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92091A - 煤矿褶皱探测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煤矿褶皱探测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92091A
CN117492091A CN202311844255.1A CN202311844255A CN117492091A CN 117492091 A CN117492091 A CN 117492091A CN 202311844255 A CN202311844255 A CN 202311844255A CN 117492091 A CN117492091 A CN 1174920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ld
stratum
profile
seismic source
ke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84425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492091B (zh
Inventor
李一哲
王寅
赵善坤
秦凯
苏振国
李云鹏
杨雪强
徐阳
杨雨默
王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rdos Haohua Hongqingliang Mining Industry Co ltd
CCTEG 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Ordos Haohua Hongqingliang Mining Industry Co ltd
CCTEG 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rdos Haohua Hongqingliang Mining Industry Co ltd, CCTEG 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Ordos Haohua Hongqingliang Mining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84425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92091B/zh
Publication of CN1174920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920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4920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920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analysis, for interpretation, for corr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01V1/301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seismic cross-sections or geostructures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煤矿褶皱探测方法及系统,其中,方法包括:可以根据探测区域的地层对应的深度域第一褶皱剖面图,确定褶皱核部区域,并获取第一震源被激发时,第一震荡波接收器接收的第一震荡信号,其中,第一震源及第一振荡接收器间隔部署在褶皱核部区域内以第一间隔距离设置的多个地表钻孔内,每个地表钻孔中以第二间隔距离部署多个第一震源或多个第一震荡波接收器,然后,根据第一振荡信号,构建第二褶皱剖面图。由此,基于大尺度地质构造地球物理探测的第一褶皱剖面图,结合小尺度孔间地震探测,构建第二褶皱剖面图,从而提高了褶皱探测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煤矿褶皱探测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煤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煤矿褶皱探测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煤矿进入深部开采后,易发生冲击地压灾害。国内外大量工程实践表明,冲击地压与褶皱构造密切相关。因此,可以对煤矿进行褶皱探测,以基于褶皱形态确定构造失稳的模式,从而为防治冲击地压提供依据。
而现有技术中,褶皱探测存在探测的褶皱构造形态的准确度不足的问题。因此,亟需一种准确地煤矿褶皱探测方法。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出一种煤矿褶皱探测方法及系统。具体方案如下:
本申请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煤矿褶皱探测方法,包括:
根据探测区域的地层对应的深度域第一褶皱剖面图,确定褶皱核部区域;
获取第一震源被激发时,第一震荡波接收器接收的第一震荡信号,其中,第一震源及第一振荡接收器间隔部署在褶皱核部区域内以第一间隔距离设置的多个地表钻孔内,每个地表钻孔中以第二间隔距离部署多个第一震源或多个第一震荡波接收器;
根据第一振荡信号,构建第二褶皱剖面图。
