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18455A - 一种电力传输系统和发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力传输系统和发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18455A
CN117318455A CN202210696440.XA CN202210696440A CN117318455A CN 117318455 A CN117318455 A CN 117318455A CN 202210696440 A CN202210696440 A CN 202210696440A CN 117318455 A CN117318455 A CN 1173184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pled
transmission system
filter
power transmission
filter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9644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小威
王德臣
蔡报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9644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1845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00768 priority patent/WO202324665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3184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184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381Dispersed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loss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12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harmonics from ac input or outpu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12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harmonics from ac input or output
    • H02M1/123Suppression of common mode voltage or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12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harmonics from ac input or output
    • H02M1/126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harmonics from ac input or output using passive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4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2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 H02J2300/24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of photovoltaic orig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力传输系统和发电系统。电力传输系统包括:功率变换电路,用于对输入的电信号进行功率变换;滤波电路,包括第一滤波电路和/或第二滤波电路,第一滤波电路耦接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与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之间;第二滤波电路耦接于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之间;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跨接电容组的一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耦接,另一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耦接,以形成回路,使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输出的电信号中的干扰信号能回流至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本申请实施例能使干扰信号回流,减小了输入端和/或输出端处的共模干扰电流,不需采用安规Y电容,可减小滤波电感体积,降低了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电力传输系统和发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滤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力传输系统和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功率优化器产品由于市场应用组串数量多,多级串联后连接组串的线缆对地电压可能达到500V以上,共模滤波要求对机壳采用安规Y电容进行滤波,且当前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标准要求电源设备的所有端口都需要接线路阻抗稳定网络(line impedance stabilization network,LISN),会导致输入输出形成干扰回流,基于非隔离架构浮地设备的噪声分析,双端口接LINS的测试结果比单端口接LISN的测试结果劣化20dB以上,同时,常规的EMC滤波受限于安规要求,Y电容容值必须很小,因此需要共模电感的电感值较大,导致体积较大,而由于优化器尺寸很小,该量级共模电感对产品的架构、成本影响极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力传输系统和发电系统,通过在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输出端之间跨接电容组,构成干扰回流路径,使得在外部阻抗较小如进行CE测试时可减小流经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干扰电流,并且不需采用Y电容,跨接电容组中的电容耐压低,容值大,可大幅减小滤波电感的体积,进而降低成本。
为此,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力传输系统,所述电力传输系统包括:功率变换电路,用于对输入的电信号进行功率变换;滤波电路,包括第一滤波电路和/或第二滤波电路,所述第一滤波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耦接,所述第一滤波电路用于对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接收的电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所述第一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耦接;所述第二滤波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耦接,所述第二滤波电路用于对所述功率变换电路输出的电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所述第二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耦接;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用于使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输出的电信号中的干扰信号回流至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其中:当所述滤波电路仅包括所述第一滤波电路时,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耦接,每个跨接电容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滤波电路耦接,另一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耦接;当所述滤波电路仅包括所述第二滤波电路时,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耦接,每个跨接电容组的一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耦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滤波电路耦接;当所述滤波电路包括所述第一滤波电路和所述第二滤波电路时,每个跨接电容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滤波电路耦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滤波电路耦接。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力传输系统,跨接电容组的一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耦接,另一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耦接,从而形成回流路径,可使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输出的干扰信号回流至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进而减小流经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和/或输出端的干扰电流,这样在外部阻抗很小时,不会存在很大的共模电流,如进行CE测试时输入端和输出端处的LISN接收的干扰电流较小,测试结果不会超标,能够满足测试要求;并且,不需要对机壳增加安规Y电容,跨接电容组的电容耐压低,容值大,可大幅减小滤波电感体积,降低了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包括第一跨接电容组,所述第一跨接电容组的一端耦接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所述第一跨接电容组的另一端耦接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也就是说,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跨接电容组的两端可分别耦接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从而可形成使干扰信号回流的路径。