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77013A - 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77013A
CN117377013A CN202311256710.6A CN202311256710A CN117377013A CN 117377013 A CN117377013 A CN 117377013A CN 202311256710 A CN202311256710 A CN 202311256710A CN 117377013 A CN117377013 A CN 1173770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point
transparent
client
ser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5671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泳生
余俞志
鲁刚
朱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iuchi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iuchi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iuchi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iuchi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25671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77013A/zh
Publication of CN1173770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770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H04W36/0085Hand-off measur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本申请属于通信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及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中;若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先接收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透传服务,并持续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若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点对点服务,关闭透传服务,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本方案能自动选择最佳的网络连接方式,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效率,提高网络连接的可靠性。首选点对点连接能降低对公网服务器的依赖,从而降低数据传输和服务器维护的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数据传输速度大幅提升,对网络连接的需求也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为了满足这些需求,通信基础设施需要不断升级和扩展,同时通信手段也需要不断去提升。
现有的网络通信主要依靠了点对点技术以及透传技术去实现,在点对点网络中,每个用户设备都具备等同的地位和功能,可以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数据传输不依赖中心服务器,而是通过用户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进行。而在透传网络中,需要用户设备将数据发送到中心服务器,中心服务器再将数据转发到目标用户。
但在点对点技术的使用过程中,点对点连接可能受到各种网络问题、NAT(Network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穿透问题或者防火墙的影响,导致连接建立失败。而在透传技术的使用过程中,由于所有的数据都需要经过这个中心节点,因此会导致额外的延迟和成本,对实时应用造成较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单独使用点对点网络或透传网络都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和挑战的问题。通过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可以自动选择最佳的网络连接方式,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效率,提高网络连接的可靠性。并且首选点对点连接能够降低对公网服务器的依赖,从而降低数据传输和服务器维护的成本。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及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中,以等待所述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以及所述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
若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先接收到所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透传服务,并持续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等待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
若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点对点服务,关闭透传服务,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
进一步的,在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及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中,以等待所述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以及所述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先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点对点服务,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
进一步的,在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及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中,以等待所述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以及所述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在第一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且未接收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失败,并根据预设的连接失败预警策略向中控室发送连接失败的预警信息。
进一步的,在若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先接收到所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透传服务,并持续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等待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停止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
实时检测透传服务的服务状态,若所述服务状态为停止状态,则关闭所述透传服务,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失败,并根据预设的连接失败预警策略向中控室发送连接失败的预警信息。
进一步的,在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实时检测点对点服务的服务状态,若所述服务状态为停止状态,则关闭所述点对点服务,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未连接;
持续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中,以等待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
