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33648A - 一种gis三维地形与数字信息模型融合的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gis三维地形与数字信息模型融合的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33648A
CN117333648A CN202311331853.9A CN202311331853A CN117333648A CN 117333648 A CN117333648 A CN 117333648A CN 202311331853 A CN202311331853 A CN 202311331853A CN 117333648 A CN117333648 A CN 1173336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el
terrain
query
digital information
preproc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3185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洋
刘心怡
卢晓仓
黄瑞
朱孟兰
李意
任子渊
曾飞翔
王小标
金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werChina Guiyang Engineering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werChina Guiyang Engineering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werChina Guiyang Engineering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PowerChina Guiyang Engineering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33185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3364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3336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336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9/00Manipulating 3D models or images for computer graphics
    • G06T19/20Editing of 3D images, e.g. changing shapes or colours, aligning objects or positioning par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5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ill image data
    • G06F16/51Indexing; Data structures therefor; Storage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5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ill image data
    • G06F16/53Query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7/00Three dimensional [3D] modelling, e.g. data description of 3D objects
    • G06T17/05Geographic mod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GIS三维地形与数字信息模型融合的方法,本发明包括预处理数字信息模型,包括BIM模型与倾斜摄影模型,对模型进行数据提取与清洗;生成查询体,根据预处理后的模型数据生成查询体,并建立空间索引;进行修剪,通过计算查询体与地形的交点,确定地形修剪的区域,从而实现地形与模型的融合,通过该方法将BIM模型、倾斜摄影模型与地形进行紧密衔接和融合,能够提高场景的真实性和观感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GIS三维地形与数字信息模型融合的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图形学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GIS三维地形与数字信息模型融合的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在计算机图形学、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游戏设计等领域中,虚拟环境的创建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为了使虚拟环境看起来更真实,通常需要将数字信息模型,如建筑物模型、道路模型、倾斜摄影模型等与三维GIS地形数据相融合。
