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67128A - 发动机及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及摩托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67128A
CN117167128A CN202311200539.7A CN202311200539A CN117167128A CN 117167128 A CN117167128 A CN 117167128A CN 202311200539 A CN202311200539 A CN 202311200539A CN 117167128 A CN117167128 A CN 1171671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ommunicated
circulation
inlet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0053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良
胡义强
程仕杰
阳远贵
邹正偉
夏海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ncin Motor Co Ltd
Chongqing Longxin Eng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ncin Motor Co Ltd
Chongqing Longxin Eng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ncin Motor Co Ltd, Chongqing Longxin Eng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nci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20053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6712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671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671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及摩托车,所述发动机具有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大循环冷却系统和散热器,所述大循环冷却系统包括与散热器连通的大循环冷却通道,所述大循环冷却通道设置在发动机内,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小循环冷却系统,所述小循环冷却系统具有与大循环冷却通道连通的小循环冷却通道,所述小循环冷却通道设置在发动机内,所述大循环冷却通道具有与散热器出液端连通的大循环进液口和与散热器回液端连通的大循环出液口;所述散热器布置在发动机的纵向前端,所述大循环进液口朝向散热器开设,所述大循环出液口靠近散热器回液端开设;能够优化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水管布局,减少水管的布置,同时使得消声器更好布置,从而使得整车更加紧凑。

Description

发动机及摩托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及摩托车。
背景技术
V型水冷发动机水泵盖一般布置在右盖上,消声器布置在散热器与发动机之间,发动机的冷却介质入口布置在水泵盖上,散热器与水泵盖入口通过一根橡胶水管连接。
为防止消声器与水管距离过近,水管被损坏,发动机与散热器之间需预留出足够的间隙,使得目前应用V型水冷发动机的整车结构不够紧凑。
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发动机及摩托车,能够优化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水管布局,使消声器更好布置,从而使得整车更加紧凑。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发动机及摩托车,能够优化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水管布局,减少水管的布置,同时使消声器更好布置,从而使得整车更加紧凑。
本发明的发动机具有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大循环冷却系统和散热器,所述大循环冷却系统包括与散热器连通的大循环冷却通道,所述大循环冷却通道设置在发动机内,所述大循环冷却通道具有与散热器出液端连通的大循环进液口和与散热器回液端连通的大循环出液口,所述大循环冷却通道内流通冷却介质用于对发动机的预设位置冷却;
所述散热器布置在发动机的纵向前端,所述大循环进液口开设于缸体,所述大循环进液口朝向散热器开设,也即大循环进液口位于发动机的纵向前端与散热器靠近,所述大循环出液口靠近散热器回液端开设,降低提升回液效率。本方案通过将大循环进液口的位置进行调整,能够优化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水管布局,规避了现有技术中消声器与水管靠近对水管的破坏,减少水管的外置使用,降低外界环境对供水的干扰,同时使消声器更好布置,将冷却介质入口布置在发动机前端,缸体通过内置水道到达水泵盖,避免水管在横向外露,从而使得整车构造更加紧凑,提升驾乘空间,同时降低间隙造成的行车振动干扰,提升驾乘体验。
