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49391A - 一种能量管理系统及在液氢加氢站中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能量管理系统及在液氢加氢站中的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49391A
CN117249391A CN202311226035.2A CN202311226035A CN117249391A CN 117249391 A CN117249391 A CN 117249391A CN 202311226035 A CN202311226035 A CN 202311226035A CN 117249391 A CN117249391 A CN 1172493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hydrogen
heat exchanger
hydrogen
temperature
gasif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2603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存满
薛明喆
杨靖丞
徐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j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j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122603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4939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2493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493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7STORING OR DISTRIBUTING GASES OR LIQUIDS
    • F17DPIPE-LINE SYSTEMS; PIPE-LINES
    • F17D1/00Pipe-line systems
    • F17D1/08Pipe-line systems for liquids or viscous products
    • F17D1/14Conveying liquids or viscous products by pump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7STORING OR DISTRIBUTING GASES OR LIQUIDS
    • F17CVESSELS FOR CONTAINING OR STORING COMPRESSED, LIQUEFIED OR SOLIDIFIED GASES; FIXED-CAPACITY GAS-HOLDERS; FILLING VESSELS WITH, OR DISCHARGING FROM VESSELS, COMPRESSED, LIQUEFIED, OR SOLIDIFIED GASES
    • F17C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charging liquefied, solidified, or compressed gases from pressure vessels, not covered by another subclass
    • F17C7/02Discharging liquefied gases
    • F17C7/04Discharging liquefied gases with change of state, e.g. vaporis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7STORING OR DISTRIBUTING GASES OR LIQUIDS
    • F17DPIPE-LINE SYSTEMS; PIPE-LINES
    • F17D3/00Arrangements for supervising or controlling working operations
    • F17D3/01Arrangements for supervising or controlling working operations for controlling, signalling, or supervising the conveyance of a produc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7STORING OR DISTRIBUTING GASES OR LIQUIDS
    • F17DPIPE-LINE SYSTEMS; PIPE-LINES
