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77673A - 一种动态适应型工业园区负荷建模与智能调控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动态适应型工业园区负荷建模与智能调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77673A
CN117477673A CN202311789455.1A CN202311789455A CN117477673A CN 117477673 A CN117477673 A CN 117477673A CN 202311789455 A CN202311789455 A CN 202311789455A CN 117477673 A CN117477673 A CN 1174776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load
term
model
ti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8945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477673B (zh
Inventor
黄潇
张鹏超
常德龙
肖康
卢俊
姚伟
李小龙
李萍
聂继锋
任东风
彭明江
罗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Haomai 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Co ltd
Xiangyang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Hubei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Haomai 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Co ltd
Xiangyang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Hubei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Haomai 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Co ltd, Xiangyang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Hubei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Haomai 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78945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77673B/zh
Publication of CN1174776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776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4776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776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46Controlling of the sharing of output between th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30/00Commerce
    • G06Q30/02Marketing; Price estimation or determination; Fundraising
    • G06Q30/0201Market modelling; Market analysis; Collecting market data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nergy or water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003Load forecast, e.g. methods or systems for forecasting future load deman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2203/20Simulating, e g planning, reliability check, modelling or computer assisted design [CA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Finance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Economics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rket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态适应型工业园区负荷建模与智能调控系统,旨在优化工业园区的能源管理和消耗;该系统包含三个主要单元:负荷建模单元、负荷评估单元和智能调控单元;负荷建模单元负责根据工业生产流程和实时生产数据,动态建立和更新反映各负荷在不同生产阶段和环境条件下功率需求和调节能力的功率调节特性模型;负荷评估单元使用这些模型数据,结合多时间尺度的动态评估算法,来评估工业园区内各负荷的可调容量;智能调控单元接收评估结果,并根据这些结果以及实时的电网需求和工业园区的生产约束,通过优化算法实现负荷的动态调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灵活且自适应的系统,以提升能源效率并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动态适应型工业园区负荷建模与智能调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智能调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态适应型工业园区负荷建模与智能调控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代工业园区中,能源管理的复杂性日益增加,这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的多样性、能源需求的波动性以及日益增长的节能和成本效益需求。传统的能源管理系统往往采用静态的方法来处理能源分配,缺乏对实时生产变化和环境条件变动的适应性。这种方法不仅降低了能源使用的效率,也未能充分考虑到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随着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存在着对更灵活、更智能的能源管理系统的需求,这种系统能够实时响应工业环境中的变化,并进行有效的能源分配和调控。特别是在新能源大量接入和工业负荷日益增加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管理工业园区的能源使用,成为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关键。
因此,开发一种能够动态适应工业园区的负荷建模与智能调控系统变得至关重要。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动态适应型工业园区负荷建模与智能调控系统,以提升能源效率并降低成本。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动态适应型工业园区负荷建模与智能调控系统,包括:
负荷建模单元,用于根据工业生产流程和实时收集的生产数据,动态建立和更新工业园区内各个负荷的功率调节特性模型;向负荷评估单元提供与所述功率调节特性模型相关的模型数据;其中,所述功率调节特性模型反映了不同负荷在不同生产阶段和环境条件下的功率需求和调节能力;
负荷评估单元,用于接收来自负荷建模单元的模型数据;根据所述模型数据,运用多时间尺度的动态评估算法,对工业园区内各个负荷的可调容量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传递给智能调控单元,其中,所述评估结果包括各个负荷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负荷调节建议;
智能调控单元,用于接收来自负荷评估单元的评估结果;根据所述评估结果,并结合实时的电网需求和工业园区的生产约束,通过优化算法实现负荷的动态调控。
更进一步地,所述负荷建模单元具体用于:
运用递归神经网络处理时间序列数据,捕捉负荷需求随时间的变化模式;
使用卷积神经网络分析环境因素对负荷需求的影响。
更进一步地,所述负荷评估单元具体用于:
将所述工业园区内各个负荷中的负荷作为图论网络中的节点,并根据负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创建边,生成一个图论网络;
对所述图论网络进行分析,获得节点间相互依赖数据、节点影响力数据以及优化路径数据;
将来自负荷建模单元的模型数据、所述节点间相互依赖数据、节点影响力数据以及优化路径数据输入一个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中,获得各个负荷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负荷调节建议。
更进一步地,所述神经网络模型包括环境与市场数据融合器、时间序列预测引擎和综合决策生成器;所述环境与市场数据融合器用于将环境数据和电力市场数据进行融合,获得环境和市场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其中,所述环境数据包括温度和湿度,所述电力市场数据包括电力价格和电力需求趋势;所述时间序列预测引擎根据来自负荷建模单元的模型数据、所述节点间相互依赖数据、节点影响力数据以及优化路径数据,利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预测,获得各个负荷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负荷预测;所述综合决策生成器根据所述时间序列预测引擎的预测结果和所述环境与市场数据融合器的综合分析结果,生成各个负荷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调节建议。
