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99798A - 一种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微生物滤池的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微生物滤池的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99798A
CN109399798A CN201710707570.8A CN201710707570A CN109399798A CN 109399798 A CN109399798 A CN 109399798A CN 201710707570 A CN201710707570 A CN 201710707570A CN 109399798 A CN109399798 A CN 1093997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lgae
pond
water
sewage
water trea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0757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健
曾辉
刘巧林
刘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ng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Zheng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ng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Zheng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1070757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399798A/zh
Publication of CN1093997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997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2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sorption
    • C02F1/28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sorption using natural organic sorbe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0Aerobic and anaerobic proces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01Processes for the treatment of water whereby the filtration technique is of importan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001/007Processes including a sedimentation step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10In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20Heavy metals or heavy metal compound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微生物滤池的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水处理系统按进水方向依次设置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和微生物滤池,沉淀藻池中漂浮生长有丝状绿藻,用以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元素,同时沉淀藻池还可通过沉降作用去除水中的颗粒物、悬浮物等杂质;藻菌共生生态板槽由添加丝状绿藻的浅长池自然形成,包括漂浮生长的藻体、微生物和水生昆虫,主要去除水体中的有机质和部分氮磷元素等;微生物滤池中挂膜生长有好氧/厌氧的微生物,可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有机质等,并滤除杂质。

Description

一种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微生物滤池的水处理系统 及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微生物滤池的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藻类具有独特的代谢方式,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和无机物合成本身的生物体,也可吸收有机物为碳源和能源,同时吸收大量氮磷。丝状藻可以很方便的移出水体,带走这些营养物质。因此,利用藻类处理污水可以克服传统污水处理方法易引起二次污染、潜在营养物质丢失、资源不完全利用等弊端,藻类能够有效并低成本地去除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但在传统的藻类水处理应用方法中,有许多不足之处。如用微藻处理废水会带来藻体完全回收困难,成本较高。而用某些丝状绿藻,如水棉属,不耐高COD条件,也不耐高温,易腐烂;再如一些刚毛藻,需要有支撑附着物,收集应用困难,适温条件也受限;周丛藻类也有类似问题。