    • F17D5/00Protection or supervision of install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7STORING OR DISTRIBUTING GASES OR LIQUIDS
    • F17CVESSELS FOR CONTAINING OR STORING COMPRESSED, LIQUEFIED OR SOLIDIFIED GASES; FIXED-CAPACITY GAS-HOLDERS; FILLING VESSELS WITH, OR DISCHARGING FROM VESSELS, COMPRESSED, LIQUEFIED, OR SOLIDIFIED GASES
    • F17C2221/00Handled fluid, in particular type of fluid
    • F17C2221/01Pure fluids
    • F17C2221/012Hydroge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7STORING OR DISTRIBUTING GASES OR LIQUIDS
    • F17CVESSELS FOR CONTAINING OR STORING COMPRESSED, LIQUEFIED OR SOLIDIFIED GASES; FIXED-CAPACITY GAS-HOLDERS; FILLING VESSELS WITH, OR DISCHARGING FROM VESSELS, COMPRESSED, LIQUEFIED, OR SOLIDIFIED GASES
    • F17C2227/00Transfer of fluids, i.e. method or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fluid; Heat exchange with the fluid
    • F17C2227/03Heat exchange with the flu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量管理系统及在液氢加氢站中的应用,系统包括串联设置的液氢源、第一液氢增压泵、液氢兑温控制阀、兑温槽、第二换热器、加氢机,一端连接于液氢源与第一液氢增压泵之间,另一端连接于兑温槽的液氢气化管路,串联设于液氢气化管路上的第二液氢增压泵、气化器入口控制阀、气化器、储氢瓶组,以及双泵并联管道和液氢换热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冷箱中储存的冷能来对掺混兑温之后的气体的温度进行微调,从而更好的达到对氢气加注前预冷温度的控制。

Description

一种能量管理系统及在液氢加氢站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能量管理系统及在液氢加氢站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根据站内氢气储存状态不同,加氢站分为气氢加氢站和液氢加氢站。其中,液氢加氢站具有储运效率高的优势,采用液氢直接增压气化的技术路线,可大幅度降低加氢站的运行能耗,是低能耗规模化加氢站的未来发展趋势。据H2Stations对全球加氢站的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全球共建成加氢站800多座,其中30%为液氢加氢站,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德国LINDE(林德)公司是液氢加氢站研究、应用和推广的先锋,在美国Oakaland(CA)建造的液氢增压气化式加氢站的站内储氢量达到800kg,加注能力超过40kg/h(~0.67kg/min),能够同时满足35MPa和70MPa的氢气加注需求。
液氢加氢站在加注氢气之前需要将液氢进行气化,会释放出大量的冷能可供使用。但是,国外现有的液氢加氢站,如日本东京有明加氢站、美国Plug Power公司为沃尔玛和亚马逊建造的大量液氢加氢站中都是使用空温式气化器,液氢在气化器中与空气发生热交换并气化升温,空气获得冷能并散逸入大气,导致冷能的大量浪费。
受到关键装备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的液氢加氢站用液氢增压泵的输出流量不高,如德国林德公司的液氢增压泵的输出流量为50~70kg/h,即~1kg/min。“液氢加氢站关键装备研制与安全性研究”设定的液氢增压泵考核指标也为60kg/h(1kg/min)。但是,随着重卡等大容量燃料电池商用车(储氢量≥40kg)的大规模运行,对加氢站的快速加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部2022年“氢能技术”重点专项指南2.1“液氢加氢站关键装备研制与安全性研究”设定的最大加氢速率≥7.2kg/min,显然,若仅靠高低温氢进行兑温的方式来对氢气进行掺混,单台或两台简单并联的液氢增压泵均无法满足快速加氢的冷却需求。针对上述需求,本发明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新型液氢加氢站的能量管理系统,使得液氢加氢站在使用现有液氢增压泵时仍可通过使用本发明所设计的能量管理系统结构来满足氢气快速加注的需求。
