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73963A - 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73963A
CN117473963A CN202311799580.0A CN202311799580A CN117473963A CN 117473963 A CN117473963 A CN 117473963A CN 202311799580 A CN202311799580 A CN 202311799580A CN 117473963 A CN117473963 A CN 1174739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xt
teaching
requirement
chapter
knowl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9958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473963B (zh
Inventor
易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chang College
Original Assignee
Xichang Colleg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chang College filed Critical Xichang College
Priority to CN20231179958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73963B/zh
Publication of CN1174739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739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4739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739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40/00Handling natural language data
    • G06F40/10Text processing
    • G06F40/166Editing, e.g. inserting or deleting
    • G06F40/169Annotation, e.g. comment data or footnot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40/00Handling natural language data
    • G06F40/10Text processing
    • G06F40/103Formatting, i.e. changing of presentation of documents
    • G06F40/117Tagging; Marking up; Designating a block; Setting of attribut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0Education
    • G06Q50/205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or guidan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及系统,通过分析教材文本架构中的文本逻辑结构来构建知识点路径,并据此确定目标学生在所述知识点路径中的当前授课教学章节文本,通过确定授课教学章节文本的内容类别,并在符合预设的先验类别要求时,解析该授课教学章节文本的分支节点,从而构建出第一分支节点。依据文本逻辑结构,进一步确定与第一分支节点关联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和第二分支节点,以及与第二分支节点关联的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从而构建第一知识标注网络,而后被用于指导目标学生根据第一知识标注网络进行学习。

Description

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慧教育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学生往往依照固定的课程大纲和教材顺序进行学习。这种方式忽略了每位学生的具体需求、学习进度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可能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地吸收知识。由于缺乏针对个体差异的适应性学习路径,学生可能会面临学习上的挑战,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清晰、难以把握学习重点或难度过渡不平滑等问题。
现有的一些智能教育系统尝试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来提供定制化的学习方案,但这些智能教育系统通常不足以全面考虑教材的文本逻辑结构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这些智能教育系统也未能充分利用知识标注技术来引导学生沿着最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路径进行学习。因此,开发一种能够综合运用文本逻辑结构分析和知识标注技术的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成效,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支持。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及系统。
依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依据教材文本架构中教学章节文本的文本逻辑结构构建的知识点路径,确定目标学生在所述知识点路径中所对应的授课教学章节文本;
确定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的授课文本内容类别,当所述授课文本内容类别符合先验类别要求,解析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的分支节点,构建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的第一分支节点;
依据所述文本逻辑结构,确定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基于所述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关联的第二分支节点,以及所述第二分支节点的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所述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和所述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符合目标要求;
构建第一知识标注网络,所述第一知识标注网络包括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所述第一分支节点、所述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所述第二分支节点和所述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构建知识标注引导信息,所述知识标注引导信息,用于在所述第一知识标注网络包含于所述知识点路径时,引导所述目标学生依据所述第一知识标注网络进行学习。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目标要求包括第一目标要求和第二目标要求;
所述依据所述文本逻辑结构,确定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基于所述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关联的第二分支节点,以及所述第二分支节点的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包括:
依据所述文本逻辑结构确定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第一目标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依据所述文本逻辑结构,确定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基于所述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关联的第二分支节点;
从所述第二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第二目标要求的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目标要求包括第一衔接类别标签要求、第一衔接关系要求或第一衔接内容范围要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衔接类别标签要求,是对依据所述第一衔接类别标签要求确定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所对应文本内容类别的限制要求;所述第一衔接关系要求,是对依据所述第一衔接关系要求确定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与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之间的文本内容关系的限制要求;所述第一衔接内容范围要求,是对依据所述衔接内容范围要求确定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所对应章节文本内容范围的限制要求。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衔接类别标签要求包括衔接强度要求和衔接属性要求;
所述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第一目标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每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的衔接强度和衔接属性;
