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67615A - 一种连接装置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接装置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67615A
CN117167615A CN202311208119.3A CN202311208119A CN117167615A CN 117167615 A CN117167615 A CN 117167615A CN 202311208119 A CN202311208119 A CN 202311208119A CN 117167615 A CN117167615 A CN 1171676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
axial
rotary
stopper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0811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凯凯
何永新
符鞠建
丁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20811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67615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676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676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naps, Bayonet Connections, Set Pins, And Snap R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连接装置及终端设备,通过操作该连接装置的移动部移动,能使该连接装置的止挡凸起在止挡位置和非止挡位置之间切换,止挡凸起位于止挡位置时,该连接装置的移动部和旋转支撑部无法脱开,止挡凸起位于非止挡位置时,该连接装置的移动部和旋转支撑部可快速脱开。终端设备的第一被连接件和第二被连接件分别与连接装置的移动部和旋转支撑部连接,终端设备的第一被连接件和第二被连接件能够通过该连接装置快速地连接在一起和快速地拆分开,连接和拆分操作简单,省时省力。

Description

一种连接装置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接装置及包括该连接装置的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终端设备的屏幕和屏幕支架的连接和拆卸操作比较复杂,导致使用起来不太方便,而且对于由多个子屏拼接而成的屏幕而言,若多个子屏损坏需要更换时,会耗费大量时间。
因此,如何实现屏幕和屏幕支架的快速连接和拆卸,是需要本领域技术人员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包括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所述移动部10和所述旋转支撑部20沿轴向相互插接;
所述移动部10设有驱动斜面1014和轴向槽1023,所述旋转支撑部20包括旋转件201,所述旋转件201设有从动斜面2013和止挡凸起2014,所述移动部10向靠近所述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时,所述驱动斜面1014能够抵推所述从动斜面2013带动所述旋转件201周向转动,使所述止挡凸起2014能够转动到与所述轴向槽1023的端部槽口正对或错开预定角度的位置;
所述止挡凸起2014与所述轴向槽1023的端部槽口正对时,所述移动部10能够自由向远离所述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从而能与所述旋转支撑部20脱开;
所述止挡凸起2014与所述轴向槽1023的端部槽口错开预定角度时,所述止挡凸起2014止挡所述移动部10,使所述移动部10无法向远离所述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从而无法与所述旋转支撑部20脱开。
连接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时,先让移动部10的轴向槽1023的近端端部槽口(靠近旋转支撑部20的端部槽口)与旋转件201的止挡凸起2014正对。然后操作移动部10使其向靠近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随着移动部10向靠近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止挡凸起2014先从轴向槽1023的近端端部槽口进入轴向槽1023中,再从轴向槽1023的远端端部槽口(远离旋转支撑部20的端部槽口)移出轴向槽1023。止挡凸起2014从轴向槽1023的远端端部槽口移出后,随着移动部10继续向靠近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移动部10的驱动斜面1014逐渐抵推旋转支撑部20的从动斜面2013,带动旋转件201周向转动,直至旋转件201的止挡凸起2014与移动部10的轴向槽1023的端部槽口错开预定角度,至此,完成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的连接。
