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41152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41152A
CN117441152A CN202280001349.XA CN202280001349A CN117441152A CN 117441152 A CN117441152 A CN 117441152A CN 202280001349 A CN202280001349 A CN 202280001349A CN 117441152 A CN117441152 A CN 1174411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layer
layer
touch control
display
tou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134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贵玉
闵航
罗萍
王志强
姜立清
王强
刘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4411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411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11)和触控屏(12),触控屏(12)包括第三触感控制层(123),第三触感控制层(123)包括第一连接部(1231)和第二连接部(1232),第一连接部(1231)将第一触感控制层(121)在第一显示区(1011)断开的第一电极(1211)导通,第二连接部(1232)将第二触感控制层(122)在第一显示区(1011)断开的第二电极(1221)导通,第一连接部(1231)与第二连接部(1232)在第一显示区(1011)形成新的互容耦合结构,实现第一显示区(1011)的触控功能,并且第三触感控制层(123)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因此,该显示面板(1)在提高第一显示区(1011)的透光率,改善传感器的感应效果的同时,又可以保证实现触控功能。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将传感器设于显示面板下,可以扩大显示设备的显示面积,提升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因此,目前屏下传感技术在显示面板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将传感器设于显示面板下时,例如:摄像头模组和光线传感器,位于传感器上方的显示区的触控屏会降低光线的透过率,从而影响传感器的感应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围绕第一显示区设置的第二显示区,其中,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和触控屏,触控屏包括第一触感控制层、第二触感控制层和第三触感控制层,第一触感控制层设于显示基板的一侧,第一触感控制层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电极,第一电极在第一显示区断开,形成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二触感控制层设于第一触感控制层远离显示基板的一侧,第二触感控制层与第一触感控制层之间绝缘,第二触感控制层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电极,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第二电极 在第一显示区断开,形成第三段和第四段;第三触感控制层与第一触感控制层和第二触感控制层设于不同层,第三触感控制层与第一触感控制层和第二触感控制层之间绝缘,第三触感控制层包括至少一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互不导通且形成电容,第一段与第二段通过第一连接部导通,第三段与第四段通过第二连接部导通,第三触感控制层的材质为透明导电材料。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同层设置,第二连接部间隔设于第一连接部的外周。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三触感控制层设于第一触感控制层与第二触感控制层之间,触控屏还包括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第一绝缘层设于第一触感控制层与第三触感控制层之间,第一绝缘层上设有第一过孔,第一触感控制层穿过第一过孔与第一连接部导通;第二绝缘层设于第三触感控制层与第二触感控制层之间,第二绝缘层上设有第二过孔,第二触感控制层穿过第二过孔与第二连接部导通。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三触感控制层设于第一触感控制层靠近显示基板的一侧,触控屏还包括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第一绝缘层设于第一触感控制层与第三触感控制层之间,第一绝缘层上设有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第二绝缘层设于第一触感控制层与第二触感控制层之间,所述第二绝缘层上设有第三过孔,第三过孔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过孔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内;第一触感控制层穿过第二过孔与第二连接部导通,第二触感控制层穿过第三过孔和第一过孔与第一连接部导通。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三触感控制层设于第二触感控制层远离显示基板的一侧,触控屏还包括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第一绝缘层设于第一触感控制层与第二触感控制层之间,第一绝缘层上设有第一过孔;第二绝缘层设于第二触感控制层与第三触感控制层之间,第二绝缘层上设有第二过孔和第三过孔,第二过孔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过孔在 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内;第一触感控制层穿过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与第一连接部导通,第二触感控制层穿过第三过孔与第二连接部导通。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为圆形,第二连接部为圆环;
第一连接部的直径为:D2≥D1+2b;
第二连接部的宽度为:A≥2b;
