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00016A - 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00016A
CN117500016A CN202311503179.8A CN202311503179A CN117500016A CN 117500016 A CN117500016 A CN 117500016A CN 202311503179 A CN202311503179 A CN 202311503179A CN 117500016 A CN117500016 A CN 1175000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network
coding
nodes
forwa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031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一帆
侯西强
王强
胡克勇
李道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31150317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0001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5000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000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02Topology update or dis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12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 H04L45/122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by minimising distances, e.g. by selecting a route with minimum of number of hop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12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 H04L45/124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etric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12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 H04L45/126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minimising geographical or physical path l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本发明的一种全新的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通过加入虚拟层使控制层上可部署多个控制器协同工作,并对控制器的功能模块进行了扩展,给出了定制软件定义无线传感网控制器架构。这个新的架构设计为无线传感网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数据处理和传输方式。在新的架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编码机会路由方法,旨在减少数据包的传输次数,避免选择距离较远或剩余能量较低的节点。本专利技术方案通过整合新的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和编码机会路由方法两个关键技术,实现了更为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处理方式。

Description

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传感器网络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
背景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简称传感网,WSN)因其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它由大量低功耗、低成本、多功能的传感节点组成,这些节点通过无线通信形成自组织网络,可广泛用于环境监测、目标跟踪、智能家居、精准农业等领域,对国计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无线传感网在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无线传感网络中节点的自治架构在小规模、近距离网络中表现良好,但面临着在大规模、远距离网络中管理困难的问题。此外,节点能量有限也是无线传感网络的主要挑战之一。