在本申请一方面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将第二褶皱剖面图中相邻两个地表钻孔间的褶皱剖面图以预设深度,划分为多个第三褶皱剖面图;
确定每个第三褶皱剖面图中关键岩层的起始点及终点,其中,关键岩层为岩层厚度大于预设阈值的岩层;
将相邻两个第三褶皱剖面图中属于同一位置的起始点和终点进行融合,确定同一位置的关键岩层点;
将每个第三褶皱剖面图对应的关键岩层点连接,确定第二褶皱剖面图中关键岩层的状态曲线。
在本申请一方面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获取第二震源被激发时,第二震荡波接收器接收的第二震荡信号,其中, 第二震源及第二振荡接收器分别部署在地层的地表及井下巷道中,第二震源及第二振荡接收器以阵列的方式交错布置;
根据第二震荡信号,构建第一褶皱剖面图。
在本申请一方面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相邻两地表钻孔位于褶皱同一翼。
本申请另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煤矿褶皱探测系统,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探测区域的地层对应的深度域第一褶皱剖面图,确定褶皱核部区域;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震源被激发时,第一震荡波接收器接收的第一震荡信号,其中,第一震源及第一振荡接收器间隔部署在褶皱核部区域内以第一间隔距离设置的多个地表钻孔内,每个地表钻孔中以第二间隔距离部署多个第一震源或多个第一震荡波接收器;
构建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振荡信号,构建第二褶皱剖面图。
在本申请另一方面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构建模块,还用于:
将第二褶皱剖面图中相邻两个地表钻孔间的褶皱剖面图以预设深度,划分为多个第三褶皱剖面图;
确定每个第三褶皱剖面图中关键岩层的起始点及终点,其中,关键岩层为岩层厚度大于预设阈值的岩层;
将相邻两个第三褶皱剖面图中属于同一位置的起始点和终点进行融合,确定同一位置的关键岩层点;
将每个第三褶皱剖面图对应的关键岩层点连接,确定第二褶皱剖面图中关键岩层的状态曲线。
在本申请另一方面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获取模块,还用于:
获取第二震源被激发时,第二震荡波接收器接收的第二震荡信号,其中, 第二震源及第二振荡接收器分别部署在地层的地表及井下巷道中,第二震源及第二振荡接收器以阵列的方式交错布置;
上述构建模块,用于根据第二震荡信号,构建第一褶皱剖面图。
在本申请另一方面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相邻两地表钻孔位于褶皱同一翼。
本申请另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
其中,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来运行与可执行程序代码对应的程序,以用于实现如上述实施例的方法。
本申请另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的方法。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煤矿褶皱探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探测区域中第二震源及第二震动波接收器的部署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褶皱剖面图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褶皱核部区域内地表钻孔的部署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相邻两地表钻孔内第一震源及第一震动波接收器的部署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相邻两个地表钻孔间分段区域的褶皱剖面图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煤矿褶皱探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煤矿褶皱探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煤矿褶皱探测方法。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煤矿褶皱探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的煤矿褶皱探测方法,是由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煤矿褶皱探测装置(以下简称探测装置)执行,该装置可配置于计算机设备中,以提高煤矿褶皱探测的准确性。
如图1所示,该煤矿褶皱探测方法包括:
步骤101,根据探测区域的地层对应的深度域第一褶皱剖面图,确定褶皱核部区域。
其中,第一褶皱剖面图为基于大尺度地质构造地球物理探测的褶皱形态图。
本申请中,探测区域的地层对应的深度域第一褶皱剖面图可以是预先探测生成并保存在系统中的。
第一褶皱剖面图的确定步骤可参见如下步骤:
(1)获取第二震源被激发时,第二震荡波接收器接收的第二震荡信号,其中, 第二震源及第二振荡接收器分别部署在地层的地表及井下巷道中,第二震源及第二振荡接收器以阵列的方式交错布置。
