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30752A - 一种堤坝修复结构及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堤坝修复结构及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30752A
CN117230752A CN202311433169.1A CN202311433169A CN117230752A CN 117230752 A CN117230752 A CN 117230752A CN 202311433169 A CN202311433169 A CN 202311433169A CN 117230752 A CN117230752 A CN 1172307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chor
dam
slope
interval
pi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3316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230752B (zh
Inventor
左卫广
张晓雷
白建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mi Water Resources Bureau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Original Assignee
Xinmi Water Resources Bureau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mi Water Resources Bureau,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filed Critical Xinmi Water Resources Bureau
Priority to CN20231143316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30752B/zh
Publication of CN1172307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307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2307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307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11Hard structures, e.g. dams, dykes or breakwater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堤坝修复结构及施工方法,包括沿着堤坝的长度方向阵列埋设在堤坝坡面顶部的多个第一锚桩、沿着堤坝的长度方向阵列埋设在堤坝坡面底部的多个第二锚桩,各第一锚桩分别与靠近布置的第二锚桩拉设向左倾斜角度一致、与堤坝坡面间隔布置的第一间隔锚索,各第二锚桩分别与靠近布置的多个第一锚桩拉设向右倾斜角度一致、与堤坝坡面间隔布置的第二间隔锚索,第一间隔锚索和第二间隔锚索交叉构成覆盖整个堤坝坡面的锚索网格结构,锚索网格结构的各网格内填充有石料,构成覆盖堤坝坡面的石料层;通过混凝土进行石料的缝隙、石料与锚索网格结构之间缝隙的填充而构成覆盖在堤坝坡面的整体结构。

Description

一种堤坝修复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堤坝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提供了一种堤坝修复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水流量大的河流堤坝,在不断的被水流冲击过程中,表面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坏,而后导致结构强度和抗冲击能力下降。为了维持堤坝的正常使用,需要对堤坝进行整体修复加固。
