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98493B - 一种电力变电站电池远程放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力变电站电池远程放电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498493B CN117498493B CN202311460727.3A CN202311460727A CN117498493B CN 117498493 B CN117498493 B CN 117498493B CN 202311460727 A CN202311460727 A CN 202311460727A CN 117498493 B CN117498493 B CN 11749849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ing
- group
- worm wheel
- rotating rod
- wor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44000309464 bull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53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3—Venting apertur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5K5/0214—Venting apertur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with means preventing penetration of rain water or dust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H05K5/0234—Feet; Stands; Pedestals, e.g. wheels for moving casing on floor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力变电站电池远程放电装置,包括底座、设置于底座上的放电仪以及远程控制箱,放电仪包括机箱,机箱的两侧箱壁上分别设有多组进风口与出风口,进风口与出风口内均转动设置散热风扇,机箱位于进风口一侧箱壁上设有防尘结构,底座底部转动设有滚轮,机箱内设有设有驱动每组散热风扇转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通过滚轮的转动发生运转,本发明通过在机箱进风口与出风口一侧设置散热风扇,且散热风扇通过滚轮的移动而进行转动,且机箱位于进风口一侧设置防尘结构,可在放电装置移动过程中将放电仪内部粉尘带出、且可以防止灰尘进入机箱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放电装置,具体为一种电力变电站电池远程放电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力系统各级变电所已普遍应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作为直流系统后备电源,该类电池需要不断维护以保持性能,目前,蓄电池的保护主要是对蓄电池组进行定期充放电维护以维持蓄电池活性容量,实施定期充放电的方式主要有现场人工控制和远程控制两种。
现有授权公告号为CN 214850554 U的一种用于蓄电池养护的远程放电装置,包括底座、双轴电机、螺杆、螺套、连接杆、滚轮、缓震机构、第一弹簧、活动柱、支撑腿、放电箱、放电仪、散热窗、风扇、远程控制箱、计算机、单片机、防护棚、无线发射器和无线接收器,本技术方案中,散热窗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便于防止外界灰尘进入到放电箱的内部,无线发射器的输出端与单片机的输入端相连,单片机的输出端与放电仪的输入端相连,便于实现对放电仪进行远程控制,节省人力。
上述中的现有方案存在以下问题:放电仪通过夹钳夹持电池正负极进行充放电时会产生大量的热,因此会在其外壳上设置多处散热口,并在散热口内设置散热风扇在充放电时进行散热,将放电仪放置于放电箱内使用时不利于散热,但裸露在外又不利于防尘,尤其是在远程放电装置移动过程中,灰尘量会更大,灰尘进入放电仪内会导致增加运行设备的发热量,以及影响设备的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力变电站电池远程放电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力变电站电池远程放电装置,包括底座、设置于底座上的放电仪以及远程控制箱,其特征在于:放电仪包括机箱,机箱的两侧箱壁上分别设有多组进风口与出风口,进风口与出风口内均转动设置散热风扇,所述机箱位于进风口一侧箱壁上设有防尘结构,所述底座底部转动设有滚轮,机箱内设有设有驱动每组散热风扇转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通过滚轮的转动发生运转。
优选的,所述机箱内壁位于每组进风口与出风口处均设有固定杆,每组散热风扇轴线处均朝机箱内腔延伸有转动杆,每组转动杆均贯穿对应位置的固定杆、且形成转动连接,驱动机构通过驱动转动杆转动而带动散热风扇转动。
优选的,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组件,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蜗轮与第一蜗杆,第一蜗轮设置于转动杆远离散热风扇的一端,机箱内位于每组进风口与出风口处均转动设有第一转杆,所述第一蜗杆设置于第一转杆上部、且与第一蜗轮啮合连接,每组第一转杆下端延伸至机箱下方;
