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14176A - 一种村庄布点评价模型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村庄布点评价模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14176A
CN117314176A CN202310884314.1A CN202310884314A CN117314176A CN 117314176 A CN117314176 A CN 117314176A CN 202310884314 A CN202310884314 A CN 202310884314A CN 117314176 A CN117314176 A CN 1173141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nd
village
data
area
constr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8431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敏
罗兴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zhou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zhou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zhou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zhou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88431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1417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3141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141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7Strategic management or analysis, e.g. setting a goal or target of an organisation; Planning actions based on goals; Analysis or evaluation of effectiveness of go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4Classification techniqu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5Fusion techniqu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Econom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arketing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村庄布点评价模型,包括:底图底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得现有公开的底图底数;预处理模块,用于对底图底数进行预处理;矢量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预处理后的底图底数进行矢量处理,得到相应的栅格数据;栅格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栅格数据进行重分类计算,综合评价得出村庄的聚集中心及重点减量村庄,综合聚集及减量分析,得出建议土地减量分级结果。本发明模型基于对多维但少量的底图底数的处理计算,对指导市域范围的村庄体系布点和城乡建设用地整体布局优化提供必要的依据,且整个评价过程自动化进行,大大提升了评价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村庄布点评价模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国土空间规划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村庄布点评价模型。
背景技术
村庄作为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的聚集点,村庄规划是法定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
中国发明CN108009694A提供一种空心村综合整治潜力评估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理论整治潜力评估和现实整治潜力评估两个子系统。通过理论整治潜力和现实整治潜力评估两个子系统来测算空心村整治的理论潜力与现实潜力并揭示其时空分布规律,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该系统将充分利用全国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和人口普查数据,结合农村土地资源承载潜力研究分区、农用地分等标准耕作制度分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农业资源分区系统及全国生态分区等已有成果,全面评价全国和各地区空心村综合整治后的土地整治潜力,重点研究空心村综合整治补充耕地的最大潜力及空间分布,为明确我国空心村治理、管理及其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但该发明需要非常大量的一手数据,且实现的成本较高,不适合初步的评估。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村庄布点评价模型,仅需可公开取得的poi、道路数据和全国土地调查和人口数据,在尚未进行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和村庄建设评价普查的状况下,能够初步反映县级单元的村庄人口聚集和土地利用的特征,从而对指导市域范围的村庄体系布点和城乡建设用地整体布局优化提供初步的依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村庄布点评价模型,包括:
底图底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得现有公开的底图底数;
预处理模块,用于对底图底数进行预处理;
矢量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预处理后的底图底数进行矢量处理,得到相应的栅格数据;
栅格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栅格数据进行重分类计算,综合评价得出村庄的聚集中心及重点减量村庄,综合聚集及减量分析,得出建议土地减量分级结果。
进一步的,所述底图底数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最新城镇开发边界数据, 地图poi数据,天地图道路矢量数据,人口普查成果数据,以及村落分类名单(重点特色村落名单);所述村落分类包括传统村落、乡村振兴村、美丽乡村精品村、省级金牌旅游村等,可以根据具体区域特色进行调整。
进一步的,所述预处理模块的预处理包括:
针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图斑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将用地编码进行转换,将所述用地编码划分为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
针对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融合坐落单位代码,提取村级行政区边界,作为规划范围的村级边界;融合行政区代码,提取乡镇级行政区边界;图斑按照规程针对用地编码进行转换,划分为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
针对最新城镇开发边界数据,提取城镇开发边界之外的建设用地;
针对地图poi数据,提取其中公共服务设施经纬度坐标;
针对天地图道路矢量数据,根据卫星影像进行修正;
针对人口普查成果数据,对人口数据的村名,按照村级行政区进行修正;
针对村落分类名单,根据地图搜索进行校对,得出各个村落具体经纬度。
进一步的,矢量数据处理模块对预处理后的底图底数进行矢量处理包括:
在ArcGIS中,针对预处理后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和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基于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进行相交,得出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到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变化图斑,同时计算具体的二级分类变化,新增area字段,计算得出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到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三大类的面积变化量;
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到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土地利用变化图斑,提取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图斑;再提取城镇开发边界之外的部分,依据区域的村庄规划相关标准,提取村庄建设用地,按照《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进行基数转化,划分为农村宅基地、经营性用地、公益性用地和空闲地,得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调查数据的村庄建设用地现状;
第三次全国土地第三次全国土地利用三调提取的村级单位,连接地名修正过后的村庄人口普查数据,包含常住人口与户数;常住人口按照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为五级,得出村庄人口等级,导出为栅格数据;规划范围的村级边界与城镇开发边界相交,计算各村包含的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与人均城镇开发边界面积,其中居民点为乡镇政府驻地所在,居民点完全包含于城镇开发边界内,或居民点部分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内、人均城镇开发边界面积>50平方米且城镇开发边界内非点状供地项目的判定为近郊村;
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到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中,提取新增村庄建设用地,按“坐落单位代码”进行融合,分村统计各类面积变化,连接人口和户数数据,计算得出各村人均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户均新增宅基地面积;对所述人均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按照自然间断点分级法进行分级,得出人均新增建设用地等级,并导出为栅格数据;
针对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村庄建设用地,按“坐落单位代码”进行融合,分村统计各类面积;连接人口和户数数据,计算得出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现状户均宅基地面积;对所述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和政策文件的要求进行分级,得出现状人均建设用地等级,分别导出为栅格数据;
将所述人均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所述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连接到规划范围的村级边界,计算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与现状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得出村庄建设用地更新率;按照自然间断点分级法进行分级,得出村庄更新率分级,并导出为栅格数据;
对天地图道路矢量数据制作多环缓冲区,成果与规划范围的村级边界相交,得出各村距离道路分级,并导出为栅格数据;
结合地图poi数据进行村级资源评价, 将地图poi数据与规划范围的村级边界进行空间连接,统计每个村的地图poi数量,并按照自然间断点分级法进行分级;在村庄具体资源评价上,结合重点特色村落名单和相关上位规划基于所属poi数量和类型,进行分级修正,得出村庄资源要素等级,并导出为栅格数据;
结合公共服务设施经纬度坐标进行村级公共服务评价,提取出的公共服务设施与规划范围的村级边界进行空间连接,统计每个村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数量按照自然间断点分级法进行分级,得出村庄公共服务等级,并导出为栅格数据。
进一步的,所述土地利用变化图斑分为下列六大类:
建设用地转变为农用地;
建设用地转变为未利用地;
未利用地转变为农用地;
未利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
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
农用地转变为未利用地;
所述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按照(0,80],(80,120],(120,150],(150,225],(225以上]分为五级,单位为平方米;
所述现状户均宅基地面积是按照(0,120],(120,200],(200,300],(300,500],500以上分为五级,单位为平方米;
所述各村距离道路分级按500及以下,(500,1000],(1000,2000],(2000,5000],(5000,10000]五级的多环缓冲区进行分级,单位为米。
