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86887A - 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86887A
CN117286887A CN202310205578.XA CN202310205578A CN117286887A CN 117286887 A CN117286887 A CN 117286887A CN 202310205578 A CN202310205578 A CN 202310205578A CN 117286887 A CN117286887 A CN 1172868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undation pit
vertical
support structure
annular
vertical blo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0557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she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ushe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she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ushe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2868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868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02Foundation pits
    • E02D17/04Bordering surfacing or stiffening the sides of foundation pits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其包括:竖向阻挡部,所述竖向阻挡部设置于所述基坑的周边的至少一部分;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竖向阻挡部,以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竖向阻挡部的至少部分竖向阻挡部;以及横向支撑结构,所述横向支撑结构连接于所述竖向阻挡部和/或连接部,并整体上形成具有自平衡性能的结构体系,以能够通过横向支撑结构平衡至少一部分竖向阻挡部和/或连接部所承受的基坑外土壤向竖向阻挡部和/或连接部所施加的力;其中,所述横向支撑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环形构件,两个环形构件之间相连接,并能够相互传递力。

Description

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属于建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楼宇建设或者地下结构建设时,一般对地面进行明挖作业,以形成基坑。现有技术中常常通过在基坑的周边设置竖向桩,基坑内设置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来防止基坑周边的土壤发生坍塌。
从结构上说,当前建筑的基坑支护多采用垂直支护桩加坑内水平支撑或斜拉锚杆来抵抗坑外土壤的推力,基坑内水平支撑对施工有妨碍作用,并且成本很高,地下室施工结束后还需要拆除水平支撑。而且水平支撑在施工时,人力物力耗费惊人,也造成工期时间很长。
而斜拉锚杆尽管也是提供对抗土推力的结构,然而土质往往并不理想,而且要伸入建筑基坑以外很远才能得到有限的抗力,伸的太远也不允许,太短又不可靠,很容易造成整体土体的倒塌,现实中经常有基坑坍塌事故发生,造成道路坍塌或人员伤害。
以上两种现有技术一次性投资很大,待地下室完成后,其使命完成,不能重复使用,浪费极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其包括:
竖向阻挡部,所述竖向阻挡部设置于所述基坑的周边的至少一部分;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竖向阻挡部,以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竖向阻挡部的至少部分竖向阻挡部;以及
横向支撑结构,所述横向支撑结构连接于所述竖向阻挡部和/或连接部,并整体上形成具有自平衡性能的结构体系,以能够通过横向支撑结构平衡至少一部分竖向阻挡部和/或连接部所承受的基坑外土壤向竖向阻挡部和/或连接部所施加的力;
其中,所述横向支撑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环形构件,两个环形构件之间相连接,并能够相互传递力。
根据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所述横向支撑结构还包括:
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用于连接两个相邻的环形构件,以使得两个环形构件之间能够相互传递力。
根据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任意两个相邻的环形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为相交、相接和/或相离。
根据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当所述任意两个所述环形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具有相交位置关系时,所述任意两个所述环形构件相交的部分之间为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或者,当所述任意两个所述环形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具有相接位置关系时,所述任意两个所述环形构件相接的部分之间为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或者,当所述任意两个所述环形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具有相离位置关系时,所述任意两个所述环形构件相离的部分之间为直接连接、间接连接或不连接。
根据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所述环形构件为单个环构件所形成,或者所述环形构件通过至少两个横向拱结构相互连接而形成,或者,所述环形构件为整体结构或至少部分为装配式结构,或者至少部分为可拼装和/或可拆卸重复使用的结构。
根据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所述环形构件位于所述基坑内部的部分通过施力部件与所述连接部和/或所述竖向阻挡部连接,或者,所述环形构件位于所述基坑内部的部分通过施力部件支撑于土壤中,其中,所述施力部件选择为钢杆、钢筋混凝土和/或钢结构,所述施力部件向所述连接部和/或竖向阻挡部施加的力为推力。
