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08414B - 一种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与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08414B
CN114708414B CN202210412058.1A CN202210412058A CN114708414B CN 114708414 B CN114708414 B CN 114708414B CN 202210412058 A CN202210412058 A CN 202210412058A CN 114708414 B CN114708414 B CN 1147084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rain
cutting
dimensional
data
engine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1205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08414A (zh
Inventor
周玉辉
温绍成
胥海燕
刘畅
何杰
谢毅
刘威
代强玲
邓军桥
郭刚
罗明圣
严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Eryu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REEC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Eryu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REE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Eryu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REEC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Eryu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REEC
Priority to CN20221041205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0841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7084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084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084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084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9/00Manipulating 3D models or images for computer graphics
    • G06T19/20Editing of 3D images, e.g. changing shapes or colours, aligning objects or positioning par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7/00Three dimensional [3D] modelling, e.g. data description of 3D objects
    • G06T17/005Tree description, e.g. octree, quadtre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7/00Three dimensional [3D] modelling, e.g. data description of 3D objects
    • G06T17/05Geographic mod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10Segmentation; Edge detection
    • G06T7/11Region-based segment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1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support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e.g. for weather forecasting or climate sim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及系统,包括:计算原始三维地形格网数据的层级关系,并基于层级关系提取视相关地块数据,获取工程设计成果,基于工程设计成果对视相关地块进行切割,完成工程设计成果与视相关地块的的无损切割与补齐,本方法只对视口内的地形块进行局部切割补齐操作,从而减少了建模过程中所需要处理的数据量,节约了内存的开销;本方法基于帧前临时数据,并未修改原有地形模型,减少了计算量,缩减了刷新所需要的时间,实现了实时更新;有效解决现有铁路线路三维设计中地形切割与线路模型拼合内存消耗大、计算量大和修改时出现卡顿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三维数据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与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三维数字化已逐步成为铁路设计的发展潮流,大规模铁路三维场景建模是实现铁路三维数字化设计的关键核心技术,主要面临铁路三维构筑物模型与实景三维地形的无缝拼合难题。针对这一难题,各科研机构开展了大量研究。总体看来,现有方法通常先将地形点云数据信息全部加载到内存中,再根据线路横断面设计成果获取线路边界点的点云数据,与原始地形点混合,形成新的地形点集和线路边界线集,应用约束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重新生成三角网,保证线路边界作为约束边嵌入原始地形三角网中,然后删除线路边界范围内的三角形实现地形剖切,最终将线路构筑物模型插入剖切后的地形模型,实现二者拼合。
