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77495A - 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及供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及供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77495A
CN117277495A CN202311248680.4A CN202311248680A CN117277495A CN 117277495 A CN117277495 A CN 117277495A CN 202311248680 A CN202311248680 A CN 202311248680A CN 117277495 A CN117277495 A CN 1172774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discharge power
conversion unit
compensation
act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4868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亚贵
赵密
陈熙
王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flow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flow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24868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77495A/zh
Publication of CN1172774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774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circuits adapted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the batter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01M10/441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c mains or d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1/10Parallel operation of dc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c mains or d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1/10Parallel operation of dc sources
    • H02J1/106Parallel operation of dc sources for load balancing, symmetrisation, or shar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20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及供电设备。供电电路包括第一DC/DC转换单元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该控制方法包括:在每一运行周期,获取第一DC/DC转换单元的第一实际放电功率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的第二实际放电功率;根据第一实际放电功率及第一历史放电功率确定第一补偿功率,及根据第二实际放电功率及第二历史放电功率确定第二补偿功率;根据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二补偿功率确定第一目标放电功率,及根据第二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一补偿功率确定第二目标放电功率;根据第一目标放电功率控制第一DC/DC转换单元放电,及根据第二目标放电功率控制第二DC/DC转换单元放电。本申请提供的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可确保供电电路的放电功率保持稳定。

Description

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及供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及供电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可降低碳排放的清洁能源发电系统(例如光伏发电系统、水能发电系统以及风能发电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清洁能源发电技术是一种将清洁能源转换为电能来给负载供电的技术。为了充分利用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发电系统经常利用电池包存储经由清洁能源转换得到的电能,同时,电池包存储的能量也可以在清洁能源转换的电能不足时提供给负载使用。
然而,在电池包通过多个支路连接多个利用清洁能源发电的直流发电设备,且每一支路的放电功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如果其中一个支路突然发生故障,例如支路断开时,此时电池包的放电功率会受到断路的影响而明显下降,如此,负载可能还需要额外从电网取电,降低清洁能源发电系统的自发自用效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及供电设备,可在供电电路的其中一个支路断开时,自动通过另一未断开的支路补偿,确保供电电路的放电功率保持稳定,提高光伏系统自发自用的效率。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供电电路包括第一DC/DC转换单元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第一DC/DC转换单元的第一端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的第一端均用于连接电池包。第一DC/DC转换单元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第一直流母线。第二DC/DC转换单元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第二直流母线。控制方法包括:在每一运行周期,获取第一DC/DC转换单元的第一实际放电功率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的第二实际放电功率;根据第一实际放电功率及第一历史放电功率确定第一补偿功率,及根据第二实际放电功率及第二历史放电功率确定第二补偿功率,其中,第一历史放电功率为上一运行周期确定的第一DC/DC转换单元的目标放电功率,第二历史放电功率为上一运行周期确定的第二DC/DC转换单元的目标放电功率;根据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二补偿功率确定第一目标放电功率,及根据第二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一补偿功率确定第二目标放电功率;其中,第一初始放电功率为第一DC/DC转换单元的初始放电功率,第二初始放电功率为第二DC/DC转换单元的初始放电功率;根据第一目标放电功率控制第一DC/DC转换单元进行放电,及根据第二目标放电功率控制第二DC/DC转换单元进行放电;其中,第一DC/DC转换单元和/或第二DC/DC转换单元放电时从电池包取电并向第一直流母线和/或第二直流母线提供电能。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第一实际放电功率及第一历史放电功率确定第一补偿功率,及根据第二实际放电功率及第二历史放电功率确定第二补偿功率,包括:根据第一历史放电功率及第一实际放电功率获取第一偏差值,根据第二历史放电功率及第二实际放电功率获取第二偏差值;对第一偏差值进行偏差调节以得到第一补偿功率,及对第二偏差值进行偏差调节以得到第二补偿功率。
