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94386A - 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94386A
CN117194386A CN202311354592.2A CN202311354592A CN117194386A CN 117194386 A CN117194386 A CN 117194386A CN 202311354592 A CN202311354592 A CN 202311354592A CN 117194386 A CN117194386 A CN 1171943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uctural unit
parallel coupler
type
determining
parall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5459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杰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rp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rp
Priority to CN20231135459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9438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943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943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其中,上述方法包括:确定出已经完成隔离维护的第一并行耦合器,以及确定出第二并行耦合器;其中,第一并行耦合器在进行隔离维护之前将第一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均迁移至第二并行耦合器;从第二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确定出目标结构单元类型的目标结构单元,其中,目标结构单元类型至少包括以下之一:缓存类型,列表类型;将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第一并行耦合器,其中,迁移完目标结构单元后的第一并行耦合器和第二并行耦合器用于提供数据访问服务。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如何在不影响系统可用性的情况下,对结构单元进行迁移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结构单元迁移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主机平台的并行耦合器传统维护方法是将预维护的并行耦合器中的结构单元全部清空再进行例如硬件升级等计划性维护操作,这通常会在变更窗口内集中处理该并行耦合体中的所有结构单元,即先将对预进行维护的并行耦合器中分布的所有结构单元集中向另一台并行耦合器进行迁移操作,随后再将已迁移至另一台并行耦合器的部分结构单元进行“并入”操作,其中,并入是指将结构单元进行回迁。但是与集中迁移操作过程相对应,并入操作也是集中进行回迁。这会影响系统的联机交易性能,甚至降低系统在结构单元迁移时的可用性。
针对相关技术中,如何在不影响系统可用性的情况下,对结构单元进行迁移的技术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因此,有必要对相关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相关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以至少解决如何在不影响系统可用性的情况下,对结构单元进行迁移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包括:确定出已经完成隔离维护的第一并行耦合器,以及确定出第二并行耦合器;其中,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在进行隔离维护之前将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均迁移至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从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确定出目标结构单元类型的目标结构单元,其中,所述目标结构单元类型至少包括以下之一:缓存类型,列表类型;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其中,迁移完所述目标结构单元后的第一并行耦合器和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用于提供数据访问服务。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包括:在确定所述目标结构单元的目标结构单元类型包含所述缓存类型的情况下,从所述目标结构单元中确定出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在确定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为准同步双写模式的情况下,确定出在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建立的第一备数据库,以及确定出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建立的第一主数据库;如果确定所述第一主数据库内的所有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已经迁移至所述第一备数据库,则将所述第一备数据库更新为第二主数据库,并确定出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第二主数据库创建的第二备数据库,将所述第二主数据库内的所有缓存类型结构单元迁移至第二备数据库。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在确定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为准同步双写模式的情况下,确定出在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建立的第一备数据库,包括:获取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第一模式标识,其中,所述第一模式标识用于表示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单写模式;在将所述第一模式标识修改为第二模式标识之后,通过调用第一开启指令控制所述第二模式标识生效,其中,所述第二模式标识用于表示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准同步双写模式,所述第一开启指令用于开启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在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当前写入模式为准同步双写模式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内创建所述第一主数据库对应的数据备份空间,将所述数据备份空间确定为所述第一备数据库。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一备数据库更新为第二主数据库,包括:在确定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为准同步双写模式的情况下,根据控制指令将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从准同步双写模式修改为其他写入模式;控制所述第一备数据库停止从所述第一主数据库进行数据备份;丢弃所述第一主数据库内的数据,将所述第一备数据库确定为所述第二主数据库,以使用所述第二主数据库内的数据提供数据访问服务。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确定出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第二主数据库创建的第二备数据库,包括:根据第二开启指令将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从其他写入模式修改为准同步双写模式,其中,所述第二开启指令用于开启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准同步双写模式;在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当前写入模式为准同步双写模式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内创建所述第二主数据库对应的数据备份空间,将所述数据备份空间确定为所述第二备数据库。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包括:在确定所述目标结构单元的目标结构单元类型包含所述缓存类型的情况下,从所述目标结构单元中确定出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在确定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为准同步双写模式的情况下,确定出在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建立的第三主数据库;确定出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第三主数据库创建的第三备数据库,将所述第三主数据库内的所有缓存类型结构单元迁移至第三备数据库。