穆莱伊斯迈尔大学提出一种架构,让部分传感器节点充当全网的二级控制器,以此方式节约网络能耗,延长网络生命周期。华东理工大学提出了一种认知SDWSN框架,在该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以强化学习为基础的机制,根据数据流的价值和分布,分别执行价值冗余过滤和负载均衡路由,提高了网络的能量效率和对环境变化的自适应性,改善了SDWSN负载平衡问题。但是,以上两种只部署单个控制器的架构,网络稳定性和性能难以保证。
因此目前亟需提供一种方法能优化传统的网络架构以减少传感节点的硬件复杂度,简化节点设计,降低节点成本,并减少节点能量消耗,延长网络寿命,提高网络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技术问题:
(1)在传统架构中,每个节点都需要独自承担物理层到应用层的所有功能,包括网络控制和数据转发。这种高度自治的架构模式在小规模、近距离的无线传感网中经过了验证,运行良好。但是一旦网络规模变大,节点分布范围扩大,这种架构就会由于缺乏灵活性和可简化性而难以有效管理。特别是在要实现低能耗和长距离通信的无线传感网应用中,传统的网络架构会成为一个主要障碍。因此,对无线传感网的架构创新成为了当前重要方向之一。
(2)无线传感网络中的节点主要依靠电池供电,而节点的体积和载荷有限,很难部署大容量的电池。传感节点能量有限是无线传感网络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节点能量耗尽后,将导致网络区域盲点、网络分区、服务中断等问题。这将严重制约网络的使用寿命。如何在能量有限的情况下,保持网络的连通性和服务质量,是无线传感网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专利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软件定义传感网包括三个组件:控制节点、中心节点和普通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网络架构分成三个层级,控制层、虚拟层和数据层,所述控制节点具备全局视图,负责网络资源管理、协调传感器节点和数据流的调度,所述中心节点负责数据层中的流表转发,根据控制节点的指令和策略来进行数据包的转发和路由决策,所述普通节点承担数据接收和动作执行任务。
上述的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层部署多个控制器,以分布式方式对数据平面(层)进行控制,多控制器协同工作,管控整个网络视图;所述虚拟层位于控制层和数据层之间,采用多独立逻辑分片的方式避免不同控制器的指令干扰,每个逻辑分片独立工作,一个控制器可以对应多个应用,多个控制器也可以控制不同的应用;所述数据层节点均采用流表的抽象模型,所述流表根据控制层发布的控制指令,配置各自的匹配与动作规则,当节点收到数据包时,查找流表,依次匹配每条规则,通过流表的配置编排,规定节点的具体网络行为。
上述的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通过资源管理、网络管理和安全管理来协调整个传感网的运作;所述控制器调度传感器节点的资源,管理传感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上述的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层的控制器设置了定制化功能模块,对控制器功能模块进行了扩展,设置一个定制化的定义软件传感网控制器架构,该架构在控制器中增加网络编码管理模块,实现对网络编码算法的支持。
上述的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其特征在于:网络操作系统(NOS)执行网络服务功能,所述NOS包括路由管理模块、应用管理模块、流表管理模块和PCI;所述PCI应用程序负责管理接收器和控制器之间的通信;所述应用管理模块包括拓扑管理、主机管理、链路管理和连接管理,所述拓扑管理功能来发现和维护网络链路的连接情况,即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接情况以及节点与控制器之间的连接情况;所述路由管理模块包括网络状态采集功能模块、编码管理功能模块和路由计算功能模块,所述网络状态采集功能模块采集网络的状态信息,包括链路质量和节点的状态信息,并将采集到的参数传递给所述编码管理模块和所述路由计算模块,所述路由计算模块与所述网络拓扑管理模块、编码管理功能模块、网络状态采集功能模块和流表管理模块协作完成路由计算,所述网络拓扑管理模块用于发现全局网络拓扑,并将拓扑信息发送给路由计算功能模块,所述网络状态采集功能模块用于将链路信息和节点信息发送给所述编码管理模块和所述路由计算模块;所述编码管理功能模块将节点的编码情况发送给路由计算模块;所述流表管理模块根据控制器下发的流表项对节点进行配置,并执行相应的数据流动作;所述络编码管理模块对节点的编码机会进行判断,并进行编码机会值的计算;所述流表扩展了结构,增加了编码和解码的动作项,将网络编码技术应用到了软件定义传感网中。
上述的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编码机会路由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1)候选转发集的选择:在网络初始化过程中,每个节点通过广播探测包获取邻居节点集,并获取邻居节点之间的拓扑信息,各节点通过Floyd算法计算出到达网络中其他节点的期望传输次数ETX,完成网络初始化;在数据发送之前,发送节点s需从其邻居节点中选出多个节点组成候选节点集C,在数据包的头部加上各候选节点的地址并将数据包广播出去;发送节点s从其邻居节点集N(s)中选择节点v作为候选节点,则v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节点比更靠近目的节点,即ETX(v,d)<ETX(s,d);2)节点能够侦听到候选转发集中其他节点;3)候选节点个数不得超过节点的总数量值n;