目前,在堤坝修复工程中,普遍采用在堤坝坡面铺设石块,然后通过水泥填缝形成铺设在堤坝坡面的平面结构,虽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堤坝坡面整体性增强的问题,但是,石块无法与堤坝坡面形成连接稳固的一体化结构,结构韧性较差,容易出现整体脱离堤坝坡面,坡面的塌陷容易造成整体结构较大的裂纹而完整性受损,另外,这种平面结构耐久性较差,经过长时间使用后,当堤坝坡面松软后,铺设的上述平面结构容易整体滚动滑落,失去对坡面的保护作用,另外这种结构,不便于修复,由于没有划分区域,修复起来难以界定修复界限,容易在修复过程中造成临近区域大面积二次损坏。因此,目前的上述平面结构修复方式难以满足坡面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对堤坝的抗渗性能和稳定性影响显著。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堤坝修复结构及施工方法,以使得堤坝修复结构与堤坝坡面形成连接稳固的一体化结构,防止整体脱离堤坝坡面、出现结构较大的裂纹等问题,并提高结构的耐久性和可修复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堤坝修复结构,包括沿着堤坝的长度方向阵列埋设在堤坝坡面顶部的多个第一锚桩、沿着堤坝的长度方向阵列埋设在堤坝坡面底部的多个第二锚桩;各所述第一锚桩分别与左侧靠近布置的第二锚桩拉设向左倾斜角度一致、与堤坝坡面间隔布置的第一间隔锚索,各所述第一锚桩分别与右侧靠近布置的多个第二锚桩拉设向右倾斜角度一致、与堤坝坡面间隔布置的第二间隔锚索,所述第一间隔锚索与第二间隔锚索交叉构成覆盖堤坝坡面上方的锚索网格结构;所述锚索网格结构的各网格内分别填充有石料,构成覆盖堤坝坡面的石料层,进行石料的缝隙、石料与锚索网格结构之间缝隙的混凝土填充而构成覆盖在堤坝坡面的整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锚桩沿着不同高度与同一第二锚桩之间拉设有多条平行于堤坝坡面布置的第一间隔锚索,所述第二锚桩沿着不同高度与同一第二锚桩之间拉设有多条平行于堤坝坡面的第二间隔锚索。
进一步地,距离堤坝坡面相同高度的第一间隔锚索和第二间隔锚索相互交叉编织而构成立体编织网状结构,所述石料层填充在所述立体编织网状结构的网格内,通过混凝土对网格填充而构成覆盖堤坝坡面的整体结构。
进一步地,还包括覆盖在堤坝坡面与石料层之间的底部覆盖层、覆盖在石料层表面的顶部覆盖层,所述底部覆盖层和顶部覆盖层分别为包含无纺布的混凝土层。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堤坝修复施工方法,包括步骤:
S100.用土填平损坏的堤坝,夯实形成平整的堤坝坡面;
S200.沿着堤坝的长度方向在堤坝坡面顶部阵列设置多个第一锚桩,沿着堤坝的长度方向在堤坝坡面底部阵列设置多个第二锚桩;
S300.各第一锚桩分别与左侧靠近布置的第二锚桩之间拉设向左倾斜角度一致、与堤坝坡面间隔布置的第一间隔锚索,在各第一锚桩分别与右侧靠近布置的第二锚桩之间拉设向右倾斜角度一致、与堤坝坡面间隔布置的第二间隔锚索,所述第一间隔锚索与第二间隔锚索交叉构成覆盖堤坝坡面上方的锚索网格结构;
S400.在所述锚索网格结构的各网格内填充石料,构成覆盖堤坝坡面的石料层;
S500.在石料的缝隙、石料与锚索网格结构之间的缝隙填充混凝土,构成覆盖整个坡面结构的整体结构。
进一步地,在所述锚索网格结构的各网格中心位置分别设置辅助锚桩,在所述辅助锚桩与相近的各第一间隔锚索和第二间隔锚索之间分别连接辅助锚索,将所述网格进一步划分为多个单元,在各单元内分别填充石料,通过混凝土对石料缝隙填充而构成整体结构。
进一步地,在堤坝坡面中部的第一间隔锚索与第二间隔锚索交叉点处设置中间锚桩,所述第一绳索和第二绳索分别固定在中间锚桩上,通过中间锚桩对锚索网格结构辅助固定。
进一步地,在堤坝坡面,第一锚桩与多个第二锚桩之间分别拉设多条放射状第一底面锚索,在第二锚桩与多个第一锚桩之间分别拉设多条放射状第二底面锚索,所述第一底面锚索和第二底面锚索编织构成包覆在石料底面的底部编织网结构,通过混凝土进行所述底部编织网结构的填充构成底部覆盖层。
进一步地,在石料顶面,第一锚桩与多个第二锚桩之间分别拉设多条放射状第一顶面锚索,在第二锚桩与多个第一锚桩之间分别拉设多条放射状第二顶面锚索,所述第一间隔锚索和第二间隔锚索编织构成包覆在石料顶面的顶部编织网结构,通过混凝土进行所述顶部编织网结构的填充构成顶部覆盖层。
进一步地,各相邻的所述第一锚桩之间拉设有沿堤坝长度方向延伸的顶部间隔锚索,各相邻的所述第二锚桩之间拉设有沿着堤坝长度方向延伸的底部间隔锚索,所述顶部间隔锚索与相邻的第一间隔锚索、第二间隔锚索之间的各单元格深挖并填充混凝土,所述底部间隔锚索与底部间隔锚索与相临的第一间隔锚索、第二间隔锚索之间的各单元格深挖并填充混凝土。
本发明所提供的堤坝修复结构及施工方法的技术优势至少体现在:
第一方面,通过在堤坝坡面顶部阵列埋设第一锚桩、底部阵列埋设第二锚桩,并在第一锚桩和第二锚桩之间建立形成覆盖在堤坝坡面的锚索网格结构,并在锚索网格结构内填充石料和混凝土,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单纯平铺石料并水泥填缝的结构,所提供的这种修复结构构成了一体化整体结构,具有较强的韧性;
