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34111A - 一种自然对流下翅片散热器的热阻测试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然对流下翅片散热器的热阻测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34111A
CN117434111A CN202311745778.0A CN202311745778A CN117434111A CN 117434111 A CN117434111 A CN 117434111A CN 202311745778 A CN202311745778 A CN 202311745778A CN 117434111 A CN117434111 A CN 1174341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fin radiator
fin
air
radi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4577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434111B (zh
Inventor
吴文韬
阮进喜
赵弋飞
张栋
阮国辉
王文
郭森
兰祝银
孙学磊
陈明珠
张京蕊
管梦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Lanwe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Lanw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Lanwe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Lanw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74577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34111B/zh
Publication of CN1174341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341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4341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341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5/00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thermal means
    • G01N25/20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thermal means by investig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eat, i.e. calorimetry, e.g. by measuring specific heat, by measuring thermal conductivit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G01M99/002Thermal tes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Using Therm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然对流下翅片散热器的热阻测试方法,属于散热测试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热阻测试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热阻测试需要结构复杂的测试设备和测试方法复杂且效率较低、通用性较差的问题。本发明的方法基于市面常用设备获取到的散热器物理参数来快速测试出风冷翅片散热器热阻值,操作方法简单且高效,并能保证较高的准确度。

Description

一种自然对流下翅片散热器的热阻测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散热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然对流下翅片散热器的热阻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力电子元器件的广泛使用于各行各业,电力电子元器件的构造越来越复杂,承担的工作负荷也越来越高,使其在工作时耗散功率高、发热量大,将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通常采用散热器来解决机器设备发热问题,因此散热器的热阻能够直接反应散热器的性能好坏,现已有大量关于散热器的热阻测试的研究,如公开号为CN113406140A的中国专利申请,CN113406140A公开了一种电力半导体元件散热器热阻测试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步骤1:在散热器台面和发热装置底端开设对应的凹槽;步骤2:将热敏元件埋设在步骤1中开设的凹槽内,获得热敏元件的埋入深度;步骤3:将发热装置固定安装在散热器台面上,获得接触面积;步骤4:启动发热装置,获得发热装置的功率,通过热敏元件测出散热器台面的最高温度,然后计算出散热器的热阻。通过埋设在散热器台面上凹槽内的热敏电阻测出散热器台面的最高温度,避免散热器台面的的最高温度点由周边2mm迁移到发热装置与散热器的接触区域导致无法测量到散热器台面温度的最高点,从而导致试验结果的不准确和对散热器散热阻的判断错误。
风冷翅片散热器常用于电力电子元器件的散热,准确而便捷的测试风冷翅片散热器的热阻尤为重要。现有的测试方法基本都需要将风冷翅片散热器安装到测试台甚至专用测试设备上进行一系列测试,所涉及测试设备结构复杂及价格高昂;另外,其中一部分需要大量传感器获取到各种物理参数才能计算出热阻,数据获取方法复杂且效率较低;还有一些测试方法需要较多手动操作,比如手动给CPU加热等,整体效率较低,通用性较差。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然对流下翅片散热器的热阻测试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热阻测试需要结构复杂的测试设备和测试方法复杂且效率较低、通用性较差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然对流下翅片散热器的热阻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采集实际工况下,发热器的测试参数和翅片散热器的测试参数;
其中,发热器的测试参数为发热器总功耗;
翅片散热器的测试参数包括翅片散热器长度、翅片散热器宽度、翅片散热器总高度、翅片散热器基座高度、翅片散热器翅片高度、翅片数量、翅片散热器翅片厚度和散热器两翅片间间距;
基于翅片散热器长度、翅片散热器宽度、翅片散热器基座高度、翅片散热器的翅片数量和翅片散热器的翅片厚度获得翅片散热器的基座总面积;
