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76212A - Th预编码系统的最优软判决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Th预编码系统的最优软判决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76212A
CN117176212A CN202311088582.9A CN202311088582A CN117176212A CN 117176212 A CN117176212 A CN 117176212A CN 202311088582 A CN202311088582 A CN 202311088582A CN 117176212 A CN117176212 A CN 1171762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sequence
soft decision
precoding
interfer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8858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涛
韩志豪
刘荣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ha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Bei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ha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Bei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108858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76212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762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762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TH预编码系统的最优软判决检测方法,考虑了信道编码后的信号c与量化信号r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得到准确的后验概率(APP),将APP逐符号输入到LDPC译码器中,即可恢复原始的信息序列,其复杂度也与单用户无干扰系统下的编码复杂度基本一致。经仿真验证,当考虑单流信号时,干扰信号为高斯分布时,提出的软判决方法可以实现与无干扰系统大约1dB的误码率性能差异。此软判决检测方法可适用于不同的干扰信号分布,且都可以保证较好的性能,对于提升TH预编码系统的整体性能有适用性。

Description

TH预编码系统的最优软判决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针对采用TH(Tomlinson-Harashima)预编码的通信系统,本发明提供一种最优的软判决检测方法,该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挖掘信道编码的效能,充分降低系统的误码率。该发明属于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为了适应大接入数和高容量的需求,当今和未来的无线通信都是基于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系统和多址接入(multiple-access,MA)。MIMO信道上传输的困难之一是多用户间的干扰,虽然可以通过迫零(zero forcing,ZF)和最小均方误差(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MMSE)预编码之类的线性预编码抑制干扰,但它们的和速率性能通常与信道容量界相差甚远。Gelfand和Pinsker提出污纸编码(dirtypaper coding,DPC)可以实现信道容量,但是DPC的多维处理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Tomlinson-Harashima预编码(Tomlinson-Harashima precoding,THP)作为DPC的一个简单但次优的逐符号实现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在本发明之前,绝大多数工作仅进行理论的分析,少部分的误码性能分析也大多使用硬判决检测,关于低误码率的软判决检测方法的研究非常稀少。新加坡的E.Peh教授和以色列的Y.Hayoun教授发表了基于软判决的改进TH预编码接收机方案,但是没有考虑TH预编码符号之间的相关性,使得其难以达到较好的误码率性能。
目前,TH预编码的理论性能被大量用来刻画下行链路能谱效率的上限,但其实际应用上的误码率性能研究十分有限。
【发明内容】
(一)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最优的软判决检测方法,在信道编码结合TH预编码的系统中,得到一个准确的后验概率和对数似然比(Log-Likelihood Ratio,LLR),最大程度地挖掘信道编码的效能,充分降低TH预编码系统的误码率。
