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63446A - 一种基于污水处理与生境改善的多塘湿地地形重塑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污水处理与生境改善的多塘湿地地形重塑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63446A
CN117263446A CN202311366533.7A CN202311366533A CN117263446A CN 117263446 A CN117263446 A CN 117263446A CN 202311366533 A CN202311366533 A CN 202311366533A CN 117263446 A CN117263446 A CN 1172634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nd
zone
area
water
wetl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6653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郎祎
张新意
魏杰
郑光灿
张�浩
杨长明
袁正璞
李翰文
洪俊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ji University
China Tiesiju Civil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TCE Group
Four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CTCE Group
Original Assignee
Tongji University
China Tiesiju Civil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TCE Group
Four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CTCE Grou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ji University, China Tiesiju Civil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TCE Group, Four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CTCE Group filed Critical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136653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6344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2634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634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9/00Multistage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0Aerobic and anaerobic processes
    • C02F3/301Aerobic and anaerobic treatment in the same react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C02F3/32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use of alga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C02F3/32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use of algae
    • C02F3/325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use of algae as symbiotic combination of algae and bacteri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C02F3/327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characterised by animals and pla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2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sorption
    • C02F1/283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sorption using coal, charred products, or inorganic mixtures containing the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001/007Processes including a sedimentation step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污水处理与生境改善的多塘湿地地形重塑方法,利用现有坑塘、沟壕进行生态化改造构建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和多塘系统;所述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内沿水流方向依次分隔成沉淀区、初级反应区、过渡区、二级反应区和吸附区;多塘系统承接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多塘系统根据水流区域依次分为生态缓冲塘和水生植物塘;水生植物塘内设置有生态岛及浅滩深潭区;本发明利用现有坑塘、沟壕进行生态化改造构建湿地系统,采用了大尺度近自然功能型湿地构建技术和纯生态、近自然的工艺设计,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弱化工程痕迹,大大减少了施工过程中人工、材料、机械的投入。