该方法实现了模型的无缝拼合,可以在视觉上直观呈现铁路场景。但其操作对象是整个地形模型,且直接对其进行了修改。这种全局的、有损的切割、拼合方法会消耗大量内存,计算量较大,更重要的是,模型一旦生成,难以再次修改。三维线路设计过程中,线位处于动态修改状态,每一次修改操作需要对原三维地形进行局部修复或补齐,然后依据修改后的线位实现快速剖切新的地形和拼合,现有的面向全局地形的有损剖切方法显然无法满足线路三维动态设计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采用全局的切割拼合方法会消耗大量内存开销、并且不易于修改的缺陷,提供一种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与系统,本方法通过建立原始模型的层级关系,依据层级关系快速提取视相关地形块,从而通过分层分块的方式实现局部实时修改。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三维地形格网数据,基于预设比例对所获取的三维地形格网数据进行缩减采样,形成分层级的三维地形格网数据;基于屏幕分辨率大小计算所述分层级的三维地形格网数据的层级对应关系;以及,基于所述层级对应关系从所述三维地形格网数据中提取视相关的地形块;
获取工程设计成果,对所获取的工程设计成果进行坐标转换,得到所述工程设计成果对应的边界点坐标;设置所述边界点坐标的属性信息,基于所设置的属性信息确定连接规则,基于所述连接规则形成闭合的切割边界区域;
基于所述切割边界区域对所述视相关的地形块进行切割,生成切割节点集合,基于切割节点集合确定保留节点集合、与补齐节点集合,基于所得节点集合实现所述工程设计成果与所述三维地形格网数据的切割融合。
根据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上述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中,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比例为:2:1。
根据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上述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中,所述基于屏幕分辨率大小计算所述分层级的三维地形数据的层级对应关系,包括:
基于屏幕分辨率大小建立视距和各层级三维地形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
将每个层级的三维地形数据划分为多个地形块,构建四叉树结构表征各层级地形块之间的对应关系。
根据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上述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中,所述基于所述层级对应关系从所述三维地形数据中提取视相关的地形块,包括:
S1、从第一层级的三维地形数据开始,判断视锥体与层级内每个地形块的包围球是否有交集,若否,则不处理;若是,则记录下有交集的地形块集合,构建视锥体包围体,用地形块中心点带入公式判断每个面是否在视锥体包围盒范围内,并基于在包围盒范围内的点更新所述地形块集合;
S2、判断所述地形块集合内的每个地形块的层次精度是否满足在屏幕中显示的分辨率要求;若满足,则将其从所述地形块集合中剔除,得到新的地形块集合;
S3、基于第一层集的地形块集合,根据四叉树结构索引到第二层级对应的地形块集合;判断第二层级对应的地形块集合中地形块与视锥体是否有交集并从集合内剔除没有交集的地形块,得到第二层级对应的地形块集合;重复地形块计算步骤,直到计算完所有层级的地形块集合数据,得到分层级的视相关的地形块数据。
根据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上述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中,在内存中加载并存储所述分层级的视相关的地形块数据。
根据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上述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中,所述设置所述边界点坐标的属性信息,包括:
依据横断面所在的工程结构物类型划分为不同断面类型,并进一步将切割点的属性划分为路基断面边界点、桥头断面边界点、隧道断面边界点。
根据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上述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中,所述基于所述切割边界区域对所述视相关的地形块进行切割,包括:
对所述视相关的地形块与所述切割边界区域进行求交操作,若无交集,则无需进行切割补齐;若有交集,则提取在切割区域内的点构建为切割节点,并将不在切割区域内的点构建为第一保留节点集合。
根据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上述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中,所述基于切割节点集合确定保留节点集合、与补齐节点集合,包括:
基于切割边界区域的边界顶点以及切割边界区域与三维地形格网数据的交点构建保留节点集合
求解切割边界区域与地形格网的交点,将交点作为第二保留节点集合,并将切割边界区域的顶点集作为第三保留节点集合;
将所述第二保留节点集合与所述第三保留节点集合合并为限制切割边界点集,并将所述限制切割边界点集的点按照所在边界位置进行排序,生成闭合的边界多段线,将所述边界多段线和第一保留节点集合进行合并后,构建凹多边形三角网,基于向量运算将所述凹多边形三角网拆分为多个凸多边形,对每个凸多边形构三角网,完成整个地形边界的补齐,生成补齐节点集合。
根据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上述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中,所述基于所得节点集合实现所述工程设计成果与所述三维地形格网数据的切割融合,包括:
基于所述工程设计成果生成工程三维模型,所述工程三维模块,包括:路基模型、桥梁模型、隧道模型;
基于实际地理位置关系将所述路基模型、桥梁模型、隧道模型设置在所述三维地形格网数据的对应位置进行拼合;
将所述切割节点设置为不显示、保留节点和补齐节点设置为显示即可实现所述工程三维模型与所述三维地形格网数据的切割融合。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系统,包括处理器、网络接口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所述网络接口和所述存储器相互连接,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被配置用于调用所述程序指令,执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计算原始三维地形格网数据的层级关系,并基于层级关系提取视相关地块数据、从而在后续三维格网数据与工程模型的切割融合切割过程中,便捷快速地完成切割边界和地形的无损切割与补齐等,本方法只对视口内的地形块进行局部切割补齐操作,从而减少了建模过程中所需要处理的数据量,节约了内存的开销;同时本方法未对三维地形格网数据进行预处理,基于帧前临时数据,并未修改原有地形模型,在保留原始三维地形数据的完整性的同时,通过视相关地块实现实时更新;有效解决现有铁路线路三维设计中地形切割与线路模型拼合内存消耗大、计算量大和修改时出现卡顿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原理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地形切割处理及三角网重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三维地形修建实时动态更新系统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试验例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图1示出了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应用于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三维地形格网数据,基于预设比例对所获取的三维地形格网数据进行缩减采样,形成分层级的三维地形格网数据;基于屏幕分辨率大小计算所述分层级的三维地形格网数据的层级对应关系;以及,基于所述层级对应关系从所述三维地形格网数据中提取视相关的地形块;
获取工程设计成果,对所获取的工程设计成果进行坐标转换,得到所述工程设计成果对应的边界点坐标;设置所述边界点坐标的属性信息,基于所设置的属性信息确定连接规则,基于所述连接规则形成闭合的切割边界区域;
基于所述切割边界区域对所述视相关的地形块进行切割,生成切割节点集合,基于切割节点集合确定保留节点集合、与补齐节点集合,基于所得节点集合实现所述工程设计成果与所述三维地形格网数据的切割融合。
本实施例中,通过计算原始三维地形格网数据的层级关系,并基于层级关系提取视相关地块数据、从而在后续三维格网数据与工程模型的切割融合切割过程中,便捷快速地完成切割边界和地形的无损切割与补齐等,本方法中使用视相关分层级加载技术能够确定每一帧的视相关地形块,随后对这些地形块就行裁剪拼合进行局部切割补齐操作,从而减少了建模过程中所需要处理的数据量,节约了内存的开销;本方法基于帧前临时数据,并未修改原有地形模型,减少了计算量,缩减了刷新所需要的时间,实现了实时更新。
实施例2
在本发明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具体包括:
S1-1:地形分层次存储与显示。由于导入的地形数据是整齐排列的栅格数据,可包含多个缩减采样图层。各个连续层级间均以2:1的比例进行抽稀采样,形成地形层次。基于屏幕分辨率大小建立视距和地形层次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显示时,加载对应层的地形,这样可以减少内存操作的数据量。
S1-2:各层级地形分块存储及四叉树组织结构。将每个地形层次下的地形数据规则的划分为大小相等的地形块。由于层级之间的精度为2倍关系,所以一个上一层地形块的范围对应了四个下一层地形块的范围。从而可以构建四叉树结构来表示各层地形块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的组织结构便于快速查找视口内的地形数据。
S1-3:视相关地形块的提取方法。在每一帧显示前,需要将视口内的地形块提取出来以备切割补齐操作,其方法如下:
(1)从第一地形层次开始判断视锥体与层内每个地形块的包围球是否有交集,记录下有交集的地形块集合〖Tile〗_1,视锥体远平面记为S_y,近平面记为S_j,包围盒中心点记为C_p,通过Ax+By+C=0构建6个视锥体包围体,用地形块中心点带入公式判断每个面是否再在视锥体包围盒范围内。
(2)判断集合〖Tile〗_i内的每个地形块的层次精度是否满足在屏幕中显示的分辨率要求。若满足,则将其从〖Tile〗_i中提出,并记录入地形块集合Tile中。
(3)基于上一层记录下的地形块集合〖Tile〗_i,根据四叉树结构索引到下一层中对应的地形块集合〖Tile〗_(i+1),上一层索引值记为[n,r,c]下一层索引值层级数为n+1,其中行索引为exp(2,n+1)+r,列索引为exp(2,n+1)+c。
(4)判断〖Tile〗_(i+1)中地形块与视锥体是否有交集并从集合内剔除没有交集的地形块,得到新的〖Tile〗_(i+1)。
(5)判断〖Tile〗_(i+1)是否为空集,若是:方法结束,地形块集合为视口内的地形块;若否,重复步骤(2)~(4)。
S2-1:三维空间坐标计算。这一部分需要进行两次坐标系的转换。首先是整体坐标转局部坐标。由于整体坐标数字通常过大,但数据的有效位数是一定的。因此坐标值越小,计算结果越精确。在计算前需要将线路坐标都转换到以线路起点为原点,线路起始方向为正方向的笛卡尔坐标系下,记原点坐标为(x,y,z),整体偏移后的坐标为(x1,y1,z1)=(x0,y0,z0)-(x,y,z)。其次是将横断面中存储的信息解析为局部坐标,主要包括横断面各特征点的里程、线路支距和绝对高程,需将其转化局部坐标系下的空间坐标。
S2-2:设置切割边界点的属性。依据横断面所在的工程结构物类型划分为路基段、桥梁段和隧道段等断面类型,并进一步将切割点的属性划分为路基断面:路基坡脚点,路堑堑顶点;桥梁断面:桥头边界点、桥中边界点和桥尾边界点;隧道断面:进洞边界点、洞身边界点和出洞边界点。
