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55364A - 预编码配置方法及其装置、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预编码配置方法及其装置、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55364A
CN117255364A CN202210655284.2A CN202210655284A CN117255364A CN 117255364 A CN117255364 A CN 117255364A CN 202210655284 A CN202210655284 A CN 202210655284A CN 117255364 A CN117255364 A CN 1172553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group
precoding
precoding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5528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军
陈艺戬
窦建武
王瑜新
李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221065528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55364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4336 priority patent/WO2023236731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2553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553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预编码配置方法及其装置、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得到多个节点分组;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该各个节点分组所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包括与各个节点分组内每个通信节点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向各个节点分组发送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使得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通信节点获取相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中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以进行配置,即是说,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将每个预编码配置信令发送给一个节点分组中的多个通信节点,这既提高了预编码配置效率,又降低了信令开销,并且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通信节点可以获取相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中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以进行配置。

Description

预编码配置方法及其装置、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但不限于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编码配置方法及其装置、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传统天线通信标准中,发射机(如通信基站)需要向各个接入的通信节点(如终端)逐个下发预编码配置信令,而在下发预编码配置信令的过程中,每个通信节点需要占用一个特定的下行信道资源,这不仅造成降低了预编码配置效率,还增加了资源开销。另外,由于向每个通信节点下发的每个预编码配置信令都需要携带相同的报文头,所以预编码配置信令中会包括较多的冗余信息,继而也增加了信令开销。因此,如何在降低信令开销和提高配置效率的情况下实现对通信节点的预编码配置,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编码配置方法及其装置、存储介质,能够在降低信令开销和提高配置效率的情况下实现对通信节点的预编码配置。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编码配置方法,包括:
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得到多个节点分组;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其中,各个所述节点分组所对应的所述预编码配置信令包括与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内每个所述通信节点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向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发送对应的所述预编码配置信令,使得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内的各个所述通信节点获取相应的所述预编码配置信令中对应的所述预编码配置信息以进行配置。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预编码配置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执行如上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所述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所述计算机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所述计算机指令,使得所述计算机设备执行如上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包括:首先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得到多个节点分组,接着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其中,各个节点分组所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包括与各个节点分组内每个通信节点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最后向各个节点分组发送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使得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通信节点获取相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中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以进行配置,即是说,每个预编码配置信令可以发送给一个节点分组中的多个通信节点,无需为每一个通信节点发送一个预编码配置信令,这不仅提高了预编码配置效率,还降低了信令开销,并且每个预编码配置信令还包括与各个节点分组内每个通信节点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因此,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通信节点可以获取相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中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进行配置,因此,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在降低信令开销和提高配置效率的情况下实现对通信节点的预编码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预编码配置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一个具体示例提供的节点分组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另一个具体示例提供的节点分组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另一个具体示例提供的节点分组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个具体示例提供的节点分组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另一个具体示例提供的节点分组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个具体示例提供的节点分组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另一个具体示例提供的节点分组的示意图;
图9是图1中步骤S120的一种具体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图9中步骤S230的一种具体方法的流程图;
图11是图10中步骤S330的一种具体方法的流程图;
图12是图9中步骤S230的另一种具体方法的流程图;
图13是图1中步骤S120的另一种具体方法的流程图;
图14是图13中步骤S630的一种具体方法的流程图;
图15是图13中步骤S630的另一种具体方法的流程图;
图16是图1中步骤S120的另一种具体方法的流程图;
图17是图16中步骤S950的一种具体方法的流程图;
图18是图17中步骤S1020的一种具体方法的流程图;
图19是图16中步骤S950的另一种具体方法的流程图;
图20是图16中步骤S950的另一种具体方法的流程图;
图21是图16中步骤S950的另一种具体方法的流程图;
图22是图1中步骤S130的一种具体方法的流程图;
图23是图1中步骤S130的另一种具体方法的流程图;
图24是图1中步骤S130的另一种具体方法的流程图;
图25是本申请一个具体示例提供的确定预编码配置信息的示意图;
图2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预编码配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流程图中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的描述中,多个(或多项)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等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预编码配置方法及其装置、存储介质,首先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得到多个节点分组,接着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其中,各个节点分组所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包括与各个节点分组内每个通信节点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最后向各个节点分组发送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使得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通信节点获取相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中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以进行配置,即是说,每个预编码配置信令可以发送给一个节点分组中的多个通信节点,而无需为每一个通信节点发送一个预编码配置信令,这不仅提高了预编码配置效率,还降低了信令开销,并且每个预编码配置信令还包括与各个节点分组内每个通信节点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因此,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通信节点可以获取相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中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进行配置,因此,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在降低信令开销和提高配置效率的情况下实现对通信节点的预编码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技术中,由于阵列天线可以动态调控波束,实现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因此,MIMO(Multiple input and Multiple output,大规模输入输出)技术和Massive MIMO(Massive Multiple input and Multiple output,超大规模输入输出)技术在4G和5G网络中被广泛应用。另外,波束的调控可以由预编码技术实现,即通过改变阵列上每一个振子的出射相位,使发射信号在指定方向上同相叠加而获得更好的方向性增益。当通信节点的位置发生改变时,通过调整阵列的预编码配置信息,可以实现波束方向的调整,从而实现对通信节点的跟踪。在现有标准中,通常需要提前设计一组或者多组预编码配置信息(比如预编码权值,即码本),然后根据导频信息从提前设计的码本中选择最佳的预编码配置信息进行配置,其中,提前设计的码本由若干个预编码配置信息组成,该若干个预编码配置信息分别对应不同的波束方向。在传统无线通信标准中,发射机(如通信基站)需要向接入的通信节点(如终端)逐个下发预编码配置信令,而在下发预编码配置信令的过程中,每个通信节点需要占用一个特定的下行信道资源,这不仅造成降低了预编码配置效率,还增加了资源开销。另外,由于向每个通信节点下发的每个预编码配置信令都需要携带相同的报文头,所以预编码配置信令中会包括较多的冗余信息,继而也增加了信令开销。而且,具有分布规律的通信节点之间的信道相关性较强,从而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也具有相关性,因此,预编码配置信令之间会存在冗余信息。基于上述情况,优化现有的预编码配置方式,提升预编码配置效率,降低信令开销,是有必要的。
