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56250B -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56250B
CN117156250B CN202311402285.7A CN202311402285A CN117156250B CN 117156250 B CN117156250 B CN 117156250B CN 202311402285 A CN202311402285 A CN 202311402285A CN 117156250 B CN117156250 B CN 1171562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carrier
magnetic field
drive
abnormal s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0228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156250A (zh
Inventor
韩文亚
屈艳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40228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56250B/zh
Publication of CN1171562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562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1562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562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驱动装置包括驱动壳体、载体和异响抑制组件,载体沿第一方向移动设置在驱动壳体内,并被配置为承载镜头。第一方向平行镜头的光轴方向。异响抑制组件位于载体在第一方向上的侧方。异响抑制组件包括磁场件和通电导体,磁场件和通电导体的一者装配于载体,另一者装配于驱动壳体。通电导体被配置为在载体沿第一方向朝异响抑制组件所在的一侧移动超过预设行程时,产生与磁场件反向的磁场,以减小载体对驱动壳体的撞击力。本申请的驱动装置在确保摄像模组的对焦功能的同时,能够抑制驱动装置在晃动场景下产生的晃动异响,提升用户对电子设备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摄像模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摄像模组因支持拍照、视频录制等众多功能,已广泛应用于众多电子设备比如手机、平板电脑中。
摄像模组包括驱动装置和镜头,驱动装置包括驱动壳体和承载镜头的载体,载体可以沿驱动壳体的厚度方向上移动设置在驱动壳体内,以在载体在驱动壳体内移动时,能够带动镜头沿驱动壳体的厚度方向上相对驱动壳体移动,从而实现摄像模组的对焦功能。相关技术中的驱动装置内设置有滚珠或者直线导轨,滚珠或者直线导轨可以作为载体在驱动壳体内移动时的运动介质,以便于载体在驱动壳体内的移动。然而,当摄像模组处于晃动场景下时,载体会撞击驱动壳体并产生较大的晃动异响,严重影响了用户对电子设备的使用体验。
因此,如何在确保摄像模组的对焦功能的前提下,抑制载体产生的晃动异响,已成为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在确保摄像模组的对焦功能的同时,能够抑制驱动装置在晃动场景下产生的晃动异响,提升用户对电子设备的使用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
驱动壳体;
载体,沿第一方向移动设置在驱动壳体内,并被配置为承载镜头;第一方向平行镜头的光轴方向;
异响抑制组件,位于载体在第一方向上的侧方;异响抑制组件包括磁场件和通电导体,磁场件和通电导体的一者装配于载体,另一者装配于驱动壳体;通电导体被配置为在载体沿第一方向朝异响抑制组件所在的一侧移动超过预设行程时,产生与磁场件反向的磁场,以减小载体对驱动壳体的撞击力。
本申请实施例的驱动装置通过在载体的设置,不仅能够实现摄像模组的镜头在驱动装置上的装配,而且通过载体沿第一方向相对驱动壳体的移动,能够带动镜头沿光轴方向相对驱动壳体的移动,实现摄像模组的对焦功能。
在此基础上,通过异响抑制组件中磁场件和通电导体的设置,由于磁场件和通电导体的一者装配于载体,另一者装配于驱动壳体,以便实现异响抑制组件在驱动壳体内的装配的同时,由于通电导体被配置为在载体沿第一方向朝异响抑制组件所在的一侧移动超过预设行程时,产生与磁场件反向的磁场,由于通电导体产生的磁场以及磁场件的磁场的存在,会在通电导体与磁场件之间会产生斥力,该斥力会给载体施加一个反向加速度,对载体朝向异响抑制组件所在的一侧移动时的加速度具有抵消作用,以减小载体与驱动壳体撞击时的速度以及撞击力,达到减小驱动装置处于晃动场景产生的晃动异响,提升用户对电子设备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通电导体具有断开的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
异响抑制组件还包括导通件,导通件位于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断开处,且被配置为在载体沿第一方向朝异响抑制组件所在的一侧移动超过预设行程时,导通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以使通电导体产生磁场,以便在通电导体与磁场件之间产生斥力,通过该斥力减小载体撞击驱动壳体时的撞击力的同时,能够使得载体未移动或者移动行程未超出预设行程时,通电导体在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之间为开路,以避免通电导体对载体在预设行程内的移动造成影响的同时,不会影响驱动装置的功耗。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导体包括线圈部,线圈部被配置为在与第二导体导通后产生磁场,以便在线圈部与磁场件之间产生斥力。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线圈部和磁场件相对设置,且在第一方向上具有重叠区域,以便线圈部产生的磁场能够与磁场件产生的磁场在第一方向上相互交叠,从而在线圈部与磁场件之间产生斥力。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磁场件位于线圈部的遮盖范围内,以使线圈部完全遮盖磁场件,以增大线圈部与磁场件之间的斥力。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导体包括至少一个线圈部,能够使得第一导体的结构以及产生的磁场的磁场强度更加多样化,以便为载体提供不同大小的反向加速度;第二导体为直线导体,在实现通电导体与驱动电路板导通的同时,能够简化通电导体的结构。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磁场件包括磁性件,磁性件在第一方向上具有一对极性相反的磁极,使得磁场件与线圈部产生的磁场之间仅有斥力,以确保该斥力能够为载体提供反向加速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线圈部的绕线平面垂直第一方向,线圈部在通电后能够产生的磁场的磁极能够位于第一方向上的同时,通过控制线圈部内电流的方向,以使线圈部能够产生与磁场件反向的磁场。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磁场件装配于载体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且磁场件的至少部分嵌设于载体,以实现磁场件在载体上的装配;
通电导体贴合于驱动壳体的面向磁场件的一侧内壁上,以便实现通电导体在驱动壳体上的装配的同时,还能够便于实现磁场件和通电导体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设置。并且,通过通电导体贴合于驱动壳体的设置,还能够增强导通件对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导通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通件位于第一导体和磁场件的均朝向第二导体的一侧,以便导通件导通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基础上,能够利用线圈部和第二导体在第一方向上的高度差,实现导通件在驱动壳体内的装配的同时,还能够避免导通件阻挡载体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通件装配于驱动壳体的内壁上;
载体沿第一方向朝导通件所在的一侧移动超过预设行程时与导通件抵接,并推动导通件朝断开处所在的一侧发生弹性形变,以导通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从而在实现通电导体与驱动电路板的导通,以使第一导体产生磁场的基础上,还能够对载体的移动起到缓冲作用,以便获得较好的晃动异响的抑制效果的同时,能够便于导通件对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再次导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通件具有弹性导通部,弹性导通部包括与驱动壳体的内壁弹性连接且位于断开处的悬臂,悬臂位于第二导体朝载体的一侧,且与第二导体呈间距设置;
