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73987A - 防发散光结构以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发散光结构以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73987A
CN117173987A CN202311143357.0A CN202311143357A CN117173987A CN 117173987 A CN117173987 A CN 117173987A CN 202311143357 A CN202311143357 A CN 202311143357A CN 117173987 A CN117173987 A CN 1171739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vergence
blades
light structure
normal direction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4335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仲宏
江文静
李洪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Yecheng Optoelectronics Wuxi Co Ltd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Yecheng Optoelectronics Wuxi Co Ltd,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filed Critical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14335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73987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739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739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Instrument Pane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防发散光结构以及显示装置,该防发散光结构,可设置于显示装置内,定义法线方向,显示装置朝法线方向显示影像,防发散光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框体、多个第一叶片以及多个第二叶片。第一叶片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于框体内,第一方向与法线方向垂直。第二叶片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于框体内,第二方向与法线方向垂直,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互不平行。通过互不平行的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限制显示单元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的发散光,让显示单元朝法线方向发光时,发散光的角度被限制在恰当的角度范围,有效地改善车载式智能屏幕以及仪表板在前挡风玻璃以及两侧车窗产生的倒影现象,符合目前市场所需。

Description

防发散光结构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光学结构,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防止发散光线产生倒影现象的防发散光结构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车辆的相关科技发展日益进步,使得车载式智能屏幕的价格门槛与技术门槛降低,在近年的车辆中渐渐普及。在车辆中的车载式智能屏幕提供了路线导航、倒车显像、中控、广播、通话、执行声控指令,或是与手机连线用以使用各种应用软件(Application,APP)等功能,大幅提升驾驶质量,而车载式智能屏幕的面积也会在一定的尺寸以上,用以提供充足的功能操作。
而为了让驾驶者可以保持行车安全,车载式智能屏幕的位置不能过低。详细说明的是,在驾驶过程中,驾驶者的视线为水平时,视线焦点的位置离车辆遥远,所观看到的路况让驾驶者有充裕的时间反应,而当驾驶者的视线与水平的夹角越大时,视线焦点的位置离车辆越近,所观看到的路况让驾驶者反应的时间就越短。一般而言,当驾驶者的视线与水平的夹角超过30度时,视线焦点的位置离车辆距离约在30米以下,所观看到的路况让驾驶者没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由前述可知,驾驶者往前的水平视线与驾驶者朝下查看车载式智能屏幕的视线之间存在夹角,建议将车载式智能屏幕的位置拉高,让查看车载式智能屏幕的视线与水平视线的夹角小于30度,以维持行车安全。
此外,车载式智能屏幕在使用时,会朝周围各个方向发散光线,而在前挡风玻璃以及两侧车窗造成倒影现象。同样地,仪表板上各式发光显示也会在前挡风玻璃以及两侧车窗产生倒影现象。倒影现象会对驾驶者的视线产生干扰,致使驾驶员判断时间拉长,甚至有可能造成驾驶员判断错误,例如前车突然变换车道,或是自身需变换车道时看不清左右后视镜影像等状况,危及自身以及他人的交通安全。更甚者,在长时间驾驶时容易疲劳、判断速度下降、视力疲乏,此时倒影现象更加危害驾驶者的专注度。
更进一步说明的是,特别是在夜间驾驶、阴雨天驾驶或是驶入隧道中等情况,倒影现象会更加严重,而且在夜间、阴雨天与隧道中等外界光线不佳的情况,更加需要维持驾驶者的专注度与视线的清晰度,因此倒影现象此时带来的隐患更加严重。
由前述可知,为了提高驾驶安全,车载式智能屏幕的位置不能过低,但随着车载式智能屏幕的安装位置越高,在前挡风玻璃所造成的倒影现象反而就越严重,从而干扰驾驶者视线,危害驾驶安全。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防发散光结构以及显示装置,以防止或尽量降低车载式智能屏幕以及仪表板在前挡风玻璃以及两侧车窗产生的倒影现象。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防发散光结构,可设置于显示装置内,定义法线方向,显示装置朝法线方向显示影像,防发散光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框体、多个第一叶片以及多个第二叶片,第一叶片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于至少一个框体内,第一方向与法线方向垂直,第二叶片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于至少一个框体内,第二方向与法线方向垂直,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互不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框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框体堆叠设置,多个第一叶片设置于其中一个框体,且多个第二叶片设置于另一个框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框体的数量为一个,多个第一叶片与多个第二叶片均设置于框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第一叶片于法线方向与第一方向所组成的平面的投影形状为第一直线,第一直线与法线方向呈第一角度θ1设置,其中,0°<θ1≤20°。
在一些实施例中,2°≤θ1≤15°。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第二叶片于法线方向与第二方向所组成的平面的投影形状为第二直线,第二直线与法线方向呈第二角度θ2设置,其中,0°<θ2≤20°。
在一些实施例中,2°≤θ2≤15°。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叶片彼此间隔距离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0.1毫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叶片彼此间隔距离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0.1毫米。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单元、盖板以及如前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防发散光结构;显示单元朝法线方向发散光线;防发散光结构设置于显示单元与盖板之间。
