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64711A - 一种水利工程生态透水坝及生态水系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利工程生态透水坝及生态水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64711A
CN117364711A CN202311607861.1A CN202311607861A CN117364711A CN 117364711 A CN117364711 A CN 117364711A CN 202311607861 A CN202311607861 A CN 202311607861A CN 117364711 A CN117364711 A CN 1173647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meable
water
ecological
river channel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60786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淑会
柴小军
张寅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of CAS filed Critical 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of CAS
Priority to CN20231160786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6471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3647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647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7/00Barrages or weirs; Layout,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making same
    • E02B7/02Fixed barrag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2Revetment of banks, dams, watercourses, or the like, e.g. the sea-floo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16Sealings or joi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5/00Artificial water canals, e.g. irrigation canals
    • E02B5/08Details, e.g. gates, scree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5/00Artificial water canals, e.g. irrigation canals
    • E02B5/08Details, e.g. gates, screens
    • E02B5/082Closur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8/00Details of barrages or weirs ; Energy dissipating devices carried by lock or dry-dock gates
    • E02B8/06Spillways; Devices for dissipation of energy, e.g. for reducing eddies also for lock or dry-dock g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水利工程生态透水坝及生态水系,包括透水坝本体,透水坝本体上设置有若干透水件,透水件用于实现河道内水的流动;底端垫层,河道内部底端设置有原土层,底端垫层铺设在原土层顶端,透水坝本体设置在底端垫层顶端,河道两侧分别设置有主堤,透水坝本体两端分别与两主堤接触设置;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水系,河道包括主河道、生态河道和泄洪河道,生态河道和泄洪河道的水流入端分别与主河道的水流出端对应连通,生态河道内沿水流方向设置有两透水坝本体;泄洪河道内设置有防护件。本发明实现了河道内水的生态流动和汛期的自动泄洪处理,保证河道周边生态体系的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水利工程生态透水坝及生态水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水利工程生态透水坝及生态水系。
背景技术
水利工程是为了控制、利用和保护地表及地下的水资源与环境而修建的各项工程建设的总称。水利工程需要修建坝、堤、溢洪道、水闸、进水口、渠道、渡漕、筏道、鱼道等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以实现其目标。
透水坝是一种允许部分水流从坝体透过的轻型治导建筑物,具有降低坝体浸润线,提高坝体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透水坝逐渐用于平原河网地区的水位控制、水质净化问题,起到拦蓄径流或净化水体的作用等。
现有技术中的透水坝通常只能实现透水功能,即只能在非汛期阶段保证水流在河道内流通,针对汛期阶段,河道内水流量增大时无法对其进行自动泄洪处理,从而使水面升高,对河道两侧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因此,亟需一种水利工程生态透水坝及生态水系,用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利工程生态透水坝及生态水系,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水利工程生态透水坝,包括:
透水坝本体,所述透水坝本体上设置有若干透水件,所述透水件用于实现河道内水的流动;
底端垫层,所述河道内部底端设置有原土层,所述底端垫层铺设在所述原土层顶端,所述透水坝本体设置在所述底端垫层顶端,所述河道两侧分别设置有主堤,所述透水坝本体两端分别与两所述主堤接触设置。
优选的,所述透水件包括透水框本体,所述透水框本体固定连接在所述透水坝本体上,若干所述透水框本体组成透水层,所述透水层用于实现所述河道水的流动,所述透水框本体内设置有若干石块。
优选的,所述透水框本体为钢筋笼,所述石块的直径为20cm-50cm,若干所述石块之间的间隙率为30%-40%。
优选的,所述底端垫层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粗砂垫层、第一细沙垫层、防水层、第二细沙垫层和第二粗砂垫层,所述第二粗砂垫层铺设在所述原土层上,所述透水坝本体放置在所述第一粗砂垫层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粗砂垫层顶端设置有缓冲层。
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水系,所述河道包括主河道、生态河道和泄洪河道,所述生态河道和所述泄洪河道的水流入端分别与所述主河道的水流出端对应连通,所述生态河道内沿水流方向设置有两透水坝本体;所述泄洪河道内设置有防护件。
优选的,所述防护件包括铺设在所述泄洪河道内底端和侧壁上的防护层,所述防护层包括若干沿轴向设置的格宾石笼。
优选的,所述泄洪河道内侧壁上设置有绿植层。
优选的,位于下游的所述透水坝本体上的所述透水层高度低于位于上游的所述透水坝本体上的所述透水层高度。
优选的,两所述透水坝本体之间的所述生态河道内设置有沉砂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和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水利工程生态透水坝及生态水系,通过设置透水坝本体和透水件在非汛期阶段能够保证水流的稳定流通,在汛期阶段能够实现对水流的阻拦,通过设置的生态河道与主河道的连通,实现非汛期阶段水流的流通,通过设置泄洪河道与主河道的连通,针对汛期阶段通过透水件将水流阻拦至泄洪河道内实现对洪水的排放,保证河道周边的生态体系。本发明实现了河道内水的生态流动和汛期的自动泄洪处理,保证河道周边生态体系的稳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透水坝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三层透水框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双层透水框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防护层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生态水系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其中,1、透水坝本体;2、河道;21、主河道;22、生态河道;23、泄洪河道;3、原土层;4、主堤;5、透水框本体;6、石块;7、第一粗砂垫层;8、第一细沙垫层;9、防水层;10、第二细沙垫层;11、第二粗砂垫层;12、缓冲层;13、格宾石笼;14、绿植层;15、沉砂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参照图1-图5,本发明提供一种水利工程生态透水坝,包括:
透水坝本体1,透水坝本体1上设置有若干透水件,透水件用于实现河道2内水的流动;
底端垫层,河道2内部底端设置有原土层3,底端垫层铺设在原土层3顶端,透水坝本体1设置在底端垫层顶端,河道2两侧分别设置有主堤4,透水坝本体1两端分别与两主堤4接触设置。
进一步优化方案,透水件包括透水框本体5,透水框本体5固定连接在透水坝本体1上,若干透水框本体5组成透水层,透水层用于实现河道2水的流动,透水框本体5内设置有若干石块6。
正常阶段,水流经过设置的透水框本体5和石块6流入下游,汛期阶段,针对水流量增大,通过设置的透水框本体5和石块6实现对水流的阻拦。
进一步优化方案,透水框本体5为钢筋笼,石块6的直径为20cm-50cm,若干石块6之间的间隙率为30%-40%。
具体的,石块6的直径优选为20cm,间隙率优选30%,实现水流通的同时实现对水质的过滤,同时针对后期汛期时实现对水流的阻拦。
进一步优化方案,底端垫层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粗砂垫层7、第一细沙垫层8、防水层9、第二细沙垫层10和第二粗砂垫层11,第二粗砂垫层11铺设在原土层3上,透水坝本体1放置在第一粗砂垫层7上。
原土层3为原始底层,原土层3夯实后从上至下依次铺设20cm的第一粗砂垫层7、10cm的第一细沙垫层8、防水层9、10cm的第二细沙垫层10和20cm的第二粗砂垫层11,具体的防水层9优选膨润土防水毯,膨润土防水毯利用天然物质主动防水,不会老化,有自愈修补裂隙的功能,使用寿命较长,不易窜水。
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粗砂垫层7顶端设置有缓冲层12。
缓冲层12实现对第一粗砂垫层7的压盖。
具体的,参照图2、图3,河道2底端为内嵌型凹槽,透水坝本体1底端位于凹槽内,并通过设置的缓冲层12和第一粗砂垫层7实现对其底端的包覆。
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水系,河道2包括主河道21、生态河道22和泄洪河道23,生态河道22和泄洪河道23的水流入端分别与主河道21的水流出端对应连通,生态河道22内沿水流方向设置有两透水坝本体1;泄洪河道23内设置有防护件。
生态水系总体布置:
针对枯水阶段,通过主河道21和生态河道22对应连通水系,实现水的流动。
针对汛期阶段,生态河道22阻断的水流入泄洪河道23内,实现泄洪处理。针对枯水期,水流入主河道21。
整体河道从上游至下游成收口喇叭形,下游宽度小于上游宽度,生态河道22和泄洪河道23共用主河道21,实现水系流通和自动泄洪处理。
进一步优化方案,防护件包括铺设在泄洪河道23内底端和侧壁上的防护层,防护层包括若干沿轴向设置的格宾石笼13。