其中:D2为第一连接部的直径,D1为第二开口的直径,b为第一过孔的直径,A为第二连接部的宽度。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触感控制层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电极,多个第一电极在第一显示区均断开,形成多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二触感控制层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电极,多个第二电极在第一显示区均断开,形成多组第三段和第四段;第三触感控制层包括多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多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形成多个电容,多个第一连接部互不导通,多个第二连接部互不导通,每组第一段与第二段通过一个第一连接部导通,每组第三段与第四段通过一个第二连接部导通。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不同层设置,第一连接部设于第一触感控制层靠近显示基板的一侧,第二连接部设于第二触感控制层远离显示基板的一侧。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触感控制层位于第一显示区的部分被去掉,形成第一开口,第二触感控制层位于第二显示区的部分被去掉,形成第二开口,第一显示区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在位于第二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内,第二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三绝缘层,第三绝缘层设于显示基板与第一触感控制层之间。
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衬底基板,第二衬底基板设于第二触感控制层远 离显示基板的一侧。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显示基板包括驱动背板、像素层和封装层,像素层设于驱动背板的一侧,封装层设于像素层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触控屏间隔设于封装层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显示基板包括驱动背板、像素层和封装层,像素层设于驱动背板的一侧,封装层设于像素层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触控屏贴设于封装层远离驱动背板的一面。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公开另一个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连接部,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设置开口区域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设置开口区域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设置第一显示区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显示区的开口区域设置摄像头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5至图8为图4中的显示面板的加工过程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设置摄像头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不包括第三触控层的触控屏的平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触控屏的第三触控层处于第一触控层和第二触控层之间时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一个第一电极和一个第二电极经过第一显示区的触控屏的平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触控屏的第三触控层处于第一触控层和第二触控层之间时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4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触控屏的第三触感控制层设于第一触感控制层靠近显示基板的一侧的截面示意图。
图15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触控屏的第三触感控制层设于第二触感控制层远离显示基板的一侧的截面示意图。
图16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两个第一电极和两个第二电极经过第一显示区的触控屏的平面示意图。
图17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位于不同层的截面示意图。
图18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第二触感控制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19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第二绝缘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20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第三触感控制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21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第一触感控制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22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第一绝缘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23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第三绝缘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25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26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27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显示基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中:1-显示面板,101-显示区,1011-第一显示区,1012-第二显示区,102-非显示区,103-开口区域,104-围堰,1041-第一围堰,1042-第二围堰,11-显示基板,111-驱动背板,112-第一衬底基板,113-缓冲层,114-薄膜晶体管,1141-有源层,1142-栅绝缘层,1143-栅极,1144-层间绝缘层,1145-层间介质层,1146-第一源极,1147-漏极,1148-保护层,115-第一平坦化层,116-像素层,117-像素界定层,1171-像素开口,118-子像素,1181-第三电极,1182-发光元件,1183-第四电极,119-封装层,1191-第一无机封装层,1192-有机封装层,1193-第二无机封装层;12-触控屏,121-第一触感控制层,1211-第一电极,1212-第一段,1213-第二段,1214-第一虚拟电极,1215-第一开口,122-第二触感控制层,1221-第二电极,1222-第三段,1223-第四段,1224-第二虚拟电极,1225-第二开口,123-第三触感控制层,1231-第一连接部,1232-第二连接部,124-第一绝缘层,125-第二绝缘层,126-第三绝缘层,127-第二衬底基板,1201-第一过孔,1202-第二过孔,1203-第三过孔;13-第一光学胶层;14-偏光片层,15-第二光学胶层,16-玻璃盖板,17-散热膜,2-摄像头模组。