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48735B - 应用于人体交互设备测试的仿真眼球 - Google Patents

应用于人体交互设备测试的仿真眼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48735B
CN117348735B CN202311660359.7A CN202311660359A CN117348735B CN 117348735 B CN117348735 B CN 117348735B CN 202311660359 A CN202311660359 A CN 202311660359A CN 117348735 B CN117348735 B CN 1173487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yeball
eye
rotating
support
hum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66035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348735A (zh
Inventor
孙振芳
黄癸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Do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Do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Do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Do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66035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48735B/zh
Publication of CN1173487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487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3487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487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1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with the human body, e.g. for user immersion in virtual reality
    • G06F3/013Eye tracking input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1/00Testing of optical apparatus; Testing structures by optical metho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93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with means for monitoring data relating to the user, e.g. head-tracking, eye-tra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5Control of camera direction for changing a field of view, e.g. pan, tilt or based on tracking of obj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Eye Examina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应用于人体交互设备测试的仿真眼球,其包括眼球结构,包括眼帘和眼球体,眼帘包括上眼帘和下眼帘,眼球体为半球壳状,其垂直径为23~24mm;支撑结构包括板状支架、固定在板状支架上的门形支架以及固定于眼球体内的转动支架,转动支架转动设置在支撑架上,上眼帘通过连接轴转动设置在门形支架上;控制结构包括与支撑架连接的第一转动机构、设置在支撑架上并带动转动支架转动的第二转动机构以及与连接轴连接的第三转动机构,其中,第三转动机构固定于门形支架顶部内侧的安装板上。本申请具有带动高逼真效果的眼球结构灵活转动的效果,适于应用在人体交互设备测试领域。

Description