根据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所述环形构件位于所述基坑外的部分通过施力部件与所述连接部和/或所述竖向阻挡部连接,其中,所述施力部件为拉索、拉杆、钢索、钢杆、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施力部件向所述连接部和/或竖向阻挡部施加的力为拉力。
根据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在所述环形构件与所述基坑相交处,所述环形构件连接于或者不连接于所述连接部和/或竖向阻挡部。
根据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当所述环形构件与所述基坑相接时,所述环形构件与所述基坑相接的部分与所述连接部、竖向阻挡部和/或加强阻挡部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
根据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在所述基坑的边部的中间部分和/或所述基坑的角部区域处增加所设置的竖向阻挡部的尺寸或者增加所设置的竖向阻挡部的密度或数量,和/或,在所述基坑的边部的中间部分和/或所述基坑的角部区域处所设置的连接部的横截面的面积增加。
根据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还包括:
加强阻挡部,所述加强阻挡部尺寸大于等于所述竖向阻挡部,或者增加所述加强阻挡部的数量;和/或,所述加强阻挡部位于所述基坑的边部的中间部分和/或位于所述基坑的角部区域。
根据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还包括:
横向施力装置,所述横向施力装置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竖向阻挡部和/或连接部,所述横向施力装置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基坑周边的土壤中,以便通过所述横向施力装置向所述竖向阻挡部和/或连接部施加第二作用力,该第二作用力用于至少部分抵消所述竖向阻挡部所承受的基坑周边土壤向竖向阻挡部施加的力。
根据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还包括:
内支撑结构,所述内支撑结构位于所述基坑的内部,并且用于向所述连接部和/或竖向阻挡部施加第三作用力,该第三作用力用于至少部分抵消所述竖向阻挡部所承受的基坑周边土壤向竖向阻挡部施加的力。
根据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所述内支撑结构用于向所述基坑的边部的中间部分施加所述第三作用力。
根据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还包括:
角支撑结构,所述角支撑结构设置于所述基坑的角部区域,以便通过所述角支撑结构向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基坑的角部区域的竖向阻挡部的上半部分和/或连接部施加第四作用力;和/或,所述角支撑结构设置于内支撑结构,并且用于向设置于所述基坑的边部的竖向阻挡部的上半部分和/或连接部施加第四作用力,其中,该第四作用力用于至少部分抵消所述竖向阻挡部所承受的基坑周边土壤向竖向阻挡部施加的力。
根据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所述连接部包括冠梁和/或腰梁,其中,所述冠梁设置于所述竖向阻挡部的顶部,和/或,所述腰梁设置于所述竖向阻挡部的两端之间的部分。
根据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所述冠梁和/或腰梁通过内斜撑支撑于所述基坑的坑底。
根据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所述基坑的横截面呈矩形、方形、曲线形、折线形或多边形,或者所述基坑的至少一部分呈开口状,或者所述基坑的横截面的边部至少包括直线段和/或弧线段。
根据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所述竖向阻挡部和/或加强阻挡部选自钢筋混凝土灌注桩、预制桩、预制钢筋混凝土板桩、管桩、钢板桩、钢管桩、水泥土桩、水泥土碎石桩、型钢水泥土搅拌墙和钢筋混凝土墙的至少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所述横向支撑结构的上部覆土,和/或,所述横向支撑结构设置有配重,和/或,所述横向支撑结构被锚固在土方,以防止横向支撑结构平面外失稳破坏。
根据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所述环形构件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或预制、钢管、钢结构、可拼装、可拆卸重复使用的结构的至少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所述环形构件呈规则环形结构或者不规则环形结构;和/或,所述环形构件为等截面环形构件或者变截面环形构件;和/或,所述环形构件平置或者斜置或者高低起伏。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与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其中包括了这些附图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包括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图1至图11是根据本公开的不同实施方式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至图14是根据本公开的不同实施方式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具体为:
100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
110竖向阻挡部
120连接部
125连接部件
130横向支撑结构
131环形构件
132施力部件
140加强阻挡部
150横向施力装置
160内支撑结构
170角支撑结构
180腰梁
190内斜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公开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相关内容,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公开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示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实施例将被理解为提供可以在实践中实施本公开的技术构思的一些方式的各种细节的示例性特征。因此,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技术构思的情况下,各种实施方式/实施例的特征可以另外地组合、分离、互换和/或重新布置。
