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06489A - 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06489A
CN117406489A CN202310841634.9A CN202310841634A CN117406489A CN 117406489 A CN117406489 A CN 117406489A CN 202310841634 A CN202310841634 A CN 202310841634A CN 117406489 A CN117406489 A CN 1174064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optical film
film layer
diffusion plate
emitting ch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4163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健林
李康宁
林健源
胡焱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84163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06489A/zh
Publication of CN1174064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064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9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lor mixing, e.g. whit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设备,背光模组包括光源、扩散板和光学膜层,光源包括基板和多个灯珠,灯珠设置于基板,灯珠包括第一发光芯片、第二发光芯片和第三发光芯片,第一发光芯片、第二发光芯片和第三发光芯片分别用于发射红光、蓝光和绿光;扩散板位于基板设有灯珠的一侧;光学膜层设置于扩散板和基板之间,光学膜层的折射率大于扩散板的折射率,以使得光学膜层能够对光源射向扩散板的部分光线进行透射,以及使得光学膜层能够对光源射向扩散板的部分光线进行全反射。本申请中,通过光学膜层将灯珠发射的光线中发散角度较大的部分光线屏蔽掉,可以降低显示设备显示画面中的失真以提高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显示领域,尤其涉及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是显示设备的重要器件之一,主要用于发光以点亮整个显示屏。
相关技术中,LCD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屏)为了提高色域通常采用RGB三色LED灯珠作为背光模组的背光源。其中,RGB三色LED灯珠即包括有红光芯片、绿光芯片和蓝光芯片的灯珠,进而可以通过同时发射红光、绿光和蓝光进行混光以得到白光。然而,RGB三色LED灯珠往往会导致LCD显示屏的画面中出现局部颜色失真,进而降低了LCD显示屏的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设备,可以提高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
第一方面,本申请是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光源,所述光源包括基板和多个灯珠,所述灯珠设置于所述基板,所述灯珠包括有第一发光芯片、第二发光芯片和第三发光芯片,所述第一发光芯片、所述第二发光芯片和所述第三发光芯片分别用于发射红光、蓝光和绿光;
扩散板,所述扩散板位于所述基板设有所述灯珠的一侧;和
光学膜层,所述光学膜层设置于所述扩散板和所述基板之间,所述光学膜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扩散板的折射率,以使得所述光学膜层能够对所述光源射向所述扩散板的部分光线进行透射,以及使得所述光学膜层能够对所述光源射向所述扩散板的部分光线进行全反射。
可选的,所述光学膜层设置于所述扩散板;或者
所述光学膜层设置于所述基板。
可选的,所述光学膜层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5且小于或等于1.7。
可选的,所述光学膜层为环氧树脂材质。
可选的,所述光学膜层内设有纳米扩散粒子。
可选的,所述纳米扩散粒子的直径大于或等于30纳米且小于或等于50纳米。
可选的,在所述光学膜层中,所述纳米扩散粒子的浓度大于或等于5%且小于或等于10%。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光源,所述光源包括基板和多个灯珠,所述灯珠设置于所述基板,所述灯珠包括有第一发光芯片、第二发光芯片和第三发光芯片,所述第一发光芯片、所述第二发光芯片和所述第三发光芯片分别用于发射不同颜色的光线;
提供扩散板;
在所述扩散板表面或者所述光源表面涂布形成光学膜层,所述光学膜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扩散板的折射率;
将所述扩散板设置于所述基板设有所述灯珠的一侧,所述遮光层位于所述基板与所述扩散板之间,以使得所述光学膜层能够对所述光源射向所述扩散板的部分光线进行透射,以及使得所述光学膜层能够对所述光源射向所述扩散板的部分光线进行全反射。
可选的,所述在所述扩散板表面或者所述光源表面涂布形成光学膜层,包括:
在流体状的环氧树脂中加入纳米扩散粒子;