随着工业进步和社会发展,水污染亦日趋严重,成了世界性的头号环境治理难题。普通污水主要污染物为COD,氨氮、硝态氮和磷酸盐,这些废水会造成水体发臭,鱼虾死亡。有些工业污水还含有有毒难降解化合物和重金属,这种污水对环境毒害更大,也更难治理。污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三大类: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生物法与物理化学方法相比,具有速度快、消耗低、效率高、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以及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是一种消除污染既经济安全又彻底的方法。
传统生物处理污水方法如活性污泥法对污染水中的有机物,悬浮物去除效果较好,但处理工艺能耗大,总磷、总氮处理效果不稳定;处理过程中会伴随产生大量污泥,带来污泥处理及处置成本高的问题;而且污泥处理过程中还存在臭味等气体污染;此外设备较多、管理难度较大也是该处理工艺的不足之处。
藻菌共生系统净化水质的研究进展(现代农业科学,2016年第4期,熊云武等)中指出可通过藻菌共生系统净化水质,但该处理方法仅进行一步处理,得到的处理水不能达到地表三级水的标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微生物滤池的水处理系统,使用该系统处理得到的水可以达到地表水三级标准。
本发明还提供了采用上述水处理系统的处理方法。
本发明水处理系统中所用丝状绿藻属于绿藻门,石莼纲,刚毛藻目,刚毛藻科,根枝藻属或其近亲属,其特点是在水中产气后自发形成菌床,漂浮于水面。
一种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微生物滤池的水处理系统,按照进水方向依次设置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和微生物滤池;
所述沉淀藻池中漂浮生长有丝状绿藻,其水面覆盖率为80%以上;
所述藻菌共生生态板槽由添加丝状绿藻的浅长池自然形成,包括漂浮生长的藻体、微生物及水生昆虫;
所述微生物滤池中装填有表面附着微生物的滤材。
本发明中的丝状绿藻可以自行漂浮在水面,或者借助载体支持物漂浮在水面。
所述丝状绿藻为刚毛藻目、刚毛藻科、根枝藻属或其近亲属的藻种。
优选的,所述沉淀藻池为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沉淀池加入根枝藻。所述沉淀藻池下部设有沉降物收集器。经过丝状藻过滤床处理后的污水进入沉淀藻池中,通过藻类生物代谢和絮凝作用,将污水中的氮磷、悬浮物、重金属离子与可溶性有机物等转化成微藻体或沉淀物给予去除。沉淀藻池对于污水中氨氮的处理效果较好。
所述沉淀藻池设置水深20-80cm。优选为30-50cm。优选的,所述沉淀藻池上部根枝藻覆盖率90%以上,水深35cm。长度5米以上较好,水力停留时间>5hr。
所述藻菌共生生态板槽为添加了根枝藻的板槽状长条形浅池。根枝藻浮在板槽水面。在本系统中,藻产生了氧气供好氧微生物和其它生物生长繁殖,藻体同时提供了大量的供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经过根枝藻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处理,可去除污水中剩余的大部分有机物及氮磷。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对于COD、硝态氮、无机磷的去除效果较好。
所述藻菌共生生态板槽间隔设置有集鱼坑。优选的,所述藻菌共生生态板槽中间隔3-10米设有深40-80cm的集鱼坑。所述集鱼坑设置为深40-80cm。集鱼坑中的鱼可以控制水中昆虫数量。
所述藻菌共生生态板槽深度5-40cm,长度10-100m。优选的,所述藻菌共生生态板槽深度10-25cm,长度20-80m。板槽上由根枝藻,其它微生物及水生昆虫共同组成生态反应系统。藻菌共生生态板槽水力停留时间大于2hr。
所述微生物滤池中装填附着有微生物的滤材。所述微生物滤池中的滤材为细沙、活性炭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微生物滤池设有反冲洗系统。
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出水经过不同通水通气条件的微生物过滤池,处理过滤后得到优质出水。微生物过滤池是由细沙、活性炭或其它有类似功能的滤材组成,经培养附着有转化氨氮、还原硝态氮、吸附降解色素和其它有机质、吸收磷酸盐的微生物;该微生物过滤池是由厌氧池和好氧池串联组成,或单独由好氧池组成。过滤池设有反冲洗系统,洗水经沉淀后进入沉淀藻池处理。本发明微生物滤池中附着有微生物的滤材是通过一周至数周缓慢进水培养而自然生长挂膜的。
所述微生物滤池高度为0.6-2m,水路长度为2-20m。优选的,所述微生物滤池高度为1-1.5m,水路长度为4-15m。微生物滤池的反冲洗水经沉淀后送回沉淀藻池处理。
优选的,所述微生物滤池由厌氧池和好氧池串联组成。
微生物滤池厌氧池长期处于水淹没状态,流流量>每小时1/3体积,好氧微生物滤池,大部分时间为排空状态,流量>每小时1/3体积,每30min进水一次。
生态板槽的出水进入微生物滤池,进一步去除磷氮、有机物、色素及悬浮物等。
优选的,在沉淀藻池和藻菌共生生态板槽之间设置菌剂添加降解池,菌剂添加降解池水深50-100cm,上部漂浮的为根枝藻藻体,水下20cm至底部为供微生物附着的市售人工制作丝状载体;所述菌剂添加降解池中根据待处理污水中难降解污染物的种类选择添加菌剂。添加的特制菌剂和根枝藻一起对难降解物质进行进一步降解,对重金属进行富集。
菌剂添加降解池中通过根枝藻数量控制水体溶氧水平,在水体中释放降解水中剩余不易降解化合物的微生物,如降解苯酚、二甲苯、萘酚等化合物的微生物,以及吸收重金属如镉、汞、铬等的微生物,通过下部沉降物收集器将沉淀收集。