若在第三预设时间内接收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透传服务,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
进一步的,在持续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中,以等待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在第三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停止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失败。
进一步的,在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实时采集网络质量参数,根据所述网络质量参数确定网络质量等级,若所述网络质量等级等于或低于预设的网络质量阈值,则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以等待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
若在第四预设时间内接收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关闭点对点服务,启动透传服务。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连接请求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及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中,以等待所述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以及所述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
透传连接模块,用于若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先接收到所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透传服务,并持续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等待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
点对点连接模块,用于若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点对点服务,关闭透传服务,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点对点直接连接模块,所述点对点直接连接模块用于:
若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先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点对点服务,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连接失败预警模块,所述连接失败预警模块用于:
若在第一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且未接收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失败,并根据预设的连接失败预警策略向中控室发送连接失败的预警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透传服务状态检测模块,所述透传服务状态检测模块用于:
若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停止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
实时检测透传服务的服务状态,若所述服务状态为停止状态,则关闭所述透传服务,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失败,并根据预设的连接失败预警策略向中控室发送连接失败的预警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点对点服务状态检测模块,所述点对点服务状态检测模块用于:
实时检测点对点服务的服务状态,若所述服务状态为停止状态,则关闭所述点对点服务,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未连接;
持续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中,以等待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
若在第三预设时间内接收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透传服务,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透传连接等待模块,所述透传连接等待模块用于:
若在第三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停止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失败。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网络质量参数采集模块,所述网络质量参数采集模块用于:
实时采集网络质量参数,根据所述网络质量参数确定网络质量等级,若所述网络质量等级等于或低于预设的网络质量阈值,则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以等待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
若在第四预设时间内接收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关闭点对点服务,启动透传服务。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及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中,以等待所述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以及所述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若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先接收到所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透传服务,并持续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等待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若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点对点服务,关闭透传服务,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通过上述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可以自动选择最佳的网络连接方式,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效率,提高网络连接的可靠性。并且首选点对点连接能够降低对公网服务器的依赖,从而降低数据传输和服务器维护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点对点连接的框架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透传连接的框架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内容。在更加详细地讨论示例性实施例之前应当提到的是,一些示例性实施例被描述成作为流程图描绘的处理或方法。虽然流程图将各项操作(或步骤)描述成顺序的处理,但是其中的许多操作可以被并行地、并发地或者同时实施。此外,各项操作的顺序可以被重新安排。当其操作完成时所述处理可以被终止,但是还可以具有未包括在附图中的附加步骤。所述处理可以对应于方法、函数、规程、子例程、子程序等等。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进行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一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01,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及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中,以等待所述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以及所述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
首先,本方案的使用场景可以是第一客户端向第二客户端以及公网服务器分别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及透传连接请求,并在接收到其中一方的连接响应后使用对应的服务。同时若使用透传服务则在预设时间内持续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若接收到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后则使用点对点服务,否则就继续使用透传服务的场景。