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包括:在确定所述目标结构单元的目标结构单元类型包含所述列表类型的情况下,从所述目标结构单元中确定出列表类型结构单元;确定出在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列表类型结构单元建立的第四主数据库,以及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列表类型结构单元建立的第四备数据库;响应于第三开启指令,根据所述第四主数据库和所述第四备数据库之间的绑定关系将所述第四主数据库的列表类型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四备数据库;其中,所述第三开启指令用于开启所述列表类型结构单元的迁移操作。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确定出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列表类型结构单元建立的第四备数据库,包括:确定出所述第四主数据库内的列表类型结构单元对应的预设迁移顺序;针对多个第一并行耦合器,确定出所述多个第一并行耦合器内的每一个第一并行耦合器在所述预设迁移顺序中的迁移序号;将具有最大迁移序号的第一并行耦合器中的备数据库确定出所述第四备数据库。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包括:监测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在提供数据访问服务时的业务吞吐量;在确定所述业务吞吐量小于业务吞吐阈值的情况下,如果确定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提供数据访问服务的业务时刻属于预设时间段,则按照结构单元类型将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第一并行耦合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结构单元的迁移装置,包括: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出已经完成隔离维护的第一并行耦合器,以及用于对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进行备份的第二并行耦合器;其中,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在进行隔离维护之前将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均迁移至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第二确定模块,用于从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确定出具有目标结构单元类型的目标结构单元,其中,所述目标结构单元类型至少包括以下之一:缓存类型,列表类型;迁移模块,用于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以使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和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提供数据访问服务。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的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的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该计算机程序被设置为运行时执行上述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中,上述处理器通过计算机程序执行上述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
通过本申请,可以确定出已经完成隔离维护的第一并行耦合器,以及确定出第二并行耦合器;其中,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在进行隔离维护之前将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均迁移至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从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确定出目标结构单元类型的目标结构单元,其中,所述目标结构单元类型至少包括以下之一:缓存类型,列表类型;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其中,迁移完所述目标结构单元后的第一并行耦合器和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用于提供数据访问服务。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按结构单元类型将分布在单台并行耦合器中的结构单元迁移至完成隔离维护的并行耦合器,无需停机即可实现已经完成隔离维护的并行耦合器的并入过程,从结构单元类型的角度出发,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如何在不影响系统可用性的情况下,对结构单元进行迁移的技术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可用性时长,减少整个并行耦合器的结构单元集中迁移时对系统联机交易的影响,降低了结构单元在跨并行耦合器迁移时对系统业务的影响程度,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单元的迁移过程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锁类型结构单元提供数据访问服务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迁移原理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迁移示意流程图(一);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迁移示意流程图(二);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单元的迁移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和“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方法实施例可以在主机集群中执行。以运行在主机集群上为例,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单元的迁移过程的原理示意图。在主机集群上设置有两个并行耦合器CF1,CF2,即图1所示的第一并行耦合器和第二并行耦合器,其中,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在进行隔离维护之前将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均迁移至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在第一并行耦合器已经完成隔离维护之后,可以对第二并行耦合器和第一并行耦合器进行并入,具体是按照结构单元类型将第二并行耦合器的部分结构单元(例如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和列表类型结构单元)回迁至第一并行耦合器,通过此方式,可以降低结构单元迁移时对联机交易的影响。
可选的,第一并行耦合器的隔离维护的过程可以由人工完成,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可选的,对于第一并行耦合器在进行隔离维护之前将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均迁移至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的过程,例如可以包括:按照结构单元类型将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包含的预设结构单元迁移至第二并行耦合器,其中,所述结构单元类型至少包括以下之一:锁类型,缓存类型,列表类型。在确定所有所述预设结构单元均迁移至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替代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提供数据访问服务。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的流程图,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02,确定出已经完成隔离维护的第一并行耦合器,以及确定出第二并行耦合器;其中,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在进行隔离维护之前将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均迁移至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
步骤S204,从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确定出目标结构单元类型的目标结构单元,其中,所述目标结构单元类型至少包括以下之一:缓存类型,列表类型;
