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52404B - 一种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252404B CN117252404B CN202311541617.XA CN202311541617A CN117252404B CN 117252404 B CN117252404 B CN 117252404B CN 202311541617 A CN202311541617 A CN 202311541617A CN 117252404 B CN117252404 B CN 11725240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eak
- area
- motorized
- building
- pos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8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102000005877 Peptide Initiation Factors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108010044843 Peptide Initiation Factors Protein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804 iterative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91 measur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5—Needs-based resource requirements planning or analysi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2—Adjustment or analysis of established resource schedule, e.g. resource or task levelling, or dynamic rescheduling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3—Resource planning in a project environment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7—Strategic management or analysis, e.g. setting a goal or target of an organisation; Planning actions based on goals; Analysis or evaluation of effectiveness of goal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的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确定评估范围;基于交通流量和通行能力计算评估范围内早晚高峰的道路最大服务交通量;基于静区保留建筑的早晚高峰机动化引发率,结合岗位引发因素、以及商业娱乐引发因素,计算得到相应的早晚高峰机动化引发率;基于早晚高峰的道路最大服务交通量、机动化引发率之间的差值,确定动区剩余服务交通量;基于动区可承载的最大建筑面积构建目标函数,目标函数以动区剩余服务交通量、以及单位面积的机动化引发率作为约束参数,包括多项交通出行需求约束条件;基于目标函数进行多次迭代优化计算,并在所得优化结果使得岗位人口比例平衡时,输出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结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城市规划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大城市均处在城市更新工作大规模推进当中,其中,城市土地更新带来了新的出行特征,交通设施能够与更新用地的规模和性质相协调,是更新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为避免土地更新带来新的交通拥堵问题,为了科学合理的将城市更新引发的区域人口、岗位、定位的转变带来的交通压力控制在合理可控的范围内,有必要深入的分析城市更新单元与交通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交通设施的平稳运行为控制前提,给出城市更新单元能够承载的人口、岗位数量,以及合理的开发建议。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基于提供一种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方法及系统,可以科学规划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评估范围,所述评估范围包括干道级别以上道路围合区域;
S2、基于交通流量和通行能力,计算评估范围内早高峰道路最大服务交通量C am ,以及晚高峰道路最大服务交通量C pm ;
S3、基于静区保留建筑的早高峰机动化引发率,结合岗位引发因素,计算得到相应的早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 am ;
S4、基于静区保留建筑的晚高峰交通引发率,结合岗位引发因素、以及商业娱乐引发因素,计算得到相应的晚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 pm ;
S5、基于早晚高峰的道路最大服务交通量{C am ,C pm }、以及机动化引发率{PA am ,PA pm }之间的差值,确定早晚高峰的动区剩余服务交通量{T sam 、T spm };
S6、基于动区可承载的最大建筑面积构建目标函数,所述目标函数以所述动区剩余服务交通量{T sam 、T spm }、以及单位面积的机动化引发率作为约束参数,包括多项交通出行需求约束条件;
S7、基于所述目标函数进行多次迭代优化计算,并在所得的优化结果使得岗位人口比例平衡时,输出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结果。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评估范围确定模块、最大服务交通量计算模块、机动化引发率计算模块、剩余服务交通量计算模块、目标函数构建模块、以及函数优化模块,其中:
