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84458B - 一种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及海底观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及海底观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84458B
CN117284458B CN202311558744.0A CN202311558744A CN117284458B CN 117284458 B CN117284458 B CN 117284458B CN 202311558744 A CN202311558744 A CN 202311558744A CN 117284458 B CN117284458 B CN 1172844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unit
buoyancy
side support
buoyancy block
subs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5874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284458A (zh
Inventor
张爱光
金戈
邓波
李潇潇
何田田
张洪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ha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ha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ha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ha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55874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84458B/zh
Publication of CN1172844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844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2844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844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CLAUNCHING, HAULING-OUT, OR DRY-DOCKING OF VESSELS; LIFE-SAVING IN WATER; EQUIPMENT FOR DWELLING OR WORKING UNDER WATER; MEANS FOR SALVAGING OR SEARCHING FOR UNDERWATER OBJECTS
    • B63C11/00Equipment for dwelling or working underwater; Means for searching for underwater objects
    • B63C11/52To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orking underwat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3/00Hu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or component parts
    • B63B3/13Hulls built to withstand hydrostatic pressure when fully submerged, e.g. submarine hu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3/00Hu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or component parts
    • B63B3/14Hull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69/00Equipment for shipp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aying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utsid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海底观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及海底观测系统。装置包括:浮力块,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支撑板,以及连接于两个侧支撑板同一侧的底板;浮力块连接于两个侧支撑板背离底板的一侧,浮力块与两个侧支撑板、底板围合形成容纳腔;控制单元,控制单元设置于容纳腔,控制单元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侧支撑板;湿式连接器单元,湿式连接器单元设置于容纳腔,湿式连接器单元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侧支撑板,湿式连接器单元电连接于控制单元。本申请提供的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及海底观测系统,结构简单,能够实现与海底观测系统的分离,便于实现对控制单元的升级和维护。

Description

一种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及海底观测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海底观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及海底观测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便于实现对海底情况的了解和研究,目前通常采用海底观测技术对海底进行研究。而用于海底观测的整个系统的施工较为复杂,投入巨大。传统的海底观测系统一般都是在陆上集成后再进行海上施工,将整个海底观测系统布放于海底。集成后的海底观测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各组成单元连接可靠,在海底几乎无法将其中一个或几个单元从海底观测系统中单独分离。
