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76751B - 电芯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芯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76751B
CN117276751B CN202311569455.0A CN202311569455A CN117276751B CN 117276751 B CN117276751 B CN 117276751B CN 202311569455 A CN202311569455 A CN 202311569455A CN 117276751 B CN117276751 B CN 1172767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actual temperature
cooling module
battery cell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6945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276751A (zh
Inventor
李静
盛赟
孙超强
赵克诚
杨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rina Energy Storage Solutions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rina Energy Storage Solutions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rina Energy Storage Solutions Jiang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Trina Energy Storage Solutions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56945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76751B/zh
Publication of CN1172767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767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2767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767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7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for achieving uniformity or desired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H01M10/63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algorithms, flow charts, software detail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01M10/6568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flow circuits, e.g. loops, located externally to the cells or cell cas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芯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电芯冷却系统包括分别对电芯第一侧和第二侧进行冷却的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第一冷却模块用于在电芯第一侧实际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判断第一实际温度和电芯第二侧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是否大于第一温差阈值,若大于则控制第一冷却模块的冷却介质流动且制冷。第二冷却模块用于在第二实际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判断第二实际温度和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是否大于第一温差阈值,若大于则控制第二冷却模块的冷却介质流动且制冷。本公开不仅可以降低电芯相对两侧之间的温差,提高电芯性能;且两个冷却模块分别执行相同的控制方法,在电芯的两侧进行独立控制,可以提供电芯冷却系统的使用安全性。

Description

电芯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但不限于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芯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锂电池单体容量的不断提升,不论是动力汽车行业,还是电化学储能行业,热管理系统对其性能的影响也尤为显著。目前常用的散热方式多为液冷散热,通常是在电芯的底部铺设液冷板,在冷板内通入制冷剂,以对电芯的底部散热。
但是电芯上部的温度也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而升高,这就会导致电芯单体上下温差较大,进而对电芯的热应力、容量和寿命均有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电芯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降低电芯两侧之间的温差。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而提供一种电芯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电芯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第一冷却模块用于对电芯第一侧进行冷却,第二冷却模块用于对电芯上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进行冷却;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均具有冷却介质流动且制冷的第一状态和冷却介质流动且不制冷的第二状态;第一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在第一实际温度小于预存的第一温度阈值时,将第一实际温度和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与预存的第一温差阈值进行比较;在第一实际温度和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一温差阈值时,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返回获取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在第二实际温度小于预存的第三温度阈值时,将第二实际温度和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与预存的第三温差阈值进行比较;在第二实际温度和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三温差阈值时,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返回获取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其中,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分别执行相同的控制方法,在电芯的两侧进行独立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在第一实际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将第一实际温度与预存的第二温度阈值进行比较;在第一实际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返回获取