同样地,RIS是由大量亚波长尺寸的可重构电磁单元构成的反射阵列或者透射阵列,其可以改变入射到其表面的电磁信号的属性。而且通过改变该阵列上各个电磁单元的状态,可以动态地调控空间电磁信号,例如改变入射电磁信号的传播方向。因此,为了实现动态调控,需要根据入射信号、反射方向和透射方向设计对应的RIS。而且,在环境中部署大量低成本的RIS,可以在不增加通信基站数量的情况下扩展无线信号的覆盖范围,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同时提升无线通信系统的能效,因此,RIS有望成为未来6G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但是,由于RIS是一种无源的阵列,因此只能被动地将入射到其表面的电磁信号进行反射或者透射。并且基于成本考虑,RIS通常被设计成无测量功能的阵列或者只有少量电磁单元具有测量功能的阵列,因而RIS不能自主完成信道测量,需要与通信基站配合才能完成信道测量和预编码配置。当RIS在无线通信小区内大量部署时,通信基站需要大量的预编码配置信令才能向各个RIS下发预编码配置信息,因此,同样存在预编码配置效率和信令开销的问题。
另外,一些新型的无线中继节点也开始具有波束调控能力,因而也有预编码配置的需求。而且,由于无线中继节点的成本低于通信基站的成本,因此,对无线中继节点的需求量也会远多于对通信基站的需求量。所以当该无线中继节点也需要与通信基站配合才能完成预编码配置时,为了提升预编码配置效率,同样需要考虑优化配置方案。
基于上述分析,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
参照图1,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预编码配置方法的流程图,该预编码配置方法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110、步骤S120和步骤S130。
步骤S110: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得到多个节点分组。
一可行的实施方式,假设待配置预编码的通信节点的数量为N,则对待配置预编码的N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得到K个节点分组,其中K表示节点分组的数量,且K≥1,N≥1,N>K,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一可行的实施方式,通信节点可以是通信基站、移动终端、物联网设备、可重构的智能超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RIS)、无线中继节点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一可行的实施方式,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可以有很多实施方式,其中,可以包括根据信道相关性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根据位置信息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根据服务用户或者覆盖区域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根据通信节点类型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中的至少之一,在此不作具体限制。其中,信道相关性是指不同的通信节点占用的上行信道或者上行信道之间的相关性。
可以理解的是,当不同的通信节点的信道相关性大于信道相关性阈值时,其预编码配置信息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可以根据信道相关性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其中,信道相关性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可以理解的是,具有相同服务用户或者相同覆盖区域的通信节点在进行波束调整时可以协调配合,因此,为了避免在波束切换过程中影响用户体验,需要具有相同服务用户或者相同覆盖区域的通信节点同步进行波束调整。而具有相同服务用户或者相同覆盖区域的通信节点也具有较强的信道相关性,其预编码配置信息之间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可以根据服务用户或者覆盖区域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
可以理解的是,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中可能包括不同的通信节点类型,而通信节点类型相同的通信节点具有相似的预编码配置信息,因此,可以根据通信节点类型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
一可行的实施方式,当根据通信节点类型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而得到的节点分组,若该节点分组中的通信节点的数量较多,可以再根据信道相关性、位置信息、服务用户或者覆盖区域,对该节点分组中的通信节点进行分组,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以根据信道相关性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为例,当信道相关性阈值为具体数值时,假设待配置预编码的通信节点的总数量为M个,根据信道相关性对该待配置预编码的M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当待配置预编码的N个通信节点的信道相关性大于信道相关性阈值时,将该N个通信节点分为一个节点分组,另外的(M-N)个通信节点分为一个节点分组,其中,N为信道相关性大于信道相关性阈值的通信节点的数量,且M≥N,M≥1,N≥1;或者,当信道相关性阈值为区间值,待配置预编码的通信节点的总数量为M个,根据信道相关性对待配置预编码的M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其中,可以将信道相关性大于信道相关性阈值的待配置预编码的N个通信节点分为一个节点分组,将信道相关性处于该信道相关性阈值内的待配置预编码的W个通信节点分为一个节点分组,将信道相关性小于该信道相关性阈值的待配置预编码的(M-W-N)个通信节点分为一个节点分组,其中,M≥N,M≥W,M≥1,N≥1,W≥1。其中,信道相关性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以根据信道相关性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为例,假设待配置预编码的通信节点为小区内的移动终端,根据信道相关性对该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移动终端进行分组,即根据多个移动终端占用的上行信道或者上行信道之间的相关性,对该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移动终端进行分组,其中,由于位于小区内的同一栋建筑中相同楼层的移动终端的上下行信道在垂直方向上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可以将处于同一楼层的移动终端分为一个节点分组,如图2所示,该建筑有5个楼层,则可以分为5个节点分组,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以根据位置信息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为例,假设发射机为通信基站,通信节点为小区内的移动终端,且该多个移动终端均与该通信基站建立连接,即该多个移动终端为待配置预编码的通信节点。当位置信息为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之间的位置距离,可以将位置距离小于距离阈值的移动终端分为一个节点分组,如图3所示,三个移动终端之间的位置距离均小于距离阈值,则可以将该三个移动终端分为第一节点分组120,而另外两个通信节点之间的位置距离小于距离阈值,则可以将该两个通信节点分为第二节点分组110,其中,距离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当位置信息为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相对于参考位置的位置距离,且位置距离包括长度距离时,可以将移动终端与基站位置之间的长度距离处于距离区间的移动终端分为一个节点分组,其中,距离区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如图4所示,将移动终端与基站位置之间的长度距离处于0米至r1米区间的两个通信节点分为第一节点分组,将移动终端与基站位置之间的长度距离处于r1至r2米区间的四个通信节点分为第二节点分组;当位置信息为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相对于参考位置的位置距离,且位置距离包括角度距离时,可以将移动终端与基站位置之间的角度距离处于同一角度区间的移动终端分为一个节点分组,其中,角度区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如图5所示,根据待配置预编码的六个通信节点相对于基站位置的角度距离,对该六个移动终端进行分组,得到三个节点分组,其中,每个节点分组均有两个通信节点,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以根据服务用户或者覆盖区域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为例,如图6所示,假设发射机为通信基站,通信节点分别为部署在第一建筑物外的第一反射型RIS和部署在第二建筑物外的第二反射型RIS,且第一反射型RIS和第二反射型RIS均用于将该通信基站的基站信号反射到街道上,实现信号增强或者系统容量提升,因此,该第一反射型RIS和第二反射型RIS具有相同的覆盖区域,因而可以将第一反射型RIS和第二反射型RIS分为一个节点分组;如图7所示,假设发射机为通信基站,通信节点分别为分布在第一建筑物的第一无线中继节点和分布在第二建筑物的第二无线中继节点,且该第一无线中继节点和第二无线中继节点均用于将该通信基站的基站信号中转到相同的覆盖区域,因而可以将该第一无线中继节点和第二无线中继节点分为一个节点分组;如图8所示,假设发射机为通信基站,通信节点为高铁车窗集成的透射型的RIS,可以将高铁车窗外的基站信号透射到车厢内,且同一车厢上的RIS只用于将高铁车窗外的基站信号透射到本车厢内,为该车厢内的移动终端实现高速移动场景中的信号增强,因此,可以将同一节车厢上的RIS分为一个节点分组,即可以分成两个节点分组,其中,第一个车厢(第一个节点分组)中有两个RIS(即两个通信节点),第二个车厢(第二个节点分组)中有三个RIS(即三个通信节点)。另外,根据服务用户或者覆盖区域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对其他具有通信服务功能的通信节点也适用。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一可行的实施方式,当根据位置信息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时,位置信息可以是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之间的位置距离,也可以是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相对于参考位置的位置距离,其中,位置距离可以包括长度距离、角度距离中的至少之一,在此不作具体限制。可以理解的是,当位置距离小于距离阈值时,该通信节点对应的上行信道或者上行信道相似,因此,该通信节点之间具有较强的信道相关性,其预编码配置信息之间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距离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因此,可以根据位置信息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
一可行的实施方式,当检测到通信节点位置、通信节点数量或无线信道环境中的任意一个发生变化,或者接收到重新分组指令,则可以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步骤S120: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一可选的实施方式,各个节点分组所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可以包括与各个节点分组内每个通信节点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
步骤S130:向各个节点分组发送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使得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通信节点获取相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中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以进行配置。
一可行的实施方式,可以采用组播方式向各个节点分组发送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一可选的实施方式,预编码配置信息可以包括用于发射无线信号的预编码配置信息,用于接收无线信号的预编码配置信息,用于无线信号中继的预编码配置信息,用于反射无线信号的预编码配置信息,以及用于透射无线信号的预编码配置信息中的任意一个,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其中,用于发射无线信号的预编码配置信息可以用于配置业务数据、导频信号或同步信号的发射预编码权值,以调整业务数据、导频信号或者同步信号的发射波束方向;用于接收无线信号的预编码配置信息可以用于配置业务数据、导频信号和同步信号的接收预编码权值,以调整业务数据、导频信号或者同步信号的最强接收方向;用于反射或者透射无线信号的预编码配置信息一般用于智能超表面的预编码配置,用以实现对无线信号的传播方向的反射或者透射,由于智能超表面一般采用被动阵列,不感知业务类型,因此其预编码配置不需要区分业务类型。而用于无线信号中继的预编码配置信息的作用与用于透射无线信号的预编码配置信息的作用以及用于反射无线信号的预编码配置信息的作用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假设节点分组的数量为K个,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则一共生成K个预编码配置信令,将第i个预编码配置信令通过组播方式发送给对应的第i个节点分组中的所有通信节点,其中i=1,2,……,K,且各个节点分组中的通信节点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包括有上述步骤S110至步骤S130的预编码配置方法,首先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得到多个节点分组,接着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其中,各个节点分组所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包括与各个节点分组内每个通信节点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最后向各个节点分组发送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使得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通信节点获取相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中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以进行配置,即是说,每个预编码配置信令可以发送给一个节点分组中的多个通信节点,而无需为每一个通信节点发送一个预编码配置信令,这不仅提高了预编码配置效率,还降低了信令开销,并且每个预编码配置信令还包括与各个节点分组内每个通信节点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因此,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通信节点可以获取相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中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进行配置,因此,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在降低信令开销和提高配置效率的情况下实现对通信节点的预编码配置。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对步骤S12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该步骤S12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步骤S210、步骤S220和步骤S230。