在海底观测系统中,控制单元作为海底主基站的数据枢纽,在保证当前海缆大容量通信的同时,还需要具备后期的升级和维护的功能。然而,控制单元不能够从海底观测系统中单独分离。这样,在海底观测系统建成后,对控制单元的升级或维护带来极大的困难。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及海底观测系统,能够实现与海底观测系统的分离,便于实现对控制单元的升级和维护。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包括:
浮力块;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支撑板,以及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支撑板同一侧的底板;所述浮力块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支撑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浮力块与两个所述侧支撑板、所述底板围合形成容纳腔;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设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控制单元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支撑板;湿式连接器单元,所述湿式连接器单元设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湿式连接器单元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支撑板,所述湿式连接器单元电连接于所述控制单元。
本申请提供的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能够利用框架结构和浮力块实现对控制单元的保护和固定,并利用湿式连接器单元实现控制单元与海底线缆的连接,以便于实现控制单元与海底其他结构的连接和分离,从而便于实现单独回收。同时,浮力块的设置,还能够在装置上升的过程中提供浮力,减小装置上升负载,便于回收。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固定架和侧面护舷;所述浮力块的边缘设置有安装位,所述固定架安装于所述安装位,所述固定架还连接于所述侧支撑板背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所述侧面护舷连接于所述固定架,所述侧面护舷自所述浮力块延伸至所述侧支撑板背离所述浮力块的一端;所述侧面护舷的材质为弹性材质。固定架用于固定侧面护舷,具有弹性的侧面护舷能够为装置提供缓冲力,从而实现对控制单元以及装置的保护。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侧支撑板背离所述浮力块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导向斜面,所述第一导向斜面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朝向所述控制单元倾斜;所述固定架对应所述第一导向斜面设置有第二导向斜面,所述侧面护舷对应所述第二导向斜面设置有第三导向斜面。通过在侧支撑板、固定架以及侧面护舷上设置导向斜面,能够便于装置在安装于海底时的对位操作,提高安装效率。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底部护舷,所述底部护舷连接于所述底板背离所述侧支撑板的一侧,所述底部护舷设置于所述底板的边缘;所述底部护舷的材质为弹性材质。这样,当将装置安装于海底时,具有弹性的底部护舷能够吸收与海底结构的撞击力,以利用底部护舷对装置的底板进行保护。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侧面护舷和/或所述底部护舷为中空结构。这样,侧面护舷和底面护舷能够提供更大的变形空间,从而提高缓冲效果,以实现对装置的进一步保护。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架朝向所述侧支撑板的一侧还设置有连接件;所述侧支撑板对应于所述连接件设置有第一开孔;所述连接件具有穿设于所述第一开孔的第一连接部;所述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控制单元,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这样,能够利用第一连接杆实现对控制单元的进一步固定,以防止控制单元脱落。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单元通过法兰盘连接于所述侧支撑板;所述连接件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侧支撑板背离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侧,所述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法兰盘,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这样,能够利用第二连接杆实现对控制单元的进一步固定,以防止控制单元脱落。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为栅格板。这样,当装置处于下降过程中,海水能够通过栅格板上的通孔,从而减小下降的阻力。同时,栅格板上还能够为海底线束的固定提供固定位置,以避免线束随洋流摆动,影响连接可靠性。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浮力块上设置有第二开孔,沿所述底板指向所述浮力块的方向,所述第二开孔贯穿于所述浮力块;还包括挂接件,所述挂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二开孔;所述挂接件包括连接端和挂接端,所述连接端连接于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挂接端凸出于所述浮力块背离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侧,所述挂接端用于挂接水下机器人。