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69185A -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69185A
CN117369185A CN202311554172.9A CN202311554172A CN117369185A CN 117369185 A CN117369185 A CN 117369185A CN 202311554172 A CN202311554172 A CN 202311554172A CN 117369185 A CN117369185 A CN 1173691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ide wall
backlight module
light guide
gu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5417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志杰
刁凯
陈明
章晗
林雨航
陈志颖
兰敏锋
郑丁杰
周清恩
任亮亮
林云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uzho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uzho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uzho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55417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69185A/zh
Publication of CN1173691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691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9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source in the packa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包括背板、胶框、灯条、光学膜片和导光板;背板包括底板,以及由底板的四周边缘向导光板的出光侧延伸形成的侧壁;胶框扣设于背板的外侧,导光板和光学膜片位于胶框和底板之间,光学膜片位于导光板背离底板的一侧;灯条位于导光板的入光侧,结合固定于胶框和侧壁之间;灯条包括电路板以及多个设置于电路板靠近侧壁的一侧表面的光源区;电路板与侧壁平行设置,电路板与侧壁靠近胶框的一侧表面结合固定;光源区位于侧壁的上端面之上,对应导光板的入光侧设置。通过调整灯条的安装位置,解决了侧入式窄边框显示装置混光空间不足的问题,降低了灯影不良的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结构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窄边框、高亮度的显示装置,四边无边框、双边入光高亮等显示产品在市场中越来越受欢迎,但是在边框变窄的前提下,若使用侧入式背光方案,光源区与显示装置的显示区之间的距离过小,容易导致入光侧出现Hotspot等一些画面不良,所以对于设有灯条的显示装置的无法做到窄边框设计,影响外形的美观度;或者,在窄边框设计的情况下,需要使用更高雾度的膜材组合去对入光侧的画面不良进行遮蔽,会增加背光模组的生产成本。所以说如何在确保入光侧画面良好的情况下压缩边框尺寸,提高屏占比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利于显示装置窄边框设计的背光模组。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背板、胶框、灯条、光学膜片和导光板;
所述背板包括底板,以及由所述底板的四周边缘向导光板的出光侧延伸形成的侧壁;
所述胶框扣设于所述背板的外侧,所述导光板和光学膜片位于所述胶框和底板之间,所述光学膜片位于所述导光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
所述灯条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结合固定于所述胶框和侧壁之间;
所述灯条包括电路板以及多个设置于所述电路板靠近所述侧壁的一侧表面的光源区;
所述电路板与所述侧壁平行设置,位于所述侧壁和底板所围合形成的空间之外,所述电路板与所述侧壁靠近所述胶框的一侧表面结合固定;
所述光源区位于所述侧壁的上端面之上,对应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设置,以使光源区入射所述导光板。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所述胶框包括上框和侧板,所述侧板垂直连接于所述上框的四周边缘,所述上框位于所述灯条和部分导光板的上方;
所述导光板和光学膜片位于所述上框和底板之间,所述灯条位于所述侧板和侧壁之间。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所述底板包括本体部,以及由所述本体部向靠近所述上框的方向凸起形成的承载面,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承载面;
所述侧壁的上端面与所述承载面处于同一平面。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所述电路板通过导热胶结合固定于所述侧壁靠近所述胶框的一侧表面。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固定有所述灯条的侧壁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侧壁的顶端,由所述侧壁的顶端向靠近所述灯条的方向弯折形成;