步骤2、基于翅片散热器的测试参数确定翅片的纵横比、翅片腹板总面积和非翅片腹板总面积;
步骤3、使用空气密度测量仪、空气比热容测量仪、空气粘度计和空气导热系数测量仪采集在温度区间内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对应不同温度的密度数值、比热容数值、动粘度系数数值和导热率数值;基于采集的密度数值、比热容数值、动粘度系数数值和导热率数值进行拟合分别获得密度与温度的拟合函数、比热容与温度的拟合函数、动粘度系数与温度的拟合函数和导热率与温度的拟合函数;
步骤4、根据翅片纵横比和翅片散热器翅片高度获得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基于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确定翅片散热器第一影响系数、翅片散热器第二影响系数、初始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和初始收敛判据;
步骤5、采集自然对流条件下当前环境温度;基于步骤3的密度与温度的拟合函数、比热容与温度的拟合函数、动粘度系数与温度的拟合函数和导热率与温度的拟合函数和步骤4的翅片散热器第一影响系数、翅片散热器第二影响系数、初始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和初始收敛判据获取翅片散热器的收敛温度;
步骤6、基于翅片散热器的收敛温度、当前环境温度和发热器的测试参数获得翅片散热器的总热阻。
可选地,步骤3中密度与温度的拟合函数的获取步骤为:
使用空气密度测量仪采集在温度区间内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对应不同温度的密度数值,获得空气密度数据集合ρ data,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下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密度数值,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上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密度数值;
基于空气密度数据集合ρ data确定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密度ρ与温度的拟合函数,表达式为:
a 1/> a 2/> a 3/> a 4
其中,Temp表示温度;表示干空气密度与温度的函数关系;a 1a 2a 3a 4分别表示密度的拟合系数。
可选地,步骤3中比热容与温度的拟合函数的获取步骤为:
使用空气比热容测量仪采集在温度区间内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对应不同温度的比热容数值,获得空气比热容数据集合Cp data,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下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比热容数值,/>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上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比热容数值;
基于空气比热容数据集合Cp data确定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比热容Cp与温度的拟合函数,表达式为:
其中,Temp表示温度;表示干空气比热容与温度的函数关系;b 1b 2b 3b 4分别表示比热容的拟合系数。
可选地,步骤3中动粘度系数与温度的拟合函数的获取步骤为:
使用空气粘度计采集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对应不同温度的动粘度系数数值,获得空气动粘度数据集合υ data,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下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动粘度系数数值,/>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上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动粘度系数数值;
基于空气动粘度数据集合υ data确定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动粘度系数υ与温度的拟合函数,表达式为:
其中,Temp表示温度;表示干空气动粘度系数与温度的函数关系;c 1c 2c 3c 4c 5分别表示动粘度的拟合系数。
可选地,步骤3中导热率与温度的拟合函数的获取步骤为:
使用空气导热系数测量仪采集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对应不同温度的导热率数值,获得空气导热率数据集合λ data,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下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导热率数值,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上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导热率数值;
基于空气导热率数据集合λ data确定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热物性参数密度λ与温度的拟合函数,表达式为:
其中,Temp表示温度;表示干空气导热率与温度的函数关系;d 1d 2d 3d 4d 5分别表示导热率的拟合系数。
可选地,步骤4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41、根据翅片纵横比和翅片散热器翅片高度获得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
步骤42、根据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确定翅片散热器第一影响系数、翅片散热器第二影响系数、初始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和初始收敛判据。
可选地,步骤41中根据翅片纵横比和翅片散热器翅片高度获得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D 2的表达式为:
其中,H fin表示翅片散热器翅片高度;V 1表示翅片纵横比。
可选地,步骤42中根据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确定翅片散热器第一影响系数P 8、翅片散热器第二影响系数P 10、初始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P 11,0和初始收敛判据F 1,0的具体步骤为:
当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时;初始收敛判据F 1,0β 1;初始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P 11,0λ 1