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在第二实际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三温度阈值时,将第二实际温度与预存的第四温度阈值进行比较;在第二实际温度大于或等于第四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返回获取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在第一实际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返回获取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在第二实际温度小于第四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返回获取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二温度阈值与第二冷却模块的第四温度阈值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在第一实际温度与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差阈值时,将第一实际温度与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与预存的第二温差阈值进行比较;在第一实际温度与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二温差阈值时,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返回获取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在第二实际温度与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三温差阈值时,将第二实际温度与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与预存的第四温差阈值进行比较;在第二实际温度与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大于或等于第四温差阈值时,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返回获取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在第一实际温度与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二温差阈值时,将第一实际温度与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与0进行比较;在第一实际温度与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大于0时,返回将第一实际温度和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与预存的第一温差阈值进行比较;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在第二实际温度与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小于第四温差阈值时,将第二实际温度与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与0进行比较;在第二实际温度与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大于0时,返回将第二实际温度和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与预存的第三温差阈值进行比较。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在第一实际温度与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小于或等于0时,向第二冷却模块发送中断信号;其中,中断信号包括:返回将第二实际温度和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与预存的第三温差阈值进行比较;返回获取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在第二实际温度与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小于或等于0时,向第一冷却模块发送中断信号;其中,中断信号包括:返回将第一实际温度和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与预存的第一温差阈值进行比较;返回获取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二温差阈值与第二冷却模块的第四温差阈值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一温度阈值与第二冷却模块的第三温度阈值相等;和/或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一温差阈值与第二冷却模块的第三温差阈值相等。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芯冷却系统,电芯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第一冷却模块用于对电芯第一侧进行冷却,第二冷却模块用于对电芯上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进行冷却;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均具有冷却介质流动且制冷的第一状态和冷却介质流动且不制冷的第二状态;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均执行上述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施例的电芯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中,在电芯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以分别获取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从而在电芯两侧的温差高于预定值时,控制位于温度较高一侧的冷却模块的冷却介质流动且制冷,以降低电芯两侧之间的温差,提高电芯性能。本公开不仅可以降低电芯相对两侧之间的温差,提高电芯性能;且两个冷却模块分别执行相同的控制方法,在电芯的两侧进行独立控制,可以提供电芯冷却系统的使用安全性。
通过阅读本申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及附图,将清楚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特征。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
图3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
图4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
图5是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
图6是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
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与电芯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图。以及
图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另一方向的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与电芯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电芯;110、第一侧;120、第二侧;
200、第一冷却管道;210、第一入口;220、第一出口;
300、第二冷却管道;310、第二入口;320、第二出口。
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某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本发明的电芯冷却系统包括两个冷却模块,两个冷却模块分别在电芯相对的两侧进行冷却,两个冷却模块都具有冷却介质流动且制冷的第一状态和冷却介质流动且不制冷的第二状态。