所述评估范围确定模块,用于确定评估范围,所述评估范围包括干道级别以上道路围合区域;
所述最大服务交通量计算模块,用于基于交通流量和通行能力,计算评估范围内早高峰道路最大服务交通量C am ,以及晚高峰道路最大服务交通量C pm ;
所述机动化引发率计算模块,用于基于静区保留建筑的早高峰机动化引发率,结合岗位引发因素,计算得到相应的早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 am ;
所述机动化引发率计算模块,还用于基于静区保留建筑的晚高峰交通引发率,结合岗位引发因素、以及商业娱乐引发因素,计算得到相应的晚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 pm ;
所述剩余服务交通量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早晚高峰的道路最大服务交通量{C am ,C pm }、以及机动化引发率{PA am ,PA pm }之间的差值,确定早晚高峰的动区剩余服务交通量{T sam 、T spm };
所述目标函数构建模块,用于基于动区可承载的最大建筑面积构建目标函数,所述目标函数以所述动区剩余服务交通量{T sam 、T spm }、以及单位面积的机动化引发率作为约束参数,包括多项交通出行需求约束条件;
所述函数优化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函数进行多次迭代优化计算,并在所得的优化结果使得岗位人口比例平衡时,输出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结果。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中包括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方法程序,所述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方法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方法的步骤。
由上可知,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方法、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首先,根据基于交通流量和通行能力,计算得出评估范围内早高峰道路的最大服务交通量{C am ,C pm };其次,结合更新单元保留用地的建筑面积及业态,进行区域早晚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 am ,PA pm }的测算,并在最大服务交通量{C am ,C pm }的基础上去掉{PA am ,PA pm },求出交通网络的剩余服务交通量{T sam 、T spm };其次,结合更新单元的规划目标,以区域能够承载的最大居住及商服建筑面积为目标,构建目标函数,经过多次迭代计算后,求出目标值;最后,结合区域人口、岗位与建筑面积之间的转换关系,在确定岗位人口比例平衡时,输出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结果。综上,该方案能够以较为科学的控制手段,结合道路服务交通量和合理的出行结构,来确定区域用地开发规模,可以科学规划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
本申请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了解。本申请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中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请参照图1,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确定评估范围,所述评估范围包括干道级别以上道路围合区域。
步骤S2,基于交通流量和通行能力,计算评估范围内早高峰道路最大服务交通量C am ,以及晚高峰道路最大服务交通量C pm 。
步骤S3,基于静区保留建筑的早高峰机动化引发率,结合岗位引发因素,计算得到相应的早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 am 。
步骤S4,基于静区保留建筑的晚高峰交通引发率,结合岗位引发因素、以及商业娱乐引发因素,计算得到相应的晚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 pm 。
步骤S5,基于早晚高峰的道路最大服务交通量{C am ,C pm }、以及机动化引发率{PA am ,PA pm }之间的差值,确定早晚高峰的动区剩余服务交通量{T sam 、T spm }。
步骤S6,基于动区可承载的最大建筑面积构建目标函数,所述目标函数以所述动区剩余服务交通量{T sam 、T spm }、以及单位面积的机动化引发率作为约束参数,包括多项交通出行需求约束条件。
步骤S7,基于所述目标函数进行多次迭代优化计算,并在所得的优化结果使得岗位人口比例平衡时,输出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结果。
由上可知,本申请公开的一种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方法首先,根据基于交通流量和通行能力,计算得出评估范围内早高峰道路的最大服务交通量{C am ,C pm };其次,结合更新单元保留用地的建筑面积及业态,进行区域早晚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 am ,PA pm }的测算,并在最大服务交通量{C am ,C pm }的基础上去掉{PA am ,PA pm },求出交通网络的剩余服务交通量{T sam 、T spm };其次,结合更新单元的规划目标,以区域能够承载的最大居住及商服建筑面积为目标,构建目标函数,经过多次迭代计算后,求出目标值;最后,结合区域人口、岗位与建筑面积之间的转换关系,在确定岗位人口比例平衡时,输出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结果。综上,该方案能够以较为科学的控制手段,结合道路服务交通量和合理的出行结构,来确定区域用地开发规模,可以科学规划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2中,道路最大服务交通量通过以下步骤计算得到:
步骤S21,获取所述评估范围内i等级道路j路段的通行能力、以及交通流量,基于/>的累加平均求和,计算得到对应i等级道路的平均饱和度/>:
。
步骤S22,基于i等级道路的平均饱和度,以及i等级道路j路段的车公里,计算得到区域平均饱和度/>:
。
步骤S23,基于所述区域平均饱和度,在已知更新单元影响范围内承载的交通需求总量C、以及区域道路服务交通量上限值/>时,计算得到道路最大服务交通量:
。
基于步骤S21~步骤S23,需要说明的是,i等级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和次干路,其中,用于测算区域交通服务交通量的各项数据,均基于预设的城市交通需求预测模型预估得出。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区域道路服务交通量上限值设定为0.75,基于公式:/>,即可进一步求得区域交通设施的最大承载力/>。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若以武汉市古四片更新单元为例,更新单元范围设置为南泥湾大道、古田四路、解放大道和铁路线围合区域,其中,单元总用地规模为196.21公顷,动区所占面积为83.34公顷,静区保留总建筑面积为208.5万方,其中居住类建筑面积占157.3万方、公服类建筑面积占10.4万方、商服类建筑面积占33.6万方,仓储类建筑面积占7.2万方。区域规划人口密度为2.1万人/km 2。
一个具体的应用案例中,以评估范围为干道级别以上道路围合区域,该区域涵盖了更新单元的全面范围,范围为南泥湾大道、二环线、古田四路、解放大道的围合区域。基于城市交通需求预测模型预估得出早晚高峰产生的的情况下,以区域道路服务交通量上限值/>为0.75,则区域交通设施的最大承载力的计算案例参考如下:
早高峰区域平均饱和度:;
早高峰道路最大承载力:人次/小时;
晚高峰区域平均饱和度:;
晚高峰道路最大承载力: 人次/小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留建筑包括居住类建筑、商业类建筑以及办公类建筑中的至少一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3中,所述基于静区保留建筑的早高峰机动化引发率,结合岗位引发因素,计算得到相应的早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 am ,包括:
步骤S31,针对静区居住类建筑,基于对应的早高峰人均机动化出行强度、保留人口数/>、以及对应的早高峰区域小汽车出行分担率/>,计算得到相应的早高峰机动化引发率/>:
;
其中,为对应居住类建筑的早高峰小时系数。
步骤S32,针对静区商业类建筑,基于对应的早高峰人均机动化出行强度、保留商业岗位数/>、以及对应的早高峰区域小汽车出行分担率/>,计算得到相应的早高峰机动化引发率/>:
;
其中,为对应商业类建筑的早高峰小时系数。
步骤S33,针对静区办公类建筑,基于对应的早高峰人均机动化出行强度、保留办公类建筑岗位数/>、以及对应的早高峰区域小汽车出行分担率,计算得到相应的早高峰机动化引发率/>:
;
其中,为对应办公类建筑的早高峰小时系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4中,所述基于静区保留建筑的晚高峰交通引发率,结合岗位引发因素、以及商业娱乐引发因素,计算得到相应的晚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 pm ,包括:
步骤S41,针对静区居住类建筑,基于对应的晚高峰人均机动化出行强度、保留人口数/>、以及对应的晚高峰区域小汽车出行分担率/>,计算得到相应的晚高峰机动化引发率/>:
;
其中,为对应居住类建筑的晚高峰小时系数。
步骤S42,针对静区商业类建筑,基于商业晚高峰小时引发率、以及对应的晚高峰区域小汽车出行分担率/>,计算得到相应的晚高峰机动化引发率/>:
。
步骤S43,针对静区办公类建筑,基于对应的晚高峰人均机动化出行强度、保留办公类建筑岗位数/>、以及对应的晚高峰区域小汽车出行分担率/>,计算得到相应的晚高峰机动化引发率/>:
;
其中,为对应办公类建筑的晚高峰小时系数。
基于步骤S41~步骤S43需要说明的是,商业引起的交通需求量的确定,需结合商业类型和商业出行特征确定,比如:商场购物类,在早高峰期间引发的交通需求,具体是以上班岗位需求为主,因此,选取岗位引发指标进行计算;而晚高峰期间,商场购物类的出行需求,具体是以商业体购物休闲需求为主,因此,基于商业晚高峰小时引发率进行/>计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6中,所述目标函数包括:
;
其中,为动区可承载的居住建筑面积,/>为动区可承载的商业建筑面积,为动区可承载的办公建筑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该目标函数是以区域引发交通量相平衡为目标,寻求各类用地配比的最优值,与城市更新单元用地规划是一个互动的计算过程,通过对约束条件的不断优化调整,得出符合目标的建筑面积配比的最优值。在其他实施例中,目标函数可以根据更新单元规划功能、及所需达到的目标进行另外设定,当前不进行具体限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6中,所述约束条件包括早高峰交通出行需求约束条件、晚高峰交通出行需求约束条件、以及建筑面积约束条件,其中:
所述早高峰交通出行需求约束条件,包括:
;
;
;
所述晚高峰交通出行需求约束条件,包括:
;
;
;
其中,为静区居住类建筑所占的面积,/>为静区商业类建筑所占的面积,为静区办公类建筑所占的面积;/>为高峰期间的动区剩余服务交通量,;/>为高峰期间产生的发生量/>为高峰期间产生的吸引量;;/>为高峰期间的发生比例,/>为高峰期间的吸引比例;/>。
所述建筑面积约束条件,包括:
;
其中,为预设的约束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7中,迭代的过程中,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71,基于当前优化得到的居住建筑面积与人均居住建筑面积/>的第一比值,得到区域承载最大人口数max p 。
步骤S72,确定当前优化得到的商业建筑面积与单位岗位所占商业面积的第二比值,以及,当前优化得到的办公建筑面积/>与单位岗位所占办公面积的第三比值。