旋转件201的止挡凸起2014与移动部10的轴向槽1023的端部槽口错开预定角度时,止挡凸起2014止挡移动部10,使移动部10无法向远离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从而使移动部10无法与旋转支撑部20脱开,由此保障了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的连接稳固性。
拆分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时,先操作移动部10使其向靠近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这时移动部10的驱动斜面1014抵推旋转支撑部20的从动斜面2013带动旋转件201周向转动,直至旋转件201的止挡凸起2014与移动部10的轴向槽1023的远端端部槽口正对。然后,操作移动部10使其向远离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随着移动部10向远离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止挡凸起2014先从轴向槽1023的远端端部槽口进入轴向槽1023中,再从轴向槽1023的近端端部槽口移出轴向槽1023,直至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完全脱开。至此,完成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的拆分。
本申请提供的连接装置,能通过驱动移动部10移动来使旋转件201的止挡凸起2014在止挡位置和非止挡位置之间切换。止挡凸起2014位于止挡位置时,使移动部10无法向远离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以此保障了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稳固连接不脱开。止挡凸起2014位于非止挡位置时,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可快速脱开。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的连接和拆分均能够通过操作移动部10移动实现,因而连接和拆分操作简单、省时省力。
另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第一被连接件、第二被连接件和上述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被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被连接件通过所述连接装置连在一起,所述第一被连接件与所述连接装置的移动部10连接,所述第二被连接件与所述连接装置的旋转支撑部20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终端设备,第一被连接件和第二被连接件可快速连接、也可快速拆分,连接和拆分操作简单、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连接装置一种实施例处于连接状态的半剖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连接装置的移动部的半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连接装置的旋转件的立体图;
图4为图1所示的连接装置的旋转支撑部和移动部正处于连接过程或拆分过程的半剖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连接装置处于拆分状态的半剖视图;
图6为图1所示的连接装置的连接帽和第一信号连接件的立体图;
图7为图1所示的连接装置的止挡件的立体图;
图8为图1所示的连接装置的支撑件和第二信号连接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移动部,101连接帽,1011帽侧壁,1012帽端壁,1013第一楔形凸块,1014驱动斜面,102止挡件,1021止挡侧壁,1022止挡凹槽,1023轴向槽,1024导引斜面;
20旋转支撑部,201旋转件,2011旋转端壁,2012第二楔形凸块,2013从动斜面,2014止挡凸起,202支撑件,2021连接轴,2022支撑侧壁,2023支撑端壁,203紧固件;
30弹性部,301弹性件,302抵压件;
40第一信号连接件;
50第二信号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的连接装置至少包括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沿轴向相互插接。
如图2所示,移动部10设有驱动斜面1014和轴向槽1023。驱动斜面1014相对轴向倾斜设置,也就是说,驱动斜面1014与过驱动斜面1014的轴向直线之间有夹角且该夹角大于0°小于180°且不等于90°。轴向槽1023的两端各设有一个端部槽口,其中,靠近旋转支撑部20的端部槽口(图2中右端的端部槽口)为近端端部槽口,远离旋转支撑部20的端部槽口(图2中左端的端部槽口)为远端端部槽口。
如图3所示,旋转件201设有从动斜面2013和止挡凸起2014。从动斜面2013相对轴向倾斜设置,也就是说,从动斜面2013与过从动斜面2013的轴向直线之间有夹角且该夹角大于0°小于180°且不等于90°。
移动部10向靠近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时,驱动斜面1014能够抵推从动斜面2013带动旋转件201周向转动,使止挡凸起2014能转动到与轴向槽1023的端部槽口正对的位置,还能转动到与轴向槽1023的端部槽口错开预定角度的位置。
