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18000B - 一种供电系统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供电系统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18000B
CN117318000B CN202311611573.3A CN202311611573A CN117318000B CN 117318000 B CN117318000 B CN 117318000B CN 202311611573 A CN202311611573 A CN 202311611573A CN 117318000 B CN117318000 B CN 1173180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power supply
load
load unit
target lo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61157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318000A (zh
Inventor
王鲁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Metabrai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Metabrai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Metabrai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Metabrai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61157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18000B/zh
Publication of CN1173180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180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3180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180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c mains or d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1/08Three-wire systems; Systems having more than three wires
    • H02J1/082Plural DC voltage, e.g. DC supply voltage with at least two different DC voltage leve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c mains or d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1/08Three-wire systems; Systems having more than three wires
    • H02J1/084Three-wire systems; Systems having more than three wires for selectively connecting the load or loads to one or several among a plurality of power lines or power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c mains or d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1/08Three-wire systems; Systems having more than three wires
    • H02J1/084Three-wire systems; Systems having more than three wires for selectively connecting the load or loads to one or several among a plurality of power lines or power sources
    • H02J1/086Three-wire systems; Systems having more than three wires for selectively connecting the load or loads to one or several among a plurality of power lines or power sources for providing alternative feeding paths between load or loads and source or sources when the main path fai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c mains or d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1/10Parallel operation of dc sources
    • H02J1/109Scheduling or re-schedul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DC sources in a particular order, e.g.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the sources in sequential, alternating or in subsets, to meet a given deman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lay of information or by user interaction, e.g. 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systems [SCADA] or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monitor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 H02J13/0001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using a wired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or a data transmission bu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8Battery or charger load switching, e.g. concurrent charging and load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45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using capacitors as storage or buffer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9/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 H02J9/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 H02J9/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 H02J9/068Electronic means for switching from one power supply to another power supply, e.g. to avoid parallel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20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50Charging of 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ultra-capacitors or double layer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供电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供电系统和电子设备,第一供电单元包括多路电压转换芯片;每路电压转换芯片与其对应的负载单元连通;第二供电单元包括多路分压部件;每路电压转换芯片通过一路分压部件与其对应的下一级负载单元连接。监测单元用于获取各负载单元的状态信息;并将各状态信息传输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分别与双电层电容器、第一供电单元和第二供电单元连接,用于在存在目标负载单元的状态信息异常时,控制与目标负载单元连接的分压部件导通,并利用双电层电容器向目标负载单元补充供电。保证了业务数据处理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供电系统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供电系统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大数据时代,对设备的可靠性、高效性提出更高要求。供电系统可以实现对设备上各负载单元的供电。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设备所需实现的功能部署相应的负载单元。为了保证供电系统向负载单元供电的稳定可靠性以及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不宕机,常采用备用电源组(Battery Battery Unit,BBU)备电等方式进行备电保护。板级电源采用双电源模块冗余供电进行负载单元供电。然而上述实现方式没有经过逻辑上的问题分析判断,不能在负载单元供电异常出现的短时间内给出最优的处理方式,更不能从根本上修复负载单元的供电异常。并且板级电源中双电源采用一用一备的方式会带来成本浪费,也会产生均流的问题。