本申请中,第二震动波接收器可以为短周期密集台阵、微震检波器等。激发第二震源的方式包括炸药放炮、人工气爆等。可以将第二震源部署在地表钻孔中,将第二震动波接收器部署在井下巷道帮部。或者将第二震源部署在井下钻孔中,将第二震动波接收器部署在地表。此外,地表钻孔深度可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如图2所示,第二震源、第二震动波接收器所覆盖的探测范围应包含探测区域。在探测区域内,第二震源和第二震动波接收器可以以阵列的方式交错布置。第二震源、第二震动波接收器间距可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有利于提高第一褶皱剖面图的准确性。比如,探测区域为单一工作面时,可以间隔5米(m)部署第二震源及第二震动波接收器。探测范围为整个煤矿时,可以间隔100m部署第二震源及第二震动波接收器。
(2)根据第二震荡信号,构建第一褶皱剖面图。
本申请中,可以通过地震数据处理软件等绘图工具对获取的全部第二震荡信号进行处理,生成探测区域的直达波深度域的第一褶皱剖面图。如图3所示,图3为一种第一褶皱剖面图的示意图,第一褶皱剖面图可以揭示井下至地表的褶曲分布情况。
本申请中,可以对第一褶皱剖面图进行解析,将褶曲的走向发生变化处周围区域确定为褶皱核部区域。由于,褶皱核部是褶曲中心部位的岩层,是受构造作用影响最强烈的部位,褶皱形态变化较为复杂。而其它部分岩层,褶皱形态变化较为平缓。因此,可以只对褶皱核部区域做进一步细化的探测。从而在提高煤矿褶皱探测的准确性的同时,提高了煤矿褶皱探测的效率。
步骤102,获取第一震源被激发时,第一震荡波接收器接收的第一震荡信号,其中,第一震源及第一振荡接收器间隔部署在褶皱核部区域内以第一间隔距离设置的多个地表钻孔内,每个地表钻孔中以第二间隔距离部署多个第一震源或多个第一震荡波接收器。
如图4所示,在褶皱核部区域内以第一间隔距离设置的多个地表钻孔,使其覆盖褶皱核部。如图4中布置13个钻孔,相邻两地表钻孔之间形成一个子探测区域,如图4中包含12个子探测区域。第一间隔距离可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可以为5~100m之间,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如图5所示,在相邻的两地表钻孔中,在其中一个地表钻孔中部署第一震源,另一个地表钻孔中部署第一震荡波接收器。部署了第一震源的地表钻孔又可以称为激发钻孔。部署了第一震荡波接收器的地表钻孔又称为接收钻孔。在激发钻孔内从下至上间隔第二间隔距离部署多个第一震源,在接收钻孔内从下至上间隔第二间隔距离部署多个第一震荡波接收器。激发第一震源的方式包括炸药、电火花激发等。第一震荡波接收器可以为震仪传感器等。第二间隔距离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可以为0.5~10m之间,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本申请中,从下到上依次为地表钻孔中的第一阵元或第一震荡波接收器进行编号。针对某一子探测区域,可以在该子探测区域对应的激发钻孔中,从下至上依次激发第一震源。在每激发一个第一震源时,该子探测区域对应的接收钻孔中的第一震荡波接收器同时接收震动信号。从而获取该子探测区域对应的第一震荡信号。
可选的,若褶皱核部区域内的地表钻孔的较深,所需部署的第一震荡波接收器的数量较多,而实际只有有限个第一震荡波接收器数量时,可以对相邻两地表钻孔间的子探测区域进行分段探测,获取第一震源被激发时第一震荡波接收器接收的第一震荡信号。比如,在一个接收钻孔内需要部署24个第一震荡波接收器,而实际只有10个传感器的情况下,可以先将该10个第一震荡波接收器部署于接收钻孔内最下方10个第一震荡波接收器部署位置,并激发最下方第10个第一震荡波接收器部署位置一下的第一震源,接收第一震荡波接收器。然后,该10个第一震荡波接收器上移至接收钻孔内从下至上数的第11个至第20个第一震荡波接收器部署位置,并激发第11个至第20个第一震荡波接收器部署位置内的第一震源,接收第一震荡波接收器。如此,直至上移完成对全部褶皱核部区域的探测。
可选的,相邻两地表钻孔位于褶皱同一翼。褶皱同一翼的岩层具有相同的褶皱方向或形态。具体来说,如果一个褶皱构造是向斜褶皱,那么位于褶皱同一翼的地区或岩层应该是在向斜褶皱的同一侧,即左侧或右侧。同样地,如果褶皱构造是背斜褶皱,那么位于褶皱同一翼的地区或岩层应该是在背斜褶皱的同一侧,即上侧或下侧。从而保证相邻两地表钻孔间的岩层具有相似的地质特征和构造形态,有利于提高第二褶皱剖面图的准确性。
步骤103,根据第一振荡信号,构建第二褶皱剖面图。
本申请中,可以根据两相邻地表钻孔中第一震源激发时,第一震荡波接收器接收的第一震荡信号,构建该相邻两地表钻孔间的子探测区域对应的褶皱剖面图。之后,可以将每个子探测区域对应的褶皱剖面图与第一褶皱剖面图进行融合,获取探测区域对应的第二褶皱剖面图。
可选的,当对相邻两地表钻孔间的子探测区域分段探测时,可以分别基于每个子探测区域中每个分段区域中第一震源激发时第一震荡波接收器接收的第一震荡信号,构建每个分段区域对应的褶皱剖面图,之后,将每个分段区域对应的褶皱剖面图与第一褶皱剖面图进行融合,获取探测区域对应的第二褶皱剖面图。如图6所示,图6为图4所示的第一褶皱剖面图中2号和3号地表钻孔间深度为160m-170m对应的分段区域的褶皱剖面图。
可以理解的是,探测区域的地层的不同位置对应不同的深度域第一褶皱剖面图,即探测区域的地层对应的深度域第一褶皱剖面图可以为多个。针对每个第一褶皱剖面图执行步骤101-步骤103,从而构建出探测区域的地层的不同位置对应不同的深度域第二褶皱剖面图。