基于上述使用场景,可以理解的,本申请的执行主体可以是点对点网络以及透传网络组成的混合网络系统,此处不做过多的限定。
本方案中,所述方法由第一客户端执行。
第一客户端可以是启动连接的一方,也可以称为发起方。它希望与第二客户端建立连接,以便能够互相发送数据。第一客户端在与第二客户端进行连接时需要知道第二客户端的网络地址或标识、与第二客户端进行连接的通信协议和端口、连接参数、认证信息以及通信协议规范,并试图与其建立通信。
本方案中,第二客户端可以是接受连接的一方,也可以称为目标方。它等待来自第一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并在接受请求后建立连接,以便双方可以互相发送数据。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点对点连接的框架示意图,如图2所示,点对点连接中的硬件设备可以包括第一客户端设备、第二客户端设备、通信接口、连接介质以及路由器或交换机。其中,第一客户端设备以及第二客户端设备可以是通信的两个端点,具体的,可以是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嵌入式系统、传感器或其他任何能够进行通信的设备。
通信接口可以是客户端设备上的硬件或接口,用于建立连接和传输数据。通信接口可以是网络接口卡、Wi-Fi模块、蓝牙适配器以及以太网端口等。
连接介质可以是用于物理连接的介质,具体的,可以是电缆、光纤、蓝牙信号、Wi-Fi信号或其他类型的通信介质。它们可以将数据从一个设备传输到另一个设备。
如果点对点连接是通过局域网或互联网进行的,则需要路由器或交换机来路由数据包和管理网络流量。
第一客户端和第二客户端可以通过其通信接口与连接介质建立物理连接。第一客户端和第二客户端可以通过路由器或交换机来路由数据,然后使用适当的通信协议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实现点对点连接,使两个客户端能够直接交换信息和数据。
点对点连接是一种直接将两个客户端设备之间建立通信连接的方式,连接方式可以包括局域网、蓝牙、WI-FI、无线点对点以及互联网连接。其中,局域网连接可以是两个客户端设备连接到同一局域网中,通过局域网内部的IP(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互联网协议地址)地址直接进行通信,例如在家庭或办公室网络中使用的打印机共享。
蓝牙连接可以是通过蓝牙技术将两个蓝牙设备建立点对点连接,例如在手机之间传输文件或与蓝牙耳机配对。
Wi-Fi直连可以是客户端设备可以通过Wi-Fi直连功能建立点对点连接,例如在某些应用中进行快速文件传输。
无线点对点连接可以是一些设备具有特定的点对点连接模式,允许它们直接连接,而不需要接入现有网络,例如通过Wi-Fi Direct或Ad hoc网络。
互联网连接可以是两个客户端通过直接的互联网连接建立点对点通信,例如使用点对点文件共享应用程序。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透传连接的框架示意图,如图3所示,透传连接中的硬件设备可以包括第一客户端设备、第二客户端设备、公网服务器、通信介质、路由器或交换机以及防火墙。其中,公网服务器可以是用于中继通信的服务器,它可以位于互联网上的任何位置,通常用于协助建立连接和数据传输。
通信介质可以是互联网,这意味着数据将通过公共互联网进行传输。
如果通信需要经过局域网或内部网络,则需要路由器或交换机来路由数据包和管理网络流量。
防火墙可以存在于客户端设备、公网服务器或网络中,用于安全性和访问控制。
第一客户端可以通过其通信接口发送到通信介质,然后通过网络设备传输到公网服务器,最后再由公网服务器中继传输到第二客户端设备。具体的,透传连接的核心是通过公共互联网建立连接,数据从第一客户端传输到公网服务器,然后再传输到另一个客户端,确保两者之间的通信。
点对点连接请求可以是指第一客户端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的请求,希望建立一种点对点的通信连接,这种连接无需经过中间服务器的转发,可以使两个设备能够直接通信。
透传连接请求可以是指第一客户端向公网服务器发送的请求,通常用于穿越防火墙或网络地址转换等障碍物,以便能够与第二客户端建立连接。使用透传可以使连接数据直接从第一客户端传递到公网服务器,然后再从公网服务器传递到接收方。
公网服务器可以是指部署在公共互联网上,具有公共IP地址的计算机或设备。本方案中,公网服务器充当中间代理,它接收来自第一客户端的请求,并将数据透明地传递给第二客户端,从而建立了连接。
连接状态可以是指用于表示连接建立进程中的不同阶段的状态标志。本方案中,连接状态可以用来指示连接是否正在进行,是否已成功建立,或是否遇到了问题。
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可以是第二客户端对第一客户端发送的连接请求的回应。这个响应可以包括连接是否成功、失败或发生错误的信息。可以用以下形式进行表示:
“点对点连接成功”:表示第二客户端同意建立连接,连接已成功建立。
“点对点连接失败”:表示第二客户端拒绝建立连接,连接未成功建立。
“点对点连接错误”:表示在连接过程中发生了错误,需要进一步排查和解决。
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可以是公网服务器对第一客户端发送的透传连接请求的回应。这个响应可以包括连接是否成功、失败或发生错误的信息,以及中间服务器是否能够成功中继数据。可以用以下形式进行表示:
“透传连接连接成功”:表示公网服务器成功建立连接,可以中继数据。
“透传连接连接失败”:表示公网服务器拒绝连接请求,无法中继数据。
“透传连接错误”:表示在透传连接过程中发生了错误,需要进一步排查和解决。
第一客户端可以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希望建立直接的点对点连接。同时,第一客户端可以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请求建立与第二客户端之间的通信。这个请求可以包括有关目标的信息,以及中继所需的参数。一旦第一客户端成功发送了点对点连接请求和透传连接请求,它可以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中”,这表示它已经采取了步骤来尝试建立连接,但尚未收到连接响应。此时,第一客户端需要等待第二客户端和公网服务器的响应。
本方案中,通过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及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可以将点对点连接和透传连接相结合,从而建立一个混合网络系统。这是由于单纯使用点对点网络,虽然允许两个终端设备直接进行连接通信,避免了中间服务器的介入,有较低的延迟、更高的传输速率和较低的网络成本,然而,由于网络地址转换和防火墙的存在,点对点连接在某些网络环境中可能难以建立。因此,本方案还提供了透传连接服务来保证连接的可靠性,透传连接使用透传服务器充当了数据的中间代理,负责将数据从一个客户端转发到另一个客户端。尽管透传连接更加可靠,但由于数据需要在服务器之间进行转发,可能会导致更高的延迟和网络成本。所以本方案使用混合网络系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智能选择所使用的连接方式,使网络连接更加灵活以及可靠。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在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及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中,以等待所述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以及所述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先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点对点服务,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
本方案中,可以启动一个定时器或计时器,在第一预设时间内等待透传连接成功或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一旦接收到来自公网服务器或第二客户端的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第一客户端的应用程序可以通过接收到的连接标志确定需要启动的连接服务,若接收到的连接标志为P1,可以首先选择合适的通信协议,然后在第一客户端和第二客户端分别创建套接字对象,以便可以监听和接受连接请求或主动发起连接。设置完毕后,第一客户端可以通过其套接字对象主动发起连接,向第二客户端发送连接请求。这个请求包括第一客户端的地址和端口号,以及任何其他所需的连接参数。第二客户端通过其套接字对象监听传入的连接请求,并接受来自第一客户端的连接。一旦连接被接受,第二客户端就可以与第一客户端建立通信通道。当通信通道建立完毕后,第一客户端可以修改应用程序中的连接状态变量为“已连接”,表示成功建立点对点连接。
