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08231B - 基于卫星推进剂约束的geo卫星最低入轨高度计算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卫星推进剂约束的geo卫星最低入轨高度计算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208231B CN117208231B CN202311103639.8A CN202311103639A CN117208231B CN 117208231 B CN117208231 B CN 117208231B CN 202311103639 A CN202311103639 A CN 202311103639A CN 117208231 B CN117208231 B CN 11720823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atellite
- orbit
- calculating
- propellant
- minimu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380 propellan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06010011906 Death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Mov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基于卫星推进剂约束的GEO卫星最低入轨高度计算方法,包括:计算卫星推进剂可以产生的总速度增量;计算卫星正常入轨情况下初始远、近地点速度;计算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对应的远地点速度;计算卫星由正常标称转移轨道控制至地球静止轨道时所需速度增量;计算卫星可用于进行入轨异常轨道控制的剩余速度增量;计算卫星入轨异常情况下转移轨道需满足的最小近地点速度;计算卫星入轨异常情况下转移轨道需满足的最小远地点高度。本发明针对GEO卫星入轨异常情况下核算卫星推进剂是否满足任务需求问题,提供一种精度好、可操作性强、易推广和使用的燃料快速核算方法,可有效提高GEO卫星入轨异常情况下的推进剂核算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航天测量与控制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卫星推进剂约束的GEO卫星最低入轨高度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GEO卫星)通常由运载火箭发射至准同步或同步转移轨道,随后通过4-6次变轨完成转移轨道控制。如火箭发射入轨过程出现异常,将导致卫星远地点高度不能达到同步高度,需要利用卫星推进剂对轨道远地点高度进行修正并完成转移轨道控制。受火箭运载能力限制,卫星携带推进剂有限。在发射异常情况下,若未根据实际入轨情况核算卫星推进剂能否满足后续控制需求,盲目进行轨道控制,容易导致地面测控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过度浪费。因此,有必要对卫星推进剂进行复核,分析卫星推进剂可以满足的异常情况处置条件,以便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合理高效的应对GEO卫星火箭发射入轨异常问题。本发明讨论了一种基于卫星推进剂约束的GEO卫星最低入轨高度计算方法,可有效提高GEO卫星入轨异常情况下的推进剂核算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卫星推进剂约束的GEO卫星最低入轨高度计算方法,可有效提高GEO卫星入轨异常情况下的推进剂核算效率。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基于卫星推进剂约束的GEO卫星最低入轨高度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计算卫星推进剂可以产生的总速度增量Δv;
步骤2、计算卫星正常入轨情况下初始远地点速度Va1、近地点速度Vp1;
步骤3、计算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对应的远地点速度Vas;
步骤4、基于步骤2所得Va1及步骤3所得Vas计算卫星由正常标称转移轨道控制至地球静止轨道时所需速度增量Δv1;
步骤5、基于步骤1所得Δv及步骤4所得Δv1计算卫星可用于进行入轨异常轨道控制的剩余速度增量Δv0;
步骤6、基于步骤2所得Vp1及步骤5所得Δv0计算卫星入轨异常情况下转移轨道需满足的最小近地点速度Vp0;
步骤7、基于步骤6所得Vp0计算卫星入轨异常情况下转移轨道需满足的最小远地点高度ha0。
本发明的特点还在于,
步骤1具体为:计算卫星推进剂可以产生的总速度增量Δv:
mf=m0-Δm
其中,m0是卫星初始质量,mf是卫星控后质量,Δm是卫星可用于轨控的推进剂消耗量,mthrust是卫星携带的总推进剂,η为推进剂系数,Isp是推力器比冲,g是重力加速度,Δvdeorbit是卫星寿命末期离轨控制需要的速度增量。