步骤S206,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其中,迁移完所述目标结构单元后的第一并行耦合器和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用于提供数据访问服务。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确定出已经完成隔离维护的第一并行耦合器,以及确定出第二并行耦合器;其中,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在进行隔离维护之前将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均迁移至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从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确定出目标结构单元类型的目标结构单元,其中,所述目标结构单元类型至少包括以下之一:缓存类型,列表类型;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其中,迁移完所述目标结构单元后的第一并行耦合器和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用于提供数据访问服务。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按结构单元类型将分布在单台并行耦合器中的结构单元迁移至完成隔离维护的并行耦合器,无需停机即可实现已经完成隔离维护的并行耦合器的并入过程,从结构单元类型的角度出发,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如何在不影响系统可用性的情况下,对结构单元进行迁移的技术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可用性时长,减少整个并行耦合器的结构单元集中迁移时对系统联机交易的影响,降低了结构单元在跨并行耦合器迁移时对系统业务的影响程度,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
可选的,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从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确定出除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之外的其他结构单元(例如锁类型结构单元),在确定其他类型结构单元回迁时占用系统计算资源的比值大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确认锁类型结构单元在回迁时对系统联机交易的影响较大,此时不回迁其他结构单元,如果确定其他类型结构单元回迁时占用系统计算资源的比值小于预设阈值,则对将所述其他结构单元进行回迁,回迁方式可以借鉴列表类型结构单元,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步骤S206中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的实现过程,具体提出以下步骤:步骤S11,在确定所述目标结构单元的目标结构单元类型包含所述缓存类型的情况下,从所述目标结构单元中确定出缓存类型结构单元;步骤S12,在确定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为准同步双写模式的情况下,确定出在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建立的第一备数据库,以及确定出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建立的第一主数据库;步骤S13,如果确定所述第一主数据库内的所有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已经迁移至所述第一备数据库,则将所述第一备数据库更新为第二主数据库,并确定出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第二主数据库创建的第二备数据库,将所述第二主数据库内的所有缓存类型结构单元迁移至第二备数据库。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对于上述步骤S12中在确定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为准同步双写模式的情况下,确定出在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建立的第一备数据库的技术方案,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21,获取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第一模式标识,其中,所述第一模式标识用于表示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单写模式;步骤S22,在将所述第一模式标识修改为第二模式标识之后,通过调用第一开启指令控制所述第二模式标识生效,其中,所述第二模式标识用于表示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准同步双写模式,所述第一开启指令用于开启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步骤S23,在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当前写入模式为准同步双写模式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内创建所述第一主数据库对应的数据备份空间,将所述数据备份空间确定为所述第一备数据库。
其中,第一开启指令所开启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的可以理解为准同步双写模式。
可选的,在将所述数据备份空间确定为所述第一备数据库之后,由第一主数据库对外提供服务。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对于上述步骤S13中将所述第一备数据库更新为第二主数据库的实现过程,实现步骤包括:步骤S31,在确定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为准同步双写模式的情况下,根据控制指令将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从准同步双写模式修改为其他写入模式;步骤S32,控制所述第一备数据库停止从所述第一主数据库进行数据备份;步骤S33,丢弃所述第一主数据库内的数据,将所述第一备数据库确定为所述第二主数据库,以使用所述第二主数据库内的数据提供数据访问服务。
其中,可选的,上述其他写入模式表示准同步双写模式之外的写入模式,例如单写模式,或者双写模式。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对于上述步骤S13中确定出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第二主数据库创建的第二备数据库的技术方案,进一步包括如下实现步骤:步骤S41,根据第二开启指令将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从其他写入模式修改为准同步双写模式,其中,所述第二开启指令用于开启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准同步双写模式;步骤S42,在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当前写入模式为准同步双写模式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内创建所述第二主数据库对应的数据备份空间,将所述数据备份空间确定为所述第二备数据库。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进一步提出了其他实现上述步骤S206中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的过程,具体步骤包括:步骤S51,在确定所述目标结构单元的目标结构单元类型包含所述缓存类型的情况下,从所述目标结构单元中确定出缓存类型结构单元;步骤S52,在确定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为准同步双写模式的情况下,确定出在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建立的第三主数据库;步骤S53,确定出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第三主数据库创建的第三备数据库,将所述第三主数据库内的所有缓存类型结构单元迁移至第三备数据库。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其他技术方案实现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具体如下:在确定所述目标结构单元的目标结构单元类型包含所述列表类型的情况下,从所述目标结构单元中确定出列表类型结构单元;确定出在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列表类型结构单元建立的第四主数据库,以及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列表类型结构单元建立的第四备数据库;响应于第三开启指令,根据所述第四主数据库和所述第四备数据库之间的绑定关系将所述第四主数据库的列表类型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四备数据库;其中,所述第三开启指令用于开启所述列表类型结构单元的迁移操作。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进一步对确定出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列表类型结构单元建立的第四备数据库的实现过程进行说明,实现步骤包括:步骤S61,确定出所述第四主数据库内的列表类型结构单元对应的预设迁移顺序;步骤S62,针对多个第一并行耦合器,确定出所述多个第一并行耦合器内的每一个第一并行耦合器在所述预设迁移顺序中的迁移序号;步骤S63,将具有最大迁移序号的第一并行耦合器中的备数据库确定出所述第四备数据库。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对于上述步骤S206中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的技术方案,进一步提出以下实现步骤:步骤S71,监测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在提供数据访问服务时的业务吞吐量;步骤S72,在确定所述业务吞吐量小于业务吞吐阈值的情况下,如果确定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提供数据访问服务的业务时刻属于预设时间段,则按照结构单元类型将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第一并行耦合器。