对于供电系统中的高速链路负载单元,如高速网卡、串行连接卡、光纤网卡(FibreChannel,FC)等,随着网卡性能的不断升级,网卡传输数据速率也提升到了32G甚至64G。高速链路在工作过程中很容易受环境干扰或自身性能异常而产生丢卡,从而导致业务数据处理中断。
可见,如何在负载单元出现供电异常时保证业务数据处理的稳定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供电系统和电子设备,可以解决负载单元供电异常时业务处理中断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供电系统,包括监测单元、控制单元、双电层电容器、第一供电单元、第二供电单元;其中,所述第一供电单元包括多路电压转换芯片;每路电压转换芯片与其对应的负载单元连通;所述第二供电单元包括多路分压部件;每路所述电压转换芯片通过一路分压部件与其对应的下一级负载单元连接;
所述监测单元与所述负载单元连接,用于获取各所述负载单元的状态信息;并将各所述状态信息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双电层电容器、所述第一供电单元和所述第二供电单元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监测单元传输的各所述状态信息;在存在目标负载单元的状态信息异常的情况下,控制与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连接的分压部件导通,并利用所述双电层电容器向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补充供电。
一方面,所述监测单元,用于获取各所述负载单元的电压值;并将各所述电压值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监测单元传输的各所述电压值;在存在目标负载单元对应的目标电压值异常的情况下,控制与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连接的分压部件导通,并利用所述双电层电容器向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补充供电。
一方面,所述控制单元,用于从内存中读取正常供电状态下各所述负载单元对应的理论电压值;判断各所述负载单元对应的电压值是否与其理论电压值匹配;在存在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电压值与其理论电压值不匹配的情况下,控制与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连接的分压部件导通;在所述双电层电容器满足放电条件的情况下,利用所述双电层电容器向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补充供电,并将与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连接的分压部件切换至断开状态。
一方面,所述监测单元,用于在存在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电压值与其理论电压值不匹配的情况下,将读取的所述双电层电容器的电容值、所述双电层电容器的补电电压值以及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负载电流值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双电层电容器的电容值、所述双电层电容器的补电电压值以及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负载电流值,确定出补电时间;在所述补电时间大于供电异常修复时间的情况下,对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进行修复;在所述补电时间小于或等于所述供电异常修复时间的情况下,对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进行备份。
一方面,所述监测单元,用于在所述补电时间大于供电异常修复时间的情况下,将读取的所述目标负载单元各引脚的电位值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目标负载单元各引脚的电位值;从内存中读取正常供电状态下所述目标负载单元各引脚的理论电位值;在存在目标引脚的目标电位值与其目标理论电位值不一致的情况下,将所述目标引脚的电位值调节为所述目标理论电位值。
一方面,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补电时间小于或等于所述供电异常修复时间的情况下,将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对控设备上对应的负载单元。
一方面,所述控制单元,用于计算补电时间;所述补电时间为将所述双电层电容器的电容值与所述双电层电容器的补电电压值相乘,将乘积值与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负载电流值相除得到的时间。
一方面,还包括基板管理控制器;
所述监测单元与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连接,用于在存在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电压值与其理论电压值不匹配的情况下,向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传输告警信息,并触发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记录异常日志。
一方面,所述监测单元,用于获取各所述负载单元的负载通信数据;并将各所述负载通信数据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接收各所述负载通信数据;在存在所述目标负载单元对应的目标负载通信数据异常并且目标电压值正常的情况下,将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对控设备上对应的负载单元;
所述对控设备上对应的负载单元,用于接收所述业务数据;对所述业务数据进行处理,将处理后的新业务数据设置标记并缓存至内存。
一方面,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向所述目标负载单元发送复位信号,以便于所述目标负载单元基于所述复位信号进行重启;
所述监测单元,用于将监测到的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目标负载通信数据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目标负载通信数据;在所述目标负载通信数据正常的情况下,从所述内存中读取具有标记的新业务数据;将所述具有标记的新业务数据发送至所述目标负载单元;
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具有标记的新业务数据,并对所述具有标记的新业务数据进行处理,将处理结果存储到硬盘。
一方面,所述监测单元,用于通过多路采样引脚获取各所述负载单元的电压值,通过多路串行总线链路获取各所述负载单元的负载通信数据。
一方面,所述监测单元,用于将各所述负载单元的电压值以及负载通信数据存储至非易失性内存,并根据实时读取的各所述负载单元的电压值以及负载通信数据,对所述非易失性内存记录的数据进行更新。
一方面,所述监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非易失性内存的可用存储空间;在所述非易失性内存的可用存储空间小于设定阈值的情况下,依据数据存储时间,对所述非易失性内存中记录的数据进行删减。
一方面,每路所述分压部件包括开关部件和分压电阻;按照各所述负载单元的供电等级依次划分所述多路电压转换芯片的供电电压,每路所述电压转换芯片的供电电压等于其对应的负载单元的负载电压并且高于下一级负载单元的负载电压。
一方面,第一电压转换芯片与其对应的第一负载单元连通;所述第一电压转换芯片通过第一开关部件以及第一分压电阻与第二负载单元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电压转换芯片的供电电压等于所述第一负载单元的负载电压并且高于所述第二负载单元的负载电压;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阻值基于所述第一电压转换芯片的供电电压、所述第二负载单元的负载电压和负载电流设置;所述第一电压转换芯片为所述多路电压转换芯片中的任意一路电压转换芯片。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接收监测单元传输的各负载单元的状态信息;在存在目标负载单元的状态信息异常的情况下,控制与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连接的分压部件导通,并利用双电层电容器向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补充供电的步骤。
