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34766A - 一种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434766A CN117434766A CN202210834437.XA CN202210834437A CN117434766A CN 117434766 A CN117434766 A CN 117434766A CN 202210834437 A CN202210834437 A CN 202210834437A CN 117434766 A CN117434766 A CN 11743476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sources
- light
- light source
- circuit board
- display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788 optical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显示装置,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现有的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周边亮度较低,亮度均一性较差的问题。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背板、电路板、多个第一光源、多个第二光源和多个透镜。背板与显示面板围成安装腔。电路板位于安装腔内。多个第一光源间隔设置于电路板上,与电路板电连接。多个第二光源设置于电路板上,与电路板电连接,且多个第二光源的一部分设置于多个第一光源的一侧,另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光源的另一侧。第二光源的光通量大于第一光源的光通量。每个透镜位于一个第一光源或者第二光源的出光侧。该显示装置用于显示画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显示设备成为了日常家庭生活的必备电器。其中,液晶显示装置具有外形美观的优点,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液晶显示装置一般包括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光源可用于为显示面板提供光线,使显示面板能够显示画面。其中,为了降低背光模组的制作成本,背光模组的光源一般采用条状的电路板固定。
但是,由于电路板的数量较少,光源与周边的距离较远,使得光线分布不均匀,进而使得显示画面的周边亮度较低,亮度均一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用于解决现有的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周边亮度较低,亮度均一性较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背板、电路板、多个第一光源、多个第二光源以及多个透镜。显示面板具有显示面以及与显示面相对设置的背面。背板位于显示面板的背面所在的一侧,与显示面板围成安装腔。电路板位于安装腔内。多个第一光源间隔设置于电路板上,与电路板电连接。多个第二光源也设置于电路板上,与电路板电连接,且多个第二光源的一部分设置于多个第一光源的一侧,另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光源的另一侧。其中,第二光源的光通量大于第一光源的光通量。每个透镜位于一个第一光源或者第二光源的出光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和位于显示面板的背面所在一侧的背板围成安装腔,方便电路板的安装和设置。由于电路板上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光源和设置在多个第一光源两侧的第二光源,能够为显示面板提供光线,使显示面板能够显示画面。由于每个透镜位于一个第一光源或者第二光源的出光侧,光线的扩散角度较大。其中,由于第二光源的光通量大于第一光源的光通量,第二光源发射的光线数量更多,有更多的光线能够到达显示面板的边缘和角落位置。由此,显示画面的周边和四角处的亮度有所提升,使得显示画面的亮度更加均匀,显示效果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光源包括一个发光二极管。每个第二光源包括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光源两侧的第二光源的数量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的数量为1个。电路板上的第一光源的数量为X1个,X1个第一光源的两侧各设置有Y1个第二光源。每个第二光源包括Z1个微型发光二极管。每个微型发光二极管的光通量为W1,每个发光二极管的光通量为W2。其中,1.8W2X1/W1Y1≤Z1,且Z1为正整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的数量为3个。3个电路板间隔设置于背板上。每个电路板上的第一光源的数量为X2个。X2个第一光源的两侧各设置有Y2个第二光源。每个第二光源包括Z2个微型发光二极管。每个微型发光二极管的光通量为W3,每个发光二极管的光通量为W4。其中,0.75W4X2/W3Y2≤Z2,且Z2为正整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多个防护透镜。每个防护透镜包覆一个第二光源的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二光源的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阵列排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第一光源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第二光源与相邻的第一光源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第二间距大于第一间距。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光源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光源。且多个第一光源一侧的相邻的两个第二光源之间的间距为第三间距。第三间距大于第二间距。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背板边缘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透镜的位置排布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透镜的位置排布图;
