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95673A - 通信方法、通信系统、用户设备、基站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通信系统、用户设备、基站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95673A
CN117395673A CN202210782828.1A CN202210782828A CN117395673A CN 117395673 A CN117395673 A CN 117395673A CN 202210782828 A CN202210782828 A CN 202210782828A CN 117395673 A CN117395673 A CN 1173956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vent
user equipment
signal quality
measurement
relay u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8282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佩
毕奇
蒋峥
佘小明
陈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Telecom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Telecom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8282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95673A/zh
Publication of CN1173956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956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30Connection relea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出一种通信方法、通信系统、用户设备、基站和存储介质,涉及无线通信与终端领域。该通信方法涉及一种适用于多路径中继和非直连路径管理的测量配置与测量上报的方法,引入新的测量事件,当用户设备满足上报触发条件时向网络侧上报相应的测量结果,使得网络侧了解多个候选中继、多个路径间的信号质量状态,辅助网络侧进行多路径中继管理或非直连路径管理,合理触发非直连路径的添加、改变和释放等操作,从而保证业务连续性,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通信系统、用户设备、基站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线通信与终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通信方法、通信系统、用户设备、基站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同基站下直连路径与非直连路径的转换,相关技术引入了新的测量事件,包括:用于触发非直连路径转换到直连路径的测量事件、用于触发直连路径转换到非直连路径的测量事件。
用于触发非直连路径转换到直连路径的测量事件包括:事件X1:服务中继UE(UserEquipment,用户设备)信号质量低于门限值1,且NR(New Radio,新空口)小区信号质量高于门限值2,以及,事件X2:服务中继UE信号质量低于门限值。
用于触发直连路径转换到非直连路径的测量事件包括:事件Y1:PCell(PrimaryCell,主小区)信号质量低于门限值1,且候选中继UE信号质量高于门限值2,以及,事件Y2:候选中继UE信号质量高于门限值。
按照上述相关技术,仅可以解决sidelink(直通链路)中继场景下同基站下单路径的转换和管理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出一种适用于多路径中继和非直连路径管理的测量配置与测量上报的方法,引入新的测量事件,当UE满足上报触发条件时向网络侧上报相应的测量结果,使得网络侧了解多个候选中继、多个路径间的信号质量状态,辅助网络侧进行多路径中继管理或非直连路径管理,合理触发非直连路径的添加、改变和释放等操作,从而保证业务连续性,提升用户体验。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接收并保存基站直接发送的或通过服务中继用户设备转发的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管理相关的测量配置参数,所述测量配置参数包括用于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管理的测量对象配置和测量上报配置,所述用于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管理的测量对象配置包括测量对象的标识和对应的测量对象,所述用于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管理的测量上报配置包括测量上报配置的标识、触发测量上报的方式、触发测量上报的事件类型及其相关的参数配置;
根据所述用于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管理的测量对象配置,执行测量,并保存测量结果;
根据所述用于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管理的测量上报配置,当满足上报触发条件时,将所述测量结果直接上报或者通过服务中继用户设备转发给基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测量对象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用于直通链路sidelink测量的频率信息;根据所述测量对象配置,执行测量包括:根据所述测量对象配置,对候选中继用户设备执行PC5接口信号质量测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发测量上报的事件类型包括第一事件、第二事件、第三事件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第一事件为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优于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一个偏移量,所述第二事件为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低于第一门限值,且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高于第二门限值,所述第三事件为指定辅小区的信号质量低于第一门限值,且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高于第二门限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报的内容包括: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当前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标识信息、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服务小区的接入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服务小区包括主小区和辅小区中的至少一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测量上报配置包括:触发测量上报的方式为事件触发、所述用于触发测量上报的事件类型为第一事件、以及所述第一事件相关的参数配置,其中,所述第一事件为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优于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一个偏移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事件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一事件的进入条件,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大于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一事件的偏移量之和,或者,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一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差大于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一事件的偏移量之和;
所述第一事件的离开条件,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小于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一事件的偏移量之和,或者,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一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和小于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一事件的偏移量之和;
所述第一事件相关的参数配置包括所述第一事件的偏移量、所述第一事件的迟滞参数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所述测量结果上报给基站包括:
根据所述测量上报配置,如果满足所述第一事件的进入条件,执行所述上报,或,如果满足所述第一事件的离开条件,执行所述上报,