更进一步地,所述环境与市场数据融合器使用如下的公式1计算环境和市场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
(1);
其中,是一个针对环境数据/>的转换函数;/>是针对电力市场数据/>的转换函数;/>是一个用于捕捉环境数据/>和电力市场数据/>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的函数;/>是调节交互作用影响的系数,可以基于历史数据或专家知识进行调整;是标准化函数,用于确保融合后的数据在合理的范围内;
其中,可以采用如下的公式2实现:
(2);
其中,是时间窗口的大小,/>是环境数据中第/>个个数据点;
可以采用如下的公式3实现:
(3);
其中,和/>分别是当前和前一天的电力市场数据;
可以采用如下的公式4实现:
(4);
其中,是环境数据/>和电力市场数据/>的协方差;/>和/>分别是环境数据/>和电力市场数据/>的标准差。
更进一步地,所述时间序列预测引擎包括特征集成模块、时间依赖构建模块、非线性特征提取模块以及负荷预测模块;所述特征集成模块用于将来自负荷建模单元的模型数据、所述节点间相互依赖数据、节点影响力数据以及优化路径数据结合在一起,生成一个统一的特征集;所述时间依赖构建模块使用门控循环单元分析和捕捉统一的特征集中的时间依赖性数据;所述非线性特征提取模块用于提取所述时间依赖性数据中的高级特征;所述负荷预测模块根据所述高级特征进行负荷预测,输出各个负荷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负荷预测。
更进一步地,所述综合决策生成器包括决策规则定义模块、数据融合与分析模块以及条件逻辑应用模块;
所述决策规则定义模块配置有一个规则库,所述规则库存储有基于数据阈值或特定模式的决策规则;
所述数据融合与分析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时间序列预测引擎的预测结果和环境与市场数据融合器的综合分析结果,并将所述预测结果和综合分析结果进行融合处理;对融合后的数据执行分析,包括计算平均值、识别数据趋势或模式;
所述条件逻辑应用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融合与分析模块的分析结果以及所述决策规则定义模块中的决策规则,生成各个负荷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负荷调节建议。
更进一步地,所述智能调控单元具体用于:
构建一个线性规划模型;
根据所述线性规划模型,获得最优解;
根据所述最优解,确定每个负荷的最优能源消耗量和调节行动;
其中,所述线性规划模型的目标函数为如下公式5:
(5);
其中,是总成本,是需要最小化的目标;/>是第/>个负荷的单位能源成本;/>是第/>个负荷的能源消耗量;/>是在时间尺度/>上第/>个负荷的调节成本;/>是在时间尺度/>上第个负荷的调节行动引起的能源使用变化百分比;时间尺度/>可以为短期尺度/>、中期尺度/>或者长期尺度/>;/>是一个权重系数,用于平衡成本和调节建议的影响;
所述线性规划模型的约束条件包括:
能源供需平衡约束条件,可以使用如下公式6表示:
(6);
其中,是工业园区的电力总需求。
更进一步地,所述智能调控单元包括一个实时响应模块,用于:
实时监控工业园区内各个负荷的能源使用情况;
根据各个负荷的能源使用情况和线性规划模型的最优解,动态调整负荷的能源消耗量;
在检测到负荷的能源消耗量偏离预定的最优能源消耗阈值时,自动触发紧急调整协议,以迅速恢复到最优能源使用状态。
更进一步地,所述智能调控单元包括一个环境适应性分析模块,用于:
结合历史数据和预测模型,预测环境变化对工业园区内能源需求的长期和短期影响;
根据预测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生成环境适应性报告,为智能调控单元提供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能源调整建议。
本申请有益的技术效果主要包括:(1)增强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系统能够根据工业园区的实际生产需求和电网的实时需求灵活调整能源分配。这样的动态调控有助于确保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即使在面对能源供应波动或生产需求变化时也能保持高效运行。(2)降低运营成本:通过优化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系统有助于显著降低工业园区的运营成本。更高的能源效率意味着较低的能源支出,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3)适应性强和应变能力:系统能够根据实时数据和多时间尺度的动态评估快速适应环境变化和生产需求变化。这种适应性使得系统能够在多变的工业环境中保持高效和有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态适应型工业园区负荷建模与智能调控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涉及的神经网络模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动态适应型工业园区负荷建模与智能调控系统。请参看图1,该图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以下结合图1对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动态适应型工业园区负荷建模与智能调控系统进行详细说明。
所述系统包括负荷建模单元101,负荷评估单元102,智能调控单元103。
所述负荷建模单元101,用于根据工业生产流程和实时收集的生产数据,动态建立和更新工业园区内各个负荷的功率调节特性模型;并向负荷评估单元提供与所述功率调节特性模型相关的模型数据;其中,所述功率调节特性模型反映了不同负荷在不同生产阶段和环境条件下的功率需求和调节能力。
负荷建模单元101在动态适应型工业园区负荷建模与智能调控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该单元的核心任务是建立、维护并不断更新工业园区内各个负荷的功率调节特性模型。这些模型精确地反映了不同负荷在多样化的生产阶段及多变的环境条件下的功率需求和调节能力。
在运行过程中,该单元首先收集工业园区的实时生产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了设备的功率消耗、操作状态和环境条件(例如温度和湿度)。接着,利用高级数据分析技术,尤其是机器学习算法,这些数据被处理和分析,以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为了构建这些模型,负荷建模单元101采用了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等算法。这些算法不仅能够处理复杂的数据集,还能够准确地预测每个负荷在不同工况和环境条件下的功率需求和调节特性。模型的构建考虑了包括设备类型、生产工艺和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变量。
一个关键特点是这些模型并非静态的。它们能够根据实时数据动态更新,以适应生产流程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种自适应性是通过持续的数据校准和模型优化实现的,确保模型始终反映最新的生产状态和环境条件。
在系统的整体架构中,负荷建模单元101还与其他单元紧密协作。它不断地将更新后的模型数据传递给负荷评估单元102,从而使评估单元可以基于最新的信息进行负荷的可调容量评估。同时,它也会接收来自负荷评估单元的反馈,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模型。
技术上,负荷建模单元101运用递归神经网络(RNN)来处理时间序列数据,捕捉负荷需求随时间的变化模式,同时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来分析空间数据和环境因素对于负荷需求的影响。此外,通过强化学习或自适应控制算法,模型参数能够不断自我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生产环境的变化。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实时模拟来不断验证和改进的。
下面以一个工业园区内自动化生产线为例,对于负荷建模单元101进行举例说明。
假设在工业园区内有一个自动化生产线,该生产线包括多个工作站,如装配、焊接、涂装等。每个工作站都有自己独特的能源需求和操作模式。
(1)装配站模型:
在装配过程中,机器的能耗主要取决于使用的机械臂数量和运行速度。
负荷建模单元101收集实时数据,包括机械臂的运行状态、速度、以及消耗的电力量。
使用递归神经网络分析这些数据,建立一个模型,预测在不同生产节奏下装配站的能耗模式。
在负荷建模单元101中,使用递归神经网络(RNN)分析数据以建立装配站的能耗模型是一个复杂且精细的过程。递归神经网络特别适合处理时间序列数据,因为它们能够捕捉随时间变化的数据依赖关系,这对于预测装配站在不同生产节奏下的能耗模式至关重要。以下是这一过程的具体说明:
(1a)数据收集与准备:
首先,负荷建模单元101收集装配站的实时数据,包括每个机械臂的运行状态、速度和消耗的电量。这些数据点提供了对装配站运行特性的直接见解。例如,数据可能显示在高速运行时机械臂消耗的电力量比在低速时要高。
(1b)RNN模型建立:
模型初始化:
负荷建模单元101初始化一个RNN模型,该模型旨在处理和分析时间序列数据。
模型的输入是装配站的历史和当前运行数据,包括机械臂的运行速度和功率消耗。
模型的输出主要是关于未来某个时间段内装配站的预期能耗。具体而言,这些输出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预测能耗值:RNN模型的主要输出是对装配站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如接下来的小时、班次或天)的预测能耗。这包括预估的总能耗量,通常以千瓦时(kWh)为单位。
能耗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模型还可以输出装配站能耗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例如,模型可能预测在生产高峰期间能耗会怎样增加,或在非高峰期如何下降。
不同操作条件下的能耗预测:RNN模型可以预测在不同的运行速度或不同的机械臂数量配置下装配站的能耗。这可以帮助工业园区管理者优化生产计划,以降低能源成本。