基于每个所述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的衔接强度和衔接属性,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所述衔接强度要求和衔接属性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衔接关系要求包括特征距离要求和依赖关系要求;
所述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第一目标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包括:
分别确定每个所述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与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之间的特征距离;
分别确定每个所述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与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之间的依赖关系;
依据各所述特征距离和各所述依赖关系,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所述特征距离要求和所述依赖关系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第一目标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每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的章节文本内容范围;
依据各所述章节文本内容范围,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所述第一衔接内容范围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其中,所述章节文本内容范围包括文本内容统计量,所述第一衔接内容范围要求包括第一维度范围要求;所述依据各所述章节文本内容范围,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所述第一衔接内容范围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包括:
确定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的授课文本内容类别;
当所述授课文本内容类别符合先验类别要求,获取所述第一维度范围要求;
依据各所述文本内容统计量,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所述第一维度范围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其中,所述第一衔接内容范围要求还包括第二维度范围要求,所述第一维度范围要求和所述第二维度范围要求限制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的文本内容统计量不同;当所述授课文本内容类别不符合先验类别要求,获取所述第二维度范围要求;
依据各所述文本内容统计量,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所述第二维度范围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目标要求还包括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的衔接数量要求;所述依据所述文本逻辑结构,确定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基于所述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关联的第二分支节点,包括:
确定符合所述第一目标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对应的文本统计量;
当所述文本统计量符合所述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的衔接数量要求,依据所述文本逻辑结构,在每个所述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上,确定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关联的第二分支节点。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目标要求包括第二衔接类别标签要求、第二衔接关系要求或第二衔接内容范围要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衔接类别标签要求,是对依据所述第二衔接类别标签要求确定的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所对应文本内容类别的限制要求;所述第二衔接关系要求,是对依据所述第二衔接关系要求确定的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与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之间的文本内容关系的限制要求;所述第二衔接内容范围要求,是对依据所述第二衔接内容范围要求确定的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所对应章节文本内容范围的限制要求。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构建第二知识标注网络,所述第二知识标注网络包括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所述第一分支节点、所述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所述第二知识标注网络中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不同于所述第一知识标注网络中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所述知识标注引导信息,用于在所述第二知识标注网络包含于所述知识点路径时,引导所述目标学生基于所述第二知识标注网络进行学习。
依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系统,所述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系统包括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及处理器,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机器可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在执行所述机器可执行指令时,该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系统实现前述的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
依据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当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执行时,实现前述的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
依据上述任意一个方面,本申请的技术效果在于:
通过分析教材文本架构中的文本逻辑结构来构建知识点路径,并据此确定目标学生在所述知识点路径中的当前授课教学章节文本,通过确定授课教学章节文本的内容类别,并在符合预设的先验类别要求时,解析该授课教学章节文本的分支节点,从而构建出第一分支节点。依据文本逻辑结构,进一步确定与第一分支节点关联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和第二分支节点,以及与第二分支节点关联的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确保这些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均符合目标要求。此外,进一步构建第一知识标注网络,包括授课教学章节文本、第一分支节点、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第二分支节点和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当该第一知识标注网络包含于整个知识点路径中时,知识标注引导信息被用于指导目标学生根据第一知识标注网络进行学习。由此,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促进知识的连贯性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也即,本申请的技术效果体现在通过对教材文本架构中的教学章节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精准构建知识点路径,并据此确定目标学生当前所在的教学节点。能够识别并解析授课文本内容类别,若该授课文本内容类别符合预设的先验类别要求,则进一步构建出有意义的第一分支节点。通过文本逻辑结构的引导,确保从第一分支节点到第二分支节点的衔接教学章节文本都严格遵循目标要求,这样的设计不仅优化了学习内容的组织和呈现,还加强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构建第一知识标注网络时,包含了授课教学章节文本、相关的分支节点及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知识脉络和学习方向。此外,知识标注引导信息的设计用于辅助学生根据第一知识标注网络进行有效的学习,特别是当该第一知识标注网络作为整体知识点路径的一部分时。这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个知识点如何与大局相连,以及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应如何前进。由此,最终实现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法,通过精确的内容类别匹配和逻辑结构设计,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可以享受到量身定制的学习经历,其中学习材料和难度级别都是为满足其独特需求而特别挑选的。通过这种方式,本发明显著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效率,同时也为学生带来了更加连贯和全面的学习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依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