止挡凸起2014与轴向槽1023的端部槽口错开预定角度时,止挡凸起2014止挡移动部10,使移动部10无法向远离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从而无法与旋转支撑部20脱开。参照图1理解,图1中,止挡凸起2014与轴向槽1023的端部槽口错开预定角度,止挡凸起2014位于移动部10的止挡件102的左端面上的止挡凹槽1022中,止挡凸起2014向右抵挡止挡凹槽1022的槽壁面,使移动部10无法向左移动,从而无法与右侧的旋转支撑部20脱开。
止挡凸起2014与轴向槽1023的端部槽口正对时,随着移动部10向远离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止挡凸起2014会进入轴向槽1023中并在轴向槽1023中轴向滑动,所以这时止挡凸起2014不止挡移动部10,这时移动部10能够自由向远离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从而能与旋转支撑部20脱开。参照图4理解,图4中止挡凸起2014位于轴向槽1023中并能在轴向槽1023中左右滑动,移动部10能够自由向左移动,从而能与右侧的旋转支撑部20脱开(脱开后如图5所示)。
连接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时,先让移动部10的轴向槽1023的近端端部槽口与旋转件201的止挡凸起2014正对。然后操作移动部10使其向靠近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随着移动部10向靠近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止挡凸起2014先从轴向槽1023的近端端部槽口进入轴向槽1023中,再从轴向槽1023的远端端部槽口移出轴向槽1023。止挡凸起2014从轴向槽1023的远端端部槽口移出后,随着移动部10继续向靠近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移动部10的驱动斜面1014逐渐抵推旋转支撑部20的从动斜面2013,带动旋转件201周向转动,直至旋转件201的止挡凸起2014与移动部10的轴向槽1023的端部槽口错开预定角度,至此,完成两者的连接。
旋转件201的止挡凸起2014与移动部10的轴向槽1023的端部槽口错开预定角度时,止挡凸起2014止挡移动部10,使移动部10无法向远离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从而使移动部10无法与旋转支撑部20脱开,由此保障了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的连接稳固性。
拆分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时,先操作移动部10使其向靠近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这时移动部10的驱动斜面1014抵推旋转支撑部20的从动斜面2013带动旋转件201周向转动,直至旋转件201的止挡凸起2014与移动部10的轴向槽1023的远端端部槽口正对。然后,操作移动部10使其向远离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随着移动部10向远离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止挡凸起2014先从轴向槽1023的远端端部槽口进入轴向槽1023中,再从轴向槽1023的近端端部槽口移出轴向槽1023,直至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完全脱开。至此,完成两者的拆分。
从以上描述可知,本申请提供的连接装置,通过驱动移动部10移动,来使旋转件201的止挡凸起2014在止挡位置和非止挡位置之间切换。止挡凸起2014位于止挡位置时,使移动部10无法向远离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以此保障了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稳固连接不脱开。止挡凸起2014位于非止挡位置时,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可快速脱开。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的连接和拆分均通过操作移动部10移动实现,因而连接和拆分操作简单、省时省力。
具体的,驱动斜面1014的数量与从动斜面2013的数量以一致为宜,以便形成一一对应关系。
具体实施例中,从动斜面2013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是奇数个,也可以是偶数个,图示实施例中,设置了四个从动斜面2013(参见图3)。当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从动斜面2013时,各从动斜面2013沿周向依次设置。
同理,驱动斜面1014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是奇数个,也可以是偶数个,图示实施例中,设置了四个驱动斜面1014(参见图6)。当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驱动斜面1014时,各驱动斜面1014沿周向依次设置。
具体的,驱动斜面1014与从动斜面2013的斜面类型以一致为宜,以便能够更好地接触传动。
具体实施例中,从动斜面2013的类型可以是平直斜面,平直斜面沿着与轴向直线呈一定夹角的斜向直线延伸设置,平直斜面在其延伸方向上是平直的。或者,从动斜面2013也可以是螺旋斜面,螺旋斜面沿着环绕轴向直线的螺旋线延伸设置,螺旋斜面在其延伸方向上有一定弯度。图示实施例中,从动斜面2013采用螺旋斜面(参见图3)。