本方案中,若先接收到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后可以直接更新连接状态的原因是本方案将点对点网络作为首选网络,也就是点对点网络的优先级比透传网络优先级高。则在接收到优先级较高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可以直接连接,而若先接收到优先级较低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需要尝试连接点对点连接,当点对点连接失败后才能继续使用透传服务,否则就需要切换到点对点服务。
本方案中,通过在预设时间内先接收到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点对点服务,可以减少服务器的负担,从而降低服务器维护的成本。并且由于点对点服务可以使两个客户端直接通信,不依赖公网服务器进行数据传输,因此可以降低数据传输的延迟。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在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及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中,以等待所述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以及所述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在第一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且未接收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失败,并根据预设的连接失败预警策略向中控室发送连接失败的预警信息。
本方案中,连接失败预警策略可以是一组规则或操作,用于在连接失败时通知工作人员采取措施。具体的,可以包括设置连接失败的时间阈值以及通知方式等。例如,可以规定如果在10秒内第一客户端未成功与第二客户端建立连接,同时也未成功和公网服务器建立连接,则触发连接失败警报。
中控室可以是指一个设备或系统的中央控制中心,用于监控和管理不同设备、系统或网络的运行状态。本方案中,中控室可能是一个集中的监控系统,用于管理和监视第一客户端与第二客户端和公网服务器之间的连接状态和性能。
连接失败的预警信息可以是一条通知,可以包括连接失败的相关信息,例如连接类型、失败原因、失败的时间戳以及连接双方信息等。这些信息通常会被发送到中控室,以便工作人员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其中,连接类型可以指示是点对点连接还是透传连接失败;失败的时间戳可以是连接失败发生的确切时间,以便追踪问题。失败原因可以描述连接失败的具体原因,例如连接超时、目标设备不可达以及公网服务器无响应等。连接双方信息可以包括连接的客户端或设备的信息,例如第一客户端和第二客户端的标识符、IP地址以及端口号等。例如,若点对点连接在2023年9月12日上午10点连接超时,则连接失败的预警信息可以表示为:
连接类型:点对点连接
时间戳:2023-09-12-10-00-00
失败原因:连接超时
第一客户端信息:
标识符-1001
IP地址-220.181.51.92
端口号-2001
第二客户端信息:
标识符-1002
IP地址:36.5.165.80
端口号-2002
在第一客户端启动点对点连接请求和透传连接请求后,可以启动一个定时器或计时器,在第一预设时间内等待连接响应,一旦定时器触发,第一客户端会检查连接状态。如果在预设的连接等待时间内未接收到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和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连接状态将被更新为连接失败。根据预设的连接失败预警策略,第一客户端会向中控室发送连接失败的预警信息,具体的,可以包括电子邮件、短信以及通知应用程序等发送连接失败的预警信息。而连接失败的原因可能包括网线断开连接,导致数据无法传输;还可能是设备或路由器的网络端口损坏或不工作,导致连接失败;还可能是在局域网中整个网络线路的交换机、集线器或路由器出现问题,需要工作人员逐一进行排查,具体的,可以包括检查网线连接、检查设备上的网络端口以及整个网络链路。
本方案中,通过在预设时间内若均未接收到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以及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就向中控室发送连接失败的预警信息,可以确保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异常问题并进行相应的维修工作,进而减少服务的停止时间,降低财务损失。
S102,若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先接收到所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透传服务,并持续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等待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
第一预设时间可以是指在等待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相应信息以及等待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时所设置的最大等待时间。如果在预设时间内先接收到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就会先进行透传连接。例如,可以将第一预设时间设置为15s,则当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及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后,若在15s内首先接收到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将透传网络作为当前网络,同时需要等待点对点连接。
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可以包括连接状态、连接参数、目标信息以及安全性信息等信息。其中,连接状态可以是指示连接是否成功建立的状态标志。如果连接成功,状态通常会被设置为"连接成功"或类似的状态;连接参数可以包括与透传连接相关的连接参数,例如公网服务器的地址、端口以及协议等;目标信息可以是目标设备的标识符、地址或其他标识信息。安全性信息可以是透传连接加密或身份验证时使用的安全性参数,例如加密密钥、证书或令牌。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还可以包括连接的稳定性、带宽以及延迟等,以便第一客户端了解连接的性能。
透传服务可以是指一种通过公网服务器将数据从第一客户端传递到另一个设备或客户端的服务。这种服务通常用于克服网络中的障碍,如防火墙、网络地址转换或无法直接建立连接的情况。
可以预先设置一个点对点连接标志和透传连接标志,例如,点对点连接标志为P1,透传连接标志为P2。然后启动一个定时器或计时器,在第一预设时间内等待透传连接成功或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一旦接收到来自公网服务器或第二客户端的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第一客户端的应用程序可以通过接收到的连接标志确定需要启动的连接服务,若接收到的连接标志为P2,则可以创建一个套接字对象,使用套接字对象连接到公网服务器,建立与中继服务器的通信通道,以便可以进行数据传输。一旦透传服务启动,第一客户端的应用程序可以持续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尝试建立直接连接到第二客户端的通信通道。
本方案中,在透传连接成功后,仍尝试建立点对点连接的原因是本方案优先选择了点对点连接来减少延迟并降低服务成本。但当点对点连接因为某些原因不可用时系统能够自动切换到透传连接,来确保连接的持续性和可靠性。
S103,若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点对点服务,关闭透传服务,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
第二预设时间可以是第一客户端等待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时所设置的最大等待时间。例如,可以将第二预设时间设置为10s,若在透传连接成功后的10s内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进行点对点连接;若在透传连接成功后的10s内未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不再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将透传网络当作当前网络。