本发明中菌剂添加降解池中可根据所需处理污水中主要成分的不同进行选择一种或几种微生物。
优选的,在处理苯酚污水时,菌剂添加降解池水深65cm,上浮有根枝藻,水下有载体支持物,在其中加入筛选出的可降解工业污染物苯酚的微生物菌株三株,菌剂可自然附着在载体支持物上。
优选的,在沉淀藻池之前设置丝状藻过滤床;所述丝状藻过滤床系由根枝藻藻丝铺垫而成,厚度3-5cm,进水通过喷淋洒在藻体上,水面低于藻体1-2cm。使各种固形物和部分可溶性物质过滤吸附藻藻体上,每天提高水位后清洗一次,以保证藻体健康。
所述丝状藻过滤床、沉淀藻池和沉淀藻池菌剂添加降解池采用2-4个并联,可以轮流休整,恢复健康。
丝状藻过滤床、沉淀藻池、菌剂添加降解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等污水处理池、微生物滤池前后串联,逐级处理,污水在其中逐步净化成为净水。
在所述水处理系统中另外设有藻体清洗池和藻体培养恢复池,用于清洗丝状藻过滤床、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藻体中的杂菌和培养繁殖藻体。
藻体清洗池和藻体培养恢复池单独设置,或者与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相连接。
藻体清洗池用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出水清洗藻体,除掉可能会造成藻体腐烂的微生物,若有病态状态,再进入藻体恢复池对藻体进行恢复培养。藻体培养恢复池也可用来培养藻体,以备出现污染死亡事故时用来补充藻体。藻体培养恢复池的水体根据目的不同可以是清水(恢复健康),也可以是加有葡萄糖、硫酸铵、磷酸氢二钾、氯化钙、氯化钠、酵母提取物等的营养水(繁殖)。
所述丝状藻过滤床、沉淀藻池、菌剂添加降解池和藻菌共生生态板槽的底部都可以设置有集污排泄口。各处理池中收集的沉淀物经沉淀分离器,清水回原池,沉淀物分别处理。
所述丝状藻过滤床、沉淀藻池、菌剂添加降解池和藻菌共生生态板槽中都可以设置光照,强度2,000-100,000LUX,明暗比8:16至24hr全光照,光源设置在各藻池上方30-100cm。温度22-33℃为最佳温度。
本发明的藻类生长系统可使用自然光照,也可使用人工光照使系统连续运行,在光照不低于3000lux时,出水水质可以达标。
采用上述水处理系统的污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污水进入沉淀藻池进行沉降去污处理;
2)沉淀藻池的出水进入藻菌共生生态板槽进行降解去污处理;
3)藻菌共生生态板槽的出水进入微生物滤池进行过滤去污处理,即可。
上述的污水处理方法,污水在进入沉淀藻池前,先通过喷淋的方式进入丝状藻过滤床进行过滤处理,丝状藻过滤床由丝状藻藻体组成,喷淋污水的水面低于滤床厚度。
上述的污水处理方法,沉淀藻池的出水在进入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前,先进入菌剂添加降解池进行难降解污染物的处理,菌剂添加降解池中添加的菌剂根据污水中难降解污染物的种类选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水处理系统按进水方向依次设置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和微生物滤池,沉淀藻池中漂浮生长有丝状绿藻,用以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元素,同时沉淀藻池还可通过沉降作用去除水中的颗粒物、悬浮物等杂质;藻菌共生生态板槽由添加丝状绿藻的浅长池自然形成,包括漂浮生长的藻体、微生物和水生昆虫,主要去除水体中的有机质和部分氮磷元素等;微生物滤床中挂膜生长有好氧/厌氧的微生物,可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有机质等,并滤除杂质。
2、本发明设备建造简单,易于维护。本发明以藻为主体,藻体既是一个可再生过滤装置,也是一个不断产生絮凝剂的絮凝装置,还是一个代谢分解菌的载体和供氧装置,本身还有代谢吸收功能;结合微生物滤池进行水处理,只要控制好藻的生长,稳定微生物滤池条件就能达到脱氮除磷去除有机物的目的。
3、成本低廉,没有二次污染。本发明使用的根枝藻,繁殖速度快,对环境要求低,藻类产氧后自动浮于水面,受水中污染物影响较小,耐高COD、高盐和有毒物;耐高温和低温,不易老化腐烂,污染水质。是水棉属,刚毛藻属,周丛藻类等其它藻类都无法做到的。另外,该藻类易于繁殖培养,菌体大,回收十分容易。
4、应用方向广泛,即可处理轻度污染的景观水,也可处理污染较重的工业用水,养鱼废水和不易处理的垃圾渗滤液废水。对于特定分子的污染物还可在藻池中加入代谢菌,促进污染物降解。本发明使用藻类光合作用处理污水中氮磷及有机物,适用于所有对藻类无毒害作用类型的污水,处理这类污水后藻类还可以回收利用作为饲料等。即使一些特殊类型如含有重金属的污水,藻类也可起到吸附去除作用。本发明所述藻过滤床、沉淀藻池、菌剂添加降解池和藻菌共生生态板槽中的藻体可吸收金、银、铀、汞、铜等重金属,吸收的重金属可通过燃烧或洗脱回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采用人工配制污水,COD(葡萄糖)200mg/L,含氨氮10mg/L,含无机磷5mg/L,酵母提取物20mg/L。
本实施例中的污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污水进入沉淀藻池进行沉降去污处理;沉淀藻池根枝藻覆盖率90%,水深25cm;
2)沉淀藻池的出水进入藻菌共生生态板槽进行降解去污处理;藻菌共生生态板槽长度4M,水深6cm,通水置换率25%/hr;
3)藻菌共生生态板槽的出水进入微生物滤池进行过滤去污处理,微生物滤池厌氧池1M高,水淹没状态,流量每小时1/10体积,好氧微生物滤床1M高,排空状态,流量每小时1/10体积,每30min进水一次,即可。
上述沉淀藻池及藻菌共生生态板槽中室内人工连续光照,3500LUX,温度22--27度,处理结果见表1。