步骤S73,基于所述第二比值和所述第三比值的和,确定区域承载最大岗位数max j 。
步骤S74,确定所述区域承载最大人口数max p 对应的人口密度、以及所述区域承载最大岗位数max j 对应的岗位密度。
步骤S75、在基于所述人口密度、以及所述岗位密度,确定岗位人口比例平衡时,输出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结果。
步骤S76,在基于所述人口密度、以及所述岗位密度,确定岗位人口比例不平衡时,确定不平衡因素,并调整所述不平衡因素对应的约束条件,进入下一次迭代过程。
基于步骤S71~步骤S76需要说明的是,在以武汉市古四片更新单元为应用案例的情况下,初次迭代可得:动区的开发总面积为86.67万方,其中,居住面积为86.67万方,办公和商业面积为0。根据建筑面积和人口岗位的转换关系(即基于步骤S71~步骤S73),可得:1)动区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承载为14695人,人口密度为2.14万人/平方公里;2)叠加景区承载人口和岗位,更新单元总人口为41363人,人口密度为密度2.1万人/平方公里;3)区域承载的最大岗位数为11213个,岗位密度为0.57。
基于上述的人口密度和岗位密度的计算结果可知,当前人口密度偏高,岗位密度偏低,存在岗位人口比例失衡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确定不平衡因素,并调整不平衡因素对应的约束条件,进入下一次迭代过程。
当前实施例中,基于前述的计算结果可知,由于岗位用地面积偏低,导致岗位人口比例失衡,因此,可以考虑通过增加岗位用地面积约束进行循环计算。
请参考图2,本申请公开的一种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系统200,该系统200包括评估范围确定模块201、最大服务交通量计算模块202、机动化引发率计算模块203、剩余服务交通量计算模块204、目标函数构建模块205、以及函数优化模块206,其中:
所述评估范围确定模块201,用于确定评估范围,所述评估范围包括干道级别以上道路围合区域。
所述最大服务交通量计算模块202,用于基于交通流量和通行能力,计算评估范围内早高峰道路最大服务交通量C am ,以及晚高峰道路最大服务交通量C pm 。
所述机动化引发率计算模块203,用于基于静区保留建筑的早高峰机动化引发率,结合岗位引发因素,计算得到相应的早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 am 。
所述机动化引发率计算模块203,还用于基于静区保留建筑的晚高峰交通引发率,结合岗位引发因素、以及商业娱乐引发因素,计算得到相应的晚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 pm 。
所述剩余服务交通量计算模块204,用于基于早晚高峰的道路最大服务交通量{C am ,C pm }、以及机动化引发率{PA am ,PA pm }之间的差值,确定早晚高峰的动区剩余服务交通量{T sam 、T spm }。
所述目标函数构建模块205,用于基于动区可承载的最大建筑面积构建目标函数,所述目标函数以所述动区剩余服务交通量{T sam 、T spm }、以及单位面积的机动化引发率作为约束参数,包括多项交通出行需求约束条件。
所述函数优化模块206,用于基于所述目标函数进行多次迭代优化计算,并在所得的优化结果使得岗位人口比例平衡时,输出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结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系统中的各模块还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的任一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由上可知,本申请公开的一种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系统,首先,根据基于交通流量和通行能力,计算得出评估范围内早高峰道路的最大服务交通量{C am ,C pm };其次,结合更新单元保留用地的建筑面积及业态,进行区域早晚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 am ,PA pm }的测算,并在最大服务交通量{C am ,C pm }的基础上去掉{PA am ,PA pm },求出交通网络的剩余服务交通量{T sam 、T spm };其次,结合更新单元的规划目标,以区域能够承载的最大居住及商服建筑面积为目标,构建目标函数,经过多次迭代计算后,求出目标值;最后,结合区域人口、岗位与建筑面积之间的转换关系,在确定岗位人口比例平衡时,输出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结果。综上,该方案能够以较为科学的控制手段,结合道路服务交通量和合理的出行结构,来确定区域用地开发规模,可以科学规划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执行上述实施例的任一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其中,存储介质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 简称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 简称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d-Only Memory, 简称PRO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 简称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上述可读存储介质,首先,根据基于交通流量和通行能力,计算得出评估范围内早高峰道路的最大服务交通量{C am ,C pm };其次,结合更新单元保留用地的建筑面积及业态,进行区域早晚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 am ,PA pm }的测算,并在最大服务交通量{C am ,C pm }的基础上去掉{PA am ,PA pm },求出交通网络的剩余服务交通量{T sam 、T spm };其次,结合更新单元的规划目标,以区域能够承载的最大居住及商服建筑面积为目标,构建目标函数,经过多次迭代计算后,求出目标值;最后,结合区域人口、岗位与建筑面积之间的转换关系,在确定岗位人口比例平衡时,输出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结果。