若滤波电路包括第一滤波电路,第一滤波电路的输入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耦接,此时第一跨接电容组的一端耦接第一滤波电路的输入端;若滤波电路包括第二滤波电路,第二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耦接,此时第一跨接电容组的另一端耦接第二滤波电路的输出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滤波电路包括第一滤波电容和一个或串联的两个以上的第一滤波电感,所述一个或串联的两个以上的第一滤波电感的输入端为所述第一滤波电路的输入端,所述一个或串联的两个以上的第一滤波电感的输出端为所述第一滤波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一滤波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一滤波电路的输出端和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滤波电感之间中的至少一者处设置有所述第一滤波电容,且所述第一滤波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正极耦接,另一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负极耦接;和/或,所述第二滤波电路包括第二滤波电容和一个或串联的两个以上的第二滤波电感,所述一个或串联的两个以上的第二滤波电感的输入端为所述第二滤波电路的输入端,所述一个或串联的两个以上的第二滤波电感的输出端为所述第二滤波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滤波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二滤波电路的输出端和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滤波电感之间中的至少一者处设置有所述第二滤波电容,且所述第二滤波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正极耦接,另一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负极耦接。也就是说,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滤波电路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滤波电感和至少一个第一滤波电容;第二滤波电路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滤波电感和至少一个第二滤波电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滤波电路包括第一滤波电路和所述第二滤波电路,所述第一滤波电感包括第一共模电感或包括第一差模电感和第二差模电感,所述第二滤波电感包括第二共模电感或包括第三差模电感和/或第四差模电感;或,所述第一滤波电感包括第一差模电感或第二差模电感,所述第二滤波电感包括第二共模电感或包括第三差模电感和第四差模电感;或,所述滤波电路仅包括第一滤波电路,所述第一滤波电感包括第一共模电感或包括第一差模电感和第二差模电感;或,所述滤波电路仅包括第二滤波电路,所述第二滤波电感包括第二共模电感或包括第三差模电感和第四差模电感;其中: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正极耦接,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的正极耦接,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负极耦接,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的负极耦接;所述第一差模电感的一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正极耦接,所述第一差模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的正极耦接,所述第二差模电感的一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负极耦接,所述第二差模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的负极耦接;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的正极耦接,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正极耦接,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的负极耦接,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负极耦接;所述第三差模电感的一端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的正极耦接,所述第三差模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正极耦接,所述第四差模电感的一端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的负极耦接,所述第四差模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负极耦接。也就是说,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滤波电感可包括共模电感或至少一个差模电感,第二滤波电感可包括共模电感或至少一个差模电感,且一般需要保证干扰回流路径的正极接线和负极接线上分别串联有至少一个电感。另外,在有需要的情况下,第一滤波电感可同时包括共模电感和差模电感,第二滤波电路也可同时包括共模电感和差模电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包括第二跨接电容组,所述第二跨接电容组的一端耦接所述滤波电路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滤波电感之间的第一节点,所述第二跨接电容组的另一端耦接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或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也就是说,在该实现方式中,滤波电路包括第一滤波电路,且第一滤波电路包括相邻两个第一滤波电感,第二跨接电容组的一端耦接相邻两个第一滤波电感之间的第一节点,若滤波电路包括第二滤波电路,第二跨接电容组的另一端耦接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时,也是与第二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耦接,第二跨接电容组的另一端耦接耦接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时,也是与第二滤波电路的输入端耦接;若滤波电路不包括第二滤波电路,第二跨接电容组的另一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耦接时,也是与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耦接(因滤波电路不包括第二滤波电路时,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耦接),从而可形成使干扰信号回流的路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包括第三跨接电容组,所述第三跨接电容组的一端耦接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或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三跨接电容组的另一端耦接所述滤波电路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滤波电感之间的第二节点。也就是说,在该实现方式中,滤波电路包括第二滤波电路,第二滤波电路包括相邻两个第二滤波电感,第三跨接电容组的另一端耦接相邻两个第二滤波电感之间的第二节点,若滤波电路包括第一滤波电路,第三跨接电容组的一端耦接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时,也是与第一滤波电路的输入端耦接,第三跨接电容组的一端耦接耦接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时,也是与第一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耦接;若滤波电路不包括第一滤波电路,第二跨接电容组的另一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耦接时,也是与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耦接(因滤波电路不包括第一滤波电路,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耦接),从而可形成使干扰信号回流的路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包括第四跨接电容组,所述第四跨接电容组的一端耦接所述滤波电路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滤波电感之间的第一节点,所述第四跨接电容组的另一端耦接所述滤波电路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滤波电感之间的第二节点。