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齿盘以及第一齿带,第一齿盘设置于每组第一转杆位于机箱下方的一端,第一齿带设有两组,一组第一齿带套设于进风口一侧对应的每组第一转杆的第一齿盘上,另一组第一齿带套设于出风口一侧对应的每组第一转杆的第一齿盘上。
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蜗轮与第二蜗杆,第二蜗轮分别设置于进风口一侧对应的一组第一转杆底端、以及出风口一侧对应的一组第一转杆底端,底座底部转动设有第二转杆,所述第二转杆水平设置,所述第二蜗杆分别设置于第二转杆的两端、且分别与两侧的第二蜗轮啮合连接。
优选的,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三驱动组件,第三驱动组件包括第三蜗轮与第三蜗杆,所述底座底部转动设有第三转杆,所述第三转杆竖直设置,第三蜗轮设置于第二转杆上,第三蜗杆设置于第三转杆上、且与第三蜗轮啮合连接;
驱动机构还包括第四驱动组件,包括第四蜗轮与第四蜗杆,所述第四蜗轮设置于第三转杆底端,所述底座底部转动设有第四转杆,所述第四蜗杆设置于第四转杆上、且与第四蜗轮啮合连接;
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五驱动组件,第五驱动组件包括驱动锥齿轮与传动锥齿轮,所述底座底端转动设有带动滚轮转动的驱动轴,所述驱动锥齿轮设置于驱动轴上,所述传动锥齿轮设置于第四转杆的一端、且与驱动锥齿轮啮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座底部设有固定块,所述驱动轴转动设置于固定块上,所述固定块靠近第四转杆的一侧滑动设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端设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三蜗杆底端设有锥齿部,所述电机滑动后带动第二锥齿轮与锥齿部形成啮合连接;
所述第四蜗轮转动设置于第三转杆上,第四蜗轮顶部滑动设有衔接杆,所述衔接杆一端插入第三转杆后限制第三转杆与第四蜗轮的相对转动,所述第二锥齿轮与锥齿部啮合后衔接杆滑入第四蜗轮内。
优选的,所述第四蜗轮顶部设有第一插槽,第三转杆底端设有第二插槽,第一插槽内设有驱动衔接杆顶端插入第二插槽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二锥齿轮上设有顶杆,所述第三转轴上设有供第三转轴插入的插口,所述衔接杆顶端的侧壁上部设有与顶杆相抵的斜面。
优选的,所述机箱内壁上位于每组出风口处均设有方窗,方窗位于机箱内的一侧开口设有多组封闭组件,封闭组件包括主板以及滑动设置于主板两侧的副板,封闭组件还包括转动设置于主板内用于驱动两侧副板朝相互远离的一侧滑动的凸轮。
优选的,所述凸轮中部设有转轴,所述转轴顶部贯穿至方窗上方、且与方窗形成转动连接,每组转轴顶部均设有棘轮棘爪结构,棘轮棘爪结构包括棘轮与棘爪,每组棘轮外周均设有齿部,每组方窗上的多组棘轮通过套设第二齿带形成联动结构。
优选的,每组方窗上的第一转杆顶部设有第二齿盘,所述第二齿盘与一组棘轮的齿部啮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转轴包括第一轴部与第二轴部,所述第一轴部顶端设有基部,所述棘爪转动设置于基部上,第一轴部底端与第二轴部顶端转动连接,第一轴部与第二轴部过盈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通过在机箱进风口与出风口一侧设置散热风扇,且散热风扇通过滚轮的移动而进行转动,且机箱位于进风口一侧设置防尘结构,在放电装置移动过程中可带动所有散热风扇转动,使进风口一侧的散热风扇可对放电仪内部进行吹风清理灰尘,吹起的灰尘可通过出风口的风扇带出,且散热风扇在放电装置移动过程中发生转动,再配合进风口一侧设置的防尘结构,可避免灰尘进入机箱内部;
通过在固定块上滑动设置电机,电机输出端固定有与锥齿部啮合的第二锥齿轮,且第二锥齿轮上设置驱动衔接杆脱离第二插槽的顶杆,在放电装置在进行放电过程中,散热风扇通过滚轮转动而带动转动切换成电机驱动转动,可在放电装置使用过程中进行散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凸显进风口一侧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凸显出风口一侧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凸显机箱内的第一转杆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凸显机箱底部传动结构的说明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图4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凸显插杆与衔接杆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图6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