综上,该方案能够以较为科学的控制手段,结合道路服务交通量和合理的出行结构,来确定区域用地开发规模,可以科学规划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又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通信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另外,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再者,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
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评估范围,所述评估范围包括干道级别以上道路围合区域;
S2、基于交通流量和通行能力,计算评估范围内早高峰道路最大服务交通量Cam,以及晚高峰道路最大服务交通量Cpm;
S3、基于静区保留建筑的早高峰机动化引发率,结合岗位引发因素,计算得到相应的早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am;
S4、基于静区保留建筑的晚高峰交通引发率,结合岗位引发因素、以及商业娱乐引发因素,计算得到相应的晚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pm;
S5、基于早晚高峰的道路最大服务交通量{Cam,Cpm}、以及机动化引发率{PAam,PApm}之间的差值,确定早晚高峰的动区剩余服务交通量{Tsam、Tspm};
S6、基于动区可承载的最大建筑面积构建目标函数,所述目标函数以所述动区剩余服务交通量{Tsam、Tspm}、以及单位面积的机动化引发率{PAsam,PAspm}作为约束参数,包括多项交通出行需求约束条件;
S7、基于所述目标函数进行多次迭代优化计算,并在所得的优化结果使得岗位人口比例平衡时,输出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结果;
步骤S3中,所述基于静区保留建筑的早高峰机动化引发率,结合岗位引发因素,计算得到相应的早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am,包括:
S31、针对静区居住类建筑,基于对应的早高峰人均机动化出行强度保留人口数pop、以及对应的早高峰区域小汽车出行分担率/>计算得到相应的早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ram:
其中,为对应居住类建筑的早高峰小时系数;
S32、针对静区商业类建筑,基于对应的早高峰人均机动化出行强度保留商业岗位数gwb、以及对应的早高峰区域小汽车出行分担率/>计算得到相应的早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bam:
其中,为对应商业类建筑的早高峰小时系数;
S33、针对静区办公类建筑,基于对应的早高峰人均机动化出行强度保留办公类建筑岗位数gwo、以及对应的早高峰区域小汽车出行分担率/>计算得到相应的早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oam:
其中,为对应办公类建筑的早高峰小时系数;
步骤S4中,所述基于静区保留建筑的晚高峰交通引发率,结合岗位引发因素、以及商业娱乐引发因素,计算得到相应的晚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pm,包括:
S41、针对静区居住类建筑,基于对应的晚高峰人均机动化出行强度保留人口数pop、以及对应的晚高峰区域小汽车出行分担率/>计算得到相应的晚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rpm:
其中,为对应居住类建筑的晚高峰小时系数;
S42、针对静区商业类建筑,基于商业晚高峰小时引发率θ、以及对应的晚高峰区域小汽车出行分担率计算得到相应的晚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bpm:
S43、针对静区办公类建筑,基于对应的晚高峰人均机动化出行强度保留办公类建筑岗位数gwo、以及对应的晚高峰区域小汽车出行分担率/>计算得到相应的晚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opm:
其中,为对应办公类建筑的晚高峰小时系数;
步骤S6中,所述目标函数包括:
max=SDR+SDB+SDO;
其中,SDR为动区可承载的居住建筑面积,SDB为动区可承载的商业建筑面积,SDO为动区可承载的办公建筑面积;
步骤S6中,所述约束条件包括早高峰交通出行需求约束条件、晚高峰交通出行需求约束条件、以及建筑面积约束条件,其中:
所述早高峰交通出行需求约束条件,包括:
SDR(PAram/SJR)+SDB(PAbam/SJB)+SDO(PAoam/SJO)≤TSam;
SDR(Pram/SJR)+SDB(Pbam/SJB)+SDO(Poam/SJO)≤PSam;
SDR(Aram/SJR)+SDB(Abam/SJB)+SDO(Aoam/SJO)≤ASam;
所述晚高峰交通出行需求约束条件,包括:
SDR(PArpm/SJR)+SDB(PAbpm/SJB)+SDO(PAopm/SJO)≤TSpm;
SDR(Prpm/SJR)+SDB(Pbpm/SJB)+SDO(Popm/SJO)≤PSpm;
SDR(Arpm/SJR)+SDB(Abpm/SJB)+SDO(Aopm/SJO)≤ASpm;
其中,SJR为静区居住类建筑所占的面积,SJB为静区商业类建筑所占的面积,SJO为静区办公类建筑所占的面积;TSj为高峰期间的动区剩余服务交通量,TSj=PSj+ASj;PSj为高峰期间产生的发生量,ASj为高峰期间产生的吸引量;Pij=PAij*ρ,Aij=PAij*(1-ρ);ρ为高峰期间的发生比例,1-ρ为高峰期间的吸引比例;i∈{r,b,o},j∈{am,pm};
所述建筑面积约束条件,包括:
SDR、SDB、SDO∈[d0,d1];
其中,d0,d1为预设的约束值;
步骤S7中,迭代的过程中,所述方法包括:
S71、基于当前优化得到的居住建筑面积SDR与人均居住建筑面积SDRO的第一比值,得到区域承载最大人口数maxp;