悬臂被配置为能够与载体抵接,并在载体的推动下朝向断开处所在的一侧移动,以导通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以确保通电导体在载体朝导通件所在的一侧移动超过预设行程时才能够与驱动电路板导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悬臂为平面结构,平面结构覆盖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以便增强悬臂对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导通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弹性导通部还包括与悬臂连接的弯折臂,弯折臂包括至少一个朝载体的一侧弯折的弯折段,以便弯折段在载体的推动作用下会朝断开处发生弹性形变并移动,从而带动悬臂朝断开处所在的一侧移动,以导通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同时,能够对载体的移动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以便延长斥力对载体提供反向加速度的时间,获得较好的晃动异响的抑制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悬臂和弯折臂的至少一者平行设置于载体之上,以便在导通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同时,能够使得导通件的更加多样化,以满足驱动装置对导通件的不同结构的要求。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弹性导通部朝向载体的一侧与载体之间的距离小于通电导体的线圈部与磁场件之间的距离,且大于载体的预设行程,以确保载体在第一方向朝异响抑制组件所在的一侧移动时,载体能够优先与弹性导通部抵接的同时,能够确保载体在预设行程内的正常移动,以实现摄像模组的对焦功能。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通件装配于载体上,且被配置为在载体沿第一方向朝通电导体一侧移动超过预设行程时,导通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同样能够达到晃动异响的抑制效果的同时,不影响载体在驱动壳体内在预设行程内的正常移动,以确保摄像模组的对焦功能。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通件为导电泡棉、金属件或者弹片,以在导通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同时,能够使得导通件的结构更加多样化,以适应不同结构的驱动装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通电导体产生磁场时,通电导体与磁场件之间均具有间隙,以避免磁场件与通电导体相撞,损坏通电导体。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载体在第一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至少一组异响抑制组件,以便载体相对驱动壳体第一方向朝载体的不同侧移动超出预设行程时,在所对应的异响抑制组件的作用下,均能够减小载体撞击驱动壳体时产生的晃动异响。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位于载体同侧的异响抑制组件在驱动壳体内对称设置,以便为载体的反向运动提供更大的反向加速度,增强异响抑制效果的同时,能够增强载体在移动时的稳定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还包括驱动载体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路板,通电导体与驱动电路板电连接,以便通过驱动组件驱动载体沿第一方向相对驱动壳体移动的同时,通过驱动电路板能够为通电导体供电。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驱动壳体的内壁在第一方向上具有滑槽,载体在对应滑槽的位置具有滑动件,滑动件安装于滑槽内,以使载体滑动装配在驱动壳体,能够便于载体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为滚珠马达,以便通过异响抑制组件的设置,能够抑制滚珠马达在晃动场景下产生的晃动异响,提升用户对电子设备的使用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摄像模组包括镜头和如上任一项的驱动装置,镜头装配于驱动装置的载体,实现摄像模组的对焦功能的同时,通过异响抑制组件能够减小驱动装置由于载体与驱动壳体的撞击产生的晃动异响。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如上的摄像模组,摄像模组安装于壳体上,实现摄像模组的对焦功能的同时,通过异响抑制组件的设置,能够提升用户对电子设备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局部拆分示意图;
图3为相关技术中的一种摄像模组的爆炸图;
图4为图3中驱动装置的截面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驱动装置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驱动装置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磁场件产生的磁场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电导体产生的磁场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驱动装置的爆炸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驱动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驱动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的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磁场件和第一导体的位置示意图;
图14为图5在B-B方向的截面图;
图15为图14在C处的放大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通件与通电导体的位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电子设备;
1-中框;11-中板;12-边框;2-后盖;21-镜头盖板;3-显示屏;4-主电路板;5-摄像模组;51-镜头;
52-驱动装置;521-驱动壳体;5211-上壳体;5212-下壳体;5213-滑槽;5214-第一避让口;5215-第二避让口;
522-载体;5221-滑动件;5222-滚珠;5223-嵌设槽;
523-磁场件;
524-通电导体;5241-第一导体;5242-第二导体;5243-线圈部;5244-绕线平面;
525-导通件;5251-弹性导通部;5252-悬臂;5253-弯折臂;5254-弯折段;5255-抵接段;5256-弹性臂;
526-驱动电路板;
53-滤光片;
54-图像传感器;
55-柔性电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
为便于理解,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相关技术术语进行解释和说明。
对焦,也叫对光、聚焦,可以理解为摄像头或者其他摄像设备在拍照或者摄像的过程中变动物距和像距的位置,使被拍物成像清晰的过程。
物距,指的是物体到摄像头或者其他摄像设备中的透镜的光心的距离。
像距,指的是像到透镜的光心之间的距离。物距与像距存在共轭关系,物距越远,像距越近;相反,物距越近,像距越远。
光轴,指穿过镜头中各镜片的中心的直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即pad)、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笔记本电脑、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手持计算机、智能穿戴设备等具有拍摄功能的电子设备。智能穿戴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
下面以手机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作进一步阐述。
图1和图2分别示出了一种电子设备100的整体结构以及局部拆分示意图。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壳体,壳体包括中框1和后盖2,其中,后盖2盖设并连接于中框1的一侧,并和中框1构成了电子设备100的壳体,为电子设备100提供结构框架。
继续参见图2,中框1包括相互连接的中板11和边框12,边框12可以为由多个侧边框首尾相接围成的方环形结构。边框12围设在中板11的周侧边缘,并与中板11的周侧边缘连接。后盖2盖设在中框1的一侧,并与边框12连接,从而实现后盖2在中框1上的设置和固定。
继续参见图2,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显示屏3,显示屏3可以盖设在中框1上与后盖2相对的一侧,并与边框12连接,从而实现显示屏3在中框1上的设置和固定。显示屏3可以为电子设备100提供显示界面以及与用户的交互界面。
继续参见图2,后盖2可以与中框1围成一个容置腔,用于容设电子设备100的电路板(未标示)、电池(未示出)等器件。电路板包括主电路板4。主电路板4上通常承载有处理器模块、系统级芯片(System on Chip,SoC)、存储模块、通信模块、射频模块、电源管理模块等模块。主电路板4位于后盖2和中框1围成的容置腔内。显示屏3可以与主电路板4电连接,可用于显示各种信息,还可以接收用户输入的信息。电路板还包括副电路板(未示出),副电路板上通常承载有麦克风、扬声器等模块。主电路板4、副电路板以及电池在容置腔内的设置位置可以参见现有手机等电子设备100中的设置,在此不做作进一步限定。
继续参见图2,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摄像模组5,摄像模组5可以与主电路板4电连接,以便在用户输入拍摄指令时,能够通过主电路板4控制摄像模组5拍摄图像,从而实现电子设备100的拍摄功能。
图2示出了电子设备100内设有一个摄像模组5。应说明,在实际应用中,摄像模组5的数量不局限于为一个,摄像模组5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或大于两个。为增强电子设备100的拍摄性能,电子设备100内通常设置有多个摄像模组5,示例性的,摄像模组5的数量可以为三个、四个或者五个等。一些摄像模组5可以位于容置腔内,以形成后置摄像模组,另一些摄像模组5可以位于显示屏3和中框1之间,并构成前置摄像模组。在本申请中,对于前置摄像模组和后置摄像模组在电子设备100中的具体位置不做进一步限定。
图3示出了相关技术中现有的电子设备中的一种摄像模组5a的爆炸图,以便于理解摄像模组5a的结构。参见图3所示,目前,摄像模组5a包括镜头51、驱动装置52a、滤光片53和图像传感器54。镜头51一般由一个或多个层叠的镜片(比如透镜)构成。驱动装置52a包括驱动壳体521a和载体522a,载体522a可以位于驱动壳体521a内。镜头51的一部分安装在驱动装置52的载体522a内,另一部分暴露在驱动装置52a的外部,以实现镜头51在摄像模组5a内的装配。滤光片53和图像传感器54依次设置在镜头51的出光侧。图像传感器54可以通过柔性电连接件55与电子设备100的主电路板4电连接。柔性电连接件55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驱动电路板526。电子设备100外部的光线透过后盖2上的镜头盖板21进入镜头51内,并经由镜头51射出后,可以依次经过滤光片53和图像传感器54,在图像传感器54处理后,形成图像,从而实现摄像模组5a的拍摄功能。