在应用TH预编码的多用户大规模MIMO系统中,用户的干扰项s在接收端未知,但是基站对所有用户的干扰信号已知。实际应用中,干扰项是多用户通信中来自一个或者多个用户叠加的信号,基站可以通过TH预编码在信号发射时对干扰进行预补偿。
此发明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设计TH预编码的软判决译码器,能够最大程度上结合信道编码并挖掘TH预编码系统的性能,尽可能提升误码率性能。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TH预编码系统的最优软判决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发送端信道编码和调制
首先考虑实数的基带信号模型。考虑基站要传递一个长度为k的信息序列w到一个用户设备,c表示经信道编码后长度为n的数据流序列,可表示为:
其中,表示模q乘法,G是一个(n,k)维的编码生成矩阵。通过多路二进制编码,将c中元素编码成q进制,其每个元素属于{0,,q-1}。
经信道编码后,数据流序列c通过比特交织编码调制(BICM)和格雷码映射被逐符号地映射成q-PAM调制的信号序列,当不存在干扰时,调制后的信号可表示为:
其中,γ是用来归一化x的平均能量。这里,公式(1)、(2)将消息序列映射到了n长的q-PAM符号序列,其信息速率为比特/符号。
步骤二:TH预编码
TH预编码编码器的数学模型描述如下,c表示经信道编码后长度为n的数据流序列,s是该用户的干扰信号序列,x是信道编码后序列c经过TH预编码编码器后的输出信号,简称预编码后的信号,可以表示为:
其中,Ps表示干扰信号的平均能量,Enc表示TH预编码编码器,其具体结构和操作如图1所示。对于存在干扰信号序列s的情况,TH预编码后的信号x可具体地表示为:
其中,表示对干扰信号序列s的整数量化,这里QZ把干扰表达式逐符号量化到最近的整数值sQ,表示模q减法,γ用来对预编码后的信号x进行能量归一化。α是性能优化系数,可以通过MMSE估计得到以降低系统的误码率,其取值为
将TH预编码后的信号x与干扰信号序列s的和称为量化信号r,其可以表示为:
步骤三:信道传输
通过无线信道的传输,接收端收到的信号序列为:
这里预编码后的信号x和干扰信号序列s的平均能量做了归一化,Px和Ps分别表示它们的能量,z表示均值为0方差为σ2的加性高斯白噪声。
步骤四:软判决检测方法
本部分为本发明的核心内容,详细介绍接收端如何将接收到的信号通过软判决计算得到对应的LLR。
基于TH预编码的特性,逐符号对序列进行处理。令c[t],y[t]和r[t]分别表示经信道编码后长度为n的数据流序列c,接收信号序列y和量化信号r的第t个符号,t=1,,n。
对第t个符号,其码字的值为c[t]=i,i=0,,q-1,对应的后验概率求解为本发明的重点以及难点,需要根据符号之间的相关性得到,可以表示为:
上式的计算为本发明的核心创新点,充分利用符号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计算,其先验概率p(r[t])以及其他概率函数取值的计算将在后面具体实施方案部分给出细节。然后根据LLR的计算公式,代入得到LLR的值。
步骤五:信道编码的译码(具体步骤见图2)
根据步骤四得到的LLR,并将其输入到标准的二进制LDPC迭代译码器,即可得到经信道编码后长度为n的数据流序列c的软判决译码结果。
步骤六:仿真验证与性能评估
在TH预编码系统模型下,针对本发明提出的软判决检测方法,开展系统误码率(BER)与信噪比(SNR)的仿真。考虑用户信号为等概率离散q-PAM分布,干扰信号为等概率离散q-PAM分布或者为连续的高斯分布。
为了评估TH预编码系统中单用户的性能,根据不同的编码速率、调制方式和干扰信号分布,对无干扰系统误码率和TH预编码系统误码率性能进行对比。
在无干扰的情况下,软判决检测方法可以实现最佳的错误检测率。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很难完全消除干扰。因此,在评估软判决检测方法的性能时,需要考虑与无干扰情况下的性能差异。
(三)优点及功效
本发明在TH预编码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软判决检测方法,考虑了信道编码后的信号c与量化信号r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得到准确的后验概率(APP),将APP逐符号输入到LDPC译码器中,即可恢复原始的信息序列,其复杂度也与单用户无干扰系统下的编码复杂度基本一致。经仿真验证,当考虑单流信号时,干扰信号为高斯分布时,提出的软判决方法可以实现与无干扰系统大约1dB的误码率性能差异。在大规模MIMO系统下,当系统和速率相同时,此方法在功耗上可以实现与无干扰系统相差低于1dB,与理论值差距在3.8dB左右。在系统和速率性能上,可以逼近下行多用户信道的信息理论极限(差距在1dB左右)。以低成本显著提升了系统的能谱效率和吞吐量。此软判决检测方法可适用于不同的干扰信号分布,且都可以保证较好的性能,对于提升TH预编码系统的整体性能有适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TH预编码编码器的结构框图。
图2为提出的TH预编码译码器流程示意图。
图3为q=5的扩展星座示意图(不同形状的符号对应不同的消息值)。
图4为单用户模型干扰信号为高斯分布时的误码率性能曲线。