S72、确定当前优化得到的商业建筑面积SDB与单位岗位所占商业面积SDBO的第二比值,以及,当前优化得到的办公建筑面积SDO与单位岗位所占办公面积SDOO的第三比值;
S73、基于所述第二比值和所述第三比值的和,确定区域承载最大岗位数maxj;
S74、确定所述区域承载最大人口数maxp对应的人口密度、以及所述区域承载最大岗位数maxj对应的岗位密度;
S75、在基于所述人口密度、以及所述岗位密度,确定岗位人口比例平衡时,输出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结果;
S76、在基于所述人口密度、以及所述岗位密度,确定岗位人口比例不平衡时,确定不平衡因素,并调整所述不平衡因素对应的约束条件,进入下一次迭代过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道路最大服务交通量通过以下步骤计算得到:
S21、获取所述评估范围内i等级道路j路段的通行能力cij、以及交通流量qij,基于的累加平均求和,计算得到对应i等级道路的平均饱和度VCi:
S22、基于i等级道路的平均饱和度VCi,以及i等级道路j路段的车公里qijlij,计算得到区域平均饱和度
S23、基于所述区域平均饱和度在已知更新单元影响范围内承载的交通需求总量C、以及区域道路服务交通量上限值Cup时,计算得到道路最大服务交通量Cmax: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留建筑包括居住类建筑、商业类建筑以及办公类建筑中的至少一种。
4.一种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评估范围确定模块、最大服务交通量计算模块、机动化引发率计算模块、剩余服务交通量计算模块、目标函数构建模块、以及函数优化模块,其中:
所述评估范围确定模块,用于确定评估范围,所述评估范围包括干道级别以上道路围合区域;
所述最大服务交通量计算模块,用于基于交通流量和通行能力,计算评估范围内早高峰道路最大服务交通量Cam,以及晚高峰道路最大服务交通量Cpm;
所述机动化引发率计算模块,用于基于静区保留建筑的早高峰机动化引发率,结合岗位引发因素,计算得到相应的早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am;
所述机动化引发率计算模块,还用于基于静区保留建筑的晚高峰交通引发率,结合岗位引发因素、以及商业娱乐引发因素,计算得到相应的晚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pm;
所述剩余服务交通量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早晚高峰的道路最大服务交通量{Cam,Cpm}、以及机动化引发率{PAam,PApm}之间的差值,确定早晚高峰的动区剩余服务交通量{Tsam、Tspm};
所述目标函数构建模块,用于基于动区可承载的最大建筑面积构建目标函数,所述目标函数以所述动区剩余服务交通量{Tsam、Tspm}、以及单位面积的机动化引发率{PAsam,PAspm}作为约束参数,包括多项交通出行需求约束条件;
所述函数优化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函数进行多次迭代优化计算,并在所得的优化结果使得岗位人口比例平衡时,输出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结果;
所述机动化引发率计算模块基于静区保留建筑的早高峰机动化引发率,结合岗位引发因素,计算得到相应的早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am的具体实现为:
针对静区居住类建筑,基于对应的早高峰人均机动化出行强度保留人口数pop、以及对应的早高峰区域小汽车出行分担率/>计算得到相应的早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ram:
其中,为对应居住类建筑的早高峰小时系数;
针对静区商业类建筑,基于对应的早高峰人均机动化出行强度保留商业岗位数gwb、以及对应的早高峰区域小汽车出行分担率/>计算得到相应的早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bam:
其中,为对应商业类建筑的早高峰小时系数;
针对静区办公类建筑,基于对应的早高峰人均机动化出行强度保留办公类建筑岗位数gwo、以及对应的早高峰区域小汽车出行分担率/>计算得到相应的早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oam:
其中,为对应办公类建筑的早高峰小时系数;
所述机动化引发率计算模块基于静区保留建筑的晚高峰交通引发率,结合岗位引发因素、以及商业娱乐引发因素,计算得到相应的晚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pm的具体实现为:
针对静区居住类建筑,基于对应的晚高峰人均机动化出行强度保留人口数pop、以及对应的晚高峰区域小汽车出行分担率/>计算得到相应的晚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rpm:
其中,为对应居住类建筑的晚高峰小时系数;
针对静区商业类建筑,基于商业晚高峰小时引发率θ、以及对应的晚高峰区域小汽车出行分担率计算得到相应的晚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bpm:
针对静区办公类建筑,基于对应的晚高峰人均机动化出行强度保留办公类建筑岗位数gwo、以及对应的晚高峰区域小汽车出行分担率/>计算得到相应的晚高峰机动化引发率PAopm:
其中,为对应办公类建筑的晚高峰小时系数;
所述目标函数包括:
max=SDR+SDB+SDO;
其中,SDR为动区可承载的居住建筑面积,SDB为动区可承载的商业建筑面积,SDO为动区可承载的办公建筑面积;
所述约束条件包括早高峰交通出行需求约束条件、晚高峰交通出行需求约束条件、以及建筑面积约束条件,其中:
所述早高峰交通出行需求约束条件,包括:
SDR(PAram/SJR)+SDB(PAbam/SJB)+SDO(PAoam/SJO)≤TSam;
SDR(Pram/SJR)+SDB(Pbam/SJB)+SDO(Poam/SJO)≤PSam;
SDR(Aram/SJR)+SDB(Abam/SJB)+SDO(Aoam/SJO)≤ASam;
所述晚高峰交通出行需求约束条件,包括:
SDR(PArpm/SJR)+SDB(PAbpm/SJB)+SDO(PAopm/SJO)≤TSpm;