进一步,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小循环冷却系统和节温器,所述小循环冷却系统具有与大循环冷却通道连通的小循环冷却通道,所述小循环冷却通道设置在发动机内,所述小循环冷却通道具有与大循环出液口连通的小循环进液口和与大循环冷却通道连通的小循环出液口,所述小循环冷却通道内流通冷却介质用于对发动机的预设位置冷却;本方案大循环冷却通道和小循环冷却通道均在发动机内布置,利于减少连接管及管接件的使用,提升了空间利用率;所述节温器靠近散热器回液端布置,所述节温器用于使冷却介质在大循环冷却通道经过或者使冷却介质在小循环冷却通道经过。
进一步,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设置在大循环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泵,所述冷却泵用于使冷却介质在大循环冷却通道内沿设定流向Ⅰ流动或者使冷却介质在小循环冷却通道内沿设定流向Ⅱ流动。
进一步,所述冷却泵具有叶轮、与大循环进液口连通的入水室以及与大循环出液口连通的出水室,所述入水室和出水室连通,所述小循环冷却通道在入水室内与大循环冷却通道连通,所述入水室与大循环进液口连通的通道经过缸体和箱体,所述入水室与出水室连通的出口大致位于入水室的中部,所述叶轮靠近入水室与出水室连通的出口设置,所述叶轮被驱动转动的将冷却介质由入水室泵送至出水室。且所述叶轮形成了对该出口末端的封挡,所述入水室具有与大循环进液口连通的第一入口和与小循环出液口连通的第二入口,所述第一入口与叶轮外缘之间的距离和第二入口与叶轮外缘之间的距离近似等同;所述出水室呈由入口端到出口端横截面积逐渐增大的渐开线型;利于冷却泵的设置及为冷却介质提供循环动力。
进一步,所述冷却泵包括固定于发动机侧面的水泵盖,所述入水室与出水室在水泵盖的内侧形成;所述水泵盖上形成有与出水室出水方向呈垂直关系的大循环进液段和小循环进液段,所述大循环进液段将入水室与出水室连通的出口和第一入口连通,所述小循环进液段将入水室与出水室连通的出口和第二入口连通。
进一步,所述大循环出液口靠上开设于缸头,所述大循环进液口靠下开设于缸体;所述小循环进液口靠上开设于箱体并与大循环出液口靠近,由所述节温器控制小循环进液口与大循环出液口的连通或断开。
本方案还公开了一种摩托车,所述摩托车上应用有所述的发动机。通过将大循环进液口的位置进行调整,能够优化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水管布局,规避了现有技术中消声器与水管靠近对水管的破坏,使消声器更好布置,从而使得整车更加紧凑。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发动机及摩托车,通过将大循环进液口的位置进行调整,能够优化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水管布局,规避了现有技术中消声器与水管靠近对水管的破坏,使消声器更好布置,从而使得整车更加紧凑,将冷却介质入口布置在发动机前端,缸体通过内置水道到达水泵盖,避免水管在横向外露,使得消声器更好布置,从而使得整车构造更加紧凑,提升驾乘空间,同时降低间隙造成的行车振动干扰,提升驾乘体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图1的A-A向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水泵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图3的B-B向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图5的C-C向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1散热器,2散热器出液端,3散热器回液端,4大循环进液口,5大循环出液口,6节温器,7小循环进液口,801管道Ⅰ,802管道Ⅱ,803管道Ⅲ,804管道Ⅳ,9入水室,10出水室,11叶轮,12水泵盖,13大循环进液段,14小循环进液段,101缸体内置水道Ⅰ,102箱体内置水道Ⅰ,103右盖内置水道Ⅰ,104右盖内置水道Ⅱ,105箱体内置水道Ⅱ,106缸体内置水道Ⅱ,107箱体内置水道Ⅲ,108右盖内置水道Ⅲ。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图1的A-A向结构示意图,图1和图2中的箭头指代大循环冷却系统中冷却介质流向;图3为本发明水泵盖12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图3的B-B向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图5的C-C向结构示意图,图5图和6中的箭头指代小循环冷却系统中冷却介质流向;如图所示,所述的横向为发动机在机车上装配后的左右方向,所述的纵向为发动机在机车上装配后的前后方向,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的发动机具有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