其中,为空气流动间隙阈值;β 1为初始收敛判据;λ 1为初始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
翅片散热器第二影响系数P 10的表达式为:
翅片散热器第一影响系数P 8的表达式为:
其中,e 1e 2e 3分别表示在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下,翅片散热器第一影响系数的影响因子;
当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时,初始收敛判据F 1,0β 2;初始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P 11,0λ 2
其中,为空气流动间隙阈值;β 2为初始收敛判据;λ 2为初始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
翅片散热器第二影响系数P 10的表达式为:
翅片散热器第一影响系数P 8的表达式为:
其中,f 1f 2f 3f 4分别表示在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下,翅片散热器第一影响系数的影响因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现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基于市面常用设备获取到的散热器物理参数来快速测试出风冷翅片散热器热阻值,操作方法简单且高效,并能保证较高的准确度。
附图说明
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为本发明的测试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发热器和翅片散热器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另外,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2,公开了一种自然对流下翅片散热器的热阻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采集实际工况下,发热器的测试参数和翅片散热器的测试参数;
其中,参见图1,发热器的测试参数为发热器总功耗P total;使用功率计采集实际工况下发热器的总功耗P total
翅片散热器的测试参数包括翅片散热器长度L 1、翅片散热器宽度W 1、翅片散热器总高度H 1、翅片散热器基座高度H base、翅片散热器翅片高度H fin、翅片数量N 1、翅片散热器翅片厚度T 1和散热器两翅片间间距D 1
由翅片散热器测试参数获得翅片散热器的基座总面积S 1,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翅片散热器的基座总面积;/>表示翅片散热器长度;/>表示翅片散热器宽度;/>表示翅片散热器基座高度;/>表示翅片散热器的翅片数量;/>表示翅片散热器的翅片厚度。
可选地,翅片散热器为风冷翅片散热器。
步骤2、基于翅片散热器的测试参数确定翅片的纵横比、翅片腹板总面积和非翅片腹板总面积;
翅片纵横比V 1的表达式为:
翅片腹板总面积S 2的表达式为:
非翅片除腹板总面积S 3的表达式为:
可以理解的是,非翅片除腹板总面积为除去翅片腹板部分,翅片的其他部分的总面积。
步骤3、使用空气密度测量仪、空气比热容测量仪、空气粘度计和空气导热系数测量仪采集在温度区间内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对应不同温度的密度数值、比热容数值、动粘度系数数值和导热率数值;基于采集的密度数值、比热容数值、动粘度系数数值和导热率数值进行拟合分别获得密度与温度的拟合函数、比热容与温度的拟合函数、动粘度系数与温度的拟合函数和导热率与温度的拟合函数。
步骤31、使用空气密度测量仪采集在温度区间内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对应不同温度的密度数值,获得空气密度数据集合ρ data,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下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密度数值,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上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密度数值;
进一步地,在温度区间内按照设定温度步长进行取值;温度区间为零下50℃至300℃,预设步长为1℃。
步骤32、基于空气密度数据集合ρ data确定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密度ρ与温度的拟合函数,表达式为:
a 1/> a 2/> a 3/> a 4
其中,Temp表示温度;表示干空气密度与温度的函数关系;a 1a 2a 3a 4分别表示密度的拟合系数。
步骤33、使用空气比热容测量仪采集在温度区间内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对应不同温度的比热容数值,获得空气比热容数据集合Cp data,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下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比热容数值,/>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上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比热容数值。
步骤34、基于空气比热容数据集合Cp data确定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比热容Cp与温度的拟合函数,表达式为:
b 1/> b 2/> b 3/> b 4
其中,Temp表示温度;表示干空气比热容与温度的函数关系;b 1b 2b 3b 4分别表示比热容的拟合系数。
步骤35、使用空气粘度计采集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对应不同温度的动粘度系数数值,获得空气动粘度数据集合υ data,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下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动粘度系数数值,/>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上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动粘度系数数值。
步骤36、基于空气动粘度数据集合υ data确定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热物性参数动粘度系数υ与温度的拟合函数,表达式为:
其中,Temp表示温度;表示干空气动粘度系数与温度的函数关系;c 1c 2c 3c 4c 5分别表示热物性参数动粘度系数的拟合系数。
