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34479A - 一种电源转换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源转换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34479A
CN117134479A CN202311127771.2A CN202311127771A CN117134479A CN 117134479 A CN117134479 A CN 117134479A CN 202311127771 A CN202311127771 A CN 202311127771A CN 117134479 A CN117134479 A CN 1171344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voltage
power supply
circuit
cur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2777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uoer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uoer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uoer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uoer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12777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34479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344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344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9/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 H02J9/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 H02J9/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 H02J9/068Electronic means for switching from one power supply to another power supply, e.g. to avoid parallel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9/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 H02J9/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 H02J9/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 H02J9/06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for DC powered load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源转换电路,包括:由电压输入端、第一开关以及电感依次串联组成的第一供电通路;由储能器件、第二开关以及与第一供电通路共用的电感依次串联组成的第二供电通路,电感连接至电压输出端;第三开关,连接在电感、第一开关之间的连接点,与地之间;控制器,输入端与电压输入端、储能器件以及电感与电压输出端之间的串联节点连接,输出端与第一开关、第二开关以及第三开关连接;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开关、第二开关以及第三开关的通断状态,切换第一供电通路或第二供电通路通过电压输出端输出电压。可以提升能量转化效率,并降低电路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电源转换电路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源转换电路。
背景技术
在电表系统中为避免出现停电现象而导致电表电路中的功能电路失灵,往往会设置有电源转换电路,当出现停电时,可以通过超级电容或电池给功能电路供电一段时间,以避免突然断电时,功能电路出现异常状态或损坏。在这段超级电容供电时间,功能电路保存好状态,例如:将临时信息写入Flash存储器中,并进入停止工作状态。当出现突发断电时,如果功能电路正在进行Flash存储器操作,可能导致Flash存储器中数据异常或者Flash存储器损坏。
目前,电源转换电路主要采用Charger电路、Buck控制电路、BST控制电路以及二极管等器件搭建而成,当输入端有电压输入时,Buck电路工作,将输入电压降压转化为低压的输出电压,以供电表中的其他功能电路(例如应用处理器)用电,同时充电电路从输入端取电给超级电容充电;当输入端没有电压输入时,升压控制电路BST电路以超级电容的电压为输入输出电压,再由Buck电路再将降压给功能电路供电,但是,此种搭建方式采用线性充电,能量转化效率较低,并且所使用到的器件较多,电路成本较大。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至少提供一种电源转换电路,可以提升能量转化效率,并降低电路成本。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源转换电路,包括:
由电压输入端、第一开关以及电感依次串联组成的第一供电通路;
由储能器件、第二开关以及与所述第一供电通路共用的所述电感依次串联组成的第二供电通路,所述电感连接至电压输出端;
第三开关,连接在所述电感、所述第一开关之间的连接点,与地之间;
控制器,输入端与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储能器件以及所述电感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串联节点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以及所述第三开关连接;
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以及所述第三开关的通断状态,切换所述第一供电通路或所述第二供电通路通过所述电压输出端输出电压。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器具体用于:
当所述电压输入端有电压输入时,依次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三开关以及所述第二开关交替导通,由所述第一供电通路供电,在所述电压输出端输出电压,并为所述储能器件充电;
