的发送设备、作为中转端的中转设备、以及作为接收端的接收设备。具体地,该装置应用于通信系统中的中转设备。
如图7所示,该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710,用于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传输请求,数据传输请求用于指示发送设备请求与接收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且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通过不同的通信网络与中转设备通信。
发送单元720,用于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传输请求。
数据传输规则生成单元730,用于生成配置参数对应的数据传输规则,配置参数为接收设备基于数据传输请求反馈得到。
传输单元740,用于基于数据传输规则为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数据通道用于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本公开的装置实施例与方法实施例对应,其原理相同,装置实施例中的具体描述可参见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根据本公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基于发送设备发送的协商请求分别与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建立协商通道,根据接收设备通过协商通道发送的配置参数配置数据传输规则,根据数据传输请求以及数据传输规则分别与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并通过数据通道将从发送设备接收的数据转发至接收设备,其中发送设备和中转设备之间的通信网络结构与中转设备与接收设备之间的通信网络结构不同。本公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案通过配置数据传输规则,有效解决多设备间的数据传输问题,实现处于不同网络结构下数据传输。特别地,在智能车场景下,对于只有某个片上系统具有wifi能力而使用传统投屏方案无法实现通信的情况,本方案先通过配置用作中转规则的数据传输规则,再建立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兼顾多设备在异构网络下数据传输的问题,实现不同网络结构下的设备之间的投屏数据传输,打破设备间的传输壁垒,扩展数据传输适用场景,提高传输效率。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协商通道包括第一协商通道和第二协商通道,协商通道建立单元710具体用于:基于发送设备发送的协商请求,与发送设备建立第一协商通道;通过第一协商通道,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传输请求。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发送单元720具体用于:基于协商请求,与接收设备建立第二协商通道;通过第二协商通道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传输请求。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配置参数包括监听端口的端口信息,数据传输规则生成单元730具体用于:在中转设备的设备端口中,为发送设备选取转发端口;根据转发端口的端口信息和监听端口的端口信息生成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之间的路由路径;将路由路径作为数据传输规则。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第二发送单元,用于生成配置参数对应的数据传输规则之后,将中转设备的转发端口的端口信息发送至发送设备。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传输单元740具体用于: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通道建立请求,基于转发端口与发送设备建立第一数据通道;基于路由路径建立与接收设备的第二数据通道,其中第一数据通道和第二数据通道形成数据通道。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协商通道和第二协商通道的通信规则不同,和/或第一数据通道和第二数据通道的通信规则不同。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协商通道的带宽小于数据通道的带宽。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800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应用于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作为发送端的发送设备、作为中转端的中转设备、以及作为接收端的接收设备。具体地,该装置应用于通信系统中的发送设备。
如图8所示,该装置包括:
第一发送单元810,用于向中转设备发送数据传输请求,数据传输请求用于请求中转设备基于数据传输规则为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数据传输规则基于接收设备向中转设备发送的配置参数生成,且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通过不同的通信网络与中转设备通信。
第二发送单元820,用于在数据通道建立成功的情况下,通过数据通道向中转设备发送数据,以使中转设备通过数据通道将数据转发至接收设备。
本公开的装置实施例与方法实施例对应,其原理相同,装置实施例中的具体描述可参见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根据本公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通过配置数据传输规则,有效解决多设备间数据传输问题,在智能车场景下,对于只有某个片上系统具有wifi能力而使用传统投屏方案无法实现通信的情况,本方案先通过配置参数配置用作中转规则的数据传输规则,再建立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之间的数据通道进行数据传输,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兼顾多设备在异构网络下数据传输的问题,打破处于不同网络结构下设备间的传输壁垒,扩展数据传输适用场景,提高传输效率。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协商通道建立单元810具体用于:向中转设备发送协商请求,并与中转设备建立第一协商通道;通过第一协商通道,向中转设备发送投屏请求,投屏请求用于辅助中转设备与接收设备建立第二协商通道。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数据通道建立单元820具体用于:通过第二协商通道接收中转设备的地址和端口信息;根据中转设备的地址和端口信息,将数据传输请求发送至中转设备,以建立与中转设备的第一数据通道,数据传输请求还用于辅助中转设备与接收设备建立第二数据通道。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传输单元830用于:将发送设备通过屏幕录制获取的视频流发送至中转设备。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接收单元,用于在向中转设备发送数据传输请求之后,接收中转设备的转发端口,通过转发端口建立与中转设备的第一数据通道,以使中转设备基于中转设备与接收设备之间的第二数据通道为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