具体的,电芯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电芯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冷却模块用于对电芯的第一侧进行冷却,第二冷却模块用于对电芯的第二侧进行冷却。第一冷却模块具有冷却介质流动且制冷的第一状态和冷却介质流动且不制冷的第二状态。第二冷却模块具有冷却介质流动且制冷的第一状态和冷却介质流动且不制冷的第二状态。
第一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
在第一实际温度小于预存的第一温度阈值时,将第一实际温度和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与预存的第一温差阈值进行比较;
在第一实际温度和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一温差阈值时,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
返回获取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
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
在第二实际温度小于预存的第三温度阈值时,将第二实际温度和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与预存的第三温差阈值进行比较;
在第二实际温度和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三温差阈值时,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
返回获取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
本实施例的电芯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中,在电芯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以分别获取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从而在电芯两侧的温差高于预定值时,控制位于温度较高一侧的冷却模块的冷却介质流动且制冷,以降低电芯两侧之间的温差,提高电芯性能。本公开实施例不仅可以降低电芯相对两侧之间的温差,提高电芯性能;且两个冷却模块分别执行相同的控制方法,在电芯的两侧进行独立控制,可以提供电芯冷却系统的使用安全性。
具体的,两个冷却模块包括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分别在电芯相对的两侧进行冷却,例如电芯相对的上部和下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却模块位于电芯的第一侧,第二冷却模块位于电芯的第二侧,其中第一侧和第二侧相对设置。
由于第一冷却模块位于电芯的第一侧,故而电芯的第一侧与第一冷却模块位于同侧,电芯的第二侧与第一冷却模块位于不同侧。
类似的,第二冷却模块位于电芯的第二侧,故而电芯的第二侧与第二冷却模块位于同侧,电芯的第一侧与第二冷却模块位于不同侧。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时,冷却介质流经电芯的第一侧且对电芯的第一侧制冷,此时电芯第一侧的温度变化依靠冷却介质的“温差+流动”。当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时,冷却介质流经电芯的第一侧但并不对电芯的第一侧制冷,此时电芯第一侧的温度变化依靠冷却介质的“流动”。具体的,第一冷却模块包括用于提供冷却介质的第一冷却源和铺设在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冷却管道,如第一冷却源为制冷剂,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可以理解为制冷机处于开启状态且向第一冷却管道提供流动的冷却介质,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可以理解为制冷机处于关闭状态且向第一冷却管道提供流动的冷却介质。
类似的,当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时,冷却介质流经电芯的第二侧且对电芯的第二侧制冷,此时电芯第二侧的温度变化依靠冷却介质的“温差+流动”。当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时,冷却介质流经电芯的第二侧但并不对电芯的第二侧制冷,此时电芯第二侧的温度变化依靠冷却介质的“流动”。具体的,第二冷却模块包括用于提供冷却介质的第二冷却源和铺设在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冷却管道,如第二冷却源为制冷机,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可以理解为制冷机处于开启状态且向第二冷却管道提供流动的冷却介质,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可以理解为制冷机处于关闭状态且向第二冷却管道提供流动的冷却介质。
下面以两个实施例分别举例说明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
实施例1(第一冷却模块)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参见图1,第一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001至步骤S1005。
步骤S1001: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闲置状态。
步骤S1002:获取电芯第一侧的温度T1和电芯第二侧的温度T2。
步骤S1003:判断温度T1是否小于温度阈值A1。
步骤S1004:若步骤S1003的判断结果为“是(既图1中的Y)”,则判断温度T1和温度T2的差值(既T1-T2)是否大于温差阈值△A1。
步骤S1005:若步骤S1004的判断结果为“是”,则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
随后,返回步骤S1002。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001中的闲置状态可以理解为第一冷却模块的冷却介质既不流动也不制冷。换句话说,制冷机处于关闭状态且不向第一冷却管道提供流动的冷却介质。
实施例2(第二冷却模块)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参见图2,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2001至步骤S2005。
步骤S2001: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闲置状态。
步骤S2002:获取电芯第一侧的温度T1和电芯第二侧的温度T2。
步骤S2003:判断温度T2是否小于温度阈值B1。
步骤S2004:若步骤S2003的判断结果为“是”,则判断温度T2和温度T1的差值(既T2-T1)是否大于温差阈值△B1。
步骤S2005:若步骤S2004的判断结果为是,则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
随后,返回步骤S2002。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2001中的闲置状态可以理解为第二冷却模块的冷却介质既不流动也不制冷。换句话说,制冷机处于关闭状态且不向第二冷却管道提供流动的冷却介质。
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一温度阈值与第二冷却模块的第一温度阈值相等。当然地,温度阈值A1和温度阈值B1可以相等或是不相等。优选的,温度阈值A1和温度阈值B1相等,例如可以都为10℃、或20℃、或30℃。具体数值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再举例。
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一温差阈值与第二冷却模块的第一温差阈值相等。当然地,温差阈值△A1和温差阈值△B1可以相等或是不相等。优选的,温差阈值△A1和温差阈值B1相等,例如都为3℃、或4℃、或5℃、或6℃。具体数值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再举例。
