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52411A - 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评审方法、装置及产品 - Google Patents

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评审方法、装置及产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52411A
CN117252411A CN202311075241.8A CN202311075241A CN117252411A CN 117252411 A CN117252411 A CN 117252411A CN 202311075241 A CN202311075241 A CN 202311075241A CN 117252411 A CN117252411 A CN 1172524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sk
engineering change
level
change application
revie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7524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07524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5241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2524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524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5Risk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activiti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7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30Comput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评审方法、装置及产品。其中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包括:获取工程变更申请中的描述信息,从中提取出与风险相关的关键描述信息;根据所述关键描述信息,获取所述工程变更申请对应的多个维度的风险值;根据所述多个维度的风险值,确定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第一风险等级。采用本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能够对工程变更申请进行整体风险评估,避免对工程变更申请的评估受工程师个人经验以及外部环境影响,确保风险评估的公平性,并且提高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评审方法、装置及产品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信息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评审方法、装置及产品。
背景技术
在当前的电子设备产品研发、制造行业中,工程变更带来的风险分析、风险管控已经成为ECR(Engineering Change Request,工程变更申请)评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目前,工程变更(Engineering Change,EC)的导入风险主要依赖于EC工程师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评估,通常情况下,EC工程师通过自己的经验对各个环节进行逐项排查,评估各个环节导入工程变更后影响的程度以及影响到的岗位。EC工程师的经验主要来源于曾经处理过类似的工程变更,但不同的EC工程师所具有的类似工作经验存在差异,并且,不同的工程变更导入时面对的外部环境是不相同的,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完全类比评估。因此,导致工程变更申请的评估存在缺少公正性、评估结果不够准确的问题。
如何使工程变更的导入风险能够得到公正、准确地评估,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决策工程变更是否能够顺利导入实施,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旨在提出一种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评审方法、装置及产品,以使工程变更的导入风险能够得到公正、准确地评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工程变更申请中的描述信息,从中提取出与风险相关的关键描述信息;
根据所述关键描述信息,获取所述工程变更申请对应的多个维度的风险值;
根据所述多个维度的风险值,确定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第一风险等级。
可选地,根据所述多个维度的风险值,确定所述工程变更的第一风险等级,包括:
根据所述多个维度的风险值,得到第一风险值;
确定所述第一风险值所在的风险值范围对应的风险等级;
将所述风险等级作为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第一风险等级。
可选地,在确定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第一风险等级之前,还包括:
确定多个风险维度,以及每个风险维度对应的描述信息;所述多个维度包括:问题风险维度,用于描述工程变更的重要程度;导入风险维度,用于描述工程变更的导入过程影响到的领域;影响范围风险维度,用于描述工程变更申请影响的产品线;
根据所述多个风险维度,量化每个维度的风险值;
基于所述多个风险维度及对应的风险值,建立风险评估模型;
基于所述风险评估模型,划分多个风险等级对应的风险值范围。
可选地,根据所述多个风险维度,量化每个维度的风险值,包括:
将所述问题风险维度分为5个等级,具体包括:5级为解决致命bug,对应的风险值为5;4级为解决严重bug,对应的风险值为4;3级为解决一般bug,对应的风险值为3;2级为解决提示类bug,对应的风险值为2;1级为更新说明内容,对应的风险值为1;
将所述导入风险维度分为5个等级,具体包括:5级为所有产品均需导入,对应的风险值为5;4级为整机工厂内需导入,对应的风险值为4;3级为零部件导入,对应的风险值为3;2级为供应商导入,对应的风险值为2;1级为顺切导入,对应的风险值为1;
将所述影响范围风险维度分为4个等级,具体包括:4级为影响产品线数量至少10,对应的风险值为4;3级为影响产品线数量在小于10条且大于或等于6条,对应的风险值为3;2级为影响产品线数量少于6条且大于或等于2条,对应的风险值为2;1级为影响产品线数量只有1条,对应的风险值为1。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第一风险等级;所述第一风险等级为按照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的;
根据所述第一风险等级,获取对应的一组会签角色;所述一组会签角色中至少包括一个会签角色;
根据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关键描述信息及每个会签角色的风险评估系数,确定每个会签角色对应的第二风险值;