可选的,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对于上述步骤S206中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的过程,具体包括: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按照所述目标结构单元类型分类为多组结构单元,其中,所述多组结构单元中的每一组结构单元均对应于一种结构单元类型;针对所述每一组结构单元,确定出所述每一组结构单元包含的多个结构单元之间的单元顺序;按照所述单元顺序对所述每一组结构单元进行迁移,其中,所述每一组结构单元包含的多个结构单元在迁移时的时间间隔均大于预设值。
在本实施例中,以缓存类型结构单元为例,可以所有缓存类型结构单元采用串序执行的方法,将每一个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迁移命令的间隔设置为至少1秒。
可选的,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对于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的过程,还可以包括:监测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在提供数据访问服务时的业务吞吐量;在确定所述业务吞吐量小于业务吞吐阈值的情况下,如果确定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提供数据访问服务的业务时刻属于预设时间段,则按照结构单元类型将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包含的预设结构单元迁移至第一并行耦合器。如果业务吞吐量小于业务吞吐阈值,或者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提供数据访问服务的业务时刻属于预设时间段任一项不成立,则不对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包含的预设结构单元进行迁移。
其中,上述预设时间段例如为深夜11点至凌晨4点之间的低业务时段,但不限于此。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以下结合实施例对上述过程进行说明,但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体地: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的示意流程图,以下结合图3说明本实施例的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如图3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S301:维持锁类型结构单元不作调整。例如不对因并行耦合器隔离需要已进行迁移的主机集群系统全局锁GRS ISGLOCK结构单元进行回迁操作,以及不对数据库所用的锁类型结构单元DB2 LOCK1进行回迁操作,以避免锁类型结构单元在回迁过程中对联机交易带来的可能影响。
步骤S302,对调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在并行耦合器中的分布位置。
因主机集群系统全局锁GRS ISGLOCK结构单元和数据库所用的锁类型结构单元DB2 LOCK1的分布位置已发生改变,对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回迁时需对调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主复本与备复本的分布位置,从而保证主机集群中的两台并行耦合器访问的负载均衡。
步骤S303,对列表类型结构单元进行回迁。按每一个列表结构单元在并行耦合器内的分布顺序(即上述预设迁移顺序)对因并行耦合器维护隔离时发生迁移的列表类型结构单元进行回迁。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将对完成维护的并行耦合器的所有类型结构单元集中进行回迁的迁移方式调整为按结构单元类型进行回迁的迁移方式,可以减少整个并行耦合器中的所有结构单元集中迁移对联机交易的影响。
可选的,在一个实施例中,为减少并行耦合器并入时回迁数据库所用的锁类型结构单元DB2 LOCK1对联机交易产生的影响,在并行耦合器并入时不再对锁类型结构单元DB2LOCK1实施回迁操作,在本实施例中,完成并行耦合器并入后的DB2 LOCK1状态如图4所示。在进行并行耦合器隔离阶段中,原主复本已被丢弃,原备复本变为新的主复本对外提供服务,此时由主机集群中的多路业务虚机访问新的主复本提供业务支持服务。并且,经隔离操作后的锁结构单元的写入模式已恢复为在常态化下的单写(SIMPLEX)模式,在并行耦合器的并入阶段对数据库所用的锁类型结构单元DB2 LOCK1无任何操作。
同理,对主机集群系统全局锁类型结构单元GRS ISGLOCK也不再进行回迁操作,可以进一步减少因回迁GRS ISGLOCK可能引起的对文件访问等互斥类访问需求的影响。
可选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基于并行耦合器的结构单元的迁移操作对系统联机交易的影响最小这一目标,以及结构单元的迁移操作时保持并行耦合器负载均衡这一目标对结构单元的分布位置进行调整,如图5所示,具体包括:不再回迁第二并行耦合器的锁类型结构单元以减少回迁过程中的联机交易被影响程度;对于第二并行耦合器的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在建立备复本并完成数据同步后对调主复本和备复本在并行耦合器的分布位置,使得两台并行耦合器的使用负载达到平稳。
在一个实施例中,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迁移过程如图6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在新并入的并行耦合器内分配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备复本:首先恢复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双写模式:“SETXCF START,REBUILD,DUPLEX,STRNM=GBPx”;
其中,通过调用SETXCF命令的START选项,实现对缓存类型结构单元GBPx双写模式的恢复操作。
步骤2,建立缓存结构单元主复本与备复本间的准同步双写,此步骤由系统接收上一步中的命令自动实现,无人工干预。
其中,业务虚机使用并入并行耦合器前的原主复本对外提供服务的步骤由系统接收上一步中的命令自动实现,无人工干预。
步骤3,接下来停止该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双写模式,将当前备复本调可为主复本,系统访问新的主复本(即第二主数据库)对外提供服务:“SETXCF STOP,REBUILD,DUPLEX,STRNM=GBPx,KEEP=NEW”;
其中,通过调用SETXCF命令的STOP选项停止DUPLEX功能,STRNM=GPBx表示实施停止DUPLEX功能的GBP的结构单元的名称,KEEP=NEW表示保留当前双写模式下的备复本,丢弃原双写模式下的主复本。
其中,丢弃缓存类型结构单元主复本的操作由系统自动实现,无需人工干预。
其中,业务虚机使用缓存结构单元的新的主复本正常访问以对外提供服务的操作由系统自动实现,无需人工干预。
需要说明的是,丢弃一个缓存类型结构单元主复本操作对于联机交易的运行透明,影响较小。
随后,恢复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双写模式(USER-MANAGED Duplexing),在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原主复本所在的并行耦合器内分配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备复本:首先恢复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双写模式:“SETXCF START,REBUILD,DUPLEX,STRNM=GBPx”;
其中,通过调用SETXCF命令的START选项,实现对缓存类型结构单元GBPx双写模式的恢复操作。
其中,建立缓存结构单元主复本与备复本间的准同步双写的步骤由系统接收上一步中的命令自动实现,无人工干预。
其中,业务虚机使用并入并行耦合器前的原主复本对外提供服务的步骤由系统接收上一步中的命令自动实现,无人工干预。
至此,通过以上步骤,通过完成一个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在两个并行耦合器中主复本与备复本的分布位置对调操作,实现了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迁移过程。
可选的,在一个实施例中,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迁移过程如图7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恢复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双写模式,在新并入的并行耦合器内分配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备复本:
“SETXCF START,REBUILD,DUPLEX,STRNM=GBPx”;
其中,通过调用SETXCF命令的START选项,实现对缓存类型结构单元GBPx双写模式的恢复操作。
步骤2,建立缓存结构单元主复本与备复本间的准同步双写。