环境条件变化对能耗的影响:如果环境数据(如温度、湿度)被纳入RNN模型,输出还将包括这些因素对能耗的潜在影响。例如,在更高的环境温度下,某些机器可能会消耗更多能源。
预测的置信区间或不确定性度量:为了更好地理解预测的可靠性,模型还可以输出关于预测的置信区间或其他统计度量,这表明了预测的不确定性水平。
通过这些输出,负荷建模单元101能够为负荷评估单元102和智能调控单元103提供详细且实用的能耗预测信息,从而使整个系统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和调整工业园区的能源使用。
特征提取与学习:
RNN通过其隐藏层状态捕捉数据中的时间依赖关系。例如,如果机械臂的速度增加,模型会学习这一变化如何影响功率消耗。
模型会自动学习和提取运行数据中的关键特征,例如在不同生产速度下的典型能耗模式。
反馈循环:
RNN的核心特性是它的反馈循环,允许信息持续流动。这意味着在预测未来能耗时,模型会考虑之前的所有相关数据。
(1c)预测与优化:
能耗预测:
利用经过训练的RNN模型,负荷建模单元可以预测在不同生产节奏下装配站的能耗模式。例如,模型可以预测在持续高速运行时的能耗峰值。
这种预测考虑了历史数据模式和当前的运行状态,提供了对未来能耗的精准估计。
实时优化:
当装配站的运行条件发生变化时,例如新的生产任务或环境条件变化,RNN模型会实时接收新数据并重新调整预测。
这保证了模型始终反映最新的运行情况,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通过这种方法,RNN模型成为预测和管理工业园区装配站能耗的强大工具。这不仅帮助负荷评估单元102进行准确的负荷评估,也为智能调控单元103提供了必要的信息,以实现更有效的能源管理和调控策略。
(2)焊接站模型:
焊接过程的能耗受焊接温度和持续时间的影响。
通过实时监控焊接设备的温度设置和操作时长,负荷建模单元101可以预测不同焊接条件下的功率需求。
应用卷积神经网络来处理这些空间和时间上的数据,形成焊接站的能耗模型。
在负荷建模单元101中,对焊接站的能耗建模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来处理空间和时间上的数据,这一过程包括几个关键步骤和特点,详细说明如下:
(2a)数据收集与特征识别:
收集关键数据:对于焊接站的能耗模型,关键数据包括焊接设备的温度设置、操作时长、以及可能影响能耗的其他环境因素(如周围温度和湿度)。
识别空间和时间特征:焊接过程中,设备的温度设置和操作时长是关键的时间序列数据,而环境因素则提供了空间上的上下文信息。CNN在处理这些具有空间和时间属性的数据方面非常有效。
(2b) CNN模型构建与训练:
构建模型架构:CNN模型通过多层卷积层构建,每一层专门设计来识别数据中的不同特征。例如,初级卷积层可能识别基本的温度变化模式,而更深层次的卷积层可能识别更复杂的能耗模式。
在负荷建模单元101中使用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针对焊接站的能耗模式进行了精确的建模。
CNN模型的输入包括:
时间序列数据:焊接设备的温度设置和操作时长的时间序列数据。这些数据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如每分钟或每小时)记录,反映了焊接过程中设备的运行状况。
环境参数:除了设备的直接操作数据外,还包括与焊接站能耗相关的环境参数,如周围的温度、湿度等。这些数据有助于CNN模型理解外部环境如何影响能耗。
设备状态信息:输入还可能包括设备的其他状态信息,如是否在待机模式、故障代码等,这些信息可以提供设备运行效率和能耗模式之间更深入的联系。
CNN模型的输出包括:
能耗预测值:模型的主要输出是对未来某个时间段内焊接站的预期能耗。这通常是以预测的总能耗量(如千瓦时)表示,可能包括短期(如接下来几小时)和长期(如未来几天或几周)的能耗预测。
能耗趋势分析:除了具体的能耗数值外,CNN模型还可以输出能耗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这有助于理解在不同操作条件下(如不同的温度设置和操作时长)能耗如何变化。
环境影响评估:如果环境参数被作为输入,模型输出还将包括环境变化对能耗的影响评估。例如,模型可能预测在高温环境下焊接站的能耗增加。
操作建议:在某些情况下,CNN模型还可能输出针对优化能耗的操作建议,如调整温度设置或修改操作时长来降低能耗。
通过这些输入和输出,CNN模型为焊接站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能耗预测和分析工具。这不仅帮助负荷评估单元102准确评估负荷的可调容量,还为智能调控单元103提供了进行有效能源管理决策的关键信息。
训练与优化:CNN模型通过历史数据进行训练,学习如何根据温度设置、操作时长和环境因素预测能耗。通过反复迭代,模型优化其权重,以提高预测能耗的准确性。
(2c)能耗模式识别与预测:
特征映射:CNN通过其卷积层将收集的数据转化为特征映射,这些特征映射捕捉了数据中的重要模式和关系。
能耗预测:利用经过训练的CNN模型,负荷建模单元101可以预测在不同焊接条件(如不同的温度设置和持续时间)下焊接站的能耗模式。
(2d)动态适应与实时更新:
动态适应性:当焊接站的操作条件发生变化,或者环境条件变化时,CNN模型能够适应这些变化,实时更新能耗预测。这意味着模型能够反映最新的操作和环境状态。
实时优化:随着新数据的不断输入,CNN模型持续优化其预测,确保预测结果始终基于最新的数据和最准确的模式分析。
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处理焊接站的空间和时间数据,负荷建模单元101不仅能够准确预测能耗模式,还能够实时适应生产和环境条件的变化,为整个工业园区的能源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持。这种方法使负荷评估单元102和智能调控单元103能够根据最新、最准确的预测结果进行有效的能源调控。
模型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设备操作参数:如机械臂的运行速度、焊接设备的温度设置等。
能耗历史数据:包括过去的能耗记录,用于与当前数据比较,以识别模式和趋势。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等,这些因素可能影响设备的性能和能耗。
实时能耗数据:当前各工作站的能耗,用于实时更新模型。
预测结果:基于收集的数据和分析,预测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的能耗。
作为系统信息的源头,负荷建模单元101确保数据流的连续性和时效性,为负荷评估单元102和智能调控单元103提供必要的支持。这确保了系统的其他部分能够基于最新的信息做出精确的调控决策。
总的来说,负荷建模单元101是实现工业园区负荷高效动态调控的基石。它通过先进的算法和持续的数据分析,不仅深入理解了当前的负荷状态,而且为在电网需求和生产效率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提供了关键的信息和工具。
负荷评估单元102,用于接收来自负荷建模单元的模型数据;根据所述模型数据,运用多时间尺度的动态评估算法,并结合电网的短期和长期需求,对工业园区内各个负荷的可调容量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传递给智能调控单元。
负荷评估单元102在动态适应型工业园区负荷建模与智能调控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单元专注于分析和处理来自负荷建模单元101的模型数据,并基于这些数据,运用多时间尺度的动态评估算法来评估工业园区内各个负荷的可调容量。这一过程涉及几个关键方面:
首先,负荷评估单元102接收来自负荷建模单元101的详细模型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不同负荷在各种生产阶段和环境条件下的功率需求及其调节能力的综合信息。例如,这可能包括特定机器在不同操作设置下的能耗数据或整个生产线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功率使用模式。
接下来,负荷评估单元102利用这些数据来执行复杂的评估任务。它运用多时间尺度的动态评估算法,这种算法能够综合考虑短期和长期的电网需求,以及工业园区负荷的潜在调节能力。这意味着评估不仅仅是基于当前的负荷状况,还考虑了未来可能的变化,比如预计的生产增减、季节性变化或预期的电网需求波动。
在评估过程中,该单元也考虑到实时的电网需求和工业园区的生产约束。这包括电网的稳定性需求、峰时和非峰时的能源成本差异,以及保持工业生产效率和连续性的必要性。通过这种方式,负荷评估单元102能够平衡电网需求和工业园区操作的优先级,找到最佳的负荷调节方案。
最后,一旦完成评估,该单元会将评估结果传递给智能调控单元103。这些评估结果为智能调控单元提供了关键信息,使其能够根据最新的负荷评估和电网需求,通过优化算法实现负荷的动态调控。这不仅帮助优化能源使用,还确保了工业园区的生产活动能在最佳的能源效率下顺利进行。
更进一步地,所述负荷评估单元具体用于:
将所述工业园区内各个负荷中的负荷作为图论网络中的节点,并根据负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创建边,生成一个图论网络;
对所述图论网络进行分析,获得节点间相互依赖数据、节点影响力数据以及优化路径数据;
将来自负荷建模单元的模型数据、所述节点间相互依赖数据、节点影响力数据以及优化路径数据输入一个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200中,获得各个负荷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负荷调节建议。
在负荷评估单元中,图论网络分析是一个关键的步骤,用于理解和优化工业园区内负荷的能源分配和使用。这个过程涉及到几个重要的概念:节点间相互依赖数据、节点影响力数据以及优化路径数据。以下是这些概念的详细说明以及它们的获取方法:
节点间相互依赖数据反映了不同负荷(如各种设备、机器或生产线)之间的依赖关系。在一个工业园区内,某些负荷的运行可能直接依赖于其他负荷点的输出或状态。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分析负荷之间的操作关系和能源流动来确定。例如,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当一个负荷变化(如增加能源消耗)时,其他负荷如何响应来识别这种依赖关系。
节点影响力数据揭示了某些关键负荷对整个工业园区能源系统的影响程度。有些负荷的变化可能会对整个系统的能源效率和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分析历史能源使用数据和负荷运行数据来获取,以识别哪些负荷点在能源消耗和生产效率方面扮演关键角色。