因此,本方案能够实现处于不同网络结构下设备间数据传输,当需要进行多设备间的通信时,本公开的方案不需要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建立直连通道或处于同一网络结构下,也无需在发送端即进行接收端设备的发现过程,而是通过中转端的配置和转发,实现多个处于异构网络下的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扩大数据传输适用场景,在智能车场景下,对于只有某个片上系统具有wifi能力而使用传统投屏方案无法实现通信的情况,本方案先通过协商通道配置中转规则,在建立数据通道进行投屏数据传输,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兼顾多设备在异构网络下数据传输的问题,实现处于不同网络结构下的设备之间投屏,打破设备间数据传输的壁垒,提高传输效率。
此外,在相关技术中,对于一些特殊场景,例如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不支持wifi,或wifi信号差,则可能无法实现大数据量传输。因此,根据本公开提供的方案,可以通过低速通道(协商通道)建立高速通道(数据通道),换言之,可以通过蓝牙先建立协商通道,通过协商通道告知各个设备开启wifi以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建立数据通道,以进行大数据量传输,有效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和适用边界,实现了处于不同网络结构下设备间的数据传输。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900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应用于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作为发送端的发送设备、作为中转端的中转设备、以及作为接收端的接收设备。具体地,该装置应用于通信系统中的接收设备。
如图9所示,该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910,用于接收发送设备通过中转设备转发的数据传输请求,数据传输请求用于指示发送设备请求与接收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且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通过不同的通信网络与中转设备通信。
反馈单元920,用于响应于数据传输请求,向中转设备反馈配置参数,配置参数用于使中转设备生成数据传输规则以及基于数据传输规则为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
第二接收单元930,用于在数据通道建立成功的情况下,通过数据通道,接收发送设备通过中转设备转发的数据。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生成单元,用于响应于投屏请求,生成配置参数,该配置参数包括接收设备的地址和端口信息。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监听单元,用于通过监听端口建立与中转设备的第二数据通道,以使中转设备基于中转设备与发送设备之间的第一数据通道为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
本公开的装置实施例与方法实施例对应,其原理相同,装置实施例中的具体描述可参见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监听端口的配置和反馈,使得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不需要建立直连通道或处于同一网络结构下,也无需进行设备发现,即可通过中转端实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通信。
因此,本方案能够实现处于不同网络结构下设备间数据传输,当需要进行多设备间的通信时,本公开的方案不需要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建立直连通道或处于同一网络结构下,也无需在发送端即进行接收端设备的发现过程,而是通过中转端的配置和转发,实现多个处于异构网络下的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在智能车场景下,对于只有某个片上系统具有wifi能力而使用传统投屏方案无法实现通信的情况,本方案先通过协商通道配置中转规则,在建立数据通道进行投屏数据传输,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兼顾多设备在异构网络下数据传输的问题,实现处于不同网络结构下的设备之间投屏,扩大数据传输适用场景,打破设备间的壁垒,提高传输效率。
此外,在相关技术中,对于一些特殊场景,例如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不支持wifi,或wifi信号差,则可能无法实现大数据量传输。因此,根据本公开提供的方案,可以通过低速通道(协商通道)建立高速通道(数据通道),换言之,可以通过蓝牙先建立协商通道,通过协商通道告知各个设备开启wifi以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建立数据通道,以进行大数据量传输,有效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拓宽了数据传输适用边界。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一种可读存储介质、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一种车辆以及一种通信系统。
图10示出了可以用来实施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示例电子设备1000的示意性框图。电子设备旨在表示各种形式的数字计算机,诸如,膝上型计算机、台式计算机、工作台、个人数字助理、服务器、刀片式服务器、大型计算机、和其它适合的计算机。电子设备还可以表示各种形式的移动装置,诸如,个人数字处理、蜂窝电话、智能电话、可穿戴设备和其它类似的计算装置。本文所示的部件、它们的连接和关系、以及它们的功能仅仅作为示例,并且不意在限制本文中描述的和/或者要求的本公开的实现。
如图所示,设备1000包括计算单元10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ROM(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1002中的计算机程序或者从存储单元1008加载到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访问/存取存储器)1003中的计算机程序,来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1003中,还可存储设备10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计算单元1001、ROM 1002以及RAM 1003通过总线1004彼此相连。I/O(Input/Output,输入/输出)接口1005也连接至总线1004。
设备1000中的多个部件连接至I/O接口1005,包括:输入单元1006,例如键盘、鼠标等;输出单元1007,例如各种类型的显示器、扬声器等;存储单元1008,例如磁盘、光盘等;以及通信单元1009,例如网卡、调制解调器、无线通信收发机等。通信单元1009允许设备1000通过诸如因特网的计算机网络和/或各种电信网络与其他设备交换信息/数据。
计算单元1001可以是各种具有处理和计算能力的通用和/或专用处理组件。计算单元1001的一些示例包括但不限于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GPU(Graphic Processing Units,图形处理单元)、各种专用的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计算芯片、各种运行机器学习模型算法的计算单元、DSP(Digital Signal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以及任何适当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等。计算单元1001执行上文所描述的各个方法和处理,例如数据传输方法。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可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其被有形地包含于机器可读介质,例如存储单元1008。在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的部分或者全部可以经由ROM 1002和/或通信单元1009而被载入和/或安装到设备1000上。当计算机程序加载到RAM 1003并由计算单元1001执行时,可以执行上文描述的方法的一个或多个步骤。备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计算单元1001可以通过其他任何适当的方式(例如,借助于固件)而被配置为执行前述数据传输方法。