其中,所述上报的内容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标识信息、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服务小区的接入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所述测量上报配置还包括触发持续时间的配置,如果在所述触发持续时间内持续满足所述第一事件的进入条件,执行所述上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测量上报配置包括:触发测量上报的方式为事件触发、所述用于触发测量上报的事件类型为第二事件、以及所述第二事件相关的参数配置,其中,所述第二事件为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低于第一门限值,且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高于第二门限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事件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二事件的第一进入条件,包括: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小于第一门限值,或者,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二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和小于第一门限值;
所述第二事件的第二进入条件,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大于第二门限值,或者,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二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差大于第二门限值;
所述第二事件的第一离开条件,包括: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大于第一门限值,或者,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二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差大于第一门限值;
所述第二事件的第二离开条件,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小于第二门限值,或者,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二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和小于第二门限值;
所述第二事件相关的参数配置包括所述第二事件的第一门限值和第二门限值、所述第二事件的迟滞参数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所述测量结果上报给基站包括:
根据所述测量上报配置,如果同时满足所述第二事件的第一进入条件和第二进入条件,执行所述上报,或,如果满足所述第二事件的第一离开条件或第二离开条件,执行所述上报,
其中,所述上报的内容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标识信息、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服务小区的接入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所述测量上报配置还包括触发持续时间的配置,如果在所述触发持续时间内持续同时满足所述第二事件的第一进入条件和第二进入条件,执行所述上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测量上报配置包括:触发测量上报的方式为事件触发、所述用于触发测量上报的事件类型为第三事件、以及所述第三事件相关的参数配置,其中,所述第三事件为指定辅小区的信号质量低于第一门限值,且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高于第二门限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事件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三事件的第一进入条件,包括:指定辅小区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小于第一门限值,或者,指定辅小区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三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和小于第一门限值;
所述第三事件的第二进入条件,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大于第二门限值,或者,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三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差大于第二门限值;
所述第三事件的第一离开条件,包括:指定辅小区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大于第一门限值,或者,指定辅小区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三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差大于第一门限值;
所述第三事件的第二离开条件,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小于第二门限值,或者,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三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和小于第二门限值;
所述第三事件相关的参数配置包括所述第三事件的第一门限值和第二门限值、所述第三事件的迟滞参数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所述测量结果上报给基站包括:
根据所述测量上报配置,如果同时满足所述第三事件的第一进入条件和第二进入条件,执行所述上报,或,如果满足所述第三事件的第一离开条件或第二离开条件,执行所述上报,
其中,所述上报的内容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当前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标识信息、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服务小区的接入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所述当前服务小区包括当前主小区和指定辅小区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所述测量上报配置还包括触发持续时间的配置,如果在所述触发持续时间内持续同时满足所述第三事件的第一进入条件和第二进入,执行所述上报。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根据基站发送的指定辅小区相关的指示信息,确定所述第三事件中的指定辅小区,其中,所述指定辅小区相关的指示信息包括所述指定辅小区的标识或者确定所述指定辅小区的策略。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向远端用户设备直接发送或通过服务中继用户设备转发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管理相关的测量配置参数,所述测量配置参数包括用于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管理的测量对象配置和测量上报配置,所述用于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管理的测量对象配置包括测量对象的标识和对应的测量对象,所述用于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管理的测量上报配置包括测量上报配置的标识、触发测量上报的方式、触发测量上报的事件类型及其相关的参数配置;
接收远端用户设备直接上报或通过服务中继用户设备转发的测量结果;
根据所述测量结果,对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进行管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测量对象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用于直通链路sidelink测量的频率信息,用于指示对候选中继用户设备执行PC5接口信号质量测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发测量上报的事件类型包括第一事件、第二事件、第三事件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第一事件为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优于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一个偏移量,所述第二事件为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低于第一门限值,且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高于第二门限值,所述第三事件为指定辅小区的信号质量低于第一门限值,且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高于第二门限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的所述上报的内容包括: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当前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标识信息、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服务小区的接入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服务小区包括主小区和辅小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测量结果,对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进行管理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触发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改变;