步骤2具体为:根据卫星正常入轨情况下的转移轨道对应的初始标称远地点高度ha1和近地点高度hp1,计算正常入轨情况下初始远地点速度Va1、近地点速度Vp1:
ra1=ha1+Re
rp1=hp1+Re
其中,ra1是卫星标称远地点地心距,rp1是卫星标称近地点地心距,ha1是卫星标称远地点高度,hp1是卫星标称近地点高度,a1是卫星标称半长轴,Re是地球平均半径,μ是万有引力常数。
步骤3具体为:计算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对应的远地点速度Vas:
其中,as是地球静止轨道的标称半长轴,es是地球静止轨道的偏心率,μ是万有引力常数。
步骤4具体为:基于步骤2所得Va1及步骤3所得Vas计算卫星由正常标称转移轨道控制至地球静止轨道时所需速度增量Δv1:
Δi=i0-ias
其中,i0是初始轨道倾角,ias是目标轨道倾角。
步骤5具体为:基于步骤1所得Δv及步骤4所得Δv1计算卫星可用于进行入轨异常轨道控制的剩余速度增量Δv0:
Δv0=Δv-Δv1。
步骤6具体为:基于步骤2所得Vp1及步骤5所得Δv0计算卫星入轨异常情况下转移轨道需满足的最小近地点速度Vp0:
Vp0=Vp1-Δv0。
步骤7具体为:基于步骤6所得Vp0计算卫星入轨异常情况下转移轨道需满足的最小远地点高度ha0:
其中,rp0是入轨时刻标称近地点高度,Re是地球平均半径,μ是万有引力常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基于卫星推进剂约束的GEO卫星最低入轨高度计算方法,针对GEO卫星入轨异常情况下核算卫星推进剂是否满足任务需求问题,提供一种精度好、可操作性强、易推广和使用的燃料快速核算方法,可有效提高GEO卫星入轨异常情况下的推进剂核算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基于卫星推进剂约束的GEO卫星最低入轨高度计算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卫星推进剂约束的GEO卫星最低入轨高度计算方法,如图1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计算卫星推进剂可以产生的总速度增量Δv;
步骤2、计算卫星正常入轨情况下初始远地点速度Va1、近地点速度Vp1;
步骤3、计算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对应的远地点速度Vas;
步骤4、基于步骤2所得正常入轨情况下初始远地点速度Va1及步骤3所得地球静止轨道对应的远地点速度Vas计算卫星由正常标称转移轨道控制至地球静止轨道时所需速度增量Δv1;
步骤5、基于步骤1所得推进剂可以产生的总速度增量Δv及步骤4所得由正常标称转移轨道控制至地球静止轨道时所需速度增量Δv1计算卫星可用于进行入轨异常轨道控制的剩余速度增量Δv0;
步骤6、基于步骤2所得正常入轨情况下近地点速度Vp1及步骤5所得可用于进行入轨异常轨道控制的剩余速度增量Δv0计算卫星入轨异常情况下转移轨道需满足的最小近地点速度Vp0;
步骤7、基于步骤6所得入轨异常情况下转移轨道需满足的最小近地点速度Vp0计算卫星入轨异常情况下转移轨道需满足的最小远地点高度ha0,即为最低入轨高度。
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的基于卫星推进剂约束的GEO卫星最低入轨高度计算方法,针对GEO卫星入轨异常情况下核算卫星推进剂是否满足任务需求问题,提供一种精度好、可操作性强、易推广和使用的燃料快速核算方法。通过计算的最低入轨高度ha0与卫星实际入轨高度比较,可以快速判定卫星推进剂是否满足入轨异常处置,有效提高GEO卫星入轨异常情况下的推进剂核算效率。
实施例2
实施例1中,各步骤所得量的计算公式优选为:
步骤1具体为:计算卫星推进剂可以产生的总速度增量Δv:
mf=m0-Δm
其中,m0是卫星初始质量,mf是卫星控后质量,Δm是卫星可用于轨控的推进剂消耗量,mthrust是卫星携带的总推进剂,η为推进剂系数,Isp是推力器比冲,g是重力加速度,Δvdeorbit是卫星寿命末期离轨控制需要的速度增量。
步骤2具体为:根据卫星正常入轨情况下的转移轨道对应的初始标称远地点高度ha1和近地点高度hp1,计算正常入轨情况下初始远地点速度Va1、近地点速度Vp1:
ra1=ha1+Re
rp1=hp1+Re
其中,ra1是卫星标称远地点地心距,rp1是卫星标称近地点地心距,ha1是卫星标称远地点高度,hp1是卫星标称近地点高度,a1是卫星标称半长轴,Re是地球平均半径,μ是万有引力常数。
步骤3具体为:计算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对应的远地点速度Vas:
其中,as是地球静止轨道的标称半长轴,es是地球静止轨道的偏心率,μ是万有引力常数。
步骤4具体为:基于步骤2所得Va1及步骤3所得Vas计算卫星由正常标称转移轨道控制至地球静止轨道时所需速度增量Δv1:
Δi=i0-ias
其中,i0是初始轨道倾角,ias是目标轨道倾角。
步骤5具体为:基于步骤1所得Δv及步骤4所得Δv1计算卫星可用于进行入轨异常轨道控制的剩余速度增量Δv0:
Δv0=Δv-Δv1。
步骤6具体为:基于步骤2所得Vp1及步骤5所得Δv0计算卫星入轨异常情况下转移轨道需满足的最小近地点速度Vp0:
Vp0=Vp1-Δv0。
步骤7具体为:基于步骤6所得Vp0计算卫星入轨异常情况下转移轨道需满足的最小远地点高度ha0:
其中,rp0是入轨时刻标称近地点高度,Re是地球平均半径,μ是万有引力常数。
实施例3