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 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连接部/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连接部/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连接部/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随着人机交互越来越频繁及越来越深入,消费者对触控显示装置的外形要求越来越高,提高显示面板的屏占比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一些现有技术中,将传感器设置于显示屏之下,例如屏下指纹解锁技术和(Full Display with Camera,FDC)屏下摄像头技术。
下面以摄像头模组设置方式的变化进行说明。参见图1,摄像头模组的设置方式从早期的非全面屏设计逐渐转变为全面屏的非显示区102设置开口区域103,开口区域103设为槽口(Notch)区域。参见图2,由非显示区102设置开口区域103,再向全面屏的显示区101设置开口区域103(AA Hole)转变。参见图3,再从显示区101设开口区域103(AA Hole)设计向全面屏屏下摄像头(Full Display with Camera,FDC)设计进化。
随着OLED显示技术的成熟,OLED显示面板的使用越来越多,通常显示面板1打孔后的堆叠如图4所示,散热膜17的一面设显示基板11,显示基板11远离散热膜17的一面设第一光学胶层13,第一光学胶层13远离散热膜17的一面设触控屏12,触控屏12远离散热膜17的一面设第二光学胶层15,第二光学胶层15远离散热膜17的一面设玻璃盖板16。打孔的工艺流程如图5至图8所示,在显示面板所有的叠层中,除了玻璃 盖板16不打孔之外,散热膜17、显示基板11、第一光学胶层13、触控屏12、偏光片层14及第二光学胶层15均需要打孔,从而为摄像头模组2预留出拍摄通道,因此在开口区域103的所有叠层均需进行特殊设计。显示区101设开口区域103的设计方案,对整体工艺要求较高。
为了降低成本,提升良率,全面屏(Full Display with Camera,FDC)屏下摄像头技术呼之欲出。参见图9,显示面板1仅散热膜17打孔,为摄像头模组2预留出拍摄通道,显示基板11、第一光学胶层13、触控屏12、偏光片层14、第二光学胶层15及玻璃盖板16均不需要进行特殊设计。
触控屏按照组成结构可以分为:外挂式触控屏(Add on Mode Touch Panel)和覆盖表面式触控屏(On Cell Touch Panel)。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触控屏,都可以采用参见图10所示的金属网格(Metal Mesh,MM)设计,触控屏12一般可以包括第一触感控制层121(RX Layer)和第二触感控制层122(TX Layer),第二触感控制层122与第一触感控制层121之间绝缘,第二触感控制层122远离第一触感控制层121的一侧也绝缘,第一触感控制层121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一虚拟电极1214,第二触感控制层122包括第二电极1221和第二虚拟电极1224。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在摄像头模组在显示面板的投影为第一显示区,触控屏采用金属网格时,第一显示区的触控屏不做任何设计变更的话,在摄像头模组拍摄时,肯定会将金属网格拍摄入图片中,从而造成拍摄效果异常,因此针对出现的上述不良效果,需要对现有触控屏的结构进行改变,使其能满足摄像头模组的拍摄效果要求。
基于此,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参见图11至图17,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101和位于显示区101外围的非显示区102,显示区101包括第一显示区1011和围绕第一显示区1011设置的第二显示区1012,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11和触控屏12,触控屏12包括第一触感控制层121、第二触感控制层122和第三触感控制层123,第一触感控制层 121设于显示基板11的一侧,第一触感控制层121设有第一开口1215,第一触感控制层121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电极1211,每个第一电极1211在第一显示区1011断开,形成第一段1212和第二段1213;第二触感控制层122设于第一触感控制层121远离显示基板11的一侧,第二触感控制层122与第一触感控制层121之间绝缘,第二触感控制层122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电极1221,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每个第二电极1221在第一显示区1011断开,形成第三段1222和第四段1223;第三触感控制层123与第一触感控制层121和第二触感控制层122设于不同层,第三触感控制层123与第一触感控制层121和第二触感控制层122之间绝缘,第三触感控制层123包括至少一组第一连接部1231和第二连接部1232,第二连接部1232与第一连接部1231互不导通且形成电容,第一段1212与第二段1213通过第一连接部1231导通,第三段1222与第四段1223通过第二连接部1232导通,第三触感控制层123的材质为透明导电材料。
位于第一显示区1011的触控屏12包括第三触感控制层123,第三触感控制层123包括第一连接部1231和第二连接部1232,第一连接部1231将第一触感控制层121在第一显示区1011断开的第一电极1211导通,第二连接部1232将第二触感控制层122在第一显示区1011断开的第二电极1221导通,第一连接部1231与第二连接部1232在第一显示区1011形成新的互容耦合结构,通过新的互容耦合结构实现第一显示区1011的触控功能,并且第三触感控制层123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因此,该显示面板在提高第一显示区1011的透光率,改善传感器的感应效果的同时,又可以保证实现触控功能。
当传感器为摄像头模组时,第一显示区1011可以为屏下摄像头模组在显示基板11上的投影,即摄像区域。第一显示区1011的透光率提升后,摄像头模组拍摄时,金属网格不会出现在拍摄图片中,摄像头模组的拍摄 效果较好。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为图中示出的y方向,第二方向为图中示出的x方向。
如图11至图15所示,第二连接部1232与第一连接部1231可以同层设置,第二连接部1232间隔设于第一连接部1231的外周。
如图11所示,触控屏12包括第一触感控制层121、第二触感控制层122、第三触感控制层123、第一绝缘层124和第二绝缘层125,第三触感控制层123设于第一触感控制层121与第二触感控制层122之间,第一绝缘层124设于第一触感控制层121与第三触感控制层123之间,第二绝缘层125设于第三触感控制层123与第二触感控制层122之间。第一触感控制层121穿过第一绝缘层124与第一连接部1231导通,第二触感控制层122穿过第二绝缘层125与第二连接部1232导通。