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污水处理与生境改善的多塘湿地地形重塑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污水处理与生境改善的多塘湿地地形重塑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水污染问题,直接影响到水生态环境健康。除了污水处理厂外,人工湿地凭借着好的出水水质、能增加绿地面积、低投资等众多优点被广泛应用。多塘型小微湿地系统,简称多塘湿地是由多口池塘组成的人工湿地系统,多用于地表径流和生活污水的净化处理,这些池塘具有高度落差,地表径流和周边小区的少量生活污水流入第一口池塘后,逐级流下,经各口池塘对污水中的不同污染物进行净化。但是多塘系统依赖于植物和水中微生物净化水质,系统负荷较低且去除效率受季节影响,还可以在污水进入人工湿地前进行预处理,降低人工湿地进水的污染负荷,使水质满足人工湿地负荷要求。目前的预处理方式多采用格栅、沉砂、稳定塘等措施,较为单一,不能保证预处理出水水质。
多塘湿地地形重塑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多塘湿地进行水力调控与生境改善,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水下地形的塑造就是要营造不同生境条件,以适合不同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目前水塘或人工湖泊型湿地都是平底的,生境比较单一,水域生物多样性也不够丰富,如何通过塑造湿地不同地形,如浅滩、深潭,以营造不同的水生动、植物的生境(如水深、光照、流速、营养级等),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净功能是本发明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基于污水处理与生境改善的多塘湿地地形重塑方法,采用“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多塘系统”近自然工艺,使得建成后的湿地系统具有预处理、大水量应急处理、景观提升、生态恢复等多重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污水处理与生境改善的多塘湿地地形重塑方法,利用现有坑塘、沟壕进行生态化改造构建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和多塘系统;
所述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内沿水流方向依次分隔成沉淀区、初级反应区、过渡区、二级反应区和吸附区;多塘系统承接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多塘系统根据水流区域依次分为生态缓冲塘以及水生植物塘;水生植物塘内设置有浅滩深潭区和生态岛,生态岛为鸟类及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进一步的,吸附区出水经管道进入生态缓冲塘,生态缓冲塘以沉水植物为主,同时搭配多种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并布置浮动湿地;生态缓冲塘出水进入水生植物塘,水生植物塘内设置大约10%的生态岛,并按水域面积的60%优化水生植物群落配置,根据水深不同设置浅滩深潭区,分别种植挺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和沉水植物群落。
进一步的,生态岛自下而上分别为厚300mm±50mm的夯实原土层、厚1500mm±100mm的夯实原状土封层、厚500mm±50mm的原状土层,原状土层最上覆盖乔木、灌木和草皮。
进一步的,所述沉淀区、初级反应区、过渡区、二级反应区和吸附区的体积比为(9-11):(3-5):(2-3):(4-6):(8-10)。
进一步的,所述沉淀区、初级反应区、过渡区、二级反应区和吸附区的宽度和深度均相同,所述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的总长度不小于8米。
进一步的,所述沉淀区、初级反应区、过渡区、二级反应区和吸附区的水力停留时间依次为5h-7h、2h-3h、1h-2h、2h-3h、5h-7h;生态缓冲塘、水生植物塘的水力停留时间依次为3h-5h、3-4h。
进一步的,所述沉淀区从下到上依次填充石英砂、粗砂、鹅卵石,起沉淀、水解和配水作用,降低水中悬浮物浓度;所述初级反应区种植有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并投放有底栖动物,用于去除河水中氮、磷、BOD5等有机污染物;过渡区不种植水生植物,过渡区底部设不透水混凝土层,中下部竖立不透水混凝土板,在提高抗洪能力的同时,降低了流向下一区域污水中悬浮物的浓度,经过两侧拦截后,悬浮物基本上被全部拦截;二级反应区内设置“碎石+钢渣+陶粒”的混合填料,其上设置浮叶植物层,二级反应区提供厌氧、缺氧、好氧环境进一步处理污水,净化污水中的氮、磷和有机污染物;过渡区污水从底部流向二级反应区,进入二级反应区的污水先经填料处理;吸附区主要以吸附单元进行填充,并配合藻类和挺水植物,对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进行强化处理。
进一步的,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的相邻区域之间用不透板隔开,不透板上设置出水口,沉淀区出水口、初级反应区出水口、二级反应区出水口、吸附区出水口分别位于各不透板的上部,这些出水口的高度沿水流顺序依次降低15cm-20cm。
进一步的,所述沉淀区中石英砂、粗砂、鹅卵石的填充高度分别占沉淀区填料总高度的20%、30%、50%。
进一步的,所述吸附单元的制作过程如下:
S1:收割湿地植物,利用水热炭技术,在200℃~300℃,70bar条件下反应6h-8h,制得生物炭;
S2:将质量比的腐殖岩粉:生物炭粉:白云石粉末=7:2:1的混合物加入搅拌机,搅拌1h;
S3:利用水热炭技术,将S2中得到的混合物在300℃~350℃、80bar条件下反应12h-15h,得到块状改性生物炭;