第二方面,通过第一锚桩、第二锚桩与堤坝的牢固结合,连接在第一锚桩和第二锚桩的锚索网格结构及内部的石料层与堤坝坡面连接更加稳固,避免了现有技术的平铺石料容易发生由堤坝坡面整体滑落脱离的问题;
第三方面,并且由于锚索网格的界定,石料由于锚索网格结构的阻挡、固定而更加稳定牢固,单个网格的石料层发生损坏时,只会影响该网格内的结构强度,避免大型裂纹的出现,其他网格的结构强度受影响较小,并且,修复时,是需要对出现问题的单个网格修复,减少了修复的工作量和对其他网格的石料层的二次损坏,可修复性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法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所提供的附图中:
图1为所提供的堤坝修复结构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铺设石料层前的锚索网格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铺设石料前的锚索网格结构的侧视图。
图4为铺设石料前的锚索网格结构的前视图。
图5为图4的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铺设石料层后的堤坝坡面的前视图。
图7为在堤坝坡面铺设底部编织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在石料层表面铺设顶部编织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所提供的堤坝修复施工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框图。
附图标识说明:
1、堤坝坡面;
21、第一锚桩,22、第二锚桩,23、中间锚桩,24、辅助锚桩;
31、第一间隔锚索,32、第二间隔锚索,33、辅助锚索,34、顶部间隔锚索,35、底部间隔锚索;
4、石料层;
51、第一底面锚索,52、第二底面锚索;
61、第一顶面锚索,62、第二顶面锚索。
应当明白,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此外,相同或类似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堤坝坡面出现损坏后,结构强度和抗冲击能力下降,为此,需要对堤坝进行整体修复加固,以维持堤坝的正常使用。目前,在堤坝修复工程中,普遍采用在堤坝坡面铺设石块,然后通过水泥填缝形成铺设在堤坝坡面的平面结构,虽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堤坝坡面整体性增强的问题,但是,石块无法与堤坝坡面形成连接稳固的一体化结构,结构韧性较差,容易出现整体脱离堤坝坡面,坡面的塌陷容易造成整体结构较大的裂纹而完整性受损,另外,这种平面结构耐久性较差,经过长时间使用后,当堤坝坡面松软后,铺设的上述平面结构容易整体滚动滑落,失去对坡面的保护作用。因此,目前的上述平面结构修复方式难以满足坡面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对堤坝的抗渗性能和稳定性影响显著。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堤坝修复结构及施工方法,包括沿着堤坝的长度方向阵列埋设在堤坝坡面顶部的多个第一锚桩、沿着堤坝的长度方向阵列埋设在堤坝坡面底部的多个第二锚桩,各第一锚桩分别与靠近布置的第二锚桩拉设向左倾斜角度一致、与堤坝坡面间隔布置的第一间隔锚索,各第二锚桩分别与靠近布置的多个第一锚桩拉设向右倾斜角度一致、与堤坝坡面间隔布置的第二间隔锚索,第一间隔锚索和第二间隔锚索交叉构成覆盖整个堤坝坡面的锚索网格结构,锚索网格结构的各网格内填充有石料,构成覆盖堤坝坡面的石料层;通过混凝土进行石料的缝隙、石料与锚索网格结构之间缝隙的填充而构成覆盖在堤坝坡面的整体结构。通过第一锚桩、第二锚桩以及交叉布置的锚索网格结构对填充在堤坝坡面的石料进行限位,并通过混凝土填充缝隙而构成了覆盖在堤坝坡面的整体结构,不仅提高了结构韧性和耐久性,而且提高了与堤坝坡面的连接性,使得这种修复结构具有更高的抗冲刷性和抗渗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堤坝修复结构的实施例,包括沿着堤坝的长度方向阵列埋设在堤坝坡面1顶部的多个第一锚桩21、沿着堤坝的长度方向阵列埋设在堤坝坡面1底部的多个第二锚桩22;各所述第一锚桩21分别与左侧靠近布置的第二锚桩22拉设向左倾斜角度一致、与堤坝坡面间隔布置的第一间隔锚索31,各所述第一锚桩21分别与右侧靠近布置的多个第二锚桩22拉设向右倾斜角度一致、与堤坝坡面间隔布置的第二间隔锚索32,所述第一间隔锚索31与第二间隔锚索32交叉构成覆盖堤坝坡面1上方的锚索网格结构。