其中,第一触感控制层121位于第一显示区1011的部分被去掉,第一电极1211沿第一方向被第一区域分成第一段1212和第二段1213,第一触感控制层121位于第一显示区1011的部分被去掉,第二电极1221沿第二方向被第一区域分成形成第三段1222和第四段1223。第一段1212与第二段1213通过第一连接部1231导通,第三段1222与第四段1223通过第二连接部1232导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触感控制层121被去掉的部分为第一开口1215,第二触感控制层122被去掉的部分为第二开口1225。第一显示区1011在显示基板11上的正投影在位于第二开口1225在显示基板11上的正投影内,第二开口1225在显示基板1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开口1215在显示基板11上的正投影内。
如图12所示,当仅有一个第一电极1211和一个第二电极1221经过第一显示区1011时,此时第三触感控制层123包括一个第一连接部1231和一个第二连接部1232,第一连接部1231和第二连接部1232的形状不做 限定,但通常第一连接部1231需在第一段1212与第二段1213的连线之间保持连续不断开,第二连接部1232需在第三段1222与第四段1223的连线之间保持连续不断开。
第一显示区1011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还可以为正多边形或正方形。第一连接部1231包括但不限于设为圆形,第一连接部1231的形状也可以由圆形变更为正多边形或正方形。第二连接部1232包括但不限于设为圆环,也可以由圆环变更为不封闭的圆弧。
第一绝缘层124沿第一方向上设有第一过孔1201,第一触感控制层121穿过第一过孔1201与第一连接部1231导通,具体是通过第一连接部1231将该第一电极1211的第一段1212与第二段1213导通。也可以是第一连接部1231穿过第一过孔1201第一触感控制层121导通,此处不进行具体限定。
第二绝缘层125沿第二方向设有第二过孔1202,第二触感控制层122穿过第二过孔1202与第二连接部1232导通,具体是通过第二连接部1232将该第二电极1221的第三段1222与第四段1223导通。也可以是第二连接部1232穿过第二过孔1202第二触感控制层122导通,此处不进行具体限定。
第一电极1211与第一连接部1231部分交叠,第一电极1211与第一连接部1231的交叠区域为第一交叠区域,第一过孔1201通常设于第一交叠区域在第一绝缘层124上的正投影内,并且第一过孔1201沿第一方向对称设于第一开口1215的两侧。第二电极1221与第二连接部1232部分交叠,第二电极1221与第二连接部1232的交叠区域为第二交叠区域,第二过孔1202通常设于第二交叠区域在第二绝缘层125上的正投影内,并且第二过孔1202沿第二方向对称设于第二开口1225的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过孔1201和第二过孔1202的设置数量通常大于一个,目的在于防止其中某个第一过孔1201处第一电极1211与第一连接 部1231接触不良或者断开,以及某个第二过孔1202处第二电极1221与第二连接部1232接触不良或者断开,影响触控屏12的触控效果。另外,第一过孔1201和第二过孔1202的设置数量也不宜过多,以免对拍摄效果造成影响。
如图13所示,第一触感控制层121、第二触感控制层122及第三触感控制层123的导通方式也可以是,第一触感控制层121穿过第一绝缘层124与第二连接部1232导通,第二触感控制层122穿过第二绝缘层125与第一连接部1231导通。
如图14所示,第三触感控制层123还可以设于第一触感控制层121靠近显示基板11的一侧,触控屏12还包括第一绝缘层124和第二绝缘层125,第一绝缘层124设于第一触感控制层121与第三触感控制层123之间,第一绝缘层124上设有第一过孔1201和第二过孔1202;第二绝缘层125设于第一触感控制层121与第二触感控制层122之间,所述第二绝缘层125上设有第三过孔1203,第三过孔1203在显示基板1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过孔1201在显示基板11上的正投影内;第一触感控制层121穿过第二过孔1202与第二连接部1232导通,第二触感控制层122穿过第三过孔1203和第一过孔1201与第一连接部1231导通。
如图15所示,第三触感控制层123还可以设于第二触感控制层122远离显示基板11的一侧,触控屏12还包括第一绝缘层124和第二绝缘层125,第一绝缘层124设于第一触感控制层121与第二触感控制层122之间,第一绝缘层124上设有第一过孔1201;第二绝缘层125设于第二触感控制层122与第三触感控制层123之间,第二绝缘层125上设有第二过孔1202和第三过孔1203,第二过孔1202在显示基板1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过孔1201在显示基板11上的正投影内;第一触感控制层121穿过第一过孔1201和第二过孔1202与第一连接部1231导通,第二触感控制层122穿过第三过孔1203与第二连接部1232导通。
第一触感控制层121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电极1211,第二触感控制层122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电极1221。根据第一显示区1011的设置位置及大小不同,多个第一电极1211可以在第一显示区1011均断开,形成多组第一段1212和第二段1213;多个第二电极1221可以在第一显示区1011均断开,形成多组第三段1222和第四段1223。
第三触感控制层123可以包括多组第一连接部1231和第二连接部1232,多组第一连接部1231和第二连接部1232形成多个电容,多个第一连接部1231互不导通,多个第二连接部1232互不导通,每组第一段1212与第二段1213通过一个第一连接部1231导通,每组第三段1222与第四段1223通过一个第二连接部1232导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部1231的数量与经过第一显示区1011的第一电极1211的数量相同,第二连接部1232的数量与经过第二显示区1012的第二电极1221的数量相同。第一连接部1231的形状和第二连接部1232的形状根据第一显示区1011的形状变化,通常多个沿第二方向设置的多个第一连接部1231拼接起来的形状与第一显示区1011的形状相同,多个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多个第二连接部1232拼接起来的形状与第一显示区1011的外边框的形状相同。
如图16所示,两个第一电极1211和两个第二电极1221经过第一显示区1011时,两个第一电极1211均在第一显示区1011断开,形成两组第一段1212和第二段1213,两个第二电极1221均在第一显示区1011断开,形成两组第三段1222和第四段1223。第一连接部1231有两个,两个第一连接部1231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一个第一连接部1231将其中一组第一段1212与第二段1213连接起来,另一个第一连接部1231将另一组第一段1212与第二段1213连接起来。第二连接部1232有两个,两个第二连接部1232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一个第二连接部1232将其中一组第三段1222与第四段1223连接起来,另一个第一连接部1231将另一组第 三段1222与第四段1223连接起来.
两个第一电极1211与第一连接部1231的连接方式相同,下面以一个第一电极1211与第一连接部1231的连接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一组第一段1212和第二段1213在显示基板11上的正投影与一个第一连接部1231在显示基板11上的正投影交叠,第一电极1211与第一连接部1231的交叠区域为第一交叠区域,一个第一电极1211与一个第一连接部1231形成两个第一交叠区域,两个第一交叠区域沿第一方向设于第一显示区1011的两侧,两个第一交叠区域分别设置第一过孔1201,一个第一连接部1231与一个第一电极1211的第一段1212和第二段1213通过第一过孔1201连通。