所述灯条包括与所述限位部对应配合设置的开槽结构,所述开槽结构位于所述电路板,贯穿所述电路板的底面。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所述开槽结构位于相邻两光源区之间,所述开槽结构与所述限位部的上端面抵接。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所述胶框包括多个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所述限位部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限位槽贯穿所述胶框的侧板,所述限位部卡合于所述限位槽内。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所述导光板至少一个侧面为光入射面,所述光入射面所在的侧面为导光板的入光侧。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扩散片,所述扩散片位于所述侧壁的上端面,所述导光板设置于所述扩散片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上述背光模组。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通过导热胶将灯条安装于背板侧壁的外侧面;
S20,将扩散片、导光板和光学膜片依次安装于背板;
S30,将胶框扣合于所述背板,通过限位部和限位槽实现背光模组入光侧胶框和背板的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通过调整灯条的安装位置,将灯条的安装位置由背板内调整为背板和胶框之间,增大了灯条光源区到显示装置显示区之间的距离,解决了侧入式窄边框显示装置混光空间不足的问题,降低了灯影不良的风险;此外,灯条安装位置的调整还增大了胶框和光学膜片的重叠量,减小了光学膜片跳脱的风险,同时充足的重叠量还能够避免光学膜层边缘亮线等不良的出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示出背光模组的传统组装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发明示例所提供的背板和胶框以及灯条的连接处的剖面图。
图4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背板和灯条通过限位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背板和胶框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窄边框、高亮度的显示装置,四边无边框、双边入光高亮等显示产品在市场中越来越受欢迎,但是在边框变窄的前提下,若使用侧入式背光方案,光源区与显示装置的显示区之间的距离过小,容易导致入光侧出现Hotspot等一些画面不良,所以对于设有灯条的显示装置的无法做到窄边框设计,影响外形的美观度;或者,在窄边框设计的情况下,需要使用更高雾度的膜材组合去对入光侧的画面不良进行遮蔽,会增加背光模组的生产成本。所以说如何在确保入光侧画面良好的情况下压缩边框尺寸,提高屏占比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结合图2-5所示,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胶框2、灯条3、光学膜片4和导光板5。所述背板1包括底板11和侧壁12,侧壁12由底板11的四周边缘向导光板5的出光侧延伸形成。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导光板5的出光侧即导光板5的上侧,即侧壁12由底板11的四周边缘向上延伸形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胶框2扣设于背板1的外侧,所述导光板5和光学膜片4安装于胶框2和底板11之间,所述光学膜片4位于导光板5远离底板11的一侧,通过导光板5和光学膜片4的配合,将灯条3发出的光转换为背光面光源。所述灯条3安装于导光板5的入光侧,结合固定于胶框2和侧壁12之间,与传统安装方案不同,本实施例中灯条3并未安装于底板11和侧壁12围合形成的空间内,而是固定于侧壁12的外侧面,省去背板厚度所占用的空间,使得灯条3的发光面到显示装置显示区的距离增加,降低在窄边框设计情况下出现Hotspot等画面问题的风险。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灯条3包括电路板31和多个设置于电路板31靠近侧壁12的一侧表面的光源区32,光源区32的设置方向与所述电路板31的长度方向一致。电路板31为灯条3的主体结构,与侧壁12平行设置,位于侧壁12和底板11所围合形成的空间之外,结合固定于侧壁12的外侧面,即侧壁12靠近胶框2的一侧表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源区32包括灯珠,所述灯珠设置于电路板31靠近侧壁12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电路板31电连接,通过电路板31点亮灯珠能够点亮灯珠,灯珠所发出的光即光源区32的光源,该光源入射导光板5的入光侧,并由导光板5将光源引导至显示面板。
本实施例中,光源区32位于侧壁12的上端面之上,并对应导光板5的入光侧设置,避免侧壁12遮挡光源区32,使得光源区32所产生的光源能够无障碍的入射导光板5的入光侧,并由导光板5将光源引导至显示面板。
本实施例中,导光板5的至少一个侧面为光入射面,光入射面所在的侧面即为导光板5的入光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胶框2包括上框21和侧板22,侧板22垂直连接于上框21的四周边缘,上框21位于灯条3和部分导光板5的上方,用作光罩和显示面板的承载件。胶框2扣合于背板1外侧,形成两个安装空间,其中,一个安装空间形成于上框21和底板11之间,导光板5和光学膜片4层叠安装于此安装空间内;另一个安装空间形成于侧板22和侧壁12之间,灯条3安装于安装空间内。