触发非直连路径的改变;
触发多路径中继的建立。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用户设备,包括:存储器;以及耦接至所述存储器的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执行所述的通信方法。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基站,包括:存储器;以及耦接至所述存储器的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执行所述的通信方法。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通信系统,包括:所述的用户设备,以及,所述的基站。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的通信方法的步骤。
附图说明
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根据下面参照附图的详细描述,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公开。
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U2N Relay保证业务连续性的路径切换示意图。
图2A示出同一基站下多路径中继通信的示意图。
图2B示出不同基站间多路径中继通信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示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multi-path relay场景下配置事件Y3,用于触发服务中继UE改变的通信方法的示意图。
图5示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multi-path relay场景下配置事件Y4,用于触发服务中继UE改变的通信方法的示意图。
图6示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U2N relay场景下配置事件Y3,用于触发非直连路径的改变的通信方法的示意图。
图7示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U2N relay场景下配置事件Y4,用于触发非直连路径的改变的通信方法的示意图。
图8示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eMBB业务场景下,配置事件X3,用于触发多路径中继的建立的通信方法的示意图。
图9示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除非特别说明,否则,本公开中的“第一”“第二”等描述用来区分不同的对象,并不用来表示大小或时序等含义。
NR sidelink(直通链路)技术,主要实现V2X(vehicle to everything,车用通信)相关的道路安全业务。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扩展网络和直通链路的覆盖,提升功率效率,提出基于NR直通链路的中继技术(NR sidelink Relay),引入了UE-to-Network Relay(U2N Relay)技术,远端UE可以通过中继UE实现与基站的通信。图1示出U2N Relay保证业务连续性的路径切换示意图。如图1所示,当远端UE与基站侧的链路质量变差时,远端UE可以通过合适的中继UE继续与基站侧进行通信,即通过UE-to-Network中继技术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远端UE与基站间通过Uu接口进行直接通信的路径,称为直连路径。远端UE通过其与中继UE间的PC5接口以及中继UE与基站间的Uu接口进行中继通信的路径,称为非直连路径。
一些相关技术,UE可以通过直连路径或非直连路径与网络侧进行通信。另一些相关技术,UE同时通过直连路径和非直连路径与网络侧进行通信,即多路径中继(multi-pathRelay)通信技术。
图2A示出同一基站下多路径中继通信的示意图。如图2A所示,远端UE通过直连路径和非直连路径同时与同一基站进行通信。
图2B示出不同基站间多路径中继通信的示意图。如图2B所示,远端UE通过直连路径与基站1进行通信,同时,远端UE通过非直连路径与基站2进行通信。
如前所述,为了实现同基站下直连路径与非直连路径的转换,相关技术引入测量事件,事件X1、事件X2、事件Y1、事件Y2,这些测量事件可以解决sidelink中继场景同基站下单路径的转换和管理问题,无法实现multi-path中继场景下多路径间的转换和管理,也无法实现同基站或跨基站场景下非直连路径到非直连路径的切换。
因此,本公开提出新的测量上报触发事件,辅助网络侧进行多路径中继管理或非直连路径管理,合理触发非直连路径的添加、改变和释放等操作,从而保证业务连续性,提升用户体验。
本公开新定义的触发测量上报的事件类型包括第一事件(事件Y3)、第二事件(事件Y4)、第三事件(事件X3)。
第一事件(事件Y3)
第一事件为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优于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一个偏移量。
所述第一事件的进入条件,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大于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一事件的偏移量之和,或者,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一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差大于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一事件的偏移量之和。后者可用公式1-1表示。
Mr-Hys>Msr+off (公式1-1)
所述第一事件的离开条件,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小于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一事件的偏移量之和,或者,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一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和小于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一事件的偏移量之和。后者可用公式1-2表示。
Mr+Hys<Msr+off (公式1-2)
其中,Mr为候选中继UE的信号质量测量结果,Msr为当前服务中继UE的信号质量测量结果,Hys为第一事件特定的迟滞参数,Off为第一事件特定的偏移量。Hys和Off的取值由基站配置。事件Y3对应的测量对象为基站配置的用于多路径中继或非直连路径的候选中继UE频率。当候选中继UE信号质量测量结果满足公式1-1时,则认为满足了第一事件的进入条件;当候选中继UE信号质量测量结果满足公式1-2时,则认为满足了第一事件的离开条件。
根据新定义的事件Y3,当候选中继UE的信号质量优于当前服务中继UE的信号质量一个偏移量时,才会触发测量上报,有效避免了由于当前服务中继UE信号质量波动造成的“乒乓服务中继改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服务中继改变过程,同时有助于网络侧甄别出适用于非直连路径的服务中继,保证非直连路径的信号质量,提升用户体验。
第二事件(事件Y4)
第二事件为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低于第一门限值,且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高于第二门限值。
所述第二事件的第一进入条件,包括: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小于第一门限值,或者,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二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和小于第一门限值。后者可用公式2-1表示。
Msr+Hys<Thresh1 (公式2-1)
所述第二事件的第二进入条件,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大于第二门限值,或者,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二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差大于第二门限值。后者可用公式2-2表示。
Mr-Hys>Thresh2 (公式2-2)
所述第二事件的第一离开条件,包括: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大于第一门限值,或者,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二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差大于第一门限值。后者可用公式2-3表示。
Msr-Hys>Thresh1 (公式2-3)
所述第二事件的第二离开条件,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小于第二门限值,或者,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二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和小于第二门限值。后者可用公式2-4表示。
Mr+Hys<Thresh2 (公式2-4)
其中,Mr为候选中继UE的信号质量测量结果,Msr为当前服务中继UE的信号质量测量结果,Hys为第二事件特定的迟滞参数,Thresh1和Thresh2为第二事件特定的门限值1和门限值2。Hys、Thresh1和Thresh2的取值由基站配置。事件Y4对应的测量对象为基站配置的用于多路径中继或非直连路径的候选中继UE频率。当服务中继UE信号质量测量结果满足公式2-1,且候选中继UE信号质量测量结果满足公式2-2时,则认为满足了第二事件的进入条件;当服务中继UE信号质量测量结果满足公式2-3,或候选中继UE信号质量测量结果满足2-4时,则认为满足了第二事件的离开条件。