大循环冷却系统和散热器1,所述大循环冷却系统包括与散热器1连通的大循环冷却通道,所述大循环冷却通道设置在发动机内,降低外置管道的使用,所述大循环冷却通道具有与散热器出液端2连通的大循环进液口4和与散热器回液端3连通的大循环出液口5,所述大循环冷却通道内流通冷却介质用于对发动机的预设位置冷却;本方案中所述冷却介质为水,当然该冷却介质还可以为油或其他满足散热需求的介质,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散热器1布置在发动机的纵向前端,所述大循环进液口4朝向散热器1开设,也即大循环进液口4位于发动机的纵向前端与散热器1靠近,所述大循环进液口4的位置可以在箱体、缸体或者发动机盖等位置开设,以满足内置功能达到散热目的为宜,所述大循环出液口5靠近散热器回液端3开设,降低提升回液效率。本方案通过将大循环进液口4的位置进行调整,能够优化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水管布局,规避了现有技术中消声器与水管靠近对水管的破坏,减少水管的外置使用,还能够降低外界环境对供水的干扰,同时使消声器更好布置,将冷却介质入口布置在发动机前端,缸体通过内置水道到达水泵盖12,避免水管在横向外露,从而使得整车构造更加紧凑,提升驾乘空间,同时降低间隙造成的行车振动干扰,提升驾乘体验。
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小循环冷却系统和节温器6,所述小循环冷却系统具有与大循环冷却通道连通的小循环冷却通道,所述小循环冷却通道设置在发动机内,降低外置管道的使用,所述小循环冷却通道具有与大循环出液口5连通的小循环进液口7和与大循环冷却通道连通的小循环出液口,所述小循环冷却通道内流通冷却介质用于对发动机的预设位置冷却,该预设位置可与大循环的预设位置相同、部分相同或不同,根据实际的布置情况确定,以实现对应位置的冷却目的为宜,在此不再赘述;本方案大循环冷却通道和小循环冷却通道均在发动机内布置,并且小循环冷却通道后段与大循环冷却通道后段重合,也即小循环冷却通道在大循环冷却通道上连通后,位于冷却泵之后的一段借用大循环冷却通道后段,利于减少连接管及管接件的使用,提升了空间利用率,降低了整体布置难度及提高了整机美观性,并利于保证发动机总成的可靠性,当然,其中不可避免的冷却系统中还包括在发动机上外接的部分管路以使得为冷却介质提供通路,完成对应冷却功能,例如将大循环出液口5与节温器6连通的管道Ⅰ801、将节温器6与散热器1连通的管道Ⅱ802、将大循环进液口4与散热器1连通的管道Ⅲ803以及在节温器6上布置将小循环进液口7与大循环出液口5连通的管道Ⅳ804,在此不再赘述;所述节温器6靠近散热器回液端3布置,降低节温器6的工作振荡,所述节温器6用于使冷却介质在大循环冷却通道经过或者使冷却介质在小循环冷却通道经过。
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设置在大循环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泵,所述冷却泵用于使冷却介质在大循环冷却通道内沿设定流向Ⅰ流动或者使冷却介质在小循环冷却通道内沿设定流向Ⅱ流动。进一步提升冷却介质的冷却效率,设定流向Ⅰ即为由冷却介质大循环进液口4进入大循环冷却通道并沿大循环冷却通道的轨迹流动由大循环出液口5排出至散热器1,再次往复经过此循环对预设位置冷却;设定流向Ⅱ即为由冷却介质小循环进液口7进入小循环冷却通道并沿小循环冷却通道的轨迹流动由小循环出液口循环回小循环冷却通道,再次往复经过此循环对预设位置冷却;当然该冷却系统还应当包括冷却风扇、发动机机体和气缸中的水套以及附属装置等,同时本方案未作展开说明的散热器1、节温器6和冷却水泵等均各自对应的选择现有技术中的任一种,实现对应功能为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泵具有叶轮11、与大循环进液口4连通的入水室9以及与大循环出液口5连通的出水室10,所述入水室9和出水室10连通,本方案所述大循环进液口4开设于缸体,所述入水室9与大循环进液口5连通的通道经过缸体和箱体,以满足大循环冷却通道完全内置在发动机内,提升冷却效果的同时,降低外置管道的使用,所述小循环冷却通道在入水室9内与大循环冷却通道连通,所述叶轮11被驱动转动的将冷却介质由入水室9泵送至出水室10。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入水室9与出水室10连通的出口大致位于入水室9的中部,所述叶轮11靠近入水室9与出水室10连通的出口设置,且所述叶轮11形成了对该出口末端的封挡,出口的进水端为首端,出水端为末端,所述入水室9具有与大循环进液口4连通的第一入口和与小循环出液口连通的第二入口,所述第一入口与叶轮外缘之间的距离和第二入口与叶轮外缘之间的距离近似等同;利于结构布局,利于集水的稳定性和冷却泵泵水的可靠性,所述出水室10呈由入口端到出口端横截面积逐渐增大的渐开线型;利于结构布局,利于冷却泵的设置及为冷却介质提供循环动力。