而现有的液氢加氢站能量管理控制策略中,CN 115013721 A公开了一种高效液氢加氢站加氢系统及方法,与本发明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发明同时利用了气液氢掺混兑温与储冷箱微调的方式来调节氢气加注前的预冷温度,降低了对冷热氢气流量控制系统控制精度的需求,并且进一步利用了气化器中的冷能,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CN 114688445 A公开了一种气氢液氢加氢站,与本发明的不同之处在于,本专利以冷箱作为中间媒介来间接利用液氢的冷能,若直接使用液氢增压泵出口液氢来二次调节预冷氢气温度,由于液氢与加注氢气的温差过大(约为200℃),不利于系统对温度的调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液氢加氢站的能量管理系统及液氢加氢站。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能量管理系统,包括
依次串联设置的液氢源、第一液氢增压泵、液氢兑温控制阀、兑温槽、第二换热器、加氢机;
液氢气化管路,一端连接于液氢源与第一液氢增压泵之间,另一端连接于兑温槽;
依次串联设于液氢气化管路上的第二液氢增压泵、气化器入口控制阀、气化器、储氢瓶组;
双泵并联管道,两端分别与第一液氢增压泵的出口管道、第二液氢增压泵的出口管道相连接,所述双泵并联管道上设有液氢控制阀;以及,
液氢换热机构,包括与气化器中的氢进行换热的第一换热器,以及与第一换热器换热连接的冷箱,所述冷箱与第二换热器之间换热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气化器包括串联设置的光管气化器和翅片管气化器。
进一步地,所述光管气化器和翅片管气化器之间设有气化器控制阀,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气化器控制阀之间设有一对第一换热器循环管道,并通过该对第一换热器循环管道使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气化器控制阀并联设置,以及使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流道与第一换热器循环管道与第一换热器输出通道第一换热器循环管道相连通,进而使得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气化器换热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器循环管道上设有液氢控制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热流道与冷箱的冷流道之间设有一对冷箱输入循环管道,并通过该对冷箱输入循环管道循环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冷箱输入循环管道上设有冷能吸收循环泵。
进一步地,所述冷箱的热流道与第二换热器的冷流道之间设有一对冷箱输出循环管道,并通过该对冷箱输出循环管道循环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冷箱输出循环管道上设有冷能利用循环泵。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液氢增压泵、第二液氢增压泵的出口端均分别设有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流量计。
一种如上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在液氢加氢站中的应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冷箱中储存的冷能来对掺混兑温之后的气体的温度进行微调,从而更好的达到对氢气加注前预冷温度的控制,同时针对峰值加氢流量的应用场景下,仅仅依靠液氢增压泵提供的液氢的冷能无法满足掺混后氢气温度达到-40℃的要求,所以需要冷箱中的冷媒提供进一步冷却所需要的冷能来使得预加注氢气冷却到-40℃;
2)本发明根据不同应用场景与需求设置不同的液氢增压泵和低温液氢阀的控制策略,进一步提高了液氢增压泵及液氢储存增压气化系统的利用效率,减少了液氢增压泵的频繁启停工况,有利于延长液氢增压泵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一种新型的液氢加氢站的能量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