为了防止发生洪水时UI泄洪河道23产生的冲刷和破坏,通过铺设格宾石笼13进行断面防护,铺设厚度优选30cm,针对局部冲刷较大端铺设厚度为50cm-100cm。
进一步优化方案,泄洪河道23内侧壁上设置有绿植层14。
进一步优化方案,位于下游的透水坝本体1上的透水层高度低于位于上游的透水坝本体1上的透水层高度。
参照图2、图3,上游透水坝本体1上的透水层由为三层结构,每层为轴向设置的若干透水框本体5,下游透水坝本体1上的透水层由为双层结构,每层为轴向设置的若干透水框本体5,针对洪水发生阶段,上游的三层结构透水层用于阻挡洪水进入泄洪河道23。
进一步优化方案,两透水坝本体1之间的生态河道22内设置有沉砂池15。
通过设置的沉砂池15对水流内的砂石进行沉淀,水流经沉砂池15后在穿过透水坝本体1,流入下游。
具体的,沉砂池15深度为1.1m-1.9m,池底从上至下依次为20cm的第一粗砂垫层7、10cm的第一细沙垫层8、防水层9、10cm的第二细沙垫层10和20cm的第二粗砂垫层11,此外第一粗砂垫层7顶端还铺设有30cm的砂砾石层,砂砾石层利于水生植物的生产,水生植物实现对水流的过滤和沉淀。
实施例二:
参照图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设置有溢流槽,溢流槽用于将透水层阻断的水导流至泄洪河道23内,溢流槽底层为原土层3,原土层3夯实后从上至下依次铺设20cm的第一粗砂垫层7、10cm的第一细沙垫层8、防水层9、10cm的第二细沙垫层10和20cm的第二粗砂垫层11,具体的防水层9优选复合土工膜。
具体的第一粗砂垫层7顶端铺设有30cm厚的格宾石笼13,防止水流的冲刷。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水利工程生态透水坝,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水坝本体(1),所述透水坝本体(1)上设置有若干透水件,所述透水件用于实现河道(2)内水的流动;
底端垫层,所述河道(2)内部底端设置有原土层(3),所述底端垫层铺设在所述原土层(3)顶端,所述透水坝本体(1)设置在所述底端垫层顶端,所述河道(2)两侧分别设置有主堤(4),所述透水坝本体(1)两端分别与两所述主堤(4)接触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生态透水坝,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件包括透水框本体(5),所述透水框本体(5)固定连接在所述透水坝本体(1)上,若干所述透水框本体(5)组成透水层,所述透水层用于实现所述河道(2)水的流动,所述透水框本体(5)内设置有若干石块(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生态透水坝,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框本体(5)为钢筋笼,所述石块(6)的直径为20cm-50cm,若干所述石块(6)之间的间隙率为30%-4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生态透水坝,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端垫层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粗砂垫层(7)、第一细沙垫层(8)、防水层(9)、第二细沙垫层(10)和第二粗砂垫层(11),所述第二粗砂垫层(11)铺设在所述原土层(3)上,所述透水坝本体(1)放置在所述第一粗砂垫层(7)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生态透水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粗砂垫层(7)顶端设置有缓冲层(12)。
6.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水系,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生态透水坝所建造的生态水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2)包括主河道(21)、生态河道(22)和泄洪河道(23),所述生态河道(22)和所述泄洪河道(23)的水流入端分别与所述主河道(21)的水流出端对应连通,所述生态河道(22)内沿水流方向设置有两透水坝本体(1);所述泄洪河道(23)内设置有防护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水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件包括铺设在所述泄洪河道(23)内底端和侧壁上的防护层,所述防护层包括若干沿轴向设置的格宾石笼(1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水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洪河道(23)内侧壁上设置有绿植层(14)。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水系,其特征在于:位于下游的所述透水坝本体(1)上的所述透水层高度低于位于上游的所述透水坝本体(1)上的所述透水层高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水系,其特征在于:两所述透水坝本体(1)之间的所述生态河道(22)内设置有沉砂池(15)。
CN202311607861.1A 2023-11-29 2023-11-29 一种水利工程生态透水坝及生态水系 Pending CN11736471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07861.1A CN117364711A (zh) 2023-11-29 2023-11-29 一种水利工程生态透水坝及生态水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07861.1A CN117364711A (zh) 2023-11-29 2023-11-29 一种水利工程生态透水坝及生态水系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64711A true CN117364711A (zh) 2024-01-09