S4:用0.5mol/L的碳酸氢钠溶液浸泡24小时后用去离子水冲洗改性生物炭固体至出水清澈,即为吸附单元。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利用现有坑塘、沟壕进行生态化改造构建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和多塘系统,采用了大尺度近自然功能型湿地构建技术和纯生态、近自然的工艺设计,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弱化工程痕迹,大大减少了施工过程中人工、材料、机械的投入;
“渗透性生物反应池+多塘系统”的设计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降解功能在多塘系统之前设置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其结构紧凑,具有多个功能区,相比于多塘湿地占地面积小且能够明显改善水质,保证流入多塘系统的污水满足人工湿地负荷要求;多塘系统开发了应急暂存大水量低污染水体的功能设计,使其兼具预处理、应急处理、景观提升、生态恢复等多重功能;
本发明涉及的污水净化路线,长期运行能力强,对水质水量的波动有较强的缓冲能力。主要依靠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各区出水口落差以及天然河道自然落差自流进入下一流程,全程无需外力,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且在枯水期和汛期都能高效运行,实现低能耗连续运行。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生态缓冲塘典型断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水生植物塘典型断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生态岛典型断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要求本发明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中使用的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基于污水处理与生境改善的多塘湿地地形重塑方法,利用现有坑塘、沟壕进行生态化改造构建湿地系统,该湿地系统由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和多塘系统组成;湿地系统形成生态型过水通道,污染水体经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预处理后,在湿地内缓慢流动,湿地系统中形成有厌氧、缺氧、好氧环境,污染水体通过水中微生物、植物等代谢降解,最终削减污染负荷;
所述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内沿水流方向依次分隔成沉淀区、初级反应区、过渡区、二级反应区和吸附区;多塘系统承接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多塘系统根据水流区域依次分为生态缓冲塘和水生植物塘;水生植物塘内设置有生态岛和浅滩深潭区,生态岛为鸟类及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接下来对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多塘系统进行具体说明。
1、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
如图1所示,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的相邻区域之间用不透板隔开,不透板上设置出水口,出水口设5mm孔径的格栅;沉淀区出水口、初级反应区出水口、二级反应区出水口、吸附区出水口分别位于各不透板的上部,这些出水口的高度沿水流顺序依次降低15cm-20cm,下一区域可依靠重力梯度自动进水;过渡区出水口在过渡区与二级反应区之间的不透板的下部,不透板采用湿地施工中常用的材料即可,如可以混凝土浇筑或采用不透水混凝土板;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相比于人工湿地占地面积小且能够明显改善水质,可处理不同类型的污水,保证流入多塘系统的污水满足人工湿地负荷要求;
所述沉淀区、初级反应区、过渡区、二级反应区和吸附区的体积比为(9-11):(3-5):(2-3):(4-6):(8-10),所述沉淀区、初级反应区、过渡区、二级反应区和吸附区的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5h-7h、2h-3h、1h-2h、2h-3h、5h-7h;在现有坑塘、沟壕基础上挖掘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时,将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开挖为矩形池体,从而所述沉淀区、初级反应区、过渡区、二级反应区和吸附区具有相同的宽度和深度,从而各区的体积比可以用长度比来计算;所述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的总长度不小于8米,在所述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的水力停留时间至少为15h。
沉淀区主要以鹅卵石(粒径为20mm-40mm)、粗砂(粒径为0.5mm-2mm)、石英砂(粒径为0.2mm-1mm)进行填充,从下到上依次分层填充石英砂、粗砂、鹅卵石,填充高度分别占沉淀区填料总高度的20%、30%、50%,沉淀区填料的作用是分段拦截不同尺寸的杂质,主要起沉淀、水解和配水作用,去除泥沙、悬浮物、颗粒态磷、有机物等污染物;在沉淀区的中上部设不透水板,以延长水力停留时间,不透水板至沉淀区底的预留高度为沉淀区深度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沉淀区堆积的污泥需要每半年清运一次。