这样,能够利用挂接件为水下机器人提供挂接位置,以便于水下机器人对装置的操作。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湿式连接器单元包括湿式插拔连接器和安装面板;所述湿式插拔连接器的一端通过线缆连接于所述控制单元;所述安装面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支撑板,所述安装面板与竖直面方向的夹角为30°,且沿所述浮力块指向所述底板的方向上,所述安装面板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朝向背离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侧倾斜;所述湿式插拔连接器的另一端垂直连接于所述安装面板,以使所述湿式插拔连接器与水平面呈30°仰角,所述湿式插拔连接器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海底线缆。这样,能够便于海底线缆与湿式插拔连接器的连接,以提高安装效率。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扶手,所述扶手设置于所述浮力块背离于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侧。这样,能够利用扶手为水下机器人提供对装置的控制位置,便于将装置固定于海底或从海底结构中分离。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海底观测系统,包括海底线缆和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所述海底线缆连接于所述湿式连接器单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的正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B部放大图;
图7是图5中的C部放大图。
图示标记:
100、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1、浮力块;10、容纳腔;11、第二开孔;12、安装位; 21、侧支撑板;211、第一导向斜面;212、第一开孔;22、底板;23、第一连接杆;231、长度调节螺柱;24、法兰盘;25、第二连接杆;3、控制单元;31、连接架;4、湿式连接器单元;41、湿式插拔连接器;42、安装面板;5、扶手;6、挂接件;61、连接端;62、挂接端;7、固定架;71、第二导向斜面;72、连接件;721、第一连接部;722、第二连接部;8、侧面护舷;81、第三导向斜面;9、底部护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此外,本申请中,“上”、“下”、“内”、“外”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为了便于实现对海底情况的了解和研究,目前通常采用海底观测技术对海底进行研究。而用于海底观测的整个系统的施工较为复杂,投入巨大。传统的海底观测系统一般都是在陆上集成后再进行海上施工,将整个海底观测系统布放于海底。集成后的海底观测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各组成单元连接可靠,在海底几乎无法将其中一个或几个单元从系统中单独分离。
在海底观测系统中,控制单元作为海底主基站的数据枢纽,在保证当前海缆大容量通信的同时,还需要具备后期的升级和维护的功能。
由于控制单元与海底其他结构为一体式结构,在对控制单元进行升级和维护时,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中,操作人员前往海底进行操作。但是,由于海底观测的深度较深,操作人员不便于在深海海底进行作业,难以实现。
另一种方式中,需要将整个海底观测系统打捞到海平面上。但是由于海底观测系统通常较为庞大,结构较为复杂,这大大提升了打捞难度,并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这对海底观测系统的下一次布放工作也造成了困难。
综上所述,上述的两种方式不仅难以实现,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够实现,严重影响对海底的观测工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该装置能够实现单独从海底观测系统中分离出来,并能够单独回收,以便于进行升级和维护。在升级和维护完成后,还能够便于将该装置重新布放于海底,有效节省海底观测系统的升级和维护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便于后续理解,以下对相关术语进行解释。
海底观测:是指利用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对海底地形、地质构造、水文气象、生态环境、资源储量和海洋生物等进行研究和观测的活动。
ROV:全称是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即远程操作车。它是一种可以通过遥控操作在水下工作的机器人。ROV通常用于进行海底勘探、维修、救援等工作,因为它能够承受高水压和恶劣的水下环境。
空心玻璃微珠:是一种轻质、多孔的功能性材料,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良好的耐压强度。它主要由硅酸盐、碳酸盐等天然矿物和工业原料制成,在高温下熔融成球状颗粒,然后用气泡法将其中的气体抽空而形成空心结构。
环氧树脂/空心玻璃微珠复合材料:是将环氧树脂和空心玻璃微珠混合制备而成的一种复合材料。通过将环氧树脂与空心玻璃微珠充分混合,形成均匀分散的体系,并经过固化加工,可得到具有特定性能和应用特点的复合材料。
湿式插拔插座:是一种用于水下设备连接的电气连接器。它们通常用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等领域。需要具备防水、耐腐蚀、高压、高温和高湿度等特性,以确保它们能够在恶劣的水下环境中长期稳定运行。
请参阅图1至图3,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100,包括浮力块1、框架结构、控制单元3以及湿式连接器单元4。