同理,驱动斜面1014的类型可以是平直斜面,平直斜面沿着与轴向直线呈一定夹角的斜向直线延伸设置,平直斜面在其延伸方向上是平直的。或者,驱动斜面1014也可以是螺旋斜面,螺旋斜面沿着环绕轴向直线的螺旋线延伸设置,螺旋斜面在其延伸方向上有一定弯度。图示实施例中,驱动斜面1014采用螺旋斜面(参见图6)。
具体实施例中,从动斜面2013所在的实体结构可以是块状结构或者板状结构或者槽状结构。图示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从动斜面2013所在的实体结构是第二楔形凸块2012。第二楔形凸块2012是旋转件201的一部分。第二楔形凸块2012的横截面面积沿轴向逐渐变化,具体是沿逐渐远离移动部10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二楔形凸块2012具有两个侧面,一个侧面相对轴向倾斜设置,该侧面形成所述从动斜面2013,另一个侧面是沿轴向延伸设置的轴向面。在周向上依次相邻的两个第二楔形凸块2012,一者的轴向面与另一者的从动斜面2013之间形成从动槽,驱动斜面1014能够进入从动槽中,以便能与从动斜面2013充分接触传动。
同理,驱动斜面1014所在的实体结构可以是块状结构或者板状结构或者槽状结构。图示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驱动斜面1014所在的实体结构是第一楔形凸块1013。第一楔形凸块1013是移动部10的一部分。第一楔形凸块1013的横截面面积沿轴向逐渐变化,具体是沿逐渐远离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一楔形凸块1013具有两个侧面,一个侧面相对轴向倾斜设置,该侧面形成所述驱动斜面1014,另一个侧面是沿轴向延伸设置的轴向面。在周向上依次相邻的两个第一楔形凸块1013,一者的轴向面与另一者的驱动斜面1014之间形成驱动槽,从动斜面2013能够进入驱动槽中,以便能与驱动斜面1014充分接触传动。
具体的,轴向槽1023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图示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设置了两个轴向槽1023。当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轴向槽1023时,各轴向槽1023沿周向依次间隔设置。各轴向槽1023优选中心对称布置。
具体的,止挡凸起2014成组设置,可以单个止挡凸起2014为一组,也可以多个止挡凸起2014为一组。止挡凸起2014的组数与轴向槽1023的个数相同,拆分或者连接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的过程中,各组止挡凸起2014一一对应地位于各个轴向槽1023中。当设置多组止挡凸起2014时,各组止挡凸起2014优选中心对称布置。图示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设置了两个止挡凸起2014,两个止挡凸起2014各成一组。
具体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6理解,移动部10可以设置连接帽101,连接帽101的中心轴线沿轴向设置。连接帽101的中心轴线四周设有帽侧壁1011。帽侧壁1011远离旋转支撑部20的轴向一端设置帽端壁1012。帽侧壁1011靠近旋转支撑部20的轴向一端设置帽口。帽侧壁1011和帽端壁1012围合形成帽腔。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连接好后,旋转支撑部20的一部分穿过帽口插装在连接帽101的帽腔中。应用时,可以用帽端壁1012连接被连接件,帽端壁1012的面积可以设置得大一些,大于帽侧壁1011的端面面积,以便能有充足的空间连接被连接件。
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6理解,上述第一楔形凸块1013可以设置在连接帽101的帽腔中,成为连接帽101的一部分。具体可以设置在帽端壁1012靠近旋转支撑部20的一端端面上并向从动斜面2013凸起。这样设计,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连接好后,驱动斜面1014和从动斜面2013均位于帽腔中,在帽腔的保护作用下,驱动斜面1014和从动斜面2013之间不容易侵入杂物,从而能保障驱动斜面1014和从动斜面2013的平稳可靠传动。
具体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7理解,移动部10还可以设置止挡件102,止挡件102的中心轴线沿轴向设置,止挡件102的中心轴线四周设有止挡侧壁1021,止挡侧壁1021围合形成内腔。止挡件102组装在连接帽101的帽口处,组装方式不限,例如可以在连接帽101和止挡件102上分别设置耳板,在两者的耳板中穿设紧固件203来将两者组装在一起。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连接好后,旋转支撑部20的一部分插装在止挡件102的内腔中。
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7理解,上述轴向槽1023可以设置在止挡侧壁1021的内侧面上并贯通到止挡侧壁1021的两端端面上,从而分别在止挡侧壁1021的两端端面上形成近端端部槽口和远端端部槽口。将轴向槽1023设置在止挡件102上,将驱动斜面1014设置在连接帽101上,这样设置,相比将轴向槽1023和驱动斜面1014均设置在同一部件上而言,加工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