在一实施例中,对第一偏差值进行偏差调节以得到第一补偿功率,及对第二偏差值进行偏差调节以得到第二补偿功率,包括:对第一偏差值进行偏差调节以得到第一功率值,及对第二偏差值进行偏差调节以得到第二功率值;对第一功率值进行限幅处理,得到第一补偿功率;其中,第一补偿功率的最大值为第一历史放电功率,最小值为0;对第二功率值进行限幅处理,得到第二补偿功率;其中,第二补偿功率的最大值为第二历史放电功率,最小值为0。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二补偿功率确定第一目标放电功率,及根据第二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一补偿功率确定第二目标放电功率,包括:以第一初始放电功率与第二补偿功率的和作为第一目标放电功率;及以第二初始放电功率与第一补偿功率的和作为第二目标放电功率。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直流母线和第二直流母线还用于对应连接逆变器的两个输入端,逆变器的输出端通过交流母线与电网连接。在根据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二补偿功率确定第一目标放电功率,及根据第二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一补偿功率确定第二目标放电功率之前,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交流母线与电网之间的实际并网功率;根据实际并网功率及目标并网功率确定供电电路的目标放电功率;根据目标放电功率以及预设分配策略确定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二初始放电功率。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目标放电功率以及预设分配策略确定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二初始放电功率,包括:根据第一分配系数及目标放电功率确定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根据第二分配系数及目标放电功率确定第二初始放电功率,其中,第一分配系数及第二分配系数的和为1。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直流母线和第二直流母线还用于对应连接逆变器的两个输入端。第一直流母线还连接有第一直流发电设备,第二直流母线还连接有第二直流发电设备,控制方法还包括:限制第一目标放电功率小于逆变器的第一输入端的额定最大输入功率与第一直流发电设备的发电功率之间的差;和/或限制第二目标放电功率小于逆变器的第二输入端的额定最大输入功率与第二直流发电设备的发电功率之间的差。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第一历史放电功率及第一实际放电功率获取第一偏差值,根据第二历史放电功率及第二实际放电功率获取第二偏差值,包括:以第一历史放电功率减去第一实际放电功率得到的差值作为第一期望值,并以第一期望值减去第一实际放电功率得到的差值作为第一偏差值;及以第二历史放电功率减去第二实际放电功率得到的差值作为第二期望值,并以第二期望值减去第二实际放电功率得到的差值作为第二偏差值。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供电设备。供电设备包括供电电路及控制器。供电电路包括第一DC/DC转换单元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第一DC/DC转换单元的第一端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的第一端均用于连接电池包。第一DC/DC转换单元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第一直流母线。第二DC/DC转换单元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第二直流母线。其中,控制器用于执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直流母线以及第二直流母线配置在供电设备内。供电设备还包括第一直流输入端、第二直流输入端、第一直流输出端以及第二直流输出端。其中,第一直流输入端以及第一直流输出端均连接至第一直流母线上,第一直流输入端用于接入第一直流发电设备,第一直流输出端用于与逆变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二直流输入端以及第二直流输出端均连接至第二直流母线上,第二直流输入端用于接入第二直流发电设备,第二直流输出端用于与逆变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首先根据第一DC/DC转换单元的历史放电功率(即上一周期的目标放电功率)与实际放电功率的偏差确定第一补偿功率,根据第二DC/DC转换单元的历史放电功率(即上一周期的目标放电功率)与实际放电功率的偏差确定第二补偿功率,进而根据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二补偿功率确定第一DC/DC转换单元的第一目标放电功率,以将第二DC/DC转换单元未能实现的功率部分补偿至第一目标放电功率;及根据第二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一补偿功率确定第二DC/DC转换单元的第二目标放电功率,以将第一DC/DC转换单元未能实现的功率部分补偿至第二目标放电功率。由于补偿功率与对应DC/DC转换单元的实际放电功率与上一周期的目标放电功率的偏差关联,任一DC/DC转换单元的目标放电功率与另一DC/DC转换单元的补偿功率关联,也即任一DC/DC转换单元的目标放电功率与另一DC/DC转换单元的实际放电功率与上一周期的目标放电功率的偏差关联,如此,可在第一DC/DC转换单元或第二DC/DC转换单元中的任一个转换单元发生故障时,迅速调整未发生故障的另一转换单元补偿发生故障的转换单元的放电功率,确保供电电路总的放电功率不发生较大波动,提高供电电路的放电效率,并提高清洁能源发电系统的自发自用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在各个附图中,类似的构成部分采用类似的编号。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清洁能源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步骤S202的子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步骤S302的子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计算第一补偿功率的控制原理框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在执行步骤S203前的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供电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顶”、“底”、“上”、“下”、“左”、“右”、“前”、“后”、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一些实施例做出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随着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可降低碳排放的清洁能源发电系统(例如光伏发电系统、水能发电系统以及风能发电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清洁能源发电技术是一种将清洁能源转换为电能来给负载供电的技术。为了充分利用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发电系统经常利用电池包存储经由清洁能源转换得到的电能,同时,电池包存储的能量也可以在清洁能源转换的电能不足时提供给负载使用。
例如,请参图1,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清洁能源发电系统的示意图。该清洁能源发电系统包括供电电路10、电池包20、第一直流发电设备30、第二直流发电设备40以及逆变器50。
其中,逆变器50为配置有多输入通道的逆变器。如图1所示,逆变器50包括第一输入端INV_IN1+/INV_IN1-以及第二输入端INV_IN2+/INV_IN2-。
请继续参阅图1,供电电路10包括第一直流转直流(Direct Current to DirectCurrent,DC/DC)转换单元110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的第一端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的第一端均用于连接电池包20。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第一直流母线(包括第一正直流母线BUS1+及第一负直流母线BUS1-)。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第二直流母线(包括第二正直流母线BUS2+及第二负直流母线BUS2-)。第一直流发电设备30的输出端及逆变器50的第一输入端INV_IN1+/INV_IN1-连接至第一直流母线。第二直流发电设备40的输出端及逆变器50的第二输入端INV_IN2+/INV_IN2-连接至第二直流母线。逆变器50的输出端通过交流母线(包括火线L及零线N)连接至电网60。逆变器50的输出端还通过交流火线与负载70连接。负载70还通过交流火线连接至电网60。
在本申请中,供电电路10工作在充电模式时,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用于分别从第一直流母线及第二直流母线取电进行功率转换,以为电池包20充电,其中,第一直流母线及第二直流母线上的电能分别由第一直流发电设备30及第二直流发电设备40提供。供电电路10工作在放电模式时,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用于对电池包20输出的电能进行功率转换后输出至第一直流母线及第二直流母线,以输出直流电至逆变器50。
可理解地,第一直流发电设备30与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以及逆变器50的第一输入端之间的能量传输通过第一直流母线进行。同样的,第二直流发电设备40与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以及逆变器50的第二输入端之间的能量传输通过第二直流母线进行。