进一步的,所述建议土地减量分级结果分为共9级,除近郊村和各级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村以外,其中得分为0以下,均为减量村,得分在0以上,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在120~150平方米之间为维持村,超过150平方米为维持/减量村,分级进行减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本发明基于多维但少量的现有底图底数(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最新城镇开发边界数据, 地图poi数据,天地图道路矢量数据,人口普查成果数据,以及村落分类名单),基于图层叠加分析原理和数学统计方法,建立地理对象与空间区域之间的多重属性特征,综合分析乡村空间的建设用地使用强度和使用价值。真实有效地反映农村地区复杂的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经济现状,能够快速进行村庄土地利用强度和使用价值的粗略判断,帮助政府部门做出农村规划与乡村振兴相关决策。由于利用的几个维度的底图底数均为现有的公开数据,在尚未进行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和村庄建设评价普查的状况下,能够初步反映县级单元的村庄人口聚集和土地利用的特征,大大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统一了县域之内的判断标准。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村庄布点评价模型的系统构成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村庄布点评价模型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村庄布点评价模型,能真实有效地反映农村地区复杂的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经济现状,从而对指导市域范围的村庄体系布点和城乡建设用地整体布局优化提供必要的依据。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总体思路如下:本发明基于多维但少量的底图底数,基于图层叠加分析原理和数学统计方法,建立地理对象与空间区域之间的多重属性特征,综合分析乡村空间的建设用地使用强度和使用价值。真实有效地反映农村地区复杂的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经济现状,能够快速进行村庄土地利用强度和使用价值的粗略判断,帮助政府部门做出农村规划与乡村振兴相关决策。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村庄布点评价模型,包括底图底数获取模块,预处理模块,矢量数据处理模块和栅格数据处理模块。其中,底图底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得现有公开的底图底数;预处理模块用于对底图底数进行预处理;矢量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预处理后的底图底数进行矢量处理;栅格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栅格数据进行重分类计算。
各个模块的功能细节如下:
1、底图底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得现有公开的底图底数;其中,所述底图底数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即2018年公布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即2019年公布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最新城镇开发边界数据(目前最新城镇开发边界数据为2022年公布的城镇开发边界数据), 地图poi数据(通常以高德地图数据为准,目前采用的是2022年8月的高德地图poi数据),天地图道路矢量数据(取最新的天地图卫星遥感的道路矢量数据),人口普查成果数据(目前采用的是第7次人口普查成果数据),以及村落分类名单(每年的村落分类名单有所不同,因此可选择最新的村落分类名单);所述村落分类包括传统村落、乡村振兴村、美丽乡村精品村、省级金牌旅游村等类别。
2、预处理模块用于对底图底数进行预处理;所述预处理包括:
针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图斑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将用地编码进行转换,将所述用地编码划分为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
针对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融合坐落单位代码,提取村级行政区边界,作为规划范围的村级边界;融合行政区代码,提取乡镇级行政区边界;图斑按照规程针对用地编码进行转换,划分为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
针对最新城镇开发边界数据,提取城镇开发边界之外的建设用地;
针对地图poi数据,提取其中公共服务设施经纬度坐标;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学校、诊所、卫生所等;
针对天地图道路矢量数据, 根据卫星影像进行修正;
针对人口普查成果数据,对人口数据的村名,按照村级行政区进行修正;
针对村落分类名单,根据地图搜索(例如可以用百度地图或高德地图等地图工具进行搜索),进行校对,得出各个村落具体经纬度经纬度坐标。
3、矢量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预处理后的底图底数进行矢量处理,得到相应的栅格数据;包括:
(1)在ArcGIS中,针对预处理后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和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基于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进行相交,得出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到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变化图斑,同时计算具体的二级分类变化,新增area字段,计算得出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到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三大类的面积变化量;目前,所述土地利用变化图斑分为下列六大类:
建设用地转变为农用地;
建设用地转变为未利用地;
未利用地转变为农用地;
未利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
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
农用地转变为未利用地。
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到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土地利用变化图斑 ,提取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图斑(即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两种),提取城镇开发边界之外的部分,依据区域的村庄规划相关标准,提取村庄建设用地,按照《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进行基数转化,划分为农村宅基地、经营性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公益性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村庄内部道路用地、交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等)、空闲地,得出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村庄建设用地状态。其中建设用地再进行两大类划分,即村庄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以外的城乡建设用地。