为了能更好的实现相融合,人类做出了很多尝试,例如中国发明专利CN115409941A,公开了“一种三维道路场景中三维地物模型融合方法及其系统,通过以多三角面片模型形式构建道路场景中的每个地物要素模型;对基于多三角面片模型的地物要素模型进行融合形成当前的三维道路模型;其中,根据地物要素模型的融合逻辑以及位置关系确定融合配对以及遮挡关系;针对每一组存在融合配对关系的地物要素模型,均构建边缘点集、边缘区域、边缘边界的内外边界并进行融合操作;其中,移除被遮挡模型中对应边缘边界的外边界包围区域内的所有三角形,再将遮挡模型放入遮挡区域内;利用边缘点集、边缘边界的内外边界重新生成所述边缘区域内的三角网。”然而这种地物模型融合方法地物贴合过程耗时且复杂,需要大量的人工干预,其次是当地形数据发生变化时,需要重新进行三维模型与地形数据的贴合操作,并且对计算资源消耗还是过于较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GIS三维地形与数字信息模型融合的方法,解决BIM模型、倾斜摄影模型等数字信息模型很难与地形贴合紧密,出现地形穿模的效果,场景的真实性和观感质量差的问题,实现BIM模型、倾斜摄影模型等数字信息模型与GIS地形自动镶嵌。
一种GIS三维地形与数字信息模型融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预处理数字信息模型,主要包括BIM模型与倾斜摄影模型,对模型进行数据提取与清洗;
S2,生成查询体,根据预处理后的模型数据生成查询体,并建立空间索引;
S3,进行修剪,通过计算查询体与地形的交点,确定地形修剪的区域,从而实现地形与模型的融合。
进一步的,所述S1步骤中,所述预处理是通过底面包围盒预处理和点云边缘地形预处理进行的。
进一步的,所述底面包围盒预处理适用于分区域的多个BIM模型,包括参数化建模模型,模型之间相互独立,底面平整,并需要放置在平地之上,具体包括一下步骤:
S1011,遍历所有几何模型的包围盒,递归计算出每个模型的包围盒;
S1012,根据包围盒的包含关系,剔除不必要的包围盒;
S1013,对于模型包含空中部分的情况,设置基准面,并将空中部分的包围盒剔除;
S1014,根据包围盒底面范围,使用RTree对空间进行分割,建立空间索引,以提高后续的空间查询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点云数据边缘检测预处理适用于倾斜摄影模型,包括以下步骤:
S1021,确定一个基准面,所述基准面高于模型边缘的最高点;
S1022,遍历所有倾斜模型,并记录所有顶点数据,为每个顶点分配索引;
S1023,将并使用Delaunay算法进行凸包检测,得到初步的边缘线,并根据索引获取三维空间中的边缘线;
S1024,对数据进行抽稀和清洗处理,排除异常点,生成预处理的边缘数据并记录。。
进一步的,所述点云数据边缘检测预处理适用于倾斜摄影模型,包括以下步骤:
(一)确定一个基准面,所述基准面高于模型边缘的最高点;
(二)遍历所有倾斜模型,并记录所有顶点数据,为每个顶点分配索引;
(三)将顶点数据投影到XY平面,并使用Delaunay算法进行凸包检测,得到初步的边缘线,并根据索引获取三维空间中的边缘线;
(四)对数据进行抽稀和清洗处理,排除异常点,生成预处理的边缘数据并记录。
进一步的。所述S2步骤中,若预处理方式为底面包围盒预处理则生成底面包围盒查询体,若预处理方式为点云边缘地形预处理则生成边缘查询体。
进一步的,所述底面包围盒查询体生成包括以下步骤:
①将底面包围盒进行外扩,沿X和Y方向分别扩大设定的距离;
②根据外扩后的底面生成平整的查询多边形,所述多边形底面是平整的;
③对查询体进行空间分割,并建立RTree空间索引,以加速后续的查询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边缘查询体生成包括以下步骤:
a.将边缘线范围进行外扩,生成缓冲区的外扩线,与地形求交得到缓冲区的多边形。
b.根据边缘线及其外扩线生成缓冲区查询体,使用线性插值可以生成一个用于查询的不规则三角网。
c.在边缘范围内,将查询体的高度修改为模型的最低点高度值,生成一个平面的查询体,实现区域内的整平操作,防止模型穿模。
d.对生成的查询体进行空间分割,并建立RTree空间索引,以加速后续的查询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S3包括以下步骤:
S301,计算地形格网点与查询体在法线方向上的交点,所述交点即该点的高度值,初始化一个循环,遍历每张地形瓦片即257x257二维数组的高程点;
S302,对于每个高程点,根据其行列号和投影信息,计算其经纬度Pi;
S303,使用空间索引,获取包含经纬度Pi的查询体Qi,并且获取该查询体的建模参考坐标系和参考坐标原点Pref;
S304,将经纬度Pi投影到以pref为参考点的局部坐标系下;
S305,在局部坐标系中,将法线与Pi构成一条射线,并求该射线与查询体的交点;
S306,判断射线与查询体是否有交点。如果没有交点,返回步骤b)并继续执行。如果有交点,继续执行下一步;
S307,根据参考坐标系,将交点Ci的坐标投影回大地坐标系;
S308,交点Ci的z值即为地形与查询体交点的高程值;
S309,使用交点Ci的高程值替换地形当前的高度值,从而完成地形修改;
S310,重复以上步骤,直到遍历完所有的高程点,此时循环结束。
进一步的,所述S3步骤后,对于模型与地面之间的空隙,通过生成缓冲区形成斜坡进行过渡。
进一步的,本发明还公布了一种GIS三维地形与数字信息模型融合的系统,包括
预处理模块,用于预处理数字信息模型,主要包括BIM模型与倾斜摄影模型,对模型进行数据提取与清洗;
生成模块,用于生成查询体,根据预处理后的模型数据生成查询体,并建立空间索引;
