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77740A - 一种储能系统和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储能系统和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77740A
CN117477740A CN202311347123.8A CN202311347123A CN117477740A CN 117477740 A CN117477740 A CN 117477740A CN 202311347123 A CN202311347123 A CN 202311347123A CN 117477740 A CN117477740 A CN 1174777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branch
conversion module
power conversion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4712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段世康
桂敬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34712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77740A/zh
Publication of CN1174777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777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circuits adapted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the batter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9/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 H02J9/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 H02J9/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 H02J9/06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for DC powered load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9/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 H02J9/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 H02J9/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 H02J9/068Electronic means for switching from one power supply to another power supply, e.g. to avoid parallel conn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Stand-By Power Supply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储能系统和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利用位于相互并联的不同支路上的第一电力转换模块、第二电力转换模块和第三电力转换模块,不间断电源,以及切换模块,分别通过电池簇、市电和不间断电源以达到多层级备电的效果。可在储能系统异常时,解决了由于单个备电设备故障而导致控制单元失去供电的问题。考虑到了因断开市电、断开电池簇电源或储能系统消防动作(即既断开电池簇电源又断开市电)而导致电池箱中的控制单元失去备电的情况。且仅将一台不间断电源作为备点系统中的一个设备,降低了储能系统的成本。同时,多个备电设备配合共同完成备电,解决了因只使用电池簇为备电设备时电池簇过放的情况。

Description

一种储能系统和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储能系统和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储能系统是一种高可靠性的电力设备,为大规模储能的应用提供了可行性。但是,由于电池老化或储能系统消防动作等原因,储能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常需要备电设备发挥作用,以保障储能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例如在突发停电的情况下,备电设备可以在短时间内启动,给储能系统中的控制单元提供稳定的电源,以满足系统失电后的通信运行要求。
现有技术在突发停电时,控制单元的电源由单一备电设备提供,一旦备电设备故障,就会导致控制单元失去供电,从而使储能系统处于“黑箱”状态。而在控制单元的每个不同模块中都配置相应的备电设备既增大了占用空间,又提高了成本。因此,急需一个可靠且低成本的方法来为储能系统中的控制单元备电。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和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以可靠且低成本地为储能系统中的控制单元备电。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储能系统,用于为电池箱中的控制单元备电,所述储能系统包括:第一电力转换模块、第二电力转换模块、第三电力转换模块、不间断电源和切换模块;
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连接电池簇,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连接市电,所述第三电力转换模块连接所述不间断电源;
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第二电力转换模块和第三电力转换模块分别位于相互并联的不同支路上,且均与切换模块相连;
所述切换模块与所述控制单元相连,用于根据电池簇、市电和不间断电源的工作状态,选择通过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或所述第三电力转换模块给所述控制单元供电。
可选的,所述切换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所述不同支路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
所述第一支路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的输入端的所述电池簇,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的输出端的所述第一二极管;