图8是本发明凸显驱动锥齿轮与传动锥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凸显机箱内方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图8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凸显主板与副板的剖视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凸显凸轮槽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底座;2、远程控制箱;3、机箱;4、进风口;5、出风口;6、散热风扇;7、抽拉框;8、抽拉槽;9、过滤棉;11、拉杆;12、滚轮;13、防护网;14、固定杆;15、转动杆;16、第一蜗轮;17、第一蜗杆;18、第一转杆;19、横杆;20、第一齿盘;21、第一齿带;22、第二蜗轮;23、第二蜗杆;24、第二转杆;25、侧板;26、第三蜗轮;27、第三转杆;28、第四蜗轮;29、第四蜗杆;30、固定块;31、固定板;32、第四转杆;33、驱动锥齿轮;34、传动锥齿轮;35、电机;36、第二锥齿轮;37、锥齿部;38、螺杆;39、短轴;40、顶杆;41、插口;42、衔接杆;43、斜面;44、方窗;45、主板;46、副板;47、板槽;48、凸轮;49、凸轮槽;50、限位槽;51、第二弹簧;52、转轴;521、第一轴部;522、第二轴部;53、棘轮;54、棘爪;55、第二齿带;56、第二齿盘;57、基部;58、杆部;59、第三蜗杆;60、抵块;61、驱动轴;62、第一插槽;63、第二插槽;64、第一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12,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力变电站电池远程放电装置,包括底座1、设置于底座1上的放电仪以及远程控制箱2,放电仪包括机箱3,机箱3的两侧箱壁上分别设有多组进风口4与出风口5,进风口4与出风口5内均转动设置散热风扇6,机箱3位于进风口4一侧箱壁上设有防尘结构,底座1底部转动设有滚轮12,机箱3内设有设有驱动每组散热风扇6转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通过滚轮12的转动发生运转。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在机箱3进风口4与出风口5一侧设置散热风扇6,且散热风扇6通过滚轮12的移动而进行转动,且机箱3位于进风口4一侧设置防尘结构,防尘结构可以避免灰尘从进风口4一侧进入机箱3内部,在放电装置移动过程中,进风口4一侧的散热风扇6转动可以吹起放电仪内部电气器件的粉尘,出风口5一侧的风扇转动可以将内部吹起风粉尘带出,同时可以避免放电装置移动过程中灰尘的进入。
具体的,机箱3内壁位于每组进风口4与出风口5处均设有固定杆14,每组散热风扇6轴线处均朝机箱3内腔延伸有转动杆15,每组转动杆15均贯穿对应位置的固定杆14、且形成转动连接,驱动机构通过驱动转动杆15转动而带动散热风扇6转动。
从上述描述可知:驱动机构通过转动杆15带动散热风扇6转动而形成驱动结构,时放电装置在移动过程中(处于未使用状态)可以带动散热风扇6转动。
具体的,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组件,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蜗轮16与第一蜗杆17,第一蜗轮16设置于转动杆15远离散热风扇6的一端,机箱3内位于每组进风口4与出风口5处均转动设有第一转杆18,第一蜗杆17设置于第一转杆18上部、且与第一蜗轮16啮合连接,每组第一转杆18下端延伸至机箱3下方;
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齿盘20以及第一齿带21,第一齿盘20设置于每组第一转杆18位于机箱3下方的一端,第一齿带21设有两组,一组第一齿带21套设于进风口4一侧对应的每组第一转杆18的第一齿盘20上,另一组第一齿带21套设于出风口5一侧对应的每组第一转杆18的第一齿盘20上。
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蜗轮22与第二蜗杆23,第二蜗轮22分别设置于进风口4一侧对应的一组第一转杆18底端、以及出风口5一侧对应的一组第一转杆18底端,底座1底部转动设有第二转杆24,第二转杆24水平设置,第二蜗杆23分别设置于第二转杆24的两端、且分别与两侧的第二蜗轮22啮合连接。
从上述描述可知:第二转杆24的转动可通过第二蜗杆23带动第二蜗轮22转动,第二蜗轮22转动、且在第一齿带21的作用下,可带动所有第一转杆18转动,又在第一蜗杆17与第一蜗轮16的啮合连接下,可以带动所有散热风扇6发生转动。
具体的,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三驱动组件,第三驱动组件包括第三蜗轮26与第三蜗杆59,底座1底部转动设有第三转杆27,第三转杆27竖直设置,第三蜗轮26设置于第二转杆24上,第三蜗杆59设置于第三转杆27上、且与第三蜗轮26啮合连接。
驱动机构还包括第四驱动组件,包括第四蜗轮28与第四蜗杆29,第四蜗轮28设置于第三转杆27底端,底座1底部转动设有第四转杆32,第四蜗杆29设置于第四转杆32上、且与第四蜗轮28啮合连接;
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五驱动组件,第五驱动组件包括驱动锥齿轮33与传动锥齿轮34,底座1底端转动设有带动滚轮12转动的驱动轴61,驱动锥齿轮33设置于驱动轴61上,传动锥齿轮34设置于第四转杆32的一端、且与驱动锥齿轮33啮合连接。
从上述描述可知:滚轮12转动带动驱动轴61转动,驱动轴61转动使驱动锥齿轮33带动传动锥齿轮34转动,从而带动第四转杆32转动,从而通过第四蜗杆29与第四蜗轮28的配合带动第三转杆27转动,又在第三蜗杆59与第三蜗轮26的啮合下,可以带动第二转杆24转动,从而带动每组散热风扇6转动,使放电装置在移动过程中带动每组散热风扇6转动。
具体的,底座1底部设有固定块30,驱动轴61转动设置于固定块30上,固定块30靠近第四转杆32的一侧滑动设有电机35,电机35输出端设有第二锥齿轮36,第三蜗杆59底端设有锥齿部37,电机35滑动后带动第二锥齿轮36与锥齿部37形成啮合连接;