优化路径数据提供了调节各负荷以优化整个工业园区能源使用的潜在路径。这些数据指示了哪些调整措施(如调整特定负荷的能源消耗)可能带来最大的能源效率和成本效益。
通过模拟不同的调节策略并评估它们对整体能源使用的影响来获得。这通常涉及复杂的数据分析和建模,比如使用优化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来预测不同调节措施的效果。
为了实施这一过程,负荷评估单元需要执行以下步骤:
1.建立图论网络:
首先,需要建立表示工业园区内各负荷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图论网络。
收集数据:收集关于各负荷(如设备、机器或生产线)的详细运行和能源消耗数据。
确定节点和边:每个负荷视为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节点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影响关系形成边。例如,如果一个生产过程的输出是另一个过程的输入,这两个过程之间就会形成一条边。
2.分析节点间相互依赖:
接下来,分析这个网络来识别节点间的相互依赖。
使用数据分析工具: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如网络分析软件或定制脚本,来分析网络结构。
识别依赖关系:识别哪些节点对其他节点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可以通过分析能源流动模式来确定某个设备的运行如何影响其他设备的能源需求。
3.提取节点影响力数据:
计算影响力:使用网络分析方法,如中心性度量,来确定哪些节点在整个网络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高影响力的节点可能是关键的能源消耗点或生产瓶颈。
分析历史数据:分析历史运行数据,观察在过去节点的变化如何影响了整个网络的能源效率和产出。
4.探索优化路径:
模拟不同的调节策略:使用模拟工具,如仿真软件,模拟在不同情况下调整特定负荷点的效果。这可能涉及改变节点的能源消耗模式,看看这如何影响整个网络。
识别优化策略:分析模拟结果,确定哪些调整策略可以提高能源效率或降低成本。例如,可能发现减少某个高影响力节点的能源消耗可以显著降低整体能源成本。
5.集成和报告:
整合发现:将这些分析和模拟的发现整合到一个报告中,该报告包括关键节点的详细描述、它们的相互依赖关系、影响力以及推荐的优化策略。
提供实施建议:报告还应包括如何实施这些优化策略的具体建议,以及预期的效果和潜在的挑战。
通过这些详细步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使用数据分析和模拟技术来分析和优化工业园区的能源使用,从而实现更高效和成本效益的能源管理。
负荷评估单元将这些图论网络分析得到的数据(包括节点间相互依赖数据、节点影响力数据和优化路径数据)与来自负荷建模单元的模型数据结合起来。这些综合数据随后被输入到一个训练过的神经网络模型200中。这个神经网络模型200被设计用来处理这类复杂的数据,并根据数据生成各个负荷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调节建议。
具体来说,神经网络模型200会分析负荷的当前状态、预测未来可能的变化,同时考虑节点之间的依赖关系和影响力,来提出如何在不同时间尺度上调节负荷。这可能包括在电价较低的时段增加某些生产线的运行,或在电网负载较高的时段减少非关键生产线的能源消耗。这样的建议考虑到了成本效益、能源效率和生产连续性。
最终,这些负荷调节建议被传递给智能调控单元,该单元利用这些信息来实现负荷的动态调控,优化整个工业园区的能源使用和生产效率。这种方法不仅基于当前的能源需求和市场条件,还考虑了长期的可持续性和效率。通过这种高度先进和集成的方法,负荷评估单元能够为工业园区提供全面且深入的能源管理解决方案。
以下是创建图论网络并进行基本分析的示例代码:
import networkx as nx
import numpy as np
# 假设有工业园区负荷数据
# 负荷数据示例:每个负荷的ID和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
load_data = {
"Load1": ["Load2", "Load3"],
"Load2": ["Load4"],
"Load3": [],
"Load4": ["Load1", "Load3"]
# 更多负荷和它们的依赖关系
}
# 创建图论网络
G = nx.DiGraph() # 有向图,因为能源流向可能是单向的
# 添加节点和边
for load, dependencies in load_data.items():
G.add_node(load)
for dep in dependencies:
G.add_edge(load, dep) # 从load指向dep
# 进行基本的网络分析
# 计算节点间的相互依赖数据
dependency_data = {node: list(G.successors(node)) for node in G.nodes()}
# 计算节点影响力(比如使用PageRank算法)
influence_data = nx.pagerank(G)
# 寻找优化路径(例如,寻找最短路径或其他优化路径)
# 示例:计算所有节点对的最短路径
path_data = dict(nx.all_pairs_shortest_path(G))
# 输出分析结果
print("依赖关系:", dependency_data)
print("节点影响力:", influence_data)
print("最短路径:", path_data)
上述代码首先定义了一个表示负荷点和它们之间关系的数据结构。
然后,使用networkx创建了一个有向图,并添加了表示负荷点的节点和表示依赖关系的边。
接着,代码进行了三项基本分析:计算节点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评估节点的影响力(例如使用PageRank算法)和计算节点间的最短路径。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逻辑和数据结构进行调整和扩展。此外,根据工业园区的具体需求,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使用其他的网络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技术。
更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神经网络模型200包括环境与市场数据融合器201、时间序列预测引擎202和综合决策生成器203;所述环境与市场数据融合器201用于将环境数据和电力市场动态数据进行融合,获得环境和市场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其中,所述环境数据包括温度和湿度,所述电力市场动态数据包括电力价格和电力需求趋势;所述时间序列预测引擎202根据来自负荷建模单元的模型数据、所述节点间相互依赖数据、节点影响力数据以及优化路径数据,利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预测,获得各个负荷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负荷预测;所述综合决策生成器203根据所述时间序列预测引擎202的预测结果和所述环境与市场数据融合器201的综合分析结果,生成各个负荷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负荷调节建议。
环境与市场数据融合器201专门处理环境数据(如温度、湿度)和电力市场数据(如电力价格、需求趋势)。
时间序列预测引擎202采用深度学习技术,特别是适用于处理时间序列数据的神经网络(如循环神经网络或长短记忆网络LSTM),并分析来自负荷建模单元的数据,包括节点间的相互依赖性和节点影响力,来预测未来的负荷需求。
综合决策生成器203结合了来自上述两个模块的信息,使用神经网络模型200生成负荷调节的策略,包括各个负荷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调节建议。
负荷的短期调节建议通常基于即时或未来一小时至一天内的数据。它们可能包括对突发事件或临时市场波动的响应,例如,热浪导致的电力需求增加。
负荷的中期调节建议通常基于未来一天到未来四周的预测,考虑了更广泛的市场和环境趋势,如季节性变化或计划内的工业活动。
负荷的长期调节建议基于对未来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预测。
这些建议关注持续的市场趋势、政策变化或长期环境模式的影响,如可再生能源的季节性可用性。
更进一步地,所述环境与市场数据融合器201使用如下的公式1计算环境和市场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
(1);
其中,是一个针对环境数据/>的转换函数;/>是针对电力市场数据/>的转换函数;/>是一个用于捕捉环境数据/>和电力市场数据/>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的函数;/>是调节交互作用影响的系数,可以基于历史数据或专家知识进行调整;是标准化函数,用于确保融合后的数据在合理的范围内;
其中,可以采用如下的公式2实现:
(2);
其中,是时间窗口的大小,/>是环境数据中第/>个数据点;
可以采用如下的公式3实现:
(3);
其中,和/>分别是当前和前一天的电力市场数据;
可以采用如下的公式4实现:
(4);/>
其中,是环境数据/>和电力市场数据/>的协方差;/>和/>分别是环境数据/>和电力市场数据/>的标准差。环境数据/>和电力市场数据/>可以是时间序列数据。
1. 环境数据转换函数
作用:提取环境数据的关键特征。
实现:计算环境数据的移动平均值。
(2);
其中,是时间窗口的大小,/>是环境数据中第/>个数据点。
2.电力市场数据转换函数
作用:捕捉电力市场数据的变化趋势。
实现:计算电力市场数据的日变化率。
(3);
其中,和/>分别是当前和前一天的电力市场数据。
3.相互作用函数
作用:分析环境数据和电力市场数据之间的关联性。
实现:计算和/>的协方差与它们标准差的比值。
(4)
其中,是环境数据/>和电力市场数据/>的协方差;/>和/>分别是环境数据/>和电力市场数据/>的标准差。
4.交互作用影响的调节系数
作用:调整相互作用项的重要性。
实现:基于历史数据分析或专家知识确定的值。
5.标准化函数Norm:
作用:确保融合后的数据在合理范围内。
实现:可以使用常见的标准化方法,如 Min-Max 标准化或 Z-score 标准化。
为了实现这个融合器,技术人员需要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1.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收集环境数据和电力市场数据/>