可以启动一个定时器或计时器,等待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接收来自第二客户端的点对点连接请求的响应信息。如果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可以首先选择合适的通信协议,然后在第一客户端和第二客户端分别创建套接字对象,以便可以监听和接受连接请求或主动发起连接。设置完毕后,第一客户端可以通过其套接字对象主动发起连接,向第二客户端发送连接请求。这个请求包括第一客户端的地址和端口号,以及任何其他所需的连接参数。第二客户端通过其套接字对象监听传入的连接请求,并接受来自第一客户端的连接。一旦连接被接受,第二客户端就可以与第一客户端建立通信通道。当通信通道建立完毕后,第一客户端将停止透传服务的所有操作和线程,具体的,可以包括关闭与公网服务器的连接以及释放相关资源,并修改应用程序中的连接状态变量为“已连接”,表示成功建立点对点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及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中,以等待所述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以及所述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若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先接收到所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透传服务,并持续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等待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若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点对点服务,关闭透传服务,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通过上述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可以自动选择最佳的网络连接方式,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效率,提高网络连接的可靠性。并且首选点对点连接能够降低对公网服务器的依赖,从而降低数据传输和服务器维护的成本。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在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实时检测点对点服务的服务状态,若所述服务状态为停止状态,则关闭所述点对点服务,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未连接;
持续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中,以等待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
若在第三预设时间内接收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透传服务,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
本方案中,可以预先设置一个定期的状态检查机制来实时监测点对点服务的运行状态,具体的,可以通过查询服务进程以及端口监听状态来进行监测。如果检测到点对点服务的状态为停止状态,立即采取措施来关闭点对点服务,以防止进一步的问题或错误,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未连接,以指示连接已中断。然后第一客户端可以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请求建立与第二客户端之间的通信。这个请求可以包括有关目标的信息,以及中继所需的参数。一旦第一客户端成功发送了透传连接请求,它可以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中”,这表示它已经采取了步骤来尝试建立连接,但尚未收到连接响应。此时,第一客户端需要等待公网服务器的响应。
第三预设时间可以用于确定是否在规定时间内接收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本方案中,第三预设时间可以与第一预设时间为同一预设时间,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重新设置。
可以启动一个定时器或计时器,在第三预设时间内等待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一旦接收到来自公网服务器的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第一客户端的应用程序可以通过接收到的连接标志确定需要启动的连接服务,若接收到的连接标志为P2,则可以创建一个套接字对象,使用套接字对象连接到公网服务器,建立与中继服务器的通信通道,以便可以进行数据传输,当通信通道建立完毕后可以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
本方案中,若点对点服务发生异常,则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而不是发送连接失败的预警信息是因为点对点服务的优先级较高,在点对点服务发生异常时可以尝试启动优先级较低的透传服务,以确保最佳的连接效果。
本方案中,通过实时检测点对点服务的服务状态,并在发生异常时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可以在点对点连接不可用时自动切换到透传连接,提高了网络连接的可靠性,从而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效率。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在持续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中,以等待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在第三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停止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失败。
本方案中,若在第三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第一客户端停止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具体的,可以通过中断连接请求的发送线程或关闭相关的网络连接来停止发送,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失败,以指示连接无法建立连接。
本方案中,通过在第三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失败,有助于工作人员及时处理连接问题,维护连接的稳定性,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实施例二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401,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及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中,以等待所述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以及所述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
S402,若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先接收到所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透传服务,并持续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等待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
S403,若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停止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
如果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或者响应中包含连接失败的消息或状态代码,第一客户端可以停止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给第二客户端,因为点对点连接未成功建立。并且连接状态将被更新为已连接,因为尽管点对点连接失败,但连接状态的更新表示第一客户端仍然可以使用透传连接服务与公网服务器进行通信。
S404,实时检测透传服务的服务状态,若所述服务状态为停止状态,则关闭所述透传服务,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失败,并根据预设的连接失败预警策略向中控室发送连接失败的预警信息。
服务状态可以包括运行中、停止运行、运行异常、正在启动以及正在关闭。其中,“运行中”表示透传服务正在正常运行,没有发生任何问题。此时服务进程处于活动状态,监听端口处于打开状态,能够正常处理传入的连接请求;“停止运行”表示透传服务已被停止,不再处理连接请求。此时服务进程已终止,监听端口已关闭,不再接受新的连接请求;“运行异常”表示透传服务处于异常状态,可能发生了错误或问题。此时服务进程仍在运行,但出现了异常情况,可能无法正常处理连接请求,可能需要进一步诊断和修复;“正在启动”表示透传服务正在启动中,但尚未完全运行。此时服务进程正在启动,但尚未完全准备好接受连接请求,这是一个过渡状态;“正在关闭”表示透传服务正在关闭中,即将停止运行。此时服务进程正在执行关闭操作,但尚未完全终止,这是一个过渡状态。本方案中,停止状态可以包括停止运行、运行异常以及正在关闭。其中,停止运行可能是由于异常情况使透传服务崩溃,从而导致透传服务停止,或者服务所需的系统资源不足以支持其正常运行从而导致服务被停职,或者配置文件错误从而导致服务被停止。而运行异常可能由于网络故障导致服务运行时出现异常状态,或者内部发生错误从而出现异常状态,或者第二客户端出现问题导致连接不稳定,从而出现异常状态;正在关闭可能是由于透传服务遇到无法恢复的异常情况,因此必须关闭透传服务以避免出现数据损坏的情况。