将掺杂有所述纳米扩散粒子的环氧树脂涂布至所述扩散板或者所述光源,将所述扩散板或者所述光源上涂布的环氧树脂固化以形成所述光学膜层。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项的背光模组。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光线在光学膜层中发生全反射的条件是射入光学膜层的光线的入射角大于全反射角,那么灯珠发射的光线中发散角度或者说出光角度较大的部分光线就会在光学膜层内全反射而无法穿过,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光学膜层可以将灯珠发射的光线中发散角度较大的部分光线屏蔽掉。同时,由于光学膜层的折射率是大于扩散板的折射率的,若是在不设置光学膜层的情况下,相邻的灯珠中原本被光学膜层屏蔽的部分光线就会在扩散板处大面积重合并透射,从而在该重合区域处不同灯珠的不同颜色光线相互窜扰而形成串色区域,最终导致串色区域的颜色失真。故而,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光学膜层将灯珠发射的光线中发散角度较大的部分光线屏蔽掉,一方面可以减少显示设备串色区域的面积,另一方面可以使得串色区域内串扰的光线总数减少以使得显示设备中串色区的光强减少,最终可以降低显示设备显示画面中的失真以提高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述背光模组取消光学膜层后的串色区域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背光模组的光学膜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制造方法流程图。
图中各标号分别是:
100、背光模组;
11、光源;111、基板;112、灯珠;1121、第一发光芯片;1122、第二发光芯片;1123、第三发光芯片;12、扩散板;13、光学膜层;131、纳米扩散粒子;
200、阵列基板;
300、液晶层;
400、彩色滤光片;
500、透明盖板;
600、第一偏光片;
700、第二偏光片;
S、串色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100,主要运用于显示设备中,以用于点亮整个显示设备。显示设备可以是电视机、掌上平板电脑、会议机、车载显示屏、电脑显示器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请参考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背光模组100可以包括光源11和扩散板12。光源11包括基板111和多个灯珠112。灯珠112设置于基板111,灯珠112包括有第一发光芯片1121、第二发光芯片1122和第三发光芯片1123。第一发光芯片1121、第二发光芯片1122和第三发光芯片1123分别用于发射红光、蓝光和绿光。进而,每个灯珠112通过第一发光芯片1121、第二发光芯片1122和第三发光芯片1123可以混合形成白光,进而相较于灯珠112单独采用白光发光芯片直接发射白光,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使得灯珠112的色域更高、色谱半波峰宽更窄,从而提高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扩散板12则位于基板111设有灯珠112的一侧。
然而,当灯珠112的发光角度较大时,每个灯珠112在扩散板12上对应点亮的区域会出现较大的重合,在这个重合的位置处,相邻的灯珠112中用于发射不同颜色的光线之间的发光芯片容易相互干扰而直接导致画面实际色彩显示上的不同程度的失真,或者说发生串色,甚至显示设备显示的物体边缘的色彩与物体中间区域的颜色差异明显。诸如,相邻的灯珠112中,第一个灯珠112的第一发光芯片1121发射的红光与第二个灯珠112发射的蓝光相互串扰。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还可以包括光学膜层13。光学膜层13设置于扩散板12和基板111之间,光学膜层13的折射率大于扩散板12的折射率,以使得光学膜层13能够对光源11射向扩散板12的部分光线进行透射,以及使得光学膜层13能够对光源11射向扩散板12的部分光线进行全反射。
那么,请继续结合图2,图2为图1所述背光模组取消光学膜层后的串色区域示意图。由于光线在光学膜层13中发生全反射的条件是射入光学膜层13的光线的入射角大于全反射角,那么灯珠112发射的光线中发散角度或者说出光角度较大的部分光线就会在光学膜层13内全反射而无法穿过,或者说光学膜层13可以将灯珠112发射的光线中发散角度较大的部分光线屏蔽掉。同时,由于光学膜层13的折射率是大于扩散板12的折射率的,若是在不设置光学膜层13的情况下,相邻灯珠112中原本被光学膜层13屏蔽的部分光线就会在扩散板12处大面积重合而造成串色。故而,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光学膜层13将灯珠112发射的光线中发散角度较大的部分光线屏蔽掉,一方面可以减少显示设备串色区域S的面积,另一方面可以使得串色区域S内串扰的光线总数减少以使得显示设备中串色区域S的光强减少,最终提高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学膜层13可以设置于扩散板12。进而,扩散板12可以作为光学膜层13的载体,以实现光学膜层13的固定。
此时,光学膜层13可以覆盖扩散板12朝向光源11的一侧表面,或者说光学膜层13可以完全覆盖扩散板12朝向光源11的一侧表面。进而,光学膜层13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显示设备串色区域S的面积以及串色区域S内串扰的光线总数,从而提高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