根据新定义的事件Y4,当候选中继的信号质量高于门限值1,且当前服务中继的信号质量低于门限值2时,才会触发测量上报,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服务中继改变过程,同时有助于网络侧甄别出适用于非直连路径的服务中继,保证非直连路径的信号质量,提升用户体验。
第三事件(事件X3)
第三事件为指定辅小区的信号质量低于第一门限值,且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高于第二门限值。
所述第三事件的第一进入条件,包括:指定辅小区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小于第一门限值,或者,指定辅小区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三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和小于第一门限值。后者可用公式3-1表示。
Ms+Hys<Thresh1 (公式3-1)
所述第三事件的第二进入条件,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大于第二门限值,或者,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三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差大于第二门限值。后者可用公式3-2表示。
Mr-Hys>Thresh2 (公式3-2)
所述第三事件的第一离开条件,包括:指定辅小区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大于第一门限值,或者,指定辅小区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三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差大于第一门限值。后者可用公式3-3表示。
Ms-Hys>Thresh1 (公式3-3)
所述第三事件的第二离开条件,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小于第二门限值,或者,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三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和小于第二门限值。后者可用公式3-4表示。
Mr+Hys<Thresh2 (公式3-4)
其中,Ms为指定NR辅小区(包括载波聚合场景下的SCell(Secondary Cell,辅小区),双连接场景下的PSCell(Primary Secondary Cell,主辅小区)等NR辅小区,具体取决于基站的配置)的信号质量测量结果,Mr为候选中继UE的信号质量测量结果,Hys为第三事件特定的迟滞参数,Thresh1和Thresh2为第三事件特定的门限值1和门限值2。Hys、Thresh1和Thresh2的取值由基站配置。事件X3对应的测量对象为基站配置的用于多路径中继的候选中继UE频率。当NR辅小区(如SCell/PSCell)信号质量测量结果满足公式3-1,且候选中继UE信号质量测量结果满足公式3-2时,则认为满足了第三事件的进入条件;当NR辅小区(如SCell/PSCell)信号质量测量结果满足公式3-3,或候选中继UE信号质量测量结果满足3-4时,则认为满足了第三事件的离开条件。
新定义的事件X3可以用于通过建立多路径中继,增加非直连路径来保障用户eMBB(Enhance Mobile Broadband,增强移动宽带)业务的场景。通常情况下,为了满足用户eMBB业务需求,网络侧会利用载波聚合或双连接技术为用户配置多个辅小区。当辅小区信号质量变差无法保证用户业务需求时,网络侧可以为用户配置新定义的事件X3,寻找可以满足业务需求的候选中继UE,通过为用户配置额外的非直连链路来保障用户业务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根据新定义的事件X3,当NR辅小区(SCell/PSCell)信号质量低于绝对门限值1,且候选中继信号质量低于绝对门限值2时,才会触发测量上报,有效减少不必要的多路径中继建立过程;同时有助于网络侧及时甄别出适用于非直连路径的候选服务中继,当NR辅小区信号质量变差无法满足用户业务需求时,可以选择合适的中继UE,为用户增加额外的非直连路径来保障用户业务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在实际部署中,网络侧可以为UE配置多个辅小区,网络侧可以根据不同的算法或策略,为UE指示用于事件触发比较的辅小区id,或者,为UE配置用于事件触发比较的辅小区的选择策略。其中,用于事件触发比较的辅小区的选择策略例如为:所有辅小区中信号质量最优的SCell满足第三事件的进入条件1,或PSCell信号质量满足第三事件的进入条件1等。也即,基站向UE发送指定辅小区相关的指示信息,使得UE确定所述第三事件中的指定辅小区,其中,所述指定辅小区相关的指示信息包括所述指定辅小区的标识或者确定所述指定辅小区的策略。
图3示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3所示,该实施例的通信方法包括:
在步骤310,基站向远端用户设备直接发送或通过服务中继用户设备转发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管理相关的测量配置参数。
所述测量配置参数包括用于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管理的测量对象配置和测量上报配置。
所述用于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管理的测量对象配置包括测量对象的标识和对应的测量对象。测量对象可以用测量对象的频率标识。所述测量对象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用于sidelink测量的频率信息。
所述用于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管理的测量上报配置包括测量上报配置的标识、触发测量上报的方式、触发测量上报的事件类型及其相关的参数配置。触发测量上报的方式例如包括周期上报或事件触发。所述触发测量上报的事件类型包括第一事件、第二事件、第三事件中的至少一个。
例如,所述测量上报配置包括:触发测量上报的方式为事件触发、所述用于触发测量上报的事件类型为第一事件、以及所述第一事件相关的参数配置。所述第一事件相关的参数配置包括所述第一事件的偏移量、所述第一事件的迟滞参数中的至少一个。
例如,所述测量上报配置包括:触发测量上报的方式为事件触发、所述用于触发测量上报的事件类型为第二事件、以及所述第二事件相关的参数配置。所述第二事件相关的参数配置包括所述第二事件的第一门限值和第二门限值、所述第二事件的迟滞参数中的至少一个。
例如,所述测量上报配置包括:触发测量上报的方式为事件触发、所述用于触发测量上报的事件类型为第三事件、以及所述第三事件相关的参数配置。所述第三事件相关的参数配置包括所述第三事件的第一门限值和第二门限值、所述第三事件的迟滞参数中的至少一个。
在步骤320,远端用户设备接收并保存基站直接发送的或通过服务中继用户设备转发的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管理相关的测量配置参数。
在步骤330,远端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用于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管理的测量对象配置,执行测量,并保存测量结果。
所述测量对象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用于sidelink测量的频率信息;根据所述测量对象配置,执行测量包括:根据所述测量对象配置,对候选中继用户设备执行PC5接口信号质量测量;
在步骤340,远端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用于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管理的测量上报配置,当满足上报触发条件时,将所述测量结果直接上报或者通过服务中继用户设备转发给基站。
所述上报的内容包括: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当前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标识信息、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服务小区的接入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服务小区包括主小区和辅小区中的至少一项。
例如,根据所述测量上报配置,如果满足所述第一事件的进入条件,执行所述上报,或,如果满足所述第一事件的离开条件,执行所述上报,或,如果所述测量上报配置还包括触发持续时间的配置,如果在所述触发持续时间内持续满足所述第一事件的进入条件,执行所述上报,其中,所述上报的内容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标识信息、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服务小区的接入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例如,根据所述测量上报配置,如果同时满足所述第二事件的第一进入条件和第二进入条件,执行所述上报,或,如果满足所述第二事件的第一离开条件或第二离开条件,执行所述上报,或,如果所述测量上报配置还包括触发持续时间的配置,如果在所述触发持续时间内持续同时满足所述第二事件的第一进入条件和第二进入条件,执行所述上报,其中,所述上报的内容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标识信息、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服务小区的接入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例如,根据所述测量上报配置,如果同时满足所述第三事件的第一进入条件和第二进入条件,执行所述上报,或,如果满足所述第三事件的第一离开条件或第二离开条件,执行所述上报,或,如果所述测量上报配置还包括触发持续时间的配置,如果在所述触发持续时间内持续同时满足所述第三事件的第一进入条件和第二进入,执行所述上报,其中,所述上报的内容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当前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标识信息、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服务小区的接入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所述当前服务小区包括当前主小区和指定辅小区中的至少一个。