当所述电压输入端无电压输入时,依次控制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第三开关交替导通,由所述第二供电通路供电,在所述电压输出端输出电压。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电压输入端有电压输入时,所述控制器具体用于:
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导通,以增加流经所述电感的电感电流;
监测所述电感电流对应的电流值,当所述电流值增加至预设电流峰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关断、所述第三开关导通,以降低所述电感电流;
当所述电感电流对应的电流方向发生转换,并降低至预设电流谷值时,控制所述第三开关关断、所述第二开关导通,直至所述电感电流恢复至零,以为所述储能器件充电;
重复所述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导通的步骤。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器包括:
逻辑电路,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以及所述第三开关;
第一比较器,正输入端与所述电压输入端连接,负输入端连接第一参考电压,输出端与所述逻辑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比较所述电压输入端的输入电压与所述第一参考电压的大小关系;
第一供电控制单元,一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逻辑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控制由所述第一供电通路供电并在所述电压输出端输出电压;
第二供电控制单元,一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逻辑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控制由所述第二供电通路供电并在所述电压输出端输出电压;
充电控制单元,一端与所述储能器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逻辑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控制为所述储能器件充电。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逻辑电路用于:
获取所述第一比较器的比较结果;
当所述输入电压大于所述第一参考电压时,控制所述第一供电控制单元与所述充电控制单元工作,交替触发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三开关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导通;
当所述输入电压小于所述第一参考电压时,控制所述第二供电控制单元工作,交替触发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第三开关导通。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供电控制单元包括:分压电路、第二比较器、过流检测器、反向电流检测器以及电感电流过零检测器;
所述分压电路串联在所述电压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比较器的负输入端之间;
所述第二比较器的正输入端连接第二参考电压,输出端与所述逻辑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过流检测器、所述反向电流检测器以及所述电感电流过零检测器,均串联在所述电感、所述第一开关之间的连接点,与所述逻辑电路的输入端之间。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供电控制单元包括:所述分压电路以及第一PWM控制器;
所述分压电路与所述第一PWM控制器,依次串联在所述电压输出端与所述逻辑电路的输入端之间;
所述第二供电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供电控制单元共用所述分压电路。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控制单元包括:电压采样电路、电流采样电路、恒压控制电路、恒流控制电路、电流加法器以及第二PWM控制器;
所述电压采样电路与所述恒压控制电路,依次串联在所述储能器件与所述电流加法器的输入端之间;
所述电流采样电路与所述恒流控制电路,依次串联在所述电感、所述第一开关之间的连接点,与所述电流加法器的输入端之间;
所述第二PWM控制器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电流加法器的输出端,另一端连接至所述逻辑电路的输入端。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逻辑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开关之间设置有第一驱动器;
所述逻辑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开关之间设置有第二驱动器;
所述逻辑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开关之间设置有第三驱动器。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转换电路还包括第一电容以及第二电容;
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电压输入端连接,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连接,另一端接地。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转换电路,包括:由电压输入端、第一开关以及电感依次串联组成的第一供电通路;由储能器件、第二开关以及与所述第一供电通路共用的所述电感依次串联组成的第二供电通路,所述电感连接至电压输出端;第三开关,连接在所述电感、所述第一开关之间的连接点,与地之间;控制器,输入端与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储能器件以及所述电感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串联节点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以及所述第三开关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以及所述第三开关的通断状态,切换所述第一供电通路或所述第二供电通路通过所述电压输出端输出电压。可以提升能量转化效率,并降低电路成本。