所述第二支路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的输入端的市电供应端、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以及位于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的输出端的所述第二二极管;
所述第三支路包括所述不间断电源,位于所述不间断电源的输出端的所述第三电力转换模块,以及位于所述第三电力转换模块的输出端的所述第三二极管。
可选的,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共同连接第一节点;所述第一节点还连接有所述第一单元;
所述第一节点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支路或所述第二支路的电力,并将接收到的电力传递至所述第一单元以为所述第一单元供电。
可选的,所述切换模块还包括:第四二极管,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
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共同连接第二节点;所述第二节点还连接有所述第二单元;
所述第二节点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支路、所述第二支路或所述第三支路的电力,并将接收到的电力传递至所述第二单元以为所述第二单元供电。
可选的,
所述第一节点具体用于将第一目标支路提供的电力传递至所述第一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目标支路为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中电压最大的支路;
所述第二节点具体用于将第二目标支路提供的电力传递至所述第二单元,其中,所述第二目标支路为组合支路和所述第三支路中电压最大的支路;所述组合支路为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在所述第一节点并联后与所述第四二极管串联的支路。
可选的,所述切换模块包括:第一电源切换装置和第二电源切换装置;所述不同支路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
所述第一支路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的输入端的所述电池簇,和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
所述第二支路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的输入端的市电供应端,和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
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和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的输出端共同连接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
所述第三支路包括位于所述不间断电源的输入端的所述市电供应端,所述不间断电源,位于所述不间断电源的输出端的所述第三电力转换模块;
所述第三电力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的输出端共同连接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
可选的,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
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的一个输入端共同连接第一节点;所述第一节点还连接有所述第一单元;
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单元;
所述第一节点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支路或所述第二支路的电力,并将接收到的电力传递至所述第一单元以为所述第一单元供电;
所述第二节点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支路、所述第二支路或所述第三支路的电力,并将接收到的电力传递至所述第二单元以为所述第二单元供电。
可选的,所述第一节点具体用于将第一目标支路提供的电力传递至所述第一单元;所述第二支路的电压不为0,所述第一目标支路为所述第二支路,所述第二支路的电压为0,所述第一目标支路为所述第一支路;
所述第二节点具体用于将第二目标支路提供的电力传递至所述第二单元,其中,所述第二目标支路为组合支路和所述第三支路中电压最大的支路;所述组合支路为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输出端输出的支路。
可选的,
所述第一单元为电池簇管理单元;
所述第二单元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
电池管理单元、消防排风单元、能量管理单元或交换机单元。
可选的,
所述储能系统中的电力转换模块和切换模块均设置于所述电池箱内,所述不间断电源为一个,且设置于EMS柜内。
基于上述一种储能系统,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当电池簇、市电供应端和不间断电源均与储能系统保持连接时,由市电通过第二电力转换模块给所述控制单元供电;
当所述市电供应端与所述储能系统断开连接时,由所述电池簇通过第一电力转换模块给所述控制单元供电;
当所述电池簇和市电供应端均与所述储能系统断开连接时,由所述不间断电源通过第三电力转换模块给所述控制单元供电。
可选的,所述切换模块为二极管,所述方法包括:
调节使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输出的第一电压值小于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输出的第二电压值,并使所述第一电压值大于所述第三电力转换模块输出的第三电压值。
本申请所述的储能系统利用位于相互并联的不同支路上的第一电力转换模块、第二电力转换模块和第三电力转换模块,不间断电源,以及切换模块,分别通过电池簇、市电和不间断电源以达到多层级备电的效果。可在储能系统异常时,解决了由于单个备电设备故障而导致控制单元失去供电的问题。考虑到了因断开市电、断开电池簇电源或储能系统消防动作(即既断开电池簇电源又断开市电)而导致电池箱中的控制单元失去备电的情况。且仅将一台不间断电源作为备点系统中的一个设备,降低了储能系统的成本。同时,多个备电设备配合共同完成备电,解决了因只使用电池簇为备电设备时电池簇过放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储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储能系统的详细结构示意图;
图1c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供电示意图;
图1d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供电示意图;
图1e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又一种供电示意图;