两个第二电极1221与第二连接部1232的连接方式相同,下面以一个第二电极1221与第二连接部1232的连接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一组第三段1222和第四段1223在显示基板11上的正投影与一个第二连接部1232在显示基板11上的正投影交叠,第二电极1221与第二连接部1232的交叠区域为第一交叠区域,一个第二电极1221与一个第二连接部1232形成两个第二交叠区域,两个第二交叠区域沿第二方向设于第一显示区1011的两侧,两个第二交叠区域分别设置第二过孔1202,一个第二连接部1232与一个第二电极1221的第三段1222和第四段1223通过第一过孔1201连通。
第一连接部1231的包括但不限于设为半圆形,第一连接部1231的形状也可以由圆形变更为正多边形或正方形。第二连接部1232包括但不限于设为半圆弧,也可以设为U形。
另外,第二连接部1232与第一连接部1231不同层设置。如图17所示,第一连接部1231设于第一触感控制层121靠近显示基板11的一侧,第二连接部1232设于第二触感控制层122远离显示基板11的一侧。
下面以外挂式触控屏为例,对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触控屏进行详细 说明。
触控屏12包括第二衬底基板127、第一触感控制层121、第一绝缘层124、第三触感控制层123、第二绝缘层125、第二触感控制层122和第三绝缘保护层。
参见图12及图18至图23,在第二衬底基板127上进行第二触感控制层122制作,同时去掉第二触感控制层122位于第一显示区1011的部分,形成第二开口1225。在第二触感控制层122上设第二绝缘层125,同时在第二绝缘层125设若干个第二过孔1202。在第二绝缘层125上制作第三触感控制层123,第三触感控制层123包括圆形的第一连接部1231和间隔设于第一连接部1231外围的圆环状第二连接部1232。在第三触感控制层123远离第二衬底基板127的一侧形成第一绝缘层124,同时在第一绝缘层124设若干个第一过孔1201。在第一绝缘层124远离第二衬底基板127的一侧形成第一触感控制层121,同时去掉第一触感控制层121位于第一显示区1011的部分,形成第一开口1215。
第一电极1211与第一连接部1231部分交叠,第一电极1211与第一连接部1231的交叠区域为第一交叠区域,第一过孔1201通常设于第一交叠区域在第一绝缘层124上的正投影内,并且第一过孔1201沿第一方向对称设于第一开口1215的两侧。第二电极1221与第二连接部1232部分交叠,第二电极1221与第二连接部1232的交叠区域为第二交叠区域,第二过孔1202通常设于第二交叠区域在第二绝缘层125上的正投影内,并且第二过孔1202沿第二方向对称设于第二开口1225的两侧。第一连接部1231与第一电极1211的第一段1212和第二段1213通过第一过孔1201连通,第二连接部1232与第二电极1221的第三段1222和第四段1223通过第二过孔1202连通。
第一显示区1011为圆形区域,第一开口1215和第二开口1225均为圆形孔,第一开口1215的直径与第一显示区1011的直径相关,一般第一 开口1215的直径为:D1≥D0+a;第二开口1225的直径为:D5≥D1。其中,D1为第一开口1215的直径,D0为第一显示区1011的直径,a为贴合公差。
其中第一连接部1231的直径与第一显示区1011的直径相关,第一连接部1231的直径可以为:D2≥D1+2b+2OL;第二连接部1232的内径为:D3≥D2+2Space,第二连接部1232的外径为:D4≥D3+2b+4OL,第二连接部1232的宽度为:A=D4-D3,Space与b的大小可以设置为相等,因此A≥2b+4OL。
其中:D2为第一连接部1231的直径,D1为第二开口1225的直径,b为第一过孔1201的直径,A为第二连接部1232的宽度,OL为相邻两层之间的对位公差,一般≤5微米,Space为第一连接部1231与第二连接部1232之间的间隔距离,其与工艺能力相关,一般要求Space≥5μm。
第一过孔1201和第二过孔1202的尺寸与制程能力相关,要求尽量小。
第二衬底基板127可为玻璃等刚性材料,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 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酰亚胺(PI)、环烯烃聚合物(Cyclo Olefin Polymer,COP)或亚克力等柔性材料。第一触感控制层121和第二触感控制层122的材质要求低方阻,一般≤0.5Ω/□,通常第一绝缘层124设于触控屏12的整面,采用透明不导电材料,例如,有机OC或者无机物SiNx等。该第三触感控制层123要求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如ITO、Ag等材料。
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三绝缘层126,设于显示基板11与第一触感控制层121之间。第三绝缘层126与第一绝缘层124和第二绝缘层125相同,差异在于第三绝缘层126无需设置第一过孔1201或第二过孔1202。
在手机和穿戴领域,业界目前触控屏12采用的是柔性多层结构((Flexible Multi-Layer On Cell,FMLOC),即触控屏12集成在OLED显示面板的薄膜封装层119(Thin Film Encapsulation,TFE)上,从而可以实现 低成本。
参见图24,显示基板11包括驱动背板111、像素层116、封装层119像素层116设于驱动背板111的一侧,封装层119设于像素层116远离驱动背板111的一侧。触控屏12贴附于封装层119远离驱动背板111的一面。显示面板还包括偏光片层14、第二光学胶层15和玻璃盖板16,偏光片层14设于触控屏12远离驱动背板111的一侧,第二光学胶层15设于偏光片层14远离驱动背板111的一侧,玻璃盖板16设于第二光学胶层15远离驱动背板111的一侧。
参见图25,OLED显示面板不仅仅适用在穿戴领域和手机领域,笔记本电脑(notebook,NB)和车载的显示面板也逐渐开始适用OLED显示面板。笔记本电脑和车载的显示面板也采用屏下摄像头技术,显示面板的显示区101包括第一显示区1011和位于第一显示区1011外围的第二显示区1012。但笔记本电脑和车载对显示面板的尺寸要求与手机等不同,其产品尺寸更大,为了实现主动笔功能,通常采用外挂式触控屏。
参见图26,显示基板11包括驱动背板111、像素层116、封装层119,像素层116设于驱动背板111的一侧,封装层119设于像素层116远离驱动背板111的一侧。显示面板还包括偏光片层14、第二光学胶层15和玻璃盖板,偏光片层14设于封装层119远离驱动背板111的一侧,第二光学胶层15设于偏光片层14远离驱动背板111的一侧,触控屏12设于第二光学胶层15远离驱动背板111的一侧,玻璃盖板16设于触控屏12远离驱动背板111的一侧。
如图27所示,驱动背板111可以包括第一衬底基板112和多个薄膜晶体管114。薄膜晶体管114可以是顶栅型或底栅型,以顶栅型薄膜晶体管为例,薄膜晶体管114可包括有源层1141、栅绝缘层1142、栅极1143和源漏极,其中:
有源层1141设于第一衬底基板112的一侧,其材料可以是多晶硅、 非晶硅等,且有源层1141可包括沟道区和位于沟道区两侧的两个不同掺杂类型的掺杂区。
栅绝缘层1142可覆盖有源层1141和第一衬底基板112,且栅绝缘层1142的材料为氧化硅等绝缘材料。
栅极1143设于栅绝缘层1142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一侧,且与有源层1141正对,即栅极1143在第一衬底基板112上的投影位于有源层1141在第一衬底基板112的投影范围内,例如,栅极1143在第一衬底基板112上的投影与有源层1141的沟道区在第一衬底基板112的投影重合。