图5为图3中电路板中间位置处透镜下方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电路板上端端部处透镜下方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第二光源的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的排布示意图;
图8为光通量与发光角度的关系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区域分布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区域分布图。
附图标记:
100-显示装置;10-显示面板;11-显示面;12-背面;20-背板;201-安装腔;21-底板;22-侧板;30-电路板;40-第一光源;41-发光二极管;50-第二光源;51-微型发光二极管;60-透镜;70-保护透镜;80-扩散板;90-光学膜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用于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有另外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设备精度或者安装误差的限制,绝对的平行或者垂直效果是难以达到的。在本申请中有关垂直、平行或者同向的描述并不是一个绝对的限定条件,而是表示可以在预设误差范围内实现垂直或者平行的结构设置,并达到相应的预设效果,如此,可以最大化的实现限定特征的技术效果,并使得对应技术方案便于实施,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相关技术中,为了降低液晶显示装置的成本,液晶显示装置一般采用条状电路板来固定光源。其中,条状电路板以及设置在条状电路板上的光源可统称为灯条。由于条状电路板的尺寸较小,可以减少电路板材料的用量,进而使得液晶显示装置的整体成本降低。
为了进一步节约制作成本,55寸以及更小尺寸的液晶显示装置常采用单根灯条的方案。但是,由于灯条数量的减小,使得光源与边缘角落之间的距离较远,传播到上述位置的光线也较少,导致显示装置的光线分布的均匀性较差,显示画面容易出现亮暗不均匀的问题。其中,光源到达四个角落位置的光线最少,显示画面最容易出现四角暗的问题,影响显示效果。
相关技术中采用增加混光距离的方式来改善上述问题。但是,增加混光距离使得显示装置整体的厚度增加,影响显示装置整体的外观。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100,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100可以包括显示面板10、背板20、电路板30、多个第一光源40、多个第二光源50以及多个透镜60。其中,显示面板10可以包括显示面11以及与显示面11相对设置的背面12。显示面11可用于显示画面。
可以理解的是,显示面板10为液晶显示面板。显示面板10的内部分布有多个亚像素,光线照向亚像素后,使得亚像素能够发光以显示图像。其中,亚像素为显示面板10的最小成像单元,依次相邻的多个发不同光线的亚像素可以构成一个像素。例如,依次相邻的红色(red,R)亚像素、绿色(green,G)亚像素,以及蓝色(blue,B)亚像素构成一个像素。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调节不同像素中R、G、B光线的占比,以达到调节像素显示颜色的目的。
继续参照图1,背板20位于显示面板10的背面12所在的一侧,与显示面板10围成安装腔201。电路板30位于安装腔201内,电路板30可以为条状。示例性的,电路板30可以为印刷电路板,电路板30可设置在背板20上。由于电路板30为条状,可以减少电路板30的用量,进而降低显示装置100的制作成本。
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0与背板20围成的安装腔201,为电路板30提供了安装空间,方便电路板30的安装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显示面板10与背板20围成的安装腔201的形状可以有所不同。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0和背板20可以围成一个截面大致为梯形的安装腔201。当然,安装腔201也可以为其它形状。
继续参照图1,多个第一光源40间隔设置于电路板30上,与电路板30电连接。多个第二光源50也设置与电路板30上,与电路板30电连接。这样,第一光源40和第二光源50可通过电路板30通电,朝向显示面板10发射光线,使得显示面板10能够显示画面。
如图1所示,多个第二光源50的一部分设置在多个第一光源40的一侧,另一部分设置在多个第一光源40的另一侧。即多个第二光源50分布在第一光源40的两侧。其中,第二光源50的光通量大于第一光源40的光通量。
可以理解的是,光通量为第一光源40或者第二光源50发出亮光的比率,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光源40和第二光源50发射的光线强度。
如图2所示,图2为背板20边缘处的局部放大图,由于多个第二光源50分布在第一光源40的两侧,靠近背板20的边缘,第二光源50发射的光线能够更好的达到显示面板10的边缘和角落位置。同时,由于第二光源50的光通量大于第一光源40的光通量,使得第二光源50发射的光线数量较多,到达显示面板10的边缘和角落位置的光线数量也较多,显示画面中靠近边缘和四个角落位置的亮度有所提升,使得显示画面的亮度较为均匀,防止出现四角暗的问题。
此外,参照图1,每个透镜60位于一个第一光源40或者第二光源50的出光侧,透镜60用于扩散第一光源40和第二光源50发射的光线。这样,第一光源40和第二光源50发射的光线会先经过透镜60发生折射,折射后的光线的发散角度更大。可以理解的是,透镜60可以与电路板30连接,使得透镜60可以固定在电路板30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显示面板10和位于显示面板10的背面12所在一侧的背板20围成安装腔201,方便电路板30的安装和设置。由于电路板30上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光源40和设置在多个第一光源40两侧的第二光源50,能够为显示面板10提供光线,使显示面板10能够显示画面。由于每个透镜60位于一个第一光源40或者第二光源50的出光侧,光线的扩散角度较大。其中,由于第二光源50的光通量大于第一光源40的光通量,第二光源50发射的光线数量更多,有更多的光线能够到达显示面板10的边缘和角落位置。由此,显示画面的周边和四角处的亮度有所提升,使得显示画面的亮度更加均匀,显示效果更好。