可理解地,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可以由BUCK电路、BOOST电路或BUCK-BOOST电路组成。如此,通过控制BUCK电路、BOOST电路或BUCK-BOOST电路的开关逻辑及占空比,可控制供电电路10工作在充电模式或放电模式,及对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及/或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的输出功率进行控制。本申请并不对DC/DC转换单元的具体电路结构进行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DC/DC转换单元还可以是其他电路结构,只需实现相应的直流转直流功能即可。可理解地,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与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的电路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本申请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电池包20内设置有一个或多个串联和/或并联的电芯。电池包20用于存储或释放能量。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包20内还可以设置有DC/DC转换电路,用于对串联和/或并联的电芯的电池电压进行升降压后进行放电,或对供电电路10提供的充电电压进行升降压后为电池包20充电。示例性的,该DC/DC电路可以为双有源桥式变换电路。
第一直流发电设备30及第二直流发电设备40可以是光伏发电设备、氢能发电设备或其他用于输出直流电的设备。在本申请中,以第一直流发电设备30及第二直流发电设备40均为光伏发电设备为例进行说明。光伏发电设备可包括若干光伏板,光伏板通过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以输出直流电至逆变器50,及/或通过供电电路10为电池包20充电。可理解地,本申请不对光伏发电设备中的光伏板的连接方式进行限制。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光伏发电设备中的光伏板可以是串联连接、并联连接或先串联再并联连接等。
逆变器50至少包括直流转交流(Direct Current to Alternating Current,DC/AC)转换单元,以将直流发电设备(例如第一直流发电设备30及第二直流发电设备40)及/或供电电路10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输出至交流母线,以为负载70供电,及/或馈电至电网60。可理解地,本申请并不对DC/AC转换单元的具体电路结构进行限制,例如,DC/AC转换单元可以是全桥拓扑、半桥拓扑等。在一些实施例中,逆变器50还包括最大功率追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电路,以实现对光伏发电设备的最大功率追踪。具体地,可分别对应逆变器50的每一输入端分别设置MPPT电路,以对逆变器50的每一输入端连接的光伏发电设备进行最大功率追踪。电网60例如可以是市电电网。可理解地,本申请并不限制电网60的交流电类型,在其他实施例中,电网60可以是单相交流电、三相交流电或其他多相交流电等。负载70可以是家庭中的各类用电负载。
上述清洁能源发电系统中,当第一直流发电设备30以及第二直流发电设备40的发电功率无法满足负载70的需求功率时,供电电路10工作于放电模式,为逆变器50提供放电功率进行补偿输入,使得逆变器50的输出功率能够满足负载70所需,减少从电网60取电。反之,若发电功率有剩余,则供电电路10工作于充电模式以将多余的功率为电池包20充电,以便电池包20在第一直流发电设备30和/或第二直流发电设备40的发电功率不足时进行放电,如此,可以实现清洁能源发电系统的自发自用,减少从电网取电。然而,在上述清洁能源发电系统中,当电池包20通过多个支路连接多个利用清洁能源发电的直流发电设备,且每一支路的放电功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如果其中一个支路突然发生故障,例如支路断开时,此时电池包20的放电功率会受到断路的影响而明显下降,如此,负载70可能还需要额外从电网取电,降低上述清洁能源发电系统的自发自用效率。
为此,本申请提供一种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可由供电电路10的控制器(图1未示出)执行。请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01:在每一运行周期,获取第一DC/DC转换单元的第一实际放电功率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的第二实际放电功率。
其中,运行周期可以是控制器的运行周期。
可理解地,DC/DC转换单元的实际放电功率指的是,DC/DC转换单元输出至直流母线的功率。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与第一直流母线之间,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与第二直流母线之间可设置有采样电路、前端模拟芯片或传感器(例如功率传感器、电流传感器及/或电压传感器)等。如此,控制器通过采样电路、前端模拟芯片或传感器周期性获取对应的电流参数、电压参数或功率参数,从而得到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的第一实际放电功率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的第二实际放电功率。
步骤S202:根据第一实际放电功率及第一历史放电功率确定第一补偿功率,及根据第二实际放电功率及第二历史放电功率确定第二补偿功率。
在步骤S202中,第一历史放电功率为上一运行周期确定的第一DC/DC转换单元的目标放电功率,第二历史放电功率为上一运行周期确定的第二DC/DC转换单元的目标放电功率。
第一补偿功率用于表征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未能实现的功率部分(即第一历史放电功率与第一实际放电功率之间的差距),第二补偿功率用于表征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未能实现的功率部分(即第二历史放电功率与第二实际放电功率之间的差距)。可理解地,第一补偿功率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第一历史放电功率。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补偿功率为正值时,表示当前的实际放电功率小于历史放电功率,那么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所在的支路可能发生了故障,以使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的实际放电功率下降。当第一补偿功率为0时,表示当前的实际放电功率与历史放电功率相等,那么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所在的支路并未发生故障。类似地,第二补偿功率亦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第二历史放电功率。可理解地,第二补偿功率为正值或为0时的含义,与第一补偿功率为正值或为0时的含义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可理解地,理想情况下,第一实际放电功率会与第一历史放电功率相等,第二实际放电功率会与第二历史放电功率相等。然而DC/DC转换单元所在的支路可能发生的各种故障,比如短路、断路等,将使得DC/DC转换单元的实际放电功率受到影响而下降,从而未能达到历史放电功率。当DC/DC转换单元的实际放电功率下降幅度过大时,使得负载70需要从电网60额外取电,极大影响自发自用效率。在步骤S202中,通过第一补偿功率衡量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的放电功率受到影响的变化量,通过第二补偿功率衡量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的放电功率受到影响的变化量。
步骤S203:根据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二补偿功率确定第一目标放电功率,及根据第二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一补偿功率确定第二目标放电功率。
在步骤S203中,第一初始放电功率为第一DC/DC转换单元的初始放电功率,第二初始放电功率为第二DC/DC转换单元的初始放电功率。也就是说,初始放电功率为DC/DC转换单元在正常工作情况下,根据预设的放电功率分配策略确定好的目标放电功率。可理解地,在供电电路10上电后首次执行步骤S202时,步骤S202中的第一历史放电功率为第一初始放电功率,第二历史放电功率为第二初始放电功率。
第一目标放电功率为当前运行周期确定的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的目标放电功率,第二目标放电功率为当前运行周期确定的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的放电功率。也就是说,第一目标放电功率为当前运行周期确定的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的放电功率的理想值,第二目标放电功率为当前运行周期确定的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的放电功率的理想值。