图4示出了图3中的驱动装置52a的截面图,该截面可以参见图3中的A-A截面。参见图4,相关技术中载体522a在驱动壳体521a内沿Z方向移动设置,以便电子设备100对目标物进行拍摄时,载体522a沿驱动壳体521a的厚度方向相对驱动壳体521a移动。驱动壳体521a的厚度方向可以参见Z方向。由于镜头51的光轴方向平行驱动壳体521a的厚度方向。因此,在载体522a沿驱动壳体521a的厚度方向相对驱动壳体521a移动时,可以带动镜头51时沿其光轴方向同移动,从而实现摄像模组5a的对焦功能,以增强影像的清晰度,满足用户对电子设备的拍摄质量的更高要求。
继续参见图4,为便于载体522a在Z方向上的移动,驱动壳体521a在Z方向上设置有滑槽5213,载体522a在对应滑槽5213的位置设置有滚珠5222或者直线导轨,滑槽5213内设有滚珠5222的驱动装置52a也可以称为滚珠马达。滚珠5222或者直线导轨滑动设置在对应的滑槽5213内,并可以作为载体522a在驱动壳体521a内移动时的运动介质,以便对载体522a在Z方向上的移动进行导向,提升镜头51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精确度的同时,能够减小载体522a在驱动壳体521a上的阻力,以便于载体522a在驱动壳体521a内的移动。
然而,当驱动装置52a不工作时,如若手工晃动驱动装置52a,载体522a会撞击驱动壳体521的内壁,并产生较大的晃动异响。为此,测试人员对摄像模组5a进行晃动测试。晃动测试中,测试人员在一定加速度以及频率下手工晃动其中一个摄像模组5a,以通过声音采集装置(比如麦克风)采集摄像模组5a产生的晃动异响。测试结果表明,当最大加速度为10g,最高频率约为3-5Hz时,摄像模组5a在距声音采集装置约(大约/接近)5cm处的最大响度约60dB。当摄像模组5a距离声音采集装置的距离越近时,在晃动场景下产生的晃动异响越大。当用户近距离晃动现有的电子设备,且现有的电子设备与用户距离较近时,摄像模组5产生的晃动异响会严重影响用户对现有的电子设备的使用体验。
因此,如何确保摄像模组5a在实现对焦功能的前提下,抑制载体522a产生的晃动异响,已成为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驱动装置,通过驱动装置内异响抑制组件的设置,在驱动装置内的载体在驱动壳体内的移动超过预设行程时,能够减小载体与驱动壳体的撞击力,从而对驱动装置在晃动场景(比如驱动装置不工作时手工晃动驱动装置)下产生的晃动异响产生抑制效果。因此,本申请的驱动装置可以替换相关技术中的驱动装置,应用在摄像模组5以及电子设备100上时,在实现摄像模组5的对焦功能的同时,能够提升用户对电子设备100的使用体验。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驱动装置的结构作进一步阐述。
图5和图6分别示出了驱动装置52在不同视角下的结构视图。参见图5和图6所示,驱动装置52包括驱动壳体521和载体522。其中,载体522沿第一方向移动设置在驱动壳体521内,并被配置为承载镜头51。其中,镜头51的结构可以参见上文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第一方向平行镜头51的光轴方向。例如,第一方向可以为驱动壳体521的厚度方向或者镜头51的光轴方向,具体可以参见Z方向。
通过载体522的设置,不仅能够实现镜头51在驱动装置52上的装配,而且在载体522沿第一方向相对驱动壳体521移动时,能够带动镜头51同时移动,使得镜头51沿光轴方向相对驱动壳体521的移动。在驱动装置52应用于摄像模组5时,通过镜头51沿光轴方向的移动,能够实现摄像模组5的对焦功能。
继续参见图5和图6所示,载体522为承载镜头51,且与镜头51的周向外壁的形状相适配(相同或相近)的环形结构,该环形结构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方环形或者圆环形结构。镜头51在载体522上的装配位置可以参见上文对相关技术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镜头51装配在载体522上时,可以与载体522可拆卸连接,以便于镜头51的更换。例如,镜头51可以通过卡接、粘接或者其他的方式与载体522的内侧壁连接。载体522的内侧壁可以理解为载体522面向镜头51的一侧。
继续参见图5并结合图3所示,驱动壳体521在镜头51的入光侧具有第一避让口5214,第一避让口5214的形状与镜头51的周向外壁的形状相适配。示例性的,第一避让口5214可以为圆形口。镜头51显露在载体522之外的部分可以穿设在第一避让口5214内,并位于驱动壳体521的外部,以便使得电子设备100外部的光线能够透过上文提及的镜头盖板21进入镜头51内的同时,还能够实现镜头51在驱动壳体521上的装配,减小摄像模组5的局部厚度以及摄像模组5在电子设备100内的装配空间,有利于实现电子设备100的轻薄化。
继续参见图5所示,驱动壳体521在镜头51的出光侧还具有第二避让口5215,以便镜头51的出光侧射出的光线可以通过第二避让口5215射入摄像模组5的滤光片53和图像传感器54,实现摄像模组5的拍摄功能。第二避让口5215也可以为与镜头51的周向外壁的形状相适配。第二避让口5215的形状可以与第一避让口5214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参见图6所示,驱动装置52还包括异响抑制组件(未标示),异响抑制组件位于载体522在第一方向上的侧方,并位于载体522和驱动壳体521的内壁之间,以便载体522沿第一方向朝异响抑制组件所在的一侧(比如Z+方向)移动时,通过异响抑制组件能够减小驱动装置52由于载体522与驱动壳体521的撞击产生的晃动异响,达到对晃动异响的抑制效果。
下面对异响抑制组件的结构作进一步说明。
继续参见图6,异响抑制组件包括磁场件523和通电导体524,磁场件523可以理解为能够产生磁场的结构件。通电导体524可以理解为能够通电的导体,通电导体524可以为铜或者其他能够通电的金属制成的导体。在下文中将对磁场件523和通电导体524作进一步阐述。磁场件523和通电导体524的一者装配于载体522,另一者装配于驱动壳体521,以便实现异响抑制组件在驱动壳体521内的装配。
图7中示出了磁场件523产生的一种磁场示意图,并不构成对磁场件523产生的磁场方向的限定。参见图7所示,磁场件523会产生一个磁场,图8示出了通电导体524产生的磁场示意图。继续参见图8并结合图6所示,其中,通电导体524被配置为在载体522沿第一方向朝异响抑制组件所在的一侧(比如朝Z+方向)移动超过预设行程时,产生与磁场件523反向的磁场,以驱动减小载体522对驱动壳体521的撞击力。例如,在磁场件523产生的磁场方向为图7所示时,通电导体524产生的磁场方向可以如图8所示。
预设行程可以理解为当镜头51沿光轴方向移动实现摄像模组5的对焦功能时,载体522在第一方向(比如Z+方向和Z-方向)上移动的行程范围。对于不同尺寸的驱动装置52,预设行程也可能不同,在本申请中,对预设行程不做特别限定。
继续参见图7和图8,由于通电导体524产生与磁场件523反向的磁场,也就是说,通电导体524产生的磁场与磁场件523的磁场的极性相反,磁场方向也相反。由于通电导体524产生的磁场以及磁场件523的磁场的存在,会在通电导体524与磁场件523之间会产生斥力,该斥力会使得通电导体524与磁场件523之间相互远离。
与此同时,由于磁场件523和通电导体524的一者装配于载体522,另一者装配于驱动壳体521,因此,产生的斥力也将分别作用于载体522和驱动壳体521。由于驱动壳体521固定不动,该斥力给载体522施加一个反向加速度,以使载体522具有沿第一方向朝向远离异响抑制组件所在的一侧(比如朝Z-方向)移动的趋势,从而对载体522朝异响抑制组件所在的一侧移动时的加速度具有一定的抵消作用,从而减少载体522与驱动壳体521的内壁撞击时的速度以及撞击力,达到减小驱动装置52处于晃动场景产生的晃动异响的目的,实现对晃动异响的抑制效果,提升用户对电子设备100的使用体验。
由于通电导体524在载体522朝异响抑制组件所在的一侧移动超过预设行程时,才产生与磁场件523磁场,因此,本申请通过异响抑制组件的设置,在实现对晃动异响的抑制效果的同时,不会影响载体522在第一方向上预设行程内的正常移动,以避免影响镜头51在光轴方向上的移动,从而避免异响抑制组件的设置对摄像模组5的对焦功能造成影响。
因此,本申请在实现摄像模组5的对焦功能的同时,通过异响抑制组件的设置,能够抑制驱动装置52在晃动场景下的晃动异响,提升用户对电子设备100的使用体验。
图9示出了驱动装置52的爆炸图。参见图9所示,载体522在第一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至少一组异响抑制组件,以便载体522相对驱动壳体521第一方向朝载体522的不同侧(朝Z+方向或者Z-方向)移动超出预设行程时,在所对应的异响抑制组件的作用下,均能够减小载体522撞击驱动壳体521时产生的晃动异响。
图9中示出了载体522在第一方向上的侧方具有两组异响抑制组件的结构,并不构成对驱动装置52的结构的限定。图10示出了一种驱动装置52的局部示意图,该图中引出了部分驱动壳体521。参见图10所示,载体522在第一方向上的侧方还可以具有一组异响抑制组件。或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载体522在第一方向上的侧方还可以具有三组、四组等异响抑制组件。
需要说明的是,位于载体522同侧的异响抑制组件的数量越多,对载体522的斥力越大,相应的斥力对载体522提供的反向加速度也越大,载体522撞击驱动壳体521时的撞击力也越小,异响抑制效果也越好。
在应用中,应结合载体522在第一方向上的机械行程,调整载体522同侧的异响抑制组件的数量,以在获得效果的异响抑制效果的同时,需避免载体522在斥力的作用下反向移动并撞击驱动壳体521。载体522在第一方向上的机械行程可以理解为载体522在第一方向上能够移动的最大行程,因此,载体522在第一方向上的机械行程大于预设行程。在本申请中,对载体522同侧的异响抑制组件的数量不做特别限定。
再次参见图9,在载体522的同侧具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异响抑制组件时,位于载体522同侧的异响抑制组件在驱动壳体521内对称设置,以便为载体522的反向运动提供更大的反向加速度,增强异响抑制效果的同时,能够增强载体522在移动时的稳定性。例如,载体522同侧的异响抑制组件可以沿对角线对称设置在驱动壳体521内。
下面以两组异响抑制组件对称设置在载体522的同侧为例,对驱动装置52的结构作进一步阐述。