SDR(Prpm/SJR)+SDB(Pbpm/SJB)+SDO(Popm/SJO)≤PSpm;
SDR(Arpm/SJR)+SDB(Abpm/SJB)+SDO(Aopm/SJO)≤ASpm;
其中,SJR为静区居住类建筑所占的面积,SJB为静区商业类建筑所占的面积,SJO为静区办公类建筑所占的面积;TSj为高峰期间的动区剩余服务交通量,TSj=PSj+ASj;PSj为高峰期间产生的发生量,ASj为高峰期间产生的吸引量;Pij=PAij*ρ,Aij=PAij*(1-ρ);ρ为高峰期间的发生比例,1-ρ为高峰期间的吸引比例;i∈{r,b,o},j∈{am,pm};
所述建筑面积约束条件,包括:
SDR、SDB、SDO∈[d0,d1];
其中,d0,d1为预设的约束值;
所述函数优化模块基于所述目标函数进行多次迭代优化计算的具体实现为:
基于当前优化得到的居住建筑面积SDR与人均居住建筑面积SDRO的第一比值,得到区域承载最大人口数maxp;
确定当前优化得到的商业建筑面积SDB与单位岗位所占商业面积SDBO的第二比值,以及,当前优化得到的办公建筑面积SDO与单位岗位所占办公面积SDOO的第三比值;
基于所述第二比值和所述第三比值的和,确定区域承载最大岗位数maxj;
确定所述区域承载最大人口数maxp对应的人口密度、以及所述区域承载最大岗位数maxj对应的岗位密度;
在基于所述人口密度、以及所述岗位密度,确定岗位人口比例平衡时,输出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结果;
在基于所述人口密度、以及所述岗位密度,确定岗位人口比例不平衡时,确定不平衡因素,并调整所述不平衡因素对应的约束条件,进入下一次迭代过程。
5.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中包括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方法程序,所述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方法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541617.XA CN117252404B (zh) | 2023-11-20 | 2023-11-20 | 一种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方法及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541617.XA CN117252404B (zh) | 2023-11-20 | 2023-11-20 | 一种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方法及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252404A CN117252404A (zh) | 2023-12-19 |
CN117252404B true CN117252404B (zh) | 2024-02-23 |
Family
ID=89126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541617.XA Active CN117252404B (zh) | 2023-11-20 | 2023-11-20 | 一种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方法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252404B (zh)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921176A1 (fr) * | 2007-09-14 | 2009-03-20 | Vinci Concessions Sa | Procede de simulation de la repartition predictive de la population dans un espace urbain |
CN111260221A (zh) * | 2020-01-16 | 2020-06-09 |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 | 一种面向城市全局基于动态模型的交通设施承载力评估方法 |
CN111612223A (zh) * | 2020-05-06 | 2020-09-01 | 武汉理工大学 | 基于土地和交通多源数据的人口就业分布预测方法及装置 |
CN112309119A (zh) * | 2020-11-03 | 2021-02-02 |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 | 一种城市交通系统容量分析优化方法 |
WO2021103323A1 (zh) * | 2019-11-29 | 2021-06-03 | 青岛理工大学 | 一种历史城市保护发展协同控制方案辅助设计系统 |
CN114037239A (zh) * | 2021-10-29 | 2022-02-11 | 南京大学 | 一种基于多源大数据的潜力模型就业可达性分析方法 |
CN114153899A (zh) * | 2021-11-30 | 2022-03-08 | 南京大学 | 一种获取不同用地类型单位建筑面积就业岗位数的方法、电子设备 |
CN115099542A (zh) * | 2022-08-26 | 2022-09-23 |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 跨城通勤出行生成和分布预测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5222268A (zh) * | 2022-07-25 | 2022-10-21 |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 区域职住平衡时空尺度的评估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CN115759706A (zh) * | 2022-12-13 | 2023-03-07 | 东南大学 | 一种城市空间职住平衡度计算及优化方法 |
-
2023