浮力块1为利用密度小于水的材料制作而成的,从而在装置从海底打捞上岸的过程中,能够提供一定的浮力,以减小整个装置的负载。这样,能够便于操作人员或水下机器人对装置的回收。
可选地,浮力块1的材料可以为环氧树脂/空心玻璃微珠的复合材料,以利用该材料的特性,在为装置提供浮力的同时,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这样,能够避免装置在上升或下降过程中被磕碰而损坏。
或者,浮力块1的材料也可以为泡沫塑料、泡沫玻璃、泡沫铝等,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浮力块1可以为长方体块状,也可以为圆柱体块状、六棱柱体块状等,在本实施例中对浮力块1的形状不作限定。
框架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支撑板21以及连接于两个侧支撑板21同一侧的底板22。
浮力块1连接于两个侧支撑板21背离底板22的一侧,这样,能够利用浮力块1、两个侧支撑板21以及底板22围合形成容纳腔10,以便于实现对控制单元3和湿式连接器单元4的容纳和保护。
控制单元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侧支撑板21,以利用侧支撑板21实现对控制单元3的固定。
其中,控制单元3为海底观测系统主基站的数据枢纽,其能够实现与海底其他设备的通信和控制功能,实现骨干网络与次级节点之间的电源分发与控制、传输业务的汇聚与解汇聚、光路处理等功能,如控制海底线路的连接方式、变更观测对象、收集观测数据等。
湿式连接器单元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侧支撑板21,以利用侧支撑板21实现对控制单元3的固定。同时湿式连接器单元4电连接于控制单元3,并且湿式连接器单元4还用于电连接海底线缆,以实现控制单元3与海底结构的通信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100,其能够利用湿式连接器单元4实现与海底设备的连接与分离,以便于单独对该装置进行布放和回收。在进行回收时,能够利用浮力块1提供的浮力,以减小装置在回收时的负载,减轻操作人员或水下机器人的负荷。同时,侧支撑板21和底板22的设置,实现了对控制单元3和湿式连接器单元4的固定,还能够实现对控制单元3和湿式连接器单元4的保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100,结构简单,在对控制单元3进行升级和维护时,能够单独回收和布放,操作便捷,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维护成本。
一种实现方式中,底板22为栅格板。这样,装置在海水中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能够透过栅格板上的通孔透水,以减小装置在上升和下降时的阻力,从而减小操作人员或水下机器人的负载,进而便于该装置的回收和布放。同时,栅格板上的筋条还能够用于捆绑线束。当需要将湿式连接器单元4与海底线缆连接时,可以将海底线缆通过扎带固定在栅格板上,避免线缆随海水摆动,以提高连接可靠性。
请结合图3和图4,一种实现方式中,湿式连接器单元4包括湿式插拔连接器41和安装面板42。
安装面板4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侧支撑板21,以利用侧支撑板21实现对安装面板42的固定。
如图4所示,安装面板42与竖直面方向的夹角(如图4中的α1)为30°,且沿浮力块1指向底板22的方向上,安装面板42靠近底板22的一侧朝向背离控制单元3的一侧倾斜。这样,安装面板42可以呈倾斜状态,以便于将湿式插拔连接器41安装于安装面板42。
湿式插拔连接器41的一端通过线缆连接于控制单元3,另一端垂直连接于安装面板42,以使湿式插拔连接器41与水平面呈30°仰角,且该端用于与海底线缆连接。当用于与海缆连接的一端与水平面呈30°仰角(如图4中的α2)时,能够便于海底线缆与湿式插拔连接器41的连接和分离,从而便于该装置的布放和回收。
上述的湿式插拔连接器41可以为湿式插拔插座或者是湿式插拔插头。当湿式插拔连接器41为湿式插拔插座时,海底线缆的连接端可以为湿式插拔插头;当湿式插拔连接器41为湿式插拔插头时,海底线缆的连接端可以为湿式插拔插座。在本实施例中,对湿式插拔连接器41的具体形式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安装面板42上可以安装多个湿式插拔连接器41。如:安装面板42上可以安装7个湿式插拔连接器41,且相邻两个湿式插拔连接器41的中心间距不小于170mm,以便于水下机器人操作。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湿式插拔连接器41的数量和间距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当需要将该装置安装于海底或从海底回收时,可以依靠水下机器人(如ROV)或者依靠操作人员实现。但是由于海底观测系统的布放位置较深,操作人员无法下潜,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依靠水下机器人实现。
请再次参阅图1至图3,一种实现方式中,为了便于水下机器人对该装置的操作,在浮力块1背离控制单元3的一侧还设置有扶手5,以便于水下机器人利用扶手5实现对该装置的控制。
可选地,扶手5可以为两个,且以浮力块1的中心为中心对称设置,这样能够便于水下机器人平衡装置整体,以便于操作,以提高对装置控制的稳定性,从而便于布放和回收。
值得说明的是,扶手5也可以为1个、3个等,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请结合图3、图4,进一步地,在将该装置从海底回收或从海平面投放海底时,为了便于水下机器人对装置的控制,该装置还包括挂接件6。挂接件6连接于控制单元3,并穿设于浮力块1,以便于水下机器人挂接于该挂接件6。
具体地,浮力块1上设置有第二开孔11,沿底板22指向浮力块1的方向(如图4中的Z方向),第二开孔11贯穿于浮力块1。
挂接件6穿设于第二开孔11。且挂接件6包括连接端61和挂接端62。连接端61连接于控制单元3,挂接端62凸出浮力块1背离控制单元3的一侧,挂接端62用于挂接水下机器人。这样,水下机器人能够连接于挂接端62,从而便于实现对该装置的投放和回收。
示例性的,连接端61可以通过螺栓连接于控制单元3,挂接端62可以为挂钩、可拆卸挂环等,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由于海底环境较为复杂,在对该装置进行投放和回收的过程中,难免会与环境中的物体(如石块、大型鱼类等)发生碰撞,从而产生冲击力。