再次参见图9,驱动壳体521的内壁在第一方向上具有滑槽5213。载体522在对应滑槽5213的位置具有滑动件5221。滑动件5221安装于滑槽5213内,以使载体522滑动装配在驱动壳体521内的同时,还能够减小载体522在驱动壳体521移动时的阻力,以便于载体522在驱动壳体521内的移动的同时,能够有效的改善驱动装置52在晃动场景下产生的晃动异响,提升用户对电子设备100的使用体验。并且,通过滑动件5221与滑槽5213的配合,还能够对载体522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进行导向,提升镜头51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精确度。
图9中示出了两个滑槽5213,并不构成对滑槽5213数量的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滑槽5213的数量还可以为三个、四个等,在本申请中,对滑槽5213的数量不做特别限定。在滑槽5213的数量为多个时,滑槽5213可以对应于载体522在周向的不同位置,以增强载体522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的稳定性。
滑动件5221可以包括滚珠5222、直线导轨或者其他滑动结构。
再次参见图9,载体522在对应滑槽5213的位置可以设置有嵌设槽5223,滑动件5221(比如滚珠5222)可以嵌设在嵌设槽5223内,且滑动件5221的部分凸出于嵌设槽5223,以便实现滑动件5221在载体522上装配的同时,能够使得滑动件5221可以安装于滑槽5213内。其中,直线导轨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具有滚珠5222的直线导轨。直线导轨可以通过卡接、紧固件或者其他方式固定在载体522的周向外壁上。紧固件可以包括螺钉、螺栓等。在本申请中,对滑动件5221的结构以及在载体522上的安装方式不做特别限定。
当滑动件5221为滚珠5222或者具有滚珠5222的直线导轨时,驱动装置52可以为滚珠马达。本申请通过异响抑制组件的设置,能够抑制滚珠马达在晃动场景下产生的晃动异响,提升用户对电子设备100的使用体验。
再次参见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壳体521可以包括上壳体5211和下壳体5212,上壳体5211与下壳体5212在第一方向(Z方向)上相对设置,并可拆卸连接,以便实现载体522等结构在驱动壳体521内的装配。例如,上壳体5211和下壳体5212可以通过卡接、紧固件或者其他的方式与下壳体5212可拆卸连接。在本申请中,对上壳体5211和下壳体5212的连接不做特别限定。其中,第一避让口5214可以上壳体5211,第二避让口5215位于下壳体5212上。
需要说明的是,一些异响抑制组件可以位于上壳体5211和载体522之间,并位于载体522的第一方向上,以便抑制载体522沿Z+方向移动超出预设行程时产生的晃动异响。另一些异响抑制组件可以位于下壳体5212和载体522之间,并位于载体522的第一方向上,以便抑制载体522沿Z-方向移动超出预设行程时产生的晃动异响。
再次图9所示,当上壳体5211与下壳体5212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时,上壳体5211可以罩设在下壳体5212的周向外壁上,使得上壳体5211和下壳体5212在第一方向上具有重叠区域,以便于实现上壳体5211与下壳体5212的可拆卸连接。或者,当上壳体5211与下壳体5212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时,下壳体5212也可以罩设在上壳体5211的周向外壁上,同样能够实现上壳体5211、下壳体5212的可拆卸连接,在本申请中,对此不做特别限定。
再次图9所示,滑槽5213可以位于下壳体5212的内壁上。图11示出了另一种驱动装置52的局部示意图,该图中隐藏了图9中的上壳体5211,以便于观察驱动装置52的内部结构。参见图11并结合图9所示,载体522可以装配在下壳体5212内,以便通过滑动件5221与滑槽5213的配合,能够实现载体522在下壳体5212内的滑动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当下壳体5212罩设在上壳体5211的周向外壁上时,滑槽5213还可以位于上壳体5211的内壁上,通过滑动件5221与滑槽5213的配合,能够实现载体522在上壳体5211内的滑动设置。
下面以上壳体5211罩设在下壳体5212的周向外壁为例,对驱动装置52的结构作进一步阐述。
驱动装置52还包括驱动载体522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的驱动组件(未示出),通过驱动组件能够驱动载体522沿第一方向相对驱动壳体521移动。这样在驱动装置52应用于摄像模组5以及电子设备100时,能够通过载体522带动镜头51沿光轴方向移动,从而实现摄像模组5的对焦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可以采用音圈驱动组件,音圈驱动组件可以包括对焦线圈、磁性件和驱动电路板526,磁性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磁铁或磁石。对焦线圈和磁性件的一者可以位于驱动壳体521上,另一者可以位于载体522上,两者相对设置。驱动电路板526可以安装于驱动壳体521上,并通过上文提及的柔性电连接件55连接至主电路板4。例如,驱动电路板526可以安装于上壳体5211的内壁以及下壳体5212的外壁之间。驱动电路板526可以为承载有驱动芯片的柔性电路板。这样在电子设备100对目标物进行拍摄时,主电路板4可以通过驱动电路板526为对焦线圈供电,以使对焦线圈与磁场件523之间产生磁力,该磁力能够驱动对焦线圈相对磁场件523沿第一方向移动。
由于对焦线圈和磁性件的一者可以位于驱动壳体521上,另一者可以位于载体522上,因此,在对焦线圈相对磁场件523沿第一方向移动时,能够带动载体522沿第一方向相对驱动壳体521的移动。
与此同时,主电路板4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拍摄指令,通过驱动电路板526控制对焦线圈中电流方向和大小,调节对焦线圈和磁性件之间产生的磁场方向和磁力大小,控制对焦线圈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量,从而控制镜头51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量,以达到对拍摄对象自动对焦的目的。
驱动组件还可以采用具有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SMA)线的驱动结构。该驱动结构同样具有驱动电路板526,通过驱动电路板526可以为SMA线通入电流,利用电流的加热作用使SMA线升温,实现SMA线的收缩变形。在SMA线中没有电流流过时,其可恢复至原状。通过SMA线的收缩变形可以带动载体522沿第一方向相对驱动壳体521的移动。在本申请中,对音圈驱动组件以及具有SMA线的驱动结构不做进一步赘述,具体可以参见现有的能够实现对焦功能的驱动马达中的相关说明。
继续参见图11并结合图9所示,通电导体524可以与驱动组件中的驱动电路板526电连接,以便通过驱动电路板526为通电导体524进行供电。具体的,通电导体524具有进线端和出线端,线端和出线端可以分别朝向驱动电路板526的一侧延伸,并电连接在驱动电路板526上,以实现通电导体524与驱动组件中的驱动电路板526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电路板4可以在载体522沿第一方向朝异响抑制组件所在的一侧移动超过预设行程时,控制驱动电路板526为通电导体524进行供电,并控制通电导体524内电流的方向,以使通电导体524产生与磁场件523反向的磁场的同时,能够避免通电导体524对载体522在预设行程内的移动造成影响,从而确保摄像模组5的对焦功能。
继续参见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通电导体524可以具有断开的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其中,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朝向驱动电路板526的一端可以分别形成通电导通的进线端和出线端。异响抑制组件还可以包括导通件525,导通件525位于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的断开处。导通件525被配置为在载体522沿第一方向朝异响抑制组件所在的一侧移动超过预设行程时,导通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以使通电导体524与驱动电路板526导通并产生磁场,以便在通电导体524与磁场件523之间产生斥力,通过该斥力减小载体522撞击驱动壳体521时的撞击力,达到减小驱动装置52在晃动场景(比如手工晃动)下产生的晃动异响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在载体522移动超过预设行程时才通过导通件525导通,也就是说,在载体522未移动或者移动行程未超出预设行程时,通电导体524在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之间为开路,此时,通电导体524与驱动电路板526处于非导通状态,且不会产生磁场,以避免通电导体524对载体522在预设行程内的移动造成影响,从而确保摄像模组5的对焦功能的同时,不会影响驱动装置52的功耗。
图11中示出了通电导体524具有一个第一导体5241和一个第二导体5242的结构,并不构成对通电导体524的结构的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通电导体524还可以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与驱动电路板526电连接的第一导体5241,且通电导体524的各第一导体5241均与第二导体5242断开设置,并可以通过同一个导通件525与第二导体5242导通,以增强通电导体524在与驱动电路板526导通时产生的磁场强度,从而增大通电导体524与磁场件523之间的斥力,以便获得较好的晃动异响的抑制效果。
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异响抑制组件还可以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通电导体524,异响抑制组件中的各通电导体524可以共用同一个导通件525,以便通过导通件525同时导通各通电导体524中的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也能够获得较好的晃动异响的抑制效果。在本申请中,对通电导体524中第一导体5241以及异响抑制组件中通电导体524的数量不做特别的限定。