1、液氢源;2、第二液氢增压泵;3、第一液氢增压泵;4、液氢控制阀;5、气化器入口控制阀;6、液氢兑温控制阀;7、液氢控制阀;8、气化器;81、光管气化器;82、翅片管气化器;9、储氢瓶组;10、兑温槽;11、加氢机;12、第二换热器;13、第一换热器;14、冷能吸收循环泵;15、冷能利用循环泵;16、冷箱;17、冷箱输入循环管道;18、冷箱输出循环管道;19、第二输入管道;20、第一液氢输入管道;21、并联管道;22、气化器输入管道;23、液氢输出管道;24、第一换热器循环管道;25、气化器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能量管理系统,包括依次串联设置的液氢源1、第一液氢增压泵3、液氢兑温控制阀6、兑温槽10、第二换热器12、加氢机11,一端连接于液氢源1与第一液氢增压泵3之间,另一端连接于兑温槽10的液氢气化管路,依次串联设于液氢气化管路上的第二液氢增压泵2、气化器入口控制阀5、气化器8、储氢瓶组9,以及双泵并联管道21和液氢换热机构。
其中,双泵并联管道21两端分别与第一液氢增压泵3的出口管道、第二液氢增压泵2的出口管道相连接,并且双泵并联管道21上设有液氢控制阀4。储氢瓶组9包括多个并联设置的储氢瓶。
液氢换热机构包括与气化器8中的氢进行换热的第一换热器13,以及与第一换热器13换热连接的冷箱16,所述冷箱16与第二换热器12之间换热连接。
具体的,气化器8包括串联设置的光管气化器81和翅片管气化器82。光管气化器81和翅片管气化器82之间设有气化器控制阀25,第一换热器13与气化器控制阀25之间设有一对第一换热器循环管道24,并通过该对第一换热器循环管道24使第一换热器13与气化器控制阀25并联设置,以及使第一换热器13的冷流道与第一换热器循环管道24与第一换热器输出通道第一换热器循环管道相连通,进而使得第一换热器13与气化器8换热连接。第一换热器循环管道24上设有液氢控制阀7。第一换热器13的热流道与冷箱16的冷流道之间设有一对冷箱输入循环管道17,并通过冷箱输入循环管道17循环连通。冷箱输入循环管道17上设有冷能吸收循环泵14。冷箱16的热流道与第二换热器12的冷流道之间设有一对冷箱输出循环管道18,并通过冷箱输出循环管道18循环连通。冷箱输出循环管道18上设有冷能利用循环泵15。
工作原理:
冷能收集过程:由光管气化器81和翅片管气化器82组成气化器8同时连接高压储氢瓶组9与第一换热器13,第一换热器13与气化器8的接口位于光管气化器81与翅片管气化器82之间,第一换热器13可以将冷箱16中的冷媒与气化器8中的氢进行热交换,将经过光管气化器81中的低温氢的冷能传递至冷箱16中的冷媒中,完成冷能的收集过程。
掺混初步控温:液氢输出管道23与高压储氢瓶组9的出口同时连接一个兑温槽10,用于将液氢输出管道23的高压低温液氢与高压储氢瓶组9中的同压常温气氢进行掺混兑温,将温度初步控制在适合加注的温度范围内。
精准调控控温:冷箱16通过第二换热器12完成冷能的利用过程,对在兑温槽10掺混后的氢气流进行进一步且较为精准的温度调控,将氢气温度精准控制在适合加注的范围内。
冷能补充过程:当冷箱16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冷箱16的温度高于-50℃时,系统启动冷能补充策略,首先关闭液氢兑温控制阀6、气化器控制阀25,打开液氢控制阀4、气化器入口控制阀5和液氢控制阀7,启动冷能吸收循环泵14、第一液氢增压泵3和第二液氢增压泵2,液氢增压泵从液氢源1中吸取液氢进行增压,之后通过气化器输入管道22将增压后的液氢输入到气化器8中进行气化,在气化器8的光管气化器81后将低温氢通入第一换热器13中,在第一换热器13中与来自冷箱16中的冷媒进行换热,冷能从低温氢中转移到冷媒中,冷媒的温度下降,并通过冷箱输入循环管道17回到冷箱16中,冷箱16的温度逐渐降低,当冷箱16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温度达到-50℃时,关闭液氢控制阀7。
冷能储存过程:冷箱16中的高温冷媒通过换热管道17流入第一换热器13中,在第一换热器13中和来自气化器8的低温氢进行热量交换,低温氢中的冷能转移到冷媒中,低温冷媒从第一换热器13中流出,储存在冷箱16中以备后续使用。
冷能利用过程:当来车加氢时,气化器入口控制阀5关闭,液氢控制阀4和液氢兑温控制阀6打开,第一液氢增压泵3和第二液氢增压泵2打开,从液氢源1中吸取液氢后增压,通过液氢输出管道23输入到兑温槽10中,同时高压储氢瓶组9打开,高压常温氢气通过液氢输出管道23输入到兑温槽10中,高低温两股氢流在兑温槽10中完成掺混兑温过程,随后通过兑温温度传感器测量兑温后的温度,并传入液氢加氢站的控制系统中,系统根据测量到的兑温后氢气温度与冷箱中冷媒的温度计算将兑温氢气冷却到-40℃所需的冷媒流量,随后打开冷能利用循环泵15,控制冷箱输出循环管道的冷能利用循环泵15开度输出合适流量的冷媒与兑温后的氢气在第二换热器12中换热,完成冷能的利用的过程。
表1常见低温工质的熔点、沸点和比热容
工质 熔点(℃) 沸点(℃) 比热容(kJ/(kg·K))
乙醚 -116.2 34.5 2.214
乙二醇 -12.9 197.3 2.3
正戊烷 -130 36 2.34
异戊烷 -159 26.24 2.2
二氯甲烷 -97 39.75 1.2
正己烷 -95 69 2.22
2-甲基戊烷 -154 59.57 2.24
3-甲基戊烷 -118 64 2.218
2-2甲基丁烷 -99.9 49.7 2.2
2-3甲基丁烷 -129 58.7 2.19
甲苯 -94.9 110.6 1.6
异己烷 -153 60 2.25
660 2327 0.9