步骤S210:为各个节点分组分配分组标识。
步骤S220:为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通信节点分配节点标识。
步骤S230:根据分组标识和节点标识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包括上述步骤S210至步骤S230的预编码配置方法,首先可以为各个节点分组分配分组标识,接着为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通信节点分配节点标识,最后根据分组标识和节点标识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以便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通信节点可以根据分组标识确定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再根据节点标识在该预编码配置信令中获取与自身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在执行步骤S230之前,该步骤S120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以下步骤:
可以通过第一信令将分组标识和节点标识通告相应的各个通信节点。
本实施例中,首先为各个节点分组分配分组标识,以及为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通信节点分配节点标识,接着可以通过第一信令将分组标识和节点标识通告相应的各个通信节点,最后可以根据分组标识和节点标识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即是说,各个节点分组中的各个通信节点在接收到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之前,可以提前获知自身的分组标识和节点标识,以便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通信节点可以根据已知的分组标识确定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再根据已知的节点标识在该预编码配置信令中获取与自身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对步骤S23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该步骤S23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步骤S310、步骤S320和步骤S330。
步骤S310:根据获得的信道信息确定各个节点分组的预编码配置信息集合。
步骤S320:提取各个节点分组的预编码配置信息集合中的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其中,第一配置信息包括适用于组内所有通信节点的配置的共性信息,而第二配置信息包括适用于组内各个通信节点的配置的个性化信息。
举一示例,如图2所示,该建筑中位于不同楼层的移动终端相对于通信基站而言具有不同的水平角度和相同的俯仰角度,其中,俯仰角度为共性信息,而水平角度为个性化信息;又如,如图4所示,图中同一节点分组内的移动终端与通信基站的长度距离属于同一距离区间,而属于同一距离区间的移动终端相对于通信基站的基站位置的角度距离不一致,因而,该长度距离为共性信息,该角度距离为个性化信息;同样地,如图5所示,同一节点分组内的移动终端相对于通信基站的基站位置的角度距离属于同一角度区间,而同一节点分组内的移动终端与通信基站的长度距离不同,因此角度距离可以为共性信息,该长度距离为个性化信息;再如,如图8所示,同一车厢上的不同的RIS(比如第一个车厢中的两个RIS,或者第二个车厢中的三个RIS)相对于通信基站而言具有不同的水平角度和相同的俯仰角度,因而,该俯仰角度为共性信息,该水平角度为个性化信息,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步骤S330:根据分组标识、节点标识、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包括上述步骤S310至步骤S330的预编码配置方法,首先根据获得的信道信息确定各个节点分组的预编码配置信息集合,然后提取各个节点分组的预编码配置信息集合中的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其中,第一配置信息包括适用于组内所有通信节点的配置的共性信息,而第二配置信息包括适用于组内各个通信节点的配置的个性化信息,最后根据分组标识、节点标识、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即是说,可以通过筛选出适用于组内的每个通信节点的配置的共性信息,消除冗余信息,以达到降低信令开销的目的。另外,当预编码配置信令发送给各个节点分组之后,各个节点分组中的各个通信节点可以根据分组标识确定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并在该预编码配置信令中的第一配置信息中获取的共性信息,再根据节点标识在该预编码配置信令中的第二配置信息中获取适用于自身的配置的个性化信息,根据该共性信息和个性化信息生成自身的预编码配置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对步骤S33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该步骤S33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步骤S410和步骤S420。
步骤S410:对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进行预编码压缩,得到压缩后的第一配置信息和压缩后的第二配置信息。
步骤S420:根据分组标识、节点标识、压缩后的第一配置信息和压缩后的第二配置信息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包括上述步骤S410和步骤S420的预编码配置方法,首先对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进行预编码压缩,得到压缩后的第一配置信息和压缩后的第二配置信息,然后根据分组标识、节点标识、压缩后的第一配置信息和压缩后的第二配置信息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因此,本申请实施例能够通过对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进行预编码压缩而消除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中的冗余信息,降低了信令开销。
在一实施例中,如表1所示,表1为一种预编码配置信令的信令格式。
表1
GID CommonData UID 1 PM 1 UID 2 PM 2 ... UID N PM N
该信令格式中至少包括如下信息:
(1)GID;
(2)CommonData;
(3)UID集合,该UID集合包括UID 1、UID 2、......、UID N;
(4)PM集合,该PM集合包括PM 1、PM 2、......、PM N。
其中,GID表示分组标识,其用于指示该预编码配置信息只适用于具有该GID的通信节点,UID为节点标识,而UID 1、UID 2、......、UID N分别表示不同的通信节点对应的节点标识,CommonData表示共性信息,PM 1、PM 2、......、PM N分别包括适用于对应的通信节点的配置的个性化信息,每个UID对应一个PM(比如UID 1对应PM 1),每个PM为一个数组或者矩阵,且每个PM包含根据共性信息对预编码配置信息进行预编码压缩而得到的压缩后的预编码配置信息。而接收到该预编码配置信令的各个通信节点可以根据CommonData和其UID后的PM(即与UID对应的PM)按照约定规则对该压缩后的预编码配置信息进行复原,然后利用该复原后的预编码配置信息进行配置。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一实施例中,一个节点分组中包含通信节点A和通信节点B,且通信节点A和通信节点B均包含一个由N行M列振子组成的阵列,假设通信节点A与通信基站之间只能通过直射链路进行通信,通信节点B与通信基站之间也只能通过直射链路进行通信,且通信节点A与通信基站之间的直射链路和通信节点B与通信基站之间的直射链路具有相同的俯仰角β,而通信节点A与通信基站之间的直射链路对应的水平角为α1,通信节点B与通信基站之间的直射链路对应的水平角为α2。当不提取该节点分组的预编码配置信息集合中的个性化信息和共性信息时,通信节点A的PM(即PM A)与通信节点B的PM(即PM B)如表2所示,其中η=kd cosβ,ξA=kd sinβcosα1,ξB=kd sinβcosα2
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PM A和PM B中均包含数据η,则共性信息为数据η,PM A中包括数据ξA,而PM B中包括数据ξB,即个性化信息为数据ξA和数据ξB。因此,可以提取数据η(即共性信息),对数据η进行预编码压缩,使得PM A中仅包括含有数据ξA的相关数据,PM B中仅包括含有数据ξB的相关数据,如下表3所示。
表3
由表2和表3可知,经过预编码压缩之后,PM A的字段长度和PM B的字段长度均变为原来的N分之一。由于表3所示的PM A的字段和PM B的字段仍然具有很好的规律性,因此可以再次对PM A进行预编码压缩,得到ξA,以及再次对PM B进行预编码压缩,且可以得到ξB。最终,在分别对PM A和PM B进行两次预编码压缩之后,可以得到如表4所示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表4
GID η UID A ξA UID B ξB
通信节点A从接收到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中获取共性信息η和个性化信息ξA后,根据其阵列维度N和M重构预编码配置信息,将该重构的预编码配置信息用于波束调整。同样地,通信节点B得到预编码配置信息的方法与通信节点A的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另外,上述预编码配置信令中的字段顺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接收预编码配置信令的通信节点可以根据约定的顺序准确提取出正确的信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上述实施例根据精确的维度信息构建预编码配置信息,由于此方法需要根据信道信息进行较为复杂的计算,使得通信节点进行配置的实时性容易受到影响。为此,下面提出了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在通信节点预存有目标预编码配置信息,且目标预编码配置信息包括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的情况下,对步骤S23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该步骤S23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步骤S510和步骤S520。
步骤S510:生成对应于第一配置信息的共性标识以及对应于第二配置信息的个性化标识。
步骤S520:根据分组标识、节点标识、共性标识和个性化标识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包括上述步骤S510和步骤S520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在通信节点预存有目标预编码配置信息,且目标预编码配置信息包括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的情况下,可以生成对应于第一配置信息的共性标识以及对应于第二配置信息的个性化标识,然后根据分组标识、节点标识、共性标识和个性化标识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即是说,当通信节点预存有多个预编码配置信息的情况下,通信节点可以直接根据预编码配置信令中的分组标识和节点标识在预存的多个预编码配置信息中确定其对应的目标预编码配置信息,再根据共性标识获取该目标预编码配置信息中的第一配置信息,根据个性化标识获取该目标预编码配置信息中的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将该第一配置信息和该第二配置信息进行组合,及时得到与自身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而无需为重构预编码配置信息而对信道信息进行复杂的计算,继而避免了因对信道信息进行复杂的计算而产生的时间开销,提高了对通信节点的配置的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某个节点分组中包含通信节点A和通信节点B,且通信节点A和通信节点B均预存有提前设计好的码本,该码本中包括若干个预编码配置信息,且每个预编码配置信息中的第一配置信息均分配有对应的共性标识,每个预编码配置信息中的第二配置信息均分配有对应的个性化标识。对于该节点分组,发射机可以根据分配好的共性标识和分配好的个性化标识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其中,预编码配置信令的信令格式如表5所示,在表5中,GID为分组标识,UID为节点标识,PMI C为共性标识,该共性标识用于标识适用于通信节点A和通信节点B的配置的共性信息,而PMI A为通信节点A的个性化标识,该PMI A用于标识适用于通信节点A的配置的个性化信息,PMI B为通信节点B的个性化标识,该PMIB用于标识适用于通信节点B的配置的个性化信息。