可理解地,在步骤S203中,通过将第一目标放电功率与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二补偿功率建立联系,将第二目标放电功率与第二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一补偿功率建立联系,也即任一DC/DC转换单元的目标放电功率与另一DC/DC转换单元的实际放电功率与上一周期的目标放电功率的偏差关联,以使得当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与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所在的任一支路发生故障时,将发生故障的DC/DC转换单元所在支路的放电功率补偿至另一DC/DC转换单元,从而稳定供电电路总的放电功率。当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未发生故障时,即第一补偿功率及第二补偿功率均为0时,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根据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根据第二初始放电功率正常工作。
步骤S204:根据第一目标放电功率控制第一DC/DC转换单元进行放电,及根据第二目标放电功率控制第二DC/DC转换单元进行放电。
在步骤S204中,电池包20放电时向第一直流母线和/或第二直流母线提供电能。
可理解地,根据第一目标放电功率控制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进行放电,可以是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的第一端接收电池包20输出的电能进行功率转换,并通过第二端输出电能至第一直流母线,且第二端的输出功率为第一目标放电功率。根据第二目标放电功率控制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进行放电,可以是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的第一端接收电池包20输出的电能进行功率转换,并通过第二端输出电能至第二直流母线,且第二端的输出功率为第二目标放电功率。
如此,控制器在每一运行周期循环执行步骤S201至步骤S204,以在每个周期定时更新第一目标放电功率及第二目标放电功率,从而使得电池包20以较稳定的总的放电功率向第一直流母线及/或第二直流母线提供电能,从而确保逆变器50的总输入功率相对稳定,不会因供电电路10放电功率不稳定而需要从电网60取电。
综上,本申请提供的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首先根据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的历史放电功率(即上一周期的目标放电功率)与实际放电功率的偏差确定第一补偿功率,根据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的历史放电功率(即上一周期的目标放电功率)与实际放电功率的偏差确定第二补偿功率,进而根据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二补偿功率确定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的第一目标放电功率,以将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未能实现的功率部分补偿至第一目标放电功率;及根据第二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一补偿功率确定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的第二目标放电功率,以将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未能实现的功率部分补偿至第二目标放电功率。由于补偿功率与对应DC/DC转换单元的实际放电功率与上一周期的目标放电功率的偏差关联,任一DC/DC转换单元的目标放电功率与另一DC/DC转换单元的补偿功率关联,也即任一DC/DC转换单元的目标放电功率与另一DC/DC转换单元的实际放电功率与上一周期的目标放电功率的偏差关联,如此,可在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或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中的任一个转换单元发生故障时,调整未发生故障的另一转换单元补偿发生故障的转换单元的放电功率,确保供电电路10总的放电功率不发生较大波动,提高供电电路10的放电效率,并提高清洁能源发电系统的自发自用效率。
请继续参阅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02包括:
步骤S301:根据第一历史放电功率及第一实际放电功率获取第一偏差值,根据第二历史放电功率及第二实际放电功率获取第二偏差值。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偏差值用于表征第一历史放电功率与第一实际放电功率之间的偏差,第二偏差值用于表征第二历史放电功率与第二实际放电功率之间的偏差。
可理解地,本申请并不对步骤S301中获取第一偏差值及第二偏差值的具体计算方式进行限制。
步骤S302:对第一偏差值进行偏差调节以得到第一补偿功率,及对第二偏差值进行偏差调节以得到第二补偿功率。
可理解地,偏差调节所应用的算法可以为PI调节算法(proportional integralcontrol,比例积分调节)、PID调节算法(Proportion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control,比例积分微分调节)等,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的调节算法。
如此,通过执行步骤S301至步骤S302,可基于偏差调节得到第一补偿功率及第二补偿功率,从而使控制器更快、更准确地确定第一补偿功率及第二补偿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301包括:
以第一历史放电功率减去第一实际放电功率得到的差值作为第一期望值,并以第一期望值减去第一实际放电功率得到的差值作为第一偏差值;及
以第二历史放电功率减去第二实际放电功率得到的差值作为第二期望值,并以第二期望值减去第二实际放电功率得到的差值作为第二偏差值。
可理解地,由于实际放电功率可根据DC/DC转换单元的实际运行情况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不同时间点得到的实际放电功率可能不一样。因此,以第一历史放电功率减去第一实际放电功率得到的第一期望值,及以第二历史放电功率减去第二实际放电功率得到的第二期望值均是动态期望值。
第一实际放电功率及第二实际放电功率是本申请中测得的实际值,因此,以第一期望值减去第一实际放电功率可得到第一偏差值,以第二期望值减去第二实际放电功率可得到第二偏差值。
如此,通过执行上述步骤,可计算得到第一偏差值及第二偏差值。
可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偏差值及第二偏差值的精度,还可以使用相应的参数参与进上述计算过程中,本申请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请继续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302包括:
步骤S401:对第一偏差值进行偏差调节以得到第一功率值,及对第二偏差值进行偏差调节以得到第二功率值。
请继续参阅图5,在一实施例中,以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采用PI调节算法,根据第一偏差值计算得到第一补偿功率为例简单说明步骤S401中计算第一功率值的过程。
首先,获取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的第二端的第一实际放电功率PW1_feedback,然后以第一历史放电功率PW1_tag_la减去第一实际放电功率PW1_feedback得到第一期望值PW1_exp。第一期望值PW1_exp减去第一实际放电功率PW1_feedback得到第一偏差值PW1_err。进而,通过PI控制器对第一偏差值PW1_err进行调节,以得到第一功率值PW1_com。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采用PI控制器时,可基于以下公式,根据第一偏差值计算得到第一功率值PW1_com。
其中,R为第一功率值PW1_com。err为第一偏差值PW1_err。Kp为PI控制器的比例系数,Ki为PI控制器的积分系数,Kp及Ki均为调试好的参数,且Kp及Ki可以根据不同的电路参数进行相应的调整,本申请并不对Kp及Ki的具体数值进行限定。
可理解地,若采用其他偏差调节控制器例如PID控制器、P控制器时,根据第一偏差值计算得到第一功率值PW1_com的计算方式可以参考相关技术,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可理解地,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采用PI调节算法,根据第二偏差值计算得到第二功率值,与上述计算得到第一功率值的过程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此,可在步骤S401中,基于PI偏差调节算法,根据第一偏差值获取第一功率值,根据第二偏差值获取第二功率值。
可理解地,在步骤S401中,亦可基于其他偏差调节算法,根据第一偏差值获取第一功率值,及根据第二偏差值获取第二功率值,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402:对第一功率值进行限幅处理,得到第一补偿功率;其中,第一补偿功率的最大值为第一历史放电功率,最小值为0。
步骤S403:对第二功率值进行限幅处理,得到第二补偿功率;其中,第二补偿功率的最大值为第二历史放电功率,最小值为0。