本文中以上描述的系统和技术的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在数字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系统、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ASIC(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ASSP(Application Specific StandardProduct,专用标准产品)、SOC(System On Chip,芯片上系统的系统)、CPLD(Complex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复杂可编程逻辑设备)、计算机硬件、固件、软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中实现。这些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包括:实施在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中,该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可在包括至少一个可编程处理器的可编程系统上执行和/或解释,该可编程处理器可以是专用或者通用可编程处理器,可以从存储系统、至少一个输入装置、和至少一个输出装置接收数据和指令,并且将数据和指令传输至该存储系统、该至少一个输入装置、和该至少一个输出装置。
用于实施本公开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编程语言的任何组合来编写。这些程序代码可以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或控制器,使得程序代码当由处理器或控制器执行时使流程图和/或框图中所规定的功能/操作被实施。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在机器上执行、部分地在机器上执行,作为独立软件包部分地在机器上执行且部分地在远程机器上执行或完全在远程机器或服务器上执行。
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介质,其可以包含或存储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或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结合地使用的程序。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机器可读信号介质或机器可读储存介质。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的、磁性的、光学的、电磁的、红外的、或半导体系统、装置或设备,或者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机器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示例会包括基于一个或多个线的电气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盘、硬盘、RAM、ROM、EPROM(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Read-Only-Memory,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快闪存储器、光纤、CD-ROM(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便捷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光学储存设备、磁储存设备、或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
为了提供与用户的交互,可以在计算机上实施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该计算机具有:用于向用户显示信息的显示装置(例如,CRT(Cathode-Ray Tube,阴极射线管)或者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监视器);以及键盘和指向装置(例如,鼠标或者轨迹球),用户可以通过该键盘和该指向装置来将输入提供给计算机。其它种类的装置还可以用于提供与用户的交互;例如,提供给用户的反馈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传感反馈(例如,视觉反馈、听觉反馈、或者触觉反馈);并且可以用任何形式(包括声输入、语音输入或者、触觉输入)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
可以将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实施在包括后台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作为数据服务器)、或者包括中间件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应用服务器)、或者包括前端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具有图形用户界面或者网络浏览器的用户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该图形用户界面或者该网络浏览器来与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的实施方式交互)、或者包括这种后台部件、中间件部件、或者前端部件的任何组合的计算系统中。可以通过任何形式或者介质的数字数据通信(例如,通信网络)来将系统的部件相互连接。通信网络的示例包括:LAN(LocalArea Network,局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广域网)、互联网和区块链网络。
计算机系统可以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客户端和服务器一般远离彼此并且通常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交互。通过在相应的计算机上运行并且彼此具有客户端-服务器关系的计算机程序来产生客户端和服务器的关系。服务器可以是云服务器,又称为云计算服务器或云主机,是云计算服务体系中的一项主机产品,以解决了传统物理主机与VPS服务("Virtual Private Server",或简称"VPS")中,存在的管理难度大,业务扩展性弱的缺陷。服务器也可以为分布式系统的服务器,或者是结合了区块链的服务器。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人工智能是研究使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学科,既有硬件层面的技术也有软件层面的技术。人工智能硬件技术一般包括如传感器、专用人工智能芯片、云计算、分布式存储、大数据处理等技术;人工智能软件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视觉技术、语音识别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以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数据处理技术、知识图谱技术等几大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当理解,本公开中使用的“系统”、“装置”、“单元”和/或“模块”是用于区分不同级别的不同组件、元件、部件、部分或装配的一种方法。然而,如果其他词语可实现相同的目的,则可通过其他表达来替换该词语。