Family

ID=893931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07861.1A Pending CN117364711A (zh) 2023-11-29 2023-11-29 一种水利工程生态透水坝及生态水系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64711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98473A (zh) * 2018-12-11 2019-06-18 北京林业大学 生态透水丁坝系统
CN112047481A (zh) * 2020-08-24 2020-12-08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河道人工湿地
CN112144488A (zh) * 2020-10-27 2020-12-29 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防止河道下切破坏的多曲拱形透水台阶式消能二级坝
CN213867615U (zh) * 2020-11-05 2021-08-03 江苏山水环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溢流坝
RU2776485C1 (ru) * 2021-12-29 2022-07-21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Тр Инжиниринг" Противопаводковая плотина
CN115323981A (zh) * 2022-08-01 2022-11-11 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可行洪排涝的中小河流防堵塞生态滤坝及使用方法
CN219793844U (zh) * 2022-12-09 2023-10-03 南通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透水型生态回收料控导坝体结构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98473A (zh) * 2018-12-11 2019-06-18 北京林业大学 生态透水丁坝系统
CN112047481A (zh) * 2020-08-24 2020-12-08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河道人工湿地
CN112144488A (zh) * 2020-10-27 2020-12-29 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防止河道下切破坏的多曲拱形透水台阶式消能二级坝
CN213867615U (zh) * 2020-11-05 2021-08-03 江苏山水环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溢流坝
RU2776485C1 (ru) * 2021-12-29 2022-07-21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Тр Инжиниринг" Противопаводковая плотина
CN115323981A (zh) * 2022-08-01 2022-11-11 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可行洪排涝的中小河流防堵塞生态滤坝及使用方法
CN219793844U (zh) * 2022-12-09 2023-10-03 南通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透水型生态回收料控导坝体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32485B (zh) 外源水体截留净化型城市河道多元生态护岸物理结构系统
CN103821218B (zh) 一种初期雨水及雨污混合溢流水拦蓄渗流设施
CN101845806B (zh) 水位控制与水质净化功能复合的透水溢流坝
CN109836018B (zh) 一种严重污染河道的自然恢复方法
CN104631380A (zh) 一种岸边式梯级二维表面流滤水河床原位生态修复方法
CN107620285B (zh) 一种悬河治理系统和方法
CN112391997A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河道堤岸结构
CN117364711A (zh) 一种水利工程生态透水坝及生态水系
CN106869079A (zh) 一种河道原位净化与蓄水系统
CN209873714U (zh) 城市山区河道护岸结构
CN108487189B (zh) 一种坝身过滤结合坝顶溢流的生态蓄水坝结构
CN216948347U (zh) 滑坡治理用排水结构
CN216946424U (zh) 一种用于提升河道水环境容量的生态透水坝
CN110468792A (zh) 一种不淤堵生态透水坝及其建造方法
CN110747819A (zh) 垫层料与过渡料之间增设土工织物层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CN211523086U (zh) 一种应用于生态蓄水河道的补水减淤蓄清滤泥装置
CN214938891U (zh) 一种稳定的路基结构
CN108824372B (zh) 一种半固定式生态水坝
CN112854131A (zh) 一种水源保护区生态护岸及其施工方法
CN210946875U (zh) 一种便于排水的支护挡墙
JP3927222B2 (ja) 堤脚水路構築物を構成する排水溝ブロック、堤防強化ドレーン構造および堤防強化ドレーン工法
CN113882491A (zh) 一种降低尾矿库或磷石膏库浸润线的方法
CN111851399A (zh) 砂质河床水土流失防治与水质净化系统
CN214496049U (zh) 一种水质净化与泄洪排涝耦合的生态渗滤堰
CN210857145U (zh) 贯穿水库溢洪道的输水涵管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