所述锚索网格结构的各网格内分别填充有石料,构成覆盖堤坝坡面1的石料层4,进行石料的缝隙、石料与锚索网格结构之间缝隙的混凝土填充而构成覆盖在堤坝坡面1的整体结构。
图9为所提供的堤坝修复施工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框图。如图9所示,本发明提供了堤坝修复施工方法,包括步骤:
S100.用土填平损坏的堤坝,夯实形成平整的堤坝坡面1;
S200.沿着堤坝的长度方向在堤坝坡面1顶部阵列设置多个第一锚桩21,沿着堤坝的长度方向在堤坝坡面1底部阵列设置多个第二锚桩22;
S300.各第一锚桩21分别与左侧靠近布置的第二锚桩22之间拉设向左倾斜角度一致、与堤坝坡面1间隔布置的第一间隔锚索31,在各第一锚桩21分别与右侧靠近布置的第二锚桩22之间拉设向右倾斜角度一致、与堤坝坡面1间隔布置的第二间隔锚索32,所述第一间隔锚索31与第二间隔锚索32交叉构成覆盖堤坝坡面1上方的锚索网格结构;
S400.在所述锚索网格结构的各网格内填充石料,构成覆盖堤坝坡面1的石料层4;
S500.在石料的缝隙、石料与锚索网格结构之间的缝隙填充混凝土,构成覆盖整个坡面结构的整体结构。
所提供的堤坝修复结构,阵列布置的第一锚桩、第二锚桩构成锚索网格结构,在锚索网格结构内填充石料及混凝土结构,构成了一体化整体结构,具有较强的韧性,并且,通过第一锚桩、第二锚桩与堤坝的牢固结合锚索网格结构内的石料层与堤坝坡面连接更加稳固,避免了现有技术的平铺石料容易发生由堤坝坡面整体滑落脱离的问题;进一步的,并且由于锚索网格的界定,石料由于锚索网格结构的阻挡、固定而更加稳定牢固,单个网格的石料层发生损坏时,只会影响该网格内的结构强度,其他网格的结构强度受影响较小、可修复性强。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覆盖在堤坝坡面1与石料层4之间的底部覆盖层、覆盖在石料层4表面的顶部覆盖层,所述底部覆盖层和顶部覆盖层分别为包含无纺布的混凝土层。具体的施工结构如下:
图7为在堤坝坡面铺设底部编织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堤坝坡面1完成填平和夯实后,在第一锚桩21与多个第二锚桩22之间分别拉设多条放射状第一底面锚索51,具体的,第一锚桩21贴近堤坝坡面的高度向周围临近的多个第二锚桩贴近堤坝坡面的高度分别斜拉多条第一底部锚索51,各第一底部锚索51呈放射状分布在第一锚桩21周围;在第二锚桩22与多个第一锚桩21之间分别拉设多条放射状第二底面锚索52,具体的,第二锚桩22贴近堤坝坡面的高度向周围临近的多个第一锚桩21贴近堤坝坡面的高度分别斜拉多条第二底部锚索52,各第二底部锚索52呈放射状分布在第一锚桩21周围,所述第一底面锚索51和第二底面锚索52编织构成包覆在石料底面的底部编织网结构,即相互交叉编织、稀疏分布的片状结构,通过混凝土进行所述底部编织网结构的填充构成韧性较大的底部覆盖层。在具体实施中,第一底部锚索51、第二底部锚索52采用直径为0.2-0.5厘米钢筋、钢绳或者粗钢丝,填充的混凝土厚度掌握在3-5厘米左右。通过上述施工,在堤坝坡面形成韧性较大的底部覆盖层,为后续铺设的石料层形成底部基础,使得石料层更加牢固,能够抵御堤坝坡面变形的问题,即使堤坝坡面出现轻微变形,由于韧性较大的底部覆盖层作用,也不会对石料层形成太大的影响。
图8为在石料层表面铺设顶部编织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在石料顶面,填充混凝土后形成平整的石料层表面,然后,在第一锚桩21位于石料层表面高度与多个第二锚桩22位于石料层表面高度之间分别拉设多条放射状第一顶面锚索61,在第二锚桩22位于石料层高度与多个第一锚桩21位于石料层高度之间分别拉设多条放射状第二顶面锚索62,所述第一间隔锚索31和第二间隔锚索32编织构成包覆在石料顶面的顶部编织网结构,通过混凝土进行所述顶部编织网结构的填充构成韧性较大的顶部覆盖层。同样,在具体实施中,第一底部锚索51、第二底部锚索52采用直径为0.2-0.5厘米钢筋、钢绳或者粗钢丝,填充的混凝土厚度掌握在3-5厘米左右。通过上述结构,在石料层表面形成韧性较大的顶部覆盖层,对石料层形成覆盖,即避免了石料、内部的锚索网格结构被风吹日晒老化问题,也提高了石料层表面的整体性,避免石料层的石料脱离网格滑落问题发生。
上述的底部覆盖层、石料层和顶部覆盖层构成表面韧性大、内部刚性大的三层结构,并通过第一锚桩、第二锚桩与锚索网格结构、底部编制网结构、顶部编制网结构形成与堤坝坡面的牢固连接,以使得堤坝修复结构与堤坝坡面形成连接稳固的一体化结构,能够防止整体脱离堤坝坡面、避免结构较大的裂纹等问题,提高了结构的耐久性和可修复性。