S2-3:定义连接方式。在路基段,路基坡脚点之间、路堑堑顶点之间直接按顺序依次连接形成切割边界。在路基坡脚点和路堑堑顶点的交界处需要增加计算填挖零点的坡脚点数据。在路基段与桥梁段连接的位置,切割边界主要由桥台及桥台锥坡连接直接并入到相邻路基段中,形成闭合多段线数组。在隧道段,切割边界由隧道的洞门组成,我们需要根据设计数据和隧道仰坡生成隧道洞门的数据,将其添加进切割边界数组中即可。桥中边界点和洞身边界点暂时跳过。
S3-1:视相关地形块的切割。本步骤需要对S1-3中各视相关地形块进行切割操作(如图3所示)。先对各地形块与S2-4中得到的切割区域内进行求交操作,若无交集,则无需进行切割补齐;若有交集,则提取在切割区域内的点构建为切割节点,不在切割区域内的点构建为保留节点,保留节点的边界点构建为点集N,将其依次连接为格网边界P_N。
S3-2:地形边界的补齐。S3-1中生成的保留节点边界与实际的铁路模型边界是不重合的,因此需要将其补充完整。求解切割边界与地形格网的交点构建点集B_inter,其高程由所在地形格网线段两侧的地形点高程内插确定,并把它们加入到保留节点集中。将切割边界的顶点集B_vertice也加入到保留节点集中,高程由其所在方格的四个顶点处高程内插确定。由于切割边界上的点是新加入的,所以它们并不在已有的三角网中。将交点集B_inter和顶点集B_vertice合并为限制切割边界点集B,并将其按照所在边界位置排序,生成闭合的边界多段线P_B。将B和格网边界点集N合并后,以边界P_B和P_N为限制边界构建凹多边形三角网(如图2所示)。首先确定2个起算点,计算其向量为V_K和V_(K+1),计算边向量E_K=V_(K+1)-V_K,然后按边连接顺序计算边向量叉积E_K=E_K^E_(K+1),判断下一点向量与当前向量叉积正负,区分凹凸方向,遇到凹向量,拆分成两个边界后再次逐点计算,最终形成多个凸多边形,对每个凸多边形构三角网,完成整个地形边界的补齐。
S3-3:铁路模型的生成。铁路模型是基于横断面设计成果生成的。S2-2已经把横断面类型划分为了路基段、桥梁段和隧道段等断面类型。路基模型是由路基段横断面特征点依次连接构建而成;桥梁模型则是由桥头、桥身断面和桥尾特征点连接构建而成;隧道模型则是由进洞口、洞身横断面和出洞口特征点连接构建而成。
S3-4:地形的拼合。将S3-3步骤中生成的路基模型放入路基所在位置,桥梁模型放入桥头桥尾之间,隧道模型放入隧道进洞口和出洞口之间,即可实现铁路模型与地形的无缝拼合。并将它们构建为拼合节点。
S3-5:在每一帧前都要进行S3-1到S3-4的操作,生成相应的切割节点、保留节点和补齐节点。将其中的切割节点设置为不显示、保留节点和补齐节点设置为显示即可实现地形的无损切割补齐。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还提供一种融合系统,该系统包括处理器、网络接口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所述网络接口和所述存储器相互连接,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被配置用于调用所述程序指令,执行上述切割融合方法。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处理器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简称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
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处理器读取存储介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存储介质可以是存储器,例如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
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简称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简称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简称EEPROM)或闪存。
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简称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简称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简称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简称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SDRAM,简称DDR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SDRAM,简称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简称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简称DRRAM)。
本发明实施例描述的存储介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应该理解到,本发明所揭露的系统,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模块之间的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服务器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三维地形格网数据,基于预设比例对所获取的三维地形格网数据进行缩减采样,形成分层级的三维地形格网数据;基于屏幕分辨率大小计算所述分层级的三维地形格网数据的层级对应关系;以及,基于所述层级对应关系从所述三维地形格网数据中提取视相关的地形块;
获取工程设计成果,对所获取的工程设计成果进行坐标转换,得到所述工程设计成果对应的边界点坐标;设置所述边界点坐标的属性信息,基于所设置的属性信息确定连接规则,基于所述连接规则形成闭合的切割边界区域;