本申请中,可以根据探测区域的地层对应的深度域第一褶皱剖面图,确定褶皱核部区域,并获取第一震源被激发时,第一震荡波接收器接收的第一震荡信号,其中,第一震源及第一振荡接收器间隔部署在褶皱核部区域内以第一间隔距离设置的多个地表钻孔内,每个地表钻孔中以第二间隔距离部署多个第一震源或多个第一震荡波接收器,然后,根据第一振荡信号,构建第二褶皱剖面图。由此,基于大尺度地质构造地球物理探测的第一褶皱剖面图,结合小尺度孔间地震探测,构建第二褶皱剖面图,从而提高了褶皱探测的准确性。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煤矿褶皱探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7所示,该煤矿褶皱探测方法包括:
步骤701,根据探测区域的地层对应的深度域第一褶皱剖面图,确定褶皱核部区域。
步骤702,获取第一震源被激发时,第一震荡波接收器接收的第一震荡信号,其中,第一震源及第一振荡接收器间隔部署在褶皱核部区域内以第一间隔距离设置的多个地表钻孔内,每个地表钻孔中以第二间隔距离部署多个第一震源或多个第一震荡波接收器。
步骤703,根据第一振荡信号,构建第二褶皱剖面图。
本申请中,步骤701-步骤703的具体实现过程,可参见本申请任一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704,将第二褶皱剖面图中相邻两个地表钻孔间的褶皱剖面图以预设深度,划分为多个第三褶皱剖面图。
本申请中,在步骤703中分别基于每个子探测区域中每个分段区域中第一震源激发时第一震荡波接收器接收的第一震荡信号,构建每个分段区域对应的褶皱剖面图时,可以将每个分段区域对应的褶皱剖面图确定为第三褶皱剖面图。而根据两相邻地表钻孔中第一震源激发时,第一震荡波接收器接收的第一震荡信号,构建该相邻两地表钻孔间的子探测区域对应的褶皱剖面图时,可以基于预设深度对子探测区域对应的褶皱剖面图进行分割,获取第三褶皱剖面图。
步骤705,确定每个第三褶皱剖面图中关键岩层的起始点及终点,其中,关键岩层为岩层厚度大于预设阈值的岩层。
本申请中,在地表钻孔时可以确定各深度位置处的岩性,从而可以基于各深度位置处的岩性确定地表钻孔处的关键岩层位置。之后,可以将地表钻孔处的关键岩层位置与地表钻孔对应的第三褶皱剖面图的深度进行匹配,确定地表钻孔处的关键岩层位置在地表钻孔对应的第三褶皱剖面图中所属的岩层,并将该岩层的中心线与该岩层所属第三褶皱剖面图的边缘的交点,确定为该岩层所属第三褶皱剖面图的起始点和终点。
步骤706,将相邻两个第三褶皱剖面图中属于同一位置的起始点和终点进行融合,确定同一位置的关键岩层点。
比如,相邻两个第三褶皱剖面图中第一个第三褶皱剖面图中的关键岩层的起始点和终点分别为(x1,y1,z1)、(x2,y2,z2),第二个第三褶皱剖面图中的关键岩层的起始点和终点分别为(x3,y3,z3)、(x4,y4,z4)。(x2,y2,z2)和(x3,y3,z3)对应于同一位置,即第一个第三褶皱剖面图中的关键岩层的终点为第二个第三褶皱剖面图中的关键岩层的起始点。则该位置的关键岩层点为,即第一个第三褶皱剖面图中的关键岩层的终点为/>,第二个第三褶皱剖面图中的关键岩层的起始点为/>
同上,针对每相邻两个第三褶皱剖面图中属于同一位置的起始点和终点进行融合, 从而确定第二褶皱剖面图中关键岩层对应的全部关键岩层点。
第二褶皱剖面图中可能包含多个关键岩层。第三褶皱剖面图对应的深度较大时,第三褶皱剖面图中可能包含多个关键岩层,则第三褶皱剖面图可能包含多对起始点和终点。在该种情况下,可以确定相邻两个第三褶皱剖面图中第一个第三褶皱剖面图的每个终点和第二个第三褶皱剖面图的每个起始点间的差异,在某一终点与某一起始点间的差异最小时,说明该终点与该起始点属于同一关键岩层,可以确定该终点与该起始点属于同一位置。此外,当相邻两个第三褶皱剖面图为左右相邻时,第一个第三褶皱剖面图为位于左边的第三褶皱剖面图,第二个第三褶皱剖面图为位于右边的第三褶皱剖面图。当相邻两个第三褶皱剖面图为上下相邻时,第一个第三褶皱剖面图为位于上面的第三褶皱剖面图,第二个第三褶皱剖面图为位于下面的第三褶皱剖面图。
步骤707,将每个第三褶皱剖面图对应的关键岩层点连接,确定第二褶皱剖面图中关键岩层的状态曲线。
本申请中,可以按照第三褶皱剖面图的顺序,依次将每个第三褶皱剖面图对应的同一关键岩层的关键岩层点进行连接,生成第二褶皱剖面图中关键岩层的状态曲线。
可以理解的是,岩层的厚度不同。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较厚的岩层对煤矿开采的影响较大。因此,可以生成关键岩层的状态曲线,以提高第二褶皱剖面图的可读性。此外,较厚的岩层相对于较薄的岩层的探测准确性较高,关键岩层的状态曲线更准确且简洁的呈现褶皱的形态,为煤岩体卸压防治冲击地压提供依据。
本申请中,可以将第二褶皱剖面图中相邻两个地表钻孔间的褶皱剖面图以预设深度,划分为多个第三褶皱剖面图,并确定每个第三褶皱剖面图中关键岩层的起始点及终点,其中,关键岩层为岩层厚度大于预设阈值的岩层,之后,将相邻两个第三褶皱剖面图中属于同一位置的起始点和终点进行融合,确定同一位置的关键岩层点,然后,将每个第三褶皱剖面图对应的关键岩层点连接,确定第二褶皱剖面图中关键岩层的状态曲线。从而准确且简洁的呈现褶皱的形态,为煤岩体卸压防治冲击地压提供依据。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煤矿褶皱探测系统。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煤矿褶皱探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8所示,该煤矿褶皱探测系统800包括:
确定模块810,用于根据探测区域的地层对应的深度域第一褶皱剖面图,确定褶皱核部区域;
获取模块820,用于获取第一震源被激发时,第一震荡波接收器接收的第一震荡信号,其中,第一震源及第一振荡接收器间隔部署在褶皱核部区域内以第一间隔距离设置的多个地表钻孔内,每个地表钻孔中以第二间隔距离部署多个第一震源或多个第一震荡波接收器;