第四蜗轮28转动设置于第三转杆27上,第四蜗轮28顶部滑动设有衔接杆42,衔接杆42一端插入第三转杆27后限制第三转杆27与第四蜗轮28的相对转动,第二锥齿轮36与锥齿部37啮合后衔接杆42滑入第四蜗轮28内。
从上述描述可知:在放电装置移动过程中,第四蜗轮28与第三转杆27同步转动并通过其它驱动组件的配合带动散热风扇6转动;而在放电装置移动至需要位置进行放电使用过程中,可通过电机35输出端的第二锥齿轮36与锥齿部37的啮合带动所有散热风扇6转动,从而进行散热,在通过电机35带动散热风扇6转动使,衔接杆42脱离第三转杆27,第四蜗轮28与第三转杆27可以形成相对转动,可避免受到第四蜗杆29与第四蜗轮28的啮合的干涉,从而使电机35顺利带动第三转杆27转动。
具体的,第四蜗轮28顶部设有第一插槽62,第三转杆27底端设有第二插槽63,第一插槽62内设有驱动衔接杆42顶端插入第一插槽63的第一弹簧64,第二锥齿轮36上设有顶杆40,第三转轴52上设有供第三转轴52插入的插口41,衔接杆42顶端的侧壁上部设有与顶杆40相抵的斜面43。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在第四蜗轮28上滑动设置衔接杆42,可以在需要通过放电装置的移动带动散热风扇6转动时将衔接杆42插入第一插槽63内,实现第四蜗轮28与第三转杆27的同步转动;在需要通过电机35驱动散热风扇6转动时,使衔接杆42脱离第一插槽63,实现第四蜗轮28与第三转杆27的相对转动,从而实现散热风扇6的两种驱动方式。
具体的,机箱3内壁上位于每组出风口5处均设有方窗44,方窗44位于机箱3内的一侧开口设有多组封闭组件,封闭组件包括主板45以及滑动设置于主板45两侧的副板46,封闭组件还包括转动设置于主板45内用于驱动两侧副板46朝相互远离的一侧滑动的凸轮48。
从上述描述可知:在机箱3未移动且未使用过程中,可通过转动凸轮48带动两侧副板46朝相互远离的一侧滑动,可以将方窗44开口封闭,避免外部粉尘进入机箱3内部。
具体的,凸轮48中部设有转轴52,转轴52顶部贯穿至方窗44上方、且与方窗44形成转动连接,每组转轴52顶部均设有棘轮53棘爪54结构,棘轮53棘爪54结构包括棘轮53与棘爪54,每组棘轮53外周均设有齿部,每组方窗44上的多组棘轮53通过套设第二齿带55形成联动结构。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设置棘轮53棘爪54结构,且多组棘轮53通过第二齿带55的配合,可实现多组转轴52同步转动。
具体的,每组方窗44上的第一转杆18顶部设有第二齿盘56,第二齿盘56与一组棘轮53的齿部啮合连接。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第二齿盘56与一组棘轮53的啮合连接,在放电装置向前移动时,棘轮53不会通过棘爪54带动转轴52转动,在放电装置向后移动时,棘轮53将通过棘爪54带动转轴52转动而使副板46封闭方窗44开口,避免散热风扇6反转将外部粉尘吸入机箱3内部。
具体的,转轴52包括第一轴部521与第二轴部522,第一轴部521顶端设有基部57,棘爪54转动设置于基部57上,第一轴部521底端与第二轴部522顶端转动连接,第一轴部521与第二轴部522过盈配合。
从上述描述可知:在放电装置往后移动带动副板46封闭方窗44开口后还继续向后移动时,第一轴部521与第二轴部522将发生相对转动,避免卡死现象。
实施例一
参阅图1,一种电力变电站电池远程放电装置,包括底座1、设置于底座1上的放电仪以及远程控制箱2,其中,远程控制箱2内设置单片机、无线发射器和无线接收器,计算机的输出端与无线发射器的输入端相连,无线发射器的输出端与无线发射器的输入端相连,无线发射器的输出端与单片机的输入端相连,单片机的输出端与放电仪的输入端相连,便于实现对放电仪进行远程控制,其远程控制放电仪的充放电为现有技术,故不多做赘述,本实施例中,为保持放电仪的散热效果,不设置现有技术中的放电箱,远程放电箱通过四根支柱固定于放电仪上方。
参阅图1、2,放电仪包括机箱3,机箱3的两侧箱壁上分别设有多组进风口4与出风口5,进风口4与出风口5内均转动设置散热风扇6,机箱3位于进风口4一侧箱壁上设有防尘结构,防尘结构包括抽拉框7,机箱3位于进风口4一侧设置供抽拉框7滑动的抽拉槽8,且抽拉槽8内壁远离开口的一端设置磁吸,抽拉框7的一侧也设置磁吸,通过磁吸的设置,使抽拉框7固定于抽拉槽8内,且抽拉框7一侧设置拉杆11,通过拉杆11,便于将抽拉框7拉出抽拉槽8,抽拉框7内设置过滤棉9,底座1底部转动设有滚轮12,机箱3内设有设有驱动每组散热风扇6转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通过滚轮12的转动发生运转,在放电装置通过滚轮12移动并带动散热风扇6转动时,抽拉框7位于抽拉槽8内,可以避免粉尘从进风口4一侧吸入至机箱3内;需要说明的是:进风口4与出风口5外侧均设置防护网13,可以起到安全保护作用,且在放电仪放电工作时,可将抽拉框7抽出,让进风口4通风更顺畅,起到好的散热效果。
参阅图1、2,机箱3内壁位于每组进风口4与出风口5处均设有固定杆14,每组散热风扇6轴线处均朝机箱3内腔延伸有转动杆15,每组转动杆15均贯穿对应位置的固定杆14、且形成转动连接,驱动机构通过驱动转动杆15转动而带动散热风扇6转动。
参阅图1、3,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组件,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蜗轮16与第一蜗杆17,第一蜗轮16设置于转轴52远离散热风扇6的一端,机箱3内位于每组进风口4与出风口5处均设有第一转杆18,机箱3内壁设置有横杆19,第一转杆18贯穿横杆19、且与横杆19形成转动连接,第一转杆18通过与横杆19的配合转动设置于机箱3内,第一蜗杆17设置于第一转杆18上部、且与第一蜗轮16啮合连接,每组第一转杆18下端延伸至机箱3下方;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结构合理简单,本实施例中机箱3一侧的进风口4设置为两排三列,进风口4一侧的第一转杆18对应三列进风口4设置三组,机箱3一侧的出风口5与进风口4一一对应设置,第一转杆18也对应三列出风口5设置三组。