如图3所示,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锚桩21沿着不同高度与同一第二锚桩22之间拉设有多条平行于堤坝坡面1布置的第一间隔锚索31,所述第二锚桩22沿着不同高度与同一第二锚桩22之间拉设有多条平行于堤坝坡面1的第二间隔锚索32。进一步的,距离堤坝坡面1相同高度的第一间隔锚索31和第二间隔锚索32相互交叉编织而构成立体编织网状结构,所述石料层4填充在所述立体编织网状结构的网格内,通过混凝土对网格填充而构成覆盖堤坝坡面1的整体结构。这一实施例中,在不同的高度设置多条第一间隔锚索、第二间隔锚索,构成立体编制网状结构,能够贯穿整个石料层的厚度,对修复结构石料阻挡性更强,为在堤坝坡面铺设厚度较厚的石料层提供了阻拦基础,以提高石料层的抗冲刷能力和使用耐久性。并且,由于在不同的高度设置多条平行布置的第一间隔锚索、第二间隔锚索,多条锚索共同对网格内的石料提供承载力,提高了对石料的阻拦性能,提高了整个堤坝坡面石料层结构的强度和使用的安全性。
图4为铺设石料前的锚索网格结构的前视图。图5为图4的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为铺设石料层后的堤坝坡面的前视图。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在一些堤坝坡面基础土质松软位置、受水流冲击较大的位置,在所述锚索网格结构的各网格中心位置分别设置辅助锚桩24,在所述辅助锚桩24与相近的各第一间隔锚索31和第二间隔锚索32之间分别连接辅助锚索33,将所述网格进一步划分为多个单元,在各单元内分别填充石料,通过混凝土对石料缝隙填充而构成整体结构。这种结构,通过辅助锚桩对部分网格结构进行细化划分,进一提高了锚索网格结构的局部强度和韧性,有效避免因土质松软、水流冲击引起的石料层变形问题,通过锚索网格作用,增强了与周围石料层与堤坝坡面的连接力。
如图4和图6所示,对于堤坝坡面上下距离较大、斜度较大或土质松软的现场工况,在堤坝坡面1中部的第一间隔锚索31与第二间隔锚索32交叉点处设置中间锚桩23,所述第一绳索和第二绳索分别固定在中间锚桩23上,通过中间锚桩23对锚索网格结构辅助固定。以进一步增强石料层与堤坝坡面的连接力,提高整体一体化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在各相邻的所述第一锚桩21之间拉设有沿堤坝长度方向延伸的顶部间隔锚索34,各相邻的所述第二锚桩22之间拉设有沿着堤坝长度方向延伸的底部间隔锚索35,所述顶部间隔锚索34与相邻的第一间隔锚索31、第二间隔锚索32之间的各单元格深挖并填充混凝土,所述底部间隔锚索35与底部间隔锚索35与相临的第一间隔锚索31、第二间隔锚索32之间的各单元格深挖并填充混凝土。这种结构,通过在修复结构的上下边缘位置深挖填充混凝土,形成深入堤坝坡面的实体围栏结构,对内部的石料层起到固定的作用,并且避免水流由顶部、底部直接冲入石料层的缝隙内,提高抗水流冲蚀性能。
基于上述各实施例所提供的,本发明所提供的堤坝修复结构及施工方法构成了覆盖在堤坝坡面并与堤坝坡面牢固连接的一体化整体结构,具有较强的韧性;避免了发生由堤坝坡面整体滑落脱离的问题。并且由于锚索网格的界定,石料由于锚索网格结构的阻挡、固定而更加稳定牢固,修复时,是需要对出现问题的单个网格修复,减少了修复的工作量和对其他网格的石料层的二次损坏。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上述附图及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由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发明实质和范围内对本发明进行细微的改变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堤坝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沿着堤坝的长度方向阵列埋设在堤坝坡面(1)顶部的多个第一锚桩(21)、沿着堤坝的长度方向阵列埋设在堤坝坡面(1)底部的多个第二锚桩(22);
各所述第一锚桩(21)分别与左侧靠近布置的第二锚桩(22)拉设向左倾斜角度一致、与堤坝坡面间隔布置的第一间隔锚索(31),各所述第一锚桩(21)分别与右侧靠近布置的多个第二锚桩(22)拉设向右倾斜角度一致、与堤坝坡面间隔布置的第二间隔锚索(32),所述第一间隔锚索(31)与第二间隔锚索(32)交叉构成覆盖堤坝坡面(1)上方的锚索网格结构;