其中,根据基站发送的指定辅小区相关的指示信息,确定所述第三事件中的指定辅小区,其中,所述指定辅小区相关的指示信息包括所述指定辅小区的标识或者确定所述指定辅小区的策略。
在步骤350,基站接收远端用户设备直接上报或通过服务中继用户设备转发的测量结果。
基站接收的所述上报的内容包括: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当前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标识信息、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服务小区的接入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服务小区包括主小区和辅小区。
在步骤360,基站根据所述测量结果,对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进行管理。
基站对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进行管理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触发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改变;触发非直连路径的改变;触发多路径中继的建立。
上述实施例,基于引入的新的测量事件,实现了一种适用于多路径中继和非直连路径管理的测量配置与测量上报的方法,当UE满足上报触发条件时向网络侧上报相应的测量结果,使得网络侧了解多个候选中继、多个路径间的信号质量状态,辅助网络侧进行多路径中继管理或非直连路径管理,合理触发非直连路径的添加、改变和释放等操作,从而保证业务连续性,提升用户体验。
针对多路径中继通信及终端到网络中继(U2N relay)的路径管理等各种场景,下面描述各个测量事件的应用。
实施例一:multi-path relay场景下配置事件Y3,用于触发服务中继UE改变。
在多路径中继场景下,网络侧可以为远端UE配置事件Y3,当候选中继信号质量测量结果高于当前服务中继信号质量测量结果加上特定偏移量时,UE触发测量上报,辅助基站触发服务中继UE的改变。具体流程实施例如图4所示。
在步骤410,基站向远端UE发送RRC重配置消息,包含多路径中继相关测量配置:测量对象为候选中继频率f1和f2,上报配置为事件触发,Y3事件(即候选中继UE信号质量优于当前服务中继UE一个偏移量)。
在步骤420,远端UE接收RRC重配置消息,并保存多路径中继相关测量配置,并根据网络侧指示的测量配置信息开始对候选中继频率f1和f2上的候选中继1和候选中继2执行PC5接口信号质量测量,并保存相应的测量结果;在某个时刻,候选中继1测量结果满足事件Y3进入条件,并在网络侧配置的触发时长(timeToTrigger)内持续满足Y3事件进入条件,则触发测量上报。
在步骤430,远端UE向基站发送测量上报消息,包含当前服务中继测量结果、候选中继1测量结果、候选中继1的标识信息、候选中继1的服务小区的接入信息等。
在步骤440,基站接收远端UE发送的测量上报消息,并根据当前测量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触发服务中继改变,选择信号质量更优的候选中继UE。
基站在判断是否需要触发中继UE改变时,可以综合考虑并比较远端UE与服务/候选中继UE间PC5接口信号质量,以及服务中继UE/候选中继UE与基站间的Uu接口信号质量,判决是否需要触发服务中继改变。基站还可以考虑候选中继UE的所属基站(即同基站或不同基站)来选择候选服务中继;如果选择了与当前服务中继不同的基站下的候选服务中继UE,则还需要基站间的信息协调过程。
在步骤450,基站向远端UE发送RRC重配置消息,指示远端UE执行服务中继改变过程,将服务中继切换至候选中继1。
在步骤460,远端UE根据基站指示,执行服务中继改变过程,例如与候选中继1建立PC5连接。
实施例二:multi-path relay场景下配置事件Y4,用于触发服务中继UE改变。
在多路径中继场景下,网络侧可以为远端UE配置事件Y4,当服务中继信号质量测量结果低于绝对门限值1,且候选中继信号质量测量结果高于绝对门限值2时,UE触发测量上报,辅助基站触发服务中继UE的改变。具体流程实施例如图5所示。
在步骤510,基站向远端UE发送RRC重配置消息,包含多路径中继相关测量配置:测量对象为候选中继频率f1和f2,上报配置为事件触发,Y4事件(即当前服务中继信号质量低于门限值1,且候选中继UE信号质量高于门限值2)。
在步骤520,远端UE接收RRC重配置消息,并保存多路径中继相关测量配置,并根据网络侧指示的测量配置信息开始对候选中继频率f1和f2上的候选中继1和候选中继2执行PC5接口信号质量测量,并保存相应的测量结果;在某个时刻,服务中继测量结果满足事件Y4进入条件1,同时候选中继1测量结果满足事件Y4进入条件2,并在网络侧配置的触发时长(timeToTrigger)内持续满足Y4事件进入条件1和2,则触发测量上报。
步骤530-560与步骤430-460相同。
实施例三:U2N relay场景下配置事件Y3,用于触发非直连路径的改变。
在终端到网络侧中继的场景下,远端UE通过非直连路径连接至网络。为了实现更好的非直连路径管理,保证业务连续性,网络侧可以为远端UE配置事件Y3,当候选中继信号质量测量结果高于当前服务中继信号质量测量结果加上特定偏移量时,UE触发测量上报,辅助基站触发非直连路径的改变,选择信号质量更优的候选中继UE作为服务中继UE,保证用户业务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具体流程实施例如图6所示。
在步骤610,基站通过服务中继UE向远端UE发送RRC重配置消息,包含非直连路径相关测量配置:测量对象为候选中继频率f1和f2,上报配置为事件触发,Y3事件(即候选中继UE信号质量优于当前服务中继UE一个偏移量)。
在步骤620,远端UE通过服务中继UE接收RRC重配置消息,并保存非直连路径相关测量配置,并根据网络侧指示的测量配置信息开始对候选中继频率f1和f2上的候选中继1和候选中继2执行PC5接口信号质量测量,并保存相应的测量结果;在某个时刻,候选中继1测量结果满足事件Y3进入条件,并在网络侧配置的触发时长(timeToTrigger)内持续满足Y3事件进入条件,则触发测量上报。
在步骤630,远端UE通过当前服务中继UE向基站发送测量上报消息,包含当前服务中继测量结果、候选中继1测量结果、候选中继1的标识信息、候选中继1的服务小区的接入信息等。
在步骤640,基站接收服务中继UE转发的远端UE发送的测量上报消息,并根据当前测量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触发服务中继改变,选择信号质量更优的候选中继UE。
基站在判断是否需要触发中继UE改变时,可以综合考虑并比较远端UE与服务/候选中继UE间PC5接口信号质量,以及服务中继UE/候选中继UE与基站间的Uu接口信号质量,判决是否需要触发非直连路径的改变。基站还可以考虑候选中继UE的所属基站(即同基站或不同基站)来选择候选服务中继;如果选择了与当前服务中继不同的基站下的候选服务中继UE,则还需要基站间的信息协调过程。
在步骤650,基站通过服务中继UE向远端UE发送RRC重配置消息,指示远端UE执行服务中继改变过程,将服务中继切换至候选中继1。
在步骤660,远端UE根据基站指示,执行服务中继改变过程,并与候选中继1建立PC5连接。
实施例四:U2N relay场景下配置事件Y4,用于触发非直连路径的改变。
在终端到网络侧中继的场景下,远端UE通过非直连路径连接至网络。为了实现更好的非直连路径管理,保证业务连续性,网络侧可以为远端UE配置事件Y4,当服务中继信号质量低于绝对门限值1,且候选中继UE信号质量高于绝对门限值2时,UE触发测量上报,辅助基站触发非直连路径的改变,选择信号质量更优的候选中继UE作为服务中继UE,保证用户业务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具体流程实施例如图7所示。
在步骤710,基站通过服务中继UE向远端UE发送RRC重配置消息,包含非直连路径相关测量配置:测量对象为候选中继频率f1和f2,上报配置为事件触发,Y4事件(即当前服务中继信号质量低于门限值1,且候选中继UE信号质量高于门限值2)。
在步骤720,远端UE通过服务中继UE接收网络侧发送的RRC重配置消息,并保存非直连路径相关测量配置,并根据网络侧指示的测量配置信息开始候选中继频率f1和f2上的候选中继1和候选中继2执行PC5接口信号质量测量,并保存相应的测量结果;在某个时刻,服务中继测量结果满足事件Y4进入条件1,同时候选中继1测量结果满足事件Y4进入条件2,并在网络侧配置的触发时长(timeToTrigger)内持续满足Y4事件进入条件1和2,则触发测量上报。
在步骤730-760与步骤630-660相同。
实施例五:eMBB业务场景下,配置事件X3,用于触发多路径中继的建立。
在eMBB业务场景下,网络侧通常可以利用载波聚合或双连接技术,为UE配置多个辅小区来满足用户的eMBB业务需求。在引入多路径中继通信技术后,网络侧还可以为远端UE配置事件X3,用于比较辅小区与候选服务中继UE的信号质量,更好地保证用户业务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在当前NR辅小区(SCell/PSCell)信号质量低于绝对门限值1,同时候选中继信号质量测量结果高于绝对门限值2时,UE触发测量上报,辅助基站触发多路径中继通信,为用户增加额外的非直连路径来保障用户业务需求。具体流程实施例如图8所示。
在步骤810,基站向远端UE发送RRC重配置消息,包含多路径中继相关测量配置:测量对象为候选中继频率f1和f2,上报配置为事件触发,X3事件(即当前NR辅小区(SCell/PSCell)信号质量低于门限值1,且候选中继UE信号质量高于门限值2);网络侧还可以同时指示用于事件X3比较的辅小区信息,例如根据UE之前的测量上报结果,选定信号质量最优的辅小区,并将该辅小区id信息指示给UE;或者,指示UE自主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辅小区作为事件X3中的比较对象等。
在步骤820,远端UE接收RRC重配置消息,并保存多路径中继相关测量配置,并根据网络侧指示的测量配置信息执行Uu接口测量,并开始对候选中继频率f1和f2上的候选中继1和候选中继2执行PC5接口信号质量测量,并保存相应的测量结果;在某个时刻,用于X3事件比较的辅小区SCell1的测量结果满足事件X3进入条件1,且候选中继1测量结果满足事件X3进入条件2,并在网络侧配置的触发时长(timeToTrigger)内持续满足X3事件进入条件1和进入条件2,则触发测量上报。