修剪融合模块,用于进行修剪,通过计算查询体与地形的交点,确定地形修剪的区域,从而实现地形与模型的融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现了BIM模型、倾斜摄影模型与GIS三维地形的紧密衔接和融合,其次,通过地形修剪和生成缓冲区,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地形穿模的问题。最后,通过将BIM模型、倾斜摄影模型与地形进行紧密衔接和融合,该方法能够提高场景的真实性和观感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地形融合过程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基准面设置排除桥身投影示意图;
图3是RTree空间分割示例示意图;
图4是边缘检测流程示意图;
图5是Delaunay凸包检测算法示意图;
图6是地形裁剪流程图示意图;
图7是修改地形防止穿模示意图;
图8是模型边缘与地面存在空隙示意图;
图9是缓冲区地形生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公开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公开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公开的选定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基于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如本申请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并非特指单数,也可包括复数。一般说来,术语“包括”与“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步骤和元素,而这些步骤和元素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方法或者设备也可能包含其它的步骤或元素。
在计算机图形学、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游戏设计等领域中,虚拟环境的创建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为了使虚拟环境看起来更真实,通常需要将数字信息模型,例如建筑物模型、道路模型、倾斜摄影模型等与GIS三维地形数据相融合。但是往往在运用过程中会出现数字信息模型与地形数据的贴合过程耗时且复杂,需要大量的人工干预;其次当地形数据发生变化时,需要重新进行数字信息模型与地形数据的贴合操作;最后现有技术在处理大规模GIS三维地形和复杂数字信息模型时,计算资源消耗较大。为此本发明旨在提供种基于地形修改的方法完成地形融合,提出了一种GIS三维地形与数字信息模型融合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预处理数字信息模型,主要包括BIM模型与倾斜摄影模型,对模型进行数据提取与清洗;
步骤2,生成查询体,根据预处理后的模型数据生成查询体,并建立空间索引;
步骤3,进行修剪,通过计算查询体与地形的交点,确定地形修剪的区域,从而实现地形与模型的融合。
具体的,模型加载到场景后,直接进行地形融合计算会非常的耗时,并且存在动态加载带来的冲突进一步延长了融合时间,基本无法完成实时显示,为了保证场景运行的实时性,首先需要对模型进行预处理,根据地物类型可以选择底面包围盒方式融合和点云边缘地形融合等两种方法,不同的模型特征可以手动或者自动选择其中一种处理方法。预处理过程中对模型特征进行检测,完成数据提取与清洗,并建立空间索引,因为模型通常不会改变,计算出的数据处理完成后可以保存起来,下次系统加载时,可以跳过预处理流程。
预处理完成后,根据底面包围盒、边缘数据、外扩范围生成查询几何体生成,外扩范围与边缘形成一定的坡度缓冲区,提升视觉效果,同时建立空间索引,方便快速进行相交运算。
最后,根据地形与查询体的交点计算出高程,完成地形修剪生成缓冲区地形,包围盒与边缘数据范围内,根据模型最低点地形整平,防止穿模等效果出现,整个方法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总的来说,整个流程可以理解为,为了实现实时性能,首先对数字信息模型进行预处理。根据地物类型,可以采用底面包围盒融合和点云边缘地形融合两种方法。在预处理过程中,对模型进行特征检测、数据提取和清洗,并建立空间索引。接下来,在预处理完成后,根据底面包围盒、边缘数据和外扩范围生成查询几何体,同时,建立空间索引,以便进行快速的相交运算。最后,通过计算查询几何体与地形的交点,确定高程,并生成地形修剪缓冲区。该缓冲区位于包围盒和边缘数据范围内,并根据模型的最低点来整平地形,以避免穿模等效果。
通过以上步骤,该方法实现了数字信息模型与GIS地形的自动镶嵌,解决了地形穿模的问题,并提高了场景的真实性和观感质量。预处理步骤可以减少计算时间,而生成查询几何体和进行地形修剪则确保了模型与地形之间的紧密衔接。
具体的,如图2所示,底面包围盒预处理:通常情况下,该方法适合分区域的多个BIM模型,包括参数化建模模型,模型之间相互独立,模型底面平整,需要放置在平地之上,通常适合建筑、电塔、道路等模型。通过遍历所有包围盒的,递归计算出所有几何模型的包围盒,根据包围包含关系,完成包围盒剔除;模型包含空中部分的情况,采用设定基准面的方法,完成空中部分的包围盒剔除;基准面支持距地高度和绝对高度两种情况。根据包围盒底面范围,采用RTree对空间进行分割,建立空间索引并存储,提高后续空间查询效率,如图3所示。
总结来说,包括一下步骤:
(a)遍历所有几何模型的包围盒,递归计算出每个模型的包围盒;
(b)根据包围盒的包含关系,剔除不必要的包围盒;
(c)对于模型包含空中部分的情况,设置基准面,并将空中部分的包围盒剔除;