表5
GID PMI C UID A PMI A UID B PMI B
通信节点A可以根据接收到的GID、UID、PMI C和PMI A确定对应的个性化标识和共性标识,并根据该个性化标识和共性标识从通信节点A预存的码本中选择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即目标预编码配置信息),然后利用该预编码配置信息进行配置。同样地,通信节点B确定目标预编码配置信息的方法与通信节点A的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上述实施例中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中均携带有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通信节点的节点标识,因此,当节点分组内的通信节点数量较多时,信令开销随之增加。
基于上述情况,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对步骤S12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该步骤S12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步骤S610、步骤S620和步骤S630。
步骤S610:为各个节点分组分配分组标识。
步骤S620:对各个节点分组内的所有通信节点进行排序,得到各个节点分组内各个通信节点的组内序号。
一可行的实施方式,对各个节点分组内的所有通信节点进行排序,有很多实施方式,比如,对各个节点分组内的所有通信节点进行随机排序;或者,根据预设参考节点和预设参考指标对各个节点分组内的所有通信节点进行排序,例如,假设预设参考节点为通信基站,预设参考指标为通信节点与通信基站之间的距离,或者通信节点相对于通信基站的水平角度;或者,根据各个节点分组内通信节点之间的相关性对各个节点分组内的所有通信节点进行排序,其中,各个节点分组内通信节点之间的相关性可以为信道相关性,也可以为其他相关性,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步骤S630:根据分组标识和组内序号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包括上述步骤S610至步骤S630的预编码配置方法,首先可以为各个节点分组分配分组标识,接着对各个节点分组内的所有通信节点进行排序,得到各个节点分组内各个通信节点的组内序号,最后根据分组标识和组内序号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避免为携带各个通信节点的节点标识而产生的信令开销,降低了信令开销。
在一实施例中,在执行步骤S630之前,步骤S120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以下步骤:
通过第二信令将分组标识和组内序号通告相应的各个通信节点。
本实施例中,首先为各个节点分组分配分组标识,并对各个节点分组内的所有通信节点进行排序,得到各个节点分组内各个通信节点的组内序号,接着可以通过第二信令将分组标识和组内序号通告相应的各个通信节点,最后可以根据分组标识和组内序号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以便各个通信节点可以提前获取分组标识和组内序号,在预编码配置信令发送给各个节点分组之后,各个通信节点可以直接根据已知的分组标识确定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再根据组内序号在该预编码配置信令中确定与自身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对步骤S63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该步骤S63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步骤S710、步骤S720、步骤S730和步骤S740。
步骤S710:根据获得的信道信息确定各个节点分组的预编码配置信息集合。
步骤S720:提取各个节点分组的预编码配置信息集合中的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
步骤S730:根据组内序号对第二配置信息进行排序得到排序后的第二配置信息。
步骤S740:根据分组标识、第一配置信息和排序后的第二配置信息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包括上述步骤S710至步骤S740的预编码配置方法,首先根据获得的信道信息确定各个节点分组的预编码配置信息集合,接着提取各个节点分组的预编码配置信息集合中的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然后根据组内序号对第二配置信息进行排序得到排序后的第二配置信息,最后根据分组标识、第一配置信息和排序后的第二配置信息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以便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通信节点根据各自的组内序号从排序后的第二配置信息中提取与自身排序相同的第二配置信息,而无需利用节点标识确定与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继而避免为携带各个通信节点的节点标识而产生的信令开销,降低了信令开销。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分组标识、第一配置信息和排序后的第二配置信息而生成的预编码配置信令的信令格式可以如表6所示,其中,GID表示分组标识,CommonData表示第一配置信息,PM 1、PM 2、......、PM N表示排序后的第二配置信息。
表6
GID CommonData PM 1 PM 2 ... PM N
在一实施例中,在执行步骤S730之前,步骤S630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以下步骤:
对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进行预编码压缩,得到压缩后的第一配置信息和压缩后的第二配置信息。
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获得的信道信息确定各个节点分组的预编码配置信息集合,接着提取各个节点分组的预编码配置信息集合中的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然后对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进行预编码压缩,得到压缩后的第一配置信息和压缩后的第二配置信息,根据组内序号对压缩后的第二配置信息进行排序得到,排序后的压缩的第二配置信息,最后根据分组标识、压缩后的第一配置信息和排序后的压缩的第二配置信息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因此,本申请实施例能够通过对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进行预编码压缩以消除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中的冗余信息,降低预编码配置信令的信令开销,同时,还便于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通信节点根据各自的组内序号从排序后的压缩的第二配置信息中提取与自身排序相同的压缩后的第二配置信息,而无需利用节点标识确定与对应的压缩后的第二配置信息,继而避免为携带各个通信节点的节点标识而产生的信令开销,降低了信令开销。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在通信节点预存有目标预编码配置信息,且目标预编码配置信息包括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的情况下,对步骤S63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该步骤S63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步骤S810、步骤S820和步骤S830。
步骤S810:生成对应于第一配置信息的共性标识以及对应于第二配置信息的个性化标识。
步骤S820:根据组内序号对个性化标识进行排序得到排序后的个性化标识。
步骤S830:根据分组标识、共性标识和排序后的个性化标识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包括上述步骤S810至步骤S830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在通信节点预存有目标预编码配置信息,且目标预编码配置信息包括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的情况下,首先生成对应于第一配置信息的共性标识以及对应于第二配置信息的个性化标识,接着根据组内序号对个性化标识进行排序得到排序后的个性化标识,最后根据分组标识、共性标识和排序后的个性化标识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以便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通信节点根据共性标识从预存的目标预编码配置信息中获取对应的第一配置信息,接着从排序后的个性化标识中确定与自身排序相同的个性化标识,再根据该个性化标识从预存的目标预编码配置信息中获取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而无需利用节点标识确定与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继而避免为携带各个通信节点的节点标识而产生的信令开销,降低了信令开销。
在一实施例中,假设某个分组中有通信节点A和通信节点B,且通信节点A的组内序号为1,而通信节点B的组内序号为2,则根据分组标识、共性标识和排序后的个性化标识而生成的预编码配置信令的信令格式可以如表7所示,其中,GID为分组标识,PIM C为共性标识,而PMI A为通信节点A的个性化标识,PIM B为通信节点B的个性化标识。
表7
GID PMI C PMI A PMI B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上述一些实施例中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中的生成预编码配置信息的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均是通过对信道信息进行计算而得到,因此,当节点分组内的通信节点数量较多时,对信道信息进行计算的计算量较大,进行影响了波束调控的实时性。为此,下面提出了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对步骤S12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该步骤S12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步骤S910、步骤S920、步骤S930、步骤S940和步骤S950。
步骤S910:为各个节点分组分配分组标识。
步骤S920:为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通信节点分配节点标识。
步骤S930:确定各个节点分组的组内参考节点和多个组内通信节点。
一可行的实施方式,组内参考节点可以通过随机选择而确定,或者通过排序选择而确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制。例如,当组内参考节点通过排序选择而确定,则可以选择处于起始位置的通信节点作为组内参考节点,也可以选择处于末尾位置的通信节点作为组内参考节点,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步骤S940:确定各个组内通信节点与组内参考节点之间的相关性类型信息。
一可行的实施方式,相关性类型信息可以包括信道相关性,也可以其他相关性类型信息,在此不做具体限制。比如,可以确定节点分组内位置相近的通信节点的相关性类型信息为信道相关性。
步骤S950:根据分组标识和相关性类型信息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包括上述步骤S910至步骤S950的预编码配置方法,首先为各个节点分组分配标识,以及为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通信节点分配节点标识,接着确定各个节点分组的组内参考节点和多个组内通信节点,再确定各个组内通信节点与组内参考节点之间的相关性类型信息,最后根据该分组标识和相关性类型信息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以便于根据预编码配置信令中的分组标识发送给对应的节点分组,使得对应的节点分组内的各个通信节点可以在预编码配置信令中获取对应的相关性类型信息和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以进行配置。即是说,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只为组内参考节点确定预编码配置信息,再利用相关性类型信息以及与该相关性类型信息对应的组内参考节点的预编码配置信息确定与该组内参考节点之间具有相关性类型信息的多个组内通信节点的预编码配置信息,缩短了确定预编码配置信息的时间,提高了预编码配置效率,满足了波束调控的实时性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在执行步骤S950之前,步骤S120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以下步骤:
通过第三信令将分组标识、节点标识、相关性类型信息和组内参考节点的节点信息通告相应的各个通信节点。
可以理解的是,该节点标识可以包括组内参考节点的节点标识和组内通信节点的节点标识,也可以只包括组内通信节点的节点标识,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首先为各个节点分组分配标识,以及为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通信节点分配节点标识,接着确定各个节点分组的组内参考节点和多个组内通信节点,再确定各个组内通信节点与组内参考节点之间的相关性类型信息,然后通过第三信令将分组标识、节点标识、相关性类型信息和组内参考节点的节点信息通告相应的各个通信节点,最后根据该分组标识和相关性类型信息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使得通信节点可以根据提前获知的分组标识确定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再根据提前获知的节点标识在该预编码配置信令中获取对应的相关性类型信息,还可以根据组内参考节点的节点信息确定自身是否为组内参考节点,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当通信节点根据组内参考节点的节点信息确定自身为组内参考节点时,可以获取相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中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以进行配置,当通信节点根据组内参考节点的节点信息确定自身不是组内参考节点时,即自身为组内通信节点,可以根据对应的相关性类型信息和与该相关性类型信息对应的组内参考节点的预编码配置信息确定自身的预编码配置信息,利用该自身的预编码配置信息以进行配置,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缩短了确定预编码配置信息的时间,从而满足了波束调控的实时性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对步骤S95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该步骤S95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步骤S1010和步骤S1020。