图5为3×3MIMO场景下系统和速率为时的功率性能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对本发明的原理、方法、特征、性能优势有更进一步的认知与了解,现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步骤一:发送端信道编码和调制
首先考虑实数的基带信号模型。考虑基站要传递一个长度为k的信息序列w到一个用户设备,c表示经信道编码后长度为n的数据流序列,可表示为:
其中,表示模q乘法,G是一个(n,k)维的编码生成矩阵。通过多路二进制编码,将c中元素编码成q进制,其每个元素属于{0,,q-1}。
经信道编码后的数据流序列c通过比特交织编码调制(BICM)和格雷码映射被逐符号地映射成q-PAM调制的信号序列。当不存在干扰时,调制后的信号可表示为:
其中,γ是用来归一化x的平均能量。这里,公式(8)、(9)将消息序列映射到了n长的q-PAM符号序列,其信息速率为比特/符号。
q-PAM序列的不同取值可以用星座点表示,一个q-PAM原始星座(星座点集合)可表示为如下:
考虑到TH预编码时发射功率的问题,对该q个星座点在整数域进行重复,得到一个关于的扩展星座(Expanded Constellation),表示如下:
对该扩展星座根据其对应的消息值进行分组,可得到不同消息值对应的星座点集合为:
为原始星座集合,/>为扩展星座集合,/>为扩展星座集合里对应消息值为c的子集,/>表示整数集合,/>为q元素的有限整数集合。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扩展星座点地概念,考虑q=5的情况,图3给出了对应的图形表示。原始星座为扩展星座为对某一确定的消息值如c=3为例,在原始星座中/>在扩展星座中其可表示为/>图3中对该子集元素用“”形状表示。
步骤二:TH预编码
TH预编码编码器的数学模型描述如下,c表示经信道编码后长度为n的数据,s是该用户的干扰信号序列,x是信道编码后序列c经过TH预编码编码器后的输出信号,简称预编码后的信号,可以表示为:
其中,Ps表示干扰信号的平均能量,Enc表示TH预编码编码器,其结构如图1所示,对于存在干扰信号序列s的情况,TH预编码后的信号x可具体地表示为:
其中是对干扰信号序列s的整数量化,这里QZ把干扰序列s逐符号量化到最近的整数值sQ,表示在/>有限循环域内做模q减法,γ用来对预编码后的信号x进行能量归一化。α是性能优化系数,可以通过MMSE估计得到以降低系统的误码率,其取值为/>
将TH预编码后的信号x与干扰序列s的和称为量化信号r,其可以表示为:
其中,r的所有可能取值组成了扩展星座点r中的每个符号均为扩展星座/>的一个码字。
步骤三:信道传输
通过无线信道的传输,接收端收到的信号序列为:
这里预编码后的信号x和干扰信号序列s的平均能量做了归一化,Px和Ps分别表示它们的能量,z表示均值为0方差为σ2的加性高斯白噪声。
步骤四:软判决检测方法(本发明的核心内容)
基于TH预编码的特性,逐符号对序列进行处理。令c[t],y[t]和r[t]分别表示经信道编码后长度为n的数据流序列c,接收信号序列y和量化信号r的第t个符号,t=1,,n。
对第t个符号,其码字的值为c[t]=i,i=0,,q-1,对应的后验概率求解为本发明的重点以及难点,需要根据符号之间的相关性得到,表示为:
由于r[t]与c[t]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p(c[t]=i|r[t])=1,公式(17)可表示成如下形式:
接下来给出先验概率p(r[t]),条件概率p(y[t]|r[t])的计算方法。
由于量化信号r与信号x、干扰序列s相关,因此p(r[t])的值根据干扰序列s的不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实际应用场景,主要分为高斯分布和q-PAM两种分布,分别对其进行计算。
(1)当干扰序列s符合高斯分布:
为方便描述,令s[t]表示干扰序列s的第t个符号,t=1,,n,其分布满足均值为0,方差为的高斯分布/>根据高斯分布的性质,可以得到
由公式(4)中模减的性质可知因此对于公式(11)中扩展星座点/>的每一个取值,其先验概率p(r[t])等于/>取到r[t]的对应区间的概率,即/>根据s的高斯分布,可得因此,
(2)当干扰序列s为q-PAM分布:
根据q-PAM分布的性质,可以得到干扰信号s[t]对于其原始星座中的任一可能取值s,概率均为即/>将c[t]和sQ[t]的不同取值代入可以得到公式(13)对应的扩展星座/>以及对应的概率。令c[t]和sQ[t]分别符合q1-PAM和q2-PAM的分布,因此/>
由于是对于每一个y[t]求解后验概率,因此p(y[t])=1。
由公式(4)和(6)可知,因此p(y[t]|r[t])可得到如下形式:
其中,
将以上概率取值代入到公式(18)中,即可得到每一个y[t]对应不同星座点的后验概率取值,经过对相同消息值对应星座点概率的累加,即可得到y[t]对应的不同消息值的后验概率。
关于LLR的计算方法,此处仅给出4PAM时的计算公式。对于信息元素{0,1,2,3}对应的后验概率,将其表现为对应扩展星座点的和,可表示为
PP(i=c(i))。令并将LLR1和LLR2分别作为LLR的奇数位和偶数位元素,即:
步骤五:信道编码的译码(见图2)
根据步骤四得到的LLR,并将其输入到标准的二进制LDPC迭代译码器,即可得到经信道编码后长度为n的数据流序列c的软判决译码结果。
步骤六:仿真验证与性能评估
在TH预编码问题的系统模型下,针对本发明提出的软判决检测方法,开展系统误码率(BER)对信噪比(SNR)的Monte-Carlo仿真。分别考虑干扰信号分布为等概率离散q-PAM和干扰信号为连续的高斯分布的随机变量。每个SNR点收集100个帧错误后停止仿真,记录BER和FER的结果。仿真时码长为1920,编码速率为