(2)计算编码感知路由度量:节点通过流表来确定到控制器的数据路由,流表中的优先级值决定每个流的路由方式;节点在每个传输阶段有多个可选路径,为优化路径选择,提出编码感知机会路由度量包括编码机会、垂直距离与节点剩余能量三个重要属性,通过三属性的计算获得更高的链路质量;
(3)候选转发集中节点优先级排序: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节点信息和数据包信息计算节点的度量值,对节点进行集中式的优先级排序;
(4)判断是否有更高优先级的节点发送了数据包:设置转发倒计时,优先级越高的节点,其转发时延越短;当候选节点收到源节点的转发数据包后,根据自身转发优先级设置转发计时器,在转发等待期间,如果检测到更高优先级节点已经转发了该数据包,则放弃转发;如果在期限内未检测到;则该节点转发数据包;在数据包中添加ACK确认信息,如果源节点在时隙内未收到ACK,则重传数据包,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上述的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编码机会指的是编码数据包中包含的原始数据包数量,确定节点的编码机会需要确认节点是否具有进行编码的能力,节点的编码能力取决于其下一跳邻居是否能够缓存编码数据包以供解码之用,为了实现这一点,发送节点的ID信息和数据包的下一跳邻居的ID信息被添加到每个数据包的头部。
上述的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距离的计算方法如下,
(1)节点nj到直线ls,d的垂直距离ψj,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xj,yj)表示节点j的坐标;下标s表示源节点,下标d表示目的节点;
(2)发送节点ni计算其相邻节点的垂直距离,并通过下面公式对其进行归一化
得到随机变量使得/>其中下标mi表第i节点的邻居节点的总数量;
(3)发送节点到其相邻节点的垂直距离分布,用 表示,其元素由下面的质量函数公式计算获得,
指数参数γψ≥0被称为垂直距离分布控制,它决定了垂直距离分布对转发概率的影响程度。
上述的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具有较高剩余能量的节点给予更高的优先级,变量Φi,j表示节点ni的邻居节点nj的剩余能量,能量归一化随机变量 用下面的公式用于将随机变量归一化
归一化到[0,1]区间,其中e*表示节点nj的初始能量;发送节点到其邻居节点的能量分布,记为由质量函数公式计算获得
公式中的指数参数γΦ≥0称为能量分布控制参数,其值越高,具有更大剩余能量的节点被选择为发送器的概率就越大。
上述的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发时延t的计算公式为t=Δt/RM,其中Δt表示时间系数,取决于具体网络环境,RM为节点转发优先级度量。
本发明专利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网络架构优化:传统的无线传感网中,每个节点需要承担物理层到应用层的所有功能,导致在大规模、远距离网络中管理困难。本专利提出的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引入了虚拟层和多个控制器的协同工作,使得网络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和可简化性。这样的架构创新可以在大规模网络中更有效地管理节点,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性能。
节点能量优化:传感器节点主要依靠电池供电,而电池容量受限,使得能量耗尽成为无线传感网络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本专利提出的技术方案通过优化编码机会路由度量方案,减少数据包传输次数并避免选择能量较低的节点,从而延长网络的使用寿命。这对于保持网络的连通性和服务质量在能量有限的情况下具有重要意义。
高效数据处理和传输:本专利提出的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为无线传感网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数据处理和传输方式。通过扩展控制器的功能模块和定制软件定义无线传感网控制器架构,实现了更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处理,提高了网络的性能和响应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软件定义无线传感网架构模型示意图;
图2为软件定义传感网控制器架构示意图;
图3为网络模型示意图;
图4是机会路由方案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提出的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包括三个关键组件:控制节点、中心节点和普通节点。控制节点具备全局视图,可以实现对整个网络的逻辑控制,负责网络资源管理、协调传感器节点和数据流的调度等功能。中心节点主要负责数据平面中的流表转发,根据控制器的指令和策略来进行数据包的转发和路由决策。普通节点承担数据的接收和动作的执行任务。数据平面节点内均采用流表的抽象模型。这些流表根据控制平面发布的控制指令,配置各自的匹配与动作规则。当节点收到数据包时,会查找流表,依次匹配每条规则。通过流表的配置编排,可规定节点的具体网络行为。