在步骤830,远端UE向基站发送测量上报消息,包含当前服务小区的测量结果(包含PCell和所有SCell的测量结果),候选中继1测量结果、候选中继1的标识信息、候选中继1的服务小区的接入信息等。
在步骤840,基站接收远端UE发送的测量上报消息,并根据当前测量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触发建立多路径中继通信,选择增加信号质量更优的非直连路径保证UE业务需求。
基站在判断是否需要建立多路径中继通信时,可以综合考虑远端UE与候选中继UE间PC5接口信号质量,以及候选中继UE与基站间的Uu接口信号质量,判决是否需要建立多路径中继通信。基站还可以考虑候选中继UE的所属基站(即同基站或不同基站)来选择候选服务中继;如果选择了与当前服务中继不同的基站下的候选服务中继UE,则还需要基站间的信息协调过程。如果基站判断需要建立多路径直连通信,为远端UE增加非直连路径,进一步的,基站还可以根据当前辅小区的信号质量及UE业务需求,选择是否需要释放当前信号质量不好的辅小区。
在步骤850,基站向远端UE发送RRC重配置消息,指示远端UE释放相关辅小区,并执行多路径中继建立过程,选择候选中继1作为服务中继UE。
在步骤860,远端UE根据基站指示,执行辅小区释放过程和多路径中继过程,并与候选中继1建立PC5连接。
图9示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9所示,通信系统900包括:用户设备910,以及,基站920。用户设备910例如为远端UE。
本公开中使用的术语“基站”具有其通常含义的全部广度,并且至少包括被用于作为无线通信系统或无线电系统的一部分以便于通信的无线通信站。基站的例子可以例如是但不限于以下:GSM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收发信机(BTS)和基站控制器(BSC)中的一者或两者;3G通信系统中的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和NodeB中的一者或两者;4G LTE和LTE-A系统中的eNB;5G通信系统中的gNB和ng-eNB。在D2D(Device-to-Device)、M2M(Machine toMachine)以及V2V(vehicle-to-vehicle)通信场景下,也可以将对通信具有控制功能的逻辑实体称为基站。在认知无线电通信场景下,还可以将起频谱协调作用的逻辑实体称为基站。在自动化工厂中,可以将提供网络控制功能的逻辑实体称为基站。
用户设备可以被实现为移动终端(诸如智能电话、平板个人计算机(PC)、笔记本式PC、便携式游戏终端、便携式/加密狗型移动路由器和数字摄装置)或者车载终端(诸如汽车导航设备)。用户设备还可以被实现为执行机器对机器(M2M)通信的终端(也称为机器类型通信(MTC)终端)、无人机、自动化工厂中的传感器和执行器等。此外,用户设备可以为安装在上述终端中的每个终端上的无线通信模块。
图10示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0所示,用户设备910包括:存储器1010以及耦接至该存储器1010的处理器1020,处理器1020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在存储器1010中的指令,执行前述任意一些实施例中的通信方法。
用户设备910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接口1030、网络接口1040、存储接口1050等。这些接口1030,1040,1050以及存储器1010和处理器1020之间例如可以通过总线1060连接。
图11示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基站920包括:存储器1110以及耦接至该存储器1110的处理器1120,处理器1120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在存储器1110中的指令,执行前述任意一些实施例中的通信方法。
基站920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接口1130、网络接口1140、存储接口1150等。这些接口1130,1140,1150以及存储器1110和处理器1120之间例如可以通过总线1160连接。
其中,存储器例如可以包括系统存储器、固定非易失性存储介质等。系统存储器例如存储有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引导装载程序(Boot Loader)以及其他程序等。
其中,处理器可以用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设备、分立门或晶体管等分立硬件组件方式来实现。
其中,输入输出接口为显示器、鼠标、键盘、触摸屏等输入输出设备提供连接接口。网络接口为各种联网设备提供连接接口。存储接口为SD卡、U盘等外置存储设备提供连接接口。总线可以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例如,总线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ISA)总线、微通道体系结构(Micro ChannelArchitecture,MCA)总线、外围组件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总线。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当明白,本公开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公开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公开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程序代码的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公开是参照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为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4)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并保存基站直接发送的或通过服务中继用户设备转发的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管理相关的测量配置参数,所述测量配置参数包括用于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管理的测量对象配置和测量上报配置,所述用于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管理的测量对象配置包括测量对象的标识和对应的测量对象,所述用于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管理的测量上报配置包括测量上报配置的标识、触发测量上报的方式、触发测量上报的事件类型及其相关的参数配置;
根据所述用于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管理的测量对象配置,执行测量,并保存测量结果;
根据所述用于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管理的测量上报配置,当满足上报触发条件时,将所述测量结果直接上报或者通过服务中继用户设备转发给基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量对象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用于直通链路sidelink测量的频率信息;根据所述测量对象配置,执行测量包括:根据所述测量对象配置,对候选中继用户设备执行PC5接口信号质量测量;
所述触发测量上报的事件类型包括第一事件、第二事件、第三事件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第一事件为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优于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一个偏移量,所述第二事件为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低于第一门限值,且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高于第二门限值,所述第三事件为指定辅小区的信号质量低于第一门限值,且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高于第二门限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报的内容包括: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当前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标识信息、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服务小区的接入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服务小区包括主小区和辅小区中的至少一项。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量上报配置包括:触发测量上报的方式为事件触发、所述用于触发测量上报的事件类型为第一事件、以及所述第一事件相关的参数配置,其中,所述第一事件为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优于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一个偏移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事件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一事件的进入条件,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大于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一事件的偏移量之和,或者,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一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差大于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一事件的偏移量之和;