(d)根据包围盒底面范围,使用RTree对空间进行分割,建立空间索引,以提高后续的空间查询效率。
对于点云数据边缘检测预处理:为了提高实时运行效率,需要预先对所有顶点数据就行边缘检测,并提前建立查询体;该方法适合倾斜摄影模型,不能与地形贴合的原因主要由于精度导致;这种情况下数据预处理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在模型的边缘与地形之间建立缓冲区,达到较好的可视化效果,第二是,将边缘范围内的部分地形整平,避免穿模;检测过程如图4所示,边缘检测首先设定基准面,排除部分影响最终结果的区域数据,通常略高于模型边缘的最高点;然后遍历所有倾斜模型,并记录所有的顶点数据,同时为所有顶点分配索引,将顶点数据投影到XY平面,根据Delaunay算法完成凸包检测,凸包边缘检测如图5所示,得到初步的边缘线,并根据索引获取三维空间中的边缘线;对数据进行抽稀和清洗处理,排除异常点,生成预处理的边缘数据并记录,用于后续步骤生成空间查询体,总结来说,包含以下步骤:
(一)确定一个基准面,所述基准面高于模型边缘的最高点;
(二)遍历所有倾斜模型,并记录所有顶点数据,为每个顶点分配索引;
(三)将顶点数据投影到XY平面,并使用Delaunay算法进行凸包检测,得到初步的边缘线,根据索引获取三维空间中的边缘线;
(四)对数据进行抽稀和清洗处理,排除异常点,生成预处理的边缘数据并记录;
接下来,需要进行地形裁剪与修改,数据预处理完成后,生成缓冲区查询体和整平区域,完成对地形的修改,实现地形与模型的融合;处理流程如图6所示,第一种方法是生成底面包围盒查询体,具体方法如下:
a)为了地形修改后不会太贴合模型,影响观感,将范围外扩一定的距离方便观看;将包围盒底面即XY平面,分别沿X方向和Y方向扩大设定的距离;
b)根据外扩后的底面生成查询多边形,这个多边形底面是平整的;
c)将各个查询提进行空间分割,并建立RTree空间索引,加速后续查询;
第二种方法是生成边缘查询体,具体操作:
a)边缘线范围外扩,这个步骤主要完成缓冲区建立,计算外扩后的多边形,并与地形求交,得到缓冲区外扩线;
b)根据边缘线及其外扩线生成缓冲区查询体,通过线性插值可以将该多线性生成一个查询用的不规则三角网(TIN);
c)边缘范围内的查询体生成,将边缘点的所有高度修改为该模型的最低点高度值,生成一个平面的查询体,完成区域内的整平操作,防止模型穿模,如图7所示。
d)将各个独立的查询体,进行空间分割,并建立RTree空间索引,加速后续查询。
最后进行裁剪与修改的步骤,主要用于确定地形与模型的融合。在这个步骤中,首先计算地形格网点与查询体在法线方向上的交点,从而确定每个点的高程值。然后,根据交点的位置信息,将其投影到局部坐标系中,并与查询体进行射线相交判断。如果有交点,根据参考坐标系将交点的坐标投影回大地坐标系,并将交点的高程值替换地形当前的高度值,完成地形修改。通过循环遍历所有的高程点,可以实现地形与查询体的融合,具体方法如下:
a)根据上述步骤中生成的查询体,计算地形格网点与查询体在法线方向上的交点,这个交点即该点的高度值,初始化一个循环,遍历每张地形瓦片(257x257二维数组)的高程点。
b)对于每个高程点,根据其行列号和投影信息,计算其经纬度Pi。
c)使用空间索引,获取包含经纬度Pi的查询体Qi。同时,获取该查询体的建模参考坐标系和参考坐标原点Pref。
d)将经纬度Pi投影到以pref为参考点的局部坐标系下。
e)在局部坐标系中,将法线(0,0,1)与Pi构成一条射线,并求该射线与查询体的交点。
f)判断射线与查询体是否有交点。如果没有交点,返回步骤b)并继续执行。如果有交点,继续执行下一步。
g)根据参考坐标系,将交点Ci的坐标投影回大地坐标系。
h)交点Ci的z值即为地形与查询体交点的高程值。
i)使用交点Ci的高程值替换地形当前的高度值,从而完成地形修改。
j)重复以上步骤,直到遍历完所有的高程点,此时循环结束。
得到地形融合后的最终显示效果,可以看到模型边缘与地形之间存在较大的空隙,如图8所示。因此需要通过缓冲区生成弥补模型与地面的空隙,并生成一个斜坡,让过渡更平滑,如图9所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首先,在地形修剪的区域内确定缓冲区的宽度和形状。然后,在该区域内计算地形格网点与查询体在法线方向上的交点,以确定每个点的高程值。在地形修剪区域的边界上,计算插值点的高程值,生成平滑的过渡斜坡。接着,将生成的过渡斜坡与地形修剪区域内的点高程值进行融合,填补地形修剪区域内的间隙。通过重复以上步骤,直到地形修剪区域内的所有点完成过渡斜坡的生成和融合,最终得到与模型边缘相连且具有平滑过渡斜坡的缓冲区GIS三维地形。
总的来说,整个流程中,首先对模型进行预处理,根据不同的模型类型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处理。其中,底面包围盒预处理适用于建筑、电塔、道路等模型,而点云数据边缘检测预处理适用于倾斜摄影模型。
在底面包围盒预处理方法中,通过计算模型的包围盒并进行包围关系的剔除,建立空间索引以加快后续的空间查询。而在点云数据边缘检测预处理方法中,通过边缘检测和生成查询体来建立缓冲区并完成地形的整平,以避免模型与地形之间的穿模问题。
接下来是地形修剪的步骤。对于底面包围盒预处理方法,通过外扩底面范围生成查询多边形,并建立空间索引。对于点云数据边缘检测预处理方法,通过边缘线范围的外扩来建立缓冲区,并根据边缘范围内的查询体将地形进行整平。
最后,在地形修改的步骤中,根据生成的查询体与地形格网点进行交点计算,从而确定地形的高程值。这个过程通过使用空间索引快速获取包含某一格网点的查询体,并将交点的高程值应用于地形的修改,实现地形与模型的融合。
综上所述,首先,该方法能够将BIM模型、倾斜摄影模型等