参照图1,为了使得背板20和显示面板10能够围成具有一定空间的安装腔201。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板20可以包括底板21以及绕底板21一周设置的侧板22,电路板30可以设置在底板21上。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显示面板10一般为矩形,因此,底板21一般也为矩形。当电路板30设置在底板21上时,电路板30的延伸方向可以与底板21的长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平行。
对于不同尺寸的显示装置100,可以设置不同数量的电路板30。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3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三个。当显示面板10的尺寸为55寸或者更小的尺寸时,底板21上仅设置一个电路板30即可以满足需求。当显示面板10的尺寸为75寸时,可以在底板21上间隔设置三个电路板30。此时,三个电路板30上的多个第一光源40和多个第二光源50同时为显示面板10提供光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第一光源40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第二光源50与相邻的第一光源40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第二间距可以大于第一间距。
由图1可知,每个第一光源40和每个第二光源50的出光侧均设置有一个透镜60。因此,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间距相当于设置在第一光源40的出光侧的相邻的两个透镜60之间的间距,第二间距相当于设置在第二光源50的出光侧的透镜60与相邻的设置在第一光源40的出光侧的透镜60之间的间距。
如图3所示,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透镜60的位置排布图,图3中分别位于电路板30上下两端端部的两个透镜60下方设置有第二光源50(图1),其余透镜60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光源40(图1)。由于第二间距h2大于第一间距h1。第二光源50(图1)发射的光线与相邻的第一光源40(图1)发射的光线之间相互叠加的部分较小,相邻的两个第一光源40(图1)发射的光线之间相互叠加的部分较多。
由上述可知,第二光源50的光通量大于第一光源40的光通量,这样,相邻的两个第二光源50之间叠加的部分所对应的显示区域与第二光源50单独对应的显示区域的亮度较为相近,使得显示画面的亮度更加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光源40的两侧可以分别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光源50。多个第一光源40一侧的相邻的两个第二光源50之间的间距为第三间距。第三间距大于第二间距。
如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透镜60的位置排布图,图4中靠近电路板30上端的两个透镜60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光源50(图1),以及靠近电路板30下端的两个透镜60的下方也设置有第二光源50(图1)。由于第三间距h3大于第二间距h2,相邻的两个第二光源50(图1)射出的光线之间相互叠加的部分相较于第二光源50(图1)与相邻的第一光源40(图1)之间的间距较小,光线之间叠加的部分较少,进而使得光线分布更加均匀,显示画面的亮度更均匀。
为了使得第二光源50的光源量可以大于第一光源40的光通量。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图5为图3中电路板30中间位置处透镜下方的结构示意图,每个第一光源40可以包括一个发光二极管41。如图6所示,图6为图3中电路板30上端端部处透镜下方的结构示意图,每个第二光源50可以包括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51。其中,可以理解的是,微型发光二极管51为尺寸较小的发光二极管41,示例性的,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尺寸小于150微米。
这样,由于每个第二光源50包括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51,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51发射的光线强度较高,能够保证有足够的光线到达显示面板10的周边和角部的位置,提升周边和四角位置的亮度。
同时,由于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尺寸较小,当第二光源50包括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51时,可以更好的设置在电路板30上,设置更加容易。当然,第二光源50也可以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41。
当每个第二光源50包括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51时,如图7所示,图7为第二光源50的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排布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二光源50的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51可以阵列排布。这样,每个第二光源50的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51排列更加规律,占用空间较小,更方便在电路板30(图6)上设置。