图1f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储能系统的详细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又一种储能系统的详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所述的一种储能系统和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适用于储能场景,其中需要备电的控制单元包括:电池箱中的电池簇管理系统、电池管理系统、消防排风系统、交换机等,还包括EMS柜中的交换机等。其中,电池箱内还设有电池簇,可作为电源使用。EMS柜内还可以设置不间断电源,以作为电源使用。市电即工频交流电,是一种从电网里提取的电力资源。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储能系统。具体的,请参阅图1a,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储能系统包括: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1、第二电力转换模块102、第三电力转换模块103、不间断电源UPS和切换模块104。
其中,电池簇RACK连接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1,第二电力转换模块102和UPS均接入市电AC,UPS还连接第三电力转换模块103。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1、第二电力转换模块102和第三电力转换模块103均与切换模块104相连,而切换模块104与控制单元CU相连。其中,CU还可以包括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
图1b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储能系统的详细结构图,其中的切换模块为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本实施例所述的储能系统具体可以如图1b所示:
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1输入端的RACK、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1和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1输出端的第一二极管D1串联为第一支路。AC供应端、第二电力转换模块102和第二电力转换模块102输出端的第二二极管D2串联为第二支路,AC供应端、UPS、第三电力转换模块103和第三电力转换模块103输出端的第三二极管D3串联为第三支路。第一支路与第二支路并联汇为组合支路。
其中,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共同连接第一节点P1,第一节点P1还连接有第一单元C1。第一节点P1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支路或第二支路的电力,并将接收到的电力传递至所述第一单元C1以为第一单元C1供电。具体可以为,第一节点P1将第一目标支路提供的电力传递至第一单元C1,其中,第一目标支路为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中提供电力最大的支路。
其中,储能系统还包括第四二极管D4,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与第一节点P1连接,负极与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共同连接第二节点P2,第二节点P2还连接有第二单元C2。第二节点P2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支路、第二支路或第三支路(即组合支路和第三支路)的电力,并将接收到的电力传递至第二单元C2,以为第二单元C2供电。
图1c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供电示意图,该供电方案针对储能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如图1c所示:
如上述储能系统可知,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1所在的第一支路的电力由电池簇提供,第二电力转换模块102所在的第二支路的电力由市电供应端提供,第三电力转换模块103所在的第三支路的电力由UPS提供。
因为第二支路的电力电压值大于第一支路的电力电压值,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经并联后输出的电力为第二支路的电力。又因为第二支路的电力电压值大于第三支路的电力电压值,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经并联后输出的电力为第二支路的电力。最终由第二支路的电力(市电)为第一单元C1和第二单元C2备电。
图1d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供电示意图,该供电方案针对储能系统与市电供应端断开连接的情况。如图1d所示:
第二电力转换模块102所在的第二支路随着市电供应端的断开而断开。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经并联后输出的电力为第一支路的电力。因为第一支路的电力电压值大于第三支路的电力电压值,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经并联后输出的电力为第一支路的电力。最终由第一支路的电力(电池簇)为第一单元C1和第二单元C2备电。
图1e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又一种供电示意图,该供电方案针对储能系统与市电供应端断开,且与电池簇断开连接时的情况。如图1e所示:
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1所在的第一支路的电力随着电池簇断开而断开。第二电力转换模块102所在的第二支路随着市电供应端的断开而断开。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单元C1为电池簇管理单元,当电池箱内电池簇与储能系统断开连接时说明电池箱内的电池簇管理单元无需进行备电。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经并联后输出的电力为第三支路的电力(UPS),并以此为第二单元C2备电。
此外,作为一种可选择的方案,AC供应端、UPS和EMS柜中的控制单元C3串联,以通过AC供应端或UPS来为EMS柜中的控制单元C3供电。
其中,第一单元C1可以为电池簇管理单元,第二单元C2可以为CU中除第一单元C1外的其余单元,例如电池管理单元、消防排风单元、能量管理单元和交换机单元。需要注意的是,第二单元C2可以为上述其余单元中的一个单元或多个单元,在此不对第二单元C2的数量做具体限定。
其中,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1、第二电力转换模块102、第三电力转换模块103、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二极管D3可以位于电池箱内,UPS可以位于EMS柜内。UPS的备电容量可以设置为站级单台电池箱消防动作时的功耗。