以第一补偿功率为例,可理解地,由于第一补偿功率用于表征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未能实现的功率部分,即是第一历史放电功率与第一实际放电功率之间的差距。又由于第一实际放电功率最小时为0(即是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的输出功率为0时),那么此时对应的第一补偿功率最大,且对应的第一补偿功率为第一历史放电功率。第一实际放电功率正常不会超过上一运行周期确定的第一DC/DC转换单元的目标放电功率,即第一实际放电功率的最大值为第一历史放电功率,那么此时对应的第一补偿功率最小,且对应的第一补偿功率为0。因此,通过对第一功率值进行限幅处理以得到第一补偿功率,从而使第一补偿功率的大小范围符合实际应用情况。类似地,通过对第二功率值进行限幅处理以得到第二补偿功率,从而使第二补偿功率的大小范围符合实际应用情况。
如此,通过执行步骤S401至步骤S403,可使得到的第一补偿功率及第二补偿功率更精确。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03包括:
以第一初始放电功率与第二补偿功率的和作为第一目标放电功率;及
以第二初始放电功率与第一补偿功率的和作为第二目标放电功率。
可理解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任一DC/DC转换单元的目标放电功率与另一DC/DC转换单元的补偿功率相关联,且由于补偿功率表征对应的DC/DC转换单元未实现的功率部分,如此,可将发生故障的DC/DC转换单元所在支路的未能实现的功率补偿至另一DC/DC转换单元以确定另一DC/DC转换单元的目标放电功率,从而稳定供电电路10的总的放电功率。
例如,以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正常工作,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断路为例,说明步骤S203的具体过程。
可理解地,当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正常工作,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断路,则在当前运行周期,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的第一实际放电功率为第一历史放电功率,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的第二实际放电功率下降至0,那么第一补偿功率为0,第二补偿功率为正值且第二补偿功率为第二历史放电功率。如此,以第一初始放电功率与第二补偿功率的和作为第一目标放电功率,可将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未能实现的功率部分补偿至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通过控制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根据确定后的第一目标放电功率控制电池包20进行放电以实现该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未能实现的功率部分。同时,由于第一补偿功率为0,那么第二目标放电功率仍为第二初始放电功率。
进入下一运行周期,当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排除故障后,由于上一运行周期计算得到的第二目标放电功率为第二初始放电功率,那么,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仍然按照第二初始放电功率控制电池包20进行放电,则此时第二补偿功率为0,如此,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的第一目标放电功率为当前周期的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同时,第一补偿功率亦为0,如此,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的第二目标放电功率亦为当前周期的第二初始放电功率。
综上,通过实施上述步骤,可在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或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中的任一个转换单元发生故障时,调整未发生故障的另一转换单元补偿发生故障的转换单元的放电功率,确保供电电路10总的放电功率不发生较大波动,提高供电电路10的放电效率,并提高清洁能源发电系统的自发自用效率;同时在发生故障的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或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恢复至正常工作状态后,快速将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的目标放电功率分别恢复至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二初始放电功率,实现更稳定的控制。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6,在执行步骤S203之前,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S601:获取交流母线与电网之间的实际并网功率。
可理解地,当逆变器50的输出端通过交流母线连接至电网60时,称为并网。实际并网功率用于表示连接至交流母线上的逆变器50以及负载70与电网60之间的功率供给关系。且在本申请中,根据逆变器50以及负载70与电网60之间的能量流动方向,实际并网功率可以为正数、负数或0。例如,当逆变器50通过交流母线输出10W(瓦)至电网60时,则逆变器50以及负载70与电网60之间的实际并网功率为10W;当电网60输出10W至交流母线以为负载70供电时,则逆变器50以及负载70与电网60之间的实际并网功率为-10W;当逆变器50的输出功率刚好满足负载70的需求功率时,即逆变器50既没有输出功率至电网60,电网60也没有输出功率至负载70时,实际并网功率为0。
可以理解,本申请对于并网功率的正数、负数的定义仅为示例性的。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实际并网功率为正数时,也可以表示电网60向负载70供电,当实际并网功率为负数时,可以表示逆变器50向电网60卖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由清洁能源发电系统与负载70组成的本地微电网系统与电网60之间,也即逆变器50的输出端与负载70的公共连接点与电网60之间设置有电网监控模块(图中未示出)。电网监控模块用于监控交流母线与电网60之间的并网参数。并网参数可以包括并网电流、并网电压及实际并网功率等。如此,控制器通过电网监控模块通信,即可获取逆变器50输出至电网60,或电网60输出至负载70的实际并网功率。在一些实施例中,电网监控模块可以是智能电表,且智能电表可传输实际并网功率。
可理解地,控制器与电网监控模块之间的通信可以是无线通信(例如蓝牙通信、ZigBee通信等),也可以是有线通信(例如基于RS-485串行总线、或控制器局域网络(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总线的串行通信方式或其他并行通信方式),本申请并不对具体的通信方式进行限制。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可与逆变器50及负载70通信,以获取逆变器50的实际输出功率及负载70的实际消耗功率,从而根据实际输出功率及实际消耗功率计算得到实际并网功率。
步骤S602:根据实际并网功率及目标并网功率确定供电电路的目标放电功率。
可理解地,目标并网功率用于表征交流母线与电网60之间的实际并网功率的理想值。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并网功率为0,此时,逆变器50输出的功率刚好满足负载70的需求功率。如此,逆变器50无需向电网60买电,亦无需卖电至电网60。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并网功率也可以是负数或正数。目标并网功率为负数或正数时的含义,与实际并网功率为正数或负数时的含义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可理解地,本申请并不对目标并网功率的具体数值进行限制。
可理解地,当实际并网功率大于目标并网功率时,说明此时逆变器50输出至电网60的功率大于预期,如此,供电电路10可通过从直流母线取电(包括第一直流母线及第二直流母线),并为电池包20充电,以将第一直流发电设备30及第二直流发电设备40输出的部分能量存储至电池包20中。当实际并网功率小于目标并网功率时,说明此时逆变器50输出的功率不足以满足负载70的需求,负载70从电网60取电,如此,供电电路10可从电池包20取电,并放电至直流母线,以增大逆变器50的实际输出功率,减少从电网60取电。
如此,可根据实际并网功率与目标并网功率之间的差距,确定供电电路10的初始充放电功率。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实际并网功率减去目标并网功率得到的值作为初始充放电功率。且当计算得到的初始充放电功率为正数时,说明初始充放电功率表征供电电路10的目标充电功率;当计算得到的初始充放电功率为负数时,说明初始充放电功率表征供电电路10的目标放电功率。
也就是说,目标放电功率即为实际并网功率小于目标并网功率时,根据实际并网功率及目标并网功率计算得到的供电电路10的充放电功率。目标放电功率用于决定供电电路10输出至第一直流母线及第二直流母线的总的输出功率。