基于所述切割边界区域对所述视相关的地形块进行切割,生成切割节点集合,基于切割节点集合确定保留节点集合、与补齐节点集合,基于所得节点集合实现所述工程设计成果与所述三维地形格网数据的切割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比例为: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屏幕分辨率大小计算所述分层级的三维地形数据的层级对应关系,包括:
基于屏幕分辨率大小建立视距和各层级三维地形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
将每个层级的三维地形数据划分为多个地形块,构建四叉树结构表征各层级地形块之间的对应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层级对应关系从所述三维地形数据中提取视相关的地形块,包括:
S1、从第一层级的三维地形数据开始,判断视锥体与层级内每个地形块的包围球是否有交集,若否,则不处理;若是,则记录下有交集的地形块集合,构建视锥体包围体,用地形块中心点带入公式判断每个面是否在视锥体包围盒范围内,并基于在包围盒范围内的点更新所述地形块集合;
S2、判断所述地形块集合内的每个地形块的层次精度是否满足在屏幕中显示的分辨率要求;若满足,则将其从所述地形块集合中剔除,得到新的地形块集合;
S3、基于第一层集的地形块集合,根据四叉树结构索引到第二层级对应的地形块集合;判断第二层级对应的地形块集合中地形块与视锥体是否有交集并从集合内剔除没有交集的地形块,得到第二层级对应的地形块集合;重复地形块计算步骤,直到计算完所有层级的地形块集合数据,得到分层级的视相关的地形块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内存中加载并存储所述分层级的视相关的地形块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所述边界点坐标的属性信息,包括:
依据横断面所在的工程结构物类型划分为不同断面类型,并进一步将切割点的属性划分为路基断面边界点、桥头断面边界点、隧道断面边界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切割边界区域对所述视相关的地形块进行切割,包括:
对所述视相关的地形块与所述切割边界区域进行求交操作,若无交集,则无需进行切割补齐;若有交集,则提取在切割区域内的点构建为切割节点,并将不在切割区域内的点构建为第一保留节点集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切割节点集合确定保留节点集合、与补齐节点集合,包括:
基于切割边界区域的边界顶点以及切割边界区域与三维地形格网数据的交点构建保留节点集合
求解切割边界区域与地形格网的交点,将交点作为第二保留节点集合,并将切割边界区域的顶点集作为第三保留节点集合;
将所述第二保留节点集合与所述第三保留节点集合合并为限制切割边界点集,并将所述限制切割边界点集的点按照所在边界位置进行排序,生成闭合的边界多段线,将所述边界多段线和第一保留节点集合进行合并后,构建凹多边形三角网,基于向量运算将所述凹多边形三角网拆分为多个凸多边形,对每个凸多边形构三角网,完成整个地形边界的补齐,生成补齐节点集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切割节点集合、保留节点集合、补齐节点集合实现所述工程设计成果与所述三维地形格网数据的切割融合,包括:
基于二维工程设计成果生成工程三维模型,所述工程三维模块,包括:路基模型、桥梁模型、隧道模型;
基于实际地理位置关系将所述路基模型、桥梁模型、隧道模型设置在所述三维地形格网数据的对应位置进行拼合;
将所述切割节点设置为不显示、保留节点和补齐节点设置为显示即可实现所述工程三维模型与所述三维地形格网数据的切割融合。
10.一种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网络接口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所述网络接口和所述存储器相互连接,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被配置用于调用所述程序指令,执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
CN202210412058.1A 2022-04-19 2022-04-19 一种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与系统 Active CN1147084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12058.1A CN114708414B (zh) 2022-04-19 2022-04-19 一种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12058.1A CN114708414B (zh) 2022-04-19 2022-04-19 一种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与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08414A CN114708414A (zh) 2022-07-05
CN114708414B true CN114708414B (zh) 2023-06-23

Family

ID=82174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12058.1A Active CN114708414B (zh) 2022-04-19 2022-04-19 一种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与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084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09941B (zh) * 2022-08-31 2023-05-30 中南大学 一种三维道路场景中三维地物模型融合方法及其系统