(3)第三次全国土地第三次全国土地利用三调提取的村级单位,连接地名修正过后的村庄人口普查数据,包含常住人口与户数;常住人口按照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为五级,得出村庄人口等级,导出为栅格数据;规划范围的村级边界与城镇开发边界相交,计算各村包含的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与人均城镇开发边界面积,其中居民点为乡镇政府驻地所在,居民点完全包含于城镇开发边界内,或居民点部分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内、人均城镇开发边界面积>50平方米且城镇开发边界内非点状供地项目的判定为近郊村;
(4)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到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中,提取新增村庄建设用地,按“坐落单位代码”进行融合,分村统计各类面积变化,连接人口和户数数据,计算得出各村人均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户均新增宅基地面积;对所述人均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按照自然间断点分级法进行分级,得出人均新增建设用地等级,并导出为栅格数据;
(5)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到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中,提取新增村庄建设用地,按“坐落单位代码”(坐落单位代码为第三次国土利用调查数据库中村级单位的标识代码)进行融合,分村统计各类面积变化,连接人口和户数数据,计算得出各村人均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户均新增宅基地面积;对所述人均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按照自然间断点分级法进行分级,得出人均新增建设用地等级,并导出为栅格数据;
(6)针对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村庄建设用地,按“坐落单位代码”进行融合,分村统计各类面积;连接人口和户数数据,计算得出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现状户均宅基地面积;对所述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和政策文件的要求进行分级,得出现状人均建设用地等级,分别导出为栅格数据;其中,所述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按照(0,80],(80,120],(120,150],(150,225],(225以上]分为五级,单位为平方米,具体分类可根据各地标准进行调整;所述现状户均宅基地面积是按照(0,120],(120,200],(200,300],(300,500],500以上分为五级,单位为平方米,具体分类可根据各地标准进行调整;
(7)将所述人均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所述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连接到规划范围的村级边界,计算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与现状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得出村庄建设用地更新率,按照自然间断点分级法进行分级,得出村庄更新率分级,并导出为栅格数据;
(8)对天地图道路矢量数据制作多环缓冲区,成果与规划范围的村级边界相交,得出各村距离道路分级,并导出为栅格数据;其中,所述各村距离道路分级按500及以下,(500,1000],(1000,2000],(2000,5000],(5000,10000]五级的多环缓冲区进行分级,单位为米。
(9)结合地图poi数据进行村级资源评价, 将地图poi数据与规划范围的村级边界进行空间连接,统计每个村的地图poi数量,并按照自然间断点分级法进行分级;在村庄具体资源评价上,结合重点特色村落分类名单和相关上位规划基于所属poi数量和类型,对空间经纬度坐标进行分级修正(其中各级乡村振兴村为3级以上,传统村落、金牌旅游村为4级以上),得出村庄资源要素等级,并导出为栅格数据;
(10)结合公共服务设施经纬度坐标进行村级公共服务评价,提取出的公共服务设施与规划范围的村级边界进行空间连接,统计每个村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数量按照自然间断点分级法进行分级,得出村庄公共服务等级,并导出为栅格数据。
4、栅格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栅格数据进行重分类计算,综合评价得出村庄的聚集中心及重点减量村庄,综合聚集及减量分析,得出建议土地减量分级结果。所述栅格数据处理模块采用的方法是:根据层次分析法建立矩阵,得出不同因子的权重;这里需要用到村庄聚集模型和建设减量模型,二者都是现有的模型。其中,建设减量模型用于评价村庄建设用地当下的使用效率和未来的发展需求,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设用地的建设粗放程度。减量需求越高的村庄表现为人口和户籍分离较为严重,人均建设用地和户均宅基地超过相关规范的标准较多,且土地增加趋势和人口增加趋势不相匹配。村庄聚集模型用于评价村庄当下的聚集情况和未来的聚集可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设用地的使用价值。聚集程度越高的村庄表现为生产资料越丰富、常住人口越多、公共服务数量越多、且土地利用越集约。
以福建省福州市的村庄情况为例,使用AHP 法进行专家评价后,提炼影响因子,并确定其因子权重。
其建设用地减量模型因子包括:
A(村庄人口等级)
B(现状人均新增建设用地等级)
C(现状人均建设用地等级);
D(现状户均宅基地等级);
E(村庄更新率分级);
F(各村距离道路分级);
其村庄聚集模型因子权重包括:
A (村庄人口等级);
C (现状人均新增建设用地等级);
E(村庄更新率分级);
F(各村距离道路分级);
G(村庄资源要素等级);
H(村庄公共服务等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因子权重不是固定的,是按照层次叠加分析法AHP计算得出,原理是通过因子进行两两比较,分析其重要程度,根据数学统计模型活动。
根据分级从小到大,将建设用地减量栅格进行重赋值:
A[-2,-1,0,-1,-2](村庄人口太多或太少的村都要减量);
B[-2,-1,0,-1,-2](新增用地太少或太多的村都要减量);
C[2,1,0,-1,-2}(现状越多的减量越多);
D[2,1,0,-1,-2](现状越多的减量越多);
E[-2,-1,0,-1,-2](没更新的或更新多的都要减量);
F[2,1,0,-1,-2](交通越不方便越要减量)。