薄膜晶体管114还包括层间绝缘层1144,层间绝缘层1144覆盖栅极1143和栅绝缘层1142,薄膜晶体管114还包括层间介质层1145,层间介质层1145设于层间绝缘层1144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一侧。层间绝缘层1144及层间介质层1145均为绝缘材料,但层间绝缘层1144与层间介质层1145的材料可以不同。
源漏极设于层间介质层1145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表面,且源漏极包括第一源极1146和漏极1147,第一源极1146和漏极1147与有源层1141连接,例如,第一源极1146和漏极1147分别通过过孔与对应的有源层1141的两个掺杂区连接。
在第一源极1146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一侧设保护层1148,保护层1148覆盖第一源极1146和漏极1147。源漏极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一侧设第一平坦化层115,第一平坦化层115设于保护层1148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一侧,第一平坦化层115覆盖保护层1148,且第一平坦化层115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表面为平面。
在其他实施例中,源漏极还可以包括第二源极(图27中未示出),第二源极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一侧设第二平坦化层(图27中未示出),第二平坦化层覆盖第二源极和第一平坦化层115第二源极通过过孔与第一源极1146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在第一衬底基板112与薄膜晶体管114之间设有缓冲层113。
像素层116包括像素界定层117和多个子像素118,像素界定层117和像素层116设于驱动背板111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一侧,像素界定层117具有多个像素开口1171,多个子像素118分别设于多个像素开口1171内。多个子像素118阵列分布于驱动背板111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一侧,具体子像素118可以位于第一平坦化层115或第二平坦化层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子像素118根据发光颜色的不同,可以包括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
每个子像素118可以包括第三电极1181、发光元件1182和第四电极1183,第三电极1181位于驱动背板111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表面,发光元件1182设于第三电极1181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表面,第四电极1183设于发光元件1182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表面。通过第三电极1181和第四电极1183可驱动发光元件1182发光,以显示图像。
第三电极1181与第一源极1146或第二源极连接。当薄膜晶体管114仅包括第一源极1146时,第三电极1181与第一源极1146连接,设置像素界定层117覆盖第三电极1181、第一平坦化层115。当薄膜晶体管114还包括第二源极时,第三电极1181与第二源极连接,设置像素界定层117覆盖第三电极1181和第四平坦化层。
第四电极1183可作为阴极,第三电极1181可作为阳极,可通过向第三电极1181施加信号驱动发光元件1182发光,具体发光原理在此不再详述。发光元件1182可包含电致有机发光材料,例如,发光元件1182可包括依次层叠于第三电极1181上的辅助层和发光层,辅助层通常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一般在掩膜板上设图案区,采用蒸镀等工艺形成不同颜色子像素118的辅助层及不同颜色子像素118的发光层。
封装层119设于像素层116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一侧,从而将像素层116包覆起来,防止水氧侵蚀。封装层119可为单层或多层结构,封装层119的材料可包括有机或无机材料,在此不做特殊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封装层119可以包括第一无机封装层1191、有机封装层1192和第二无机封装层1193,第一无机封装层1191设于像素层116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一侧,有机封装层1192设于第一无机封装层1191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一侧,第二无机封装层1193设于有机封装层1192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2的一侧。无机封装层和第二无机封装层1193可以通过气相沉积的方式形式,有机封装层1192可以通过喷墨打印墨水打印流平的方式形成。
在非显示区102设有依次远离显示区的多个围堰104,多个围堰104可以包括第一围堰1041和第二围堰1042,第一围堰1041环绕显示区设置;第二围堰1042环绕第一围堰1041设置。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本公开实施方式上面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该显示装置同样可参考显示面板的具体结构和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显示装置可以是传统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电脑、电视和摄录放影机,也可以是新兴的穿戴设备,例如:虚拟现实设备和增强现实设备,在此不一一进行列举。
需要说明的是,该显示装置除了显示面板以外,还包括其他必要的部件和组成,以手机为例,具体例如外壳、电路板,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显示装置的具体使用要求进行相应地补充,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 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4)

  1. 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围绕所述第一显示区设置的第二显示区,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和触控屏,所述触控屏包括:
    第一触感控制层,设于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触感控制层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第一显示区断开,形成第一段和第二段;