在附图中使用交叉影线和/或阴影通常用于使相邻部件之间的边界变得清晰。如此,除非说明,否则交叉影线或阴影的存在与否均不传达或表示对部件的具体材料、材料性质、尺寸、比例、示出的部件之间的共性和/或部件的任何其它特性、属性、性质等的任何偏好或者要求。此外,在附图中,为了清楚和/或描述性的目的,可以夸大部件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当可以不同地实施示例性实施例时,可以以不同于所描述的顺序来执行具体的工艺顺序。例如,可以基本同时执行或者以与所描述的顺序相反的顺序执行两个连续描述的工艺。此外,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同样的部件。
当一个部件被称作“在”另一部件“上”或“之上”、“连接到”或“结合到”另一部件时,该部件可以直接在所述另一部件上、直接连接到或直接结合到所述另一部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间部件。然而,当部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部件“上”、“直接连接到”或“直接结合到”另一部件时,不存在中间部件。为此,术语“连接”可以指物理连接、电气连接等,并且具有或不具有中间部件。
为了描述性目的,本公开可使用诸如“在……之下”、“在……下方”、“在……下”、“下”、“在……上方”、“上”、“在……之上”、“较高的”和“侧(例如,如在“侧壁”中)”等的空间相对术语,从而来描述如附图中示出的一个部件与另一(其它)部件的关系。除了附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空间相对术语还意图包含设备在使用、操作和/或制造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设备被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它部件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部件将随后被定位为“在”所述其它部件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在……下方”可以包含“上方”和“下方”两种方位。此外,设备可被另外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位处),如此,相应地解释这里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语。
这里使用的术语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不意图是限制性的。如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一个(种、者)”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以及它们的变型时,说明存在所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还要注意的是,如这里使用的,术语“基本上”、“大约”和其它类似的术语被用作近似术语而不用作程度术语,如此,它们被用来解释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测量值、计算值和/或提供的值的固有偏差。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公开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100包括:竖向阻挡部、连接部120和横向支撑结构130。
本公开中,所述竖向阻挡部可以为竖向桩110,所述竖向桩110设置于所述基坑的周边的至少一部分;以使得通过所述竖向桩110来阻挡基坑周边的土方,防止土方发生坍塌。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竖向阻挡部也可以为竖向的连续墙等结构。
本公开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在实际使用时,一方面,在开挖基坑前,至少部分安装竖向桩110;另一方面,当基坑施工时或施工结束后,所述基坑的周边均设置有竖向桩110。
所述竖向桩110可以为圆柱桩也可以采用钢板桩;当所述竖向桩110选择圆柱桩时,所述圆柱桩可以为预制桩或者灌注桩,所述预制桩也可以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或者钢桩,并且优选为钢桩,以方便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100的安装,并且该竖向桩110能够被多次重复利用。
所述钢板桩为钢结构预制件,当通过钢板桩挡土时,所述钢板桩的长度方向即安装后的高度方向,所述钢板桩的宽度方向形成有连接结构,以通过该连接结构能够使得相邻的钢板桩被连接。
在实际使用时,所述竖向桩110可以紧邻彼此设置,以防止土方(土壤)通过竖向桩110之间的间隙进入基坑,造成人员受伤等安全问题。
当然,两个相邻的竖向桩110之间也可以具有一定的间隙,优选地,当两个相邻的竖向桩110之间的间隙较大时,两个具有间隙的竖向桩之间需要设置用于挡土的结构,或者使得土方(土壤)固化形成桩墙挡土结构,以防止土方(基坑外土壤)发生坍塌。
本公开中,在基坑的一些薄弱区域或受力比较大的区域所设置的竖向桩的尺寸增加或者密度增加或者数量增加。
其中,所述基坑的薄弱区域可以为所述基坑的边部的中间部分或者所述基坑的角部区域。例如,当所述基坑的边部的长度大于某一预设值时,可以认为该基坑的边部的中间部分属于薄弱区域。另一方面,基坑的角部区域通常受力比较大且复杂,均属于基坑的薄弱区域。
可以通过在基坑的边部的中间部分和/或基坑的角部区域处增加所设置的竖向桩110的尺寸或者增加所设置的竖向桩110的密度或数量,和/或,在基坑的边部的中间部分和/或基坑的角部区域处所设置的连接部120的横截面的面积增加,从而提高强度。
而且,所述竖向桩110的尺寸增加具体包括:当所述竖向桩为圆柱桩时,所述竖向桩的直径可以被增加,即,位于薄弱区域的竖向桩的直径大于薄弱区域外部的竖向桩的直径;相应地,当所述竖向桩为钢板桩等结构时,所述钢板桩的厚度或轮廓尺寸可以被增加,即,位于薄弱区域的钢板桩的厚度或轮廓尺寸大于薄弱区域外部的竖向装置的厚度或轮廓尺寸。
另一方面,所述竖向桩的密度增加可以包括:薄弱区域的竖向桩之间的间隔小于薄弱区域外部的竖向桩之间的间隔,或者,当所述薄弱区域外部的竖向桩之间紧邻设置时,所述薄弱区域内部的竖向桩可以设置为多列或多排,并使得薄弱区域内的单位面积内的竖向桩的数量大于薄弱区域外的单位面积内的竖向桩的数量。
再者,所述竖向桩的数量增加可以体现为所述竖向桩的密度增加或者设置多排多列竖向桩,从而起到增强竖向阻挡部的作用。
另一方面,竖向桩110的密度增加可以包括:薄弱区域的竖向桩110之间的间隔小于薄弱区域外部的竖向桩110之间的间隔,或者,当薄弱区域外部的竖向桩110之间紧邻设置时,薄弱区域内部的竖向桩110可以设置为多列,如图3所示,并使得薄弱区域内的单位面积内的竖向桩110的数量大于薄弱区域外的单位面积内的竖向桩110的数量。