图1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实现上述的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的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系统的组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依据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应当理解,本申请中附图仅起到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另外,应当理解,示意性的附图并未按实物比例绘制。本申请中使用的流程图示出了依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实现的操作。应该理解,流程图的操作可以不按顺序实现,没有逻辑的上下文关系的步骤可以反转顺序或者同时实施。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内容的指引下,可以向流程图添加至少一个其它操作,也可以从流程图中销毁至少一个操作。
另外,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依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对应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及系统的流程示意图,应当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其中部分步骤的顺序可以依据实际需要相互共享,或者其中的部分步骤也可以省略或维持。该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的详细步骤包括:
步骤S110,获取依据教材文本架构中教学章节文本的文本逻辑结构构建的知识点路径,确定目标学生在所述知识点路径中所对应的授课教学章节文本。
例如,假设在线教育平台有一个代数课程,其中包含多个章节,每个章节由多个知识点组成。首先可以根据教材文本架构建立一个文本逻辑结构图,这个文本逻辑结构图清晰地展示了知识点之间的依赖关系和推荐的学习顺序。
例如,学生A目前正在学习“线性方程”的单元,可以分析“线性方程”的单元的教材内容,并创建一个知识点路径,知识点路径可以按照以下顺序排列:“变量与表达式”→“等式与不等式”→“解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例如,可以检查学生A的学习历史记录,并发现他已经完成了“变量与表达式”和“等式与不等式”的学习。接下来,将“解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节标记为学生A的当前学习目标,并为他提供相应的授课教学章节文本。
步骤S120,确定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的授课文本内容类别,当所述授课文本内容类别符合先验类别要求,解析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的分支节点,构建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的第一分支节点。
例如,在这一步,可以根据授课教学章节文本的授课文本内容类别来提供合适的教学资源。这些授课文本内容类别可能包括基础概念、实践技能、问题解决方法等。
示例性的,学生A需要学习的章节“解一元一次方程”,主要包括基础概念和问题解决方法。首先确认这些内容符合其内部的先验类别要求。
例如,可以解析“解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节,找到了第一个重要的概念——“方程的基本概念”。将这个概念作为第一分支节点,并准备了相关的互动式课件,如视频讲解、图解以及互动题目,以帮助学生A理解方程是什么。
步骤S130,依据所述文本逻辑结构,确定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基于所述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关联的第二分支节点,以及所述第二分支节点的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所述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和所述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符合目标要求。
例如,本实施例必须确保从第一分支节点流畅过渡到后续的学习内容,同时保证这些内容都符合预设的学习目标。那么,在“方程的基本概念”之后,学生A需要学习“方程的解法”。因此,可以把“方程的解法”定义为第一分支节点后面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
例如,进一步选择“方程的解的检验”作为连接在“方程的解法”后面的第二分支节点,并确定了“方程应用题”的解答作为第二衔接教学章节。这样形成了从“方程的基本概念”到“方程的解法”,再到“方程的解的检验”,最后是“方程应用题”的连贯学习路径。
步骤S140,构建第一知识标注网络,所述第一知识标注网络包括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所述第一分支节点、所述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所述第二分支节点和所述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例如,可以利用第一知识标注网络来帮助学生可视化地理解整个教学内容的结构。也即,为了帮助学生A更好地把握学习进度,为他创建了一个包含各个分支节点和衔接教学章节的知识网络。示例性的,可以在用户界面上生成一个图表,显示了从“方程的基本概念”到“方程的解法”,再到“方程的解的检验”,最后是“方程应用题”的知识路径。每个分支节点旁边都有指向性的箭头,表示学习的先后顺序,并且每个分支节点都可以点击,直接链接到对应的教学资源。
步骤S150,构建知识标注引导信息,所述知识标注引导信息,用于在所述第一知识标注网络包含于所述知识点路径时,引导所述目标学生依据所述第一知识标注网络进行学习。
例如,知识标注引导信息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沿着正确的路径进行学习,并有效地使用知识标注网络。比如,学生A在完成“方程的基本概念”的学习后,需要告诉他下一步该做什么。当学生A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后,可以通过弹出窗口、提示条或者电子邮件形式,发送一条信息给他:“恭喜你完成‘方程的基本概念’的学习!请继续前往‘方程的解法’,并在学习后进行‘解的检验’。完成这些后,你将能够解答‘方程应用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这样,学生A就能按照设计的路径逐步深入学习,也确保了他能够在理解基础概念的基础上,逐渐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以上步骤,本实施例通过分析教材文本架构中的文本逻辑结构来构建知识点路径,并据此确定目标学生在所述知识点路径中的当前授课教学章节文本,通过确定授课教学章节文本的内容类别,并在符合预设的先验类别要求时,解析该授课教学章节文本的分支节点,从而构建出第一分支节点。依据文本逻辑结构,进一步确定与第一分支节点关联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和第二分支节点,以及与第二分支节点关联的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确保这些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均符合目标要求。此外,进一步构建第一知识标注网络,包括授课教学章节文本、第一分支节点、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第二分支节点和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当该第一知识标注网络包含于整个知识点路径中时,知识标注引导信息被用于指导目标学生根据第一知识标注网络进行学习。由此,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促进知识的连贯性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也即,本申请的技术效果体现在通过对教材文本架构中的教学章节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精准构建知识点路径,并据此确定目标学生当前所在的教学节点。能够识别并解析授课文本内容类别,若该授课文本内容类别符合预设的先验类别要求,则进一步构建出有意义的第一分支节点。通过文本逻辑结构的引导,确保从第一分支节点到第二分支节点的衔接教学章节文本都严格遵循目标要求,这样的设计不仅优化了学习内容的组织和呈现,还加强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构建第一知识标注网络时,包含了授课教学章节文本、相关的分支节点及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知识脉络和学习方向。此外,知识标注引导信息的设计用于辅助学生根据第一知识标注网络进行有效的学习,特别是当该第一知识标注网络作为整体知识点路径的一部分时。这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个知识点如何与大局相连,以及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应如何前进。由此,最终实现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法,通过精确的内容类别匹配和逻辑结构设计,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可以享受到量身定制的学习经历,其中学习材料和难度级别都是为满足其独特需求而特别挑选的。通过这种方式,本发明显著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效率,同时也为学生带来了更加连贯和全面的学习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目标要求包括第一目标要求和第二目标要求。
步骤S130可以包括:
步骤S131,依据所述文本逻辑结构确定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步骤S132,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第一目标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步骤S133,依据所述文本逻辑结构,确定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基于所述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关联的第二分支节点。