在具体应用中,所采用的某GEO卫星入轨质量为m0,卫星携带推进剂总质量为Δm,星上推力器比冲为Isp。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计算卫星推进剂产生的可用于进行转移轨道控制的速度增量。
mf=m0-Δm
其中,m0是卫星初始质量,mf是卫星控后质量,Δm是卫星可用于轨控的推进剂消耗量,mthrust是卫星携带的总推进剂,η为推进剂系数,Isp是推力器比冲,g是重力加速度,Δvdeorbit是卫星寿命末期离轨控制需要的速度增量,通常为给定值,Δv是卫星携带的总推进剂可用于进行转移轨道控制的速度增量。
步骤2:根据卫星正常入轨情况下的转移轨道对应的初始标称远地点高度ha1,近地点高度hp1,计算正常入轨情况下初始远、近地点速度。
ra1=ha1+Re
rp1=hp1+Re
其中,ra1是卫星标称远地点地心距,rp1是卫星标称近地点地心距,ha1是卫星标称远地点高度,hp1是卫星标称近地点高度,a1是卫星标称半长轴,Re是地球平均半径,μ是万有引力常数,Va1是标称远地点速度,Vp1是标称近地点速度。
步骤3:计算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对应的远地点速度Vas。
其中,as是地球静止轨道的标称半长轴,es是地球静止轨道的偏心率,通常为给定值。
步骤4:计算由正常标称转移轨道控制至地球静止轨道时所需速度增量Δv1。
Δi=i0-ias
其中,i0是初始轨道倾角,ias是目标轨道倾角,Va1是标称远地点速度,Vas是地球静止轨道对应的远地点速度。
步骤5:计算卫星可用于进行入轨异常轨道控制的剩余速度增量Δv0。
Δv0=Δv-Δv1
步骤6:计算入轨异常情况下转移轨道需满足的最小近地点速度Vp0。
Vp0=Vp1-Δv0
步骤7:计算入轨异常情况下转移轨道需满足的最小远地点高度ha0。
其中,rp0是入轨时刻标称近地点高度,可以求解ha0。
Claims (8)
1.基于卫星推进剂约束的GEO卫星最低入轨高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计算卫星推进剂可以产生的总速度增量Δv;步骤2、计算卫星正常入轨情况下初始远地点速度Va1、近地点速度Vp1;步骤3、计算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对应的远地点速度Vas;步骤4、基于步骤2所得Va1及步骤3所得Vas计算卫星由正常标称转移轨道控制至地球静止轨道时所需速度增量Δv1;步骤5、基于步骤1所得Δv及步骤4所得Δv1计算卫星可用于进行入轨异常轨道控制的剩余速度增量Δv0;步骤6、基于步骤2所得Vp1及步骤5所得Δv0计算卫星入轨异常情况下转移轨道需满足的最小近地点速度Vp0;步骤7、基于步骤6所得Vp0计算卫星入轨异常情况下转移轨道需满足的最小远地点高度ha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卫星推进剂约束的GEO卫星最低入轨高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具体为:计算卫星推进剂可以产生的总速度增量Δv:
mf=m0-Δm
其中,m0是卫星初始质量,mf是卫星控后质量,Δm是卫星可用于轨控的推进剂消耗量,mthrust是卫星携带的总推进剂,η为推进剂系数,Isp是推力器比冲,g是重力加速度,Δvdeorbit是卫星寿命末期离轨控制需要的速度增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卫星推进剂约束的GEO卫星最低入轨高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具体为:根据卫星正常入轨情况下的转移轨道对应的初始标称远地点高度ha1和近地点高度hp1,计算正常入轨情况下初始远地点速度Va1、近地点速度Vp1:
ra1=ha1+Re
rp1=hp1+Re
其中,ra1是卫星标称远地点地心距,rp1是卫星标称近地点地心距,ha1是卫星标称远地点高度,hp1是卫星标称近地点高度,a1是卫星标称半长轴,Re是地球平均半径,μ是万有引力常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卫星推进剂约束的GEO卫星最低入轨高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具体为:计算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对应的远地点速度Vas:
其中,as是地球静止轨道的标称半长轴,es是地球静止轨道的偏心率,μ是万有引力常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卫星推进剂约束的GEO卫星最低入轨高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具体为:基于步骤2所得Va1及步骤3所得Vas计算卫星由正常标称转移轨道控制至地球静止轨道时所需速度增量Δv1:
Δi=i0-ias
其中,i0是初始轨道倾角,ias是目标轨道倾角。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卫星推进剂约束的GEO卫星最低入轨高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具体为:基于步骤1所得Δv及步骤4所得Δv1计算卫星可用于进行入轨异常轨道控制的剩余速度增量Δv0:
Δv0=Δv-Δv1。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卫星推进剂约束的GEO卫星最低入轨高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具体为:基于步骤2所得Vp1及步骤5所得Δv0计算卫星入轨异常情况下转移轨道需满足的最小近地点速度Vp0:
Vp0=Vp1-Δv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卫星推进剂约束的GEO卫星最低入轨高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7具体为:基于步骤6所得Vp0计算卫星入轨异常情况下转移轨道需满足的最小远地点高度ha0:
其中,rp0是入轨时刻标称近地点高度,Re是地球平均半径,μ是万有引力常数。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103639.8A CN117208231B (zh) | 2023-08-30 | 2023-08-30 | 基于卫星推进剂约束的geo卫星最低入轨高度计算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103639.8A CN117208231B (zh) | 2023-08-30 | 2023-08-30 | 基于卫星推进剂约束的geo卫星最低入轨高度计算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208231A CN117208231A (zh) | 2023-12-12 |
CN117208231B true CN117208231B (zh) | 2024-04-30 |
Family
ID=89036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103639.8A Active CN117208231B (zh) | 2023-08-30 | 2023-08-30 | 基于卫星推进剂约束的geo卫星最低入轨高度计算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208231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802130B2 (ja) * | 1988-08-12 | 1998-09-24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人工衛星の軌道変更方法及び軌道変更装置 |
CN106628264A (zh) * | 2016-11-23 | 2017-05-10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 一种针对全电推进卫星的推力器布局方法 |
CN109573103A (zh) * | 2018-11-19 | 2019-04-05 |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 | 一种适用于推力下降故障条件下的剩余运载能力评估方法 |
CN113569391A (zh) * | 2021-07-07 | 2021-10-29 |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 地月转移轨道的参数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CN115562325A (zh) * | 2022-10-18 | 2023-01-03 | 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 一种通过姿态偏置利用面外推力器实现离轨控制方法 |
-
2023
- 2023-08-30 CN CN202311103639.8A patent/CN11720823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802130B2 (ja) * | 1988-08-12 | 1998-09-24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人工衛星の軌道変更方法及び軌道変更装置 |
CN106628264A (zh) * | 2016-11-23 | 2017-05-10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 一种针对全电推进卫星的推力器布局方法 |
CN109573103A (zh) * | 2018-11-19 | 2019-04-05 |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 | 一种适用于推力下降故障条件下的剩余运载能力评估方法 |