步骤S1010:对于各个节点分组,根据获得的信道信息确定组内参考节点的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以及根据相关性类型信息确定各个组内通信节点与组内参考节点之间的相关预编码信息。
步骤S1020:根据分组标识、节点标识、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和相关预编码信息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可以理解的是,该节点标识可以包括组内参考节点的节点标识和组内通信节点的节点标识,也可以只包括组内通信节点的节点标识,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各个节点分组的通信节点可以根据分组标识确定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接着根据节点标识在该预编码配置信令中获取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当通信节点为组内参考节点,则可以直接获取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以进行配置,当通信节点为组内通信节点,则直接获取相关预编码信息以进行配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包括上述步骤S1010至步骤S1020的预编码配置方法,首先对于各个节点分组,可以根据获得的信道信息确定组内参考节点的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以及根据相关性类型信息确定各个组内通信节点与组内参考节点之间的相关预编码信息,然后根据分组标识、节点标识、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和相关预编码信息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即是说,本申请实施例只需根据获得的信道信息确定组内参考节点的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无需根据获得的信道信息确定节点分组内各个组内通信节点的预编码配置信息,从而避免了为确定组内通信节点的预编码配置信息而对信道信息进行计算所产生的计算量,缩短了确定预编码配置信息的时间,提高了预编码配置效率,满足了波束调控的实时性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当节点标识中不包括组内参考节点的节点标识,根据分组标识、节点标识、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和相关预编码信息生成的预编码配置信令的信令格式可以如表8所示,其中,GID表示分组标识,PMR表示组内参考节点的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UID 1、UID2、......、UID N分别表示不同组内通信节点的节点标识,COR 1、COR 2、......、COR N分别表示各个组内通信节点与该组内参考节点之间的相关预编码信息,且各个组内参考节点的节点标识与其对应的相关预编码信息一一对应,比如,节点标识为UID 1的组内参考节点对应的相关预编码信息为COR 1。
表8
GID PMR UID 1 COR 1 UID 2 COR 2 ... UID N COR N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对步骤S102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该步骤S102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步骤S1110和步骤S1120。
步骤S1110:对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进行预编码压缩,得到压缩后的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
步骤S1120:根据分组标识、节点标识、相关预编码信息和压缩后的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包括上述步骤S1110至步骤S1120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可以对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进行预编码压缩,得到压缩后的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然后根据分组标识、节点标识、相关预编码信息和压缩后的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因此,本申请实施例能够通过对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进行预编码压缩,消除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中的冗余信息,进而降低了预编码配置信令的信令开销。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在通信节点预存有候选预编码配置信息集合,候选预编码配置信息集合包括组内参考节点的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的情况下,对步骤S95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该步骤S95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步骤S1210和步骤S1220。
步骤S1210:对于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于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的参考预编码标识,以及根据相关性类型信息确定各个组内通信节点与组内参考节点之间的相关预编码信息。
步骤S1220:根据分组标识、节点标识、参考预编码标识和相关预编码信息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包括上述步骤S1210至步骤S1220的预编码配置方法,首先对于各个节点分组,可以生成对应于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的参考预编码标识,以及根据相关性类型信息确定各个组内通信节点与组内参考节点之间的相关预编码信息,然后根据分组标识、节点标识、参考预编码标识和相关预编码信息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以便组内参考节点可以根据参考预编码标识确定对应的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以及组内通信节点可以根据节点标识确定相关预编码信息,而无需为重构预编码配置信息而产生的时间开销,提高了通信节点的配置的效率,满足了波束调控的实时性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对步骤S95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该步骤S95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步骤S1310、步骤S1320、步骤S1330和步骤S1340。
步骤S1310:对于各个节点分组,根据获得的信道信息确定组内参考节点的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以及根据相关性类型信息确定各个组内通信节点与组内参考节点之间的相关预编码信息。
步骤S1320:对各个节点分组内的所有通信节点进行排序,得到各个节点分组内各个通信节点的组内序号。
步骤S1330:对于各个节点分组,根据组内序号对相关预编码信息进行排序得到排序后的相关预编码信息。
步骤S1340:根据分组标识、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和排序后的相关预编码信息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包括上述步骤S1310至步骤S1340的预编码配置方法,首先对于各个节点分组,可以根据获得的信道信息确定组内参考节点的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以及根据相关性类型信息确定各个组内通信节点与组内参考节点之间的相关预编码信息,接着对各个节点分组内的所有通信节点进行排序,得到各个节点分组内各个通信节点的组内序号,而对于各个节点分组,可以根据组内序号对相关预编码信息进行排序得到排序后的相关预编码信息,最后根据分组标识、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和排序后的相关预编码信息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以便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组内通信节点根据各自的组内序号从排序后的相关预编码信息中提取与自身排序相同的相关预编码信息,以及使得组内参考节点根据自身的组内序号确定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而无需利用节点标识确定与对应的相关预编码信息,继而避免为携带各个通信节点的节点标识而产生的信令开销,降低了信令开销。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分组标识、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和排序后的相关预编码信息而生成的预编码配置信令的信令格式可以如表9所示,其中,GID表示分组标识,PMR表示组内参考节点的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COR 1、COR 2、......、COR N表示排序后的的相关预编码信息。
表9
GID PMR COR 1 COR 2 ... COR N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在通信节点预存有候选预编码配置信息集合,候选预编码配置信息集合包括组内参考节点的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的情况下,对步骤S95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该步骤S95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步骤S1410、步骤S1420、步骤S1430和步骤S1440。
步骤S1410:对于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于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的参考预编码标识,以及根据相关性类型信息确定各个组内通信节点与组内参考节点之间的相关预编码信息。
步骤S1420:对各个节点分组内的所有通信节点进行排序,得到各个节点分组内各个通信节点的组内序号。
步骤S1430:对于各个节点分组,根据组内序号对相关预编码信息进行排序得到排序后的相关预编码信息。
步骤S1440:根据分组标识、参考预编码标识和排序后的相关预编码信息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包括上述步骤S1410至步骤S1440的预编码配置方法,首先对于各个节点分组,可以生成对应于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的参考预编码标识,以及根据相关性类型信息确定各个组内通信节点与组内参考节点之间的相关预编码信息,然后对各个节点分组内的所有通信节点进行排序,得到各个节点分组内各个通信节点的组内序号,而对于各个节点分组,可以根据组内序号对相关预编码信息进行排序得到排序后的相关预编码信息,最后根据分组标识、参考预编码标识和排序后的相关预编码信息为各个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以便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组内通信节点根据各自的组内序号从排序后的相关预编码信息中提取与自身排序相同的相关预编码信息,根据对应的相关预编码信息进行配置,而无需利用节点标识确定与对应的相关预编码信息,继而避免为携带各个通信节点的节点标识而产生的信令开销,降低了信令开销,同时,还能使得组内参考节点可以根据参考预编码标识确定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以进行配置。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分组标识、参考预编码标识和排序后的相关预编码信息而生成的预编码配置信令的信令格式可以如表10所示,其中,GID表示分组标识,PMI-R表示参考预编码标识,COR 1、COR 2、......、COR N表示排序后的的相关预编码信息。
表10
GID PMI-R COR 1 COR 2 ... COR N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对步骤S13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该步骤S13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步骤S1510、步骤S1520和步骤S1530。