数字信息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地形数据进行自动融合。通过计算查询几何体与地形的交点,确定地形修剪的区域,从而实现了模型与地形的紧密衔接和融合。其次,通过地形修剪和生成缓冲区,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地形穿模的问题。通过计算交点并调整地形的高程,可以确保模型在地形表面上正确地显示,避免了穿透地形的现象。再次,通过将模型与地形进行紧密衔接和融合,该方法能够提高场景的真实性和观感质量。模型与地形之间的平滑过渡和自然连接使得场景更加逼真,增强了用户的沉浸感和视觉体验。最后,该方法中的预处理步骤可以对数字信息模型进行特征检测、数据提取和清洗,并建立空间索引,以优化后续的计算过程。此外,预处理后的数据可以保存下来,以便在系统下次加载时跳过预处理流程,从而减少计算时间,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GIS三维地形与数字信息模型融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预处理数字信息模型,包括BIM模型与倾斜摄影模型,对模型进行数据提取与清洗;
S2,生成查询体,根据预处理后的模型数据生成查询体,并建立空间索引;
S3,进行修剪,通过计算查询体与地形的交点,确定地形修剪的区域,从而实现地形与模型的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GIS三维地形与数字信息模型融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步骤中,所述预处理是通过底面包围盒预处理和点云边缘地形预处理进行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GIS三维地形与数字信息模型融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包围盒预处理适用于分区域的多个BIM模型,包括参数化建模模型,模型之间相互独立,底面平整,并需要放置在平地之上,具体包括一下步骤:
S1011,遍历所有几何模型的包围盒,递归计算出每个模型的包围盒;
S1012,根据包围盒的包含关系,剔除不必要的包围盒;
S1013,对于模型包含空中部分的情况,设置基准面,并将空中部分的包围盒剔除;
S1014,根据包围盒底面范围,使用RTree对空间进行分割,建立空间索引,以提高后续的空间查询效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GIS三维地形与数字信息模型融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点云数据边缘检测预处理适用于倾斜摄影模型,包括以下步骤:
S1021,确定一个基准面,所述基准面高于模型边缘的最高点;
S1022,遍历所有倾斜模型,并记录所有顶点数据,为每个顶点分配索引;
S1023,将并使用Delaunay算法进行凸包检测,得到初步的边缘线,并根据索引获取三维空间中的边缘线;
S1024,对数据进行抽稀和清洗处理,排除异常点,生成预处理的边缘数据并记录。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GIS三维地形与数字信息模型融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步骤中,若预处理方式为底面包围盒预处理则生成底面包围盒查询体,若预处理方式为点云边缘地形预处理则生成边缘查询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GIS三维地形与数字信息模型融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包围盒查询体生成包括以下步骤:
①将底面包围盒进行外扩,沿X和Y方向分别扩大设定的距离;
②根据外扩后的底面生成平整的查询多边形,所述多边形底面是平整的;
③对查询体进行空间分割,并建立RTree空间索引,以加速后续的查询操作。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GIS三维地形与数字信息模型融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查询体生成包括以下步骤:
a.将边缘线范围进行外扩,生成缓冲区的外扩线,与地形数据求交得到缓冲区的多边形;
b.根据边缘线及其外扩线生成缓冲区查询体,使用线性插值可以生成一个用于查询的不规则三角网;
c.在边缘范围内,将查询体的高度修改为模型的最低点高度值,
生成一个平面的查询体,实现区域内的整平操作,防止模型穿模;
d.对生成的查询体进行空间分割,并建立RTree空间索引,以加速后续的查询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GIS三维地形与数字信息模型融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包括以下步骤:
S301,计算地形格网点与查询体在法线方向上的交点,所述交点即高度值,初始化一个循环,遍历每张地形瓦片即257x257二维数组的高程点;
S302,对于每个高程点,根据其行列号和投影信息,计算其经纬度Pi;
S303,使用空间索引,获取包含经纬度Pi的查询体Qi,并且获取该查询体的建模参考坐标系和参考坐标原点Pref;
S304,将经纬度Pi投影到以pref为参考点的局部坐标系下;
S305,在局部坐标系中,将法线与Pi构成一条射线,并求该射线与查询体的交点;
S306,判断射线与查询体是否有交点,如果没有交点,返回步骤b)并继续执行,如果有交点,继续执行下一步;
S307,根据参考坐标系,将交点Ci的坐标投影回大地坐标系;
S308,交点Ci的z值即为地形与查询体交点的高程值;
S309,使用交点Ci的高程值替换地形当前的高度值,从而完成地形修改;