所述初级反应区种植有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并投放有底栖动物,用于去除河水中氮、磷、BOD5等有机污染物;底栖动物如紫贻贝、长牡蛎、环棱螺等,可在一定程度上去除水体中的氨氮、硝氮、总磷;挺水植物包括芦苇、水葱、香蒲等;沉水植物包括苦草、金鱼藻、狐尾藻等,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均可选择当地优势物种;通过水生态系统的构建强化水体自净能力,实现上游来水中各类污染物指标的初步去除,并维持水体的透明度,保障进水悬浮物浓度满足后续湿地的要求。
过渡区不种植水生植物,过渡区底部设不透水混凝土层,中下部池底的中央竖立不透水混凝土板,不透水混凝土板上方空余高度为进水口至池底的高度的三分之一左右;通过设置不透水混凝土板能够在提高抗洪能力的同时,阻挡沉淀在过渡区一侧的悬浮物沉淀向过渡区的另一侧流动,降低了流向下一区域污水中悬浮物的浓度。
二级反应区内设置“碎石+钢渣+陶粒”的混合填料,其上设置浮叶植物层,浮叶植物层占二级反应区水面面积的20%-30%,混合填料层和浮叶植物层之间用一层隔网隔开,隔网起到固定填料的作用;浮叶植物包括睡莲、荇菜等;过渡区污水从底部流向二级反应区,经过填料层到底然后经浮叶植物层流向下一区域,在这过程中,污水经过厌氧、缺氧、好氧环境,得到进一步处理;好氧环境由初级反应区和二级反应区上部提供,缺氧环境由初级反应区下部和二级反应区中部提供,厌氧环境由二级反应区下部提供。
吸附区主要以吸附单元进行填充,并配合藻类和挺水植物,对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进行强化处理,所述吸附单元的制作过程如下:
S1:收割湿地植物,利用水热炭技术,在200℃~300℃,70bar条件下反应6h-8h,制得生物炭;
S2:将质量比的腐殖岩粉:生物炭粉:白云石粉末=7:2:1的混合物加入搅拌机,搅拌1h;腐殖岩中含有高活性的腐殖质,其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和离子交换性;白云石中含大量的钙镁离子,可作为改性剂,进一步提高生物炭的吸附性能和结构强度,实验表明利用白云石改性腐殖岩和生物炭得到的改性生物炭其使用效果远超单一原料的使用效果;
S3:利用水热炭技术,将S2中得到的混合物在300℃~350℃、80bar条件下反应12h-15h,得到块状改性生物炭;
S4:用0.5mol/L的碳酸氢钠溶液浸泡24小时后用去离子水冲洗改性生物炭固体至出水清澈,即为吸附单元;
使用时,将吸附单元先装在钢丝笼中,然后码放到吸附区的池底;吸附单元半年替换一次,每次替换25%的吸附单元;本发明利用定期收割的湿地植物制作吸附单元,可以实现湿地植物的充分利用。
2、多塘系统
如图2至图4所示,多塘系统承接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主要发挥生态恢复、水质提升及清水展示功能;塘内以沉水植物为主,同时搭配多种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提高生物多样性,并抑制藻类暴发;同时,塘内设置生态岛,为鸟类及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提高湿地动植物多样性;多塘系统的生态缓冲塘、水生植物塘的水力停留时间依次为3h-5h、3-4h;多塘系统的每一口池塘具有较大的水域面积,可以应急暂存大水量低污染水体;多塘系统具有应急处理、景观提升、污水净化、生态恢复等多重功能;
生态缓冲塘承接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如图2所示,生态缓冲塘实现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出水的调蓄与水体复氧;生态缓冲塘以沉水植物为主,同时搭配多种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并布置浮动湿地,浮动湿地是呈环形排,位于边界的相邻浮动湿地之间连接有围网,围网围起来的范围内投放漂浮植物;通过浮动湿地增加塘内生物量,提高去除水中有机物的能力;通过水生植物的吸收、吸附等作用,提高水质净化能力;生态缓冲塘的平均水深为2m;生态缓冲塘可起到沉淀、水解和配水作用,可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降低水体的浊度,去除异味,综合提高水质。
生态缓冲塘出水进入水生植物塘,如图3至图4所示,水生植物塘的平均水深一般是2m,水生植物塘内设置大约10%的生态岛,并按水域面积的60%优化水生植物群落配置,根据水深不同设置浅滩深潭区,分别种植挺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和沉水植物群落,并投放水生动物;浮叶植物主要包括睡莲、菱等,沉水植物配置四季常绿的矮型苦草、篦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菹草和黑藻等,其中菹草为冬季种,保证水生植物塘四季均有沉水植物生长,水生动物包括底栖动物(螺、蚌)和一些鱼类(草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塘梗区局部堆岛形成生态岛,恢复营巢林,生态岛自下而上分别为厚约300mm的夯实原土层、厚约1500mm的夯实原状土封层、厚约500mm的原状土层,原状土层最上覆盖乔木、灌木和草皮;生态岛植被选用落叶耐水湿小乔木、灌木,如枫杨、乌桕、秋华柳、枸杞、桑树等,同时种植结籽植物,为鹭鸟为鸟类提供丰富的食源和栖息环境。
污水经过沉淀区后,悬浮物浓度下降90%以上;经过初级反应区后,水体中的氨氮、硝氮、总磷、BOD5下降30%-40%;经过过渡区后,悬浮物基本上被全部拦截;经过二级反应区后,氮、磷、有机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经过吸附区后,90%以上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被去除;再经过多塘系统,水质整体上得到提升,溶解氧含量提高,水体的浊度、异味明显得到改善;
本发明采用了大尺度近自然功能型湿地构建技术和纯生态、近自然的工艺设计,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大大减少了施工及运行成本;该湿地系统工艺流程简单,抗负荷能力强,地域适用性广,可因地制宜处理不同污染程度的生活污水并实现低能耗连续运行。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沉淀区、初级反应区、过渡区、二级反应区和吸附区的体积比为9:3:2:4:8,面积依次为900m2、300m2、200m2、400m2、800m2,水力停留时间依次为5h、2h、1h、2h、5h;上部出水口的高度从左到右依次降低15cm;多塘系统的生态缓冲塘、水生植物塘的反应时间依次为3h、4h,面积依次为800m2、700m2