参阅图1、3、4,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齿盘20以及第一齿带21,第一齿盘20设置于每组第一转杆18位于机箱3下方的一端,第一齿带21设有两组,一组第一齿带21套设连接于进风口4一侧对应第一转杆18的三组第一齿盘20上,另一组第一齿带21套设于出风口5一侧对应三组第一转杆18的第一齿盘20上,第一齿带21通过与第一齿盘20外周齿部的啮合,使多组第一齿盘20形成联动设置,也可使用齿链替代第一齿带21与第一齿盘20啮合,第一齿带21或齿链的作用主要用于是多组第一齿盘20形成联动。
参阅图3、4,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蜗轮22与第二蜗杆23,第二蜗轮22分别设置于进风口4一侧对应的一组第一转杆18底端、以及出风口5一侧对应的一组第一转杆18底端,底座1底部转动设有第二转杆24,底座1底部的两侧对称设有侧板25,第二转杆24的两端分别插入两侧侧板25、且与侧板25形成转动连接,第二转杆24水平设置,第二蜗杆23分别设置于第二转杆24的两端、且分别与两侧的第二蜗轮22啮合连接。
参阅图3、4、5,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三驱动组件,第三驱动组件包括第三蜗轮26与第三蜗杆59,底座1底部转动设有第三转杆27,第三转杆27竖直设置,第三蜗轮26设置于第二转杆24上,第三蜗杆59设置于第三转杆27上、且与第三蜗轮26啮合连接。
参阅图3、4、5,驱动机构还包括第四驱动组件,包括第四蜗轮28与第四蜗杆29,第四蜗轮28设置于第三转杆27底端,底座1底部设有固定块30,底座1底端转动设有带动滚轮12转动的驱动轴61,驱动轴61转动设置于固定块30上,底座1底部与固定块30相对的一侧设有固定板31,固定座与固定板31之间转动设有第四转杆32,第四蜗杆29设置于第四转杆32上、且与第四蜗轮28啮合连接;
参阅图3、4、5,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五驱动组件,第五驱动组件包括驱动锥齿轮33与传动锥齿轮34,驱动锥齿轮33设置于驱动轴61位于上、且位于固定块30内,第四转杆32一端插入固定块30内、且固定连接传动锥齿轮34,传动锥齿轮34与驱动锥齿轮33啮合连接。
参阅图3、4、5,固定块30靠近固定板31的一侧设有滑槽,滑槽内滑动设有电机35,电机35输出端设有第二锥齿轮36,第三蜗杆59底端设有锥齿部37,电机35滑动后带动第二锥齿轮36与锥齿部37形成啮合连接;其中驱动电机35滑动的方式为:固定块30远离固定板31的一端螺纹连接有螺杆38,螺杆38一端与电机35底座1转动连接,通过转动螺杆38,可以带动电机35朝靠近或远离第三转杆27的一侧移动,从而实现第二锥齿轮36与锥齿部37的啮合与分离。
参阅图3-8,为了使散热风扇6的转动可切换成通过电机35驱动的方式,在第二锥齿轮36与锥齿部37啮合时,需要使第四蜗轮28与第三转杆27形成相对转动,转动方式为:第四蜗轮28顶端设置插入第三转杆27的短轴39,且短轴39与第三转杆27通过轴承形成转动连接;再有,第四蜗轮28转动设置于第三转杆27上,第四蜗轮28顶部滑动设有衔接杆42,衔接杆42一端插入第三转杆27后限制第三转杆27与第四蜗轮28的相对转动,第二锥齿轮36与锥齿部37啮合后衔接杆42滑入第四蜗轮28内,其中,第四蜗轮28顶部设有第一插槽62,第三转杆27底端设有第二插槽63,第一插槽62内设有驱动衔接杆42顶端插入第一插槽63的第一弹簧64,第二锥齿轮36上设有顶杆40,其中顶杆40转动设置于第二锥齿轮36上,第三转轴52上设有供第三转轴52插入的插口41,衔接杆42顶端的侧壁上部设有与顶杆40相抵的斜面43,在顶杆40插入插口41内时可以与衔接杆42的斜面43相抵,并驱动衔接杆42滑动至第四蜗轮28内,需要说明的是,衔接杆42的截面为非圆状,在需要使顶杆40再次插入第一插槽63时,只需使顶杆40脱离第三转杆27,再通过轻微移动放电装置,在第一弹簧64的作用下,衔接杆42一端将会插入第一插槽63内。
实施例二
参阅图9-12,机箱3内壁上位于每组出风口5处均设有方窗44,方窗44位于机箱3内的一侧开口设有多组封闭组件,封闭组件包括主板45与副板46,主板45的两侧设有板槽47,副板46滑动设置于每组主板45的两侧板25槽内,封闭组件还包括转动设置于主板45内用于驱动两侧副板46朝相互远离的一侧滑动的凸轮48,其中,主板45内设置供凸轮48转动的凸轮槽49,凸轮48可在凸轮槽49内由竖直状态转动至水平状态(凸轮槽49内设置抵块60,使凸轮48转动时不会按同一方向持续转动),在凸轮48转动至水平状态是,两侧副板46向外滑出,从而封闭方窗44开口,板槽47的上下两侧内壁设置限位槽50,限位槽50内设置驱动副板46朝靠近凸轮48一侧滑动的第二弹簧51。
参阅图9-12,凸轮48中部设有转轴52,转轴52顶部贯穿至方窗44上方、且与方窗44形成转动连接,每组转轴52顶部均设有棘轮53棘爪54结构,棘轮53棘爪54结构包括棘轮53与棘爪54,每组棘轮53外周均设有齿部,每组方窗44上的多组棘轮53通过套设第二齿带55形成联动结构;每组方窗44上的第一转杆18顶部设有第二齿盘56,第二齿盘56与一组棘轮53的齿部啮合连接(与第二齿盘56啮合的一组棘轮53的高度可高于其它未与第二齿盘56啮合的棘轮53),第二齿盘56转动带动一组棘轮53转动即可通过第二齿带55带动每组棘轮53转动;转轴52包括第一轴部521与第二轴部522,第一轴部521顶端设有基部57,棘爪54转动设置于基部57上,基部57上固定有杆部58,棘爪54转动设置于杆部58上,且棘爪54与杆部58之间连接有扭簧,第一轴部521底端与第二轴部522顶端转动连接(第一轴部521底端设置插入第二轴部522的长杆,长杆底端与第二轴部522可设置轴承,第一轴部521通过轴承与第二轴部522形成转动连接,长杆连接轴承之外的部分与第二轴部522过盈配合),第一轴部521与第二轴部522过盈配合,在放电装置向前移动时,棘轮53不会通过棘爪54带动转轴52转动,在放电装置往后移动带动副板46封闭方窗44开口后还继续向后移动时,第一轴部521与第二轴部522将发生相对转动,避免卡死现象,需要说明的是,驱使第一轴部521与第二轴部522形成相对转动的力大于转动凸轮48带动副板46滑出的力;还需说明的是,棘轮53底端嵌入方窗44内、且通过轴承与方窗44形成转动连接,在棘轮53转动时不会脱离方窗44。