所述第一事件的离开条件,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小于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一事件的偏移量之和,或者,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一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和小于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一事件的偏移量之和;
所述第一事件相关的参数配置包括所述第一事件的偏移量、所述第一事件的迟滞参数中的至少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测量结果上报给基站包括:
根据所述测量上报配置,如果满足所述第一事件的进入条件,执行所述上报,或,如果满足所述第一事件的离开条件,执行所述上报,
其中,所述上报的内容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标识信息、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服务小区的接入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如果所述测量上报配置还包括触发持续时间的配置,如果在所述触发持续时间内持续满足所述第一事件的进入条件,执行所述上报。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量上报配置包括:触发测量上报的方式为事件触发、所述用于触发测量上报的事件类型为第二事件、以及所述第二事件相关的参数配置,其中,所述第二事件为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低于第一门限值,且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高于第二门限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事件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二事件的第一进入条件,包括: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小于第一门限值,或者,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二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和小于第一门限值;
所述第二事件的第二进入条件,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大于第二门限值,或者,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二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差大于第二门限值;
所述第二事件的第一离开条件,包括: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大于第一门限值,或者,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二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差大于第一门限值;
所述第二事件的第二离开条件,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小于第二门限值,或者,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二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和小于第二门限值;
所述第二事件相关的参数配置包括所述第二事件的第一门限值和第二门限值、所述第二事件的迟滞参数中的至少一个。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测量结果上报给基站包括:
根据所述测量上报配置,如果同时满足所述第二事件的第一进入条件和第二进入条件,执行所述上报,或,如果满足所述第二事件的第一离开条件或第二离开条件,执行所述上报,
其中,所述上报的内容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标识信息、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服务小区的接入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如果所述测量上报配置还包括触发持续时间的配置,如果在所述触发持续时间内持续同时满足所述第二事件的第一进入条件和第二进入条件,执行所述上报。
12.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量上报配置包括:触发测量上报的方式为事件触发、所述用于触发测量上报的事件类型为第三事件、以及所述第三事件相关的参数配置,其中,所述第三事件为指定辅小区的信号质量低于第一门限值,且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高于第二门限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事件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三事件的第一进入条件,包括:指定辅小区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小于第一门限值,或者,指定辅小区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三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和小于第一门限值;
所述第三事件的第二进入条件,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大于第二门限值,或者,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三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差大于第二门限值;
所述第三事件的第一离开条件,包括:指定辅小区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大于第一门限值,或者,指定辅小区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三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差大于第一门限值;
所述第三事件的第二离开条件,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小于第二门限值,或者,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与所述第三事件的迟滞参数之和小于第二门限值;
所述第三事件相关的参数配置包括所述第三事件的第一门限值和第二门限值、所述第三事件的迟滞参数中的至少一个。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测量结果上报给基站包括:
根据所述测量上报配置,如果同时满足所述第三事件的第一进入条件和第二进入条件,执行所述上报,或,如果满足所述第三事件的第一离开条件或第二离开条件,执行所述上报,
其中,所述上报的内容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当前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标识信息、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服务小区的接入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所述当前服务小区包括当前主小区和指定辅小区中的至少一个。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如果所述测量上报配置还包括触发持续时间的配置,如果在所述触发持续时间内持续同时满足所述第三事件的第一进入条件和第二进入,执行所述上报。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基站发送的指定辅小区相关的指示信息,确定所述第三事件中的指定辅小区,其中,所述指定辅小区相关的指示信息包括所述指定辅小区的标识或者确定所述指定辅小区的策略。
17.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向远端用户设备直接发送或通过服务中继用户设备转发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管理相关的测量配置参数,所述测量配置参数包括用于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管理的测量对象配置和测量上报配置,所述用于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管理的测量对象配置包括测量对象的标识和对应的测量对象,所述用于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管理的测量上报配置包括测量上报配置的标识、触发测量上报的方式、触发测量上报的事件类型及其相关的参数配置;
接收远端用户设备直接上报或通过服务中继用户设备转发的测量结果;
根据所述测量结果,对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进行管理。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量对象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用于直通链路sidelink测量的频率信息,用于指示对候选中继用户设备执行PC5接口信号质量测量;