也就是说,在该实现方式中,滤波电路包括第一滤波电路和第二滤波电路,第一滤波电路包括相邻两个第一滤波电感,第二滤波电路包括相邻两个第二滤波电感,第四跨接电容组的两端分别耦接相邻两个第一滤波电感之间的第一节点和相邻两个第二滤波电感之间的第二节点,从而可形成使干扰信号回流的路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包括第五跨接电容组,所述第五跨接电容组的一端耦接所述第一滤波电路的输入端,另一端耦接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和/或,所述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包括第六跨接电容组,所述第六跨接电容组的一端耦接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另一端耦接所述第二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也就是说,在该实现方式中,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包括第五跨接电容组时,滤波电路可仅包括第一滤波电路,或者可同时包括第一滤波电路和第二滤波电路;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包括第六跨接电容组时,滤波电路可仅包括第二滤波电路,或者可同时包括第一滤波电路和第二滤波电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包括第七跨接电容组,所述第七跨接电容组的一端耦接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七跨接电容组的另一端耦接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也就是说,在该实现方式中,滤波电路可包括第一滤波电路和/或第二滤波电路,第七跨接电容组的两端分别耦接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从而可形成使干扰信号回流的路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跨接电容组包括:第一电容组,所述第一电容组的一端耦接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正极和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负极中的一者,所述第一电容组的另一端耦接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正极和所述电力传输系统输出端的负极中的一者;和/或,第二电容组,所述第二电容组的一端耦接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正极和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负极中的另一者,所述第二电容组的另一端耦接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正极和所述电力传输系统输出端的负极中的另一者;其中,所述第一电容组和所述第二电容组各自包括一个电容或两个以上的电容,所述两个以上的电容串联或并联。也就是说,在该实现方式中,跨接电容组可包括第一电容组和第二电容组,或仅包括第一电容组,或仅包括第二电容组;不同跨接电容组包括的电容组的数量可不同或相同,例如,两个跨接电容组中的一者可包括第一电容组和第二电容组,或仅包括第一电容组,或仅包括第二电容组,两个跨接电容组中的另一者也可包括第一电容组和第二电容组,或仅包括第一电容组,或仅包括第二电容组。另外,跨接电容组的两端的第一种连接方式是:跨接电容组的两个电容组的第一端可分别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正极和负极耦接,跨接电容组的两个电容组的第二端可分别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正极和负极耦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跨接电容组包括第三电容组和第四电容组,所述第三电容组包括串联在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正极和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负极之间的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第四电容组包括串联在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正极和所述电力传输系统输出端的负极之间的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之间的中间节点与所述第三电容和所述第四电容之间的中间节点耦接。也就是说,在该实现方式中,跨接电容组的两端的第二种连接方式是:使位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正极和负极之间的两个串联电容即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的中间节点与位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正极和负极之间的两个串联电容即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的中间节点耦接。即跨接电容组的一端可通过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耦接,跨接电容组的另一端可通过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耦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接收的电信号为直流电信号,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用于将所述直流电信号转换为另外的直流电信号或转换为交流电信号;或,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接收的电信号为交流电信号,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用于将所述交流电信号转换为直流电信号。也就是说,在该实现方式中,功率变换电路可以有三种转换模式:模式1——将直流电信号转换为另外的直流电信号例如输出功率最大的直流电信号;模式2——将直流电信号转换为交流电信号;模式3——将交流电信号转换为直流电信号。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发电系统,所述发电系统包括:供电设备,用于提供电信号,所述电信号为直流电信号或交流电信号;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电力传输系统,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能够接收所述供电设备输出的电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供电设备为光伏板,所述光伏板用于将接收的太阳光转化为电能以提供直流电信号,所述功率变换电路包括:逆变器,用于将所述直流电信号逆变为交流电信号;或,功率优化器,所述功率优化器用于进行功率优化,以将所述光伏板提供的直流电信号转换为输出最大功率的直流电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供电设备为交流电网,所述交流电网用于提供交流电信号,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用于将所述交流电信号转换为直流电信号。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例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下面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A为一种降压/升压装置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B为一种超宽频EMC电源滤波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A为对未设置滤波电路的光伏发电系统的电力转换设备进行CE测试的原理图;
图2B为图2A所示的进行CE测试的电力转换设备的共模回流路径的示意图;
图3为对设置滤波电路后的光伏发电系统的电力转换设备进行CE测试的原理图;
图4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力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对图4所示的电力传输系统进行CE测试的原理图;
图6为图4所示的电力传输系统的一种变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所示的电力传输系统的另一种变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力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力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说明书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说明书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其中,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应注意,文中所使用的“耦接”的含义包括在两个或更多电路对象之间没有任何插入电路对象的直接连接,也包括在两个或更多电路对象之间通过一个或更多插入电路对象实现的间接连接。例如,两个彼此直接连接的电路对象被称为彼此“耦接”。同样地,两个电路对象若其间连接有一个或更多插入电路对象则也被称为彼此“耦接”。也就是说,“耦接”可以是直接电性连接,也可以是间接电性连接,间接电性连接是指中间间隔有其他元器件,比如电阻、电容等。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涉及的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范围。
下面针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用到的缩略语和关键术语进行详细介绍:
功率优化器,是一种直流输入、直流输出的组件级别电力电子设备。每一至两块光伏组件连接一个具有最大功率点跟踪功能的功率优化器,优化器可根据串联电路需要对电流进行转化,例如将低电流转化为高电流,最后将各功率优化器的输出端串联并接入汇流箱或逆变器,可实现组件级别的控制。
安规电容,是指电容器失效后,不会导致电击,不危及人身安全。它包括X电容和Y电容两种类型,X电容是跨接在电力线两线(L-N)之间的电容,一般选用金属薄膜电容;Y电容是分别跨接在电力线两线和地之间(L-E,N-E)的电容,一般是成对出现。基于漏电流的限制,Y电容值不能太大。X电容抑制差模干扰,Y电容抑制共模干扰。
传导发射(conducted emission,CE)测试,通常也会被称为骚扰电压测试,只要有电源线的产品都会涉及到,包括许多直流供电产品,另外,信号/控制线在不少标准中也有传导发射的要求,通常用骚扰电压dBuV或骚扰电流dBuA的限值(两者有相互转换关系)来表示。
插入损耗/插损,是将某些器件或分支电路(滤波器、阻抗匹配器等)加进某一电路时能量或增益的损耗。
线路阻抗稳定网络,是电力系统中电磁兼容测试中的一项重要辅助设备。它可以隔离电网干扰,提供稳定的测试阻抗,并起到滤波的作用。
图1A为一种降压/升压装置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如图1A所示,该降压/升压装置包括降压/升压电路501、第一EMC滤波电路502以及第二EMC滤波电路503。降压/升压电路501包括第一端口5011、降压/升压模块5012以及第二端口5013。第一端口5011与第一EMC滤波电路502中的振荡电流抑制模块101的输入端连接,第二端口5013与第二EMC滤波电路503中的振荡电流抑制模块101的输入端连接,其中,振荡电流抑制模块101包括共模电感。
通过在标准的电磁兼容滤波电路中额外添加一个共模电感,使得在EMC滤波电路与降压/升压电路连接时,有效避免了Y电容与差模电感引起的谐振问题,极大地改善了EMC特性,且措施简单实用。