如本公开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并非特指单数,也可包括复数。一般说来,术语“包括”与“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步骤和元素,而这些步骤和元素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方法或者设备也可能包含其它的步骤或元素。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其中,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本公开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本公开中使用了流程图用来说明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系统所执行的操作。应当理解的是,前面或后面操作不一定按照顺序来精确地执行。相反,可以按照倒序或同时处理各个步骤。同时,也可以将其他操作添加到这些过程中,或从这些过程移除某一步或数步操作,可以使用所示的各种形式的流程,重新排序、增加或删除步骤。例如,本发公开中记载的各步骤可以并行地执行也可以顺序地执行也可以不同的次序执行,只要能够实现本公开公开的技术方案所期望的结果,本文在此不进行限制。
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公开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本公开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20)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中转设备,且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传输请求,所述数据传输请求用于指示所述发送设备请求与接收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且所述发送设备和所述接收设备通过不同的通信网络与所述中转设备通信;
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所述数据传输请求;
生成配置参数对应的数据传输规则,所述配置参数为所述接收设备基于所述数据传输请求反馈得到;
基于所述数据传输规则为所述发送设备和所述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所述数据通道用于所述发送设备和所述接收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传输请求包括:
基于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协商请求,与所述发送设备建立第一协商通道;
通过所述第一协商通道,接收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传输请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所述数据传输请求,包括:
基于所述协商请求,与所述接收设备建立第二协商通道;
通过所述第二协商通道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所述数据传输请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参数包括监听端口的端口信息,所述生成配置参数对应的数据传输规则,包括:
在所述中转设备的设备端口中,为所述发送设备选取转发端口;
根据所述转发端口的端口信息和所述监听端口的端口信息生成所述发送设备与所述接收设备之间的路由路径;
将所述路由路径作为所述数据传输规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配置参数对应的数据传输规则之后,还包括:
将所述中转设备的转发端口的端口信息发送至所述发送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数据传输规则为所述发送设备和所述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包括:
接收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通道建立请求,基于所述转发端口与所述发送设备建立第一数据通道;
基于所述路由路径建立与所述接收设备的第二数据通道,其中所述第一数据通道和所述第二数据通道形成所述数据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协商通道的带宽小于所述数据通道的带宽。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存在多个接收设备时,根据所述多个接收设备的监听端口的端口信息、以及所述中转设备与所述多个接收设备之间的协议优先级信息,确定接收数据的一个或多个接收设备;
当存在多个发送设备时,根据所述中转设备的转发端口的端口信息、以及所述中转设备与所述多个发送设备之间的协议优先级信息,确定发送数据的一个或多个发送设备。
9.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发送设备,且所述方法包括:
向中转设备发送数据传输请求,所述数据传输请求用于请求所述中转设备基于数据传输规则为所述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所述数据传输规则基于接收设备向所述中转设备发送的配置参数生成,且所述发送设备与所述接收设备通过不同的通信网络与所述中转设备通信;
在所述数据通道建立成功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数据通道向中转设备发送数据,以使所述中转设备通过所述数据通道将数据转发至所述接收设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规则包括所述中转设备的转发端口;
在所述向中转设备发送数据传输请求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中转设备的转发端口,通过所述转发端口建立与所述中转设备的第一数据通道,以使所述中转设备基于所述中转设备与所述接收设备之间的第二数据通道为所述发送设备和所述接收设备建立所述数据通道。
1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接收设备,且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发送设备通过中转设备转发的数据传输请求,所述数据传输请求用于指示所述发送设备请求与所述接收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且所述发送设备与所述接收设备通过不同的通信网络与所述中转设备通信;
响应于所述数据传输请求,向所述中转设备反馈配置参数,所述配置参数用于使所述中转设备生成数据传输规则以及基于所述数据传输规则为所述发送设备和所述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
在所述数据通道建立成功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数据通道,接收所述发送设备通过所述中转设备转发的数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参数包括监听端口,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监听端口建立与所述中转设备的第二数据通道,以使所述中转设备基于所述中转设备与所述发送设备之间的第一数据通道为所述发送设备和所述接收设备建立所述数据通道。