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泵包括固定于发动机侧面的水泵盖12,所述入水室9与出水室10在水泵盖12的内侧形成;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水泵盖12上形成有与出水室10出水方向呈垂直关系的大循环进液段13和小循环进液段14,所述出水室10出水方向为在横向由外向内,所述的内即为在横向靠近发动机中部的方向,本方案水泵盖12安装在发动机右端盖靠近前端的上方布置,使得入水室9更靠近位于缸头的大循环出液口5,降低接口处的泵送压力,所以该出水室10的出水方向为在横向由右至左,所述大循环进液段13将入水室9与出水室10连通的出口和第一入口连通,所述小循环进液段14将入水室9与出水室10连通的出口和第二入口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大循环出液口5靠上开设于缸头,所述大循环进液口4靠下开设于缸体;以使得形成由下至上沿既定流向延伸的大循环冷却通道,提升冷却可靠性,所述小循环进液口7靠上开设于箱体并与大循环出液口5靠近,降低小循环进液口7和大循环出液口5管路的长度,降低管路过热老化的风险,如图6所示,由所述节温器6控制小循环进液口7与大循环出液口5的连通或断开。
本专利结构:大循环中,缸体上连接有管道Ⅲ803,散热器1通过管道Ⅲ803与缸体连通,更具体的是管道Ⅲ803将大循环进液口4与散热器出液端2连通;冷却介质通过该管道Ⅲ803由散热器1到达缸体内部,再通过缸体内置水道Ⅰ101到达箱体内置水道Ⅰ102,缸体与箱体之间有密封垫进行密封,再通过箱体内置水道Ⅰ102到达右盖内置水道Ⅰ103,箱体与右盖之间有密封垫密封,再通过右盖内置水道Ⅰ103到达水泵盖12,右盖与水泵盖12间有橡胶密封圈进行密封,水泵盖12内置水道(入水室9和出水室10),将冷却介质送达叶轮11顶部,更具体的冷却介质经过大循环进液段13进入出水室10,再通过发动机内部的大循环末段流道被节温器6控制的排放至散热器,然后重复循环,所述大循环末段流道包括右盖内置水道Ⅱ104、箱体内置水道Ⅱ105和缸体内置水道Ⅱ106,所述右盖内置水道Ⅱ104连通出水室10,所述缸体内置水道Ⅱ106的末端形成大循环出液口5,所述箱体内置水道Ⅱ105将右盖内置水道Ⅱ104和缸体内置水道Ⅱ106连通,以使得冷却介质由出水室10依次经过右盖内置水道Ⅱ104、箱体内置水道Ⅱ105和缸体内置水道Ⅱ106,管道Ⅰ801使大循环出液口5与节温器6连通,由大循环出液口5流出的冷却介质经过管道Ⅰ801进入节温器6,节温器6通过管道Ⅱ802与散热器回液端3连通,进入节温器6的冷却介质通过管道Ⅱ802回流至散热器1,然后重复循环;小循环中,冷却介质被冷却泵由小循环进液口7泵入发动机,并形成内循环,其中节温器6通过管道Ⅳ804与小循环进液口7连通,由所述节温器6控制小循环进液口7与大循环出液口5的连通或断开,当发动机小循环时,节温器6控制小循环进液口7与大循环出液口5连通,此状态下进入节温器6的冷却介质通过管道Ⅳ804进入小循环进液口7,冷却介质由连通节温器6和小循环进液口7的管道Ⅳ804进入箱体内置水道Ⅲ107,再由箱体内置水道Ⅲ107进入右盖内置水道Ⅲ108,然后冷却介质经过小循环进液段14进入出水室10,再通过发动机内部的大循环末段流道被节温器6控制的循环回当前水管804,然后重复循环。
更具体的介质流向如下:
大循环中:散热器1出水→管道Ⅲ803→缸体内置水道Ⅰ101→箱体内置水道Ⅰ102→右盖内置水道Ⅰ103→冷却泵(由大循环进液段13被泵送至出水室10)→右盖内置水道Ⅱ104→箱体内置水道Ⅱ105→缸体内置水道Ⅱ106→管道Ⅰ801→节温器6→管道Ⅱ802→散热器1回水。
小循环中:冷却泵(由小循环进液段14被泵送至出水室10)→右盖内置水道Ⅱ104→箱体内置水道Ⅱ105→缸体内置水道Ⅱ106→管道Ⅰ801→节温器6→管道Ⅳ804→箱体内置水道Ⅲ107→右盖内置水道Ⅲ108→冷却泵(由小循环进液段14被泵送至出水室10)。
本方案还公开了一种摩托车,所述摩托车上应用有所述的发动机。通过将大循环进液口4的位置进行调整,能够优化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水管布局,规避了现有技术中消声器与水管靠近对水管的破坏,使消声器更好布置,将冷却介质入口布置在发动机前端,缸体通过内置水道到达水泵盖12,避免水管在横向外露,从而使得整车构造更加紧凑,提升驾乘空间,同时降低间隙造成的行车振动干扰,提升驾乘体验。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具有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大循环冷却系统和散热器,所述大循环冷却系统包括与散热器连通的大循环冷却通道,所述大循环冷却通道设置在发动机内,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小循环冷却系统,所述小循环冷却系统具有与大循环冷却通道连通的小循环冷却通道,所述小循环冷却通道设置在发动机内,所述大循环冷却通道具有与散热器出液端连通的大循环进液口和与散热器回液端连通的大循环出液口;
所述散热器布置在发动机的纵向前端,所述大循环进液口朝向散热器开设,且所述大循环进液口靠近散热器出液端,所述大循环出液口靠近散热器回液端开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节温器,所述小循环冷却通道具有与大循环出液口连通的小循环进液口和与大循环冷却通道连通的小循环出液口;
所述节温器靠近散热器回液端布置,所述节温器用于使冷却介质在大循环冷却通道经过或者使冷却介质在小循环冷却通道经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设置在大循环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泵,所述冷却泵具有叶轮、与大循环进液口连通的入水室以及与大循环出液口连通的出水室,所述入水室和出水室连通;