图1B为一种超宽频EMC电源滤波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如图1B所示,该超宽频EMC电源滤波器包括火线L、零线N和地线GND。火线L、零线N和地线GND的输入端均接有EMC高频磁环L1,火线L和零线N上EMC高频磁环L1的输出端均依次串接有共模电感L3和共模电感L4,火线L上的EMC高频磁环L1输出端与共模电感L3输入端间接有低频差模电感L2。火线L上EMC高频磁环L1的输出端接电阻R1和电阻R3接零线N上EMC高频磁环L1的输出端,电阻R1和电阻R3的两端并接电阻R2和电阻R4,电阻R1的输出端接电阻R4的输入端,电阻R2和电阻R4的两端并接电容C1;低频差模电感L2的输出端接电容C2接零线N上共模电感L3的输入端,火线L上的共模电感L3输出端接电容Y1和电容Y2接零线N上共模电感L3的输出端,电容Y1和电容Y2的两端并接电容C3,电容Y1的输出端接地线GND上EMC高频磁环L1的输出端;火线L上共模电感L4输出端接电容Y3和电容Y4接零线N上共模电感L4的输出端,电容Y3和电容Y4的两端并接电容C4,电容Y3的输出端接地线GND上EMC高频磁环L1的输出端。
通过增加EMC高频磁环L1,针对50MHz以上的频率能够起到非常好的EMC滤波效果;在火线L上增加一级低频磁芯材料制成的低频差模电感L2,能够有效的去除9~150kHz范围内的EMC干扰信号;该超宽频EMC电源滤波器范围更广,可以替代目前所有的滤波器,扩大了可使用的领域,可以有效的减小产品中其他EMC元器件。
上述两种方案中均采用了安规Y电容,仅适用于接地设备,并且第一种方案对输入端和输出端耦接形成的环路的滤波效果不佳,第二种方案中通过单路滤波加强的方式来实现宽频、高阻的滤波效果,是针对单端口场景,其适用性有限,并且需要多级共模电感,不利于减小体积和降低成本。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力传输系统和发电系统。发电系统包括供电设备和电力传输系统。供电设备用于提供电信号,电信号为直流电信号或交流电信号。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能够接收供电设备输出的电信号。通过在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设置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构成干扰回流路径,可减小流经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共模电流,这样在外部阻抗很小时,不会存在很大的共模电流,如在进行CE测试(即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接LISN,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的两个LISN串联),输入端和输出端处的LISN接收的干扰电流较小,输入端和输出端处的CE测试结果不会超标,能够满足测试要求。并且,此滤波方案不需要对机壳增加Y电容,跨接电容组的电容耐压低,容值大,可大幅减小滤波电感体积,进而降低成本。
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力传输系统适用于多端口的非隔离架构场景,如现有的功率优化器项目,可解决多电源端口端接低共模阻抗如LISN时产生的干扰回流问题,并可解决产品因安规Y电容无法增大,共模滤波插损不足的问题,同时对产品效能影响最小。
其中,供电设备可为光伏板,光伏板用于将接收的太阳光转化为电能以提供直流电信号,电力传输系统的功率变换电路可包括逆变器,逆变器用于将直流电信号逆变为交流电信号;或者,电力传输系统的功率变换电路可包括功率优化器,功率优化器用于进行功率优化,以将光伏板提供的直流电信号转换为输出最大功率的直流电信号。另外,也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他供电设备,例如,供电设备可为交流电网,交流电网用于提供交流电信号,电力传输系统的功率变换电路用于将交流电信号转换为直流电信号。本申请实施例中,主要以供电设备为光伏板且功率变换电路为功率优化器为例进行介绍,即此时功率变换电路可将光伏板提供的直流电信号转换为输出最大功率的直流电信号。
图2A为对未设置滤波电路的光伏发电系统的电力转换设备进行CE测试的原理图。如图2A所示,该测试系统可包括模拟光伏(photovoltaic,PV)板的DC电源、受试设备(equipment under test,EUT)即电力转换设备(power conversion equipment,PCE)、电阻负载如PV逆变器、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电磁干扰)接收机等。其中,EUT(PCE)可为功率优化器。在进行CE测试时,EUT(PCE)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各自接LISN即DC-AN,此时,两个LISN均接地,使得输入端处的LISN、(PCE)EUT和输出端处的LISN形成回路,输入与输出阻抗为两个LISN阻抗串联,输入与输出通过LISN进行回流,形成共模电流。
图2B为图2A所示的进行CE测试的电力转换设备的共模回流路径的示意图。如图2B所示,电力转换设备如功率优化器的功率变换电路可包括开关管Q1-Q2、电感L1、电容C1-C2及二极管等。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接第一LISN,输出端接第二LISN。该功率优化器的非隔离架构的噪声机理分析如下:当功率优化器的内部开关管Q1或Q2动作时,存在如下电流路径:①优化器内的开关管的开关噪声激励→②优化器的输出端output→③输出端处的第二LISN→④输入端处的第一LISN→⑤功率优化器内的开关管。由于外部阻抗即LISN很小,会存在很大的共模电流,当电流超过一定值时,导致与输出端处的LISN耦接的EMI接收机接收的干扰信号较大,CE测试结果如骚扰电压dBuV或骚扰电流dBuA会严重超标。
图3为对设置滤波电路后的光伏发电系统的电力转换设备进行CE测试的原理图。如图3所示,该光伏发电系统包括电力传输系统、第一LISN和第二LISN。电力传输系统包括功率变换电路、第一滤波电路和第二滤波电路,第一LISN耦接第一滤波电路的输入端。第二LISN耦接第二滤波电路的输出端。
第一滤波电路包括第一共模电感T1和Y电容Cy1、Cy2,第二滤波电路包括第二共模电感T2和Y电容Cy3、Cy4。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输出各自通过共模电感与Y电容接地进行滤波,各个模块串联后,后级优化器模块对地电压升高到200~500V,根据安全规定要求,Y电容需要有安全认证的Y2以上的电容,同时Y电容的容值Cy受限制,需要选pF级别电容,为了获得较好的滤波效果或实现所需的共模滤波要求,需要选择电感值较大的共模电感,例如在5~10mH之间,导致体积大、成本高。
图4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力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电力传输系统包括功率变换电路10和滤波电路。滤波电路包括第一滤波电路LC1和第二滤波电路LC2。第一滤波电路LC1的输入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耦接,第一滤波电路LC1用于对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接收的电信号进行滤波处理,第一滤波电路LC1的输出端与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入端耦接。功率变换电路10用于对第一滤波电路LC1的输出端输出的经过滤波处理的电信号进行功率变换。第二滤波电路LC2的输入端与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出端耦接,第二滤波电路LC2用于对功率变换电路10输出的电信号进行滤波处理,第二滤波电路LC2的输出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耦接。
其中,功率变换电路10可具备升压、降压、整流和逆变等功能中的至少一种,并且可将其输入端输入的功率转换为其输出端耦接的负载所需的功率。具体地,可对电流的大小和类型进行改变。例如,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接收的电信号可为直流电信号,此时功率变换电路10用于将直流电信号转换为另外的直流电信号或转换为交流电信号;再如,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接收的电信号可为交流电信号,此时功率变换电路10用于将交流电信号转换为直流电信号。即功率变换电路10可以有三种转换模式:模式1——将直流电信号转换为另外的直流电信号例如输出功率最大的直流电信号,此时功率变换电路10可为功率优化器;模式2——将直流电信号转换为交流电信号,此时功率变换电路10可为逆变器;模式3——将交流电信号转换为直流电信号。可以理解的是,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功率变化电路还可以有其他转换模式。
进一步地,电力传输系统还可包括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Cf,每个跨接电容组Cf的一端与第一滤波电路LC1耦接,另一端与第二滤波电路LC2耦接,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Cf用于使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出端输出的电信号中的干扰信号回流至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入端。由于干扰信号一般为交流信号,当电信号中的目标信号为直流信号时,直流信号无法通过跨接电容组Cf,而交流信号可通过跨接电容组Cf,因此可使电信号中的干扰信号回流;当电信号中的目标信号为交流信号时,由于目标信号的频率与干扰信号的频率不同,通过合理设置滤波电路中的滤波电感的电感值、滤波电容的容值以及跨接电容组Cf的容值,可实现仅使干扰信号通过跨接电容组Cf回流,而不会使目标信号通过跨接电容组Cf。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力传输系统,跨接电容组的一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耦接,另一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耦接,例如,跨接电容组Cf的一端与第一滤波电路LC1耦接,另一端与第二滤波电路LC2耦接,从而形成使干扰信号回流的路径,可使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出端输出的电信号中的干扰信号回流至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入端,进而减小流经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和/或输出端的干扰电流,这样在外部阻抗很小时,不会存在很大的共模电流,如进行CE测试时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处耦接的LISN接收的干扰电流较小,测试结果不会超标,能够满足测试要求;并且,不需要对机壳增加安规Y电容,跨接电容组Cf的电容耐压低,容值大,可大幅减小电感体积与成本。