第一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第一实际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将第一实际温度与预存的第二温度阈值进行比较;
在第一实际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
返回获取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
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第二实际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三温度阈值时,将第二实际温度与预存的第四温度阈值进行比较;
在第二实际温度大于或等于第四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
返回获取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
本实施例中的电芯冷却系统控制方法,不仅在电芯相对两侧的温差过大时,控制相应的冷却模块对温度高的一侧进行冷却,以降低电芯两端的温度差;还在电芯的一侧的温度较高时,控制相应的冷却模块对该侧进行冷却,以保证电芯单侧的安全性。从温度和温差双向控温,降低温升的同时,减小电芯上下温差,实现真正的均温效果,提高电芯和系统性能。
第一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第一实际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
返回获取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
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第二实际温度小于第四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
返回获取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
本实施例中的电芯冷却系统控制方法,在第一实际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在第二实际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三温度阈值,且小于第四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
第一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第一实际温度与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差阈值时,将第一实际温度与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与预存的第二温差阈值进行比较;
在第一实际温度与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二温差阈值时,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
返回获取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
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第二实际温度与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三温差阈值时,将第二实际温度与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与预存的第四温差阈值进行比较;
在第二实际温度与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大于或等于第四温差阈值时,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
返回获取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
本实施例中的电芯冷却系统控制方法,在第一实际温度和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二温差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差阈值时,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在第二实际温度与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大于或等于第四温差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三温差阈值时,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
第一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第一实际温度与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二温差阈值时,将第一实际温度与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与0进行比较;
在第一实际温度与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大于0时,返回将第一实际温度和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与预存的第一温差阈值进行比较。
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第二实际温度与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小于第四温差阈值时,将第二实际温度与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与0进行比较;
在第二实际温度与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大于0时,返回将第二实际温度和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与预存的第三温差阈值进行比较。
第一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第一实际温度与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小于或等于0时,向第二冷却模块发送中断信号;其中,中断信号包括:返回将第二实际温度和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与预存的第三温差阈值进行比较;
返回获取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
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第二实际温度与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小于或等于0时,向第一冷却模块发送中断信号;其中,中断信号包括:返回将第一实际温度和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与预存的第一温差阈值进行比较;
返回获取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
本实施例中的电芯冷却系统控制方法,在第一实际温度与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小于或等于0时,转而向另一个冷却模块发送中断信号,请求另一个冷却模块进行相应的步骤。
下面以两个实施例分别举例说明电芯冷却系统的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
实施例1(第一冷却模块)
图3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参见图3,第一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3001至步骤S3010。
步骤S3001: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闲置状态。
步骤S3002:获取电芯第一侧的温度T1和电芯第二侧的温度T2。
