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58881A - 电压转换电路与车载电源 - Google Patents

电压转换电路与车载电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58881A
CN117458881A CN202311361982.2A CN202311361982A CN117458881A CN 117458881 A CN117458881 A CN 117458881A CN 202311361982 A CN202311361982 A CN 202311361982A CN 117458881 A CN117458881 A CN 1174588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ing tube
switching
branch
power supply
direct cur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6198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博�
范志铭
李德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ida Electric Development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eida Electric Development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ida Electric Development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Meida Electric Development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36198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5888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4588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588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at least two simultaneously operating switches on the input side, e.g. "double forward" or "double (switched) flyback" convert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circuits adapted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the batter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83Convert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or output configuration
    • H02M1/009Convert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or output configuration having two or more independently controlled outpu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H02M1/08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for the simultaneous control of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ed semiconductor device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压转换电路与车载电源。电压转换电路包括控制器、第一转换支路与第二转换支路。第一转换支路用于输入第一直流电源,且第一转换支路与控制器连接,第一转换支路受控于控制器而将第一直流电源转换为第二直流电源,其中,第一转换支路包括变压器与多个开关管。第二转换支路与控制器连接,第二转换支路包括第一绕组与两个开关管,第一绕组耦合至变压器的磁芯,以使变压器、多个开关管与两个开关管的组合受控于控制器而将第一直流电源转换为第三直流电源。通过上述方式,能够提供一种成本较低的二合一车载电源。

Description

电压转换电路与车载电源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压转换电路与车载电源。
背景技术
目前,二合一车载电源通常包括OBC(车载充电机)与DCDC(直流转换器)。其中,OBC作为连接充电桩和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部件,将交流电转换为动力电池所需的高压直流电,为新能源汽车从根源上提供动力。DCDC将动力电池的高压直流电转换为低压直流电,为低压车载设备提供能量,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保障。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电压转换电路与车载电源,能够提供一种成本较低的二合一车载电源。
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压转换电路,包括:
控制器;
第一转换支路,所述第一转换支路用于输入第一直流电源,且所述第一转换支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转换支路受控于所述控制器而将所述第一直流电源转换为第二直流电源,其中,所述第一转换支路包括变压器与多个开关管;
第二转换支路,所述第二转换支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二转换支路包括第一绕组与两个开关管,所述第一绕组耦合至所述变压器的磁芯,以使所述变压器、所述多个开关管与所述两个开关管的组合受控于所述控制器而将所述第一直流电源转换为第三直流电源。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转换支路包括第一转换子支路与第一滤波子支路,其中,所述第一转换子支路包括所述变压器与所述多个开关管;
所述第一转换子支路与所述第一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一转换子支路用于将所述第一直流电源进行升压与整流;
所述第一滤波子支路与所述第一转换子支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子支路用于对升压与整流后的所述第一直流电源滤波,并输出所述第二直流电源。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转换子支路还包括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七开关管、第八开关管、第一电感、第一电容与第二电容,所述多个开关管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三端及所述第一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三端及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一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三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变压器的原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原边绕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变压器的副边绕组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三端分别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三端及所述第一滤波子支路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所述第二直流电源的第一端,所述副边绕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端及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一滤波子支路的第二端连接,并作为所述第二直流电源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一端及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一端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滤波子支路包括第三电容;