在图4中,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Cf包括第一跨接电容组Cf1,第一跨接电容组Cf1可包括第一电容组Cf1’和第二电容组Cf1”中的至少一者,第一跨接电容组Cf1(即电容组Cf1’和/或电容组Cf1”)的一端耦接第一滤波电路LC1的输入端,第一跨接电容组Cf1(即电容组Cf1’和/或电容组Cf1”)的另一端耦接第二滤波电路LC2的输出端。第一跨接电容组Cf1的两端可分别位于第一滤波电路LC1和第二滤波电路LC2的外侧。即第一跨接电容组Cf1的两端可分别耦接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和输出端。此时,滤波电路也可仅包括第一滤波电路LC1,或仅包括第二滤波电路LC2。
图5为对图4所示的电力传输系统进行CE测试的原理图。如图5所示,功率变换电路10可为功率优化器,其可包括开关管Q1-Q2、电感L’、电容C’和C”及二极管等。通过在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入端设置第一滤波电路LC1,在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出端设置第二滤波电路LC2,并通过跨接电容组如第一跨接电容组Cf1耦接第一滤波电路LC1和第二滤波电路LC2,可使干扰电流存在如下两个路径:
主要路径(参见图5中的较粗虚线箭头):①功率变换电路10的开关管的开关噪声激励(干扰信号)→②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出端→③第二滤波电路LC2→④第一跨接电容组Cf1(可包括第一电容组Cf1’和第二电容组Cf1”)→⑤第一滤波电路LC1→⑥功率变换电路10的开关管;
次要路径(参见图5中的较细虚线箭头):①开关管的开关噪声激励→②优化器的输出端→③第二滤波电路LC2→④输出端处的第二LISN→⑤输入端处的第一LISN→⑥第一滤波电路LC1→⑦功率变换电路10的开关管。
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在进行滤波时,可使共模干扰电流进行内部回流,从而防止大部分噪声流过LISN;这样在不影响产品技术效能的前提下,可大幅度减小滤波电感的电感值,进而能有效减小双端口或多端口设备的端口滤波电路(电感、电容)体积,有利于降低成本。并且,不需要产品机壳接地也能实现共模滤波,干扰电流从内部回流,滤波跨接电容的容值不受限于安规要求,可以大范围调整。
在一个例子中,在满足CE测试的前提下,与常规滤波方案对比,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可使滤波电路体积减小至少30%,成本减小50%;并且可避免漏电流的产生,实际安装不需要产品必须整机接地,避免因接地导致器件耐压要求高。
另外,跨接电容组的位置可以有多种选择,灵活性较强。具体地,除第一跨接电容组Cf1以外的其他跨接电容组的位置可与第一跨接电容组Cf1两端的位置完全不同。或者,其他跨接电容组可通过对第一跨接电容组Cf1的一端的位置进行调整而获得。例如,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Cf可包括第五跨接电容组(图中未示出),第五跨接电容组的一端耦接第一滤波电路LC1的输入端,另一端耦接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若滤波电路包括第二滤波电路LC2,第五跨接电容组的另一端耦接第二滤波电路LC2的输入端(因第二滤波电路LC2的输入端与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耦接)。再如,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Cf可包括第六跨接电容组(图中未示出),第六跨接电容组的一端耦接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另一端耦接第二滤波电路LC2的输出端。若滤波电路包括一滤波电路LC1,第六跨接电容组的一端耦接第一滤波电路LC1的输出端(因第一滤波电路LC1的输出端与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耦接)。
并且,跨接电容组Cf两端的具体连接方式也可有多种选择。图6为图4所示的电力传输系统的一种变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4所示的电力传输系统的另一种变型的结构示意图。下面参考图4、图6和图7且主要以第一跨接电容组Cf1为例对跨接电容组Cf两端的具体连接方式进行介绍。
1、第一种连接方式
如图4和图6所示,跨接电容组Cf如第一跨接电容组Cf1可包括第一电容组如Cf1’和/或第二电容组如Cf1”,其中,第一电容组Cf1’和第二电容组Cf1”各自包括一个电容或两个以上的电容,两个以上的电容可串联或并联,在图4和图6中,每个电容组包括一个电容。第一电容组Cf1’的一端耦接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正极和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负极中的一者,第一电容组Cf1’的另一端耦接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正极和电力传输系统输出端的负极中的一者。第二电容组Cf1”的一端耦接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正极和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负极中的另一者,第二电容组Cf1”的另一端耦接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正极和电力传输系统输出端的负极中的另一者。具体地,可以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如图4所示,第一电容组Cf1’的一端耦接输入端的正极,另一端耦接输出端的正极;第二电容组Cf1”的一端耦接输入端的负极,另一端耦接输出端的负极。
第二种情况——第一电容组Cf1’的一端耦接输入端的负极,另一端耦接输出端的负极;第二电容组Cf1”的一端耦接输入端的正极,另一端耦接输出端的正极。
第三种情况——第一电容组Cf1’的一端耦接输入端的正极,另一端耦接输出端的负极;第二电容组Cf1”的一端耦接输入端的负极,另一端耦接输出端的正极。
第四种情况——如图6所示,第一电容组Cf1’的一端耦接输入端的负极,另一端耦接输出端的正极;第二电容组Cf1”的一端耦接输入端的正极,另一端耦接输出端的负极。
2、第二种连接方式
如图7所示,跨接电容组Cf如第一跨接电容组Cf1可包括第三电容组Cf1’”和第四电容组Cf1””,第三电容组Cf1’”包括串联在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正极和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负极之间的第一电容Cs1和第二电容Cs2;第四电容组Cf1””包括串联在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正极和电力传输系统输出端的负极之间的第三电容Cs3和第四电容Cs4,第一电容Cs1和第二电容Cs2之间的中间节点与第三电容Cs3和第四电容Cs4之间的中间节点耦接。
图8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力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与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电力传输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图8中,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Cf还可包括第七跨接电容组Cf7,其中,第七跨接电容组Cf7的第一电容组为Cf7’,第七跨接电容组Cf7的第二电容组为Cf7”。第七跨接电容组Cf7(可包括Cf7’和Cf7”中的至少一者)的一端耦接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第七跨接电容组Cf7的另一端耦接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在滤波电路包括第一滤波电路LC1时,第七跨接电容组Cf7的一端耦接第一滤波电路LC1的输出端;在滤波电路包括第二滤波电路LC2时,第七跨接电容组Cf7的另一端耦接第二滤波电路LC2的输入端。
也就是说,在图8中,电力传输系统包括两个跨接电容组Cf,即第一跨接电容组Cf1和第七跨接电容组Cf7。可以理解的是,在有需要的情况下,电力传输系统可包括更多个跨接电容组Cf。并且,第七跨接电容组Cf7两端的具体连接方式可参照上面第一跨接电容组Cf1介绍的两种方式。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的电力传输系统中,第一滤波电路LC1可包括第一滤波电容C1和一个或串联的两个以上的第一滤波电感LT1,一个或串联的两个以上的第一滤波电感LT1的输入端为第一滤波电路LC1的输入端,一个或串联的两个以上的第一滤波电感LT1的输出端为第一滤波电路LC1的输出端。第一滤波电路LC1的输入端、第一滤波电路LC1的输出端和至少两个相邻的第一滤波电感LT1之间中的至少一者处设置有第一滤波电容C1,即可在三个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处设置第一滤波电容C1,三个位置分别为第一滤波电路LC1的输入端、第一滤波电路LC1的输出端和至少两个相邻的第一滤波电感LT1之间。并且,第一滤波电容C1的一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正极耦接,另一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负极耦接。例如,在图4和图6中,第一滤波电路LC1包括一个第一滤波电容C1和一个第一滤波电感LT1,第一滤波电容C1位于第一滤波电路LC1的输入端。而在下面将介绍的图9中,第一滤波电路LC1包括一个第一滤波电容C1和两个第一滤波电感LT1,第一滤波电容C1位于两个相邻的第一滤波电感LT1之间。
第二滤波电路LC2可包括第二滤波电容C2和一个或串联的两个以上的第二滤波电感LT2,一个或串联的两个以上的第二滤波电感LT2的输入端为第二滤波电路LC2的输入端,一个或串联的两个以上的第二滤波电感LT2的输出端为第二滤波电路LC2的输出端,第二滤波电路LC2的输入端、第二滤波电路LC2的输出端和至少两个相邻的第二滤波电感LT2之间中的至少一者处设置有第二滤波电容C2,即可在三个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处设置第二滤波电容C2,三个位置分别为第二滤波电路LC2的输入端、第二滤波电路LC2的输出端和至少两个相邻的第二滤波电感LT2之间。并且,第二滤波电容C2的一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正极耦接,另一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负极耦接。例如,在图4和图6中,第二滤波电路LC2包括一个第二滤波电容C2和一个第二滤波电感LT2,第二滤波电容C2位于第二滤波电路LC2的输出端。而在下面将介绍的图9中,第二滤波电路LC2包括一个第二滤波电容C2和两个第二滤波电感LT2,第二滤波电容C2位于两个相邻的第二滤波电感LT2之间。