对数据进行必要的清洗和格式化。
2.应用转换函数:
对环境数据应用公式2来计算移动平均。
对电力市场数据应用公式3来计算日变化率。
3.计算相互作用:
使用公式4来分析环境和市场数据之间的协方差关系。
4.综合分析结果的计算:
结合上述步骤的结果,应用公式1来计算综合分析结果,并使用适当的标准化方法对/>进行标准化。
5.输出结果:
最终的将是一个综合考虑了环境和市场影响的数据,可用于进一步的能源管理和决策支持。
通过上述步骤,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有效地实现这个融合器,为电力系统提供全面的数据分析,帮助做出更准确的负荷调节决策。
更进一步地,所述时间序列预测引擎202包括特征集成模块、时间依赖构建模块、非线性特征提取模块以及负荷预测模块;所述特征集成模块用于将来自负荷建模单元的模型数据、所述节点间相互依赖数据、节点影响力数据以及优化路径数据结合在一起,生成一个统一的特征集;所述时间依赖构建模块使用门控循环单元分析和捕捉统一的特征集中的时间依赖性数据;所述非线性特征提取模块用于提取所述时间依赖性数据中的高级特征;所述负荷预测模块根据所述高级特征进行负荷预测,输出各个负荷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负荷预测。
特征集成模块负责将不同来源的数据结合在一起,创建一个统一的特征集。它处理来自负荷建模单元的模型数据、节点间相互依赖数据、节点影响力数据以及优化路径数据。
实施步骤包括:
1. 收集各种数据:包括负荷模型数据、节点间的相互依赖性信息、节点的影响力指标以及关于系统的优化路径的信息。
2. 数据预处理:确保所有数据在格式和尺度上一致,可能包括数据清洗、标准化或归一化等步骤。
3. 数据融合:将这些不同的数据源融合成一个综合的特征集,例如,通过数据拼接或加权融合等技术。
这里需要指出,综合的特征集的组成包括:
时间序列数据:这部分数据随时间变化,例如,来自负荷建模单元的负荷数据。这些数据展现了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对于时间依赖性分析至关重要。
非时间序列数据:这可能包括节点间相互依赖数据、节点影响力数据等。这些数据虽然不一定是随时间变化的序列,但它们提供了重要的上下文信息,有助于理解和预测负荷数据。
在将这些不同类型的数据融合为一个综合特征集后,整个数据集将作为输入传递给时间依赖建模模块。即便其中一部分数据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序列,它们仍然对于模型来说是有价值的,因为:
对于时间序列数据,如负荷数据,GRU或其他循环神经网络可以直接捕捉其时间动态。
对于非时间序列数据,如节点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虽然它们不随时间变化,但仍然为模型提供了重要的上下文信息,有助于模型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时间序列数据的变化。
在实现时,确保所有数据在时间维度上是对齐的非常重要。对于非时间序列数据,可以考虑重复这些数据以匹配时间序列数据的时间点,或者将其嵌入到时间序列数据的每个时间步中。这样,即使非时间序列数据本身不随时间变化,它们也能够以适当的方式结合到时间序列分析中。
时间依赖构建模块使用门控循环单元(GRU)分析和捕捉统一特征集中的时间依赖性。GRU能有效处理时间序列数据,捕捉数据随时间的变化和趋势。
实施步骤包括:
1. 输入特征集:将特征集成模块的输出作为输入。
2. 构建GRU网络:设计GRU网络结构,以处理时间序列数据。
3. 时间依赖性分析:训练GRU模型来分析特征集中的时间依赖性和动态模式。
非线性特征提取模块用于提取时间依赖构建模块中的数据的高级特征。
实施步骤包括:
1. 接收GRU输出:处理GRU模块分析后的数据。
2. 构建非线性网络层:比如使用多层感知机(MLP)或其他深度学习结构。
3. 特征提取:通过非线性网络层提取高级特征,如模式、趋势或异常。
负荷预测模块根据非线性特征提取模块提取的高级特征进行负荷预测,并输出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负荷预测,适用于不同的规划和调度需求。
实施步骤包括:
1. 输入高级特征:使用非线性特征提取模块的输出作为输入数据。
2. 设计预测模型:建立适合于负荷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200,可以是全连接网络或其他适宜的结构。
3. 实现多时间尺度预测:模型应能够根据输入特征预测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负荷。
实施该时间序列预测引擎202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合理设计神经网络结构,并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调整网络参数和层结构。通过上述模块的协同工作,可以有效预测电力系统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负荷变化,从而帮助电力系统运营商做出更精准的调度和管理决策。
更进一步地,所述综合决策生成器203包括决策规则定义模块、数据融合与分析模块以及条件逻辑应用模块;
所述决策规则定义模块配置有一个规则库,所述规则库存储有基于数据阈值或特定模式的决策规则;
所述数据融合与分析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时间序列预测引擎202的预测结果和环境与市场数据融合器201的综合分析结果,并将所述预测结果和综合分析结果进行融合处理;对融合后的数据执行分析,包括计算平均值、识别数据趋势或模式;
所述条件逻辑应用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融合与分析模块的分析结果以及所述决策规则定义模块中的决策规则,生成各个负荷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负荷调节建议。
决策规则定义模块负责定义和存储一系列基于数据阈值或特定模式的决策规则。这些规则用于指导如何根据不同的数据情况做出负荷调节决策。
实施步骤包括:
1.规则库的建立:首先需要建立一个规则库,其中包含各种决策规则。这些规则可以基于历史数据分析得出,或由电力系统专家根据经验制定。
2.规则的定义:规则可能涉及“如果-则”逻辑,例如,“如果预测负荷超过特定阈值,则增加能源供应”。
3.规则的存储和管理:确保规则库能够容易地更新和修改,以适应新的数据和情况。
数据融合与分析模块接收来自时间序列预测引擎202的预测结果和环境与市场数据融合器201的综合分析结果,并对这些数据进行融合处理,然后执行进一步的数据分析。
实施步骤包括:
1.数据接收:从时间序列预测引擎202和环境与市场数据融合器201中获取数据。
2.数据融合:将这两类数据合并,形成一个综合数据集。融合方法可以是简单的数据合并,或者采用更高级的加权融合技术。
3.数据分析:对融合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计算平均值、识别数据趋势或模式等。这些分析有助于理解当前的能源需求和市场状况。
条件逻辑应用模块根据数据融合与分析模块的分析结果和决策规则定义模块中的规则,生成负荷调节建议。这些建议覆盖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负荷调节。
实施步骤包括:
1.应用决策规则:使用数据融合与分析模块的输出作为输入,检查哪些预定义的决策规则适用于当前情况。
2.生成调节建议:根据触发的规则,生成相应的负荷调节建议。这些建议应当具体且实用,指导如何调整能源供应以满足预测的需求。
3.考虑多时间尺度:确保生成的建议考虑不同时间尺度的需求,包括短期(如一小时到一天),中期(如一天到四周),以及长期(如一个月甚至更长)。
通过上述模块的协同工作,综合决策生成器203能够根据复杂的数据输入和事先定义的逻辑规则,生成有效的负荷调节建议。该系统的实现需要本领域技术人员精确地整合和分析数据,并应用适当的逻辑规则以生成实用的决策输出。通过这种方法,电力系统运营商能够根据预测数据和市场情况,灵活地调整能源供应策略。
下面以PYTHON伪代码的形式描述神经网络模型200,包括环境与市场数据融合器201、时间序列预测引擎202和综合决策生成器203。请注意,这是一个概念性的示例,旨在展示如何将这些组件结合起来。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Dense, LSTM, GRU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 假设环境数据和电力市场数据已被预处理
env_data = ... # 环境数据,例如温度和湿度
market_data = ... # 电力市场数据,例如电力价格和需求趋势
# 环境与市场数据融合器
def data_fusion(env_data, market_data):
# 数据融合逻辑
fused_data = np.concatenate((env_data, market_data), axis=1)
return fused_data
# 时间序列预测引擎
def time_series_prediction_engine(fused_data):
# 使用GRU进行时间序列预测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GRU(50,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fused_data.shape[1], 1)))
model.add(Dense(1))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mse')
# 训练模型
model.fit(fused_data, target_values, epochs=100, batch_size=32)
# 返回预测结果
return model.predict(fused_data)
# 综合决策生成器
def decision_maker(prediction_results):
# 决策生成逻辑
decisions = []
for result in prediction_results:
if result>THRESHOLD:
decisions.append("Increase supply")
else:
decisions.append("Maintain supply")
return decisions
# 主程序
def main(env_data, market_data):
# 数据融合
fused_data = data_fusion(env_data, market_data)