可以预先设置一个定期的状态检查机制来实时监测透传服务的运行状态,具体的,可以通过查询服务进程以及端口监听状态来进行监测。如果检测到透传服务的状态为停止状态,立即采取措施来关闭透传服务,以防止进一步的问题或错误,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失败,以指示连接无法正常运行。最后根据预设的连接失败预警策略,发送连接失败的预警信息给中控室,以便工作人员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排查问题并解决问题。
本方案中,若透传服务发生异常则直接向中控室发送连接失败的预警信息是因为透传服务的优先级比较低,已经是在无法启动点对点服务的情况下才能使用透传服务,因此发生异常后不会再尝试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所以可以直接发送连接失败的预警信息。
本方案中,通过实时检测透传服务的服务状态,并在发生异常时向中控室发送预警信息,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减少系统崩溃和发生故障的风险,并降低维修成本,以及提高用户体验感。
实施例三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501,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及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中,以等待所述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以及所述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
S502,若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先接收到所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透传服务,并持续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等待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
S503,若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点对点服务,关闭透传服务,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
S504,实时采集网络质量参数,根据所述网络质量参数确定网络质量等级,若所述网络质量等级等于或低于预设的网络质量阈值,则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以等待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
网络质量参数可以是用于衡量网络性能和可用性的指标,具体的,可以包括延迟、带宽、丢包率以及抖动。其中,延迟可以是数据从发送到接收所需的时间,可以用毫秒为单位;带宽可以是网络连接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可以用每秒位数表示;丢包率可以是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丢失的数据包的比率,可以用百分比表示;抖动可以是数据包到达时间之间的不稳定性,可以用毫秒为单位。
网络质量等级可以是根据网络质量参数的值来确定的,用于描述网络性能的标识,具体的,可以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以及极差这四个等级。其中,优秀可以表示网络质量参数非常好,延迟低,带宽高,丢包率低,抖动小;良好可以表示网络质量参数良好,但略低于优秀级别;一般可以表示网络质量参数处于中等水平,有些性能下降,但仍然可以接受;差可以表示网络质量参数较差,可能有高延迟、低带宽以及高丢包率等问题;极差可以表示网络质量参数非常差,几乎无法正常使用,带宽利用率高。
预设的网络质量阈值可以是用于确定何时应该触发采取额外措施的阈值。当网络质量参数的值低于或等于此阈值时,系统认为网络质量较差,需要启动透传连接。例如,可以设置当网络质量参数低于或等于差时,视为等于或低于预设的网络质量阈值。而确定对应的网络质量等级时,可以使用单一参数决定等级,使用单一参数决定等级时,系统会选择一个主要的网络质量参数,例如延迟或丢包率,作为决定网络质量等级的关键指标。如果这个主要参数满足了特定的阈值,那么整体网络质量等级就被划分为相应的级别,不考虑其他参数。也可以多参数综合考虑,则可以考虑多个网络质量参数,例如延迟、带宽以及丢包率等,每个参数都有自己的阈值。根据多个参数的值,可以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最终的网络质量等级。
可以使用网络监测工具来实时采集网络质量参数,并基于采集到的网络质量参数,使用预定义的规则或算法来确定当前的网络质量等级。当确定当前网络质量等级后,可以将确定的网络质量等级与预设的网络质量阈值进行比较,如果网络质量等级等于或低于阈值,说明网络质量较差,则触发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的操作。
S505,若在第四预设时间内接收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关闭点对点服务,启动透传服务。
第四预设时间可以代表在确定点对点服务的网络质量等级过低时,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后等待连接成功响应的最长时间。
在点对点服务运行期间,若确定网络质量等级过低时,第一客户端可以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后,启动一个计时器,用于计算第四预设时间。然后第一客户端可以开始通过持续监听指定的端口或等待特定的网络数据包来等待来自公网服务器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如果在预设时间内接收到来自公网服务器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第一客户端可以通过停止相关的网络连接或中断相关的线程来关闭点对点服务。最后第一客户端启动透传服务,使用透传连接传输数据。
本实施例中,通过网络质量等级决定是否切换网络服务,可以提供更快速以及稳定的服务,提高用户的体验感,并且可以确保连接的可靠性。
实施例四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具体包括如下:
连接请求发送模块601,用于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及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中,以等待所述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以及所述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
透传直接连接模块602,用于若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先接收到所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透传服务,并持续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等待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
点对点间接连接模块603,用于若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点对点服务,关闭透传服务,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点对点直接连接模块,所述点对点直接连接模块用于:
若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先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点对点服务,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连接失败预警模块,所述连接失败预警模块用于:
若在第一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且未接收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失败,并根据预设的连接失败预警策略向中控室发送连接失败的预警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透传服务状态检测模块,所述透传服务状态检测模块用于:
若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停止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