步骤S134,从所述第二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第二目标要求的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例如,使用学生A的例子来详细地解释这个技术内容中的每个步骤。
学生A正在使用一个在线教育平台学习初中数学。该在线教育平台利用智能算法为每位学生定制学习路径。目前,学生A正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单元。他已经理解了“变量与表达式”的概念,并需要进一步学习如何解方程。学生A必须能够描述方程和解方程的基本步骤(第一目标要求)。由此,可以分析一元一次方程的章节内容,决定将“方程的定义”作为第一分支节点。这是因为“方程的定义”是解方程前必须理解的基础知识。
在此基础上,可以从可能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筛选出“方程的解”的概念介绍,因为它符合学生A目前的学习阶段和理解方程的目标。学生A应该学会如何设置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第二目标要求)。接下来,分析了多个衔接章节后,选定了“设置并解决一元一次方程”作为第二分支节点,因为这一章节能够帮助学生A学习如何将方程应用到具体问题中去。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寻找能够加强学生A应用方程解题技能的内容,并选择“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它包含了多个关于如何使用方程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实例。通过以上步骤,可以为学生A提供了一条从基础概念到实际应用的连贯学习路径。每一步都根据目标要求进行了优化,确保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学习的有效性。这样,学生A不仅能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还能掌握如何应用这些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目标要求包括第一衔接类别标签要求、第一衔接关系要求或第一衔接内容范围要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衔接类别标签要求,是对依据所述第一衔接类别标签要求确定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所对应文本内容类别的限制要求。所述第一衔接关系要求,是对依据所述第一衔接关系要求确定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与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之间的文本内容关系的限制要求。所述第一衔接内容范围要求,是对依据所述衔接内容范围要求确定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所对应章节文本内容范围的限制要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衔接类别标签要求包括衔接强度要求和衔接属性要求。
步骤S132可以包括:确定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每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的衔接强度和衔接属性。然后,基于每个所述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的衔接强度和衔接属性,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所述衔接强度要求和衔接属性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例如,为了具体阐述技术内容中的每个步骤,将继续使用学生A学习“线性方程”单元的例子,并引入第一目标要求的具体要素:第一衔接类别标签要求、第一衔接关系要求和第一衔接内容范围要求。
假设需要确定学生A在完成“等式与不等式”章节后应学习的下一个章节(即第一分支节点之后的教学章节)。以下是如何基于不同的目标要求选择适当的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第一目标要求包含的要素
第一衔接类别标签要求:这可能指定教学章节文本必须属于某个特定的教学类别,例如基础概念、高级应用或者解题策略。
第一衔接关系要求:这要求教学章节文本必须与前一个教学章节有明确的逻辑或知识点上的关联。
第一衔接内容范围要求:这限制了教学章节文本必须覆盖特定的知识内容范围,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衔接类别标签要求进一步包括衔接强度要求和衔接属性要求。这意味着在选择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时,会考虑它与前一个章节之间的联系强度(衔接强度要求)以及是否包含特定的教学特征或者属性(衔接属性要求)。
可以评估每个可能的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与“等式与不等式”之间的衔接强度和属性。例如,衔接强度可以通过知识点的依赖关系来测量,衔接属性则可能涉及章节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兴趣或者先前测试成绩。
本实施例可能有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作为候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方程的检验方法”、“方程的应用”等。如果第一衔接类别标签要求是“解题策略”,那么将重点比较这些候选章节中哪些最专注于解题技巧。如果第一衔接关系要求是“理论到实践”的过渡,那么平台将寻找一个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的章节。根据第一衔接内容范围要求,将选择一个涵盖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各个求解步骤的章节。
在这个例子中,假设衔接强度要求指的是后续章节需要直接建立在“等式与不等式”的概念上,而衔接属性要求章节必须提供互动练习以增强理解。综合考虑后,确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不仅逻辑上紧随“等式与不等式”,而且提供了丰富的互动题目让学生A练习,因此它满足了衔接强度要求和衔接属性要求,被选为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通过上述流程,能够更精准地为学生A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使得每个衔接章节都紧密结合他的学习需求,同时确保整个学习过程的连贯性和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衔接关系要求包括特征距离要求和依赖关系要求。
步骤S132还可以包括:分别确定每个所述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与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之间的特征距离,分别确定每个所述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与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之间的依赖关系,依据各所述特征距离和各所述依赖关系,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所述特征距离要求和所述依赖关系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例如,继续使用学生A的例子来解释所提及的技术内容中的每个步骤,并假设在线数学课程平台具备智能分析功能,用以确定教学章节之间的衔接关系。
学生A正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单元,已经掌握了“方程的定义”。现在,系统需要为他选择下一个合适的教学章节,即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特征距离要求:确保选定的教学章节内容与学生A当前知识水平和理解度相匹配,不要过于复杂也不要过于简单。
依赖关系要求:所选教学章节应该是对当前学习内容的直接扩展或深入,确保知识点之间有逻辑上的连贯性。
可以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方程的解法”、“方程式的组成”和“等式的性质”这三个可能的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例如,可以计算出每个章节文本的难度等级、知识密度和概念广度,并将这些数据与学生A的学习档案(包括测验成绩和互动日志)进行比较,以确定特征距离。
然后,进一步分析每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与“方程的定义”之间的前置知识点和后续概念的关联性,以此判断依赖关系的强度。例如,检查“方程的解法”是否需要先理解“方程的定义”,并预测学生A学习“方程的解法”后对于理解“方程的应用”是否有帮助。
由此,综合特征距离和依赖关系的分析结果,最终选择“方程的解法”作为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假设该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既符合特征距离要求(学生A可以舒适地理解新概念),又满足依赖关系要求(“方程的解法”建立在“方程的定义”基础上,并为后续的“方程应用”奠定基础)。
通过上述详细步骤,可以为学生A确定了最佳的下一学习章节。这个过程不仅考虑到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衔接,而且还顾及到了学生A个人的学习进度和理解能力,确保了教学内容既能够挑战学生A,又不至于超出他的当前学习水平。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步骤S132还可以包括:确定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每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的章节文本内容范围,依据各所述章节文本内容范围,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所述第一衔接内容范围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例如,继续以学生A学习“线性方程”为例,具体说明如何从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第一目标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这里,将专注于内容范围的确定和选择过程。