步骤37、使用空气导热系数测量仪采集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对应不同温度的导热率数值,获得空气导热率数据集合λ data,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下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导热率数值,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上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导热率数值。
步骤38、基于空气导热率数据集合λ data确定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热物性参数密度λ与温度的拟合函数,表达式为:
其中,Temp表示温度;表示干空气导热率与温度的函数关系;d 1d 2d 3d 4d 5分别表示导热率的拟合系数。
步骤4、根据翅片纵横比和翅片散热器的测试参数(翅片散热器翅片高度)获得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基于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确定翅片散热器第一影响系数、翅片散热器第二影响系数、初始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和初始收敛判据;
步骤41、根据翅片纵横比和翅片散热器翅片高度获得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D 2,表达式为:
步骤42、根据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确定翅片散热器第一影响系数P 8、翅片散热器第二影响系数P 10、初始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P 11,0和初始收敛判据F 1,0
当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时;初始收敛判据F 1,0β 1;初始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P 11,0λ 1
其中,为空气流动间隙阈值;β 1为初始收敛判据;λ 1为初始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
翅片散热器第二影响系数P 10的表达式为:
翅片散热器第一影响系数P 8的表达式为:
其中,e 1e 2e 3分别表示在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下,翅片散热器第一影响系数的影响因子。
当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时,初始收敛判据F 1,0β 2;初始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P 11,0λ 2
其中,为空气流动间隙阈值;β 2为初始收敛判据;λ 2为初始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
翅片散热器第二影响系数P 10的表达式为:
翅片散热器第一影响系数P 8的表达式为:
其中,f 1f 2f 3f 4分别表示在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下,翅片散热器第一影响系数的影响因子。
步骤5、采集自然对流条件下当前环境温度;基于步骤3的密度与温度的拟合函数、比热容与温度的拟合函数、动粘度系数与温度的拟合函数和导热率与温度的拟合函数和步骤4的翅片散热器第一影响系数、翅片散热器第二影响系数、初始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和初始收敛判据获取翅片散热器的收敛温度;
步骤51、采集自然对流条件下当前环境温度;根据步骤3的拟合函数获得当前环境温度下的干空气密度/>、干空气比热容/>、干空气动粘度系数/>和干空气导热率/>
步骤52、采集翅片散热器的当前温度作为翅片散热器的温度初始值
优选地,温度初始值为所述步骤51所采集到的当前环境温度/>,即温度初始值/>
步骤53、给定收敛判据的收敛状态;基于收敛状态/>获得翅片散热器的收敛温度;
步骤531、令k=0;
步骤532、判断第k次收敛判据是否符合收敛判据的收敛状态;如果符合收敛判据的收敛状态,获得翅片散热器的收敛温度;如果不符合收敛判据的收敛状态,更新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收敛判据和翅片散热器温度直至满足收敛判据的收敛状态,获得翅片散热器的收敛温度。
步骤5321、判断第k次收敛判据是否符合收敛判据的收敛状态;
如果第k次收敛判据,将第k次翅片散热器的温度/>作为翅片散热器的收敛温度/>,进入步骤6;
如果第k次收敛判据,更新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收敛判据和翅片散热器温度,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更新的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h 1-h 10分别表示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的更新系数;/>表示第k次翅片散热器的温度;/>表示重力加速度;表示第k次收敛判据;/>表示第k次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
其中,表示更新的收敛判据。
其中,表示更新的翅片散热器的温度。
步骤5322、令,返回步骤5321。
步骤6、基于翅片散热器的收敛温度、当前环境温度和发热器的测试参数获得翅片散热器的总热阻;
翅片散热器的总热阻的表达式为: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公开了一种自然对流下翅片散热器散热性的测试方法,具体步骤包括:
使用前述步骤1中发热器的测试参数和步骤6中翅片散热器的总热阻获取发热器的实际稳态结温;
发热器的实际稳态结温的表达式为:
根据获得的发热器的实际稳态结温测试翅片散热器的散热性。
根据当前实际工况下的电力电子元器件散热要求给定发热器判据结温;基于发热器判据结温判断获得的发热器稳态结温是否满足当前实际工况下的电力电子元器件散热要求;如果发热器稳态结温小于等于发热器判据结温,则当前翅片散热器的散热性良好,能满足散热要求;如果发热器稳态结温大于发热器判据结温,则当前翅片散热器的散热性较差,不能满足散热要求。
进一步地,对于当前翅片散热器的散热性较差的翅片散热器,根据实际工况调整翅片散热器的实际测试参数,并返回步骤1,直至对应当前工况下电力电子元器件的翅片散热器散热性能满足散热要求,获得最终翅片散热器的结构参数。
为了说明本发明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以下通过一个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步骤1、采集实际工况下,使用功率计采集发热器的发热器总功耗P total;采集翅片散热器长度L 1、翅片散热器宽度W 1、翅片散热器总高度H 1、翅片散热器基座高度H base、翅片散热器翅片高度H fin、翅片数量N 1、翅片散热器翅片厚度T 1和散热器两翅片间间距D 1;获取翅片散热器的基座总面积S 1