请再次参阅图1至图3,一种实现方式中,为了避免外界冲击力对装置造成损坏,该装置还包括固定架7和侧面护舷8,侧面护舷8安装于固定架7。
浮力块1的边缘设置有安装位12,固定架7安装于安装位12,同时固定架7还连接于侧支撑板21背离容纳腔10的一侧。这样,固定架7能够提高侧支撑板21与浮力块1的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浮力块1的边角位置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安装位12可以设置于浮力块1的边角位置。当浮力块1为四棱柱结构时,安装位12可以设置于4个边角位置,以避免浮力块1的边角受到外界冲击力而发生损坏。
示例性的,固定架7可以为角钢,以便于安装于安装位12,还能够实现对侧面护舷8的保护。
侧面护舷8连接于固定架7,且侧面护舷8自浮力块1延伸至侧支撑板21背离浮力块1的一端,以实现对浮力块1以及侧支撑板21的保护。
侧面护舷8的材质为弹性材质,以在受到磕碰时,通过变形吸收外界冲击力,从而能够实现对浮力块1和侧支撑板21的保护,进而减小控制单元3受到的外界震动,以提高控制单元3的稳定性。
示例性的,侧面护舷8的材质可以为聚氨酯材质,或者也可以为硅胶、橡胶等能够实现弹性形变的材质,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侧面护舷8的形变能力,侧面护舷8可以为中空结构。这样,侧面护舷8在受到外界磕碰时,更容易通过形变吸收冲击力,以便于实现对浮力块1和侧支撑板21的保护,以及提高控制单元3的稳定性。
一种实现方式中,侧支撑板21背离浮力块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导向斜面211,第一导向斜面211靠近底板22的一侧朝向控制单元3倾斜,以便于将装置安装于海底时,利用第一导向斜面211进行导向。
相应地,固定架7对应第一导向斜面211设置有第二导向斜面71。侧面护舷8对应第二导向斜面71设置有第三导向斜面81。这样,能够使得该装置的边角位置能够具有导向斜面,以便于将该装置安装于预设位置。
一种实现方式中,为了进一步实现对装置的保护,该装置还包括底部护舷9。
底部护舷9连接于底板22背离侧支撑板21的一侧,底部护舷9设置于底板22的边缘。这样,当装置与海底结构接触时,能够利用底部护舷9减小接触冲击力,从而能够实现对控制单元3以及装置整体的保护。
示例性的,底部护舷9的材质可以为橡胶材质,或者也可以为硅胶、聚氨酯等能够实现弹性形变的材质,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底部护舷9的形变能力,底部护舷9可以为中空结构。这样,底部护舷9在受到外界磕碰时,更容易通过形变吸收冲击力,以便于实现对底板22和侧支撑板21的保护,以及提高控制单元3的稳定性。
请结合图2、图3和图5,一种实现方式中,为了进一步实现对控制单元3的固定,该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杆23,第一连接杆23的一端连接于控制单元3,另一端连接于固定架7,以实现对控制单元3的进一步固定,防止控制单元3发生松脱。同时,当固定架7上的侧面护舷8受到外力挤压时,第一连接杆23还能够提供一个支撑力,以避免固定架7或侧支撑板21发生变形,从而实现对控制单元3的进一步保护。
请结合图5和图6,示例性的,固定架7朝向侧支撑板21的一侧还设置有连接件72,侧支撑板21对应于连接件72设置有第一开孔212,连接件72具有穿设于第一开孔212的第一连接部721。第一连接部721用于实现与第一连接杆23的连接。
具体地,第一连接杆23可以设置于控制单元3的前后两侧,且第一连接杆23的设置数量可以与固定架7的设置数量相同,从而能够使得侧支撑板21夹紧控制单元3,以提高对控制单元3得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第一连接部721可以为连接板,在连接板上设置有连接孔,以利用连接孔实现与第一连接杆23的连接。第一连接杆23可以通过螺栓连接于连接孔。或者,第一连接部721也可以为挂钩等,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杆23靠近第一连接部721的一侧设置有长度调节螺柱231,以利用长度调节螺柱231实现对第一连接杆23长度的调整,从而保证第一连接部721与控制单元3的连接紧固性。
可选地,控制单元3的相应位置可以设置有连接架31,连接架31用于连接第一连接杆23,从而便于实现控制单元3与第一连接杆23的连接。
示例性的,控制单元3上的连接架31可以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控制单元3的前后两侧,且每个连接架31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第一连接杆23。这样,能够利用连接架31实现两个第一连接杆23的间接连接,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两个侧支撑板21对控制单元3的夹紧力,以避免控制单元3发生松脱。
请结合图1、图3和图5,一种实现方式中,控制单元3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可以通过法兰盘24连接于侧支撑板21。为了提高控制单元3与侧支撑板21的连接强度,该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杆25,第二连接杆25用于连接固定架7和法兰盘24,以提高控制单元3的稳定性。同时,当固定架7上的侧面护舷8受到外力挤压时,第二连接杆25还能够提供一个支撑力,以避免固定架7或侧支撑板21发生变形,从而实现对控制单元3的进一步保护。