假设学生A已经完成了关于“等式与不等式”的学习,接下来他需要学习的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的知识。在线教育平台在构建学生A的个性化学习路径时,会先确定一组可能的衔接教学章节:
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列表:
1. 章节A:“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原理”
2. 章节B:“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步骤”
3. 章节C:“实际问题中如何建立一元一次方程”
可以分析这些章节文本并确定它们各自的内容范围。例如:
章节A的内容范围包括对方程概念的介绍和解方程的基本思想。
章节B的内容范围专注于解方程的具体步骤,提供算法和解题技巧。
章节C的内容范围则涉及将方程应用到现实生活中问题的例子,并指导如何从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接着,根据第一衔接内容范围要求来选择适合学生A的教学章节。假设第一衔接内容范围要求是“必须能够引导学生从理论知识过渡到解题实践”。那么:可以评估上述每个章节文本是否满足这一要求。虽然章节A介绍了基本原理,但可能不足以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章节B提供了解题步骤,对于过渡到实践非常有帮助,但可能缺少理论到实践的直接联系。章节C不仅覆盖了如何建立方程,还包含了从具体问题到方程建立的实践指导,因此它能够更好地满足“理论到实践”的过渡需求。
因此,根据第一衔接内容范围要求,确定章节C作为学生A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通过上述步骤,可以为学生A选择了一个既符合其当前学习阶段,又满足特定教学目标的教学章节文本。这样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可以帮助学生A有效地从理解等式与不等式的概念过渡到能够独立解决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的实际问题,同时确保他的学习体验既系统又连贯。
其中,所述章节文本内容范围包括文本内容统计量,所述第一衔接内容范围要求包括第一维度范围要求。所述依据各所述章节文本内容范围,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所述第一衔接内容范围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包括:确定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的授课文本内容类别。当所述授课文本内容类别符合先验类别要求,获取所述第一维度范围要求。依据各所述文本内容统计量,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所述第一维度范围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其中,所述第一衔接内容范围要求还包括第二维度范围要求,所述第一维度范围要求和所述第二维度范围要求限制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的文本内容统计量不同。当所述授课文本内容类别不符合先验类别要求,获取所述第二维度范围要求。
依据各所述文本内容统计量,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所述第二维度范围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例如,继续使用学生A学习“线性方程”单元的例子来解释上述技术内容。在这个场景中,将介绍如何利用章节文本内容范围,特别是内容统计量,以及一维和二维范围要求来选择适合学生A的下一个教学章节。
在学生A完成“方程的定义”这一章节后,首先确定这一章节的内容类别。例如,该章节可能被分类为“基础概念”。如果“方程的定义”属于先验类别要求中的“基础概念”,那么可以提取与这一类别相对应的第一维度范围要求。这个要求可能指定了接下来章节的知识深度或者所涵盖的具体知识点数量。
然后,可以评估每个可能的衔接教学章节(比如“线性方程的解法”,“方程的图形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方程应用”)的文本内容统计量,这包括但不限于章节长度、关键概念数量、例题和习题数量等。然后,根据第一维度范围要求从中选择出最适合学生A当前进度的章节。假设在这个情况下,选定“线性方程的解法”作为符合第一维度范围要求的教学章节。
假设“方程的定义”并不完全符合“基础概念”类别,而是有一些高级应用的元素。此时,系统将参考第二维度范围要求,它可能关注其他方面,如章节的实践操作比例或者与实际生活连接的程度。
接下来,再次评估各个教学章节文本,但这次是基于第二维度范围要求。系统可能会选择“实际问题中的方程应用”,因为这一章节可能包含更多的实践例子和应用练习,符合学生A的需要。
通过这样的分析和选择过程,能够确保教学内容不仅与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匹配,而且还能满足他们的长期学习发展需求。这种方法允许在线学习平台在大量的教学资源中,为每个学生精准地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目标要求还包括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的衔接数量要求。步骤S133可以包括:
步骤S1331,确定符合所述第一目标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对应的文本统计量。
步骤S1332,当所述文本统计量符合所述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的衔接数量要求,依据所述文本逻辑结构,在每个所述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上,确定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关联的第二分支节点。
例如,在这个场景中,将继续使用学生A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单元作为例子,并引入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的衔接数量要求。这项要求确保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不仅符合学生A的学习需求,还考虑到了他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消化的信息量。
假设学生A已经完成了关于“等式与不等式”的学习,并且在线平台正在帮助他选择下一个学习章节(即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现在,平台需要根据文本统计量和衔接数量要求来确定与这个衔接教学章节相关联的第二分支节点。
衔接数量要求:可能指定一个特定的教学章节应该包含的概念数、习题数或者必须涵盖的知识点数量,以确保学生不会因为信息过载而感到压力。
例如,可以评估每个候选教学章节文本中包含的概念数量、示例问题和练习题目总数。例如,章节C:“实际问题中如何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可能包括5个核心概念、10个示例问题和15个练习题。如果衔接数量要求是一个章节不应超过8个概念和20个练习题,那么系统就会检查每个章节是否满足这些条件。假设章节C满足这些条件,而其他章节则超出了限制。
既然章节C符合衔接数量要求,系统接下来需要确定在章节C之后学生A应该学习哪个章节作为第二分支节点。基于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系统可能会考虑以下章节作为第二分支节点的候选:
- 章节D:“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多种方法”
- 章节E:“一元一次方程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 章节F:“使用图表解一元一次方程”
根据前面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要求,最终选择章节E:“一元一次方程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因为它提供了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衔接,同时也考虑了衔接强度和学生的认知负荷。
通过这一系列的步骤,可以为学生A设计了一个既满足内容范围要求,又考虑到了衔接数量要求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这样的路径可以帮助学生A高效地掌握新知识,并逐渐深入到更复杂的概念和应用中去,而不会因为一次性尝试吸收太多信息而感到困难。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目标要求包括第二衔接类别标签要求、第二衔接关系要求或第二衔接内容范围要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衔接类别标签要求,是对依据所述第二衔接类别标签要求确定的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所对应文本内容类别的限制要求。所述第二衔接关系要求,是对依据所述第二衔接关系要求确定的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与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之间的文本内容关系的限制要求。所述第二衔接内容范围要求,是对依据所述第二衔接内容范围要求确定的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所对应章节文本内容范围的限制要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160,构建第二知识标注网络,所述第二知识标注网络包括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所述第一分支节点、所述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所述第二知识标注网络中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不同于所述第一知识标注网络中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所述知识标注引导信息,用于在所述第二知识标注网络包含于所述知识点路径时,引导所述目标学生基于所述第二知识标注网络进行学习。