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7理解,止挡件102的止挡侧壁1021靠近连接帽101的一端端面上可以设置止挡凹槽1022,止挡凹槽1022与轴向槽1023在周向上相互错开预定角度。这样设置,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连接好后,旋转件201的止挡凸起2014处于止挡位置,旋转件201的止挡凸起2014位于止挡凹槽1022中,止挡凸起2014通过与止挡凹槽1022的槽壁面抵触来止挡移动部10向远离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也就是说,止挡凸起2014转动到止挡位置时恰好落入止挡凹槽1022中。止挡凸起2014落入止挡凹槽1022中时,能给操作人员以空挡感,使操作人员通过操作手感就能感知到止挡凸起2014已经转动到止挡位置了,从而不用额外设置位置传感器。
止挡凹槽1022与轴向槽1023在周向上的错开角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计,例如,如图7所示,可以设计为90°,这样旋转支撑部20旋转90°就能使止挡凸起2014从止挡位置切换到非止挡位置,比较符合操作习惯。
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为了方便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的拆分,可以将止挡凹槽1022的一侧槽壁面设置成导引斜面1024,这样拆分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时,止挡凸起2014能够顺着导引斜面1024转动出止挡凹槽1022,进而转动到与轴向槽1023的端部槽口正对的非止挡位置。
当然,也可以不设止挡凹槽1022,而让止挡凸起2014直接与止挡侧壁1021的端面抵触,这种情况下,可以设置位置传感器,操作人员根据位置传感器的检测数据判断止挡凸起2014是否到达止挡位置,以确保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连接到位。
具体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3理解,旋转件201的中心轴线沿轴向设置,旋转件201可以设置旋转端壁2011。上述第二楔形凸块2012可以设置在旋转端壁2011上,成为旋转件201的一部分,具体可以设置在旋转端壁2011靠近移动部10的一端端面上并沿凸向驱动斜面1014。上述止挡凸起2014可以设置在旋转端壁2011的外周面上并沿径向向外凸起。
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1理解,连接装置可以设置弹性部30,弹性部30向移动部10提供弹性力,使移动部10向远离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或者有向远离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的趋势。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连接好后,在弹性部30的弹性力作用下,移动部10能与旋转件201的止挡凸起2014紧抵,从而保障止挡效果,进而保障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的连接稳固性。具体的,弹性部30可以包括弹性件301和抵压件302。抵压件302可以采用板状结构,弹性件301可以采用弹簧。当移动部10向靠近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时,会带动抵压件302轴向移动,使抵压件302进一步压缩弹性件301。
具体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8理解,连接装置可以设置支撑件202,支撑件202的中心轴线沿轴向设置。支撑件202的中心设置连接轴2021,连接轴2021的一端穿过旋转件201的旋转端壁2011后与紧固件203连接,以此将支撑件202和旋转支撑部20连在一起。紧固件203具体可以是螺母等螺纹紧固件。支撑件202的连接轴2021四周设有支撑侧壁2022,支撑侧壁2022的轴向一端端面支撑旋转件201的旋转端壁2011。支撑侧壁2022的轴向另一端设有支撑端壁2023。应用时,可以用支撑端壁2023连接被连接件,支撑端壁2023的面积可以设置得大一些,大于支撑侧壁2022的端面面积,以便有足够的空间连接被连接件。
支撑件202可以与旋转件201一起旋转,也可以固定不动,如果支撑件202固定不动的话,则旋转件201和支撑件202之间需要留一定的活动间隙,以保障两者有相对转动的自由度。
另外,支撑件202还可以作为弹性部30的安装基础,参照图5理解,弹性部30的弹性件301和抵压件302均套装在支撑件202的支撑侧壁2022外周,弹性件301位于抵压件302和支撑件202的支撑端壁2023之间。这样设置,支撑件202同时起到支撑旋转件201和弹性部30的双重支撑作用,一物多用,更利于简化结构。而且,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拆分开后,抵压件302能与止挡凸起2014抵触,防止抵压件302从支撑件202上脱离下来。
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1理解,连接装置可以设置第一信号连接件40和第二信号连接件50。第一信号连接件40用于连接信号源包括电源,第二信号连接件50与第一信号连接件40连接,以实现信号传输。
第一信号连接件40位于移动部10内部,图示实施例中,在移动部10的连接帽101的帽腔中设有连接筒,第一信号连接件40插装在该连接筒中。