下面以异响抑制组件中具有一个通电导体524,且通电导体524具有一个第一导体5241为例,对驱动装置52的结构作进一步阐述。
继续参见图11,第一导体5241可以包括线圈部5243,线圈部5243可以理解为由铜或者其他金属制成的表面绝缘的导体,绕制成的环形的导线绕组。第一导体5241与第二导体5242导通可以理解为线圈部5243与第二导体5242的导通。线圈部5243被配置为在与第二导体5242导通后产生磁场(与磁场件523反向的磁场),以便在线圈部5243与磁场件523之间产生斥力。
图12示出了图11中的驱动装置52的立体图。参见图12所示,线圈部5243和磁场件523可以相对设置,且在第一方向(Z方向)上具有重叠区域,以便线圈部5243产生的磁场能够与磁场件523产生的磁场在第一方向上相互交叠,从而在线圈部5243与磁场件523之间产生斥力,为载体522提供反向加速度,减小载体522撞击驱动壳体521时的加速度以及撞击力。
图13示出了磁场件523和第一导体5241的位置示意图。参见图13并结合图12所示,磁场件523可以位于线圈部5243的遮盖范围内,以使线圈部5243完全遮盖磁场件523,确保线圈部5243和磁场件523在第一方向(Z方向)上具有较大的重叠区域,以增大线圈部5243与磁场件523之间的斥力。线圈部5243的遮盖范围可以理解为线圈部5243的绕线平面5244在载体522或者在驱动壳体521(比如上壳体5211)上的投影范围。线圈部5243的绕线平面5244可以理解为导线绕组在绕制时形成的平面,该平面内包含多层环形的导体。
其中,第一导体5241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线圈部5243。也就是说,第一导体5241可以包括图12中示出的一个线圈部5243,也可以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首尾相连的线圈部5243,在本申请中,对线圈部5243的数量不做特别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在线圈部5243中导体的线径以及匝数相同时,线圈部5243的数量越大,产生的磁场越强,斥力也越大。因此,在第一导体5241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线圈部5243时,能够使得第一导体5241的结构以及产生的磁场的磁场强度更加多样化,以便为载体522提供不同大小的反向加速度。
再次参见图12,第二导体5242可以为直线导体,第二导体5242可以看作通电导体524的出线端。通过第二导体5242的直线导体的设置,在实现通电导体524与驱动电路板526导通的同时,能够简化通电导体524的结构。第二导体5242可以采用与第一导体5241相同的线径的导体。
继续参见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磁场件523可以包括磁性件,磁性件在第一方向上具有一对极性相反的磁极(N极和S极),此时,磁场件523采用的磁性件为单极性。如若磁场件523为双极性(第一方向上具有相反的两对磁极)的磁性件,则会与线圈部5243产生的磁场之间既形成斥力又形成吸力,该吸力会抵消斥力,难以为载体522提供反向加速度。因此,当磁场件523采用单极性的磁性件时,使得磁场件523与线圈部5243产生的磁场之间仅有斥力,以确保该斥力能够为载体522提供反向加速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磁场件523还可以采用由通电线圈和铁芯构成的电磁铁等。在本申请中,对磁场件523的结构不做特别限定。本申请的磁场件523可以为驱动装置52内新增的结构件。如若音圈驱动组件中的磁性件能够满足磁场件523对磁性件的要求时,音圈驱动组件中的磁性件也可以作为磁场件523来使用,以简化驱动装置52的结构。
下面以磁场件523为单极性的磁性件为例,对驱动装置52的结构作进一步阐述。
继续参见图13并结合图11所示,线圈部5243的绕线平面5244垂直第一方向,通过对线圈部5243的绕线平面5244相对第一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定,以便线圈部5243在通电后产生的磁场的磁极(N极和S极)能够位于第一方向上。
并且,通过驱动电路板526为线圈部5243供电(恒定的直流电,比如100mA)的同时,能够控制线圈部5243内电流的方向,以使线圈部5243能够产生与磁场件523反向的磁场。此时,线圈部5243产生的磁场与磁场件523的磁场在第一方向上的极性设置相反,且线圈部5243产生的磁场与磁场件523相向的一面的极性相同,利用同性相斥的原理,可以在线圈部5243与磁场件523之间产生斥力。示例性的,线圈部5243产生的磁场与磁场件523相向的一面的磁极可以为图13中示出的N极,也可以为S极,在本申请中,对此不做特别限定。
通电导体524产生磁场时,通电导体524与磁场件523之间均具有间隙。也就是说,通电导体524产生磁场时,通电导体524的任何部分(比如线圈部5243和第二导体5242)均与磁场件523之间均具有间隙。通过该间隙的设置,能够避免磁场件523与通电导体524相撞,损坏通电导体524,增强驱动装置52的结构的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线圈部5243相较于通电导体524的其他位置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较大,在通电导体524装配在驱动装置内时,线圈部5243相较于通电导体524的其他位置与磁场件523之间的间距较小,因此,只要控制线圈部5243在通电导体524产生磁场时与磁场件523之间具有间隙h,即可避免磁场件523损坏通电导体524。在本申请中,对通电导体524产生磁场时,线圈部5243和磁场件523之间的间隙h不做特别限定,在驱动壳体521的可利用空间内,仅需满足该间隙h大于零,且该间隙h的最大值不会影响线圈部5243与磁场件523之间斥力的产生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线圈部5243和磁场件523之间的间隙h可以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0.5mm。示例性的,该间隙h可以为0.05mm、0.08mm、0.01mm、0.02mm等。这样在避免磁场件523损坏通电导体524的同时,还能够避免线圈部5243和磁场件523之间的间隙h过大,对驱动装置5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厚度)造成影响。
图14示出了图5在B-B方向的截面图。参见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磁场件523可以装配于载体522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且磁场件523的至少部分嵌设于载体522,以实现磁场件523在载体522上的装配。磁场件523可以一体形成在载体522内,也可以位于载体522的槽体内,并与载体522在槽体处采用过盈配合、粘接或者其他的方式固定在槽体内,以实现磁场件523在载体522内的装配。在本申请中,对磁场件523在载体522上的装配方式不做特别限定。
图15中示出了磁场件523整体嵌设于载体522内的结构。参见图15并结合图14所示,通电导体524可以贴合于驱动壳体521的面向磁场件523的一侧内壁上。例如,通电导体524可以通过粘接、卡接或者焊接等方式贴合并固定在上壳体5211或者下壳体5212的面向磁场件523的一侧内壁上。这样在实现通电导体524在驱动壳体521上的装配的同时,还能够便于实现磁场件523和通电导体524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设置。在磁场件523和通电导体524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设置,且磁场件523的位置相对固定时,可以通过调整线圈部5243在驱动壳体521的内壁上的位置,使得线圈部5243和磁场件523在第一方向上具有重叠区域。
并且,由于通电导体524可以贴合于驱动壳体521的面向磁场件523的一侧内壁上,因此,能够避免导通件525作用在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上的断开处时,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相对驱动壳体521发生相对移动,以增强导通件525对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的导通效果。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通电导体524还可以装配于载体522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磁场件523还可以嵌设于驱动壳体521的面向磁场件523的一侧内壁,这样同样能够实现磁场件523和通电导体524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设置。相较于通电导体524装配于载体522的方式,当通电导体524装配于驱动壳体521上时,由于驱动壳体521为驱动装置52中的不动件,使得通电导体524在驱动装置52中的位置也相对固定,能够增强通电导体524与驱动电路板526电连接的稳定性。
下面以通电导体524装配于驱动壳体521,磁场件523装配于载体522上为例,对驱动装置52的结构作进一步阐述。
由于磁场件523的至少部分嵌设于载体522,也就是说,磁场件523可以整体嵌设于载体522内(如图15中所示),也可以部分嵌设于载体522内,这样能够使得磁场件523相对于载体522的装配位置更加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尺寸的驱动装置52。
继续参见图15,磁场件523整体嵌设于载体522内时,磁场件523的表面可以低于载体522朝通电导体524的一面,或者与载体522朝通电导体524的一面平齐。因此,相较于磁场件523的部分嵌设于载体522内的设置,当磁场件523整体嵌设于载体522内时,使得磁场件523能够利用载体52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实现在载体522上的装配,以在确保通电导体524在产生磁场时线圈部5243与磁场件523之间的间隙h的设置的同时,能够减小驱动装置52的厚度。
下面以磁场件523整体嵌设于载体522内为例,且磁场件523的表面与载体522平齐为例,对驱动装置52的结构作进一步阐述。