应用于人体交互设备测试的仿真眼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仿真眼球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应用于人体交互设备测试的仿真眼球。
背景技术
目前,仿真眼球常应用在机器人或者玩偶上,通过设置在内部的控制机构来控制仿真眼球转动,使得机器人或者玩偶更加灵动。但是这种仿真眼球不论是尺寸和还是外观上与人体眼珠有较大区别,控制机构的体积普遍较大,控制不够灵活。这使得在仿真眼球在智能设备的人体交互领域有所空白,例如DMS驾驶员监测系统测试,VR/AR头戴式产品的智能交互测试等。若要应用在这类人体交互领域中,那么仿真眼球必须能被待测试设备识别为人体眼球,即仿真眼球的外观需要与人体近乎一致,并且能够做出同人体一致的闭眼、眨眼、左右上下移动、顺时针/逆时针转动等动作,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可以灵活转动的仿真眼球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控制仿真眼球灵活的转动,弥补仿真眼球在智能设备的人体交互领域的空白,本申请提供一种应用于人体交互设备测试的仿真眼球。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应用于人体交互设备测试的仿真眼球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于人体交互设备测试的仿真眼球,包括:
眼球结构,包括眼帘、设置在所述眼帘内部的眼球体,所述眼帘包括上眼帘和下眼帘,所述眼球体为半球壳状,其垂直径为23~24mm;
支撑结构,包括板状支架、固定在所述板状支架上的门形支架以及固定于所述眼球体内的转动支架,所述转动支架转动设置在支撑架上以带动所述眼球体上下转动,所述上眼帘通过连接轴转动设置在所述门形支架上;
控制结构,包括设置在板状支架上的并与支撑架连接以带动所述眼球体左右转动的第一转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并带动转动支架转动的第二转动机构,以及用于与所述连接轴连接以带动所述上眼帘开合的第三转动机构,其中,所述第三转动机构固定于门形支架顶部内侧的安装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计眼帘和眼球体,眼帘转动设置在眼球体的外部,通过控制第二转动机构转动带动支撑架、第一转动机构和眼球体同时向左/向右控制,模拟人眼向左/向右看的动作;第一转动机构和第二转动机构同时启动时即可实现眼球体的顺时针转动和逆时针转动;通过控制第一转动机构转动以带动眼球体向上/向下转动,模拟人眼向上/向下看的动作;通过第三转动机构来控制上眼帘的转动,以模拟人眼的眨眼或者闭眼的动作,眼球的转动以及上眼帘的运动通过单独的转动机构控制,可以模拟人眼做出多种动作,使得仿真眼球的动作更加逼真;眼球体的垂直径与人体眼球1:1还原,更加容易被待检测的智能交互设备识别为人体眼球;通过设置简洁紧凑的支撑结构,将第一转动机构、第二转动机构和第三转动机构同时设置在支撑结构上,有利于缩小整体的体积,可在狭小空间范围内带动较小尺寸的仿真眼球灵活转动,以更加逼近人眼的活动,若应用在人机交互领域,可以被待测试设备识别为人体眼球,以通过采集仿真眼球的眼动信息,代替人眼进行智能交互设备的测试,在人机交互领域取得较大的进展。
优选的,所述眼球体包括用于模拟巩膜的巩膜壳体、用于模拟虹膜的虹膜体以及设置于所述虹膜体内的用于模拟瞳孔的瞳孔体,所述巩膜壳体、所述虹膜体以及所述瞳孔体的材质为玻璃硅胶材质,所述虹膜体上设置有用于模拟人体虹膜纹路的花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眼球体上设置三层结构,分别用来模拟人眼眼球的巩膜、虹膜以及瞳孔,并且眼球体的尺寸设计为与人体眼球的尺寸一致,使得眼球体更加逼真;并在虹膜体上设置有模仿人体虹膜内部纹路的花纹,使得眼球体的设计更加逼真;使用用于制作医学仿生眼珠的材质制作本申请的眼球体,使得眼球体的外观、质感更加接近人体的眼球。
优选的,所述转动支架呈上下两端顶撑在所述眼球体内侧弧形面的工字型,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台以及竖直固定在所述支撑台一侧的两个耳板,所述转动支架的竖直板设置在两个所述耳板的外侧并通过水平穿设的转动轴实现转动,所述第一转动机构包括与所述支撑台连接的第一转动电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支架和转动轴固定连接,且转动轴和两个耳板转动连接,当转动轴转动时即可带动转动支架转动,由于设置第一转动电机的轴线与转动轴垂直,因此,第一转动电机带动支撑架转动时也会带动转动支架同步转动,进而带动眼球体绕第一转动电机的轴线转动, 即实现眼球体的左右转动,传动结构简单,响应迅速,便于带动眼球体的灵活转动。