根据每个会签角色的第二风险值,确定所述会签角色对应的评审等级;
根据所述评审等级,确定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人员;
将所述工程变更申请发送到所述评审人员的流程节点处进行评审。
可选地,在根据所述评审等级,确定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人员之前,还包括:
获取具有评审工程变更申请的资格的评审人员;
确定每一个评审人员对应的评审等级,其中评审等级越高的评审人员能够评审的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等级越高;
构建评审人员库,将所有评审人员的信息存储到所述评审人员库中。
可选地,在根据所述第一风险等级,获取对应的一组会签角色之前,还包括:
根据每个第一风险等级划分对应的会签节点等级,每个会签等级对应一组会签角色,每个会签角色具有对应的风险评估系数。
可选地,根据每个会签角色的第二风险值,确定所述会签角色对应的评审等级,包括:
确定所述第二风险值所在的风险值范围对应的风险等级;
将所述风险等级确定为所述会签角色对应的评审等级。
可选地,确定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人员,包括:
判断所述评审人员的数量是否大于1;
若所述评审人员的数量大于1,获取所述工程变更申请影响到的产品线,并与每个评审人员负责的所有产品线进行匹配;
将产品线匹配度最高的评审人员确定为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人员。
可选地,确定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人员,包括:
判断所述评审人员的数量是否大于1;
若所述评审人员的数量大于1,获取所有评审人员当前未评审的申请的数量;
将当前未评审的申请的数量最少的评审人员,确定为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人员。
可选地,确定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人员,包括:
判断所述评审人员的数量是否大于1;
若所述评审人员的数量大于1,将所有符合所述会签人员等级的评审人员确定为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人员;
当任一评审人员对所述工程变更申请进行评审后,其余评审人员不再对所述工程变更申请进行评审。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装置,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所提供的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所述装置包括:
关键信息提取模块,用于获取工程变更申请中的描述信息,从中提取出与风险相关的关键描述信息;
第一风险量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关键描述信息,获取所述工程变更申请对应的多个维度的风险值;
第一等级输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维度的风险值,确定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第一风险等级。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装置,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所提供的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方法,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等级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工程变更申请的第一风险等级;所述第一风险等级为按照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的;
会签角色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风险等级,获取对应的一组会签角色;所述一组会签角色中至少包括一个会签角色;
第二风险量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关键描述信息及每个会签角色的风险评估系数,确定每个会签角色对应的第二风险值;
评审等级输出模块,用于根据每个会签角色的第二风险值,确定所述会签角色对应的评审等级;
评审人员输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评审等级,确定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人员;
申请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工程变更申请发送到所述评审人员的流程节点处进行评审。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所述的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中的步骤,或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所述的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方法中的步骤。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所述的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中的步骤,或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所述的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方法中的步骤。
本申请提供的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获取工程变更申请中的描述信息,从中提取出于风险相关的描述信息,根据这些描述信息对应到不同维度的风险值,然后根据多个维度的风险值计算整体的风险等级,从而对工程变更申请进行整体的风险评估。采用本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能够对不同的工程变更申请进行相同标准的整体风险评估,避免由于EC工程师个人经验的限制以及外部环境影响导致的评估结果差异,确保对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的公平性,并且提高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风险评估模型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发起者进行工程变更申请的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装置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装置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下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风险评估方法包括:
S11:获取工程变更申请中的描述信息,从中提取出与风险相关的关键描述信息;
S12:根据所述关键描述信息,获取所述工程变更申请对应的多个维度的风险值;
S13:根据所述多个维度的风险值,确定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第一风险等级。