第二信号连接件50位于旋转支撑部20内部,图示实施例中,第二信号连接件50固定在支撑件202的连接轴2021靠近移动部10的一端端面上。
将第一信号连接件40设置在移动部10内部,第二信号连接件50设置在旋转支撑部20内部,这样设计,利用连接装置的内部空间实现了信号传输结构的集成布置,既利于节约空间,又利于保护信号传输结构。
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信号连接件40与移动部10有轴向相对移动的自由度。这样设置,移动部10轴向移动时,第一信号连接件40轴向位置保持固定,避免了第一信号连接件40随移动部10轴向移动导致与第二信号连接件50连接失效的风险。
另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第一被连接件、第二被连接件和上述连接装置。第一被连接件和第二被连接件通过该连接装置连在一起,第一被连接件与连接装置的移动部10连接,第二被连接件与连接装置的旋转支撑部20连接。
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被连接件可以连接于连接帽101的帽端壁1012,第二被连接件可以连接于支撑件202的支撑端壁2023。
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被连接件可以为屏幕,第二被连接件可以为屏幕支架。屏幕可以是单屏屏幕,也可以是由多个子屏幕拼成的多屏屏幕。每个单屏屏幕或者每个子屏可以仅通过一个连接装置与屏幕支架连接,也可以通过多个连接装置与屏幕支架连接,多个连接装置可以分散在屏幕的边缘区域和/或中心区域。
上述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自由组合。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移动部(10)和旋转支撑部(20),所述移动部(10)和所述旋转支撑部(20)沿轴向相互插接;
所述移动部(10)设有驱动斜面(1014)和轴向槽(1023),所述旋转支撑部(20)包括旋转件(201),所述旋转件(201)设有从动斜面(2013)和止挡凸起(2014),所述移动部(10)向靠近所述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时,所述驱动斜面(1014)能够抵推所述从动斜面(2013)带动所述旋转件(201)周向转动,使所述止挡凸起(2014)能够转动到与所述轴向槽(1023)的端部槽口正对或错开预定角度的位置;
所述止挡凸起(2014)与所述轴向槽(1023)的端部槽口正对时,所述移动部(10)能够自由向远离所述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从而能与所述旋转支撑部(20)脱开;
所述止挡凸起(2014)与所述轴向槽(1023)的端部槽口错开预定角度时,所述止挡凸起(2014)止挡所述移动部(10),使所述移动部(10)无法向远离所述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从而无法与所述旋转支撑部(20)脱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弹性部(30),所述弹性部(30)向所述移动部(10)提供弹性力,所述弹性力使所述移动部(10)向远离所述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或者有向远离所述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的趋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第一信号连接件(40)和第二信号连接件(50),所述第一信号连接件(40)位于所述移动部(10)内部,所述第二信号连接件(50)位于所述旋转支撑部(20)内部,所述第一信号连接件(40)用于连接信号源,所述第二信号连接件(50)与所述第一信号连接件(40)连接,以实现信号传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连接件(40)与所述移动部(10)有轴向相对移动的自由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10)包括连接帽(101),所述连接帽(101)的中心轴线沿轴向设置,所述连接帽(101)的中心轴线四周设有帽侧壁(1011),所述帽侧壁(1011)的轴向一端设有帽端壁(1012),所述帽侧壁(1011)的轴向另一端设有帽口,所述帽侧壁(1011)和所述帽端壁(1012)围合形成帽腔,所述旋转支撑部(20)的一部分穿过所述帽口插装在所述帽腔中,所述连接帽(101)的帽腔中设有第一楔形凸块(1013),所述第一楔形凸块(1013)的一侧表面形成所述驱动斜面(101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10)包括止挡件(102),所述止挡件(102)组装在所述连接帽(101)的所述帽口处,所述止挡件(102)的中心轴线沿轴向设置,所述止挡件(102)的中心轴线四周设有止挡侧壁(1021),所述止挡侧壁(1021)围合形成内腔,所述旋转支撑部(20)的一部分插装在所述内腔中,所述轴向槽(1023)设置在所述止挡侧壁(1021)的内侧面上并贯通到所述止挡侧壁(1021)的两端端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侧壁(1021)靠近所述连接帽(101)的一端端面上设有止挡凹槽(1022),所述止挡凹槽(1022)与所述轴向槽(1023)在周向上相互错开预定角度,所述止挡凸起(2014)通过与所述止挡凹槽(1022)的槽壁面抵触来止挡所述移动部(10)向远离所述旋转支撑部(20)的方向轴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