- 2023-11-20 CN CN202311541617.XA patent/CN11725240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921176A1 (fr) * | 2007-09-14 | 2009-03-20 | Vinci Concessions Sa | Procede de simulation de la repartition predictive de la population dans un espace urbain |
WO2021103323A1 (zh) * | 2019-11-29 | 2021-06-03 | 青岛理工大学 | 一种历史城市保护发展协同控制方案辅助设计系统 |
CN111260221A (zh) * | 2020-01-16 | 2020-06-09 |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 | 一种面向城市全局基于动态模型的交通设施承载力评估方法 |
CN111612223A (zh) * | 2020-05-06 | 2020-09-01 | 武汉理工大学 | 基于土地和交通多源数据的人口就业分布预测方法及装置 |
CN112309119A (zh) * | 2020-11-03 | 2021-02-02 |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 | 一种城市交通系统容量分析优化方法 |
CN114037239A (zh) * | 2021-10-29 | 2022-02-11 | 南京大学 | 一种基于多源大数据的潜力模型就业可达性分析方法 |
CN114153899A (zh) * | 2021-11-30 | 2022-03-08 | 南京大学 | 一种获取不同用地类型单位建筑面积就业岗位数的方法、电子设备 |
CN115222268A (zh) * | 2022-07-25 | 2022-10-21 |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 区域职住平衡时空尺度的评估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CN115099542A (zh) * | 2022-08-26 | 2022-09-23 |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 跨城通勤出行生成和分布预测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5759706A (zh) * | 2022-12-13 | 2023-03-07 | 东南大学 | 一种城市空间职住平衡度计算及优化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基于开放大数据的广州市中心城区职住平衡特征研究;林勋媛等;热带地理;第40卷(第2期);第254-265页 * |
林勋媛 ; 王广兴 ; 胡月明 ; .基于开放大数据的广州市中心城区职住平衡特征研究.热带地理.(第02期),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252404A (zh) | 2023-12-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570595B (zh) | 一种基于空间大数据的地铁站点选址方法及系统 | |
CN110956329B (zh) | 基于分布式光伏与电动汽车时空分布的负荷预测方法 | |
Lin et al. | Optimal planning of intra-city public charging stations | |
CN110956807B (zh) | 基于多源数据与滑动窗口组合的高速公路流量预测方法 | |
CN105303882A (zh) | 基于时空维度动态停车收费策略的停车管理系统及方法 | |
Tamura et al. | The impact of spatia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s on CO2 emissions and infrastructure costs in a small Japanese town | |
CN109325614B (zh) | 一种基于gis的汽车站选址方法 | |
CN115907227B (zh) | 一种高速公路固定与移动充电设施双层协同优化方法 | |
CN115936240B (zh) | 共享单车需求预测与投放调度方法 | |
CN109003128A (zh) | 基于改进的随机森林公共自行车站点需求量预测方法 | |
CN111523714A (zh) | 一种电力充电站选址布局方法及装置 | |
CN111612223A (zh) | 基于土地和交通多源数据的人口就业分布预测方法及装置 | |
CN114139794A (zh) | 基于停车大数据的区域公共停车场充电需求预测方法 | |
CN116911507A (zh) | 基于空间投影寻踪的城市街区活力评价方法及存储介质 | |
CN115293574A (zh) | 一种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雨洪管理方案的综合评价方法 | |
CN117252404B (zh) | 一种城市更新单元的人口、岗位规模测算方法及系统 | |
Cheng et al. | Intelligent sensing method of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based on big data of charging facilities | |
CN111429166A (zh) | 基于最大轮廓聚类的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空间分布预测方法 | |
CN115238968A (zh) | 一种景区旅游厕所布局优化方法 | |
CN115330043A (zh) | 一种城市充电站的选址规划方法及系统 | |
CN113554221A (zh) | 一种“流空间”视角下的城镇开发边界模拟预测方法 | |
CN113724487B (zh) | 面向交通策略组合的城市交通系统仿真分析方法 | |
CN118246345B (zh) | 一种三生空间多目标协同优化方法 | |
CN117520670A (zh) | 一种自动驾驶出租车停放网点选择方法及系统 | |
Xing et al. | Equalized Utilization Model of Regional Shared Parking Spa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