本实施例中,由工程变更的发起者提出工程变更申请,发起人按照发起工程变更申请的流程,填写关于本次工程变更申请的各方面的描述信息。具体地,描述信息包括发起人的信息,工程变更的时间,本次工程变更的原因、工程变更解决了什么问题,工程变更导入的方式,变更会影响到的产品线等等。根据发起者填写的描述信息,从中识别并提取出与风险相关的关键描述信息,这些关键描述信息覆盖了多个风险评估维度。本实施例中,根据提取出来的关键描述信息,对应到各个风险评估维度,分别获取各个维度对应的风险值,根据每个维度的风险值,进一步生成整体的风险评估结果。
本实施例中,对关键描述信息进行量化,确定每个评估维度对应的风险值,进一步根据每个维度的风险值对工程变更申请进行整体的风险评估。通过对工程变更申请中的风险描述信息进行量化计算风险值,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对于不同的工程变更申请都按照统一的量化标准进行评估,从而保证风险评估的公平性。
S101:确定多个风险维度,以及每个风险维度对应的描述信息;所述多个维度包括:问题风险维度,用于描述工程变更的重要程度;导入风险维度,用于描述工程变更的导入过程影响到的领域;影响范围风险维度,用于描述工程变更申请影响的产品线;
S102:根据所述多个风险维度,量化每个维度的风险值;
S103:基于所述多个风险维度及对应的风险值,建立风险评估模型;
S104:基于所述风险评估模型,划分多个风险等级对应的风险值范围。
本实施例中,在量化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描述信息之前,需要构建具有评估量化标准的ECR风险评估系统。首先,确定需要评估的风险维度以及各个维度分别对应的风险值,本实施例中,划分了3个风险维度,分别是问题风险维度、导入风险维度及影响范围风险维度。
可选地,根据所述多个风险维度,量化每个维度的风险值,包括:
将所述问题风险维度分为5个等级,具体包括:5级为解决致命bug,对应的风险值为5;4级为解决严重bug,对应的风险值为4;3级为解决一般bug,对应的风险值为3;2级为解决提示类bug,对应的风险值为2;1级为更新说明内容,对应的风险值为1;
将所述导入风险维度分为5个等级,具体包括:5级为所有产品均需导入,对应的风险值为5;4级为整机工厂内需导入,对应的风险值为4;3级为零部件导入,对应的风险值为3;2级为供应商导入,对应的风险值为2;1级为顺切导入,对应的风险值为1;
将所述影响范围风险维度分为4个等级,具体包括:4级为影响产品线数量至少10,对应的风险值为4;3级为影响产品线数量在小于10条且大于或等于6条,对应的风险值为3;2级为影响产品线数量少于6条且大于或等于2条,对应的风险值为2;1级为影响产品线数量只有1条,对应的风险值为1;
本实施例中,基于3个风险维度具体划分每个维度的风险等级以及对每个风险等级进行量化。
问题风险指示工程变更的根本原因,该维度主要描述变更的重要程度,以及若不导入变更会带来何种严重后果。该维度可选的描述项包括5个等级,分别是:
X1:解决致命bug,若不导入该变更将导致整机系统崩溃、死机而不能继续运行等严重后果,对应的风险值为5;
X2:解决严重bug,若不导入该变更将导致整机的常规功能缺失,影响客户使用等后果,对应的风险值为4;
X3:解决一般bug,若不导入该变更将导致系统性能或响应时间变慢、但不影响输出结果,影响客户体验等后果,对应的风险值为3;
X4:解决提示类bug,若不导入变更会使操作者不方便或遇到麻烦,但它不影响执行工作功能或重要功能,对应的风险值为2;
X5:更新说明内容,变更内容只是更新相关资料说明,不影响整机、部件性能,对应的风险值为1。
导入风险维度指示工程变更的导入方式,该维度描述导入变更过程中会对哪些领域的日常工作带来影响。该维度可选的描述项包括5个等级,分别是:
Y1:所有产品均需导入,变更影响所有已出货、未出货的整机、半成品、零部件,对市场端、生产端、供应链端均有导入风险,对应的风险值为5;
Y2:整机工厂内需导入,变更影响未出货的整机、半成品、零部件,市场端无影响,对生产端、供应链端有影响,对应的风险值为4;
Y3:零部件导入,变更影响未使用的零部件库存,对工厂端产线无影响,只影响库存及供应商生产计划,对应的风险值为3;
Y4:供应商导入,变更影响供应商库存及在制品,对应的风险值为2;
Y5:顺切导入,变更不影响供应商端现有的生产及出货计划,对应的风险值为1。
影响范围风险维度描述工程变更会影响到的产品线,包括4个等级,分别是:
Z1:产品线数量≥10,即工程变更影响范围涉及10条及以上产品线产品,对应的风险值为4;
Z2:6≤产品线数量<10,即工程变更影响范围涉及6条及以上产品线并小于10条,对应的风险值为3;
Z3:2≤产品线数量<6,即工程变更影响范围涉及2条及以上产品线并小于6条,对应的风险值为2;
Z4:产品线数量=1,即工程变更只影响1条产品线,对应的风险值为1。
确定了风险评估的维度并量化了每个维度中各个风险等级对应的风险值后,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风险评估模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基于问题风险、导入风险以及影响范围风险3个风险温度,采用构建三维坐标系的方式构建风险评估模型。
其中,坐标系的X轴表示问题风险维度的风险值,Y轴表示导入风险维度的风险值,Z轴表示影响范围风险维度的风险值。问题风险维度的风险值越高,则表示不试试该变更带来的产品质量问题越严重,越容易引发批量性的市场问题反馈;导入风险维度的风险值越高,实施该工程变更会造成订单的批量重工、维修等情况越严重,由此引发的订单烟气交付情况增加、计划延期风险增大;影响范围风险维度的风险值越高,实施该变更影响的产品范围越广,由此需要更多的生产人员参与执行变更的导入、培训维护相关的工作治具操作方法等,需要付出更多的变更成本。从该风险评估模型中可以看出,整体风险值受到各维度的风险值与原点(0,0,0)的距离影响,其中各维度风险值与原点的距离越近,则整体风险值越小,与原点的距离越远,整体风险值越大。基于此,可以得到整体风险值W的计算公式:
其中,i为工程变更申请中描述的实际各维度风险等级,a为问题风险维度的风险评估系数,b为导入风险维度的风险评估系数,c为影响范围风险维度的风险评估系数,x0、y0、z0分别为坐标系中x轴、y轴、z轴的原点。在评估整体风险值的情况下,a、b、c默认为1。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实际情况对第一风险等级划分对应的整体风险值的范围。例如,可由各部门专家代表根据实际业务经验和要求进行投票并统计,划分不同等级对应的风险值区域的界限。本实施例中,划分了4个第一风险等级,分别是:
高风险等级,对应图3中的高风险区域,其整体风险值范围为W≥13;
中风险等级:对应图3中的中风险区域,其整体风险值范围为11≤W<13;
低风险等级:对应图3中的低风险区域,其整体风险值范围为6≤W<11;
较低风险等级:对应图3中的较低风险区域,其整体风险值范围为W≤5。
可选地,根据所述多个维度的风险值,确定所述工程变更的第一风险等级,包括:
S131:根据所述多个维度的风险值,得到第一风险值;
S132:确定所述第一风险值所在的风险值范围对应的风险等级;
S133:将所述风险等级作为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第一风险等级。
在上述实施例中,根据发起者提出的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描述信息,能够获取每个风险维度对应的风险值,基于各个风险维度对应的风险值,计算得到整体风险值,然后在风险评估模型中查看该整体风险值处在哪个风险等级范围,进一步确定该工程变更申请的整体风险等级,即第一风险等级。