在单用户模型下,用所提出的软判决检测方法,对干扰信号为高斯分布以及无干扰情况下的误码率性能进行仿真,性能曲线如图4所示。可以看到提出的软判决检测方法与无干扰情况的系统误码率相比,仅有1dB左右的差距。
下面给出一个具体实施例:
TH预编码软判决方法在3×3MIMO下行信道中的应用
本发明解决了多用户大规模MIMO下行信道TH预编码系统的最优软判决检测问题。本实例给出多用户大规模MIMO场景下用户数为K,基站天线数N=K的TH预编码结合MMSE预编码的收发端设计,N和K的取值可以随着系统需求改变。
用户k的接收信号可表示为:
其中,为用户k信号序列的第t个符号,t=1,…,n,hk是基站到用户k的信号矢量,uk为用户k信号的预编码矢量,wk[t]为高斯白噪声。为了表述方便,把/>代入公式(20),/>可以得到此时用户k的接收信号表达式为:
其中,为TH预编码结合MMSE无法消除的干扰信号,因此用户k的SINR可以表示为:
从公式(18)可知在基站发送端,将所有j>k用户的叠加信号视为干扰,运用TH预编码对用户k的消息做预编码。在用户k接收端,利用此发明的最优软判决检测方法求解用户k的消息。由于 为不同参数的q-PAM分布,当s[t]中叠加用户数量大于4时,由李雅普诺夫中心极限定理可知,s[t]符合均值为0,方差为/>的高斯分布,其中n为j>k的用户数,/>为对应信号的方差。
使用步骤一中干扰信号为高斯分布的情况,可以计算得到对应的APP。当s[t]中叠加用户数量小于4时,使用步骤一中干扰信号为q-PAM分布的情况,可以计算得到此情况对应的APP。
为了展示具体性能,给出了在K=3的情况下给出仿真结果和性能分析。在K=N=3的情况下,码长为1920,系统和速率为的情况下系统的功率性能如图5所示。为了方便表述,将系统噪声功率设为1。仿真中用户可选的调制方式为BPSK和4-PAM,可选编码速率为[0,1/4,1/3,1/2,2/3]。图中的4个点从上到下分别表示为:TH预编码系统结合MMSE时所有用户BER<10-4时系统的平均发射功率;无干扰系统中所有用户BER<10-4时系统的平均发射功率;用户速率取值为符合编码速率的离散值时系统理论的平均发射功率;用户速率取值连续时系统理论的平均发射功率。以上均为在500次信道实现情况下的平均。从图中可以看出,TH预编码系统结合MMSE时与无干扰系统相比性能差距仅为0.6dB左右;与理论计算得到的性能相比,差距为3dB左右。
本发明的仿真将使用Matlab科学计算,并通过mex函数调用二进制LDPC的编码器、译码器、优化器的基于C语言的程序。将单用户下的TH预编码的仿真验证方法运用到上述多用户大规模MIMO串行TH预编码系统中,得到数值仿真结果。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其仅仅为示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做出种种等同的改变或替换,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TH预编码系统的最优软判决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发送端信道编码和调制;
首先考虑实数的基带信号模型;考虑基站要传递一个长度为k的信息序列w到一个用户设备,c表示经信道编码后长度为n的数据流序列,表示为:
其中,表示模q乘法,G是一个(n,k)维的编码生成矩阵;通过多路二进制编码,将c中元素编码成q进制,其每个元素属于{0,…,q-1};
经信道编码后,数据流序列c通过比特交织编码调制(BICM)和格雷码映射被逐符号地映射成q-PAM调制的信号序列,当不存在干扰时,调制后的信号表示为:
其中,γ是用来归一化x的平均能量;这里,公式(1)、(2)将消息序列映射到了n长的q-PAM符号序列,其信息速率为比特/符号;
步骤二:TH预编码;
TH预编码编码器的数学模型为:c表示经信道编码后长度为n的数据流序列,s是该用户的干扰信号序列,x是信道编码后序列c经过TH预编码编码器后的输出信号,简称预编码后的信号,表示为:
其中,Ps表示干扰信号的平均能量,Enc表示TH预编码编码器,对于存在干扰信号序列s的情况,TH预编码后的信号x表示为:
其中,表示对干扰信号序列s的整数量化,这里QZ把干扰表达式/>逐符号量化到最近的整数值sQ,/>表示模q减法,γ用来对预编码后的信号x进行能量归一化;α是性能优化系数,通过MMSE估计得到以降低系统的误码率,其取值为/>
将TH预编码后的信号x与干扰信号序列s的和称为量化信号r,表示为:
步骤三:信道传输;
通过无线信道的传输,接收端收到的信号序列为:
这里预编码后的信号x和干扰信号序列s的平均能量做了归一化,Px和Ps分别表示它们的能量,z表示均值为0方差为σ2的加性高斯白噪声;
步骤四:软判决检测方法;
基于TH预编码的特性,逐符号对序列进行处理;令c[t],y[t]和r[t]分别表示经信道编码后长度为n的数据流序列c,接收信号序列y和量化信号r的第t个符号,t=1,…,n;
对第t个符号,其码字的值为c[t]=i,i=0,…,q-1,对应的后验概率求解需要根据符号之间的相关性得到,表示为:
然后根据LLR的计算公式,代入得到LLR的值;
步骤五:信道编码的译码;
将步骤四得到结果,输入到标准的二进制LDPC迭代译码器,即得到经信道编码后长度为n的数据流序列c的软判决译码结果;
步骤六:仿真验证与性能评估;
开展系统误码率BER与信噪比SNR的仿真;用户信号为等概率离散q-PAM分布,干扰信号为等概率离散q-PAM分布或者为连续的高斯分布;