控制层上可部署多个控制器协同工作,它管控着整个网络的视图,控制器是整个网络的核心。鉴于软件定义传感网中,单个集中式控制器存在单点故障风险,影响网络稳定运行,本文提出在控制层部署多个控制器以分布式方式对数据平面进行控制,这种设计可以提供控制器冗余,一旦个别控制器故障,可以由其他控制器快速接管其控制区域,保证网络的可靠性,避免单点故障造成的崩溃,提高软件定义传感网的高可用性和稳定运行能力。但是多个控制器同时工作可能导致指令冲突和决策混乱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在控制层和数据层之间引入FlowVisor。如图1所示,虚拟层采用多独立逻辑分片的方式避免不同控制器的指令干扰。每个逻辑分片独立工作,一个控制器可以对应多个应用,多个控制器也可以控制不同的交换机。这种设计避免了控制器冲突,也解决了节点重复接收相邻信息的问题。
在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中,控制器是整个传感网最核心的组件,它通过资源管理、网络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方面来协调整个传感网的运作。控制器可以调度传感器节点的资源,管理传感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确保传感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并支持更高层次的应用。可以通过在控制层对新应用的定制化功能模块设计,实现可定制化的网络管理。鉴于软件定义传感网中的控制器需要执行网络编码感知路由算法,本发明对控制器的功能模块进行了扩展,提出了一个定制化的软件定义传感网控制器架构,如图2所示。该架构通过在控制器中增加网络编码管理模块,实现了对网络编码算法的支持。这种模块化的设计方式赋予了控制器编排网络编码技术能力,可以智能地根据网络状态调度路由,实现高效可靠的数据传输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延长网络寿命。
网络操作系统(NOS)中执行网络服务功能。NOS包括路由管理、应用管理、流表管理和PCI,PCI应用程序负责管理接收器和控制器之间的通信。
应用管理模块是一个重要的模块,其中包括拓扑管理、主机管理、链路管理和连接管理等功能。在本文中,我们主要使用了拓扑管理功能来发现和维护网络链路的连接情况,即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接情况以及节点与控制器之间的连接情况。
在路由管理模块中,我们使用了网络状态采集功能模块、编码管理功能模块和路由计算功能模块。网络状态采集功能模块用于采集网络的状态信息,包括链路质量和节点的状态信息,并将采集到的参数传递给编码管理模块和路由计算模块。路由计算功能模块与网络拓扑功能模块、编码管理功能模块、网络状态采集功能模块和流表管理模块协作完成,其中网络拓扑功能模块用于发现全局网络拓扑,并将拓扑信息发送给路由计算功能模块;网络状态采集功能模块用于将链路信息和节点信息发送给编码管理模块和路由计算模块;编码管理功能模块用于将节点的编码情况发送给路由计算模块。在网络编码管理模块中,我们主要进行了对节点的编码机会的判断和编码机会值的计算。
流表是决定网络数据流怎么动作的核心单元,为了实现网络编码功能,我们扩展了流表的结构。具体来说,我们新增加了编码和解码的动作项,将网络编码技术应用到了软件定义传感网中。流表管理模块根据控制器下发的流表项对节点进行配置,并执行相应的数据流动作。
网络模型实施例:本发明使用的系统模型为由多节点组成的多跳无线网络,其中源节点为S={S1,S2,...,Sn},目的节点为D={D1,D2,...,Dm},除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外,中间/协助节点为R={Rt|t∈{1,2,3,...,w}}。源节点发送原始数据包P={P1,P2,...,Pn}到目的节点,网络中数据传输存有多条数据流f={fi|i∈{1,2,3,...,n}}。多流之间存在交叉节点如节点R2,其对来自不同数据流的原包进行网络编码,然后将生成的编码包广播至下游节点。下游节点利用相应的缓存数据包对编码包进行译码并获得所需原包。如图3所示,由两个发送节点、两个接收节点和多个中间节点组成的多跳无线网络,假设有两条数据流f1:S1→R1→R2→D1,f2:S2→R8→R7→R2→D2信源S1、S2发送原包P1、P2,中间节点R2接收到两个原包后将其编码成编码包P1⊕P2后广播至下游节点(D1,D2,R3)。下游节点利用自身缓存的数据包协助解码出所需原包。
基于SDWSN的编码感知机会路由方法的实施例:
1.候选转发集的选择
在网络初始化过程中,每个节点通过广播探测包获取邻居节点集,并获取邻居节点之间的拓扑信息(例如,连接质量、信号强度等)。各节点通过Floyd算法计算出到达网络中其他节点的期望传输次数ETX,完成网络初始化。在数据发送之前,发送节点s需从其邻居节点中选出多个节点组成候选节点集C,在数据包的头部加上各候选节点的地址并将数据包广播出去。在本协议中节点s从其邻居节点集N(s)中选择节点v作为候选节点,则v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节点比更靠近目的节点,即ETX(v,d)<ETX(s,d);
2)节点能够侦听到候选转发集中其他节点;
3)候选节点个数不得超过节点总数n,即|C|<n。
2.编码感知路由度量计算
2.1编码机会