优选的,所述第二转动机构安装在支撑台上的第二转动电机以及连接至转动轴的第一传动件;
所述第三转动机构包括第三转动电机和与连接轴连接的第二传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转动电机的轴线与转动轴的设置方向平行,通过在第二转动电机转子和转动轴之间设置第一传动件,带动转动轴转动,即可带动转动支架和眼球体上下转动,第三转动电机带动第二传动件转动,进而带动上眼帘上下翻动,从而实现模拟人体眼睛眨眼、闭眼的动作。
优选的,所述眼球结构、支撑结构以及所述控制结构集成在头围外壳内,所述头围外壳开设有左右两个眼眶,所述眼球结构设置于至少一个所述眼眶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头围外壳,一方面可以保护内部的眼球结构、支撑结构和控制结构,另一方面可以更加接近人脸的外观,提高外观效果。
优选的,所述头围外壳仿人体脸部形状设计,所述眼眶的长度为26~28mm,两个所述眼眶之间的间距为32~36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头围外壳仿照真实人脸和头颅的外形进行设计,其眼眶的长度和眼间距也均设计为与人体一致,更加贴近人脸的外观和质感,适于应用在人机交互测试领域。
优选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头围外壳内的拍摄传输模块,所述拍摄传输模块位于任意一个所述眼眶中,所述拍摄传输模块用于随所述眼球体同步转动,并采集因所述眼球体移动所切换到的画面图像并传输至处理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拍摄传输模块,使得本申请的仿真眼球可以在VR(虚拟现实)头戴式设备中应用,使用时,VR头戴式设备戴在头围外壳上且戴在眼球结构和拍摄传输模块外部,VR头戴式设备将眼球结构识别为人体眼球后,通过控制结构控制眼球结构的动作,从而切换VR设备中显示的虚拟环境,拍摄传输模块用于跟随眼球体的移动,以将转换过程中以及转换后的场景拍摄下来并传输至处理器,处理器对接收到的图像信号进行处理,并反馈至终端设备,以对虚拟环境加载和切换的流畅度、交互控制的准确性和响应性、虚拟物体互动、视觉效果等进行检测并反馈,实现在VR(虚拟现实)眼动追踪中的应用。
优选的,所述拍摄传输模块包括对应所述眼眶设置的摄像元件和设置在所述头围外壳内的用于带动所述摄像元件随所述眼球体转动的驱动结构,所述驱动结构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所述第二转动机构配置为相同程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摄像元件通过驱动结构的控制来跟随眼球体的上下左右转动以及顺时针/逆时针的转动,便于摄像元件随眼球体的移动产生动作,以将眼球体切换显示的虚拟场景画面拍摄下来,便于测试虚拟场景的切换效果。
优选的,所述摄像元件安装在集成有PCB板的框架上,所述框架与安装支架转动连接以带动所述摄像元件上下转动,所述驱动结构包括竖直设置并带动所述安装支架左右转动的第一驱动电机以及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上以带动所述框架转动的第二驱动电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驱动电机带动安装支架绕竖直轴线转动,从而带动框架和摄像元件绕竖直轴线转动从而实现摄像元件随眼球体的左右转动,第二驱动电机通过第三传动件带动框架转动,实现摄像元件随眼球体的上下转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电机、第二转动电机、第三转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均为微型伺服电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各个电机均使用微型伺服电机,体积小、反应灵敏、控制精确,可以实现眼球结构和摄像元件的灵活转动。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本申请通过将眼球结构的尺寸和外观结构更加贴近人体眼球的外观和质感,使得眼球结构的设计更加逼真,更容易被人机交互测试设备识别为人眼,设置控制结构来控制眼球结构进行上下左右方向移动、顺时针/逆时针转动、眨眼、闭眼等灵活活动,并通过合理设置小巧紧凑的支撑结构,更加适应于小空间内,对小尺寸眼球体转动的控制;
通过在外部罩设头围外壳,并且将头围外壳仿照人体脸部和头颅的形状进行设计,头围外壳的眼眶的长度和眼间距均仿照人脸的尺寸1:1设置,一方面可以对内部结构进行保护,另一方面在外观质感上更加接近人脸,更加容易被人机交互测试设备识别,以顺利开展测试步骤;