本申请并不对步骤S602中计算得到目标放电功率的具体计算方式进行限制,只要满足基于实际并网功率与目标并网功率之间的差距确定目标放电功率的发明构思即可。例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进一步结合清洁能源发电系统中的功率损耗、或智能电网监控模块的误差等因素,以根据实际并网功率与目标并网功率之间的差距确定目标放电功率。
步骤S603:根据目标放电功率以及预设分配策略确定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二初始放电功率。
其中,预设分配策略可以基于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的不同的具体电路参数,例如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的不同的功率损耗、不同的输出功率上限等,分别为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确定相应的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二初始放电功率。在其他实施例中,预设分配策略还可结合具体的使用场景、清洁能源发电系统中的其他器件的电路参数等制定,本申请并不对此展开进一步描述,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调整。
可理解地,根据目标放电功率以及预设分配策略确定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二初始放电功率,可以是控制器调取与分配策略相关的程序代码从而计算得到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二初始放电功率;也可以是预设控制器根据目标放电功率直接获取基于分配策略预设好的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二初始放电功率,本申请并不对此进行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初始放电功率与第二初始放电功率的和可以是目标放电功率。
如此,通过执行步骤S601至步骤S602,可计算得到供电电路10的总的目标放电功率,进而根据目标放电功率确认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二初始放电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603还包括:
根据第一分配系数及目标放电功率确定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
根据第二分配系数及目标放电功率确定第二初始放电功率,其中,第一分配系数及第二分配系数的和为1。
可理解地,第一分配系数可以与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的电路参数(例如功率损耗、额定输出电压、额定输出电流等)、逆变器50的第一输入端的额定最大输入功率等参数有关;相应的,第二分配系数可以与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的电路参数(例如功率损耗、额定输出电压、额定输出电流等)、逆变器50的第二输入端的额定最大输入功率等参数有关。第一分配系数及第二分配系数均大于0。且第一分配系数与第二分配系数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本申请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在一些具体的示例中,第一分配系数用于表征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在目标放电功率中的比例,第二分配系数用于表征第二初始放电功率在目标放电功率中的比例。也就是说,可以目标放电功率与第一分配系数的乘积,作为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以目标放电功率与第二分配系数的乘积,作为第二初始放电功率。
如此,可分别基于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的电路参数,设置相应的第一分配参数及第二分配参数,从而根据目标放电功率、第一分配参数及第二分配参数确定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二初始放电功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进一步结合其他调节参数,以根据第一分配系数及目标放电功率确定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根据第二分配系数及目标放电功率确定第二初始放电功率。本申请并不对确定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二初始放电功率的具体计算过程进行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限制第一目标放电功率小于逆变器的第一输入端的额定最大输入功率与第一直流发电设备的发电功率之间的差;和/或
限制第二目标放电功率小于逆变器的第二输入端的额定最大输入功率与第二直流发电设备的发电功率之间的差。
可理解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可通过与逆变器50通信,获取逆变器50上的每一输入端的编码及对应的额定最大输入功率。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逆变器50上的每一输入端的编码及对应的额定最大输入功率,可提前预设于供电电路10的控制器中。进一步地,可通过在第一直流发电设备30及第二直流发电设备40的输出端分别设置传感器(例如霍尔传感器、或其他功率测量传感器),且控制器与该两传感器通信,从而实时获取第一直流发电设备30的发电功率及第二直流发电设备40的发电功率。如此,控制器可基于逆变器50的每一输入端的额定最大输入功率、及与每一输入端对应连接的直流发电设备的发电功率,限制与逆变器50的输入端对应连接的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的第一目标放电功率,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的第二目标发电功率。
可理解地,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对第一目标发电功率和第二目标发电功率进行限制,可使得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的输出功率与第一直流发电设备30的发电功率之和,总是小于逆变器50的第一输入端的额定最大输入功率;及使得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的输出功率与第二直流发电设备40的发电功率之和,总是小于逆变器50的第一输入端的额定最大输入功率,以保证逆变器50的两输入端的输入功率不会超过最大功率,从而确保不会对逆变器50造成损坏。
请继续参阅图7,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供电设备100。供电设备100包括供电电路10及控制器1100。供电电路10包括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的第一端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的第一端均用于连接电池包。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第一直流母线BUS1+/BUS1-,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第二直流母线BUS2+/BUS2-。其中,控制器1100用于执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直流母线BUS1+/BUS1-以及第二直流母线BUS2+/BUS2-配置在供电设备100内。供电设备100还包括第一直流输入端IN1+/IN1-、第二直流输入端IN2+/IN2-、第一直流输出端OUT1+/OUT1-以及第二直流输出端OUT2+/OUT2-。其中,第一直流输入端IN1+/IN1-以及第一直流输出端OUT1+/OUT1-均连接至第一直流母线BUS1+/BUS1-上。第一直流输入端IN1+/IN1-用于接入第一直流发电设备,第一直流输出端OUT1+/OUT1-用于与逆变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二直流输入端IN2+/IN2-以及第二直流输出端OUT2+/OUT2-均连接至第二直流母线BUS2+/BUS2-上。第二直流输入端IN2+/IN2-用于接入第二直流发电设备。第二直流输出端OUT2+/OUT2-用于与逆变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可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直流母线BUS1+/BUS1-以及第二直流母线BUS2+/BUS2-亦可由与供电设备100连接的其他电子设备配置,例如由逆变器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供电设备100还包括用于与电池包连接的电池端BAT+/BAT-,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的第一端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的第一端并联后与电池端连接,以连接至电池包。