步骤S3003:判断温度T1是否大于或等于温度阈值A1。
步骤S3003中,若步骤S3003的判断结果为“是”,则判断温度T1是否大于或等于温度阈值A2,具体为步骤S3004;若步骤S3003的判断结果为“否”,则判断温度T1与温度T2的差值是否小于或等于温差阈值△A1,具体为步骤S3005。
步骤S3004:判断温度T1是否大于或等于温度阈值A2。步骤S3004中,若步骤S3004的判断结果为“是”,则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具体为步骤S3006;若步骤S3004的判断结果为“否”,则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具体为步骤S3008。
步骤S3005:判断温度T1与温度T2的差值是否小于或等于温差阈值△A1。
步骤S3005中,若步骤S3005的判断结果为“否”,则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具体为步骤S3006;若步骤S3005的判断结果为“是”,则判断温度T1与温度T2的差值是否大于或等于温差阈值△A2,具体为步骤S3007。
步骤S3006: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
步骤S3007:判断温度T1与温度T2的差值是否大于或等于温差阈值△A2。
步骤S3007中,若步骤S3007的判断结果为“是”,则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具体为步骤S3008;若步骤S3007的判断结果为“否”,则判断温度T1与温度T2的差值是否大于0,具体为步骤S3009。
步骤S3008: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
步骤S3009:判断温度T1与温度T2的差值是否大于0。
步骤S3009中,若步骤S3009的判断结果为“是”,则判断温度T1与温度T2的差值是否小于或等于温差阈值△A1,具体为步骤S3005;若步骤S3009的判断结果为“否”,则向第二冷却模块发送中断信号,具体控制第二冷却模块执行步骤S4005。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中,当电芯第一侧的温度T1≥A2时,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当电芯第一侧的温度A1≤T1<A2时,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当电芯第一侧的温度T1<A1,且△A2≤T1-T2≤△A1时,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当电芯第一侧的温度T1<A1,且0<T1-T2<△A2时,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闲置状态;当电芯第一侧的温度T1<A1,且T1-T2≤0时,向第二冷却模块发送中断信号;当电芯第一侧的温度T1<A1,且T1-T2>△A1时,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
因此,本实施例对电芯第一侧进行制冷的触发条件包括:1)电芯第一侧的温度T1≥A2;2)T1-T2>△A1。也即,当电芯第一侧的温度过高,或电芯第一侧的温度远高于电芯第二侧的温度时,对电芯第一侧进行制冷。
实施例2(第二冷却模块)
图4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参见图4,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4001至步骤S4010。
步骤S4001: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闲置状态。
步骤S4002:获取电芯第一侧的温度T1和电芯第二侧的温度T2。
步骤S4003:判断温度T2是否大于或等于温度阈值B1。
步骤S4003中,若步骤S4003的判断结果为“是”,则判断温度T2是否大于或等于温度阈值B2,具体为步骤S4004;若步骤S4003的判断结果为“否”,则判断温度T2与温度T1的差值是否小于或等于温差阈值△B1,具体为步骤S4005。
步骤S4004:判断温度T2是否大于或等于温度阈值B2。
步骤S4004中,若步骤S4004的判断结果为“是”,则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具体为步骤S4006;若步骤S4004的判断结果为“否”,则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具体为步骤S4008。
步骤S4005:判断温度T2与温度T1的差值是否小于或等于温差阈值△B1。
步骤S4005中,若步骤S4005的判断结果为“否”,则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具体为步骤S4006;若步骤S4005的判断结果为“是”,则判断温度T2与温度T1的差值是否大于或等于温差阈值△B2,具体为步骤S4007。
步骤S4006: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
步骤S4007:判断温度T2与温度T1的差值是否大于或等于温差阈值△B2。
步骤S4007中,若步骤S4007的判断结果为“是”,则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具体为步骤S4008;若步骤S4007的判断结果为“否”,则判断温度T2与温度T1的差值是否大于0,具体为步骤S4009。
步骤S4008: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
步骤S4009:判断温度T2与温度T1的差值是否大于0。
步骤S4009中,若步骤S4009的判断结果为“是”,则判断温度T2与温度T1的差值是否小于或等于温差阈值△B1,具体为步骤S4005;若步骤S4009的判断结果为“否”,则向第一冷却模块发送中断信号,具体控制第一冷却模块执行步骤S3005。
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二温度阈值与第二冷却模块的第四温度阈值相等。换句话说,温度阈值A2和温度阈值B2可以相等或是不相等。优选的,温度阈值A2和温度阈值B2相等,例如都为35℃、或45℃、或45℃。
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二温差阈值与第二冷却模块的第四温差阈值相等。换句话说,温差阈值△A2和温差阈值△B2可以相等或是不相等。优选的,温差阈值△A2和温差阈值B2相等,例如都为0.1℃、或0.5℃、或1℃。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中,当电芯第二侧的温度T2≥B2时,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当电芯第二侧的温度B1≤T2<B2时,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当电芯第二侧的温度T2<B1,且△B2≤T2-T1≤△B1时,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当电芯第二侧的温度T2<B1,且0<T2-T1<△B2时,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闲置状态;当电芯第二侧的温度T2<B1,且T2-T1≤0时,向第一冷却模块发送中断信号;当电芯第二侧的温度T2<B1,且T2-T1>△B1时,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
因此,本实施例对电芯第二侧进行制冷的触发条件包括:1)电芯第二侧的温度T2≥B2;2)T2-T1>△B1。也即,当电芯第二侧的温度过高,或电芯第二侧的温度远高于电芯第一侧的温度时,对电芯第二侧进行制冷。
除了上述两个实施例,本发明还提供另外两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第一冷却模块)
图5是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参见图5,第一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5001至步骤S5010。
步骤S5001: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闲置状态。
步骤S5002:获取电芯第一侧的温度T1和电芯第二侧的温度T2。
步骤S5003:判断温度T1是否大于或等于温度阈值A1。