CN113569391A (zh) * | 2021-07-07 | 2021-10-29 |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 地月转移轨道的参数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CN115562325A (zh) * | 2022-10-18 | 2023-01-03 | 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 一种通过姿态偏置利用面外推力器实现离轨控制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嫦娥五号探测器多圈调相地月转移应急轨道设计与分析;曹鹏飞等;宇航学报;20220331;第43卷(第3期);第301-309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208231A (zh) | 2023-1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213432B1 (en) | Method and a system for putting a space vehicle into orbit, using thrusters of high specific impulse | |
US6135394A (en) | Practica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atellite stationkeeping | |
CN1083787C (zh) | 使用高度偏心轨道和大气制动方法发射卫星的方法 | |
Kuninaka et al. | Powered flight of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ion engines on Hayabusa explorer | |
US5511748A (en) | Method for extending the useful life of a space satellite | |
US7113851B1 (en) | Practical orbit rais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geosynchronous satellites | |
Uesugi et al. | Japanese first double lunar swingby mission “Hiten” | |
US6921051B2 (en) | System for the delivery and orbital maintenance of micro satellites and small space-based instruments | |
US11753188B2 (en) | Optimized power balanced low thrust transfer orbits utilizing split thruster execution | |
US10202207B1 (en) | Highly inclined elliptical orbit de-orbit techniques | |
US7922124B2 (en) | Power optimized system for electric propulsion stationkeeping geosynchronous spacecraft | |
US6341749B1 (en) | Method of simultaneously reducing inclination and eccentricity for geostationary orbit transfer | |
US9533774B1 (en) | Highly inclined elliptical orbit launch and orbit acquisition techniques | |
CN113602532B (zh) | 一种固体运载火箭入轨修正方法 | |
Goebel et al. | Performance of XIPS electric propulsion in on-orbit station keeping of the Boeing 702 spacecraft | |
McAdams et al. | Trajectory design and maneuver strategy for the MESSENGER mission to Mercury | |
CN114394260A (zh) | 地球同步卫星小推力南北保持控制解析计算方法 | |
CN114117750A (zh) | 一种化学推进与电推进混合配置的geo卫星推进剂预算方法 | |
Janson | The on-orbit role of electric propulsion | |
CN117208231B (zh) | 基于卫星推进剂约束的geo卫星最低入轨高度计算方法 | |
Kuninaka et al. | Flight status of cathode-less microwave discharge ion engines onboard HAYABUSA asteroid explorer | |
Milligan et al. | SMART-1 electric propulsion: an operational perspective | |
CN114313313B (zh) | 全电推进小卫星初始布轨至圆轨道的方法、装置及介质 | |
Milligan et al. | SMART1 Electric Propulsion Operations | |
JPH0215440B2 (zh)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