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竖向桩110,以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竖向桩110的至少部分竖向桩110。本公开中,所述连接部包括冠梁和/或腰梁180,其中,所述冠梁设置于所述竖向桩110的顶部,和/或,所述腰梁180设置于所述竖向桩110的两端之间的部分。更优选地,所述冠梁和/或腰梁180可以通过内斜撑190支撑于所述基坑的坑底。本公开中,所述冠梁和/或腰梁可以通过钢筋混凝土材料制作,也可以采用钢结构来制作。
本公开中,所述连接部可以设置有多个,并且每个连接部连接竖向桩110中的至少部分竖向桩110,这些连接部之间可以相互连接,以使得所述连接部形成为一个整体。当然,所述连接部也可以一次成型,例如,当所述竖向桩110被正确设置后,通过混凝土浇筑的方法来形成所述连接部。
另一方面,所述连接部也可以形成为钢构件,此时可以将所述连接部通过连接结构与所述竖向桩110的顶部连接,以便使得所述竖向桩110和连接部形成为一个整体。
如上述定义,本公开中,在基坑的一些薄弱区域所设置的连接部的横截面面积增加,所述横截面即垂直于所述连接部的延伸的方向的竖直平面或者大致竖直的平面。以此能够提高薄弱区域附近的连接部的承载能力,以提高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与上述内容类似,所述基坑的薄弱区域可以为所述基坑的边部的中间部分或者所述基坑的角部区域。例如,当所述基坑的边部的长度大于某一预设值时,可以认为该基坑的边部的中间部分属于薄弱区域。另一方面,基坑的角部区域通常受力比较大且复杂,均属于基坑的薄弱区域。
本公开中,所述连接部优选为能够重复使用的结构或部分能够重复使用的结构,并由此使得本公开的基坑基础结构至少部分能够被重复利用。
另外,如图5所示,其竖向桩110可以为钢桩,并且所述横向支撑结构的上方可以覆土,覆土可以使横向支撑结构抵御平面外失稳破坏,当然所述横向支撑结构的上方也可以不覆土。所述连接部形成为冠梁,所述冠梁为一体式冠梁,所述横向支撑结构与冠梁相连接。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其竖向桩110可以为钢桩,并且所述横向支撑结构的上方可以覆土,覆土可以使横向支撑结构抵御平面外失稳破坏,当然所述横向支撑结构的上方也可以不覆土。所述连接部形成为冠梁,所述冠梁形成为两个,并通过两个冠梁夹住钢桩的顶部,所述连接部可以采用工字钢、槽钢、钢筋混凝土或者钢管等结构来实现。所述横向支撑结构与冠梁相连接。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其竖向桩110可以为钢桩,并且所述横向支撑结构的上方可以覆土,覆土可以使横向支撑结构抵御平面外失稳破坏,当然所述横向支撑结构的上方也可以不覆土。所述连接部形成为冠梁,所述冠梁为一体式冠梁,所述横向支撑结构与冠梁相连接。更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可以采用工字钢、槽钢、钢筋混凝土或者钢管等结构来实现。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其竖向桩110可以为钢桩,并且所述横向支撑结构的上方可以覆土,覆土可以使横向支撑结构抵御平面外失稳破坏,当然所述横向支撑结构的上方也可以不覆土。所述连接部包括冠梁和腰梁,所述冠梁连接有横向施力装置(锚杆),所述腰梁也连接有横向施力装置(锚杆),所述横向支撑结构与冠梁相连接。更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可以采用工字钢、槽钢、钢筋混凝土或者钢管等结构来实现。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其竖向桩110可以为钢桩,并且所述横向支撑结构的上方可以覆土,覆土可以使横向支撑结构抵御平面外失稳破坏,当然所述横向支撑结构的上方也可以不覆土。所述连接部包括冠梁和腰梁,所述冠梁连接有内支撑结构,所述腰梁也连接有内支撑结构,其中,所述冠梁与所述腰梁连接的内支撑结构相互连接,形成多层内支撑结构。所述横向支撑结构与冠梁相连接。更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可以采用工字钢、槽钢、钢筋混凝土或者钢管等结构来实现。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其竖向桩110可以为钢桩,并且所述横向支撑结构的上方可以覆土,覆土可以使横向支撑结构抵御平面外失稳破坏,当然所述横向支撑结构的上方也可以不覆土。所述连接部包括冠梁和腰梁,所述腰梁连接有内支撑结构,所述横向支撑结构与冠梁相连接。更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可以采用工字钢、槽钢、钢筋混凝土或者钢管等结构来实现。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其竖向桩110可以为钢桩,并且所述横向支撑结构的上方可以覆土,覆土可以使横向支撑结构抵御平面外失稳破坏,当然所述横向支撑结构的上方也可以不覆土。所述连接部包括冠梁和腰梁,所述冠梁形成为两个,并通过两个冠梁夹住钢桩的顶部,所述腰梁连接有内支撑结构,所述连接部可以采用工字钢、槽钢、钢筋混凝土或者钢管等结构来实现。所述横向支撑结构与冠梁相连接。
所述横向支撑结构130连接于所述竖向阻挡部和/或连接部120,并整体上形成具有自平衡性能的结构体系,以能够通过横向支撑结构130平衡至少一部分竖向阻挡部和/或连接部120所承受的基坑外土方向竖向阻挡部和/或连接部所施加的力。
也就是说,横向支撑结构130与竖向桩110的上半部分和/或连接部120连接;以便向竖向桩110的上半部分和/或连接部120施加第一作用力,该第一作用力用于至少部分抵消竖向桩110所承受的基坑周边土壤(土方)向竖向桩110施加的力,即第一作用力能够被分解出与基坑周边土壤(土方)向竖向桩110施加的力的方向相反的力。
其中,所述横向支撑结构130包括至少两个环形构件131,两个环形构件131之间相连接,并能够相互传递力。
具体地,两个相邻的环形构件131之间能够通过连接部件125连接,以使得两个环形构件131之间能够相互传递力。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两个环形构件131之间的位置以及施力来确定连接部件125的种类,例如,当两个环形构件131之间需要施加推力时,所述连接部件125可以为钢杆、钢筋混凝土和/或钢结构;相应地,当两个环形构件131之间需要施加拉力时,所述连接部件125可以为拉索、拉杆、钢索、钢杆、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的一种或多种。
另一种情况,两个相邻的环形构件131之间也能够直接连接,更进一步,两个相邻的环形构件131可以形成为一个整体,例如通过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方式一体成型。
本公开中,任意两个相邻的环形构件131之间的位置关系为相交、相接和/或相离。另一方面,任意两个所述环形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为水平方向和/或竖直方向的位置关系。
具体地,当所述任意两个所述环形构件131之间的位置关系具有相交位置关系时,所述任意两个所述环形构件131相交的部分之间为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其中,间接连接表示两个环形构件131之间通过连接部件125连接;并且两个环形构件131之间形成一个公共区域,此时,连接部件125位于所述公共区域内。