为使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中的一部分,这些附图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源转换电路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感电流的波形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控制器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电源转换电路的示意图。
图示说明:
100-电源转换电路;110-电压输入端;120-第一开关;130-电感;140-储能器件;150-第二开关;160-第三开关;170-控制器;180-电压输出端;1701-逻辑电路;1702-第一比较器;1703-分压电路;1704-第二比较器;1705-过流检测器;1706-反向电流检测器;1707-电感电流过零检测器;1708-第一PWM控制器;1709-电压采样电路;1710-电流采样电路;1711-恒压控制电路;1712-恒流控制电路;1713-电流加法器;1714-第二PWM控制器;1715-第一驱动器;1716-第二驱动器;1717-第三驱动器;410-第一电容;420-第二电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公开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公开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公开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描述一种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术语“至少一种”表示多种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中的至少两种的任意组合,例如,包括A、B、C中的至少一种,可以表示包括从A、B和C构成的集合中选择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元素。
经研究发现,目前,电源转换电路主要采用Charger电路、Buck控制电路、BST控制电路以及二极管等器件搭建而成,当输入端有电压输入时,Buck电路工作,将输入电压降压转化为低压的输出电压,以供电表中的其他功能电路(例如应用处理器)用电,同时充电电路从输入端取电给超级电容充电;当输入端没有电压输入时,升压控制电路BST电路以超级电容的电压为输入输出电压,再由Buck电路再将降压给功能电路供电,但是,此种搭建方式采用线性充电,能量转化效率较低,并且所使用到的器件较多,电路成本较大。
基于上述研究,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源转换电路,包括:由电压输入端、第一开关以及电感依次串联组成的第一供电通路;由储能器件、第二开关以及与所述第一供电通路共用的所述电感依次串联组成的第二供电通路,所述电感连接至电压输出端;第三开关,连接在所述电感、所述第一开关之间的连接点,与地之间;控制器,输入端与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储能器件以及所述电感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串联节点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以及所述第三开关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以及所述第三开关的通断状态,切换所述第一供电通路或所述第二供电通路通过所述电压输出端输出电压。可以提升能量转化效率,并降低电路成本。
为便于对本实施例进行理解,首先对本公开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电源转换电路进行详细介绍,参见图1所示,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转换电路100的示意图。
如图1中所示,电源转换电路100包括:电压输入端110、第一开关120、电感130、储能器件140、第二开关150、第三开关160、控制器170以及电压输出端180。
在具体实施中,由电压输入端110、第一开关120以及电感130依次串联组成的第一供电通路;由储能器件140、第二开关150以及电感130依次串联组成的第二供电通路。
这里,电感130连接至电压输出端180;第三开关160连接在电感130、第一开关120之间的连接点,与地之间;控制器170的输入端分别与电压输入端110、储能器件140以及电感130与电压输出端180之间的串联节点连接,控制器170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开关120、第二开关150以及第三开关160连接。
其中,在第一供电通路中,第一开关120的一端与电压输入端110连接,另一端与电感130的一端连接,电感130的另一端连接至电压输出端180。在第二供电通路中,储能器件140的一端接地,另一端分别连接至控制器170的输入端以及第二开关150的一端,第二开关150的另一端与电感130连接。
可选的,储能器件140可以为超级电容或电池。
在实际应用中,控制器170用于控制第一开关120、第二开关150以及第三开关160的通断状态,切换第一供电通路或第二供电通路通过电压输出端输出电压。
具体的,当电压输入端110有电压输入时,依次控制第一开关120、第三开关160以及第二开关150交替导通,由第一供电通路供电,在电压输出端180输出电压,并为储能器件140充电;当电压输入端110无电压输入时,依次控制第二开关150与第三开关160交替导通,由第二供电通路供电,在电压输出端180输出电压。
这里,电压输入端110的输入电压来源可以为电源转换电路100的前级AC-DC转换器,应用于电表系统中,可以通过AC-DC转换器将220v交流电转换为低压直流电,例如10v,输入至电压输入端110,由控制器170控制第一开关120、第三开关160交替导通,实现将输入至电压输入端110的电压降压至电压输出端180的后级功能模块所需的电压,例如3.3v,并由电压输出端180为后级功能模块供电。
与此同时,控制器170通过控制第三开关160以及第二开关150交替导通,以实现为储能器件140充电的功能。
进一步的,若电压输入端110没有电压输入,即出现停电等特殊情况,控制器170通过控制第二开关150与第三开关160交替导通,以储能器件140代替电压输入端110作为电压输入,实现由储能器件140至电压输出端180的降压功能,由储能器件140替代为电压输出端180的后级功能模块供电。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当电压输入端110有电压输入时,控制器170可以采用如下控制方式,实现通过电感130的能量转换:控制第一开关120导通,以增加流经电感130的电感电流;监测电感电流对应的电流值,当电流值增加至预设电流峰值时,控制第一开关120关断、第三开关160导通,以降低电感电流;当电感电流对应的电流方向发生转换,并降低至预设电流谷值时,控制第三开关160关断、第二开关150导通,直至电感电流恢复至零,以为储能器件140充电;重复控制第一开关120导通的步骤进行循环。