步骤S1510:根据各个节点分组的分组标识确定各个节点分组所对应的第一扰码。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扰码是一个伪随机码序列,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步骤S1520:根据各个第一扰码对各个节点分组所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中的预编码配置信息进行加扰,得到加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步骤S1530:向各个节点分组发送对应的加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可以理解的是,只有与加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对应的节点分组内的通信节点才能够对该加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进行解扰,进而获得该预编码配置信令中的预编码配置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包括上述步骤S1510至步骤S1530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可以根据各个节点分组的分组标识确定各个节点分组所对应的第一扰码,然后根据各个第一扰码对各个节点分组所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中的预编码配置信息进行加扰,得到加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最后向各个节点分组发送对应的加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使得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通信节点只能解扰对应的加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进而在该预编码配置信令中获得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加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而区分不同的节点分组。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对步骤S13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该步骤S13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步骤S1610、步骤S1620、步骤S1630和步骤S1640。
步骤S1610:对多个节点分组进行排序,得到各个节点分组的分组序号。
步骤S1620:根据各个节点分组的分组序号确定各个节点分组所对应的第二扰码。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扰码是一个伪随机码序列,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步骤S1630:根据各个第二扰码对各个节点分组所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中的预编码配置信息进行加扰,得到加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步骤S1640:向各个节点分组发送对应的加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可以理解的是,只有与加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对应的节点分组内的通信节点才能够对该加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进行解扰,进而获得该预编码配置信令中的预编码配置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包括上述步骤S1610至步骤S1640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可以对多个节点分组进行排序,得到各个节点分组的分组序号,然后根据各个节点分组的分组序号确定各个节点分组所对应的第二扰码,根据各个第二扰码对各个节点分组所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中的预编码配置信息进行加扰,得到加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最后向各个节点分组发送对应的加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使得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通信节点只能解扰对应的加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进而在该预编码配置信令中获得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加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而区分不同的节点分组。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对步骤S13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该步骤S13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步骤S1710、步骤S1720和步骤S1730。
步骤S1710:对于各个节点分组,根据组内参考节点的节点标识确定第三扰码。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扰码是一个伪随机码序列,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步骤S1720:根据各个第三扰码对各个节点分组所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中的预编码配置信息进行加扰,得到加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步骤S1730:向各个节点分组发送对应的加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包括上述步骤S1710至步骤S1730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对于各个节点分组,可以根据组内参考节点的节点标识确定第三扰码,然后根据各个第三扰码对各个节点分组所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中的预编码配置信息进行加扰,得到加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最后向各个节点分组发送对应的加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使得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通信节点只能解扰对应的加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进而在该预编码配置信令中获得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加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而区分不同的节点分组。
针对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预编码配置方法,下面以具体的示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在一实施例中,对待配置预编码的通信节点分配分组标识和分配节点标识,可以包括有以下步骤:
步骤1:对待配置预编码的通信节点进行统计;
步骤2:对待配置预编码的通信节点按照指定的分组标准进行分组;
步骤3:对各个节点分组分配分组标识并为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通信节点分配节点标识;
步骤4:通过指定的下行信道将分组标识和节点标识下发给各个待配置预编码的通信节点;
步骤5:各个待配置预编码的通信节点通过指定的信道接收预编码配置信令;
步骤6:各个待配置预编码的通信节点从接收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中获取分组标识和节点标识,并保存在内部存储器中。
在一实施例中,对待配置预编码分配的通信节点分配分组标识,并对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通信节点进行排序,可以包括有以下步骤:
步骤1:对待配置预编码的通信节点进行统计;
步骤2:对待配置预编码的通信节点按照指定的分组标准进行分组;
步骤3:为各个节点分组分配分组标识,并对各个节点分组内的所有通信节点进行排序,得到各个节点分组内各个通信节点的组内序号;
步骤4:将各个通信节点的分组标识和组内序号通过指定的下行信道下发给各个待配置预编码的通信节点。
步骤5:各个待配置预编码的通信节点通过指定的信道接收预编码配置信令;
步骤6:各个待配置预编码的通信节点从接收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中获取分组标识和组内序号,并保存在内部存储器中。
在一实施例中,确定各个节点分组的组内参考节点,并将组内参考节点的节点信息通告相应的各个通信节点,可以包括有以下步骤:
步骤1:对待配置预编码的通信节点进行统计;
步骤2:对待配置预编码的通信节点按照指定的分组标准进行分组;
步骤3:确定各个节点分组的组内参考节点;
步骤4:将组内参考节点通过指定的下行信道下发给待配置预编码的通信节点;
步骤5:待配置预编码的通信节点通过指定的信道接收预编码配置信令;
步骤6:待配置预编码的通信节点从接收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中获取组内参考节点的节点信息,并保存在内部存储器中。
其中,步骤3还可以对各个节点分组内的所有通信节点进行排序,得到各个节点分组内各个通信节点的组内序号,对应地,步骤6可以将各个通信节点的组内序号保存在内部存储器中。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所有实施例中的各个通信节点的分组标识和组内序号均可以改变。例如,对于具有移动能力的通信节点,当其位置发生改变后会导致其不再适用原有的分组标准,需要对该通信节点重新进行分组。因此,对于所有实施例中对通信节点进行分组的步骤,可以按照预设时间间隔而对该通信节点重新进行分组;或者根据预设触发条件对该通信节点重新进行分组,例如通信节点上报位置变动后,对该通信节点重新进行分组。并且每次对通信节点进行分组都会为重新为各个节点分组分配分组标识(或分组标识和组内序号),而通信节点需要根据预编码配置信令重新进行分组。
在一实施例中,对待配置预编码分配的通信节点分配分组标识,并对各个节点分组内的各个通信节点进行排序,可以包括有以下步骤:
步骤1:确定通信节点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或者根据适用于通信节点的配置的共性信息以及适用于该通信节点的配置的个性化信息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并利用该预编码配置信息以进行配置。
步骤2:确定各个节点分组所对应的扰码(比如第一扰码、第二扰码或者第三扰码),并用于对预编码配置信息进行加扰,生成加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步骤3:通过指定的组播信道下发该加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步骤4:该通信节点从组播信道接收该加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步骤5:对加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进行解扰,得到解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并从解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中获取预编码配置信息;或者从解扰后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中获取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对该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进行预编码重构,得到预编码配置信息。
步骤6:利用获得的预编码配置信息完成波束调控配置。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假设处于同一楼层的移动终端为一个节点分组,该组内所有移动终端与地面之间的高度相同,且该移动终端相对于通信基站的倾斜角度不同,因此,可以将只测量其中一个移动终端的垂直方位,同时测量各个移动终端的水平方位,以确定各个移动终端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三个移动终端之间的位置距离均小于距离阈值,则可以将该三个移动终端分为第一节点分组120,因此,可以对该第一节点分组确定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而另外两个通信节点之间的位置距离小于距离阈值,则可以将该两个通信节点分为第二节点分组110,可以对该第二节点分组确定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同一节点分组内的移动终端与通信基站的长度距离属于同一距离区间,而属于同一距离区间的移动终端相对于通信基站的基站位置的角度距离不一致,因此,可以将只测量其中一个移动终端与通信基站的长度距离,同时测量各个移动终端相对于通信基站的基站位置的角度距离,以确定各个移动终端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假设发射机为通信基站,通信节点分别为部署在第一建筑物外的第一反射型RIS和部署在第二建筑物外的第二反射型RIS,由于第一反射型RIS和第二反射型RIS具有相同的覆盖区域,且通常直射路径能量最强,因此可以直接根据第一反射型RIS的位置和第二反射型RIS的位置,以及第一反射型RIS的覆盖区域和第二反射型RIS的覆盖区域,推测出第一反射型RIS的反射信道和第二反射型RIS的反射信道,然后根据基站位置和第一反射型RIS的位置和第二反射型RIS的位置,估算第一反射型RIS的入射信道和第二反射型RIS的入射信道,从而直接估算出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或者,利用第一反射型RIS和第二反射型RIS上的少量主动测量单元实现更准确的估算,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发射机为通信基站,通信节点为高铁车窗集成的透射型的RIS,由于其高铁高速移动,其RIS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更新频繁,因此更需要高效的预编码确定方法。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由于高铁车窗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因此只需要测得第一车窗的方位角θ1以及第一车窗与通信基站之间的距离r1,就可以根据简单的几何公式计算出第二车窗与基站的相对位置,从而确定适用于第一车窗的透射型的RIS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和第二车窗的透射型的RIS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车速、轨道路况、环境遮挡等原因,若车窗与通信基站之间相距太远,估算误差会非常大,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节点分组,兼顾效率和准确度。