本实施例所述的储能系统利用电力转换模块和切换模块,对电池簇、市电和不间断电源进行自适应选择以达到多层级备电的效果,可在储能系统异常时,解决了由于单个备电设备故障而导致控制单元失去供电的问题。其中的切换模块选择二极管,其并联时可根据电压大小选择导通某一支路的电流。该方法仅需设置好电池簇、市电和不间断电源的电压即可实现储能系统的备电,方法简单、二极管价格低廉。此外,考虑到了因断开市电、断开电池簇电源或储能系统消防动作(即既断开电池簇电源又断开市电)而导致电池箱中的控制单元失去备电的情况。且仅将一台不间断电源作为备点系统中的一个设备,降低了储能系统的成本。同时,多个备点设备配合共同完成备电,解决了因只使用电池簇为备电设备时电池簇过放的情况。
图1f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储能系统的详细结构图,其中的切换模块为电源切换装置,本实施例所述的储能系统具体可以如图1f所示:
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1输入端的RACK和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1串联为第一支路。AC供应端和第二电力转换模块102串联为第二支路,AC供应端、UPS和第三电力转换模块103串联为第三支路。第一支路与第二支路共同连接第一电源切换装置ATS1,第一电源切换装置ATS1的输出端与第三支路共同连接第二电源切换装置ATS2
其中,第一电源切换装置ATS1的输出端和第二电源切换装置ATS1的一个输入端共同连接第一节点P1,第一节点P1还连接有第一单元C1。第一节点P1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支路或第二支路的电力,并将接收到的电力传递至所述第一单元C1以为第一单元C1供电。具体可以为,第一节点P1将第一目标支路提供的电力传递至第一单元C1。其中,第二支路的电压不为0时,第一目标支路为第二支路,第二支路的电压为0时,第一目标支路为第一支路。
其中,储能系统还包括第二电源切换装置ATS2,第二电源切换装置ATS2的一个输入端与第一节点P1连接,另一个输入端与第三电力转换模块103的连接,输出端还连接有第二单元C2。第二电源切换装置ATS2的输出端用于输出来自第一支路、第二支路或第三支路的电力,并将电力传递至第二单元C2以为第二单元C2供电。具体可以为,第二电源切换装置ATS2将第二目标支路提供的电力传递至第二单元C2。其中,组合支路的电压不为0时,第二目标支路为组合支路,组合支路的电压为0时,第二目标支路为第三支路。组合支路为第一电源切换装置ATS1输出端输出的支路。
本实施例所述的储能系统选择电源切换装置作为切换模块,其可根据设置好的规则,通过开关的方式选择导通某一支路的电流。
实施例一:基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储能系统,本实施例对应公开了一种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应用于本申请所述的一种储能系统。由于切换模块为电源切换装置时,电源切换装置仅根据设置好的主电源和备用电源进行电源切换,例如设置当储能系统与市电断开连接时,自动切换到由电池簇为控制单元供电,因此在此仅以切换模块为二极管的情况为实例,对控制方法进行介绍。具体的,请参阅图2,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包括:
步骤201:调节使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输出的第一电压值小于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输出的第二电压值,并使所述第一电压值大于所述第三电力转换模块输出的第三电压值。
在本实施例所述的方法中,所述储能系统中,第一电力转换模块输入端的RACK、第一电力转换模块和第一电力转换模块输出端的第一二极管串联为第一支路。AC供应端、第二电力转换模块和第二电力转换模块输出端的第二二极管串联为第二支路,AC供应端、UPS、第三电力转换模块和第三电力转换模块输出端的第三二极管串联为第三支路。第一支路与第二支路并联汇为组合支路。
在本实施例所述的方法中,此步骤作为对本申请所述的一种储能系统的初始化。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法,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并联后输出的电压值通过下述步骤得到:第一二极管所在的第一支路的电压,与第二二极管所在的第二支路的电压进行比较,也就是第一电压值与第二电压值进行比较,选出其中较大的电压值作为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并联后输出的电压值。
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并联后输出的电压值通过下述步骤得到:第三二极管所在的第三支路的电压,与第四二极管所在的组合支路的电压进行比较,也就是第三电压值,与第一和第二二极管并联后输出的电压值进行比较,选出其中较大的电压值作为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并联后输出的电压值。
步骤202: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值、所述第二电压值和所述第三电压值的相对大小,由所述第二电压值对应的市电供应端通过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为所述控制单元供给市电。
在本实施例所述的方法中,如图1c所示:第一电压值小于第二电压值,因此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并联后输出的电压值为第二电压值。第二电压值大于第三电压值,因此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并联后输出的电压值为第二电压值。最终由第二电压值(市电)为控制单元备电。
步骤203:当所述储能系统与所述市电供应端断开连接时,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值与所述第三电压值的相对大小,由所述第一电压值对应的所述电池簇通过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为所述控制单元供电。
在本实施例所述的方法中,储能系统与市电供应端断开连接,市电供应端电压即第二电压值为0,如图1d所示:第一电压值大于第二电压值,因此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并联后输出的电压值为第一电压值。第一电压值大于第三电压值,因此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并联后输出的电压值为第一电压值。最终由第一电压值为控制单元备电。
本实施例所述方法解决了储能系统中由于单个备电设备故障导致控制单元失去供电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所述的方法中,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法,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二单元。当储能系统与市电供应端断开,且储能系统与电池簇断开连接时,如图1e所示:市电供应端电压即第二电压值为0,电池簇电压即第一电压值为0(此时第一单元无需供电)。根据第三电压值,由不间断电源通过第三电力转换模块为第二单元供电。