例如,计算得到的整体风险值为12,对应到风险评估模型中的中风险等级的风险值范围,因此判定该工程变更申请的第一风险等级为中风险等级。本实施例中,通过所有工程变更申请统一进行各个维度的风险值量化,并根据各个维度的风险值计算得到整体风险值,从而得到准确的风险等级评估结果,保证风险评估的公正性,以及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方法,参考图2。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S21:获取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第一风险等级;所述第一风险等级为按照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的;
S22:根据所述第一风险等级,获取对应的一组会签角色;所述一组会签角色中至少包括一个会签角色;
S23:根据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关键描述信息及每个会签角色的风险评估系数,确定每个会签角色对应的第二风险值;
S24:根据每个会签角色的第二风险值,确定所述会签角色对应的评审等级;
S25:根据所述评审等级,确定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人员;
S26:将所述工程变更申请发送到所述评审人员的流程节点处进行评审。
在本实施例中,工程变更申请需要经过多个流程节点,最终到达相应的评审人员处进行评审。当发起者提交工程变更申请后,该申请评审流程会到达整体风险评估节点,即确定该工程变更申请的第一风险等级。根据第一风险等级决定该申请评审流程的会签节点的等级,进一步确定对该工程变更申请进行评审的会签角色(部门),不同等级的会签节点对应了不同的会签角色。
不同的会签角色都具有自己的风险评估系数,即不同会签角色的风险值对应的系数“a、b、c”的值不同,当会签角色对某一维度的风险的关注度高时,该维度的系数会大于默认值1,当对某一维度的风险的关注度低时,该维度的系数小于默认值1。例如,质检部门终端关注问题风险维度,则其对应的系数a大于1;PMC(Production Material Control,生产物料控制)部门重点关注导入风险维度,则PMC部门的系数b大于1,而生产部门重点关注影响产品风险维度,则生产部门对应的系数c大于1。
根据各个会签角色的风险评估系数,分别确定该工程变更申请在每个会签角色中具体对应的评审等级。具体地,将该会签角色对应的风险评估系数(即a、b、c的具体值)带入上述整体风险值的计算公式,得到该工程变更申请对应的第二风险值W’:
W’=a(xi-x0)+b(yi-y0)+c(zi-z0)
其中,i为工程变更申请中描述的实际各维度风险等级,a为问题风险维度的风险评估系数,b为导入风险维度的风险评估系数,c为影响范围风险维度的风险评估系数,x0、y0、z0分别为坐标系中x轴、y轴、z轴的原点。
进一步,在所述风险评估模型中查找该第二风险值所在的风险等级范围,从而确定该工程变更申请对应该会签角色的评审等级。
确定评审等级后,即可根据该评审等级确定该会签角色中能够评审该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人员。将该工程变更申请发送给各个会签角色的对应评审人员的流程节点处进行评审,完成工程变更申请的自动评审。
本实施例中,通过获取工程变更申请的第一风险等级,从而确定需要对该工程变更申请进行评审的会签角色,进一步针对每个会签角色对于各个风险维度的关注度权重,分别确定每个会签角色对应的评审等级,根据评审等级确定每个会签角色的评审人员,将该工程变更申请发送给对应的评审人员,从而实现对该工程变更申请的自动评审。通过两阶段风险等级的确定,实现对工程变更申请更灵活且更准确地风险评估,适应多元化的业务需求。
S201:获取具有评审工程变更申请的资格的评审人员;
S202:确定每一个评审人员对应的评审等级,其中评审等级越高的评审人员能够评审的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等级越高;
S203:构建评审人员库,将所有评审人员的信息存储到所述评审人员库中。
在一种实施例中,进行工程变更申请之前,需要提前建立评审人员库。图4是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预先建立ECR评审人员库,并构建ECR风险评估系统,通过统一定义风险评估维度、构建风险评估模型量化风险值的计算方法、划分风险等级、引入风险评估系数以适配不同会签角色的审批规则,达到自动评审的目的。
其中,构建评审人员库的方式为,将能够审批工程变更申请的审批人员信息加入评审人员库中,该库中每个评审人员对应有信息清单,清单记录的内容包括该评审人员的姓名、邮箱账号、岗位、该评审人员对应的评审等级等等,如下表1所示。
表1
姓名 邮箱 岗位 评审层级
张三 zhangsan@xxx.com 质量工程师 一级
李四 lisi@xxx.com 质量经理 二级
王五 wangwu@xxx.com 质量总监 三级
其中,评审人员的评审等级越高,该评审人员能够评审的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等级越高。对于每个会签角色,根据第二风险值确定该会签角色对应的评审等级,根据评审等级可以从评审人员库中抓取对应等级的评审人员,作为评审该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人员。本实施例中,通过提前建立评审人员库,实现自动根据工程变更申请的描述信息,确定具体的会签角色以及具体的评审人员,达到自动评审的效果。
S204:根据每个第一风险等级划分对应的会签节点等级,每个会签等级对应一组会签角色,每个会签角色具有对应的风险评估系数。
本实施例中,在构建风险评估系统时,预先根据不同的第一风险等级,划分对应的会签节点等级。具体地,当第一风险等级为高风险时,对应会签节点等级为三级;当第一风险等级为中风险时,对应会签节点等级为二级;当第一风险等级为低风险时,对应会签节点等级为一级。然后根据会签节点的等级确定会签角色,第一风险等级越高则会签节点的等级越高,意味着该工程变更会影响到更多的部门,即对应的会签角色越多。例如,二级会签节点对应的会签角色包括:生产部门、质检部门、采购部门、检测部门等;而一级会签节点对应的会签角色包括:生产部门及质检部门。
可选地,根据每个会签角色的第二风险值,确定所述会签角色对应的评审等级,包括:
S241:确定所述第二风险值所在的风险值范围对应的风险等级;
S242:将所述风险等级确定为所述会签角色对应的评审等级。
在本实施例中,构建ECR风险评估系统时,基于风险评估模型划分第二风险值对应的评审等级。具体划分如下:
三级评审,对应的第二风险值W’所在范围为:W’≥13,此时该工程变更对生产、计划、质量等部门带来的冲击非常大,部分问题可能会上升至部门之间的业务矛盾,需要高层管理者站在公司整理利益角度评估决策,即需要部门总监参与评审;
二级评审,对应的第二风险值W’所在范围为:11≤W’<13,此时该工程变更对生产、计划、质量等部门带来的冲击较大,部分变更问题可能会影响相关各部门的正常业务计划,需要中层管理者沟通协调相关部门配合执行,即需要部门经理参与评审;
一级评审,对应的第二风险值W’所在范围为:6≤W’<11,此时该工程变更对生产、计划、质量等部门带来的冲击很小,大部分变更问题都可按照现有的管理流程、办法解决,因此仅需要工程师评审即可;
当第二风险值W’≤5时,此时该工程变更对生产、计划、质量等领域带来的冲击几乎没有,因此该工程变更申请无需进行评审,可直接发布变更。
本实施例中,确定工程变更申请的第二风险值所在的范围,即可确定该工程变更申请在该会签角色中对应的评审等级。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发起者进行工程变更申请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工程变更申请从发起到自动评审的步骤如下:
(1)发起者在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创建并提交ECR流程。发起人需要按照PLM系统发起ECR的要求填写关于该ECR的各方面的描述信息,其中部份关于风险描述的关键描述信息。需要填写的描述信息可按照需要进行设置,例如,描述信息包括发起人的身份信息、所属部门信息、工程变更的时间节点、与风险相关的关键描述信息等。其中,关键描述信息为:“解决A问题需导入B变更”,变更根本原因是“解决致命bug”;变更导入方式为“整机工厂内需导入”,变更影响产品线有“某产品线1-7”等。