# 进行时间序列预测
prediction_results = time_series_prediction_engine(fused_data)
# 生成决策
decisions = decision_maker(prediction_results)
return decisions
# 调用主程序
decisions = main(env_data, market_data)
print(decisions)
综上所述,负荷评估单元102是连接负荷建模单元和智能调控单元的关键枢纽,它不仅精确评估了负荷的可调容量,还为整个系统提供了实现高效、灵活能源管理的基础。
下面对于神经网络模型200的训练过程进行说明,需要考虑其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环境与市场数据融合器201、时间序列预测引擎202和综合决策生成器203。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数据输入、处理方式和输出,它们共同协作以实现整体的功能。
1. 环境与市场数据融合器的训练:
数据输入:环境数据(如温度和湿度)和电力市场数据(如电力价格和需求趋势)。
训练过程:这部分通常不涉及传统意义上的“训练”,因为它更多是数据预处理和融合。它将不同来源的数据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的数据集。这可以通过简单的数据合并或更复杂的数据融合技术实现,如使用特定算法来加权不同数据源的重要性。
输出:融合后的综合数据集,为后续的时间序列分析提供输入。
2. 时间序列预测引擎的训练:
数据输入:来自负荷建模单元的模型数据,包括节点间相互依赖数据、节点影响力数据以及优化路径数据。
训练过程:
首先,需要对输入数据进行适当的预处理,例如归一化或标准化。
然后,使用深度学习模型,如循环神经网络(RNN)或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来训练模型。这涉及到设置网络结构(如层数、神经元数量)、选择合适的损失函数和优化器。
训练过程中,模型会学习如何根据输入数据预测未来的负荷。这通常通过提供历史数据作为输入和对应的未来负荷作为输出来完成。
使用一定数量的数据进行训练(训练集),并保留一部分数据用于验证模型性能(验证集)。
输出:模型能够预测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负荷。
3. 综合决策生成器的训练:
数据输入:时间序列预测引擎的预测结果和环境与市场数据融合器的综合分析结果。
训练过程:
与环境与市场数据融合器类似,综合决策生成器可能不涉及传统的神经网络训练。它更多依赖于预定义的决策规则和逻辑。
根据这些规则和逻辑,模块将分析输入数据,并生成相应的负荷调节建议。这可能包括编写特定的算法或逻辑表达式,以便根据预测结果和市场分析生成决策。
输出: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负荷调节建议。
整个系统的训练和实施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包括数据科学、电力工程和人工智能。关键在于确保每个部分都能够处理其特定类型的数据,并以正确的方式提供输入给下一个模块。特别是对于时间序列预测引擎,需要精心设计和训练神经网络模型,以确保准确的预测。
智能调控单元103,用于接收来自负荷评估单元的评估结果;根据所述评估结果,并结合实时的电网需求和工业园区的生产约束,通过优化算法实现负荷的动态调控。
本实施例中,智能调控单元是一个关键组件,它负责实现系统的最终目标:根据评估结果对工业园区的负荷进行动态调控。该单元的工作流程和功能如下:
智能调控单元首先接收来自负荷评估单元的评估结果。这些评估结果包含了工业园区内各个负荷的可调容量信息,这些信息是基于负荷建模单元提供的模型数据和多时间尺度的动态评估算法得出的。在评估过程中,负荷评估单元会考虑工业生产流程的变化、环境条件的波动以及电网的需求变化,从而确保评估结果既准确又实时。
接下来,智能调控单元会根据这些评估结果进行决策和执行。它会综合考虑电网的实时需求和工业园区的生产约束,利用优化算法来决定如何调整各个负荷点的功率使用。这一过程可能涉及到增加或减少某些负荷点的能源供应,或者调整生产流程以更高效地利用能源。智能调控单元的目标是在保证工业园区生产效率的同时,满足电网的稳定性和能效最优化。
为了实现这些功能,智能调控单元可能包括多个子系统或模块,如决策支持系统、优化算法处理器和实时通信接口。决策支持系统基于评估结果和当前电网的需求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制定。优化算法处理器使用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或启发式算法来找到最佳的负荷调控策略。实时通信接口则确保智能调控单元能够与工业园区的生产管理系统以及电网的调度系统有效地交换信息。
更进一步地,所述智能调控单元具体用于:
构建一个线性规划模型;
根据所述线性规划模型,获得最优解;
根据所述最优解,确定每个负荷的最优能源消耗量和调节行动;
其中,所述线性规划模型的目标函数为如下公式5:
(5);
其中,是总成本,是需要最小化的目标;/>是第/>个负荷的单位能源成本;/>是第/>个负荷的能源消耗量;/>是在时间尺度/>上第/>个负荷的调节成本;/>是在时间尺度/>上第个负荷的调节行动引起的能源使用变化百分比;时间尺度/>可以为短期尺度/>、中期尺度/>或者长期尺度/>;/>是一个权重系数,用于平衡成本和调节建议的影响,可以通过实验数据或者专家知识获得。
n是工业园区内的负荷总数。每个负荷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元或设备,它们各自消耗一定量的能源。在公式5中,n 用于确定需要考虑的负荷数量,以便计算整个工业园区的总能源成本。
m代表在不同时间尺度(短期S、中期M、长期L)上考虑的不同负荷调节行动的数量。这些调节行动可以是调整某个生产过程的运行方式、改变设备的运行时间等,目的是为了响应特定的能源需求或优化生产效率。短期S是指一小时到一天,中期M是指一天到四周,长期L是指一个月甚至更长。
所述线性规划模型的约束条件包括:
能源供需平衡约束条件,可以使用如下公式6表示:
(6);
其中,是工业园区的电力总需求。这个约束确保所有负荷的总能源消耗量等于工业园区的电力总需求。
实施步骤包括:
(1)构建模型:
首先,智能调控单元构建上述描述的线性规划模型,包括定义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2)求解最优解:
使用线性规划求解器(如CPLEX或Gurobi)求解该模型,以找到最小化总成本的最优解。
(3)确定最优能源消耗量和调节行动:
根据求解结果,确定每个负荷的最优能源消耗量和必要的调节行动。
这些结果将指导如何调整各负荷点的能源使用,以达到成本最小化的同时满足生产和能源需求。
下面是具体的使用线性规划模型的具体例子。
例子1: 优化多个负荷的能源使用:
场景:工业园区内有多个负荷,每个负荷的能源成本和消耗量不同。
模型构建:模型包括每个负荷的成本和能源需求数据。
求解最优解:求解器计算出最经济的能源分配方案,以最小化整个园区的总成本。
调节行动:可能包括减少某些低效负荷点的能源使用,同时增加对关键生产过程的能源供应。
总之,智能调控单元是这一系统的核心,它不仅需要处理复杂的数据,还要实施有效的控制策略以优化整个工业园区的能源使用。通过这种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法,系统可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成本,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更进一步地,所述智能调控单元包括一个实时响应模块,用于:
实时监控工业园区内各个负荷的能源使用情况;
根据各个负荷的能源使用情况和线性规划模型的最优解,动态调整负荷的能源消耗量;
在检测到偏离预定的最优能源消耗阈值时,自动触发紧急调整协议,以迅速恢复到最优能源使用状态。
该实时响应模块能够在电力供应不稳定或其他外部干扰发生时,保持工业园区内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实时响应模块的作用是确保工业园区能够灵活地应对能源使用的即时变化,并保持能源消耗在最优水平。
实时响应模块首先要不断监控工业园区内各个负荷的能源使用情况。这包括实时跟踪每个设备或生产单元的能源消耗量,这样可以确保系统对任何变化都能快速反应。监控可以通过安装在各负荷的智能传感器来实现,这些传感器能够持续收集能源使用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实时传输给智能调控单元。
接下来,实时响应模块会根据收集到的能源使用数据和之前计算出的线性规划模型的最优解来动态调整负荷的能源消耗量。这意味着,如果模块检测到某个负荷点的能源使用量超过了最优解所建议的阈值范围,它会自动调整该负荷的能源供应,以保持总体能源消耗在最优水平。这种调整可以通过自动控制系统来实现,该系统能够调节设备的运行状态或生产线的运行速度。
最关键的功能之一是模块能够在检测到显著偏离预定的最优能源消耗时,自动触发紧急调整协议。这意味着,一旦系统检测到能源消耗的异常波动或任何可能导致效率降低的情况,它将立即采取措施,如临时关闭某些设备或调整生产过程,以迅速恢复到最佳状态。这个紧急协议确保了在面对电力供应不稳定或设备故障等突发情况时,工业园区能够维持连续和稳定的生产。
为了实施这个实时响应模块,需要进行以下步骤:
安装传感器和监控设备:在各个负荷安装智能传感器来实时监控能源使用情况。
集成控制系统:开发一个集成的控制系统,它能够根据实时数据和最优解自动调节能源供应。
设定响应参数:设定系统的响应参数,包括偏离的最优能源消耗阈值,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应采取的紧急措施。
测试和优化:对系统进行全面测试,确保其在各种条件下都能正常运行,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
通过实现这个实时响应模块,智能调控单元将能够确保工业园区的能源管理既高效又灵活,能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所述智能调控单元包括一个环境适应性分析模块,用于:
结合历史数据和预测模型,预测环境变化对工业园区内能源需求的长期和短期影响;
根据预测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生成环境适应性报告,为智能调控单元提供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能源调整建议。