请结合图5和图7,示例性的,连接件72具有第二连接部722,第二连接部722连接于第一连接部721,且与第一连接部721的延伸方向不同,第二连接部722位于侧支撑板21背离控制单元3的一侧。第二连接杆25的一端连接于法兰盘24,另一端连接于第二连接部722。这样,能够利用第二连接杆25实现对控制单元3的两侧进一步固定,以提高控制单元3与侧支撑板21的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第二连接部722可以为连接板,在连接板上设置有连接孔,以利用连接孔实现与第二连接杆25的连接。第二连接杆25可以通过螺栓连接于连接孔。或者,第二连接部722也可以为挂钩等,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可选地,第二连接杆25的设置数量可以与固定架7的设置数量相同,如:在一个侧支撑板21的一侧可以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杆25,且两个第二连接杆25在同一法兰盘24上的连接位置可以不同,在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第二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海底观测系统,包括海底线缆和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海底线缆连接于湿式连接器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由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9)

1.一种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浮力块;
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支撑板,以及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支撑板同一侧的底板;
所述浮力块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支撑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浮力块与两个所述侧支撑板、所述底板围合形成容纳腔;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设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控制单元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支撑板;
湿式连接器单元,所述湿式连接器单元设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湿式连接器单元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支撑板,所述湿式连接器单元电连接于所述控制单元;
固定架和侧面护舷;
所述浮力块的边缘设置有安装位,所述固定架安装于所述安装位,所述固定架还连接于所述侧支撑板背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
所述侧面护舷连接于所述固定架,所述侧面护舷自所述浮力块延伸至所述侧支撑板背离所述浮力块的一端;
所述固定架朝向所述侧支撑板的一侧还设置有连接件;
所述侧支撑板对应于所述连接件设置有第一开孔;
所述连接件具有穿设于所述第一开孔的第一连接部;
所述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控制单元,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
所述控制单元通过法兰盘连接于所述侧支撑板;
所述连接件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侧支撑板背离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侧,
所述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法兰盘,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
所述湿式连接器单元包括湿式插拔连接器和安装面板;
所述湿式插拔连接器的一端通过线缆连接于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安装面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支撑板,所述安装面板与竖直面方向的夹角为30°,且沿所述浮力块指向所述底板的方向上,所述安装面板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朝向背离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侧倾斜;
所述湿式插拔连接器的另一端垂直连接于所述安装面板,以使所述湿式插拔连接器与水平面呈30°仰角,所述湿式插拔连接器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海底线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面护舷的材质为弹性材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支撑板背离所述浮力块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导向斜面,所述第一导向斜面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朝向所述控制单元倾斜;
所述固定架对应所述第一导向斜面设置有第二导向斜面,
所述侧面护舷对应所述第二导向斜面设置有第三导向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底部护舷,所述底部护舷连接于所述底板背离所述侧支撑板的一侧,所述底部护舷设置于所述底板的边缘;
所述底部护舷的材质为弹性材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面护舷和/或所述底部护舷为中空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为栅格板。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力块上设置有第二开孔,沿所述底板指向所述浮力块的方向,所述第二开孔贯穿于所述浮力块;
还包括挂接件,所述挂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二开孔;
所述挂接件包括连接端和挂接端,所述连接端连接于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挂接端凸出于所述浮力块背离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侧,所述挂接端用于挂接水下机器人。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扶手,所述扶手设置于所述浮力块背离于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侧。