    第二触感控制层,设于所述第一触感控制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触感控制层与所述第一触感控制层之间绝缘,所述第二触感控制层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电极,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显示区断开,形成第三段和第四段;
    第三触感控制层,与所述第一触感控制层和所述第二触感控制层设于不同层,所述第三触感控制层与所述第一触感控制层和所述第二触感控制层之间绝缘,所述第三触感控制层包括至少一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互不导通且形成电容,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导通,所述第三段与所述第四段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导通,所述第三触感控制层的材质为透明导电材料。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同层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间隔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三触感控制层设于所述第一触感控制层与所述第二触感控制层之间,所述触控屏还包括:
    第一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一触感控制层与所述第三触感控制层之间,所述第一绝缘层上设有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触感控制层穿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导通;
    第二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三触感控制层与所述第二触感控制层之间,所述第二绝缘层上设有第二过孔,所述第二触感控制层穿过所述第二过孔 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导通。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三触感控制层设于所述第一触感控制层靠近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所述触控屏还包括:
    第一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一触感控制层与所述第三触感控制层之间,所述第一绝缘层上设有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
    第二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一触感控制层与所述第二触感控制层之间,所述第二绝缘层上设有第三过孔,所述第三过孔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所述第一触感控制层穿过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导通,所述第二触感控制层穿过所述第三过孔和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导通。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三触感控制层设于所述第二触感控制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所述触控屏还包括:
    第一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一触感控制层与所述第二触感控制层之间,所述第一绝缘层上设有第一过孔;
    第二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二触感控制层与所述第三触感控制层之间,所述第二绝缘层上设有第二过孔和第三过孔,所述第二过孔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所述第一触感控制层穿过所述第一过孔和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导通,所述第二触感控制层穿过所述第三过孔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导通。
  6. 根据权利要求3至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圆形,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圆环;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直径为:D2≥D1+2b;
    第二连接部的宽度为:A≥2b;
    其中:D2为第一连接部的直径,D1为第二开口的直径,b为第一过 孔的直径,A为第二连接部的宽度。
  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触感控制层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电极,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均断开,形成多组第一段和第二段;
    所述第二触感控制层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电极,多个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均断开,形成多组第三段和第四段;
    所述第三触感控制层包括多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多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多个电容,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互不导通,多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互不导通,每组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通过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导通,每组所述第三段与所述第四段通过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导通。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不同层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一触感控制层靠近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二触感控制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触感控制层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部分被去掉,形成第一开口,所述第二触感控制层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部分被去掉,形成第二开口,所述第一显示区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在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内,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10.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三绝缘层,设于所述显示基板与所述第一触感控制层之间。