智能调控单元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环境适应性分析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分析和预测环境变化对工业园区内能源需求的影响,并据此提供能源调整建议。这对于确保系统能够灵活应对环境变化并优化能源使用至关重要。
环境适应性分析模块首先需要分析历史环境数据,如温度、湿度、天气条件等,并结合这些信息来预测这些变化对工业园区能源需求的长期和短期影响。例如,模块可能会分析过去的温度数据,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特定时期内的能源消耗模式,如冬季取暖或夏季制冷的需求增加。
根据这些分析和预测,模块会生成一个环境适应性报告。这份报告详细描述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调整工业园区的能源使用以优化效率和成本。报告不仅涵盖了即时的调整建议,也包括了中长期的能源管理策略。例如,如果预测显示未来几个月将比平常更热,报告可能建议增强冷却系统的能力,以应对预期的高温。
为了实现环境适应性分析模块,需要采取以下步骤:
1.数据收集与整合:收集和整合工业园区的历史环境数据和能源使用数据。这可能需要与本地气象服务或现有的环境监测系统协作。
2.开发预测模型:开发或使用现有的预测模型,以分析环境数据对能源需求的影响。这可能涉及机器学习技术,以从历史数据中识别模式和趋势。
3.报告生成:设计一个自动报告生成系统,该系统能够根据分析和预测结果生成易于理解的环境适应性报告。
4.集成与测试:将环境适应性分析模块集成到智能调控单元中,并进行全面测试,以确保其准确性和有效性。
通过实施这一模块,智能调控单元将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和应对环境变化,从而确保工业园区的能源管理既有效又可持续。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降低能源成本,还有助于提高工业园区对环境变化的整体适应性。
本申请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申请,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申请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动态适应型工业园区负荷建模与智能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负荷建模单元,用于根据工业生产流程和实时收集的生产数据,动态建立和更新工业园区内各个负荷的功率调节特性模型;向负荷评估单元提供与所述功率调节特性模型相关的模型数据;其中,所述功率调节特性模型反映了不同负荷在不同生产阶段和环境条件下的功率需求和调节能力;
负荷评估单元,用于接收来自负荷建模单元的模型数据;根据所述模型数据,运用多时间尺度的动态评估算法,对工业园区内各个负荷的可调容量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传递给智能调控单元,其中,所述评估结果包括各个负荷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负荷调节建议;
智能调控单元,用于接收来自负荷评估单元的评估结果;根据所述评估结果,并结合实时的电网需求和工业园区的生产约束,通过优化算法实现负荷的动态调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建模单元具体用于:
运用递归神经网络处理时间序列数据,捕捉负荷需求随时间的变化模式;
使用卷积神经网络分析环境因素对负荷需求的影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评估单元具体用于:
将所述工业园区内各个负荷中的负荷作为图论网络中的节点,并根据负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创建边,生成一个图论网络;
对所述图论网络进行分析,获得节点间相互依赖数据、节点影响力数据以及优化路径数据;
将来自负荷建模单元的模型数据、所述节点间相互依赖数据、节点影响力数据以及优化路径数据输入一个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中,获得各个负荷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负荷调节建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神经网络模型包括环境与市场数据融合器、时间序列预测引擎和综合决策生成器;所述环境与市场数据融合器用于将环境数据和电力市场数据进行融合,获得环境和市场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其中,所述环境数据包括温度和湿度,所述电力市场数据包括电力价格和电力需求趋势;所述时间序列预测引擎根据来自负荷建模单元的模型数据、所述节点间相互依赖数据、节点影响力数据以及优化路径数据,利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预测,获得各个负荷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负荷预测;所述综合决策生成器根据所述时间序列预测引擎的预测结果和所述环境与市场数据融合器的综合分析结果,生成各个负荷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调节建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与市场数据融合器使用如下的公式1计算环境和市场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
(1);
其中,是一个针对环境数据/>的转换函数;/>是针对电力市场数据/>的转换函数;/>是一个用于捕捉环境数据/>和电力市场数据/>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的函数;/>是调节交互作用影响的系数,可以基于历史数据或专家知识进行调整;/>是标准化函数,用于确保融合后的数据在合理的范围内;
其中,可以采用如下的公式2实现:
(2);
其中,是时间窗口的大小,/>是环境数据中第/>个数据点;
可以采用如下的公式3实现:
(3);
其中,和/>分别是当前和前一天的电力市场数据;
可以采用如下的公式4实现:
(4);
其中,是环境数据/>和电力市场数据/>的协方差;/>和/>分别是环境数据和电力市场数据/>的标准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间序列预测引擎包括特征集成模块、时间依赖构建模块、非线性特征提取模块以及负荷预测模块;所述特征集成模块用于将来自负荷建模单元的模型数据、所述节点间相互依赖数据、节点影响力数据以及优化路径数据结合在一起,生成一个统一的特征集;所述时间依赖构建模块使用门控循环单元分析和捕捉统一的特征集中的时间依赖性数据;所述非线性特征提取模块用于提取所述时间依赖性数据中的高级特征;所述负荷预测模块根据所述高级特征进行负荷预测,输出各个负荷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负荷预测。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综合决策生成器包括决策规则定义模块、数据融合与分析模块以及条件逻辑应用模块;
所述决策规则定义模块配置有一个规则库,所述规则库存储有基于数据阈值或特定模式的决策规则;
所述数据融合与分析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时间序列预测引擎的预测结果和环境与市场数据融合器的综合分析结果,并将所述预测结果和综合分析结果进行融合处理;对融合后的数据执行分析,包括计算平均值、识别数据趋势或模式;
所述条件逻辑应用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融合与分析模块的分析结果以及所述决策规则定义模块中的决策规则,生成各个负荷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负荷调节建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调控单元具体用于:
构建一个线性规划模型;
根据所述线性规划模型,获得最优解;
根据所述最优解,确定每个负荷的最优能源消耗量和调节行动;
其中,所述线性规划模型的目标函数为如下公式5:
(5);
其中,是总成本,是需要最小化的目标;/>是第/>个负荷的单位能源成本;/>是第/>个负荷的能源消耗量;/>是在时间尺度/>上第/>个负荷的调节成本;/>是在时间尺度/>上第/>个负荷的调节行动引起的能源使用变化百分比;时间尺度/>可以为短期尺度/>、中期尺度/>或者长期尺度/>;/>是一个权重系数,用于平衡成本和调节建议的影响;
所述线性规划模型的约束条件包括:
能源供需平衡约束条件,可以使用如下公式6表示:
(6);
其中,是工业园区的电力总需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调控单元包括一个实时响应模块,用于:
实时监控工业园区内各个负荷的能源使用情况;
根据各个负荷的能源使用情况和线性规划模型的最优解,动态调整负荷的能源消耗量;
在检测到负荷的能源消耗量偏离预定的最优能源消耗阈值时,自动触发紧急调整协议,以迅速恢复到最优能源使用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调控单元包括一个环境适应性分析模块,用于:
结合历史数据和预测模型,预测环境变化对工业园区内能源需求的长期和短期影响;
根据预测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生成环境适应性报告,为智能调控单元提供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能源调整建议。
CN202311789455.1A 2023-12-25 2023-12-25 一种动态适应型工业园区负荷建模与智能调控系统 Active CN1174776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89455.1A CN117477673B (zh) 2023-12-25 2023-12-25 一种动态适应型工业园区负荷建模与智能调控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89455.1A CN117477673B (zh) 2023-12-25 2023-12-25 一种动态适应型工业园区负荷建模与智能调控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77673A true CN117477673A (zh) 2024-01-30