步骤S5003中,若步骤S5003的判断结果为“是”,则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具体为步骤S5004;若步骤S5003的判断结果为“否”,则判断温度T1与温度T2的差值是否大于或等于温差阈值△A2,且小于或等于温差阈值△A1,具体为步骤S5005。
步骤S5004: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
步骤S5006:判断温度T1是否大于或等于温度阈值A2。
步骤S5006中,若步骤S5006的判断结果为“是”,则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具体为步骤S5008;若步骤S5006的判断结果为“否”,则判断温度T1是否大于或等于温度阈值A1,具体为步骤S5003。
步骤S5005:判断温度T1与温度T2的差值是否大于或等于温差阈值△A2,且小于或等于温差阈值△A1。
步骤S5005中,若步骤S5005的判断结果为“是”,则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具体为步骤S5004;若步骤S5005的判断结果为“否”,则判断温度T1与温度T2的差值是否小于温差阈值△A2,具体为步骤S5007。
步骤S5007:判断温度T1与温度T2的差值是否小于温差阈值△A2。
步骤S5007中,若步骤S5007的判断结果为“否”,则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具体为步骤S5008;若步骤S5007的判断结果为“是”,则判断温度T1与温度T2的差值是否大于0,具体为步骤S5009。
步骤S5008:控制第一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
步骤S5009:判断温度T1与温度T2的差值是否大于0。
步骤S5009中,若步骤S5009的判断结果为“是”,则返回判断温度T1与温度T2的差值是否大于或等于温差阈值△A2,且小于或等于温差阈值△A1,具体返回步骤S5005;步骤S5007的判断结果为“否”,则向第二冷却模块发送中断信号,具体控制第二冷却模块执行步骤S6005。
实施例2(第二冷却模块)
图6是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参见图6,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6001至步骤S6010。
步骤S6001: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闲置状态。
步骤S6002:获取电芯第一侧的温度T1和电芯第二侧的温度T2。
步骤S6003:判断温度T2是否大于或等于温度阈值B1。
步骤S6003中,若步骤S6003的判断结果为“是”,则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具体为步骤S6004;若步骤S6003的判断结果为“否”,则判断温度T2与温度T1的差值是否大于或等于温差阈值△B2,且小于或等于温差阈值△B1,具体为步骤S6005。
步骤6S004: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
步骤S6006:判断温度T2是否大于或等于温度阈值B2。
步骤S6006中,若步骤S6006的判断结果为“是”,则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具体为步骤S6008;若步骤S6006的判断结果为“否”,则判断温度T2是否大于或等于温度阈值B1,具体为步骤S6003。
步骤S6005:判断温度T2与温度T1的差值是否大于或等于温差阈值△B2,且小于或等于温差阈值△B1。
步骤S6005中,若步骤S6005的判断结果为“是”,则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二状态,具体为步骤S6004;若步骤S6005的判断结果为“否”,则判断温度T2与温度T1的差值是否小于温差阈值△B2,具体为步骤S6007。
步骤S6007:判断温度T2与温度T1的差值是否小于温差阈值△B2。
步骤S6007中,若步骤S6007的判断结果为“否”,则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具体为步骤S6008;若步骤S6007的判断结果为“是”,则判断温度T2与温度T1的差值是否大于0,具体为步骤S6009。
步骤S6008:控制第二冷却模块处于第一状态。
步骤S6009:判断温度T2与温度T1的差值是否大于0。
步骤S6009中,若步骤S6009的判断结果为“是”,则返回判断温度T2与温度T1的差值是否大于或等于温差阈值△B2,且小于或等于温差阈值△B1,具体返回步骤S6005;步骤S6009的判断结果为“否”,则向第一冷却模块发送中断信号,具体控制第一冷却模块执行步骤S5005。
本实施例的电芯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第一冷却模块用于对电芯第一侧进行冷却,第二冷却模块用于对电芯上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进行冷却。第一冷却模块具有冷却介质流动且制冷的第一状态和冷却介质流动且不制冷的第二状态。第二冷却模块具有冷却介质流动且制冷的第一状态和冷却介质流动且不制冷的第二状态。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均执行上述实施方式的控制方法。
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与电芯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另一方向的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与电芯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参见图7和图8,位于电芯100第一侧110的第一冷却模块包括用于提供冷却介质的第一冷却源和铺设在电芯第一侧110的第一冷却管道200。第一冷却管道200包括第一入口210和第一出口220,冷却介质从第一入口210流向第一出口22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却管道200包括多个第一出口220。多个第一出口220可以汇流在一起回流至第一冷却源,也可分别回流至第一冷却源。
参见图7和图8,位于电芯100第二侧120的第二冷却模块包括用于提供冷却介质的第二冷却源和铺设在电芯第二侧120的第二冷却管道300。第二冷却管道300包括第二入口310和第二出口320,冷却介质从第二入口310流向第二出口32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冷却管道300包括多个第二出口320。多个第二出口320可以汇流在一起回流至第二冷却源,也可分别回流至第二冷却源。
第一冷却源和第二冷却源可以是同一冷却源,或是不同冷却源。第一冷却管道200和第二冷却管道300对称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冷却系统包括多个电芯100,位于电芯100第一侧110的第一冷却管道200呈多个“几”字型弯折设置,以提高每个电芯100的冷却效率,且可以避免多个电芯100之间的温差值。
位于电芯100第二侧120的第二冷却管道300呈多个“几”字型弯折设置,以提高每个电芯100的冷却效率,且可以避免多个电芯100之间的温差值,提高模组中电芯上下均温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冷却系统包括多个电芯100,则获取的第一实际温度和第二实际温度为多点取值,取最大值,以提高电芯100的安全性。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芯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用于对电芯第一侧进行冷却,所述第二冷却模块用于对电芯上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进行冷却;所述第一冷却模块和所述第二冷却模块均具有冷却介质流动且制冷的第一状态和所述冷却介质流动且不制冷的第二状态;
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所述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
在所述第一实际温度小于预存的第一温度阈值时,将所述第一实际温度和所述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与预存的第一温差阈值进行比较;