编码机会判断:为了减少网络能量消耗,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控制网络编码节点编码机会的方法,以最小化数据传输次数。编码机会值指的是编码数据包中包含的原始数据包数量。确定节点的编码机会需要确认节点是否具有进行编码的能力。节点的编码能力取决于其下一跳邻居是否能够缓存编码数据包以供解码之用。为了实现这一点,发送节点的ID信息和数据包的下一跳邻居(s)的ID信息被添加到每个数据包的头部。例如,考虑图3所示的网络。当节点S1发送数据包P1时,P1的头部将包括节点S1的ID信息和S1的下一跳邻居R4、R1、R5、R6、D2的ID信息。类似地,当S2发送数据包P2时,P2的头部将包括节点S2的ID信息和S2的下一跳邻居D1、R8的ID信息。当P1和P2在节点R2相遇时,P1数据包的头部包含了数据包P2的目标节点D2的信息,表明D2已经缓存了解码P1数据包所需的信息。当节点D2接收到(P1⊕P2)时,它可以通过解码P1⊕(P1⊕P2)获得数据包P2。类似地,节点D1可以获得数据包P1。因此,节点R2对P1和P2的编码有效。通过在数据包头部添加ID信息,可以确定编码之前数据包的目标节点是否已经缓存了解码所需的必要信息,从而确定节点是否具有进行编码的能力。
2.2垂直距离
现有的地理路由协议利用了节点密度增加时,源节点和目标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趋向于直线的事实。基于这一观察结果,得出结论:与虚拟直线的垂直距离较短的节点更适合被选为转发节点。该分布旨在通过给靠近中心线的节点分配较高优先级来实现最短路由距离。在这里,我们将源节点的位置(xs,ys)和目的节点的位置(xd,yd)分别记在数据包的头部,节点nj到发送节点与接收节点之间的虚拟直线ls,d的垂直距离ψj由公式(1)定义。发送节点ni计算其相邻节点的垂直距离,并通过公式(2)对其进行归一化,得到随机变量使得/>此外,发送节点到其相邻节点的垂直距离分布,用/> 表示,由质量函数公式(3)定义。在公式(3)中,指数参数γψ≥0被称为垂直距离分布控制,它决定了垂直距离分布对转发概率的影响程度。
公式(1):
(xj,yj)表示节点j的坐标。
公式(2):
δ表示节点的感知范围,Ni代表节点i的邻居节点集合。
公式(3):
mi表示节点i的邻居节点数量。
2.3剩余能量
通过选择剩余能量较高的节点来转发数据包,实现了能量平衡。然而,这取决于节点的部署情况,因为低电量的节点也可能被迫充当中继节点。分布式算法的目标是对具有较高剩余能量的节点给予更高的优先级。
发送节点ni通过公式(4)定义了其能量归一化随机变量 公式(4)中,Φj是节点nj的剩余能量,e*是节点的初始能量。发送节点到其邻居节点的能量分布,记为/>由质量函数公式(5)定义。公式(5)中的指数参数γΦ≥0称为能量分布控制参数。其值越高,具有更大剩余能量的节点被选择为发送器的概率就越大。
公式(4):
e*为节点初始能量,这里默认所有节点初始能量均为e*
公式(5):
3设置转发倒计时
转发时延t采用公式(6)来计算,其中Δt为时间系数,取决于具体网络环境,RM为节点转发优先级度量。因此,转发优先级越高的节点,其转发时延越短。具体操作为:当候选节点收到源节点的转发数据包后,根据自身转发优先级设置转发计时器。在转发等待期间,如果检测到更高优先级节点已经转发了该数据包,则放弃转发;如果在期限内未检测到,则该节点转发数据包。这种方式可确保节点严格按照转发优先级高低进行数据包转发,还可通过节点协同避免传输失败。另外,在数据包中添加ACK确认信息,如果源节点在时隙内未收到ACK,则重传数据包,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公式(6):t=Δt/RM
完整的算法流程如图4所示。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例仅仅是对本发明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软件定义传感网包括三个组件:控制节点、中心节点和普通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网络架构分成三个层级,控制层、虚拟层和数据层,所述控制节点具备全局视图,负责网络资源管理、协调传感器节点和数据流的调度,所述中心节点负责数据层中的流表转发,根据控制节点的指令和策略来进行数据包的转发和路由决策,所述普通节点承担数据接收和动作执行任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层部署多个控制器,以分布式方式对数据平面(层)进行控制,多控制器协同工作,管控整个网络视图;所述虚拟层位于控制层和数据层之间,采用多独立逻辑分片的方式避免不同控制器的指令干扰,每个逻辑分片独立工作,一个控制器可以对应多个应用,多个控制器也可以控制不同的应用;所述数据层节点均采用流表的抽象模型,所述流表根据控制层发布的控制指令,配置各自的匹配与动作规则,当节点收到数据包时,查找流表,依次匹配每条规则,通过流表的配置编排,规定节点的具体网络行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通过资源管理、网络管理和安全管理来协调整个传感网的运作;所述控制器调度传感器节点的资源,管理传感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层的控制器设置了定制化功能模块,对控制器功能模块进行了扩展,设置一个定制化的定义软件传感网控制器架构,该架构在控制器中增加网络编码管理模块,实现对网络编码算法的支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其特征在于:网络操作系统(NOS)执行网络服务功能,所述NOS包括路由管理模块、应用管理模块、流表管理模块和PCI;所述PCI应用程序负责管理接收器和控制器之间的通信;所述应用管理模块包括拓扑管理、主机管理、链路管理和连接管理,所述拓扑管理功能来发现和维护网络链路的连接情况,即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