同时,由于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51阵列排布,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51朝向各个方向发射的光线较为均匀,朝向各个方向发射的光线的数量较为均匀,进而使得显示画面亮度较为均匀。
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每个第二光源50可以包括六个微型发光二极管51,微型发光二极管51可以为矩形发光芯片。沿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长度方向,排成两列,沿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宽度方向,每列排布有三个微型发光二极管51。
其中,当微型发光二极管51为矩形发光芯片时,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五个面可以发射光线,即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一个面与电路板30贴合,另外的五个面均可以发射光线。这样,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发光效率较高,进而可以减少每个第二光源50的微型发光芯片的数量,节约制作成本。
此外,如图6所示,为了保护第二光源50的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51,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多个防护透镜70。每个防护透镜70包覆一个第二光源50的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51,起到保护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作用。同时,微型发光二极管51发射的光线经过防护透镜70时,可以起到一定的扩散作用,从而增大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发散角度。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得光线能够顺利透过防护透镜70,防护透镜70可以为透过率较高的材料制成。例如,防护透镜70可以为光学透明胶,或者硅胶。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光源40两侧的第二光源50的数量相同。由于多个第一光源40两侧的第二光源50的数量相同。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多个第一光源40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第二光源50。这样,可以使得到达边缘和四个角落位置处的光线的数量大致相同,进而使得周边和四个角落处的显示亮度较为均匀。
可以理解的是,在某些情况下,显示画面中的四个角落处的亮度可能会不同。这样,为了使得各个角落处的亮度的均一性更好,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光源40两侧的第二光源50的数量也可以不同。
由于多个第一光源40两侧的第二光源50的数量不同,角落亮度较低所对应的一侧可以设置数量较多的第二光源50,角落亮度较高所对应的一侧可以设置数量较少的第二光源50。这样,通过设置数量不同的第二光源50,也可以使得四个角落位置处的亮度保持一致,亮度均匀。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8所示,图8为光通量与发光角度的关系图,随着角度的增大,光源的光通量逐渐减小。也就是说,光源发射的光线绝大部分出射至显示面板10中与该光源相对设置的一定的区域范围内。
由上述可知,显示面板10一般为矩形,背板20所形成的发光区域也为矩形,因此,如图9所示,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区域分布图,显示面板10(图1)的背面12(图1)一侧有光线射出的发光区域可分成九个区域。其中,e区域对应于显示面板10(图1)的中心位置,a区域、c区域、g区域以及i区域分别对应显示面板10(图1)的四个角落。其中,各个区域内的光源对本区域的亮度贡献为60%,对上下方向的两个相邻区域的亮度贡献为20%。
可以理解的是,四个角落区域处的光线较少,亮度较低。显示画面的亮度均匀性以四个角落中亮度最低的一个区域内的中心亮度与中心区域的中心亮度的比值来表示,即亮度均匀性=min(a的中心亮度&c的中心亮度&h的中心亮度&k的中心亮度)/d的中心亮度。一般情况下,亮度均匀性≥60%时,显示画面不会出现明显的四角暗的问题。
如图9所示,当电路板30的数量为一个时,电路板30的中间位置处于e区域,电路板30的两端位置位于d区域和f区域。可以理解的是,图9中每个透镜60处各设置有一个第一光源40(图1)或者第二光源50(图1)。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30上的第一光源40的数量为可以为X1个,X1个第一光源40的两侧各设置有Y1个第二光源50。每个第二光源50包括Z1个微型发光二极管51。每个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光通量为W1,每个发光二极管41的光通量为W2。其中,1.8W2X1/W1Y1≤Z1,且Z1为正整数。
如图9所示,电路板30中间位置的透镜60位于中心区域e范围内,即透镜60处对应的第一光源40(图1)位于中心区域e范围内。由上述可知,光源对上下方向的两个相邻区域的亮度贡献为20%,则某个角落处的亮度可以表示为0.2W1Y1Z1。e区域的亮度可以表示为0.6W2X1。这样,要使得亮度均匀性≥60%,则0.2W1Y1Z1≥0.6×0.6W2X1。即1.8W2X1/W1Y1≤Z1。由此,当正整数Z1≥1.8W2X1/W1Y1时,不会出现明显的四角暗的问题。
示例性的,如图9所示,图9中e区域内的3个透镜60处各设置有一个第一光源40(图1),两侧的两个透镜60处各设置有一个第二光源50(图1)。此时,每个第二光源50中的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数量Z1≥5.4W2/W1时,可以使得亮度均匀性≥60%。其中,若W2和W1相等,则每个第二光源50中的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数量至少为6个,才能够使得显示画面的亮度均匀性≥60%。