继续参见图15,在一些实施例中,磁场件523的厚度d可以为0.3~0.5mm。示例性的,磁场件523的厚度d可以为0.3mm、0.35mm、0.4mm、0.5mm等。这样确保磁场件523与通电导通之间的斥力能够为载体522提供所需的反向加速度的同时,能够避免磁场件523的厚度过大对音圈驱动组件中的磁性件或者对焦线圈的磁场产生影响,以确保音圈驱动组件对载体522的正常驱动。
在本申请中,对线圈部5243中导体的线径以及匝数不做特别限定,只要能够满足所需的斥力大小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磁场件523的厚度d为0.3~0.5mm时,线圈部5243可以采用线径在0.05~0.06mm的导体,线圈部5243的匝数可以在180~200匝,以便线圈部5243通电产生磁场时,线圈部5243与磁场件523之间产生的斥力为载体522提供所需的反向加速度,并达到较好的晃动异响的抑制效果。
继续参见图15,导通件525位于第一导体5241和磁场件523的均朝向第二导体5242的一侧,以便导通件525导通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的同时,能够利用线圈部5243和第二导体5242在第一方向(Z方向)上的高度差,实现导通件525在驱动壳体521内的装配。并且,通过对导通件525的位置进行限定,还能够避免导通件525阻挡在第一导体5241和磁场件523之间时,以影响载体522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影响摄像模组5的对焦功能。
下面结合附图对导通件525的装配位置以及结构作进一步阐述。
继续参见图15,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通件525可以装配于驱动壳体521的内壁上。载体522沿第一方向朝导通件525所在的一侧移动超过预设行程时与导通件525抵接,并推动导通件525朝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的断开处所在的一侧发生弹性形变,以导通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从而在实现通电导体524与驱动电路板526的导通,以使通电导体524(比如第一导体5241)产生磁场。
与此同时,由于导通件525的弹性形变,能够对载体522的移动起到缓冲作用,延长通电导体524与驱动电路板526的导通时间,以达到延长通电导体524与磁场件523之间斥力存在的时间的目的,以便获得较好的晃动异响的抑制效果的同时,导通件525在载体522沿第一方向反向移动时,在弹性力的作用下还能够恢复至初始状态,以便于导通件525对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的再次导通。需要说明的是,导通件525位于初始状态时,导通件525与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之间均具有间距,且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之间处于非导通状态。
图16示出了一种导通件525与通电导体524的位置示意图。参见图16并结合图15,导通件525具有弹性导通部5251,弹性导通部5251包括与驱动壳体521的内壁弹性连接且位于断开处的悬臂5252,悬臂5252位于第二导体5242朝载体522的一侧,且与第二导体5242呈间距设置。悬臂5252被配置为能够与载体522抵接,并在载体522的推动下朝向断开处所在的一侧移动,以导通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以确保通电导体524在载体522朝导通件525所在的一侧移动超过预设行程时,才能够与驱动电路板526导通,这样在达到较好的晃动异响的抑制效果的同时,由于悬臂5252与第二导体5242之间间距的设置,能够使得通电导体524在载体522未移动或者移动行程未超出预设行程时,在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之间为开路。
需要说明的是,悬臂5252与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之间的间距取决于悬臂5252可发生的弹性形变程度,在本申请中,对悬臂5252与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之间的间距不做特别限定,只要确保悬臂5252在载体522的推动下朝断开处所在的一侧移动时能够导通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即可。
由于悬臂5252与驱动壳体521的内壁弹性连接,以便载体522对悬臂5252的推动消失时,悬臂5252在弹性力的作用下还能够反向移动,以使导通件525恢复至初始状态,以便于再次导通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
继续参见图16并结合图15,导通件525还具有弹性臂5256,弹性臂5256可以位于第二导体5242远离第一导体5241的一侧,且可以通过焊接、粘接、卡接或者紧固件等方式装配在驱动壳体521的内壁上,以实现导通件525在驱动壳体521上的装配。弹性臂5256的另一端还可以朝第一导体5241的一侧延伸,并连接悬臂5252,以便实现悬臂5252与驱动壳体521的内壁弹性连接。
继续参见图16,悬臂5252可以为平面结构,平面结构覆盖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以便增大悬臂5252与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的接触面积,增强悬臂5252对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的导通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16并结合图15,弹性导通部5251还可以包括与悬臂5252连接的弯折臂5253,弯折臂5253包括至少一个朝载体522的一侧弯折的弯折段5254。由于载体522在晃动场景下的速度过快,通过弯折段5254的设置,在载体522与弯折臂5253抵接时,弯折段5254在载体522的推动作用下会朝断开处发生弹性形变并移动,从而带动悬臂5252朝断开处所在的一侧移动,以导通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在弯折臂5253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中,能够对载体522的移动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以延长通电导体524与驱动电路板526的导通时间,以便延长斥力对载体522提供反向加速度的时间,获得较好的晃动异响的抑制效果。
图16中示出了一个弯折段5254。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段5254的数量还可以为两个或者更多个,在本申请中对此不做特别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影响载体522在预设行程内的移动以及驱动装置5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同时,弯折段5254的数量越多,对载体522的移动时起到的缓冲作用越好,通电导体524与驱动电路板526的导通时间越长,所获得的晃动异响的抑制效果越好。
再次参见图15,悬臂5252和弯折臂5253的至少一者可以平行设置于载体522之上,以便在导通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的同时,能够使得导通件525的更加多样化,以满足驱动装置52对导通件525的不同结构的要求。
图15中示出了悬臂5252和弯折臂5253均平行设置于载体522之上,此时,弹性导通部5251截面为图15中示出的“Z”字形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悬臂5252或弯折臂5253还可以与载体522呈夹角设置。相较于悬臂5252或弯折臂5253与载体522呈夹角设置,当悬臂5252和弯折臂5253均平行设置于载体522之上时,由于“Z”字形结构的设置,能够提高导通件525的刚度,对载体522的移动起到较好的缓冲效果的同时,由于悬臂5252平行设置于载体522之上,使得悬臂5252能够稳定的贴合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以增强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的导通效果。
继续参见图16,弯折臂5253还包括抵接段5255,抵接段5255可以平行于悬臂5252。抵接段5255位于弯折段5254朝载体522的一侧,并与弯折段5254连接,以便抵接段5255与载体522抵接时,抵接段5255在载体522的推动下能够推动弯折段5254,以使弯折段5254朝断开处的一侧发生弹性形变并移动,从而带动悬臂5252朝断开处所在的一侧移动,以导通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
导通件525可以为弹片,弹片为采用铜或者其他能够导电的金属制成的一体件,以在导通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的同时,能够增强导通件525在相邻两部分(比如悬臂5252和弯折臂5253)之间的连接强度。
再次参见图15,弹性导通部5251朝向载体522的一侧与载体522之间的距离L1可以小于通电导体524的线圈部5243与磁场件523之间的距离L2,且大于载体522的预设行程。当弹性导通部5251朝向载体522的一侧与载体522之间的距离L1小于通电导体524的线圈部5243与磁场件523之间的距离L2时,能够使得弹性导通部5251朝向载体522的一端(比如弯折臂5253)在第一方向(Z方向)上凸出于线圈部5243,以确保载体522在第一方向朝异响抑制组件所在的一侧移动时,载体522能够优先与弹性导通部5251抵接。
并且,由于弹性导通部5251朝向载体522的一侧与载体522之间的距离L1大于载体522的预设行程,还能够确保通电导体524在载体522未移动或者移动行程未超出预设行程时,在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之间为开路,以确保载体522在预设行程内的正常移动,以实现摄像模组5的对焦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磁场件523整体嵌设在载体522内,且磁场件523的表面低于载体522的表面时,弹性导通部5251朝向载体522的一侧与载体522之间的距离L1可以小于线圈部5243与载体522之间的距离,以确保弹性导通部5251朝向载体522的一端在第一方向(Z方向)上凸出于线圈部5243。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导通件525还可以装配于载体522上,且被配置为在载体522沿第一方向朝通电导体524一侧移动超过预设行程时,导通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同样能够实现通电导体524与驱动电路板526的导通,达到晃动异响的抑制效果的同时,不影响载体522在驱动壳体521内在预设行程内的正常移动,以确保摄像模组5的对焦功能。