实时检测透传服务的服务状态,若所述服务状态为停止状态,则关闭所述透传服务,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失败,并根据预设的连接失败预警策略向中控室发送连接失败的预警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点对点服务状态检测模块,所述点对点服务状态检测模块用于:
实时检测点对点服务的服务状态,若所述服务状态为停止状态,则关闭所述点对点服务,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未连接;
持续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中,以等待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
若在第三预设时间内接收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透传服务,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透传连接等待模块,所述透传连接等待模块用于:
若在第三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停止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失败。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网络质量参数采集模块,所述网络质量参数采集模块用于:
实时采集网络质量参数,根据所述网络质量参数确定网络质量等级,若所述网络质量等级等于或低于预设的网络质量阈值,则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以等待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
若在第四预设时间内接收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关闭点对点服务,启动透传服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请求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及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中,以等待所述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以及所述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透传连接模块,用于若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先接收到所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透传服务,并持续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等待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点对点连接模块,用于若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点对点服务,关闭透传服务,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通过上述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装置,可以自动选择最佳的网络连接方式,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效率,提高网络连接的可靠性。并且首选点对点连接能够降低对公网服务器的依赖,从而降低数据传输和服务器维护的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装置可以是装置,也可以是终端中的部件、集成电路、或芯片。该装置可以是移动电子设备,也可以为非移动电子设备。示例性的,移动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或者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非移动电子设备可以为服务器、网络附属存储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电视机(television,TV)、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装置可以为具有操作系统的装置。该操作系统可以为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可以为ios操作系统,还可以为其他可能的操作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装置能够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实现的各个过程,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
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700,包括处理器701,存储器702,存储在存储器702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701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701执行时实现上述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装置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所述的移动电子设备和非移动电子设备。
实施例六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装置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处理器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计算机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实施例七
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上述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装置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系统级芯片、系统芯片、芯片系统或片上系统芯片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上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的技术原理。本申请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的各种明显变化、重新调整及替代均不会脱离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申请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的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由第一客户端执行,所述方法包括:
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及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中,以等待所述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以及所述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
若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先接收到所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透传服务,并持续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等待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