其中,滤波电路包括第一滤波电路LC1和第二滤波电路LC2,第一滤波电感LT1和第二滤波电感LT2可以有但不限于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第一滤波电感LT1包括第一共模电感T1或包括第一差模电感L1和第二差模电感L2,第二滤波电感LT2包括第二共模电感T2或包括第三差模电感L3和/或第四差模电感L4。例如,在图4中,第一滤波电感LT1包括第一共模电感T1,第二滤波电感LT2包括第二共模电感T2。而在图6中,第一滤波电感LT1包括第一差模电感L1和第二差模电感L2,第二滤波电感LT2包括第三差模电感L3和第四差模电感L4。
第二种情况——第一滤波电感LT1包括第一差模电感L1或第二差模电感L2,第二滤波电感LT2包括第二共模电感T2或包括第三差模电感L3和第四差模电感L4。例如,可将图6中的第一差模电感L1或第二差模电感L2去掉,此时第二滤波电感LT2包括第三差模电感L3和第四差模电感L4,或者可将第三差模电感L3和第四差模电感L4替换为第二共模电感T2。
如图4所示,第一共模电感T1的第一输入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正极耦接,第一共模电感T1的第一输出端与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入端的正极耦接,第一共模电感T1的第二输入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负极耦接,第一共模电感T1的第二输出端与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入端的负极耦接。第二共模电感T2的第一输入端与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出端的正极耦接,第二共模电感T2的第一输出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正极耦接,第二共模电感T2的第二输入端与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出端的负极耦接,第二共模电感T2的第二输出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负极耦接。
如图6所示,第一差模电感L1的一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正极耦接,第一差模电感L1的另一端与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入端的正极耦接,第二差模电感L2的一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负极耦接,第二差模电感L2的另一端与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入端的负极耦接。第三差模电感L3的一端与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出端的正极耦接,第三差模电感L3的另一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正极耦接,第四差模电感L4的一端与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出端的负极耦接,第四差模电感L4的另一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负极耦接。
也就是说,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处的滤波电感可均为共模电感,或者可均为差模电感;可选择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处的滤波电感为共模电感而输入端处的滤波电感为差模电感;或者,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处的滤波电感为差模电感而输入端处的滤波电感为共模电感。另外,在有需要的情况下,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和/或输出端处的滤波电感可包括至少一个差模电感和至少一个共模电感,并且,该些电感可根据需要串联或并联。
图9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力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在该电路传输系统中,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Cf包括第四跨接电容组Cf4,其中,第四跨接电容组Cf4的第一电容组为Cf4’,第四跨接电容组Cf4的第二电容组为Cf4”。第四跨接电容组Cf4(可包括Cf4’和Cf4”中的至少一者)的一端耦接第一滤波电路LC1的相邻两个第一滤波电感LT1之间的第一节点,第四跨接电容组Cf的另一端耦接第二滤波电路LC2中的相邻两个第二滤波电感LT2之间的第二节点。
并且,除第四跨接电容组Cf4以外的其他跨接电容组的位置可与第四跨接电容组Cf4两端的位置完全不同。或者,其他跨接电容组可通过对第四跨接电容组Cf4的一端的位置进行调整而获得。
在一个例子中,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Cf可包括第二跨接电容组(图中未示出),第二跨接电容组的一端耦接第一滤波电路LC1的相邻两个第一滤波电感LT1之间的第一节点,第二跨接电容组Cf的另一端耦接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或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出端。若滤波电路包括第二滤波电路LC2,第二跨接电容组的另一端耦接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时,也是与第二滤波电路LC2的输出端耦接,第二跨接电容组的另一端耦接耦接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出端时,也是与第二滤波电路LC2的输入端耦接;若滤波电路不包括第二滤波电路LC2,第二跨接电容组的另一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耦接时,也是与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出端耦接,因滤波电路不包括第二滤波电路LC2时,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出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耦接。
在又一个例子中,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Cf可包括第三跨接电容组(图中未示出),第三跨接电容组的一端耦接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或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入端,第三跨接电容组的另一端耦接第二滤波电路LC2中的相邻两个第二滤波电感LT2之间的第二节点。若滤波电路包括第一滤波电路LC1,第三跨接电容组的一端耦接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时,也是与第一滤波电路LC1的输入端耦接,第三跨接电容组的一端耦接耦接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入端时,也是与第一滤波电路LC1的输出端耦接;若滤波电路不包括第一滤波电路LC1,第二跨接电容组的另一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耦接时,也是与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入端耦接(因滤波电路不包括第一滤波电路LC1,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入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耦接)。
需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力传输系统可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一个或两个或更多个跨接电容组。并且,除了第一跨接电容组至第七跨接电容组以外,跨接电容组的两端的位置还可以有其他选择。进一步地,第一跨接电容组至第七跨接电容组各自的两端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适用第一实施例的电力传输系统处介绍的两种连接方式。
另外,在图4-图9中,主要以电路传输系统的滤波电路包括第一滤波电路LC1和第二滤波电路LC2为例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电路传输系统的滤波电路也可仅包括第一滤波电路LC1,或仅包括第二滤波电路LC2。
当滤波电路仅包括第一滤波电路LC1时,第一滤波电感LT1包括第一共模电感T1或包括第一差模电感L1和第二差模电感L2,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出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耦接,每个跨接电容组的一端与第一滤波电路LC1耦接,跨接电容组的另一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或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出端耦接。例如,跨接电容组的一端与第一滤波电路LC1的输入端(即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当第一滤波电路LC1包括相邻两个第一滤波电感LT1时,跨接电容组的一端也可与相邻两个第一滤波电感LT1之间的第一节点耦接。另外,在有需要的情况下,跨接电容组的一端也可与第一滤波电路LC1的输出端(即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入端)耦接。
当滤波电路仅包括第二滤波电路LC2时,第二滤波电感LT2包括第二共模电感T2或包括第三差模电感L3和第四差模电感L4,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入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耦接,每个跨接电容组的一端与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耦接,另一端与第二滤波电路LC2耦接。例如,跨接电容组的另一端与第二滤波电路LC2的输出端(即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耦接,当第二滤波电路LC2包括相邻两个第二滤波电感LT2时,跨接电容组的另一端也可与相邻两个第二滤波电感LT2之间的第二节点耦接。另外,在有需要的情况下,跨接电容组的另一端也可与第二滤波电路LC2的输入端(即功率变换电路10的输出端)。
综上所述,采用Y电容进行滤波,需要接地,且电力传输系统中多级模块累加,电压升高,Y电容需采用Y2以上的电容,体积大,容量小,滤波能力有限;并且,需选择电感值较大的滤波电感,电感体积较大,导致电路整体成本较高,同时对架构、热效率指标有影响。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输入、输出滤波电路上跨接电容组,构成干扰回流路径,大部分干扰通过回流电容回到干扰源(即功率转换电路),这样在外部阻抗很小时,不会存在很大的共模电流,如在进行CE测试时,可减小流经过LISN的共模电流。