当导通件525装配于载体522上时,导通件525与第二导体5242以及第一导体5241在断开处的间距大于载体522的预设行程,以确保通电导体524在载体522未移动或者移动行程未超出预设行程时,在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之间为开路。此时,导通件525可以为导电泡棉、金属件、弹片或者其他能够能导电的结构等,以在导通第一导体5241和第二导体5242的同时,能够使得导通件525的结构更加多样化,以适应不同结构的驱动装置52。当导通件525可以为导电泡棉和弹片时,由于导电泡棉和弹片均能够发生弹性形变,均能够对载体522的移动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从而达到较好的晃动异响的抑制效果。
为验证异响抑制组件对载体522产生的反向加速度的大小,本申请以驱动装置52中的其中一组异响抑制组件为例,对该异响抑制组件中磁场件523与通电导体524之间产生的斥力进行仿真。仿真条件为,线圈部5243的中导体的线径为0.05mm,线圈部5243的匝数为197匝,线圈部5243中通入100mA的直流电,第一导体5241与第二导体5242导通时,线圈部5243与磁场件523之间的间隙h为0.08mm。
仿真结果显示,磁场件523与通电导体524之间产生了斥力。斥力的大小约为23mN,该斥力大约(近似、约等于)能够对载体522产生2g的反向加速度。
在此基础上,本申请提供了一个对比例,并对对比例的驱动装置52以及本申请的驱动装置52分别进行晃动测试,以验证本申请的驱动装置52对于晃动异响的抑制效果。
该对比例的驱动装置52与本申请的驱动装置52的区别在于未设置异响抑制组件。除对比例的驱动装置52未设有异响抑制组件、以及之外载体522撞击驱动壳体521时的加速度不同之外,对比例的驱动装置52与本申请的驱动装置52在晃动测试时的其他测试调节均相同。其他测试调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载体522的重量、晃动频率、距离声音采集装置的距离、载体522。例如,对比例的驱动装置52与本申请的驱动装置52的载体522的重量相同,均为11mN。
测试人员对对比例的驱动装置52进行晃动测试时,对比例中载体522撞击驱动壳体521时的加速度为6g,在声音采集装置处的异响为56dB。
根据上文提及的仿真结果可以得知,一组异响抑制组件大约能够对载体522产生2g的反向加速度,因此,如若在本申请的驱动装置52的载体522在第一方向上的任何一侧均对称设置有两组异响抑制组件,则这两组异响抑制组件则可以对载体522产生4g的反向加速度,并对载体522撞击驱动壳体521时的加速度能够产生抵消作用,经抵消后,载体522撞击驱动壳体521时的加速度可以为2g。因此,测试人员在对本申请的驱动装置52进行晃动测试时,使得载体522采用2g的加速度撞击驱动壳体521,在声音采集装置处的异响为46dB。
由此可见,通过载体522同侧对称设置的两组异响抑制组件,能够使得载体522的撞击驱动壳体521的加速度降低4g,产生的异响的响度可降低10dB,基本能够对载体522在晃动场景时产生的晃动异响起到较好的抑制效果。这样驱动装置52在载体522在第一方向上的任何一侧均对称设置有两组异响抑制组件时,载体522在第一方向上朝载体522的不同侧(比如朝Z+方向或者Z-方向)移动时,均能够有效的减少产生的晃动异响。
在上述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5,摄像模组5包括镜头51和如上任一项的驱动装置52,镜头51装配于驱动装置52的载体522,以便载体522在第一方向上移动时,能够带动镜头51沿光轴方向移动,从而实现摄像模组5的对焦功能的同时,通过异响抑制组件能够减小驱动装置52由于载体522与驱动壳体521的撞击产生的晃动异响。
其中,镜头51的结构可以参见上文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摄像模组5还可以包括上文提及的滤光片53和图像传感器54,滤光片53和图像传感器54的设置位置可以参见上文中相关技术中的摄像模组5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在赘述。
本申请的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壳体和如上的摄像模组5,摄像模组5安装于壳体上,以便实现摄像模组5在壳体上装配,实现摄像模组5的对焦功能的同时,通过异响抑制组件的设置,能够提升用户对电子设备100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摄像模组5在壳体上的装配位置以及装配方式可以参见现有的电子设备100中的相关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Claims (25)

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壳体;
载体,沿第一方向移动设置在所述驱动壳体内,并被配置为承载镜头;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所述镜头的光轴方向;
异响抑制组件,位于所述载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侧方;所述异响抑制组件包括磁场件和通电导体,所述磁场件和所述通电导体的一者装配于所述载体,另一者装配于所述驱动壳体;所述通电导体被配置为在所述载体沿所述第一方向朝所述异响抑制组件所在的一侧移动超过预设行程时,产生与所述磁场件反向的磁场,以减小所述载体对所述驱动壳体的撞击力;
所述通电导体具有断开的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
所述异响抑制组件还包括导通件,所述导通件位于所述第一导体和所述第二导体的断开处,且被配置为在所述载体沿所述第一方向朝所述异响抑制组件所在的一侧移动超过所述预设行程时,导通所述第一导体和所述第二导体,以使所述通电导体产生所述磁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包括线圈部,所述线圈部被配置为在与所述第二导体导通后产生所述磁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部和所述磁场件相对设置,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重叠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场件位于所述线圈部的遮盖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线圈部,所述第二导体为直线导体。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场件包括磁性件,所述磁性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一对极性相反的磁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部的绕线平面垂直所述第一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场件装配于所述载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且所述磁场件的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载体;
所述通电导体贴合在所述驱动壳体的面向所述磁场件的一侧内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件位于所述第一导体和所述磁场件的均朝向所述第二导体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件装配于所述驱动壳体的内壁上;
所述载体沿所述第一方向朝所述导通件所在的一侧移动超过所述预设行程时与所述导通件抵接,并推动所述导通件朝所述断开处所在的一侧发生弹性形变,以导通所述第一导体和所述第二导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件具有弹性导通部,所述弹性导通部包括与所述驱动壳体的内壁弹性连接且位于所述断开处的悬臂;
所述悬臂位于所述第二导体朝所述载体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导体呈间距设置;所述悬臂被配置为能够与所述载体抵接,并在所述载体的推动下朝向所述断开处所在的一侧移动,以导通所述第一导体和所述第二导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为平面结构,所述平面结构覆盖所述第一导体和所述第二导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导通部还包括与所述悬臂连接的弯折臂,所述弯折臂包括至少一个朝所述载体的一侧弯折的弯折段。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和所述弯折臂的至少一者平行设置于所述载体之上,和/或,所述弯折臂与所述悬臂的宽度相适配。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导通部朝向所述载体的一侧与所述载体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通电导体的线圈部与所述磁场件之间的距离,且大于所述载体的预设行程。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件装配于所述载体上,且被配置为在所述载体沿所述第一方向朝所述通电导体一侧移动超过所述预设行程时,导通所述第一导体和所述第二导体。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件为导电泡棉、金属件或者弹片。
1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电导体产生所述磁场时,所述通电导体与所述磁场件之间均具有间隙。