本装置的一个具体使用方式为:根据需要进行电池充放电的变电站位置,推动放电装置移动,放电装置移动将通过滚轮12带动驱动杆转动,驱动杆转动带动驱动锥齿轮33转动,驱动锥齿轮33转动带动传动锥齿轮34转动,传动锥齿轮34转动,传动锥齿轮34转动带动第四转杆32转动,第四转杆32转动带动第四蜗杆29转动,第四蜗杆29转动带动第四蜗轮28转动,第四蜗轮28转动带动第三转杆27抓到弄从而使第三蜗杆59转动,第三蜗杆59转动带动第三蜗轮26转动,第三蜗轮26转动带动第二转杆24转动,第二转杆24转动带动两侧的第二蜗杆23转动,从而带动两侧的第二蜗轮22转动,又在第一齿带21与第一齿盘20的作用下,将带动每组第一转杆18转动,第一转杆18转动带动第一蜗杆17转动,第一蜗杆17转动并通过与转动杆15上第一蜗轮16的配合带动所有散热风扇6转动,进风口4内的散热风扇6可以朝放电仪内部元器件吹风而对元器件产生除尘效果,过滤棉9可以放置灰尘由进风口4一侧进入机箱3内;在元器件的灰尘被吹起后,出风口5的散热风扇6将把灰尘带处机箱3,且由于出风口5内散热风扇6的转动,外部灰尘无法在放电装置移动过程中从进风口4进入。
在放电装置移动过程中,如果需要往后移动,在往后移动过程中,第一转杆18将发生反转,从而通过第二齿盘56与棘轮53齿部的啮合带动棘轮53转动,并通过与棘爪54的配合带动转轴52转动,转轴52转动将带动凸轮48转动,凸轮48转动杆15将带动两侧副板46向外移动而封堵方窗44开口,避免放电装置向后移动带动散热风扇6反转而使外部灰尘吸入机箱3内部。
在放电装置移动至需要放电的位置后并在使用时,通过转动杆15螺杆38,带动电机35朝第三转杆27一侧移动,并使顶杆40插入第三转杆27的插口41(若插口41未与顶杆40相对,可通过小幅度移动放电装置使第三转杆27转动杆15),顶杆40插入第三转杆27内并与衔接杆42的斜面43相抵,驱动衔接杆42滑动至第四蜗轮28内,且使第而锥齿轮与第三蜗杆59底端的锥齿部37啮合,从而可以通过电机35的驱动带动所有散热风扇6转动,而不受第四蜗杆29与第四蜗轮28啮合的干涉;在电机35驱动所有散热风扇6进行散热的过程中,可以将抽拉框7抽出抽拉槽8,使进风口4保持更好的进风效果,从而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8)
1.一种电力变电站电池远程放电装置,包括底座(1)、设置于底座(1)上的放电仪以及远程控制箱(2),其特征在于:放电仪包括机箱(3),机箱(3)的两侧箱壁上分别设有多组进风口(4)与出风口(5),进风口(4)与出风口(5)内均转动设置散热风扇(6),所述机箱(3)位于进风口(4)一侧箱壁上设有防尘结构,所述底座(1)底部转动设有滚轮(12),机箱(3)内设有驱动每组散热风扇(6)转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通过滚轮(12)的转动发生运转;
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组件,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蜗轮(16)与第一蜗杆(17),第一蜗轮(16)设置于转动杆(15)远离散热风扇(6)的一端,机箱(3)内位于每组进风口(4)与出风口(5)处均转动设有第一转杆(18),所述第一蜗杆(17)设置于第一转杆(18)上部、且与第一蜗轮(16)啮合连接,每组第一转杆(18)下端延伸至机箱(3)下方;
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齿盘(20)以及第一齿带(21),第一齿盘(20)设置于每组第一转杆(18)位于机箱(3)下方的一端,第一齿带(21)设有两组,一组第一齿带(21)套设于进风口(4)一侧对应的每组第一转杆(18)的第一齿盘(20)上,另一组第一齿带(21)套设于出风口(5)一侧对应的每组第一转杆(18)的第一齿盘(20)上;
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蜗轮(22)与第二蜗杆(23),第二蜗轮(22)分别设置于进风口(4)一侧对应的一组第一转杆(18)底端、以及出风口(5)一侧对应的一组第一转杆(18)底端,底座(1)底部转动设有第二转杆(24),所述第二转杆(24)水平设置,所述第二蜗杆(23)分别设置于第二转杆(24)的两端、且分别与两侧的第二蜗轮(22)啮合连接;
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三驱动组件,第三驱动组件包括第三蜗轮(26)与第三蜗杆(59),所述底座(1)底部转动设有第三转杆(27),所述第三转杆(27)竖直设置,第三蜗轮(26)设置于第二转杆(24)上,第三蜗杆(59)设置于第三转杆(27)上、且与第三蜗轮(26)啮合连接;
驱动机构还包括第四驱动组件,包括第四蜗轮(28)与第四蜗杆(29),所述第四蜗轮(28)设置于第三转杆(27)底端,所述底座(1)底部转动设有第四转杆(32),所述第四蜗杆(29)设置于第四转杆(32)上、且与第四蜗轮(28)啮合连接;