请继续参阅图8,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储能设备200。储能设备200包括电池包20、供电电路10及控制器2100。供电电路10包括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的第一端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的第一端均用于连接电池包20。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第一直流母线BUS1+/BUS1-。第二DC/DC转换单元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第二直流母线BUS2+/BUS2-。控制器2100用于执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
可理解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直流母线BUS1+/BUS1-及第二直流母线BUS2+/BUS2-亦可设置于储能设备200中。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直流母线BUS1+/BUS1-以及第二直流母线BUS2+/BUS2-亦可由与储能设备200连接的其他电子设备配置,例如由逆变器配置。
可理解地,储能设备200可以是各种设置有电池包20的电子设备,例如扫地机、风扇、或独立储能设备等,本申请并不对储能设备200的具体功能进行限制。
本申请一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控制装置,应用于供电电路10或集成有供电电路10的电子设备。图9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装置300的结构框图。如图9所示,控制装置300包括:
获取模块310,用于在每一运行周期,获取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的第一实际放电功率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的第二实际放电功率。
第一确定模块320,用于根据第一实际放电功率及第一历史放电功率确定第一补偿功率,及根据第二实际放电功率及第二历史放电功率确定第二补偿功率,其中,第一历史放电功率为上一运行周期确定的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的目标放电功率,第二历史放电功率为上一运行周期确定的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的目标放电功率。
第二确定模块330,用于根据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二补偿功率确定第一目标放电功率,及根据第二初始放电功率及第一补偿功率确定第二目标放电功率,其中,第一初始放电功率为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的初始放电功率,第二初始放电功率为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的初始放电功率。
控制模块340,用于根据第一目标放电功率控制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进行放电,及根据第二目标放电功率控制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进行放电,且第一DC/DC转换单元110和/或第二DC/DC转换单元120放电时从电池包20取电并向第一直流母线和/或第二直流母线提供电能。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控制装置300实现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的具体细节已经在对应的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以上技术方案中的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采用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并包括程序代码,并可以在终端设备,例如个人电脑上运行。然而,本发明的程序产品不限于此,在本文件中,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上述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可读介质的任意组合。可读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为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可读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可读介质,该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发明操作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设备的情形中,远程计算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此外,上述附图仅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方法所包括的处理的示意性说明,而不是限制目的。易于理解,上述附图所示的处理并不表明或限制这些处理的时间顺序。另外,也易于理解,这些处理可以是例如在多个模块中同步或异步执行的。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路包括第一DC/DC转换单元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所述第一DC/DC转换单元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DC/DC转换单元的第一端均用于连接电池包,所述第一DC/DC转换单元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第一直流母线,所述第二DC/DC转换单元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第二直流母线,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每一运行周期,获取所述第一DC/DC转换单元的第一实际放电功率及所述第二DC/DC转换单元的第二实际放电功率;
根据所述第一实际放电功率及第一历史放电功率确定第一补偿功率,及根据所述第二实际放电功率及第二历史放电功率确定第二补偿功率,其中,所述第一历史放电功率为上一运行周期确定的所述第一DC/DC转换单元的目标放电功率,所述第二历史放电功率为上一运行周期确定的所述第二DC/DC转换单元的目标放电功率;
根据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所述第二补偿功率确定第一目标放电功率,及根据第二初始放电功率及所述第一补偿功率确定第二目标放电功率;其中,所述第一初始放电功率为所述第一DC/DC转换单元的初始放电功率,所述第二初始放电功率为所述第二DC/DC转换单元的初始放电功率;
根据所述第一目标放电功率控制所述第一DC/DC转换单元进行放电,及根据所述第二目标放电功率控制所述第二DC/DC转换单元进行放电;其中,所述第一DC/DC转换单元和/或所述第二DC/DC转换单元放电时从所述电池包取电并向所述第一直流母线和/或所述第二直流母线提供电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实际放电功率及第一历史放电功率确定第一补偿功率,及根据所述第二实际放电功率及第二历史放电功率确定第二补偿功率,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历史放电功率及所述第一实际放电功率获取第一偏差值,根据所述第二历史放电功率及所述第二实际放电功率获取第二偏差值;
对所述第一偏差值进行偏差调节以得到所述第一补偿功率,及对所述第二偏差值进行偏差调节以得到所述第二补偿功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一偏差值进行偏差调节以得到所述第一补偿功率,及对所述第二偏差值进行偏差调节以得到所述第二补偿功率,包括:
对所述第一偏差值进行偏差调节以得到第一功率值,及对所述第二偏差值进行偏差调节以得到第二功率值;
对所述第一功率值进行限幅处理,得到第一补偿功率;其中,所述第一补偿功率的最大值为所述第一历史放电功率,最小值为0;
对所述第二功率值进行限幅处理,得到第二补偿功率;其中,所述第二补偿功率的最大值为所述第二历史放电功率,最小值为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所述第二补偿功率确定第一目标放电功率,及根据所述第二初始放电功率及所述第一补偿功率确定第二目标放电功率,包括:
以所述第一初始放电功率与所述第二补偿功率的和作为所述第一目标放电功率;及
以所述第二初始放电功率与所述第一补偿功率的和作为所述第二目标放电功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流母线和所述第二直流母线还用于对应连接逆变器的两个输入端,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通过交流母线与电网连接,在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所述第二补偿功率确定第一目标放电功率,及根据所述第二初始放电功率及所述第一补偿功率确定第二目标放电功率之前,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交流母线与所述电网之间的实际并网功率;