步骤3,业务虚机使用并入并行耦合器前的原主复本对外提供服务的步骤。
其中,步骤2-3可由系统接收上一步中的命令自动实现,无人工干预。
至此,通过以上步骤,通过完成一个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在两个并行耦合器中主复本与备复本的分布位置对调操作,实现了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迁移过程,可解决因锁类型结构单元ISGLOCK和DB2 LOCK1发生分布位置改变而引起的两台并行耦合器承载的访问量不均的问题,进而实现并行耦合器在隔离、并入操作前后的负载均衡的目的,并提高了系统在结构单元迁移时的可用能力。
可选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列表类型的结构单元的回迁过程对联机交易的运行不会产生影响,对列表类型结构单元的分布位置不作调整。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命令实现一个列表类型的结构单元的回迁:
“SETXCF START,REBUILD,STRNM=IXCSTRx,LOCATOIN=NORMAL”;
其中,通过调用SETXCF命令的START选项对列表类型的结构单元IXCSTRx进行迁移操作,LOCATION=NORMAL表示将该列表类型的结构单元从当前所在的并行耦合器中迁入原来的分布的并行耦合器中。
可选的,在列表类型结构单元回迁时,可以按列表类型结构单元PREFLIST(CF1,CF2)的顺序回迁至优选的并行耦合器中进行分布。
可选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对同一主机集群中的所有列表类型结构单元串序执行迁移操作,控制每一个列表类型结构单元的迁移命令之间的间隔至少为1秒钟,确保多个列表类型结构单元不同时迁移,降低列表类型结构单元的迁移过程对业务的影响,本实施例统筹考虑了不同结构单元的类型特征、回迁操作对联机交易的影响程度,以及因隔离操作导致分布变化的两台并行耦合器的负载差异,兼顾了并行耦合器的负载均衡要求,提高了主机集群的高可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将原有的从并行耦合器的角度出发的维护策略调整为从并行耦合器内分布的主机集群使用的结构单元角度出发制定精细化的维护策略,解决集中处理并行耦合器内所有类型结构单元引起对交易性能下降问题。
其中,在并行耦合器的隔离过程中,对并行耦合器中的结构单元按锁类型、缓存类型、列表类型的结构单元类型采取差异化的迁移措施,解决不同类型的结构单元因并行耦合器隔离需进行迁移操作而引起的对联机交易性能的影响,实现不同类型结构单元的迁移操作对联机业务的影响最小化。
其中,在并行耦合器的并入过程中,对并行耦合器中的结构单元按锁类型、缓存类型、列表类型采取差异化的回迁措施,解决不同类型的结构单元因并行耦合器并入需进行回迁操作而引起的对联机交易性能的影响,同时兼顾并行耦合器中所有类型结构单元在回迁后常态化运行过程中的负载均衡要求,提高系统的高可用性。
可选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并行耦合器的隔离阶段和并行耦合器的并入阶段,将集中式处理方式改变为按照结构单元类型的处理方式,可以解决集中迁移过程中引发的联机交易响应时间抖动问题,不需要停机窗口即可实现对并行耦合器维护工作中的隔离及并入操作过程。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在并行耦合器的隔离过程中,对并行耦合器中的结构单元按锁类型、缓存类型、列表类型采取差异化的迁移措施具体可以包括:
1,将锁类型结构单元从常态化部署的单写模式调整为准同步双写模式后,避免在运行过程中保持准同步双写模式导致计算资源CPU使用率过高而引发的联机交易性能下降的问题。
2,在预对锁类型结构单元所在的第一并行耦合器进行维护前的业务低峰时段内,将锁类型结构单元主动调整为准同步双写模式,提前实现对结构单元DB2 LOCK1备复本的创建和主复本和备复本间的数据同步。
3,进而将第一并行耦合器的锁类型结构单元迁移至第二并行耦合器,其中,在迁移时保留主复本或者备复本继续对外提供服务,降低锁类型结构单元的迁移操作的影响,优化维护期间系统的联机业务性能。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对并行耦合器中的结构单元按锁类型、缓存类型、列表类型采取差异化的迁移措施还可以包括:
1,将缓存类型结构单元部署为同步双写模式;
2,将第一并行耦合器的缓存类型结构单元迁移至第二并行耦合器,其中,在迁移时保留主复本或者备复本继续对外提供服务,降低锁类型结构单元的迁移操作的影响,优化维护期间系统的联机业务性能。
3,在业务低峰时段内,对缓存类型结构单元进行迁移操作;
4,对同一主机集群中的所有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迁移操作采用串序执行的方法,控制每一个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迁移命令的间隔至少为1秒,以确保多个缓存类型结构单元不会同时发生迁移。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对并行耦合器中的结构单元按锁类型、缓存类型、列表类型采取差异化的迁移措施还可以包括:
1,将第一并行耦合器的列表类型结构单元迁移至第二并行耦合器;
2,在业务低峰时段内,对列表类型结构单元进行迁移操作;
3,对同一主机集群中的所有列表类型结构单元串序执行迁移操作,控制控制每一个列表类型结构单元的迁移命令的间隔至少为1秒,以确保多个列表类型结构单元不会同时发生迁移。
其中,在并行耦合器的并入过程中,对并行耦合器中的结构单元按锁类型、缓存类型、列表类型采取差异化的回迁措施;以兼顾并行耦合器中所有类型结构单元在回迁后常态化运行过程中的负载均衡要求。在本实施例中,对并行耦合器中的结构单元按锁类型、缓存类型、列表类型采取差异化的回迁措施具体可以包括:
1,对因并行耦合器隔离需要而进行迁移的锁类型结构单元不再进行回迁操作,以避免因回迁过程中对联机交易带来的可能影响。
2,对于DB2数据库所用的缓存类型结构单元GBP全局缓冲池结构单元,在建立备复本并完成数据同步后对调主复本和备复本在并行耦合器的分布位置,使得两台并行耦合器的使用负载达到平稳;
其中,在业务低峰时段内,对缓存类型结构单元进行迁移操作;
其中,主机集群中的所有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迁移操作采用串序执行的方法,控制每一个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迁移命令的间隔至少为1秒,以确保多个缓存类型结构单元不会同时发生迁移。
3,对列表类型结构单元的分布位置不作调整;
其中,在业务低峰时段内,对列表类型结构单元进行迁移操作;
其中,对同一主机集群中的所有列表类型结构单元串序执行迁移操作,控制控制每一个列表类型结构单元的迁移命令的间隔至少为1秒,以确保多个列表类型结构单元不会同时发生迁移。
通过上述步骤,由于锁类型结构单元迁移回迁操作对联机交易产生的影响较大,在并行耦合器并入过程中不再进行锁类型结构单元的回迁操作,降低操作风险;对于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回迁过程中,兼顾主机集群锁类型结构单元发生分布位置变化的情况,主动对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主复本及备复本的分布位置进行对调,实现了并入后并行耦合器的访问负载均衡目标,提高了系统的高可用性。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的方法。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结构单元的迁移装置,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已经进行过说明的不再赘述。如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设备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单元的迁移装置的结构框图,该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802,用于确定出已经完成隔离维护的第一并行耦合器,以及用于对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进行备份的第二并行耦合器;其中,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在进行隔离维护之前将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均迁移至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
第二确定模块804,用于从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确定出具有目标结构单元类型的目标结构单元,其中,所述目标结构单元类型至少包括以下之一:缓存类型,列表类型;
迁移模块806,用于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以使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和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提供数据访问服务。