件(201)的中心轴线沿轴向设置,所述旋转件(201)的轴向一端设有旋转端壁(2011),所述旋转端壁(2011)的一端端面上设有向所述驱动斜面(1014)凸起的第二楔形凸块(2012),所述第二楔形凸块(2012)的一侧表面形成所述从动斜面(201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支撑部(20)包括支撑件(202)和紧固件(203),所述支撑件(202)设有沿轴向延伸的连接轴(2021),所述连接轴(2021)的一端穿过所述旋转端壁(2011)与所述紧固件(203)连接,以将所述支撑件(202)和所述旋转件(201)连在一起,所述连接轴(2021)四周设有支撑侧壁(2022),所述支撑侧壁(2022)的轴向一端支撑所述旋转端壁(2011),所述支撑侧壁(2022)的轴向另一端设有支撑端壁(202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30)包括抵压件(302)和弹性件(301),所述抵压件(302)和所述弹性件(301)均套装在所述支撑侧壁(2022)外周,所述弹性件(301)位于所述抵压件(302)和所述支撑端壁(2023)之间。
11.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第一被连接件、第二被连接件和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被连接件通过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第二被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被连接件与所述连接装置的所述移动部(10)连接,所述第二被连接件与所述连接装置的所述旋转支撑部(20)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被连接件为屏幕,所述第二被连接件为屏幕支架。
CN202311208119.3A 2023-09-18 2023-09-18 一种连接装置及终端设备 Pending CN11716761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08119.3A CN117167615A (zh) 2023-09-18 2023-09-18 一种连接装置及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08119.3A CN117167615A (zh) 2023-09-18 2023-09-18 一种连接装置及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67615A true CN117167615A (zh) 2023-12-05

Family

ID=88933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08119.3A Pending CN117167615A (zh) 2023-09-18 2023-09-18 一种连接装置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6761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42878A (en) Flexible coupling with elastomeric belt
JP4562985B2 (ja) レバー付きコネクタ
US763213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inner and outer plug housings
US4239314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0340631B1 (en) Coupling structure of cable connector
US5139460A (en) Flexible couplings with end float limiting
EP2806447B1 (en) Coupling device for circuit breaker
RU2763502C2 (ru) Соединительный блок
CA1046149A (en) Low insertion force circular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899808A (en) Shaft coupler
CN117167615A (zh) 一种连接装置及终端设备
WO2019185021A1 (zh) 线束联接器、显示装置和车辆
US20240154341A1 (en) A connector device for an electric machine tool
CN217158798U (zh) 连接装置
US3283535A (en) Shaft coupling
JPH11325099A (ja) シャフト継手
JP4712206B2 (ja) インヒビタースイッチの位置決め方法、位置決め構造
CN112855789B (zh) 一种用于直驱电机的联轴器装置
CN217822511U (zh) 组合式凸轮及凸轮开关
CN113272569A (zh) 用于驱动扭矩的双向传递的具有角间隙的轴毂连接系统
CN219778021U (zh) 一种快接结构及相机镜头的快接结构
CN217926821U (zh) 一种便于拆卸的轴连接结构
CN112802694A (zh) 一种中性线重叠转换装置及其电源转换开关
CN205487778U (zh) 弹簧过中操作机构及其操作手柄
CN110661138A (zh) 电缆连接器对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