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二转换支路包括第二转换子支路与第二滤波子支路,所述第二转换子支路包括所述两个开关管及所述第一绕组;
所述第二转换子支路耦合至所述变压器,所述第二转换子支路用于将所述第一直流电源进行降压与整流;
所述第二滤波子支路与所述第二转换子支路连接,所述第二滤波子支路用于对降压与整流后的所述第一直流电源滤波,并输出所述第三直流电源。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二转换子支路还包括第二电感与第三电感,所述两个开关管包括第九开关管与第十开关管;
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三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一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十开关管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滤波子支路的第二端连接,并作为所述第三直流电源的第二端,所述第十开关管的第三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一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滤波子支路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所述第三直流电源的第一端,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一端及所述第十开关管的第一端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二滤波子支路包括第四电容;
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控制器还用于:
在一个工作周期的第一个时间段内,控制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所述第七开关管、所述第八开关管及所述第九开关管导通,并控制其他开关管关断;
在一个工作周期的第二个时间段内,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七开关管、所述第八开关管及所述第九开关管导通,并控制其他开关管关断;
在一个工作周期的第三个时间段内,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六开关管、所述第七开关管及所述第九开关管导通,并控制其他开关管关断;
在一个工作周期的第四个时间段内,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所述第六开关管与所述第十开关管导通,并控制其他开关管关断;
在一个工作周期的第五个时间段内,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所述第六开关管与所述第十开关管导通,并控制其他开关管关断;
在一个工作周期的第六个时间段内,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所述第八开关管与所述第十开关管导通,并控制其他开关管关断。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载电源,包括如上所述的电压转换电路。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压转换电路包括控制器、第一转换支路与第二转换支路。第一转换支路用于输入第一直流电源,且第一转换支路与控制器连接,第一转换支路受控于控制器而将第一直流电源转换为第二直流电源,其中,第一转换支路包括变压器与多个开关管。第二转换支路与控制器连接,第二转换支路包括第一绕组与两个开关管,第一绕组耦合至变压器的磁芯,以使变压器、多个开关管与两个开关管的组合受控于控制器而将第一直流电源转换为第三直流电源。由此可见,通过上述方式,通过变压器与多个开关管的复用,能够实现只采用两个开关管就能够将第一直流电源转换为第三直流电源。相对于相关技术需要四个开关器件的技术方案,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压转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电压转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与图2所示的结构对应的电路结构的示意图一;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图3所示的电路结构中的各信号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直流电源的电压、第二直流电源的电压及第三直流电源的电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压转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压转换电路100包括控制器30、第一转换支路10与第二转换支路20。其中,第一转换支路10包括变压器T1与多个开关管(图未示)。
具体地,第一转换支路10用于输入第一直流电源VDC1,且第一转换支路10与控制器30连接,第一转换支路10受控于控制器30而将第一直流电源VDC1转换为第二直流电源VDC2。第二转换支路20与控制器30连接,第二转换支路20包括第一绕组L1与两个开关管(图未示),第一绕组L1耦合至变压器T1的磁芯,以使变压器T1、多个开关管与两个开关管的组合受控于控制器30而将第一直流电源VDC1转换为第三直流电源VDC3。可见,在该实施例中,一方面,能够将第一直流电源VDC1转换为第二直流电源VDC2;另一方面,通过将第一绕组L1耦合至变压器T1的磁芯,可利用变压器T1、多个开关管与两个开关管的组合将第一直流电源VDC1转换为第三直流电源VDC3。在上述过程中,通过变压器T1与多个开关管的复用,实现了只采用两个开关管就能够将第一直流电源VDC1转换为第三直流电源VDC3。而在相关技术中,通常需要设置两个耦合至变压器的绕组以及四个开关器件(包括三个开关管与第一二极管)以实现将将第一直流电源VDC1转换为第三直流电源VDC3。可见,相对于相关技术的技术方案,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成本较低。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转换支路10包括第一转换子支路11与第一滤波子支路12。其中,第一转换子支路11包括变压器T1与多个开关管。
具体地,第一转换子支路11与第一直流电源VDC1连接,第一转换子支路11用于将第一直流电源VDC1进行升压与整流。具体为,控制器30用于控制第一转换子支路11中的各开关管导通或关断,以实现将第一直流电源VDC1进行升压与整流。第一滤波子支路12与第一转换子支路11连接,第一滤波子支路12用于对升压与整流后的第一直流电源VDC1滤波,并输出第二直流电源VDC2。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转换支路20包括第二转换子支路21与第二滤波子支路22。其中,第二转换子支路21包括两个开关管及第一绕组L1。