这里,为便于对本实施方式进行理解,参见图2所示,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感电流的波形示意图。
在具体实施中,定义流经电感130的电感电流从电感130与第一开关120之间的连接节点流向电压输出端180的方向为正向,体现于波形图中为正值,反之则电感电流从电压输出端180流向电感130与第一开关120之间的连接节点时为反向,体现在波形图中为负值。
如图2中所示,流经电感130的电感电流以T1-T4为一个完整的变化周期,在稳定工作状态下,控制器170控制电感电流以T1~T4四个时段重复进行。
具体的,在T1时段,控制器170控制第一开关120导通,流经电感130的电感电流正向逐渐增加,直至达到预设电流峰值,即正向最大值时,进入T2时段,在T2时段,控制器170控制第三开关160导通,电感电流正向逐渐下降,下降过程由正向直至下降为零,此过程为降压过程。
之后,在T3时段内,控制器170控制第三开关160继续导通,电感电流继续下降,即在反向上电感电流增加,直至到达预设电流谷值,即反向最大时,控制器170控制第三开关160关断,进入T4时段,在T4时段内,控制器170控制第二开关150导通,电感电流在反向上降低,直至恢复至零值,电感电流的一个变化周期结束,此过程为储能器件140的充电过程。
这里,T1时段内,电感电流的上升斜率为(VIN-VSYS)/L;T2-T3时段内,电感电流的下降斜率为-VSYS/L;T4时段内,电感电流的上升斜率为(VCs-VSYS)/L。
其中,VSYS代表电压输出端180的电压值;VCs代表储能器件140上的电压值;L代表电感130的电感值,VIN代表电压输入端110的输入电压值。
需要说明的是,预设电流峰值的绝对值需要设计为大于预设电流谷值的绝对值,需要保证电感电流对时间在T1和T2时段内积分(电流的积分等效为电荷量)大于电感电流对时间在T3和T4时段内积分,这样保证可以为电压输出端180提供的电荷量大于被用于为储能器件140充电所抽走的电荷量,进而保证电压输出端180的能量供应。
示例性的,预设电流峰值可以设计为500mA,预设电流谷值可以设计为-300mA。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为优先保证电压输出端180的供电,电压输出端180的供电优先级高于为储能器件140充电的优先级。当电压输出端180需要较大输出电流时,可以减小为储能器件140充电的时段。具体的,在经过一次T1-T4时段控制后,后续两个控制周期中,可以跳过电感电流反向的控制时段,只保留电感电流正向的控制时段,即在后续两个控制周期中,只进行T1-T2的控制时段,然后再进行T1-T4这样的时段控制,相当于在两个周期中跳过了充电控制,即减小了储能器件140的平均充电电流。
进一步的,在图1的基础上,参见图3所示,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器170的示意图。
如图3中所示,控制器170包括:逻辑电路1701、第一比较器1702、分压电路1703、第二比较器1704、过流检测器1705、反向电流检测器1706、电感电流过零检测器1707、第一PWM控制器1708、电压采样电路1709、电流采样电路1710、恒压控制电路1711、恒流控制电路1712、电流加法器1713、第二PWM控制器1714、第一驱动器1715、第二驱动器1716、第三驱动器1717。
具体的,逻辑电路1701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开关120、第二开关150以及第三开关160;逻辑电路1701的输出端与第一开关120之间设置有第一驱动器1715;与第二开关150之间设置有第二驱动器1716;与第三开关160之间设置有第三驱动器1717。第一比较器1702的正输入端与电压输入端110连接,第一比较器1702的负输入端连接第一参考电压,第一比较器1702的输出端与逻辑电路1701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比较电压输入端110的输入电压与第一参考电压的大小关系。
其中,第一驱动器1715、第二驱动器1716以及第三驱动器1717用于分别根据逻辑电路1701的输出信号,控制第一开关120、第二开关150以及第三开关160的导通与关断状态。
这里,由分压电路1703、第二比较器1704、过流检测器1705、反向电流检测器1706以及电感电流过零检测器1707构成第一供电控制单元。第一供电控制单元的一端与电压输出端180连接,另一端与逻辑电路1701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控制由第一供电通路供电并在电压输出端180输出电压。
其中,分压电路1703串联在电压输出端180与第二比较器的负输入端之间;第二比较器1704的正输入端连接第二参考电压,第二比较器1704的输出端与逻辑电路1701的输入端连接;过流检测器1705、反向电流检测器1706以及电感电流过零检测器1707,均串联在电感130、第一开关120之间的连接点,与逻辑电路1701的输入端之间。
进一步的,由分压电路1703以及第一PWM控制器1708构成第二供电控制单元。第二供电控制单元额一端与电压输出端180连接,另一端与逻辑电路1701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控制由第二供电通路供电并在电压输出端180输出电压。
其中,分压电路1703与第一PWM控制器1708,依次串联在电压输出端180与逻辑电路1701的输入端之间;第二供电控制单元与第一供电控制单元共用分压电路1703。
进一步的,由电压采样电路1709、电流采样电路1710、恒压控制电路1711、恒流控制电路1712、电流加法器1713以及第二PWM控制器1714构成充电控制单元。充电控制单元的一端与储能器件140连接,另一端与逻辑电路1701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控制为储能器件140充电。
其中,电压采样电路1709与恒压控制电路1711,依次串联在储能器件140与电流加法器1713的输入端之间;电流采样电路1710与恒流控制电路1712,依次串联在电感130、第一开关120之间的连接点,与电流加法器1713的输入端之间;第二PWM控制器1714的一端连接至电流加法器1713的输出端,另一端连接至逻辑电路1701的输入端。
在具体实施中,逻辑电路1701用于:获取第一比较器1702的比较结果;当输入电压大于第一参考电压时,控制第一供电控制单元与充电控制单元工作,交替触发第一开关120、第三开关160以及第二开关150导通;当输入电压小于第一参考电压时,控制第二供电控制单元工作,交替触发第二开关150与第三开关160导通。
这里,当电压输入端110的输入电压大于第一参考电压时,逻辑电路1701工作在降压-充电模式下,电压输出端180的输出电压被分压电路1703分压后输出到第二比较器1704的负输入端,如果分压电路1703分压后的电压低于第二参考电压,第二比较器1704的输出信号变为高电平,通过逻辑电路1701触发第一驱动器1715产生高电平,控制第一开关120导通,电感电流上升。
其中,当电感电流上升至过流检测器1705设定的预设电流峰值时,过流检测器1705输出信号变成高电平,通过逻辑电路1701控制将第一驱动器1715设置为低电平,控制第一开关120关断,同时将第三驱动器1717设置为高电平,控制第三开关160导通。