接情况以及节点与控制器之间的连接情况;所述路由管理模块包括网络状态采集功能模块、编码管理功能模块和路由计算功能模块,所述网络状态采集功能模块采集网络的状态信息,包括链路质量和节点的状态信息,并将采集到的参数传递给所述编码管理模块和所述路由计算模块,所述路由计算模块与所述网络拓扑管理模块、编码管理功能模块、网络状态采集功能模块和流表管理模块协作完成路由计算,所述网络拓扑管理模块用于发现全局网络拓扑,并将拓扑信息发送给路由计算功能模块,所述网络状态采集功能模块用于将链路信息和节点信息发送给所述编码管理模块和所述路由计算模块;所述编码管理功能模块将节点的编码情况发送给路由计算模块;所述流表管理模块根据控制器下发的流表项对节点进行配置,并执行相应的数据流动作;所述络编码管理模块对节点的编码机会进行判断,并进行编码机会值的计算;所述流表扩展了结构,增加了编码和解码的动作项,将网络编码技术应用到了软件定义传感网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编码机会路由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1)候选转发集的选择:在网络初始化过程中,每个节点通过广播探测包获取邻居节点集,并获取邻居节点之间的拓扑信息,各节点通过Floyd算法计算出到达网络中其他节点的期望传输次数ETX,完成网络初始化;在数据发送之前,发送节点s需从其邻居节点中选出多个节点组成候选节点集C,在数据包的头部加上各候选节点的地址并将数据包广播出去;发送节点s从其邻居节点集N(s)中选择节点v作为候选节点,则v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节点比更靠近目的节点,即ETX(v,d)<ETX(s,d);2)节点能够侦听到候选转发集中其他节点;3)候选节点个数不得超过节点的总数量值n;
(2)计算编码感知路由度量:节点通过流表来确定到控制器的数据路由,流表中的优先级值决定每个流的路由方式;节点在每个传输阶段有多个可选路径,为优化路径选择,提出编码感知机会路由度量包括编码机会、垂直距离与节点剩余能量三个重要属性,通过三属性的计算获得更高的链路质量;
(3)候选转发集中节点优先级排序: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节点信息和数据包信息计算节点的度量值,对节点进行集中式的优先级排序;
(4)判断是否有更高优先级的节点发送了数据包:设置转发倒计时,优先级越高的节点,其转发时延越短;当候选节点收到源节点的转发数据包后,根据自身转发优先级设置转发计时器,在转发等待期间,如果检测到更高优先级节点已经转发了该数据包,则放弃转发;如果在期限内未检测到;则该节点转发数据包;在数据包中添加ACK确认信息,如果源节点在时隙内未收到ACK,则重传数据包,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编码机会指的是编码数据包中包含的原始数据包数量,确定节点的编码机会需要确认节点是否具有进行编码的能力,节点的编码能力取决于其下一跳邻居是否能够缓存编码数据包以供解码之用,为了实现这一点,发送节点的ID信息和数据包的下一跳邻居的ID信息被添加到每个数据包的头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距离的计算方法如下,
(1)节点nj到直线ls,d的垂直距离ψj,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xj,yj)表示节点j的坐标;下标s表示源节点,下标d表示目的节点;
(2)发送节点ni计算其相邻节点的垂直距离,并通过下面公式对其进行归一化
得到随机变量使得/>其中下标mi表第i节点的邻居节点的总数量;
(3)发送节点到其相邻节点的垂直距离分布,用表示,其元素由下面的质量函数公式计算获得,
指数参数γψ≥0被称为垂直距离分布控制,它决定了垂直距离分布对转发概率的影响程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具有较高剩余能量的节点给予更高的优先级,变量Φi,j表示节点ni的邻居节点nj的剩余能量,能量归一化随机变量 用下面的公式将随机变量归一化
归一化到[0,1]区间,其中e*表示节点nj的初始能量;发送节点到其邻居节点的能量分布,记为由质量函数公式计算获得
公式中的指数参数γΦ≥0称为能量分布控制参数,其值越高,具有更大剩余能量的节点被选择为发送器的概率就越大。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发时延t的计算公式为t=Δt/RM,其中Δt表示时间系数,取决于具体网络环境,RM为节点转发优先级度量。
CN202311503179.8A 2023-11-13 2023-11-13 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 Pending CN11750001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03179.8A CN117500016A (zh) 2023-11-13 2023-11-13 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03179.8A CN117500016A (zh) 2023-11-13 2023-11-13 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00016A true CN117500016A (zh) 2024-02-02

Family