吸附区的吸附单元的制作过程如下:
S1:收割湿地植物,利用水热炭技术,在200℃,70bar条件下反应6h,制得生物炭;
S2:将质量比腐殖岩:生物炭:白云石粉末=7:2:1的混合物加入搅拌机,搅拌1h;
S3:利用水热炭技术,将S2中的混合物在300℃,80bar条件下反应12h,得到块状改性生物炭;
S4:用0.5mol/L的碳酸氢钠溶液浸泡24小时后用去离子水冲洗至出水清澈,即为吸附单元。
对上述实施例的实验外,还设置1组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在未经改造的自然湿地(且该自然湿地没有使用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中进行,对照样地的总面积、总体积与实施例相差不到5%。经检测,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
表1对照实验与实施例的处理效果对比
对照进水和实验进水的水质较为接近,经对照样地和本具体实施例处理后的结果表明,经前者处理后不能达到排放标注,因而需要对其改造;相似度水质经本发明处理后污染去除率较高,各污染物的可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02)中Ⅲ类水,能够排入自然水体或回收利用。
此外,对于吸附区吸附单元的吸附处理效果进行了室内实验测试,共3个对照组和1个实验组,对照组1为:只用腐殖岩来处理污水;对照组1为:只用生物炭来处理污水;对照组1为:只用白云石粉末来处理污水。3个实验组的吸附单元制作方法同实施例。对照组和实验组取用的吸附单元的质量相同,吸附单元主要是处理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实验数据如表2所示:
表2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吸附单元的吸附处理效果对比
单位:% PFAS PFOA 总锌 总铜
对照组1 20.3 22.1 21.8 23.7
对照组2 25.8 26.7 29.5 28.6
对照组3 16.7 20.2 19.6 21.5
实验组 89.7 88.5 92.5 93.6
结果表明,利用白云石改性腐殖岩和生物炭得到的改性生物炭其使用效果远超单一原料的使用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描述仅为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进行限定。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在本发明待批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污水处理与生境改善的多塘湿地地形重塑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现有坑塘、沟壕进行生态化改造构建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和多塘系统;
所述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内沿水流方向依次分隔成沉淀区、初级反应区、过渡区、二级反应区和吸附区;多塘系统承接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多塘系统根据水流区域依次分为生态缓冲塘以及水生植物塘;水生植物塘内设置有浅滩深潭区和生态岛,生态岛为鸟类及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污水处理与生境改善的多塘湿地地形重塑方法,其特征在于:吸附区出水经管道进入生态缓冲塘,生态缓冲塘以沉水植物为主,同时搭配多种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并布置浮动湿地;生态缓冲塘出水进入水生植物塘,水生植物塘内设置大约10%的生态岛,并按水域面积的60%优化水生植物群落配置,根据水深不同设置浅滩深潭区,分别种植挺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和沉水植物群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污水处理与生境改善的多塘湿地地形重塑方法,其特征在于:生态岛自下而上分别为厚300mm±50mm的夯实原土层、厚1500mm±100mm的夯实原状土封层、厚500mm±50mm的原状土层,原状土层最上覆盖乔木、灌木和草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污水处理与生境改善的多塘湿地地形重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初级反应区、过渡区、二级反应区和吸附区的体积比为(9-11):(3-5):(2-3):(4-6):(8-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污水处理与生境改善的多塘湿地地形重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初级反应区、过渡区、二级反应区和吸附区的宽度和深度均相同,所述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的总长度不小于8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污水处理与生境改善的多塘湿地地形重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初级反应区、过渡区、二级反应区和吸附区的水力停留时间依次为5h-7h、2h-3h、1h-2h、2h-3h、5h-7h;生态缓冲塘、水生植物塘的水力停留时间依次为3h-5h、3-4h。