通过在任意一个眼眶内设置摄像元件并设置用于带动摄像元件随眼球体各方向转动的驱动结构,便于摄像元件随眼球体转动,捕捉眼球体的眼动信息,可以实现对眼球体的精确追踪,可以应用在VR眼动追踪应用中,并实时把VR的场景切换画面进行跟踪拍摄、测试,提高测试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将头围外壳隐藏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眼珠结构和控制结构背部的示意图。
图4是为了体现第三转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摄像元件和驱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摄像元件和驱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眼球结构;11、眼帘;111、上眼帘;112、下眼帘;12、眼球体;121、巩膜壳体;122、虹膜体;123、瞳孔体;2、支撑结构;21、板状支架;22、门形支架;23、转动支架;231、竖直板;24、支撑架;241、支撑台;242、耳板;25、安装板;26、连接轴;27、U形支架;28、框架;29、安装支架;291、安装台;292、固定杆;293、固定板;3、控制结构;31、第一转动机构;311、第一转动电机;32、第二转动机构;321、第二转动电机;322、第一传动件;33、第三转动机构;331、第三转动电机;332、第二传动件;4、头围外壳;41、眼眶;5、摄像元件;6、PCB板;7、驱动结构;71、第一驱动电机;72、第二驱动电机;73、第三传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应用于人体交互设备测试的仿真眼球。适于应用在DMS驾驶员监测系统测试,VR/AR头戴式产品的智能交互测试中。参照图1和图2,应用于人体交互设备测试的仿真眼球包括眼球结构1以及控制眼球结构1进行闭眼、眨眼、左右上下移动、顺时针/逆时针转动等动作的控制结构3,且眼球结构1和控制结构3均设置在支撑结构2上。
参照图2,眼球结构1包括眼帘11以及以及转动设置在眼帘11内部的眼球体12。眼球体12不与眼帘11连接并且眼球体12的外侧与眼帘11存在一定间隙。眼帘11包括均为1/4球壳状的上眼帘111和下眼帘112。眼球体12整体呈半球壳状,包括用于模拟巩膜的巩膜壳体121、成型于巩膜壳体121前侧中央位置的用于模拟虹膜的虹膜体122以及设置于所述虹膜体122中央位置的用于模拟瞳孔的瞳孔体123。眼球体12的垂直径为23~24mm。使得眼球结构1不仅尺寸上与人体眼球无异,并且在外观质感上,通过模拟人体眼球的巩膜、虹膜、瞳孔的外观,使得眼球结构1更加贴近人眼,更容易被被待测试设备识别为人体眼球。进一步的,为了使得眼球体12更加逼真,巩膜壳体121、虹膜体122、瞳孔体123使用具有高逼真性的玻璃硅胶材质制成,同时在虹膜体122上设置有用于模拟人体虹膜纹路的花纹。
参照图2和图3,支撑结构2包括底部的板状支架21、固定在所述板状支架21上的门形支架22以及固定在眼球体12内部的转动支架23,转动支架23转动设置在支撑架24上以带动眼球体12向上/向下转动。支撑架24和转动支架23均位于眼球体12的背侧。上眼帘111通过两侧的连接轴26转动设置在门形支架22内,下眼帘112的两侧通过螺钉固定在门形支架22内。
参照图2和图3,控制结构3包括固定在板状支架21上的并与支撑架24连接以带动眼球体12向左/向右转动的第一转动机构31、设置在支撑架24上并带动转动支架23转动的第二转动机构32以及与所述连接轴26连接以带动上眼帘111开合的第三转动机构33。
参照图2和图3,第一转动机构31包括呈直立状固定在板状支架21上的第一转动电机311。转动支架23呈上下两端顶撑在眼球体12内侧弧形面的工字型。支撑架24包括从第一转动电机311顶面向背离眼球体12一侧水平延伸形成的支撑台241以及竖直固定在支撑台241靠近所述转动支架23一侧的两个耳板242。两个耳板242夹持在转动支架23的竖直板231的外侧,转动支架23通过水平穿设在竖直板231与两个耳板242之间的转动轴转动。第一转动电机311的轴线与传动轴的轴线垂直,当第一转动电机311转动时,带动支撑架24转动,绕此方向转动时,支撑架24与转动支架23不发生相对转动从而支撑架24带动转动支架23和眼球体12同步向左/向右发生转动。
参照图3和图4,转动轴的任意一端凸出耳板242,第二转动机构32包括水平固定在支撑台241上的第二转动电机321以及连接在第二转动电机321转子和转动轴之间的第一传动件322,连接轴26凸出于门形支架22的外侧,且门形支架22的顶部内侧固定有用于供第三转动机构33安装的安装板25,第三转动机构33包括固定在安装板25上的第三转动电机331以及连接在第三转动电机331转子和连接轴26之间的第二传动件332。第三转动电机331的转子朝向外侧并与连接轴26平行,当第三转动电机331启动时,经过第二传动件332的传动进而带动连接轴26以及上眼帘111的转动,从而模拟人眼的眨眼和闭眼的动作,控制更加灵敏和精确。