步骤2、基于翅片散热器的测试参数确定翅片的纵横比、翅片腹板总面积和非翅片腹板总面积;
步骤3、使用空气密度测量仪、空气比热容测量仪、空气粘度计和空气导热系数测量仪采集在温度区间内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对应不同温度的密度数值、比热容数值、动粘度系数数值和导热率数值;基于采集的密度数值、比热容数值、动粘度系数数值和导热率数值进行拟合分别获得密度与温度的拟合函数、比热容与温度的拟合函数、动粘度系数与温度的拟合函数和导热率与温度的拟合函数;
步骤31、使用空气密度测量仪采集在温度区间为零下50℃至300℃内,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对应温度步长为1℃的多个密度数值,获得空气密度数据集合ρ data,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下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密度数值,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上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密度数值;
步骤32、基于空气密度数据集合ρ data确定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密度ρ与温度的拟合函数,表达式为:
其中,Temp表示温度;表示干空气密度与温度的函数关系。
步骤33、使用空气密度测量仪采集在温度区间为零下50℃至300℃内,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对应温度步长为1℃的多个比热容数值,获得空气比热容数据集合Cp data,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下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比热容数值,/>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上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比热容数值。
步骤34、基于空气比热容数据集合Cp data确定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比热容Cp与温度的拟合函数,表达式为:
其中,Temp表示温度;表示干空气比热容与温度的函数关系。
步骤35、使用空气密度测量仪采集在温度区间为零下50℃至300℃内,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对应温度步长为1℃的多个动粘度系数数值,获得空气动粘度数据集合υ data,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下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动粘度系数数值,/>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上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动粘度系数数值。
步骤36、基于空气动粘度数据集合υ data确定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热物性参数动粘度系数υ与温度的拟合函数,表达式为:
其中,Temp表示温度;表示干空气动粘度系数与温度的函数关系。
步骤37、使用空气密度测量仪采集在温度区间为零下50℃至300℃内,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对应温度步长为1℃的多个导热率数值,获得空气导热率数据集合λ data,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下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导热率数值,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上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导热率数值。
步骤38、基于空气导热率数据集合λ data确定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热物性参数密度λ与温度的拟合函数,表达式为:
其中,Temp表示温度;表示干空气导热率与温度的函数关系。
步骤4、根据翅片纵横比和翅片散热器翅片高度获得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基于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确定翅片散热器第一影响系数、翅片散热器第二影响系数、初始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和初始收敛判据;
步骤41、根据翅片纵横比和翅片散热器翅片高度获得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D 2,表达式为:
步骤42、根据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确定翅片散热器第一影响系数P 8、翅片散热器第二影响系数P 10、初始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P 11,0和初始收敛判据F 1,0
当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时,初始收敛判据F 1,0为0.0968;初始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P 11,0为0.0955;
翅片散热器第二影响系数P 10的表达式为:
翅片散热器第一影响确定系数P 8,0的表达式为:
当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时,初始收敛判据F 1,0为0.0542;始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P 11,0为0.0324;
翅片散热器第二影响系数P 10,0的表达式为:
翅片散热器第一影响确定系数P 8,0的表达式为:
步骤5、采集自然对流条件下当前环境温度;根据步骤3的拟合函数获得当前环境温度下的干空气密度/>、干空气比热容/>、干空气动粘度系数/>和干空气导热率
步骤51、自然对流条件下环境方面主要考虑环境温度,而无需考虑风速等外部条件,故采集当前环境温度,根据步骤3的拟合函数获得当前环境温度下的干空气密度、干空气比热容/>、干空气动粘度系数/>和干空气导热率/>,表达式为:/>
步骤52、采集翅片散热器的当前温度作为翅片散热器的温度初始值
步骤53、给定收敛判据的收敛状态;基于收敛状态/>获得翅片散热器的收敛温度;
步骤531、令k=0;