构建模块830,用于根据第一振荡信号,构建第二褶皱剖面图。
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构建模块830,还用于:
将第二褶皱剖面图中相邻两个地表钻孔间的褶皱剖面图以预设深度,划分为多个第三褶皱剖面图;
确定每个第三褶皱剖面图中关键岩层的起始点及终点,其中,关键岩层为岩层厚度大于预设阈值的岩层;
将相邻两个第三褶皱剖面图中属于同一位置的起始点和终点进行融合,确定同一位置的关键岩层点;
将每个第三褶皱剖面图对应的关键岩层点连接,确定第二褶皱剖面图中关键岩层的状态曲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获取模块820,还用于:
获取第二震源被激发时,第二震荡波接收器接收的第二震荡信号,其中, 第二震源及第二振荡接收器分别部署在地层的地表及井下巷道中,第二震源及第二振荡接收器以阵列的方式交错布置;
上述构建模块830,用于根据第二震荡信号,构建第一褶皱剖面图。
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相邻两地表钻孔位于褶皱同一翼。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煤矿褶皱探测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煤矿褶皱探测系统,故在此不再赘述。
本公开中,可以根据探测区域的地层对应的深度域第一褶皱剖面图,确定褶皱核部区域,并获取第一震源被激发时,第一震荡波接收器接收的第一震荡信号,其中,第一震源及第一振荡接收器间隔部署在褶皱核部区域内以第一间隔距离设置的多个地表钻孔内,每个地表钻孔中以第二间隔距离部署多个第一震源或多个第一震荡波接收器,然后,根据第一振荡信号,构建第二褶皱剖面图。由此,基于大尺度地质构造地球物理探测的第一褶皱剖面图,结合小尺度孔间地震探测,构建第二褶皱剖面图,从而提高了褶皱探测的准确性。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
其中,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来运行与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对应的程序,以用于实现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煤矿褶皱探测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煤矿褶皱探测方法。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煤矿褶皱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探测区域的地层对应的深度域第一褶皱剖面图,确定褶皱核部区域;
获取第一震源被激发时,第一震荡波接收器接收的第一震荡信号,其中,所述第一震源及所述第一振荡接收器间隔部署在所述褶皱核部区域内以第一间隔距离设置的多个地表钻孔内,每个所述地表钻孔中以第二间隔距离部署多个第一震源或多个第一震荡波接收器;
根据所述第一振荡信号,构建第二褶皱剖面图。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将所述第二褶皱剖面图中相邻两个地表钻孔间的褶皱剖面图以预设深度,划分为多个第三褶皱剖面图;
确定每个所述第三褶皱剖面图中关键岩层的起始点及终点,其中,所述关键岩层为岩层厚度大于预设阈值的岩层;
将相邻两个第三褶皱剖面图中属于同一位置的起始点和终点进行融合,确定所述同一位置的关键岩层点;
将每个所述第三褶皱剖面图对应的关键岩层点连接,确定所述第二褶皱剖面图中关键岩层的状态曲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第二震源被激发时,第二震荡波接收器接收的第二震荡信号,其中, 所述第二震源及所述第二振荡接收器分别部署在所述地层的地表及井下巷道中,所述第二震源及所述第二振荡接收器以阵列的方式交错布置;
根据所述第二震荡信号,构建所述第一褶皱剖面图。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地表钻孔位于褶皱同一翼。
5.一种煤矿褶皱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探测区域的地层对应的深度域第一褶皱剖面图,确定褶皱核部区域;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震源被激发时,第一震荡波接收器接收的第一震荡信号,其中,所述第一震源及所述第一振荡接收器间隔部署在所述褶皱核部区域内以第一间隔距离设置的多个地表钻孔内,每个所述地表钻孔中以第二间隔距离部署多个第一震源或多个第一震荡波接收器;
构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振荡信号,构建第二褶皱剖面图。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构建模块,还用于:
将所述第二褶皱剖面图中相邻两个地表钻孔间的褶皱剖面图以预设深度,划分为多个第三褶皱剖面图;
确定每个所述第三褶皱剖面图中关键岩层的起始点及终点,其中,所述关键岩层为岩层厚度大于预设阈值的岩层;
将相邻两个第三褶皱剖面图中属于同一位置的起始点和终点进行融合,确定所述同一位置的关键岩层点;
将每个所述第三褶皱剖面图对应的关键岩层点连接,确定所述第二褶皱剖面图中关键岩层的状态曲线。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