为了使得眼球体12的转动更加灵活,对眼球体12的控制更加灵敏,第一转动电机311、第二转动电机321和第三转动电机331均为与处理器连接的微型伺服电机,体积更小且响应更加迅速。优选的,第一传动件322和第二传动件332使用结构简单的皮带传动件,在控制时反应更加灵敏迅速。
在DMS驾驶员监测系统的测试中,本申请的仿真眼球设置在DMS驾驶员监测系统的监测设备(如摄像头)前边,本申请的仿真眼球做出眨眼、上下左右转动等动作,摄像头通过监测仿真眼球的外观并识别本申请的仿真眼球眼动信息,将本申请的仿真眼球识别为人体眼球,之后进行正式测试。正式测试时,由第一转动机构31和第二转动机构32带动眼球体12进行向上/下看、向左/向右看、顺时针/逆时针转动,设置第三转动机构33带动上眼帘111的开合,并通过间隔设计第三转动电机331的转速以分别模拟人眼的眨眼动作和闭眼动作,来检测DMS驾驶员监测系统是否能正确识别眼动信息并做出正确判断。眼球体12做出各种动作的间隔时间在处理器中预先设定,且优选设计为非规律性。即当眼球体12进行规律的眨眼、转动等动作时即判定驾驶人员为正常行驶状态;当眼球体12没有进行规律的眨眼、转动等动作,且有较长时间的闭眼状态时,则判定驾驶员为疲劳驾驶状态,之后检测DMS驾驶员监测系统的报警模块是否能及时做出报警信号,以提醒驾驶员注意。
参照图1和图2,进一步的,本申请将眼球结构1、支撑结构2和控制结构3集成安装在头围外壳4内,且在头围外壳4上开设有左右两个眼眶41,眼球结构1至少设置有一个,且至少一个眼球结构1设置在任意一个眼眶41内。以保护其结构。头围外壳4通过固定在板状支架21上的U形支架27实现固定。具体的,U形支架27固定在板状支架21的中部,且U形支架27的两侧抵接固定在头围外壳4两侧的内壁上。
为了与人体面部的外形更加接近,头围外壳4仿照人脸和头颅的形状制造而成,且将眼眶41的长度设计为26~28mm,将两个眼眶41之间的间距设计为32~36mm,即仿照人体眼睛的长度和眼间距1:1设计,适于应用在人机交互测试领域。
参照图2、图5和图6,本申请的仿真眼球还包括设置在头围外壳4内的拍摄传输模块,拍摄传输模块位于任意一个眼眶41中。拍摄传输模块用于随眼球结构1同步转动,并采集因眼球结构1移动所切换到的画面图像并传输至处理器,处理器根据拍摄传输模块传输的图像信号,判断被测试VR设备的虚拟场景是否流畅,以对虚拟环境加载和切换的流畅度、交互控制的准确性和响应性、虚拟物体互动、视觉效果等进行检测并反馈。便于实现本申请的仿真眼球在VR(虚拟现实)眼动追踪应用中的测试。
具体地,拍摄传输模块包括对应眼眶41设置的摄像元件5和设置在头围外壳4内的用于带动摄像元件5随眼球体12转动的驱动结构7。驱动结构7与第一转动机构31、第二转动机构32配置为相同程序,以实现摄像元件5对眼球体12的精确追踪。
参照图5和图6,摄像元件5安装在集成有PCB板6的框架28上,且位于两个眼眶41中的任意一个,PCB板6与处理器连接。此时眼球结构1设置为一个。框架28与安装支架29转动连接以带动摄像元件5上下转动。驱动结构7包括固定在板状支架21上并与安装支架29连接以带动安装支架29和框架28绕竖直轴线左右转动的第一驱动电机71以及安装在安装支架29上并与框架28连接的以带动框架28绕水平轴线上下转动的第二驱动电机72。安装支架29包括与第一驱动电机71转子连接的安装台291、竖直固定在所述安装台291上的固定杆292以及竖直固定在安装台291上的固定板293。固定板293设置于第一驱动电机71的背侧,固定杆292位于第一驱动电机71靠近眼球结构1的一侧。框架28通过横向穿设的转轴体转动连接在固定杆292的顶部。第二驱动电机72呈水平状固定在固定板293上并且第二驱动电机72的转子与转轴体通过第三传动件73连接。第二转动电机321转动时,第二驱动电机72也同步转动,以带动转轴体和框架28转动,使得摄像元件5随眼球体12一起做向上/向下的转动动作。第一转动电机311转动时,第一驱动电机71也转动,以带动安装支架29和框架28整体转动,使得摄像元件5随眼球体12一起做向左/向右的转动动作。当第一驱动电机71和第二驱动电机72同步转动时,则摄像元件5随眼球体12同步做顺时针/逆时针转动的动作。第一驱动电机71、第二驱动电机72也使用微型伺服电机,第三传动件73也使用皮带传动件。
本申请的摄像元件5为微型摄像头。在VR头戴式设备智能交互测试中,VR头戴式设备戴在头围外壳4上且戴在眼球结构1和拍摄传输模块外部,控制结构3带动眼球结构1进行转动、眨眼等动作,使得VR头戴式的眼动跟踪模块将眼球结构1识别为人体眼球。之后通过控制结构3控制眼球体12的各种动作,例如向上看或者向下看,从而切换VR头戴式设备中显示的虚拟环境。摄像元件5用于跟随眼球体12的移动,以将转换过程中以及转换后的场景拍摄下来,经过内部的图像传感器处理成图像信号并传输至处理器,处理器对接收到的图像信号进行处理,并反馈至终端设备,在终端设备中软件算法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解析,以实现VR游戏场景切换的实时反馈,以对虚拟环境加载和切换的流畅度、交互控制的准确性和响应性、虚拟物体互动、视觉效果等进行检测并反馈。