也就是说,基于非隔离架构多电源端口的产品,在EMC测试即双/多LISN测试的场景下,在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与输出端的滤波电路之间加跨接电容进行滤波,形成内部干扰回流路径,降低外部回路的干扰电流,进而可降低滤波电感的电感值,有助于降低电路整体体积和成本。并且,该滤波方案不需要对机壳加Y电容,跨接电容组中的电容耐压低,容值大,可大幅减小电感体积和成本。例如,在一个例子中,外部滤波电感的电感值可为100~200uH,可减小25~100倍,使得体积、成本大幅降低。
其中,跨接电容组Cf的位置可以有但不限于以下几种选择:以滤波电路包括第一滤波电路LC1和第二滤波电路LC2为例,如图4所示,第一跨接电容组Cf1的两端可分别位于第一滤波电感LT1和第二滤波电感LT2的外侧;如图8所示,第七跨接电容组Cf9的两端可分别位于第一滤波电感LT1和第二滤波电感LT2的内侧;如图9所示,第四跨接电容组Cf4的两端可分别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滤波电感LT1的中间和相邻的两个第二滤波电感LT2的中间;在有需要的情况下,跨接电容组的位置还可以是上述多种组合,例如,跨接电容组的一端位于第一滤波电路LC1的输入端或者输出端,另一端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二滤波电感LT2的中间;或者,跨接电容组的一端位于第二滤波电路LC2的输入端或者输出端,另一端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滤波电感LT1的中间。
另外,跨接电容组Cf的两端的具体连接方式可以有但不限于以下两种连接方式:第一种连接方式——如图4、图6、图8和图9所示,跨接电容组中的第一电容组的一端耦接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正极和负极中的一者,跨接电容组中的第一电容组的另一端耦接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正极和负极中的一者;跨接电容组中的第二电容组的一端耦接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正极和负极中的另一者,跨接电容组中的第二电容组的另一端耦接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正极和负极中的另一者,其中,跨接电容组的第一电容组和/或第二电容组各自可包括一个电容或两个以上的电容,两个以上的电容可以串联或并联;第二种连接方式——如图7所示,跨接电容组包括设置在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处的第三电容组Cf1’”和设置在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处的第四电容组Cf1””,第三电容组Cf1’”和第四电容组Cf1””通过一个公共点进行耦接;另外,在有需要的情况下,跨接电容组Cf的两端的连接方式还可是上述连接方式的多种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电力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功率变换电路,用于对输入的电信号进行功率变换;
滤波电路,包括第一滤波电路和/或第二滤波电路,所述第一滤波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耦接,所述第一滤波电路用于对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接收的电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所述第一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耦接;所述第二滤波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耦接,所述第二滤波电路用于对所述功率变换电路输出的电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所述第二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耦接;
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用于使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输出的电信号中的干扰信号回流至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其中:
当所述滤波电路仅包括所述第一滤波电路时,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耦接,每个跨接电容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滤波电路耦接,另一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耦接;
当所述滤波电路仅包括所述第二滤波电路时,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耦接,每个跨接电容组的一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耦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滤波电路耦接;
当所述滤波电路包括所述第一滤波电路和所述第二滤波电路时,每个跨接电容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滤波电路耦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滤波电路耦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包括第一跨接电容组,所述第一跨接电容组的一端耦接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所述第一跨接电容组的另一端耦接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力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滤波电路包括第一滤波电容和一个或串联的两个以上的第一滤波电感,所述一个或串联的两个以上的第一滤波电感的输入端为所述第一滤波电路的输入端,所述一个或串联的两个以上的第一滤波电感的输出端为所述第一滤波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一滤波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一滤波电路的输出端和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滤波电感之间中的至少一者处设置有所述第一滤波电容,且所述第一滤波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正极耦接,另一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负极耦接;和/或,
所述第二滤波电路包括第二滤波电容和一个或串联的两个以上的第二滤波电感,所述一个或串联的两个以上的第二滤波电感的输入端为所述第二滤波电路的输入端,所述一个或串联的两个以上的第二滤波电感的输出端为所述第二滤波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滤波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二滤波电路的输出端和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滤波电感之间中的至少一者处设置有所述第二滤波电容,且所述第二滤波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正极耦接,另一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负极耦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滤波电路包括第一滤波电路和所述第二滤波电路,所述第一滤波电感包括第一共模电感或包括第一差模电感和第二差模电感,所述第二滤波电感包括第二共模电感或包括第三差模电感和/或第四差模电感;或,所述第一滤波电感包括第一差模电感或第二差模电感,所述第二滤波电感包括第二共模电感或包括第三差模电感和第四差模电感;或,
所述滤波电路仅包括第一滤波电路,所述第一滤波电感包括第一共模电感或包括第一差模电感和第二差模电感;或,所述滤波电路仅包括第二滤波电路,所述第二滤波电感包括第二共模电感或包括第三差模电感和第四差模电感;
其中,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正极耦接,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的正极耦接,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负极耦接,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的负极耦接;
所述第一差模电感的一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正极耦接,所述第一差模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的正极耦接,所述第二差模电感的一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负极耦接,所述第二差模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的负极耦接;
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的正极耦接,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正极耦接,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的负极耦接,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负极耦接;