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污水处理与生境改善的多塘湿地地形重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从下到上依次填充石英砂、粗砂、鹅卵石,起沉淀、水解和配水作用;所述初级反应区种植有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并投放有底栖动物,用于去除河水中氮、磷、BOD5等有机污染物;过渡区不种植水生植物,过渡区底部设不透水混凝土层,中下部竖立不透水混凝土板,在提高抗洪能力的同时,降低了流向下一区域污水中悬浮物的浓度;二级反应区内设置“碎石+钢渣+陶粒”的混合填料,其上设置浮叶植物层,二级反应区提供厌氧、缺氧、好氧环境进一步处理污水;过渡区污水从底部流向二级反应区;吸附区主要以吸附单元进行填充,并配合藻类和挺水植物,对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进行强化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污水处理与生境改善的多塘湿地地形重塑方法,其特征在于:开放式渗透性生物反应池的相邻区域之间用不透板隔开,不透板上设置出水口,沉淀区出水口、初级反应区出水口、二级反应区出水口、吸附区出水口分别位于各不透板的上部,这些出水口的高度沿水流顺序依次降低15cm-20c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污水处理与生境改善的多塘湿地地形重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中石英砂、粗砂、鹅卵石的填充高度分别占沉淀区填料总高度的20%、30%、5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污水处理与生境改善的多塘湿地地形重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单元的制作过程如下:
S1:收割湿地植物,利用水热炭技术,在200℃~300℃,70bar条件下反应6h-8h,制得生物炭;
S2:将质量比的腐殖岩粉:生物炭粉:白云石粉末=7:2:1的混合物加入搅拌机,搅拌1h;
S3:利用水热炭技术,将S2中得到的混合物在300℃~350℃、80bar条件下反应12h-15h,得到块状改性生物炭;
S4:用0.5mol/L的碳酸氢钠溶液浸泡24小时后用去离子水冲洗改性生物炭固体至出水清澈,即为吸附单元。
CN202311366533.7A 2023-10-20 2023-10-20 一种基于污水处理与生境改善的多塘湿地地形重塑方法 Pending CN11726344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66533.7A CN117263446A (zh) 2023-10-20 2023-10-20 一种基于污水处理与生境改善的多塘湿地地形重塑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66533.7A CN117263446A (zh) 2023-10-20 2023-10-20 一种基于污水处理与生境改善的多塘湿地地形重塑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63446A true CN117263446A (zh) 2023-12-22

Family

ID=892045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66533.7A Pending CN117263446A (zh) 2023-10-20 2023-10-20 一种基于污水处理与生境改善的多塘湿地地形重塑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63446A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4558A (zh) * 2007-01-25 2007-11-21 河北农业大学 城市水体滨岸生态恢复装置
KR101065814B1 (ko) * 2011-05-03 2011-09-19 청호환경개발주식회사 생태복원형 고효율자연정화습지
CN106430608A (zh) * 2016-11-30 2017-02-22 郑州大学 用于城市河道水体原位生物生态修复集成系统
CN111320275A (zh) * 2020-03-25 2020-06-23 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一种利用废弃水产养殖塘拦截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沟渠系统及方法
CN111592175A (zh) * 2020-04-30 2020-08-28 湖南凯迪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生态治理系统及治理方法
CN111893948A (zh) * 2020-07-23 2020-11-06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河湖地形重塑的生态湿地护岸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1943434A (zh) * 2020-08-11 2020-11-17 湖南艾布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污染饮用水水源生物生态修复系统及方法
CN212561367U (zh) * 2020-07-23 2021-02-19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河湖地形重塑的生态湿地护岸结构
US20210387881A1 (en) * 2018-12-04 2021-12-16 Zhejiang University Rural landscape-type ecological ditch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tercept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13877958A (zh) * 2021-10-08 2022-01-04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矿区地形重塑分区及修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4558A (zh) * 2007-01-25 2007-11-21 河北农业大学 城市水体滨岸生态恢复装置