1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至少一组所述异响抑制组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载体同侧的所述异响抑制组件在所述驱动壳体内对称设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所述载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路板,所述通电导体与所述驱动电路板电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壳体的内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滑槽,所述载体在对应所述滑槽的位置具有滑动件,所述滑动件安装于所述滑槽内。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为滚珠马达。
24.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镜头和如权利要求1-2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所述镜头装配于所述驱动装置的载体。
2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权利要求24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安装于所述壳体上。
CN202311402285.7A 2023-10-27 2023-10-27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71562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02285.7A CN117156250B (zh) 2023-10-27 2023-10-27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02285.7A CN117156250B (zh) 2023-10-27 2023-10-27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56250A CN117156250A (zh) 2023-12-01
CN117156250B true CN117156250B (zh) 2024-04-09

Family

ID=88910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02285.7A Active CN117156250B (zh) 2023-10-27 2023-10-27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56250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80963A (zh) * 2017-03-24 2017-05-1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马达可动装置的固定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6990644A (zh) * 2016-01-20 2017-07-28 Md脉动有限公司 具备球距离维持部的摄像头模块
CN110927918A (zh) * 2019-12-27 2020-03-27 屏丽科技成都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长行程调焦镜头快速收敛聚焦方法及应用该装置的投影机
US10921552B1 (en) * 2019-11-11 2021-02-16 Jahwa Electronics Co., Ltd. Autofocus apparatus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3242378A (zh) * 2021-06-18 2021-08-1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2152069A1 (zh) * 2021-01-13 2022-07-21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CN115396600A (zh) * 2022-08-24 2022-11-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音圈马达、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8332128U (zh) * 2022-09-28 2023-01-17 宁波舜宇红外技术有限公司 调焦行程控制装置和调焦行程控制电路
CN115696046A (zh) * 2022-08-24 2023-02-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音圈马达、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9041504U (zh) * 2022-11-30 2023-05-1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马达、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90644A (zh) * 2016-01-20 2017-07-28 Md脉动有限公司 具备球距离维持部的摄像头模块
CN106680963A (zh) * 2017-03-24 2017-05-1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马达可动装置的固定方法及移动终端
US10921552B1 (en) * 2019-11-11 2021-02-16 Jahwa Electronics Co., Ltd. Autofocus apparatus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0927918A (zh) * 2019-12-27 2020-03-27 屏丽科技成都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长行程调焦镜头快速收敛聚焦方法及应用该装置的投影机
WO2022152069A1 (zh) * 2021-01-13 2022-07-21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CN113242378A (zh) * 2021-06-18 2021-08-1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396600A (zh) * 2022-08-24 2022-11-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音圈马达、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5696046A (zh) * 2022-08-24 2023-02-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音圈马达、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8332128U (zh) * 2022-09-28 2023-01-17 宁波舜宇红外技术有限公司 调焦行程控制装置和调焦行程控制电路
CN219041504U (zh) * 2022-11-30 2023-05-1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马达、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56250A (zh) 2023-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47708B (zh) 一种音圈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US9291875B2 (en) Autofocus camera systems and methods
CN214591657U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US20210109367A1 (en) Lens Module
CN111953881A (zh) 镜头模组
CN108415140B (zh) 透镜驱动装置及电磁驱动单元
CN108415138B (zh) 透镜驱动装置及电磁驱动单元
CN113242378B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411484B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788246A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7156250B (zh)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KR20140076405A (ko) 카메라 모듈
KR20180123776A (ko)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카메라 모듈
CN112804417A (zh) 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3495339A (zh) 镜头驱动装置
CN215340493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10038301U (zh) 镜头驱动装置以及潜望式镜头机构
US7941191B2 (en) Magnetic hinge mechanism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s
CN212115124U (zh) 一种摄像模组用音圈马达
CN215340502U (zh) 镜头驱动装置
CN114137685A (zh) 镜头驱动装置
CN214311230U (zh) 一种驱动模块、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KR101270656B1 (ko) 카메라 모듈용 af 엑츄에이터
CN112492185A (zh)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2804419A (zh) 摄像头模组底座、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