本实施例所述方法可以在系统消防动作时避免由于储能系统切断电池簇导致电池箱控制单元失去备电。
本实施例所述方法通过多层级备电,系统正常时,优先使用市电给系统控制单元供电,系统异常时可自动切换使用电池簇或不间断电源给系统进行备电。可在储能系统异常时,解决由于单个备电设备故障而导致控制单元失去供电的问题。考虑到了因断开市电、断开电池簇电源或储能系统消防动作(即既断开电池簇电源又断开市电)而导致电池箱中的控制单元失去备电的情况。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又一种储能系统的详细结构示意图,针对储能系统中存在多个电池箱的情况。具体的,请参阅图3:
在电池箱1中,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1输入端的RACK、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1和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1输出端的第一二极管D1串联为第一支路。AC供应端、第二电力转换模块102和第二电力转换模块102输出端的第二二极管D2串联为第二支路,AC供应端、UPS、第三电力转换模块103和第三电力转换模块103输出端的第三二极管D3串联为第三支路。第一支路与第二支路并联汇为组合支路。在电池箱2中,各电路元器件的连接关系同电路箱1。
本实施例所述系统不需要在电池集装箱及柜内分别配置UPS,以大大降低系统备电成本。
本说明书中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本说明书中实施例中记载的特征可以相互替换或者组合,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为电池箱中的控制单元备电,所述储能系统包括:第一电力转换模块、第二电力转换模块、第三电力转换模块、不间断电源和切换模块;
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连接电池簇,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连接市电,所述第三电力转换模块连接所述不间断电源;
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第二电力转换模块和第三电力转换模块分别位于相互并联的不同支路上,且均与切换模块相连;
所述切换模块与所述控制单元相连,用于根据电池簇、市电和不间断电源的工作状态,选择通过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或所述第三电力转换模块给所述控制单元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所述不同支路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
所述第一支路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的输入端的所述电池簇,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的输出端的所述第一二极管;
所述第二支路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的输入端的市电供应端、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以及位于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的输出端的所述第二二极管;
所述第三支路包括所述不间断电源,位于所述不间断电源的输出端的所述第三电力转换模块,以及位于所述第三电力转换模块的输出端的所述第三二极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共同连接第一节点;所述第一节点还连接有所述第一单元;
所述第一节点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支路或所述第二支路的电力,并将接收到的电力传递至所述第一单元以为所述第一单元供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模块还包括:第四二极管,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
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共同连接第二节点;所述第二节点还连接有所述第二单元;
所述第二节点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支路、所述第二支路或所述第三支路的电力,并将接收到的电力传递至所述第二单元以为所述第二单元供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点具体用于将第一目标支路提供的电力传递至所述第一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目标支路为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中电压最大的支路;
所述第二节点具体用于将第二目标支路提供的电力传递至所述第二单元,其中,所述第二目标支路为组合支路和所述第三支路中电压最大的支路;所述组合支路为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在所述第一节点并联后与所述第四二极管串联的支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模块包括:第一电源切换装置和第二电源切换装置;所述不同支路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
所述第一支路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的输入端的所述电池簇,和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
所述第二支路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的输入端的市电供应端,和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
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和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的输出端共同连接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
所述第三支路包括位于所述不间断电源的输入端的所述市电供应端,所述不间断电源,位于所述不间断电源的输出端的所述第三电力转换模块;
所述第三电力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的输出端共同连接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
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的一个输入端共同连接第一节点;所述第一节点还连接有所述第一单元;