(2)当发起者提交ECR流程后,需要对该ECR流程进行初步审核,确保ECR的各项信息填写完整和正确。该初步审核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定,也可规定由发起者的上级领导(例如,部门领导或项目领导等)负责审核。
(3)当初步审核通过后,PLM系统从该ECR申请的描述信息中识别出与风险相关的关键描述信息。例如,对风险相关的关键字段进行识别。
(4)将关键描述信息与风险评估模型中各个维度的风险量化标准进行对比,获取每个维度的风险值,进而计算出该工程变更申请的整体风险值。例如,3个风险维度对应的风险值分别为:X=5、Y=4、Z=3;则整体风险值W=5+4+3=12,对应的第一风险等级为中风险。此时,根据中风险确定流程配置的会签节点为二级会签节点,对应的一组会签角色包括:质量部门、采购部门、PMC门及生产部门等。
(5)对于质量会签角色,代入风险关注系数进一步计算。当质量部门对各个风险维度的关注系数时“a为1.2、b为1、c为1”时,计算得到第二风险值W’为13,该第二风险值对应的评审等级为三级,需要匹配三级评审人员。按此方法,确定该工程变更申请对应的所有会签角色各自的评审等级。
(6)根据每个会签角色的评审等级、在评审人员库中对应的评审人员,抓取相关账号,并将该工程变更申请流程转到各个评审人员处继续执行。
(7)各评审人员分别对给工程变更申请反馈评审意见,当所有评审人员反馈评审意见后,下发ECN(Engineering Change Notice,工程变更通知)到相关部门。
可选地,确定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人员,包括:
S251-1:判断所述评审人员的数量是否大于1;
S252-1:若所述评审人员的数量大于1,获取所述工程变更申请影响到的产品线,并与每个评审人员负责的所有产品线进行匹配;
S253-1:将产品线匹配度最高的评审人员确定为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人员。
在一种实施例中,根据会签角色的评审等级获取对应的评审人员。若获取到唯一的评审人员,则将该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流程发送到给评审人员处进行评审。若获取到多个评审人员,则根据该工程变更申请影响到的产品线进行筛选,确定最终评审该申请的评审人员。影响到的产品线可从工程变更申请的关键描述信息中获取,将该工程变更具体影响到的产品线与每个评审人员负责的产品线进行匹配,将产品线匹配度最高的评审人员确定为评审该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人员。本实施例中,通过匹配工程变更申请影响到的产品线,可以为工程变更申请更准确地匹配评审人员,有利于对该工程变更申请做出最准确的反馈意见。
可选地,确定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人员,包括:
S251-2:判断所述评审人员的数量是否大于1;
S252-2:若所述评审人员的数量大于1,获取所有评审人员当前未评审的申请的数量;
S253-2:将当前未评审的申请的数量最少的评审人员,确定为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人员。
在一种实施例中,根据会签角色的评审等级获取对应的评审人员。若获取到唯一的评审人员,则将该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流程发送到给评审人员处进行评审。若获取到多个评审人员,则获取每个评审人员的流程节点处,当前未评审的申请数量,将当前未评审的申请数量最少的评审人员确定为评审该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人员。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工程变更申请发送给当前未评审的申请数量最少的评审人员,能够提高该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速度,提高效率。
可选地,确定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人员,包括:
S251-3:判断所述评审人员的数量是否大于1;
S252-3:若所述评审人员的数量大于1,将所有符合所述会签人员等级的评审人员确定为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人员;
S253-3:当任一评审人员对所述工程变更申请进行评审后,其余评审人员不再对所述工程变更申请进行评审。
在一种实施例中,根据会签角色的评审等级获取对应的评审人员。若获取到唯一的评审人员,则将该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流程发送到给评审人员处进行评审。若获取到多个评审人员,则将该工程变更申请发送给所有评审人员的流程节点处,只要其中一个评审人员对该工程变更申请进行评审并反馈评审意见,该工程变更申请流程将继续进行,无需其余评审人员再次对该申请进行评审。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工程变更申请发送给所有能够评审该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人员,从而提高该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效率,使该工程变更申请能够被最快地评审,并投入执行。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装置。参考图6,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装置600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装置包括:
关键信息提取模块601,用于获取工程变更申请中的描述信息,从中提取出与风险相关的关键描述信息;
第一风险量化模块602,用于根据所述关键描述信息,获取所述工程变更申请对应的多个维度的风险值;
第一等级输出模块603,用于根据所述多个维度的风险值,确定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第一风险等级。
可选地,所述第一等级输出模块,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根据所述多个维度的风险值,得到第一风险值;
确定所述第一风险值所在的风险值范围对应的风险等级;
将所述风险等级作为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第一风险等级。
可选地,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装置600,还包括风险评估系统构建模块,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确定多个风险维度,以及每个风险维度对应的描述信息;所述多个维度包括:问题风险维度,用于描述工程变更的重要程度;导入风险维度,用于描述工程变更的导入过程影响到的领域;影响范围风险维度,用于描述工程变更申请影响的产品线;
根据所述多个风险维度,量化每个维度的风险值;
基于所述多个风险维度及对应的风险值,建立风险评估模型;
基于所述风险评估模型,划分多个风险等级对应的风险值范围。
可选地,所述风险评估系统构建模块,具体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将所述问题风险维度分为5个等级,具体包括:5级为解决致命bug,对应的风险值为5;4级为解决严重bug,对应的风险值为4;3级为解决一般bug,对应的风险值为3;2级为解决提示类bug,对应的风险值为2;1级为更新说明内容,对应的风险值为1;