13.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应用于中转设备,且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传输请求,所述数据传输请求用于指示所述发送设备请求与接收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且所述发送设备和所述接收设备通过不同的通信网络与中转设备通信;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所述数据传输请求;
数据传输规则生成单元,用于生成配置参数对应的数据传输规则,所述配置参数为所述接收设备基于所述数据传输请求反馈得到;以及
传输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数据传输规则为所述发送设备和所述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所述数据通道用于所述发送设备和所述接收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14.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应用于发送设备,且包括:
数据通道建立单元,用于向中转设备发送数据传输请求,所述数据传输请求用于请求所述中转设备基于数据传输规则为所述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所述数据传输规则基于接收设备向所述中转设备发送的配置参数生成,且所述发送设备与所述接收设备通过不同的通信网络与所述中转设备通信;
发送单元,用于在数据通道建立成功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数据通道向中转设备发送数据,以使所述中转设备通过所述数据通道将数据转发至所述接收设备。
15.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应用于接收设备,且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发送设备通过中转设备转发的数据传输请求,所述数据传输请求用于指示所述发送设备请求与所述接收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且所述发送设备与所述接收设备通过不同的通信网络与所述中转设备通信;
数据通道建立单元,用于响应于所述数据传输请求,向所述中转设备反馈配置参数,所述配置参数用于使所述中转设备生成数据传输规则以及基于所述数据传输规则为所述发送设备和所述接收设备建立数据通道;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在数据通道建立成功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数据通道,接收所述发送设备通过所述中转设备转发的数据。
16.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7.一种存储有计算机指令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8.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3或15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
20.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
CN202210871144.9A 2022-07-22 2022-07-22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750008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71144.9A CN117500088A (zh) 2022-07-22 2022-07-22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71144.9A CN117500088A (zh) 2022-07-22 2022-07-22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00088A true CN117500088A (zh) 2024-02-02

Family

ID=89671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71144.9A Pending CN117500088A (zh) 2022-07-22 2022-07-22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0008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55806B1 (ko) 무선 연결을 구축하는 방법, 장치, 기기 및 저장매체
CN112188574A (zh) 切换方法、设备及系统
US10652730B2 (en) Traffic-aware group reformation in a multi-group P2P network
CN112422679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180033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Bluetooth data channel
WO2018157732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2019363B (zh) 确定业务传输需求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8667638A (zh) 一种网络业务配置方法及网络管理设备
CN113938872B (zh) 通信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4821909A (zh) 端对端的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
WO2023040380A1 (zh) WebRTC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08605371A (zh) 发现蓝牙设备的方法和蓝牙设备
CN114697934A (zh) 一种近场中传输数据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WO2016124117A1 (zh) 一种sdn中的链路保护方法、交换设备及网络控制器
US10645184B2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gateway, and controller
EP3713184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CN117500088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220405213A1 (en)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3498600A (zh) 一种基于PCIe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3284231A1 (zh) 报文处理方法和报文处理系统
CN109768905A (zh) 一种PPPoE报文传输的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4016573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3071567A1 (zh) 传输通道的重配置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23098704A1 (zh) 设备到设备通信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US20230345154A1 (en) Service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