在一种实施例中,底板11包括本体部111和承载面112,本体部111位于底板11的边缘位置,对应入光侧设置,承载面112由本体部111向靠近上框21的方向凸起形成,所述导光板5位于承载面112,侧壁12的上端面120和承载面112处于同一平面,共同承载导光板5,使得导光板5的光入射面完全处于侧壁12的上端面120之上,提高光源区32所发出光的入射率,提升显示效果。
进一步的,背光模组还包括扩散片7,扩散片7位于导光板5靠近背板1的一侧,放置于底板11的承载面112上,由侧壁12的上端面120和底板11的承载面112共同承载,导光板5平行放置于扩散片7上。
图1示出背光模组的传统组装方案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所示,传统组装方案中,背板1和胶框2组装形成一个内腔,灯条3的背面通过导热胶6贴附在背板1侧壁12的内侧,导光板5和光学膜材4均设置于内腔内,灯条3的光源区32对应导光板5的入光侧设置,通过导光板5和光学膜材的配合,将光源区32发出的光转换为背光面光源。此种结构中,光源区32到显示区的距离A受胶框2的侧板22的厚度a、背板1的侧壁12的厚度b、导热胶6的厚度c、电路板31的厚度d以及光源区32的厚度e的影响,具体的,光源区32到显示区的距离A的计算公式为:
A=L-(a+b+c+d+e)
其中,L为显示装置非显示区的宽度,相对于显示装置而言,非显示区即边框的外沿与显示区之间的区域,由上述公式可知,边框越宽,非显示区的宽度就越大,反之,边框越窄,非显示区的宽度就越小,从而使得光源区32到显示区的距离减小。所以在窄边框设计情况下,窄边框的设计使得非显示区的宽度减小,而显示装置非显示区的宽度的减小会导致混光空间不足,增加入光侧Hotspot的风险。如果要避免入光侧Hotspot的风险,就要保证充足的混光空间,那么非显示区的宽度L就要相应增大,从而边框的尺寸就会增大,无法满足窄边框设计要求。
而本实施例中,由于灯条3安装位置的改变,光源区32到显示区的距离A仅受胶框2的侧板22的厚度a、电路板31的厚度d以及光源区32的厚度e的影响,具体的,光源区32到显示区的距离A的计算公式为:
A=L-(a+d+e)
其中,L为显示装置非显示区的宽度,相对于显示装置而言,非显示区即边框的外沿与显示区之间的区域,由上述公式可知边框越宽,非显示区的宽度就越大,反之,边框越窄,非显示区的宽度就越小,从而使得光源区32到显示区的距离减小。但是,在非显示区的宽度L相同的情况下,由于灯条3安装位置的调整,本实施例中光源区32到显示区的距离A省去了背板1的侧壁12的厚度b、导热胶6的厚度c,从而增大了光源区32到显示区的距离A,能够在窄边框设计的情况下增加混光空间,更有利于显示面板的窄边框设计。
以27寸显示装置为例,通常胶框2的侧板22的厚度a为0.8mm、背板1的侧壁12的厚度b为1mm、导热胶6的厚度c为0.25mm、电路板31的厚度d和光源区32的厚度e之和为1.4mm,传统组装方案中,光源区32到显示区的距离A为:A=L-(0.8+1+0.25+1.4)=L-3.45,在本实施例中,光源区32到显示区的距离A为:A=L-(0.8+1.4)=L-2.2。对比可知,相比传统组装方案,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使得光源区32到显示区的距离A的增加量为1.25mm,考虑到灯条3的安装方式并不仅限于导热胶6固定,也可以采用螺钉锁附的方式,所以光源区32到显示区的距离A的增加量至少为1mm。对于其它大尺寸或者厚背板设计的显示装置来说,光源区32到显示区的距离的增加量会更大,能够保证充足的混光空间,减小入光侧Hotspot的风险。
此外,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与传统组装方案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相比,在光学膜片4膨胀空间上,同样减少了一个背板的侧壁厚度和导热胶的厚度,从而能够有更多的空间容纳光学膜片4和导光板5,所以光学膜片4和胶框2的上框21的重叠量M能够显著增加,能够减小光学膜片4跳脱的风险,同时能够避免光学膜片4边缘亮线等不良的出现。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灯条3的安装位置发生改变,导光板5和光学膜片4的安装位置也相应调整,为避免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增加,相应的,相比现有技术中的背板,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背板1的侧壁12的高度相应减小,相应的,侧板22的长度对应增长,侧壁12所减小的具体尺寸与灯条3的尺寸相关,对此本发明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灯条3安装于背板模组的入光侧,位于对应位置的侧壁12通过限位结构与胶框2的侧板22连接固定。如图3-5所示,限位结构包括位于固定有灯条3的侧壁12的多个限位部121,以及开设于对应侧板22的限位槽220。多个限位部121间隔设置于侧壁12的顶端,由侧壁12的顶端向靠近灯条3的方向弯折形成,并延伸至侧板22处,与限位槽220配合连接,实现胶框2和背板1的卡合固定。
灯条3设置于侧壁12和侧板22之间,限位部121需穿过灯条3才能够实现与限位槽220的配合。具体的,灯条3包括与限位部121对应配合设置的开槽结构310,开槽结构310开设于电路板31上,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开槽结构310位于相邻的两光源区32之间,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开槽结构310设置于光源区32下方,或者每三个或多个光源区32设置一个开槽结构310,对此本发明不做限制,只需保证开槽结构310的位置与限位部121相对应即可。
在背光模组的出光方向上,所述开槽结构310与限位部121之间为零间隙配合,表现为开槽结构310的上壁面与所述限位部121的上端面抵接,限位部121能够在背光模组的出光方向上为灯条3提供支撑,还可以实现灯条3的限位和安装定位。灯条3通过导热胶6于侧壁12的外壁面结合固定,在其它的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螺钉将灯条3与背板1连接固定。