所述锚索网格结构的各网格内分别填充有石料,构成覆盖堤坝坡面(1)的石料层(4),进行石料的缝隙、石料与锚索网格结构之间缝隙的混凝土填充而构成覆盖在堤坝坡面(1)的整体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堤坝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锚桩(21)沿着不同高度与同一第二锚桩(22)之间拉设有多条平行于堤坝坡面(1)布置的第一间隔锚索(31),所述第二锚桩(22)沿着不同高度与同一第二锚桩(22)之间拉设有多条平行于堤坝坡面(1)的第二间隔锚索(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堤坝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距离堤坝坡面(1)相同高度的第一间隔锚索(31)和第二间隔锚索(32)相互交叉编织而构成立体编织网状结构,所述石料层(4)填充在所述立体编织网状结构的网格内,通过混凝土对网格填充而构成覆盖堤坝坡面(1)的整体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堤坝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覆盖在堤坝坡面(1)与石料层(4)之间的底部覆盖层、覆盖在石料层(4)表面的顶部覆盖层,所述底部覆盖层和顶部覆盖层分别为包含无纺布的混凝土层。
5.一种堤坝修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S100.用土填平损坏的堤坝,夯实形成平整的堤坝坡面(1);
S200.沿着堤坝的长度方向在堤坝坡面(1)顶部阵列设置多个第一锚桩(21),沿着堤坝的长度方向在堤坝坡面(1)底部阵列设置多个第二锚桩(22);
S300.各第一锚桩(21)分别与左侧靠近布置的第二锚桩(22)之间拉设向左倾斜角度一致、与堤坝坡面(1)间隔布置的第一间隔锚索(31),在各第一锚桩(21)分别与右侧靠近布置的第二锚桩(22)之间拉设向右倾斜角度一致、与堤坝坡面(1)间隔布置的第二间隔锚索(32),所述第一间隔锚索(31)与第二间隔锚索(32)交叉构成覆盖堤坝坡面(1)上方的锚索网格结构;
S400.在所述锚索网格结构的各网格内填充石料,构成覆盖堤坝坡面(1)的石料层(4);
S500.在石料的缝隙、石料与锚索网格结构之间的缝隙填充混凝土,构成覆盖整个坡面结构的整体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堤坝修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锚索网格结构的各网格中心位置分别设置辅助锚桩(24),在所述辅助锚桩(24)与相近的各第一间隔锚索(31)和第二间隔锚索(32)之间分别连接辅助锚索(33),将所述网格进一步划分为多个单元,在各单元内分别填充石料,通过混凝土对石料缝隙填充而构成整体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堤坝修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堤坝坡面(1)中部的第一间隔锚索(31)与第二间隔锚索(32)交叉点处设置中间锚桩(23),所述第一绳索和第二绳索分别固定在中间锚桩(23)上,通过中间锚桩(23)对锚索网格结构辅助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堤坝修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堤坝坡面(1),第一锚桩(21)与多个第二锚桩(22)之间分别拉设多条放射状第一底面锚索(51),在第二锚桩(22)与多个第一锚桩(21)之间分别拉设多条放射状第二底面锚索(52),所述第一底面锚索(51)和第二底面锚索(52)编织构成包覆在石料底面的底部编织网结构,通过混凝土进行所述底部编织网结构的填充构成底部覆盖层。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堤坝修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石料顶面,第一锚桩(21)与多个第二锚桩(22)之间分别拉设多条放射状第一顶面锚索(61),在第二锚桩(22)与多个第一锚桩(21)之间分别拉设多条放射状第二顶面锚索(62),所述第一间隔锚索(31)和第二间隔锚索(32)编织构成包覆在石料顶面的顶部编织网结构,通过混凝土进行所述顶部编织网结构的填充构成顶部覆盖层。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9所述的堤坝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各相邻的所述第一锚桩(21)之间拉设有沿堤坝长度方向延伸的顶部间隔锚索(34),各相邻的所述第二锚桩(22)之间拉设有沿着堤坝长度方向延伸的底部间隔锚索(35),所述顶部间隔锚索(34)与相邻的第一间隔锚索(31)、第二间隔锚索(32)之间的各单元格深挖并填充混凝土,所述底部间隔锚索(35)与底部间隔锚索(35)与相临的第一间隔锚索(31)、第二间隔锚索(32)之间的各单元格深挖并填充混凝土。