在AR(增强现实)眼镜的测试中,将AR眼镜戴在头围外壳4上,AR眼镜中的其中一个摄像头采集外部现实世界的图像信号,经过内部处理器将看到的事物处理生成三维场景,并将该三维场景投影到摄像元件5内,摄像元件5将接收到的三维场景图像实时传输至与摄像元件5连接的终端设备中。之后控制机构3控制眼球体12做出各种动作,摄像元件5随眼球体12转动,AR眼镜中用于进行视觉跟踪定位的摄像头会识别眼球体12的眼动反馈信息,根据眼球体12的动作切换看到现实场景,并刷新投影到摄像元件5内的三维场景,从而在终端设备中也会切换到因眼球体12移动而切换到的画面,便于对AR眼镜三维场景生成的效果以及响应速度进行检测。
通过拍摄传输模块与眼球结构1的组合设置,还可以在进行检测工作前对眼球结构1的运动状态进行自检。具体的,通过控制结构3控制眼球体12以及上眼帘111做出模拟人体眼球的各种动作,观察驱动结构7是否能带动摄像元件5随眼球体12做出同样的动作、动作转动的角度是否一致,以及响应的速度是否灵敏。还可以根据摄像元件5随眼球体12运动到达预设的位置后拍摄反馈的图像画面,检测眼球体12是否运动到位,以根据摄像元件反馈的画面进行灵敏度以及程序的调试,有利于在实际的人机交互测试时提高检测精度。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应用于人体交互设备测试的仿真眼球的实施原理为:由于本申请的眼球结构1和头围外壳4在尺寸上仿照人体的尺寸1:1设置,并且眼球体12设置三层结构以人眼内部构造,使得眼球结构1在外观和质感上更逼真,更容易被待测试设备识别为人眼。当本申请的仿真眼球应用在VR游戏测试中时,处理器控制第一转动电机311、第一驱动电机71同步转动,带动眼球体12和摄像元件5同步向左/向右看;控制第二转动电机321和第二驱动电机72同步转动,带动眼球体12和摄像元件5向上/向下看;控制第一转动电机311、第二转动电机321、第一驱动电机71和第二驱动电机72同步转动,以带动眼球体12和摄像元件5同时顺时针/逆时针转动。摄像元件5将因眼球体12转动而切换到的画面实时拍摄并传输至终端设备,拓展了测试功能。第三转动电机331间隔转动可以模拟人眼的眨眼动作,而第三转动电机331转动设定的行程即停止时即可模拟人眼的闭眼动作。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应用于人体交互设备测试的仿真眼球,其特征在于:包括:
眼球结构(1),包括眼帘(11)和设置在所述眼帘(11)内部的眼球体(12),所述眼帘(11)包括上眼帘(111)和下眼帘(112),所述眼球体(12)为半球壳状,其垂直径为23~24mm;
支撑结构(2),包括板状支架(21)、固定在所述板状支架(21)上的门形支架(22)以及固定于所述眼球体(12)内的转动支架(23),所述转动支架(23)转动设置在支撑架(24)上以带动所述眼球体(12)上下转动,所述上眼帘(111)通过连接轴(26)转动设置在所述门形支架(22)上;
控制结构(3),包括设置在板状支架(21)上的并与支撑架(24)连接以带动所述眼球体(12)左右转动的第一转动机构(31)、设置在所述支撑架(24)上并带动转动支架(23)转动的第二转动机构(32),以及与所述连接轴(26)连接以带动所述上眼帘(111)开合的第三转动机构(33),其中,所述第三转动机构(33)固定于门形支架(22)顶部内侧的安装板(25)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人体交互设备测试的仿真眼球,其特征在于:所述眼球体(12)包括用于模拟巩膜的巩膜壳体(121)、用于模拟虹膜的虹膜体(122)以及设置于所述虹膜体(122)内的用于模拟瞳孔的瞳孔体(123),所述巩膜壳体(121)、所述虹膜体(122)以及所述瞳孔体(123)的材质为玻璃硅胶材质,所述虹膜体(122)上设置有用于模拟人体虹膜纹路的花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人体交互设备测试的仿真眼球,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支架(23)呈上下两端顶撑在所述眼球体(12)内侧弧形面的工字型,所述支撑架(24)包括支撑台(241)以及竖直固定在所述支撑台(241)上的两个耳板(242),所述转动支架(23)的竖直板(231)设置在两个所述耳板(242)之间并通过水平穿设的转动轴实现转动,所述第一转动机构(31)包括与所述支撑台(241)连接的第一转动电机(3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人体交互设备测试的仿真眼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32)包括安装在支撑台(241)上的第二转动电机(321)以及连接至转动轴的第一传动件(322);