通过本申请,可以确定出已经完成隔离维护的第一并行耦合器,以及确定出第二并行耦合器;其中,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在进行隔离维护之前将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均迁移至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从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确定出目标结构单元类型的目标结构单元,其中,所述目标结构单元类型至少包括以下之一:缓存类型,列表类型;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其中,迁移完所述目标结构单元后的第一并行耦合器和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用于提供数据访问服务。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按结构单元类型将分布在单台并行耦合器中的结构单元迁移至完成隔离维护的并行耦合器,无需停机即可实现已经完成隔离维护的并行耦合器的并入过程,从结构单元类型的角度出发,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如何在不影响系统可用性的情况下,对结构单元进行迁移的技术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可用性时长,减少整个并行耦合器的结构单元集中迁移时对系统联机交易的影响,降低了结构单元在跨并行耦合器迁移时对系统业务的影响程度,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
可选的,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迁移模块806,还用于:从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确定出除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之外的其他结构单元(例如锁类型结构单元),在确定其他类型结构单元回迁时占用系统计算资源的比值大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确认锁类型结构单元在回迁时对系统联机交易的影响较大,此时不回迁其他结构单元,如果确定其他类型结构单元回迁时占用系统计算资源的比值小于预设阈值,则对将所述其他结构单元进行回迁,回迁方式可以借鉴列表类型结构单元,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迁移模块806,还包括: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在确定所述目标结构单元的目标结构单元类型包含所述缓存类型的情况下,从所述目标结构单元中确定出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在确定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为准同步双写模式的情况下,确定出在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建立的第一备数据库,以及确定出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建立的第一主数据库;第一迁移单元,用于如果确定所述第一主数据库内的所有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已经迁移至所述第一备数据库,则将所述第一备数据库更新为第二主数据库,并确定出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第二主数据库创建的第二备数据库,将所述第二主数据库内的所有缓存类型结构单元迁移至第二备数据库。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第二确定单元,还用于通过如下步骤实现在确定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为准同步双写模式的情况下,确定出在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建立的第一备数据库的技术方案:步骤S21,获取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第一模式标识,其中,所述第一模式标识用于表示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单写模式;步骤S22,在将所述第一模式标识修改为第二模式标识之后,通过调用第一开启指令控制所述第二模式标识生效,其中,所述第二模式标识用于表示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准同步双写模式,所述第一开启指令用于开启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步骤S23,在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当前写入模式为准同步双写模式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内创建所述第一主数据库对应的数据备份空间,将所述数据备份空间确定为所述第一备数据库。
其中,第一开启指令所开启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的可以理解为准同步双写模式。
可选的,在将所述数据备份空间确定为所述第一备数据库之后,由第一主数据库对外提供服务。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迁移单元,还用于通过如下步骤实现将所述第一备数据库更新为第二主数据库的过程:步骤S31,在确定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为准同步双写模式的情况下,根据控制指令将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从准同步双写模式修改为其他写入模式;步骤S32,控制所述第一备数据库停止从所述第一主数据库进行数据备份;步骤S33,丢弃所述第一主数据库内的数据,将所述第一备数据库确定为所述第二主数据库,以使用所述第二主数据库内的数据提供数据访问服务。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迁移单元,还用于通过如下步骤完成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第二主数据库创建的第二备数据库的技术方案:步骤S41,根据第二开启指令将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从其他写入模式修改为准同步双写模式,其中,所述第二开启指令用于开启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准同步双写模式;步骤S42,在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当前写入模式为准同步双写模式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内创建所述第二主数据库对应的数据备份空间,将所述数据备份空间确定为所述第二备数据库。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迁移模块806,还包括:第三确定单元,用于在确定所述目标结构单元的目标结构单元类型包含所述缓存类型的情况下,从所述目标结构单元中确定出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第四确定单元,用于在确定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为准同步双写模式的情况下,确定出在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建立的第三主数据库;第二迁移单元,用于确定出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第三主数据库创建的第三备数据库,将所述第三主数据库内的所有缓存类型结构单元迁移至第三备数据库。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迁移模块806,还可以包括:第五确定单元,用于在确定所述目标结构单元的目标结构单元类型包含所述列表类型的情况下,从所述目标结构单元中确定出列表类型结构单元;第六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出在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列表类型结构单元建立的第四主数据库,以及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列表类型结构单元建立的第四备数据库;第三迁移单元,用于响应于第三开启指令,根据所述第四主数据库和所述第四备数据库之间的绑定关系将所述第四主数据库的列表类型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四备数据库;其中,所述第三开启指令用于开启所述列表类型结构单元的迁移操作。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第六确定单元,还用于进一步通过如下步骤对确定出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列表类型结构单元建立的第四备数据库的实现过程进行说明:步骤S61,确定出所述第四主数据库内的列表类型结构单元对应的预设迁移顺序;步骤S62,针对多个第一并行耦合器,确定出所述多个第一并行耦合器内的每一个第一并行耦合器在所述预设迁移顺序中的迁移序号;步骤S63,将具有最大迁移序号的第一并行耦合器中的备数据库确定出所述第四备数据库。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迁移模块806,还可以包括:监测单元,用于监测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在提供数据访问服务时的业务吞吐量;第四迁移单元,用于在确定所述业务吞吐量小于业务吞吐阈值的情况下,如果确定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提供数据访问服务的业务时刻属于预设时间段,则按照结构单元类型将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第一并行耦合器。
可选的,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迁移模块806,还用于: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按照所述目标结构单元类型分类为多组结构单元,其中,所述多组结构单元中的每一组结构单元均对应于一种结构单元类型;针对所述每一组结构单元,确定出所述每一组结构单元包含的多个结构单元之间的单元顺序;按照所述单元顺序对所述每一组结构单元进行迁移,其中,所述每一组结构单元包含的多个结构单元在迁移时的时间间隔均大于预设值。