S310,重复以上步骤,直到遍历完所有的高程点,此时循环结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GIS三维地形与数字信息模型融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步骤后,对于模型与地面之间的空隙,通过生成缓冲区形成斜坡进行过渡。
10.一种GIS三维地形与数字信息模型融合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预处理模块,用于预处理数字信息模型,主要包括BIM模型与倾斜摄影模型,对模型进行数据提取与清洗;
生成模块,用于生成查询体,根据预处理后的模型数据生成查询体,并建立空间索引;
修剪融合模块,用于进行修剪,通过计算查询体与地形的交点,确定地形修剪的区域,从而实现地形与模型的融合。
CN202311331853.9A 2023-10-13 2023-10-13 一种gis三维地形与数字信息模型融合的方法及系统 Pending CN11733364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31853.9A CN117333648A (zh) 2023-10-13 2023-10-13 一种gis三维地形与数字信息模型融合的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31853.9A CN117333648A (zh) 2023-10-13 2023-10-13 一种gis三维地形与数字信息模型融合的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33648A true CN117333648A (zh) 2024-01-02

Family

ID=89295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31853.9A Pending CN117333648A (zh) 2023-10-13 2023-10-13 一种gis三维地形与数字信息模型融合的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3364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16769B (zh) 虚拟现实三维场景加载与渲染方法、装置和终端设备
CN103871102B (zh) 一种基于高程点和道路轮廓面的道路三维精细建模方法
KR101555426B1 (ko) 지형 렌더링 방법 및 장치
JP2010518458A (ja) 事例/偏微分式ベースの空白領域への埋め込み技術および関連する精度評価
KR20100136604A (ko) 3차원 지형 영상 실시간 가시화 시스템 및 이의 방법
US20070195083A1 (en) Image-based protruded displacement mapping method and bi-layered displacement mapp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TW200926060A (en) Geospatial modeling system providing user-selectable building shape options and related methods
CN111161394B (zh) 一种三维建筑模型的放置方法和装置
CA2834575A1 (en) Method of rendering a terrain stored in a massive database
CN112633657A (zh) 一种施工质量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028335B (zh)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点云数据的分块面片重建方法
CN112307553A (zh) 一种对三维道路模型进行提取与简化的方法
CN114708414B (zh) 一种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与系统
CN109636889A (zh) 一种基于动态缝合带的大规模三维地形模型渲染方法
Yoo et al. Image‐Based Modeling of Urban Buildings Using Aerial Photographs and Digital Maps
JP2002092658A (ja) 3次元デジタル地図作成装置及び3次元デジタル地図作成のプログラムを記憶した記憶媒体
CN114332134A (zh) 一种基于密集点云的建筑物立面提取方法和装置
KR20070099298A (ko) 모바일 내비게이션용 3차원 형상정보 생성방법 및 장치
CN116468870B (zh) 一种城市道路三维可视化建模方法及系统
Zhang et al. A geometry and texture coupled flexible generalization of urban building models
CN111681322B (zh) 一种倾斜摄影模型的融合方法
CN110930509A (zh) 线性四元树多层模型驱动的dem即时可视化方法
CN113838199B (zh) 一种三维地形生成方法
CN117333648A (zh) 一种gis三维地形与数字信息模型融合的方法及系统
CN114092663B (zh) 面向城市信息模型建筑三维重建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