根据所述实际并网功率及目标并网功率确定所述供电电路的目标放电功率;
根据所述目标放电功率以及预设分配策略确定所述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所述第二初始放电功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放电功率以及预设分配策略确定所述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所述第二初始放电功率,包括:
根据第一分配系数及所述目标放电功率确定所述第一初始放电功率;及
根据第二分配系数及所述目标放电功率确定所述第二初始放电功率,其中,所述第一分配系数及所述第二分配系数的和为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流母线和所述第二直流母线还用于对应连接逆变器的两个输入端,所述第一直流母线还连接有第一直流发电设备,所述第二直流母线还连接有第二直流发电设备,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限制所述第一目标放电功率小于所述逆变器的第一输入端的额定最大输入功率与所述第一直流发电设备的发电功率之间的差;和/或
限制所述第二目标放电功率小于所述逆变器的第二输入端的额定最大输入功率与所述第二直流发电设备的发电功率之间的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历史放电功率及所述第一实际放电功率获取第一偏差值,根据所述第二历史放电功率及所述第二实际放电功率获取第二偏差值,包括:
以所述第一历史放电功率减去所述第一实际放电功率得到的差值作为第一期望值,并以所述第一期望值减去所述第一实际放电功率得到的差值作为所述第一偏差值;及
以所述第二历史放电功率减去所述第二实际放电功率得到的差值作为第二期望值,并以所述第二期望值减去所述第二实际放电功率得到的差值作为所述第二偏差值。
9.一种供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设备包括供电电路及控制器,所述供电电路包括第一DC/DC转换单元及第二DC/DC转换单元,所述第一DC/DC转换单元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DC/DC转换单元的第一端均用于连接电池包,所述第一DC/DC转换单元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第一直流母线,所述第二DC/DC转换单元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第二直流母线,其中,所述控制器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供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流母线以及所述第二直流母线配置在所述供电设备内,所述供电设备还包括第一直流输入端、第二直流输入端、第一直流输出端以及第二直流输出端,其中:
所述第一直流输入端以及所述第一直流输出端均连接至所述第一直流母线上,所述第一直流输入端用于接入第一直流发电设备,所述第一直流输出端用于与逆变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二直流输入端以及所述第二直流输出端均连接至所述第二直流母线上,所述第二直流输入端用于接入第二直流发电设备,所述第二直流输出端用于与逆变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CN202311248680.4A 2023-09-25 2023-09-25 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及供电设备 Pending CN1172774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48680.4A CN117277495A (zh) 2023-09-25 2023-09-25 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及供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48680.4A CN117277495A (zh) 2023-09-25 2023-09-25 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及供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77495A true CN117277495A (zh) 2023-12-22

Family

ID=89211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48680.4A Pending CN117277495A (zh) 2023-09-25 2023-09-25 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及供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7749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56546B2 (en) Methods of advanced grid and microgrid support functionalities through hybrid fuel cell systems
US20200186054A1 (en) Maximizing Power in a Photovoltaic Distributed Power System
US2021032592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of intelligent loads in microgrids
US10938212B2 (en) Device for optimizing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storage of electric energy
US8263276B1 (en) Startup power control in a fuel cell system
WO201712033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rdination of generators in droop controlled microgrids using hysteresis
CN105378577B (zh) 电力转换装置、电力管理方法以及电力转换系统
JP5475387B2 (ja)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の電源最適化装置
Citro et al. Overview of power processing structures for embedding Energy Storage in PV power converters
JP5373528B2 (ja) 配電装置
JP2017118598A (ja)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CN117277495A (zh) 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及供电设备
KR102238340B1 (ko) 가상 저항 방식의 pcs 드룹 제어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에너지 저장 시스템
CN113366404B (zh) 电力系统和电力转换装置
WO2019131227A1 (ja) 電力制御装置、電力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US20230369861A1 (en) Storage system configured for use with an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US20240039296A1 (en) Portable energy system with ac input
Yi et al. A Centralized Power Control and Management Method for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PV)-Battery Systems
US20220416546A1 (en) Photovoltaic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US11233403B2 (en) Grid interconnection system
CN117096936A (zh) 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供电设备及储能设备
CN117081172A (zh) 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供电设备及储能设备
JP2002209338A (ja) 直流発電用系統連系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17913898A (zh) 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供电设备及储能设备
Senapati et al. Enhanced PV Energy Harvesting: An Integrated Approach using ANN and SMC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