当然,光学膜层13也可以是仅覆盖扩散板12的部分区域。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替换的,请继续参考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光学膜层13也可以设置基板111,进而光源11可以作为光学膜层13的载体,以承载实现光学膜层13的固定。
此时,光学膜层13可以是完成遮盖灯珠112,进而,光学膜层13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显示设备串色区域S的面积以及串色区域S内串扰的光线总数,从而提高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
当然,光学膜层13也可以是仅遮盖灯珠112的部分区域,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学膜层13的折射率可以大于或等于1.5。诸如,光学膜层13的折射率可以是1.5、1.55、1.57、1.76、1.88、2.02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可以理解的是,扩散板12通常是低折射率的材质的,故而扩散板12的折射率通常是低于1.4的。那么,将光学膜层13的折射率设置为大于或等于1.5可以大幅减少显示设备串色区域S的面积以及串色区域S内串扰的光线总数,从而提高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学膜层13的折射率可以小于或等于1.7。诸如,光学膜层13的折射率可以是1.55、1.61、1.7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进而,可以防止光学膜层13的全反射角过小,从而避免光学膜层13将过多的灯珠112发射的光线屏蔽而导致显示设备整体亮度损伤严重甚至于出现局部暗斑。
比如,光学膜层13的折射率可以大于或等于1.56且小于或等于1.57,诸如光学膜层13的折射率可以1.55、1.56、1.568或者1.57,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光学膜层13为环氧树脂材质。故而可以将流体状的环氧树脂原料通过涂布的方式在扩散板12或者光源11上,待环氧树脂原料固化后即可形成光学膜层13。进而,使得光学膜层13具有成型简单,制造成本低的优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学膜层13的厚度可以大于等于150微米且小于等于200微米。进而,可以防止光学膜层13因为厚度过薄而容易出现破损,或者是无法起到全反射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避免因为光学膜层13过厚而导致背光模组100以及设置有背光模组100的显示设备整体过于厚重。
请继续参考图4,图4为图1所示背光模组的光学膜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光学膜层13内可以设有纳米扩散粒子131。纳米扩散粒子131即直径在1纳米和100纳米之间的扩散粒子。
继续结合光学膜层13设置于扩散板12为例,光学膜层13的折射率可以是n1,扩散板12的折射率为n2,光学膜层13背离扩散板12的一侧表面为第一表面,光学膜层13朝向扩散板12的一侧表面为第二表面。
那么,入射至光学膜层13内的光线就会被纳米扩散粒子131折射,进而使得光学膜层13内的光线以更大的入射角射向第二表面。此时,由于第二表面与扩散板12之间不存在空气层,射向第二表面处的光线中,入射角大于arcsin(n2/n1)的光线将发生全反射而无法进入扩散板12中。进而,可以进一步使得显示设备中串色区域S的面积明显减小,以及进一步使得显示设备中串色区域的亮度明显降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纳米扩散粒子131的直径大于或等于30纳米且小于或等于50纳米。
可以理解的是,一方面,红光的波长范围在622纳米至760纳米之间,绿光的波长范围在492纳米至577nm,蓝光的波长范围在435纳米至450纳米之间;此时,纳米扩散粒子131的小于或等于50纳米就意味着纳米扩散粒子131大致比各个颜色的光线的波长小一个量级或者说小10倍,可以有效避免纳米扩散粒子131的直径过大导致光线被纳米扩散粒子131反射时不均匀,进而使得第一发光芯片1121、第二发光芯片1122和第三发光芯片1123反射的光线可以更加准确、有序地混合形成白光。
另一方面,纳米扩散粒子131的直径大于或等于30纳米,可以防止纳米扩散粒子131的直径过小而无法反射部分光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光学膜层13中,纳米扩散粒子131的浓度大于或等于5%且小于或等于10%。进而,可以防止纳米扩散粒子131的浓度过低导致反射效果较差,又可以防止纳米扩散粒子131的浓度过高导致显示设备的亮度损失较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纳米粒子可以是SiO2(二氧化硅)、BaSO4(硫酸钡)、CaCO3(碳酸钙)、Al2O3(氧化铝)或者TiO2(二氧化钛)材质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扩散板12可以是发泡材质制成的,进而使得扩散板12更轻,且制造成本更低。
请继续参考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设备还可以包括阵列基板200、液晶层300、彩色滤光片400和透明盖板500。沿扩散板12远离光源11的方向,阵列基板200、液晶层300、彩色滤光片400和透明盖板500依次排列设置于散板远离光源11的一侧。