表1:人工配制污水各级处理结果
进水 沉淀藻类池出水 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出水 微生物滤池出水
COD(mg/L) 200 146 27 12.6
氨氮(mg/L) 10 1.1 0.1 0.1
硝态氮(mg/L) 15 12 0.8 0.8
无机磷(mg/L) 5 0.5 0 0
实施例2
采用污水河水,离心后测得COD 155mg/L,含氨氮32mg/L(未消化),硝态氮8.3mg/L(未消化),含无机磷3.2mg/L(未消化)。
本实施例中的污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污水进入丝状藻过滤床进行过滤处理;丝状藻过滤池中丝状藻过滤床藻体厚度3cm;
2)丝状藻过滤床出水进入沉淀藻池进行沉降去污处理;沉淀藻池根枝藻覆盖率90%,水深25cm;藻菌共生生态板槽长度4M,水深6cm,通水置换率25%/hr;
3)沉淀藻池的出水进入藻菌共生生态板槽进行降解去污处理;
4)藻菌共生生态板槽的出水进入微生物滤池进行过滤去污处理,微生物滤池厌氧池1M高,水淹没状态,流量每小时1/10体积,好氧微生物滤池1M高,排空状态,流量每小时1/10体积,每30min进水一次,即可。
上述丝状藻过滤床、沉淀藻池及藻菌共生生态板槽中室内人工连续光照,3500LUX,温度22--27度,处理结果见表2。
表2:污水河水各级处理结果
进水 沉淀藻池出水 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出水 微生物滤池出水
COD(mg/L) 155 141 38 24
氨氮(mg/L) 32 2.9 0.8 0.3
硝态氮(mg/L) 8.3 6.8 1.6 1.1
无机磷(mg/L) 3.2 0.4 0 0
实施例3
采用养鱼污水,含有大量微藻和蓝藻,离心后测得COD 240mg/L,含氨氮2mg/L(未消化),含无机磷0.7mg/L(未消化)。
本实施例中的污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污水进入丝状藻过滤床进行过滤处理;丝状藻过滤池藻体厚度3cm;
2)丝状藻过滤床出水进入沉淀藻池进行沉降去污处理;沉淀藻池根枝藻覆盖率90%,水深25cm;
3)沉淀藻池的出水进入藻菌共生生态板槽进行降解去污处理;藻菌共生生态板槽长度4M,水深6cm,通水置换率25%/hr;
4)藻菌共生生态板槽的出水进入微生物滤池进行过滤去污处理,微生物滤池厌氧池1M高,水淹没状态,流量每小时1/10体积,好氧微生物滤池1M高,排空状态,流量每小时1/10体积,每30min进水一次,即可。
上述丝状藻过滤床、沉淀藻池及藻菌共生生态板槽中室内人工连续光照,3500LUX,温度18--22度,处理结果见表3。
表3:养鱼污水各级处理结果
进水 沉淀藻池出水 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出水 微生物滤池出水
COD(mg/L) 240 230 45 32
氨氮(mg/L) 2 0.9 0.3 0.1
硝态氮(mg/L) 3 1.8 0.6 0.2
无机磷(mg/L) 0.7 0.4 0 0
吸光度500nm 0.011
实施例4
采用加有30mg/L苯酚的河道污水,离心后测得COD 155mg/L,含氨氮32mg/L(未消化),硝态氮8.3mg/L(未消化),含无机磷3.2mg/L(未消化)。
本实施例中的污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污水进入丝状藻过滤床进行过滤处理;丝状藻过滤池藻体厚度3cm;
2)丝状藻过滤床出水进入沉淀藻池进行沉降去污处理;沉淀藻池根枝藻覆盖率90%,水深25cm;
3)沉淀藻池出水进入菌剂添加降解池进行难降解污染物的处理;菌剂添加降解池水深35cm,上浮有根枝藻,水下有载体支持物,在其中加入筛选出的可降解工业污染物苯酚的微生物菌株三株;
4)菌剂添加降解池的出水进入藻菌共生生态板槽进行降解去污处理;藻菌共生生态板槽长度4M,水深6cm,通水置换率25%/hr;
5)藻菌共生生态板槽的出水进入微生物滤池进行过滤去污处理,微生物滤池厌氧池1M高,水淹没状态,流量每小时1/10体积,好氧微生物滤池1M高,排空状态,流量每小时1/10体积,每30min进水一次,即可。
上述丝状藻过滤床、沉淀藻池及藻菌共生生态板槽中室内人工连续光照,3500LUX,温度22--27度,处理结果见表4。
表4:含酚河道污水各级处理结果
进水 沉淀藻类池出水 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出水 微生物滤池出水
COD(mg/L) 155 146 35 22
氨氮(mg/L) 32 3.1 0.6 0.2
硝态氮(mg/L) 8.3 6.3 1.6 1.5
无机磷(mg/L) 3.2 0.4 0 0
苯酚(mg/L) 30 0.5 0.0 0
吸光度500nm 0.014
实施例5
采用含重金属铜离子20mg/L的河道污水,离心后测得COD 167mg/L,含氨氮28mg/L(未消化),硝态氮8.8mg/L(未消化),含无机磷3.6mg/L(未消化)。
本实施例中的污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污水进入丝状藻过滤床进行过滤处理;丝状藻过滤池藻体厚度3cm;
2)丝状藻过滤床出水进入沉淀藻池进行沉降去污处理;沉淀藻池根枝藻覆盖率90%,水深25cm;
3)沉淀藻池出水进入菌剂添加降解池进行难降解污染物的处理;菌剂添加降解池水深35cm,上浮有根枝藻,水下有载体支持物;
4)菌剂添加降解池的出水进入藻菌共生生态板槽进行降解去污处理;藻菌共生生态板槽长度4M,水深6cm,通水置换率25%/hr;
5)藻菌共生生态板槽的出水进入微生物滤池进行过滤去污处理,微生物滤池厌氧池1M高,水淹没状态,流量每小时1/10体积,好氧微生物滤池1M高,排空状态,流量每小时1/10体积,每30min进水一次,即可。
上述丝状藻过滤床、沉淀藻池及藻菌共生生态板槽中室内人工连续光照,3500LUX,温度18--22度,处理结果见表5。