在所述第一实际温度和所述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大于所述第一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冷却模块处于所述第一状态;
返回所述获取所述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所述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
所述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所述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
在所述第二实际温度小于预存的第三温度阈值时,将所述第二实际温度和所述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与预存的第三温差阈值进行比较;
在所述第二实际温度和所述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大于所述第三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二冷却模块处于所述第一状态;
返回所述获取所述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所述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
其中,所述第一冷却模块和所述第二冷却模块分别执行相同的控制方法,在所述电芯的两侧进行独立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实际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将所述第一实际温度与预存的第二温度阈值进行比较;
在所述第一实际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冷却模块处于所述第一状态;
返回所述获取所述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所述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
所述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二实际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温度阈值时,将所述第二实际温度与预存的第四温度阈值进行比较;
在所述第二实际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四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二冷却模块处于所述第一状态;
返回所述获取所述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所述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实际温度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冷却模块处于所述第二状态;
返回所述获取所述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所述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
所述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二实际温度小于所述第四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二冷却模块处于所述第二状态;
返回所述获取所述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所述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的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与所述第二冷却模块的所述第四温度阈值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实际温度与所述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差阈值时,将所述第一实际温度与所述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与预存的第二温差阈值进行比较;
在所述第一实际温度与所述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冷却模块处于所述第二状态;
返回所述获取所述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所述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
所述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二实际温度与所述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温差阈值时,将所述第二实际温度与所述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与预存的第四温差阈值进行比较;
在所述第二实际温度与所述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四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二冷却模块处于所述第二状态;
返回所述获取所述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所述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实际温度与所述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小于所述第二温差阈值时,将所述第一实际温度与所述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与0进行比较;
在所述第一实际温度与所述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大于0时,返回所述将所述第一实际温度和所述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与预存的第一温差阈值进行比较;
所述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二实际温度与所述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小于所述第四温差阈值时,将所述第二实际温度与所述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与0进行比较;
在所述第二实际温度与所述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大于0时,返回所述将所述第二实际温度和所述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与预存的第三温差阈值进行比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实际温度与所述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小于或等于0时,向所述第二冷却模块发送中断信号;其中,所述中断信号包括:返回所述将所述第二实际温度和所述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与预存的第三温差阈值进行比较;
返回所述获取所述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所述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
所述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二实际温度与所述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小于或等于0时,向所述第一冷却模块发送中断信号;其中,所述中断信号包括:返回所述将所述第一实际温度和所述第二实际温度的差值与预存的第一温差阈值进行比较;