CN117477673B CN117477673B (zh) 2024-05-07

Family

ID=89639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89455.1A Active CN117477673B (zh) 2023-12-25 2023-12-25 一种动态适应型工业园区负荷建模与智能调控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77673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190355A1 (en) * 2019-12-18 2021-06-24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nd predicting heat load disturbances
CN113098050A (zh) * 2021-02-25 2021-07-09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应于电网调控的负荷资源动态聚合方法及系统
CN113315229A (zh) * 2021-05-27 2021-08-27 宁夏太阳山京智综合能源(售电)有限公司 高耗能工业园区参与电力辅助服务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14079285A (zh) * 2020-08-13 2022-02-22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基于多时间尺度的电网调度优化系统及方法
CN114389256A (zh) * 2021-12-01 2022-04-22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鞍山供电公司 一种多时间尺度滚动协调柔性负荷的调度策略
CN116683445A (zh) * 2023-06-15 2023-09-01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园区微电网多时间尺度运行优化方法
CN116760008A (zh) * 2023-05-04 2023-09-15 三峡大学 一种考虑负荷特性的多时间尺度有功无功协调调度方法
CN116937645A (zh) * 2023-07-31 2023-10-24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充电站集群调控潜力评估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190355A1 (en) * 2019-12-18 2021-06-24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nd predicting heat load disturbances
CN114079285A (zh) * 2020-08-13 2022-02-22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基于多时间尺度的电网调度优化系统及方法
CN113098050A (zh) * 2021-02-25 2021-07-09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应于电网调控的负荷资源动态聚合方法及系统
CN113315229A (zh) * 2021-05-27 2021-08-27 宁夏太阳山京智综合能源(售电)有限公司 高耗能工业园区参与电力辅助服务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14389256A (zh) * 2021-12-01 2022-04-22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鞍山供电公司 一种多时间尺度滚动协调柔性负荷的调度策略
CN116760008A (zh) * 2023-05-04 2023-09-15 三峡大学 一种考虑负荷特性的多时间尺度有功无功协调调度方法
CN116683445A (zh) * 2023-06-15 2023-09-01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园区微电网多时间尺度运行优化方法
CN116937645A (zh) * 2023-07-31 2023-10-24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充电站集群调控潜力评估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任洪波等: "面向园区能源互联网的多元负荷特性及其调控潜力研究现状与展望", 《可再生能源》, 8 February 2021 (2021-02-08) *
李卫东;礼晓飞;王海鑫;李云路;葛维春;杨俊友;: "基于MPC的柔性负荷与储能系统超短期调控策略", 电测与仪表, no. 10, 15 August 2019 (2019-08-1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77673B (zh) 2024-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ou et al.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system intelligent economic dispatch: A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pproach
Manic et al. Building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s: The age of intelligent and adaptive buildings
US8874242B2 (en) Graphical language for optimization and use
US10223167B2 (en) Discrete resource management
US20050034023A1 (en)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Dalal et al. Chance-constrained outage scheduling using a machine learning proxy
EP2500787A1 (en) Transparent models for large scale optimization and control
Yahya et al. Short-term electric load forecasting using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study case of load forecasting in central java and special region of yogyakarta)
KR20200084454A (ko) 인공지능 기반 예측적 ess 충방전 운용 장치 및 방법
KR20180130945A (ko) 에너지사용량 빅 데이터의 주기적 특성별 예측 분석을 통한 가정내 에너지 사용량 및 전기요금 예측안내 시스템
Khamis et al. Electricity forecasting for small scale power system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US20220215486A1 (en) Optimization controller for 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s
Nezhad et al. Joint Peak Clipping and Load Scheduling Based on User Behavior Monitoring in an IoT Platform
CN117477673B (zh) 一种动态适应型工业园区负荷建模与智能调控系统
CN112950001A (zh) 基于云边端闭环架构的智慧能量管控系统及方法
Liu et al. Varying condition scopf optimization based on deep learning and knowledge graph
Urazayev et al. Distributed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with the Use of Digital Twin
Meng et al. Digital twin for intelligent probabilistic short term load forecasting in solar based smart grids using shark algorithm
Alqurashi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application for demand response
Anadani et al. PSO based 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smart grid
Shendryk et al. Study of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and models of Information Support for Energy Life Cycle Management in Microgrid
Omondi et al. Smart grid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Burger et al. Building electricity load forecasting via stacking ensemble learning method with moving horizon optimization
Minhas et al. Activation of electrical loads under electricity price uncertainty
Li et al. A System-Level Energy-Efficient Digital Twin Framework for Runtime Control of Batch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