  11.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二衬底基板,设于所述第二触感控制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
  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基板包括驱动 背板、发光层和封装层,发光层设于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封装层设于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触控屏间隔设于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
  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基板包括驱动背板、发光层和封装层,发光层设于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封装层设于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触控屏贴设于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面。
  14. 一种显示装置,其中,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80001349.XA 2022-05-23 2022-05-23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44115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94510 WO2023225803A1 (zh) 2022-05-23 2022-05-23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41152A true CN117441152A (zh) 2024-01-23

Family

ID=889181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1349.XA Pending CN117441152A (zh) 2022-05-23 2022-05-23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41152A (zh)
WO (1) WO202322580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28830A (zh) * 2016-08-12 2018-02-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
KR102614070B1 (ko) * 2016-08-31 2023-12-1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및 터치 패널 일체형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09901747B (zh) * 2019-02-26 2022-03-1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654917B (zh) * 2019-07-26 2023-10-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显示装置、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及驱动方法
WO2021159299A1 (zh) * 2020-02-12 2021-08-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基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25803A1 (zh) 2023-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27786B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US11469279B2 (en) Display device
US11094912B2 (en) Flexible display apparatus
US11422652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integrated touch screen
US20230376150A1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US11720193B2 (en) Display module
US11520440B2 (en) Sensing part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11910691B2 (en)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210379052U (zh) 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KR20160149385A (ko)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와, 이의 제조 방법
US11042252B2 (en) Display device
US11194435B2 (en) Detection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11687201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a display panel
CN111638811A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7441152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148928A (zh) 一种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US20210318774A1 (en) Electronic device
KR20220041803A (ko) 플렉서블 표시장치
CN111399695A (zh)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KR20210058333A (ko) 표시 장치
US11822748B2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15020619B (zh)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US12001622B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US20240164160A1 (en)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KR20210072360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