当所述任意两个所述环形构件131之间的位置关系具有相接位置关系时,所述任意两个所述环形构件131相接的部分之间为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两个环形构件131的连接处位于两个环形构件131的切点位置处;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两个环形构件131能够通过连接部件125相连接。
当所述任意两个所述环形构件131之间的位置关系具有相离位置关系时,所述任意两个所述环形构件131相离的部分之间为直接连接、间接连接或不连接;具体地,一方面,两个环形构件131在竖直方向间隔一定距离,从而使得环形构件131之间具有相离的位置关系;另一方面,当环形构件131在水平方向也可以间隔一定距离,并使得环形构件131之间具有相离的位置关系。
此时,两个环形构件131之间可以通过连接部件125连接,另一方面,也可以不连接,并通过钢杆、钢筋混凝土或者钢结构将环形构件131的力施加至基坑周边的土方。
所述环形构件131形成为所述横向支撑结构130的框架,所述施力部件13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环形构件131,所述施力部件132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部120和/或所述竖向阻挡部,以通过所述施力部件132向所述连接部120和/或竖向阻挡部施加第一作用力。
所述环形构件131可以通过单个环构件所形成,也就是说,在制作所述环形构件131时,其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来制备。另一方面,所述环形构件131可以通过至少两个横向拱结构相互连接而形成。此时,所述环形构件131可以被加工为多个零件,并且在现场进行组装即可。
也就是说,所述环形构件131的至少部分能够形成为装配式结构,或者至少部分能够形成为可拼装和/或可拆卸重复使用的结构。
所述环形构件131位于所述基坑内部的部分通过施力部件132与所述连接部120和/或所述竖向阻挡部连接,或者,所述环形构件131位于所述基坑内部的部分通过施力部件132支撑于土壤中。
考虑到位于基坑内的环形构件131需要向连接部120和/或竖向阻挡部施加推力,相应地,所述施力部件132选择为钢杆和/或钢结构,由此,所述施力部件132向所述连接部120和/或竖向阻挡部施加的第一作用力为推力,并通过该推力使得连接部120以及竖向阻挡部更稳定。
而且,当所述环形构件131的部分的外侧不存在相应地连接部120或者竖向阻挡部时,也就是说,所述基坑的周边存在开口区域时,为使得所述环形构件131所受的力能够平衡,在该部分的环形构件131需要将力施加至周边的土壤,由此,所述环形构件131通过施力部件132支撑于土壤中,并且所述施力部件132需要选择为钢杆、钢筋混凝土或者钢结构等能够传递推力的部件。
另一方面,所述环形构件131位于所述基坑外的部分通过施力部件132与所述连接部120和/或所述竖向阻挡部连接,其中,所述施力部件132为拉索、拉杆、钢索、钢杆、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施力部件132向所述连接部120和/或竖向阻挡部施加的力为拉力;相应地,拉索、拉杆、钢索、钢杆、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均能够传递拉力。
本公开中,在所述环形构件131与所述基坑相交处,所述环形构件131可以连接于所述连接部120和/或竖向阻挡部。由此,所述环形构件131也可以与所述连接部120和/或竖向阻挡部形成为一体,由此,所述环形构件131在与连接部120和/或竖向阻挡部的连接处可以不设置施力部件132。当然,所述环形构件131也可以不连接于所述连接部120和/或竖向阻挡部。
所述环形构件131也可以与所述基坑相接,当所述环形构件131与所述基坑相接时,所述环形构件131与所述基坑相接的部分与所述连接部120、竖向阻挡部和/或加强阻挡部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
所述环形构件131位于所述基坑内部的部分通过施力部件与所述连接部120和/或所述竖向阻挡部连接,或者,所述环形构件131位于所述基坑内部的部分通过施力部件支撑于土壤中,其中,所述施力部件选择为钢杆、钢筋混凝土和/或钢结构,所述施力部件向所述连接部120和/或竖向阻挡部施加的力为推力。
所述环形构件131位于所述基坑外的部分通过施力部件与所述连接部120和/或所述竖向阻挡部连接,其中,所述施力部件为拉索、拉杆、钢索、钢杆、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施力部件向所述连接部120和/或竖向阻挡部施加的力为拉力。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所述横向支撑结构130包括两个环形构件131,两个环形构件131均与基坑相交,即环形构件131的部分位于所述基坑的外部;所述环形构件131的部分位于所述基坑的内部;相应地,所述环形构件131与所述基坑存在重合部分。
两个环形构件131形成为圆环形结构,所述环形构件131通过施力部件132连接于连接部120,在所述施力部件132中,均可以选择为拉索。
两个环形构件131之间通过连接部件125连接,由此使得两个环形构件131能够更稳定。
另一方面,为使得竖向阻挡部能够更加稳定,本公开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可以包括角支撑结构170,可以选择在基坑的至少一个角部区域设置角支撑结构170以施加第四作用力,一方面,通过该第四作用力能够使得连接部120更加稳定,另一方面,通过该第四作用力也能够向连接部120提供抵抗基坑周边土方向连接部120所施加的推力。
具体地,角支撑结构170的一端连接于基坑角部区域一边的连接部120或者竖向桩110,而角支撑结构170的另一端连接于基坑角部区域另一边的连接部120或者竖向桩110,角支撑结构170设置为水平状或者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的倾斜状。
本公开中,所述角支撑结构170可以与所述施力部件132相连接,以使得整个角支撑结构170与施力部件132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结构,并由此能够提高整个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护能力以及稳定性。
在基坑的两对应边位置处设置至少一个内支撑结构160,内支撑结构160位于基坑的内部,并且用于向连接部120和/或竖向桩110和/或加强桩施加第三作用力;其中,所述第三作用力为推力,由此可以通过该内支撑结构160使得连接部120和/或加强阻挡部110更稳定。
更优选地,内支撑结构160的一端连接基坑两对应边中一边的连接部120和/或竖向桩110和/或加强桩,而内支撑结构160的另一端连接基坑两对应边中另一边的连接部120和/或竖向桩110和/或加强桩,并且内支撑结构160设置为水平状或者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的倾斜状。