评估TH预编码系统中单用户的性能,根据不同的编码速率、调制方式和干扰信号分布,对无干扰系统误码率和TH预编码系统误码率性能进行对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H预编码系统的最优软判决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中,q-PAM序列的不同取值用星座点表示,一个q-PAM原始星座表示为如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TH预编码系统的最优软判决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对该q个星座点在整数域进行重复,得到一个关于的扩展星座,表示如下:
对该扩展星座根据其对应的消息值进行分组,得到不同消息值对应的星座点集合为:
为原始星座集合,/>为扩展星座集合,/>为扩展星座集合里对应消息值为c的子集,/>表示整数集合,/>为q元素的有限整数集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H预编码系统的最优软判决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二中,公式(5)进一步表示为:
其中,r的所有可能取值组成了扩展星座点r中的每个符号均为扩展星座/>的一个码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H预编码系统的最优软判决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四中,在公式(7)中,由于r[t]与c[t]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p(c[t]=i|r[t])=1,表示成如下形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TH预编码系统的最优软判决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于量化信号r与信号x、干扰序列s相关,因此p(r[t])的值根据干扰序列s的不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分为高斯分布和q-PAM两种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TH预编码系统的最优软判决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干扰序列s符合高斯分布:
令s[t]表示干扰序列s的第t个符号,t=1,…,n,其分布满足均值为0,方差为的高斯分布/>根据高斯分布的性质,得到
其中,对于扩展星座点/>的每一个取值,其先验概率p(r[t])等于/>取到r[t]的对应区间的概率,即根据s的高斯分布,得到因此,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TH预编码系统的最优软判决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干扰序列s为q-PAM分布:
根据q-PAM分布的性质,得到干扰信号s[t]对于其原始星座中的任一可能取值s,概率均为/>即/>将c[t]和sQ[t]的不同取值代入得到对应的扩展星座/>以及对应的概率;令c[t]和sQ[t]分别符合q1-PAM和q2-PAM的分布,因此/>
由于是对于每一个y[t]求解后验概率,因此p(y[t])=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TH预编码系统的最优软判决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由公式(4)和(6)得到,因此p(y[t]|r[t])得到如下形式:
其中,
将以上概率取值代入到公式(12)中,得到每一个y[t]对应不同星座点的后验概率取值,经过对相同消息值对应星座点概率的累加,得到y[t]对应的不同消息值的后验概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H预编码系统的最优软判决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关于LLR的计算方法,此处给出4PAM时的计算公式;对于信息元素{0,1,2,3}对应的后验概率,将其表现为对应扩展星座点的和,表示为:PP(i=c(i));令并将LLR1和LLR2分别作为LLR的奇数位和偶数位元素,即:
CN202311088582.9A 2023-08-28 2023-08-28 Th预编码系统的最优软判决检测方法 Pending CN1171762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88582.9A CN117176212A (zh) 2023-08-28 2023-08-28 Th预编码系统的最优软判决检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88582.9A CN117176212A (zh) 2023-08-28 2023-08-28 Th预编码系统的最优软判决检测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76212A true CN117176212A (zh) 2023-12-05

Family