本实施例中,对应导光板5的光入射面的侧板22上开设有限位槽220,限位槽220与限位部121一一对应设置。限位槽220贯穿侧板22的两侧表面,限位部121穿过所述开槽结构310,卡合于所述限位槽220内,以实现胶框2和背板1的安装固定。进一步的,可以通过胶带将背板1和胶框2加固连接,或者通过螺钉进行锁附,以增强背光模组结构的稳固性。
胶框2除对应导光板5入光侧的侧板22外,其余侧板22与背板1通过卡扣结构连接固定。卡扣结构包括位于背板1的侧壁12上的卡扣部122,该卡扣部122凸出设置于侧壁12的外侧表面,以及开设于侧板22上的卡槽部221,该卡槽部221为矩形开槽,贯穿侧板22的两侧表面。卡扣部122的上端面为倾斜设置的导向面,能够在胶框2扣合于背板1之上时提供导向作用,当扣合操作完成后,卡扣部122卡合于卡槽部221内,实现胶框2和背板1的连接固定。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背光模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具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相应的有益效果,这里不再赘述。所述显示面板通过封屏胶8固定于胶框2上框的上表面,接收光学膜片4处理后的光源来显示影像。
示例性的,该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电脑、智能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以及车载显示设备等电子设备,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通过导热胶6将灯条3安装于背板1的侧壁12的外侧面;
S20,将扩散片7、导光板5和光学膜片4依次安装于背板1;
S30,将胶框2扣合于所述背板1,通过限位部121和限位槽220实现背光模组入光侧胶框2和背板1的固定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导热胶6贴覆于电路板31设置有光源区32的一侧,且导热胶6不遮挡光源区32。导热胶6将灯条3固定于侧壁12的外侧面,即侧壁12靠近侧板22的一侧表面,以使灯条3安装于胶框2和背板1之间,通过调整灯条3的安装位置,增大光源区32到显示区之间的距离,解决窄边框显示装置中混光空间不足的问题,降低灯影不良的风险,改善侧入式窄边框模组的画面问题;同时增大上框21与光学膜片4的重叠量,间隙光学膜片4跳脱的风险。
在一个实施例中,灯条3设置于侧壁12和侧板22之间,限位部121需穿过灯条3才能够实现与限位槽220的配合。具体的,灯条3包括与限位部121对应配合设置的开槽结构310,开槽结构310开设于电路板31上,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开槽结构310位于相邻的两光源区32之间,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开槽结构310设置于光源区32下方,或者每三个或多个光源区32设置一个开槽结构310,对此本发明不做限制,只需保证开槽结构310的位置与限位部121相对应即可。
在背光模组的出光方向上,所述开槽结构310与限位部121之间为零间隙配合,表现为开槽结构310的上壁面与所述限位部121的上端面抵接,限位部121能够在背光模组的出光方向上为灯条3提供支撑,还可以实现灯条3的限位和安装定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胶框2和背板1卡合后,可以通过胶带将背板1和胶框2进一步连接,或者通过螺钉进行锁附,以增强背光模组结构的稳固性。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通过调整灯条的安装位置,将灯条的安装位置由背板内调整为背板和胶框之间,增大了灯条光源区到显示装置显示区之间的距离,解决了侧入式窄边框显示装置混光空间不足的问题,降低了灯影不良的风险;此外,灯条安装位置的调整还增大了胶框和光学膜片的重叠量,减小了光学膜片跳脱的风险,同时充足的重叠量还能够避免光学膜层边缘亮线等不良的出现。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

Claims (11)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胶框、灯条、光学膜片和导光板;
所述背板包括底板,以及由所述底板的四周边缘向导光板的出光侧延伸形成的侧壁;
所述胶框扣设于所述背板的外侧,所述导光板和光学膜片位于所述胶框和底板之间,所述光学膜片位于所述导光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
所述灯条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结合固定于所述胶框和侧壁之间;
所述灯条包括电路板以及多个设置于所述电路板靠近所述侧壁的一侧表面的光源区;
所述电路板与所述侧壁平行设置,位于所述侧壁和底板所围合形成的空间之外,所述电路板与所述侧壁靠近所述胶框的一侧表面结合固定;
所述光源区位于所述侧壁的上端面之上,对应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设置,以使光源区入射所述导光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框包括上框和侧板,所述侧板垂直连接于所述上框的四周边缘,所述上框位于所述灯条和部分导光板的上方;
所述导光板和光学膜片位于所述上框和底板之间,所述灯条位于所述侧板和侧壁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本体部,以及由所述本体部向靠近所述上框的方向凸起形成的承载面,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承载面;
所述侧壁的上端面与所述承载面处于同一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通过导热胶结合固定于所述侧壁靠近所述胶框的一侧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固定有所述灯条的侧壁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侧壁的顶端,由所述侧壁的顶端向靠近所述灯条的方向弯折形成;