村庄聚集栅格重赋值为:
A[-2,-1,0,1,2](往人多的地方聚集);
C[2,1,0,-1,-2](往现状人均少的地方聚集);
E[-2,-1,0,1,2}(往更新率高的地方聚集);
F[2,1,0,-1,-2](往交通好的地方聚集);
G[-2,-1,0,1,2](往资源好的地方聚集);
H[-2,-1,0,1,2](往公共服务好的地方聚集)。
以上重赋值是基于福州市村庄现实情况的判断,不同地区可以根据地区自然规律和发展需求,针对因子和发展需求的关系,对分级赋值情况进行调整。所有的因子都分为五个等级,按照分级重新赋值。建设用地减量模型的负值越大,表示减量的需求越大,其中,重赋值为“-2”表示减量的需求最大,“-1”次之,“2”则表示减量的需求最小。
以上两个模型通过栅格计算后的结果的相加,产生建议土地减量分级成果,其值区间落在[-4,4],因此建议土地减量分级结果分为共9级,除近郊村和各级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村以外,其中得分为0以下,均为减量村,得分在0以上,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在120~150平方米之间为维持村,超过150平方米为维持/减量村,根据分级指导土地减量。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发明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村庄布点评价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图底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得现有公开的底图底数;
预处理模块,用于对底图底数进行预处理;
矢量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预处理后的底图底数进行矢量处理,得到相应的栅格数据;
栅格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栅格数据进行重分类计算,综合评价得出村庄的聚集中心及重点减量村庄,综合聚集及减量分析,得出建议土地减量分级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村庄布点评价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图底数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最新城镇开发边界数据,地图poi数据,天地图道路矢量数据,人口普查成果数据,以及村落分类名单;所述村落分类包括传统村落、乡村振兴村、美丽乡村精品村和省级金牌旅游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村庄布点评价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模块的预处理包括:
针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图斑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将用地编码进行转换,将所述用地编码划分为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
针对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融合坐落单位代码,提取村级行政区边界,作为规划范围的村级边界;融合行政区代码,提取乡镇级行政区边界;图斑按照规程针对用地编码进行转换,划分为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
针对最新城镇开发边界数据,提取城镇开发边界之外的建设用地;
针对地图poi数据,提取其中公共服务设施经纬度坐标;
针对天地图道路矢量数据,根据卫星影像进行修正;
针对人口普查成果数据,对人口数据的村名,按照村级行政区进行修正;
针对村落分类名单,根据地图搜索进行校对,得出各个村落具体经纬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村庄布点评价模型,其特征在于:矢量数据处理模块对预处理后的底图底数进行矢量处理包括:
在ArcGIS中,针对预处理后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和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基于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进行相交,得出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到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变化图斑,同时计算具体的二级分类变化,新增area字段,计算得出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到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三大类的面积变化量;
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到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土地利用变化图斑,提取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图斑;再提取城镇开发边界之外的部分,依据区域的村庄规划相关标准,提取村庄建设用地,按照《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进行基数转化,划分为农村宅基地、经营性用地、公益性用地和空闲地,得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调查数据的村庄建设用地现状;
第三次全国土地第三次全国土地利用三调提取的村级单位,连接地名修正过后的村庄人口普查数据,包含常住人口与户数;所述常住人口按照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为五级,得出村庄人口等级,导出为栅格数据;规划范围的村级边界与城镇开发边界相交,计算各村包含的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与人均城镇开发边界面积,其中居民点为乡镇政府驻地所在,居民点完全包含于城镇开发边界内,或居民点部分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内、人均城镇开发边界面积>50平方米且城镇开发边界内非点状供地项目的判定为近郊村;
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到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中,提取新增村庄建设用地,按“坐落单位代码”进行融合,分村统计各类面积变化,连接人口和户数数据,计算得出各村人均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户均新增宅基地面积;对所述人均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按照自然间断点分级法进行分级,得出人均新增建设用地等级,并导出为栅格数据;