冷箱16中部分可能的介质如表1所示,根据冷箱16中选取的不同种类的介质而确定冷箱16的温度范围,但通常情况下冷箱16的温度范围选取在-50℃以下,冷箱16的温度下限取决于冷箱16中介质的凝固点,冷箱16中介质的凝固点越低,则冷箱16可以达到的温度越低,冷箱16可以吸收的冷能越多,对于系统冷能的储存越有利。相比于液体冷箱,固体冷箱的优点更明显,例如在极限工况情况下,加氢机需要满足7.2kg/min的70MPa氢气加注量,其中2kg由低温液氢提供,5.2kg由高压储氢瓶组提供,若需要满足至少30分钟的极限加注工况,则需要冷箱16额外提供冷能计算如下:
33K、90MPa时的液氢焓值为:
H1=970.99kJ/kg
313.15K、90MPa时氢气的焓值为:
H2=5260.6kJ/kg
则混合后每公斤氢气的焓值为
查询数据库后,得到对应的氢气温度为-34.85℃,距离233.15K还需要5.15K温度区间对应的冷能,约为
ΔH=H-H233.15=4069.04-3983.9=85.14kJ/kg
若要满足峰值连续加注30min所需的冷能需求,则需要冷箱16提供冷能
Hcool=ΔH*m*t=85.14*7.2*30=18390.24kJ
若选择储冷介质为2-甲基戊烷,则对应的冷箱温度范围为-144℃~-50℃,需要的冷箱中冷媒的质量为:
2-甲基戊烷的密度为0.653*103kg/m3,则所需的2-甲基戊烷的体积为
若选择固体冷箱(以铝为例),则冷箱的温度范围为-240℃~-50℃,需要的冷箱体积为:
铝的密度为2.7*103kg/m3,则所需的铝的体积为
可以看到若选择固体冷箱,则在冷箱的体积上有明显的优势。
一种设有如上的能量管理系统的液氢加氢站。
以下实施例以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定义和解释。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新型的液氢加氢站的能量管理系统及液氢加氢站,包括液氢源1,液氢源1通过第一液氢输入管道20和第二液氢输入管道19分别连接第一液氢增压泵3和第二液氢增压泵2,气化器输入管道22和液氢输出管道23分别连接气化器8和兑温槽10,气化器8由光管气化器81与翅片管气化器82组成,在两条管路上分别设置有气化器入口控制阀5和液氢兑温控制阀6,通过控制并联管道21上液氢控制阀4的状态来控制第一液氢增压泵3和第二液氢增压泵2的工作模式,增压后的高压低温液氢进入气化器8中进行吸热升温气化过程,从液态气化为气态后对站内高压储氢瓶组9内未达到额定压力的储氢瓶补气,同时气化器8与第一换热器13连接,液氢和冷箱16中的冷媒在第一换热器13中进行能量交换,冷能从液氢中转移到冷箱16储存的冷媒中保存起来。经过液氢兑温控制阀6流入到兑温槽10中的高压低温液氢与来自站内高压储氢瓶组9中的同压常温液氢进行掺混兑温,通过控制气液氢流的温度与流量来使得两股氢流在兑温槽10内进行掺混之后的温度初步维持在-40℃@70MPa(-20℃@35MPa)左右,从兑温槽10中掺混后的氢流在第二换热器12中与来自冷箱16中的冷媒进行换热,通过系统控制冷箱16中流出的冷媒流量使得兑温氢流经过第二换热器12后的温度维持在-40℃@70MPa(-20℃@35MPa),通过加氢机11对燃料电池汽车加注氢气。
实施例2:
一种基于实施例1的能量管理系统的补氢方法,包括:
当无车辆加氢时,加氢机11不需要工作,即整个液氢加氢站没有加氢需求,若此时站内的储氢瓶组9的压力未达到额定压力,则整个液氢加氢站切换至补气策略。液氢兑温控制阀6关闭,液氢控制阀4、气化器入口控制阀5打开,两台液氢增压泵从液氢源1中以2kg/min的速率取液氢进行增压,增压后的高压液氢输入到气化器8中进行气化,气化后的气氢通入到压力未达到额定压力的储氢瓶组9中,假设储氢瓶组9中单个储氢瓶的体积为1m3,加氢结束后的压力为15MPa,如液氢增压泵需要提供氢气将单个储氢瓶的压力从15MPa补充到45MPa(对应于35MPa加氢站的储氢压力标准),298K、45MPa下氢气的密度为28.4524kg/m3,则此时储氢瓶内氢气的质量为
m1=ρ*V=28.4524*1=28.4524kg
298K、15MPa下氢气的密度为11.1827kg/m3,则此时储氢瓶内氢气的质量为
m2=ρ*V=11.1827*1=11.1827kg
则需要补充的氢气质量为
Δm=m1-m2=28.4524-11.1827=17.2697kg
若每台液氢增压泵以v=1kg/min的流量进行补气,两台液氢增压泵一起补气则需要的时间为
经过液氢增压泵补气8.63分钟后,单个储氢瓶的压力从15MPa补充到额定压力45MPa。
实施例3:
一种基于实施例2中运行方法的冷箱16冷媒充冷方法,包括:
若冷箱16中的储冷介质为2-甲基戊烷(密度为0.653*103kg/m3,定压比热容为2.24kJ/(kg·K),凝固点为-154℃),冷箱16的体积为0.134m3,则当冷箱16中的冷能使用完毕后,启动冷能补充过程,则所需补充的冷能为,
Q=ρ*V*Cp*ΔT=0.653*103*0.134*2.24*(-50-(-144))=18424.42kJ
假设第一换热器13内的氢气入口温度为-240.15℃、出口温度为-154℃(压力均为90MPa),则查询数据库得,-240.15℃、90MPa的氢焓值为:
H1=970.99kJ/kg
-154℃、90MPa的氢焓值为:
H2=2021.3kJ/kg
则可计算若要将冷箱中的冷能补充完毕,需要的液氢质量为:
说明至少需要17.54kg的液氢在第一换热器13中从-240.15℃上升至-154℃就可以将冷箱16中的冷能补充完毕。