另外,参照图26,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预编码配置装置,该预编码配置装置200包括存储器202、处理器201及存储在存储器202上并可在处理器201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201和存储器202可以通过总线或者其他方式连接。
存储器202作为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非暂态软件程序以及非暂态性计算机可执行程序。此外,存储器20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暂态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暂态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存储器202可选包括相对于处理器201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该处理器201。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实现上述实施例的预编码配置方法所需的非暂态软件程序以及指令存储在存储器202中,当被处理器201执行时,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预编码配置方法,例如,执行以上描述的图1中的方法步骤S110至S130、图9中的方法步骤S210至S230、图10中的方法步骤S310至S330、图11中的方法步骤S410至S420、图12中的方法步骤S510至S520、图13中的方法步骤S610至S630、图14中的方法步骤S710至S740、图15中的方法步骤S810至S830、图16中的方法步骤S910至S950、图17中的方法步骤S1010至S1020、图18中的方法步骤S1110至S1120、图19中的方法步骤S1210至S1220、图20中的方法步骤S1310至S1340、图21中的方法步骤S1410至S1440、图22中的方法步骤S1510至S1530、图23中的方法步骤S1610至S1640、图24中的方法步骤S1710至S1730。
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此外,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该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处理器或控制器执行,例如,执行以上描述的图1中的方法步骤S110至S130、图9中的方法步骤S210至S230、图10中的方法步骤S310至S330、图11中的方法步骤S410至S420、图12中的方法步骤S510至S520、图13中的方法步骤S610至S630、图14中的方法步骤S710至S740、图15中的方法步骤S810至S830、图16中的方法步骤S910至S950、图17中的方法步骤S1010至S1020、图18中的方法步骤S1110至S1120、图19中的方法步骤S1210至S1220、图20中的方法步骤S1310至S1340、图21中的方法步骤S1410至S1440、图22中的方法步骤S1510至S1530、图23中的方法步骤S1610至S1640、图24中的方法步骤S1710至S1730。
此外,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使得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预编码配置方法,例如,执行以上描述的图1中的方法步骤S110至S130、图9中的方法步骤S210至S230、图10中的方法步骤S310至S330、图11中的方法步骤S410至S420、图12中的方法步骤S510至S520、图13中的方法步骤S610至S630、图14中的方法步骤S710至S740、图15中的方法步骤S810至S830、图16中的方法步骤S910至S950、图17中的方法步骤S1010至S1020、图18中的方法步骤S1110至S1120、图19中的方法步骤S1210至S1220、图20中的方法步骤S1310至S1340、图21中的方法步骤S1410至S1440、图22中的方法步骤S1510至S1530、图23中的方法步骤S1610至S1640、图24中的方法步骤S1710至S1730。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Claims (30)

1.一种预编码配置方法,包括:
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得到多个节点分组;
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其中,各个所述节点分组所对应的所述预编码配置信令包括与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内每个所述通信节点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息;
向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发送对应的所述预编码配置信令,使得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内的各个所述通信节点获取相应的所述预编码配置信令中对应的所述预编码配置信息以进行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根据信道相关性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
根据位置信息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
根据服务用户或者覆盖区域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
根据通信节点类型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根据位置信息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所述位置信息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所述通信节点之间的位置距离;
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所述通信节点相对于参考位置的位置距离,所述位置距离包括长度距离和/或角度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包括:
当检测到通信节点位置、通信节点数量或无线信道环境中的任意一个发生变化,或者接收到重新分组指令,对待配置预编码的多个通信节点进行分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包括:
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分配分组标识;
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内的各个所述通信节点分配节点标识;
根据所述分组标识和所述节点标识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分组标识和所述节点标识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之前,所述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还包括:
通过第一信令将所述分组标识和所述节点标识通告相应的各个所述通信节点。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分组标识和所述节点标识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包括:
根据获得的信道信息确定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的预编码配置信息集合;
提取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的所述预编码配置信息集合中的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括适用于组内所有所述通信节点的配置的共性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包括适用于组内各个所述通信节点的配置的个性化信息;
根据所述分组标识、所述节点标识、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分组标识、所述节点标识、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包括:
对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配置信息进行预编码压缩,得到压缩后的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和压缩后的所述第二配置信息;
根据所述分组标识、所述节点标识、压缩后的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和压缩后的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节点预存有目标预编码配置信息,所述目标预编码配置信息包括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
所述根据所述分组标识和所述节点标识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包括:
生成对应于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的共性标识以及对应于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的个性化标识;
根据所述分组标识、所述节点标识、所述共性标识和所述个性化标识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包括:
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分配分组标识;
对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内的所有所述通信节点进行排序,得到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内各个所述通信节点的组内序号;
根据所述分组标识和所述组内序号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内的所有所述通信节点进行排序,包括如下之一:
对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内的所有所述通信节点进行随机排序;
根据预设参考节点和预设参考指标对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内的所有所述通信节点进行排序;
根据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内所述通信节点之间的相关性对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内的所有所述通信节点进行排序。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分组标识和所述组内序号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之前,所述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还包括:
通过第二信令将所述分组标识和所述组内序号通告相应的各个所述通信节点。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分组标识和所述组内序号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包括:
根据获得的信道信息确定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的预编码配置信息集合;
提取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的所述预编码配置信息集合中的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
根据所述组内序号对所述第二配置信息进行排序得到排序后的所述第二配置信息;
根据所述分组标识、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和排序后的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组内序号对所述第二配置信息进行排序得到排序后的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之前,所述根据所述分组标识和所述组内序号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还包括:
对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配置信息进行预编码压缩,得到压缩后的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和压缩后的所述第二配置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节点预存有目标预编码配置信息,所述目标预编码配置信息包括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
所述根据所述分组标识和所述组内序号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包括:
生成对应于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的共性标识以及对应于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的个性化标识;
根据所述组内序号对所述个性化标识进行排序得到排序后的所述个性化标识;
根据所述分组标识、所述共性标识和排序后的所述个性化标识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包括:
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分配分组标识;
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内的各个所述通信节点分配节点标识;
确定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的组内参考节点和多个组内通信节点;
确定各个所述组内通信节点与所述组内参考节点之间的相关性类型信息;