例如,结合学生A的学习例子,将解释上述技术内容中的每个步骤。在这个例子中,学生A已经通过第一知识标注网络学习了“方程的定义”和衔接的教学章节文本(比如“线性方程的解法”)。现在,将构建第二知识标注网络来帮助学生A继续深入学习。
例如,第二目标要求可能包括学生A需要掌握的更高级或者不同类型的知识和技能。例如,第二目标要求可能是让学生A学会“方程的实际应用”。
第二衔接类别标签要求可能指出学生A接下来应该学习的章节需要具有“实际应用”这一内容类别标签,意味着该章节需要包含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内容。
为了保证学习路径的连贯性,第二衔接关系要求确保新选择的教学章节与之前的章节(“线性方程的解法”)在知识点上有逻辑上的关联。例如,要求新的章节必须涉及将方程解法应用到具体问题中去。
第二衔接内容范围要求限制了新章节的内容范围,比如它必须包括某些特定类型的应用题,或者要求覆盖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的过程。
由此,可以创建一个包含已学习的“方程的定义”、“线性方程的解法”以及新的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假设为“实际问题中的方程应用”)的知识网络。第二知识标注网络反映了学生A在数学方面的整体学习进度,并提供了未来学习的方向。然后,生成知识标注引导信息,当第二知识标注网络包含于学生A的知识点路径时,这些信息就会被激活。知识标注引导信息可以包括提示、推荐的学习资源、以及后续学习步骤的说明。它们帮助学生A理解他当前的位置,在知识网络中的进展,以及接下来应该如何进行学习。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为学生A量身定制了一个符合他个人学习需求和进度的第二知识标注网络。这种方法不仅加强了学生A对之前知识点的理解,而且有效地指引他如何更深入地学习新的、更复杂的概念,从而提高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可被用于实现本申请中所述的各个实施例的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系统100。
对于一个实施例,图2示出了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系统100,该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系统100具有至少一个处理器102、被耦合到(至少一个)处理器102中的至少一个的控制模块(芯片组)104、被耦合到控制模块104的存储器106、被耦合到控制模块104的非易失性存储器(NVM)/存储设备108、被耦合到控制模块104的至少一个输入/输出设备110,和被耦合到控制模块104的网络接口112。
处理器102可包括至少一个单核或多核处理器,处理器102可包括通用处理器或专用处理器(例如图形处理器、应用处理器、基频处理器等)的任意组合。一种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系统100能够作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网关等服务器设备。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可被用于实现本申请中所述的各个实施例的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系统100。
对于一个实施例,图2示出了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系统100,该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系统100具有至少一个处理器102、被耦合到(至少一个)处理器102中的至少一个的控制模块(芯片组)104、被耦合到控制模块104的存储器106、被耦合到控制模块104的非易失性存储器(NVM)/存储设备108、被耦合到控制模块104的至少一个输入/输出设备110,和被耦合到控制模块104的网络接口112。
处理器102可包括至少一个单核或多核处理器,处理器102可包括通用处理器或专用处理器(例如图形处理器、应用处理器、基频处理器等)的任意组合。一种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系统100能够作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网关等服务器设备。
一种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系统100可包括具有指令114的至少一个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存储器106或NVM/存储设备108)和与该至少一个计算机可读介质相汇聚被配置为执行指令114以实现模块从而执行本公开中所述的动作的至少一个处理器102。
对于一个实施例,控制模块104可包括任意适当的接口控制器,以向(至少一个)处理器102中的至少一个和/或与控制模块104通信的任意适当的设备或组件提供任意适当的接口。
控制模块104可包括存储器控制器模块,以向存储器106提供接口。存储器控制器模块可以是硬件模块、软件模块和/或固件模块。
存储器106可被用于例如为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系统100加载和存储数据和/或指令114。对于一个实施例,存储器106可包括任意适当的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适当的DRAM。一种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存储器106可包括双倍数据速率类型四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DR4SDRAM)。
对于一个实施例,控制模块104可包括至少一个输入/输出控制器,以向NVM/存储设备108及(至少一个)输入/输出设备110提供接口。
例如,NVM/存储设备108可被用于存储数据和/或指令114。NVM/存储设备108可包括任意适当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闪存)和/或可包括任意适当的(至少一个)非易失性存储设备(例如,至少一个硬盘驱动器(HDD)、至少一个光盘(CD)驱动器和/或至少一个数字通用光盘(DVD)驱动器)。
NVM/存储设备108可包括在物理上作为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系统100被安装在其上的设备的一部分的存储资源,或者其可被该设备访问可不必作为该设备的一部分。例如,NVM/存储设备108可依据网络经由(至少一个)输入/输出设备110进行访问。
(至少一个)输入/输出设备110可为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系统100提供接口以与任意其它适当的设备通信,输入/输出设备110可以包括通信组件、拼音组件、在线监控组件等。网络接口112可为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系统100提供接口以依据至少一个网络通信,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系统100可依据至少一个无线网络标准和/或协议中的任意标准和/或协议来与无线网络的至少一个组件进行无线通信,例如接入依据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或它们的组合进行无线通信。
对于一个实施例,(至少一个)处理器102中的至少一个可与控制模块104的至少一个控制器(例如,存储器控制器模块)的逻辑加载在一起。对于一个实施例,(至少一个)处理器102中的至少一个可与控制模块104的至少一个控制器的逻辑加载在一起以形成系统级加载。对于一个实施例,(至少一个)处理器102中的至少一个可与控制模块104的至少一个控制器的逻辑集成在同一模具上。对于一个实施例,(至少一个)处理器102中的至少一个可与控制模块104的至少一个控制器的逻辑集成在同一模具上以形成片上系统(SoC)。
在各个实施例中,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系统100可以但不限于是:服务器、台式计算设备或移动计算设备(例如,膝上型计算设备、手持计算设备、平板电脑、上网本等)等终端设备。在各个实施例中,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系统100可具有更多或更少的组件和/或不同的架构。例如,一种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系统100包括至少一个摄像机、键盘、液晶显示器(LCD)屏幕(包括触屏显示器)、非易失性存储器端口、多个天线、图形芯片、专用集成电路(ASIC)和扬声器。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依据教材文本架构中教学章节文本的文本逻辑结构构建的知识点路径,确定目标学生在所述知识点路径中所对应的授课教学章节文本;
确定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的授课文本内容类别,当所述授课文本内容类别符合先验类别要求,解析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的分支节点,构建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的第一分支节点;
依据所述文本逻辑结构,确定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基于所述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关联的第二分支节点,以及所述第二分支节点的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所述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和所述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符合目标要求;
构建第一知识标注网络,所述第一知识标注网络包括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所述第一分支节点、所述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所述第二分支节点和所述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构建知识标注引导信息,所述知识标注引导信息,用于在所述第一知识标注网络包含于所述知识点路径时,引导所述目标学生依据所述第一知识标注网络进行学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要求包括第一目标要求和第二目标要求;