进一步的,当设置至少一个内支撑结构160,或者受施工空间以及施工便利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够设置过多的内支撑结构160以提高基坑支护结构100的稳定性时,设置至少一个角支撑结构170以施加第四作用力提高稳定性,此时的角支撑结构170一端设置于基坑的内支撑结构160,而另一端用于向设置于基坑的边部的竖向桩110或者加强桩的上半部分和/或连接部120施加第四作用力,角支撑结构170设置为水平状或者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的倾斜状。
如图13所示,所述横向支撑结构130包括两个环形构件131,两个环形构件131均与基坑相交,即环形构件131的部分位于所述基坑的外部;所述环形构件131的部分位于所述基坑的内部;相应地,所述环形构件131与所述基坑存在重合部分。
图13所示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与图12中结构不同的是,两个环形构件131处于相离的状态;相应地,这两个环形构件131之间通过连接部件125连接,由此使得两个环形构件131形成稳定地受力结构。
如图14所示,所述横向支撑结构130包括两个环形构件131,两个环形构件131均与基坑相交,即环形构件131的部分位于所述基坑的外部;所述环形构件131的部分位于所述基坑的内部;相应地,所述环形构件131与所述基坑存在重合部分。
图14所示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与图12中结构不同的是,两个环形构件131处于相交的状态;相应地,这两个环形构件131之间通过连接部件125连接,由此使得两个环形构件131形成稳定地受力结构。
图14所示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中,所述连接部件125形成为能够提供推力的装置,例如钢杆、钢结构或者混凝土结构等。
作为另一种实现形式,所述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100还包括加强阻挡部14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阻挡部140可以形成为加强桩。当然,所述加强阻挡部140也可以形成为墙等结构。
所述加强阻挡部140尺寸大于等于所述竖向桩110,或者增加所述加强阻挡部140的数量,和/或,所述加强阻挡部140位于所述基坑的边部的中间部分和/或位于所述基坑的角部区域,以此能够提高所述基坑的薄弱区域的支护能力,使得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或者专门营造一个加强区,以替代水平支撑或斜支撑。
另一方面,所述加强阻挡部140也设置于两个竖向桩110之间;或者设置于所述竖向桩110附近,以增加薄弱区域的支护能力。
本公开中,所述加强阻挡部140的尺寸大于所述竖向桩110包括:当所述加强阻挡部140和竖向桩110均为圆柱形时,所述加强阻挡部140的直径大于所述竖向桩110的直径,否则,所述加强阻挡部140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竖向桩110的横截面积,更优选地,所述加强阻挡部140的负荷能力大于所述竖向桩110的负荷能力。
所述加强阻挡部的数量可以大于等于所述竖向阻挡部,以此能够通过加强阻挡部提高竖向阻挡部的支护能力。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阻挡部140可以为加强桩或者用于加强的连续墙等结构。
为进一步地提高所述竖向桩110的支撑稳定性,本公开中,所述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100还可以包括横向施力装置150,所述横向施力装置150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竖向桩110和/或连接部120,所述横向施力装置15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基坑周边的土壤中,以便通过所述横向施力装置150向所述竖向桩110和/或连接部120施加第二作用力,该第二作用力用于至少部分抵消所述竖向桩110所承受的基坑周边土壤向竖向桩110施加的力,也就是说,所述第二作用力能够被分解出与基坑周边土壤(土方)向竖向桩110施加的力的方向相反的力。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形式,所述横向施力装置150包括斜拉锚杆、钢管和土钉等结构,也就是说,所述横向施力装置150可以选择选择性地使用斜拉锚杆、钢管和土钉中的至少一种。
考虑到基坑可能会形成两个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的边部,例如当该基坑为长方形基坑时,所述基坑的长边位置处可以设置有内支撑结构160,所述内支撑结构160位于所述基坑的内部,并且用于向所述连接部120和/或竖向桩110施加第三作用力,该第三作用力用于至少部分抵消所述竖向桩110所承受的基坑周边土壤向竖向桩110施加的力,也就是说,所述第三作用力能够被分解出与基坑周边土壤(土方)向竖向桩110施加的力的方向相反的力。
作为具体的实现形式,所述内支撑结构160包括:单层桁架结构、多层桁架结构、钢管结构、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斜撑结构和钢管斜撑中的至少一种,以通过内支撑结构160的设置,提高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更优选地,所述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100还包括:角支撑结构170,所述角支撑结构170设置于所述基坑的角部区域,以便通过所述角支撑结构170向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基坑的角部区域的竖向桩110的上半部分和/或连接部120施加第四作用力;和/或,所述角支撑结构170设置于所述基坑的内支撑结构160,并且用于向设置于所述基坑的边部的竖向桩110的上半部分和/或连接部120施加第四作用力,其中,该第四作用力用于至少部分抵消所述竖向桩110所承受的基坑周边土壤向竖向桩110施加的力。
一方面,当所述角支撑结构170设置于所述基坑的角部区域时,设置于该角部区域的两个连接部120形成为具有一定角度,此时,所述角支撑结构的一端设置于两个连接部120中的一个连接部120,所述角支撑结构170可以设置为水平状,也可以设置为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的倾斜状。从结构上说,所述角支撑结构170可以为单层桁架结构、多层桁架结构、钢管结构、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斜撑结构和钢管斜撑中的至少一种。