表5:含铜河道污水各级处理结果
进水 沉淀藻类池出水 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出水 微生物滤池出水
COD(mg/L) 167 154 42 28
氨氮(mg/L) 28 1.9 0.3 0.2
硝态氮(mg/L) 8.8 6.2 1.9 1.3
无机磷(mg/L) 3.6 0.6 0 0
铜离子(mg/L) 30 0.1 0
吸光度500nm 0.010
实施例6
采用的河道污水,离心后测得COD 178mg/L,含氨氮37mg/L(未消化),硝态氮9.8mg/L(未消化),含无机磷4.2mg/L(未消化)。
本实施例中的污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污水进入丝状藻过滤床进行过滤处理;丝状藻过滤床藻体厚度4cm,每2日原位清洗一次;
2)丝状藻过滤床出水进入沉淀藻池进行沉降去污处理;沉淀藻池根枝藻覆盖率95%,水深55cm,每2日清洗休整一日;
3)沉淀藻池出水进入菌剂添加降解池进行难降解污染物的处理;菌剂添加降解池水深65cm,上浮有根枝藻,水下有载体支持物;
4)菌剂添加降解池的出水进入藻菌共生生态板槽进行降解去污处理;藻菌共生生态板槽长度42M,水深20cm,通水置换率25%/hr;;
5)藻菌共生生态板槽的出水进入微生物滤池进行过滤去污处理,微生物滤池厌氧池1M高,5M长,水淹没状态,流量每小时1/5体积,好氧微生物滤床1M高,10M长,排空状态,流量每小时1/5体积,每30min进水一次,即可。
上述丝状藻过滤床、沉淀藻池及藻菌共生生态板槽中室内人工连续光照,室外光照,30000-80000LUX,温度20--30度,有光照时工作,日落前1小时停止进水。处理结果见表6。
表6:河道污水各级处理结果

Claims (10)

1.一种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微生物滤池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按照进水方向依次设置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和微生物滤池;
所述沉淀藻池中漂浮生长有丝状绿藻,其水面覆盖率为80%以上;
所述藻菌共生生态板槽由添加丝状绿藻的浅长池自然形成,包括漂浮生长的藻体、微生物及水生昆虫;
所述微生物滤池中装填有表面附着微生物的滤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丝状绿藻为刚毛藻目、刚毛藻科、根枝藻属或其近亲属的藻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沉淀藻池和藻菌共生生态板槽之间设置菌剂添加降解池,根据待处理污水中难降解污染物的种类选择添加菌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沉淀藻池前设置丝状藻过滤床,丝状藻过滤床由丝状藻藻体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藻菌共生生态板槽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有集鱼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沉淀藻池和/或藻菌共生生态板槽采用自然光照或人工光照,人工光照的光强为2000-100000Lux,光照时间每日至少8h。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水处理系统中设有藻体清洗池和藻体培养恢复池,用于清洗、替换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中的藻体。
8.采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水处理系统的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污水进入沉淀藻池进行沉降去污处理;
2)沉淀藻池的出水进入藻菌共生生态板槽进行降解去污处理;
3)藻菌共生生态板槽的出水进入微生物滤池进行过滤去污处理,即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污水在进入沉淀藻池前,先通过喷淋的方式进入丝状藻过滤床进行过滤处理,丝状藻过滤床由丝状藻藻体组成,喷淋污水的水面低于滤床厚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沉淀藻池的出水在进入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前,先进入菌剂添加降解池进行难降解污染物的处理,菌剂添加降解池中添加的菌剂根据污水中难降解污染物的种类选择。
CN201710707570.8A 2017-08-17 2017-08-17 一种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微生物滤池的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Pending CN10939979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07570.8A CN109399798A (zh) 2017-08-17 2017-08-17 一种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微生物滤池的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07570.8A CN109399798A (zh) 2017-08-17 2017-08-17 一种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微生物滤池的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99798A true CN109399798A (zh) 2019-03-01