将所述导入风险维度分为5个等级,具体包括:5级为所有产品均需导入,对应的风险值为5;4级为整机工厂内需导入,对应的风险值为4;3级为零部件导入,对应的风险值为3;2级为供应商导入,对应的风险值为2;1级为顺切导入,对应的风险值为1;
将所述影响范围风险维度分为4个等级,具体包括:4级为影响产品线数量至少10,对应的风险值为4;3级为影响产品线数量在小于10条且大于或等于6条,对应的风险值为3;2级为影响产品线数量少于6条且大于或等于2条,对应的风险值为2;1级为影响产品线数量只有1条,对应的风险值为1;
本实施例中,基于3个风险维度具体划分每个维度的风险等级以及对每个风险等级进行量化。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装置。参考图7,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装置700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装置包括:
第一等级获取模块701,用于获取工程变更申请的第一风险等级;所述第一风险等级为按照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的;
会签角色确定模块7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风险等级,获取对应的一组会签角色;所述一组会签角色中至少包括一个会签角色;
第二风险量化模块703,用于根据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关键描述信息及每个会签角色的风险评估系数,确定每个会签角色对应的第二风险值;
评审等级输出模块704,用于根据每个会签角色的第二风险值,确定所述会签角色对应的评审等级;
评审人员输出模块705,用于根据所述评审等级,确定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人员;
申请发送模块706,用于将所述工程变更申请发送到所述评审人员的流程节点处进行评审。
可选地,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装置700,还包括评审人员库构建模块,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获取具有评审工程变更申请的资格的评审人员;
确定每一个评审人员对应的评审等级,其中评审等级越高的评审人员能够评审的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等级越高;
构建评审人员库,将所有评审人员的信息存储到所述评审人员库中。
可选地,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装置700,还包括会签等级划分模块,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根据每个第一风险等级划分对应的会签节点等级,每个会签等级对应一组会签角色,每个会签角色具有对应的风险评估系数。
可选地,所述评审等级输出模块704,具体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确定所述第二风险值所在的风险值范围对应的风险等级;
将所述风险等级确定为所述会签角色对应的评审等级。
可选地,所述评审人员输出模块705,具体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判断所述评审人员的数量是否大于1;
若所述评审人员的数量大于1,获取所述工程变更申请影响到的产品线,并与每个评审人员负责的所有产品线进行匹配;
将产品线匹配度最高的评审人员确定为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人员。
可选地,所述评审人员输出模块705,具体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判断所述评审人员的数量是否大于1;
若所述评审人员的数量大于1,获取所有评审人员当前未评审的申请的数量;
将当前未评审的申请的数量最少的评审人员,确定为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人员。
可选地,所述评审人员输出模块705,具体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判断所述评审人员的数量是否大于1;
若所述评审人员的数量大于1,将所有符合所述会签人员等级的评审人员确定为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人员;
当任一评审人员对所述工程变更申请进行评审后,其余评审人员不再对所述工程变更申请进行评审。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申请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中的步骤,或实现如本申请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方法中的步骤。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参考图8,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电子设备800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申请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中的步骤,或实现如本申请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方法中的步骤。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于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部件并不一定是本申请所必须的。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装置、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实施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实施例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终端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终端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终端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评审方法、装置及产品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5)

1.一种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工程变更申请中的描述信息,从中提取出与风险相关的关键描述信息;
根据所述关键描述信息,获取所述工程变更申请对应的多个维度的风险值;
根据所述多个维度的风险值,确定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第一风险等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多个维度的风险值,确定所述工程变更的第一风险等级,包括:
根据所述多个维度的风险值,得到第一风险值;
确定所述第一风险值所在的风险值范围对应的风险等级;
将所述风险等级作为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第一风险等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第一风险等级之前,还包括:
确定多个风险维度,以及每个风险维度对应的描述信息;所述多个维度包括:问题风险维度,用于描述工程变更的重要程度;导入风险维度,用于描述工程变更的导入过程影响到的领域;影响范围风险维度,用于描述工程变更申请影响的产品线;
根据所述多个风险维度,量化每个维度的风险值;
基于所述多个风险维度及对应的风险值,建立风险评估模型;
基于所述风险评估模型,划分多个风险等级对应的风险值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多个风险维度,量化每个维度的风险值,包括:
将所述问题风险维度分为5个等级,具体包括:5级为解决致命bug,对应的风险值为5;4级为解决严重bug,对应的风险值为4;3级为解决一般bug,对应的风险值为3;2级为解决提示类bug,对应的风险值为2;
1级为更新说明内容,对应的风险值为1;
将所述导入风险维度分为5个等级,具体包括:5级为所有产品均需导入,对应的风险值为5;4级为整机工厂内需导入,对应的风险值为4;3级为零部件导入,对应的风险值为3;2级为供应商导入,对应的风险值为2;1级为顺切导入,对应的风险值为1;
将所述影响范围风险维度分为4个等级,具体包括:4级为影响产品线数量至少10,对应的风险值为4;3级为影响产品线数量在小于10条且大于或等于6条,对应的风险值为3;2级为影响产品线数量少于6条且大于或等于2条,对应的风险值为2;1级为影响产品线数量只有1条,对应的风险值为1。
5.一种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工程变更申请的第一风险等级;所述第一风险等级为按照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的;
根据所述第一风险等级,获取对应的一组会签角色;所述一组会签角色中至少包括一个会签角色;
根据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关键描述信息及每个会签角色的风险评估系数,确定每个会签角色对应的第二风险值;
根据每个会签角色的第二风险值,确定所述会签角色对应的评审等级;
根据所述评审等级,确定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人员;
将所述工程变更申请发送到所述评审人员的流程节点处进行评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所述评审等级,确定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人员之前,还包括:
获取具有评审工程变更申请的资格的评审人员;
确定每一个评审人员对应的评审等级,其中评审等级越高的评审人员能够评审的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等级越高;
构建评审人员库,将所有评审人员的信息存储到所述评审人员库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所述第一风险等级,获取对应的一组会签角色之前,还包括:
根据每个第一风险等级划分对应的会签节点等级,每个会签等级对应一组会签角色,每个会签角色具有对应的风险评估系数。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每个会签角色的第二风险值,确定所述会签角色对应的评审等级,包括:
确定所述第二风险值所在的风险值范围对应的风险等级;
将所述风险等级确定为所述会签角色对应的评审等级。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人员,包括:
判断所述评审人员的数量是否大于1;
若所述评审人员的数量大于1,获取所述工程变更申请影响到的产品线,并与每个评审人员负责的所有产品线进行匹配;
将产品线匹配度最高的评审人员确定为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人员。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人员,包括:
判断所述评审人员的数量是否大于1;
若所述评审人员的数量大于1,获取所有评审人员当前未评审的申请的数量;
将当前未评审的申请的数量最少的评审人员,确定为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人员。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人员,包括:
判断所述评审人员的数量是否大于1;
若所述评审人员的数量大于1,将所有符合所述会签人员等级的评审人员确定为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人员;
当任一评审人员对所述工程变更申请进行评审后,其余评审人员不再对所述工程变更申请进行评审。
12.一种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装置,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关键信息提取模块,用于获取工程变更申请中的描述信息,从中提取出与风险相关的关键描述信息;
第一风险量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关键描述信息,获取所述工程变更申请对应的多个维度的风险值;
第一等级输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维度的风险值,确定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第一风险等级。
13.一种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装置,用于实现权利要求5-11任一所述的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等级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工程变更申请的第一风险等级;所述第一风险等级为按照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的;
会签角色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风险等级,获取对应的一组会签角色;所述一组会签角色中至少包括一个会签角色;
第二风险量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关键描述信息及每个会签角色的风险评估系数,确定每个会签角色对应的第二风险值;
评审等级输出模块,用于根据每个会签角色的第二风险值,确定所述会签角色对应的评审等级;
评审人员输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评审等级,确定评审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人员;
申请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工程变更申请发送到所述评审人员的流程节点处进行评审。
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中的步骤,或权利要求5-11任一所述的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方法中的步骤。
15.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中的步骤,或权利要求5-11任一所述的工程变更申请的评审方法中的步骤。