另一方面,当所述角支撑结构170设置于所述内支撑结构160时,所述角支撑结构170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内支撑结构160,另一端设置于所述连接部120,以通过所述角支撑结构170使得内支撑结构160稳定地支撑于所述连接部120。相似地,所述角支撑结构170可以设置为水平状,也可以设置为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的倾斜状。从结构上说,所述角支撑结构170可以为单层桁架结构、多层桁架结构、钢管结构、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斜撑结构和钢管斜撑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基坑的横截面呈矩形、方形、曲线形、折线形或多边形,或者所述基坑的至少一部分呈开口状,或者所述基坑的横截面的边部至少包括直线段和/或弧线段,由此使得本公开的基坑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地块,并且适用于不同形状的楼宇的地基。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竖向桩110和/或加强阻挡部140选自钢筋混凝土灌注桩、预制桩、管桩、钢板桩、钢管桩、水泥土桩、水泥土碎石桩、预制钢筋混凝土板桩、型钢水泥土搅拌墙和钢筋混凝土墙的至少一种或多种。
而且,所述横向支撑结构为整体结构或至少部分为装配式结构,或者至少部分为可拼装和/或可拆卸重复使用的结构,由此减少了建筑垃圾的量,实现了建筑领域的绿色、节能环保。
本公开中,所述横向支撑结构的上部覆土,和/或,所述横向支撑结构设置有配重,和/或,所述横向支撑结构被锚固在土方,以防止横向支撑结构平面外失稳破坏。
所述环形构件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或预制、钢管、钢结构、可拼装、可拆卸重复使用的结构的至少一种或多种。
所述环形构件呈规则环形结构或者不规则环形结构;和/或,所述环形构件为等截面环形构件或者变截面环形构件;和/或,所述环形构件平置或者斜置或者高低起伏。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方式”、“一些实施例/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方式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公开,而并非是对本公开的范围进行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上述公开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变化或变型,并且这些变化或变型仍处于本公开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竖向阻挡部,所述竖向阻挡部设置于所述基坑的周边的至少一部分;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竖向阻挡部,以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竖向阻挡部的至少部分竖向阻挡部;以及
横向支撑结构,所述横向支撑结构连接于所述竖向阻挡部和/或连接部,并整体上形成具有自平衡性能的结构体系,以能够通过横向支撑结构平衡至少一部分竖向阻挡部和/或连接部所承受的基坑外土壤向竖向阻挡部和/或连接部所施加的力;
其中,所述横向支撑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环形构件,两个环形构件之间相连接,并能够相互传递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支撑结构还包括:
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用于连接两个相邻的环形构件,以使得两个环形构件之间能够相互传递力。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任意两个相邻的环形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为相交、相接和/或相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任意两个所述环形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具有相交位置关系时,所述任意两个所述环形构件相交的部分之间为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或者,当所述任意两个所述环形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具有相接位置关系时,所述任意两个所述环形构件相接的部分之间为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或者,当所述任意两个所述环形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具有相离位置关系时,所述任意两个所述环形构件相离的部分之间为直接连接、间接连接或不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构件为单个环构件所形成,或者所述环形构件通过至少两个横向拱结构相互连接而形成,或者,所述环形构件为整体结构或至少部分为装配式结构,或者至少部分为可拼装和/或可拆卸重复使用的结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构件位于所述基坑内部的部分通过施力部件与所述连接部和/或所述竖向阻挡部连接,或者,所述环形构件位于所述基坑内部的部分通过施力部件支撑于土壤中,其中,所述施力部件选择为钢杆、钢筋混凝土和/或钢结构,所述施力部件向所述连接部和/或竖向阻挡部施加的力为推力。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构件位于所述基坑外的部分通过施力部件与所述连接部和/或所述竖向阻挡部连接,其中,所述施力部件为拉索、拉杆、钢索、钢杆、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施力部件向所述连接部和/或竖向阻挡部施加的力为拉力。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环形构件与所述基坑相交处,所述环形构件连接于或者不连接于所述连接部和/或竖向阻挡部。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环形构件与所述基坑相接时,所述环形构件与所述基坑相接的部分与所述连接部、竖向阻挡部和/或加强阻挡部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坑的边部的中间部分和/或所述基坑的角部区域处增加所设置的竖向阻挡部的尺寸或者增加所设置的竖向阻挡部的密度或数量,和/或,在所述基坑的边部的中间部分和/或所述基坑的角部区域处所设置的连接部的横截面的面积增加;
可选地,还包括:
加强阻挡部,所述加强阻挡部尺寸大于等于所述竖向阻挡部,或者增加所述加强阻挡部的数量;和/或,所述加强阻挡部位于所述基坑的边部的中间部分和/或位于所述基坑的角部区域;
可选地,还包括:
横向施力装置,所述横向施力装置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竖向阻挡部和/或连接部,所述横向施力装置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基坑周边的土壤中,以便通过所述横向施力装置向所述竖向阻挡部和/或连接部施加第二作用力,该第二作用力用于至少部分抵消所述竖向阻挡部所承受的基坑周边土壤向竖向阻挡部施加的力;