所述第三转动机构(33)包括第三转动电机(331)和与连接轴(26)连接的第二传动件(33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于人体交互设备测试的仿真眼球,其特征在于:所述眼球结构(1)、支撑结构(2)以及所述控制结构(3)集成在头围外壳(4)内,所述头围外壳(4)开设有左右两个眼眶(41),所述眼球结构(1)设置于至少一个所述眼眶(41)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于人体交互设备测试的仿真眼球,其特征在于:所述头围外壳(4)仿人体脸部形状设计,所述眼眶(41)的长度为26~28mm,两个所述眼眶(41)之间的间距为32~36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于人体交互设备测试的仿真眼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头围外壳(4)内的拍摄传输模块,所述拍摄传输模块位于任意一个所述眼眶(41)中,所述拍摄传输模块用于随所述眼球体(12)同步转动,并采集因所述眼球体(12)移动所切换到的画面图像并传输至处理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于人体交互设备测试的仿真眼球,其特征在于:所述拍摄传输模块包括对应所述眼眶设置的摄像元件(5)和设置在所述头围外壳(4)内的用于带动所述摄像元件(5)随所述眼球体(12)转动的驱动结构(7),所述驱动结构(7)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31)、所述第二转动机构(32)配置为相同程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于人体交互设备测试的仿真眼球,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元件(5)安装在集成有PCB板(6)的框架(28)上,所述框架(28)与安装支架(29)转动连接,所述驱动结构(7)包括竖直设置并带动所述安装支架(29)左右转动的第一驱动电机(71)以及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29)上以带动所述框架(28)转动的第二驱动电机(72)。
10.根据权利要求4或9任意一项所述的应用于人体交互设备测试的仿真眼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电机(311)、第二转动电机(321)、第三转动电机(331)、第一驱动电机(71)、第二驱动电机(72)均为微型伺服电机。
CN202311660359.7A 2023-12-06 2023-12-06 应用于人体交互设备测试的仿真眼球 Active CN1173487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60359.7A CN117348735B (zh) 2023-12-06 2023-12-06 应用于人体交互设备测试的仿真眼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60359.7A CN117348735B (zh) 2023-12-06 2023-12-06 应用于人体交互设备测试的仿真眼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48735A CN117348735A (zh) 2024-01-05
CN117348735B true CN117348735B (zh) 2024-02-06

Family

ID=89365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60359.7A Active CN117348735B (zh) 2023-12-06 2023-12-06 应用于人体交互设备测试的仿真眼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48735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13722A1 (zh) * 2016-12-23 2018-06-28 深圳光启合众科技有限公司 机器人的眼部结构、机器人的头部结构和机器人
CN113478504A (zh) * 2021-08-02 2021-10-08 北京蓝色星河软件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双目仿生汇聚摄像机及仿生机器人
CN115500785A (zh) * 2022-08-31 2022-12-23 华南理工大学 基于真实眼球环境的仿生眼球结构及其测试系统