ID=88931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88582.9A Pending CN117176212A (zh) 2023-08-28 2023-08-28 Th预编码系统的最优软判决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7621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Veeravalli et al. The coding-spreading tradeoff in CDMA systems
Love et al. Limited feedback diversity techniques for correlated channels
Pérez-Cruz et al. MIMO Gaussian channels with arbitrary inputs: Optimal precoding and power allocation
Baeza et al. A noncoherent multiuser large-scale SIMO system relying on M-ary DPSK and BICM-ID
Dizdar et al. Rate-splitting multiple access for downlink multi-antenna communications: Physical layer design and link-level simulations
Yang et al. On the optimal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linear physical-layer network coding for fading two-way relay channels
US8243860B1 (en) Co-channel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with multiple receive antennas for BICM
CN113315553B (zh) 一种简便的可逼近信息论极限的污纸编码方法
Chen et al. Sparsity-inspired sphere decoding (SI-SD): A novel blind detection algorithm for uplink grant-free 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
CN115514453A (zh) 格码多址系统及收发机处理方法
Fang et al. Linear physical-layer network coding over hybrid finite ring for Rayleigh fading two-way relay channels
CN108809378B (zh) 基于有限字符集信号输入的无线携能mimo预编码方法
Tirkkonen et al. Subset-codebook precoding for 1-bit massive multiuser MIMO
Aggarwal et al. Power-controlled feedback and training for two-way MIMO channels
Xue et al. On deep learning solutions for joint transmitter and noncoherent receiver design in MU-MIMO systems
Roger Varea et al. Non-coherent MIMO communication for 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 Overview and practical aspects
Khorsandmanesh et al. Quantization-aware precoding for MU-MIMO with limited-capacity fronthaul
Kumar et al. Channel state feedback over the MIMO-MAC
CN117176212A (zh) Th预编码系统的最优软判决检测方法
Castillo Soria et al. Multiuser MIMO downlink transmission using SSK and orthogonal Walsh codes
Sreesudha et al. An efficient channel estimation for BER improvement of MC CDMA system using KGMO algorithm
Arafa et al. In-Sequence Zeros-Ones Patterns Exploiting Approach for Spatial Modulation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CN115021781B (zh) 一种基于概率成形的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调制分集方法
Zuo et al. 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 with index modulation
CN114050853B (zh) 基于联合非正交码本与预编码设计的多用户mimo传输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