可以理解的是,每个第二光源50的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数量也不宜过多,否则会导致显示画面的周边的亮度大于显示画面的中间区域的亮度。示例性的,每个第二光源50中的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数量Z1≤3.6W2X1/W1Y1。以图9所示的方案为例,每个第二光源50的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数量Z1≤10.8W2/W1。若W2和W1相等,则每个第二光源50中的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数量需小于等于10个。
如图10所示,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区域分布图。当电路板30的数量为三个时,三个电路板30间隔设置,三个电路板30的中间位置分别处于b区域、e区域以及h区域。三个电路板30的两端各自占据剩余的六个区域。同样的,图10中每个透镜60处各设置有一个第一光源40(图1)或者第二光源50(图1)。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电路板30上的第一光源40的数量为X2个。X2个第一光源40的两侧各设置有Y2个第二光源50。每个第二光源50包括Z2个微型发光二极管51。每个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光通量为W3,每个发光二极管41的光通量为W4。其中,0.75W4X2/W3Y2≤Z2,且Z2为正整数。
如图10所示,三个电路板30中间位置的透镜60分布位于区域b、区域e以及区域h的范围内,即透镜60处对应的第一光源40(图1)分别位于区域b、区域e以及区域h的范围内。这样,某个角落处的亮度可以表示为0.2W3Y2Z2+0.6W3Y2Z2,e区域的亮度可以表示为2×0.2W4X2+0.6W4X2。这样,要使显示画面的亮度均匀性≥60%,则(0.2W3Y2Z2+0.6W3Y2Z2)≥0.6×(2×0.2W4X2+0.6W4X2),即0.75W4X2/W3Y2≤Z2。由此,当正整数Z2≥0.75W4X2/W3Y2时,不会出现明显的四角暗的问题。
示例性的,如图10所示,每个电路板30中间位置各自设置有3个透镜60,即每个电路板30设置3个第一光源40(图1)。同时,每个电路板的两端的一个透镜60下各设置有一个第二光源50(图1)。此时,每个第二光源50中的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数量Z2≥2.25W4/W3时,可以使得亮度均匀性≥60%。
同样的,每个第二光源50中的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数量也不宜过多。示例性的,当电路板30的数量为三个时,每个第二光源50中的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数量Z2≤1.5W4X2/W3Y2。以图10所示的方案为例,每个第二光源50的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数量Z2≤4.5W4/W3。若W2和W1相等,则每个第二光源50中的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数量需小于等于10个。
此外,为了对光线进行处理,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100还可以包括扩散板80和光学膜片90。扩散板80位于电路板30与显示面板10之间,光学膜片90位于显示面板10和扩散板80之间。扩散板80可以使得光线分布更加均匀。光学膜片90可以包括增光片以及棱镜片等,以对经过扩散板80后的光线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提升显示画面的品质。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具有显示面以及与所述显示面相对设置的背面;
背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面所在的一侧,与所述显示面板围成安装腔;
电路板,位于所述安装腔内;
多个第一光源,间隔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多个第二光源,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且所述多个第二光源的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一光源的一侧,另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源的另一侧;其中,所述第二光源的光通量大于所述第一光源的光通量;以及,
多个透镜,每个所述透镜位于一个所述第一光源或者所述第二光源的出光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光源包括一个发光二极管;每个所述第二光源包括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光源两侧的所述第二光源的数量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为条状;所述电路板的数量为1个;所述电路板上的所述第一光源的数量为X1个;X1个所述第一光源的两侧各设置有Y1个所述第二光源;每个所述第二光源包括Z1个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每个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的光通量为W1;每个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光通量为W2;其中,1.8W2X1/W1Y1≤Z1,且所述Z1为正整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为条状;所述电路板的数量为3个;3个所述电路板间隔设置于所述背板上;每个所述电路板上的所述第一光源的数量为X2个;X2个所述第一光源的两侧各设置有Y2个所述第二光源;每个所述第二光源包括Z2个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每个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的光通量为W3;每个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光通量为W4;其中,0.75W4X2/W3Y2≤Z2,且所述Z2为正整数。