CN202311075241.8A 2023-08-24 2023-08-24 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评审方法、装置及产品 Pending CN11725241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75241.8A CN117252411A (zh) 2023-08-24 2023-08-24 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评审方法、装置及产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75241.8A CN117252411A (zh) 2023-08-24 2023-08-24 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评审方法、装置及产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52411A true CN117252411A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255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75241.8A Pending CN117252411A (zh) 2023-08-24 2023-08-24 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评审方法、装置及产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5241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09686A (zh) * 2024-02-05 2024-03-15 中建安装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bpmn模型的流程可视化管理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09686A (zh) * 2024-02-05 2024-03-15 中建安装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bpmn模型的流程可视化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17709686B (zh) * 2024-02-05 2024-04-19 中建安装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bpmn模型的流程可视化管理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ao et al. Major barriers to off-site construction: The developer’s perspective in China
Lee et al. Supplier sele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considering relationship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dewumi et al. A review of models for evaluating quality in open source software
Dohmen et al. When preemptive risk mitigation is insufficient: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tinuity and resilience techniques during COVID‐19
Etienne et al. Cost engineering for variation management during the product and process development
Pan et al. Construction material supply chain process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CN117252411A (zh) 工程变更申请的风险评估方法、评审方法、装置及产品
González et al. Site management of work-in-process buffers to enhance project performance using the reliable commitment model: Case study
Sari et al. INTEGRATED SUPPLIER SELECTION MODEL USING ANP, TAGUCHI LOSS FUNCTION AND PROMETHEE METHODS.
Zhao et al. Predicting delays in prefabricated projects: SD-BP neural network to define effects of risk disruption
US7451062B2 (en) System for evaluating process implementation
Behún et al. Risk assessment of non-repetitive production processes
Ma et al. Study of the bullwhip effect in a multistage supply chain with callback structure considering two retailers
CN110941646A (zh) 基于10kv工程三率数据挖掘的项目进度管控系统
Mukhlash et al. Business process improvement of production systems using coloured petri nets
CN115660451A (zh) 基于rpa的供应商风险预警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6151975A (zh) 交易异常告警方法和装置
Indrawati et al. Development of supply chain risks interrelationships model using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and analytical network process
Hasan et al. Variance Analysis on Regression Models for Estimating Labor Costs of Prefabricated Components
CN114943450A (zh) 采购项目资质自动筛选方法及系统
Vieira et al. Simulation of an automotive supply chain in Simio: data model validation
Hafezalkotob et al. Robust approach to DEA technique for supplier selection problem: A case study at Supplying Automative Parts Company (SAPCO)
Mahdiloo et al. A new model for suppliers ranking in the presence of both dual-role factors and undesirable outputs
RU162895U1 (ru) Автоматизирова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ценивания рисков
KR20200092052A (ko) 아웃소싱 중개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