9.一种海底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海底线缆和如上述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
所述海底线缆连接于所述湿式连接器单元。
CN202311558744.0A 2023-11-22 2023-11-22 一种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及海底观测系统 Active CN1172844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58744.0A CN117284458B (zh) 2023-11-22 2023-11-22 一种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及海底观测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58744.0A CN117284458B (zh) 2023-11-22 2023-11-22 一种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及海底观测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84458A CN117284458A (zh) 2023-12-26
CN117284458B true CN117284458B (zh) 2024-02-02

Family

ID=89253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58744.0A Active CN117284458B (zh) 2023-11-22 2023-11-22 一种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及海底观测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8445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3550A (zh) * 2010-05-04 2010-09-08 浙江大学 海底观测网络节点平台
CN105905264A (zh) * 2016-04-27 2016-08-31 同济大学 海底观测网水下主基站
WO2018115850A2 (en) * 2016-12-21 2018-06-28 Subsea 7 Limited Supporting saturation divers underwater
CN114148492A (zh) * 2021-11-19 2022-03-08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深海着陆器
CN114802666A (zh) * 2022-06-24 2022-07-29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一种具备海底自主移动与海洋探测的海底观测站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3550A (zh) * 2010-05-04 2010-09-08 浙江大学 海底观测网络节点平台
CN105905264A (zh) * 2016-04-27 2016-08-31 同济大学 海底观测网水下主基站
WO2018115850A2 (en) * 2016-12-21 2018-06-28 Subsea 7 Limited Supporting saturation divers underwater
CN114148492A (zh) * 2021-11-19 2022-03-08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深海着陆器
CN114802666A (zh) * 2022-06-24 2022-07-29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一种具备海底自主移动与海洋探测的海底观测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84458A (zh) 2023-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23538426A (ja) 浮体式プラットフォーム用のインターアレイケーブル
CN109591962A (zh) 一种低干扰高稳定性水下声场探测潜标
CN117284458B (zh) 一种海底分离可回收的浮力装置及海底观测系统
CN115962679A (zh) 浮动装置以及浮动装置和防御网的组装方法
KR20230110699A (ko) 해저케이블 보호 장치
CN211810068U (zh) 一种用于大型船舶电气设备的安装结构
CA1197385A (en) Buoyancy-supported struts for ocean platforms
CN215043544U (zh) 一种船舶数据测控报警装置
CN110989036A (zh) 一种海洋气象观测设备
CN109361339B (zh) 水上光伏系统及其布阵方法
CN211375054U (zh) 一种船艇合成孔径声呐搭载装置
CN105438407B (zh) 一种承力可回收定位与通信浮标及组装方法
CN113009586A (zh) 一种水底定点测量重力仪以及水下遥控机器人
CN218955588U (zh) 浮动装置
CN216070440U (zh) 一种用于打捞作业的水面承载平台
CN210011868U (zh) 水下仪器固定用水下仪器包
CN211014646U (zh) 一种水上gps定位器的固定装置
CN113734363B (zh) 浮筏式潜航器水下定位导航系统挂载装置及挂载方法
CN219041308U (zh) 电路盒装置
CN215826457U (zh) 一种防止车辆被淹的防水装置
CN219635459U (zh) 一种船舶救生圈固定存放架
CN217102778U (zh) 一种防止海上风机吊装设备坠落装置
CN220668968U (zh) 适用于水下设备固定安装的结构及水下设备
CN217805180U (zh) 一种海上漂浮式太阳能发电模组、太阳能发电模组阵列
CN219886757U (zh) 海上升压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