根据所述分组标识和所述相关性类型信息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内参考节点通过随机选择而确定,或者通过排序选择而确定。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分组标识和所述相关性类型信息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之前,所述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还包括:
通过第三信令将所述分组标识、所述节点标识、所述相关性类型信息和所述组内参考节点的节点信息通告相应的各个所述通信节点。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分组标识和所述相关性类型信息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包括:
对于各个所述节点分组,根据获得的信道信息确定所述组内参考节点的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以及根据所述相关性类型信息确定各个所述组内通信节点与所述组内参考节点之间的相关预编码信息;
根据所述分组标识、所述节点标识、所述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和所述相关预编码信息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分组标识、所述节点标识、所述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和所述相关预编码信息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包括:
对所述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进行预编码压缩,得到压缩后的所述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
根据所述分组标识、所述节点标识、所述相关预编码信息和压缩后的所述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节点预存有候选预编码配置信息集合,所述候选预编码配置信息集合包括所述组内参考节点的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
所述根据所述分组标识和所述相关性类型信息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包括:
对于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于所述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的参考预编码标识,以及根据所述相关性类型信息确定各个所述组内通信节点与所述组内参考节点之间的相关预编码信息;
根据所述分组标识、所述节点标识、所述参考预编码标识和所述相关预编码信息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分组标识和所述相关性类型信息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包括:
对于各个所述节点分组,根据获得的信道信息确定所述组内参考节点的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以及根据所述相关性类型信息确定各个所述组内通信节点与所述组内参考节点之间的相关预编码信息;
对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内的所有所述通信节点进行排序,得到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内各个所述通信节点的组内序号;
对于各个所述节点分组,根据所述组内序号对所述相关预编码信息进行排序得到排序后的所述相关预编码信息;
根据所述分组标识、所述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和排序后的所述相关预编码信息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23.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节点预存有候选预编码配置信息集合,所述候选预编码配置信息集合包括所述组内参考节点的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
所述根据所述分组标识和所述相关性类型信息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包括:
对于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于所述参考预编码配置信息的参考预编码标识,以及根据所述相关性类型信息确定各个所述组内通信节点与所述组内参考节点之间的相关预编码信息;
对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内的所有所述通信节点进行排序,得到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内各个所述通信节点的组内序号;
对于各个所述节点分组,根据所述组内序号对所述相关预编码信息进行排序得到排序后的所述相关预编码信息;
根据所述分组标识、所述参考预编码标识和排序后的所述相关预编码信息为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生成对应的预编码配置信令。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编码配置信息包括如下之一:
用于发射无线信号的预编码配置信息;
用于接收无线信号的预编码配置信息;
用于无线信号中继的预编码配置信息;
用于反射无线信号的预编码配置信息;
用于透射无线信号的预编码配置信息。
25.根据权利要求5、10或16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发送对应的所述预编码配置信令,包括:
根据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的所述分组标识确定各个所述节点分组所对应的第一扰码;
根据各个所述第一扰码对各个所述节点分组所对应的所述预编码配置信令中的所述预编码配置信息进行加扰,得到加扰后的所述预编码配置信令;
向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发送对应的加扰后的所述预编码配置信令。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发送对应的所述预编码配置信令,包括:
对所述多个节点分组进行排序,得到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的分组序号;
根据各个所述节点分组的所述分组序号确定各个所述节点分组所对应的第二扰码;
根据各个所述第二扰码对各个所述节点分组所对应的所述预编码配置信令中的所述预编码配置信息进行加扰,得到加扰后的所述预编码配置信令;
向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发送对应的加扰后的所述预编码配置信令。
2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发送对应的所述预编码配置信令,包括:
对于各个所述节点分组,根据所述组内参考节点的所述节点标识确定第三扰码;
根据各个所述第三扰码对各个所述节点分组所对应的所述预编码配置信令中的所述预编码配置信息进行加扰,得到加扰后的所述预编码配置信令;
向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发送对应的加扰后的所述预编码配置信令。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发送对应的所述预编码配置信令,包括:
采用组播方式向各个所述节点分组发送对应的所述预编码配置信令。
29.一种预编码配置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28任意一项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
3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至28任意一项所述的预编码配置方法。
CN202210655284.2A 2022-06-10 2022-06-10 预编码配置方法及其装置、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725536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55284.2A CN117255364A (zh) 2022-06-10 2022-06-10 预编码配置方法及其装置、存储介质
PCT/CN2023/094336 WO2023236731A1 (zh) 2022-06-10 2023-05-15 预编码配置方法及其装置、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55284.2A CN117255364A (zh) 2022-06-10 2022-06-10 预编码配置方法及其装置、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55364A true CN117255364A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17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55284.2A Pending CN117255364A (zh) 2022-06-10 2022-06-10 预编码配置方法及其装置、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55364A (zh)
WO (1) WO202323673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40108020A (ko) * 2013-02-28 2014-09-0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프리코딩 방법 및 장치
EP3451628A1 (en) * 2017-08-31 2019-03-06 Institut Eurecom G.I.E.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distribution of information in multi-antenna and multi-transmitter environments
CN113873430B (zh) * 2021-10-22 2023-11-21 西京学院 一种基于时频分析的终端簇室内定位方法及定位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36731A1 (zh) 2023-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2176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 configuration for mobile base station
CN110574478B (zh) 基于ue组分离的ma签名分配的系统和方法
Adhikary et al. Joint spatial division and multiplexing for mm-wave channels
US20160338033A1 (en) Acquisition method, beam sending method, communication node,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CN110380837B (zh) 非竞争随机接入的方法和装置
Joo et al. Low-delay broadband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with high-altitude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Liu et al. Application of NOMA in 6G networks: Future vision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 for next generation multiple access
CN103209415A (zh) 全双工干扰处理方法和装置
US20100227566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performing interference control using random beamforming technique
CN103026767A (zh) 针对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和装置
US1065287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KR101935782B1 (ko) 다중 셀룰러 네트워크에서 신호의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20220417965A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on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network device, and chip system
CN110677833B (zh) 蜂窝车联网的下行半静态资源分配方法
CN110445518B (zh) 大规模mimo异构网络系统下基于微小区分簇的导频分配方法
EP3616458B1 (en) Apparatuses, methods, computer program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interference avoidance
CN113168778B (zh) 用于改进飞行通信5g网络服务质量的方法
CN117255364A (zh) 预编码配置方法及其装置、存储介质
Wang et al. MmWave-NOMA-based low-latency and high-reliable communications for enhancement of V2X services
US9461717B2 (en) Method for cooperative multi-antenna communication
CN113541756B (zh) 波束赋型的方法、装置、基站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KR101717921B1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원할당 스케줄링 장치 및 방법
Xie et al. An efficient transmission of 4D trajectory short messages on LDACS1
WO2023070655A1 (en) Interfacing with coded inference networks
JP7410509B2 (ja) 受信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