返回所述获取所述电芯第一侧的第一实际温度和所述电芯第二侧的第二实际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的所述第二温差阈值与所述第二冷却模块的所述第四温差阈值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的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与所述第二冷却模块的所述第三温度阈值相等;和/或
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的所述第一温差阈值与所述第二冷却模块的所述第三温差阈值相等。
10.一种电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用于对电芯第一侧进行冷却,所述第二冷却模块用于对电芯上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进行冷却;所述第一冷却模块和所述第二冷却模块均具有冷却介质流动且制冷的第一状态和所述冷却介质流动且不制冷的第二状态;所述第一冷却模块和所述第二冷却模块的控制方法均执行上述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CN202311569455.0A 2023-11-23 2023-11-23 电芯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172767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69455.0A CN117276751B (zh) 2023-11-23 2023-11-23 电芯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69455.0A CN117276751B (zh) 2023-11-23 2023-11-23 电芯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76751A CN117276751A (zh) 2023-12-22
CN117276751B true CN117276751B (zh) 2024-01-26

Family

ID=89209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69455.0A Active CN117276751B (zh) 2023-11-23 2023-11-23 电芯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76751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90674A (ja) * 2011-03-11 2012-10-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バッテリー装置
CN102969544A (zh) * 2011-09-01 2013-03-13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包
CN104466299A (zh) * 2014-12-02 2015-03-25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中混汽车及其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JP2015082353A (ja) * 2013-10-21 2015-04-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二次電池パック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90674A (ja) * 2011-03-11 2012-10-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バッテリー装置
CN102969544A (zh) * 2011-09-01 2013-03-13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包
JP2015082353A (ja) * 2013-10-21 2015-04-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二次電池パック
CN104466299A (zh) * 2014-12-02 2015-03-25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中混汽车及其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76751A (zh) 2023-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58151B2 (en) Heat exchangers for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with integrated bypass
US10894479B2 (en) Fast charging station with charging cable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device for the charging cable
CN104752742B (zh) 燃料电池车辆的温度管理系统及方法
US20190123405A1 (en) Battery cooling device for vehicle
CN104241728B (zh) 具有热电元件的电池组空气冷却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US7867663B2 (en) Heat exchanging system of battery pack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
JP5503293B2 (ja) 電気化学エネルギーセルシステム
US10297882B2 (en) Battery system with a temperature-control element containing a temperature-control channel and a bypass and motor vehicle containing the battery system
CN110462921B (zh) 冷却系统和方法
US20020076591A1 (en) Cooling device for a fuel cell
US20140308551A1 (en) Series cooled module cooling fin
CN105932365A (zh) 具有热交换装置的电池系统
KR20200134492A (ko) 열전모듈이 구비된 열교환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열관리 시스템
CN117276751B (zh) 电芯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2456901A (zh) 用于燃料电池组的端板的加热装置
US20200212521A1 (en) Temperature control device for a battery system and battery system
US20230331119A1 (en) Coolant distribution manifold, propulsion battery cooling system, and vehicle
US20220194165A1 (en) 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s and methods
US20200343602A1 (en) Apparatus for cooling battery for vehicle
CN111864309A (zh) 电池包及其冷板
FR3111690A1 (fr) Dispositif thermique à alimentation controlee en fluide fusible
US20240128546A1 (en) Cooling arrangement for an electrical storage system
US11631908B2 (en) Battery systems and methods
US11552347B2 (en) Bi-directional switchable cooling flow for traction battery
US20230406070A1 (e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method of controlling same, and heat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