CN116690606A (zh) * 2023-07-04 2023-09-05 博睿康科技(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仿生眼动机器人及其工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85663B (zh) * 2018-09-05 2023-02-28 天津天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目镜、眼睛模拟器装置、人体模拟器及训练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13722A1 (zh) * 2016-12-23 2018-06-28 深圳光启合众科技有限公司 机器人的眼部结构、机器人的头部结构和机器人
CN113478504A (zh) * 2021-08-02 2021-10-08 北京蓝色星河软件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双目仿生汇聚摄像机及仿生机器人
CN115500785A (zh) * 2022-08-31 2022-12-23 华南理工大学 基于真实眼球环境的仿生眼球结构及其测试系统
CN116690606A (zh) * 2023-07-04 2023-09-05 博睿康科技(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仿生眼动机器人及其工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48735A (zh) 2024-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54098B1 (en) Adaptive visual overlay wound simulation
US10179040B2 (en) Animatronic eye with an electromagnetic drive and fluid suspension and with video capability
US10816807B2 (en) Interactive augmented or virtual reality devices
CN107166153B (zh) 头部穿戴摄像机架
JP2006502675A (ja) 生物の眼球運動神経システムに基づいたバイオ型自動視覚と視線制御システム
CN108091205A (zh) 基于虚拟现实的模拟飞行系统
JP2006192548A (ja) 身まねロボットシステムとその身まね動作制御方法
CN108664121A (zh) 一种仿真作战体系演练系统
US6057810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rientation sensing
US20150044662A1 (en) Acceleration sensation presentation device, acceleration sensation presentation method, and acceleration sensation presentation system
CN117348735B (zh) 应用于人体交互设备测试的仿真眼球
US11192246B2 (en) Two-axis rotatable mechanical eyeball
CN115938178A (zh) 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汽车零部件装配教学方法及系统
CN212794971U (zh) 一种机器人眼部机构
CN209699122U (zh) 一种仿人眼结构的智能视觉系统
CN113478504A (zh) 双目仿生汇聚摄像机及仿生机器人
CN107322596A (zh) 用于危险环境下的vr体控机器人
KR20130117627A (ko) 혈관탐사 마이크로-나노 로봇 조종시뮬레이터 시스템
CN105700103A (zh) 一种可旋转镜头装置及基于眼球跟踪技术的跟踪方法
EP4083754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motion data comprising simulated gaze information
CN219705185U (zh) 一种球体转动结构
CN221008001U (zh) 一种虚拟现实的显示设备
CN216052466U (zh) 交互系统
US20240169676A1 (en) Rotational navigation in a virtual environment with a visual reference
CN113589523B (zh) 一种具有高精度运动追踪定位功能的mr眼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