那么,当背光模组100开始工作以后,背光模组100形成的光线就可以依次穿过阵列基板200、液晶层300后点亮彩色滤光片400,从而实现成像,以显示信息诸如图像信息或者文字信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设备还可以包括透射轴相互垂直的第一偏光片600和第二偏光片700。第一偏光片600设置在阵列基板200朝向扩散板12的一侧。第二偏光片700设置于彩色滤光片400与透明盖板500之间。进而,通过透射轴相互垂直的第一偏光片600和第二偏光片700对光线进行偏振处理,可以使得用户的眼睛可以直接观看到彩色滤光片400上的信息。
继续结合上述的光学膜层13的折射率可以是n1,扩散板12的折射率为n2,那么通过调节n2/n1的比值可以得到一个足够小的串色光光强I,串色光光强I可完全通过第一偏光片和第二偏光片700进行滤光,使得最终的显示设备的画面不会受到串色影响,从而能够显示出准确的高色域色彩。
请继续参考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制造方法流程图。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100的制造方法,具体流程可以如下:
S801、提供光源11,光源11包括基板111和多个灯珠112,灯珠112设置于基板111,灯珠112包括有第一发光芯片1121、第二发光芯片1122和第三发光芯片1123,第一发光芯片1121、第二发光芯片1122和第三发光芯片1123分别用于发射不同颜色的光线。
进而,每个灯珠112通过第一发光芯片1121、第二发光芯片1122和第三发光芯片1123可以混合形成白光,进而相较于灯珠112单独采用白光发光芯片直接发射发光,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使得灯珠112的色域更高、色谱半波峰宽更窄,从而提高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
S802、提供扩散板12。
S803、在扩散板12表面或者所述光源11表面涂布形成光学膜层13,光学膜层13的折射率大于扩散板12的折射率。
S804、将所述扩散板12设置于所述基板111设有所述灯珠112的一侧,所述遮光层位于所述基板111与所述扩散板12之间,从而使得光学膜层13能够对光源11射向扩散板12的部分光线进行透射,以及使得光学膜层13能够对光源11射向扩散板12的部分光线进行全反射。
那么,由于光线在光学膜层13中发生全反射的条件是射入光学膜层13的光线的入射角大于全反射角,那么灯珠112发射的光线中发散角度或者说出光角度较大的部分光线就会在光学膜层13内全反射而无法穿过,或者说光学膜层13可以将灯珠112发射的光线中发散角度较大的部分光线屏蔽掉。同时,由于光学膜层13的折射率是大于扩散板12的折射率的,若是在不设置光学膜层13的情况下,相邻灯珠112中原本被光学膜层13屏蔽的部分光线就会在扩散板12处大面积重合而造成串色。故而,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光学膜层13将灯珠112发射的光线中发散角度较大的部分光线屏蔽掉,一方面可以减少显示设备串色区域S的面积,另一方面可以使得串色区域S内串扰的光线总数减少以使得显示设备中串色区域S的光强减少,最终提高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学膜层13可以设置于扩散板12。进而,扩散板12可以作为光学膜层13的载体,以实现光学膜层13的固定。
此时,光学膜层13可以覆盖扩散板12朝向光源11的一侧表面,或者说光学膜层13可以完全覆盖扩散板12朝向光源11的一侧表面。进而,光学膜层13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显示设备串色区域S的面积以及串色区域S内串扰的光线总数,从而提高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
当然,光学膜层13也可以是仅覆盖扩散板12的部分区域。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替换的,光学膜层13也可以设置基板111,进而光源11可以作为光学膜层13的载体,以承载实现光学膜层13的固定。
此时,光学膜层13可以是完成遮盖灯珠112,进而,光学膜层13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显示设备串色区域S的面积以及串色区域S内串扰的光线总数,从而提高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
当然,光学膜层13也可以是仅遮盖灯珠112的部分区域,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学膜层13的折射率可以大于或等于1.5。诸如,光学膜层13的折射率可以是1.5、1.55、1.57、1.76、1.88、2.02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可以理解的是,扩散板12通常是低折射率的材质的,故而扩散板12的折射率通常是低于1.4的。那么,将光学膜层13的折射率设置为大于或等于1.5可以大幅减少显示设备串色区域S的面积以及串色区域S内串扰的光线总数,从而提高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学膜层13的折射率可以小于或等于1.7。诸如,光学膜层13的折射率可以是1.55、1.61、1.7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进而,可以防止光学膜层13的全反射角过小,从而避免光学膜层13将过多的灯珠112发射的光线屏蔽而导致显示设备整体亮度损伤严重甚至于出现局部暗斑。