步骤532、判断第k次收敛判据是否符合收敛判据的收敛状态;如果符合收敛判据的收敛状态,获得翅片散热器的收敛温度;如果不符合收敛判据的收敛状态,更新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收敛判据和翅片散热器温度直至满足收敛判据的收敛状态,获得翅片散热器的收敛温度。
步骤5321、判断第k次收敛判据是否符合收敛判据的收敛状态;
如果第k次收敛判据,将第k次翅片散热器的温度/>作为更新的翅片散热器的收敛温度/>,进入步骤6;
如果第k次收敛判据,更新的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收敛判据和翅片散热器温度,表达式为:
=/>
/>
步骤5322、令,返回步骤5321。
步骤6、基于翅片散热器的收敛温度、当前环境温度和发热器的测试参数获得翅片散热器的总热阻;
翅片散热器的总热阻的表达式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自然对流下翅片散热器的热阻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采集实际工况下,发热器的测试参数和翅片散热器的测试参数;
其中,发热器的测试参数为发热器总功耗;
翅片散热器的测试参数包括翅片散热器长度、翅片散热器宽度、翅片散热器总高度、翅片散热器基座高度、翅片散热器翅片高度、翅片数量、翅片散热器翅片厚度和散热器两翅片间间距;
基于翅片散热器长度、翅片散热器宽度、翅片散热器基座高度、翅片散热器的翅片数量和翅片散热器的翅片厚度获得翅片散热器的基座总面积;
步骤2、基于翅片散热器的测试参数确定翅片的纵横比、翅片腹板总面积和非翅片腹板总面积;
步骤3、使用空气密度测量仪、空气比热容测量仪、空气粘度计和空气导热系数测量仪采集在温度区间内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对应不同温度的密度数值、比热容数值、动粘度系数数值和导热率数值;基于采集的密度数值、比热容数值、动粘度系数数值和导热率数值进行拟合分别获得密度与温度的拟合函数、比热容与温度的拟合函数、动粘度系数与温度的拟合函数和导热率与温度的拟合函数;
步骤4、根据翅片纵横比和翅片散热器翅片高度获得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基于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确定翅片散热器第一影响系数、翅片散热器第二影响系数、初始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和初始收敛判据;
获得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的表达式为:
其中,D 2表示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H fin表示翅片散热器翅片高度;V 1表示翅片纵横比;
步骤5、采集自然对流条件下当前环境温度;基于步骤3的密度与温度的拟合函数、比热容与温度的拟合函数、动粘度系数与温度的拟合函数和导热率与温度的拟合函数和步骤4的翅片散热器第一影响系数、翅片散热器第二影响系数、初始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和初始收敛判据获取翅片散热器的收敛温度;
步骤6、基于翅片散热器的收敛温度、当前环境温度和发热器的测试参数获得翅片散热器的总热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阻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密度与温度的拟合函数的获取步骤为:
使用空气密度测量仪采集在温度区间内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对应不同温度的密度数值,获得空气密度数据集合ρ data,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下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密度数值,/>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上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密度数值;
基于空气密度数据集合ρ data确定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密度ρ与温度的拟合函数,表达式为:
a 1/> a 2/> a 3/> a 4
其中,Temp表示温度;表示干空气密度与温度的函数关系;a 1a 2a 3a 4分别表示密度的拟合系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阻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比热容与温度的拟合函数的获取步骤为:
使用空气比热容测量仪采集在温度区间内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对应不同温度的比热容数值,获得空气比热容数据集合Cp data,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下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比热容数值,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上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比热容数值;
基于空气比热容数据集合Cp data确定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比热容Cp与温度的拟合函数,表达式为:
b 1/> b 2/> b 3/> b 4
其中,Temp表示温度;表示干空气比热容与温度的函数关系;b 1b 2b 3b 4分别表示比热容的拟合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阻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动粘度系数与温度的拟合函数的获取步骤为:
使用空气粘度计采集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对应不同温度的动粘度系数数值,获得空气动粘度数据集合υ data,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下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动粘度系数数值,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上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动粘度系数数值;
基于空气动粘度数据集合υ data确定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动粘度系数υ与温度的拟合函数,表达式为:
其中,Temp表示温度;表示干空气动粘度系数与温度的函数关系;c 1c 2c 3c 4c 5分别表示动粘度的拟合系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阻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导热率与温度的拟合函数的获取步骤为:
使用空气导热系数测量仪采集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对应不同温度的导热率数值,获得空气导热率数据集合λ data,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下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导热率数值,表示对应温度区间上限的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的导热率数值;
基于空气导热率数据集合λ data确定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干空气热物性参数密度λ与温度的拟合函数,表达式为:
其中,Temp表示温度;表示干空气导热率与温度的函数关系;d 1d 2d 3d 4d 5分别表示导热率的拟合系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阻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根据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确定翅片散热器第一影响系数P 8、翅片散热器第二影响系数P 10、初始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P 11,0和初始收敛判据F 1,0的具体步骤为:
当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 时;初始收敛判据F 1,0β 1;初始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P 11,0λ 1
其中,为空气流动间隙阈值;β 1为初始收敛判据;λ 1为初始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
翅片散热器第二影响系数P 10的表达式为:
翅片散热器第一影响系数P 8的表达式为:
其中,e 1e 2e 3分别表示在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 下,翅片散热器第一影响系数的影响因子;
当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 时,初始收敛判据F 1,0β 2;初始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P 11,0λ 2
其中,为空气流动间隙阈值;β 2为初始收敛判据;λ 2为初始翅片散热器第三影响系数;
翅片散热器第二影响系数P 10的表达式为:
翅片散热器第一影响系数P 8的表达式为:
其中,f 1f 2f 3f 4分别表示在翅片间空气流动间隙 下,翅片散热器第一影响系数的影响因子。
CN202311745778.0A 2023-12-19 2023-12-19 一种自然对流下翅片散热器的热阻测试方法 Active CN1174341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45778.0A CN117434111B (zh) 2023-12-19 2023-12-19 一种自然对流下翅片散热器的热阻测试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45778.0A CN117434111B (zh) 2023-12-19 2023-12-19 一种自然对流下翅片散热器的热阻测试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34111A true CN117434111A (zh) 2024-01-23
CN117434111B CN117434111B (zh) 2024-03-15

Family

ID=89555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45778.0A Active CN117434111B (zh) 2023-12-19 2023-12-19 一种自然对流下翅片散热器的热阻测试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34111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63278B1 (en) * 2002-07-11 2003-12-16 Industrial Technologie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a heat sink
KR101034247B1 (ko) * 2010-03-17 2011-05-12 한국기계연구원 고집광 태양광 모듈용 냉각시스템 성능평가장치를 이용한 히트싱크의 냉각성능평가방법
CN102235986A (zh) * 2010-04-20 2011-11-09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散热器的热阻测试方法
JP2013014096A (ja) * 2011-07-05 2013-01-24 Ricoh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印刷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式印刷装置の過熱エラー検出方法
CN109406567A (zh) * 2018-09-29 2019-03-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材料热阻的测试装置
CN110309591A (zh) * 2019-07-01 2019-10-08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平翅片换热器空气侧层流状态下换热与阻力计算方法
CN110567739A (zh) * 2019-07-16 2019-12-13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散热器散热状态快速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1141781A (zh) * 2018-11-06 2020-05-12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针对散热器热阻抗的测试方法及系统
CN113406140A (zh) * 2021-06-16 2021-09-17 深圳市安润佳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力半导体元件散热器热阻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14544699A (zh) * 2022-02-17 2022-05-27 华芯检测(无锡)有限公司 一种材料热阻和导热系数的测试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63278B1 (en) * 2002-07-11 2003-12-16 Industrial Technologie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a heat sink