进一步的,反向电流检测器1706检测电感电流下降低于预设电流谷值时,反向电流检测器1706模块输出信号变成高电平,通过逻辑电路1701控制将第三驱动器1717设置为低电平,控制开关第三开关160断路,同时设置第二驱动器1716为高电平,控制第二开关150导通。
这里,电感电流过零检测器1707检测到电感电流恢复到零时,电感电流过零检测器1707的输出信号变为高电平,通逻辑电路1701控制第二驱动器1716变为低电平,控制第二开关150关断。
之后,此时若检测到分压电路1703分压后输出电压低于第二参考电压,第二比较器1704的输出信号变为高电平,通过逻辑电路1701触发第一驱动器1715产生高电平,控制第一开关120导通,这样重复上述过程,此时检测如果分压电路1703分压后输出电压高于第二参考电压,则逻辑电路1701控制跳过图2中T1和T2时段,直接进行T3和T4时段的控制。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参见图4所示,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源转换电路100的示意图。
如图4中所示,电源转换电路100包括:电压输入端110、第一开关120、电感130、储能器件140、第二开关150、第三开关160、控制器170以及电压输出端180;还包括第一电容410以及第二电容420。
这里,第一电容410的一端与电压输入端110连接,另一端接地;第二电容420的一端与电压输出端480连接,另一端接地。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转换电路,包括:由电压输入端、第一开关以及电感依次串联组成的第一供电通路;由储能器件、第二开关以及与所述第一供电通路共用的所述电感依次串联组成的第二供电通路,所述电感连接至电压输出端;第三开关,连接在所述电感、所述第一开关之间的连接点,与地之间;控制器,输入端与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储能器件以及所述电感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串联节点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以及所述第三开关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以及所述第三开关的通断状态,切换所述第一供电通路或所述第二供电通路通过所述电压输出端输出电压。可以提升能量转化效率,并降低电路成本。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公开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源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由电压输入端、第一开关以及电感依次串联组成的第一供电通路;
由储能器件、第二开关以及与所述第一供电通路共用的所述电感依次串联组成的第二供电通路,所述电感连接至电压输出端;
第三开关,连接在所述电感、所述第一开关之间的连接点,与地之间;
控制器,输入端与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储能器件以及所述电感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串联节点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以及所述第三开关连接;
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以及所述第三开关的通断状态,切换所述第一供电通路或所述第二供电通路通过所述电压输出端输出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具体用于:
当所述电压输入端有电压输入时,依次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三开关以及所述第二开关交替导通,由所述第一供电通路供电,在所述电压输出端输出电压,并为所述储能器件充电;
当所述电压输入端无电压输入时,依次控制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第三开关交替导通,由所述第二供电通路供电,在所述电压输出端输出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电压输入端有电压输入时,所述控制器具体用于:
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导通,以增加流经所述电感的电感电流;
监测所述电感电流对应的电流值,当所述电流值增加至预设电流峰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关断、所述第三开关导通,以降低所述电感电流;
当所述电感电流对应的电流方向发生转换,并降低至预设电流谷值时,控制所述第三开关关断、所述第二开关导通,直至所述电感电流恢复至零,以为所述储能器件充电;
重复所述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导通的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
逻辑电路,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以及所述第三开关;
第一比较器,正输入端与所述电压输入端连接,负输入端连接第一参考电压,输出端与所述逻辑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比较所述电压输入端的输入电压与所述第一参考电压的大小关系;
第一供电控制单元,一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逻辑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控制由所述第一供电通路供电并在所述电压输出端输出电压;
第二供电控制单元,一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逻辑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控制由所述第二供电通路供电并在所述电压输出端输出电压;
充电控制单元,一端与所述储能器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逻辑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控制为所述储能器件充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逻辑电路用于:
获取所述第一比较器的比较结果;
当所述输入电压大于所述第一参考电压时,控制所述第一供电控制单元与所述充电控制单元工作,交替触发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三开关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导通;