比如,光学膜层13的折射率可以大于或等于1.56且小于或等于1.57,诸如光学膜层13的折射率可以1.55、1.56、1.568或者1.57,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光学膜层13为环氧树脂材质。故而可以将流体状的环氧树脂原料通过涂布的方式在扩散板12或者光源11上,待环氧树脂原料固化后即可形成光学膜层13。进而,使得光学膜层13具有成型简单,制造成本低的优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学膜层13的厚度可以大于等于150微米且小于等于200微米。进而,可以防止光学膜层13因为厚度过薄而容易出现破损,或者是无法起到全反射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避免因为光学膜层13过厚而导致背光模组100以及设置有背光模组100的显示设备整体过于厚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学膜层13内可以设有纳米扩散粒子131。纳米扩散粒子131即直径在1纳米和100纳米之间的扩散粒子。
基于此,在扩散板12表面或者光源11表面涂布形成光学膜层13,可以包括:在流体状的环氧树脂中加入纳米扩散粒子131;将掺杂有纳米扩散粒子131的环氧树脂涂布至扩散板12或者光源11,将扩散板12或者光源11上涂布的环氧树脂固化以形成光学膜层13。
继续结合光学膜层13设置于扩散板12为例,光学膜层13的折射率可以是n1,扩散板12的折射率为n2,光学膜层13背离扩散板12的一侧表面为第一表面,光学膜层13朝向扩散板12的一侧表面为第二表面。
那么,入射至光学膜层13内的光线就会被纳米扩散粒子131折射,进而使得光学膜层13内的光线以更大的入射角射向第二表面。此时,由于第二表面与扩散板12之间不存在空气层,射向第二表面处的光线中,入射角大于arcsin(n2/n1)的光线将发生全反射而无法进入扩散板12中。进而,可以进一步使得显示设备中串色区域S的面积明显减小,以及进一步使得显示设备中串色区域S的亮度明显降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纳米扩散粒子131的直径大于或等于30纳米且小于或等于50纳米。
可以理解的是,一方面,红光的波长范围在622纳米至760纳米之间,绿光的波长范围在492纳米至577nm,蓝光的波长范围在435纳米至450纳米之间;此时,纳米扩散粒子131的小于或等于50纳米就意味着纳米扩散粒子131大致比各个颜色的光线的波长小一个量级或者说小10倍,可以有效避免纳米扩散粒子131的直径过大导致光线被纳米扩散粒子131反射时不均匀,进而使得第一发光芯片1121、第二发光芯片1122和第三发光芯片1123反射的光线可以更加准确、有序地混合形成白光。
另一方面,纳米扩散粒子131的直径大于或等于30纳米,可以防止纳米扩散粒子131的直径过小而无法反射部分光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光学膜层13中,纳米扩散粒子131的浓度大于或等于5%且小于或等于10%。进而,可以防止纳米扩散粒子131的浓度过低导致反射效果较差,又可以防止纳米扩散粒子131的浓度过高导致显示设备的亮度损失较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纳米粒子可以是SiO2(二氧化硅)、BaSO4(硫酸钡)、CaCO3(碳酸钙)、Al2O3(氧化铝)或者TiO2(二氧化钛)材质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扩散板12可以是发泡材质制成的,进而使得扩散板12更轻,且制造成本更低。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源,所述光源包括基板和多个灯珠,所述灯珠设置于所述基板,所述灯珠包括有第一发光芯片、第二发光芯片和第三发光芯片,所述第一发光芯片、所述第二发光芯片和所述第三发光芯片分别用于发射红光、蓝光和绿光;
扩散板,所述扩散板位于所述基板设有所述灯珠的一侧;和
光学膜层,所述光学膜层设置于所述扩散板和所述基板之间,所述光学膜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扩散板的折射率,以使得所述光学膜层能够对所述光源射向所述扩散板的部分光线进行透射,以及使得所述光学膜层能够对所述光源射向所述扩散板的部分光线进行全反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膜层设置于所述扩散板;或者
所述光学膜层设置于所述基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层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5且小于或等于1.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层为环氧树脂材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层内设有纳米扩散粒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扩散粒子的直径大于或等于30纳米且小于或等于50纳米。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学膜层中,所述纳米扩散粒子的浓度大于或等于5%且小于或等于10%。
8.一种背光模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光源,所述光源包括基板和多个灯珠,所述灯珠设置于所述基板,所述灯珠包括有第一发光芯片、第二发光芯片和第三发光芯片,所述第一发光芯片、所述第二发光芯片和所述第三发光芯片分别用于发射红光、蓝光和绿光;