实施例4:
一种基于实施例1的能量管理系统的加氢方法,包括:
当整个液氢加氢站35MPa加注等级的加氢流量小于等于3.5kg/min时,例如加氢流量为3.5kg/min,液氢控制阀4关闭,气化器入口控制阀5、液氢兑温控制阀6打开,两台液氢增压泵开始工作,分别从液氢源1中以1kg/min的流量吸取液氢进行增压,第二液氢增压泵2增压后的高压低温液氢通过液氢气化器8气化后进入高压储氢瓶组9储存,第一液氢增压泵3增压后的高压低温液氢通过液氢兑温控制阀6通入兑温槽10中,高压储氢瓶组9中的同压常温氢气以2.5kg/min的流量同时通入到兑温槽中,25K、45MPa时的液氢焓值为:
H1=490.30kJ/kg
313.15K、45MPa时氢气的焓值为:
H2=4923.9kJ/kg
掺混之后氢气的焓值为:
对应的氢气温度为-40℃,满足加注氢气预冷温度条件,掺混兑温后的氢气通过加氢机11的35MPa加氢枪对35MPa车辆进行加注。
实施例5:
一种基于实施例1的能量管理系统的加氢方法,包括:
当整个液氢加氢站70MPa加注等级的加氢流量大于3.36kg/min时,例如加氢流量为7.2kg/min,气化器入口控制阀5关闭,液氢控制阀4、液氢兑温控制阀6打开。两台液氢增压泵开始工作,从液氢源1中以1kg/min的流量获取液氢进行增压,液氢增压泵增压后的高压低温液氢通过液氢兑温控制阀6通入兑温槽10中,高压储氢瓶组9中的同压常温氢气以5.2kg/min的流量同时通入到兑温槽10中,25K、90MPa时的液氢焓值为:
H1=970.99kJ/kg
313.15K、90MPa时氢气的焓值为:
H2=5260.6kJ/kg
掺混之后氢气的焓值为:
对应的氢气温度为-34.85℃,不满足加注氢气预冷温度条件,若将掺混兑温后的氢气冷却到-40℃,还需要提供冷能如下:
ΔH=(H-H233.15)*m=(4069.04-3983.9)*7.2=613.02kJ/min
这些额外的冷能由系统的冷箱16通过第二换热器12提供,经过第二换热器12后,温度降低到-40℃,再通过加氢机11的70MPa加氢枪对70MPa车辆进行加注。
综上所述,本发明涉及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目的为提出一种新型的液氢加氢站能量管理系统,同时结合了掺混兑温与换热器调节两方面的优点,可以放宽系统控制精度方面的要求,并且提高系统内各设备的利用率以及能量综合使用率,有利于降低整站的功耗。包括液氢源,两台并联的液氢增压泵通过高压氢输送管路分别连接液氢气化器和掺混兑温槽,液氢气化后通入高压储氢瓶组内进行保存,同时第一换热器对流出光管气化器的低温氢吸收液氢中的冷能,转换为冷箱中冷媒的冷能保存起来,高压储氢瓶组中的高压常温氢气与液氢增压泵输出的高压低温氢在兑温槽中进行掺混兑温后,经过冷箱与第二换热器的进一步精准调温后通过加氢机进行加注。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形式的液氢加氢站能量管理结构与调控方式,利用高低温氢掺混兑温和冷箱对掺混后的温度进行微调的方式实现对加氢预冷温度的精准控制,降低了整个液氢加氢站控制系统对于冷热氢气流控制精度的要求,同时提高了整个液氢加氢站系统的能量利用率,同时不需再设置制冷机等设备,降低了整站的能耗。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发明。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揭示,不脱离本发明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能量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依次串联设置的液氢源(1)、第一液氢增压泵(3)、液氢兑温控制阀(6)、兑温槽(10)、第二换热器(12)、加氢机(11);
液氢气化管路,一端连接于液氢源(1)与第一液氢增压泵(3)之间,另一端连接于兑温槽(10);
依次串联设于液氢气化管路上的第二液氢增压泵(2)、气化器入口控制阀(5)、气化器(8)、储氢瓶组(9);
双泵并联管道(21),两端分别与第一液氢增压泵(3)的出口管道、第二液氢增压泵(2)的出口管道相连接,所述双泵并联管道(21)上设有液氢控制阀(4);以及,
液氢换热机构,包括与气化器(8)中的氢进行换热的第一换热器(13),以及与第一换热器(13)换热连接的冷箱(16),所述冷箱(16)与第二换热器(12)之间换热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化器(8)包括串联设置的光管气化器(81)和翅片管气化器(8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管气化器(81)和翅片管气化器(82)之间设有气化器控制阀(25),所述第一换热器(13)与气化器控制阀(25)之间设有一对第一换热器循环管道(24),并通过该对第一换热器循环管道(24)使所述第一换热器(13)与气化器控制阀(25)并联设置,以及使所述第一换热器(13)的冷流道与第一换热器循环管道(24)与第一换热器输出通道第一换热器循环管道相连通,进而使得所述第一换热器(13)与气化器(8)换热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