一方面,所述处理器用于接收所述监测单元传输的各所述负载单元的电压值;在存在目标负载单元对应的目标电压值异常的情况下,控制与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连接的分压部件导通,并利用所述双电层电容器向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补充供电。
一方面,所述处理器用于从内存中读取正常供电状态下各所述负载单元对应的理论电压值;判断各所述负载单元对应的电压值是否与其理论电压值匹配;在存在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电压值与其理论电压值不匹配的情况下,控制与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连接的分压部件导通;在所述双电层电容器满足放电条件的情况下,利用所述双电层电容器向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补充供电,并将与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连接的分压部件切换至断开状态。
一方面,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存在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电压值与其理论电压值不匹配的情况下,接收所述监测单元传输的所述双电层电容器的电容值、所述双电层电容器的补电电压值以及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负载电流值;根据所述双电层电容器的电容值、所述双电层电容器的补电电压值以及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负载电流值,确定出补电时间;在所述补电时间大于供电异常修复时间的情况下,对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进行修复;在所述补电时间小于或等于所述供电异常修复时间的情况下,对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进行备份。
一方面,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接收所述监测单元传输的各所述负载单元的负载通信数据;在存在所述目标负载单元对应的目标负载通信数据异常并且目标电压值正常的情况下,将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对控设备上对应的负载单元,以便于所述对控设备上对应的负载单元对所述业务数据进行处理,将处理后的新业务数据设置标记并缓存至所述内存。
一方面,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所述将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对控设备上对应的负载单元之后,向所述目标负载单元发送复位信号,以便于所述目标负载单元基于所述复位信号进行重启;接收所述监测单元传输的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目标负载通信数据;在所述目标负载通信数据正常的情况下,从所述内存中读取具有标记的新业务数据;将所述具有标记的新业务数据发送至所述目标负载单元,以便于所述目标负载单元对所述具有标记的新业务数据进行处理,将处理结果存储到硬盘。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供电系统包括监测单元、控制单元、双电层电容器、第一供电单元、第二供电单元;其中,第一供电单元包括多路电压转换芯片;每路电压转换芯片与其对应的负载单元连通;第二供电单元包括多路分压部件;每路电压转换芯片通过一路分压部件与其对应的下一级负载单元连接。监测单元与负载单元连接,用于获取各负载单元的状态信息;并将各状态信息传输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分别与双电层电容器、第一供电单元和第二供电单元连接,用于接收监测单元传输的各状态信息;在存在目标负载单元的状态信息异常的情况下,控制与目标负载单元连接的分压部件导通,并利用双电层电容器向目标负载单元补充供电。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第二供电单元配合第一供电单元可以实现电压兼容,使得第一供电单元除了向其对应的负载单元供电外,也可以在下一级负载单元具有供电需要时,经由第二供电单元向下一级负载单元提供其所需的电压。双电层电容器可以实现对供电异常的负载单元的补充供电。即使在某个负载单元出现供电异常时,通过双电层电容器与电压兼容方式可以实现对异常负载单元的短时冗余供电,避免了因供电异常带来的系统宕机,保证了业务数据处理的稳定性,增加了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供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供电单元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向供电异常的负载单元补充供电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速链路负载通信异常的修复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与“包括”和“具有”相关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接下来,详细介绍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供电系统。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供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系统包括监测单元11、控制单元12、双电层电容器13、第一供电单元14、第二供电单元15;其中,第一供电单元14包括多路电压转换芯片;每路电压转换芯片与其对应的负载单元16连通;第二供电单元15包括多路分压部件;每路电压转换芯片通过一路分压部件与其对应的下一级负载单元16连接。
监测单元11与负载单元16连接,用于获取各负载单元16的状态信息;并将各状态信息传输至控制单元12。
控制单元12分别与双电层电容器13、第一供电单元14和第二供电单元15连接,用于接收监测单元11传输的各状态信息;在存在目标负载单元16的状态信息异常的情况下,控制与目标负载单元16连接的分压部件导通,并利用双电层电容器13向目标负载单元16补充供电。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系统可以应用于散热设备、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整机等。
在实际应用中,各负载单元16的状态信息可以包括电压值。当负载单元16的供电出现异常时,其电压值会发生变化,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监测各负载单元16的电压值,及时发现供电异常情况。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监测单元11可以获取各负载单元16的电压值;并将各电压值传输至控制单元12。
控制单元12在接收到监测单元11传输的各电压值后,可以判断各电压值是否存在异常。在存在目标负载单元16对应的目标电压值异常的情况下,可以控制与目标负载单元16连接的分压部件导通,并利用双电层电容器13向目标负载单元16补充供电。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内存中记录各负载单元16在正常供电状态下的电压值,为了便于区分可以将正常供电状态下的电压值称作理论电压值。
在具体实现中,控制单元12可以从内存中读取正常供电状态下各负载单元16对应的理论电压值。判断各负载单元16对应的电压值是否与其理论电压值匹配。
在存在目标负载单元16的电压值与其理论电压值不匹配的情况下,说明目标负载单元16的供电出现了异常,为了保证目标负载单元16上业务的稳定性,控制单元12可以控制与目标负载单元16连接的分压部件导通,此时目标负载单元16的上一级电压转换芯片通过该分压部件与目标负载单元连通,实现向目标负载单元16的短时供电。为了保证上一级电压转换芯片不会由于补电而过载,在双电层电容器13满足放电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双电层电容器13向目标负载单元16补充供电,并将与目标负载单元16连接的分压部件切换至断开状态。
双电层电容器13又叫超级电容器,具有充电时间短,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其启动效率和可靠性都比传统的蓄电池高,可以用作对负载单元16的补充供电。
双电层电容器13可以选择1F容量的超级电容。初始状态下,第一供电单元14可以向双电层电容器13充电,双电层电容器13充满电后进入静置状态。