具体地,第二转换子支路21耦合至变压器T1,第二转换子支路21用于将第一直流电源VDC1进行降压与整流。具体为,控制器30用于控制第二转换子支路21中的各开关管导通或关断,以实现将第一直流电源VDC1进行降压与整流。第二滤波子支路22与第二转换子支路21连接,第二滤波子支路22用于对降压与整流后的第一直流电源VDC1滤波,并输出第三直流电源VDC3。
请参照图3,图3示例性示出了与图2所示的结构对应的一种电路。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转换子支路11还包括第五开关管Q5、第六开关管Q6、第七开关管Q7、第八开关管Q8、第一电感LA1、第一电容C1与第二电容C2,多个开关管包括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Q3、第四开关管Q4。
其中,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端分别与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三端及第一直流电源VDC1的正极连接,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三开关管Q3的第三端及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第三开关管Q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四开关管Q4的第二端及第一直流电源VDC1的负极连接,第四开关管Q4的第三端分别与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及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与变压器T1的原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原变压器T1的边绕组的第二端与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变压器T1的副边绕组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五开关管Q5的第二端及第七开关管Q7的第三端连接,第五开关管Q5的第三端分别与第六开关管Q6的第三端及第一滤波子支路12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第二直流电源VDC1的第一端(即第五开关管Q5的第三端作为第二直流电源VDC1的第一端,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直流电源VDC1的第一端为正极),变压器T1的副边绕组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六开关管Q6的第二端及第八开关管Q8的第三端连接,第八开关管Q8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七开关管Q7的第二端及第一滤波子支路11的第二端连接,并作为第二直流电源VDC2的第二端(即第八开关管Q8的第二端作为第二直流电源VDC1的第二端,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直流电源VDC1的第二端为负极),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端、第三开关管Q3的第一端、第四开关管Q4的第一端、第五开关管Q5的第一端、第六开关管Q6的第一端、第七开关管Q7的第一端及第八开关管Q8的第一端均与控制器30连接。
具体地,控制器30输出的控制数据控制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Q3、第四开关管Q4、第五开关管Q5、第六开关管Q6、第七开关管Q7与第八开关管Q8的导通与关断,以将第一直流电源VDC1进行升压与整流。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以各开关管均为MOS管为例。以第一开关管Q1为例,MOS管的栅极为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MOS管的源极为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MOS管的漏极为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端。
而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各开关管也可以选用其他任何可控开关,比如,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器件、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IGCT)器件、门极关断晶闸管(GTO)器件、可控硅整流器(SCR)器件、结栅场效应晶体管(JFET)器件、MOS控制晶闸管(MCT)器件等。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滤波子支路12包括第三电容C3。
其中,第三电容C2的第一端与第六开关管Q6的第三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与第八开关管Q8的第二端连接。
具体地,第三电容C3具有通交流阻直流特性,则第三电容C3能够滤除第一转换子支路11输出的电源中可能存在的高频信号。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转换子支路22还包括第二电感LA2与第三电感LA3,两个开关管包括第九开关管Q9与第十开关管Q10。
其中,第九开关管Q9的第三端分别与第三电感LA3的第一端及第一绕组L1的第一端连接,第九开关管Q9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十开关管Q10的第二端及第二滤波子支路22的第二端连接,并作为第三直流电源VDC3的第二端(即第九开关管Q9的第二端作为第三直流电源VDC3的第二端,在该实施例中第三直流电源VDC3的第一端为负极),第十开关管Q10的第三端分别与第二电感LA2的第一端及第一绕组L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感LA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三电感LA3的第二端及第二滤波子支路22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第三直流电源VDC3的第一端(即第二电感LA2的第二端作为第三直流电源VDC3的第一端,在该实施例中第三直流电源VDC3的第一端为正极),第九开关管Q9的第一端及第十开关管Q10的第一端均与控制器30连接。
具体地,控制器30输出的控制数据控制第九开关管Q9与第十开关管Q10的导通与关断,以将第一直流电源VDC1进行降压与整流。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滤波子支路22包括第四电容C4。
其中,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与第三电感LA3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与第九开关管Q9的第二端连接。
具体地,第四电容C4具有通交流阻直流特性,则第四电容C4能够滤除第二转换子支路21输出的电源中可能存在的高频信号。
请参照图4,图4示例性示出了图3所示的电路结构中的各信号的示意图。其中,横坐标为时间。曲线S10为控制器30输出的控制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信号;曲线S11为控制器30输出的控制第三开关管Q3的控制信号;曲线S12为控制器30输出的控制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信号;曲线S13为控制器30输出的控制第四开关管Q4的控制信号;曲线S14为控制器30输出的控制第五开关管Q5的控制信号;曲线S15为控制器30输出的控制第七开关管Q7的控制信号;曲线S16为控制器30输出的控制第六开关管Q6的控制信号;曲线S17为控制器30输出的控制第八开关管Q8的控制信号;曲线S18为控制器30输出的控制第十开关管Q10的控制信号;曲线S19为控制器30输出的控制第九开关管Q9的控制信号。