CN116468838B (zh) * 2023-06-13 2023-08-18 江西省水投江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区域资源渲染方法、系统、计算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7669081A (zh) * 2023-12-04 2024-03-08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一种拱坝基础开挖设计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747032A1 (de) * 2012-12-21 2014-06-25 3D Reality Maps GmbH Verfahren zur fotorealistischen Visualisierung von einem dreidimensionalen Gelände-Datensatz in Echtzeit
CN108140254A (zh) * 2015-09-25 2018-06-08 微软技术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从地图数据中生成3d模型
CN112687007A (zh) * 2020-12-22 2021-04-20 北京旋极伏羲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lod技术的立体网格图生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747032A1 (de) * 2012-12-21 2014-06-25 3D Reality Maps GmbH Verfahren zur fotorealistischen Visualisierung von einem dreidimensionalen Gelände-Datensatz in Echtzeit
CN108140254A (zh) * 2015-09-25 2018-06-08 微软技术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从地图数据中生成3d模型
CN112687007A (zh) * 2020-12-22 2021-04-20 北京旋极伏羲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lod技术的立体网格图生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08414A (zh) 2022-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708414B (zh) 一种工程三维地形数据切割融合方法与系统
CN111597170B (zh) 一种无损地由bim模型构建空间语义数据库的方法
CN111784840B (zh) 基于矢量数据自动分割lod层级三维数据单体化方法及系统
CN111402414A (zh) 一种点云地图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5005580B (zh) 一种用于显示水库地形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15797568A (zh) 一种基于三维gis与bim集成的建模方法及装置
Yang et al. A map‐algebra‐based method for automatic change detection and spatial data updating across multiple scales
CN113724279A (zh) 路网自动划分交通小区的系统、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Maraş et al. Topological error correction of GIS vector data
CN104376050A (zh) 一种在三维场景动态调度并显示海量矢量数据的方法
CN113780475B (zh) 一种基于gis环境下山岭隧道模型融合方法
CN114581620A (zh) 道路的虚拟高程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Zhang et al. A geometry and texture coupled flexible generalization of urban building models
Camagni et al. Reverse modeling of cultural heritage. Pipeline and bottlenecks
Zhao et al. Completing point clouds using structural constraints for large-scale points absence in 3D building reconstruction
CN109684656B (zh) 一种基于SolidWorks的装配约束继承方法
CN110930509A (zh) 线性四元树多层模型驱动的dem即时可视化方法
CN113076803B (zh) 一种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建筑物矢量提取方法及系统
Wang et al. Automatic deformation extraction method of buildings in mining areas based on TLS point clouds
CN117389746B (zh) 一种基于bim的行人仿真建筑空间解析方法
Selvaggi Surveying and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for preservation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cultural heritage
CN115374526B (zh)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精细化配筋方法及系统
CN117723073B (zh) 高程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10942513B (zh) 三维网格模型的空间填充方法及装置
CN117333648A (zh) 一种gis三维地形与数字信息模型融合的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