双电层电容器13充满电之后有其对应的满电电压值。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判断双电层电容器13的电压值是否等于满电电压值。在双电层电容器13的电压值等于满电电压值的情况下,说明双电层电容器13满足放电条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存在目标负载单元16的电压值与其理论电压值不匹配的情况,说明目标负载单元16出现了供电异常,除了向目标负载单元16补充供电外,可以进一步根据双电层电容器13所能支撑的补电时间,确定对目标负载单元16的处理方式。处理方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对目标负载单元16进行修复,另一种方式是对目标负载单元16进行备份。
在实际应用中,监测单元11可以在存在目标负载单元16的电压值与其理论电压值不匹配的情况下,将读取的双电层电容器13的电容值、双电层电容器13的补电电压值以及目标负载单元16的负载电流值传输至控制单元12。
控制单元12根据接收到的双电层电容器13的电容值、双电层电容器13的补电电压值以及目标负载单元16的负载电流值,确定出补电时间。在补电时间大于供电异常修复时间的情况下,说明双电层电容器13的电量能够支持目标负载单元16完成修复,此时可以对目标负载单元16进行修复。
在实际应用中,控制单元12可以将双电层电容器13的电容值与双电层电容器13的补电电压值相乘,将乘积值与目标负载单元16的负载电流值相除,以得到补电时间。
补电时间的计算公式如下:
T=C*U/I;
其中,T表示补电时间,C表示双电层电容器的电容值,U表示双电层电容器的补电电压值,I表示目标负载单元的负载电流值。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在非易失性内存上记录不同类型的供电异常所对应的修复时间。目标负载单元16出现供电异常时,监测单元11可以通过获取目标负载单元16的日志信息,识别出目标负载单元16的供电异常类型,基于该供电异常类型可以从非易失性内存上获取对应的修复时间。为了便于区分,可以将该修复时间称作供电异常修复时间。
在补电时间大于供电异常修复时间的情况下,可以对目标负载单元16进行修复。为了确定出造成供电异常的具体原因,监测单元11可以读取目标负载单元16各引脚的电位值,并将目标负载单元16各引脚的电位值传输至控制单元12。
目标负载单元16的引脚数量较多,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只获取功率相关引脚的电位值。其中,功率相关引脚可以包括反馈引脚、补偿引脚、保护引脚和自举引脚等。
控制单元12在接收到监测单元11传输的目标负载单元16各引脚的电位值后,可以从内存中读取正常供电状态下目标负载单元16各引脚的理论电位值;在存在目标引脚的目标电位值与其目标理论电位值不一致的情况下,说明该目标引脚的供电存在问题,此时可以将目标引脚的电位值调节为目标理论电位值。
在补电时间小于或等于供电异常修复时间的情况下,说明双电层电容器13的电量无法支撑目标负载单元16完成修复,在该情况下为了保证业务数据的正常处理,可以对目标负载单元16进行备份。
在实际应用中,一个供电系统至少包含两个控制器,不同控制器上部署有功能相同的负载单元16。以两个控制器为例,这两个控制器互为对控设备。例如,控制器A和控制器B,控制器A为控制器B的对控设备,控制器B为控制器A的对控设备。
对目标负载单元16的备份,可以是将目标负载单元16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对控设备上对应的负载单元。
通过将目标负载单元16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对控设备上对应的负载单元,数据处理效率虽然会有所下降,但是可以保证业务数据处理的不间断,业务仍可以正常执行。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基板管理控制器。监测单元11与基板管理控制器连接,用于在存在目标负载单元16的电压值与其理论电压值不匹配的情况下,向基板管理控制器传输告警信息,并触发基板管理控制器记录异常日志。
除了供电异常外,在实际应用中,在供电正常的情况下负载单元16可能会存在高速链路负载通信异常的情况。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监测单元11可以获取各负载单元16的负载通信数据;并将各负载通信数据传输至控制单元12。
每个负载单元16的处理方式类似,为了便于描述,均以一个目标负载单元16为例展开介绍。
在目标负载单元16的目标电压值正常的情况下,控制单元12接收到监测单元11传输的各负载单元16的负载通信数据后,可以判断目标负载单元16对应的负载通信数据是否异常。
在目标负载单元16对应的目标负载通信数据异常并且目标电压值正常的情况下,说明目标负载单元16目前存在高速链路负载通信异常,但是还未出现停止工作或丢卡丢数据的情况,为了避免存储供电系数由于目标负载单元停止工作或丢卡丢数据导致宕机的情况出现,可以提前对存在异常的目标负载单元16上的业务数据进行备份。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目标负载单元16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对控设备上对应的负载单元;对控设备上对应的负载单元在接收到业务数据后,可以对业务数据进行处理,将处理后的新业务数据设置标记并缓存至内存。
通过对新业务数据设置标记,可以便于控制单元12区分哪些数据是由于业务转移所产生的数据。并且将新业务数据缓存至内存,可以方便新业务数据的快速存取。
在目标负载单元16存在高速链路负载通信异常时,可以将目标负载单元16上业务数据的处理操作从该目标负载单元16的负载链路剥离出来,将业务数据分配给对控设备上相应的负载单元执行。此时控制单元12可以向目标负载单元16发送复位信号,以便于目标负载单元16基于复位信号进行重启。
监测单元11可以监测目标负载单元16的目标负载通信数据,并将该目标负载通信数据传输至控制单元12。控制单元12在接收到目标负载通信数据后,可以判断目标负载通信数据是否恢复正常。在目标负载通信数据正常的情况下,说明目标负载单元16可以重新承担业务数据的处理,此时控制单元12可以从内存中读取具有标记的新业务数据;将具有标记的新业务数据发送至目标负载单元16。目标负载单元16在接收到具有标记的新业务数据后,可以对具有标记的新业务数据进行处理,将处理结果存储到硬盘。
监测单元11可以用于获取负载单元16的电压值和负载通信数据。在实际应用中,监测单元11可以通过多路采样引脚获取各负载单元16的电压值,通过多路串行总线(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链路获取各负载单元16的负载通信数据。
监测单元11将各负载单元16的电压值以及负载通信数据存储至非易失性内存,并根据实时读取的各负载单元16的电压值以及负载通信数据,对非易失性内存记录的数据进行更新。
考虑到非易失性内存的存储空间有限,为了保证非易失性内存的可用性,可以对非易失性内存的可用存储空间进行监测。
监测单元11可以检测非易失性内存的可用存储空间。在非易失性内存的可用存储空间小于设定阈值的情况下,依据数据存储时间,对非易失性内存中记录的数据进行删减。
阈值的取值可以基于非易失性内存的总存储空间和预留的应急空间在总存储空间中的占比确定得到。例如,可以将80%的容量用于存储数据,20%的容量作为应急空间,一般情况下应急空间不存储数据。假设非易失性内存的总存储空间为512KB,阈值可以设置为512*20%=102.4KB,在非易失性内存的可用存储空间小于102.4KB的情况下,可以将非易失性内存中存储时间最长的数据删除。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非易失性内存中记录负载单元的电压值和负载通信数据,可以便于控制器了解负载单元的运行情况。通过实时更新非易失性内存中记录的数据,保证了非易失性内存保存的是最新的电压值和负载通信数据。并且监测非易失性内存的可用存储空间,保证了非易失性内存一直处于可用状态,提升了数据存储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供电单元14可以采用多路电压转换芯片。考虑到不同类型的负载单元16所需的供电电压有所不同,因此多路电压转换芯片的供电电压可以基于负载单元16的供电需要进行设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了第二供电单元15来实现多路电压转换芯片的向下兼容供电。第二供电单元15可以包括多路分压部件。
每路分压部件可以包括开关部件和分压电阻;其中,开关部件可以采用晶体管(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MOS)。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按照各负载单元16的供电等级依次划分多路电压转换芯片的供电电压,每路电压转换芯片的供电电压等于其对应的负载单元16的负载电压并且高于下一级负载单元16的负载电压。
例如,供电等级可以划分为:5V、3.3V、2.5V、1.8V、1.2V以及1V以下。每个供电等级可以对应1路或多路电压转换芯片。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将1V以下的供电等级对应的电压转换芯片称作本级第一供电单元,1.2V的供电等级对应的电压转换芯片称作前一级第一供电单元,1.8V的供电等级对应的电压转换芯片称作前两级第一供电单元,依次类推,可以对不同供电等级对应的电压转换芯片进行等级命名。
第二供电单元15与双电层电容器13的作用是当一路负载单元出现供电异常时,该路负载单元的上一级第一供电单元可以向下进行兼容供电。双电层电容器13同样可以为当前供电异常的负载单元进行补充供电。
第一供电单元14中每路电压转换芯片向下进行兼容供电指的是当3.3V供电出现异常时,由5V进行短时间供电补充。2.5V供电出现异常时短时间,由3.3V进行供电补充。依次类推,1V以下的电出现供电异常时由1.2V进行供电补充。