KR101034247B1 (ko) * 2010-03-17 2011-05-12 한국기계연구원 고집광 태양광 모듈용 냉각시스템 성능평가장치를 이용한 히트싱크의 냉각성능평가방법
CN102235986A (zh) * 2010-04-20 2011-11-09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散热器的热阻测试方法
JP2013014096A (ja) * 2011-07-05 2013-01-24 Ricoh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印刷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式印刷装置の過熱エラー検出方法
CN109406567A (zh) * 2018-09-29 2019-03-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材料热阻的测试装置
CN111141781A (zh) * 2018-11-06 2020-05-12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针对散热器热阻抗的测试方法及系统
CN110309591A (zh) * 2019-07-01 2019-10-08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平翅片换热器空气侧层流状态下换热与阻力计算方法
CN110567739A (zh) * 2019-07-16 2019-12-13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散热器散热状态快速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3406140A (zh) * 2021-06-16 2021-09-17 深圳市安润佳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力半导体元件散热器热阻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14544699A (zh) * 2022-02-17 2022-05-27 华芯检测(无锡)有限公司 一种材料热阻和导热系数的测试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IPENG WANG ET AL.: "《Study on the thermal-mechanical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parameters of heat pipe radiator under accident conditions》", 《PROGRESS IN NUCLEAR ENERGY》, 23 November 2023 (2023-11-23), pages 1 - 9 *
任晨曦: "新型风冷散热器热工特性测试系统设计", 《电力电子技术》, vol. 56, no. 7, 31 July 2022 (2022-07-31), pages 58 - 61 *
莫珍, 陆维德: "串片散热器的传热分析", 太阳能学报, no. 02, 25 May 1992 (1992-05-25), pages 166 - 17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34111B (zh) 2024-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ang et al. Development of 30 Watt high-power LEDs vapor chamber-based plate
CN100578206C (zh) 一种导热材料热阻测试方法及测试夹具
CN103175861B (zh) 结壳热阻测试方法
US8641271B2 (en) Method for testing heat pipes
CN106124955B (zh) 液冷冷板热阻的瞬态电学测试方法
CN112345864A (zh) 一种架空输电线路载流量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0988530A (zh) 一种温差发电片等效热电参数的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
CN117434111B (zh) 一种自然对流下翅片散热器的热阻测试方法
CN106289826A (zh) 一种cpu散热器性能测试系统
Gwinn et al. Apparatus for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interface resistance of high performance 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s
CN117419944B (zh) 一种自然对流下翅片散热器散热性的测试方法
CN111474204B (zh) 一种打孔法测试圆柱形样品导热系数的方法
TW200900961A (en) Method for simulating thermal resistance value of thermal test die
CN112327124B (zh) 一种监测igbt模块热疲劳老化的方法及不均匀老化的方法
US20210224435A1 (en) Method for designing new purley cpu heat sink
TWI760248B (zh) 散熱模組之暫態熱擴散性能量測方法
CN111413366B (zh) 一种片状样品导热系数的测试方法
CN111239180B (zh) 一种不均匀结构的热参数测试方法
CN113536515A (zh) 一种针对高海拔的热设计参数等效换算方法及系统
CN117434110B (zh) 一种强迫对流下串联型液冷散热器热阻的测试方法
CN117433821B (zh) 一种强迫对流下串联型液冷散热器散热性的测试方法
US11835478B2 (en)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transient thermal diffusion performance of a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JP2006071565A (ja) 断熱材における断熱性能の検査方法と検査装置
CN111103319A (zh) 一种导热硅脂和散热风扇的健康状态监测方法
Noori et al. The Experimental Impact of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Improvement from Numerous Perforated Shape Fin Arra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