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于图3所示的电路结构的控制方法。具体地,控制器30还用于:在一个工作周期(以工作周期T10为例)的第一个时间段(即t1至t2的时间段)内,控制第三开关管Q3、第四开关管Q4、第七开关管Q7、第八开关管Q8及第九开关管Q9导通,并控制其他开关管关断;在一个工作周期的第二个时间段(即t2至t3的时间段)内,控制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Q3、第七开关管Q7、第八开关管Q8及第九开关管Q9导通,并控制其他开关管关断;在一个工作周期的第三个时间段(即t3至t4的时间段)内,控制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Q3、第六开关管Q6、第七开关管Q7及第九开关管Q9导通,并控制其他开关管关断;在一个工作周期的第四个时间段(即t4至t5的时间段)内,控制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五开关管Q5、第六开关管Q6与第十开关管Q10导通,并控制其他开关管关断;在一个工作周期的第五个时间段(即t5至t6的时间段)内,控制第一开关管Q1、第四开关管Q4、第五开关管Q5、第六开关管Q6与第十开关管Q10导通,并控制其他开关管关断;在一个工作周期的第六个时间段(即t6至t7的时间段)内,控制第一开关管Q1、第四开关管Q4、第五开关管Q5、第八开关管Q8与第十开关管Q10导通,并控制其他开关管关断。
通过上述过程,控制器在一个工作周期的六个时间段内控制各开关管(包括第一开关管Q1至第十开关管Q10)处于相应的工作状态,以将第一直流电源VDC1通过升压转换为第二直流电源VDC1,并通过降压转换为第三直流电源VDC3。例如如图5所示,其中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电压。曲线S20为第三直流电源VDC3的电压;曲线L21为第一直流电源VDC1的电压;曲线L22为第二直流电源VDC2的电压。可见,控制器在一个工作周期的六个时间段内控制各开关管处于相应的工作状态,能够将第一直流电源VDC1的电压(400V)升压为第二直流电源VDC1的电压(稳定时为700V),并降压为第三直流电源VDC3(稳定时为14V)。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均以第一直流电源VDC1分别转换为第二直流电源VDC2及第三直流电源VDC3为例。而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结构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控制各开关管的控制信号,则能够反过来将第二直流电源VDC2或第三直流电源VDC3转换为第一直流电源VDC1,或者第二直流电源VDC2转换为第三直流电源VDC3,或者将第三直流电源VDC3转换为第二直流电源VDC2。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载电源,该车载电源包括如本申请任一实施例中的电压转换电路100。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申请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申请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电压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器;
第一转换支路,所述第一转换支路用于输入第一直流电源,且所述第一转换支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转换支路受控于所述控制器而将所述第一直流电源转换为第二直流电源,其中,所述第一转换支路包括变压器与多个开关管;
第二转换支路,所述第二转换支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二转换支路包括第一绕组与两个开关管,所述第一绕组耦合至所述变压器的磁芯,以使所述变压器、所述多个开关管与所述两个开关管的组合受控于所述控制器而将所述第一直流电源转换为第三直流电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换支路包括第一转换子支路与第一滤波子支路,其中,所述第一转换子支路包括所述变压器与所述多个开关管;
所述第一转换子支路与所述第一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一转换子支路用于将所述第一直流电源进行升压与整流;
所述第一滤波子支路与所述第一转换子支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子支路用于对升压与整流后的所述第一直流电源滤波,并输出所述第二直流电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压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换子支路还包括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七开关管、第八开关管、第一电感、第一电容与第二电容,所述多个开关管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三端及所述第一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三端及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一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三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变压器的原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原边绕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变压器的副边绕组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三端分别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三端及所述第一滤波子支路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所述第二直流电源的第一端,所述副边绕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端及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一滤波子支路的第二端连接,并作为所述第二直流电源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一端及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一端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压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波子支路包括第三电容;
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压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换支路包括第二转换子支路与第二滤波子支路,所述第二转换子支路包括所述两个开关管及所述第一绕组;
所述第二转换子支路耦合至所述变压器,所述第二转换子支路用于将所述第一直流电源进行降压与整流;
所述第二滤波子支路与所述第二转换子支路连接,所述第二滤波子支路用于对降压与整流后的所述第一直流电源滤波,并输出所述第三直流电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压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换子支路还包括第二电感与第三电感,所述两个开关管包括第九开关管与第十开关管;