若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点对点服务,关闭透传服务,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及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中,以等待所述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以及所述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先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点对点服务,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及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中,以等待所述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以及所述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在第一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且未接收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失败,并根据预设的连接失败预警策略向中控室发送连接失败的预警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若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先接收到所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透传服务,并持续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等待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停止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
实时检测透传服务的服务状态,若所述服务状态为停止状态,则关闭所述透传服务,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失败,并根据预设的连接失败预警策略向中控室发送连接失败的预警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实时检测点对点服务的服务状态,若所述服务状态为停止状态,则关闭所述点对点服务,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未连接;
持续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中,以等待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
若在第三预设时间内接收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透传服务,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持续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中,以等待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在第三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停止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失败。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实时采集网络质量参数,根据所述网络质量参数确定网络质量等级,若所述网络质量等级等于或低于预设的网络质量阈值,则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以等待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
若在第四预设时间内接收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关闭点对点服务,启动透传服务。
8.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配置于第一客户端执行,所述装置包括:
连接请求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及向公网服务器发送透传连接请求,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连接中,以等待所述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以及所述公网服务器对所述透传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
透传连接模块,用于若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先接收到所述公网服务器传输的透传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透传服务,并持续向第二客户端发送点对点连接请求,以等待第二客户端对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的连接响应;
点对点连接模块,用于若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接收到第二客户端传输的点对点连接成功的响应信息,则启动点对点服务,关闭透传服务,并将连接状态更新为已连接。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的步骤。
10.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的步骤。
CN202311256710.6A 2023-09-26 2023-09-26 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Pending CN11737701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56710.6A CN117377013A (zh) 2023-09-26 2023-09-26 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56710.6A CN117377013A (zh) 2023-09-26 2023-09-26 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77013A true CN117377013A (zh) 2024-01-09

Family

ID=89388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56710.6A Pending CN117377013A (zh) 2023-09-26 2023-09-26 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7701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4986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directly assessing a status of an active entity
CN115460068A (zh) 对计算机网络的高可用性增强的方法和系统
JP4516439B2 (ja) 中継プログラム、中継方法および中継装置
JP2006013827A (ja) パケット転送装置
WO2011157145A2 (zh) 通信设备间的主备倒换方法、通信设备和系统及服务请求设备
US11128663B2 (en) Synchronizing link and event detection mechanisms with a secure session associated with the link
KR20150033681A (ko) 연결 실패 시에 홈 네트워크에 대한 재라우팅을 인에이블시키는 방법 및 시스템
WO2011157146A2 (zh) 通信设备间的主备倒换方法、通信设备和系统及服务请求设备
EP2677702A2 (en)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ad balance
CN106850281B (zh) 网络设备管理方法
CN111049668A (zh) 一种三网冗余高可用网络系统
CN112995002B (zh) 一种交换机环网的设计方法、交换机及存储介质
EP338122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cess point to station connection
CN108270593A (zh) 一种双机热备份方法和系统
US20220417136A1 (en) Pce controlled network reliability
JP2007274635A (ja) アドレス通知システム、アドレス通知方法
WO2011143891A1 (zh) 用户业务信息备份方法和装置
CN117377013A (zh) 一种基于混合网络的自适应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KR20200072941A (ko) 실시간 오류 감지를 통한 vrrp 기반의 네트워크 장애 대응 방법 및 장치
WO2011143888A1 (zh) 一种对协议状态的设备间备份的方法及系统
CN114071458A (zh) 一种配网差动保护方法及装置
KR101587332B1 (ko) 컨트롤러와 네트워크 장치 간 연결 상태 확인 방법
KR101740799B1 (ko) Sdn 환경에서 네트워크 서비스를 위한 장애 극복 방법
EP2192743B1 (en) A method and a system for failure protection of layer 2 control connection
CN116366427A (zh) 一种链式设备组网的链路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