所述大循环进液口开设于缸体,所述入水室与大循环进液口连通的通道经过缸体和箱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循环冷却通道在入水室内与大循环冷却通道连通,所述冷却泵用于使冷却介质在大循环冷却通道内沿设定流向Ⅰ流动或者使冷却介质在小循环冷却通道内沿设定流向Ⅱ流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水室具有与大循环进液口连通的第一入口和与小循环出液口连通的第二入口,所述第一入口与叶轮外缘之间的距离和第二入口与叶轮外缘之间的距离近似等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泵包括固定于发动机侧面的水泵盖,所述入水室与出水室在水泵盖的内侧形成;
所述水泵盖上形成有与出水室出水方向呈垂直关系的大循环进液段和小循环进液段,所述大循环进液段将入水室与出水室连通的出口和第一入口连通,所述小循环进液段将入水室与出水室连通的出口和第二入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水室与出水室连通的出口大致位于入水室的中部,所述叶轮靠近入水室与出水室连通的出口设置,所述叶轮被驱动转动的将冷却介质由入水室泵送至出水室。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室呈由入口端到出口端横截面积逐渐增大的渐开线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循环出液口靠上开设于缸头,所述大循环进液口靠下开设于缸体;所述小循环进液口靠上开设于箱体并与大循环出液口靠近。
10.一种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托车上应用有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
CN202311200539.7A 2023-09-15 2023-09-15 发动机及摩托车 Pending CN11716712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00539.7A CN117167128A (zh) 2023-09-15 2023-09-15 发动机及摩托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00539.7A CN117167128A (zh) 2023-09-15 2023-09-15 发动机及摩托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67128A true CN117167128A (zh) 2023-12-05

Family

ID=88937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00539.7A Pending CN117167128A (zh) 2023-09-15 2023-09-15 发动机及摩托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6712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0059807A (ja) 過給機の冷却構造
CN101943048B (zh) 一种船舶用发动机的双循环水冷节能系统
JP2009536287A (ja) 統合した冷却水経路を備えて成るオイルモジュール
KR102563582B1 (ko) 열교환기 일체형 전동식 오일펌프 시스템
CN101323369B (zh) 一种摩托艇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CN220815816U (zh) 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发动机
JP3354519B2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CN201835903U (zh) 一种船舶用发动机的双循环水冷节能系统
CN117167128A (zh) 发动机及摩托车
JP2009108704A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CN206769990U (zh) 防爆柴油机排气冷却系统
CN215109140U (zh) 发动机水泵
CN102361392A (zh) 内燃机车变流器冷却系统
CN214742052U (zh) 冷却效果好的罗茨真空泵
CN210919275U (zh) Egr冷却器及带egr系统的发动机
CN104975932A (zh) 摩托车水冷发动机的全封闭内循环水冷结构
CN100432386C (zh) 发动机的冷却水配管连接结构
KR100435946B1 (ko) 엔진의 냉각 시스템
CN216950551U (zh) 一种带整车变速箱冷却水接口调温器座及发动机冷却水路
JP4736132B2 (ja) 車両の燃料配管構造
CN210405000U (zh) 用于摩托车电机的水冷结构
CN221442691U (zh) 纵置发动机冷却系统
CN218760105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及摩托车
CN216436953U (zh) 油水混合冷却电驱系统、油水混合冷却系统及车辆
CN114183411B (zh) 一种适应极端天气工况的液压油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