综上所述,通过互不平行的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限制显示单元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的发散光,让显示单元朝法线方向发光时,发散光的角度被限制在恰当的角度范围,有效地改善车载式智能屏幕以及仪表板在前挡风玻璃以及两侧车窗产生的倒影现象,符合目前市场所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防发散光结构以及显示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防发散光结构以及显示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防发散光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防发散光结构沿第一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防发散光结构沿第二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防发散光结构的第一方向的发散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防发散光结构的第二方向的发散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防发散光结构以及显示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防发散光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防发散光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防发散光结构
10:框体
11:第一叶片
12:第二叶片
13:透明树脂
2:显示装置
21:聚酯薄膜层
22:防眩光层
23:保护膜层
Z:法线方向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θ1:第一角度
θ2:第二角度
θD1:发散角度
θD2:发散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本申请全文所记载的元件以及组件使用“一”或“一个”的量词,仅是为了方便使用且提供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通常意义;于本申请中应被解读为包括一个或至少一个,且单一的概念也包括多个的情况,除非其明显意指其他意思。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参阅图1与图2,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防发散光结构以及显示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防发散光结构以及显示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防发散光结构1可设置于显示装置2内,定义法线方向Z,显示装置2朝法线方向Z发出光线用以显示影像。防发散光结构1包括:至少一个框体10(配合参阅图4);多个第一叶片11,沿第一方向D1间隔设置于至少一个框体10内,第一方向D1与法线方向Z垂直;以及多个第二叶片12,沿第二方向D2间隔设置于至少一个框体10内,第二方向D2与法线方向Z垂直,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互不平行。
通过上述构造,互不平行的多个第一叶片11与多个第二叶片12限制显示单元在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的发散光。如此,显示单元朝法线方向Z发出光线时,发散光的角度被限制在恰当的角度范围,有效地改善车载式智能屏幕以及仪表板在前挡风玻璃以及两侧车窗产生的倒影现象,符合目前市场所需。
参阅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框体10的数量为一个,多个第一叶片11与多个第二叶片12均设置于相同的框体10内。如此,防发散光结构1不仅防止前述倒影现象,还能降低整体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垂直,因此多个第一叶片11与多个第二叶片12构成矩形。也就是说,防发散光结构1在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所组成的平面上的投影形状为矩形,第一叶片11与第二叶片12彼此连接,形成多个彼此连接的矩形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各个附图中示出的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相互垂直,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1也可以与第二方向D2呈其他角度设置。因此,防发散光结构1的投影形状也可以呈现菱形或平行四边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发散光结构1还包括多个第三叶片(图中未示出),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于至少一个框体10内,第三方向与法线方向Z垂直,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以及第三方向互不平行。举例来说,多个第一叶片11与多个第二叶片12设置于框体10内的中心区域,而多个第三叶片设置于框体10的周边区域;并且,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相互垂直,而第一方向D1与第三方向呈锐角设置。如此一来,能在框体10的中间区域与周边区域提供不同的防发散光。当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防发散光结构1还可包括多个第四叶片、多个第五叶片(图未绘示)等,这些第一叶片11、第二叶片12、第三叶片、第四叶片及第五叶片能构成多边形形状,可以达到不同的防止发散光的效果;前述多边形状可以是但不限制为四边形、五边形或六边形等,达到在全方位角度皆能够限制显示单元的发散光的效果。
参阅图4,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防发散光结构沿着第一方向的剖面图。其中,每一第一叶片11于法线方向Z与第一方向D1所组成的平面的投影形状为第一直线,第一直线与法线方向Z呈第一角度θ1设置,其中,0°<θ1≤20°。
更佳地,2°≤θ1≤15°。通过制造出不同第一角度θ1的防发散光结构1,让防发散光结构1可以适用不同型号或不同规格的车款。配合车内内装的尺寸与不同设计,适应车载式智能屏幕的尺寸、角度、与前挡风玻璃的距离等的变化,制造出具有最恰当的第一角度θ1的防发散光结构。本申请的防发散光结构1不限于轿车使用,也可以使用于其他种类的交通工具或工程设备,例如货柜车、起重机、直升机、快艇等。
参阅图5,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防发散光结构1沿着第二方向的剖面图。其中,每一第二叶片12于法线方向Z与第二方向D2所组成的平面的投影形状为第二直线,第二直线与法线方向Z呈第二角度θ2设置,其中,0°<θ2≤20°。
更佳地,2°≤θ2≤15°。以此类推,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制造出具有最恰当的第二角度θ2的防发散光结构1,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第一叶片11彼此间隔距离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0.1毫米。通过制造出不同间隔距离的第一叶片11,可以限制显示单元朝第一方向D1的发散角度θD1,例如,当第一叶片11彼此间隔距离越小时,显示单元朝第一方向D1的发散角度θD1越小。反之,当第一叶片11彼此间隔距离越大时,显示单元朝第一方向D1的发散角度θD1越大。
其中,第二叶片12彼此间隔距离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0.1毫米。通过制造出不同间隔距离的第二叶片12,可以限制显示单元朝第二方向D2的发散角度θD2,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叶片11彼此间隔距离等于第二叶片12彼此间隔距离,防发散光结构1在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所组成的平面上的投影形状为正方形形状。值得一提的是,投影形状也可以是长方形形状,当第一叶片11彼此间隔距离不等于第二叶片12彼此间隔距离时,投影形状为长方形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发散光结构1沿法线方向Z的厚度为大于等于30微米且小于等于100微米。第一叶片11沿法线方向Z的厚度等于第二叶片12沿法线方向Z的厚度,通过制造出不同厚度的防发散光结构1,可以限制显示单元朝第一方向D1的发散角度θD1以及限制显示单元朝第二方向D2的发散角度θD2。当厚度越大时,发散角度θD1、发散角度θD2越小。反之,当厚度越小时,发散角度θD1、发散角度θD2越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发散光结构1还包括透明树脂13,透明树脂13填充于第一叶片11与第二叶片12之间。更详细说明的是,透明树脂13可以是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或是硅树脂等。
其中,第一叶片11与第二叶片12可以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或是聚丙烯(Polypropylene,PP)等吸光材料制成。
参阅图6与图7,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防发散光结构的第一方向的发散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防发散光结构的第二方向的发散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当显示单元朝法线方向Z发散光线时,第一叶片11用于限制显示单元朝第一方向D1的发散角度θD1。其中,-30°≤θD1≤30°。第二叶片12用于限制显示单元朝第二方向D2的发散角度θD1。其中,-30°≤θD2≤30°。