可选地,还包括:
内支撑结构,所述内支撑结构位于所述基坑的内部,并且用于向所述连接部和/或竖向阻挡部施加第三作用力,该第三作用力用于至少部分抵消所述竖向阻挡部所承受的基坑周边土壤向竖向阻挡部施加的力;
可选地,所述内支撑结构用于向所述基坑的边部的中间部分施加所述第三作用力;
可选地,还包括:
角支撑结构,所述角支撑结构设置于所述基坑的角部区域,以便通过所述角支撑结构向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基坑的角部区域的竖向阻挡部的上半部分和/或连接部施加第四作用力;和/或,所述角支撑结构设置于内支撑结构,并且用于向设置于所述基坑的边部的竖向阻挡部的上半部分和/或连接部施加第四作用力,其中,该第四作用力用于至少部分抵消所述竖向阻挡部所承受的基坑周边土壤向竖向阻挡部施加的力;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冠梁和/或腰梁,其中,所述冠梁设置于所述竖向阻挡部的顶部,和/或,所述腰梁设置于所述竖向阻挡部的两端之间的部分;
可选地,所述冠梁和/或腰梁通过内斜撑支撑于所述基坑的坑底;
可选地,所述基坑的横截面呈矩形、方形、曲线形、折线形或多边形,或者所述基坑的至少一部分呈开口状,或者所述基坑的横截面的边部至少包括直线段和/或弧线段;
可选地,所述竖向阻挡部和/或加强阻挡部选自钢筋混凝土灌注桩、预制桩、预制钢筋混凝土板桩、管桩、钢板桩、钢管桩、水泥土桩、水泥土碎石桩、型钢水泥土搅拌墙和钢筋混凝土墙的至少一种或多种;
可选地,所述横向支撑结构的上部覆土,和/或,所述横向支撑结构设置有配重,和/或,所述横向支撑结构被锚固在土方,以防止横向支撑结构平面外失稳破坏;
可选地,所述环形构件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或预制、钢管、钢结构、可拼装、可拆卸重复使用的结构的至少一种或多种;
可选地,所述环形构件呈规则环形结构或者不规则环形结构;和/或,所述环形构件为等截面环形构件或者变截面环形构件;和/或,所述环形构件平置或者斜置或者高低起伏。
CN202310205578.XA 2022-09-15 2023-03-06 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 Pending CN1172868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24578 2022-09-15
CN2022111245789 2022-09-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86887A true CN117286887A (zh) 2023-12-26

Family

ID=8837134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97378.4U Active CN219862830U (zh) 2022-09-15 2023-03-06 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
CN202310205578.XA Pending CN117286887A (zh) 2022-09-15 2023-03-06 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97378.4U Active CN219862830U (zh) 2022-09-15 2023-03-06 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19862830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62830U (zh) 2023-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GB2138057A (en) Method of building strengthened, embanked foundation
US10563402B1 (en) Method of connecting a circular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 to a reinforced concrete footing
CN111411708A (zh) 一种逆作钢管混凝土柱与顺作钢管柱连接节点
CN213741571U (zh)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预留钢筋穿孔的预制柱及梁柱节点
CN219862830U (zh) 双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
CN219753249U (zh) 环形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
CN219793937U (zh) 外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
CN219908951U (zh) 开环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
CN214994078U (zh) 一种用于逆作法工程的大直径桩柱结构
CN110700109A (zh) 一种大桥钢管劲性骨架混凝土拱圈施工工艺
CN218990188U (zh) 基坑支护结构
CN218027709U (zh) 基坑支护结构
CN211621964U (zh) 一种逆作钢管混凝土柱与顺作钢管柱连接节点
CN218437076U (zh) 基坑支护结构
JP7386095B2 (ja) 地下構造体施工方法
CN218667553U (zh) 基坑支护结构
CN113404060A (zh) 刚性肋墙式桩墙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7286882A (zh) 坑外横向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
CN218437075U (zh) 坑外横向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
CN117286884A (zh) 坑外横向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
CN117286885A (zh) 坑外横向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
CN117286883A (zh) 坑外横向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
JP3098359B2 (ja) 柱脚構造体およびその構築方法
US4591297A (en) Method of building strengthened, embanked foundation
JPS5829922A (ja) 地下外壁の構築工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