所述第三差模电感的一端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的正极耦接,所述第三差模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正极耦接,所述第四差模电感的一端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的负极耦接,所述第四差模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负极耦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包括第二跨接电容组,所述第二跨接电容组的一端耦接所述滤波电路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滤波电感之间的第一节点,所述第二跨接电容组的另一端耦接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或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包括第三跨接电容组,所述第三跨接电容组的一端耦接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或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三跨接电容组的另一端耦接所述滤波电路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滤波电感之间的第二节点。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包括第四跨接电容组,所述第四跨接电容组的一端耦接所述滤波电路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滤波电感之间的第一节点,所述第四跨接电容组的另一端耦接所述滤波电路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滤波电感之间的第二节点。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包括第五跨接电容组,所述第五跨接电容组的一端耦接所述第一滤波电路的输入端,另一端耦接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和/或,
所述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包括第六跨接电容组,所述第六跨接电容组的一端耦接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另一端耦接所述第二滤波电路的输出端。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跨接电容组包括第七跨接电容组,所述第七跨接电容组的一端耦接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七跨接电容组的另一端耦接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跨接电容组包括:
第一电容组,所述第一电容组的一端耦接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正极和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负极中的一者,所述第一电容组的另一端耦接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正极和所述电力传输系统输出端的负极中的一者;和/或,
第二电容组,所述第二电容组的一端耦接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正极和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负极中的另一者,所述第二电容组的另一端耦接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正极和所述电力传输系统输出端的负极中的另一者;
其中,所述第一电容组和所述第二电容组各自包括一个电容或两个以上的电容,所述两个以上的电容串联或并联。
11.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跨接电容组包括第三电容组和第四电容组,所述第三电容组包括串联在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正极和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的负极之间的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第四电容组包括串联在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正极和所述电力传输系统输出端的负极之间的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之间的中间节点与所述第三电容和所述第四电容之间的中间节点耦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接收的电信号为直流电信号,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用于将所述直流电信号转换为另外的直流电信号或转换为交流电信号;或,
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接收的电信号为交流电信号,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用于将所述交流电信号转换为直流电信号。
13.一种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供电设备,用于提供电信号,所述电信号为直流电信号或交流电信号;
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传输系统,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输入端能够接收所述供电设备输出的电信号。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设备为光伏板,所述光伏板用于将接收的太阳光转化为电能以提供直流电信号,所述功率变换电路包括:
逆变器,用于将所述直流电信号逆变为交流电信号;或,
功率优化器,所述功率优化器用于进行功率优化,以将所述光伏板提供的直流电信号转换为输出最大功率的直流电信号。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设备为交流电网,所述交流电网用于提供交流电信号,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用于将所述交流电信号转换为直流电信号。
CN202210696440.XA 2022-06-20 2022-06-20 一种电力传输系统和发电系统 Pending CN1173184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96440.XA CN117318455A (zh) 2022-06-20 2022-06-20 一种电力传输系统和发电系统
PCT/CN2023/100768 WO2023246652A1 (zh) 2022-06-20 2023-06-16 一种电力传输系统和发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96440.XA CN117318455A (zh) 2022-06-20 2022-06-20 一种电力传输系统和发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18455A true CN117318455A (zh) 2023-12-29

Family

ID=89279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96440.XA Pending CN117318455A (zh) 2022-06-20 2022-06-20 一种电力传输系统和发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18455A (zh)
WO (1) WO202324665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51916B2 (ja) * 2004-01-16 2009-10-28 株式会社東芝 ノイズフィルタ
CN205960981U (zh) * 2016-08-11 2017-02-15 广州凯佳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变温环境中高响应速率的电源适配电路
CN209516928U (zh) * 2019-02-18 2019-10-18 广东新昇电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鼠笼式400w正激电源的emc电路
CN110429832A (zh) * 2019-08-06 2019-11-08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开关电源电路及电视机
CN112769136B (zh) * 2020-12-31 2023-05-12 深圳市九洲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滤波电路、电源设备及供电系统
CN214674885U (zh) * 2021-03-01 2021-11-09 西安领充创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emi滤波电路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46652A1 (zh) 2023-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62837B2 (en) Planar transformer, power conversion circuit, and adapter
EP2515420A2 (en) Bridgeless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ircuit
CN105470963B (zh) 一种有源电力滤波器及其控制方法
US9887641B2 (en) Power converter
TWI478473B (zh) 電源供應裝置
CN101409137A (zh) 平面emi滤波器
US20240363283A1 (en) Power module and power circuit
CN102823122B (zh) 具有第二和第三阶谐波降低滤波器的模块化多级功率转换器
CN2482269Y (zh) 一种开关电源的三相输入滤波装置
CN117318455A (zh) 一种电力传输系统和发电系统
CN115333502A (zh) 一种多级并联型有源共模干扰滤波器及控制方法
CN214675142U (zh) 一种电力线载波解耦网络的连接电路
CN209692718U (zh) 滤波装置和电气设备
CN217824765U (zh) 用在梯度功率放大器中的输出滤波器
CN205622248U (zh) Usb充电电路及其插座
CN217037045U (zh) 一种大功率电源滤波器
Zhou et al. A kind of bydirectional active EMI filter based on double-side sensing network
CN218276459U (zh) 滤波电路、供电模组及空调器
CN110474526B (zh) 电流变换电路及充电装置
CN219875473U (zh) 一种多模块并联换流系统
CN217824388U (zh) 充电电路及充电设备
CN220528047U (zh) 一种基于电力载波的调制解调器
CN210469095U (zh) 一种模块电源
CN210839351U (zh) 一种多路输出的反激式开关电源
CN218549742U (zh) 一种干扰抑制电路及电器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