获取第二震源被激发时,第二震荡波接收器接收的第二震荡信号,其中, 所述第二震源及所述第二振荡接收器分别部署在所述地层的地表及井下巷道中,所述第二震源及所述第二振荡接收器以阵列的方式交错布置;
所述构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震荡信号,构建所述第一褶皱剖面图。
8.如权利要求5-7任一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地表钻孔位于褶皱同一翼。
9.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通过读取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来运行与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对应的程序,以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CN202311844255.1A 2023-12-29 2023-12-29 煤矿褶皱探测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74920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44255.1A CN117492091B (zh) 2023-12-29 2023-12-29 煤矿褶皱探测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44255.1A CN117492091B (zh) 2023-12-29 2023-12-29 煤矿褶皱探测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92091A true CN117492091A (zh) 2024-02-02
CN117492091B CN117492091B (zh) 2024-03-08

Family

ID=896803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844255.1A Active CN117492091B (zh) 2023-12-29 2023-12-29 煤矿褶皱探测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92091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074998A1 (en) * 2014-06-04 2017-03-16 Halliburton Energy Services, Inc. Fracture treatment analysis based on multiple-wellbore seismic detection
US20170371057A1 (en) * 2014-12-23 2017-12-28 Shell Oil Company Method of and system for creating a seismic profile
CN111722269A (zh) * 2020-05-29 2020-09-29 徐州恒佳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深部煤层探测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3419294A (zh) * 2021-04-30 2021-09-21 浙江省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院 一种多维度岩溶特殊地质综合探测方法
CN113960695A (zh) * 2021-09-18 2022-01-21 山东大学 一种复杂城市环境富水岩溶精细探查方法
CN116413792A (zh) * 2021-12-31 2023-07-1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膝折与断层的判别方法及判别装置
CN117192615A (zh) * 2023-10-25 2023-12-08 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古城煤矿 基于透射地震尾波的采煤工作面内隐伏地质构造探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074998A1 (en) * 2014-06-04 2017-03-16 Halliburton Energy Services, Inc. Fracture treatment analysis based on multiple-wellbore seismic detection
US20170371057A1 (en) * 2014-12-23 2017-12-28 Shell Oil Company Method of and system for creating a seismic profile
CN111722269A (zh) * 2020-05-29 2020-09-29 徐州恒佳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深部煤层探测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3419294A (zh) * 2021-04-30 2021-09-21 浙江省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院 一种多维度岩溶特殊地质综合探测方法