KR101065814B1 (ko) * 2011-05-03 2011-09-19 청호환경개발주식회사 생태복원형 고효율자연정화습지
CN106430608A (zh) * 2016-11-30 2017-02-22 郑州大学 用于城市河道水体原位生物生态修复集成系统
US20210387881A1 (en) * 2018-12-04 2021-12-16 Zhejiang University Rural landscape-type ecological ditch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tercept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11320275A (zh) * 2020-03-25 2020-06-23 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一种利用废弃水产养殖塘拦截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沟渠系统及方法
CN111592175A (zh) * 2020-04-30 2020-08-28 湖南凯迪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生态治理系统及治理方法
CN111893948A (zh) * 2020-07-23 2020-11-06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河湖地形重塑的生态湿地护岸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2561367U (zh) * 2020-07-23 2021-02-19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河湖地形重塑的生态湿地护岸结构
CN111943434A (zh) * 2020-08-11 2020-11-17 湖南艾布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污染饮用水水源生物生态修复系统及方法
CN113877958A (zh) * 2021-10-08 2022-01-04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矿区地形重塑分区及修复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何钟响;董思俊;刘寿涛;李丹阳;彭鸥;刘孝利;铁柏清;: "植物塘+人工湿地+吸附池系统对灌溉水中痕量Cd的去除效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no. 06 *
宋俊;张德顺;李科科;有祥亮;: "十堰市神定河城市段河道景观生态修复技术", 中国城市林业, no. 04, 28 August 2020 (2020-08-28) *
漆志飞;曾磊;: "太湖贡湖湾退圩还湖区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污染防治技术, no. 02, 20 April 2020 (2020-04-20) *
袁淑方;王为东;董慧峪;强志民;李松;汪仲琼;杨金珠;尹澄清;: "太湖流域源头南苕溪河口生态工程恢复及其初期水质净化效应", 环境科学学报, no. 05, 6 May 2013 (2013-05-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20973B (zh) 一种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CN109650547B (zh) 一种利用桉树控制水域蓝藻生长的方法
CN101397178A (zh) 畜禽养殖污水处理工艺及其处理系统
CN106830576B (zh) 一种湿地净化系统及其净化方法
CN111115989A (zh) 养殖尾水沟渠循环处理系统
CN105254127B (zh) 自清式微曝气复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CN112830635B (zh) 一种酸性废水物理、化学和生物组合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CN105967328A (zh) 稻草-生物炭-生物集成的人工湿地处理养殖废水的方法
CN1102129C (zh) 一种河流沟渠污水生态强化自净方法
CN109399798A (zh) 一种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微生物滤池的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CN114804334A (zh) 一种水生态处理系统及其工艺和应用
CN102838208A (zh) 一种用于污染河流水质改善的河道净化器技术
CN211847624U (zh) 养殖尾水沟渠循环处理系统
CN211896515U (zh) 运用于低浓度污染水体超级限净化处理的人工湿地系统
CN113149331A (zh) 一种池塘旁路循环水体净化系统
CN219860850U (zh) 一种基于生物强化氮磷净化功能的新型生态池
CN202063793U (zh) 多级污水处理用生物反应系统
CN218642562U (zh) 一种水生态处理系统
CN115650446A (zh) 一种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方法
CN117263446A (zh) 一种基于污水处理与生境改善的多塘湿地地形重塑方法
TWI383961B (zh) 用於處理含鹽污水之人工溼地
CN211078602U (zh) 一种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210261441U (zh) 污水自然处理结构
CN210030331U (zh) 一种水产养殖退水旁路治理和湿地生态修复循环处理系统
CN113480099A (zh) 一种景观湖水原位循环处理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