Family

ID=65454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07570.8A Pending CN109399798A (zh) 2017-08-17 2017-08-17 一种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微生物滤池的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399798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18003A (zh) * 2020-06-19 2020-09-29 南宁师范大学 挺水植物和丝状藻组合共培养在污水净化中的应用
CN113149358A (zh) * 2021-04-27 2021-07-23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一种畜禽养殖沼液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方法
CN114262060A (zh) * 2021-12-22 2022-04-01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再生水补给的水环境化学平衡处理方法
EP3978448A1 (de) * 2020-09-30 2022-04-06 swb Erzeugung AG & Co. KG Technische anlage zur industriellen zucht der alge cladophora glomerata sowie deren verwendung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5201A (zh) * 2009-04-16 2009-09-09 嘉应学院 用西洋菜净化养猪废水的方法
CN101891332A (zh) * 2009-05-18 2010-11-24 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一种处理池塘养殖废水的设施
CN202026704U (zh) * 2010-12-29 2011-11-09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 一种利用水生植物和em菌净化养殖水的养殖系统
CN103043851A (zh) * 2012-12-14 2013-04-17 新昌县冠阳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串联微藻培养-絮凝澄清-过滤的水处理方法
KR20130068298A (ko) * 2011-12-15 2013-06-26 (주)이노비드 미세조류와 박테리아의 공생을 이용한 하·폐수 처리 장치
WO2014201298A1 (en) * 2013-06-12 2014-12-18 Barnard Malcolm A Algal system for improving water quality
CN204443674U (zh) * 2015-01-31 2015-07-08 宁波大学 一种循环水系统
CN106145389A (zh) * 2016-08-25 2016-11-23 山东科技大学 集胞藻‑芽孢杆菌共混体系的污水处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5201A (zh) * 2009-04-16 2009-09-09 嘉应学院 用西洋菜净化养猪废水的方法
CN101891332A (zh) * 2009-05-18 2010-11-24 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一种处理池塘养殖废水的设施
CN202026704U (zh) * 2010-12-29 2011-11-09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 一种利用水生植物和em菌净化养殖水的养殖系统
KR20130068298A (ko) * 2011-12-15 2013-06-26 (주)이노비드 미세조류와 박테리아의 공생을 이용한 하·폐수 처리 장치
CN103043851A (zh) * 2012-12-14 2013-04-17 新昌县冠阳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串联微藻培养-絮凝澄清-过滤的水处理方法
WO2014201298A1 (en) * 2013-06-12 2014-12-18 Barnard Malcolm A Algal system for improving water quality
CN204443674U (zh) * 2015-01-31 2015-07-08 宁波大学 一种循环水系统
CN106145389A (zh) * 2016-08-25 2016-11-23 山东科技大学 集胞藻‑芽孢杆菌共混体系的污水处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FAROOQ AHMAD等: "《Comparative Phycoremediation of Sewage Water by Various Species of Algae》", 《PAKISTAN ACADEMY OF SCIENCES》 *
FAROOQ AHMAD等: "《Comparative Phycoremediation of Sewage Water by Various Species of Algae》", 《PAKISTAN ACADEMY OF SCIENCES》, vol. 50, no. 2, 31 December 2013 (2013-12-31), pages 2 *