提供扩散板;
在所述扩散板表面或者所述光源表面涂布形成光学膜层,所述光学膜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扩散板的折射率;
将所述扩散板设置于所述基板设有所述灯珠的一侧,所述遮光层位于所述基板与所述扩散板之间,以使得所述光学膜层能够对所述光源射向所述扩散板的部分光线进行透射,以及使得所述光学膜层能够对所述光源射向所述扩散板的部分光线进行全反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扩散板表面或者所述光源表面涂布形成光学膜层,包括:
在流体状的环氧树脂中加入纳米扩散粒子;
将掺杂有所述纳米扩散粒子的环氧树脂涂布至所述扩散板或者所述光源,将所述扩散板或者所述光源上涂布的环氧树脂固化以形成所述光学膜层。
10.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2310841634.9A 2023-07-10 2023-07-10 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设备 Pending CN1174064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41634.9A CN117406489A (zh) 2023-07-10 2023-07-10 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41634.9A CN117406489A (zh) 2023-07-10 2023-07-10 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06489A true CN117406489A (zh) 2024-01-16

Family

ID=89487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41634.9A Pending CN117406489A (zh) 2023-07-10 2023-07-10 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0648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55703B2 (en) Quantum-dot embedded polarizer component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same
US10620478B2 (en) Phot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0162220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KR101969462B1 (ko) 광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7122832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10184640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US10754195B2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060139960A1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06291064A (ja) 蛍光体フィルム、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有する表示装置
TWI544256B (zh) 顯示裝置
KR20150033437A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WO2017154799A1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WO2011077866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9606283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KR102461674B1 (ko) 광학필름
EP3370111A1 (en) Optical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optical assembly
US20190129251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TWI700523B (zh) 背光結構及顯示裝置
KR20200071651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JP2004163806A (ja) スクリー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光学膜
CN110473892B (zh) 显示装置
CN110969957B (zh) Led显示屏
CN117406489A (zh) 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设备
US10996501B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80275450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