所述灯条包括与所述限位部对应配合设置的开槽结构,所述开槽结构位于所述电路板,贯穿所述电路板的底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槽结构位于相邻两光源区之间,所述开槽结构与所述限位部的上端面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框包括多个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所述限位部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限位槽贯穿所述胶框的侧板,所述限位部卡合于所述限位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至少一个侧面为光入射面,所述光入射面所在的侧面为导光板的入光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扩散片,所述扩散片位于所述侧壁的上端面,所述导光板设置于所述扩散片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11.一种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0,通过导热胶将灯条安装于背板侧壁的外侧面;
S20,将扩散片、导光板和光学膜片依次安装于背板;
S30,将胶框扣合于所述背板,通过限位部和限位槽实现背光模组入光侧胶框和背板的固定连接。
CN202311554172.9A 2023-11-21 2023-11-21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 Pending CN1173691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54172.9A CN117369185A (zh) 2023-11-21 2023-11-21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54172.9A CN117369185A (zh) 2023-11-21 2023-11-21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69185A true CN117369185A (zh) 2024-01-09

Family

ID=894079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54172.9A Pending CN117369185A (zh) 2023-11-21 2023-11-21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6918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6648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858774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US20150260908A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liquid-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US20020080298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13589585B (zh) 背光模组与液晶显示器
CN103810942A (zh) 弯曲的显示设备
KR20060054742A (ko) 발광다이오드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US20180231839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US9129833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CN110928041A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817463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O2016183902A1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US11747664B2 (en) Display device
WO2020077972A1 (zh) 显示装置
US20120287352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20040160547A1 (en) LCD device having a reduced number of components
CN209928188U (zh) 显示装置
US10317611B2 (en) Display device
KR20170079805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가지는 액정 표시 모듈
CN117369185A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
WO2012169440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20230087424A1 (en) Mini-led backlight panel and mini-led backlight module
CN110133921B (zh) 显示装置
KR20140018045A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07664863B (zh) 液晶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