在本实施例中,以缓存类型结构单元为例,可以所有缓存类型结构单元采用串序执行的方法,将每一个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迁移命令的间隔设置为至少1秒。
可选的,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迁移模块806,还用于:监测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在提供数据访问服务时的业务吞吐量;在确定所述业务吞吐量小于业务吞吐阈值的情况下,如果确定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提供数据访问服务的业务时刻属于预设时间段,则按照结构单元类型将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包含的预设结构单元迁移至第一并行耦合器。如果业务吞吐量小于业务吞吐阈值,或者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提供数据访问服务的业务时刻属于预设时间段任一项不成立,则不对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包含的预设结构单元进行迁移。
其中,上述预设时间段例如为深夜11点至凌晨4点之间的低业务时段,但不限于此。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上述程序运行时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存储介质可以被设置为存储用于执行以下步骤的计算机程序:
S1,确定出已经完成隔离维护的第一并行耦合器,以及确定出第二并行耦合器;其中,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在进行隔离维护之前将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均迁移至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
S2,从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确定出目标结构单元类型的目标结构单元,其中,所述目标结构单元类型至少包括以下之一:缓存类型,列表类型;
S3,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其中,迁移完所述目标结构单元后的第一并行耦合器和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用于提供数据访问服务。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U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为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为RAM)、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计算机程序的介质。
本实施例中的具体示例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及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示例,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被设置为运行计算机程序以执行上述任一项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处理器可以被设置为通过计算机程序执行以下步骤:
S1,确定出已经完成隔离维护的第一并行耦合器,以及确定出第二并行耦合器;其中,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在进行隔离维护之前将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均迁移至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
S2,从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确定出目标结构单元类型的目标结构单元,其中,所述目标结构单元类型至少包括以下之一:缓存类型,列表类型;
S3,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其中,迁移完所述目标结构单元后的第一并行耦合器和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用于提供数据访问服务。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电子装置还可以包括传输设备以及输入输出设备,其中,该传输设备和上述处理器连接,该输入输出设备和上述处理器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具体示例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及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示例,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申请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申请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出已经完成隔离维护的第一并行耦合器,以及确定出第二并行耦合器;其中,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在进行隔离维护之前将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均迁移至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
从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确定出目标结构单元类型的目标结构单元,其中,所述目标结构单元类型至少包括以下之一:缓存类型,列表类型;
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其中,迁移完所述目标结构单元后的第一并行耦合器和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用于提供数据访问服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包括:
在确定所述目标结构单元的目标结构单元类型包含所述缓存类型的情况下,从所述目标结构单元中确定出缓存类型结构单元;
在确定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为准同步双写模式的情况下,确定出在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建立的第一备数据库,以及确定出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建立的第一主数据库;
如果确定所述第一主数据库内的所有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已经迁移至所述第一备数据库,则将所述第一备数据库更新为第二主数据库,并确定出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第二主数据库创建的第二备数据库,将所述第二主数据库内的所有缓存类型结构单元迁移至第二备数据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为准同步双写模式的情况下,确定出在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建立的第一备数据库,包括:
获取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第一模式标识,其中,所述第一模式标识用于表示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单写模式;
在将所述第一模式标识修改为第二模式标识之后,通过调用第一开启指令控制所述第二模式标识生效,其中,所述第二模式标识用于表示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准同步双写模式,所述第一开启指令用于开启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
在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当前写入模式为准同步双写模式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内创建所述第一主数据库对应的数据备份空间,将所述数据备份空间确定为所述第一备数据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备数据库更新为第二主数据库,包括:
在确定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为准同步双写模式的情况下,根据控制指令将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从准同步双写模式修改为其他写入模式;
控制所述第一备数据库停止从所述第一主数据库进行数据备份;
丢弃所述第一主数据库内的数据,将所述第一备数据库确定为所述第二主数据库,以使用所述第二主数据库内的数据提供数据访问服务。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出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第二主数据库创建的第二备数据库,包括:
根据第二开启指令将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从其他写入模式修改为准同步双写模式,其中,所述第二开启指令用于开启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准同步双写模式;
在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当前写入模式为准同步双写模式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内创建所述第二主数据库对应的数据备份空间,将所述数据备份空间确定为所述第二备数据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包括:
在确定所述目标结构单元的目标结构单元类型包含所述缓存类型的情况下,从所述目标结构单元中确定出缓存类型结构单元;
在确定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的当前写入模式为准同步双写模式的情况下,确定出在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缓存类型结构单元建立的第三主数据库;
确定出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第三主数据库创建的第三备数据库,将所述第三主数据库内的所有缓存类型结构单元迁移至第三备数据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包括:
在确定所述目标结构单元的目标结构单元类型包含所述列表类型的情况下,从所述目标结构单元中确定出列表类型结构单元;
确定出在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列表类型结构单元建立的第四主数据库,以及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列表类型结构单元建立的第四备数据库;
响应于第三开启指令,根据所述第四主数据库和所述第四备数据库之间的绑定关系将所述第四主数据库的列表类型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四备数据库;其中,所述第三开启指令用于开启所述列表类型结构单元的迁移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出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内为所述列表类型结构单元建立的第四备数据库,包括:
确定出所述第四主数据库内的列表类型结构单元对应的预设迁移顺序;
针对多个第一并行耦合器,确定出所述多个第一并行耦合器内的每一个第一并行耦合器在所述预设迁移顺序中的迁移序号;
将具有最大迁移序号的第一并行耦合器中的备数据库确定出所述第四备数据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包括:
监测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在提供数据访问服务时的业务吞吐量;
在确定所述业务吞吐量小于业务吞吐阈值的情况下,如果确定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提供数据访问服务的业务时刻属于预设时间段,则按照结构单元类型将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第一并行耦合器。
10.一种结构单元的迁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出已经完成隔离维护的第一并行耦合器,以及用于对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进行备份的第二并行耦合器;其中,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在进行隔离维护之前将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均迁移至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从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包含的结构单元确定出具有目标结构单元类型的目标结构单元,其中,所述目标结构单元类型至少包括以下之一:缓存类型,列表类型;
迁移模块,用于将所述目标结构单元迁移至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以使用所述第一并行耦合器和所述第二并行耦合器提供数据访问服务。
11.一种计算机可读的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的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运行时执行上述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中所述的方法。
12.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被设置为通过所述计算机程序执行所述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中所述的方法。
CN202311354592.2A 2023-10-18 2023-10-18 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Pending CN11719438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54592.2A CN117194386A (zh) 2023-10-18 2023-10-18 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54592.2A CN117194386A (zh) 2023-10-18 2023-10-18 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94386A true CN117194386A (zh) 2023-12-08

Family

ID=889926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54592.2A Pending CN117194386A (zh) 2023-10-18 2023-10-18 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9438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99971B2 (en) Managing operational parameters for migrating data for resized volumes
US10091120B2 (en) Secondary input queues for maintaining a consistent network state
US8121966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utomated integrated server-network-storage disaster recovery planning
US20130339956A1 (en) Computer system and optimal arrangement method of virtual machine in computer system
US9619263B2 (en) Using cooperative greedy ballooning to reduce second level paging activity
US20090172142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ding a standby computer into clustered computer system
CN109643310B (zh) 用于数据库中数据重分布的系统和方法
EP3186760B1 (en) Dynamic load-based merging
CN102981929A (zh) 磁盘镜像的管理方法和系统
JP4693540B2 (ja) データベース再構成装置、およびデータベース再構成プログラム
JP2013114684A (ja) バーチャルマシンの管理システム及び管理方法
US20210089379A1 (en) Computer system
CN103885811B (zh) 虚拟机系统全系统在线迁移的方法、系统与装置
CN113553179A (zh) 分布式键值存储负载均衡方法及系统
CN112328365A (zh) 一种虚拟机迁移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377664B (zh) 数据同步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11427608A (zh) 用于银行核心系统的灰度发布方法
JP6115575B2 (ja) データセット多重度変更装置、サーバ、データセット多重度変更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10413369A (zh) 用于虚拟化环境中的备份的系统和方法
CN111078119A (zh) 一种数据重建方法、系统、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298977A (zh) 一种虚拟机业务快速恢复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
US20180018361A1 (en) Index Table Update Method, and Device
CN105488139B (zh) 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跨平台存储数据迁移的方法
CN117194386A (zh) 结构单元的迁移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N111400098B (zh) 一种副本管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