当控制单元12监测到负载单元16供电出现异常时,一方面控制单元12及时给该异常负载单元16的前一级电压转换芯片连接的MOS提供导通信号,此时前一级电压转换芯片同时向原负载单元供电、以及向异常供电的负载单元进行供电补电,保证短时间内异常供电的负载单元的运行不会出现异常,从而留给双电层电容器一定的放电准备时间。另一方面监测单元11可以记录该组负载单元的情况并提供给控制单元12,以便于控制单元12根据双电层电容器的电容值、双电层电容器的补电电压值以及供电异常的负载单元的负载电流值,确定出补电时间。基于补电时间的长短确定采取的措施。
每路电压转换芯片的处理方式类似,以所有电压转换芯片中的任意一个电压转换芯片为例,对该电压转换芯片的连接关系和工作方式展开介绍。为了便于区分,可以将该电压转换芯片称作第一电压转换芯片。与该第一电压转换芯片连接的开关部件称作第一开关部件,第一电压转换芯片直接连接的负载单元16称作第一负载单元。与第一开关部件连接的分压电阻称作第一分压电阻,与第一分压电阻连接的负载单元16称作第二负载单元。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电压转换芯片与其对应的第一负载单元连通;第一电压转换芯片通过第一开关部件以及第一分压电阻与第二负载单元连接;其中,第一电压转换芯片的供电电压等于第一负载单元的负载电压并且高于第二负载单元的负载电压;第一分压电阻的阻值基于第一电压转换芯片的供电电压、第二负载单元的负载电压和负载电流设置;第一电压转换芯片为多路电压转换芯片中的任意一路电压转换芯片。
控制单元12通过控制开关部件的通断,可以实现对电压转换芯片与下一级负载单元之间通断的控制。开关部件的类型可以有多种,如场效应管(Metal OxideSemiconductor,MOS)或晶体管等。为了便于描述,后续均以开关部件为晶体管为例展开介绍。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供电单元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2中是以两路分压部件为例,两路分压部件均包括晶体管和分压电阻。考虑到两路分压部件所需实现的分压值存在差别,因此图2中两个分压电阻的阻值可能会存在差异,图2中分别以第一分压电阻和第二分压电阻表示。为了便于区分,可以将与第一分压电阻连接的晶体管称作第一晶体管,与第二分压电阻连接的晶体管称作第二晶体管。
图2中本级第一供电单元直接与负载单元a连接;前一级第一供电单元直接与负载单元b连接。为了实现向下兼容供电,前一级第一供电单元通过第一晶体管和第一分压电阻实现对负载单元a的连接,前两级第一供电单元通过第二晶体管和第二分压电阻实现对负载单元b的连接。以图2为例,对于前一级第一供电单元而言,负载单元a相当于本级负载单元,负载单元b相当于下一级负载单元。
初始状态下,晶体管可以均处于断开状态。当某个负载单元出现供电异常时,控制单元12可以控制与该负载单元连接的晶体管导通。例如,控制单元在检测到负载单元a出现供电异常时,可以控制第一晶体管导通,此时前一级第一供电单元与负载单元a之间的链路处于导通状态,前一级第一供电单元可以向负载单元a补电。
结合上述举例,前一级第一供电单元原本就需要向负载单元b供电,如果在此基础上前一级第一供电单元长时间向负载单元a供电,可能会出现前一级第一供电单元过载的问题。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双电层电容器13放电准备完毕开始向负载单元a供电后,控制单元可以控制第一晶体管切换为断开状态,此时前一级第一供电单元只需向负载单元b供电,从而保证前一级第一供电单元不会由于向负载单元a补电而过载。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电压转换芯片和负载单元之间设置分压部件,使得电压转换芯片除了可以向原本连接的负载单元供电外,还可以实现向下一级负载单元进行补充供电,从而在负载单元出现供电异常时,可以及时补充供电,保证业务的正常处理。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作为监测单元11。监测单元11可以包含电位监测单元与通信监测单元两部分。MCU提供多路采样引脚,可以及时读取负载单元16当前的电压值。MCU还提供多路I2C引脚,可以通过I2C链路实时地读取当前负载通信数据。MCU可以实时地对当前读到的数据进行存取更新,不断地更新当前引脚电位值与负载通信数据。
MCU可以选用意法半导体芯片(STM32F446RCT6TR),该芯片可以提供4路I2C接口用于获取负载通信数据,以便于控制单元12依赖于负载通信数据评估高速链路负载通信是否正常。MCU提供的24路ADC引脚用于电位检测,提供512KB存储空间用于数据存储。
控制单元12可以以逻辑控制单元(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为核心,控制电压转换芯片的向下兼容供电工作,以及异常负载单元的功能修复或备份工作。逻辑控制单元可以采用集成电路芯片(LCMXO3LF-9400C-5BG484C),该芯片提供1175逻辑数组块(LAB),支持大量逻辑资源同时并行工作,可高效地完成电源异常状态时的兼容供电控制、以及状态修复功能。
第一供电单元14是供电系统的供电核心,第一供电单元14包含了多路直流变换器(DCDC)电压转换芯片,电压转换芯片可以采用高频同步降压转换器(MPQ8633A),MPQ8633B可以提供20A的电流输出,0.6V到5.5V的电压输出,可以覆盖当前板级电源的绝大多数供电情况。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供电系统包括监测单元、控制单元、双电层电容器、第一供电单元、第二供电单元;其中,第一供电单元包括多路电压转换芯片;每路电压转换芯片与其对应的负载单元连通;第二供电单元包括多路分压部件;每路电压转换芯片通过一路分压部件与其对应的下一级负载单元连接。监测单元与负载单元连接,用于获取各负载单元的状态信息;并将各状态信息传输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分别与双电层电容器、第一供电单元和第二供电单元连接,用于接收监测单元传输的各状态信息;在存在目标负载单元的状态信息异常的情况下,控制与目标负载单元连接的分压部件导通,并利用双电层电容器向目标负载单元补充供电。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第二供电单元配合第一供电单元可以实现电压兼容,使得第一供电单元除了向其对应的负载单元供电外,也可以在下一级负载单元具有供电需要时,经由第二供电单元向下一级负载单元提供其所需的电压。双电层电容器可以实现对供电异常的负载单元的补充供电。即使在某个负载单元出现供电异常时,通过双电层电容器与电压兼容方式可以实现对异常负载单元的短时冗余供电,避免了因供电异常带来的系统宕机,保证了业务数据处理的稳定性,增加了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图,如图3所示,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30,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31,用于执行计算机程序时以实现接收监测单元传输的各负载单元的状态信息;在存在目标负载单元的状态信息异常的情况下,控制与目标负载单元连接的分压部件导通,并利用双电层电容器向目标负载单元补充供电的步骤。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等。
其中,处理器3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核心,比如4核心处理器、8核心处理器等。处理器31可以采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数字信号处理)、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PLA(Programmable Logic Array,可编程逻辑阵列)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处理器31也可以包括主处理器和协处理器,主处理器是用于对在唤醒状态下的数据进行处理的处理器,也称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协处理器是用于对在待机状态下的数据进行处理的低功耗处理器。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31可以在集成有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像处理器),GPU用于负责显示屏所需要显示的内容的渲染和绘制。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31还可以包括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处理器,该AI处理器用于处理有关机器学习的计算操作。
存储器3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非暂态的。存储器30还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比如一个或多个磁盘存储设备、闪存存储设备。本实施例中,存储器30至少用于存储以下计算机程序301,其中,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31加载并执行之后,能够实现前述任一实施例公开的供电方法的相关步骤。另外,存储器30所存储的资源还可以包括操作系统302和数据303等,存储方式可以是短暂存储或者永久存储。其中,操作系统302可以包括Windows、Unix、Linux等。数据303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各负载单元的状态信息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可包括有显示屏32、输入输出接口33、通信接口34、电源35以及通信总线36。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3中示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组件。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上述实施例中的处理器执行的方法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目前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向供电异常的负载单元补充供电的方法的流程图,该包括:
S401:从内存中读取正常供电状态下各负载单元对应的理论电压值。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内存中记录各负载单元在正常供电状态下的电压值,为了便于区分可以将正常供电状态下的电压值称作理论电压值。
S402:判断各负载单元对应的电压值是否与其理论电压值匹配。
在具体实现中,控制单元可以从内存中读取正常供电状态下各负载单元对应的理论电压值。判断各负载单元对应的电压值是否与其理论电压值匹配。在存在目标负载单元的电压值与其理论电压值不匹配的情况下,执行S403。
S403:控制与目标负载单元连接的分压部件导通。
在存在目标负载单元的电压值与其理论电压值不匹配的情况下,说明目标负载单元的供电出现了异常,为了保证目标负载单元上业务的稳定性,控制单元可以控制与目标负载单元连接的分压部件导通,此时目标负载单元的上一级电压转换芯片通过该分压部件与目标负载单元连通,实现向目标负载单元的短时供电。
S404:在双电层电容器满足放电条件的情况下,利用双电层电容器向目标负载单元补充供电,并将与目标负载单元连接的分压部件切换至断开状态。
为了保证上一级电压转换芯片不会由于补电而过载,在双电层电容器满足放电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双电层电容器向目标负载单元补充供电,并将与目标负载单元连接的分压部件切换至断开状态。
图4所对应实施例中特征的说明可以参见图1所对应实施例的相关说明,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从内存中读取正常供电状态下各负载单元对应的理论电压值。判断各负载单元对应的电压值是否与其理论电压值匹配。在存在目标负载单元的电压值与其理论电压值不匹配的情况下,说明目标负载单元的供电出现了异常,控制单元可以控制与目标负载单元连接的分压部件导通,从而为目标负载单元供电,以保证目标负载单元上业务的正常运行。在双电层电容器满足放电条件的情况下,利用双电层电容器向目标负载单元补充供电,并将与目标负载单元连接的分压部件切换至断开状态,从而保证与分压部件连接的第一供电单元不会由于补电而过载。
在存在目标负载单元的电压值与其理论电压值不匹配的情况下,控制单元可以接收监测单元传输的双电层电容器的电容值、双电层电容器的补电电压值以及目标负载单元的负载电流值;根据双电层电容器的电容值、双电层电容器的补电电压值以及目标负载单元的负载电流值,确定出补电时间;在补电时间大于供电异常修复时间的情况下,对目标负载单元进行修复;在补电时间小于或等于供电异常修复时间的情况下,对目标负载单元进行备份。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双电层电容器的电容值与双电层电容器的补电电压值相乘,将乘积值与目标负载单元的负载电流值相除,以得到补电时间。
对目标负载单元的修复过程可以包括接收监测单元传输的目标负载单元各引脚的电位值;从内存中读取正常供电状态下目标负载单元各引脚的理论电位值;在存在目标引脚的目标电位值与其目标理论电位值不一致的情况下,将目标引脚的电位值调节为目标理论电位值。
对目标负载单元的备份过程可以包括将目标负载单元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对控设备上对应的负载单元。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速链路负载通信异常的修复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
S501:接收监测单元传输的各负载单元的负载通信数据。
除了供电异常外,在实际应用中,在供电正常的情况下负载单元可能会存在高速链路负载通信异常的情况。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监测单元可以获取各负载单元的负载通信数据;并将各负载通信数据传输至控制单元。
S502:在存在目标负载单元对应的目标负载通信数据异常并且目标电压值正常的情况下,将目标负载单元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对控设备上对应的负载单元,以便于对控设备上对应的负载单元对业务数据进行处理,将处理后的新业务数据设置标记并缓存至内存。
在目标负载单元对应的目标负载通信数据异常并且目标电压值正常的情况下,说明目标负载单元目前存在高速链路负载通信异常,但是还未出现停止工作或丢卡丢数据的情况,为了避免存储供电系数由于目标负载单元停止工作或丢卡丢数据导致宕机的情况出现,可以提前对存在异常的目标负载单元上的业务数据进行备份。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目标负载单元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对控设备上对应的负载单元;对控设备上对应的负载单元在接收到业务数据后,可以对业务数据进行处理,将处理后的新业务数据设置标记并缓存至内存。
S503:向目标负载单元发送复位信号,以便于目标负载单元基于复位信号进行重启。
控制单元可以向目标负载单元发送复位信号,以便于目标负载单元基于复位信号进行重启。
S504:接收监测单元传输的目标负载单元的目标负载通信数据。
监测单元可以监测目标负载单元的目标负载通信数据,并将该目标负载通信数据传输至控制单元。
S505:在目标负载通信数据正常的情况下,从内存中读取具有标记的新业务数据。
控制单元在接收到目标负载通信数据后,可以判断目标负载通信数据是否恢复正常。在目标负载通信数据正常的情况下,说明目标负载单元可以重新承担业务数据的处理,此时控制单元可以从内存中读取具有标记的新业务数据。
S506:将具有标记的新业务数据发送至目标负载单元,以便于目标负载单元对具有标记的新业务数据进行处理,将处理结果存储到硬盘。
控制单元将具有标记的新业务数据发送至目标负载单元。目标负载单元在接收到具有标记的新业务数据后,可以对具有标记的新业务数据进行处理,将处理结果存储到硬盘。
图5所对应实施例中特征的说明可以参见图1所对应实施例的相关说明,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接收监测单元传输的各负载单元的负载通信数据。在存在目标负载单元对应的目标负载通信数据异常并且目标电压值正常的情况下,将目标负载单元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对控设备上对应的负载单元,以便于对控设备上对应的负载单元对业务数据进行处理,将处理后的新业务数据设置标记并缓存至内存。向目标负载单元发送复位信号,以便于目标负载单元基于复位信号进行重启。接收监测单元传输的目标负载单元的目标负载通信数据。在目标负载通信数据正常的情况下,从内存中读取具有标记的新业务数据。将具有标记的新业务数据发送至目标负载单元,以便于目标负载单元对具有标记的新业务数据进行处理,将处理结果存储到硬盘。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监测负载通信数据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高速链路负载通信异常的问题,为避免丢卡丢数据导致宕机的情况出现,可以提前进行数据备份操作,从而在高速链路负载通信异常时实现无间断修复。控制单元主动向高速链路负载通信异常的负载单元发送复位信号,实现该负载单元的重启,重启后的负载单元的高速链路负载通信状态会恢复正常,在判定当前修复工作已进行完毕,可以重新由恢复后的负载单元执行上一业务数据处理过程。整个过程中业务数据处理不间断,并在负载出现丢卡不能工作前就进行修复,也避免了系统的宕机。
本发明提供了供电系统的硬件结构,配合负载单元供电异常诊断自修复算法可以实现负载单元异常掉电后的短时备电,并不增加额外成本。在短时备电过程中可实现负载单元的供电修复或数据备份等操作,保证供电系统在短时间内做出最优处理,增减了存储系统可靠性。本发明提供的高速链路负载通信异常的修复方案,在保证业务正常进行的前提下,进行负载链路的异常修复,使异常修复过程不会造成数据丢失、业务中断等损失,提升了供电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系统和电子设备能用于统一存储阵列负载单元的异常修复,还可用于带高速链路负载的设备,应用于服务器、军工计算机等业务场景。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供电系统和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系统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系统部分说明即可。
专业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供电系统和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案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监测单元、控制单元、双电层电容器、第一供电单元、第二供电单元;其中,所述第一供电单元包括多路电压转换芯片;每路电压转换芯片与其对应的负载单元连通;所述第二供电单元包括多路分压部件;每路所述电压转换芯片通过一路分压部件与其对应的下一级负载单元连接;