针对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村庄建设用地,按“坐落单位代码”进行融合,分村统计各类面积;连接人口和户数数据,计算得出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现状户均宅基地面积;对所述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和政策文件的要求进行分级,得出现状人均建设用地等级,分别导出为栅格数据;
将所述人均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所述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连接到规划范围的村级边界,计算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与现状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得出村庄建设用地更新率;按照自然间断点分级法进行分级,得出村庄更新率分级,并导出为栅格数据;
对天地图道路矢量数据制作多环缓冲区,成果与规划范围的村级边界相交,得出各村距离道路分级,并导出为栅格数据;
结合地图poi数据进行村级资源评价,将地图poi数据与规划范围的村级边界进行空间连接,统计每个村的地图poi数量,并按照自然间断点分级法进行分级;在村庄具体资源评价上,结合重点特色村落名单和相关上位规划基于所属poi数量和类型,进行分级修正,得出村庄资源要素等级,并导出为栅格数据;
结合公共服务设施经纬度坐标进行村级公共服务评价,提取出的公共服务设施与规划范围的村级边界进行空间连接,统计每个村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数量按照自然间断点分级法进行分级,得出村庄公共服务等级,并导出为栅格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村庄布点评价模型,其特征在于:
所述土地利用变化图斑分为下列六大类:
建设用地转变为农用地;
建设用地转变为未利用地;
未利用地转变为农用地;
未利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
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
农用地转变为未利用地;
所述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按照(0,80],(80,120],(120,150],(150,225],(225以上]分为五级,单位为平方米;
所述现状户均宅基地面积是按照(0,120],(120,200],(200,300],(300,500],500以上分为五级,单位为平方米;
所述各村距离道路分级按500及以下,(500,1000],(1000,2000],(2000,5000],(5000,10000]五级的多环缓冲区进行分级,单位为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村庄布点评价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建议土地减量分级结果分为共9级,除近郊村和各级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村以外,其中得分为0以下,均为减量村,得分在0以上,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在120~150平方米之间为维持村,超过150平方米为维持/减量村,分级进行减量。
CN202310884314.1A 2023-07-19 2023-07-19 一种村庄布点评价模型 Pending CN11731417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84314.1A CN117314176A (zh) 2023-07-19 2023-07-19 一种村庄布点评价模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84314.1A CN117314176A (zh) 2023-07-19 2023-07-19 一种村庄布点评价模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14176A true CN117314176A (zh) 2023-12-29

Family

ID=89261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84314.1A Pending CN117314176A (zh) 2023-07-19 2023-07-19 一种村庄布点评价模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1417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34864B (zh) 一种基于gis的多规合一城乡空间分区划定的方法
CN111222661B (zh) 一种城市规划实施效果分析评估方法
CN109102193A (zh) 地理设计生态红线划定与管理系统及数据库、评价模型
CN109492950B (zh) 一种基于gis技术可满足大区域范围空间饱和负荷预测方法
CN105184455A (zh) 一种面向城市电力数据分析的高维可视化分析方法
CN105678481A (zh) 一种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管线健康状态评估方法
WO2023050955A1 (zh) 一种基于功能混合度和集成学习的城市功能区识别方法
CN103778573A (zh) 一种配电网供电区域的分类方法
CN112508332B (zh) 一种顾及多维特征的渐进式乡村聚落整治分区方法
CN112365391A (zh) 一种基于“国土调查”数据的用地多样性计量方法
CN111445116A (zh) 国土空间规划辅助编制系统
CN115907822A (zh) 一种考虑区域及经济影响的负荷特征指标关联性挖掘方法
CN111754135A (zh) 一种应用于乡村规划的区域发展指数计算方法
CN111144637A (zh) 基于机器学习的区域电网地质灾害预报模型构建方法
CN114398951A (zh) 一种基于随机森林和众源地理信息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挖掘方法
CN112966925A (zh) 一种基于遥感时序变化分析的村镇垃圾增量风险分析系统
CN112241833A (zh) 一种光伏发电站前期精细化选址方法
CN116050879A (zh) 一种基于城市体检评估的城市更新方法及系统
CN116796904A (zh) 一种轨道交通新线客流预测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04794164B (zh) 基于开源数据识别住区车位匹配社会停车需求的方法
CN113112152A (zh) 一种国土空间规划现状评估方法
CN115439012B (zh) 基于gis的干旱绿洲县级区域城镇建设适宜性细化评价方法
CN116384829A (zh) 生态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
Yang et al.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ity in urban Suburb Town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based on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CN117314176A (zh) 一种村庄布点评价模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