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多个防护透镜,每个所述防护透镜包覆一个所述第二光源的多个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光源的多个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阵列排布。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光源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所述第二光源与相邻的所述第一光源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二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光源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二光源,且所述多个第一光源一侧的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光源之间的间距为第三间距;所述第三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834437.XA CN117434766A (zh) | 2022-07-14 | 2022-07-14 | 一种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834437.XA CN117434766A (zh) | 2022-07-14 | 2022-07-14 | 一种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434766A true CN117434766A (zh) | 2024-01-23 |
Family
ID=89554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834437.XA Pending CN117434766A (zh) | 2022-07-14 | 2022-07-14 | 一种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434766A (zh) |
-
2022
- 2022-07-14 CN CN202210834437.XA patent/CN117434766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905618B2 (en) | Backlight unit | |
KR101308752B1 (ko) | 액정표시장치 | |
KR101255833B1 (ko) | 액정표시장치 | |
US7946724B2 (en) | Surface light source using white light emitting diodes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backlight unit having the same | |
RU2511720C2 (ru) | Освет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телевизионный приемник | |
US8687148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KR101347120B1 (ko) | 발광 모듈, 면 광원,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조명 장치 | |
US8267539B2 (en) | Light emitting module, and light sourc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 |
KR20100078296A (ko) |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 |
KR20090118332A (ko) | 엘이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 |
KR20120054281A (ko) | 액정표시장치 | |
KR20050016775A (ko)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 |
EP2154422A1 (en) | Lighting equipment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US20120113353A1 (en) |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 |
US8848134B2 (en) | LED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JP2012231083A (ja) | バックライ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05174820A (ja) | 面状光源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
KR20140094318A (ko) | 발광다이오드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 |
KR101261881B1 (ko) | 발광다이오드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 |
KR101785340B1 (ko) | 커버버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 |
CN117434766A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JP6920867B2 (ja)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JP2012169505A (ja) | Ledモジュール、led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12151075A (ja)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KR20070115433A (ko) | 발광다이오드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