CN202311433169.1A 2023-11-01 2023-11-01 一种堤坝修复结构及施工方法 Active CN1172307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33169.1A CN117230752B (zh) 2023-11-01 2023-11-01 一种堤坝修复结构及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33169.1A CN117230752B (zh) 2023-11-01 2023-11-01 一种堤坝修复结构及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30752A true CN117230752A (zh) 2023-12-15
CN117230752B CN117230752B (zh) 2024-04-16

Family

ID=89094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33169.1A Active CN117230752B (zh) 2023-11-01 2023-11-01 一种堤坝修复结构及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30752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73381A (ja) * 1999-09-06 2001-03-21 Kasanami Sangyo:Kk 木組み法面保護工法
CN108049367A (zh) * 2017-12-28 2018-05-18 成都亚联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堤坝防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1236278A (zh) * 2020-03-17 2020-06-05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斜坡软土地基桩-索加固结构、加固系统及构造方法
CN111411637A (zh) * 2020-04-30 2020-07-14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高陡地形泡沫混凝土轻质路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2582613U (zh) * 2020-06-18 2021-02-23 福建同鑫源工程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水利堤坝加固结构
CN216238377U (zh) * 2021-10-27 2022-04-08 湖北盛达泰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 河道整治用的堤坝结构
CN217352524U (zh) * 2021-06-26 2022-09-02 牛柏童 一种新型的抗滑桩支护体系
CN116815799A (zh) * 2023-08-01 2023-09-29 湖南湘江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坡面修复装置及坡面修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73381A (ja) * 1999-09-06 2001-03-21 Kasanami Sangyo:Kk 木組み法面保護工法
CN108049367A (zh) * 2017-12-28 2018-05-18 成都亚联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堤坝防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1236278A (zh) * 2020-03-17 2020-06-05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斜坡软土地基桩-索加固结构、加固系统及构造方法