WALTER MULBRY ET AL: "《Treatment of dairy and swine manure effluents using freshwater algae: fatty acid content and composition of algal biomass at different manure loading rates》", 《J APPL PHYCOL》 *
WALTER MULBRY ET AL: "《Treatment of dairy and swine manure effluents using freshwater algae: fatty acid content and composition of algal biomass at different manure loading rates》", 《J APPL PHYCOL》, no. 20, 20 February 2008 (2008-02-20), pages 1080 *
徐威等: "《环境微生物学》", 28 February 2017,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pages: 326 *
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 "《海水鱼类养殖技术》", 31 August 2014,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pages: 105 - 106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18003A (zh) * 2020-06-19 2020-09-29 南宁师范大学 挺水植物和丝状藻组合共培养在污水净化中的应用
EP3978448A1 (de) * 2020-09-30 2022-04-06 swb Erzeugung AG & Co. KG Technische anlage zur industriellen zucht der alge cladophora glomerata sowie deren verwendung
CN113149358A (zh) * 2021-04-27 2021-07-23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一种畜禽养殖沼液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方法
CN114262060A (zh) * 2021-12-22 2022-04-01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再生水补给的水环境化学平衡处理方法
CN114262060B (zh) * 2021-12-22 2022-11-15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再生水补给的水环境化学平衡处理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81194B (zh) 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工艺
CN1868926A (zh) 污水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处理方法及其系统
CN212770335U (zh) 一种养殖尾水生态治理系统
CN104556391A (zh) 一种废水的人工湿地净化方法
CN108503136A (zh) 河道治理系统
CN103265145B (zh) 利用自然生物膜反应器净化低负荷低温河水的方法
CN109399798A (zh) 一种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微生物滤池的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CN110104904A (zh) 一种用于污染水体净化与修复的生态湿地系统
CN104058545A (zh) 将生物载体与生态修复技术结合治理养殖污水的方法
CN106830576B (zh) 一种湿地净化系统及其净化方法
CN107162199B (zh) 一种节能生态资源回收型生态修复集成系统及其应用
CN2908484Y (zh) 畜牧养殖污水处理系统
CN105016579A (zh) 一种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CN111777268A (zh) 一种基于改性植物单宁的景观水体的生态净化方法
CN208717116U (zh) 一种农村可持续发展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107032501A (zh) 一种模拟生态净化富营养化河水的方法及设施
CN110589978A (zh) 一种淡水藻驯化方法及利于该淡水藻处理污水的工艺
CN111689640A (zh) 一种污水处理方法
CN112919745A (zh) 一种水产养殖废水的生态处理装置及工艺
CN209974416U (zh) 一种潜流式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系统
CN201040726Y (zh) 漂移式多功能净水设备
CN208684682U (zh) 一种垃圾渗滤液尾水的综合处理系统
CN203144243U (zh) 将生物载体与生态修复技术结合治理养殖污水的系统
CN116655188A (zh) 一种污水循环处理系统
CN204981491U (zh) 一种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30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