参阅图8、图9与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防发散光结构1的框体10的数量为两个,框体10堆叠设置,且多个第一叶片设置于其中一个框体,多个第二叶片设置于另一个框体内。例如,多个第一叶片11设置于上方的框体10,而多个第二叶片12设置于下方的框体10;反之亦然。
请再参阅图1与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的显示装置2包括显示单元、盖板和如前文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防发散光结构1。显示单元设置于防发散光结构1的下方。盖板设置于防发散光结构1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2还包括至少一个聚酯薄膜层21、防眩光层22以及至少一个保护膜层23。其中,该至少一个聚酯薄膜层21设置于防发散光结构1与显示单元之间,或者是该至少一个聚酯薄膜层21设置于防发散光结构1与盖板之间。防眩光层22设置于防发散光结构1。该至少一个保护膜层23设置于防发散光结构1与显示单元之间,或者是该至少一个保护膜层23设置于防发散光结构1与盖板之间。
在一些实施中,防眩光层22可为硬化防眩光层。
在一些实施中,在显示装置2中,聚酯薄膜层2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沿法线方向Z设置于防发散光结构1的上方与下方,此处的上方是指远离显示单元的方向,其中一个聚酯薄膜层21设置于防发散光结构1与显示单元之间,其中另一个聚酯薄膜层21设置于防发散光结构1与盖板之间。
防眩光层22置于聚酯薄膜层21上方。
保护膜层23材料为聚乙烯,保护膜层23的数量为两个,分别沿法线方向Z设置于防发散光结构1的上方与下方,其中一个保护膜层23设置于防发散光结构1与显示单元之间,其中另一个保护膜层23设置于防发散光结构1与盖板之间。
由下至上分别为保护膜层23、聚酯薄膜层21、防发散光结构1、聚酯薄膜层21、防眩光层22以及保护膜层23。而显示单元位于显示装置2的最下方,盖板位于显示装置2的最上方。
值得一提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防发散光结构1除了用于改善车载式智能屏幕以及仪表板在前挡风玻璃以及两侧车窗产生的倒影现象,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防发散光结构1也可以用于防窥,做为一种防窥膜使用。防窥膜常用于手机、笔记型计算机等产品的屏幕上,以及金融机构、医疗机构、ATM等场合的电子屏幕上,帮助使用者在公众场合操作电子产品时,四面八方且周全地保护显示于屏幕上的商业信息、邮件、个人资料等的内容,防止周围人群从不同方向对显示内容的窥视。
但以上所述内容,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申请的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以及说明书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申请的权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防发散光结构,可设置于显示装置内,定义有法线方向,所述显示装置朝所述法线方向显示影像,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发散光结构包括:
至少一个框体;
多个第一叶片,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框体内,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法线方向垂直;以及
多个第二叶片,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框体内,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法线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互不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发散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框体堆叠设置,所述多个第一叶片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框体,且所述多个第二叶片设置于另一个所述框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发散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的数量为一个,所述多个第一叶片与所述多个第二叶片均设置于所述框体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发散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发散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叶片于所述法线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所组成的平面的投影形状为第一直线,所述第一直线与所述法线方向呈第一角度θ1设置,其中,0°<θ1≤2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发散光结构,其特征在于,2°≤θ1≤1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发散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二叶片于所述法线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所组成的平面的投影形状为第二直线,所述第二直线与所述法线方向呈第二角度θ2设置,其中,0°<θ2≤2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发散光结构,其特征在于,2°≤θ2≤1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发散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叶片彼此间隔距离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0.1毫米。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发散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叶片彼此间隔距离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0.1毫米。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发散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发散光结构沿所述法线方向的厚度为大于等于30微米且小于等于100微米。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发散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发散光结构还包括透明树脂,所述透明树脂填充于所述多个第一叶片与所述多个第二叶片之间。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单元,朝法线方向发散光线;
盖板;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防发散光结构,设置于所述显示单元与所述盖板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聚酯薄膜层;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聚酯薄膜层设置于所述防发散光结构与所述显示单元之间;或
所述至少一个聚酯薄膜层设置于所述防发散光结构与所述盖板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防发散光结构与所述盖板之间的防眩光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光层为硬化防眩光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保护膜层;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保护膜层设置于所述防发散光结构与所述显示单元之间;或
所述至少一个保护膜层设置于所述防发散光结构与所述盖板之间。
CN202311143357.0A 2023-09-05 2023-09-05 防发散光结构以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17398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43357.0A CN117173987A (zh) 2023-09-05 2023-09-05 防发散光结构以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43357.0A CN117173987A (zh) 2023-09-05 2023-09-05 防发散光结构以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73987A true CN117173987A (zh) 2023-12-05