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五驱动组件,第五驱动组件包括驱动锥齿轮(33)与传动锥齿轮(34),所述底座(1)底端转动设有带动滚轮(12)转动的驱动轴(61),所述驱动锥齿轮(33)设置于驱动轴(61)上,所述传动锥齿轮(34)设置于第四转杆(32)的一端、且与驱动锥齿轮(33)啮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变电站电池远程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3)内壁位于每组进风口(4)与出风口(5)处均设有固定杆(14),每组散热风扇(6)轴线处均朝机箱(3)内腔延伸有转动杆(15),每组转动杆(15)均贯穿对应位置的固定杆(14)、且形成转动连接,驱动机构通过驱动转动杆(15)转动而带动散热风扇(6)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变电站电池远程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底部设有固定块(30),所述驱动轴(61)转动设置于固定块(30)上,所述固定块(30)靠近第四转杆(32)的一侧滑动设有电机(35),所述电机(35)输出端设有第二锥齿轮(36),所述第三蜗杆(59)底端设有锥齿部(37),所述电机(35)滑动后带动第二锥齿轮(36)与锥齿部(37)形成啮合连接;
所述第四蜗轮(28)转动设置于第三转杆(27)上,第四蜗轮(28)顶部滑动设有衔接杆(42),所述衔接杆(42)一端插入第三转杆(27)后限制第三转杆(27)与第四蜗轮(28)的相对转动,所述第二锥齿轮(36)与锥齿部(37)啮合后衔接杆(42)滑入第四蜗轮(28)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力变电站电池远程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蜗轮(28)顶部设有第一插槽(62),第三转杆(27)底端设有第二插槽(63),第一插槽(62)内设有驱动衔接杆(42)顶端插入第二插槽(63)的第一弹簧(64),所述第二锥齿轮(36)上设有顶杆(40),所述第三转杆(27)上设有供顶杆(40)插入的插口(41),所述衔接杆(42)顶端的侧壁上部设有与顶杆(40)相抵的斜面(4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力变电站电池远程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3)内壁上位于每组出风口(5)处均设有方窗(44),方窗(44)位于机箱(3)内的一侧开口设有多组封闭组件,封闭组件包括主板(45)以及滑动设置于主板(45)两侧的副板(46),封闭组件还包括转动设置于主板(45)内用于驱动两侧副板(46)朝相互远离的一侧滑动的凸轮(4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力变电站电池远程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48)中部设有转轴(52),所述转轴(52)顶部贯穿至方窗(44)上方、且与方窗(44)形成转动连接,每组转轴(52)顶部均设有棘轮(53)棘爪(54)结构,棘轮(53)棘爪(54)结构包括棘轮(53)与棘爪(54),每组棘轮(53)外周均设有齿部,每组方窗(44)上的多组棘轮(53)通过套设第二齿带(55)形成联动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力变电站电池远程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组方窗(44)上的第一转杆(18)顶部设有第二齿盘(56),所述第二齿盘(56)与一组棘轮(53)的齿部啮合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力变电站电池远程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52)包括第一轴部(521)与第二轴部(522),所述第一轴部(521)顶端设有基部(57),所述棘爪(54)转动设置于基部(57)上,第一轴部(521)底端与第二轴部(522)顶端转动连接,第一轴部(521)与第二轴部(522)过盈配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460727.3A CN117498493B (zh) | 2023-11-06 | 2023-11-06 | 一种电力变电站电池远程放电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460727.3A CN117498493B (zh) | 2023-11-06 | 2023-11-06 | 一种电力变电站电池远程放电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498493A CN117498493A (zh) | 2024-02-02 |
CN117498493B true CN117498493B (zh) | 2024-05-03 |
Family
ID=89672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460727.3A Active CN117498493B (zh) | 2023-11-06 | 2023-11-06 | 一种电力变电站电池远程放电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498493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3093704U (zh) * | 2020-07-29 | 2021-04-30 | 武汉梓杰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防尘配电柜 |
CN113556922A (zh) * | 2021-07-01 | 2021-10-26 | 南京瑞米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仪器仪表机箱的散热结构 |