所述依据所述文本逻辑结构,确定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基于所述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关联的第二分支节点,以及所述第二分支节点的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包括:
依据所述文本逻辑结构确定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第一目标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依据所述文本逻辑结构,确定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基于所述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关联的第二分支节点;
从所述第二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第二目标要求的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目标要求包括第一衔接类别标签要求、第一衔接关系要求或第一衔接内容范围要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衔接类别标签要求,是对依据所述第一衔接类别标签要求确定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所对应文本内容类别的限制要求;所述第一衔接关系要求,是对依据所述第一衔接关系要求确定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与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之间的文本内容关系的限制要求;所述第一衔接内容范围要求,是对依据所述衔接内容范围要求确定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所对应章节文本内容范围的限制要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衔接类别标签要求包括衔接强度要求和衔接属性要求;
所述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第一目标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每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的衔接强度和衔接属性;
基于每个所述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的衔接强度和衔接属性,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所述衔接强度要求和衔接属性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衔接关系要求包括特征距离要求和依赖关系要求;
所述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第一目标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包括:
分别确定每个所述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与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之间的特征距离;
分别确定每个所述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与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之间的依赖关系;
依据各所述特征距离和各所述依赖关系,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所述特征距离要求和所述依赖关系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第一目标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每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的章节文本内容范围;
依据各所述章节文本内容范围,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所述第一衔接内容范围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其中,所述章节文本内容范围包括文本内容统计量,所述第一衔接内容范围要求包括第一维度范围要求;所述依据各所述章节文本内容范围,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所述第一衔接内容范围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包括:
确定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的授课文本内容类别;
当所述授课文本内容类别符合先验类别要求,获取所述第一维度范围要求;
依据各所述文本内容统计量,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所述第一维度范围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其中,所述第一衔接内容范围要求还包括第二维度范围要求,所述第一维度范围要求和所述第二维度范围要求限制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的文本内容统计量不同;当所述授课文本内容类别不符合先验类别要求,获取所述第二维度范围要求;
依据各所述文本内容统计量,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的多个参考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中,确定符合所述第二维度范围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要求还包括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的衔接数量要求;所述依据所述文本逻辑结构,确定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基于所述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关联的第二分支节点,包括:
确定符合所述第一目标要求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对应的文本统计量;
当所述文本统计量符合所述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的衔接数量要求,依据所述文本逻辑结构,在每个所述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上,确定与所述第一分支节点关联的第二分支节点。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目标要求包括第二衔接类别标签要求、第二衔接关系要求或第二衔接内容范围要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衔接类别标签要求,是对依据所述第二衔接类别标签要求确定的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所对应文本内容类别的限制要求;所述第二衔接关系要求,是对依据所述第二衔接关系要求确定的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与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之间的文本内容关系的限制要求;所述第二衔接内容范围要求,是对依据所述第二衔接内容范围要求确定的第二衔接教学章节文本所对应章节文本内容范围的限制要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构建第二知识标注网络,所述第二知识标注网络包括所述授课教学章节文本、所述第一分支节点、所述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所述第二知识标注网络中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不同于所述第一知识标注网络中的第一衔接教学章节文本;
所述知识标注引导信息,用于在所述第二知识标注网络包含于所述知识点路径时,引导所述目标学生基于所述第二知识标注网络进行学习。
10.一种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机器可执行指令,所述机器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
CN202311799580.0A 2023-12-26 2023-12-26 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74739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99580.0A CN117473963B (zh) 2023-12-26 2023-12-26 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99580.0A CN117473963B (zh) 2023-12-26 2023-12-26 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73963A true CN117473963A (zh) 2024-01-30
CN117473963B CN117473963B (zh) 2024-04-12

Family

ID=89629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99580.0A Active CN117473963B (zh) 2023-12-26 2023-12-26 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73963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78453A1 (en) * 2006-09-15 2010-11-04 King Martin T Capture and display of annotations in paper and electronic documents