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三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一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十开关管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滤波子支路的第二端连接,并作为所述第三直流电源的第二端,所述第十开关管的第三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一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滤波子支路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所述第三直流电源的第一端,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一端及所述第十开关管的第一端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压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滤波子支路包括第四电容;
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压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用于:
在一个工作周期的第一个时间段内,控制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所述第七开关管、所述第八开关管及所述第九开关管导通,并控制其他开关管关断;
在一个工作周期的第二个时间段内,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七开关管、所述第八开关管及所述第九开关管导通,并控制其他开关管关断;
在一个工作周期的第三个时间段内,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六开关管、所述第七开关管及所述第九开关管导通,并控制其他开关管关断;
在一个工作周期的第四个时间段内,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所述第六开关管与所述第十开关管导通,并控制其他开关管关断;
在一个工作周期的第五个时间段内,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所述第六开关管与所述第十开关管导通,并控制其他开关管关断;
在一个工作周期的第六个时间段内,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所述第八开关管与所述第十开关管导通,并控制其他开关管关断。
9.一种车载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压转换电路。
CN202311361982.2A 2023-10-19 2023-10-19 电压转换电路与车载电源 Pending CN1174588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61982.2A CN117458881A (zh) 2023-10-19 2023-10-19 电压转换电路与车载电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61982.2A CN117458881A (zh) 2023-10-19 2023-10-19 电压转换电路与车载电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58881A true CN117458881A (zh) 2024-01-26

Family

ID=89584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61982.2A Pending CN117458881A (zh) 2023-10-19 2023-10-19 电压转换电路与车载电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5888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 et al. Family of enhanced ZCS single-stage single-phase isolated AC–DC converter for high-power high-voltage DC supply
CN113261191B (zh) 双向多端口功率转换系统及方法
US9484821B2 (en) Adjustable resonant apparatus for power converters
Kanamarlapudi et al. Analysi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APWM ZVZCS full-bridge DC–DC converter for battery charging in electric vehicles
US9431917B2 (en) Switching power supply including a rectifier circuit having switching elements, and electric power converter
CN107636948B (zh) 电力转换设备以及电力转换设备的控制方法
US20170163163A1 (en) Soft-switched bidirectional buck-boost converters
US20120195074A1 (en) DC-DC Converter Circuit For High Input-To-Output Voltage Conversion
EP3404821B1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for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JPH0965509A (ja) 電気自動車用電池の充電方法及び電気自動車用充電器
Lo et al. Analysis and design of an interleaved active-clamping forward converter
Soleymani et al. A high step-down buck converter with self-driven synchronous rectifier
CN115720045A (zh) 可升降压的双向直流-直流电源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KR101734641B1 (ko) 차량용 충전 장치
Hou et al. Low-voltage electrical systems for nonpropulsion loads
KR100911541B1 (ko) 연료전지 차량용 양방향 3상 pwm dc-dc 컨버터
CN117458881A (zh) 电压转换电路与车载电源
WO2017051814A1 (ja) 電源装置
CN220964654U (zh) 功率转换电路与车载电源
CN114747113A (zh) 充电设备和用于运行充电设备的方法
CN117097147A (zh) 功率转换电路与车载电源
CN104218809A (zh) 一种集成功率因数校正和直流-直流变换的电路装置
CN113193753B (zh) 一种同步整流装置以及无线充电系统的接收端模块
US11936297B2 (en) DC-DC converter including first and second coils magnetically coupled such that current flows through second coil in forward direction of diode by mutual induction as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first coil from intermediate terminal to output terminal increases and vehicle
CN113858980B (zh) 电动车辆、充放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