CN214850554U (zh) * | 2021-04-08 | 2021-11-23 |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随州供电公司 | 一种用于蓄电池养护的远程放电装置 |
CN113795122A (zh) * | 2021-09-15 | 2021-12-14 | 杭州显宏信息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硬件及系统集成功能和性能的检测监理装置 |
CN216530400U (zh) * | 2021-12-25 | 2022-05-13 | 东南电气科技靖江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低压电缆分支箱 |
JP3240948U (ja) * | 2022-09-13 | 2023-02-17 | 華能秦煤瑞金発電有限責任公司 | 発電所設備用省エネ熱放散装置 |
CN116885578A (zh) * | 2023-07-11 | 2023-10-13 | 赣州市博通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自动清理功能的配电箱 |
-
2023
- 2023-11-06 CN CN202311460727.3A patent/CN11749849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3093704U (zh) * | 2020-07-29 | 2021-04-30 | 武汉梓杰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防尘配电柜 |
CN214850554U (zh) * | 2021-04-08 | 2021-11-23 |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随州供电公司 | 一种用于蓄电池养护的远程放电装置 |
CN113556922A (zh) * | 2021-07-01 | 2021-10-26 | 南京瑞米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仪器仪表机箱的散热结构 |
CN113795122A (zh) * | 2021-09-15 | 2021-12-14 | 杭州显宏信息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硬件及系统集成功能和性能的检测监理装置 |
CN216530400U (zh) * | 2021-12-25 | 2022-05-13 | 东南电气科技靖江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低压电缆分支箱 |
JP3240948U (ja) * | 2022-09-13 | 2023-02-17 | 華能秦煤瑞金発電有限責任公司 | 発電所設備用省エネ熱放散装置 |
CN116885578A (zh) * | 2023-07-11 | 2023-10-13 | 赣州市博通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自动清理功能的配电箱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498493A (zh) | 2024-02-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517719U (zh) | 一种变电站监测设备用防护装置 | |
CN111954089A (zh) | 带有除尘功能的万兆光纤交换机机箱 | |
CN117498493B (zh) | 一种电力变电站电池远程放电装置 | |
CN114530770A (zh) | 一种安全性高的中压高压配电柜隔箱 | |
CN116937385A (zh) | 一种防尘降温配电柜 | |
CN219419168U (zh) | 一种高效散热的矿用锂离子电池pack箱 | |
CN210957502U (zh) | 一种一体化配电箱 | |
CN217642237U (zh) | 一种节能配电柜 | |
CN216083538U (zh) | 一种工业互联网用数据集成装置 | |
CN209028117U (zh) | 一种户外柱上用电力计量箱 | |
CN214255328U (zh) | 开关柜抽屉仓的联锁装置 | |
CN113692152A (zh) | 一种防尘散热型5g通讯柜 | |
CN211295957U (zh) | 一种户外抽出式高压开关柜 | |
CN211238931U (zh) | 一种便捷式散热防尘电力控制柜 | |
CN211654950U (zh) | 一种甲醇水重整制氢发电组的散热装置 | |
CN220493352U (zh) | 一种方便模块化更换的服务器装置 | |
CN214478505U (zh) | 一种密封性好的防爆配电柜 | |
CN117895168A (zh) | 一种便携式储能pack箱 | |
CN220605230U (zh) | 一种户内用防尘式箱体结构 | |
CN210628881U (zh) | 一种多通道集成恒流电源保护箱 | |
CN213753584U (zh) | 一种环保型固体绝缘高压环网柜 | |
CN216413644U (zh) | 一种带有自动清理灰尘的冷冻站配电箱 | |
CN220544570U (zh) | 一种防尘配电柜 | |
CN221901222U (zh) | 一种新能源储能设备管理平台 | |
CN210744578U (zh) | 一种成套配电控制型低压抽出式开关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