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单元;
所述第一节点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支路或所述第二支路的电力,并将接收到的电力传递至所述第一单元以为所述第一单元供电;
所述第二节点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支路、所述第二支路或所述第三支路的电力,并将接收到的电力传递至所述第二单元以为所述第二单元供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具体用于将第一目标支路提供的电力传递至所述第一单元;所述第二支路的电压不为0,所述第一目标支路为所述第二支路,所述第二支路的电压为0,所述第一目标支路为所述第一支路;
所述第二节点具体用于将第二目标支路提供的电力传递至所述第二单元,其中,所述第二目标支路为组合支路和所述第三支路中电压最大的支路;所述组合支路为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输出端输出的支路。
9.根据权利要求3-8任一项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单元为电池簇管理单元;
所述第二单元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
电池管理单元、消防排风单元、能量管理单元或交换机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2-8任一项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能系统中的电力转换模块和切换模块均设置于所述电池箱内,所述不间断电源为一个,且设置于EMS柜内。
11.一种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储能系统,所述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当电池簇、市电供应端和不间断电源均与储能系统保持连接时,由市电通过第二电力转换模块给所述控制单元供电;
当所述市电供应端与所述储能系统断开连接时,由所述电池簇通过第一电力转换模块给所述控制单元供电;
当所述电池簇和市电供应端均与所述储能系统断开连接时,由所述不间断电源通过第三电力转换模块给所述控制单元供电。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模块为二极管,所述方法包括:
调节使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输出的第一电压值小于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输出的第二电压值,并使所述第一电压值大于所述第三电力转换模块输出的第三电压值。
CN202311347123.8A 2023-10-17 2023-10-17 一种储能系统和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74777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47123.8A CN117477740A (zh) 2023-10-17 2023-10-17 一种储能系统和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47123.8A CN117477740A (zh) 2023-10-17 2023-10-17 一种储能系统和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77740A true CN117477740A (zh) 2024-01-30

Family

ID=89638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47123.8A Pending CN117477740A (zh) 2023-10-17 2023-10-17 一种储能系统和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7774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54369B2 (en) Power supply method and apparatus
TWI396070B (zh) 具節能及最適化操作效率之電源供應器且可提供備援電源予多負載之電源管理系統
US20190356159A1 (en) Rack-mounted ups device for data centers
US9478981B2 (en) Battery system having identifiers and energy storage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CN112542830B (zh) 供电系统
US20190267811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gene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
RU2713427C2 (ru) Способ и система саморегистрации и самосборк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х устройств
KR20170026695A (ko) 하이브리드 에너지저장 시스템
EP3039768B1 (en) Shared backup power data centers
CN110867946A (zh) 一种交直流混供一体化电源
CN110544933B (zh) 一种分布式直流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7477740A (zh) 一种储能系统和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
KR102176094B1 (ko) 에너지 저장 장치를 포함하는 에너지 저장 시스템
CN114256956B (zh) 直流供电系统
US10205341B2 (en) Direct current backup system
KR20180099277A (ko) 에너지 저장 장치를 포함하는 무정전 전원 공급 시스템
CN114079288A (zh) 一种供电系统、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CN215071655U (zh) 一种储能系统
CN117477521B (zh) 供备电系统、供备电控制方法和数据中心
CN117220261A (zh) 一种储能系统及供电方法
JP3885230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218472832U (zh) 供电系统
CN111917172B (zh) 不间断电源系统、配电设备
CN220254179U (zh) 数据中心的供电系统和数据中心
US20210273479A1 (en) Dynamically configuring batteries in a power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