CN111411637A (zh) * 2020-04-30 2020-07-14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高陡地形泡沫混凝土轻质路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2582613U (zh) * 2020-06-18 2021-02-23 福建同鑫源工程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水利堤坝加固结构
CN217352524U (zh) * 2021-06-26 2022-09-02 牛柏童 一种新型的抗滑桩支护体系
CN216238377U (zh) * 2021-10-27 2022-04-08 湖北盛达泰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 河道整治用的堤坝结构
CN116815799A (zh) * 2023-08-01 2023-09-29 湖南湘江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坡面修复装置及坡面修复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荣鲁;孟丽娟;张辉;刘致彬;: "预应力格网锚固技术-一种新的边坡治理加固技术",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no. 03, 15 June 2016 (2016-06-15), pages 205 - 20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30752B (zh) 2024-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77189B (zh) 一种斜桩墙支承式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9339065B (zh) 一种深水裸露基岩密排桩支护施工承台的方法
CN110644297A (zh) 一种无砟轨道高速铁路的抗隆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0216318U (zh) 生态式河道边坡防护结构
CN117230752B (zh) 一种堤坝修复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3250149B (zh) 一种格栅式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CN215857832U (zh) 一种超高型扶壁式挡土墙支护结构
CN211079770U (zh) 一种无砟轨道高速铁路的抗隆支护结构
CN210946533U (zh) 用于明挖施工的暗渠结构
CN112575777A (zh) 一种航道下穿高铁桥墩桩基的框架加固体系和加固方法
CN109355990B (zh) 低洼沼泽地区吹填特细砂路基结构
CN109338909B (zh) 一种整体式桥墩加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8090948U (zh) 一种倾斜式挡土墙
CN111411609B (zh) 护岸混凝土块
CN216108555U (zh) 一种大坡度支护空腔结构
CN219973247U (zh) 高边坡的支护结构
CN216787169U (zh) 一种竖向锚索牛腿式桩板墙支护结构
CN213709563U (zh)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CN115538495B (zh) 一种海上风电多边形基础防冲刷系统施工方法
CN112195951B (zh) 桥梁墩台梢捆、冲刷板桩防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3013740U (zh) 一种复合式公路路基结构
CN115075288B (zh) 一种海洋工程重力式基础
CN114032850B (zh) 一种堆石坝坝顶溢洪道的抗滑锚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9158994U (zh) 一种深厚软土区超深大直径圆形顶管工作井基坑支护结构
CN217460694U (zh) 一种河道高边坡塌方区临边危楼加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