循环管道(24)上设有液氢控制阀(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13)的热流道与冷箱(16)的冷流道之间设有一对冷箱输入循环管道(17),并通过该对冷箱输入循环管道(17)循环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箱输入循环管道(17)上设有冷能吸收循环泵(1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箱(16)的热流道与第二换热器(12)的冷流道之间设有一对冷箱输出循环管道(18),并通过该对冷箱输出循环管道(18)循环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箱输出循环管道(18)上设有冷能利用循环泵(1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氢增压泵(3)、第二液氢增压泵(2)的出口端均分别设有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流量计。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在液氢加氢站中的应用。
CN202311226035.2A 2023-09-22 2023-09-22 一种能量管理系统及在液氢加氢站中的应用 Pending CN11724939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26035.2A CN117249391A (zh) 2023-09-22 2023-09-22 一种能量管理系统及在液氢加氢站中的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26035.2A CN117249391A (zh) 2023-09-22 2023-09-22 一种能量管理系统及在液氢加氢站中的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49391A true CN117249391A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27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26035.2A Pending CN117249391A (zh) 2023-09-22 2023-09-22 一种能量管理系统及在液氢加氢站中的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4939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25497B (zh) 一种液化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及其应用
CN112483886A (zh) 一种采用液氢预冷的液氢储氢型加氢装置
CN109708000B (zh) 一种l-ch2型加氢站热管理系统
EP275386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wer storage
CN113531388B (zh) 一种液氢加氢站冷量回收利用系统及方法
CN114198170B (zh) 一种基于双蓄热回路的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214249133U (zh) 采用液氢预冷的液氢储氢型加氢装置
CN112483887A (zh) 一种埋地式液氢储氢型加氢装置
CN111928109A (zh) 一种加氢站的蒸发气回收系统
CN110056764A (zh) 一种lng加注在线调饱和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9372657B (zh) 一种新型预冷空气组合发动机
CN112128609A (zh) 一种新型加氢预冷系统
CN215674743U (zh) 应用于液氢加氢站的混合加注系统
CN117722819B (zh) 一种自平衡式耦合lng冷能的新型液化空气储能系统
CN214249132U (zh) 埋地式液氢储氢型加氢装置
CN108224078A (zh) 一种空气能低温液化气体无泵加注系统
CN117249391A (zh) 一种能量管理系统及在液氢加氢站中的应用
CN117167650A (zh) 一种lng冷能回收利用系统及方法
CN218599448U (zh) 一种加氢站用混合加注系统
CN117072859A (zh) 一种液氢加氢站及其运行方法
CN114991897B (zh) 多级膨胀的液体二氧化碳混合物储能系统及压力调节方法
CN202432241U (zh) 天然气加气系统
CN117249392A (zh) 一种液氢加氢站系统与运行方法
CN212298527U (zh) 一种加氢站的蒸发气回收系统
CN114370391A (zh) 一种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