CN113960695A (zh) * 2021-09-18 2022-01-21 山东大学 一种复杂城市环境富水岩溶精细探查方法
CN116413792A (zh) * 2021-12-31 2023-07-1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膝折与断层的判别方法及判别装置
CN117192615A (zh) * 2023-10-25 2023-12-08 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古城煤矿 基于透射地震尾波的采煤工作面内隐伏地质构造探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章波: "基于波动方程和地震照明度的渝西山地煤炭资源二维地震勘探研究", 《矿业安全与环保》, vol. 44, no. 2, 30 April 2017 (2017-04-30), pages 84 - 87 *
柏建利 等: "跨孔地震CT在类岩溶地层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vol. 16, no. 4, 31 August 2018 (2018-08-31), pages 154 - 15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92091B (zh) 2024-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70205531A1 (en) Geological modeling workflow
CA2808173C (en)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subsurface seismic events in vertically transversely isotropic media
CN105223612B (zh) 一种基于地震信息的煤矿水害预测评价方法
EP2260177B1 (en) Monitoring of reservoir fluid moving along flow pathways in a producing oil field using passive seismic emissions
CN106772557A (zh) 利用随掘信号探测煤矿掘进巷道各方向地质构造的方法
CN101581789A (zh) 矿井工作面巷间震波ct探测方法
CN104166164A (zh) 煤巷掘进地质构造三分量多波反射三维地震超前探测方法
CN106610503A (zh) 一种煤矿采掘过程中的全方位槽波地震探测方法
CN104360395A (zh) 一种井上下全空间地震波数据采集系统和勘探方法
Eremenko et al. Effect of mining geometry on natural stress field in underground ore mining with conventional and nature-like technologies
CN117492091B (zh) 煤矿褶皱探测方法及系统
CN211786147U (zh) 一种隧道地震波超前地质探测系统
Ahmadi et al. Revealing the deeper structure of the end-glacial Pärvie fault system in northern Sweden by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ing
CA2807885C (en) Seismic energy sources and methods of use
Popta et al. Use of borehole gravimetry for reservoir characterisation and fluid saturation monitoring
CN103630938A (zh) 以潜孔锤锤头为震源的井地地震成像系统及成像方法
CN116006264A (zh) 基于声波探测的矿井冲击地压与水害协同预警方法
CN115932988A (zh) 先验信息约束的重磁数据三维反演建模方法及其系统
CN109375251B (zh) 利用城市既有地下空间与地表的探测方法及系统
Hoang et al. Applications of quantitative prestack seismic analysis to unconventional resource play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Permian/Delaware Basin
Johnston GCTime-Lapse 4-D Technology: Reservoir Surveillance
CN203616488U (zh) 以潜孔锤锤头为震源的井地地震成像系统
Kortas Gravity field changes during deep exploitation of the coal longwall and their relation to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seismic activity
CN110941029B (zh) 一种涉及地质戴帽的速度建模方法
WO2017100690A1 (en) Continuous subsurface fluid surveillance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