所述监测单元与所述负载单元连接,用于获取各所述负载单元的状态信息;并将各所述状态信息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双电层电容器、所述第一供电单元和所述第二供电单元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监测单元传输的各所述状态信息;在存在目标负载单元的状态信息异常的情况下,控制与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连接的分压部件导通,并利用所述双电层电容器向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补充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单元,用于获取各所述负载单元的电压值;并将各所述电压值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监测单元传输的各所述电压值;在存在目标负载单元对应的目标电压值异常的情况下,控制与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连接的分压部件导通,并利用所述双电层电容器向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补充供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用于从内存中读取正常供电状态下各所述负载单元对应的理论电压值;判断各所述负载单元对应的电压值是否与其理论电压值匹配;在存在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电压值与其理论电压值不匹配的情况下,控制与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连接的分压部件导通;在所述双电层电容器满足放电条件的情况下,利用所述双电层电容器向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补充供电,并将与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连接的分压部件切换至断开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单元,用于在存在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电压值与其理论电压值不匹配的情况下,将读取的所述双电层电容器的电容值、所述双电层电容器的补电电压值以及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负载电流值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双电层电容器的电容值、所述双电层电容器的补电电压值以及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负载电流值,确定出补电时间;在所述补电时间大于供电异常修复时间的情况下,对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进行修复;在所述补电时间小于或等于所述供电异常修复时间的情况下,对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进行备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单元,用于在所述补电时间大于供电异常修复时间的情况下,将读取的所述目标负载单元各引脚的电位值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目标负载单元各引脚的电位值;从内存中读取正常供电状态下所述目标负载单元各引脚的理论电位值;在存在目标引脚的目标电位值与其目标理论电位值不一致的情况下,将所述目标引脚的电位值调节为所述目标理论电位值。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补电时间小于或等于所述供电异常修复时间的情况下,将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对控设备上对应的负载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用于计算补电时间;所述补电时间为将所述双电层电容器的电容值与所述双电层电容器的补电电压值相乘,将乘积值与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负载电流值相除得到的时间。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板管理控制器;
所述监测单元与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连接,用于在存在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电压值与其理论电压值不匹配的情况下,向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传输告警信息,并触发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记录异常日志。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单元,用于获取各所述负载单元的负载通信数据;并将各所述负载通信数据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接收各所述负载通信数据;在存在所述目标负载单元对应的目标负载通信数据异常并且目标电压值正常的情况下,将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对控设备上对应的负载单元;
所述对控设备上对应的负载单元,用于接收所述业务数据;对所述业务数据进行处理,将处理后的新业务数据设置标记并缓存至内存。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向所述目标负载单元发送复位信号,以便于所述目标负载单元基于所述复位信号进行重启;
所述监测单元,用于将监测到的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目标负载通信数据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目标负载通信数据;在所述目标负载通信数据正常的情况下,从所述内存中读取具有标记的新业务数据;将所述具有标记的新业务数据发送至所述目标负载单元;
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具有标记的新业务数据,并对所述具有标记的新业务数据进行处理,将处理结果存储到硬盘。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单元,用于通过多路采样引脚获取各所述负载单元的电压值,通过多路串行总线链路获取各所述负载单元的负载通信数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单元,用于将各所述负载单元的电压值以及负载通信数据存储至非易失性内存,并根据实时读取的各所述负载单元的电压值以及负载通信数据,对所述非易失性内存记录的数据进行更新。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非易失性内存的可用存储空间;在所述非易失性内存的可用存储空间小于设定阈值的情况下,依据数据存储时间,对所述非易失性内存中记录的数据进行删减。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任意一项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每路所述分压部件包括开关部件和分压电阻;按照各所述负载单元的供电等级依次划分所述多路电压转换芯片的供电电压,每路所述电压转换芯片的供电电压等于其对应的负载单元的负载电压并且高于下一级负载单元的负载电压。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电压转换芯片与其对应的第一负载单元连通;所述第一电压转换芯片通过第一开关部件以及第一分压电阻与第二负载单元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电压转换芯片的供电电压等于所述第一负载单元的负载电压并且高于所述第二负载单元的负载电压;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阻值基于所述第一电压转换芯片的供电电压、所述第二负载单元的负载电压和负载电流设置;所述第一电压转换芯片为所述多路电压转换芯片中的任意一路电压转换芯片。