ID=896825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03179.8A Pending CN117500016A (zh) 2023-11-13 2023-11-13 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0001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883075B2 (ja) モバイルアドホック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ファジー論理を利用した予測的ルーティング
JP3955579B2 (ja) モバイルアドホック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予測ルート維持
JP3866248B2 (ja) モバイルアドホック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予測的ルーティング
Zhang et al. New approach of multi-path reliable transmission for marginal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Gupta et al. Survey of important issues in UAV communication networks
Zhang et al. A novel multicast routing method with minimum transmission for WSN of cloud computing service
US9647942B2 (en) Content centric and load-balancing aware dynamic data aggregation
Neto et al. MH-LEACH: A distributed algorithm for multi-hop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Bouzid et al. Efficient routing protocol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based on reinforcement learning
CN117500016A (zh) 一种软件定义传感网架构及其编码机会路由方法
Flushing et al. Relay node placement for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with uncertain demand: A robust optimization approach
Meghanathan et al. Centralized and Distributed Algorithms for Stability-based Data Gathering in Mobile Sensor Networks.
Feng et al. An adaptive data gathering strategy for target tracking in cluster-bas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Sardouk et al. Agent strategy data gathering for long life wsn
Radha et al. Optimal relay nodes placement with game theory optimization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CN110198544B (zh) 工业无线网络拓扑管理方法
Peng WSN Routing Schedule Based on Energy-Aware Adaptation
Sarasvathi et al. A Multi Route Rank Based Routing Protocol for Industrial Wireless Mesh Sensor Networks
Kumar et al. Evaluation of Message Success Rate with Effective Opportunistic Routing Scheme for WSN
Wu et al. An integrated sleep-scheduling and routing algorithm in ubiquitous sensor networks based on AHP
CN115802440A (zh) 一种无线自组网和sdn结合的拓扑发现和路由下发方法
Prasanth A Review on Data Collection Technique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Yardibi Sleep scheduling for energy conserva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ith partial coverage
Jori et al. An Sensor Node Energy Improvement In-Network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Lee et al. Cross-layer design based data aggregation for maximizing network lifeti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