CN112783321A (zh) * 2019-11-08 2021-05-11 苹果公司 使用多个传感器的基于机器学习的手势识别
CN114328919A (zh) * 2021-12-24 2022-04-12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文本内容分类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579705A (zh) * 2022-03-08 2022-06-03 浙江大学 一种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习辅助方法及系统
US20220198135A1 (en) * 2019-08-05 2022-06-23 Al21 LAB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mantic paraphrasing
CN116258613A (zh) * 2023-02-14 2023-06-13 广州秒可科技有限公司 课程规划方法、课程规划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6362331A (zh) * 2023-02-17 2023-06-30 上海卓越睿新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人机协同构建知识图谱的知识点填充方法
CN117252047A (zh) * 2023-11-20 2023-12-19 深圳市联特微电脑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基于数字孪生的教学信息处理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78453A1 (en) * 2006-09-15 2010-11-04 King Martin T Capture and display of annotations in paper and electronic documents
US20220198135A1 (en) * 2019-08-05 2022-06-23 Al21 LAB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mantic paraphrasing
CN112783321A (zh) * 2019-11-08 2021-05-11 苹果公司 使用多个传感器的基于机器学习的手势识别
CN114328919A (zh) * 2021-12-24 2022-04-12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文本内容分类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579705A (zh) * 2022-03-08 2022-06-03 浙江大学 一种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习辅助方法及系统
CN116258613A (zh) * 2023-02-14 2023-06-13 广州秒可科技有限公司 课程规划方法、课程规划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6362331A (zh) * 2023-02-17 2023-06-30 上海卓越睿新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人机协同构建知识图谱的知识点填充方法
CN117252047A (zh) * 2023-11-20 2023-12-19 深圳市联特微电脑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基于数字孪生的教学信息处理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KUODYTE, V 等: "Education-to-Skill Mapping Using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and Transformer Neural Network", 《APPLIED SCIENCES-BASEL》, vol. 11, no. 13, 22 July 2021 (2021-07-22), pages 58 - 68 *
易莉 等: "凉山彝区学前教育现状及思考",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32, no. 04, 20 December 2020 (2020-12-20), pages 115 - 119 *
王家全: "浅析物理教材中的英语术语",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vol. 47, no. 12, 30 June 2018 (2018-06-30), pages 32 - 33 *
王敏 等: "教学视频的文本语义镜头分割和标注", 《数据采集与处理》, vol. 31, no. 06, 15 November 2016 (2016-11-15), pages 1171 - 1177 *
王海宁: "公安管理学学科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应用探究", 《公安教育》, no. 11, 15 November 2023 (2023-11-15), pages 56 - 6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73963B (zh) 2024-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51570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ssessing and improving student competencies
Henke et al. Physics teachers’ challenges in using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teaching
Sanchez PLS path modeling with R
Porter et al. Experience report: a multi-classroom report on the value of peer instruction
US20150242974A1 (en) Adaptive e-learning engine with embedded datagraph structure
Chen et al. Using wikis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for scienc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O2009089475A1 (en) Customized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of student based on psychometric models
Suranto Software prototypes: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process
Hussein et al. Crowdsourced peer learning activity for internet of things education: a case study
Atkinson Adaptive Learning and Learning Analytics: a new learning design paradigm
Chirilă Auto-generative learning objects for it disciplines
Yang et al. Visualized online simple sequencing authoring tool for SCORM-compliant content package
Lewis Applications of out-of-domain knowledge in students' reasoning about computer program state
KR20220128259A (ko) 사용자의 문제풀이 능력에 매칭되는 아바타를 활용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학습 관리 방법
Álvarez et al. Semantics and service technologies for the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online MCQ tests
CN117473963B (zh) 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文本知识标注方法及系统
Wiley et al. A human‐centred learning analytics approach for developing contextually scalable K‐12 teacher dashboards
Race et al. Digital audio feedback technology: nursing students' perspectives
Kloos et al. From software engineering to courseware engineering
Maria-Iuliana et al. Semantic formative e-assessment for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US11526779B2 (e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latform for auto-generating reasoning problems and assessing solutions
US11501654B2 (en) Automated decision making for selecting scaffolds after a partially correct answer in conversational intelligent tutor systems (ITS)
Unčík et al. Annotating educational content by questions created by learners
Walden et al. A Chatbot for Teaching Secure Programming
Chaichumpa et al. Multi-agents platform for mobile learning using objective distance based personalisation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