1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至15任意一项所述的供电系统,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接收监测单元传输的各负载单元的状态信息;在存在目标负载单元的状态信息异常的情况下,控制与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连接的分压部件导通,并利用双电层电容器向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补充供电的步骤。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从内存中读取正常供电状态下各所述负载单元对应的理论电压值;判断各所述负载单元对应的电压值是否与其理论电压值匹配;在存在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电压值与其理论电压值不匹配的情况下,控制与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连接的分压部件导通;在所述双电层电容器满足放电条件的情况下,利用所述双电层电容器向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补充供电,并将与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连接的分压部件切换至断开状态。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存在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电压值与其理论电压值不匹配的情况下,接收所述监测单元传输的所述双电层电容器的电容值、所述双电层电容器的补电电压值以及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负载电流值;根据所述双电层电容器的电容值、所述双电层电容器的补电电压值以及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负载电流值,确定出补电时间;在所述补电时间大于供电异常修复时间的情况下,对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进行修复;在所述补电时间小于或等于所述供电异常修复时间的情况下,对所述目标负载单元进行备份。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接收所述监测单元传输的各所述负载单元的负载通信数据;在存在所述目标负载单元对应的目标负载通信数据异常并且目标电压值正常的情况下,将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对控设备上对应的负载单元,以便于所述对控设备上对应的负载单元对所述业务数据进行处理,将处理后的新业务数据设置标记并缓存至所述内存。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所述将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对控设备上对应的负载单元之后,向所述目标负载单元发送复位信号,以便于所述目标负载单元基于所述复位信号进行重启;接收所述监测单元传输的所述目标负载单元的目标负载通信数据;在所述目标负载通信数据正常的情况下,从所述内存中读取具有标记的新业务数据;将所述具有标记的新业务数据发送至所述目标负载单元,以便于所述目标负载单元对所述具有标记的新业务数据进行处理,将处理结果存储到硬盘。
CN202311611573.3A 2023-11-29 2023-11-29 一种供电系统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1173180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11573.3A CN117318000B (zh) 2023-11-29 2023-11-29 一种供电系统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11573.3A CN117318000B (zh) 2023-11-29 2023-11-29 一种供电系统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18000A CN117318000A (zh) 2023-12-29
CN117318000B true CN117318000B (zh) 2024-02-23

Family

ID=892851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11573.3A Active CN117318000B (zh) 2023-11-29 2023-11-29 一种供电系统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18000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33524A (zh) * 2017-05-22 2018-06-29 杰夫微电子(四川)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固态存储介质的掉电保护系统
CN111176411A (zh) * 2019-12-24 2020-05-19 河南华启思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硬盘逐级上电的保护机制
CN112910081A (zh) * 2021-03-22 2021-06-04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供电控制系统及供电控制方法
CN115993882A (zh) * 2023-03-21 2023-04-21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磁盘阵列卡备电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33524A (zh) * 2017-05-22 2018-06-29 杰夫微电子(四川)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固态存储介质的掉电保护系统
CN111176411A (zh) * 2019-12-24 2020-05-19 河南华启思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硬盘逐级上电的保护机制
CN112910081A (zh) * 2021-03-22 2021-06-04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供电控制系统及供电控制方法
CN115993882A (zh) * 2023-03-21 2023-04-21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磁盘阵列卡备电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18000A (zh) 2023-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29914B2 (en) Multi-level data center using consolidated power control
US9019792B2 (en) Fast startup hybrid memory module
WO2012085962A1 (en) Method for recharging a backup battery after power failure with minimal service disruption and corresponding storage apparatus
US20150115711A1 (en) Multi-level data center consolidated power control
CN106339058A (zh) 动态管理电力供应的方法和系统
TW201331744A (zh) Usb集線器和usb集線器的電力供應方法
CN104050061A (zh) 一种基于PCIe总线多主控板冗余备份系统
JP4732403B2 (ja) 蓄電池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回路
CN104035892A (zh) 服务器系统及集群系统
KR20150044089A (ko) 보조 전원 공급 장치 및 그를 채용한 전자 시스템
TW201617900A (zh) 共享的備用電力自更新模式
CN117318000B (zh) 一种供电系统和电子设备
CN106663962A (zh) 电源控制装置以及信息处理装置
CN110275462A (zh) 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US20170220354A1 (en) Server node shutdown
CN112684876A (zh) 一种服务器延迟断电存储系统、方法及介质
TWI575366B (zh) 備用電源系統與用於其之方法及非暫態性機器可讀取儲存媒體
CN107731260B (zh) 一种ssd的供电方法、系统及ssd
CN115599188A (zh) 服务器供电的控制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N115291120A (zh) 电池计量系统、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CN114883696A (zh) 二次电池加热方法、装置及电池管理系统
US10965148B1 (en) Datacenter backup power management
CN114335764A (zh) 控制方法及装置、储能系统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0664034B2 (en) Communication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nodes for delivery of power
CN115098305B (zh) 一种主板备电切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