Family

ID=889350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43357.0A Pending CN117173987A (zh) 2023-09-05 2023-09-05 防发散光结构以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7398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5284B (zh) 用於自由觀看模式及限制觀看模式之螢幕
US10649299B2 (en) Electro-optic assembly
JP2015069111A (ja) 画像表示装置、スクリーンおよび画像表示方法
JP7117066B2 (ja) 車両情報表示装置および車両用情報表示システム
US11300787B2 (en) Visual field display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JP2019217941A (ja) 映像表示システム、映像表示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移動体
CN109143582A (zh) 平视显示装置
US11880125B2 (en) Information display system having acute-angled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mage light control film used for the same
CN114994977B (zh) 显示屏和挡光屏
CN113906328A (zh) 信息显示系统和利用其的车辆用信息显示系统
WO2016038767A1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及び移動体
US11932108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vehicle including the display device
CN104570351A (zh) 车载平视显示系统
CN112147804B (zh) 车内显示器
CN113858730B (zh) 夹层玻璃及抬头显示系统
CN113878953A (zh) 夹层玻璃及抬头显示系统
CN117173987A (zh) 防发散光结构以及显示装置
JP2018025722A (ja) 表示装置
US20200218044A1 (en) Display system
JP2017190056A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07407811A (zh) 平视显示器
JP2005082103A (ja) 車両用表示装置
US20210213832A1 (en) Information display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EP3771938A1 (en) Light control film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KR20210033333A (ko) 광 경로 제어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17

Address after: Building H3, K2 District, Shenchao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Park, Minqing Road North,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00

Applicant after: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Ltd.

Applicant after: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Applicant after: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Address before: Building H3, K2 District, Shenchao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Park, Minqing Road North,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00

Applicant before: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Ltd.

Applicant before: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Yicheng Photoelectric (Wuxi) Co.,Ltd.

Applicant before: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