当所述输入电压小于所述第一参考电压时,控制所述第二供电控制单元工作,交替触发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第三开关导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电控制单元包括:分压电路、第二比较器、过流检测器、反向电流检测器以及电感电流过零检测器;
所述分压电路串联在所述电压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比较器的负输入端之间;
所述第二比较器的正输入端连接第二参考电压,输出端与所述逻辑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过流检测器、所述反向电流检测器以及所述电感电流过零检测器,均串联在所述电感、所述第一开关之间的连接点,与所述逻辑电路的输入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供电控制单元包括:所述分压电路以及第一PWM控制器;
所述分压电路与所述第一PWM控制器,依次串联在所述电压输出端与所述逻辑电路的输入端之间;
所述第二供电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供电控制单元共用所述分压电路。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单元包括:电压采样电路、电流采样电路、恒压控制电路、恒流控制电路、电流加法器以及第二PWM控制器;
所述电压采样电路与所述恒压控制电路,依次串联在所述储能器件与所述电流加法器的输入端之间;
所述电流采样电路与所述恒流控制电路,依次串联在所述电感、所述第一开关之间的连接点,与所述电流加法器的输入端之间;
所述第二PWM控制器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电流加法器的输出端,另一端连接至所述逻辑电路的输入端。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逻辑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开关之间设置有第一驱动器;
所述逻辑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开关之间设置有第二驱动器;
所述逻辑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开关之间设置有第三驱动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转换电路还包括第一电容以及第二电容;
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电压输入端连接,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连接,另一端接地。
CN202311127771.2A 2023-09-01 2023-09-01 一种电源转换电路 Pending CN11713447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27771.2A CN117134479A (zh) 2023-09-01 2023-09-01 一种电源转换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27771.2A CN117134479A (zh) 2023-09-01 2023-09-01 一种电源转换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34479A true CN117134479A (zh) 2023-11-28

Family

ID=88859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27771.2A Pending CN117134479A (zh) 2023-09-01 2023-09-01 一种电源转换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3447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53888B2 (en) Multiple-input DC-DC converter
JP4886562B2 (ja) 電力変換器及び多入出力電力変換器
TWI493834B (zh) 一種供電系統及其供電單元和供電方法
US8723490B2 (en) Controlling a bidirectional DC-to-DC converter
CN102771039B (zh) Dc/dc电力变换装置
CN107959421B (zh) Buck-boost型直流转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1247053B (zh) 电池接入用升降压变换电路和装置、直流后备电源装置
Ariyarathna et al. Potential of supercapacitors in novel power converters as semi-ideal lossless voltage droppers
CN101640476A (zh) 功率调节器及其控制方法
US10211734B1 (en)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CN101026316A (zh) 电容器蓄电电源用充电装置和电容器蓄电电源用放电装置
JP5915619B2 (ja) 太陽光発電装置及び太陽光発電装置の制御方法
KR102273767B1 (ko) 양방향 dc-dc 컨버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에너지 저장 시스템
JP2009273236A (ja) 降圧形コンバータ
CN107342603B (zh) 用于使用可再生能量的发电系统的电池控制电路
KR102343689B1 (ko) 양방향 dc-dc 컨버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에너지 저장 시스템
CN109586390B (zh) 电源电路及用电设备
CN107612312B (zh) 控制器及其开关电源和控制开关电源的方法
CN117134479A (zh) 一种电源转换电路
CN116418242A (zh) 功率转换电路和方法
JP2006271101A (ja) 高昇圧比昇圧形dc−dcコンバータ
CN118282377B (zh) 一种延时掉电控制电路及电子设备
CN110891347B (zh) 线性led驱动系统、线性升压电路及方法
CN210123901U (zh) 充电控制电路
Gupta et al. An Isolated Dual-Input Dual-Output DC-DC Converter with Bi-directional Feature for Low Voltage DC Grid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