所述触发测量上报的事件类型包括第一事件、第二事件、第三事件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第一事件为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优于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一个偏移量,所述第二事件为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低于第一门限值,且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高于第二门限值,所述第三事件为指定辅小区的信号质量低于第一门限值,且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高于第二门限值。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接收的所述上报的内容包括:当前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当前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的测量结果、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标识信息、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服务小区的接入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服务小区包括主小区和辅小区。
20.根据权利要求17-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测量结果,对多路径中继或者非直连路径进行管理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触发服务中继用户设备的改变;
触发非直连路径的改变;
触发多路径中继的建立。
21.一种用户设备,包括:存储器;以及耦接至所述存储器的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执行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
22.一种基站,包括:存储器;以及耦接至所述存储器的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执行权利要求17-20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
23.一种通信系统,包括: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用户设备,以及,权利要求22所述的基站。
24.一种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的步骤。
CN202210782828.1A 2022-07-05 2022-07-05 通信方法、通信系统、用户设备、基站和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739567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82828.1A CN117395673A (zh) 2022-07-05 2022-07-05 通信方法、通信系统、用户设备、基站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82828.1A CN117395673A (zh) 2022-07-05 2022-07-05 通信方法、通信系统、用户设备、基站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95673A true CN117395673A (zh) 2024-01-12

Family

ID=894350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82828.1A Pending CN117395673A (zh) 2022-07-05 2022-07-05 通信方法、通信系统、用户设备、基站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95673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42397A (zh) * 2013-08-01 2013-12-11 西安交通大学 Lte-a中继系统及其基于辅助载波的协作切换方法
CN104737579A (zh) * 2013-08-09 2015-06-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测量方法及装置,信息交互方法及装置,驻留方法及装置技术领域
CN113518398A (zh) * 2020-04-10 2021-10-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US20210345218A1 (en) * 2018-10-16 2021-11-04 Sony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control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gram, communication program,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42397A (zh) * 2013-08-01 2013-12-11 西安交通大学 Lte-a中继系统及其基于辅助载波的协作切换方法
CN104737579A (zh) * 2013-08-09 2015-06-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测量方法及装置,信息交互方法及装置,驻留方法及装置技术领域
US20210345218A1 (en) * 2018-10-16 2021-11-04 Sony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control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gram, communication program,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3518398A (zh) * 2020-04-10 2021-10-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24141B2 (e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idelink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373652B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2867073B (zh) 一种传输策略的方法、pcf网元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WO2021223563A1 (zh) 远程ue及其数据传输方法、中继ue及其数据传输方法
CN106550412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05472667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以及进行移动性测量的方法
US11736958B2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 frequency range to be used by a base station
CN115087067A (zh) 路径切换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EP4142423A1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and network device
CN113519183A (zh) 无线通信方法和终端设备
EP4106403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EP4164291B1 (en) Condition-based secondary node or primary secondary cell addition method and device
WO2021230784A1 (en) Methods, wireless devices and ran nodes for handling coverage holes in cells
CN104427487A (zh) 一种检测用户设备接近的方法和设备
CN110235468B (zh) 共享通信介质上的移动性知悉式争用规程
CN117395673A (zh) 通信方法、通信系统、用户设备、基站和存储介质
US20230389109A1 (en) Small Data Transmission Control
CN114793350A (zh) 路径切换的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4258156A (zh) 业务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终端和基站
EP4068869A1 (en) Signal synchroniz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EP4322615A1 (en) Network energy saving mode enhancements
US20160142949A1 (e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mobil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24077600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WO2024032797A1 (zh) 信号质量的测量方法、终端设备、网络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US12010628B2 (en) Power-efficient measurement reporting for multi/dual connectivity in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